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

Hi,远行者,Let’s go13 页 61 KB下载文档
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
当前文档共1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5年).doc

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5 年) 苏发改外经发(2006)1519 号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粮食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现 代物流是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 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加快发展江苏粮食现代物流是新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体现。加快发展江苏粮食现代物流有利于在 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搭建粮食快速流通通道,保证江苏粮食供需平衡和粮食安全;有利 于按现代物流要求对粮食的购、销、运、存、加等环节进行综合协调,促进粮食产业持续、 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江苏 “两个率先”的实现。 一、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形势与现状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形地势低平,河湖众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之大,在 全国居首位。特殊的地理区位再加上长江、运河、沿海等水上通道,陇海、沪宁等铁路干线 的纵横交错,张家港、南通、连云港等海运节点,徐州、南京等路上要塞的合理布局,使得 江苏在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中处于枢纽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承担起粮食由主产区 流向主销区、由国外流向国内的中转重任,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一)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国际环境 世界 200 多个国家(地区)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巴西等少数 国家是主要粮食出口国,100 多个国家需要进口粮食。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及分别 是大豆、玉米、大米与小麦年均进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世界粮食流量约占世界物流总量的 20%,国际粮食运输主要通道是海洋,经江河、铁路、 公路连通海运港口中转,依靠船舶、火车、汽车运输,采用包装、“四散”(散装、散卸、散 运、散存)以及集装箱等储运方式。世界粮食呈现美国等少数国家(地区)粮食流向世界各 地、重点流向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的点线交差的放射性物流格局。目前,世界粮食物流发 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主导着当今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潮流。发达国家采用“四散化”粮食储 运方式,从农场仓库、收纳库、中转库到终端库,以立筒仓为主的粮食仓库体系与运输设施 衔接配套,粮食接运方式先进,公、铁、水路运输形成合理的运输转换与多式联运体系。发 达国家粮食产业化程度高,美国仅玉米加工产品就达 4000 多种,粮食的精加工、深加工以 及粮食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了粮食的附加值。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支持粮食现代物流的发 展,通过市场配置粮食物流资源,实现了粮食物流的信息化、专业化、机械化、智能化、自 动化以及设备的标准化。粮食物流企业实行产销一体化、网络化以及“供应链管理”,充分 满足客户的要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今后 10 年,随着人口、收入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食品需求将日益呈现多样化趋 势,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新的粮食需求,成为世界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的全球 投资与技术合作,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粮食物流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巴西、俄罗斯等国粮 食生产潜力的开发以及中国、印度等粮食需求的激增将对世界粮食物流格局及发展态势产生 重大影响。 (二)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国内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对搞好粮食物流工作极为重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组织粮食物流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目前的粮食物流格局。 从物流设施看,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集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粮食仓储设施和世 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建设,粮食流通设施和仓储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截止到 2004 年 底,全国共有粮库 2.3 万个,总仓容 2.8 亿吨。有 1142 个粮库配备了铁路专用线,线路总 长 1397 公里;有 930 个粮库配备专用码头,总吨位 134 万吨;有移动式输送设备 18.2 万台, 各类运输汽车 4265 辆,船舶 11 艘,检化验仪器 18.6 万台,烘干机 3979 台。