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

The only⌒虛幻の承諾11 页 473.462 KB下载文档
(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
当前文档共11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代表作2)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docx

只为家乡那一捧黑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梨树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资料图 王贵满(左一)查看实施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地里的蚯蚓数量。 受访者供图 实施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土壤根系剖面。 颜旭 摄 实施保护性耕作,需要改变的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习惯,需要 说服的是千千万万以耕地为生的农民。因此,哪怕一丁点儿改变,都 像是一场革命。 十几年前吉林省梨树县西黑嘴子村的样子,在陶勇的脑海中,伴着 时间的飓风在慢慢消散。可每年正月初左右,“吹得人脸生疼的风 沙”,像裸露在荒原中的坚硬岩石,矗立在他记忆的深处,“如果遇上 沙尘暴,人走在路上,都刮得睁不开眼。看着地里的土都被刮走了,会 很心疼。” 同样心疼的还有当时在梨树县农技推广站工作了十几年的王贵满, “最严重的时候,一年刮走了 6 公分,那可是最宝贵的黑土,形成一公 分 可 要 200 到 400 年 啊 。 ” 这大概是农业人之间相通的情感。当年看着那没有丝毫黏性,粉面 儿似的黑土,梨树县孤家子村的苗全心里填满了担心,“我家祖祖辈辈 都是种地的,这地,再不保护,还能祸害几年?” 当初的他们大概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些共同记忆引发的痛心与焦 急,让他们多年后从素昧平生到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家乡黑土地的保 护,逐渐形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 术。他们探索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被人们称之为“梨树模 式”,并伴随着这一典型经验在东北地区的推广,让更多人知道了他们 的家乡。 黑土地成了“破皮黄” 其实,他们的记忆所折射的,是一部我国黑土地开发利用史。 20 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 “ 插 双 筷 子 能 发 芽 ” 的 黑 土 地 被 开 垦 成 良 田,“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华丽转身,是新生的共和国最宝贵的成 绩之一。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近年已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粮食调出量 占全国三分之一,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没。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黑 土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粮食生产格局。但因过度开 垦 和 利 用 , 黑 土 地 面 临 严 重 退 化 。 20 世 纪 90 年 代 , 越 来 越 多 的 农 民 发 现,黑土地慢慢成了“破皮黄”(即黑土层薄,露出了黄土层)。 其 实 科 学 家 们 早 在 20 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 就 开 始 了 黑 土 地 保 护 的 相 关研究,逐渐意识到减少动土、有机物还田,是黑土地保护的核心要 求。“但咱们的习惯是,春天播种之前把地整得非常疏松,秋收时,不 仅要把秸秆收走,根茬都要刨出去。这样就造成地表裸露,没有保护, 一刮风下雨就会侵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认识 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耕作方式。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保护性耕作早已成为主流耕作技术。但 是在我国,农耕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一粒种子的落地发 芽到开花结果,土地几乎承载了农民所有的生活希望。春去秋来,人们 日复一日地劳作,最终在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世纪初,原农业部就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十五”期间重点推广的 50 项 技 术 之 一 。 2002 年 , 中 央 财 政 又 设 立 专 项 资 金 , 在 北 方 13 个 省 、 市 、 区 设 立 相 关 项 目 。 