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3)绿进沙退的较量.docx
绿进沙退的较量 张凤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自艰 2021 年 秋 , 航 拍 四 方 墩 志 愿 者 生 态 林 里 的 两 年 生 梭 梭 树 。 韩杰荣和生态林里四年生的梭梭树。 村民正在打包“沙瓜先生”蜜瓜。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总得为家乡做些什么,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成为生态难 民。”韩杰荣是这样想的,拯救民勤绿洲,实则就是在拯救自己的家 园。于是,一场沙进人退、绿进沙退的较量从国栋村开始,一直持续 到现在。 “ 2004 年 , 有 专 家 观 点 称 , 按 照 当 时 沙 漠 化 速 度 , 民 勤 绿 洲 的 地 下 水 将 在 17 年 后 枯 竭 , 届 时 两 大 沙 漠 将 合 拢 … … ” 网上一条条有关家乡绿洲消失、沙漠前进的新闻报道直击韩杰荣的 内心。当时还在兰州大学读书的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打开电脑,申请域 名,创建网页,然后在后台敲下了网站名——“拯救民勤”。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从民勤地 形地貌沙盘上来看,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 围,民勤绿洲就像一把楔子一样,镶嵌在两大沙漠之间,成为我国西北 风沙线上的桥头堡。 然 而 , 上 世 纪 50 年 代 以 来 , 随 着 石 羊 河 上 游 来 水 逐 年 减 少 , 加 之 民勤绿洲内部地下水过度开采,大量植被枯死,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 化,民勤成为全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韩杰荣的家乡在民勤县西渠镇东胜村,是青土湖西边的一个村庄, 45 岁 的 他 至 今 仍 记 得 20 年 前 村 子 里 “ 沙 上 墙 、 羊 上 房 ” 的 场 景 , 房 前 屋后的白杨树消失不见,农田周边的防护林大量枯死,流沙正在以每年 几米的速度吞噬绿洲腹地。 “总得为家乡做些什么,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成为生态难民。” 韩杰荣是这样想的,拯救民勤绿洲,实则就是在拯救自己的家园。于 是,一场沙进人退、绿进沙退的较量从国栋村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保卫家园,从种下第一棵梭梭开始 在民勤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下都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 韩杰荣向记者解释,受到沙漠侵蚀、水源枯竭的威胁,当地部分地区生 活条件困苦,所以不断有民勤人往外地迁移,却很少有外地人来民勤定 居。他从小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不上学,你就留在这沙窝窝里种地 吧”。因此,通过读书逃离民勤是当地大多数年轻人的不二选择,韩杰 荣就是其中一员。 出生在夹河镇国栋村的马俊河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国栋村紧 挨着腾格里沙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地人的生活十分艰苦。 2000 年 , 19 岁 的 马 俊 河 也 逃 离 了 民 勤 , 他 选 择 了 另 外 一 条 路 , 外 出 务 工。 马俊河感叹到,如果没有那次的“意外”,他现在应该还在从事医 药销售的行业。 马俊河所说的那次“意外”是什么呢?与新闻媒体有关。出于对沙 漠 化 的 关 切 , 2004 年 媒 体 将 目 光 聚 焦 在 内 蒙 古 高 原 这 片 干 旱 内 陆 河 区 的灌溉绿洲上。中央电视台《无水的绿洲》节目的播出,以及其他预测 民勤将消失、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新闻报道骇人听闻,将西北小城民勤 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民勤的存亡,成为民勤人乃至全国人民不可回 避的一个问题。 “ 记 得 是 2004 年 4 月 底 , 看 到 这 个 节 目 , 当 天 晚 上 我 就 着 手 把 网 站搭了起来。”韩杰荣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很快就创办了拯救民勤网。 网站初上线时相当简陋,点进去后赫然八个大字——“保卫家园,守土 有责”,下面是留言板,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网页,访问量却很高。 随 后 , 韩 杰 荣 建 立 了 QQ 群 , 并 多 次 回 到 民 勤 , 拍 摄 几 千 张 照 片 , 一些热爱家乡的年轻人围绕着如何拯救家乡收集转载了 2 万多篇资料, 试图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民勤。 当时,在云南昆明务工的马俊河第一次从新闻报道中听说民勤可能 消失时,直接呆住说不出话。他宁愿相信这些报道是不真实的,于是开 始在网上不停地查阅有关民勤的信息。同那些关注民勤的人一样,马俊 河无意间闯入了拯救民勤网,参与到热火朝天的讨论中。通过网络,后 来这对种梭梭的搭档相互结识,并和众多关心民勤生态的小伙伴们奋斗 至今。 线上的讨论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但可行的方法不多,他们最终得出 了一个共识:“要是民勤绿洲消失,这两个沙漠合拢,就会形成一个 13.5 万 平 方 公 里 的 新 沙 漠 取 代 古 尔 班 通 古 特 , 成 为 中 国 第 二 大 沙 漠 , 将直接危胁到西部战略通道、丝绸之路核心段河西走廊的安全。通俗地 讲,就是“民勤不保、河西不保,河西不保、危及中国”。 聚集在拯救民勤网的六千多名网友能具体做些什么?韩杰荣说道: “讨论到最后,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些人认为解决民勤沙漠化的问题 应该依靠政府,我们没有能力做也不能去做,吃力不讨好;还有一些人 说,没有行动就没有开始,就这么讨论等待下去,永远没有结果。更多 的人,想为家乡做点事,却不知从何处入手。”无休无止的还是讨论, 甚至出现“打口水战”的情况。韩杰荣明白,争论毫无意义,到了这个 阶段,必须要有人决策和带头,只有实地去干,才能用行动让大家团结 起来。 不管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还是出于守卫家乡的热情,韩杰荣与马俊 河一拍即合,两人决定,回民勤种梭梭去,能种一棵是一棵,用青春和 热血阻挡沙漠的前进。“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年轻人,我们努力了才能 不 后 悔 。 至 于 说 17 年 后 民 勤 会 不 会 消 失 , 那 是 以 后 的 事 。 ” 马 俊 河 他 们当时的想法很纯粹。 依 托 于 拯 救 民 勤 网 , 2006 年 6 月 , 韩 杰 荣 和 马 俊 河 发 起 成 立 了 拯 救 民 勤 志 愿 者 协 会 。 2007 年 春 节 , 马 俊 河 和 韩 杰 荣 利 用 假 期 时 间 骑 着 摩托实地踏勘了附近适合造林的荒漠。通过网站和社交媒体组织志愿者 参加活动,他们把第一棵梭梭树种在了国栋村。 “选择国栋村,一方面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方面村里 都是熟人,协调起来也方便些。村里也挺支持我做这件事,还不收承包 费 。 ” 马 俊 河 以 个 人 名 义 承 包 了 村 东 边 的 400 亩 地 , 开 始 向 沙 漠 “ 进 军”。 马 俊 河 清 楚 记 得 , 第 一 次 种 植 梭 梭 的 时 间 是 4 月 15 日 。 30 多 名 志 愿 者 带 着 工 具 从 兰 州 出 发 驱 车 350 余 公 里 奔 赴 民 勤 , 次 日 , 花 了 一 个 早 晨的时间种下 1 万多棵梭梭,活动结束后大家又赶回兰州,因为第二天 还 要 上 班 。 “ 早 期 活 动 的 资 金 都 是 采 取 AA 制 , 我 们 会 选 在 节 假 日 开 展 活动,并在网上提前公布时间。”从一次次活动开始,马俊河他们第一 年 种 下 了 80 多 亩 梭 梭 。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对志愿者群体最好的描述。在这个 群体里,从走路还不稳就帮父母拿树苗的孩子,到坐着轮椅不逊常人的 退伍军人,还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不少志愿者是看见报道慕名而 来 。 “ 2015 年 , 上 海 有 一 位 85 岁 的 志 愿 者 通 过 新 闻 报 道 找 到 我 们 , 女 儿将他送上开往武威市的火车后,联系我们在这边接他,然后带去民 勤,参与种树活动。”马俊河讲起了半托式志愿者种树的经历,“还有 来自上海的小朋友大宝,4 岁开始连续 5 年跟着妈妈来民勤参与压沙造 林活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母亲,每年委托我们种一棵胡杨 树,以完成过世女儿蓉蓉的绿色心愿……”志愿者们的热情让马俊河他 们很是感动。 如果沙漠有反义词,那一定是绿洲 从网络走向现实,韩杰荣和马俊河离沙漠越来越近,去沙漠的次数 越 来 越 多 , 问 题 也 随 之 而 来 。 2008 年 , 硕 士 毕 业 的 韩 杰 荣 去 了 一 家 环 保公司工作,马俊河担任一家药厂的大区经理,负责西北地区的销售业 务,他们都有各自的工作,但随着拯救民勤志愿活动增多,两个人的全 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公益事业,忙得顾此失彼,直接影响到了正常的工 作和生活。 “种下的梭梭林需要养护,租赁网站服务器也需要费用,还要去筹 集资金、招募志愿者、回答资助者的问询,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 这些事务性工作。”韩杰荣告诉记者,这些问题他们俩必须妥善解决。 2007 年 12 月 , 国 家 批 复 实 施 《 石 羊 河 流 域 重 点 治 理 规 划 》 , 政 府 鼓 励 农民积极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和沙产业,地方政府对治沙的决心也越发显 著。这也是个好时机。 “ 总 需 要 一 个 人 站 出 来 。 ” 2009 年 春 天 , 马 俊 河 辞 去 药 厂 的 销 售 职务,从兰州回到民勤,全职投入到压沙种树中,准备大干一场。 为了使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高效运转,韩杰荣与马俊河进行了分 工。韩杰荣作为协会秘书长,工作之余,负责在后方提供技术支持,并 提前筹划、把握大局;马俊河则是总干事,负责民勤本地工作及志愿者 联络任务。 “实际上,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很遥远,也很残酷。”马俊河说到, 时间一长,志愿者的热情已不如当年,募集资金也是老大难,甚至大多 数时候,都是自己掏腰包保障运行,他务工存下来的一点儿积蓄,也尽 数投入到梭梭林里。那段时间,马俊河经常跑进沙漠,对着还不到膝盖 高的梭梭发呆,一坐就是半天,有时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马俊河决定又一次“逃离”民勤。回家种了一年梭梭后,他实在熬 不住,收拾行李准备去兰州找一份工作。 事 属 巧 合 , 马 俊 河 到 兰 州 找 韩 杰 荣 的 那 个 下 午 , 4.24 特 大 沙 尘 暴 发 生 了 , 10-11 级 大 风 和 特 强 沙 尘 暴 不 期 而 至 , 黑 风 铺 天 盖 地 一 路 从 西 席卷向东,路过民勤的时间持续了 3 个多小时,数千座大棚被毁,上万 亩庄稼绝收。那一夜彻夜未眠,他们将民勤的实况不断更新发布到各大 门户网站,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 看到网上的一条条留言,马俊河再次动摇了“逃离”的决心。马俊 河回忆,当时网上的留言两极分化,距离民勤越近的网友能够理解这次 大 沙 尘 暴 是 场 巨 大 的 灾 难 。 超 过 1500 公 里 距 离 的 网 友 会 出 现 一 部 分 阴 阳怪气的留言,觉得是因为当地开荒、破坏植被,受到了大自然的惩 罚。这些话让马俊河备受刺激,他觉得除了种梭梭压沙之外,他有责任 让社会公众了解民勤的真实情况。 民 勤 到 兰 州 的 距 离 不 超 过 400 公 里 , 对 于 马 俊 河 而 言 , 把 家 里 的 门 一锁,“逃离”民勤,不过是几个小时的车程。但是每次要离开的时 候,总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或是阻挡他“逃离”的步伐。是的,他走了, 中国又少了一份阻挡沙漠前进的力量。 那几天,正在武威市采访的《杭州日报》记者周华诚也实地经历了 4.24 特 大 沙 尘 暴 , 他 在 网 上 看 到 韩 杰 荣 和 马 俊 河 为 民 勤 绿 洲 所 做 的 努 力,想做一期宣传报道,帮助他们发起公益活动。