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

Manヾ止于心5 页 17.771 KB下载文档
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docx

小学德育教育中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 城郊小学 谈芮杉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教了”“是呀,轻不得,重不得。说轻了不管用, 说重了,怕他心理承受不了!”这些都已经成了我们老师的家常话,也是在办公 室里常听到的声音。是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日益增 强,父母深感压力,于是,这一股压力就变成了父母“鸡娃”的动力。过度“鸡 娃”使得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 心理问题。那么,该如何帮着当代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受挫抗压能力,就 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就我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案 例来谈谈我在这方面的看法。 一、案例简介 小刘,小学低段的时候是班上“乖孩子”,上课听讲认真,能够积极举手发 言,下课也能认真完成作业。虽然成绩不出众,但他贵在为人真诚,做事踏实, 积极乐观。只要是老师交代的事情或者答应同学要帮的忙,他都会完成的很出色。 他乒乓球打的很好,下课总会很热情的教其他同学,和同学们相处也很愉快,在 班里有一大群好朋友,偶尔与同学有矛盾,也从不记仇。他有点小懒惰,会有小 脾气,但跟他及时疏导之后,他都能够及时认识错误并改正。 他还是一个很细心的孩子,有几次我因为上课多嗓子嘶哑,他还很贴心的送 来了含片,就连我没有吃早餐他都能发现,会把早餐悄悄放在我的桌上。跟他道 谢,他就会涨红了脸笑一笑。 但是等到中高段的时候,他慢慢发生了变化。上课总是发呆或者打瞌睡,每 次向他发问,他总是迷迷糊糊,或者涨红着脸不说话。作业也时常不交,理由很 多,甚至跟父母、老师撒谎。连他最喜欢的乒乓球都很少去玩。找他深谈了几次, 他都只是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满脸的抵触。跟他父母交流后,发现他在因疫情 上网课期间,父母疏于管教,迷上了电子游戏。经过简单的批评说教后,发现他 更不愿意跟人交流,甚至开始有厌学倾向,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熬夜打游戏,第 二天不来上课。和同学们的关系也没有以前和谐友善了。 二、案例分析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原本认真热心、积极向上的学生变得消沉、厌学了呢? 我认真分析之后,发现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来自于父母的不当管教。小刘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管理孩子, 母亲在家做家庭主妇,平时多数是母亲对孩子的管教比较多,但母亲本身性格急 躁,比较贪玩,在生活对孩子照顾上也不够细心体贴,孩子有问题苗头的时候, 既不在意,也不处理,任其发展。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总是凭心情简单粗暴解 决,甚至动辄打骂,说服引导陪伴较少,所以孩子对母亲有很强的埋怨。同时, 母亲对孩子有所期望,但却不愿意做出改变和努力。每次谈心,说到他母亲问题 的时候,孩子总是忍不住抽泣。而父亲因为陪伴少,反而比较溺爱,对孩子要求 不高,每次回家都是有求必应,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也总是轻拿轻放。 第二,来自于小刘的自我否定。小学低段时,小刘表现不错,老师对他的积 极评价比较多。但在网课结束返校后,由于小刘一系列的不良行为,老师对他的 提醒和批评更多一些。这使得小刘误解了老师的行为,认为老师批评他是对他有 意见,是不喜欢他。同时,他也陷入了自我否定之中,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可 是两个多月自由散漫,疏于管教的时光养成的惰性和强烈的自尊心构成了一对蹩 脚的矛盾,使得他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更不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又怕被同学 们嘲笑,从而选择了逃避现实这样最糟糕的方式。这也成了他厌学、沉迷游戏最 主要的原因。 第三,步入高段,学业压力提高。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知识内容变得丰 富,知识结构变得复杂,学校和家长的要求也会随之增高。在低中段凭借小聪明 可以维持的成绩在这个时候就会因为懒惰、不良的学习习惯而难以为继。再加上 小刘意志力薄弱,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自觉性较差,总得需要老师的 不断提醒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上遇到问题 就会退缩。 三、辅导方法 1. 贴标签 “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源自于二战时期美军为增强兵力所采取 的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用事实说明,这种贴标签似的行为有着极强的暗示效应, 它会使被贴标签的人改变自我意识,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一改往日的 教育策略,不只是在他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找他谈话,而是看准了他主动完成了 一项作业的时候,在班上公开表扬他,同时,还很认真的看着他,告诉他,“我 知道你会完成,因为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学的孩子,只要你想办到的事情,你都 会努力去做。不论你做出来的结果怎样,我觉得你努力的样子是最帅气的。”说 完之后,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久违的光芒。接下来,我也总会多关注他,在校园生 活中多发现他做的出色的地方,积极的表扬,肯定他,比如在他打扫完卫生之后 会说,“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交给你做的事情准做不错”,比如在他热心帮 助同学之后,我会说“你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热心肠,一直都是个善良的孩子”。 