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

originally、最初12 页 470.103 KB下载文档
(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
当前文档共1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代表作1)“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docx

“这个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 严强华 口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凤云 “村读”门口,严强华(左一)和留守儿童交流。 整理 严强华(左一)和村干部老杨夜谈。 王金石 绘 老村民对“村读”活动竖起大拇指。 遇到一个村,发生深刻的联系,是生命的奇遇。 开栏的话: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即日起,本报每周一、 周三在八版“脉动”栏目连续刊出“我和我的村庄”系列报道,聚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 革变迁,通过村庄这样一个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场域单元,立体还原大 时代下的小人物以及小人物所处的大时代,生动展现村庄以及村庄里 的人共同成长的故事。敬请关注。 严 强 华 , 30 年 老 新 闻 工 作 者 。 2017 年 4 月 25 日 至 2021 年 9 月 1 日,任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驻大冶市殷祖镇朱铺村精准扶贫 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撤离一年了,这个村还一直像影子一样,跟着我。有时候我甚至觉 得对我的生活已经构成了一种干扰。 比如昨夜,就做了个梦:走在村里,忽然发现“村读”被一大面新 砌的墙,正面封堵。毫无征兆。 这个村叫朱铺,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南端,一个普通的村子,9 个 自 然 村 , 2000 来 人 。 2017 年 4 月 25 日 , 细 雨 朦 胧 的 上 午 , 第 一 次 走 进 这 个 省 级 贫 困 村 时,除了陌生,别无感觉。完全不知道,我来这里该做些什么,能做些 什么,更没想过,离开时会留下什么。 我向集团党委主动请缨驻村扶贫的初衷,并不“高大上”,只是因 为我的岗位让人无聊和烦闷。事实证明,这个选择使我在退休前残余的 5 年,生命丰满。 遇到一个村,发生深刻的联系,是生命的奇遇。 朱铺最缺的不是钱 因为职业习惯,进村第一天起,就在微信朋友圈推送“扶贫微记” 专 栏 , 这 是 2021 年 9 月 1 日 撤 退 时 最 后 一 则 “ 扶 贫 微 记 ” : 2017 年 4 月 25 日 进 村 时 , 不 知 道 该 做 些 什 么 , 能 留 下 什 么 。 今天,告别朱铺。 我自评,给当年寂寂无名的朱铺村留下的是一实两“虚”:一实, 种植基地、村读、“百草园”、足球场、发呆棚、青年游学空间、百幅 扶贫题材国画和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大多独一无二。两 “虚”,朱铺村难以估价的知名度、美誉度等无形资产;对孩子们生命 成长无法估量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还留下两个牵挂:以“村读”为主平台的文化教育扶贫,会继续发 扬光大,还是逐渐沉寂甚至荒芜?层层审批通过的湖北美丽乡村建设规 划设计在建、未建项目会否被删减、变更? 离开前两天,我给朱铺村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为村里引进了一个年 轻的文旅研发、开发团队。 我是一个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人。进村不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一起,流转土地,创建种植基地,栽种柑橘、 果桑、梨树。