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龚盛辉《中国北斗》有感—支撑支部薛蓉蓉.docx
弘扬北斗精神,建设科技强国 ——读龚盛辉《中国北斗》有感 支撑支部 薛蓉蓉 《中国北斗》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首次出版于 2022 年 1 月。这本书的作者龚盛辉是我国科技报告文学代表作家之一。 卫星导航的诞生,改变了世界。在这个改变中,中国不是旁观者, 而是践行者,更是创新者。全书分为三篇,分别是上篇“凝眸神州”、 中篇“放眼亚太”及下篇“极目寰球” ,共 17 章,对应了北斗发展的 三个阶段。本书以北斗系统建设时间为横线、以各分系统团队攻坚克 难为纵线,详实介绍了从陈芳允院士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星定位 系统”方案、1994 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被国家正式立项直到 2020 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期间,中国北斗人始 终秉承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情怀,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 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从而使中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人用心 血、汗水与智慧,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式北斗之路,铸就了“自主创 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一代北斗精神。 作者通过多方采访与创作,呈现给我们的是众多生动、鲜活的人 物及他们的经历。这里首先分享的是北斗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的 事例。1967 年,7 年学飞机、9 年学总体设计的 38 岁的孙家栋开始 “放”卫星,面对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当组织上问他有什么想法时, 他的回答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努力做好”。2004 年,75 岁的 孙家栋被任命为北斗二号总设计师。同年,中国正式实施嫦娥一号工 程,孙家栋再次被任命为总设计师。消息传出,一些朋友劝他:“你 成为‘两弹元勋’,已经功成名就,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 这探月工程挑战太多,风险太大,要是有个万一可怎么好?”孙家栋 听了,还像过去那样微微一笑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努力做 好”。 孙家栋认为,中国的卫星导航事业要像美国、俄罗斯那样一步 建成全球系统,显然不符合研发起步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基础欠 缺、经济实力薄弱的中国实际,中国卫星导航之路需要“摸着石头过 河”,走自主创新之路。 第二个分享的事例来自郭树人先生,他是北斗二号总师助理、工 程大总体负责人。工程大总体是工程建设的神经中枢。被任命为大总 体时,郭树人只有三十来岁。身体强壮、吃苦耐劳,而且脑子转得快, 反应灵敏,敢想也敢干,创新活力强,这是年轻的优势。但对于总体 工作来说,年轻也是劣势。参加北斗建设的各系统、各单位负责人, 都是高级干部,都是大专家、名教授,甚至是两院院士。年轻的郭树 人与他们沟通协调,一看上去就“很不对等”。孙家栋的体会是“总 体工作 70%靠协调,30%靠科技。总体系统工程,是协调与妥协的艺 术。”郭树人作为北斗工程大总体负责人,不管受了多大委屈,始终 以笑脸相待。有人说对郭树人:“你这个大总体,是在当孙子呀。” 他理直气壮:“给北斗当孙子有什么不好?我太乐意了!”在面对记 者采访时,当问到未来十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早日建 成北斗全球系统,让世界人民早日用上中国北斗”;而当被问及未来 十年个人的最大期待时,他的声音哽咽了 “希望有更多时间陪陪家 人,尤其是陪陪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老父亲去世时也没能见上最 后一面。人生有憾,但报国无憾。 这本书中还记载了很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制约瓶颈的例子。 比如,太空资源的竞争随着人类开启航天大幕而开启,并随着经济和 科技的发展愈演愈烈。抢占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航 天领域角逐的热点之一。书中举例北斗频率工作者在国际舞台上积极 争取,为祖国赢得宝贵的频率资源,为北斗一号争取到 2.5GHz 这个 频段。而星载原子钟是卫星研制的关键核心技术。北斗人发奋图强, 不仅研制出自己的星载原子钟,而且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成功实现 由追赶到领先的跨越。 纵观北斗发展史,是中国人民弘扬北斗精神,筚路蓝缕的科技强 国求索,也是扬眉吐气的民族复兴壮举。 2022.9.26

读龚盛辉《中国北斗》有感—支撑支部薛蓉蓉.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