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环境工程系2005人才培养方案 (点击:).doc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1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材料、冶金、能源、轻 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 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 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及材料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 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 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 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 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 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化工综合实验、化工工艺学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4 年 修业年限:3-6 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 195 学分。其中:通识课 45.5 学分、学科基础课 69 学分、专业课 30 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 38.5 学分、全校性公选课 12 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 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结合本专业特点,注意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 12 个以上全校 性选修课学分,其中应至少选修 4 个学分的社会科学类课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 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 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 展教学空间。考核内容应当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5、实施 3 至 6 年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 展空间。 6、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对基础较好、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参与 有课题的老师的科研工作,活跃学生科研活动;对参与创新科技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 给予相应学分。 六、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七、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二) 八、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三) 九、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附表四) 十、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五) 十一、时间分配及比例表(附表六) 附表一 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学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总 计 理 论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核 方 式 备注 1 00000102 军事理论 1.5 (24) (24) 05190104 C 语言程序设计 4 64 32 32 考试 05190108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32 12 20 考查 3.5 64 56 (8) 考试 09120103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36 考查 09130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48 48 考试 2.5 42 36 09150103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1.5 28 28 考查 2 09150105 法律基础 1.5 28 28 考查 2 2 (128) (128) 考查 (8) 4 64 64 考试 10110102 大学英语 2 4 64 64 考试 10110103 大学英语 3 4 64 64 考试 10110104 大学英语 4 4 64 64 考试 31110301 大学体育 1 1.5 28 28 考查 31110302 大学体育 2 1.5 32 32 考查 31110303 大学体育 3 1.5 32 32 考查 31110304 大学体育 4 1.5 32 32 考查 必修课小计 45.5 722 656 选 修 09140105 大学语文 课 2 40 40 12 240 09120102 09130106 必 修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MK-1 通 课 09150109 形势与政策 识 课 ( 10110101 大学英语 1 ) 时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考查 (6) 2 3 4 5 6 7 8 8 4 3 4 课外实践 8 2 课外实践 6 2 3 考试 安排在周四 下午 4 4 4 4 2 2 2 2 52 3 计入校公选 课学分,不 足学分在校 选课中选修。 附表二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MK-2 学 科 基 础 课 ( ) 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学 课 程 名 称 时 学 分 总 计 理 论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24 02120106 生物化学 5 80 56 03110102 工程制图 4 64 03120103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4 04150102 电工与电子技术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核 方 式 备注 1 2 3 4 考试 5 64 考试 4 64 64 考试 4 64 48 12110103 高等数学 1 5.5 88 88 考试 12110104 高等数学 2 5 80 80 考试 5 12120104 大学物理Ⅱ1 3.5 56 56 考试 4 12120105 大学物理Ⅱ2 2 32 32 考试 2 必 12120107 大学物理实验 I1 修 课 12120108 大学物理实验 I2 2 30 30 考查 2 2 30 30 考查 12130132 线性代数 2 32 32 13110108 化工原理 I1 4.5 76 60 16 考试 13110109 化工原理 I2 3 52 44 8 考试 13120101 大学化学实验 I1 3.5 58 58 考试 13120102 大学化学实验 I2 4.5 70 70 考试 13120121 无机与分析 4 64 64 考试 13120122 物理化学 4 64 64 考试 13120127 有机化学 4.5 72 72 考试 必修课小计 66.5 1076 824 252 1.5 32 16 16 考查 2.5 48 24 24 考查 2.5 48 选 13130322 化工制图与 CAD 修 课 32000304 