柑橘基地套种过蕲艾,一年两季有收成。套种过一季的红 薯,赚了六七万元。 进村不久,我就发现,农村的孩子,高中入学率低,尤其女孩,更 低。一个女孩不上高中,理由简单地令人诧异:只是因为最要好的女同 学不上高中,她上学没了伴儿。或者因为排名倒数第一的不上高中了, 倒数第二的,成了倒数第一,也不上了。朱铺村大部分学前班到四年级 的孩子就读的胡六小学,当年老师还有初中毕业的。 还 发 现 , 村 里 有 些 “ 70 后 ” 留 守 妇 女 , 没 有 上 过 一 天 的 学 , 领 工 钱、领分红时,不会签名。 而 同 时 , 除 了 15 户 老 弱 病 残 丧 失 劳 动 能 力 的 贫 困 户 , 大 部 分 普 通 村民,都过得不错。住的多是两层、三层的房子,甚至还有四层的。 我发现,朱铺村最缺的,不是钱。村里的“农家书屋”,门口挂十 几个牌子,从没见一个读者。 我对扶贫有不一样的认识。增加村民收入,只能解决一时贫困,文 化扶贫,才能滋养一方水土人文基因,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所以我一 开始走的就是“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并重”的路子。 进村不久,在牛角垅塆、杨清中门湾结合部,发现一间废弃的“公 屋”,心想“修旧如旧,能做点什么呢”?那段时间走在村里,四下张 望,正琢磨着找个地方做一间书屋。 那 是 建 于 上 世 纪 60 年 代 初 、 废 弃 了 几 十 年 的 杨 清 小 学 遗 址 , 没 有 屋顶,残垣断壁,屋里和墙上长满野草。废弃后还做过供销社,做过医 务室,还是乡道到大冶的公交站点,承载了朱铺和周边村庄几代人的集 体记忆。 2018 年 9 月 , 朱 铺 乡 村 阅 读 文 化 空 间 — — “ 村 读 ” 建 成 。 这 间 典 型赣南民居风格的老房子,青砖灌斗,布瓦坡顶,保留了所有历史印 迹,连屋顶亮瓦的位置、片数,都是请当年参加修建学校的老村民杨崇 华回忆、复原的。 华爷曾是石匠、木匠、砌匠、篾匠,还是南峰片一锣鼓班子的班 主。小学的青石大门便是他打凿的。他还记得塆里大炼钢铁的废铁砣埋 在哪里,记得饥荒年代油树皮和观音土的味道。建“村读”时,华爷赶 来帮工,南边的小葫芦凼的竹篱笆,是华爷做的,凼里的小野鱼,是华 爷从河里钓来放养的。 这位儒雅的老者,去年“老了”。当地管老人去世,叫“老了”。 “村读”开放以来,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省内外志愿者为留守 儿 童 和 村 民 举 办 60 多 场 义 务 送 课 和 青 少 年 研 学 旅 行 活 动 。 自 2019 年 大 冶 市 “ 希 望 家 园 ” 暑 期 班 在 “ 村 读 ” 开 班 , 四 个 暑 假 连续举办了 5 期夏令营。 自 2019 年 农 历 “ 六 月 六 ” 举 办 “ 朱 铺 首 届 ‘ 晒 书 节 ’ ” , 全 村 村 民搬来藏书、族谱,互相品鉴,连续四年“六月六”举办了四届“晒书 节”。 这里现在是“大冶市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大冶市青少年研学基 地”。还荣获了“第八届全国‘双服务’先进农家书屋”称号。 “ 村 读 ” 也 是 我 一 顿 大 酒 喝 来 的 。 修 旧 如 旧 要 花 35 万 多 元 , 村 支 书心疼,很犹豫。一天晚饭时,跑去村支书家,坐下就喝,只字不提 “村读”,只说两句话:“我是要和你喝三年酒的,这点小钱,我找得 来!” 这些年“村读”获得的各种奖补,加上各种图书、文化用品的捐 赠,早已远远超过当年的建设成本。 管窥一个普通村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村里住久了,你对“贫困”这个概念的理解会发生变化,贫困并 不局限在我们常说的物质层面,生活、日常、文化,你会发现乡村这里 面的深层次问题。 我刚到朱铺时杨秀枝才 9 岁,3 岁失怙,五六岁时母亲改嫁,她跟 了 70 多 岁 的 奶 奶 , 成 了 孤 儿 。 母 亲 有 了 新 家 , 生 了 弟 弟 。 也 有 买 礼 物 回来看的时候,但问起母亲,坚持直呼其名。贫困户危房改造,政府提 供了补贴,祖孙俩住上了简易的新平房,衣食无忧。刚认识时,逢六一 或拿了奖状,问想要什么礼物,都答“要爸爸”,听了心酸。 小姑娘成绩好,墙上贴满奖状。