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资料.docx
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 1.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或行为与其它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2.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4.中共十八大确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 5.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少数民 族地区社会改革政策、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培养和使用少 数民族干部政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宗 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6.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 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7.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 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8.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 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9.民族地区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 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 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 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10.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 藏自治区。 11.民族识别的两个原则:一是依据民族特征;二是尊重民族意愿。 12.中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其中,自治区 5 个、自治州 30 个、自治县(旗) 120 个,还有 1256 个民族乡。在全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有 44 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政府。 1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 年)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79 万人。13.中国民族成分最 多的是云南省,有 25 个民族。 14.中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无本民族语言外,其他 54 个民族均有本民族语言。 15.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 米、纳西等 7 个民族; 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 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 别克、塔吉克等 10 个民族; 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 分人信仰东正教。 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 崇拜和多种信仰。 16.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 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 年 10 月,正式把每年的 12 月 3 日定为“颁金节”。 17.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那达慕”大会,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为了庆祝丰 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 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 吉数。 18.“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19.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 9 月为斋 月。凡回族男 12 岁、女 9 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 的法定假日。 20.苗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 有盛名。 21.苗族祖先崇拜蚩尤。 22.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 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 (13 年一度) 。 23.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 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 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 年吉祥如意。 24 傈僳族,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 月 20 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 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 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25.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 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 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26.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 “布侬”、“布雅依”等 20 余种自称。 27.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 28.壮族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 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29.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 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 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 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 30.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31.高山族,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 、“丰收祭” 、“收 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32.纳西族的“纳”有大或尊贵之意, “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 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 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33.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 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 般为 3 天。 34.阿昌族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 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 、出洼(开门) 、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 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35.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 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 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36.鄂温克族,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 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 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37.“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 驯鹿的人们”。每年的 6 月 18 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 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 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38.赫哲族,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 日,年年都在农历的 7 月 15 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39.门巴族,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相传藏传 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 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40.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 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 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 41.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保安 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 42.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 有“二月二”、 “三月三” 、“四月八”、 “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43.达斡尔族“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称春节为“阿涅”,也 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 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44.德昂族,意思是“石岩”。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 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 富情趣。 45.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 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 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46.独龙族,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 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 一) ,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俄罗斯族,多信东正教,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 周,不吃荤,只吃素。俄罗斯族人非常忌讳“13”和“星期五” ,原因出自宗教。 48.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 首扎勒特” (10 月) 、 “吃扎扎” (五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 两个小节日。 49.哈萨克族源远流长。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 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 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哈萨克族有罚“7”、崇 “7”、尚“7”的习俗。罚“7” 。在哈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关于“40”的故事,在日常生 活中,他们也常常用“40”来形容某件事情。 50.基诺族,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 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 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 51.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 、 “越”或“安南” 。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 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 节” (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52.景颇族,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其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 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 2—3 天。 53.柯尔克孜族,是其民族自称,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 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 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 于汉族的春节。 54.拉祜族,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 “拉”为虎, “祜”为将肉烤香的意 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 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 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 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55.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 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 传说。 56.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畲族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 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 行,亦称“乌饭节”。畲族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57.1984 年 6 月 30 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 58.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 2300 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59.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 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 的古老习惯。 59.朝鲜族,喜穿白衣,又称白衣民族。擅长种植水稻,特色食物有泡菜,打糕等。 60.毛南族,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 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 “放飞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61.仫佬族,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是“母亲”的意思。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 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 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 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62.普米族,“普米”意为白人。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 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63.羌族,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 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 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64.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 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 65.水族,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 ,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 的传统节日,端节在水语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 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6”在水族文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 66.塔吉克族,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 相同。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 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67.塔塔尔族,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 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68.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 ,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 铁仡佬”。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糯米粑是仡佬族节 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69.土族,“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 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70.佤族,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 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 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 ,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71.“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 。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 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 、库尔班节(即古尔邦 节)和诺鲁孜节。 72.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孜别 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 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73.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 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 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74.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除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 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 30 多个,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 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75.裕固族,起源于回鹘。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 3 岁时才第一次剃发, 届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76.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 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 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 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 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 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当年雨水充足。 77.我国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78.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79.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的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的办事处,以及直接为少数 民族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配备适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 80.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城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少 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城市人民政府鼓励企业招收少数民族职工。 81.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 82.《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第二条: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五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应当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 养、选拔和使用。 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聘用工作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用、 聘用少数民族公民,不得以生活习俗等理由拒绝录用、聘用少数民族公民。 人事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名额用于少数民族公民。 第六条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候选人和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中,应当有少数民族公民。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中,应当配备少数民族干部。 第七条: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 者副主任。 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和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 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 第八条: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民族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公民。 第九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村,可以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并经 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认定为民族村,并报省、市民族事 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高等院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举办民族班或者民族预科班。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新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 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具体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制 定。 第十七条:少数民族小学生和初中学生免交杂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高中学生酌情减 免学杂费。 减免的费用由学校所在地市、县(市、区)财政解决。 第二十七条:因工作调动、经营、婚嫁等原因来本省居住的少数民族公民,有关部门、单位 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为其办理有关手续,并在生活、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教育和管理,保护其合法权 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 83.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84.禁止民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损害民族关系的行为。 85.丽水学院拥有华东地区高校唯一的民族学专业,现在校民族生共有 1058 人,涵盖 29 个 民族、21 个省(区) ,在少数民族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在第九届、十 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 3 项,全国第二、三届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 2 项,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