仪器分析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16 5 6 4 4 考试 6 2 2 考试 5 3 4 6 4 4 5 2 4 7 8 附表三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性 质 必 课 程 代 码 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学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时 总 计 理 论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4 考 核 方 式 04110315 化工仪表自动化 2 32 28 13110101 材料科学 3 48 48 考试 13110102 分离工程 2.5 40 40 考试 13110103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5 40 40 考试 13110105 化工工艺学 3 48 48 考试 13110107 化工热力学 2 32 32 考试 13110118 化工综合实验 3.5 56 13110119 化学反应工程 2.5 40 40 21 336 276 考查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备注 1 2 3 4 5 6 7 2 3 3 3 修 课 必修课小计 56 4 2 考试 4 考试 3 60 02110330 生物化工概论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27 工业催化 1.5 32 32 考查 2 ) 13110328 化工工厂设计 1.5 32 32 考查 3 13110329 化学化工进展 1.5 32 32 考查 3 13110333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1.5 32 32 考试 13110334 绿色化学与技术 1.5 32 32 考查 13110336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37 涂料及防腐技术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40 药物化学及工艺学 1.5 32 32 考查 13110406 化工科技英语 1.5 32 32 考查 2 13110432 胶体与界面化学(双语课程) 1.5 32 32 考查 2 9 192 192 MK-3 专 业 课 ( 2 选 修 3 课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3 8 附表四 学期 1 一 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 理论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0 ★ ★ ★ — — — — — — — — — — — — — — ∣ ∣ 14 学周数 二 — — — — J J — — — — — — — — — — — — ∣ ∣ × 16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四 — — — — — — — — — — — — — — — — D C ∣ ∣ × 16 五 S S S — — — — — — — — — — — — — — — K ∣ ∣ 15 六 — — — — — — — — — — — — — — — — K K ∣ ∣ × 16 七 — — — — — — — — — — — — — — K K Q Q Q ∣ ∣ 14 八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 备注 × 符号说明:“—”理论教学;“×”假期;“|”期末考试;“△”毕业教育;“★”军事理论与军训;“0”入学教 育;“J”金工实习;“D”电工实习;“K”课程设计;“Z”专业实习;“S”生产实习;“C”制图测绘实习;“B”毕 业实习与设计;“Q”其它实习,并在备注中标明。 附表五 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名称 周数 学分 执行学期 1 军事训练 2.5 2.5 1 2 社会实践 2 2 7,8 3 公益劳动 2 2 3,8 4 制图测绘 1 1 4 5 金工实习 2 2 2 6 电子实习 1 1 4 7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 2 6 8 化工设备设计 1 1 5 9 化工工艺设计 2 2 7 10 生产实习 3 3 5 11 化工专业设计及开放性专业实验 3 3 7 12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17 17 8 38.5 38.5 合计 附表六 时间分配及比例表 项目 基础课与专业课 必修课与选修课 理论课与实验课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 备注 时(周)、学分数 百分比 通识课 722 33.8% 学科基础课 1076 50.4% 专业课 336 15.8% 必修课 2134 81.6% 选修课 480 18.4% 理论课 1760 82.3% 实验/上机/实践 378 17.7% 课堂教学 156.5 80.2% 实践环节 38.5 19.8% 备注 指必修课 与总学时之比 指必修课 按学分计算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0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基础理论, 具备环境工程设计和环保产品开发的基本技能, 能够从事工矿企业、城市生活区等环境的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 设计、管理、施工和研究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 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科学研究与教 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对废水、废气、固体 废物及其他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科 学研究为主要业务范围。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 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 置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一门外国语。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流体力学、化工原理、环境监测、大气 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等。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予学位类别 学制:4 年 修业年限:3-6 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 201 学分。其中:通识课 45.5 学分、学科基础课 73 学分、专业课 31 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 39.5 学分、全校性公选课 12 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环境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 叉与渗透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 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3、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 12 个以上全校 性选修课学分,其中应至少选修 4 个学分的社会科学类课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 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 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 展教学空间。