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

ゝxτяéмé°139 页 732 KB下载文档
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
当前文档共139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doc

赣区府发〔2021〕3 号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区直、驻区各单位: 现将《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 年 4 月 13 日 (此件主动公开) — 1 — 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10 第一章 发展基础......................................10 第二章 发展环境......................................17 第三章 总体要求......................................18 第四章 发展目标......................................19 第二篇 强化政策落实,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24 第一章 全面落实新时代苏区振兴政策....................24 第一节 争取政策倾斜支持..........................24 第二节 加快政策落地转化..........................25 第二章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25 第一节 加强“北上”对接常态化....................25 第二节 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创新......................26 第三篇 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创新合作示范区......27 第一章 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合作........................27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协同创新..................27 第二节 推进与大湾区产业协作......................28 第二章 打造更多老区湾区合作样板工程..................28 第一节 创新合作共建模式..........................29 第二节 加强社会民生领域交流合作..................29 — 2 — 第四篇 强化核心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30 第一章 优化完善现代城镇体系..........................30 第一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30 第二节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30 第二章 强化主城区核心引领............................30 第一节 拓展城市发展框架..........................30 第二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30 第三章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30 第一节 推进小城镇建设提质升级....................30 第五篇 突出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知名“中国稀金谷”..........30 第一章 推动创新资源集聚..............................30 第一节 建强科技创新平台..........................30 第二节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30 第三节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30 第二章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30 第一节 加大引才育才力度..........................30 第二节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30 第三章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30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30 第二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0 第三节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30 第六篇 聚焦首位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30 第一章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30 — 3 — 第一节 做强稀土钨新材料产业......................30 第四节 做精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30 第二章 扶优培强企业主体..............................30 第三章 推进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30 第一节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30 第二节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30 第三节 深化园区体制改革..........................30 第七篇 发力现代服务业,建设“活力新赣县”................30 第一章 建设大湾区最美后花园..........................30 第一节 打造生态客家旅游示范区....................30 第二节 做大旅游消费市场..........................30 第三节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30 第二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活力............................30 第一节 打造全市区域性物流中心....................30 第二节 培育全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30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30 第八篇 坚持扩大内需,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30 第一章 扩大有效投资..................................30 第一节 强化政府投资引领..........................30 第二节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30 第二章 挖掘消费潜力..................................30 第一节 提升供给质量..............................30 第二节 激发消费需求..............................30 — 4 — 第三章 畅通经济循环..................................30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30 第二节 用好国内国际市场资源......................30 第九篇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30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30 第一节 健全防贫治贫长效机制......................30 第二节 强化产业就业扶贫支撑......................30 第三节 提升基层脱贫解困能力......................30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30 第一节 提升农业综合实力..........................30 第二节 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30 第三节 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30 第二节 建设“五美”乡村..........................30 第三节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30 第四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30 第十篇 协同推进“新老基建”,推动基础设施全面升级.........30 第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0 第一节 创新优化新型基础设施......................30 第二节 推进“新老基建”融合发展..................30 第二章 提升交通现代化水平............................30 第一节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30 第二节 提升县乡公路通行能力......................30 第三章 建设赣州能源供应基地..........................30 — 5 —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30 第二节 优化升级能源输送网络......................30 第四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30 第一节 提升防洪能力建设..........................30 第二节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30 第三节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30 第十一篇 推进先行先试,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30 第一章 推进内陆开放先行先试.........................30 第一节 推行内陆开放先行先试政策..................30 第二节 推进开放平台载体建设......................30 第二章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30 第一节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招商......................30 第二节 扩大对外经贸合作..........................30 第十二篇 深化市场化改革,营造一流发展环境................30 第一章 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30 第一节 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30 第二节 保障市场公平竞争..........................30 第三节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30 第二章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30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30 第二节 提升财税管理水平..........................30 第三节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30 — 6 — 第十三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赣县样板”..........30 第一章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30 第一节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30 第二节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共治......................30 第二章 走出“两山”转化新路..........................30 第一节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30 第二节 践行绿色生活理念..........................30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30 第一节 健全生态保护制度..........................30 第二节 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度......................30 第十四篇 提升客家文化影响力,建设“生态客家城”..........30 第一章 建设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30 第一节 打造客家文化地标..........................30 第二节 加强客家文化传承保护......................30 第三节 推动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30 第二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30 第一节 提升公民文明素养..........................30 第二节 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30 第三章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30 第一节 加快做大文化产业..........................30 第二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0 第十五篇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0 第一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30 — 7 — 第一节 推进基础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30 第二节 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30 第三节 强化教育现代化保障........................30 第二章 全面推进健康赣县建设..........................30 第一节 构建牢固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30 第二节 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30 第三节 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30 第三章 提升人口老龄化应对能力........................30 第一节 优化人口生育服务..........................30 第二节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30 第四章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30 第一节 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30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30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30 第四节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30 第五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30 第五章 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权益..........................30 第一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30 第二节 加强儿童关爱服务..........................30 第三节 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30 第四节 提高残疾人保障与发展能力..................30 第十六篇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赣县......30 第一章 打牢安全发展基础..............................30 — 8 — 第一节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30 第二节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30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30 第二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0 第一节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30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升级......................30 第三章 深入推进法治赣县建设..........................30 第一节 提升执法司法水平..........................30 第二节 大力推进普法守法..........................30 第三节 加强法律实施监督..........................30 第十七篇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30 第一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30 第一节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30 第二节 强化民主政治建设..........................30 第三节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30 第二章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30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30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30 第三节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30 — 9 — 赣州市赣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共赣州市赣县区委关于制定全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 标的建议》编制,重点对“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 出部署,同时,提出二〇三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 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该规划主要阐明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是全区各乡镇、各部门 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实施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 本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和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 汇期,是我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 起步期,也是我区建设世界知名“中国稀金谷”、推进革命老区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要着眼“两个大局”,善于化危为 机,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期,迈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县篇章的坚实步伐。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艰难繁 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 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 — 10 — 命,同心聚力、实干兴区,突出打好中央“三大攻坚战”,纵深 推进区“六大攻坚战”1,有效化解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 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苏区振兴、脱贫攻坚、工业强区、新型城镇化取得 重大突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总体实现,成功撤县设区,如 期实现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区生产总值迈上 200 亿元新台阶,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36000 元,年均增长 8.3%;财政总收入达 26.3 亿元,年均增长 5%。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幅稳居全市前列, 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 。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 62 亿元,实现 101 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 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创新驱动日新月异。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成 立,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填补了我省没有国家级大院大所直属机 构的空白。建成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平 台 12 个,院士工作站 3 个。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赣州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 心。 ①六大攻坚战: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 础设施建设。 — 11 — ——产业发展提速升级。“中国稀金谷”建设纵深推进,稀 金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稀土和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 集群获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现代农业加速推进,蔬菜、 脐橙、油茶、甜叶菊、生猪、水产等 6 大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建 成全省首个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体系,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 先进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旅游、金融、物流、电子商务 等产业规模倍增,获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开放合作成果斐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 带等国家战略,打造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创新合作 示范区迈出坚实步伐,中欧蔬菜班列顺利开行,开放型经济不断 壮大,五年累计利用外资 5.95 亿美元,累计实现出口总额 17.09 亿美元,分别实现比“十二五”翻番,连续 4 年获评全省开放型 经济先进县(区)。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达 22.8km²,成 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实施了赣县历史上规模最 大的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近 3 万人。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江口镇入选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湖江 镇被评为全国宜居示范镇。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先进县 (市、区) ”。“河(湖)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 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 (PM2.5)平均浓度降幅居全市前列,城区空气优良率达 94%以 — 12 — 上。如期全面完成红金工业园一期企业整体搬迁,城乡生活污水、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显著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改革攻坚扎实有力。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 改革有序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三去一降一补” 2重点任务有效落实,累计为企业减负 24 亿元。“赣服通”赣县分厅上线 运行,“一次不用跑”和“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达到 90%以上。农 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在全市率先建立“砂 石银行”并推广。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昌赣高铁全线开通,赣县迈入“高 铁时代”。新改扩建国道 79 公里,省道 S219 梅街至枫树坳路段 建成直通安远,五云至夏浒等 6 条县道全面完成升级改造,25 户以上自然村组实现 100%通水泥路。高峰山风电场全面竣工, 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工程主体完工,城区基本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 桩全覆盖。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累计民生支出达 204.5 亿元,年均 增长 20.7%。新(改、扩)建城乡学校 36 所,城乡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中医院建成投入使用,村 卫生室 100%实现标准化建设,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 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扫 黑除恶、平安建设获全市先进,公众安全感和公安满意度创历史 ①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 13 — 最好成绩。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两学一 做”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干部群众“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 “两个 维护”更加坚决。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 能腐、不想腐。 “五型”政府 3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效能明显提升,风 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蔚然成风。 【附表 1】 ①“五型”政府: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 — 14 — 赣县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规划目标 (2020 年) 2020 年完成 GDP(亿元) 突破 200 202.28 人均 GDP(元) 36620 36654 财政总收入(亿元) 33.13 26.3 500 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年均 17 年均 1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2.86 83.2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44 1.39 出口总额(亿美元) 4.38 4.38 三产比例(%) 10:54:36 11.9:30.8:57.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6 56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5 左右 35.1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 1.69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0.82 1.3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60 电力总装机容量(万千瓦) 300 304.86 耕地保有量(万亩) 42.58 45.25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亩) 35.49 37.09 单位 GDP 建设用地占用(公顷/亿元) 57.76 57.74 76.16 76.16 916 1290 160 130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5 15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5] [16]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1] [21.31] 类别 实 力 提 升 质 量 优 化 生 态 宜 居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 米) 单位 GDP 用水量(立方米) 森林发展 — 15 — 规划目标 (2020 年) 2020 年完成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 水质达标率(%) 县级以上城市细颗 粒(PM2.5)浓度下降 (%) 空气质量 县级以上城市优良 天数比例(%) ≥98 100 ≥12 30 ≥90 95.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5 93 生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100 态 化学需氧量 氨氮 [4.3] [3.8] [8.8] [6.5] 二氧化硫 [10.9] [14.2] 氮氧化物 [32.1] [59.65] 全县总人口(万人) ≤67.63 66.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1] [3.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7944 3328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273 12790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5.34] [7.1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52 11.52 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4100] [4399] 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 90 90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 5.15 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0 40 注册志愿者占国民人口比例(%) 10 12.64 类别 宜 居 指标 主要污染物 排放量下降(%) 人 民 富 裕 社 会 和 谐 注:1.共 40 个指标,[]表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 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十三五”平均增速; 2.约束性指标具体数值按省市下达执行。 第二章 发展环境 — 16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我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 改变,为我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深挖内需 潜力、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国家推进新时代支持革命老 区振兴发展,江西建设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赣州打造对 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革命老区高 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我区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乡 村全面振兴和提高民生福祉等方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省 委省政府对赣州提出“五个作表率”“三个当仁不让、两个争做 排头兵”的新要求和把“中国稀金谷”打造成为“国际有影响力 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及中国 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户赣州高新区,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促 振兴氛围浓厚,为我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 动力。 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全 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 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不容忽视。 