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

ゝxτяéмé°88 页 139.306 KB下载文档
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
当前文档共88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推荐申报2023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docx

附件: 推荐申报 2023 年度山西省科技奖项目的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高风险隧道钻爆法智能建造技术、装备重大创新与 规模化应用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特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隧道工程学科(5604533) 。 高风险地质建造隧道是世界性难题。西部地区深部的高地应 力、高水压、极破碎软弱地质,对隧道的安全高效建设构成了巨大 挑战。项目围绕全面提升复杂艰险山区深部工程地质探测技术、深 部隧道施工全方位灾害防治能力、全面促进深部高风险区隧道建设 技术装备产业升级,历经十余年的产学研攻关和工程实践,实现高 风险隧道钻爆法智能建造技术和装备重大创新,(1)首创了深部高 危复杂不良富水地质探测感知方法和软弱地层稳定性调控关键技术。 (2)发明了多源异构数据联合反演协同驱动的隧道全过程同步监测 预警系统。(3)首创了复杂艰险山区隧道智能全作业线配套控制技 术和系列机械化装备。 技术经济指标:(1)研发的智能全作业线配套控制技术和系列 机械化装备。掘进率由 26%提高至 48%以上、速度从 50-80 米/月提 高到 90-150 米/月。(2)发明的多源异构数据联合反演协同驱动的 监测预警系统。增大了探测距离 50%,减少了 1/4~1/3 预报工作 量;与人工填报效率提高 65%,预警率精准度提高 51%。(3)建立的 深部破碎软弱地层稳定性全过程联合调控成套关键技术,实现沉降 误差≤10mm,差异沉降≤5mm、纵向折角≤1/1000。 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应用推广情况:项目参与的成果获中 国岩石力学学会和中国工程技术科技进步特等奖各一项。技术攻克 了高风险大断面隧道安全快速建造的技术难题,成功将高风险隧道 修建速度提高了 1-3 倍,建设工期由原来 4-6 年缩短到 3-5 年,成 功应用于郑万高铁向家湾,兰渝木寨岭,川藏色拉隧道,并推广到 中老第一长隧安定隧道设计与施工,创造产值 441.8 亿元,实现利 润 42.1 亿元,为我国隧道工程建设提供范例,促进了我国地下工 程、岩石力学和工程爆破等学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隧道建造技术 的科技进步。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获授权 发明专利 69 件、国际发明专利 6 件,发表论文 180 余篇(SCI/EI72 篇),出版专著 19 部,软著 102 项,入编国家标准 3 部、行业标准 5 部,国家级工法 2 项、省部级 59 项,示范工程京张高铁获国家金 奖。 推广应用情况:本成果实施以来,形成了基于灾害多发多变地 质的快速识别、高效探测、安全减灾、智能预警隧道建造成套技术 和装备,形成现阶段国内最齐全的智能预警探测技术,建成示范工 程向家湾、都安隧道两座,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多源地质灾害控 制探测技术的九条作业线全智能机械化施工的隧道全工序生产流 程,具备月度完成 90-130m 的掘进能力,完成投资 220 万的高效产 能。成功应用于国内外 12 个项目近 300 条隧道,遍布全国山西、广 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北、四川、重庆、湖南、广东等省区太 焦、赣深、贵南、南崇、郑渝、川藏、京石武、武广、武九、合安 九、兰渝,并推广到印尼郑万、怀韶衡等十余条复杂多变高危地质 高铁隧道,成功推广到印尼、老挝等国家的铁路隧道设计和建设, 成功建成了中亚第一长隧乌兹别克斯坦安革连-琶布电气化铁路隧 道。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授权号 权利人 一种软硬围岩过渡段钻 爆施工振动探测方法及 相关设备 发明 中国科学研武汉岩土力学研究 中国 ZL202110366887.6 所,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 公司 基于软弱破碎围岩高压 注浆装置及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2010296351.7 高军(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隧道高压富水溶腔段支 护抗渗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810725233.6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武九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有限公 中国 ZL202210936100.X 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安 徽中铁工程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 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究所、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 中国 ZL202210714955.8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武九铁 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路客运专线湖北有限责任公司 司 一种基于遗传神经网络 的动水地质渗流实时预 警方法 发明 隧道动水高渗压注浆智 能监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发明 一种电阻率法计算动态 含水量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2011105546.5 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突水试验装置 及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2211124290.1 西南交通大学 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 况扩大断面水平钻孔预 测预报法 发明 中国 ZL200810047733.5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泥质富水破碎浅埋 隧道低风险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2010640317.7 高军(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富水断层带隧道安 全快速掘进及支护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2010619938.7 高军(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破碎软弱围岩掌子面加 固应力应变数字化数据 处理方法 发明 中国科学研武汉岩土力学研究 中国 ZL202110331346.X 所,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软弱围岩隧道仰拱 长锚杆的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611155811.4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一种高地应力围岩隧道 锚索预应力部分张拉方 法 发明 授权号 中国 ZL201611153666.6 权利人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高军,排名第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作为课题组组长,负 责课题总体方案的编制,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包括不良富水地 质探测感知方法、Tisger 快速创建三维地质模型技术、水-岩-机一 体化实时同步监测预警技术、智能全工序机械化全配套技术与评价系 统等,对 4 个创新点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占本人工作量 80%。 许丹,排名第二,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部长,负责 Tisger 快速创建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研究、以及水-岩-机 一体化实时同步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对创新点 1、2 做出了突出贡献, 占本人工作量 60%。 徐腾辉,排名第三,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 总工程师,负责工作协调并对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参与归纳了全部研 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参与了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 刘凯文,排名第四,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主任,主要负 责水-岩-机一体化实时同步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对创新点 3 做出了重 要贡献,占本人工作量的 50%。 王正一,排名第五,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 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负责和推动关键技术 的实施。参与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 熊晓晖,排名第六,副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部 长,参与装备方案的优化设计;在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参与 多次小组讨论分析、专家论证、技术优化等技术创新工作。 游国平,排名第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铁十一局局集团有限 公司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婴智能全工序机械化全配套技术与评价系 统研究、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及智能化建造等研究,对创新点 3、4 做 出了重要贡献,占本人工作量 60%。 李行利,排名第八,工程部副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 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工程部副部长,参与施工方案的策划,参与科 研项目的实施,参与关键技术的指导。 项小珍,排名第九,杭州图强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 工程师,参与总体技术路线制定,报告与成果审核。 吴德兴,排名第十,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所长,参与现场 试验与成果的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 主持开展各种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 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2、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据项目科研大纲展开方案 策划,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关键技术及 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优化施工方案。 3、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和成 果总结全过程,运用科研单位的理论分析的优势,对检测数据进行分 析整理,指导现场施工安全进行,并对成果资料进行总体梳理,为成 果的总结提供了有力支持。 4、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灾害多发地质隧道智能预警 与全工序高效修建技术研究、智能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示范工 程的建立及安全体系研究。组织完成了项目的整体实施和落地。依托 渝万、贵南、京广、郑万等十余条复杂岩溶高铁隧道建设,开发了长 大隧道高压动水灾变机理与全断面智能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体系。形成 关键技术、标准工法及示范工程技术推广三层面的建设成套技术与应 用体系,支撑了国内外不良地质高铁隧道大规模快速建设。 5、西南交通大学:负责 WebGL 为浏览器展示层技术的 CarsView 图形引擎技术研究,以及负责隧道水-岩-机一体化实时同步监测预 警技术体系研究。组织技术室内试验和落地。 6、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负责参数化建模、Tisger 快速创建三维地质模型技术研究。组织开发技术的应用和落地。决了 精准预测、精度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效率提高 36%。 7、中国铁建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高铁隧道全断面安全高效 掘进装备技术研究、智能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组织了与关键技术配 套的实施机械化设备,组织规范的编写和申报。攻克了高速铁路动水 破碎围岩隧道全断面安全快速施工技术难题。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06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 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铁建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 位,完成了高风险隧道钻爆法智能建造技术、装备重大创新与规模 化应用研究成果,共同开发工法 59 项、发明专利 16 项、发表论文 180 余篇、出版专著 19 部、软著 102 项、入编国家标准 3 部、行业 标准 5 部、国家级工法 2 项。 本项目从 2006 年 1 月 1 日启动以来,高军和许丹、徐腾辉、刘 凯文、王正一、熊晓晖、游国平、李行利、项小珍、吴德兴共同完 成了本项目中成果内容。项目完成人为相关研究工作和标准制订的 共同参与人,并且共同参与预警平台产品研发、标准制订和市场推 广等。具体合作举例如下: 1.项目第一完成人高军与第二完成人许丹、第四完成人刘凯 文、第四完成人陈志明、第五完成人林晓、第六完成人李俊、第七 完成人游国平、第八完成人杨超、第九完成人王峰、第十完成人项 小珍自 2006 年开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铁路总公司课题 支持,开展高危多变地质隧道精细探治与安全高效建造关键技术开 发工作,曾共同立项共同完成,论文合著,共同完成知识产权,共 同实施成果评价。 2.第一完成人高军与第二完成人林晓、第四完成人刘凯文,自 2010~2019 年共同完成“一种隧道突水试验装置及方法”开发,获 发明专利。 3.第一完成人高军与第五完成人林晓、第七完成人游国平、第 八完成人杨超、第十完成人项小珍 2016-2019 年合作完成发明专利 《一种软硬围岩过渡段钻爆施工振动探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5.第一完成人高军与王正一,2006-2019 年合作完成专利《隧 道动水高渗压注浆智能监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6.第一完成人高军与许丹、刘凯文,20126-2020 年合作完成发 明专利《一种隧道突水试验装置及方法》。 7.第一完成人高军与熊晓晖、吴德兴、项小珍;李行利、游国 平、徐腾辉,2006-2019 年合作完成专利《一种泥质富水破碎浅埋 隧道低风险施工方法》。 8.第一完成人高军与游国平、李行利、2006-2019 年合作完成 专利《破碎软弱围岩掌子面加固应力应变数字化数据处理方法》。 项目名称:全预制装配式桥梁构造体系与关键建造技术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 奖一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项目属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域 本项目从材料研发、构造体系、力学性能、施工关键技术等多 角度,采用结构设计、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 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超高性能灌浆料研发与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力 学性能试验、新型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构造体系与力学性能研 究、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和质量监测成套关键技术开展研 究,形成创新成果如下: (1)提出了一种钢-UHPC-NSC 新型装配式组合梁结构。揭示了 钢-UHPC-NSC 组合梁抗弯和抗剪破坏及承载机理,提出了钢-UHPCNSC 组合梁抗弯及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该种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由 UHPC 上层结构与普通混凝土下层结构组合而成,对其进行了抗弯和 抗剪性能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解决了钢梁铺装层易损坏的问 题。 (2)研发了满足钢筋灌浆套筒连接节点性能需求的高性能灌浆 料,提出了以此灌浆料作为粘结介质的钢筋临界锚固长度,得出了 基于高性能灌浆料的 HTRB600E 高强钢筋装配式桥墩地震破坏模式和 等体积代换、等强度代换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解决了装配式 桥梁结构连接节点薄弱的问题。 (3)提出了基于灌浆套筒连接的新型全中空、中空夹层和钢管 约束混凝土装配式桥墩构造体系,揭示了其地震破坏机理,得出了 不同构造参数对新型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装配式 桥墩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方法和恢复力模型。 (4)研发了基于 UHPC 和 HTRB600E 高强钢筋的装配式桥墩加固 施工技术,得出了加固层厚度和高度变化对装配式桥墩抗震性能的 影响规律。 (5)研制了装配式桥墩施工精准定位和安装工装及控制技术, 解决了安装精度和效率低的问题,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研发了全 预制装配式桥梁力学性能与施工工艺实验仿真系统。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该项目 获得发明专利 5 件、实用新型专利 12 件、软件著作权 5 项,发表论 文 20 篇(其中 SCI 收录 14 篇),编制省部级工法 4 项。经济社会效 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在 济宁市内环高架及连接线、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鲁苏界) 段、 京台高速公路泰安至枣庄(鲁苏界)段、滨莱高速公路淄博西至莱芜 段及淄博市城市快速路网建设项目等工程应用实践,其建造技术水 平得到了行业专家与应用单位的一致好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 广应用前景广阔。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一种钻孔灌注桩低应变 试验桩头打磨装置及施 工方法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发明 授权号 权利人 中国 ZL202010087476.9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钻孔桩基础破除桩 头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中国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ZL202111414129.3 三局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 司 一种防梁端张拉裂缝台 座及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20100193353.3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梁体翼缘板预埋钢 筋矫正装置 发明 中国 ZL202110044391.7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授权项目名称 一种深基坑基底混凝土 垫层防水侵害结构及施 工方法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发明 中国 授权号 权利人 ZL202110443551.5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 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中建八 ZL202121885226.6 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山东建筑 大学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 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中 ZL202121231573.7 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建筑 大学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 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中建 ZL202121232081.X 山东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建筑 大学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 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中 ZL202121231548.9 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建筑 大学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 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中 ZL202121232093.2 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建筑 大学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 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中 ZL202220083384.8 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建筑 大学 一种设有外置可更换耗 能装置的中空夹层预制 实用新型 装配式桥墩 中国 一种钢管混凝土中空夹 实用新型 层预制装配式桥墩 中国 一种钢筋混凝土桥墩塑 性铰区纵筋屈曲约束装 实用新型 置 中国 一种自复位节段式抗变 实用新型 形混凝土桥墩 中国 一种阻力环灌浆套筒 实用新型 中国 一种自复位减震耗能装 实用新型 配式桥墩 中国 一种方便拆卸的钢筋笼 实用新型 内撑装置 中国 ZL201921922672.2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柱式墩钢模板 实用新型 脚手架的辅助逃生装置 中国 ZL201920669405.2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钢桩基钢筋笼倾斜 实用新型 度控制装置 中国 ZL201920656589.9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授权号 权利人 一种桥梁立柱养生薄膜 实用新型 覆盖装置 中国 ZL201921481978.9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钻孔灌注桩低应变 实用新型 试验桩头打磨装置 中国 ZL202020161771.X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 中铁三局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 ZL202222293157.0 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 墩柱模板调整垂直度及 实用新型 平面位置的仪器 主要完成人情况: 付涛,排名第一,院长助理,教授,山东建筑大学院长助理, 为项目负责与技术负责,整体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创 新点 1、2、4 有突出贡献,重点开展桥梁结构力学性能研究,现场 施工工艺及装备研发。 王立方,排名第二,中建八局一公司基础设施公司总经理,协 助第二完成人设计了新型钢-UHPC-NSC 组合梁构造体系试验所用试 件;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高性能灌浆料性能测试试验所用试件; 协助第二完成人构建了中空夹层预制装配式桥墩构造体系整体研究 方案。 鲁凯,排名第三,基础设施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协助 第一完成人构建了超高性能灌浆料研发与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力学性 能试验整体研究方案;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力 学性能试验所用试件。 孙中华,排名第四,高级工程师,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高级经理,协助第一完成人构建了超高性能灌浆料研发与钢筋灌浆 套筒连接力学性能试验整体研究方案。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钢筋 灌浆套筒连接力学性能试验所用试件。 