奶奶有类风湿,一发病就走不得 路,要人送医务室打针,秀枝搀着。姐姐嫁到镇上,常回来,就在平房 的客厅开了间小卖部,是受政策鼓励的贫困户“创业”。奶奶老了,糊 涂 , 一 次 卖 烟 , 收 了 700 块 假 币 , 大 半 年 都 补 不 回 来 。 我 的 前 任 队 员 王 勇期满离队时去辞行,说起“婆婆死了秀枝怎么办”,忍不住哽咽。 1990 年 出 生 的 视 障 青 年 、 贫 困 户 杨 剑 波 , 异 于 常 人 : 用 文 字 转 换 语音的软件,阅读速率如磁带快进,数倍于常人。听小说、听电影、听 时政、关注残疾人事业……订阅的公众号质量品位远胜无数身健者。 村干部杨启河,因为还是村医,医务室在村部,以村部为家,白天 黑夜,接触最多。老杨八十年代相亲的一件西服是借的,新婚的被子也 是借的。村干部一年的薪水,二三四万块钱不等,老杨的家庭收入,行 医所得是大头。 每逢议事,哪个塆,哪件事,都会有几个较真的,当地叫“打蛮 筋”的跳将出来。不屑参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意见不合,说骂就 骂,高门大嗓。性急的女人,停下手中的鞋底,大声说话。这民主看似 凌乱,但不少的村务,就是这样吵出明白,吵出对错的。 我在朋友圈“扶贫微记”专栏,图文并重,真实记录驻村期间的工 作、生活、观察和思考,有大量鲜活的田野信息。无心插柳,衍生出丰 富而独特的扶贫成果。 黄 冈 市 70 多 岁 的 乡 土 题 材 老 画 家 王 金 石 先 生 , 根 据 “ 扶 贫 微 记 ” 素材,并三赴朱铺采风,创作上百幅扶贫题材国画作品。王老作品,无 一遵命之作,都是心有所动,放笔直取,十分纯粹。 我最初只想到,可以在村里或者镇里举办一个扶贫画展,装裱了三 四十幅,放在村里的办公室备着。集团副总裁、分管领导赵亚平到村里 看见画作,很兴奋,提议在集团一楼大厅办个展览。一个周末回城,我 向 湖 北 美 术 出 版 社 旗 下 的 嘉 宝 美 术 馆 推 荐 , 得 到 积 极 响 应 。 2018 年 10 月 17 日 全 国 第 五 个 “ 扶 贫 日 ” 当 天 , 精 选 了 73 幅 国 画 、 66 幅 新 闻 图 片的画展——“在路上——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纪实”,在武汉 嘉宝美术馆举办。 湖北美术出版社《朱铺村扶贫微记》同时出版。这本扶贫主题图 书 , 精 选 王 金 石 先 生 70 多 幅 画 作 和 主 要 由 我 拍 摄 的 66 幅 新 闻 图 片 , 艺 术 和 新 闻 天 然 融 合 。 依 托 又 跳 出 图 画 的 1.3 万 极 简 的 文 字 , 田 野 的 信 息 十分丰富。 一 个 普 普 通 通 的 朱 铺 村 , 90 多 位 普 通 村 民 入 了 画 、 上 了 展 览 、 进 了书,全国罕见。 我认为,真实地记录扶贫,也是独特的扶贫成果。这百幅画作、一 个展览、一本书,是观察精准扶贫、乡村建设的一个窗口,可以管窥一 个普通乡村过去、现在和未来。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没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扶贫,湖北美丽乡村建设 的指标,很难轮得上寂寂无闻的朱铺村。 这些年朱铺村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掌握以下原则:不撒胡椒面, 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尽量做人无我有的、 富含文化的项目。 2019 年 美 丽 乡 村 示 范 村 建 设 , 建 起 了 生 产 和 文 旅 两 用 、 60 亩 原 生 态植物研学基地(“百草园”);搭建了 6 个生产和文旅两用的山水田 野“书呆棚”(“朱铺十八呆”);修建了公益、文旅两用 7 人制乡村 “留守儿童足球场”。 2020 年 美 丽 乡 村 试 点 村 建 设 , 规 划 中 重 要 的 项 目 , 都 力 求 注 入 独 特的文化内涵。 全村遴选传统手艺传人,利用其房屋、院落,整体设计,兴建传统 手 工 作 坊 “ 朱 铺 八 大 家 ” ; 引 进 成 熟 立 体 种 养 项 目 , 兴 办 60 亩 “ 朱 铺 走地鸡”养殖园;修建生产、旅游两用渡口“桃花渡”(湖南湘西独有 的渡船“绳渡”);疏浚村内小港、泉溪,建设生态水系景观工程;以 扶贫题材国画为主体素材,兴建田野艺术馆…… 虽然有几个项目被取消,但似乎并不妨碍整体通过验收。