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献研究的新进境――“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项目成果侧记.doc
社科规划办网站: 西域文献研究的新进境 ——“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研究”项目成果侧记 吴华峰 2011 年 10 月 25 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新疆稀见史料调查与 研究”(11&ZD095)经国家社科规划办审批立项。在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 究中心朱玉麒教授任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中,集合了一批近年来在在清史、西 域史、中外关系史、文献学及其相关领域内各有专长的知名学者。自立项以来, 课题组研究按照计划顺利执行,海内外、多语种的稀见史料调查逐渐全面铺开, 并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 经过两年多的学术攻关,截止到 2013 年中期检查时,项目组已经完成海 外清代新疆研究的目录文献 2 种,发表论文 10 篇,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这 些论文在相关领域均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王冀青教授《法藏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题名系由伯希和首定说》 、 《佛塞斯与新疆考古学的起源》通过对海外新疆史料的爬梳,揭示了早期西方 学者在新疆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一些正面影响以及学术史的意义。其学术史梳 理,改变了以往一味狭隘“爱国主义”的负面研究方式,在新疆考察史的研究 中具有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朱玉麒教授的《王树楠的西域胡语文书题跋》、《王树楠吐鲁番文书题跋笺 释》 、 《王树楠与西域文书的收藏和研究》系列文章,从海内外分散的史料中进 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晚清新疆官员王树楠在新出现的古代吐鲁番文 书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西北边陲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也 展示了成为国际显学的敦煌吐鲁番学在早期由中国学人奠定的基础。 党宝海副教授的《1760 年乾隆皇帝〈郊劳诗〉满文本译注》、《1760 年乾 隆皇帝〈郊劳诗〉汉、蒙文部分初探》两篇文章将视线集中在乾隆二十五年平 定天山南北后的《郊劳诗》研究中,通过对满文、蒙文、汉文之间的细节比较, 揭示了清代中央决策层对于平定西域的重视。 史明文副研究馆员的《稿本〈新疆图志〉探析》、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 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 《〈新疆图志〉利用档案探析》对清代新疆历史中最后也 是最重要的方志进行了系列研究,清理了其陆续成书的过程、不同版本之间的 关系。 二 中期检查之后,项目组依然保持着锋利的科研势头,围绕着项目主题,有意 识的凝练研究范围,在“清代新疆与海外档案史料”、 “清代新疆与中亚民族语文 文献”、 “清代新疆汉文文献调查与研究”三个子课题的覆盖层面上做了深度推进, 又发表了 12 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清代新疆与海外档案史料”方面,王冀青教授再呈三篇力作:《伯希和 与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是其《法藏敦煌本〈慧超往五天竺国传〉题名 系由伯希和首定说》的姊妹篇。利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相关资料,考定敦煌本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的题名者乃伯希和,而非之前学界所认可的罗振玉。《斯 文赫定与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关系研究》通过相关书信资料,考察了斯文赫定与 “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始亲后疏的关系演变。展现出这个伟大探险家的人生经历 侧影。《英国牛津大学包德利图书馆藏斯坦因与鄂登堡往来通信研究》对俄罗斯 东方学者鄂登堡与斯坦因的往来信件进行了整理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意识形态 主导下,英、俄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与命运遭际。 台湾学者庆昭蓉《库木吐喇周边诸遗址——以出土胡汉文书与早期探险队 资 料为中心》利用新出土胡语文书及早期外国探险队考察资料,对库木吐喇石窟周 边的寺院遗址进行了新的探讨。