国内区域之间竞争更趋激烈, 对我区吸引聚集先进生产要素带来挑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对我区 — 17 — 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区欠发达后发展的区情没有 根本改变,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经济 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短板较多等 问题依然存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然艰巨。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 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区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 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要求,深刻认识 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全面、辩证、长远地 审视我区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 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第三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 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 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 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 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 — 18 — 的,深入落实省委“二十四字”4工作思路,认真落实省委“五 个作表率”新要求,聚焦“三大战略”5 “六大主攻方向”6, 着力建设“中国稀金谷、生态客家城、活力新赣县”,努力在全 省创新开放双轮驱动上作示范,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家区域中心 城市建设上勇争先,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上走前列,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县新篇章。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赣县将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上走前列,全面建成世界知名的“中国稀金谷”,成为区域创新 高地,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区经济总量和城 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 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 代化,基本建成具有赣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参与国际国内 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形成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 局,成为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创新合作示范区。高 标准建成美丽赣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平安赣县、法 治赣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基本 ①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即“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 担当实干、兴赣富民”。 ②三大战略:即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③六大主攻方向:即突出科技创新、工业倍增升级、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现 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 19 — 形成。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赣县文化软实力显 著增强,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公共服务处于全市领先水 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 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全区 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 统一,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同心聚力,奋勇前进,持续做 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前 列,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 小,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四个提 升”。 ——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 龙头,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为支撑,加快建立产 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机制,力争“十四五”末稀土 稀有金属产业创新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重 大成果,建成全国知名的稀金科创城、区域性创新高地。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培育形成稀土和钨新材料、新能 源动力电池材料、稀土永磁电机、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等 4 个百亿 产业集群,建成国际有影响力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 新材料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蓬 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量质双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20 — 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优质高效的现 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 定性成果,“五型”政府建设跃上新台阶,市场化、法治化营商 环境基本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重 大突破,产业联动初见成效、经贸往来更加高效便捷、市场规则 融入更加深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为赣州对接融 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创新合作示范区。 ——城乡发展实现新突破。“五区”高效协同一体化发展更 加紧密,城区功能设施全面完善,城市品质大幅提升,辐射带动 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城镇空间布局 和规划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城乡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全面 振兴实现新突破,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着力打造全省乡 村振兴示范区。 ——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综合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着力 强化项目支撑、扩大有效投资,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现代综 合交通运输设施、能源和水利设施等提档升级,实现城镇 5G 网 络全覆盖、水陆交通关键线路再升级、能源供给再扩容、水利设 施再提升。 ——生态建设得到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生态环 — 21 — 境质量保持全市前列,以“三线一单”7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 管控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 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建成绿色产业体系,绿色 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机 制建立健全,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赣县样 板”。 ——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保持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 长,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医疗、养老、住房、 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 明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活力迸发,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法治赣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建成全省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 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 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 ①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 单。 — 22 — 【附表 2】 赣县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2020 年基期值 2025 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202.28 300 7.8 左右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6.3 9.26 8 左右 预期性 综合质效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7 个)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8.3] —— 8 左右 预期性 [12.3] —— 9 左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3.28 122 8 左右 预期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3.57 3.6 左右 保持稳定 约束性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 —— —— 约束性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方生产总值比 重(%) 1.3 2.5 [1.2] 预期性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69 4 [2.31]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 比重(%) 26.4 40 [13.6] 预期性 11.9:30.8:57.3 8:41:51 —— 预期性 2.6 2.37 [-0.23] 预期性 56 60 [4] 预期性 改革开放 出口总额(亿元) 30.66 33.85 2 以上 预期性 (2 个)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39 1.81 5.5 左右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亩) 45.25 45.25 确保数量不减,质量提升 约束性 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幅(%) —— —— —— 约束性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幅(%) [16] —— ——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绿色生态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8 个)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比例(%) 15 —— —— 约束性 [21.31] —— —— 约束性 95.5 —— ——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76.16 稳定在 76 以上 保持稳定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287 46687 7 左右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790 19679 9 左右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5.5 左右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0.7] 约束性 1.7 2.6 [0.9] 预期性 95 95.5 [0.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 0-3 岁婴幼儿托位数 (个) —— 3.5 —— 预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 78 [1] 预期性 公众安全感(%) 98 98.7 [0.7] 预期性 创新驱动 (3 个) 三产比例(%) 协调发展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3 个)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民生福祉 (人) (9 个)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注:1.共 32 个指标,[]表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为“十三五”平均增速; 2.2020 年基期值均为预期数; 3.约束性指标具体数值按省市下达执行。 — 23 — 第二篇 强化政策落实,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国发〔2021〕3 号)精神,积极争取新一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 发展政策,接续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巩固提升苏区 振兴发展成果,推动振兴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争当革命老区高质 量发展示范区排头兵。 第一章 全面落实新时代苏区振兴政策 争取赣南苏区振兴国家层面、省级层面政策倾斜,加快推动 政策成果转化,全面提升“造血功能”,着力增强赣县发展内生 动力。 第一节 争取政策倾斜支持 巩固提升苏区振兴发展成果,深入推进国家、省重大平台建 设,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中国稀金谷”建设,在政策、项目、 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加快推进中重稀土和钨资源收储政策落实。 大力推动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中国稀金谷”建设开展科研 合作,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钨和稀土产业 计量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示范区。把握国家建立健全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1+N+X”政 策体系 8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①“1+N+X”政策体系:“1”,《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 见》 ;“N” ,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设施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 复、红色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X” ,支持革命老区的相关配套政策。 — 24 — 和新型城镇化、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开放合作等领域给予更 多政策倾斜支持。 第二节 加快政策落地转化 建立健全重大政策、项目储备机制,围绕“中国稀金谷、生 态客家城、活力新赣县”的发展定位,谋划一批需国家和省级层 面支持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持续深挖政策红利,推动政策实 体化、项目化,加快政策落地转化。充分挖掘西部大开发政策,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谋划招商项目库,着力增强招商引资吸 引力。紧盯制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推动财税、投资、产业、 国土资源、生态补偿、对口支援等重大政策深入实施,持续提升 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与内生动力。 第二章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优势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政策优势,深入挖掘国家部委、省直厅局 和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口支援内容,加快对 口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第一节 加强“北上”对接常态化 用好用活自然资源部、科技部等部委及对口省直厅局,省内 高校科研院所对口支援赣县区特殊政策, 高位推动对口支援工作。 建立区委、区政府定期研究对口支援工作,主要领导不定期开展 — 25 — “北上”对接联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对口支援具体政策研 究和工作谋划,强化工作调度,健全对口支援支持事项协调推进 机制,确保对口支援政策事项快速、有效落实。积极承办全省、 全市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和挂职干部座谈会,积极争取其他国家 部委支持赣县发展。 第二节 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创新 积极拓展对口支援领域,探索创新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 区合作模式,积极争取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开展对口帮扶和 产业合作,推动更多国有企业项目落地。争取更多国家科研院所 及高校开展对口帮扶和科研合作,争取国内一流医院帮扶共建医 联体或医疗联盟,帮助我区全面提升科研、教育和医疗水平。建 立健全干部双向交流机制,争取更多国家部委干部到赣县区挂职, 根据工作需要,选派优秀干部到中央、省级机关及沿海发达地区 跟班学习锻炼。 — 26 — 第三篇 全面对接融入大湾区,高质量建设创新合作示范区 立足科技创新比较优势,推进创新合作示范带动,实现全面 对接和深度融入,为赣州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发挥示范 引领作用,高质量建设大湾区桥头堡创新合作示范区。 第一章 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合作 坚定不移全方位、全要素对接融入大湾区,着力在科技创新、 产业协作、现代农业等方面与大湾区建立合作新机制,聚力打造 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创新合作示范区。 第一节 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协同创新 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积极融入“广州—深圳— 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争取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赣州高新区落地布局。探索设立 赣粤科技合作基金,推动在“中国稀金谷”共建大湾区赣粤科技 合作试验区,积极打造“科创飞地”。推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 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钨和稀土产品质量监 督检验中心等科研检测平台与大湾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龙头 企业合作,为建设世界知名的“中国稀金谷”构建重要科技支撑。 推进“中国稀金谷”与大湾区在创业孵化、成果转化、国际技术 转让、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创业 孵化载体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 — 27 — 技术成果在稀金谷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节 推进与大湾区产业协作 积极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与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 等产业集群相配套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延 伸和功能拓展。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区位交通、战略性资源等比 较优势,吸引大湾区产业组团式转移。瞄准大湾区世界级制造产 业集群和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实施“粤企入赣”工程,深化与 大湾区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商(协)会等交 流合作,定期在大湾区举办中国稀金谷投资环境推介会,开展 “大湾区企业家赣南行”活动,宣传推介赣县重点产业、资源区 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吸引大湾区行业龙头企业在“中国稀金 谷”投资新材料应用、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项目,打造大湾区产 业转移优质承接地。 第二章 打造更多老区湾区合作样板工程 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借鉴大湾区改革创新经验,争取在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领域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合作成 果,实现市场规则融入更充分,发展环境更优化,交流互动更高 效。 — 28 — 第一节 创新合作共建模式 全面复制推广大湾区改革创新成果经验,建立健全与大湾区 发达城市协商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和运作模式,打造一 批“湾区+老区”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样板工程。在赣粤合作大 框架内,探索采取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模式与大湾区 城市共建合作园区,探索建立要素投入共担和财税利益共享机制。 深入推进赣州高新区与深圳高新区合作共建,在园区建设、技术 创新、产业合作、招商互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对接和广泛合作。探 索建立“菜篮子”城际合作机制,促进农产品产业链融入大湾区, 扩大优质农产品在大湾区的市场份额,建设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 应基地。 第二节 加强社会民生领域交流合作 支持区属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湾区知名医院 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现人才、技术等资源共建共享。争取与更 多大湾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常态化交 流合作。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开展客 家文化交流互动,扩大赣南客家文化在大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融入大湾区旅游合作联盟,推动开通赣深(港)旅游专列和 大湾区旅游直通车,引进大湾区大型文旅企业共同开发旅游资源。 专栏 1 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重大工程 — 29 — (一)科技创新合作工程 推进与大湾区共建共享重大科研平台,探索设立赣粤科技合作 基金,推动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国稀金谷分中心,共建赣粤 科研合作试验区,打造“科创飞地”。 (二)产业协同发展工程 推进建设赣粤稀金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建万亩永磁电机产业 园。常态化开展“粤企入赣”工程,每年举办中国稀金谷投资环境 推介会、大湾区企业家赣南行活动,力争每年引进大湾区世界 500 强、国内 500 强、知名民企、行业龙头企业 3 家以上。 (三)合作共建样板工程 推进赣州高新区与深圳高新区开展合作共建,复制推广大湾区 改革创新经验;建设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争取至少 1 家本 地医院与大湾区知名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与至少 3 所大湾区中 小学校、职业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交流合作。 第四篇 强化核心引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 — 30 —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 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功能完 善、品质提升,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一章 优化完善现代城镇体系 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长赣高铁赣州北站、昌赣客 专赣县北站、赣粤大运河赣州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为契机,优 化城镇空间结构,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市提质扩能、小城镇高 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 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提升城市高效率集聚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能 力。加强城市空间统筹,重点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城 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一极一核两带三区”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为“中国稀金谷” 建设留足发展空间,提升产业承载力,同时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空 间,提高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按 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制定实施差异化发展政策。以中 心城区和赣州高新区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力,提升创新 策源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建设用地等要素适度倾斜。其他 — 31 — 乡镇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乡村旅游业和生态保护为主。 第二节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积极构建“一极一核两带三区”城乡空间发展格局。以中国 稀金谷(赣州高新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稀金产业,推进产 城融合,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推进梅林、茅店、储 潭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客家文化传承为主的活力赣县核心区; 推进五云、沙地、湖江发展以现代物流、加工贸易、旅游观光为 主的港口经济带,南塘、吉埠、江口发展以商贸物流、数字农业、 生态休闲为主的高铁经济带;打造田村、白鹭、三溪、石芫以客 家民俗游、休闲游为主,王母渡、韩坊、阳埠以现代农业+乡村 旅游为主,大田、长洛、大埠、宝莲山以生态康养、红色文化旅 游为主的“三大乡村旅游休闲区”。 第二章 强化主城区核心引领 积极策应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五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拓展 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城市精细管理,高品质建设 生态客家城。 第一节 拓展城市发展框架 围绕“生态客家城”城市功能定位,实施“北拓东延南优西 联”城市拓展战略,推进“四大组团”建设。梅林组团以东部新 — 32 — 城开发建设为重点,推动城市更新,突出客家元素建筑风貌,打 造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储潭组团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 究院建设为核心,高标准建设稀金科创城,打造赣南未来科技城; 洋塘组团以万亩永磁电机产业园建设为主体,高品质建设生产生 活功能配套设施,打造产城融合区;义源组团以自然山水资源禀 赋和交通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现代服务 业,打造赣州生态休闲康养功能区。加快实施城区快速路网通达 工程、滨江绿廊工程、城南与城北上跨或下穿铁路城市道路工程 等“三大工程”,加快推进“四大组团”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五 区一体化融合程度。 第二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以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目 标,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进一步做细调优城市控 规,统筹城区路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应急、公 共停车、游园绿地等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确保公 共设施符合城市人口密度需求和服务半径要求。规模化、区块化 实施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城市更新。立足 赣县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 加强城市风貌管理,在城市规划建设 中传承客家文化、展现客家风情、彰显客家精神。加快海绵城市 建设,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推进“百里滨江绿廊” 建设,打造江口红色商贸长廊、茅店产业升级长廊、储潭稀金文 — 33 — 化长廊、湖江客家文化长廊 4 个特色主题长廊,形成自然景观优 美、文化气息浓郁、产业有机融合的城市亮点。 第三节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 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 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市场化、制度化、 网格化、数字化。搭建“城管服务超市”、社区工作站、便民窗 口等便民服务平台,探索群众公议矛盾化解、权益保障新模式。 持续实施市容市貌整治,根本性解决城市脏、乱、堵问题。优化 城市社区设置和布局,健全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加快补齐社区各 类设施短板,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实践“共谋、共建、共管、共 评、共享”的城市治理新理念,促进城市治理务实创新。统筹推 进智慧城市建设,创建“城市大脑”,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智慧 化、精细化。 专栏 2 主城区核心引领提升工程 — 34 — (一)城市框架拓展工程 到 2025 年,新增城区建成区面积 6 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 达到 28 万人、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0%。 (二)城市骨干路网提升工程 加快“四横两纵”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即:加快赣南大道快速 路(赣县段)建设;加快汶潭大桥、汶潭大道建设,推动和谐大道 东延快速路建设;加快金龙快速路改造提升,推进螺溪洲大桥建设; 推动建设杨仙大道西延连通章贡区水东路网;规划建设平江贡江沿 江快速路(吉埠至梅林段);推进城南与城北上跨或下穿铁路城市 快速路网建设。 (三)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工程 新增城市供水能力 3 万立方米/日、管网 100 公里,城镇污水 处理能力 10 万立方米/日,城镇公共停车位 3500 个,城镇建成区 绿化面积 500 公顷,实现 50%以上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 求。 (四)完整社区建设工程 优化城市社区设置和布局,新增社区居委会 3 个以上,建设有 综合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幼儿园、室外活动场地,外观整治、公 园绿地、道路建设、市政管理、环境卫生均达标的完整社区 10 个 以上。 