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郓城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中共郓城县委 郓城县人民政府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与总体要求 ........................................3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挑战..............................................5 二、规划编制的总要求 .................................................7 第二章 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与发展空间 ................................15 第一节 融入经济发展的新圈层 ....................................15 第二节 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布局.................................27 第三节 跨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30 第四节 统筹城乡生活空间布局 ....................................30 第三章 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与绿色利用 ................................41 第一节 节约利用各类水质资源 ....................................41 第二节 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52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57 第四节 科学有序开采矿产资源 ....................................60 第五节 建设黄河绿色生态廊道 ....................................62 第六节 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65 第七节 采煤塌陷区修复与治理 ....................................67 第八节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70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74 1 第一节 持续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74 第二节 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86 第三节 促进优势产业释放新动能.................................92 第四节 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99 第五节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111 第六节 数字赋能推动新兴经济 ..................................114 第七节 绿色金融做好经济支撑 ..................................119 第八节 加快推进产业对外开放 ..................................122 第九节 着力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124 第五章 系统完善机制保障规划实施..................................131 一、有效加强组织领导 .............................................131 二、创新河地融合机制 .............................................131 三、完善协同工作制度 .............................................132 四、大力强化政策支撑 .............................................132 五、注重外部专家咨询 .............................................133 六、加强工作督导落实 .............................................133 附录:规划示意图 ...................................................134 2 前 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现黄河流经郓城辖域 34 公里,位 于黄河下游的右岸,上临鄄城县,下接济宁梁山县,隔河与河南 省范县和台前县相对。千百年来,一代代郓城人与黄河共生息、 同患难,黄河既为这片土地带来了郁郁生机,也留下了怆然悲壮 的回忆。延绵不断的黄河,是万物众生的根源,是百取不竭的宝 藏,她不仅创造着财富,也滋养出郓城人宽容奔放、厚重侠义的 性格。黄河是这片土地的命脉,是世代郓城人身上不灭的烙印。 爱护、珍惜黄河,是郓城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浩荡,逝者如斯。进入新时代,保护、利用黄河提到了 新的战略高度。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实 现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 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郓城县委、县政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审时度势, 主动担当,在坚决贯彻中央、山东省和菏泽市的政策和规划要求 同时,从郓城县实际出发,在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持续推进水资源高效利 用、全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统推动 跨区域交流合作、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 方面,全面统筹生态、产业、民生发展,把保护黄河与社会发展 全面有机统一起来,为实现跨入全国百强县的战略目标系统谋划, 精心布局。 