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doc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2012 年度冠名奖公示材料(集体) 被推荐集体名称 拟授奖名称 DNL17 研究部 负责人姓名 张华民 科技创新奖 主要事迹: 储能技术研究部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之上,结合研究部的研究平台,2012 年在全体研究人 员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及重大技术突破。 2012 年,作为项目主持单位,研究组承担了 973 计划“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 础研究”项目;863 项目“液流储能电池性能检测评价方法、规范及标准的研究开发” ;中国科 学院院地合作项目“大规模高效液流电池储能装置”及总装预先研究项目等。 在上述项目的资助下,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非氟离子交换膜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了全 钒液流储能电池用隔膜材料的技术瓶颈。开发出高选择性、高耐久性、低成本的非氟离子交换 膜材料,并组建出国内第一条液流电池用非氟离子交换膜生产线,实现膜材料规模生产,利用所 生产的膜材料组装出国内最大功率级 20kW 级全钒液流电池堆,性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 平。成果荣获“2012 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液流储能电池技术被中科院列为十二五“院 18 项重大产出”之一。 首次创新性的解决了目前困扰液流电池用多孔分离膜的离子选择性与离子传导性的矛盾, 通过优化隔膜孔结构、孔径分布,实现了多孔隔膜性能优化。所开发多孔隔膜各项性能均优于 商业化的全氟磺酸膜。该研究成果为开发高选择性、高耐久型、低成本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 多孔隔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能源类权威杂志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5 (2012) 6299-6303 并受到高度关注。 开发出第二代高导电性、高选择性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高稳定性电解质溶液材料和高活 性电极材料,并在电池结构优化方面取得突破。利用以上材料,结合电池结构设计,成功将液 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由 80mA/cm2 提高至 160 mA/cm2,电池成本降低了 40%。该成果对于推进 液流电池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5MW/10MWh 大规模储能电池的集成制 造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级与风电场接口用国产化兆瓦级液流储能电池 系统示范项目,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和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12 年研究部共申请专利 47 件,其中国际专利 2 件;获得授权专利 6 件。 在标准制定方面,2012 年作为牵头编制单位,已完成《液流电池 术语》一项国家标准及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电解液测试方法》、《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双极板测试方法》和《全钒液 流储能电池技术条件》三项能源行业标准草案的编制工作,其中前三项标准已形成报批稿,后 一项标准形成工作组讨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