文章充分显示出,流藏海外的出土文物、文书、 及外文史料对于推进新疆史地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清代新疆与中亚民族语文文献”方面,朱玉麒教授《西域梵经石在清代的 发现与研究》 、 《龟兹刘平国刻石的发现与近代新疆》两文堪称佳构。前者从清代 学者徐松在伊犁河谷发现梵经石叙起,对这些勒有佛经、祝祷蒙古文、藏文石刻 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探究。文章还特别考察了清代内地文人群体对这一西域名物 的接受,认为其中蕴含着清代乾嘉学术转型,及西北历史地理学兴起的暗流。后 者根据新发现的题跋材料和中外考察记录,对东汉龟兹刘平国刻石的发现经过及 保护情况作了全面考述。并结合近代新疆史,合理论证了此刻石的发现与清末西 域经营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两篇文章均从细节入手,带出对学术史问题的宏观 思考,在西域文献的研究中,具有启发意义。 “清代新疆汉文文献调查与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孙 文杰博士《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和宁宦绩考述》利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奏折等 稀见史料,详细考述了和宁任职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缘由与时间,并对其任职期 间的政绩做出了梳理与评论,不少内容可补正史之不足。 周轩教授《乾隆帝伊犁诗文研究》从两平准噶尔、平准中的英雄烈士、平定 准噶尔碑文、善后治理、对伊犁风物吟咏五个方面,探讨了乾隆皇帝关于伊犁的 诗文,指出这些诗文是研究伊犁乃至清代新疆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他的 《乾隆帝与〈塞宴四事〉 》则专门对乾隆皇帝《塞宴四事》诗进行解读,认为《塞 宴四事图》及题诗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宣扬国威、展示天下一统的深刻 政治内涵。为传统文献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朱玉麒教授对段永恩的专题研究亦颇有特色。通过段氏家谱发现与研究,辅 以对段氏后裔的采访,他在《段永恩生平考略》一文中重新勾勒出段永恩的家世, 进而考述了段永恩为宦新疆的经历,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的展现出近代中国社 会剧变中士人命运,以及近代新疆官场生态的缩影。《段永恩与吐鲁番文献的收 藏和研究》首先对段永恩的吐鲁番文献题跋进行了整理与笺注。在此基础上对题 跋的文献意义和学术特点加以阐释,认为题跋文字本身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对于 探索吐鲁番文献的历史价值同样重要。 过去我们往往通过海外资料研究外国人在西域的探险史,而朱玉麒教授《奥 登堡在中国西北的游历——以汉文档案为中心》则通过相关汉文档案史料,探究 了奥登堡两次中国西北游历的诸多细节,还对大清帝国和中华民国两个不同时代、 不同政权的官府制度对待外国游历人员的态度加以评析。此文除被收入《田余庆 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亦被译为英文发表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的 Sergey Fedorovich Oldenburg: Scholar and Academic Research Organizer,引起 国外研究界的广泛关注。 三 在课题“调查”过程中,项目组尤其重视将新史料的发现视野拓展到世界范 围内,积极争取海外学术资源,如 2013 年 4 月,子课题负责人荣新江教授调查 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地所藏西域文书。2013 年 7 月,子课题负责人王冀青对英 国图书馆清代新疆史料进行了调查。朱玉麒教授在近两年来分别赴美国、伊朗、 土耳其、台湾、日本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多次,相关的调研数据通过论文和古籍整 理的形式正在陆续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项目规划,课题组还将以“西域文库”的名义,对重要 的稀见和传世文献进行科学的文献整理,以开启清代新疆文献的丛书计划,并进 行数据库建设。重要的清代西域文献、300 万字的《新疆图志》古籍整理工程也 已经杀青,即将作为“西域文库”的首批重点成果,在 2014 年内举行首发式。 总体而言,从现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海内外稀见新疆史料的挖掘、 提炼与阐释,从而推动相关研究的前进,构成了本项目的一大创新与亮点,其中 大量突破性的文献研究成为相关专业学科深入提升的标志。同时,这些成果也注 重服务于当下的现实意义,在清代新疆的经营管理、与内地的联系、邻国及列强 的交往、多民族的矛盾与融合、多元文化的体现、地理考察等方面,根据新的史 料做出新的探索与研究。力图在稀见文献与传世资料的对应中,求取其提供清代 边疆史研究新知识的确切定位,发挥其建立学科新进展和边疆建设的理论作用与 资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