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doc

状态中失态╮4 页 30.5 KB下载文档
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doc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doc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doc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doc
当前文档共4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doc

为土苗山寨送去党的声音 ——记湖北省建始县人武部长张瑜 12 月 23 日,湖北省建始县普降大雪,寒气逼人。但茅田乡董家 园村民谢兴美屋内的火塘边,却是温暖如春,气氛热烈,20 多名土家 村民亲热地围坐在一位军人身边。 红红的火塘,滚烫的话语, “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 元 作为新的国家贫困人口标准”,“我们县人武部明年继续驻点董家园 村,一定要落实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群众办好几件实 事……”听完这位军人的话,在场的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位军人就是湖北恩施州建始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长张瑜。他 宣讲的是中央刚刚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16 年来,张瑜扎 根山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少数民族送去党的声音,把党的阳光播 洒在土苗山寨。 不辞辛劳传播党的理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让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老、少、边、穷地区,全州 390 万人口中,土、苗等少数民族就达 230 多万人。1996 年 4 月,刚刚 被恩施军分区特招入伍的张瑜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作为党员 军人,让山区少数民族群众听到党的声音,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稳定,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鄂西山区气候寒冷,常年“低山开桃花,高山飘雪花,雨天一身 泥,晴天一身灰”。在送党课的路上,张瑜曾遭遇山体滑坡、翻车, 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09 年 6 月 23 日,张瑜到偏远的茅田乡董家 园村讲党课。吉普车在狭窄坑洼的机耕路上蹦跳颠簸,因路面陡峭, 吉普车一下子失控冲向 100 多米深的悬崖,幸亏悬崖前一条 1 米多深 的水沟拦住了车轮,他和司机才死里逃生。 很多偏远山村吉普车四个轮子无法走,张瑜就用自己的双脚走。 “一把电筒、一双解放鞋、一件军用雨衣”就成了张瑜的“三件宝”。 “望到屋,走得哭”是过去对三里乡石牌村居住户的写照。第一 次到石牌村,张瑜整整用了 4 个小时走遍全村,为给全村党员上两堂 党课,与全村党员谈一次心,张瑜翻山越岭、走村到户,渴了,喝一 口山泉水,饿了,吃一袋方便面,经常是出门星辰满天,归来满天星 辰。 “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帐篷,几句真理能够开人心窍。”通过张瑜 的帮带,村支部发展思路明了、党员干劲足了。2010 年该村被评为 全国“生态家园示范村”,被国务院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 体”。 今年 7 月,张瑜的妻子被查出脑肿瘤,送到北京做手术。手术完 没 3 天,张瑜就有些坐立不安了:连日暴雨,恩施部分地区遭遇山洪、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几家群众的事他放心不下。更重要的是,胡总 书记刚刚发表了“七一”重要讲话,他还没来得及把精神传达到群众 中去。 “走吧,走吧。”相濡以沫的妻子理解他。北京这十来天,天不 亮就起床,除了照料妻子哪里都没去,他呆在病房里看报纸学习,剪 下了一些重要文章——“‘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他几乎都能 背下来了。” 回到了建始县,张瑜一路泥泞到的第一站,就是他已帮扶 3 年的 扶贫点:茅田乡董家园村。见到贫困户彭宗全和陈正权,他眼睛就红 了——差点被山洪冲倒的房墙上斜拉一块塑料布,两家人都只能睡半 间屋。张瑜把军区和湖北省军区奖励的“优秀旅团主官”1 万元奖金 捐了出去。 8 月 19 日彭宗全房子开工,张瑜又来了,四十几岁的人扛起一 筐砖头就往上送。来往奔波,又说又做,“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被 他生动地“翻译”进了农家。 