3 本规划期至 2030 年,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为“十 四五”时期,第二阶段从 2026 年至 2030 年。中期展望至 2035 年, 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本规划是郓城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 策、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 4 第一章 规划编制背景与总体要求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规划纲要》为标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 国家战略。为推进国家战略实施,山东省发布《山东省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菏泽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实施方 案。作为黄河入鲁的重要区域,国家战略政策为郓城构建新发展 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 了重大历史机遇。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挑战 郓城县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和发展基础。郓城辖区总面积 1643 平方公里,黄河河道长 34 公里,共辖 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16 个镇、2 个乡、4 个街道,691 个村居,总人口 128 万人。郓城 区位优越,公路、铁路、航运、水运交通方便。辖区资源丰富, 农业发达,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国粮、棉、小尾寒羊、 鲁西黄牛等重要生产基地。煤炭资源丰富,煤田总面积达到 642.6 平方公里,储量 30.81 亿吨,新兴煤电化工基地正在迅速崛起。 文化积淀深厚,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戏曲之乡”“书画 之乡”,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 用成绩出色。全县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卫生、教 育取得良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2021 年底城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2210 元、17256 元。在发展的同时, 5 全县生态保护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近年来持续淘汰落后产能、落 实“双碳”计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水、大气、土壤 等污染防治工作,2021 年全年达到空气优良天数 218 天,优良天 数比例为 59.7%,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 47μg/m3,同比 改善 14.5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 97μg/m3,同比 改善 10.19%。郓巨河、鄄郓河、老赵王河三条出境河流断面水质 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黄河滩区“四乱”问题基本清理完成, 黄河常态化应急防御机制运行畅通,沿黄区域生态廊道正逐渐形 成。 郓城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方面,仍然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黄河取水、用水机制仍待优化, 黄河防汛、防灾配套体系尚需完善,“二级悬河”形势依然严峻, 农业灌溉用水存储设施有待加强,社会性节水用水机制尚未形成 良性循环,采煤塌陷区带来的生态资源变化问题需要系统化防治, 乡村公路养护、农村用水安全保障、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均衡发 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仍要持续推进,文化传承、移风易 俗、文明乡风等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常态化大气、水、土壤污 染防治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规范性生态补偿机 制尚未建立,区域性协同发展能力亟需加强,各类政策叠加优势 的利用机制尚待完善。但是,全体郓城人民坚信,只要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砥砺奋进,实现千年古郓的全面现代化,定会水到渠成。 6 二、规划编制总要求 规划编制的总要求贯穿于本规划的全部内容之中,是规划编 制过程中的基本边界,是本规划的外在形式和基本内容衡量的内 在尺度。理解规划编制的要求,是把握、执行本规划的前提。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其历次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 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 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安排生态保护、区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二)主要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把经济活动限定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内, 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 展之路。 二是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 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 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结构,深化 市场化用水改革,完善用水制度。