比如,他听写比以前好很多,我会很开心的说“虽然还有几处错误,但是比以前 进步太多了,你还是像以前一样那么努力”等等。虽然在学业上没有特别大的进 步,但起码他眼里有光了,不厌学了,开始努力了,上课听讲的状态也比之前好 很多,人也开朗许多,出现问题也不像以前低头沉默,而是愿意主动认错,并积 极改正了。 2. 定目标 在他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并维持一段时间之后,我和他开始共同制定计划。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运用了登门槛效应。因为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人的行 为比较稳定一致。所以如果对方提出一个比较高的,难以达到的要求,就会使人 们很难接受,从而做事的动力也就大打折扣,而如果能逐步提出要求,把要求分 解成很多个小目标,也就是少量多次,先提出较简单,易达到的要求,等他做到 了我在增加要求的分量。所以,我每次只提当下的要求,且是他稍微“踮踮脚” 就能够达到的要求,比如有一天完成全部作业到连续三天完成全部作业;或者每 天认真听一节课,到每天认真听两节课;或者每周帮助一个同学到每周主动帮助 两名同学;或者背会一首古诗词到默写会两首古诗词等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 都会对他做的良好的地方予以表扬、鼓励,对于做的欠缺的地方帮他一起改正。 在这不断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他获得自我成就感,对游戏的沉迷渐渐削弱,在班 集体活动中也更加积极向上。 3. 多谈心 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倾诉的对象,鉴于小刘的 家庭情况,我更愿意也更适合当他的听众,所以在校期间,我都会在课间听他说 出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对家长、对同学,甚至对老师的不满。一开 始的时候,小刘并不愿意分享,我就会挑他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说他做的不错的 地方,后来他的话多了,就会主动来找我聊天,开心的不开心都愿意跟我分享。 我惊奇的发现,他每次跟我聊完天心情都会好很多,我们的师生关系也会更密切, 我的建议他也更容易接受。 4. 共合作 家庭教育时滋养孩子的温床,绝大多数好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 处事风格都与家庭的教育分不开。而学校教育想达到目标就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 配合。所以,每当小刘有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和家长面谈或者电话沟通,与家长 认真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家长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毕竟父母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孩子的行为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家长的影子。 所以首先,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遇事不急不慌,慢慢引导。父母的榜 样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小刘遇事懒惰,不愿意直面问题改正的行为跟他母亲在面 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态度基本是一样的。都喜欢用掩耳盗铃的办法,孩子成绩不好, 那就不看成绩;孩子写作业慢,就干脆不管他的作业;陪孩子太累,干脆递给一 部手机;发现小刘沉迷游戏,说教几次不听,也就懒得再教育。小刘成绩下滑, 叛逆,父母拿他也没有办法,也懒得想办法。时间久了,父母也养成了“我这个 孩子已经没法”的想法。 其次,在跟小刘父母沟通的时候,我告诉他的父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 各种问题是非常正常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同时,我很好的 运用了罗森塔尔效应,结合小刘在低段时的表现,以及这段时间的进步,充分肯 定了小刘的优点:善良懂事、踏实肯干。同时,也希望小刘父母能看到孩子积极、 良好的一面,给孩子以赞美、信任和期待,对孩子做的好得地方积极肯定,对做 的不足的地方提供帮助,不要给孩子消极暗示,少挑毛病多鼓励。 最后,小刘的很多问题跟父母不能保持统一的教育意见有很大关系,“手表 定律”告诉我们,两块时间不一的手表都能把猴王轰下台,更别说听到两种声音 的孩子了,况且,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军事家韩非子曾在《韩非子·扬权》中提 到“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夫妻之间教育理念不合,孩子就没有明确的规则意 识和奋斗目标,在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时也就无所适从,最终选择逃避现实。 四、辅导反思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小刘有了明显的改变,虽然还没有回到小时候的样 子,但他的勇于承认,愿意改正,努力做事,积极进取的态度证明我之前的努力 没有白费。那成功之后眼睛里流出来光芒和被肯定之后上扬的嘴角让我明白我的 辛苦是值得的。 通过跟小刘同学的“拉锯战”,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一点:要想教育有成果, 就必须先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在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责。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多看到 学生的积极一面,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对待每一次的不完美。 同时教育是一场知识与困难的博弈,不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的耐心,还需要 有充分的学识。在与小刘同学“过招”的过程中,我依然感觉到自己学识的不足 和欠缺,这也将是我努力学好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知识的一大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