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理论教学大纲.docx
《植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农学、烟草、园艺、风景园林、生物教育、生物科学、园林技术等 学时数:32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园林技术等所有植物生产类专业以及生 物教育、生物科学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 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 一门学科。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服务于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务实创新、体健心 康、尚美爱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植物形态、 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有 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强化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养 成,达到价值塑造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层面,具体如下: 1. 价值塑造目标:(1)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2)培养学生的生 态文明意识;(3)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 知识传授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2) 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3. 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 能;(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作物、景观植物和药用植物等;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论(3 学时) 教学内容: 生物的分界,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在自然界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及发展动向,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通过陈世骧、袁隆平等科学家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和自豪感;通过梅、莲等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向性意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 力;通过植物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深刻体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植物学学习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生物的分界;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3.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4.了解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I.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 第一章 植物细胞(2 学时) 教学内容: 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原生质的化学组成;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 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及其细胞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淀粉、蛋白质、油和 脂肪、丹宁和色素、晶体和硅质小体;植物细胞的分裂。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通过细胞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创新发展理念对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恩格斯对细胞学说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的自然 观。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细胞学说的概念及其意义; 2.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 3.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生物膜的概念、组成,质体、线粒体、中央液泡等细胞 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功能; 4.掌握细胞壁的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等概念; 5.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各期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6.理解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重点: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 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 第二章 植物组织(3 学时)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 次生分生组织; 发生: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 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成熟组织: 保护组织 、 薄壁组织 、机械组织 、 输导组织、 分泌组织。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的概 念。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2.了解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的概念。 重点: 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难点: 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第三章 种子与幼苗(1 学时) 教学内容: 种子的结构和类型,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 2.了解有胚乳种子种子、无胚乳种子等主要类型种子的结构特征; 3.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种于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幼苗的类型。 重点: 胚的结构及种子萌发的条件。 第四章 根(3 学时) 教学内容: 根的生理功能 ;根系的类型;根的发育 ;根的出生结构;侧根的形成 ;根的次生 生长和次生结构 ;根瘤和菌根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根系的类型,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概念; 2.掌握根尖的分区及其结构特点; 3.掌握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及其功能,凯氏带、中柱鞘、外始式发育等概念; 4.掌握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特点,理解内皮层细胞五面加厚及通道细胞; 5.了解侧根的形成,发生过程、发生位置与不同类型根的关系; 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的发生、活动及其结果; 7.了解根瘤和菌根的形成、以及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难点: 根尖的分区及其细胞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根的次生结构的 形成。 第五章 茎(3 学时) 教学内容: 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茎的形态,茎的发育,茎的初生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 生结构。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茎和枝条概念,芽的概念、结构、类型,茎的分枝方式及禾本科植物的分蘖; 2.了解顶端分生组织组成的几种理论; 3.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形态、初生结构、次生结构及其发育过程; 4.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5.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难点: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六章 叶(2 学时) 教学内容: 叶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叶的形态;叶的发育;叶的结构;叶的生态类型;离 层与落叶。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了解叶片的形态; 2.掌握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了解单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特点; 3.了解叶的生态类型,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重点: 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难点: 单、双子叶植物叶形态和结构的区别。 第七章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及变态(1 学时) 教学内容: 营养器官之间的互相联系;营养器官的变态。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内容均作一般性的介绍,学生可作一般性掌握。 重点: 营养器官的变态及同功器官、同源器官。 难点: 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八章 教学内容: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4 学时) 繁殖的概念;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禾本科植物的花;花程式和花图式;花序;花药 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开花、传粉与受精。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繁殖的概念、类型; 2.掌握被子植物花的概念、组成,花程式;了解花图式,认识花序的类型及特点; 3.认识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过程,掌握花粉粒的结构; 4.认识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过程,掌握蓼型成熟胚囊的结构; 5.认识被子植物得双受精的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重点: 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难点: 雌、雄蕊的发育、解剖结构特征;花药的发育与花粉粒的形成;胚囊的形成及结构。 第九章 种子与果实的发育(2 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由、 种子的形成: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被子植物生活 史。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知识掌握要求: 1.认识被子植物胚胎发育及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 3.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重点: 果实、种子概念;胚和胚乳的发育。 难点: 胚的发育。 Ⅱ、第二部分 植物系统分类部分 第十章 植物的类群与演化(8 学时) 教学内容: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植物各大类群的基 本特征和代表植物。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要求: (一)价值引领要求:引导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通过古诗词当中体现的 植物意向性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古代典籍中的植物利用对现代科学 研究的启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兴趣;通过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事迹坚定学生的 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知识掌握要求: 1.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2.认识植物的基本类群,了解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 物; 3.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的系统演化关系。了解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 类群的代表植物。 重点: 高等植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除被子植物外的主要类群的代表植物。 难点: 各类群植物的主要特征。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植物学》是农学、园艺、烟草、风景园林、园林技术、生物教育、生物科学等专业 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将为后续的《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 学》、《生态学》、《园林绿化》、《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胡宝忠,《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曹惠娟,《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3]胡继金,《植物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4]徐汉卿等,《植物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5]李杨汉,《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吴万春,《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7]高信曾,《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华东师大等,《植物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9]周仪等,《植物学》(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王全喜,《植物学》,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