巩立青,排名第五,子公司负责人,教授级高工,中铁三局集 团有限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协助第一完成人构建了超高性能灌浆料 研发与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力学性能试验整体研究方案;协助第一完 成人设计了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力学性能试验所用试件。 陈帅,排名第六,项目总工,中级工程师,中建八局第一建设 有限公司项目总工,协助第二完成人设计了新型钢-UHPC-NSC 组合 梁构造体系试验所用试件;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高性能灌浆料性 能测试试验所用试件;协助第二完成人构建了中空夹层预制装配式 桥墩构造体系整体研究方案。 孙凤东,排名第七,部长,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天津建 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协助第二完成人设计了新型钢UHPC-NSC 组合梁构造体系试验所用试件;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高 性能灌浆料性能测试试验所用试件;协助第二完成人构建了中空夹 层预制装配式桥墩构造体系整体研究方案 朱经纬,排名第八,系主任,副教授,山东建筑大学系主任, 协助第一完成人构建了超高性能灌浆料研发与钢筋灌浆套筒连接力 学性能试验整体研究方案;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钢筋灌浆套筒连 接力学性能试验所用试件。 许英东,排名第九,业务主管,助理工程师,中建山东投资有 限公司业务主管,协助第二完成人设计了新型钢-UHPC-NSC 组合梁 构造体系试验所用试件;协助第一完成人设计了高性能灌浆料性能 测试试验所用试件;协助第二完成人构建了中空夹层预制装配式桥 墩构造体系整体研究方案。 宋志鹏,排名第十,部长,工程师,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 司工程技术部长,参与构建了超高性能灌浆料研发与钢筋灌浆套筒 连接力学性能试验整体研究方案制定;参与设计了钢筋灌浆套筒连 接力学性能试验所用试件。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 制定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在预制装配式桥梁连接节点力学 性能分析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现场调研、收集数据,组成成果 的总结和鉴定,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对本项目的推广 应用起决定作用。 2、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参与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 路线的制定,在预制装配式桥梁构件预制与安装、桥梁健康监测方面 做出创造性贡献,将研究成果推广到目前在建的类似工程项目,取得 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3、山东建筑大学:参与项目总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的制定, 在预制装配式桥梁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分析、桥梁健康监测方面做出创 造性贡献:研发了满足基于灌浆套筒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桥梁连接节点 性能需求,具有卓越性能的高性能灌浆材料,通过试验验证了高性能 灌浆材料对普通钢筋和 HTRB600E 高强钢筋灌浆套筒连接的适用性; 提出了新型预制装配式桥墩连接构造体系,基于拟静力试验分析了新 型装配式桥墩连接构造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了设计参数对其力学性 能的影响,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建立了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健康 监测系统,实现预制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安全状态评估与预警,取得 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4、中铁三局集团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现场试验研究, 构建了新型钢-UHPC-NSC 组合梁构造体系,设计了抗弯和抗剪破坏及 承载机理试验方案,建立了高性能灌浆料研发整体思路,设计了高性 能灌浆料性能测试试验方案。 5、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开展现场试验研究,设计了预 制装配式桥墩精准定位施工成套工装及工艺整体研究方案。整理新型 钢-UHPC-NSC 组合梁构造体系弯和抗剪破坏及承载机理试验数据和整 理基于灌浆套筒连接的新型钢管约束混凝土拟静力试验数据,并给出 相关研究结果。 6、中建山东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完成单位,开展现场试验研究, 准备基于高性能灌浆料的 HTRB600E 高强钢筋预制装配式桥墩拟静力 试验研究,并构建整体研究分析思路,设计了基于灌浆套筒连接的新 型钢管约束混凝土拟静力试验所用试件,并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中铁三局集团 天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中建山东投 资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全预制装配式桥梁构造体系与关 键建造技术研究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获得发明专利 5 件、实用新 型专利 12 件、软件著作权 1 项,发表论文 20 篇(其中 SCI 收录 14 篇),编制省部级工法 4 项。 完成人付涛为山东建筑大学院长助理,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完 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王立方、鲁凯、孙中华、陈帅、宋志鹏为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员工,参与构建试验整体研究方案以及 试件设计,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理论研究并 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对前期的方案 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 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巩立青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 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参与了各项方案的制定、工艺创新、数据采集 分析等工作,做出技术创造性贡献。孙凤东为中铁三局集团天津建 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参与构建试验整体研究方案以及试 件设计,并进行技术指导做出重要贡献。朱经纬为山东建筑大学系 主任参与构建试验整体研究方案以及试件设计,参与了专利及工法 的研究与理论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许英东为中建山东投资有限 公司业务主管参与构建试验整体研究方案以及试件设计,参与了专 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 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 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名称:广州天河公园地铁枢纽站土建关键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项目广州地铁 21 号线天河公园站为背景依托,主 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该项目针对大中型城市地铁交通换乘站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体量 大、立体环境复杂、施工组织难度大等困难,通过产学研用联合, 在没有任何成功案例借鉴参考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设计、创新施 工、多工序协同,以亚洲最大的三线换乘地铁枢纽站广州地铁天河 公园站为施工对象,形成了一套极具代表性的多线路地铁枢纽站土 建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开发了(1)研发了直径达 82m 的巨型环撑+ 加强“米”字型边桁架组合支护体系。(2)发明了“圆心测距放线 测量技术”、“八步施做与拆除法”以及“基坑分期开挖封闭空间内 土体重力式自沉施工方法”;基坑设计与施工全过程采用 BIM、三维 空间分析等技术。(3)发明了盾构始发端的型钢门式支架体系。 (4)研发了超长大管幕等成套超前支护工法。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发 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15 项,外观设计专利 2 项,省级工法 7 项,发表论文 1 篇,成套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在 广州地铁 21 号线等地铁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并运用一系列施工技术 充分展示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提前完成了工期节 点,在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质量事故,各项环保指标 达标,受到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及嘉 奖,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和良好社会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 类别 国别 适用于异型深大交叉 节点基坑环形支撑施 做的施工方法 发 明 中国 ZL201510560317.5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适用于异型深大交叉 节点基坑环形支撑拆 除的施工方法 发 明 中国 ZL201510560340.4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连续墙接缝防绕 流围护装置及施工方 法 发 明 中国 ZL201510331815.2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明 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 中国 ZL201510729476.3 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 限公司 明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510247853.X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临近已开挖深基 坑的小基坑开挖施工 实用新型 结构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620237978.4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逆作施工的地下 实用新型 连续墙结构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520869842.0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防止连续墙混凝 实用新型 土回流的接头箱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420627563.9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用于凹凸不平的 地连墙上的盾构机定 实用新型 位结构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020842980.0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超长孔桩 钢筋笼的吊筋回收结 实用新型 构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520146288.3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授权项目名称 一种地下连续墙的逆 作施工方法 一种适用于倾斜坚硬 岩石地段地下连续墙 施工方法 发 发 授权号 权利人 一种基坑监测用强制 实用新型 对中观测墩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520275688.4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切除围护结构的 实用新型 施工装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920937107.7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滚笼机钢筋定位 实用新型 板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420613979.5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城市地铁施工用 实用新型 遮阳棚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420339570.9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可遮阳气瓶推车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420613977.6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基坑防尘喷淋系 实用新型 统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520431267.6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人工开挖孔洞出土器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621135853.7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冲孔桩离合器结 实用新型 构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520197558.3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泡沫混凝土输送 实用新型 装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020354268.6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一种深基坑工程用自 卸式垂直吊装料斗装 实用新型 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921331731.9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垂直吊装自卸式料斗 外观设计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930445909.1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多功能测量仪 外观设计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930445926.5 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王振华,排名第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铁三局集团广 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现场施工技 术管理,参与施工方案优化与比选,主持研究报告总结和施工总结 编写,在课题实施阶段,主要对施工技术的现场组织管理、技术设 备人员落实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 关键作用,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刘栋,排名第二,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广东 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指导科研大纲编制和项目实施,对整 个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负责项目整体实施和外部协作,在课 题实施阶段,主要开展了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对现场组织管理、技 术设备人员落实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 撑,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孟涛,排名第三,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 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主要开展了项目组织管理,并指导科研大 纲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对整个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对科技创新 做出创造性贡献。 袁强,排名第四,项目总工程师,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 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负责本科研项目的 实施方案策划、实施在多项关键技术实施过程中,深入现场,调查新 技术与传统技术分析对比,为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帮助,确保 了本课题的顺利结题。 孙伯乐,排名第五,科室主管,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 公司技术开发部科室主管,负责现场施工方案优化与比选,指导技术 方案的现场实施,指导专利和工法的开发工作,参与技术专利的开发 和编制,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龚杨,排名第六,科研主管,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 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科研主管,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主要开展了 项目组织管理,并指导科研大纲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参与多项专利和 工法开发工作,对整个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确保研究报告顺利完 成。 兰平,排名第七,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 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作为课题骨干人员,参与施工方案优化与比 选,主持研究报告总结编写,在课题实施阶段,指导参与多项专利和 工法开发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确保了课题的顺利 实施。 苗永军,排名第八,工程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 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工程部长,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主要开展了项目 组织管理,并指导科研大纲的编制和项目实施以及工法开发工作,对 整个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主持了多项工法、专利开发和总结工 作,确保研究报告顺利完成。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科研项目的策划、实施,主持 开展了施工关键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现场调研、收集数据分 析、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车站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提出多种 关键技术,该研究成果在广州市轨道交通 21 号线得到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保节能效益,在类似地铁和市政 工程,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具体实 施者,综合运用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和现 场监测等研究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倾斜坚硬岩层异型深基坑围护结构 综合施工、繁华城区复杂环境下异形基坑控制、异型基坑支撑施作与 拆除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与本车站相适应的施工技 术、方法、作业顺序,并提出与此相适应的安全控制对策,形成了先 进、可靠、经济的成套施工技术。并开发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 利 15 项,7 项省级工法。该研究成果在广州市轨道交通 21 号线得到 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保节能效益。在类 似地铁和市政工程,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 广州天河公园地铁枢纽站土建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 了 22 项专利、7 项省部级工法、论文 1 篇。 完成人王振华作为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 师,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孙伯乐作为中 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员工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 论分析,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进行技术指导,对确 保实施方案顺利做出重要贡献;刘栋、孟涛、袁强、龚杨、兰平、 苗永军作为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员工,参与了专利 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 指导和咨询及各项方案的制定、工艺创新、数据采集分析等工作。 项目名称:深基坑长节段预制装配式复合围护结构绿色施工及 再利用技术 提名单位:晋中市科技局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针对基坑传统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或连续墙,在 主体结构施做完成后围护结构无法再次利用,造成材料大量浪费;高 水位碎石土层钻孔桩、高压旋喷桩成孔困难等问题,在现有围护结构 施工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永临合一”的思想,首次研究应用了深基 坑长节段预制装配式复合围护结构,通过对装配式预制方桩精准定位 接桩平台设备、特制水泥土拌合设备、可重复使用防偏移预制桩送桩 器等施工工装进行研发应用及现场试验,实现长节段预制装配式复合 围护结构的高效施工、精准定位,同时止水帷幕桩采用新型高压旋喷 桩施工工艺,实现了帷幕桩与支护桩的紧密连接;后期预制方桩与主 体结构叠合成整体,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对基坑围护结构标准化绿色 施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发 明专利 8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 1 项,获省部级工法 2 项,公开发表 论文 2 篇。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在 济南市轨道交通 R3 线孟家庄站、济南地铁演马庄西站等地铁工程应 用实践,证明新技术成熟完善。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地 下工程预制装配式配套施工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推进了基坑工程 预制产业化发展,对基坑围护结构标准化绿色施工起到了良好的示 范作用,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类别 一种深基坑大尺寸预 制围护结构及施工方 法 发明 中国 ZL201610111348.7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基坑预制桩与现浇叠 合内衬墙箍筋的连接 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510493530.9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一种快速定位接桩平 台及接桩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610695627.2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可重复使用防偏移预 制桩送桩器及施工方 法 发明 中国 ZL201610112442.4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深基坑大尺寸预制围 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610112270.0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预制围护桩与结构墙 相叠合的一体化构造 及施工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610112304.6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一种碎石层植预制桩 的跑浆治理方法 发明 中国 ZL201710112704.1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适用于不同流动度及 土体的水泥土制备系 统 发明 中国 ZL201610976292.1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国别 水泥土拌合及预警系 软件著作权 中国 统 V1.0 授权号 2022SR0519208 权利人 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武永珍,排名第一,总工程师,高工,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 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作为课题课题组组长和现场技术负责人,主持 了内插装配式大尺寸预制混凝土方桩精准定位接桩平台、特制水泥 土拌合设备、可重复使用防偏移预制桩送桩器等新型复合围护桩施 工关键工装及设备的研制,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 础资料。 