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敬畏,传承—空间支部王艺颖.docx
仰望,敬畏,传承 空间支部 王艺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第一次听闻陆埮院士,是在导师们的谈话中。 从他年幼时多灾多难的童年生活,到推荐免试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到近二十年的“业余科研”经历,再到中年之际转换研究方向作出一系列 突出研究成果,陆埮老师的传奇一生让我们后辈学生们敬畏不已。如今, 他的学生已经扩展到了第四代,而他温和、宽厚、正直的品行;严谨、刻 苦、坚韧的精神,依旧在后辈之间传颂着。 陆埮老师早年的经历是动荡的,从小在数理科学的学习上崭露头角、 天赋异禀的他,在三十而立之年才发表出第一篇研究成果。从二十五岁到 四十五岁,陆埮老师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与真理的追求,在完成本职工作 的基础上,把所有业余时间投入进了科研中。此时的他没有足够的经费, 没有充裕的时间,没有技术的支持,甚至还面临精神上的打压。然而陆埮 老师在这期间与挚友罗辽复、杨国琛坚持以书信交流工作,三千多封通信, 发表的五十多篇研究论文在科研界中传为佳话。他在改革开放的同一年, 受聘于南京大学,才得以踏上正式的科研之路。从研究核物理转向天体物 理,陆埮老师依靠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国际上伽马射线暴的研究机遇,从 零到有组建了和国际接轨的伽马射线暴研究团队。在这期间,他培养了一 大批高能天体物理的人才,也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投身天文事业,极大的 推进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发展。到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球,很多当年 的学生也成为了他当年的样子,如蚌育珠、甘为人梯,影响着后来的天文 学子。 正所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回顾陆埮老师传奇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二十年“业余科研”的坚持。 当时的社会现状不允许他获取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业余的科研活动还会 遭受到外界的批判。可陆埮老师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沉稳冷静的内心,将外 界的干扰置之度外,用最为纯粹的决心去追求真理,去推动国家的物理事 业。如今,已经很难想象陆埮老师当年经历过怎样的身心煎熬,吃过怎样 的苦才闯出一片天地。在纪念陆埮老师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他的首批学 生都已步入中年,零星的白发早已若隐若现。然而讲起那些与陆埮老师同 行的日子,好多老师忍不住哽咽,不连贯的话语和红了的眼眶深深感染了 现场的所有人,让即使遗憾没能见过陆埮老师的后辈学生们,也仿佛知晓 了他的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伴着满头白发的样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当前全球正处于百 年之未有大变局,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抓住机遇,争夺科技革命 的制高点,成为后辈学生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陆埮老师一生的经历, 将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文人为高能天体物理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陆埮老师教育学生时按照军事战术学提出了一套“四快一慢”原则,即 “构思快,推导公式快,计算快,写文章快,投稿慢 ”。而他的言行举 止,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以身作则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后来的学子, 犹如“四快一慢”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恰 好能诠释陆埮老师对后辈学生们的谆谆教诲。 陆埮老师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科学与教育,不仅作为开拓者推 动了中国伽马射线暴领域的发展,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真正实现 了桃李满天下。愿新时代的天文人,能勇攀科技革命的高峰,心系国家事, 担当国家责,永远铭记陆埮老师,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9.26

仰望,敬畏,传承—空间支部王艺颖.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