浅圆仓、立筒 仓、砖圆仓等具有一定机械化功能和四散作业能力的仓型比例达到了 10.6%。总体上看,散 粮专用设施布局比较均衡,华北、东北地区所占比例略高一些。目前我国储备粮库主要分布 在东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东南沿海销区库容相对不足,中转设施也相对落后, 港口接卸设施中转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从粮食流向看,1996 年以来,中国粮食跨区域流通呈现出“北粮南运”与进出口规模 逐年扩大的流通新格局。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主销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京津地区。从流通品种看,玉米呈现由北向南的流向; 小麦由黄淮海主产区呈扇形辐射状流向;稻谷一部分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覆盖整个南方 地区,一部分从东北流向西北和东南沿海;大豆主要从黑龙江流入各省,但主要还是依赖进 口来满足市场供应。 从粮食运输方式看,目前我国的粮食运输工具主要包括汽车、火车和轮船。铁路运输方 面,除东北地区有 3400 辆铁路专用散装漏斗车进行散粮运输之外,其他铁路运输全部采用 包粮方式,利用通用棚车和敞车进行铁路运输。公路粮食运输,大部分都是包粮,利用普通 货运卡车、临时增加铺垫苫盖篷布运输粮食。水运方面,主要是利用散粮船运输。集装箱运 输,国内目前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仅有很小一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在库存不足,生产应急的 情况下使用。根据近几年的统计,全国粮食铁路运输比例高,约占粮食总流量的 50%,每年 约 5500-8200 万吨粮食通过铁路运输,运量占铁路货物运输总量的 4.1-4.8%;粮食的公路 运输比例为 30%,约占公路货物总运输量的 1%。粮食的水路运输量约占 20%,约占全国水路 货物运输量的 1%。 从物流全过程看,原粮主要以包装方式进行流通,目前粮食运输中平均散运量约为 12%,与占总仓容 92.2%的散装仓储能力,形成强烈反差。粮食包装流通耗费资材数量大、 粮食损失严重是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东北典型调查表明:每接收、发运 1 吨 玉米, “包粮”比“散粮”费用明显偏高,其中收纳库高约 18.86 元,中转库高约 3.02 元; 包粮(玉米)装车的成本每吨高达 23.55 元,散粮装车的成本为每吨 5.35 元,两者相差 18.2 元。此外,还存在着粮食流通速度慢、粮库仓型及布局不尽合理、现有设施利用不充 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相对落后、粮食批发市场功能缺项、涉粮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 问题。 (三)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江苏省近年来既是我国粮食的主销区,又是粮食的主产区。总体粮食需求量超过 3000 万 吨,当年粮食产需缺口量在 250 万吨左右,这部分缺口量,一部分通过粮食实物直接流入补充, 一部分通过转化为食品、副食品流入补充。 “十五”期间,江苏粮食生产平均量为 2804 万吨,较“九五”期间平均产量 3425 万吨 减少 621 万吨,粮食商品量在 1000~1250 万吨之间,由于城市化率的提高,江苏粮食商品 量由 2002 年的 1053.4 万吨上升到 2004 年的 1264.1 万吨,增长幅度超过 20%;同期粮食销售 也呈增长趋势,由 2002 年的 802.3 万吨上升到 2004 年的 1002 万吨,增长幅度达 24.9%。且 随着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商品量和销售量均呈现上升的趋势。江苏境内粮食产销区 位明显,苏南地区为主销区,苏北为主产区,省内粮食流通量大,每年在 1000 万吨以上。 江苏地处全国粮食产销“过渡带”,又是国际粮食贸易的对接“窗口”,省际间和国际间 粮食流通量也较大。江苏近年粮食调入量呈现上升势态,全省 2002 年到 2004 年从其他省份 流入量分别为 533.2 万吨、628.5 万吨、712.5 万吨;进口量分别为 45 万吨、317.3 万吨、 327.7 万吨;江苏粮食流出量变化迅速,省际间从 2002 年的 492.7 万吨上升到 2004 年的 910 万吨,增幅达 84.7%,出口量从 2002 年的 62.6 万吨降为 2004 年的 22.1 万吨。江苏省际和 国际间的流通量,一部分是用于满足省内市场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加工和贸易的需要, 总体呈现大购大销、大流通、大市场的局面。 江苏在粮食流通品种结构上比较复杂,主要粮食品种既有流入又有流出。口粮品种的小 麦、水稻,省内生产基本自给或略余,但由于毗邻的上海、浙江等全国主销区市场对江苏口 粮品种,尤其是粳稻依存度很大,形成实际的外流;江苏为了保证本省市场供应,反过来到 省外采购;另外,江苏加工能力很强,尤其面粉加工业发达,为了满足加工的需要,大量外 采或进口小麦,外销面粉。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品种的玉米、大豆,省内产不足需,缺口量 较大,主要依靠省外流入或进口解决。概括来说,江苏主要流入玉米、大豆,主要流出小麦、 水稻。江苏玉米流入主要来自东三省和山东、河北;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小麦流入来自河南、 安徽、山东;水稻流入来自安徽和东三省。江苏小麦、水稻流向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 主销区。 由于江苏特殊地理位置,粮食运输在江苏以水路为主,公路、铁路为辅,水、公、铁运 输比例约为 6:3:1。在江苏 1368 个粮库中,604 个粮库具有专用码头,占全国具有专用码 头粮库总数的 65%以上,水运优势全国第一。江苏只有 7 个粮库具备铁路专用线,所占全国 的比例低于 1%,铁路运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粮食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距离远 的优势,但速度慢;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距离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多以包装运输 为主,成本相对较高;公路运输速度快,保鲜度好,但成本相对高、距离近、运量小。