王平,排名第二,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 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开展了项目组织管理,并指导科研大纲的 编制和项目实施,对整个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主要参加了预 制桩接桩、沉桩施工平台的研制工作,利用液压系统进行设备调平 及定位,通过预制方桩限位装置对整个桩体的沉桩作业进行精确控 制,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 武永德,排名第三,安全总监,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 公司指挥部安全总监,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利用现场开挖粘 土作为原材料,采用开挖粘土和水,水泥和水分开进行搅拌再混合 拌合的方法,提高了流动性能,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为编写科技成 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对推动项目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 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路林海,排名第四,副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济南市轨道交通 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入挖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点,通过 采用液态二氧化碳相变致裂技术,同时在临近围护桩及临近建筑预 留减振槽,进一步降低了对周边高层建筑的扰动,。在其它研究内容 中,主持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策划、指导和咨询工作。 郑保才,排名第五,科长,正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技术开发部科长,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多项施工方案进 行优化,结合沉桩的时间及护筒拔出的时间,提出了初凝时间大于 180 分钟的关键浆液配比,有效减少浆液初凝时间过程导致的浆液 流失,同时保证了长节段预制桩顺利下放,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 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 孙龙华,排名第六,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 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参与了水泥土生产监督和管理系统 的研发与应用,超过控制指标自动报警,对水泥土的加工质量进行 严格控制,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 雒胜德,排名第七,项目总工,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 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研究应用了全液压驱动双动力头螺旋钻孔 机,采用全螺旋钻进同时全护筒跟进的施工工艺,防止浆液流失, 钻孔过程可实现水平微调、垂直自动调整,钻至岩层时,在钻杆下 部可安装大尺寸气动潜孔锤,确保在高水位碎石土地层条件下高效 率成孔,施工无泥浆污染,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 础资料。 牛少卿,排名第八,教研室主任,讲师,太原理工大学教研室主 任,参与研究应用了全液压驱动双动力头螺旋钻孔机,采用全螺旋 钻进同时全护筒跟进的施工工艺,钻孔过程可实现水平微调、垂直 自动调整,确保在高水位碎石土地层条件下高效率成孔,施工无泥 浆污染,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力的基础资料。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 实施。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关键技术及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优 化施工方案。 2、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据项目科研大纲展开方案策划,对 实施方案进行细化。主持开展各种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 线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3、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参加了该项目的策划、实施 和成果总结全过程,对项目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在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组织多次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专家论 证、技术优化等技术创新工作,解决了项目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 4、太原理工大学: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利 用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分析了预制桩和内衬墙在车站开挖阶段及后 期使用阶段的变形规律及结构所受弯矩及剪力数值,结合模拟及现场 实测数据,优化桩间距、桩边尺寸、墙体等结构参数。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5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作为主持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 公司、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深基坑长节段预制装配 式复合围护结构绿色施工及再利用技术研究,共同开发并授权了发 明专利 8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 1 项,获 2 项省部级工法,发表论文 2 篇。 完成人武永珍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任 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王平、孙龙华、雒胜 德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武永德、郑保才为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员工,路林海为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员 工,牛少卿为太原理工大学员工。其中,武永珍、王平、武永德、 路林海、郑保才、孙龙华、雒胜德、牛少卿共同完成了深基坑长节 段预制装配式复合围护结构绿色施工及再利用技术的立项、策划、 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对项目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 贡献,在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组织多次进行小组讨论分 析、专家论证、技术优化等技术创新工作,解决了项目存在的重大 技术难题。 项目名称:富水不均匀风化闪长岩(264MPa)及大直径孤石群地 层复杂条件盾构施工技术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成果依托济南市轨道交通 R2 线一期土建工程施工 四标段宝华街站~长途汽车站区间隧道施工,针对隧道区间范围内 硬岩岩石强度平均 134Mpa,最高达到 264Mpa,首次在富水闪长岩地 层中发现了超大直径孤石及大规模孤石群,最大孤石直径超过 2.6m,在行业内实属罕见,同时,在短距离内地层变化剧烈,软硬 不均、强风化软岩、孤石群、孤石群伴空洞地层交替出现等一系列 问题,开展了富水不均匀风化闪长岩(264MPa)及大直径孤石群地层 复杂条件盾构施工技术研究,对我国富水硬岩及软弱不均匀地层地 铁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发 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7 项,海外专利 1 项,获省部级工法 4 项,公开发表论文 6 篇。 推广应用情况:该技术的成功应用,对富水不均匀风化闪长岩 及大直径孤石群地层盾构施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济南 城市轨道交通 6 号线盾构区间施工中成功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市 场前景和推广价值。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土压平衡盾构带压开 舱时开挖面泥膜劣化透气的修补方法 一种土压盾构利用废 弃闪长岩渣土配制壁 后注浆材料的方法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 发明 国别 授权号 权利人 河海大学、济南轨道交通集 中国 ZL201911336204.1 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河海大学、济南轨道交通集 中国 ZL201911336457.9 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授权项目名称 一种富水地层盾构皮 带机渣土快速清运设 备及清运方法 一种岩溶裂隙水探测 系统及方法 一种含水松散地层维 持土体全貌的取芯装 置、方法及应用 一种用于全断面极硬 岩的盾构掘进刀具总 成 知识产权 类别 国别 权利人 发明 中国 ZL202110295006.6 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 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 中国 ZL20170312430.0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发明 中国 ZL201710127550.3 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 司 实用新型 中国 一种适用于富水地层 的盾构螺旋机装置 实用新型 中国 一种具有接渣箱及快 速排放设备的盾构皮 带机 实用新型 中国 一种盾构皮带机防溢 流挡渣装置 实用新型 中国 一种盾构皮带机引流 疏渣装置 实用新型 中国 实用新型 中国 实用新型 中国 海外专利 日本 一种带搅拌功能的富 水地层盾构掘进渣土 收集及排放设备 一种带报警功能的富 水地层盾构渣土收集 装置 シールドベルトコン ベヤ用の水案内及び 土砂除去装置 授权号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330448.5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565282.5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565929.4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565328.3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565330.0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565327.9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565305.2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2022-000858 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 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方治纲,排名第一,项目经理,高工,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 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作为课题课题组组长,参与了多项技术研究成 果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研发了以“防、控、治、疏” 为控制原理的富水强风化地层土压平衡盾构隧道掘进喷涌预防及控 制施工技术,发明了“皮带机引流疏渣装置”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配套工装设备,提出了采用新型“气泡-泥浆”材料改良舱 土的渗透性及流动特性,提高螺旋输送机防喷涌控制能力,降低排 土过程中舱土“泥浆化”,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 资料。 何永义,排名第二,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 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主要开展了项目组织管 理,并指导科研大纲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对整个科研工作进行了全 程跟踪。对选用的土压平衡复合盾构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及合理配 套,将刀盘结构进行优化,中心刀刀座采用 TBM 刀座,刀圈采用新 型 LD 高强韧性新型模具钢材质,有效增强了抗冲击性和耐磨性,同 时在刀盘扭腿两侧增加侧板、环梁两侧增加筋板、刀盘增加一整圈 环筋的方式进行加固,保证了刀盘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为编写科技 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 张旭刚,排名第三,执行董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 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 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研制应用了盾构皮带机下部接渣箱及排 放装置,对皮带机进行优化,将皮带机的仰角控制在 12 度以下,同 时在皮带从动轮下方加装渣水混合物收集容器,有效减少了喷涌时 造成落渣的清理时间,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 料,对推动项目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立军,排名第四,盾构工程总队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 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盾构工程总队经理,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工 作,研究应用了皮带机引流疏渣系统,进一步减少了落渣清理时 间,间接减少了盾构停机时间,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 的基础资料。在其它研究内容中,主持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的策划、指导和咨询工作。 赵山杰,排名第五,项目总工,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 有限公司项目总工,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提出采用带 R6 度圆 顶倒角“重型”滚刀结构,刃口顶部增加圆顶倒角 R6 度,有效增加 了刀具破岩能力,提高刀具贯入度,提升掘进效率;刀毂和端盖采 用“重型”尺寸设计,刀毂壁和端盖外壁进行加厚设计,最大限度 的增加了刀体的综合耐磨损性,有效地减小换刀频率,为编写科技 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 张泽锋,排名第六,一级业务员,助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 五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一级业务员,主要指导科研大纲的编制 和项目实施,总结出合理的适用于硬岩岩石强度平均 134Mpa,最高 264Mpa 高强度全断面极硬岩盾构隧道掘进最佳参数控制范围:总推 力 12000-13000KN;扭矩 1400-1600KN﹒M,掘进速度 2-3mm/min,贯 入度 3-4mm/r ,转速 1.8-2.0r/min,确保盾构顺利施工。,为编写 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 邢慧堂,排名第七,盾构经理,高级工程师,济南市轨道交通集 团有限公司盾构经理,深入挖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点,研究应 用了土压平衡盾构带压开舱时开挖面泥膜劣化-透气的修补方法,将 原开舱泥浆改良后形成泥膜修补泥浆,对盾构机带压开舱时开挖面上 泥膜出现的裂缝进行修补,维修工期可缩至 6 小时内,保证泥膜的气 密性及开舱的安全,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力的基础资料。 刘宏霞,排名第八,项目安全总监,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 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安全总监,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 工程地质调查和钻孔地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探测方 法结果进行综合解译,实现对掘进面前方沿线孤石准确识别与成 像,保证了孤石处理可提前进行,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力 的基础资料。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了该项目的立项、策划、实施 和成果总结全过程,主持开展了施工关键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研究,通 过对关键技术及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优化施工方案。 2、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立项、策 划、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作为项目的具体实施者,通过在济南市 轨道交通 R2 线盾构施工中的研究,系统的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第一 手资料,为成果的总结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 3、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实施 和成果总结全过程,对项目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在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组织多次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专家论 证、技术优化等技术创新工作,解决了项目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 4、河海大学: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 对项目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各项关键技术的研 发过程中,组织多次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专家论证、技术优化等技术 创新工作,解决了项目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 公司、河海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富水不均匀风化闪长岩 (264MPa)及大直径孤石群地层复杂条件盾构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 用,共同开发并授权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7 项,海外专利 1 项,获省部级工法 4 项,公开发表论文 6 篇。 完成人方治纲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任 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张旭刚、张立军、赵 山杰、张泽锋、刘宏霞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何 永义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员工,邢慧堂为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 有限公司员工。其中,方治纲、何永义、张旭刚、张立军、赵山 杰、张泽锋、邢慧堂、刘宏霞共同完成了富水不均匀风化闪长岩 (264MPa)及大直径孤石群地层复杂条件盾构施工技术的立项、策 划、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对项目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 造性贡献,在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组织多次进行小组讨论 分析、专家论证、技术优化等技术创新工作,解决了项目存在的重 大技术难题。 项目名称: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技术应用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课题以朔黄、锦白铁路联合运输项目、赤大白铁 路工务维修养护项目为依托,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研发 新型设备和优化检修工艺为抓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本课题针对铁路运输、工务维修养护技术领域,一是通过使用 行车智慧化调度技术,实现科学、精准、安全、高效的铁路运输组 织;二是通过优化列车运行操纵,研发了重载列车机车动力学监测 装置、总风压力监测装置、电力机车变压器油温监测装置,实现重 载列车数字化运行管控;三是通过研发公铁两用除雪车、料斗集沙 式铁路轨道除沙车、轨枕清扫装置、除草剂喷洒车、立螺栓机械涂 油车等多项新型机械,优化沙漠地区铁路沙害综合治理施工工法、 高寒风吹雪地区铁路防雪栅栏施工工法、严寒地区铁路线路冻害整 治施工工法等多项施工工艺,推进铁路工务维修养护机械化、智能 化,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四是通过研发机车车辆靶向施 修技术及相关装备,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便利,降低劳动强度,同时 确保安全性;五是,通过多维度教育体系的研发,可简便直观呈现 违章操作的危害性和按章操作的必要性,使员工更有兴趣学习,培 训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客观评价: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技术应用研究关键技术针对赤大 白的恶劣气候,结合历年的沙害、雪害、冻害等自然灾害现状,制 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完善相关施工工艺,达到预防灾害的目的,研 发了铁路轨道除雪车、公铁两用除雪车、公铁两用除雪车除雪装 置,设计了独特的螺旋集雪和抛雪装置,与国内现有除雪装置均不 相同,填补了国内铁路轨道除雪小型机械设备领域的空白;研发了料 斗集沙式铁路轨道除沙车、维护列车轨道的斗轮式除沙装置、斗轮 式轨道除沙车,避免积沙导致铁路停运事故的发生,极大降低了工 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清沙工作效率,同时在机车故障诊断、 繁忙战场组织优化、重载列车智能化检测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 成果。共开发了专利 28 项;获得省部级工法 2 项、企业级工法 4 项;专利大赛大奖 2 项、微创新技术大赛二等奖 1 项,中国铁路工 程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推广应用情况:目前本课题成果已在朔黄、锦白铁路联合运输 项目、赤大白铁路工务维修养护项目中成功应用 2 年以上,说明其 关键技术已经成熟,并已经形成相关成果总结。