第三章 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 — 35 — 按照“全域规划”理念,打破城乡分割,加快基础设施、公 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 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进小城镇建设提质升级 按照做强示范镇、做大中心乡镇、完善一般乡镇的原则,全 面推进江口镇、五云镇 2 个市级示范类乡镇,湖江镇、茅店镇、 吉埠镇、沙地镇、王母渡镇、韩坊镇、长洛乡等 7 个区级示范类 乡镇,南塘镇、储潭镇、大埠乡、白鹭乡、阳埠乡、大田乡等 6 个提升类乡镇,田村镇、三溪乡、石芫乡等 3 个基础类乡镇振兴 发展。着力开展乡镇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圩镇功能品质,提高圩镇治理水平, 将所有乡镇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圩镇清爽整 洁、镇村治理有效、客家风貌鲜明的宜居宜业小城镇。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加快集镇道路、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健身场所、公共绿 地等建设,推进排水、排污市政管网提升改造,全面补齐乡镇基 础设施短板。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着力提高城乡 电力保障能力。统筹布局城乡天然气管网和液化天然气、石油气 供应站点,构筑燃气供应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提高村组道路通行能力。加强农村通讯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提 — 36 — 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严格实施村镇建设管控,加强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 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三节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提升,实现均 衡发展。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 训。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农民工参加 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比例。提升农业转移人 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等 的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文化 服务等基本权益。分类完善居民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 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依法维护农 民承包土地、宅基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 押、担保权能。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实 行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专栏 3 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一)示范乡镇和乡镇建设工程 完成 2 个特色产业兴旺、城镇功能完善、镇村治理有效、生态 宜居、乡风文明的乡镇建设,建成其他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 全、圩镇清爽整洁、镇村治理有效、客家风貌鲜明的乡镇 16 个。 (二)特色小镇建设工程 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 的精品特色小镇,推进 1 个国家级、2 个省级、3 个市级特色小镇 高质量发展。 第五篇 突出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知名“中国稀金谷” — 37 —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赣县经济高 质量跨越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 链,突出科技创新优势,深入实施创新平台“建谷”、创新人才 “育谷”和创新机制“强谷”三大战略,高标准建设世界知名 “中国稀金谷”。 第一章 推动创新资源集聚 实施创新平台“建谷”战略,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平台建设, 构筑创新要素聚集、创新功能提升的自主创新平台示范区,打造 科技创新、产业配套、生态宜居等功能完备的全国知名稀金科创 城。 第一节 建强科技创新平台 加快“两院三中心”建设。集中资源凝聚力量,加快国家级、 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两院三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格局, 建成集稀金新材料领域科研人才培养、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中试 孵化、产品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完整产学研用链条, 成为赣州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撑点,高质量建设赣州高新区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赣州稀金科创城。大力推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 新研究院提能升级,建成集创新研究、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于一 体的新型国际研发平台,争取院地联合设立产业研究院,积极创 建稀土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全链式产 — 38 — 业创新体系。深化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加快推进中国稀金 (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建设。推进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 设,建成“4 中心 11 平台”。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合作 共建,推动中国稀金谷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建设。推进国家钨与稀 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稀土与钨 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检测技术支撑。 推动创新平台培育创建。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 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共建和联合创新,培育和创建更多面向产业需 求和发展前沿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平台、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研 发平台、节能环保与质量检测研发平台。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 构全覆盖计划,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 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创新平台的培 育、整合和创建,推动更多“大院大所”、科研平台落户“中国 稀金谷”。 第二节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及科研院所,积极承接国家、省基础科 技研究任务,聚焦产业链急用先行项目,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 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稀土资源 绿色开发、高端稀土磁性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突 破,形成一批填补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空白的重大成果。实施 — 39 — “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行动,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推广运用择优委 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试行首席科学家制度,形成一批 专利产品群和高价值专利组合,突破一批产业创新短板和难点。 引导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上下游企业和 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更为强大的产学研用综合创新优 势。 第三节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搭建,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推进 中科产业育成中心和中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实现“共享 技术实验平台+中试基地+检验检测+孵化加速器+知识产权+政策 服务+人才服务+市场应用”等全要素转化,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向 应用技术市场转型,彻底打破瓶颈、打通关卡。创建互联互通的 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工作模式,强化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等科研机构对接,建立企业技术难题、科研项目及应用需求项目 库,发布科研机构研发方向、研发成果,鼓励企业大力推进“三 个转化”9,推动建设赣州科技大市场,举办“大院大所”产业 技术进园区、科技成果在线对接、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品牌 活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与保护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 ①三个转化:即企业难题向科技攻关课题转化、科技攻关成果向中试成果转化、中试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 40 — 化基金,建立科研机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与企业研发需求投入 双向补助机制,引导鼓励创新领军人才拥有更大人财物支配权、 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探索建设知 识产权保护中心、维权援助工作站,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 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内生动力。鼓励引导优势企业承 接创新科研成果,遴选出具有科研和转化能力的企业深入参与研 究项目,将科研资金、技术攻关项目向有实力的企业倾斜,鼓励 和引导一批园区龙头企业优先承接转化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发挥 科技招商作用,利用科技成果实现招大引强。实施产业标准化推 进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 (修)订,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行 业标准“领跑者”,支持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开 发,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 41 — 专栏 4 核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一)“两院三中心”建设工程 1.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到 2025 年,人员规模达到 1000 人,设立基础研究学科 10 门,孵化关键核心技术 100 项,开发技 术研究产品 200 件。 2.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到 2025 年,形成集研究 开发、中试孵化、人才培养、信息数据等功能于一体的稀金材料产 业生态。 3.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成“4 中心 11 平台”,服务 稀土功能材料制造业创新发展。 4.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到 2025 年,完成新 材料检测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新建 3 个实验室,新 增 2 条中试生产线,注册地搬迁至赣州高新区。 5.中科产业育成中心。重点打造中科高端人才科技产业园,推 动中国科学院稀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二)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程 到 2025 年,力争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 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 1 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 个以上、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2 个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2 个以 上,省实验室 3 个以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 3 个以上,产业创新 服务综合体 2 家以上。 (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 到 2025 年,聚焦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首位产业部署 1 个创新 链,实施 2 个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组建 2 个科技协同创新体。 (四)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工程 到 2025 年,建立线上线下互联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组织实 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 项,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 构 5 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 亿元。 (五)专利突破工程 到 2025 年,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 12%、专利授权量年增长 率 12%。 — 42 — 第二章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创新“引才、育才、用才、 留才”体制机制,加快优化人才政策体系,着力引进培养一批高 层次人才,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骨干人才队伍,实施高端创 新人才“育谷”战略,打造区域知名人才聚集高地。 第一节 加大引才育才力度 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实施“苏区之光”人才计划,大力 引进帅才型科学家、高技能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急需紧缺 专项人才,培养精英人才或团队,壮大高端人才队伍。实施“赣 才回归”工程,推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深度融合,积极鼓励赣 州籍优秀人才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馈等 方式回乡创新创业,畅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通道。开展“赣 商名家”成长行动,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创投家等复 合型人才。实施技能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实 施好新时代“赣州工匠”培育计划。 加快引育急需紧缺人才。围绕“中国稀金谷”高质量发展需 要,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库”动态管理服务机制。加大高层 次人才产业园、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力度,整合资源 建强用活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海智计划工作站、创新创业 示范基地等科创平台,培育打造一支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队伍。加 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实用型 — 43 — 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引进 和培育在首位产业、主导及特色产业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领 军人才、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 开展高层次稀缺型应用人才培养。 第二节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建设,探索柔性引进、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智力入 股、竞争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优化人才福利待遇、职称评聘、 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措施,完善配套服务政策。弘扬新时代科学 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创新创业 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突出能力、 业绩和贡献导向,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科学化、 精准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 强化人才激励政策落地见效。推进院士工作站等引才引智基 地建设,建好人才服务综合产业园,推广人才、项目、资金、平 台一体化配置模式。实施人才温暖关爱工程,组建人才服务中心, 探索设立人才疗养基地,加快人才住房建设,重点打造人才主题 公园、人才小镇、人才社区服务中心、人才大厦等城市人才地标。 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各类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和保障力度。 — 44 — 专栏 5 重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工程 (一)“苏区之光”人才计划 到 2025 年,围绕主导及首位产业,面向市外新引进 10 名(个) 高端人才或团队,面向市内新培养 20 名(个)精英人才或团队。 (二)“赣才回归”工程 到 2025 年,实现 60 名赣州籍优秀人才回赣县投资创业,推动 3 万名产业工人回归或创业。 (三)“赣商名家”成长行动 到 2025 年,建立多层次企业家培训基地,加大青年企业家、 职业经理人培训力度,培训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 20 名。 (四)“赣州工匠”培育计划 到 2025 年,从事技能工作的劳动者达 10 万人,职业技能年培 训规模达到 2 万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比达 30%以上。 (五)城市人才地标工程 规划建设集人才主题公园、人才社区、人才疗养基地、人才小 镇为一体的人才服务综合产业园,打造全区人才辐射窗口。 — 45 — 第三章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机制“强谷”战略,促进知识、技术、 人才、资本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营造更加优越的创新创业生态, 打造活力十足的区域创新高地。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升 有研发活动企业覆盖面,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元 化科技投入体系。落实企业研发活动优惠政策,扩大“三首”示 范应用 10,探索首购首用风险补偿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健全财 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及政策扶持机制。 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利 用国内外人才、技术和资金等优势,推动企业“研发飞地”建设, 促进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 倍增、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形成以大企业为引领支撑,中 小微企业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的融通创新格局。聚焦稀土钨新材料 及应用等特色优势产业及前沿领域,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 组、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等方式,整合利用创新资源,培育 ①三首: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 — 46 — 一批“独角兽”11“瞪羚”12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 行动,拓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 特新”13发展之路,引导开展分布式、网络化创新,打造一批细 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业化“小巨 人”。 第二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清理妨碍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 业标准,建立更加弹性包容的创新技术准入和监管制度。建立健 全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坚决破除科技人才 评价“四唯”14。发挥赣州高新区、稀金科创城、中国科学院赣 江创新研究院的联动优势,突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体制特 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特色,积极构建集稀金大数据、 科技服务研发、创新型金融、现代化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双创特 区”。创新赣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管理模式,加强创业 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等建设,探索“异地孵化” 模式,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 建立完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大对承担国 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 ②“独角兽”企业:估值达到十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 ①“瞪羚”企业: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②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③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 47 — 第三节 优化创新要素配置 全面优化知识、资本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 科技金融发展,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 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事业部,大力推广“科贷通”“赣 知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动更多科技企业上市。实施创客专项 计划,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推动青年、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 人群创新创业,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着力 激发社会创造力。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 等方式,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给予支持。加大创新型产业 用房保障,力争赣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双创”基地,打造集高 端人才集聚、科技孵化、服务外包、高端配套产业及区域性中小 企业总部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引入国内知 名项目培育公司,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业和技术经纪人队伍, 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鼓励开展创客辅导、融资信贷、产品推 广等全过程服务。强化创业辅导,实施“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 员”辅导体系,鼓励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 沙龙、稀金谷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吸 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创新创业。 — 48 — 专栏 6 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 (一)企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 到 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2.5%以上,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1.5%以上,推进大中型 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 到 2025 年,高新技术企业达 150 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 8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45%以上; 省级“独角兽”企业达 1 家、“瞪羚”企业达 10 家以上,“专精 特新”企业达 30 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100 家以上。 (三)升级版双创平台建设工程 到 2025 年,争取赣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双创基地,打造 1 个 以上示范性创业园和 1 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品牌,新增 2 个省级以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 (四)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到 2025 年,规划建设集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孵化企业、服务 外包企业、高端配套产业及科技型企业、区域性中小企业总部基地、 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新创业示范园区。 (五)金融支持创新行动 到 2025 年,力争“科贷通”“赣知贷”年办理金额均达 1 亿 元以上。 (六)科技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 到 2025 年,推动科技企业纳入市级上市后备库 5 家、IPO 上市 3 家以上。 — 49 — 第六篇 聚焦首位产业,强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 聚焦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首位产业,高质量推进工业倍增升 级,加快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发挥创新平台优势,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材料 产业基地。 第一章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引领首位产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稀土钨新材料、 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稀土永磁电机、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等 4 个 超百亿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聚、链条完整、特色鲜明的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打响“中国稀金谷”品牌,奋力跨入千亿级 国家高新区行列。 第一节 做强稀土钨新材料产业 围绕提升中重稀土、钨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推动稀土 钨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引导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 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中重稀土核心竞争力。 发展高性能永磁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合金材料和钨硬质合 金材料,引导稀土钨新材料企业向产业链下游的高附加值、高技 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壮大和培育南方稀土集团、中科三环、海 龙钨钼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引进高性能稀土永磁、发光、催化 — 50 — 等新型材料开发及应用项目,拓展引进硬质合金刀钻具、模具、 耐磨零件等钨新材料下游应用产品项目,进一步强链、延链、补 链。加快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中国南方稀有金 属贸易集散中心和赣州稀有金属交易所建设,推动“中国稀金谷” 形成集原料供应、功能材料加工、废料回收加工、下游再延伸应 用和技术研用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中重稀土产业聚集区。全 面提升稀土钨产业话语权和市场地位,擦亮“稀土王国”和“世 界钨都”名片,将稀土钨新材料产业优势转化为可服务国家发展 大局和核心利益的战略优势,力争到 2025 年产值突破 300 亿元,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稀土钨新材料产业集群。 第二节 做大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 抢抓国家新能源企业发展战略, 依托钨钴镍新材料产业优势, 推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向下游延伸拓展,积极引导产业逐 步从电池材料向动力电池产业过渡,加快建设动力电池材料产业 园。开发新型钴材料、镍材料、锂材料、钴镍锰三元材料,拓展 三元动力电池、稀土动力电池、电池控制系统等下游产业,培育 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全产业链。支持腾远钴业、寒锐新能源、吉 锐新能源等一批电池材料企业达产达标,加快推动东方醒狮等一 批动力电池生产和福默斯等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力 争到 2025 年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成为 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 51 — 第三节 做优稀土永磁电机产业 加快建设万亩永磁电机产业园,发挥稀土钨新材料和动力电 池材料产业优势,以及稀土磁性材料产能全国领先优势,大力发 展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发挥中科拓又达、汉驱智能等龙头企业带 动作用,提升稀土永磁电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开发高效、 节能、优质的永磁电机产品。积极引进永磁电机上下游产业链企 业,拓展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电机、微特电机、风力发电机、港口 船舶用永磁电机、磁选机、低速大扭矩直驱电机、稀土磁钢元器 件等上下游应用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配套体系,着力增强产业发 展核心竞争力。力争到 2025 年产值突破 200 亿元,建成世界级 永磁电机生产基地。 第四节 做精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拓展稀土永磁电机与新能源汽 车、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高端家电、轨道交通、 风力发电等产业耦合发展的 7 个细分产业链条,推进先进智能装 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引进一批机械零部件制造企业,逐步发展 工程和机床等先进装备制造工具,发展高速列车装备及配套,培 育机床工具、机器人、医疗器械、智能生产线等 3—5 个智能装 备及整机应用板块,力争到 2025 年产值突破 200 亿元。 — 52 — 专栏 7 重点产业升级倍增工程 (一)稀土钨新材料产业 推进南方稀土集团、中科三环、福默斯、赣源钨业、海龙钨钼 技改等新材料项目建设。