因此, 目前江苏省内及向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粮食销区的粮食运输主要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 及沿海走道以水路运输为主;东北粮食南下目前主要是通过沪宁线、陇海线,以铁路运输为 主;成品粮的运输及原粮短途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 江苏省的总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波浪型变化,但是总的趋势在逐渐减少。 2015 年预计总播种面积 7398.11 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是 4569.62 千公顷,比 1978 年减少 将近 27.59%。江苏人均口粮消费水平在 2015 年前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年均降幅 2%。预计 全省饲料粮消费将由 2003 年的 835 万吨增长到 2015 年 1375 万吨(包括省外副食品流入折 算饲料用粮);到 2015 年粮食缺口将达 717.6 万吨,缺口率为 21.85%。随着江苏省粮食缺 口的不断扩大,从外地流入江苏的粮食也在逐步上升,2002 年江苏省外购粮 533.2 万吨, 2003 年 628.5 万吨,2004 年 712.5 万吨。据测算,2005 年江苏省省外购粮约为 804.3 万吨,到 2015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688 万吨,整整翻了一倍。江苏是进口大豆的重要基地。2004 年全 国进口大豆 2000 万吨左右,2005 年上半年进口大豆为 1200 万吨,江苏占了全国的 14.4%。 预计 2006-2015 年江苏省粮食流入流出通道基本维持现状,但流量继续保持增长。 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江苏各级粮食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 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粮食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建、维修和改造粮食基础设施,兴办粮食市场, 鼓励多元化资金投资粮食产业,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障我省粮 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五”期间,全省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 356916 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 29948 万元,省投资 5647 万元,市、县投资 31701 万元,企业自筹 241425 万元,银行贷款 24846 万元,其它资金 23349 万元。全省新增仓容 161.83 万吨,维修仓容 122.63 万吨,新增大米加工能力 614 万吨/年,新增面粉加工能力 326 万吨/年,新增油脂 加工能力 172 万吨/年,新增饲料等其它加工能力 162 万吨/年,建设批发市场 14 个,建设 粮食检测机构 7 个。目前在全省粮食基础设施中,有南通粮油接运有限公司、江苏省江海粮 油贸易公司张家港储运部、江苏盐城国家粮食储备库、江苏武进奔牛国家粮食储备库、南京 铁心桥国家粮食储备库等 10 万吨以上粮库 10 个;粮油工业企业有以高邮双兔为代表的大型 稻米加工型龙头企业,以苏三零集团、通州银河面粉、丹阳同乐面粉、金坛苏南面粉为龙头 的大型面粉加工型龙头企业,以张家港、南通港区域的东海粮油工业公司为龙头的沿江、沿 海油脂加工带,有无锡布勒、苏州佐竹、江苏正昌、江苏牧羊等大型粮机企业;有兴化粮食 市场、阜宁古河市场、苏州粮食批发市场、南京下关粮油批发市场、无锡粮油中心批发市场 等一批骨干市场。 尽管江苏这几年加大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但江苏作为全国粮食产销大省、流通大 省,粮食现代物流设施的建设、物流科技水平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广东、浙江、上海等兄弟 省、市相比仍有差距。江苏粮库产销区分布不平衡,一线收纳库设施条件差,中转仓容不足; 粮食仍然主要采用包装运输,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粮食的收购、仓储、加工、批发、供应 等企业大部分仍在各自为战,不能实现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缺少规模化、专业化的粮食物 流企业;粮食物流技术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落后于时代发展,预警体系不完善;检 验检测标准和设施明显滞后于市场需要;粮食物流人才缺乏,职业化程度低。 目前,江苏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很好机遇。国家发改委、粮食局很重视粮 食现代物流的发展,出台了全国性指导规划,并落实了专项资金和相关政策;地方积极性也 较高,粮食购销市场完全放开后,粮食企业经营逐步好转,有做大做强企业的内在需求;此 外,江苏产销区位优势、综合交通优势、粮食贸易经营优势、粮食加工与加工机械业发达的 优势以及粮食市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等优势,都有利于江苏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 2006~2015 年。具体分两个阶段:从 2006 年至 2010 年为第一阶段; 2011 年至 2015 年为第二阶段。 二、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整合全省粮食物流资源,未来 10 年中初步建立起与江苏“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 国际化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不断提高以合理成本保障江苏粮食安全的水平。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保障安全。