而且,8 月 27 日 傍 晚 , 还 收 到 村 支 书 发 来 喜 讯 : 朱 铺 村 获 评 美 丽 乡 村 建 设 典 型 示 范 村 , 将 获 得 省 级 财 政 奖 补 资 金 50 万 元 。 胡媛的礼物与两个遗憾 我 经 常 讲 一 个 故 事 : 2018 年 10 月 , 头 天 给 村 里 上 四 年 级 的 女 孩 胡 媛送了一本《朱铺村扶贫微记》,第二天,胡媛回赠我三份礼物:一幅 画一首诗,和一篇作文。 然后我会说,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的记忆,大人的一个眼神、一 个动作、一句话、一件小礼物,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不可估量,铭记 终生。 这些孩子,将来都要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他们有 了文化,就可以带好一代一代的孩子。 这几年,朱铺村的文化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不仅是近千万 元的真金白银。 当进村的志愿者、游客不断增多,频繁与村民尤其是孩子互动接 触,会对这一方水土带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在朱铺的文化扶贫,不都是掌声和鲜花,其实有时候是很孤独的。 当然不能保证,我推动的每个项目都是正确的。对文化扶贫,少数 人有不同的声音,非常正常,但丝毫不会动摇我坚持做文化扶贫的方 向。要想做成事情,需要一些天真,需要赤子之心,需要执着和韧性。 如果我世故,早就打退堂鼓了。连“村读”都不会有,更不会有所 谓的“文化扶贫”特色。 比如因为承包管理的村民精力、资金和技术的不足,扶贫种植基地 开始出现一些状况。 今年桑葚、翠冠梨树挂果的时候,我恰巧去了村子,发现过半的桑 葚得了白果病,翠冠梨树也因为得病果子很小。虽然看着心疼,遇到承 包的村民杨崇庚,也只是笑着提醒。驻村当“第一书记”时,崇庚我是 可以骂、可以吼的。 后来听说崇庚还是听进去了,桑葚园及时除了虫,救回了一大部分 果桑。 还有一件事,是我撤离朱铺不久,回到村里,发现“百草园”的竹 篱笆、竹子做的门都被拆了,也就是说,“百草园”没了。 那是我当年特别看重的一个少年植物科普研学基地。四五十亩,没 有花钱流转村民的土地,只是用竹篱笆把它围起来,村民们该种什么还 种,田头地角沟沟坎坎撂荒田块和河堤,有非常丰富的野菜野花野果, 安 插 了 66 块 标 识 植 物 常 识 和 二 维 码 的 牌 子 , 是 很 原 生 态 的 科 普 研 学 基 地。建成之后的这两三年,“百草园”接待了不少外地来的志愿者和本 地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也是每期夏令营,孩子们必到的地方。 听说是村里搞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土机、挖机进出不方便,就把篱 笆和门给拆了。 事先没跟我说一声,倒是小事。我是因此担心其他项目的命运。 再比如,这些年,不少机构在“村读”挂牌建了基地,长江出版传 媒集团旗下出版机构就挂了七八个,大冶市、殷祖镇,也挂了几块。工 作队撤离之前,我紧锣密鼓地做了一些努力,希望以某种形式固定下 来,做一个制度性的安排,让这些挂牌机构每年哪怕能给村里的孩子送 一次课。 我现在唯一可以做到的是,让村里和挂牌机构之间,不至于失联。 但我觉得也可以乐观一些。 今年的晒书节,镇里和村里希望大冶新华书店能够继续像往届一样 参与。村里的请求,得到了集团、省新华书店的积极回应,大冶新华书 店像往届一样,现场参加了今年的晒书节。 美丽乡村建设有两个项目,我很遗憾。 第一个是已经建成的、在河堤上建的田野美术馆。今年美丽乡村建 设项目验收之前,村里给我打电话,希望验收时田野美术馆搞第一次展 览。虽然时间很紧,但我给村里做了策划,操作性极强。最后不知道是 什么原因没有成。 我以前的设想是,这个田野美术馆可以有国内国外现代艺术的展 览,美术、摄影、书法、手工,更多的是当地的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 的书法、摄影、绘画作品的展览。