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郓城经济发展的现实条 件和传统社会资源,提高政策和工程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分 7 区、分期、分类推进沿黄生态保护和采煤塌陷区的治理,从土地 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匹配产业形态和发展布局,培育经济增长极, 打造开放通道枢纽,带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个别 与系统的关系,积极统筹县域,配合统筹市域,全面融合省域, 服从国家整体战略的安排,内部整合,外部合作,立足于黄河全 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市内兄弟县区和省内外接壤市、县, 协同推进治理,统筹谋划区域性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 2030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各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运行机制畅通,在 全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排名前列。 1.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污染 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持续减少,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规划、重点 项目建设与国家和省、市产业政策、能耗双控目标充分衔接,能 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髙。碳达峰目标引导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 效控制。 2.防洪减灾能力明显加强。高质高效配合完成黄河下游防洪、 防灾工程建设,全面系统完善社会化黄河防洪救灾体系,水库、 河道等防洪减灾工程更加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救灾能力大 幅提升,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 8 3.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 基本构建起河库串联、水系联网、城乡结合的供水保障网络,用 水总量控制在 3.2 亿立方米左右,水资源科学配置和调度机制不 断完善,引黄灌区逐步实现农田计量灌溉,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 明显成效。 4.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 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 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231”特色产业、“四新”经济蓬 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 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改善。 5.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居民收入増长高于经济增长,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更加成熟完善,文化传承,社会文明,生活有序,民生福祉达到 新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6.局域协同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经济社会开放程度增强,外 贸经济增强,与省内、省外兄弟县区协同发展迈入实质性发展阶 段,取得共赢效果。融入长江经济带、中原城市群、三大经济圈 的发展能力突出,取得明显支撑效果。与沿海联动、融合中原的 区域双循环、内陆开放经济格局逐步建成。 到 2035 年,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本改善,生 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黄河防洪减 灾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能源利用 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9 代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 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充分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四)指标体系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见表 1。 10 表1 指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2019 年 2025 年 2030 年 属性 分工 水安全 1 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立方米/秒) 22000 22000 22000 约束性 郓城黄河河务局 2 地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40.6 <50 <50 约束性 县水务局 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87 0.635 0.65 约束性 4 万元 GDP 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64 5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14.1 与“十四五”相 与“十五五”相 约束性 应指标一致 应指标一致 9.5 县水务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负 责 县水务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 信局、县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 负责 9 约束性 县住建局 生态保护修复 6 森林覆盖率(%) 5.72 * * 约束性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林业局 7 湿地保护率(%) 17.62 * * 