到 2025 年,稀土钨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 300 亿元。 (二)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 加快推进腾远钴业、寒锐新能源、吉锐新能源等新能源动力电 池材料项目建设。到 2025 年,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产业规模突破 300 亿元。 (三)稀土永磁电机产业 加快建设万亩永磁电机产业园,支持紫荆中科智能电机、汉驱 智能等项目建设。到 2025 年,稀土永磁电机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 元。 (四)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推进拓野智能科技智能装备生产、浩金欧博智能化改造升 级、艾德智能包装设备生产、瀚川科技智能设备二期、中科拓又达 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等先进智能装备产业项目建设。到 2025 年,先 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元。 — 53 — 第二章 扶优培强企业主体 完善出台产业、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 源和环保等一系列政策,着力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科技水平高、 经营效益好的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支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 术为核心,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产值大、效益好、 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做强做大南方稀土集团、腾远钴业、 寒锐新能源等企业,实现“营收百亿企业”“纳税 5 亿企业” “主 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加快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 工程,鼓励南方稀土集团、浩金欧博等龙头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 吸引战略投资,支持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央企、省属大型企业强 强联合、兼并重组。实施重点企业强基倍增行动,鼓励诚正稀土、 艾德智能装备、粤磁科技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增资 扩股、并购重组、技术改造、上市裂变等方式发展壮大,提升核 心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中科融合科技、中科三环、拓 野智能科技等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龙头企业新增长 极,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推进传统企业提质升级 — 54 — 积极引导传统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智能制造,应用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品牌,推动全区传统企业提质升级。支持营 养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做强做优,鼓励 和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推动产业向价值 链高端攀升,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提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引 导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传统企 业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加快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 区核心区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 搭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以军民融合开辟稀土钨新材料、营养食品等类型企业发展升级新 路径,推动“军转民、民参军”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 融合发展专项行动,推进省级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企业 建设,鼓励传统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以数据赋能为主线,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发展,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设一批升级版智能工 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 数字化生态体系。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云制造等智能 制造、服务型制造,积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及应用产业,实施 “人工智能+”,拓展特色智能应用场景,促进 5G 互联网、大数 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工程, 引进培育一批重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 — 55 — 链供应链”创新发展,打造赣州高新区 5G+稀金行业工业互联网 平台。实施共享制造培育工程,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探索建设专 业化、跨区域、综合性共享制造平台。推进“区块链+”工程, 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区块链龙头企业,加快企业上链步伐,推动区 块链技术在金融、消费等领域应用。以稀土稀有金属产业大数据 应用为基础,建设稀金产业大数据中心,形成稀金谷跨产业、跨 企业的基础数据处理平台,促进信息、业务及决策协同。 专栏 8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一)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综合节点应用服务平台等 项目建设,打造自主可控云、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交通云、 教育云等特色主干云。到 2025 年,累计推动 300 家中小企业上云, 培育 2 家上云标杆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 (二)5G+稀金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一体化离子型稀土提取—冶炼—材料—装备—环保的技 术,推动 5G+超高清视频、5G+AR、5G+VR、5G+远程控制以及 5G+机 器视觉板块等应用落地。 第三章 推进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集聚集约,深入推进高新区改革 创新发展,加快高新区提能、提质、提效,不断拓展提升园区发 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 — 56 — 质量发展先行区。 第一节 拓展园区发展空间 引导开发区聚焦产业倍增升级,深入推进集群式项目“满园 扩园”和“两型三化”15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注重引进科技含量 高、投资强度高、质量效益高、产业关联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项目,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着力推进赣州高新区中拓北 扩西延发展,加快红金片区沿梅储路和城市连接线两侧规划拓展 开发,茅店工业平台向稀金大道北面拓展建设,储潭片区向滩头、 白涧西面延伸发展,争取新增工业用地 1 万亩以上。按照“五年 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思路,实施红金二期、三期改造升级行 动,高标准建设永磁电机产业、中科融合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 和动力电池材料产业等四大产业园。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生产区、 生活配套、商业中心等功能区块,加快梅林、茅店、储潭片区融 合发展。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空间、厂房,大力实施“腾笼换 鸟”。 第二节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园区功能分区,推动 高新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持续推 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聚集,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园 区水电气热、通信网络、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基础设 ①两型三化:指“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 ,“安全 高效型、本质安全型”。 — 57 — 施同步建设,构建“大园区+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合理布局 和完善优化园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职业培训、就 业和社保服务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一批主题游园、星级酒店、 购物中心、金融服务区等高端功能配套,做到产业发展与居住环 境、生活条件共同提升,凝聚园区的人气,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模式,科学 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示范区, 重点推进稀金科创城产城融合区和永磁电机产业园产城融合区 建设,打造“园中有城、城中有园、园在绿中”的一流园区。 第三节 深化园区体制改革 完善“政区合一”体制,加强高新区与行政区职能优化整合。 创新高新区投资管理体制,充分赋予高新区更多的投资管理自主 权,完善高新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人事和薪 酬制度改革,增强高新区活力。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全面 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和“开发区+主 题产业园”建设模式。建立容错纠错制度体系,营造积极作为、 勇于探索的良好改革发展氛围,把高新区打造成为最具活力、最 有潜力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深入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强化 “亩均论英雄”16导向,建立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 评价机制,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深入实施“两型三化”管 理提标提档行动,完善高新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①亩均论英雄:指不以规模大小为标准,而以企业亩均效益来评估企业发展。实 质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 — 58 — 专栏 9 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工程 (一)5020 升级版工程 瞄准国内首位产业龙头企业、世界 500 强企业及其配套企业, 提升项目引进质量和层次,每年引进 50 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1 个以 上、20 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2 个以上。 (二)高新区“百千亿”工程 到 2025 年,力争培育营收达百亿企业 2 家以上,力争高新区 营收达到 1000 亿元。 (三)“节地增效”工程 到 2025 年,标准厂房入驻率达 90%以上,高新区亩均主营业务 收入达 500 万元、利润达 40 万元。 (四)产城融合示范工程 大力建设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稀金科创城两个产城融 合区,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五)高新区体制改革创新行动 深化“政区合一”改革试点,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的运 营管理模式、“高新区+专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推进人事和 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高新区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动态调整机制。 — 59 — 第七篇 发力现代服务业,建设“活力新赣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中心城区错位发展思路,做强业态、 做优品质,培育特色、打造品牌,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 扩容增效,不断增强服务业对 GDP 增长的贡献,构建业态丰富、 特色鲜明、质效双升的“活力新赣县”。 第一章 建设大湾区最美后花园 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与 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客家文化体验与寻根之旅、红色 文化研学之旅、秀丽自然风景观光度假之旅等精品景区与旅游线 路,加快形成“一核四带”全域旅游新格局和“一城一山一水一 古村”等知名景区,着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度假后花园。 第一节 打造生态客家旅游示范区 高标准高品位推进“一核四带”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加大在 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打响“世界客家摇篮• 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品牌,着力打造生态客家旅游示范区。 主城区客家文化旅游核心区。加快国家非遗展示馆建设,进 一步完善江西客家博物院“一城两园”文旅功能,打造客家美食 特色街区,布局建设城郊生态旅游民宿区,以赣粤运河茅店航电 枢纽建设为契机,规划水上游、工业科技旅游线路,高规格举办 — 60 — 中国(赣州)客家文化旅游节、“赣县樱花节”,着力将主城区 及周边建成休闲观光、客家文化体验、工业旅游于一体的中心城 区旅游核心区。 中部红色文化旅游带。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县段建设, 全面提升江口贸易分局旧址、江口会议旧址、大埠暴动纪念馆、 长洛红军楼等红色旅游景区(点)建设,高规格建设红色旅游研 学教育培训中心,打造中部红色文化旅游带,建成全市红色旅游 重要节点。 北部娱乐休闲旅游带。加快大湖江核心景区建设,链接章贡 水西旅游集聚区,推进五云祥云湖、沙地会仙谷等娱乐休闲景区 项目建设,打造北部以观光旅游、娱乐休闲、康养度假、水上运 动为主题的精品旅游带。 东部客家民俗旅游带。以白鹭古村和田村宝华寺等景区为核 心,串联印象丹霞寨九坳、麂山景区,提升田村米果小镇建设, 活化客家民俗体验,打造东河戏、田村花灯、烧瓦塔等非遗文化 精品体验项目,建设知名的客家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带。 南部生态康养旅游带。以宝莲山景区为核心,串联韩坊万象 山、原乡情、七彩长洛等旅游景区(点),建设以康养、民宿、 休闲、度假等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带。 第二节 做大旅游消费市场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开发旅游消 — 61 — 费市场。实施“赣县客家菜”品牌提升推广工程,深入挖掘客家 特色菜品,推进旅游景区建设客家特色餐饮街区,打响客家特色 餐饮品牌。推进星级酒店、旅游民宿、自驾房车营地等建设,打 造多元化旅游住宿接待体系。丰富旅游购物,建设文化旅游商品 旗舰店,开发销售旅游特色商品、文创产品、工艺品、纪念品、 伴手礼等。推动一批乡村旅游点建设,推广优质亲子游、研学游、 周末游产品,建成赣州及周边县市乡村旅游主要目的地。 第三节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 围绕“一核四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高标准推进一批旅游 公路建设,新建大田—大埠—王母渡,大埠—杨雅—宝莲山旅 游公路;提升改造储潭—湖江、大田—长洛—宝莲山、田村— 宝华寺等旅游公路;规划一批连接景区的循环路,形成旅游快速 通道。有序开通兴国西站—白鹭古村,赣县—白鹭古村,赣县— 宝莲山等旅游景区直达班列。加快智慧旅游建设,积极创新“互 联网+旅游”,推进景区、旅行社、酒店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全 面提升旅游业综合服务水平。完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建设,建设 旅游集散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 62 — 专栏 10 文化旅游产业及配套设施提升工程 — 63 — (一)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倍增工程 围绕“一核四带”发展布局,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 后花园。到 2025 年,打造 4A 级景区 2 个以上,4A 级乡村旅游点 3 个以上;培育五星级酒店 1 家,三星级酒店 3 家以上,星级民宿 20 家以上。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争取达到 700 万人次,总收入达到 60 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区 GDP 的 4%以上。 (二)客家旅游重点工程 改造升级江西客家博物院,大力推进白鹭客家印象景区、夏浒 古村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红色旅游重点工程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县段)项目建设,加快白鹭、江口、 长洛、王母渡、大埠等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 (四)生态康养旅游重点工程 推进宝莲山风景区、“赣江画廊”山水风景旅游带、会仙谷欢 乐小镇、祥云湖康养旅游综合体、罗龙山乡村旅游区、均源生态医 养民宿旅游示范村等项目。打造江口果蔬小镇、印象丹霞寨九坳景 区、茅店龙溪谷、大田南山小镇、韩坊万象山、南塘麂山等一批休 闲农业旅游景点。 (五)旅游配套设施提升工程 加快推进旅游路网互联互通,新建大田—大埠—王母渡,大埠 —杨雅—宝莲山旅游公路;提升改造储潭—湖江、大田—长洛— 宝莲山、田村—宝华寺等旅游公路;规划建设连通三溪寨九坳、田 村宝华山、白鹭古村、大湖江景区、沙地会仙谷等景点的旅游公路。 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商品旗舰店。 第二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 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 — 64 — 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推进、龙头企业培育、集聚区创建等工程, 打造和培育全市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消费中心,推动现代服务 业向专业化迈进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第一节 打造全市区域性物流中心 利用高铁赣州北站、赣县北站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改扩建赣州东站铁路口岸作业区,扩大与厦门港等沿海港口的铁 海联运,提升大宗工业、农业等货物商品流通能力,打造全市区 域性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加快赣州港五云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 配套规划赣州港五云临港产业园,打造赣江三级通航水路运输重 要节点,增强通江达海能力。加快智创公路港、洞藏冷链等公路 物流项目建设,提升公路物流辐射能力。争取设立赣州中心城区 物流分拣中心,推动稀土稀有金属贸易集散中心建设。探索推进 智运快线 17“村村通”,着力构建城乡互动、畅通高效的现代物 流网络体系。 第二节 培育全市区域性商贸消费中心 加快提升城区商贸消费市场层次和水平,高规格建设中心城 区商业次中心。积极引进知名商业企业,繁荣梅林古镇商圈,加 快星洲润达、城北商贸综合体建设,规划建设红金片区、洋塘片 区、储潭片区高端商业综合体,引进知名文旅品牌企业,在义源 ①智运快线:全称智慧物流快线,能同时满足“随时发、准时到、速度快、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 — 65 — 片区打造文旅商业综合体,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人气 的消费市场。规划提升红金汽车商贸专业市场,打造集新车销售、 二手车交易和汽车维修改装于一体的精品 4S 汽车城。完善社区 和乡镇商贸体系,全面完成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住宿餐 饮娱乐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绿色饭店、特色餐饮、 文化娱乐、农家乐、中央厨房、无接触式配送等服务业态,培育 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酒店、文化娱乐和餐饮品牌。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 做活投资金融,大力引进和参与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 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助力“中国稀金谷”发展,积 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入驻我区。大力 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引进科技成果交易、技术咨询、检验检测、 专利服务、企业孵化等新兴服务业态。做大电商产业,加大电商 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电商运营中 心等平台建设,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齐全、聚集性强的电子商务 产业园,积极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和 电商创业示范带头人,支持特色产品拓展电商市场,促进电商产 业化,产业电商化。积极培育康养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 康养老产业,推进会仙谷、祥云湖等康养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 特色康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中医药保健等服务业, 打造一批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示范性养老中心,构建医养、 — 66 — 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工业设计、会计金融、环 保服务、人力资源等新兴业态,推动家政服务、体育服务、物业 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升级,满足产业发展配套需求 和城乡居民不断增强的美好生活需求。 专栏 11 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工程 (一)现代物流。推进赣州东站铁路口岸作业区升级改造,建 设赣州港五云多式联运物流中心、智创公路港、洞库冷链等项目, 规划打造赣州港五云临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商贸消费。推进星州润达国际购物中心、城北商业综合体 等项目建设,繁荣梅林古镇特色商业聚集区等。规划红金、洋塘、 储潭商贸综合体、义源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提升城东精品 4S 汽车 城,实施城乡配送物流网络提升工程、市场提升改造工程。 (三)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成一批电商直播 及兴农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仓配一体智能云仓、扶持一批夜经 济网红街区、培养一批网红达人、引进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到 2025 年,力争全区网络零售额突破 10 亿元。 (四)特色康养。推进会仙谷、祥云湖康养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和特色医疗机构发展,积极培育养生保健、健康 休闲、特色健康管理等康养新业态。 第八篇 坚持扩大内需,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 — 67 — 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升级扩大高质量供给,促进投资与消 费协调互动,提升赣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和价值链地 位。 第一章 扩大有效投资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倡导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 明导向,持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推进一批强基础、 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补齐各领域短板,进一步推动 投资规模增长、投资质量提升。 第一节 强化政府投资引领 积极扩大政府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 动政府投资重点投向交通、水利、市政公用、农业农村、公共安 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快补 齐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做大做强城投、高新投、旅投 等国有投融资平台,增强投融资能力。提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 略,聚焦“两新一重”18,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区域性、引领 性的重大工程。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工、 储备“三个清单”,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 一批的梯度滚动发展格局。优化重大项目服务,建立“要素跟着 ①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 设。 — 68 — 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保障。灵活 运用财税政策,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有效投资的信贷供给。 规范政府投资决策,加强政府投资全流程监管、全方位监控,强 化政府投资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第二节 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政策体系,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 则平等、竞争平等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组合运用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民营经济发展成本,激发社会投 资活力,持续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 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民间投资与政府投 资、信贷资金等协同联动,引导资金投向供需两端受益、具有乘 数效益的领域,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良资产、产业投资形 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 立健全民间投资准入、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信用约束等机制。 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开展基础设施 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19试点,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 投资内生型增长机制。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改革,加 快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四统一”,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容缺 ①信托基金(REITs):是国际通行的配置资产,具有流动性较高、收益相对稳定、 安全性较强等特点,能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填补当前金融产品空白,拓宽社会资本投 资渠道,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69 — 审批+承诺制”办理改革,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20集 成式审批改革。 第二章 挖掘消费潜力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活潜 在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 合的消费业态,持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 提升供给质量 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区 示范创建,全面提升赣县制造业、服务业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 标准化建设,大力培育“团体标准”,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 开制度,推动在稀土钨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功能食品等领域 培育一批标准“领跑者”。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积极推进增品种、 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培育一批全国知名商标品牌。大 力推进“富硒”“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等品牌建设,打响 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促进消费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优化消 费环境,建立健全消费追溯体系,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 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完善消费投 诉举报维权体系,建立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行消费争议先 ①六多合一:多规合一、多系统合一、多介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 一。 — 70 — 行赔付、消费后评价制度。 第二节 激发消费需求 深挖消费潜力,培育新兴消费,推动消费扩总量提质量。深 入实施商贸、文化、旅游消费升级行动。提升城区高端消费产业 链,积极引进知名品牌连锁商业企业,推进商贸消费集聚区建设, 做强做旺梅林古镇、光彩大市场等商贸特色街区,提档升级实物 消费。扩大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 展。提质扩容服务消费,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托育、 养老、家政等优质服务供给。促进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培育 在线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支持 线下经营实体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 推动发展夜间经济、平台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等消费新模 式。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举办以稀金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品交易博 览会,打造全国性、特色化经贸交流展会平台。严格落实带薪休 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三章 畅通经济循环 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 发挥比较优势,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良 性循环。 — 71 —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 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发挥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优 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与全国大市场精准对 接、深度融合。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交流互动,促进老区产品与 沿海市场、老区资源与沿海资本、老区制造与沿海创造对接。