2004 年 , 王 贵 满 所 在 的 梨 树 县 农 技 推 广 站 曾 响 应吉林省农科院的号召,小范围内开展玉米高留茬还田示范,就是收获 时在地里留下较高的根茬,使其起到固土的作用,这是保护性耕作的一 个常识。通过这个项目,王贵满对保护性耕作有了一点认识。 所 以 , 当 2006 年 张 旭 东 找 到 王 贵 满 , 表 示 想 承 包 200 亩 的 连 片 土 地,进行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也就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长期定位 试验时,早年间对黑土流失的记忆和先期的实践,让王贵满一下子就答 应了,“咱们一起在梨树把这件事干起来。” 起步高家村 就 这 样 , 2007 年 , 在 高 家 村 的 一 片 225 亩 的 土 地 上 , 梨 树 的 保 护 性耕作实践开始了。 当年的玉米收割完后,秸秆立马都被村民们抱回家当过冬取暖的燃 料了。可张旭东让王贵满收购一些秸秆,铺到地里去。 这一铺,铺出了村民心中的疑问:“盖着秸秆的土地来年怎么种庄 稼呢?怎么播种呢?”传统的播种机是在土壤翻耕或者深度旋耕后,把 种子播进去。施行保护性耕作,需要用到免耕播种机,尽量不翻耕或者 深度旋耕,在此基础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和施肥。不过在 当年,国内市场上还没有免耕播种机,张旭东只能使用中科院东北地理 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从国外购买的一台。 当时在梨树县农机推广总站工作的苗全,被王贵满拉来高家村搞试 验。看着人家那机器“播下去的种子跟人工摆的似的,老整齐了”,他 心里是又羡慕又着急,“咱们啥时候能有这么牛的机器啊?” 仅靠购买国外的机器,成本太高。想要实现规模化推广,必须要先 实现机器国产化。“这可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首先得把机器的原理搞 明白,之后还得让它适应咱们的水土。秸秆切断与清理、施肥、种床疏 松与整理、播种开沟、覆土和镇压……机械作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得调 整 。 ” 苗 全 举 了 几 个 例 子 , “ 美 国 的 种 植 行 距 都 在 70 多 公 分 左 右 , 可 咱 们 是 60 公 分 。 咱 们 一 垧 地 下 一 千 公 斤 化 肥 , 美 国 是 三 四 百 公 斤 。 还 有,咱们的地硬,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条件跟人家也不一样。” “这些不同的地方该怎么解决呢?” “结构上就得调。比如排肥部件就加大排肥量。加强整机重量,来 保证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调整完了再进行试验示范,看看有什么问题 再调整,技术就慢慢成熟了。” 就 这 样 , 在 高 家 村 , 靠 着 王 贵 满 以 个 人 名 义 筹 借 的 10 万 块 钱 , 几 位满怀憧憬的农业人,开始制造“中国特色”的免耕播种机。他们并不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其他人大多半途而废或者无法复制。以苗 全和几位科学家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借鉴着买来的、并不十分成熟的前 人的图纸,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硬是把玉米免耕播种机的样机造了出 来。 不 断 改 良 , 不 断 完 善 。 这 台 机 器 终 于 在 2009 年 初 通 过 了 吉 林 省 农 委的验收,他们于是决定投入量产。 国产玉米免耕播种机的问世,给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大规模推广 的可能,但农民观念的改变是一个远比技术进步还要艰难和漫长的过 程。比如,在许多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看来,秸秆焚烧不仅可以处理掉 多余的秸秆,还能给土地增肥,减少病虫害。 可张旭东的长期定位试验恰恰颠覆了这个传统经验:在同样的土壤 条 件 下 , 采 取 保 护 性 耕 作 的 耕 地 , 耕 层 土 壤 有 机 质 含 量 增 加 了 15% 到 20% , 土 壤 蓄 水 量 平 均 增 加 了 50 至 60 毫 米 , 可 有 效 解 决 干 旱 问 题 。 如 果 有 30% 的 土 地 覆 盖 秸 秆 , 就 可 以 减 少 70% 的 风 蚀 , 化 肥 用 量 减 少 的 同时产量也增加了。 多 年 的 数 据 还 表 明 , 保 护 性 耕 作 能 够 平 均 增 产 3% 左 右 , 风 沙 和 干 旱 地 区 甚 至 能 高 达 30% , 机 械 作 业 每 亩 地 能 降 低 100 块 钱 左 右 的 成 本。 西黑嘴子村的困境与突围 增产和节本,是吸引农民的“两大法宝”。掌握了扎实的数据和增 产的事实,王贵满认为,保护性耕作规模化推广的时机到了。但这注定 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毕竟,需要改变的是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习 惯,需要说服的是千千万万以耕地为生的农民。因此,哪怕一丁点儿改 变,都像是一场革命。 