结合《江苏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由政府制定 并实施《江苏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推进相应的粮食物流中心体系建设,推进现有粮 食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制定与粮食现代物流相关的鼓励发展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2、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发展专业粮 食市场,发展粮食现货与期货交易,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物流和粮食 加工企业和集团,促进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3、技术引领、鼓励创新。充分发展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江苏粮食现代物流的作用,积 极采用先进、适用、成熟的现代物流技术,鼓励创新创业,大力推进粮食物流及相关领域的 技术创新。 三、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体系 围绕“两纵两横”(两纵:京杭大运河、沿海走道,两横:长江沪宁沿线、陇海铁路线) 物流通道,初步建立起进出通畅、运作低耗、特色明显、保障有力的江苏粮食现代物流体系。 (一)仓容整合与建设目标 通过对现有仓容进行整合改造以及适量的投资建设,保持与中央储备规模、地方储备规 模和周转库存相适应的 1100 万吨以上总仓容,并提高仓库的利用效率,优化仓容布局,推 广先进的储粮技术,降低储粮损耗,形成现代化的江苏粮食仓储体系。 (二) “四散化”目标 根据江苏粮食水运为主的特点,加快粮食流通的“四散化”进程。到 2010 年,我省散 粮运输份额由现在的不足 20%提高到 50%左右,到 2015 年,提高到 80%,接近发达国家的先 进水平。 (三)粮食加工与转化目标 到 2015 年,粮油精加工产品比例提高到 80%,粮油深加工比例由目前的 15%左右提高到 25%,使江苏粮油加工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与优势进一步加强。 (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 建设一个集粮食资源管理网、粮油交易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 体的粮油信息网,上联省政府及各主管部门,下联各市县粮食局和粮食收储企业,横联全国 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形成以信息为主导的全省政府服务指导体系、粮食储运 体系、粮食批发市场体系、粮食加工配送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五)批发与配送体系建设目标 加强粮食销区口粮批发市场、“放心粮油”店和粮食产区中转批发市场的建设,形成符 合粮食供求平衡规律、布局合理的全省粮食批发与配送市场体系。重点发展 1~2个国家级 重点联系批发市场、4~5个省级重点联系批发市场。 (六)粮油检测体系目标 在进一步加强省级粮油检测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与粮食物流中心相配套、功能齐全、 区域性的 4 个重点粮食品质检测机构,同时加强市级粮油检测机构建设,形成全省粮食质量 检测体系。 (七) “两纵两横”物流体系建设目标 根据江苏“两纵两横”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重点在南京、南通、徐州、连云港地 区建设 4 个省级粮食物流枢纽,并通过辐射带动全省 8 个节点(宿迁、淮安、盐城、泰州、 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和镇江)粮食储运与批发市场、粮油食品深加工带的形成与粮食保 障供应体系的完善。 四、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项目 (一)收购与储存 粮食的收购与储存是联系粮食生产与加工转化的重要环节,江苏仓容产销区分布不平衡、 现代储粮技术应用落后、一线收纳库设施破旧老化、缺乏正常建设维修费用等问题和矛盾,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十年应加强几方面的建设:一是各级仓储企业继续深化国有粮食 购销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二是要根据“两纵两横”物流通道建设的要求,合理规划中央、省、市、 县各级粮库在江苏的布局,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在抓好储备库、中转库设施建设的同时,由 国家、省及各地方共同出资,加强农村一线收纳库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研究适合一线收纳库 的仓型及配套设备,对有利用价值的一线收纳库应进行维修改造,保证粮食流通源头的质量。 四是按照“安全、经济、有效”的保粮原则,在全省储备粮库中继续推广机械通风、环流熏 蒸、电子测温、低温干燥、三低(低温、低氧、低药剂量)等保管技术,并逐步向绿色储粮 的目标迈进。五是通过粮食储存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将虫、霉、鼠导致 的农户粮食储藏损失由 5-8%降低到 2-3%。重点规划项目: 1、一线收纳仓设计和推广项目 三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时所推广的高大平房仓不适用于一线收纳库。根据新形势下江 苏农村一线收纳库的收粮区域、运输、保管等要求,研究设计出符合江苏实际的一线收纳仓 型、仓容和装卸、计量、检验、储存等设备,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先行试点,并在今后的一 线收纳库建设中进行推广,以更好地方便农民卖粮。 2、一线收纳库维修改造项目 一线收纳粮库仓储设施条件较差,大部分建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存在着上漏、 下潮、地基沉降、仓墙裂缝的现象。同时一线收纳库设备少,保粮技术落后,对安全储粮带 来很大隐患,急需进行维修,以恢复和提升其功能。规划期的每一年内,对有使用价值的一 线收纳库进行适当的维修和改造,保证全省一线收纳库的完好率在 80%以上。 3、提升粮库现代科学保粮技术项目 为加快江苏粮食储存的现代化,结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和省级储备粮承储资格的要求, 应在全省储备库中继续推广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低温干燥四大保粮技术。同时, 加强低温储藏技术的研究,研制出耗能低、应用方便的谷物冷却设备并进行试点。 4、农户储粮减损技术示范项目 通过技术示范户的示范,在示范区及辐射区进行安全储粮技术宣传培训,引导带动农户 科学储粮,达到“一个村带动一个乡,一个乡带动一个县”的示范效应。