紧 盯沿海地区市场需求,努力开拓新材料应用及高端制造业、优质 农产品消费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要素丰富等优势,建 立健全产业转移结对合作机制,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立 足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稀金谷”,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稀土和钨 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的分散化、多样化、 多元化可供体系,提高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流通网络基础设 施,推动流通信息资源共享,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 提升流通体系运行效率,加快构建全链条高效现代流通体系。 第二节 用好国内国际市场资源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进内需和外 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全面对接国际 国内市场规则,加强衔接内外贸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检 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推动实现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大力 实施“引进来”战略,瞄准欧洲、日韩企业,重点引进稀土钨功 能材料、永磁电机、智能装备等产业项目,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 链、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生产 性出口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优势龙头企业跨国发展, — 72 — 设立境外资源合作基地、海外仓,开展投资并购业务,建立境外 营销渠道,拓展产业链广度,增强产业链韧性,努力进入国际产 业分工关键环节。鼓励支持腾远钴业、铭宸科技等龙头骨干企业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经济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 — 73 — 第九篇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 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落实国家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要求,做到“四个不摘” 21,加快形成解决相对贫困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新治贫机制,进 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第一节 健全防贫治贫长效机制 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确保现 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 成效。坚持循因施策、分类帮扶、精准治贫,平稳有序做好扶贫 机构职能优化调整,拓展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实施产业 扶持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持续加 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做好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帮扶工作。健 全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广“精准防贫保险”,对脱贫不 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加大扶志、扶智力 度,持续激发相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 ①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 74 — 第二节 强化产业就业扶贫支撑 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扶贫产业基地,持续 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构建可持续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大力推进 扶贫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 和致富带头人。实施积极就业帮扶政策,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和就 业扶持力度,扩宽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等就地就近就业渠 道,帮扶相对贫困对象稳岗增收。完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公共 服务和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发展搬迁地产业。加大消费扶贫力度,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第三节 提升基层脱贫解困能力 全面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 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稳定在 10 万元以上。加强扶贫项目资 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财政扶持产业项目投入折股制度, 成立乡村两级农村“三资”22扶贫管理公司。推进乡村依法治理, 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 进移风易俗,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提振群众精气神。 ①三资:资金、资产、资源。 — 75 —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 合,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 要素生产力,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振兴先行突破。 第一节 提升农业综合实力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深入落实“藏粮于 地、藏粮于技”战略,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 提高抗旱防汛能力,确保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提高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人才支撑,提 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产品 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升,提 高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加快物联 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 应用,建设数字乡村公共服务治理平台,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 程,加快构建供销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 第二节 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赣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 76 —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发展脐橙、蔬菜、油茶等优 势主导产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 应基地。开发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放大农产品 “富硒光环”,推进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品质品牌 巩固提升工程。构建全产业链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推广“龙头企 业+合作社+基本菜农”组织模式,加快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 模化生产。以标准化果园创建引领脐橙产业规模发展,打造赣南 脐橙优质产品供应链。全面推进油茶产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推 动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养殖、林下经济等产 业,重点培育湖羊等草地畜牧养殖业,着力构建湖羊繁、育、养 全链条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全省湖羊标准养殖示范区和肉羊养殖 重点县。深入挖掘腐竹、板鸭、黄元米果、蜂蜜、甜叶菊、蜜饯 等产业发展潜力,推进赣县油茶、赣县蜂蜜、阳埠腐竹、沙地板 鸭、田村黄元米果、吉埠贡芋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更多地 理标志农产品。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建立特色鲜明、 链条健全、联结紧密、业态丰富的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增值 增效和“接二连三”发展。 第三节 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 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 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 — 77 — 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 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依托赣县独特的区 位和自然环境优势,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 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农业新业态,推进稻渔 共生、直供直销、会员农业、农村电商、创意农业、亲子体验、 功能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全区休闲农业全方位立体 式发展格局,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专栏 12 现代农业提升工程 (一)粮食安全保障工程 到 2025 年,建设高标准农田 10 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54 万亩,产 量稳定在 3.6 亿斤;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 77%以上。 (二)富硒产业培育工程 到 2025 年,力争全区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 10 亿元以上,富硒农业基地 面积达到 5 万亩以上,富硒认证农产品达到 10 个以上。 (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升工程 到 2025 年,全区脐橙总面积达到 13.5 万亩,产量 10 万吨以上;蔬菜总 播面积达到 12 万亩,总产量达到 18 万吨;油茶林面积稳定在 30 万亩,改造 提升低产油茶林 6.1 万亩。推进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力争甜叶菊、阳埠腐竹、 沙地板鸭、黄元米果等特色农产品总产值达 10 亿元以上。 (四)农产品深加工工程 到 2025 年,全区年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 1 个、1 亿元 以上的 5 个。 (五)农业品牌提升工程 到 2025 年,力争打造 1 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 2 个以上,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认证数达 30 个,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 供应基地 5 个以上。 (六)数字农业建设工程 支持蔬菜、脐橙、油茶等数字化项目建设,建设国家级数字乡村示范县。 (七)产业兴村强县示范工程 到 2025 年,建成 1 个以上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每个镇做大做强 1—2 个 特色主导产业,建成 1 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 78 — 第三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优化乡村生产 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推进村庄建设, 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 。 第一节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 深入实施“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和“8+4”公共服务 建设, 全面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加大农田 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机耕路网和安全高效完备水利设施。实 施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持续提高农村公共照明覆盖面,加 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 展,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 多功能农村便民公共服务平台,把乡镇打造成为农民服务区域中 心。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 村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 务体系。 第二节 建设“五美”乡村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创建美丽宜居示范乡 镇(村庄、庭院)。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和管控,着力整治农村乱 占耕地建房,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县域产业、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县乡村一体化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79 — 提升五年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大力提升村容村貌。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加强农村建房 管理,建设具有客家风貌的功能现代、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 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护,加强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 加大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力度。 专栏 13 乡村建设行动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到 2025 年,县道三级以上标准比例达 100%,行政村通双车道 比例不低于 60%;农村电网可靠率达 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 99.9%;光纤网络行政村覆盖率达 100%,自然村覆盖率达 95%, 行政村 5G 网络覆盖率达 100%。 (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 到 2025 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率 100%,村卫生室、 乡镇卫生院达标率 10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比达 100%,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纳 管)覆盖行政村达 40%以上。提高通行政村客运班车运行频次,实 现每日不少于 1 班次。 (三)赣南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工程 以“一镇两村两类三线”23风貌营造为重点,逐步以点带面、连 线成片、全域提升。到 2025 年,乡村风貌实现全域提升。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构建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乡村、产业、农业、金融、 科技的结合,实现“五治融合”数字化。 ①一镇两村两类三线:“一镇” ,示范乡镇;“两村”,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 试点示范村;“两类”,文化旅游类项目、公共设施类项目;“三线”,铁路沿线和、 城区出入口沿线、景区出入口沿线。 — 80 — 第三节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 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现代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行动,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 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 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人员等在村创新创业,壮大新一 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开展乡村工匠培育行动,挖掘培养乡村手工 业者、传统艺人,支持鼓励传统技艺人才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 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壮大乡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加大农业农村 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工作干 部培养、乡村人才培养、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县域专业人才 统筹使用的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乡村人才引进、培 养、使用制度。 第四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三十年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完善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 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用活乡村土地资源,积极探 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 度改革成果,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 — 81 — 体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 径,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 易市场,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强化制度供给,打通城 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 流动,促进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等要素良性循环,促 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 82 — 第十篇 协同推进“新老基建”,推动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强化新老基建双擎驱动、协同发展,巩固增强“老基建”补 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保稳定的基础能力,充分发挥“新基建” 稳增长、育动能、调结构、强优势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基础设 施现代化水平。 第一章 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构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 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善、融合基础设 施广泛赋能、创新基础设施驱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推动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创新优化新型基础设施 统筹推进 5G 网络、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中 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部署 5G 网络,促进共建共享、互 联互通,全面实现乡镇全覆盖,推进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热点 景区、社会民生服务场所等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高水平建成 全光网城市,实施“千兆入户、万兆入楼”24光纤覆盖计划,全 面推动家庭宽带千兆接入普及。推进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物 流、能源、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感知设施建设,建成物联网公共 ①千兆入户、万兆入楼”光纤覆盖计划:实现城市 1 千兆住宅光纤入户,商务楼 宇和工业园区 1 万兆光纤接入能力。 — 83 — 服务平台,提升城市“触觉感知”能力。高标准建设科创城新型 基础设施,加快搭建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公共创新 服务载体,加快推进高新区 5G 智慧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 设,争取稀土钨有色金属产业全国性行业数据容灾备份和应用中 心落户“中国稀金谷”,建设稀金产业大数据中心。 第二节 推进“新老基建”融合发展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能源、市政等融合发展,加强 “新基建”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 的广泛应用,铸造传统基建升级新引擎。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 动实施区域内高速公路、高铁站、港口、航道数字化和智能化建 设。推进智慧能源建设,系统谋划大电网和微电网发展,建设满 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完善智慧 绿色充电网络,加快布局市域高速、国省道沿线城际快充网络, 积极推进公共停车场、居民区和单位停车位配建充电桩。推进赣 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打通数据壁垒,建设区级 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成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政法公安视频 平台、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打造城市人工智能中枢,加 快构建赣县“城市大脑”。 — 84 — 专栏 14 新基建重大工程 (一)5G 信息网络 重点推进中国移动 5G 网络、中国电信联通共建共享 5G 网络、 中国铁塔 5G 网络基站及室内分布系统等项目建设。到 2025 年,完 成 1500 个 5G 基站建设,实现行政村及以上地区双千兆宽带网络全 覆盖。 (二)大数据中心 建设稀金产业大数据中心、稀土钨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全国性行 业数据容灾备份和应用中心。 (三)智慧能源工程 重点推进电力物联网、输变电站及配电网终端智能化改造等项 目建设,到 2025 年,建设各类充电桩 2000 个以上。 (四)智慧城市 推进“5G+”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建设区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 建成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市域社会治理云平台、政法公安视频 平台、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章 提升交通现代化水平 落实“交通强省”战略,推进区内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 网络间的高效衔接,打通内部堵点和外接通道,扩大辐射联通范 围,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 配合做好赣深高铁、长赣高铁建设,积极对接城市轨道 — 85 — 交通项目建设,争取轨道交通布局稀金科创城和主城区,满 足半小时通勤圈快速出行需求。积极推动赣州绕城高速外移、 赣州至安远高速等项目建设,打通东西、优化南北交通通道, 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加快推进国省道公路改造升级,构建“两 纵三横” 25干线公路网,实现与周边县市(区)快速互联互通, 力争乡镇国省道通达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施 G238 与 G105 连接线工程,建设湖江大桥,结束赣县渡口历史,形成赣县 东部与北部环形快速通道。加快推进赣州港赣县港区建设, 建成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项目,完成赣县五云至万安枢 纽库尾航道整治工程,配合做好赣粤运河规划工作。依托赣 江丰富的沿江旅游资源,完善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整治主 要干流航道,延伸航道里程,推进建设旅游客运码头。 第二节 提升县乡公路通行能力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扩大农村路网通畅覆盖面。 按照优先打通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通道的要求, 大力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推进新星大桥至三溪、浓口至 信丰、阳埠至大龙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升级改造大田—大埠— 王母渡、储潭—湖江公路,实现 100%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 提高农村主干公路等级,融合国省道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 ①两纵三横:两纵是指 G105、S226 及 S452 形成的两条纵向国省干道走廊,三横 是指 G323、G238、S221、S452 延伸段、S219 延伸段形成的三条横向国省干道走廊。 — 86 — 路、产业路、公益事业路、路网联通路,力争 60%的行政村通 双车道硬化路。实施安保工程,全面完成危桥改造,提高保 通能力,实现“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农村 公路总体目标要求。 专栏 15 交通重大工程 (一)国、省道工程 抓好国省道公路改造,完成 G323、G105 一级公路升级改造 和 S452、S221 二级公路升级改造,启动 S219、S452 省道延伸 项目。规划建设湖江大桥。 (二)县道工程 升级改造义源—大田—大埠—王母渡、储潭—湖江公路, 推进新星大桥至三溪、浓口至信丰、阳埠至大龙等县道升级改 造。 (三)水运工程 建成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综合码头一期、二期工程及港口 疏港工程,完成赣县五云至万安枢纽库尾航道整治工程。 (四)客货运枢纽工程 建成赣县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 第三章 建设赣州能源供应基地 坚持安全可靠、清洁高效、供应充足原则,构筑多品种、 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全市能源供应基地。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能源供给体系 支持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建设,加快建成赣州区域支撑性电源 点,推进电厂余热利用。坚持清洁低碳导向,加快能源绿色低碳 — 87 — 转型,积极稳妥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能源,提 升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有序开发水电资源,积极推进 茅店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规划建设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并争取纳入 国家规划,增强电力调峰能力。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控 制煤炭消费总量,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推动乡村用能转 变,鼓励分布式能源满足农业农村综合用能需求,深入实施“以 气代煤、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工程,建立满足乡村振兴清洁高 效用能需求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 优化升级能源输送网络 高标准建设坚强电网,推进 110 千伏电网链式及环网结构建 设,确保各乡镇有双电源供电线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供电网络, 全面提高电网供电水平、输送能力与供电可靠性,保障城乡安全 高效用电。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所有小区通天然 气目标。推进成品油长输管道建设,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加 快电动汽车、电瓶车充电桩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新能源汽车充 电网络。 专栏 16 能源重大工程 (一)支撑性和调峰电源工程 建成华能瑞金电厂二期 2×100 万千瓦发电机组;启动赣县抽 水蓄能电站建设,规划建设茅店航电枢纽工程。 (二)主干电网及城乡配电网建设工程 建成华能瑞金电厂外送 500 千伏线路等工程。完成吉埠、储潭、 长洛、韩坊等 4 座 110 千伏变电站新、扩建工程,以及阳埠、沙地 2 座 35 千伏变电站新、扩建工程。建设 10 千伏主干线路 348 公里。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规划建设阳埠风电场等风电项目,风电装机约 10 万千瓦。规 划建设光伏发电装机约 5 万千瓦。 — 88 — 第四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着眼长远,提升标准,健全完善防洪、供水、灌溉等水 利工程体系,强化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保障,加 快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防洪能力建设 加快完善水利保障体系,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实施境内平江、 桃江、贡江、赣江等岸线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建设茅店航 电枢纽工程。全面推进平江、桃江、贡江、赣江及其他中小河流 域综合治理,建设江河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完善监测设施,提高 预警能力。推动防洪保安工程提标扩面,进一步保障防洪安全。 合理确定城区防洪排涝标准,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 设施同步建设。 第二节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推进城乡供水“三全三统”26,打造智慧水务、智慧管网, 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改扩建城区供水管网,提升中心城区供 水能力;加快乡镇自来水厂扩建升级,推进供水管网延伸改 造,提升供水设施管护和供水服务水平。加强城乡饮用水源 保护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持续开展赣县城区饮用水保护区 ①三全三统:即全员全域全覆盖,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统一服务。 — 89 — 环境保护整治,规划建设凯悦水库及湖江野猪坑等 19 座中小 型水库应急水源工程。 第三节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整合资金,创新投资方式,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水利建设 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构建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实施金盘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 造项目,因地制宜兴办小微型水利工程,大力推进防渗渠道、 管道输水等节水工程,加大山塘、水库、水圳等项目维修加 固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增强农业有效灌溉能力。开展农村水 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工作,推进农 村水电行业提质增效、绿色转型发展。 专栏 17 水利重大工程 (一)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境内平江、桃江、贡江、赣江等岸线提升工程,加快平江、 桃江、贡江、赣江等流域治理。整治山塘、水库 50 座。 (二)城乡供水安全工程 规划建设区凯悦水库、湖江野猪坑等 19 座中小型水库应急水 源工程。 (三)水利灌溉设施工程 实施赣县区金盘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防渗渠 道 130 千米、输水管道 50 千米。 (四)智慧水利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水文监测站网建设,对水资源、河湖水域岸线、各类 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全面感知。 — 90 — 第十一篇 推进先行先试,提升内陆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推进先行先试,主动融入全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 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等区域交流 合作,积极参与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章 推进内陆开放先行先试 深度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赣州片区建设,探索推 行内陆开放先行先试政策,建强开放合作平台,努力提升赣县在 全市乃至全省开放格局中的位势。 第一节 推行内陆开放先行先试政策 积极探索内陆开放合作新体制,大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便利化,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外 商投资审批流程,推动国际贸易、国内主要自贸试验区贸易“单 一窗口”对接。全面落实国家物流、口岸减税降费政策,规范中 介代理等经营服务性收费。主动引入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 标识,推动与大湾区等发达地区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对接,开展特 色产品品质和标志互认。 第二节 推进开放平台载体建设 完善码头港口等基础设施,建成赣州港赣县港区五云综合码 头一期、二期工程及港口疏港公路工程,建成赣州五云港口物流 园,完善和提升赣州火车东站货运服务功能。推进赣州高新区重 — 91 — 大开放平台建设,着力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 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作用。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推 动赣州高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等“飞地经 济”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区域物流枢纽,实施示范物流园区工程, 提升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第二章 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用好各类经贸交流合作平台, 坚持实施精准招商,加强对外经贸合作,全面促进开放型经济发 展。 第一节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招商 突出科技招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优势, 用好“金字招牌”,推行“产业+科技+人才+资本+园区”的招商 方式。围绕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稀土永 磁电机和先进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抓住产业链供应链重构 机遇,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精准招商,补齐拉长链 条,增强产业关联度。开展资本注入式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 商,做细做实“三请三回”“央企入赣”“粤企入赣”等招商活 动,吸引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打造具有竞争 力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推进以赣州乡贤为主体的招商行动,争取 在企业回迁、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归等方面取得更大的 突破。积极谋划国际产业资本招商,大力引进德国、日本等先进 — 92 — 制造业项目落地。用好赣港会、赣台会等区域经贸交流合作平台, 积极参与各类重大经贸活动,加强与沿海地区商会交流互动。大 力开展网络招商,充分利用网络和大数据资源,提升赣县知名度、 影响力。 第二节 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优化外贸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培育壮大一批出口贸易企业, 优化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水平。用足用好国家、省、市“走出去” 优惠政策,鼓励优质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展销等经贸活动,支 持机电等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有色冶金、装 备制造等优势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 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合作,参与境外 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开展投资并购业务,扩大进出口和发展境 外业务。 专栏 18 开放平台建设提升工程 (一)内陆开放平台提升工程 推进赣州港(五云作业区)物流仓储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赣 州五云港口物流园;完善和提升赣州火车东站货运服务功能。 (二)经贸交流平台拓展工程 积极参与进博会、中博会、泛珠会、世界绿发会、世界赣商大 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到 2025 年,力争五年实际引进内资达 300 亿 元,实际利用外资达 10 亿美元。 (三)产业合作平台深化工程 开展“双飞地”跨区域合作,鼓励赣州高新区与沿海地区合作 共建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飞地经济”园区。 — 93 — 第十二篇 深化市场化改革,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提升发 展环境。 第一章 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围绕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持续深化 市场化改革,开辟更加广阔的制度空间,让市场机制更充分地发 挥作用。 第一节 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实 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加快建设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丰富产业用地供应方式,盘活存量建 设用地,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以户籍制度和公共 服务牵引人力资源区域流动,进一步发挥城镇化促进劳动力和人 才社会性流动的作用,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 政策。加大党政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交流力度,进一步畅 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落 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政策措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发 挥银行、创业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提高民营企业 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落实科研领域自主权改革措施,建 — 94 — 立对科研人员创新研发和转化成果的长期激励机制,拓展完善公 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培育发展技术要素市场。 第二节 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 理模式,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及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 普遍落实。健全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 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 机制、市场准入评估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健 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第三方评估。深 化运用“双随机一公开”27监管机制,切实转变监管理念、创新 监管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确保监管常态化、制 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第三节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 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 完善企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打造惠企政策“直通 车”。加强对非公经济的保护,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 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求助纾困机制,营造重商、亲商、 ①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 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全社会公开。 — 95 — 爱商、护商氛围。持续精准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不 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切实解决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等问题,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第四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信用信息目录,强化信用 信息归集共享,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共水平。健全守信联合激励 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探索建立信用承诺与信用修复机制,加强 分级分类监管,完善红黑名单管理,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 平,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鼓励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多领域信用建设, 着力加快教育、医疗健康、食品餐饮、劳动用工等重点民生领域, 以及生态环境和政务诚信领域信用建设。 大力推动拓宽信用应用, 充分利用信用中国(赣州)平台,实施信用惠民便企“信易+” 28工程。强化诚信宣传教育,多举措多渠道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宣 传,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第二章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推动“放管服”改革再攻坚,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 ①“信易+”工程:提高信用的应用生命力,建设为缓解守信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问题的“信易贷” ;为方便创新创业主体租赁办公设备和办公空间的“信易 租” ;为了让守信主体更舒适更便利的享受出行服务的“信易行” ;为让守信主体更便 利获得行政审批服务的“信易批”以及为让守信个人享受优质旅游服务的“信易游” 等五大项目,把“要我讲信用”变成“我要讲信用”。 — 96 — 政府效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边界,做到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 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 持竞争中性的原则,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 商品和服务价格,推进水、电力、天然气、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 完善教育、养老、殡葬等价格机制。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 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调节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政府社 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职能,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机构改 革,加强中介超市管理,提升中介机构服务质量。 第二节 提升财税管理水平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重大任务、重 大项目、重大工程地方财力保障。深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构建 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大力推进零基预算 29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 ①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预算费用时,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 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具体指不受以往预算安排情况的影响,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年度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结合财力状况,在综合平衡的基 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科学的现代预算编制方法。 — 97 — 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健全 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区属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发展。积 极落实财政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 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普惠性。积 极培植壮大地方财源,深化征管体制改革,落实税收制度改革举 措。 第三节 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 项,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全面实现政务服务 跨省通办、一链办理、全城通办、就近可办。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高质量提升“赣服通赣县分厅”掌上办事集成系统,加快“赣政 通”推广运用,推进数字政务一体化提档升级,推行链上政务、 智能审批、智慧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一次不跑、全程网办”。 优化提升 12345 政府服务热线,实现“24 小时数字政务自助服 务”。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深化“大众评公务” 活动。深入推进赣州高新区“全产业链审批”服务改革,提升政 务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化、事项标准化、流程科学化、平台集成化 水平。建设以乡镇(街道)便民中心为延伸,村级代办点为拓展 的三级政务服务新体系。推动“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推进 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98 — 专栏 19 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工程 (一)政务服务提升工程 建设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自助服务、数字政务一体化、效 能监督、公共资源交易等功能的行政服务中心,提升乡镇(街道) 便民中心和村居(社区)服务站点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二)审批效率提升工程 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度和投资建设项目便利度,建立政务服务 “帮办代办”制度,深化“一件事一链办”“全产业放权”,持续 开展“三减”30行动,升级政务服务“好差评”“12345”政府热线 系统平台。 (三)数字政务提升工程 持续升级“赣服通赣县分厅”,提升“24 小时自助服务区”功 能,推动自助政务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推进数字政务一体化, 建设“AI 政务”智能审批平台、“无证办”大厅,实现“无感审批、 智能审批”。 ①三减: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 — 99 — 第十三篇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赣县样板”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践行“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理念,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建 设美丽中国“赣县样板”。 第一章 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抓好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生态修复, 系统打造生态保护生命共同体,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更好满 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一节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 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五气”同治 31,加强细 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联 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 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和城市集中饮用 水水源地达标治理行动,推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全部乡镇, 确保国控断面水质“保三争二”32。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污 染治理“4+1”工程建设,实施赣江流域(赣县区段)生态保护 修复工程,强化沿岸整治与岸线资源修复,推进岸线美化亮化。 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规定,实施国家级水产种质 ①“五气”同治:全面推进控煤、治企、管车、抑尘、禁燃。 ②保三争二:保持三类水、争取二类水。 — 100 — 资源保护区永久性、生产性禁捕行动。严要求打好净土保卫战, 坚持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开展土壤污染清查和裸土治理行动, 全面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红金工业园一期拆迁地土壤修复。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和白色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源治理。加快大 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争创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构建集城乡污水垃圾、工业废水、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 设施体系,推进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向镇村延伸覆盖,探索组建环 保医院,加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储备。 专栏 20 环境治理重大工程 (一)蓝天工程 推进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道路扬尘和工地扬尘管控治理,开 展非煤电行业脱硫、脱硝、除尘等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燃煤清洁化 代替工程,城区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控制在 35 微克/立方米以内。 (二)碧水工程 全面完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 高新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30%以上。推进流域饮用水水源 地保护和入河排污口整治与规范化建设,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 86% 以上。 (三)净土工程 完成红金工业园一期土地污染修复治理,开展重点流域受污染 耕地安全利用试点工程,推进废弃矿区、矿区场地和污染场地修复。 (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实施智慧环保工程,推进赣州高新 区第三方污染治理,优化“环保管家”服务。 (五)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工程 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 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推进长江经 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工程建设。 — 101 — 第二节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共治 积极探索系统治理、全局治理新路径,做好治山理水、显山 露水文章,打造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南方地区崩岗治理、多层 次流域生态补偿为特色的生命共同体示范先行区。全面推行林长 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灭火能力建 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重点区域森林 “四化”建设。全面加强湿地、天然林、草地保护修复,推行河 湖休养生息,有序推进退圩还湿。加强江河源头保护修复整治和 水土流失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打造南方 崩岗治理示范样板。推进矿山生态治理修复,加快绿色矿山建设, 争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先行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厉 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推动重点林 区、保护区、库区等野生动植物巡护常态化、机制化、信息化。 专栏 21 生态保护重大工程 (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以流域水环境保护、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整治 为重点,力争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改造低质低效林 29.5 万亩,建设长江防护林 5.7 万亩、国家 储备林基地 0.05 万亩。 (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崩岗综合治理等工程,到 2025 年,实现崩岗治理 1800 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90 平方公里。 (四)河湖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实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 0.15 万亩,新增小微湿地 1 处,省 级重要湿地 1 处、面积增加 0.2 万亩。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开展国家和省级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积 极开展恶性入侵物种综合防治试点。 — 102 — 第二章 走出“两山”转化新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 化为导向,拓宽生态优势向经济效益转化途径,大力推动生态要 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 第一节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 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发展绿色供应链、节 能和环境服务业,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等服务 模式。大力实施节能改造工程,推进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培 育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形成一批绿色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 业,推进农村畜禽粪污和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 核算、交易体系,探索多元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编制自然资源负 债表,推进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探 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争取林 地赎买等试点。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广“两山银 行”“湿地银行”等建设,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争取省级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工业、农业、服务业深度 融合模式。 — 103 — 第二节 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入开 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绿色创建行动。 积极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行光盘行动,扎实开展限塑行动,引 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 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 资源化,健全废旧物品回收设施,建立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 系。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工业、交通运输、建筑、 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服务租赁、绿色 回收等新商业模式,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产品,营造 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 专栏 22 绿色发展工程 (一)绿色产业转型工程 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基础建 设等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荐 绿色技术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二)循环发展引领工程 建立锰钴镍渣集中利用处置中心,年处理规模 10 万吨。完善 乡镇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建设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 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研发,建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 地,推进赣州高新区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推进低碳社区、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到 2025 年,节约型机关达 80%以上,绿色学校达 70%以上、绿色社区达 70% 以上、绿色家庭达 90%以上,绿色商场达 60%以上,城区绿色出行 比达 85%以上。 — 104 — 第三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完善“源头严防、 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链条生态文明领域协调机制,持续推 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 第一节 健全生态保护制度 加大对自然生态空间管控力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 探索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打造河(湖)长制林长制 升级版,推动河湖林长工作标准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落实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能源、水资源、建设 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制度,完善生产 系统和生活系统有机衔接,强化全过程式资源集约管理。建立健 全环境治理市场化制度,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建设,建 立“环境修复+开发建设”和“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 全面实施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实现所有 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积极推进数字环保等生态云平台建 设,建立生态环境全过程监测制度,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 环境风险排查常态化。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加强与 周边县(区)沟通合作,推进跨区域跨流域污染联防联控。 — 105 — 第二节 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 环境治理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督察、损害赔偿和责任终身追 究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 保责任约谈问责制度。全面落实生产者延伸制度,加强企业环境 治理责任制度建设。落实企业和个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环保信 用评价、环保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建立生态环境领域失信企 业和人员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和司法保护制度, 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公众 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建立生态环保事件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 度。 — 106 — 第十四篇 提升客家文化影响力,建设“生态客家城”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 新型发展,深入挖掘和弘扬客家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大力传承红 色基因,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守正融合发展,增强 客家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打响“世界客家摇篮”文化品牌。 第一章 建设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以江西客家博物院为龙头,以白鹭古村、夏浒古村保护开发 为支撑,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客家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建设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第一节 打造客家文化地标 完善丰富客家文化城、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赣南客家民俗园 文旅功能,凸显江西客家博物院“一城两园”客家文化传承创新 核心地位。加快建设东河戏国家非遗综合展示馆,聚集发展东河 戏、赣南采茶戏等传统优秀文化产业,塑造赣县客家文化新地标。 推进湖江夏浒古村开发,重点打造赣南客家民宿风情景区,再现 “客家南迁第一站”繁华情境。高标准建设白鹭客家印象景区, 打响“千年客家第一村”品牌。积极举办中国(赣州)客家文化旅 游节、中国客属(赣州)恳亲联谊大会,打造客家人寻根问祖的 “精神家园”。 — 107 — 第二节 加强客家文化传承保护 成立非遗研究保护机构,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加 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申报力度,完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保护 体系。