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本,学原文,制手册,让读本课堂成为有源之水 杨海燕.doc
研读本,学原文,制手册,让读本课堂成为有源之水 姓名:杨海燕 单位:绵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目录 引言.....................................................................................................................................3 一、有准备——明意义........................................................................................................4 二、研读本——知源头........................................................................................................5 (一)整体把握,系统解读 .........................................................................................5 (二)读中求解,深入浅出 .........................................................................................5 (三)关联教学,巧设教案 .........................................................................................6 三、读原文——深挖渠........................................................................................................6 (一)感悟发展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6 (二)品“习”语金句,感“声”入人心 ...................................................................6 (三)紧扣时代大局观,兼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8 四、制手册——引活水........................................................................................................8 (一)以生为本,激活思想 .........................................................................................8 (二)共研共学,搭建支架 .........................................................................................9 (三)编辑“手册”,资源整合..................................................................................9 结语...................................................................................................................................12 摘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才造土,为国之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需要耐心教育,悉心培养和精心引导,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责任重大, 影响深远,要以此为契机,开启铸魂育人的新局面。在日常教学中,小学生们对于读本的认 知仅仅停留于书本上的知识,缺乏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知识层面,没有外化于行, 内化于心。教师在了解学生潜在认知的情况下,结合读本教学,编辑“课前阅读手册”,丰 富学生认知,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让课堂充满生长性和时代感。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读本;课前阅读手册;课前准备 引言 2021 年秋,全国各地开始使用《读本》,他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通过启蒙引导,在孩子幼小心灵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增强国家认同 感,从小立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由于教材才开始普及,老师们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与尝试中教学,难免会遇到 阻碍,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去了解,去剖析,去深究,不然就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对于目前的小学生而言,平时课业学习也会缩减去感 知身边人和事的时间,对于国家当前的发展与困境的了解不足。 所以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当老师和学生都做好了充足的课前准备, 对课本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补充,对学生也会有更强的情感冲击,使老师能循序 渐进地进行引导,从而实现铸魂育人。达到与“生”共情 ,与“师”共情,与 “课”共情,与“国”共情。 一、有准备——明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读本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当小学生课前对于所讲《读本》知识进行一番 探究和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书上的知识要点。而是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去 探究,或从书本,或从网络,或从父母口中获取到信息,打开学生求知的大门。 这个探究、收集、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了解的越多,就更能激发学 生探寻《读本》的兴趣,避免大而化之的空谈,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打好有准备 的“仗”。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的能力,初步感知《读本》思想。 学生在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的时候,会去思考、探索、发现,这个过程就是 知识内化的过程,为课堂打好基础。并从看到的、听到的出发,体会国家的伟大 与光荣,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 (三)有利于拓展《读本》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读本》刚刚在校园普及,于教师来说急需一些好的方式方法来促进教 学。。因为其课程特点,其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 40 分钟,更应该把教学 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教师没有课前准备,只会“照本宣 科”,对于学生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可能就会变成老师 “灌输”的课堂,学生就不会动起来,课堂就不会活起来,就会导致教学内容不 丰富,课堂不活跃,教学效率低。 (四)有助于提升在思想上的重视,培养爱国情感。 课前的准备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想认知的过程,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学生 们有的时候却忘记去认真感受祖国的脉搏,去感知祖国的发展。通过课前资料的 准备,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更重视本门课程,也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祖国,进一 步培养爱国情感。 二、研读本——知源头 (一)整体把握,系统解读 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之上,同时,教师要变教教材 为开发、利用教材,把握好重难点,就像要晰清源头之水,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 向,继而精心设计教案,优化课堂教学。 整套《读本》,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科 学编排不同学段分册内容和呈现方式,注重将系统性与学段针对性、严谨性与学 生适宜性紧密结合,体系完整、重点突出、螺旋上升。 (二)读中求解,深入浅出 有了对于《读本》整体的把握后,在落实到认真解读具体的每一讲。以读本 课(小学高年级)第五讲《块头大不等于强》第一课时为例:本课时一共分为三 个部分:导语部分以芯片为例,讲述了我国在芯片制造方面面临核心部件被卡脖 子的窘境,引出关键的核心技术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经 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的观点。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经济总量虽然跃居世 界第二,但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被别人掌握了命门,强 调抓住了创新才能抓住牵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牛鼻子。并对青少年提出希望: 要培养创造精神和科学精神,争当勇于创造的小标兵。 教师只有深入得读进去了,把编者意图内化为我们的教育思想,外化为教学 行为,才能“浅出”地让读本立体化、形象化。 (三)关联教学,巧设教案 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块头大不等强》这一讲的教学重难点: 通过中国“大而不强”的现状与阿喀琉斯之踵对应,了解到中国发展中的“命 门”,并以华为芯片之战感受创新、独立自主对国家的重要性、紧迫感。从冬奥 会中国独创“造雪”技术感知勇于创新、永不放弃的精神;从“两弹元勋”钱学 森艰难归国路,感受到他为国创新的精神。感知家乡作为中国科技城的科技力量, 聊身边创造小标兵,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创造意识,根植科学精神,以上教 学重难点是环环相扣,互相关联的。 同时,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从课堂关联到课外,从个人关联到社会, 课堂之外发生的一切才是读本教学的源头活水。 根据以上重难点,确立这一讲第一课时分为四个教学板块,分别是:享课前 收集的资料,明国之重器;了解国家发展的命门,视国家之“踵”;讲述为国创 新的壮举,赞国之韬略;畅谈家乡人与事,做国之栋梁。四个板块层层递进,螺 旋上升,有律有序地开放,从而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在交流与沟通中, 理解与感悟中,互动与生成中,让孩子体验时代的变化,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 步,和自己肩上的责任,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 三、读原文——深挖渠 (一)感悟发展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 教师在教学读本课程时,不仅仅是停留于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还要关注国家 政治形势,感受时代气息。主流新闻媒介的观点和报道,老师要做为“家常小菜” 时刻关注,深挖渠道,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 (二)品“习”语金句,感“声”入人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块头大不等于强”“绿水金山才是金山银 山”......这些“习语金句”将“大道理”转化为“大白话”,那些平时的语言 蕴含着大智慧,生动表达着大情怀。这里所说的“读原文”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 应当对于《读本》中的“习语金句”进行深度研读,如同引水之渠,只有深挖, 才能为《读本》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屋建瓴的去解读读本,设计教案。 在《读本》的第五讲“块头大不等于强”中的“习语金句”是在怎样的背景 下所讲的呢? 1.块头大不等于强 2016 年 1 月 18 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 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 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2.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2016 年 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南昌大学国家 硅基 LED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看望师生。习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 的”,“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 走”。 2015 年 2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 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并勉励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 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3.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 里......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 患。 习主席在 2016 年 4 月 19 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 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 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三)紧扣时代大局观,兼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通过对本讲中“习语金句”的学习了解,我们不难发现,都集中于“科技创 新”“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 强,惟创新者胜,具有大局观、针对性和前瞻性。 教师在教学中对“习语金句”的品读感悟中,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教案设 计目标更加明确,对“习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这些金句用于教师点拨中, 师生交流中,总结提炼中,也会让课堂具有“大局观”和“针对性”,就如同将 沟渠深挖,才能达到增水效益。 