通过铁路线路智能 运维技术应用研究,作业程序更加便捷、节约了人工成本、减轻了 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了原材料损耗,填补 了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方面的空白,加快推进了数字技术与铁路的融 合发展,大力促进了数字化、智能化铁路运维技术,实现了铁路机 务、车务、工务、车辆协调统一,得到了业主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员 工的一致好评,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类别 国别 权利人 车钩三态试验自动 演示教学模具及其 演示方法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511006867.9 公铁两用除雪车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710264453.9 公铁两用除雪车除 雪装置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710264451.X 斗轮式轨道清沙车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910216620.1 维护列车轨道的斗 轮式除沙装置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910216676.7 权利人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石家庄铁道大学、中铁三局集团 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运输工程分公司 石家庄铁道大学、中铁三局集团 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运输工程分公司 石家庄铁道大学、中铁三局集团 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运输工程分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 庄铁道大学 料斗集沙式铁路轨 道除沙车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1811189338.0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 庄铁道大学 防破损增压器进气 道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420729420.9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704-1 型调压器简易 测试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420731090.7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车钩三态试验自动 演示教学模具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521114495.7 铁路轨道除雪车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620227814.3 一种模拟机组放电 系统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721687019.3 一种渡板踏空模拟 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721687020.6 一种新型内燃机车 防漏油油箱盖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821582162.0 违章更换闸瓦挤手 体验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820228930.6 故障探测练功检查 锤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921543798.9 铁路货车车辆摇枕 与侧架横向间隙调 整工具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921585163.5 铁路车辆配件破拆 工具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1921833688.6 一种电力机车变压 器油温监测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021870462.6 自动涵道风力除雪 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023274714.1 一种用于测量铁道 货车车轮运用限度 的多功能测量尺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120001543.0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一种车体外胀倾斜 测量工具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120001559.1 立螺栓机械涂油车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220526995.5 除草剂喷洒车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220526994.0 轨枕清扫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220527794.7 轮缘喷脂器试验装 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220527801.3 内燃机车调压器试 验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中国 ZL202220527806.6 轨道自行式清沙设 备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2310006293.3 一种推行式轨道清 雪装置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2300403172.2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 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孙胜,排名第一,总经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 工程分公司总经理,作为课题组组长,参加了本项目的方案策划和实 施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总体指导作用,参与完成各项关键技术 的研发和创新,组织研究了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技术在铁路运输及维修 养护管理中的应用及项目管理流程与组织设计研究。 刘辰麒,排名第二,分处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 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分处长,参加了本项目的方案策划和 实施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总体指导作用,组织技术会议、参与 现场研发,组织研究了立螺栓涂油车、轨道清扫装置、除草剂喷洒车、 一种推行式轨道清雪装置、轨道自行式清沙设备、内燃机车调压器试 验装置等新型设备,对研究成果在工务维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贡献突 出。 谢鹏,排名第三,党工委书记,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党工委书记,参加了本项目的全过 程实施过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管理、指导作用,提出了 关键技术的研发思路,组织研究了轨道清扫装置、立螺栓机械涂油车、 内燃机车调压器试验装置等新型设备,对研究成果在机务、工务专业 中的应用研究贡献突出。 杜珠伟,排名第四,总工程师,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总工程师,参加本项目的策划和实 施全过程,参与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指导科研大纲编制和项目 实施,全程跟踪整个科研工作,对项目研发进度和质量进行了全面控 制与调整,对除草剂喷洒车、立螺栓机械涂油车、轨枕清扫装置等方 面研究贡献突出。 王胜利,排名第五,总工程师,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工务段总工程师,参加了本项目的 方案策划和实施过程,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起到了总体指导作用,参与 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组织研究了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技术在 车务、机务中的应用设计研究。 马骎骥,排名第六,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科技研发部员工,参加了本项目的方案策划和实施过程,负责项 目整体实施和外部协作,在课题实施阶段,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整 理、数据分析,另外对关键工序进行了全程参与,为技术创新工作提 供了重要的保障,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 报告编写。 邓海波,排名第七,技术员,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 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工务段主任,参加了本项目的方案策划和实施 过程,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起到了总体指导作用,参与完成了轨枕清扫 装置、除草剂喷洒车等新型机械的研究,对研究成果在工务管理中的 应用研究贡献突出。 徐冰,排名第八,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 路运输分处工务段主任,负责项目整体实施和外部协作,在课题实施 阶段,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另外对关键工序进行 了全程参与,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为主要参编人员, 参与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特别是对除草剂喷洒车、轨 枕清扫装置、立螺栓机械涂油车的研发、应用研究方面贡献突出。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 科研立项单位,负责科研项目的策划、实施,主持开展了关键技术及 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在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做了 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 各项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多次组织开展讨论分析、专家论证、技 术优化等技术创新工作,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2、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据项目科研大纲展 开方案策划现场实施,参与了该项目的立项、策划、实施和成果总结 全过程。在成果应用过程中,认真领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积极 采用研发的新技术,积极参与课题组的现场分析,在工程实践的基础 上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创新和变革,并对各项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提 出了有价值的优化措施,研究形成的多项技术成果作为了项目创新工 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目的实际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4 年 5 月至 2019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完成了铁路线路智能 运维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了发明专利 8 项,实用新型 专利 20 项;获得省部级工法 2 项、企业级工法 4 项;获得中国施工 企业管理协会首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优胜专利 1 项,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 等专利 1 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微创新技术大赛二等成 果 1 项;获得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完成人孙胜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总经理,任 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刘辰麒为中铁三局集团 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分处长,在整个过程中起 到了总体指导作用,组织技术会议、参与现场研发,组织研究了立螺 栓涂油车、轨道清扫装置、除草剂喷洒车、一种推行式轨道清雪装置、 轨道自行式清沙设备、内燃机车调压器试验装置等新型设备,对研究 成果在工务维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贡献突出;谢鹏为中铁三局集团有 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党工委书记,在整个实施过 程中起到了关键管理、指导作用,提出了关键技术的研发思路,组织 研究了轨道清扫装置、立螺栓机械涂油车、内燃机车调压器试验装置 等新型设备,对研究成果在机务、工务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贡献突出; 杜珠伟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 总工程师,参与了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指导科研大纲编制和项目 实施,全程跟踪整个科研工作,对项目研发进度和质量进行了全面控 制与调整,对除草剂喷洒车、立螺栓机械涂油车、轨枕清扫装置等方 面研究贡献突出;王胜利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赤 峰铁路运输分处工务段总工程师,参加了本项目的方案策划和实施过 程,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起到了总体指导作用,参与完成了关键技术的 研发和创新,组织研究了铁路线路智能运维技术在车务、机务中的应 用设计研究;马骎骥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科技研 发部员工,负责项目整体实施和外部协作,在课题实施阶段,负责本 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另外对关键工序进行了全程参与, 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了全部 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邓海波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 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工务段主任,在整个研发过程中起到了总 体指导作用,参与完成了轨枕清扫装置、除草剂喷洒车等新型机械的 研究,对研究成果在工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贡献突出;徐冰为中铁三 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工程分公司赤峰铁路运输分处工务段主任,负责 项目整体实施和外部协作,在课题实施阶段,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 整理、数据分析,另外对关键工序进行了全程参与,为技术创新工作 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为主要参编人员,参与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 和报告编写,特别是对除草剂喷洒车、轨枕清扫装置、立螺栓机械涂 油车的研发、应用研究方面贡献突出。 项目名称:高速铁路复杂地质条件大跨连续梁拱桥施工关键技 术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黄黄高铁蕲河特大桥(100+196+100)m 连 续梁拱桥施工为背景依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深水砂层大直径钻孔桩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提高大直径桩基 在穿越砂层地质的施工工效和质量;2)深水基础锁口钢管柱施工技 术研究,研究出适用于穿越砂层深基坑的支护形式;3)大跨度连续 梁节段快速施工技术研究,研究大跨度梁体节段提高施工工效方 法,达到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的目的;4)大跨度钢管拱异位拼 装、整体纵移就位施工技术研究,实现纵移段拼装与连续梁梁体施 工同步,达到节约工期的目的;5)连续梁拱(梁部和拱部)施工监 控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连续梁拱施工的全过程监 控,指导现场梁部和钢管拱的各节段施工。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专 利 13 项(其中发明专利 1 项),省部级工法 2 项,公开发表论文 6 篇,获得 QC 成果 1 项。 推广应用情况: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黄黄高铁蕲河特大桥工程, 该桥主跨采用(100+196+100)m 连续梁-柔性拱方式跨越蕲河及沿 河路,全长 397.5m。设计主墩桩基础采用直径 2.5m 摩擦桩。梁部 采用(100+196+100)m 连续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单箱双室变 高度箱形截面。拱部采用 196m 跨度钢管拱,拱肋中灌注 C55 自密实 补偿收缩混凝土。吊杆顺桥向间距 9m,全桥共设 20 组双吊杆。蕲 河特大桥钢管拱施工工期紧,且空间受限,环境复杂,钢管拱安装 风险较高。该科研技术成果对同类型桥梁施工具有参考价值,也为 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 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钢管拱安装方法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发明专利 中国 ZL202011158514.1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司 授权号 权利人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复合型水中承台基坑围 实用新型 中国 护结构 专利 ZL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201920248754.7 一种大跨度连续梁支架 实用新型 中国 体系 专利 ZL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202120913572.4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司 一种用于大跨连续梁施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实用新型 工的可伸缩防雨防晒挂 中国 ZL202120826073.1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专利 篮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实用新型 一种高效率旋挖钻头 中国 ZL202022579348.4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专利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带有自动行走装置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2122150707.9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的拱桥钢护拱清洗机 专利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安装在墩身上的反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2122045318.X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拉装置 专利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挂篮用宽度调节装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2122063002.3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置 专利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单侧连续梁浇筑支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2122043996.2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撑装置 专利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钢绞线夹具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2122065092.X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专利 司 实用新型 桩基钢筋笼定位卡具 中国 专利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202022031834.2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实用新型 桥墩墩帽钢筋绑扎胎具 中国 专利 ZL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202022031835.7 实用新型 垫石锚栓孔定位卡具 中国 专利 ZL 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 202022032087.4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纪常永,排名第一,项目经理,高工,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 限公司黄黄项目经理,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总体方案的编制, 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参与了水中墩大直径钻孔桩采用旋挖钻快 速施工技术、大跨度连续梁拱梁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参与主持科 研项目的实施;主持归纳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 宋国映,排名第二,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 二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副总工程师,开展了砂层中深水基础锁口钢 管柱基坑施工技术、连续梁拱(拱部)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等内容的研 究工作。参与了科技成果开发及科研报告的编写。参与了全部研究成 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 邓海,排名第三,教授,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负 责工作协调并对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参与归纳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 和报告编写。指导开展连续梁拱(梁部和拱部)施工监控关键技术等 内容的研究工作。参与了部分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 张博轩,排名第四,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 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总工程师。参与了水中墩大直径钻孔桩采用旋 挖钻快速施工技术、大跨度连续梁拱梁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参与 课题实施过程。参与全部研究成果的资料收集和报告编写。 马良,排名第五,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 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负责和推动关键 技术的实施。参与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 龚波,排名第六,副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 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副经理,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在各项关键技 术的研发过程中。参与多次小组讨论分析、专家论证、技术优化等技 术创新工作。负责项目进行资金预算。 董腾飞,排名第七,工程部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 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工程部部长,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参与了 水中墩大直径钻孔桩采用旋挖钻快速施工技术、大跨度连续梁拱梁体 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参与课题实施过程。参与全部研究成果的资料 收集和报告编写。 高建培,排名第八,工程部副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二 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工程部副部长,参与施工方案的策划。参与科 研项目的实施。