含辛茹苦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他有一个永恒的追求: 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建始县山高路险,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 到 2006 年,全县仍有 230 多个重点贫困村未实施整村推进,34 个村 不通公路,156 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张瑜担任人武部领导后,把解 决农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作为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 贫困的当务之急,成建制组织 400 多个民兵连挺进深山,挥戈荒野河 汊,在这片光荣而贫瘠的土地上,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 战。 茅田乡董家园村距建始县城 100 多公里,一条狭窄的泥巴路是数 百土苗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长期以来,祖辈村民过着近乎与世隔绝 的日子。2009 年 3 月,根据县委分工,张瑜对口帮扶该村,争取交 通部门项目资金 120 余万元,组织全村民兵开山劈石,通过 9 个月的 日夜鏖战,建成了一条 10.5 公里长的通车公路。 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告诉张瑜,要使少数民族贫困群众从根本上 脱贫,关键是搞好增产增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中,张瑜着 眼国家扶贫政策和当地农村发展实际,及时为军分区和人武部党委出 谋划策,建议将扶贫方式由“帮一家一户脱贫”转变为“帮整村推进 脱贫” ,把扶贫重点由“富粮袋子”转变为“鼓钱袋子”,确保帮扶一 个村、整体脱贫一个村,长期致富一个村。 恩施市板桥镇大木村,是该市最偏远的高山贫困村,多少年来, 村民们一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房不避雨”的生活。从 2004 年起,恩施军分区将这个全州最难啃的硬骨头结成整村推进联系村。 2005 年初,军分区领导征求张瑜意见,准备派他到该村负责扶贫工 作。张瑜二话没说,当即立下“军令状”,打起被包住进村里。 一连几周,张瑜带着水壶、挎包、方便面,带领村干部翻山越岭, 走组串户,逐一调查摸底,很快制定出《大木村脱贫工作计划》。为 了实现这一计划,张瑜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干就是整 整一年,先后为村里建起了办公楼、小学楼、卫生室,打通了通往山 外的村组公路 15 公里,架通便民桥 2 座,新建水池、水窖 240 多口。 他还充分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 济,形成了以板党、烟叶、摩芋、养殖等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使村 民人均增收 800 多元……当年底,大木村被恩施州委、州政府检查验 收为整村推进先进单位。 临别之时,大木数百村民自发列队欢送,并特地给张瑜赠送了一 样珍贵的礼物——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解放军真心爱民贫困群众心 头暖,共产党阳光普照板桥大木换新颜;横批是:鱼水情深。 殚精竭虑做好党的武装工作,他有一个坚定的决心: 让少数民族群众增进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信赖 建始县人武部营院里立着一块 3 米高的巨石,上面镌刻着“奋进” 两个大字,这记录着张瑜带领大伙儿克难奋进、创新发展的历程。 “武装部编制在军队,同时又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军事部,代表的 是党和军队的形象”。张瑜经常告诫自己和人武部官兵,要殚精竭虑 做好党的武装工作,让少数民族群众增进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信赖。 张瑜总是留给人们奔跑的身影——一天到晚都在基层奔走。为少 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作贡献,山区民兵必须适应“平时服务、 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任务,有效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 力。2008 年初,带着这一个个课题,张瑜领着工作专班一头扎进该 县 68 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乡镇等,经过为期 20 多天的深 入调研,“组织难落实、训练难开展、装备难保障、作用难发挥”等 一个个制约民兵履行使命任务的难题浮出水面。 他按照“两应”一体化的建设思路,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应 急维稳需要实际,按照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管用结合、寓兵于民的 建设路子,在县直单位组建 50 人规模的常备民兵应急分队,每个乡 镇组建 30 人规模的常备民兵应急队伍,主要担负保交护路、反恐维 稳、抢险救灾、战备执勤、安保警戒、治安联防等任务。这不仅解决 了过去“有组织无兵”和“有兵无组织”的难题,而且使民兵队伍质 量得到了整体优化。全县 11 支常备民兵应急分队,党员、退伍军人、 大专以上文化青年达到 90%以上。 “我是祖国锻造的一颗子弹,只要党和人民一声令下,我就会义 无反顾地上膛、瞄准、击发”!张瑜实践了自己的从军格言,2011 年 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献身国防建设之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