西黑嘴子村村民朱守平已经参加了不下十次有关保护性耕作的座谈 会,但还是不能接受,他雷打不动地用着传统的老办法种地。没说几 句,他便匆匆离开,老伴儿常年卧病在床离不开他。 老朱的家里,做饭热炕都得靠柴,尤其是冬天,气温将近零下 30℃ , 他 得 保 证 老 伴 儿 不 受 冻 。 买 煤 用 电 太 贵 了 , 只 有 烧 秸 秆 取 暖 不 用 花钱。 他一辈子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家里的墙面都坑坑洼洼的了,也舍不 得修补,“糊张报纸就行了”。虽然也听说了保护性耕作可以增产节 本,但家里的地,事关全家的生计,他不敢怠慢,也不愿轻易冒险。 老朱的顾虑不是个例,在保护性耕作推广之初,王贵满每天面对的 都是这样的农户。无奈之下他决定先找“粉丝”——那些有情怀、有能 力、志同道合的人。 很多技术只有在大规模连片的土地上施展,才能将效果和利用率做 到最大化。好多一家一户的农民本身就很难接受,更不用说乐意采用 了。“所以我们商量,应该把合作社作为我们推广的主要对象。因为土 地规模大,增产和节本对合作社的吸引力远高一般农户。”王贵满下定 决心,调动起合作社的积极性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重中之重。 作 为 农 业 大 县 , 梨 树 共 有 4000 多 家 农 民 专 业 合 作 社 。 这 些 合 作 社 通常以流转或者代耕其他村民土地的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耕作经 营,每年支付给村民一定的土地流转租金,或者从村民那里取得固定的 耕作管理费用。 在找“粉丝”的过程中,陶勇出现在王贵满的视线中。他的双滢合 作社在村里小有规模,而且在外面闯荡过,视野特别开阔,能从国际视 角来看待问题。“人家那些先进的农业生产国,免耕机早就遍地都是 了,咱们还停留在小四轮种地呢。咱们地大物博,咋就不能节本和增 产?”最重要的是,王贵满认准了陶勇是真心想做事的人,“否则不可 能放弃外面一年十几万的钱,回家乡创业。” 即便如此,陶勇面对的也是一场难打的仗。刚买免耕机那会儿,大 部分村民根本“看不上这玩意儿”。因为在他们眼里,免耕机种过的地 “没有垄,地还压得特别硬,肯定不高产”。而且由于头一次用免耕 机,不熟练,跟自家“溜溜直的地”比起来,陶勇那地打的垄“明显歪 了,没有这么种地的”。 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先把秸秆离田,之后得旋地、起垄,再播种,保 护性耕作把四步程序归成一步。本来是更省事了,可村民觉得陶勇不过 是想在种地上偷懒,“这地老百姓不辛苦伺候着,能产粮吗?” 在给村民讲秸秆覆盖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土壤变厚等等好处 时,陶勇算起了长远账:“当年不一定能看到效果,可三五年后,等土 壤的有机质增加了,变黑、变厚了,就能不被风刮跑了。”但眼下村民 看不到什么实际的效果,而且“今年这地是我种,明年还不一定谁呢, 还是现在先入先得利”。就这样,陶勇第一年的推广就这么黯淡收场 了。 但陶勇相信时间的力量。第二年,他又搞起了免耕种植和秸秆覆 盖。这次,老天爷给了他“时机”。通过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陶勇知道 这年大概会遭遇春寒。因为事先有准备,所以“春寒以后地一点没动, 还放上了秸秆,让地温可以慢慢上来,可以起到保苗的作用”。与此相 对的是,好多村民怕遭遇春寒,4 月下旬就起好垄、播好种了,等到小 苗都出到四五公分高的时候,也就是 5 月初的时候,陶勇才开始用免耕 机播种。也就在此时,改变开始悄悄萌芽了。 “好多村民地里出的苗七高八低的,有的地甚至都没出苗。我的地 大概种完七天就全出苗了。而且后来遇上春寒,那些地就很不像样 了。” 事实胜于雄辩。这摆在眼前活生生的效果,终于让村民觉得“这种 法儿挺好”。 一波三折 保护性耕作从试验田推广到真正的大田里,每一项颠覆习惯的变 革,几乎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和种种 现实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面对像朱守平这样靠烧秸秆取暖的村民,陶勇就免费往人家里送苞 米芯。“既然人家把地都交给咱们去种了,烧柴肯定是问题,至少还需 要引材,不能让人家再花钱出去买木头了。咱既然有这些苞米芯,就得 分给他们。” 美好的初心与愿望并不一定达成各方都满意的结局。虽然陶勇都是 在家里用铲车装好,还送“货”上门,但由于任务量大,再加上“出车 时装得紧不紧,车装得高了低了”这些因素,还是会导致各家分到的苞 米芯数量多多少少有些差别。不患寡而患不均,村民为这些小事也能争 论不休。 为了让保护性耕作的实施,不绊在这些枝枝杈杈的问题上,陶勇还 得耐着性子,于情于理地去解释:“都是我的农户,没必要厚此薄彼。 既然是免费送给大家,更没必要存着坏心,让大家来挑理儿。”除了主 观上没必要这么做,各家收到的苞米芯多多少少夹带些苞米叶,则是技 术上的客观原因导致的。现在合作社大都采用机收,为减少籽粒的破 损,会尽量不把苞米叶剥得太干净。“这些问题讲清楚了,村民的争论 也就慢慢没有了。” 在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的时候,当地农民种玉米大多是均匀垄种植, 垄 距 60 公 分 。 由 于 种 植 密 度 大 , 没 有 地 方 放 秸 秆 , 所 以 陶 勇 就 希 望 通 过改变垄距来解决秸秆覆盖的问题,同时还能高产。“因为村里有一部 分地是平洼地,这种地湿度大。如果再垄距过小,种植密度大的话,阳 光照射就会不足,植物积温也不够。” 