参与关键技术的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 主持开展各种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 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2、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据项目科研大纲展开方案 策划,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关键技术及 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优化施工方案。 3、石家庄铁道大学:参加了该项目的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 运用科研单位的理论分析的优势,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指导现 场施工安全进行,并对成果资料进行总体梳理,为成果的总结提供了 有力支持。 4、武九铁路客运专线湖北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了该项目的立项、 策划、实施和成果总结全过程,作为项目的业主方,通过在黄黄高铁 蕲河特大桥工程管理中的研究,为成果的总结提供了有效指导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铁道大学、武九铁 路客运专线湖北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高速铁路复杂地质 条件大跨连续梁拱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了 13 项专利、2 项省部级工法、论文 6 篇,获得 QC 成果 1 项。 完成人纪常永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经 理,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宋国映为第二 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副总工,参与了水中墩大直径钻孔桩采用旋 挖钻快速施工技术、大跨度连续梁拱梁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邓 海为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运用科研单位的理论分析的优势,对检 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指导现场施工安全进行,并对成果资料进行 总体梳理;张博轩为为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总工参与课题实 施过程,参与全部研究成果的资料收集和报告编写;马良中铁三局 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 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 询;龚波、董腾飞、高建培为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黄黄项目副经理及 技术人员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进行技术指导,对确 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项 目 名 称 : 多截面大跨隧道小角度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 该研发项目以新建兴国至泉州铁路 XQNQ-2 标七里径隧道为依托 进行研究。新建兴泉铁路七里径隧道,全长 1242m,由于进站和共线 的原因,隧道分为单线段、双线段、三线段,隧道断面形式多达 13 种,隧道衬砌无法采用定型模板台车施工,若采用传统的做大量台车 施工方案,工期不能满足要求,安全隐患大;隧道出口大跨浅埋偏压 进洞施工安全风险大,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工法进洞。按照设计开 挖工法施工,安全措施强,但左右两侧导坑架设临时横撑,下部爆破 开挖时对临时横撑扰动剧烈,同时由于隧道断面出渣量较大,架设临 时横撑不利于上部开挖出渣,施工困难,工效低;隧道 DK169+080DK169+160 段大跨小角度下穿运营的泉南高速公路隧道,下穿施工需 要控制爆破震动,监测运营隧道内的震动情况,保证施工安全。 通过项目的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1.利用 BIM 技术生成隧道地质 模型和隧道结构模型,根据隧道模型将隧道断面进行优化,将原设计 的 13 种断面形式优化为 11.8m、13.6m、17、6m 三种断面形式。针对 优化后的断面设计衬砌台车,新型可拆拼式大变径衬砌台车,通过钢 面模板、门架系统的拆卸、拼装,可以适应不同断面衬砌的施工要求; 2.利用隧道下部围岩的承载力好的特点,对传统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工 法进行了优化,取消临时横撑,开挖完成后迅速施作仰拱封闭成环。 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施工工序,加快隧道出渣的速度,实现了 安全、快速进洞。3.通过将数码电子雷管与非电毫秒管相结合,提出 了一种新型的数码-非电毫秒管起爆网络,控制了爆破震动,合理增 加了开挖进尺;通过 L20-N 爆破振动互联网远程监测系统的使用,实 现了爆破震动全天候实时不间断监控,监控结果反馈现场施工,确保 下穿施工安全。4.通过一种用于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装置施工工法, 加宽仰拱填充层通行路面宽度、二衬台车不间断通行加固方法,实现 单线隧道双向通行,解决了二衬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前方开挖与出渣 工序停滞的问题。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研究开发 省级工法 3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授理发明专利 3 项,研究成果总 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课题成果重点针对多截面大跨隧道小角 度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研发。并成功用于兴泉 XQNQ-2 标七里径隧道施工中。课题的研发成果为新建铁路大跨变截 面隧道下穿既有隧道提供了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借鉴,具有重要意 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推广应用情况: 课题研究形成的关键技术,对于大跨变截面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 路隧道技术应用,尤其是大跨变截面衬砌施工、下穿爆破施工或震动 监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开发形成的诸多技术已 应用于新建兴泉铁路 XQNQ-2 标工程施工。多截面大跨隧道小角度下 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大跨多截面隧道衬砌施工 工艺转换时间长、安全性差、成品质量差的难题;提出了新的下穿施 工起爆网络设计和震动监测方法;实现了超大断面隧道复杂地质条件 下的快速安全进洞;加快了单线隧道各工序的作业节奏。这些成果对 其他隧道今后施工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名称 证书编号 1 一种变截面隧道的施工装置 ZL201920492000.6 2 一种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装置 ZL201920481540.4 3 一种钢筋冷挤压套筒定位卡具 ZL201921412671.3 4 一种隧道施工热熔垫片的定位装置 ZL202020706882.4 5 一种钢板开孔定位装置 ZL201921416118.7 6 大跨隧道上软下硬地层进洞施工工法 SJGF19-22-554 7 可拆拼式大变径衬砌台车施工工法 GZSJGF03-19-10 8 一种用于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装置施工工法 GZSJGF03-19-9 主要完成人情况: 冉国建,排名第一,中铁三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 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组长,全面主持研发工作,对科研工作进行了全 程跟踪和指导,对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 编制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研发出大跨隧道上软下硬地 层进洞施工关键技术、可拆拼式大变径衬砌台车施工、单线隧道的双 向通车施工技术等,实现超大断面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快速安全进洞、 大跨变截面隧道二衬快速施工转换、单线隧道双向通车。参与了 3 项 省级工法,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 魏军,排名第二,中铁三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 程师,作为课题组副组长,组织研发项目方案制定、研发技术路线制 定,对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和指导,对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 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编制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研 发出大跨隧道上软下硬地层进洞施工关键技术、可拆拼式大变径衬砌 台车施工、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施工技术等,实现超大断面隧道复杂 地质条件下快速安全进洞、大跨变截面隧道二衬快速施工转换、单线 隧道双向通车。参与了 3 项省级工法,1 项发明专利的开发。 李永巍,排名第三,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作为课题组副组长,组织研发项目方案制定、研发技术 路线制定。研发出大跨隧道上软下硬地层进洞施工关键技术、可拆拼 式大变径衬砌台车施工、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施工技术等,实现超大 断面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快速安全进洞、大跨变截面隧道二衬快速施 工转换、单线隧道双向通车。参与了 3 项省级工法,2 项发明专利的 开发。 熊建辉,排名第四,中铁三局集团兴泉项目项目经理,高级工程 师,作为课题组副组长,负责研究方案现场实施。研发了一种用于单 线隧道的双向通车装置,通过加宽通行路面,实现单线隧道双向通车; 加快了单线隧道各工序的施工节奏。参与了 3 项省级工法,5 项实用 新型专利的开发。 王成,排名第五,项目总工,高级工程师,作为课题组指导者, 负责项目方案实施、负责本项目实施的进展,负责落实研发人员、机 械的配备、研发资金及材料的调配等,为本项目实施负责人。研发出 大跨隧道上软下硬地层进洞施工关键技术、可拆拼式大变径衬砌台车 施工、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施工技术等,实现超大断面隧道复杂地质 条件下快速安全进洞、大跨变截面隧道二衬快速施工转换、单线隧道 双向通车。参与了 3 项省级工法,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 田海鹏,排名第六,高级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研究顾问,参与研 发路线的制定。研发出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施工技术,单线隧道双向 通车。参与了 1 项省级工法,2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 李佳龙,排名第七,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现场技术负责人,参与 研发路线的制定。研发出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施工技术,单线隧道双 向通车。参与了 1 项省级工法,3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 霍智慧,排名第八,高级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现场负责人,参与 研发路线的制定。研发出单线隧道的双向通车施工技术,单线隧道双 向通车。参与了 1 项省级工法,3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 科研立项单位,负责科研项目的策划、实施,主持开展了施工关键技 术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 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显著 降低施工风险,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安全事故及质量问题。在成果应用 过程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分析,并对各项关键技术的实 际应用提出了有价值的改进措施,对提高施工效率,提升大跨隧道安 全施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 限公司为本项目的具体实施者,项目组科研技术人员通过多截面大跨 隧道小角度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大跨多截面 隧道衬砌施工工艺转换时间长、安全性差、成品质量差的难题;提出 了新的下穿施工起爆网络设计和震动监测方法;实现了超大断面隧道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快速安全进洞;加快了单线隧道各工序的作业节奏。 研究形成的多项技术成果作为了项目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 目的实际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确保了本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多截 面大跨隧道小角度下穿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开发了部级工 法 1 项、省级工法 1 项,企业级工法 2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受理 发明专利 4 项。完成人冉国建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副总 经理,任课题组组长,是 1 项部级工法、2 项实用新型专利,1 项企 业级工法的主要开发人;魏军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总工 程师,任课题组副组长,作为课题组副组长,组织研发项目方案制定、 研发技术路线制定,对科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和指导,对施工关键 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李永巍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 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课题组副组长,负责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策划、 指导和咨询工作;熊建辉作为课题组副组长,负责施工方案现场实施。 参与了 1 项部级工法,2 项企业级工法,3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 王成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兴泉项目总工,作为课题组现场实施负 责人,负责本项目实施的进展,参与了 1 项部级工法、3 项省级工法,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田海鹏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 析,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对前期的方 案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 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佳龙为作为课题组指导者, 负责项目方案实施、技术指导工作,霍智慧参与了各项方案的制定、 工艺创新、数据采集分析等工作。 项目名称: 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重载铁路路基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陕西榆林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靖神铁路 项目、金鸡滩煤矿铁路项目、大海则矿井铁路项目均处于沙漠地 区,地质条件复杂,沿线地下水较丰富,水位线较高,铁路技术要 求较高,施工工期紧,施工难度大。通过对国内外的调研,在修建 沙漠地区铁路尤其是沙漠地区高低下水位的重载铁路时主要参考现 行相关的规范及标准,并没有实际可以进行技术支撑的操作规范。 为此,中铁三局三公司依托陕西榆林地区靖神铁路,将《风积沙地 区高地下水位下的重载铁路路基综合施工技术研究》课题列入科技 项目,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完成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的重载铁路路 基施工。本课题将与其他沙漠地区铁路路基技术研究课题一道共同 构成沙漠路基成套技术研究,它将使沙漠地区铁路建设的研究进入 到更加深入的层次。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实 用新型专利 5 项、发明专利 1 项、企业级工法 3 项、受理发明专利 3 项、发表论文 6 篇。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本工程 的成功实施,对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重载铁路施工技术的研究, 缩短了施工工期,取得了建设、监理单位的一致好评。项目安全、 质量可控,得到了各级单位的高度赞扬与认可,社会效益明显,为 以后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重载铁路施工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适用于特殊地区、路 段的不同高度路基边 坡的复合桩式支挡结 构 高填方路基边坡附属 材料运输装置 一种窗式护面墙模具 富水砂质边坡防排水 系统 一种桩基混凝土浇筑 漏斗 一种永临结合天然气 管道保护支墩 富水砂质边坡防排水 系统的施工方法 一种基于三维全景图 像的工程施工进度管 控系统和方法 一种气举法旋挖钻提 钻施工方法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国别 授权号 权利人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110938208.8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721470522.3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1721484096.9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121915175.7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023179284.5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实用新型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120058350.9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发明专利 中国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202110938702.4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中国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202110581204.9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中国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201910222020.6 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 司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主要完成人情况: 赵永锋,排名第一,副总工程师,高工,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 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组长,作为课题课题组组长, 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深入挖掘项目实施 过程中的创新点,提出了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重载铁路路基综合 施工理念,推进路基工程施工工艺创新,主持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研 究方法的策划、指导和咨询工作。 袁慧龙,排名第二,总队长,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三 工程有限公司二总队总队长,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主要负责研究 课题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参与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并提出宝贵 的 意见。深入挖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点,组织研发项目方案制 定、研发技术路线制定。 宋力,排名第三,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三 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参与了多项技术研 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并指导科研大纲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对整个科 研工作进行了全程跟踪,负责施工方案现场实施等。 秦云锋,排名第四,总队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 团有限公司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程总队总工程师,负责本项目 实施的进展,负责落实研发人员、机械的配备、研发资金及材料的 调配等,为本项目实施负责人; 孙卫锋,排名第五,部长,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作为课题的骨干人员,参与 施工方案的优化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负责项目研发技术和进 度指导服务。 郭锦聪,排名第六,项目总工,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金鸡滩项目总工程师,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 多项技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负责本项目的技术研究路线和现场 技术指导。参与了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受理发明专利 4 项。为编写 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对推动项目施工关键技术 的研发和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宁,排名第七,科技开发部部员,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 限公司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部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 多项技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负责本项目技 术咨询指导服务。参与了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受理发明专利 4 项。 为编写科技成果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基础资料,对推动项目施工关 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做出 了突出贡献。 张超,排名第八,总队副总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 团有限公司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程总队副总工程师,作为骨干 成员,参与了多项技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负责本项目的技术研究路线和现场技术指导。参与了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受理发明专利 4 项。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科研立项单位,负责 科研项目的策划、实施,主持开展了施工关键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研究。 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以及在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 的贡献,参与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策划、指导和咨询工作, 参加了专家技术研讨、为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成果应用过程中, 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分析,并对各项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提 出了有价值的改进措施,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2、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作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者, 负责项目方案实施、技术指导工作,提出了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重 载铁路路基综合施工理念,推进路基施工工艺创新。