完善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传习展示馆建设,推进建设 文创产品创作展演区,拓展丰富江西客家博物院综合功能。加强 对客家传统民居、客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开发保护。推进村 史馆扩面提质建设,打造客家文化乡愁脉络节点。实施赣县东河 戏、赣南采茶戏振兴计划,扶持东河戏、采茶戏剧目创新创作, 加大演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客家文化传承推广工程,大力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 进乡村、进网络,举办民俗展演展示,营造全社会爱客家、讲客 家、传客家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 获得感。 第三节 推动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作风、革命斗 争精神、集体主义思想和家国情怀,增强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生命 力。加强大埠暴动、江口苏维埃贸易分局、田村赣县苏维埃政府 旧址群等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县 段建设,打造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和赣县红色文化圈。强化红色教 育培训,持续深入开展诵读红色家书、红色走读等活动,强化青 少年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加强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专题 — 108 — 创作,力争在文化专题片、红色影视剧、图书创作出版等方面实 现新突破。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创作反映赣县客家优秀传统文 化、革命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产品。 第二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 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着力提高社会 文明程度。 第一节 提升公民文明素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网络空间管理等社会治理重点工作 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 德、个人品德建设,选树推广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 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学习宣传和礼 遇帮扶活动,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文 明城市常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促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新时代文明 实践站整合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推进乡风文明、 诚信制度化、家风家训等建设。积极开展“扫黄打非”及网吧、 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持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健全志愿服 务体系,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 109 — 第二节 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 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 的指导地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 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 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牢牢把握正 确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鼓舞干劲、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作 用,激发全区上下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加强新闻媒体等新闻舆 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政策解读机制,建 强用好区级融媒体中心。加强网络信息管控,维护网络意识形态 阵地安全。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 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抓好“学习强国”平台的学习运用。 第三章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 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一节 加快做大文化产业 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产 业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带动、区域联动、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 — 110 — 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产业,加快文娱演出、艺术展览 等传统业态线上线下融合。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规 划建设文化产业园、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立健全产业融 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与旅游、工业、会展、体育等行业 融合,推动文化演艺进景区、进园区发展。推动阳埠腐竹、田村 黄元米果等非遗作坊建设提升,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围绕创意 设计、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 文化产业,引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项目和龙头企业。鼓励 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优化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培育新兴文化 消费模式。 第二节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打造 “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盛宴”。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升级改造 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持续办好文化惠民周活动。推进乡 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发展人民院线,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 转型工程和“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推进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进 村入户”。强化跨部门、跨行业公共文化资源整合,组建演艺联 盟、文化场馆联盟,完善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机制,多方位向社会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赣县”。支 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 — 111 — 益性文化服务,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效能。支持各类文艺、文化、 学术研究社团健康发展。建设赣甫台群众文艺展演平台,扶持创 办《赣甫台文艺》等区内文化刊物。 专栏 23 文化强区提升工程 (一)客家文化地标建设工程 推进江西客家博物院升级改造,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建成东河戏国家级 非遗综合展示馆,积极打造夏浒赣南客家民宿风情景区、白鹭客家印象景区、 宝莲山生态与文创度假区等客家文化地标。每个乡镇建成村史馆 1 个以上。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支持田村花灯制作技艺、赣县木偶戏等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支持黄元米果、阳埠腐竹、麒麟狮象灯等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到 2025 年,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 个、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4 个。 (三)赣南采茶戏振兴工程 每年扶持创作一批优秀赣南采茶戏,推出 1 部在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精品剧目;每年培养 2 名赣南采茶戏表演定向生,形成专业文艺院团人才梯队。 至少保留 1 个国有文艺院团。 (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县段建设,建设江口至王母渡至信丰长征步道, 保护修复江口贸易分局、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永固楼等红军长征革命旧址。 (五)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程 建设赣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旧址纪念馆、大埠红色革命主题公园等一批重 点红色文化研学游基地。 (六)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工程 保护建设白鹭乡白鹭村、湖江镇夏浒村、大埠乡大坑村、南塘镇大都村、 南塘镇清溪村等 5 个历史文化名村。 (七)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工程 推进宝莲山省级森林公园、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 (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工人文化宫、档案馆。升级改造区图书馆、 文化馆,图书馆藏书达到人均 1 册以上国家标准。100%的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 中心达到省定标准;100%乡镇建成区级文化馆分馆、70%乡镇建成区级图书馆 分馆,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成服务点。到 2025 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 化设施面积达到 1500 平方米。 — 112 — 第十五篇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着力补齐基本 公共服务短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 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全民学习社会,努力办好教师幸福、 学生快乐、群众满意的现代教育,推动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跨越 式发展。 第一节 推进基础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 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强公办园建设,扩 大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办学规模和比例,严格落实城镇小 区配套园政策,推动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到 2025 年学前三 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 90%以上。加 强幼教师资力量建设,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标准。统筹优 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立健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学校布 局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及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学 校扩容增位,全面消除“大班额”,基本化解“大校额”。补齐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到 2025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9.8%以上。深入实施高中 — 113 — 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稳步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改 善高中办学条件,优化扩充高中教育资源,到 2025 年,高中阶 段毛入学率达 95%以上。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清理 规范校外培训班。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积极探索普特 融合的教育机制,支持发展特殊教育、专门教育。 第二节 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服务、强基”行动,深化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公办职校质量,扩大中等 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协调发展。规划新 建赣州高新区公办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做强做优赣县中等专 业学校,支持民办职校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 地方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职教人才培养与主导产业的 融合发展,建成一批省级重点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打造赣县职 业教育品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培育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两家以上,鼓励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或生产性实训基地。适应职 教实训教学需求,加强职教师资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 33比例。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大力培育“赣 ①“双师型”教师:“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 务(或职业资格)。 — 114 — 州工匠”。推行 1+X 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 培养形式。 第三节 强化教育现代化保障 坚持教育事业优先部署、教育经费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 配置,夯实教育长远发展基础。建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加强师德 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 师管理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 改革。建立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和奖励制度。完 善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落实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 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联动的 增长机制。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 计划,打造“智慧校园”赣县样板。实施“名校”“名师”“名 校长”培育和引进工程,打造赣县教育品牌。支持整合利用学校 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 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激励政策,健全终身学习体系。 — 115 — 专栏 24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工程 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34 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 80 所以上。到 2025 年,省级示范园达到 3 所以上、市级示范园达到 25 所以上。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新(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 18 所、初中 13 所,按省定标准配件心理 咨询室,配备教学一期设备、图书等。到 2025 年,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 到省定标准。 (三)普通高中普及攻坚工程 新(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 2 所,并建必要的教师周转房及标准跑道运动 场。到 2025 年,基本消除 56 人以上高中大班额,建成普通高中省级特色学校 两所以上。 (四)职业教育提质创优工程 按中职与普高 4:6 学位配比,规划新建公办中职学校(技工学校)1 所, 扩建 1 所。科学合理核定职业教育教师编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配备专业教 师。到 2025 年,建成省级优质中职学校 1 所、市级以上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1 个以上,建设省级优质专业 5 个以上。 (五)特殊教育提升工程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特殊教育学校 建设标准化。建设赣州市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加大普通学校特教资源建设 力度,加强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无障碍设施建设,改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 条件。 (六)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 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运用,完成覆盖全区村小教学点的“专递课 堂”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大力建设“智慧校园”。到 2025 年,建设省级“名师课堂”90 个、省级“名校网络课堂”实验校 10 所,乡镇 及以上学校“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 100%,在 4-9 年级运用好智慧作业,全面 建成赣县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七)立德树人工程 建设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0 所以上,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20 所以上,建 成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制度化家校合作示范校 10 所、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 校 10 所,建设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5 所,建成青少年校外研学 实践基地 5 个以上。 (八)优秀人才强教工程 规划新建教师培训中心 1 个,到 2025 年,引进省级中小学名师 20 名以上, 培育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 50 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市级学科带头人 100 名,培养省级中小学名师 20 人以上、名校长 6 名以上,打造省级名师工作 室 2 个以上、市级名师工作室 5 个以上。 — 116 — 第二章 全面推进健康赣县建设 全面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健康江西行动,把人民健康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全 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力建设健康赣县。 第一节 构建牢固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积极探索疾控机构与医院、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控机制,提高疾病预 防处置能力。加快新疾控综合大楼建设,提升传染疾病检测、预 防控制能力。加强区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 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控人才 队伍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 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强艾滋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地 方病等综合防控和救治保障。加快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建设, 基本实现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全覆盖。推进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 管理。 第二节 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争取国内一流医院对口帮扶区人民医院,补齐急需紧缺人才, 着力打造省、市重点学科,加快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推进区中医 院提档升级,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区妇幼保健院迁建, — 117 — 提升妇女儿童医疗保健能力。加大乡镇卫生院建设投入力度,全 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卫生所 标准化建设,落实乡村医生待遇,积极创建“家门口的健康驿 站”。加强全科、儿科、麻醉、精神卫生、康复医学、心理健康 等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建强医学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互联 网+医疗健康”,发展线上预约、缴费以及在线诊疗等新运用。 大力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规范医疗质量控制管理, 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 制管理和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支持社会办医,促进民营医疗机 构健康有序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药品、医用耗材 集中采购,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降低群众就 医负担。 第三节 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控 烟限酒行动,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倡导科学健身 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 “15 分钟健身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鼓励举办不同 层次和类型的群众性体育比赛。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 测和干预,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推广工间健身制度, — 118 — 大力发展户外运动。 专栏 25 健康赣县推进工程 (一)公共卫生机构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迁建区疾控中心,提升全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 挥能力。推进区人民医院传染病专科建设,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 治能力。 (二)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区人民医院新综合大楼,迁建区妇幼保健院,推进第五、 第六人民医院建设,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11 所,乡镇中心卫 生院达一级甲等医院标准,一般卫生院达一级乙等医院标准,纳入 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具备三大常规检查能力,提升乡村医生 学历水平。到 2025 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 7.5 张,每 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 2.6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 3.1 人。 (三)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区中医院提档升级,打造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 一体的现代化中医院,2023 年前设立国医堂、治未病中心和 1 个名 医工作室。 (四)健康教育和促进工程 持续开展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 进家庭“六进”活动,实现县(市、区)级健康教育机构、二级以上 医疗机构和县级以上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机构全覆盖,加强重 点人群和特殊人群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干预,居民健 康素养水平达 25%以上。 (五)全民健身设施工程 新(改、扩)建一批城市体育公园。新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设 施示范工程项目 5 个、农村社区全民健身设施示范工程项目 18 个。 到 2025 年,人均场地面积达 2.3 平方米以上,全区每千人拥有 2 名 社会体育指导员。 — 119 — 第三章 提升人口老龄化应对能力 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以“一老一小”为 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健全人口发展配套政策,促进人口结 构优化和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优化人口生育服务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 展。深化新时代人口生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 稳定在适度区间。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关注妇女儿童健 康,加强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 人口质量。落实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制度,确保职 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降低。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 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 帮扶保障制度,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扶支持力度,将失独 家庭成员纳入社会特殊保障群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 发展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 服务机构,支持公办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提供普惠托幼服务。 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保育 保教质量和水平。 第二节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构建居家与社区养 — 120 — 老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改造升级城 区养老服务中心,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构建区乡村三级 养老服务平台。支持发展集中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 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构建体系完整的养 老服务骨干网络。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夯实公办养老院的兜 底功能。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支持具有疗养休养功能的机构 发展养老服务,扶持护理型、连锁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强老 年大学建设,推进老年活动中心综合体项目建设,积极开发老龄 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专栏 26 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 (一)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区妇保院异地新建工程。到 2025 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12/10 万 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 5‰以内,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 6‰以内。 (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对新建和正在建设的城市居住小区,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 10 个托位规划 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无婴幼儿照护服务 设施的城市居住小区, 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 8 个托位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 纳入棚户区改造或老旧小区改造的,按照新建小区标准规划设计婴幼儿照护设 施,预留托育机构建设用地。到 2025 年,每个乡镇(街道)建有公办婴幼儿 照护服务机构 1 个以上。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建设 1 所老年公寓护理型养老服务中心和 1 个失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 构,对 19 个乡镇养老院改造提升,新建 2 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农村 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 90%以上行政村。到 2025 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 56 张,护理型床位不低于 13.75 张。 (四)老年活动中心综合体项目 新建老年活动中心综合体,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体协、老 年钓鱼协会、关工委、老科协等涉老单位于一体,配套标准门球场等体育活动 设施,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和老年人服务需求。 — 121 — 第四章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改革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 求。 第一节 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 机制,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推进就 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畅通求职者和企业用人互联互通渠道,实 现双方无缝对接。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区失地 农民、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支持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 纳就业,保持城镇新增就业基本稳定。健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扩大公益 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优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 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劳动 力信息库,畅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推进劳资纠纷调解平 台建设,增强平台功能和治理效能。