从而减少农户稻谷 在储藏期间的损失,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加农民收入。 (二)运输与装卸 根据江苏“两纵两横”物流通道的建设要求以及江苏粮食主要流向的特点,对现有设施 要加快改造,实现码头、站场的机械化、自动化,逐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路无缝化链接的 粮食运输通道,加快原粮四散化进程,以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 1、长江和沪宁线 江苏地处国家粮食四大走廊之一的“长江粮食走廊”的龙头,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长江和沪宁线是国家发展“北粮南下”“东粮西进”的重要通道,也是国际市场粮食进 出我国的重要通道。结合江苏沿江开发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加强对南京港、南通港、 张家港、靖江港等专用粮食接运码头的“四散”改造或建设,适当增加中转仓库的仓容,提 高长江的粮食接运、暂存能力;必须加强沪宁线苏南五市的粮食中转库专用铁路专用线建设 或改造,增加散粮接收、发放、计量、输送设备,提高铁路粮食接运能力。 2、京杭大运河粮食 选择京杭大运河作为我省“北粮南下”的粮食物流通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 占地少等优点。我省的宿迁、淮安、扬州、徐州等粮食产区的粮食运输,主要依靠大运河运 往苏南、上海、浙江等销区。必须加快修建、改造沿河的中转仓库及其装卸设施,提高大运 河的粮食物流能力。 3、沿海 我国“北粮南下”通道的一个主要通道是沿海通道。连云港和南通港是我省在沿海粮食 物流通道上承接东北粮食主产区南运粮食的主要港口,规划第一阶段着重对连云港粮食专用 码头、中转库散粮装卸系统进行改扩建与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扩大其粮食专用码头规模和靠 泊能力,使其能够承担起 10 万吨级散粮的接卸、中转以及与其配套的储存、加工功能,有 效提高港口的集约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做好与墟沟火车站的无缝对接工作,提高粮食 中转效率;规划的第二阶段拓展南通洋口港的粮食接卸、储运功能。 4、陇海线 东陇海在我省境内的重要站点有连云港和徐州,还有连云港和徐州所属的东海、新沂和 邳州。可以将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等产区粮食以及进口粮食快速运往西部缺粮 地区。加强该通道的粮食物流能力,应发展粮食专用铁路专用线及装卸设施建设,实现与沿 海以及新-长铁路、宿-淮-盐铁路等其它通道的有效对接。 5、散粮汽车与散粮集装箱 在重要物流枢纽和中心,适当发展散粮汽车、散粮集装箱运输,实现与其它粮食物流节 点无缝化对接。 (三)加工与转化 显著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集约化组织程度;提高粮油产品的加工率和深加工 率;提高粮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整合省内粮油加工机械企业和优势产品,提高我省粮 油机械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水平;培育一批国家级粮食产业化龙 头企业、名牌产品和规模化种植—加工基地,形成一批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根据产业政策和规划产业布局,重点支持 15 个左右的加工 型龙头企业(集团),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改造生产线,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2、粮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是从节约资源、效益最大化出发,实现加工副产品的 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 3、杂粮加工产业化促进项目:针对我省的南通、徐州两市杂粮较多,可以发展杂粮加 工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杂粮的转化、增值。 4、粮油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项目:支持粮油加工技术关键装备的国产化自主创新研 制,特别是虚拟仪表的示范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水平。 5、主食品工业化示范项目:支持面制主食品工业化、主食米线(米粉)工业化、米制 方便食品工业化。从大城市重点示范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大幅度推广。 (四)批发与配送 根据全省粮食资源的合理流向,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要重点培育, 以期向区域性、专业化与粮食物流园区型市场发展,不断强化和完善以销区口粮批发市场和 区域性中转批发市场为主体,其他小型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江苏粮食市场 体系。 1、销区口粮批发市场和“放心粮油”店建设 重点扶持和发展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与南京下关、苏州、无锡、昆山等发展迅速的销 区口粮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区域性粮食中心批发市场或市县粮 食现货批发销售市场,不断增强其联结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贸易的中介作用,不 断发挥其在区域性居民口粮批发、加工与配送,以及在口粮市场价格形成与反馈中的中坚作 用,成为市场粮油价格的“晴雨表”。 引导和支持各市、县“放心粮油”店建设,并对“放心粮油”产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 产品质量,使放心粮油标准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粮油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水平。同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设销售网点,发展连锁经营,组织粮油服务社等多种形 式,大幅度提高放心粮油在农村市场的占有率。 