在关键技术的具 体实施中,负责关键技术策划,实施、施工工艺改进、现场技术指导、 试验数据分析研发资料编写,并对研究方案的实验进行策划、实施及 负责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的测量工作等,确保本项目安全、高效的完 成。 3、西南交通大学:负责确定设计标准、将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 试验数据转化为设计资料等。在关键技术实施过程中对试验检测标准、 施工技术标准、投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多次参 与课题的现场分析,并对各项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有价值的改 进措施。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9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作为参与单 位,完成了风积沙地区高地下水位重载铁路路基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了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发明专利 1 项、企业 级工法 3 项、受理发明专利 3 项、论文 6 篇。 完成人赵永锋、袁慧龙、宋力、秦云锋、孙卫锋、郭锦聪、李 宁、张超均为中铁三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员工,是主要研发人员, 己进行长期合作。完成人赵永锋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任课题组组长,全面主持研发工作,提出了风积沙地 区高地下水位重载铁路路基综合施工理念,推进路基工程施工工艺 创新,参与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袁慧龙为中铁三局集团第 三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程总队长,组织研发项目方案制定、研发技 术路线制定,参与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宋力为中铁三局集 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施工方案现场实施并参与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秦云锋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工程 有限公司第二工程总队总工程师,负责本项目实施的进展,负责落 实研发人员、机械的配备、研发资金及材料的调配等,为本项目实 施负责人;孙卫锋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部 长,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 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 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 出了重要贡献;郭锦聪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第二工程 总队工程部部长,负责本项目的技术研究路线和现场技术指导,同 时参与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李宁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 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部员,负责本项目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同时参 与了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张超为中铁三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第 二工程总队副总工程师,负责本项目的技术研究路线和现场技术指 导,同时参与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的开发。其他人员为课题组组 员,根据工作岗位性质,参与了课题的研发。 项目名称:高速铁路(32+90+90+32)m 全钢拱承斜拉桥跨运营 铁路施工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项目依托常益长铁路沅江特大桥,开展了高速铁路 (32+90+90+32)m 全钢拱承斜拉桥跨运营铁路施工技术研究。该桥为 国内首座跨运营线的铁路拱承斜拉桥,国内铁路桥梁首次应用钢结构 桥塔,国内铁路桥梁首次采用全钢结构形式,拱塔首次采用“竖转+ 平转结合”的方法施工就位,拱塔竖转方法首次采用竖牵引式三角滑 动支架法,主梁首次采用基于临时扣塔体系的无导梁拖拉法施工。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专利 2 项,获得公路部级工法 2 项,股份公司级工法 1 项,发表论文 2 篇, 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该桥 梁技术已成功推广应用于新建常德经益阳至长沙铁路工程施工。该桥 主塔、主梁结构形式为国内首次使用,创造了铁路拱承塔斜拉桥结构 体系,为高速铁路以小角度、低建筑高度跨越高等级道路提供了新的 解决方案。国外未见该方面的研究报道,该桥推广应用范围广,可在 大部分跨运营铁路、公路、水路工程中加以推广应用。本桥其建造技 术水平及质量得到了行业专家与应用单位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 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授权号 权利人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大跨度主梁双向 实用新型 中国ZZL202120355791.5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快速顶推装备系统 专利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竖转滑道滑块系 实用新型 中国 ZL202121116342.1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统 专利 司 超长悬臂大节段曲 线钢梁顶推施工工 公路工法 中国 法 GGG(中 企)C34222022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司 多受力体系转 换异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GGG(中 企)C3422型钢拱塔 携横梁异 公路工法 中国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2022 位拼装施工工法 司 超大高细比携 空间 双曲索导管预留孔 股份公司 异型钢拱塔加工制 造施工工法 级工法 中国 CRECⅡ-2021- 076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褚晓晖,排名第一,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 师,正高级工程师,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科研统筹策划与方案决 策,制定总体的研发思路,研发关键路线、研发方法,总体协调各 方,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刘志如,排名第二,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 正高级工程师,负责科研方案研讨、决策,针对关键技术研究与探 讨,提出可行性意见。 王建平,排名第三,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 记,正高级经济师,负责课题方案制定、技术指导,针对关键技术 研究与探讨,提出可行性意见。 刘小青,排名第四,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 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参与方案论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对 现场组织管理、技术设备人员落实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 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郭星亮,排名第五,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桥梁室 主任,高级工程师,负责方案制定及技术指导,作为课题骨干人 员,主要参加专家技术研讨,负责科研总结、方案设计、优化工 作,资料整理。 胡宏博,排名第六,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 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专家技术研讨,研发关键路线、研 发方法,解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 梁卿恺,排名第七,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 部业务主管,工程师,主要参加了专家技术研讨,负责协调各个部 门组织实施,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辅助性的创造性贡献, 对现场组织管理、技术设备人员落实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 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高旭元,排名第八,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常益长铁 路项目经理部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主要参加了专家技术研讨,研 发关键路线、研发方法,对现场组织管理、技术设备人员落实等做 了大量的工作,解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主持 开展各种施工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 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在施工前多次组织 领域内专家对现场进行了调查,综合比较各种方案后确定了最优施工 方案;施工过程中 积极落实施工布置、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后期成 果应用过程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分析,提出了诸多有价 值的创新和变革。对提高作业效率,提升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关键施工技术成果进行评审, 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2、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 限公司为本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者,针对“高速铁路 (32+90+90+32)m 全钢拱承斜拉桥跨运营铁路施工技术研究”大纲展开方案策划,关 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首次成功运用自主研发设 计的新型低位竖转辅助系统,采用“竖转+平转”施工工艺,既减少 了在线间搭设临时支墩和 邻近竖转用的大型扣塔,同时也解决了涉 营业线施工人员不进入线路作业,大大降低了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 该项目异形钢拱低位连续转体、竖转过程中重心不断变化、采用不平 衡平转施工,全方位应用 3D 打印、BIM(建筑信息模型化)等先进技 术,利用物联网及云端数据管理集成平台,实现了项目施工全周期的 数 据储存、分析和利用。在桥梁不同工况仿真技术分析、异形钢拱 低位连续转体及高位精准合龙、主梁上跨既有 线大悬臂双向拖拉精 准合龙,成品索上跨既有线高位索导管精准施工、线性动态条件下无 砟轨道精准铺设、拱 承斜拉桥施工全过程的智能监控技术等方面取 得重大突破。桥塔采用“低位竖转+大角度平转”的施工方法:拱塔 分两幅卧拼完成后,低位竖转至设计高度,最后平转跨越既有铁路, 完成拱塔合龙,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环保节能效益。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单 位,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高速铁路 (32+90+90+32)m 全钢拱承斜拉桥跨运营铁路施工技术研究成果, 共同开发并授权了专利 2 项,公路部级工法 2 项,股份公司级工法 1 项,论文 2 篇。 完成人褚晓晖为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任课 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刘志如为中铁三局集团有 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郭星亮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 桥梁室主任,两人均参与了课题、专利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 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期 的工艺验证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成本 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建平为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党 委书记,参与课题方案制定、技术指导分析等工作;刘小青为中铁三 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长,参与方案论证,关键技术 的研究与探讨,提出可行性意见;胡宏博、梁卿恺、高旭元均为中铁 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员工,参加专家技术研讨,负责科研总结、 方案设计、优化工作,解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关键数据收集。 项目名称: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智能建造技术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成果依托深圳地铁 14 号线轨道板预制工程,针对 普通轨道板、预应力轨道板、浮置板等多达 53 种规格型号的轨道板 集中预制,且存在现场轨道板供应品种多、规格杂、需求集中等难点, 开展地铁轨道板机械化、信息化、柔性化的流水机组法生产技术研究。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⑴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线关键工装设备研制:以 生产工艺和生产工期为依托,针对地铁板特点,开发张拉、放张,钢 筋笼自动入模预紧、振捣、脱模、清模、喷涂脱模剂、外形尺寸检测 等具备兼容与柔性的自动化装备及控制系统,在保证预制质量及生产 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各类轨道板柔性化预制生产。⑵地铁轨道板柔性生 产工艺研究:通过对轨道板混凝土施工、钢筋及预埋件施工、预应力 张拉、轨道板养护、脱模等工艺研究,确保轨道板质量,提高合格品 率,并从技术、工艺和管理上采取有利措施保证各类型轨道板在大批 量混合生产时其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⑶信息化技术应用研 究: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对产品生产数据的自动处理,对产品生产 过程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实现从计划排产、工序预制到成品管理的全 过程信息管理,实现产品电子信息查询、质量数据追溯查询、计划与 排产、设备状态及工件跟踪查询、产量报表信息查询、人员管理等全 方位信息化管理。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软件著作权 1 项,工法 1 项,公开发表论文 1 篇,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总 结出了一套独立完善、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推广应用的施工经验,其 研究成果通过在深圳地铁的成功实践运用,该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在 类似工程中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情况: 依托深圳地铁 14 号线坪山轨道板场项目,针对地铁板规格多、 型号复杂的特点,在工艺、工装、设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形 成了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各类地铁板在同一生 产线同时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柔性化、智能化生产,解决了一 系列施工难题。2020 年 10 月开始应用该技术,2021 年 6 月完成整体 技术应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顺利完成了深圳地铁 14 号线全线 22632 块轨道板预制任务,技术成熟稳定可靠,得到了各界认可,荣 获“广东省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范例(第一批)” ,目前深 圳地铁已全面开始应用预制板轨道结构,后续该技术将推广应用于深 圳地铁其他线路中的轨道板预制工程,可以在类似的工程中推广应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 识 产 权 类 别 发 明 专 利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轨道板、浮 置板共线智 能流水线 国 家 申请号 授权号 权利人 中 国 202110910125. 8 ZL202110910125. 8 集团公司、桥 隧公司、山西 高行 一种钢筋入 模预紧设备 中 国 202121848096. 9 ZL202121848096. 9 一种轨道预 制板养护棚 中 国 202121848085. 0 ZL202121848085. 0 一种轨道预 制板用钢筋 张拉设备 中 国 202121848700. 8 ZL202121848700. 8 桥隧公司、集 团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桥隧公司、集 团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桥隧公司、集 团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知 识 产 权 类 别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实 用 新 型 软 著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 家 申请号 授权号 权利人 集团公司、桥 隧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桥隧公司、集 团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集团公司、桥 隧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桥隧公司、集 团公司、中铁 南投、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一种轨道预 制板尺寸自 动检测设备 中 国 202121848699. 9 ZL202121848699. 9 一种轨道预 制板浇筑用 模具 中 国 202121848024. 4 ZL202121848024. 4 一种轨道预 制板用自动 码垛设备 中 国 202121848022. 5 ZL202121848022. 5 一种轨道预 制板用自动 脱膜设备 中 国 202121848693. 1 ZL202121848693. 1 中 国 202220134593. 0 ZL202220134593. 0 桥隧公司、集 团公司 中 国 202220134602. 6 ZL202220134602. 6 集团公司、桥 隧公司 一种用于轨 道预制板模 具清理的装 置 一种混凝土 模具预埋套 管及螺旋筋 自动抓取安 装的装置 一种轨道预 制板用模具 控温棚 流水法轨道 板生产管理 信息系统平 台 V1.0 中 国 202121848731. 3 ZL202121848731. 3 中 国 / 2021SR2074738 工法证明目录: 集团公司、桥 隧公司、中铁 南方、深圳地 铁、山西高行 集团公司、桥 隧公司、山西 高行、西安理 工大学 工 法 类 别 工法名称 批准文号 企 业 级 工 法 地铁轨道板 柔性生产智 能制造工法 中铁三局 技术 〔2022〕 186 号 工法编号 ZTSJGF— 21—103 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 王海员、谷 波涛、郭发 民、石长 荣、张允祺 主要完成人情况: 王海员,排名第一,项目经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 有限公司。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总体策划及课题组织推进。主持完 成了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技术的研发,对关键技术做出了创造性的贡 献,总结并参与 12 项专利的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 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缩短建设工期、节约工程成本等具有重要的 支撑作用。在其它研究内容中,主持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策 划、指导和咨询工作。 谷波涛,排名第二,项目总工,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 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方案编制和科研总结、技术指导、组织实施等工 作。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对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智能建 造技术的现场组织管理、方案优化、技术设备人员实践研究等做了大 量的工作,组织开发《轨道板、浮置板共线智能流水线》等 7 项专利、 1 项工法、1 项软件著作权,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左文建,排名第三,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了自动化技术研究研究策划、方案实施、设 备管理等工作。作为课题骨干人员,主要参与了研究方案制定及现场 技术应用的指导工作,对多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工作做了大量的辅 助工作,为该项目的技术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胡晨曦,排名第四,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主要参与了自动化技术研究研究策划、方案实施、设 备管理等工作。参与完成了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智能建造的研发和创 新成果,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苏雅拉图,排名第五,集团公司科技研发部主管工程师,教授级 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方案制定及技术指导,主 持和参加了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智能建的关键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的研发,对这些关键技术的创新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技术创新、 科技研发、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发民,排名第六,项目工程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多项技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与数据收集,在 其关键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参与了现场的组织实施和过程控制, 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技术成果的应用做了大量的辅助性技术工 作和组织管理工作。 张允祺,排名第七,项目技术主管,助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 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实施,参与了方案编 制和科研总结、组织实施等工作。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辅助 性贡献,对轨道板关键技术进行组织现场实施,对轨道板质量控制做 出辅助支撑,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石长荣,排名第八,项目试验主任,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与实施,参与了方案编制和 科研总结、组织实施等工作。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辅助性的 创造性贡献,对地铁轨道板生产智能建造技术的现场组织管理、技术 设备人员落实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 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 主持开展各种施工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 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施工前多次组 织领域内专家对对现场施工环境进行了调查,综合比选后确定了最优 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积极落实施工布置、实施精细化管理,显著降 低了施工风险。