约束性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林业局 预期性 县水务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自 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 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水土保持率(%) 97 * * 11 指标 2019 年 2025 年 2030 年 属性 分工 污染治理 9 达到或好于 III 类水质断面比例(%) 33.3 达到或优于国家、达到或优于国家、 省市下达的水质 省市下达的水质 约束性 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 市生态环境局郓城县分局 市生态环境局郓城县分局 市生态环境局郓城县分局 10 劣 V 类水质断面比例(%) 0 地表水国控断面 地表水国控断面 劣 V 类水制裁全 劣 V 类水制裁全 约束性 面消除 面消除 11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44.9 达到省市考核目 达到省市考核目 预期性 标要求 标要求 12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45.6 60 75 预期性 县住建局 13 县级城市建成区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 置率(%) 100 100 100 预期性 市生态环境局郓城县分局牵头, 县卫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指标 2019 年 2025 年 2030 年 属性 分工 28 预期性 县农业农村局 高质量发展 14 粮食产量(亿斤) 22.18 25 15 万元 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41 16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县电力总装 机比重(%) 32 44 49 预期性 县发改局 17 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30 保持基本稳定 保持基本稳定 预期性 县工信局 18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 24 35 左右 39 左右 预期性 县发改局 19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58 0.805 1.297 预期性 县科技局 2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0.59 59 左右 64 左右 预期性 县住建局 与“十四五”相 与“十五五”相 预期性 应指标一致 应指标一致 13 县发改局牵头,县工信局按职责 分工负责 指标 2019 年 2025 年 2030 年 属性 分工 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21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3.61 5.5 6.2 预期性 县文旅局牵头,县委宣传部按照 职责分工负责 22 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个) 68 73 80 预期性 县文旅局 23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 20 30 40 预期性 县文旅局 24 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 312 370 450 预期性 县文旅局 民生福祉 2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 9.7 6.5 高于经济增长 速度 预期性 县发改局 2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5 11.3 >12 预期性 县教体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局等负责 注:带*的“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待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成果公布后科学设定目标值,按程序报批后执行。带*的“水土保持 率”待 2025 年和 2030 年全省水土保持率确定后论证出台。 14 第二章 科学布局生态保护与发展空间 从郓城地理位置和条件出发,统筹安排域内发展和域外协同 发展模式,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布局,按照经济发展生产空间集约 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构建经济 跨域融合、产业发展紧凑、生活空间合理的空间布局,发挥多种 政策叠加优势,促进各类生态保护、社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一节 融入经济发展的新圈层 郓城整体上属于鲁西南经济区,临接鲁西新区,近接山东半 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远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 也是长江经济带的辐射领域,且处于淮河生态经济带、陇海兰新 合作带,是西部向东部开放发展和东部向西部融合的桥头堡区域, 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下游示范区的核心地段。充 分发挥郓城地理优势,融入多重经济发展新圈层,利用各类经济、 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叠加优势,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一、有效嫁接鲁西新区发展优势 菏泽鲁西新区规划面积 497.48 平方公里,聚焦打造黄河下游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原城市群对接合作先行区、鲁 西崛起战略引擎,从空间布局看,郓城嫁接鲁西新区的区位优势 比较明显(见图 2-1),充分利用鲁西新区的发展优势,促进郓城 与菏泽全市发展的统一性,融入鲁西崛起发展的快节奏。 15 图 2-1 鲁西新区辐射图 16 图 2-2 鲁南经济圈布局图 17 二、充分利用鲁南经济圈优势 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 4 市,涉及 12 个 市辖区、23 个县、3 个县级市,总面积 4.52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 口 3202.8 万人,分别占全省的 28.6%和 31.5%。