四、制手册——引活水 教师有了对《读本》的研读,读“习语”的品析,在进入课堂之前,对于学 生而言,他们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看似简单的课文内容实则蕴藏着丰富的 内涵和贯彻始终的价值观引领。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前也要有一些资料的收集与 整理,将自主收集和教师整理进行有机结合,制成《课前阅读手册》,让学生阅 读,从而“引来活水”,使读本课堂成为“有源之水”,经过课堂的学习,最终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交流、体悟中感知祖国的伟大与光荣,激发孩子们对未 来的憧憬,感受自己肩负的责任。 以小学高年级《块头大不等强》为例子,如何制定“课前阅读手册”: (一)以生为本,激活思想 1.明确目标,举旗定向 在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并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收集的资料紧扣教 材,不能撒大网,甚至自己收集的资料仅限于收集,没有进行研读和思考。 2. 形式不同, 多样并举 学生通过文字资料,视频影音,实地参观,询问长辈等多种方式去收集资料, 以上的这些准备,也符合编者的初衷——通过对“我”以及“我”身边的人、事、 物的认知理解和体悟,激活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 民的思想情感。 3.共研资料,删繁去简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给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删减和补充。 (二)共研共学,搭建支架 在新课之前,开展班会课或者课前交流课,上让同学们对于自己收集的资料 相互进行充分地交流。使同学们在这种碰撞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产生思维的火花, 并加深对《读本》的理解。教师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捕捉到一些可利用资源和短 缺资源,让其成为读本课堂的润滑剂,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才能做 到心中有数。同时,有利于教师去拓展资源时,弥补学生资料的短缺。 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学生的思维也能点亮老师的思维,实现共学 共进,扩展视野。 (三)编辑“手册”,资源融合 教师在了解了学生课前所收集的资料后,并结合读本课程重难点,老师再进 行二次整合。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查漏补缺,编纂“课前阅读手册”,让知识 更成体系。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感悟,丰盈学生认知。 结合《块头大不等于强》这一讲,根据教学设计和重难点,“课前阅读手册” 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我国科技的成就: 中国“天宫”空间站快速发展,已经有近 30 个国家申请加入我们的天宫空 间站;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中国 5G 技术发展,具有高速率、 低时延和大连接的新一代移动宽带通信技术;中国在悬浮高铁在此领域实现重大 突破。 以此去感受中国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我国的科技人物风云人物事迹: 通过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感知“创新”的重要性。 3.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一些“命门”: 通过了解中兴事件与华为事件,了解“芯片”的作用和意义,并告诫我们核 心的科技只有自己得到,才有生存的机会。 用来制作芯片的“光刻机”,在加工精度距离国外还有一段距离;目前中国 厂商还没有稳定自创的“操作系统”;主要运用于工业机器人的“触觉传感 器”,我国现今大部分企业都难以达到他所要求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所以,依赖进 口;“计算机核心算法”缺位,距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虽然在迅猛发展,但是发展道路上却面临很多的“命门”,让学生明晰 祖国目前存在的“卡脖子”事件,深知靠“自主创新”和“掌握核心技术”才能 突破这些命门。 4.那些曾经突破科技之“锺”的事例: “导弹之父”钱学森,使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至少二十年; 从“跟跑”走向“并跑”“领跑”,航天梦圆点亮中国梦。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 让学生们了解一代代科研人员们“永擎初心,牢记使命,勇毅前行”,不断攻坚 克难,突破一个个科技之“踵”。 5.身边的科技与创新: 了解家乡绵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科技城,家乡的有哪些科技创新。通过介绍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了解科创青少年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事例,保持 对探索的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培育科学精神,争当勇于创造的小标兵。 (“课前阅读手册”封面和目录见下图) 编辑“课前阅读手册”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是对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查漏补缺,让知识更多维,思维更多元;其次,教师 能更合理地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眼中有光。同时,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更 有深度,更具有高度;对祖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在脑海中会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图, 有更加系统的认知。课堂上更容易共情,对祖国目前的科技创新会有更加全面深 刻的认识,从而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由此,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方 向 ,涵养力量,锻造本领,为国家和人民、社会之与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而不 懈奋斗。 结语 《读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只有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才能让学 生深入课堂,从而才能让学生心中有话可说,有理可谈,有法可想。我国正走在 由“大国”变成“强国”的路上,也在不断准备着,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 中华民族的希望,也许现在只是教会他们如何做好知识的准备,多年以后,那一 定是为“强国”做好准备,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 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参考文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