于是,在《杭州日 报》的倡导下,主题为“拯救民勤·绿色传递”的活动很快发起了,许 多 杭 州 市 民 开 始 通 过 捐 款 和 实 地 种 植 等 方 式 参 与 进 来 , 第 一 年 的 120 亩 “杭州林”就这样在民勤种下。 得 到 《 杭 州 日 报 》 的 支 持 , 经 历 4.24 特 大 沙 尘 暴 后 的 点 点 滴 滴 , 思来想去,马俊河坚定了回去的决心。 “有了杭州人民的支持,费用有了着落,种植梭梭的进程也快了起 来 。 2011 年 开 始 , 腾 讯 公 益 基 金 会 、 南 都 公 益 基 金 会 等 多 个 公 益 组 织 也加入到‘拯救民勤’行动中来。”马俊河补充说,随着媒体宣传力度 的 加 大 , 更 多 社 会 力 量 参 与 到 其 中 , 从 2007 年 的 30 多 名 志 愿 者 种 下 80 亩 开 始 , 到 2022 年 3000 多 名 志 愿 者 参 与 种 植 防 风 固 沙 林 1 万 亩 。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韩杰荣心里为其设定的行为方向是 两个:一是通过开展节水教育,推广节水农业、荒漠化治理、村落小生 态治理等实践活动,助力民勤生态恢复。二是通过电子商务带动民勤农 产品的销售并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农户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增 收,减轻对生态和水资源的压力。 如今,随着民勤县夹河镇国栋志愿者生态林、“我们的村庄,我们 的家乡”互联网植树、公益创新生态保护新模式——拯救民勤立体生态 保护等多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拯救民勤”井然有序进行着。 “ 2020 年 , 我 们 在 拯 救 民 勤 志 愿 者 协 会 的 基 础 上 , 注 册 了 甘 肃 青 梭公益发展中心,从游击队转向正规军,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而 在 此 之 前 , 韩 杰 荣 和 马 俊 河 根 据 实 践 经 验 确 定 的 “ 10 元 1 棵 梭 梭 树 、 700 元 1 亩 梭 梭 林 ” , 已 成 为 互 联 网 植 树 的 标 准 , 他 们 用 自 己 的 行 动 证 明了社会组织利用互联网组织压沙植树,开展生态治理这种公益模式的 可行性,并通过不断创新保障了它的可持续发展,“拯救民勤—志愿者 绿洲行动”也成为中国公益治沙的典型模式。 留住人,梭梭树才能成活 新 种 的 梭 梭 看 起 来 像 草 , 但 当 它 长 成 树 后 , 能 有 5-8 米 高 , 树 的 根 深 深 扎 在 沙 漠 中 , 像 卫 士 一 样 , 阻 挡 着 风 沙 前 进 。 65% 到 91% 的 区 间,这是韩杰荣他们统计的志愿者生态林里梭梭的成活率。 迎风而立,向阳而生,梭梭在沙漠中努力寻找着水分生存下去,同 样,马俊河也在沙漠中寻找一条生活的路。在他看来,把树种活,才能 让风沙的速度降下来;把沙产业做活,才能留住本地的人,治标又治 本。 “种植梭梭没有经济效益,不像种植松树或杨树那样,将来能够砍 伐了卖木材。梭梭一旦种下,除了长埋沙地,就只有烧柴一个用途。” 早些年,听说能在梭梭树上接种肉苁蓉,马俊河便跑去学习技术并试种 成 功 。 2012 年 , 种 梭 梭 的 事 顺 当 后 , 他 就 想 通 过 电 商 打 开 销 路 , 受 到 快递、资金结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马俊河的肉苁蓉销售不温不火。 直 到 2013 年 , 民 勤 县 重 点 发 展 特 色 林 果 业 , 改 变 种 植 结 构 节 水 用 水,推广种植红枸杞、红枣这些产值高、耗水少的经济林木。马俊河提 及,当时村里有些人种了红枸杞却卖不出去,准备砍树弃种,他便将这 些农产品放到互联网上销售,没想到枸杞、红枣打开了局面,电商就慢 慢做了起来。 为了寻找优质的产品,马俊河他们四方打听,跑遍每个乡村,两年 时 间 筛 选 培 育 了 16 个 品 种 的 特 色 农 产 品 。 他 和 团 队 注 册 了 梭 梭 农 庄 等 商标,通过电商与市场对接,不断塑造沙漠农产品的品牌形象,让生长 在沙漠边缘的特色农产品卖出了一个好价钱。在甘肃省农村青年电商培 育 工 程 带 动 下 , 马 俊 河 他 们 又 策 划 了 电 商 帮 扶 计 划 , 与 152 户 农 民 签 订 包销协议。 镜头前,带着浓厚西北口音的马俊河正在介绍“沙瓜先生”。“沙 瓜先生”既是马俊河的微信名称,也是他在电商平台打造的蜜瓜品牌。 