2、区域性中转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不断提高苏北、苏中的中转粮食批发市场与上下线的粮食生产者、加工企业及零售商建 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和配送业务关系,以及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功能齐全、交易 方式先进、信息透明,且与粮食物流密切结合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建设。着重鼓励并促进大 豆、玉米等专业市场和阜宁古河等区域性综合杂粮批发市场建设;着重鼓励并促进兴化市粮 食市场等集加工、批发为一体的粮食综合型批发市场建设;着重鼓励并促进部分具有区域优 势、经营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的县级粮油批发市场的建设,不断促进这些批发市场辐 射能力的增强及其在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进一步显现。 (五)信息与科技 信息化是粮食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在粮食仓储、运输、加工转化、批发与配送等各个 物流环节都应开发或引进相关信息系统,逐步建立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实现粮食流 通的信息共享,提高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为企业和全社会服务的水平。同时应充分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发挥相关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校的作用,为发展粮食现代物 流提供技术支持平台。 1、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建设并完善粮食资源管理网、粮油交易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 体的粮油信息网,加强与其他省市粮食信息交流,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提供可靠依据,提高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粮食储备与应急体系建设 建设和完善省储粮管理信息系统、全省粮食应急保供系统,建设全省粮食统计监测、全 社会调查统计、市场价格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全省预警信息系统。 3、粮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省级粮油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开发高效快速的质检技术,更新、添置仪器设 备,保证粮油流通中的检验检测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对地级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 项目,在现有基础上,更新、添置相关仪器设备。对 1 万吨仓容以上储备粮库逐步配备快速 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六)中心与体系 江苏粮食现代物流设施的建设集中体现在“两纵两横” 、“四大枢纽”与“八大节点”上。 加强“两纵两横”建设,就是要使沿“两纵”与“两横”分布的粮食现代物流得到集聚性重 点发展。主要包括:(1)优先考虑目前沿两纵两横分布的粮食物流存储、接运、中转、加 工等配套设施现代化,从而使沿线的四散化比率与粮食流通的集约化程度等得到率先发展。 (2)引导粮食收储、加工、配送等企业向两纵两横集聚,促使以规模化、无缝化与增值化 为重要内容的各类粮食物流中心较快发展。(3)加强推进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所属部门 之间粮食物流资源的有效组合。 加强“四大枢纽”建设,就是使综合交通、市场与经济条件等总体较佳的南京、南通 (包括张家港至太仓港)、徐州与连云港的粮食物流枢纽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通过以信息 化为核心内容的综合建设,使南京成为江苏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物流中心,华东粮食转运中 心、交易平台、信息平台。通过以江海联动为重要内容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挥南通在粮 食加工、需求优势和交通中转等方面的优势,使南通在苏中及江苏粮食现代物流的发展中起 到重要的枢纽作用。依托连云港港优先发展国际粮食物流中心及相关配套体系建设,充分挖 掘与发挥连云港充裕的粮源及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连云港在江苏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中的 日益重要的“桥头堡”作用。发挥徐州交通发达、粮源丰富、流通设施基础较好的优势,把 徐州建设成为黄淮海地区重要的粮食现代物流基地和枢纽。 加强八大节点建设,就是充分考虑按经济区域组织粮食商品流通的发展要求,又兼顾到 现行地市行政区划组织管理的现实状况,通过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的改建与相应粮食物流资 源的整合、优化,使其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粮食资源发挥重要的集储运加等方面的作用。针 对八大节点不同的粮食供求、粮食物流状况和发展定位,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盐城、淮安、 宿迁、泰州等地区粮食物流节点的重点是建设集仓储、加工、批发、配送、信息功能为一体 的特色型粮食物流中心,以及以集并、分级、仓储、加工与快速流出为基本内容的农村粮食 物流中心,致力于张扬各地的优势与特色,做大做强物流企业以及以点带面区域性物流网络 功能的作用发挥。对于粮食主产区特征明显、粮食收储设施相对较差的地区重点考虑一线收 纳库仓型和配套设备设计试点项目;对于粮食资源丰富、深加工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考虑以 加工配送为重要内容的主食品工业化示范项目试点建设。润扬(扬州-镇江) 、苏州、无锡、 常州等地区,粮食需求量大,是江苏粮食安全重点考虑的地区,宜重点发展以销产区密切合 作为重要内容的粮食批发市场与粮食加工配送体系,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平台和粮食预警系 统,降低粮食流入成本,提高粮食流入效率。 