考核内容应当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5、实施 3 至 6 年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 展空间。 6、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对三年级以上学生,若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 外语水平,可以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 SRT 训练来活跃学生科研活动;对 参与创新科技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六、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七、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二) 八、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三) 九、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附表四) 十、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五) 十一、时间分配及比例表(附表六) 附表一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学 课 程 名 称 时 学 分 总 计 理 论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核 方 式 备注 1 00000102 军事理论 1.5 (24) (24) 05190104 C 语言程序设计 4 64 32 32 考试 05190108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32 12 20 考查 3.5 64 56 (8) 考试 09120103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36 考查 09130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48 48 考试 2.5 42 36 1.5 28 28 考查 2 09150105 法律基础 通 修 识 课 课 09150109 形势与政策 ( 1.5 28 28 考查 2 2 (128) (128) 考查 (8) 10110101 大学英语 1 4 64 64 考试 10110102 大学英语 2 4 64 64 考试 10110103 大学英语 3 4 64 64 考试 10110104 大学英语 4 4 64 64 考试 31110301 大学体育 1 1.5 28 28 考查 31110302 大学体育 2 1.5 32 32 考查 31110303 大学体育 3 1.5 32 32 考查 31110304 大学体育 4 1.5 32 32 考查 必修课小计 45.5 722 656 课 修 选 09140105 大学语文 2 40 40 12 240 09120102 0913010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09150103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必 MK-1 )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2 3 4 5 6 7 8 考查 (8) (6) 4 3 4 课外实践 8 2 课外实践 6 2 3 考试 安排在周四 下午 4 4 4 4 2 2 2 2 52 3 计入校公选 课学分,不 足学分在校 选课中选修。 附表二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学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核 总 计 理 论 实验/上 机/实践 (训) 方 式 备注 1 2 3 4 02110115 微生物学 4 64 40 24 考试 02120106 生物化学 5 80 56 24 考试 5 03110102 工程制图 4 64 64 考试 4 03120103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4 64 64 考试 04150102 电工与电子技术 4 64 48 12110103 高等数学 1 5.5 88 88 考试 12110104 高等数学 2 5 80 80 考试 5 12120104 大学物理Ⅱ1 3.5 56 56 考试 4 12120105 大学物理Ⅱ2 2 32 32 考试 2 修 12120107 大学物理实验 I1 2 30 30 考查 2 2 30 30 考查 2 32 32 13110108 化工原理 I1 4.5 76 60 16 考试 13110109 化工原理 I2 3 52 44 8 考试 13120101 大学化学实验 I1 3.5 58 58 考试 13120102 大学化学实验 I2 4.5 70 70 考试 13120121 无机与分析 4 64 64 考试 13120122 物理化学 4 64 64 考试 13120127 有机化学 4.5 72 72 考试 必修课小计 70.5 1140 864 276 选 13130322 化工制图与 CAD 修 课 32000304 仪器分析 1.5 32 16 16 考查 2.5 48 24 24 考查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2.5 48 必 MK-2 学 课 科 12120108 大学物理实验 I2 基 础 12130132 线性代数 课 ( ) 时 16 5 6 4 4 4 考试 6 2 2 考试 5 3 4 6 4 4 5 2 4 7 8 附表三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性 质 必 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学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时 总 计 理 论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考 核 方 式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备注 1 2 3 4 5 6 7 1313010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 54 54 考试 13130105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3 54 54 考试 3 13130108 环境工程实验 4.5 72 考试 4 13130109 环境化学 3 54 54 考试 13130110 环境监测 3 48 48 考试 13130112 水污染控制工程(双语课程) 4 68 68 考试 必修课小计 20.5 350 278 13130332 噪声污染控制工程 1.5 32 32 考查 13130307 环境工程流体力学 2 40 40 考查 13130320 给排水工程 1.5 32 32 考查 13130323 环保设备 1.5 32 32 考查 131303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5 32 32 考查 13130325 环境工程科技英语 1.5 32 32 考查 13130326 环境规划与管理 1.5 32 32 考查 13130327 环境生态学 1.5 32 32 考查 13130328 环境系统工程 2 40 40 考查 13130329 环境质量评价 1.5 32 32 考查 13130330 清洁生产 1.5 32 32 考查 13130334 环境监测实验 3 52 72 4 修 课 MK-3 专 业 课 ( ) 选 3 4 5 72 2 3 2 2 2 2 修 课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10.5 210 52 考查 2 2 3 2 2 4 8 附表四 学期 1 一 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0 ★ ★ ★ — — — — — — — — — — — — — — ∣ ∣ J J 理论教 学周数 14 二 — — — — — — — — — — — — — — — — ∣ ∣ × 16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四 — — — — — — — — — — — — — — — — 五 S 六 — — — — — — — — — — — — — — D C ∣ ∣ × 16 — — — — — — — — — — — — — — K K ∣ ∣ 14 K Q ∣ ∣ × 14 七 — — — — — — — — — — — — — — — — — K K 17 八 B △ S B S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K K B B B ∣ ∣ 备注 × 符号说明:“—”理论教学;“×”假期;“|”期末考试;“△”毕业教育;“★”军事理论与军训;“0”入学教 育;“J”金工实习;“D”电工实习;“K”课程设计;“Z”专业实习;“S”生产实习;“C”制图测绘实习;“B”毕 业实习与设计;“Q”其它实习,并在备注中标明。 