定位为全国乡村 振兴先行区、全国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全国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沂蒙样板。 到 2025 年,鲁南经济圈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 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产业协同、区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区 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 乡村振兴、转型发展、革命老区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郓城 作为鲁南经济圈的成员,应当充分利用该经济圈的政策优势和协 同发展能力,飞跃提升(见图 2-2)。 三、吸收长江经济带经验带动发展 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在长江沿岸的上海、江苏、 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11 个 省市,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的战略定位,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和高质量综合立体 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 构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 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其定位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 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郓城处于淮河流域,间接受到长 江经济带的影响,应有效吸收其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 18 促进自身发展(见图 2-3)。 图 2-3 长江经济带辐射区 19 四、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涵盖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 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 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 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 省的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共 5 省 30 座地级市所构成的 具有高度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中国 7 大国家级城市群之 一。其战略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 向开放新高地,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郓城县处于北部跨区域协 同发展示范区,应发挥区域协同的位置优势,融入中原城市群和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大潮(见图 2-4)。 五、有效利用山东半岛城市群带动作用 山东半岛城市群指位于山东半岛 30 个城市的集合, 包括济南、 青岛 2 个副省级城市和淄博、威海、烟台、东营、潍坊、日照 6 个地级城市,及其所辖章丘、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 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文登、荣成、乳 山、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和昌邑等 22 个县级城市。济 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其战略定位一是深化对外开放,推 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互联互通,建设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 方桥头堡、黄河流域龙头城市群、我国北方和华东重要开放门户; 二是强化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多通道联系,积极承接北京非 首都城市功能,建设成为京津冀和长三角重点联动区;三是以“山 20 图 2-4 中原城市群和经济区 21 东蓝黄”两区和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依托,培育壮大山东省海 洋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山东蓝色经济示范 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山 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成为中国环渤海地区重要增长 极。两圈指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有三区是烟威、东滨、临 日省级都市区(见图 2-5)。郓城位于 “两圈四区”中的济枣菏 省级都市区,应当发挥地域优势,发挥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 堡、黄河流域龙头城市群、我国北方和华东重要开放门户定位当 中的作用,推动区域设施共建、市场共育、服务共享、环境共保, 实现自身高效发展。 六、叠加黄河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优势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同样是国家战略,以淮河干流、一级支 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包括江苏省淮安 市、盐城市、宿迁市、徐州市、连云港市、扬州市、泰州市,山 东省枣庄市、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 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滁州市,河南省信 阳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平顶山市和南阳市 桐柏县,规划面积 24.3 万平方公里(见图 2-6)。