利用好当前粮食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有利时机,通过“四大枢纽” 、“八大节点”的示 范效应,整合和完善全省现有的粮库、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物流资源,加快联合兼并、重 组的步伐,推动资金、资产向优势企业流动和聚集,实现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 销售服务的一体化,在全省范围内建设几个、几十个实力雄厚、机制灵活的“粮食物流企业 航母”。在发展大型物流企业的同时,适度建设一批与粮食物流中心相配套的专业性很强的 中小物流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作配套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小城镇要 重点培育面向零售网点的成品粮油配送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批发市场也要向配送中心 方向发展,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大型粮食储运中转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改善运输条件, 逐步向专业性很强的粮食物流中心发展。 五、江苏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江苏粮食物流发展的投资机制 建立江苏粮食物流规划的投资机制,包括政府投资、行业企业投资、市场化投融资和吸 引外资四个方面: 1、政府投资 对于中央政府投资的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地方政府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并纳 入地方财政预算;对由地方企业承建的物流项目,可以争取中央政府的投资或贴息。国有储 备库、中转粮库、物流信息平台、散粮接收发放设施等物流设施以及专业人才培训,主要采 取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采取直接投资、 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可由中央和地方按事 权划分原则进行投资建设。 2、行业企业投资 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原则,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的粮食行业企 业对物流项目进行投资和开展合理竞争。粮食主产区粮库与销区粮库间,粮库与加工厂间的 散粮装卸设施的投资,主要由企业自筹经费方式解决,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散粮运输汽车 等项目投资,省财政可给予投资的 50%进行补助或给予贷款贴息。 3、市场化投融资 粮食流通设施除政府投资外,大量的粮食流通设施的建设投资通过社会多渠道投资来解 决。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4、吸引外资 对于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项目,可采取国际通用的 BOT(建设-运行-移交)方式或 TOT (移交-运营-移交)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建设资金筹措,缓解政府资金短缺的压力。 (二)建立江苏粮食物流规划的运作机制 1、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组织实施 全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省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并纳入江苏 现代物流总体规划;各个市的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必须与省总体规划相衔接;粮食现代物流中 心(物流园区)建设由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在征地政策、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统 筹安排,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此外,为保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实施,建议由省发改 委、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铁路办等相关部门共同成立物流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和政府综合协调机构,加强配合,对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实施、物流项目建设、政策优惠等 实施统一领导和协调。 2、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实施项目管理 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工程监理等各项法规制 度。项目要充分论证,并与上下环节在流量、流向、处理能力上的对接和协调,承建企业应 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企业应有体制创新方案和粮食现代物流运营方 案,项目建设资金必须全部落实。在物流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进度、资金使用、建 设队伍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项目建成后,必须建立相应的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 加强粮食现代物流的监管和协调,检查和控制粮食现代物流计划的实施效果,确保物流建设 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 3、改善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行政服务 建立省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各级政府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 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 工作效率。 (三)建立江苏粮食物流规划的监督与完善机制 宏观调控手段是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科学化运作的重要保证,政府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过 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为此需要成立粮食现代物流调控机构。政府可成立相关常设机构或 授权省发改委、省粮食局负责协调和处理重大粮食物流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对重大粮食现代 物流项目的规划和审批。并统一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的粮食物流,负责区域范围内粮 食物流与江苏整体粮食物流格局的一致性,协助做好中央储备的摆布、调动和管理。通过粮 食现代物流调控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有效提高粮食物流及其商品流通的效率。 (四)建立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实施的激励政策 建立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实施的激励政策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 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市场准入政策。 1、制定江苏粮食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粮食企业向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国 际化、多元化、节约化方向发展。优先支持大型粮食企业集团与国际著名企业合资合作,引 进资金和现代物流技术。建立产业协调机制,促进粮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提升产业链的价 值。 2、针对粮食物流企业制定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粮食物流领 域。粮食企业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粮食制品所需设备等的技术改造, 可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 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 号)的有关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减免 新办从事粮食物流技术服务、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所得税。 3、对省重大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加强建设用地支持,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前提下,所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省国土资源厅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给予安排, 其用地价格按照实际用途给予适当优惠。具体实施意见由省国土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粮食局 研究制定。 4、对于列入国家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省财政可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资助,列入省 粮食物流规划项目,除争取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外,各地也应给予必要的配套资金资 助。继续重点加大对苏北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四 项转移”等政策措施,对于关系全局而地方财政相对较弱的区域性粮食物流项目给予资金上 的适当照顾。 5、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方粮食行政管理法规,按照公平公正和非歧视性原则,完善市 场准入条件与标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粮食流通发展。具备规定 条件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物流企业,经主管机关认定和备案后,可自动获得省管理权限内的各 类经营权。具体实施意见由省工商局会同省粮食局研究制定。 (五)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在江苏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江苏省各级粮食行业协会,应发挥为协会成员提供 优质服务、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业内与业外的协调工作 等作用。 (六)加快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的高低是衡量粮食物流现代化程度的标志,因此为了全面推动粮食现代物 流的发展,应加快粮食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主要包括: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关键 技术的研发,制定和完善粮食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粮食物流技术。 (七)注重粮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拥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粮食现代物流人才,是江苏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能够顺利推进和 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支持企业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大力推动粮食物流从业人员 职业继续教育,逐步实行粮食现代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