在成果应用过程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分 析,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创新和变革。并对地铁轨道板柔性生产智能 建造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有价值的优化措施,对提高作业效率,提 升实施安全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关键施工技术成果进行评审,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2、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根据项目科研大纲展开方 案策划,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关键技术 及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成功解决了施工中各项技术难 题,降低施工风险,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经济效益。 该成果在深圳地铁施工中得到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环保节 能效益。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地铁轨 道板柔性生产智能建造技术研究成果,共同开发了发明专利 1 项,实 用新型专利 10 项专利,软著 1 项,工法 1 项。完成人王海员为中铁 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任课题组组长,负责总体策划 及课题组织推进,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苏雅拉图为中铁三 局集团有限公司员工,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 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谷波涛、左文建、胡晨 曦、郭发民、张允祺、石长荣为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员工, 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 项目名称:可溶岩地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成果依托贵阳至南宁铁路贵州段站前工程 GNZQ-3 标段独山一号隧道工程,为了解决隧道施工中主要面临缓倾软质岩 隧底变形、拱部塌方、岩溶段突水突泥、喀斯特可溶岩地层隧道围 岩变形控制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的问题,开展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 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可溶岩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理论研究 2、可溶岩段隧道仰拱上浮预防及控制技术 3、岩溶及岩溶水处理技术 4、强发育溶槽区岩溶勘测与隧道防排水处置技术 5、强富水岩溶反坡隧道排水技术与溶洞泥浆绿色综合利用 6、隧底软基处理技术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专 利 11 项(其中国际专利 2 项),公开发表论文 1 篇。 推广应用情况:岩溶地区长大隧道不良地质段超前探测及预加 固技术在贵南铁路贵州段工程 GNZQ-3 标独山一号隧道的建设当中得 到了成功应用,确保了该隧道 5 处断层的快速、安全施工,形成了 完成的断层施工技术工艺。 可溶岩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理论研究技术的应用,保证了 独山一号隧道可溶段的施工,为预留变形量调整提供了支撑依据, 避免了隧道沉降变形影响施工情况的发生,确保了隧道的安全施 工。 可溶岩段落隧道仰拱上浮预防及控制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仰拱 施工上浮问题,改善了矮边墙因仰拱模板上浮导致侵限,大大加快 了仰拱施工进度,保证了施工安全、质量。 高铁大断面隧道标准化施工技术在独山一号隧道的应用,实现 了独山一号隧道快速、安全、高效施工,同时又确保施工质量,既 加快了施工进度,又简化了施工难度,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确保 了隧道保质、高效的建成。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工程施工与科技攻关同步,以 雄厚的专业技术和设备实力,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管理及深入扎实 的科研攻关,在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精心设计、精心组 织、精心施工下,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诸多技术难题,各项指标符 合规范与设计要求,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1160 万元。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类别 国别 授权号 权利人 用于隧道二次衬砌泄 水孔嵌入围岩施工的 实用新型 新型设备 中国 ZL202022997847.5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用于隧道水沟电 缆槽混凝土施工布料 实用新型 装置 日本 2021-004831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用于隧道衬砌 V 型缝施工的自吸式橡 实用新型 胶条 日本 2021-004830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逃 生救援通道内的应急 实用新型 救援小车 中国 ZL202121370375.9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隧道内施工用电 实用新型 变压系统移动平台 中国 ZL202121614503.X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用于混凝土输送 实用新型 管的风压清洗装置 中国 ZL202121595442.7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公司 一种便于提高初支混 凝土平整度的实用器 实用新型 具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中国 ZL202121894669.1 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 一种用于高边坡防护 实用新型 施工的移动作业车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121889119.0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司 一种高速铁路近距离 下穿高速公路的加固 实用新型 体系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中国 ZL202121893795.5 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 一种用于隧道衬砌台 车灌浆孔液压封堵装 实用新型 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121368344.X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司 一种用于隧道水沟电 缆槽混凝土施工布料 实用新型 装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中国 ZL202121977106.9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刘同,排名第一,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总体策划及课题组 织推进。主持完成了可溶岩地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研究, 对科技创新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缩短建 设工期、节约工程成本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其它研究内容 中,主持完成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策划、指导和咨询工作。 刘伟,排名第二,项目书记,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 程有限公司贵南项目书记,负责方案制定及技术指导,主持和参加了 新建贵南铁路独山一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对这 些关键技术 的创新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组织、参与开发专利 、论文发表 ,对 技术创新、科技研发、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军锋,排名第三,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责关键工艺及设备的研究,作为课题骨干人 员,主要参与了研究策划、方案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参与完成了 可溶岩地区高速铁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成果,经过大量 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对第三项岩溶及岩溶 水处理技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斌,排名第四,项目安全总监,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 程有限公司贵南项目安全总监,作为现场技术和管理负责人,参与了 多项技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在其它关键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主要 参与了现场的组织实施和过程控制,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技术成 果的应用做了大量的辅助性技术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对第四项强发 育溶槽区岩溶勘测与隧道防排水处置技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弭辉,排名第五,项目经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 限公司贵南项目经理,作为课题组骨干成员,主要负责方案编制和科 研总结、技术指导、组织实施等工作。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 辅助性的创造性贡献,对施工技术的现场组织管理、技术设备人员落 实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确保了课题 的顺利实施,对第一项可溶岩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理论研究做出 了突出贡献。 石绍晨,排名第六,项目技术主管,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贵南项目技术主管,负责方案制定及技术指导,作为课 题骨干人员,主要参与了研究方案制定及现场技术应用的指导工作, 对多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工作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为该项目的技 术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对第五项强富水岩溶反坡 隧道排水技术与溶洞泥浆绿色综合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夏军,排名第七,项目技术主管,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 工程有限公司贵南项目技术主管,作为课题骨干人员,主要参与了研 究策划、方案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参与完成了新建贵南铁路独山 一号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成果,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 化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对第二项可溶岩段隧道仰拱上浮预 防及控制技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震,排名第八,项目工程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 程有限公司贵南项目工程部长,作为现场技术管理负责人之一,负责 力学计算,参与了多项技术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对多项技术的科技 创新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其它关键技术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参与 了现场的组织实施和过程控制,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技术成果的 应用做了大量的辅助性技术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对第六项隧底软基 处理技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主持开展各种施工方案理 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对本 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在施工前多次组织领域内专家对现场进 行了调查,综合比较各种方案后确定了最优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积 极落实施工布置、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后期成果应用过程中,多次组 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分析,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创新和变革。对提 高作业效率,提升实施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关键施工技术成果进行评审,并加以推广和应用。 2、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立项、策 划,负责该课题的实施和成果总结的全过程。在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 中配合完成了大量的施工调查工作,在成果应用过程中,认真领会技 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用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 设备,积极参与课题组的现场分析,提出现场优化,创造效益。在技 术的研发过程中,参与多次小组讨论分析、专家论证、技术优化等技 术创新工作,确保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负责具体实施。施工过 程中具体负责关键科研成果的编制与汇总,研究形成的多项技术成果 作为了项目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目的实际应用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确保了本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了可溶岩地区高速 铁路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了 11 项专利(其 中国际专利 2 项)、论文 1 篇。 完成人刘同为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课 题组组长,负责总体策划及课题组织推进,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 新成果;刘伟,朱斌,弭辉为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员 工,参与了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 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李军锋,石绍晨,李夏军,杨震为中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 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 项目名称:高速铁路深水基础(34+118+240+118+34)m 矮塔斜拉 桥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新建常德经益阳至长沙铁路站前 1 标沅江 特大桥(34+118+240+118+34)m 矮塔斜拉桥工程为背景依托,主要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本项目针对高速铁路深水基础矮塔斜拉桥柱墩超长超大直径双 壁钢围堰下沉方法、智能化监控以及 130m 超长钻孔桩穿越深厚卵石 层施工。研发了一种用于深水围堰下沉施工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将 数据无线传输至监测云平台自动预警,为有效控制围堰姿态、壁板 应力及内外水位差提供了技术支持;研发深水大直径超高双壁钢围 堰下沉施工方法,解决传统施工中围堰下沉过程壁板受力过大等关 键技术问题,确保围堰最终能安全、准确的下沉到设计位置;针对 基础穿越深水深厚卵石层地质特点,研究不同钻机组合施工采用旋 挖钻在钢护筒内掏渣钻进+APE200 型液压振动锤振动下沉交替式组 合施工技术方法,解决大直径超长钢护筒在深厚卵石层施工困难问 题,达到具有成孔效率高孔径稳定特点。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实用 新型专利 1 项,公路部级工法 2 项,中国中铁优秀工法 1 项、中施企 协微创新技术大赛优胜成果 1 项,荣获山西省“汾水杯”优质工程奖 1 项,表核心期刊论文 1 篇,全套技术经四川省建筑业协会组织专家 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在 沅江特大桥(34+118+240+118+34)m 矮塔斜拉桥工程应用实践,其 建造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得到了行业专家及应用单位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类别 国别 授权号 权利人 一种用于深水围堰下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 实用新型专 沉、沉井下沉及基坑 中国 ZL202121413365.9 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利 清淤的器具 司 深水超高双壁钢围堰 公路部级工 中国 施工工法 法 中路建协发 [2022]53 号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 司 深水大直径超高钢围 公路部级工 堰下沉智能化监控施 中国 法 工工法 中路建协发 [2021]33 号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深水大直径超高钢围 股份公司工 堰下沉智能化监控施 中国 法 工工法 中国中铁科创 (2021)118 号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 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 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刘志锋,排名第一,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 隧工程有限公司常益长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 负责课题的方案审批,技术指导等方向,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 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开发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公 路工法 2 项,微创新优胜成果 1 项,对技术创新、科技研发、节省工 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闫建国,排名第二,副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 程有限公司常益长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负责 研究课题的关键技术研究,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 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开发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 项,中国中铁优秀工 法 1 项,微创新优胜成果 1 项,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获国际先进水 平;对科技研发、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易先坤,排名第三,常务副经理兼总工,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 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常益长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作为课题骨干 人员,负责研究课题的关键技术研究,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 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开发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公路 工法 2 项,中国中铁优秀工法 1 项,论文著作 1 篇,微创新优胜成果 1 项,对技术创新、科技研发、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郭兵,排名第四,局专家组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铁三 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负责研究课题的科 研总结、资料整理,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项目的 顺利实施。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获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料收集、保 存资料,技术设备选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 了辅助支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中富,排名第五,工程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 有限公司常益长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负责研 究课题的关键技术研究,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项 目的顺利实施。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获国际先进水平;微创新优胜 成果 1 项,对科技研发、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创 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王勇,排名第六,局技术开发部部员,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有 限公司技术开发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负责责任成本研究等工作, 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参与开发, 公路工法 1 项,中国中铁优秀工法 1 项,论文著作 1 篇,对技术创新、 科技研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亮,排名第七,物机部长,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 限公司常益长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负责研究 课题的现场管理与指导,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课题研究成果 评价获国际先进水平;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缩短建设工期、节约工 程成本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技术设备选取、研究材料供应、人 员落实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方面 做出了重要贡献。 祝慧娟,排名第八,资料员,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 程有限公司常益长铁路项目经理部二分部,作为课题骨干人员,负责 研究课题的关键技术研究,经过大量的方案设计、优化工作,确保了 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课题研究成果评价获国际先进水平。