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

Eyes smile17 页 34.415 KB下载文档
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
当前文档共1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榆林市2022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docx

榆林市科学技术局 文件 榆林市财政 局 榆政科发〔2022〕57 号 关于组织申报榆林市 2022 年科技 计划项目的通知 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财政局,各有关单位: 为加速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强技术攻关、 人才培养、企业培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创 新链深度融合,调动社会力量攻克榆林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 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市科技局组织编制了 2022 年 度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现就项目征集有关事项通 知如下: 1 一、申报类别 本次征集的项目类别包括以下三类: (一)产业链攻关项目; (二)创新环境建设项目;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 二、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指南》将在市科技局网站发布,面向 全社会公开征集。各县市区科技部门要严格把关,注重质量, 控制数量,突出重点,组织好项目的筛选、审查和上报工作。 (二)基层单位项目向县市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申报, 市属单位可直接向市科技局申报。申报时提交《榆林市 2022 年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一式 5 份(同时提交电子版),项 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等材料在项目入围后再进行上报。 (三)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会同财政局对申报项 目进行初审后(市属单位由市科技局初审,高校项目由本单 位初审),填写推荐意见、盖章,并进行分类汇总、排序, 填写汇总表(附件 2) ,以正式文件形式报送市科技局,不受 理任何个人报送的项目申请。 三、申报要求 2 (一)项目申报单位必须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 运行管理规范、科研诚信良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 单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重点研发创新平台(企业必须 在榆林市范围内注册,资质优良、财务管理规范)。 (二)所有项目必须与当地产业规划紧密结合,集中解 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瓶颈问题,不受理脱离产业实际 的项目,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必须明确,项目的应用途径必 须清晰、可查。 (三)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本科 及以上学位(多年从事某一领域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 业研究人员除外),年龄一般不超过 60 周岁,熟悉榆林市 情,原则上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 究的科技人员。负责人应为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同时具有 良好科研信用,若为兼职人员,须提供在职单位审批同意和 兼职单位聘用的有效证明,并作为项目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国家机关的公务人员原则上不得申报项目。 (四)已承担的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逾期未验收或结题、 终止的,项目单位不得申报;已承担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尚 有 1 项以上(含 1 项)未完成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 (五)申报单位按照申报项目总预算承诺落实自筹资金, 多个单位组成申报团队联合申报的,应事先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各自任务分工、知识产权归属和协议签 署时间,严禁违规将科研任务转包、分包他人。 3 (六)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发动和申报指导工作, 并对申报项目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对以弄虚作 假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一经 核实即列入科研信用“黑名单”,取消其 5 年内申报科技计 划项目的资格。 四、审批程序 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经市科技局初选后,会同 财政局对申报项目组织考察、论证后,按《榆林市科技计划 项目管理规程》安排下达。 五、申报时间、地点 2022 年 8 月 15 日至 9 月 10 日(节假日除外)。未按要 求提供必要的申报材料、证明材料和逾期申报的项目,不予 受理。本通知、项目申报指南及有关申请资料格式等,请在 榆林市科技局网(http://kjj.yl.gov.cn)上查询、下载。 项目申报过程中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市科技局联系。 项目材料报送地点:市科技局科技资源配置科 联 系 人: 宋舒畅 席静 咨询电话:0912-3882009 市财政局教育科联系人:王淑婷 咨询电话:0912-3592813 4 附件:1.榆林市 2022 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项目申请汇总表 榆林市科技局 榆林市财政局 2022 年 8 月 15 日 附件 1 榆林市 2022 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产业链项目 (一)农业领域 5 1.山地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山地苹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2 青梨种苗脱毒及高效关键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2.设施果蔬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1 设施果蔬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筛选与示范推广 2.2 露地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3.养殖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肉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2 榆林风沙草滩地区优质牧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 3.3 绵羊双羔品系培育项目 3.4 肉牛高效繁殖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 3.5 草畜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工程 3.6 超细绒山羊种群培育 4.