郓城水系并入 淮河流域,是该经济带的组成部分。应当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 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筑具有防洪、水土保持、水 源涵养等复合功能的植被防护体系,与黄河流域建设有机融合、 借鉴,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 城镇化示范带、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2 图 2-5 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区 23 图 2-6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七、充分利用陇海兰新经济带 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中国唯一的全程融东汇西经济带,贯穿我 国东中西部 10 个省区,将中原、关中城市群及未来将要形成的天 24 山北坡城市群连接起来。陇海兰新经济带分布着丰富的矿产和能 源资源,电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 工业基础雄厚。陇海兰新经济带也是我国北方唯一横贯东西的经 济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东中西区域合作 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郓城紧靠该经济带的东部桥头,应当充分利用其东西大贯通、 大融合的经济优势,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见图 2-7)。 25 图 2-7 融入陇海兰新经济带示意图 26 第二节 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布局 在县域内部,在国土空间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关于 黄河流域工业布局、生态保护的政策,科学布局产业发展重心, 从地理条件和发展基础入手,科学统筹安排生态修复、绿色廊道 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区域。根据目前的基础发展情况,全域划分 为一核、三轴、四带(见图 2-8)。四带即沿黄生态涵养产业带, 现代农业产业带,煤炭化工产业带,生态修复带。 一、一个发展核心。城区及近郊区,主要包括郓州街道和唐 塔街道、经济开发区,是郓城县发展的核心区,是县域经济、政 治、文化、产业中心。发挥该区行政管理、科技研发和交易市场 等机构聚集优势,作为文化教育、公共服务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中 心,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核,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和引领区。 二、三个发展轴线。规划依托郓城交通主干道的区位优势, 围绕国道 G220 贯穿郓城县西南—东北发展轴;省道 S254 贯穿郓 城县南北纵轴发展轴;省道 S338 贯穿郓城东西,串联陈坡乡— 县城—张营街道办事处,西接鄄城,东连济宁横轴,并考虑郓城 铁路和京雄高铁站的布局,形成全县三条发展轴。围绕发展轴线, 结合传统产业优势,合理考虑主干道的交通优势,科学规划、归 并、建设产业发展区,引领产业集聚、集群和集约发展。 三、四个发展带。依据郓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 现实和未来趋势、交通条件和各类产业分布的区域特点,划分为 四个发展带。 27 图 2-8 郓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图 28 (一)沿黄生态涵养产业带。主要包括张鲁集镇、李集镇、 黄集镇三个乡镇的沿黄区域。继续落实《郓城县沿黄三镇滩地生 态观光农业产业带》总体规划,以沿黄三镇为基础,在沿黄区域, 尤其是黄河防汛淤背区,系统打造由现代农业、生态防护林、涵 养湿地等为主要生态的沿黄涵养产业带,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二)现代农业产业带。主要以中心城区为技术核心,从县 域北部开始,含侯咽集镇,辐射丁里长街道、张营街道、双桥镇、 玉皇庙镇、潘渡镇、杨庄集镇,连同唐庙镇、黄安镇和武安镇等, 涵盖轻度采煤塌陷区及其修复带,重点发展以粮食产业为主的现 代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生态观光业和农副产品加 工业,发展特色旅游业,大力发展物流、商贸业,加快农副产品 的流通,形成主要农业产业核心带。 (三)煤炭化工产业带。位于县域东南部,以随官屯镇为中 心,发展县域工业,重点发展煤炭采掘业、煤化工及相关产业, 成为全县的重工业发展中心和核心工业区。 (四)生态修复带。到 2035 年,郓城采煤塌陷区面积预计达 到 90 余万亩,主要包括潘渡镇、张营街道、丁里长街道、杨庄集 镇、双桥镇、郭屯镇和南赵楼镇境内李楼煤业、彭庄煤矿、郭屯 煤矿和赵楼煤矿为中心的采煤塌陷区域。重视采煤塌陷区涉及范 围广,影响面大的现实,以此作为全县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和难点 区。以采煤塌陷区修复、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修复区,具有较 多共性问题和治理方法,并相互关联,互相影响,成为明显的修 复区域。 29 第三节 跨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黄河自东明入省,黄河右岸是菏泽市东明县、牡丹区、鄄城 县、郓城县,济宁市梁山县,左岸为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范县、 台前县。省内外 3 市共 7 县(区)相互毗邻,均有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也均在本域明确了发展定位和目 标,正在逐渐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郓城 应当借力助力,与毗邻沿线的市、县积极沟通,有效配合上下协 同,左右联手,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黄河区域性发展区和协同带 (见图 2-9)。 