在资料收 集、保存资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 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了该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 主持开展各种施工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 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在研究前多次组织领域内专家对现场进行了调查, 综合比较各种方案后确定了最优施工方案,研究过程中积极落实施工 布置、实施精细化管理,在后期成果应用过程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成 员进行现场分析,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创新和改良。对科技创新做出 了创造性贡献。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策划、关键技 术研究和现场数据收集全过程管理。在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中配合完 成了大量的施工调查工作,在成果应用过程中,积极采用研发的新技 术、新工艺等参与现场技术分析,提出优化创造效益,确保选择经济 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负责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具体负责关键科研成果 的编制汇总,研究形成的多项技术成果作为了项目创新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项目的实际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确保了本项目施工顺 利完成。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7 月至 2021 年 7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高速 铁路深水基础(34+118+240+118+34)m 矮塔斜拉桥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了 1 项实用新型专利、2 项公路部级工法、1 项中国中铁优秀工法、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1 篇。 完成人刘志锋为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任课题组骨干人员,负责方案审批、技术指导,主持完成项目研发 和创新成果。闫建国、易先坤、罗中富、张亮、祝慧娟为中铁三局 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主要负责关键技术研究, 、现场管理与 指导,参与了大量技术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项技术控制指 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期的工艺验证 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成本等方面做 出了重要贡献。原郭兵、王勇为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员工,主要 负责关键技术研究和责任成本,参与了各项方案的制定、工艺创 新、数据采集分析等工作,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成 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项目名称:钢拱-钢混叠合梁系杆拱桥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该项目以晋城站前广场丹河快线“1+3”项目一期工 程丹河大桥为背景依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本项目研究了富水浅沙层桥梁基础施工技术、大体积承台冬季 施工技术、临时支架结构优化设计及水中支架安拆施工技术、超宽 钢箱梁节段拖拉拼装施工技术、钢箱拱节段拼装施工技术、桥梁成 桥线性控制及内力控制监控和检测技术、钢拱-钢混叠合梁系杆拱桥 施工的 BIM 技术综合应用、超长系杆安装及张拉施工技术、分离拱 肋双吊杆安装及张拉施工技术,总结了分离式钢箱拱桥基础、支 架、梁、拱、索成套关键施工技术和线性、监控、检测要点。 采用浮箱组拼水中支架施工平台,开发了套管定位工装,实现 了钢管精准定位,提高支架安装效率;采用“2+1”钢梁节间拼装工 法,实现钢梁循环拼装、拖拉,保证钢梁节间拼装质量;结合系梁 隔板结构及系杆过孔施工方案,研发了系杆过隔板保护装置及快速 牵引装置,实现超长系杆穿束快速施工,保证了施工质量及效率。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获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 4 项,获公路工法 2 项,QC 三等奖 1 项。 推广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创新技术均已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在 晋城市丹河快线丹河大桥钢拱-钢混叠合梁系杆拱桥、南昌九洲高架 项目钢桥等工程应用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广泛 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授权项目名称 知识产权 国别 类别 授权号 权利人 水中支撑钢管桩 精确定位和快速 实用新型 中国 施工的平台装置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022151286.7 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 司 辅助焊接钢梁焊 缝的滑动施工平 实用新型 中国 台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022169352.3 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 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ZL202120686492.X 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 公司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 一种钢箱梁系杆 保护套的防损伤 实用新型 中国 装置 一种用于系杆锚 头牵引过洞的牵 实用新型 中国 引装置 ZL202120686493.4 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 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刘国利,排名第一,项目总工,高工,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 有限公司晋城项目部,作为课题组组长,为该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总 体的思路和架构,制定和编写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大纲。指 导并督促各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研究大纲及合同内容开展课题研究。 为本课题 4 项专利、2 项工法的主要编写者。 许伟,排名第二,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工 程部副部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开展,以及研究报告等相关成果 文件的编写,是辅助焊接钢梁焊缝的滑动施工平台等 3 项专利的主 要开发人员。 蔡景亮,排名第三,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 公司总经理,参与技术调研,为课题实施提供指导,尤其是针对超 宽桥面钢梁节间拖拉施工、浮箱法安装水中支架群施工提出指导性 意见。 刘宏睿,排名第四,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 公司晋城项目经理,参与制定和编写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大 纲。研究内容具体实施开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承台 施工关键技术、桥梁线形及内力控制和监测技术进行指导。 赵达峰,排名第五,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公 司,参与了浮箱法安装水中支架群施工工艺创新、数据采集分析等 工作。 李 岩,排名第六,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晋 城项目部,参与制定和编写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大纲。指导 并督促各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研究大纲及合同内容开展课题研究。生 产总体负责。参与 2 项专利和 2 项工法编写。 王 钢,排名第七,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 司,参与技术调研,为课题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审查研究报告。 参与 2 项专利编写。 常玉骞,排名第八,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 公司,参与技术调研,为课题实施提供指导性意见,对 BIM 技术综 合应用技术进行指导。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 主持开展了施工关键技术及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 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要作用,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 2、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据项目科研大纲展开方案 策划,对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通过对关键技术及 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对各项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有价值的优化 措施,确保了本项目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 3、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本项目可研经费预算 的编制和筹集,并参与了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参与项目科研大纲的策 划、实施,为成果的总结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公 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钢拱-钢混叠合梁系杆拱桥综合施工技术研 究成果,共同开发并授权了 4 项专利、2 项省部级工法。 完成人刘国利为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晋城项目部总 工程师,任课题组组长,主持完成项目研发和创新成果;许 伟、蔡 景亮、刘宏睿、李 岩、王 钢、常玉骞为中铁三局集团第六工程有 限公司员工,参与了相关专利及工法的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行了各 项技术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的指导和咨询,对前期的方案策划、后 期的工艺验证进行技术指导,对确保实施方案顺利进行、节省工程 成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赵达峰为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参与了浮箱法安装水中支架群施工工艺创新、数据采 集分析等工作。 项目名称:接触网工程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提名单位: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名意见:对照授奖条件,提名该成果申报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 奖,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填报内容符合填写要求。 项目简介: 该课题以广州南沙港铁路工程依托,根据项目特点, 通过优化设计、优选设备、创新工艺、研制工装等,对接触网技术进 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包括以下几部分。 (1)搭载了基础浇筑模具,将接触网最先施工的接触网基础进 行了统一的施工准备,下部基础施工为重中之重,在这一方面寻求了 突破,可以说是解决了接触网工程前期施工的一项重难点问题,而且 基础也是制约后续施工的最为关键的步骤,在以接触网基础浇筑模具 为前提的施工准备下, 能够在各种站前场坪未达到设计标高的位置 进行制模后的基础施工,能够快速提高了接触网的施工效率。 (2)通过接触网的无轨测量技术,在站前轨道未成形的区段, 使用激光测量仪、RTK 等仪器通过一系列的数学计算公式,打造了无 轨测量的计算模型,并且形成了相应的计算软件,作为 CAD 软件中的 插件安装在工具栏当中,做到了随用随计算的能力,同时计算的精度 更为准确,在满足现场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实际的教学计算使用。 (3)实现了挖机立杆的专业性论证,通过挖机与吊车相关吊装 参数的对照分析,明确了挖机相应的吊装性能参数表,同时在吊装小 型支柱情况下,对于重量仅为几百千克的格构式支柱进行了充分的分 析论证之后,得出了使用挖机自重来进行支柱组立满足相应力学指标 的结论,这为挖机立杆的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4)开发了折叠工具人半自动化立杆的简易工装,通过模拟桅 杆起重机的工作原理,验证了人工立杆的可能性,尤其在一些困难地 段,这种独特的作业方式,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本工装的工作原理 上实现了半自动化的工作模式,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是借助人工及机 械取舍后较为中和的工装模型。 (5)吊弦及拉线预制平台是在无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进而研 发出来的一种接触网改进型工装,通过自动化平台,形成了自动裁切 铜绞线,达到贴合现场实际的合适尺寸,自动穿绕线夹,并且拉紧达 到设计受力标准,最终进行线夹的回头制作以及压接工序,一体化成 型的工作模式,兼顾着制作效率以及平台的制作成本,较为集成的工 作平台在铁路接触网工程中现场预制得到推广应用。 (6)模拟放线车机械放线使用了卷扬机保持恒定牵引力的工作 原理,利用牵引绳和电缆网套抱紧导线线头的一端,通过不断施加的 牵引力,牵引绳拖拽导线通过每一处定滑轮固定的定位点处,达到了 模拟接触网放线车机械放线的效果。 (7)模拟限界检测装置是在设计给定限界范围的标准下,加工 了符合机车车辆外形尺寸的限界板和框架结构,并且加入的滑道使得 框架结构具备了活动性,模拟出了不同条件下设计的最小机车车辆限 界,加入的自动合页对传统的限界检测车进行了改进,使得限界板在 出现碰撞短暂的翻转之后,能够自动回正,无需人工干预。 客观评价:本项目多项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授权实用 新型专利 5 项,开发省部级工法 5 项。研究成果被专家评为国内先进 水平。 推广应用情况: 课题在南沙港铁路、蒙华铁路等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项目 从接触网专业系统优化、工装优化、施工工艺优化等多方面进行了研 究应用。施工工艺优化方面,使用新施工技术,各项改进的工装工艺 共获得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5 项股份公司级工法,并且应用于本项 目后,都按照预想的工作模式正常运转进行,同时收获了相应的使用 效果,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在提高工效、节约材料、缩短 工期、安全接入和调试成功率方面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铁路“四 电”系统集成工程,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 类别 知识产权名称 实用新型 专利 一种用于高速铁 路接触网定位装 置定位的工具 实用新型 专利 一种加强线增高 肩架安装辅助器 实用新型 专利 一种一体式平板 放线简易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一种模拟限界检 测车装置 实用新型 专利 接触网吊弦安装 位置测量仪 实用新型 专利 接触网无轨测量 计算软件 国家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授权号 权利人 ZL202022023226.7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 ZL202022707209.5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 ZL202120259763.3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 ZL202121426834.0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 ZL202122191949.2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 2022SR1323603 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电务工 程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情况: 张鹏强,排名第一,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电 务工程有限公司,课题组长、负责科研统筹策划与方案决策。制定总 体的研发思路,研发关键路线、研发方法,总体协调各方,解决研发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对施工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做出了突出 贡献,对第 1 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参与开发 1 项软件著作权 “接触网无轨测量计算软件”。 李晋,排名第二,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电 务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科研统筹策划与方案决策,制定总体的研发思 路,研发关键路线、研发方法,总体协调各方,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及困难,主持编制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报告编写,对第 1 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负责科研统筹策划与方案决策。总体协 调,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主持编制了全部研究成果的总结和 报告编写,参与开发 1 项软件著作权“接触网无轨测量计算软件” 。 顾华峰,排名第三,电化一分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铁三 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研发关键路线、 研发方法,解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参与开发 1 项专利 “一种 模拟限界检测车装置”和 2 项工法“接触网渡线分段架设施工工法”、 “模拟放线车机械放线施工工法”,对第 4 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 献。 曹敏山,排名第四,电化一分公司总工,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 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本项目的总体部署,配合项目负责人协调解决研 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技术指导。参与开发 2 项工法“接触网拉线预 制安装施工工法”“折叠工具人工组立钢柱施工工法”,主持开发了 “接触网参数无轨测量施工工法” ,对第 1、2 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 贡献,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性撑。 孙家兴,排名第五,电化一分公司副经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 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本项目的在总体部署,配合项目主要负责人协 调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技术指导,进行专利、工法编制。主 持完成 1 项专利 “一种模拟限界检测车装置”和 1 项工法“模拟放 线车机械放线施工工法”,参与开发工法 1 项“接触网渡线分段架设 施工工法”。对第 2、4 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对该技术创新工 作做了辅助性撑。 高云元,排名第六,技术开发部部员,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电 务工程有限公司,为本项目提供专业的施工技术指导,包括专利及工 法的编制、各项资料的收集及填报。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支撑。 吕程,排名第七,电化一分公司商务经理,工程师,中铁三局集 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核算本项目的成本及利润,并参与编制专利及 工法。参与开发 1 项专利“一种模拟限界检测车装置”和 1 项工法 “模拟放线车机械放线施工工法” 。对第 2、4 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 贡献,对该技术创新工作做了辅助性撑。 徐芝华,排名第八,电化一分公司,工程师,中铁三局集团电务 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参与课题方案制定、进行技术指导,针对关键技 术研究与探讨,提出可行性意见。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 科研立项单位,负责项目科研大纲的策划、实施,主持开展各种施工 方案理论计算,对本项目的技术路线制定、关键技术决策起主要作用, 对本项目的推广应用起决定作用。施工前多次组织领域内专家对对现 场施工现场及相关技术进行了调研,综合比较各种方案后确定了最优 技术方案;技术研发及施工过程中积极落各项技术的推进工作、组织 进行相关关键技术的专家论证,保障了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在成果应 用过程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现场分析,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 创新和变革。对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有价值 的解决方法,在提高工效、节约材料、缩短工期、降低施工难度方面 效果显著。后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关键施工技术成果进行评审,并加以 推广和应用。 2、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 限公司为本项目的主要策划与实施者,通过对施工前期的系统优化、 数字化管理策划开始,施工中期的辅助施工工具研发,到施工后期的 施工工艺细部优化对现有接触网专业系统、施工管理和施工工艺水平 进行优化和提升,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工法和专利的开发应用避免 了材料浪费,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接触网高效施工技 术的应用与实施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通过对 关键技术及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成功解决了施工中各 项技术难题,降低施工风险,节约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经 济效益。该成果在南沙港、蒙华铁路接触网工程施工中得到应用,取 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环保节能效。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2 月,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持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单位,完成了“接触 网工程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共同开发了 5 项实用新型专利,省 级工法 5 项。完成人张鹏强和李晋为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和副总经理,任课题组组长,为 1 项软著开发的参与合作者, 负责科研统筹策划与方案决策,总体协调,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的困 难;顾华峰为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电化一分公司经理, 是 1 项专利,2 项工法的参与人,负责科研统筹策划与方案决策,制 定总体的研发思路,研发关键路线、研发方法;曹敏山、孙家兴为中 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电化一分公司总工及副经理,负责科研 方寰研讨、决策。制定总体的研发思路,研发关键路线,对该技术创 新工作做了辅助克撑。2 项工法的主要创作者;吕程,中铁三局集团 电务工程有限公司电化一分公司商务经理,负责参与课题方案制定、 进行技术指导,针对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提出可行性意见;高云元、 徐芝华分别为中铁三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部员和电 化一分公司员工,对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辅助性的创造性贡献, 确保了课题的顺利实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