垄距小也是源于朴素的追求高产的观念,“在有效面积之内,起的 垄头越多,种得就越多,得的粮食就越多,因此垄越种越小。”但凡事 都有两面性,种植密度过大,也会影响作物吸收光的能力,从而影响产 量。而且当地有个习惯,对自家地,农民的边界意识很强,但不是通过 地 有 多 宽 来 界 定 , 而 是 通 过 记 垄 数 来 记 自 家 地 界 , “ 15 根 垄 为 边 界 就 是 15 根 垄 , 多 一 根 也 不 行 ” 。 但 在 陶 勇 看 来 , 要 想 实 现 规 模 化 的 机 械 种植,垄距要规范,还必须打破地界,形成规模。 陶勇于是向王贵满求助,王贵满又找到专家。科研团队经过反复试 验,改变了传统等行种植法,将两垄或三垄合并成两行,行距有宽有 窄,窄行种玉米,宽行覆盖秸秆,来年宽行种玉米,窄行堆秸秆,形成 了“条带耕作”技术。 所有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苗全这边也是“不得闲”。就算机 器已经成熟,在市场上投放多年后,还是不断会有村民找苗全“理 论”,“每年都会有打官司的”。比如种子和化肥种一块儿去了,烧籽 了,就跑来要求赔偿。“可明明是没按说明书操作啊,种子的间距都是 有要求的,而且播的时候要随时检查。”苗全挺无奈的,但“革命嘛, 都得有这个过程”。 种植密度大的问题,也给苗全带来过麻烦。因为种植密度大,随之 产生秸秆的量也更为庞大。而免耕播种机的操作原理,是将秸秆切开, 随后开沟、播种。但是遇到秸秆过多的情况时,机器就会出现卡草、切 割不完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播种效果。 苗全接到过不少这样的投诉,也想了很多招,效果还不是很好。 “那时候就不知道把秸秆再往碎里打一点。后来引入了秸秆还田机,就 把秸秆打碎了,还打得细碎,效果非常好。” 就是这样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对秸秆还田的方式和数 量进行调整,秸秆归行机、条耕机等一系列顺应需求的农机设备被研发 出来,来确保耕作效率和效果不受影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位 于 高 家 村 的 试 验 田 刚 起 步 时 , 王 贵 满 曾 畅 想 : “ 希 望 10 年 后 有 效 果 。 ” 有 人 搭 腔 : “ 20 年 后 有 成 效 也 行 。 ” 如 今 十 几 年 过 去 了 , 试 验 田 的 土 壤 含 水 量 从 20% 增 加 到 40% , 减 少 土 壤 流 失 80% , 耕 层 0 至 20 公 分 有 机 质 含 量 增 加 近 13% , 每 平 方 米 蚯 蚓 数 量 超 过 100 条 , 是 常 规 垄 作 土 壤 的 6 倍 。 试 验 田 从 “ 破 皮 黄 ” 的 普通地块,成了连续 4 年亩产超吨粮的高产田。 陶勇拿西黑嘴子村的一垧地算了笔账:按照以前的种法,旋耕得 600 块 钱 , 种 植 的 人 工 成 本 得 500-700 块 钱 , 压 一 遍 地 又 得 100 块 钱 , 压 第 二 遍 200 块 钱 。 这 就 是 1600 块 钱 。 化 肥 至 少 得 上 一 吨 , 平 均 价 2000-3000 块 钱 。 现 在 化 肥 能 少 用 200 斤 , 又 能 省 两 三 百 块 钱 。 算 下 来 一 垧 地 省 1000 多 块 钱 是 正 常 的 , “ 省 下 多 少 就 是 挣 了 多 少 ” 。 苗全手里的活则越做越精细了。“机器每一个部件存在的必要性都 越来越清晰。小到螺栓拧紧的力度,一条螺纹多长多大,能起多大作 用。” 这三个“臭皮匠”还会继续琢磨保护性耕作的事儿,“这个活就得 干 到 咽 气 那 天 闭 上 眼 , 心 里 跟 着 了 魔 似 的 。 ” 陶 勇 的 合 作 社 , 去 年 300 公顷土地成了新的试验田。“这是梨树模式的升级版。”王贵满说,就 是与大型国企展开深度合作,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 主 体 为 重 点 , 以 300 公 顷 土 地 相 对 集 中 连 片 为 一 个 实 施 单 元 , 将 农 资 采 购、农机作业、人员配置和资金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合作社的效益提 高了,与之紧密相连的普通农户同样能够增加收入,保护性耕作的规模 和规范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虽然他们的初心一直没变,可是身处的大环境早已今时不同往日 了 , 黑 土 地 保 护 早 已 从 基 层 自 觉 变 成 国 家 意 志 。 2021 年 的 中 央 一 号 文 件,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工程。当年 7 月,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 合 印 发 了 《 国 家 黑 土 地 保 护 工 程 实 施 方 案 ( 2021—2025 年 ) 》 , 明 确 “十四五”期间我国完成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任务和目标。《中华人民共 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也于今年 8 月 1 日起施行。 “我干了一辈子,黑土地保护从来没有被提到如此高度。”从当初 的感性认识到如今刻在骨子里的使命,他们觉得,“这辈子能干成这一 件事,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