第四节 统筹城乡生活空间布局 城乡生活空间合理化布局,是节约土地资源、公共资源的前 提,也是生活方便,发展有序的重要保障。全面高质量发展,应 严格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各类详规,统筹做好城乡融合 发展新格局。 一、严格落实中心城区空间规划 中心城区是全县发展的组织核心和动力核心,是资源集中和 人才集合的高地,也是经济核心和政治中心。严格落实城市规划, 把握当前城市需求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考虑 2035 年城镇化率水平 提升趋势,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妥善划定“三区三线”,科学界 定城市发展边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市规划及用地情况参 见图 2-10)。 30 图 2-9 跨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毗邻区 31 图 2-10 山东省郓城县城市总体规划 32 二、合理有序安排村庄渐进提升布局 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分类推 进村庄建设。将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 和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详见表 2、表 3)。“十四五”期间村庄 合并情况见表 4。 表2 乡村类型及分布 类型 集聚提升类 城郊融合类 特色保护类 搬迁撤并型 比例 40% 20% 20% 20% 到 2030 年,基础设施、 到 2030 年,在 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得到 到 2030 年,村 全县率先基本实 目标 有效提高,2035 年实现 庄因全面保护得 现农业农村现代 农 业 农村 现 代 化 打好 基 以提升。 化。 础。 产业发展优势明 产业特色彰显, 显,三产发展融 特色资源保护与 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村集 合程度高,村集 村庄发展良性互 体经济发展壮大;生产生 体经济收入不低 促,村集体经济 要求 活条件明显改善,宜居宜 于 50 万元;基 实力强;基础设 业水平明显提升;乡风文 础设施配套齐全, 施和公共环境明 明、乡村治理全面加强。 环境优美宜居; 显改善;乡风文 乡风文明、乡村 明、乡村治理全 治理全面加强。 面加强。 “十四五”“十五 五”期间完成撤 并搬迁 保障正常生产 生活条件;合村 并点、生态搬迁 稳步有序,迁建 与发展同步推 进;农民就近安 居和就业取得 显著进展。 (一)集聚提升类村庄。对规模较大的中心村、仍将存续的 一般村庄,应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 进改造提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别是垃圾、生活污水和村 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 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对残旧房屋、废弃宅院等进 行合理利用,使村容整洁、道路通达、环境卫生、适宜居住,加 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二)城郊融合类村庄。对城县近郊区以及郓州街道、唐塔 33 街道所在地的村庄,发掘其成为县城后花园。加快城乡产业融合 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 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 城市功能外溢、满足城市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 践经验。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对历史文化古村、传统村落、自然 风光独特村及民族村寨等特色资源类村庄,彰显其传承优秀传统 文化的载体作用。统筹村庄保护、利用与发展关系,努力保持村 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 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 互促机制,充分彰显红色记忆、黄河文化等内涵特质。 (四)搬迁撤并类村庄。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列入城 中村改造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计划村,采煤塌陷区等特殊区域村, 纳入搬迁撤并类。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通过合村并点、生 态搬迁等方式,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以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底线,进行一般性的村庄整治, 原则上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满足人居 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安置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 等适宜区域,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安居和转移就业。 34 表3 乡村类型分类 序 乡镇 村庄类别(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型) 号 (街道) 1. 集聚提升类:无 郓州街道 2. 城郊融合类:无 1 办事处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安屯村 1. 集聚提升类:郭颜庄、魏庄、汪堤、李庄、樊周楼、田庄、团柳树、 俆李庄、刁东村、刁西村、楚寨村、宋堂村、宋屯村、祝庄村、八里庄 村、王垓村、司庄村、宁庄村、无名山侯庄 唐塔街道 2. 城郊融合类:魏路口村、徐庄、教场苏庄、北侯庄、粉张庄村、赵园 2 办事处 村、胡坑村、罗庄村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三义村、三里庄村 3 4 5 6 双桥镇 1. 集聚提升类:谢井、徐洪庄、太平庄、吕堌堆、李楼、张王庄、梁东、 葛家村、梁店村、大梁庄村、肖庙村、梁土囤村、赵欢口村、朱方庄村、 中街村、机房村、丁庄村、唐庄村、曾楼村、梁西村、梁庄村、刘庄村、 郭庄村、仝楼村、永丰集村、安庄、马庄、前黄岗 2. 