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 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业态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 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决定、正常 — 122 — 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健全各 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 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 让更多的知识型劳动者、技能型劳动者、新型职业农民等普通劳 动者通过自身努力加入中等收入群体。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贯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落 实国家统筹有关政策,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放宽灵活 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基本养老 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 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 高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率。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 劳动者广覆盖。积极稳妥推进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 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参保 全覆盖。落实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基本 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制度。做好 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全面落实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 全面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 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和医 — 123 — 保支付政策。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 险及补充保险。 第三节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重点、 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机动、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分层分类 社会救助体系。深入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建立解决相对 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大力推进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受灾救助等专项救助,强化临时 救助等急难救助功能。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 强支出型贫困家庭和低收入贫困家庭认定。适度提高社会救助标 准,建立基本生活救助标准科学动态调整机制和与物价上涨挂钩 的联动机制。建设区级社会救助智能平台,加强救助资源统筹, 高效聚合各类救助信息,形成合作共治的智慧社会救助体系。积 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发挥好红 十字会人道救助重要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引导社会工作专 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开展“时 间银行”34等志愿活动。 第四节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确保房 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 ①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 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 124 — 举的“租售补改”四位一体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实现广大人民群 众安居宜居优居。实施棚改项目和人才住房建设工程,持续推进 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加强公共租赁住房 建设,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实现城镇低保低 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租赁住房建设, 推动规模化租赁机构发展。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 享受公共服务上有同等权利。积极推动住宅用地布局与城市产业 发展相结合,推动职住平衡布局。 第五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以《退役军人保障法》为遵循,推广实施“尊崇工作法” 35。健全退役军人事务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 体系,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 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拓展就业领域,提升就业安置质 量。建立健全新型待遇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优待政策,精准开 展退役军人和人民警察等人员评残工作,完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身份认定,合理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待遇标准,做好随 调配偶子女工作安排、落户和教育等工作。完善伤病残退役军人 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建立健全困难军人救助机制。加强退 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 设和管护,推进军人公墓、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 ②尊崇工作法:是指紧密结合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管理各项职能,带着感情、带着 责任努力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崇”的具体要求落地、落实、落深、落细,在全社 会营造尊崇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浓厚氛围的工作方法。 — 125 — 第五章 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权益 积极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国策, 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提升青少年关爱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发展 能力,切实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发展权 利和机会。 第一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持续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健全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 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财产和 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权利。实施妇女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扩大农 村妇女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妇女“两癌”检查范围,实现妇女“两 癌”逐年下降,大力推广实施免费婚检。保障妇女享有受教育权 利,持续提高妇女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保障妇女平等享 有经济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法享有产假和生育津贴,保 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妇女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推动妇女广 泛参与社会事务和民主管理。提高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水平,严厉 打击侵害妇女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多元化婚姻纠纷调 解机制,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益。 第二节 加强儿童关爱服务 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 权和参与权。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生活方 式,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龋齿等常 — 126 — 见病的发生率,持续开展基因免费检测。保障儿童公平受教育权 利,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 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 助机制。严格规范儿童收养政策,加快儿童福利院建设。 第三节 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完善未成 年人监护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为青少年 提供课余文化培养、兴趣发展、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的服务水平, 鼓励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 导,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实 行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关爱行动。 加强服务青少年发展阵地建设, 推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 社会公益活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 第四节 提高残疾人保障与发展能力 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 养老保险,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加强残疾人劳动 权益保障,优先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适龄残疾儿童 和少年教育全覆盖,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提升 特殊教育质量。优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 — 127 — 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推进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 建设。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支持困难残疾人 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公建民营助残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促 进民办残疾人服务组织和社会助残组织发展。健全残疾人基层组 织体系,提升残疾人专门协会的自我管理、互帮互助能力,动员 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残助残、志愿助残活动,提升困难残疾人照护 和托养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全国提升县城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试 点区工作。 专栏 27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程 (一)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 专项活动,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 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快赣州高新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全国创业孵化 示范基地。到 2025 年,累计新增创业担保贷款 5 亿元以上,培育人力资源服 务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机构 1-2 家。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3000 套以上,改造各类棚户区 4331 户,筹集各类 人才住房 2000 套,改造老旧小区 103 个,到 2025 年,人均住房面积达 42.5 平方米。 (三)退役军人优抚工程 加快建设烈士纪念设施、军人公墓、优抚医院等退役军人褒扬优抚项目, 提升退役军人保障水平。 (四)特殊人群关爱工程 建设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救助站)。完善区 残疾人康复、托养和综合服务设施,健全城市无障碍体系建设,提升残疾人服 务水平。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网络全覆盖。 (五)绿色惠民殡葬建设工程 新建区殡仪馆,推进绿色惠民殡葬。 — 128 — 第十六篇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法治赣县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把安全发展思想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持续深入推进依法 治区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大安全”格局,创建更高水 平的平安赣县、法治赣县。 第一章 打牢安全发展基础 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强化意识、防微杜渐、常抓不懈,切 实防范化解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各种重大风险、潜在隐患。 第一节 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把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 一位,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守牢意识形态安全 底线。健全完善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地方工作体系和制度 体系。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 建设,推进密码工作现代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 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面国家安全意 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 129 — 第二节 全面加强经济安全 深化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经济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 能力建设,维护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保障稻谷、 生猪、蔬菜、油料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战略性矿产资源 安全,更好发挥稀土钨等战略资源特殊价值。持续稳定增强能源 保障和供给,构建安全稳定、清洁高效、多元互补现代能源体系。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非法集 资、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和其他领域风险。 第三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指挥平台、消防救援训练基地、 市政消火栓等基础设施与装备建设,强化应急人才队伍建设,全 面提升“全灾种、大应急”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能力。完善灾 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质 灾害等防灾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巨灾保险,创建全国综 合减灾示范县(区)。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 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 落实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 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基础设施、 信息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事中事后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 安全事故发生。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 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 — 130 — 第二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 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 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 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 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红色品牌、客家品牌。坚 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 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 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五治融 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 策下倾,推进基层法庭、检察室等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综治 中心实体化建设、等级化评定、组团式服务。建强自治组织,广 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乡村夜话等宣讲活动,有效通达社 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公众对政法工作的安全感和满 意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 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第二节 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升级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 — 131 — 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 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 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警(辅 警)”警务战略。推进“雪亮工程”和“智安小区”建设,推动 城乡治安防控体系转型升级。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健全扫黑除 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彻 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确保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特别是农村涉 黑涉恶问题得到根本遏制。 严厉打击“套路贷”和新型网络诈 骗等犯罪。 专栏 28 平安赣县建设工程 (一)社会治安防控工程 深入推进“雪亮工程”“智安小区”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 建设,实现行政村至少 5 个监控点、自然村至少 2 个监控点。完成 19 个乡镇 综治中心改造建设。推进小区智能安防设施建设,实现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覆 盖;推进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建设公安大数据中心;建设警察教育训 练基地及巡警支队技术用房。 (二)智慧政法项目建设 开工建设南塘、田村法庭,加强检察院远程视频提讯室、档案室、听证 室、乡镇检察室建设,推进乡镇司法所新建修缮和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建设。 (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程 完善区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设立综合检测中心,培养检验检 测机构专业人才 50 名以上。 (四)应急管理重点建设工程 推进区应急指挥中心与应急训练基地建设,建成区应急物资储备库。 (五)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力争创建 1 个以上省级示范乡镇、3 个省级示范社区。编制各级自然灾害 风险单要素地图、单灾种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灾害防治区划图。增补天气雷 达,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实现中型以上地灾隐患点监测预警全覆盖。 — 132 — 第三章 深入推进法治赣县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 行政共同推进,推动法治赣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动全面依法治区工 作在全市站前列。 第一节 提升执法司法水平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提升行政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 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36制度,建立健全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和决策违法责任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加快部门 综合执法改革,提升乡镇综合执法能力,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 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和 执法重心下移。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 法,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加大事关群众切身利 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筑牢公正司法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 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落实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构建阳光司法机制和接 受监督机制。 ①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 — 133 — 第二节 大力推进普法守法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好“八五”普法规 划,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广泛开展民法典等普法工作。推动法 律服务下沉,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深化“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强社会诚信体 系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督促 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 的能力。 第三节 加强法律实施监督 完善党对执法司法工作的领导监督机制,严格落实执法司法 办案责任制、错案追究制等制度,坚决排除各种非法干预。加大 法律监督力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 职能,加强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监督。加强社会公众 监督,加快完善当事人及其律师、群众、舆论监督制度,主动把 执法司法活动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健全公益诉讼工作机制, 拓宽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 134 — 第十七篇 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民主政治监督,发挥发展规划的战 略导向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形成推动高质量跨越 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县篇章提 供坚实保障。 第一章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 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到经济 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第一节 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领导经济社会工作制度 化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 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 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推进城乡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进 高新区党群活动中心(党群之家)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建工 作双覆盖。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进党的基层组织 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形成推动事业发 展的强大力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使用政治强、懂专 业、善治理、敢担当、重落实、作风正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各 级领导干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 135 — 第二节 强化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 监督制度,完善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落实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 大协商、政府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健全建 议直通车、协商成果采纳反馈机制。健全协商网络互动、网络问 政、网议互动平台,引导网民参政议政。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 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保障党员 监督权利。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 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 文联、社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队的桥梁纽带作用。 落实党管武装制度,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节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长效机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 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完善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严 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进 基层减负常态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 派驻监督体制机制,深化政治巡视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 腐、不想腐,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 136 — 第二章 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 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 的规划体系。加强发展规划与各类规划、中长期规划的衔接协调, 年度计划要与发展规划衔接并予以滚动落实。 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和刚 性约束作用,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进度要求,并 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 如期完成。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末期 全面评估,并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根据形势变 化和发展需要,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由区政府提出方案并 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发挥审计机关推动规划落实 的作用。 专栏 29 “十四五”专项规划 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含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现代服务 业发展规划、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水安全保 障规划、法治赣县规划、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项规划、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共 13 个)。 — 137 —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发挥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作用,强化各类政策对发 展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 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加强 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完 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 用。加快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重大生产力 布局和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服从和 服务于发展规划,确保形成政策合力。 第三节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 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要注重激发全区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 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参与规划实施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汇聚人 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使 命光荣。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 导下,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同心聚力、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 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赣县篇章而不懈奋斗! — 138 — 赣州市赣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 年 4 月 13 日印发 — 139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