不期待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只希望两 点——成为朱铺村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项目;第二,特别重要的是,给 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提供美的教育。 但很显然,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参与,以村里的能力,在田野美术馆 策划各种美术展览是很困难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二个遗憾,是规划方案中有一个项目至今没有动 工 。 规 划 方 案 中 叫 桃 花 渡 项 目 , 30 多 年 前 我 在 湘 西 见 过 的 一 种 很 特 别 的渡船,它叫“绳渡”。 这种渡船很简单,造价也很便宜。河的两岸,各立一个柱子——不 宽的小河,甚至就系在两棵树上,一根绳索,横跨两岸。一叶木舟,船 中央,一条绳子垂直连接横跨两岸的绳索。无人操纵,没有艄公,如果 你是个游客,船在对岸,拉动绳索,船就过来了。你上船,站在船上拉 动绳索就过河了,渡人渡己。 项目选址在朱铺村和胡六村交界的地方,冠塘港主流和支流交汇 处。如果建成,在某一天的薄雾里,你走到那里,便是一幅梦幻的“野 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 朱铺村自然禀赋普通,无论是搞文化旅游还是美丽乡村建设,要因 村施策,不要搞成千村一面,只有坚持做自己独有的,才会有优势。 胡家山塆废弃的老村,我还没有最后放弃。 这 个 有 几 百 年 历 史 的 塆 子 , 20 多 年 前 , 村 民 全 部 搬 到 了 新 村 , 留 下 30 多 栋 民 居 。 坐 西 北 , 面 东 南 ; 三 面 环 山 , 茂 林 修 竹 , 泉 溪 半 绕 ; 老 祠 堂 前 , 一 口 明 代 风 水 塘 , 还 有 110 多 亩 的 田 畈 。 侧 后 方 一 个 山 坳 , 是 老 辈 人 青 石 片 砌 就 的 梯 地 , 形 成 了 30 多 个 台 地 。 2018 年 , 曾 经 被 一 家 公 司 看 中 , 做 了 不 少 前 期 工 作 , 后 来 搁 浅 。 胡家山塆村庄理事会会长胡书林,在老塆子村口有一个农场,养了 几十只黄羊,这几年守在这个村口,遇到外边有人来老塆找老物件儿 的,都会被他轰走。胡书林敦厚木讷,几乎每次见我,都会欲言又止, 对我有希望,也有失望。我知道,他也没有放弃。 那片少年儿童小足球场,村干部老杨一直想安上灯,晚饭后村民可 以踢球,现在还没着落。长期没人踢球,草坪会疯长。 秀 枝 下 个 月 该 满 14 岁 了 , 是 我 的 一 对 一 帮 扶 对 象 , 关 心 最 多 。 但 直到我撤离,秀枝和母亲的关系还是老样子,和奶奶两个人的家,依然 像个废品收购站。 秀枝可能是个特例。但大量的留守儿童、准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 母的陪伴,带来的心理问题无法估计,需要干预。 4 年多的扶贫经历,面对这些遗憾和牵挂,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 还是愿意对未来保持希望。 今年的晒书节、夏令营,都是村里镇里主动筹办的。夏令营还举办 了两期。 不怯 撤离一年了,我的宿舍,村里还一直给我留着。 驻村期间,经常有领导、干部和村民说,老严,留下来吧,我们在 村里找个地方给你,盖间房,到这儿来养老。 每次这种时候,我都是开着玩笑应付。可能我没太当真,或者我还 没有想明白。倒是退休了,想起这事来,想得比较认真。 上个月我在跟胡书林打电话的时候,问起他在畈上的两口塘和羊栏 屋。我没明说。但是书林似乎听出了什么,说不知道你看中那个地方, 不然当初羊圈那两间平房我就不拆了,送给你。 可以在那里,盖一间土砖平房,租两口荷塘、三分田地,种田读 书,卖手磨咖啡,做朱铺荣誉村民。 不是有“猫屎咖啡”的品牌吗?我卖“羊屎咖啡”。 本来咖啡屋想建在胡家山老塆村口的。 那里有一间牛栏屋,一棵香樟树,我想改造成一间咖啡屋,店名都 取好了,叫“牛屎咖啡”。 后来有一天忽然发现,旁边的村民觉得挡了风水,拆了牛栏屋。而 移走的香樟树,不知道还能活过来不。 在朱铺开一间咖啡屋,初衷特别简单:让村里的孩子将来进城,第 一次走进咖啡馆时,面对咖啡,不怯。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