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与专用新品种选育 4.2 马铃薯、红薯产后贮藏与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 5.小杂粮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小杂粮种质资源收集与繁育 6 5.2 粮草兼用谷子品种选育 5.3 高含油大豆品种引育 6.红枣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6.1 枣疯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6.2 红枣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筛选与示范推广 7.旱作农业节水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 7.1 黄土旱区特色杂粮作物集雨节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 7.2 榆林市绿色能源山地旱作农业新型灌溉项目(四位 一体)技术推广与示范 8.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 8.1 黄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坝)草沙”综合治 理技术与示范 8.2 白于山区抗旱节水造林技术研究 9.核桃产业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 9.1 榆林南部核桃低产园改造技术研究 10.微生物菌肥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社发领域 1.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 7 1.1 药用植物优良品种引种筛选鉴定研究 1.2 珍稀药用菌桑黄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 2.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2.1 冠心病等重要心血管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2.2 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3.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研发技术 3.1 地方病、重大疾病及常见多发性疾病的中药新药研 发 3.2 基础医疗设备数字化改造与提升的关键技术研究 4.社会安全与食品安全关键研究 4.1 绿色技术及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创新 4.2 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 范 4.3 饮用水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4.4 榆林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评估的研究与应用 (三)工业领域 1. 煤焦油高值精细化利用关键技术 1.1 煤焦油定向分离制备高值精细化学品关键技术研 究 8 1.2 煤焦油基粗酚定向转化制备酚类抗氧剂关键技术 1.3 煤焦油渣温和定向转化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 2. 低阶煤高效转化制高端精细化学品关键技术 2.1 合成气转化制可降解材料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开发 2.2 合成气直接转化制长链α-烯烃关键技术 3. 低阶煤分质洁净利用关键技术 3.1 煤定向加氢转化制多烷基多环烷烃高密度液体燃料 3.2 低阶煤催化解聚制轻质芳烃关键技术研究 3.3 煤基可纺中间相沥青制备关键应用技术开发 4.加工业 4.1 纺织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4.2 新型羊绒花式纱线及产品研发 4.3 羊毛防寒服包覆填充物材料构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4.4 羊肉品质检测与加工技术研究 5.电子信息 5.1 基于云计算模式下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5.2 矿区疏干水处理回用及智能节水灌溉技术 5.3 多模态领域大数据多维语义知识融合技术及应用 9 6.无人系统 6.1 新一代自主智能技术开发与多维度产业应用 6.2 群体智能环境感知与自主任务协同的无人机集群技 术 6.3 矿井安全智能巡检无人系统 6.4 基于 5G 的井下融合基站关键技术研究 7.高端装备制造与先进材料加工 7.1 智能化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7.2 高端装备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制造技术研究 7.3 新型碳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工艺技术研 究 8.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8.1 黄河流域路域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研究 8.2 风沙草滩区下湿盐碱地土体重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 范 8.3 阻控二次沙化植物新品种引进与驯化关键技术 8.4 陕北煤矿集中区植被生态负碳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示范 9.规上工业企业基础研究 10 9.1 C7 烷烃制高性能优质燃料关键技术研究 9.2 PGA 合成中长寿命催化剂设计及性能评价研究 9.3 榆林能源化工行业典型反应与分离过程中新材料基 础研究 9.4 氮气活化转化为氨/尿素的绿色合成基础研究 9.5 光电化学催化制氢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基础研究 9.6 煤制油副产α-烯烃共聚制备油品减阻材料研究 二、创新环境建设项目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 业,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联盟、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 1.各类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临床医学中 心、产业技术联盟的建设与培育 2.县域创新试验示范站、科技创新示范镇、示范村的建 设与培育 3.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创业苗圃的 建设与培育 4..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的建设与培育 5.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设施维护与功能提升 11 6.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矿山、智慧煤 化工等智能化创新平台建设 7.煤炭电子交易、全域旅游、居家养老、青少年科学课 程、互联网+农村政务、环境数字化变革等各类创新平台建 设 8.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与培育 9.各类实用技术、科技人才、科技管理培训 10.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等 11.