附表五 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名称 周数 学分 执行学期 1 军事训练 2.5 2.5 1 2 金工实习 2 2 2 3 制图测绘 1 1 4 4 电子实习 1 1 4 5 社会实践 2 2 5 6 给水工程课程设计 1 1 5 7 化工设备设计 1 1 5 8 生产实习(课程实习) 3 3 5 9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1.5 1.5 6 10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2 2 6 11 环境影响评价实践 1 1 6 12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 1 1 7 13 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1.5 1.5 7 14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17 17 8 15 公益劳动 2 2 4,8 39.5 39.5 合 计 附表六 备注 结合假期一周 各一周 时间分配及比例表 项目 基础课与专业课 必修课与选修课 理论课与实验课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 时(周)、学分数 百分比 通识课 722 32.6% 学科基础课 1140 51.5% 专业课 350 15.9% 必修课 2212 81.6% 选修课 498 18.4% 理论课 1802 81.3% 实验/上机/实践 414 18.7% 课堂教学 161.5 80.3% 实践环节 39.5 19.7% 备注 指必修课 与总学时之比 指必修课 按学分计算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2)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和分析检测基础知识,受到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生产技术初步训练,能从 事化学产品和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以及开展分析试验工作的应用型高 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 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 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化 学与物理、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5. 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化学相关专业发展状况; 6. 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 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 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 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工原理等。 四、修业年限、学分要求和授学位类别 学制:4 年 修业年限:3-6 年; 毕业学分要求:修满 196.5 学分。其中:通识课 45.5 学分、学科基础课 81 学分、专业 课 24.5 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 33.5 学分、全校性公选课 12 学分。 授予学位类别:理学学士 五、培养措施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 叉与渗透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2、针对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保证实 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 3、为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应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选修课程。学生 在校期间必须获取 12 个以上全校性选修课学分,其中应至少选修 4 个学分的社会科学类课 程。指导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大类辅修专业、副修第二学士学位课程,满足学生个性 化需要。 4、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核内容、考核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讲授与自学、 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 展教学空间。考核内容应当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核;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5、实施 3 至 6 年弹性修业年限和学籍预警机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个性发 展空间。 6、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对基础较好、有一定能力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参与 有课题的老师的科研工作,活跃学生科研活动;积极探索和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调 作用和综合优势,重视课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对参与 创新科技活动并获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六、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七、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二) 八、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附表三) 九、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附表四) 十、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附表五) 十一、时间分配及比例表(附表六) 附表一 通识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学 课 程 名 称 学 分 总 计 理 论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核 方 式 备注 1 00000102 军事理论 1.5 (24) (24) 05190104 C 语言程序设计 4 64 32 32 考试 05190108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32 12 20 考查 3.5 64 56 (8) 考试 