民勤蜜瓜生产历史悠久,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瓜类作物适宜生长,曾有 人在吃过民勤蜜瓜后,甚至称赞:世界上只有两种瓜,一种叫民勤蜜 瓜,另一种叫其他瓜。 这 次 , 马 俊 河 将 目 光 瞄 准 了 蜜 瓜 。 2017 年 , “ 沙 瓜 先 生 ” 在 电 商 平 台 推 出 , 并 取 得 极 好 的 反 响 , 全 年 蜜 瓜 销 售 了 500 吨 , 为 农 民 带 来 200 多 万 元 收 入 。 趁 着 这 个 机 会 , 马 俊 河 他 们 还 推 出 了 一 个 活 动 : 消 费 者每购买一箱“沙瓜先生”,将会给他在“吃瓜群众林”种下一棵梭 梭。“这是一种众筹模式,蜜瓜预售额达几十万元,种植梭梭的费用就 来自消费者的捐助里。” “ 曾 经 民 勤 瓜 农 手 里 的 蜜 瓜 零 售 价 , 从 5-6 毛 涨 到 了 1.5 元 。 ” 马 俊河解释,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收入提高了,意味着对土地荒漠化的压 力减轻了。一方面,单位产值价值的提升,农民不需要通过开荒打井维 持生活;另一方面,留在民勤的人会多一些,能够解决荒漠地区居民生 活与生态之间的突出矛盾,实现生态产业化,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荒漠 化的成因。 马俊河觉得,只有让本地人的生活好起来,明白留在家乡有盼头, 他们才会真的留下。只有留住了人,才能留下民勤绿洲。 一代接一代,民勤不会消亡 采访中,韩杰荣向记者展示了两张地图,黄色和绿色的色块将各个 志愿者生态林规划和已完成的区域标注得清清楚楚,一东一西,东面的 志愿者生态林位于夹河镇,除了最早的国栋志愿者生态林,苏武山志愿 者生态林在苏武山的山脚下,沙岭子和桦柴墩志愿者生态林在腾格里沙 漠的边上;西面的志愿者生态林位于昌宁镇,昌盛志愿者生态林是村庄 内部的一片沙地,四方墩志愿者生态林再西边是巴丹吉林沙漠。 从 2007 年 开 始 , 韩 杰 荣 他 们 在 民 勤 县 建 设 了 6 个 志 愿 者 生 态 林 基 地 , 种 植 梭 梭 等 各 类 林 木 6.2 万 亩 , 有 效 解 决 了 12 个 村 庄 周 边 的 流 动 沙丘,让近万名村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受流沙侵袭。 治沙之路仍在继续,春秋两季压沙种树,夏天帮农民卖蜜瓜,冬天 去南方筹款,帮合作社成员卖枸杞、锁阳,已经成为马俊河年复一年的 生活。 韩杰荣告诉记者,他们即将得到腾讯公益和南都基金会的资助,开 发一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无人机航拍的民勤县荒漠治理实景展示平 台,志愿者或捐助者可以通过叫“一人一棵树”的小程序查看自己所捐 种树木的生长情况。还同多家机构研发自行式植树机器人,降低治沙成 本。 韩杰荣和马俊河在拯救民勤这事上,有过放弃和逃避,但更多的是 坚持和拼搏。至今,韩杰荣仍保留着和马俊河第一次的聊天记录,笑着 说将来老了可以写回忆录,现在偶尔翻来看一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恢 复家乡生态这个初心。 一部民勤志,半部就是治沙史。在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第三单元 “大漠英杰,绿洲丰碑”中,讲述了一代代人漫漫治沙路的奋斗故事。 “第一代治沙人是薛万祥、杨可畅,第二代以石述柱为代表,第三代没 有特别突出的领军人物。”马俊河算了算说,“我们算是第四代人。” 问到马俊河与前辈有何不同时,他认为是利用互联网和市场化的手 段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使得民勤治沙从地方性的行为走向全国乃至 全世界。“这就好比一滴水在陆地上容易受到太阳蒸发,现在,我们将 这滴水融入了大海。只要对荒漠化治理有兴趣且有意愿参与的人,都可 以来民勤。” 如今,马俊河他们的治沙故事也被写入纪念馆中:“这些场景展现 的 是 民 勤 青 年 马 俊 河 从 2009 年 开 始 运 用 ‘ 互 联 网 + 治 沙 ’ 的 模 式 , 先 后动员 5 万多名来自天南海北的志愿者在民勤治沙造林 4 万多亩,闯出 了一条通过动员社会力量防沙治沙的新路子。” 民勤县城入口,“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标语至今醒 目 。 距 离 “ 民 勤 消 失 ” 的 报 道 已 经 过 去 18 年 。 至于民勤会不会消失这个问题,韩杰荣和马俊河他们种下的梭梭就 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