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7:必修一第四课4.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ocx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教材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新时代要不忘党的初心和使 命,分两步走实现中国梦。本节课我们学习中国梦的本质和特点, 要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人民怎样做等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和特点,并结合中华 民族追求梦想艰难曲折的道路,深刻理解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 梦,主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为实现中国 梦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学习新时代党的初心和 历史使命,认识到实干才能兴邦,深刻领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和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的必由之路。 科学精神:深刻理解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绝不是轻轻松松、 1 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分两步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相关知识,辩证认识这个历史机遇期的机遇与挑战, 最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既充满信心,又准备好走曲折的路,青年学 生自觉投身实现这两步宏伟目标的大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实质和特点;理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 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 安排;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2.教学难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实 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在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 界前列。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有国有史一直传承 到今天。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福全世界。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文 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彰显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 和中国社会治理的博大智慧。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 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 2 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探究活动:“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 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结合上述材料 和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同学随时补 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要点。 回答要点: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 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 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 渊,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 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和无数 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回首中华民族 五千年的发展史和尤其是近 70 年的奋斗、发展史,今天我们无比接 近伟大复兴,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关知识。 进行新课 一、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探究活动一: 3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 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提出,释放出巨大的正能 量,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在中国 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 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 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再到构建及盖近亿人的保津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 伟大的国梦,为个人梦想提供了广阔空间。 探究问题:1.结合本节课知识和材料,分析中国梦的本质和基 本内涵。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 的梦”。结合材料和本节课知识,分析中国梦的特点,并归纳中国梦 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 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知识点。 知识点 1.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 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基本内涵: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 4 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是民族振兴梦——要是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的自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基本内涵之间的关系: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实现基础,民族振 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国家富强 与民族振兴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 活,民族才会振兴,国家才能真正强大。 知识点 2.党和国家提出中国梦的特点。 中国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 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 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 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①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 依靠人民实现,为人民造福。 ②从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 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③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 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知识点 3.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历史意义。 5 中国梦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凝聚了社会 共识,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奋斗的勇气和力量,进一步昭示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意义。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探究活动二: 材料一:2017 年 10 月 31 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 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 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 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 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 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一、所学知识和党的奋斗历程,谈谈你 对中国共产党使命的理解。 2.结合本节课知识和材料一二,谈谈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伟大梦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 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知识点。 6 知识点 1:对中国共产党使命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 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谁能够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谁就能 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使中国人民从 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近代救亡图存的苦难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新民 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初心不 变, 使命不改,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知识点 2: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②实现伟大梦想,必须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知识点 3: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关系。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 贯通、相互作用。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 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 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7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在这个历史新阶段,必须统一 于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围绕顺利实现艰苦卓绝的伟大梦想,必然坚定不移进行伟大斗 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 来进行,确保党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知识点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时间跨度 第 一 个 阶 2020 年到 2035 段 年 奋斗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 二 个 阶 2035 年到本世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段 纪中叶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知识点 2.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的措施。 ①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②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⑤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⑥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⑦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8 ⑧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⑨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2019 年 1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机遇。 材料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 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勇敢地、自觉地 担当起历史责任。 探究问题:1.材料一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 要战略机遇期”结合材料一和教材知识分析主要是指什么“机遇”?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青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中应如何“担当”?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组织答案,自由发言,其 他同学随时补充。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知识点。 知识点 3: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时代历史机遇期,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 9 力感召力的机遇;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 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 知识点 4:我国青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 担当: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 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 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小结本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 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国家带 来富强、民族带来振兴、人民带来幸福,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发展、 合作与共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最有机会、最有希望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全体中华儿 女凝心聚力,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 梦想。 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材分析】 本框题以“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通讨学习习 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及其核心内容和 历史地位等,自觉认同和深切感受该指导思想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在行动上自觉坚持这一思想,增强历史担 10 当。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 和发展,及其核心内容和历史地位等,自觉认同和深切感受该指导 思想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科学精神: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 义和指导价值,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对接,自觉坚持这一思想。 公共参与:深刻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 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切实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 展;“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新时代如何坚持该思想的指导地位。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预习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 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 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本节课我们要初步理 解把握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 践要求,争取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切实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 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进行新课 一、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之问。 ①理论角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实践角度: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新形势(背景) 创立、丰富和发展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 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 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 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 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同时, 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 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 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性突出 12 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好的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 主义思想,正是在中华民族 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 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 断丰富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一路走 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推进 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 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自我 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 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进行伟大自我革命,这是我 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 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 断丰富发展的。 利的关键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主义思想,正是在对科学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 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历史上 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 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 社会变革。科学社会主义在 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 曲折中奋起。 断丰富发展的。 二、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1.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和“十 13 四个坚持”。 (1)核心观点:思想层面-“八个明确”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 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②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 、战略布局 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 ④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⑦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14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 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 的重要地位。 2.基本方略:实践层面--“十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 生; 九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是坚持“一国两制”和 推进祖国统一; 十三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3.“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各自的历史地位。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 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 梁八柱”“八个明确”中的每一个“明确”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 新观点,集中反映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思考 和理论贡献。 “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 15 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路线图”和“方法论。 4.“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相互关系。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 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 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 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 法、路径的问题。 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 角度 时代价值 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 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境界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 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 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 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 16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 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 出了原则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成果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行动指南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的行动指南。 2.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 义。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动摇,必须坚 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小结本课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写进党章、载入宪 法,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 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系统完备的科 学体系,具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是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