09120103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36 考查 09130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48 48 考试 2.5 42 36 1.5 28 28 考查 2 必 09150105 法律基础 修 课 09150109 形势与政策 1.5 28 28 考查 2 2 (128) (128) 考查 (8) 10110101 大学英语 1 4 64 64 考试 4 10110102 大学英语 2 4 64 64 考试 10110103 大学英语 3 4 64 64 考试 10110104 大学英语 4 4 64 64 考试 31110301 大学体育 1 1.5 28 28 考查 31110302 大学体育 2 1.5 32 32 考查 31110303 大学体育 3 1.5 32 32 考查 31110304 大学体育 4 1.5 32 32 考查 必修课小计 45.5 722 656 选 修 09140105 大学语文 课 2 40 40 12 240 09120102 09130106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09150103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MK-1 通 识 课 ( 时 考查 (6) 2 3 4 5 6 7 8 (8) 4 3 4 课外实践 8 2 课外实践 6 2 3 考试 安排在周四 下午 4 )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附表二 4 4 2 2 2 2 52 3 学科基础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计入校公选 课学分,不足 学分在校选 课中选修。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学 课 程 名 称 时 学 分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理 论 16 核 方 式 备注 1 2 3 4 5 04150102 电工与电子技术 4 64 48 12110103 高等数学 1 5.5 88 88 考试 12110104 高等数学 2 5 80 80 考试 5 12120104 大学物理 II1 4.0 56 56 考试 4 12120105 大学物理 II2 2 32 32 考试 2 12120109 大学物理实验Ⅱ 2 30 考查 2 12130107 概率统计 3 48 48 考试 3 12130132 线性代数 2 32 32 考试 2 13110103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3 48 48 考试 13120110 无机化学实验 4 64 64 考试 13120111 分析化学实验 3 50 50 考试 13120112 有机化学实验 5 78 78 考试 13120113 物理化学实验 4 64 64 考试 4 13120114 仪器分析(含四谱) 3 48 考试 3 MK-2 总 计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13120115 仪器分析实验 2 32 考查 2 ) 13120119 结构化学 3 48 48 考试 13120120 无机化学 4.5 72 72 考试 13120123 物理化学Ⅱ1 3 48 48 考试 13120124 物理化学Ⅱ2 3 48 48 考试 13120128 有机化学Ⅱ1 3 48 48 考试 13120129 有机化学Ⅱ2 3 48 48 考试 13120134 分析化学 3.5 56 56 考试 必修课小计 74 1182 848 334 13110110 化工原理Ⅱ 4 64 52 12 考试 02120106 生物化学 4 64 56 8 考试 14130103 工程制图 3 48 48 7 112 学 科 基 础 课 ( 必 修 课 选 修 课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附表三 30 48 32 6 4 考试 6 3 4 4 6 3 5 3 3 3 3 4 考试 专业课模块教学进程表 4 4 3 7 8 课 课 课 程 程 程 类 性 代 别 质 码 必 修 课 MK-3 专 业 课 ( ) 选 修 课 学 课 程 名 称 时 学 分 总 计 理 论 各学期周学时安排表 考 实验/ 上机/ 实践 (训) 核 方 式 备注 1 2 3 4 5 6 7 13130109 环境化学 3 48 48 考试 13110432 胶体与界面化学 3 48 48 考试 3 13140101 应用电化学 3 48 48 考试 3 13140103 综合应用化学实验 7 112 考试 7 必修课小计 16 256 144 13110105 化工工艺学 2.5 48 48 考查 3 13110326 波谱分析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27 工业催化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34 绿色化学与技术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36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 1.5 32 32 考查 2 13110337 涂料及防腐技术 1.5 32 32 考查 2 13140304 材料化学导论 2.5 48 48 考查 13140306 化学信息学 1.5 32 32 考查 13140307 化学专业英语 1.5 32 32 考查 13140308 天然产物化学 1.5 32 32 考查 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 8.5 176 176 112 3 112 3 2 2 2 8 附表四 学期 1 一 专业教学进程计划安排表 理论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0 ★ ★ ★ — — — — — — — — — — — — — — ∣ ∣ 14 学周数 二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三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四 — — D — — — — — — — — — — — — — — C ∣ ∣ × 16 五 Z Z Z — — — — — — — — — — — — — — — — ∣ ∣ 16 六 — — — — — — — — — — — — — — — — Q Q ∣ ∣ × 16 七 — — — — — — — — — — — — — — — — Q Q Q ∣ ∣ 16 八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 备注 × 符号说明:“—”理论教学;“×”假期;“|”期末考试;“△”毕业教育;“★”军事理论与军训;“0”入学教 育;“J”金工实习;“D”电工实习;“K”课程设计;“Z”专业实习;“S”生产实习;“C”制图测绘实习;“B”毕 业实习与设计;“Q”其它实习,并在备注中标明。 附表五 集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序号 名称 周数 学分 执行学期 1 军事训练 2.5 2.5 1 2 公益劳动 2 2 3,8 3 电子实习 1 1 4 4 制图测绘 1 1 4 5 专业实习(认识实习) 3 3 5 6 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大实验 2 2 6 7 社会实践 2 2 7,8 3 3 7 17 17 8 33.5 33.5 8 9 应用化学专业设计及开放性专 业实验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合 计 附表六 备 注 时间分配及比例表 项目 基础课与专业课 必修课与选修课 理论课与实验课 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 时(周)、学分数 百分比 通识课 722 33.4% 学科基础课 1182 54.7% 专业课 256 11.9% 必修课 2160 80.3% 选修课 528 19.7% 理论课 1652 76.3% 实验/上机/实践 512 23.7% 课堂教学 163 82.9% 实践环节 33.5 17.1% 备注 指必修课 与总学时之比 指必修课 按学分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