金融、安防、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中心建设 12.R&D 统计、技术市场、成果评价、高企认定、项目咨 询等科技服务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 瞄准先进技术发展的前沿,按照加快推进全市产学研工 作融入秦创原平台建设总体思路,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两链深度融合。 (一)联合攻关项目 支持高校和大院大所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 关、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负责人要具有 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产学研合作项目原则上只 支持与榆林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有深度合作高校(或科研院 所),在榆林境内有研发基地或与榆林市相关企业共建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单位申报的项目,以及 12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者通过研究开发预期能形成自主知识 产权,并与榆林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有关的项目。高校单独申 报的项目,原则上需在榆林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或与榆林有 长期合作协议的院校,申报项目需契合榆林产业发展需求。 1.现代农业领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点支持山 地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中需要攻 克的技术难题,强化小杂粮、中药材、红枣等特色优势产业 技术突破,支持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攻 关,协同开展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特色农牧林产品深加 工、冷链物流、新品种培育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提高农业支撑保障能力。 2.能源化工领域。围绕榆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针对榆林市能化重点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延伸环 节,以及科技成果工程化放大、产业化应用过程中涉及的关 键和辅助配套技术问题,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聚焦榆林产业 转型升级,在新能源、数字产业、氢能全产业链等领域集中 攻关,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3.新材料及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支持我市产业发展过程 涉及的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包括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现代化养殖设备的研发。 4.水资源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支持矿区水资源保护和污 水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工业废水综合处理及节水新 技术应用研究;地下水资源保护、城市污染治理、城市节水 13 技术和设备开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领域研究。 5.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技 术、无人系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6.社会发展领域。重点支持陕北特色文化(包括廉政文 化)探索和研究;疫情防控、畜禽重大疫病监测、诊断、预 防及防治技术;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垃圾 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领域关键技术开发。 7.成果转移转化领域。针对我市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支 持煤炭清洁利用、碳捕集、碳封存、大宗废弃物处理、新能 源、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种子及天使级成果与我市 企业开展实质性的技术开发合作,以及有重要前景或重大社 会公益效益、有望取得较大突破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或已形成 产业化的项目。 (二)外国专家培育项目 1.申报原则:以“海纳百川,广集贤才”为原则,鼓励 我市企业、院所、高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围 绕产业技术创新、社会与生态建设、农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 服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推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升 级、经营管理等工作,促进国际创新合作。 2.申报条件: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榆林辖区注册的企 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法人单位;外国专家要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人才和我市急需紧缺的其他高 14 层次人才,具有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 授及以上职务、职称的。 3.申报要求:各申报单位要围绕工作内容为基础进行申 报项目,要确保申报内容准确、完整,不得虚列虚报;同一 工作内容聘请多位外国专家,按照一个项目申报;各项目单 位应提供与外国专家签署的工薪合同、协议或其它相关文件 扫描件,并将原件留存备查;各申报单位要增强人才安全意 识,严格遵守在知识产权、聘用及薪酬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按照国际惯例与通行做法,推进互利共赢合作。 (三)科技新星 凡在我市境内高校、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榆林经济社会发 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品或工艺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科技活动,表现突出的优秀 青年科技人才,均可申报。年龄不超过 35 周岁,所从事研 究开发领域对提高我市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高校申报人员须为博士(含在读)或具有副高 级(含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企事业单位申报人员须为硕 士以上文聘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取得过市级以上科 技部门认可的重要科研成果。 15 附件 2 2022 年 XXX 县/市/区单位、高校项目申请汇总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申请单位 项目推荐单位 项目名称 备注:1.项目类别填:(工业/农业/社发/产学研) 16 申请 经费 项目类别 负责人 联系方式 备注 2.高校申请领域需填:产学研(工业/农业/社发/外国专家/科技新星) 联系人: 电话: 推荐单位: 17 (公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