城郊融合类:王街、和平新村、中街、苏庄、双桥、任怀 3. 特色保护类:坡里何庄、葛家庄 4. 搬迁撤并型:后黄岗、后豆、前豆、房集、马集、李垓 武安镇 1. 集聚提升类:大王村、张英村、李垓村、唐庄村、东厂村、孙庄村、 洪王村、冯庄村、前宋村、西王楼村、黄楼村、彦张村、前王楼村、窦 寺村、窦楼村、杨庄村、胡庄村、孙楼村、张庄村、于庙村、徐梁岗村、 江湾村、洪寺社区村、五界社区村、新华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乔庄、窑庄、飞集村、鸡寺村、付庄 4. 搬迁撤并型:河北王庄村 黄安镇 1. 集聚提升类:西韩屯、管庄、东管庄、西王、郭辛村、宗陈村、孔庄 村、于楼村、徐垓村、南官庄村、商庄村、后于庄村、杨庄村、吕公堂 村、魏楼村、西贾屯村、罗庄村、邵垓村、孙马庄村、马驿店村、郭垓 村、东贾屯村、张菜园村、冯屯村 2. 城郊融合类:桑庄、孙吾屯、曹庄村、邵平村、钢王庄、胡庄村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东韩屯、马寨、梁饶庄、樊庄村 唐庙镇 1. 集聚提升类:刘庄村、陈南村、陈北村、江楼村、常庄村、兴隆村、 许庄村、仉垓村、仲堂村、李庄村、丁庄村、欧庄村、郑王庄村、智垓 村、夏楼村、李桥村、王老虎村、杨节垓村、刘垓村、胡庄村、古梁营 35 表3 乡村类型分类 村、三屯村、三立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符楼村、王菜园村、霍庄村 7 郭屯镇 1. 集聚提升类:林集村、郭庄村、唐官屯村、西张楼村、东张楼村、丁 官屯村、张庄村、付官屯村 2. 城郊融合类:大屯村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车楼村、前辛庄村、后辛庄村、高庄村、盐厂村、褚垓 村 1. 集聚提升类:连王村、富李集村、玉皇庙村、王垓村、郑营村、袁庄 村、魏庄村、商营村、盐厂村、张河湾村、王大村村、魏庄村村、甄庄 村 2. 城郊融合类:褚庄村 8 南赵楼镇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刘庄村、王土墩村、智庄村、沈庄村、东姚村、李庄村、 翟庄村、户东北村、户东南村、户西北村、户西南村、南赵楼村、郭楼 村、西姚村、新姚村 1. 集聚提升类:代垓村、东屯村、西屯村、三合东村、三合西村、高庄 村、陈庄村、吕东村、吕西村、马尹村、李店村、徐庄村、辛庄集、汉 石桥社区、文昌苑社区 9 随官屯镇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于官屯村、元庙集村、姚庄村、彭店村 1. 集聚提升类:苑楼村、佀垓村、孟庄村、南王庄村、鹿庄科村、王集 村、张武屯村 丁里长街 2. 城郊融合类:张庄村、周垓村 10 道办事处 3. 特色保护类:何垓村 4. 搬迁撤并型:刘汉庄村、马垓村、魏楼村、史垓村、单垓村、魏庙村、 单垓新村 1. 集聚提升类:周河口村、二十里铺村、牛堂村、吴店村、十二里铺村、 高庄村、张官屯村、黄垓村、薛店村、大人村、闫庄村、殷垓村、前李 庄村、魏垓村、田垓村、潘庄村、姬庄村、樊楼村、马厂村、北高庄村、 前张庄村、北张庄村、徐庄村、后唐村、前唐村、韩垓村、李庄村、吴 张营街道 11 楼村、东樊庄村、后李庄村、仲楼村、祝河口村 办事处 2. 城郊融合类:小民屯村、河口村 3. 特色保护类:后彭村、前彭村 4. 搬迁撤并型:车市村、陈河口村、曹付庄村、张一村、张二村、张三 村、刘一村、新庄村、刘二村、杨庄村、刘三村、王庄村 36 表3 乡村类型分类 1. 集聚提升类:文桥集村、张楼村、张庄村、魏王村、杜庄村、前杜庄 村、房河口村、孙垓村、曹庄村、侯楼村、燎原村、张庄村、樊庄村、 宋庄村、房庄村、乌坑村、陈楼村、徐厂村、刘行村、袁庄村、东杨村、 12 黄泥冈镇 东刘村、蒋庄村、武庄村、吕庄村、白垓村、东营村、西营村、黄楼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何仓村 4. 搬迁撤并型:西刘村、刁庄村、孙庄村、西杨村 1. 集聚提升类:郑垓、柳条圈、常庄、明楼、洼里、大王村、李楼村、 红门厂村、前刘庄村、陈屯村、程垓村、张康庄村、北闫庄村、西赵庙 村、后刘庄村、东程庄村、袁屯村、商白村、南何村、曹屯村、马庄村、 东孟庄村、冯李庄村、温庄村、辛集村、大陈楼村 13 杨庄集镇 2. 城郊融合类:中王村、辛庄村、前焦庄村、后焦庄村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新张庄村、苑垓村、路楼村、李垓村、唐街村、杨街村、 李赵街村、夏庙村、葛庙村 14 15 程屯镇 1. 集聚提升类:李庄村、厂洼村、李统庄村、玉皇庙村、肖前村、肖后 村、张屯村、钱楼村、刘庄村、黄垓村、任垓村、肖庙村、东渠村、崔 庄村、三楼村、曹垓村、李宏村、张垓村、王府村、高楼村、西渠村、 牛那里村、王楼村、肖北村、肖南村、肖西村、马沙湾村、王垓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冷庄村 4. 搬迁撤并型:孔洼村、季庄村 潘渡镇 1. 集聚提升类:后坝村、刁孟庄、张湾村、前坝村、王屯村、曾屯村、 杨庙村、张庄村、郝庄村、薛楼村、李楼村、李杭村、高庄村、孙杭村、 任屯村、朱屯村、马庄村、仝老家村、王沃庄村、龚庄村、黄龙庄村、 仝辛庄村、冯店村、双庙村、刘坡村、樊东村、樊西村、陈栈村、宋栈 村、刘栈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吴皮村、西王庄、唐坊村、西孙庄村、李河涯村 1. 集聚提升类:赵营村、张龙庄村、郭垓村、陈楼村、王庄村、黄岗村、 刘营村、姚庄村、雷庄村、张堂村、刘楼村、密桥村、徐桥村、孙庄村、 侯铺村、陆庄村、霍楼村、贾楼村、秦集村、侯楼村、碱店村、蔡楼村、 大力赵村、子房墓村、柳庄村、枣杭村、梳洗楼村、刘店村、李垓村、 朱庄村村、殷楼村、戚庄村、祁集村、王风车村、八里湾村、于楼村、 16 侯咽集镇 周楼村、徐楼村、邢庄村、孙垓村、何堂村、郭庄、西二合村、西苑庄、 水坑王庄、范楼村、孟庄、王油坊村、马台村、石张庄、沈桥村、苑楼 村、仇庄村、房庄村、牛庄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无 37 表3 17 18 乡村类型分类 黄集镇 1. 集聚提升类:任楼村、阳城村、大武村、三合村、王楼村、北三村、 袁楼村、徐垓村、后秦村、前秦村、卜各屯村、金店村、刘楼村、刘仁 村、安庄村、东张庄村、伟庄村、季垓村、沙岭村、曹东村、七户屯村、 郭庄村、张楼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曹西村 4. 搬迁撤并型:无 李集镇 1. 集聚提升类:张楼、李楼村、苏阁村、吴庄村、薛庄村、徐庄村、东 李楼村、陈集村、山庄村、胡楼村、赵庄村、仲堌堆村、严集村、孔河 涯村、靛池刘村、张店村、赵堂村、金星庙村、李虎村、罗楼村、苗庄 村、梁楼村、吕店村、高庄村、马庄村、李垓村、贾庄村、刘浩村、北 徐村、李庙村、杨岗村、王楼村、王庄村、黄楼村、西韩村、孙垓村、 苑庄村、赤楼村、李晓岚村、张仰望村、张景龙村、陈庄村、西武村、 李村营村、孟庄村、林庄村、胡坑村、崔庄、影塘村、胡广屯村、四杰 村、闫围子村、黄垓村、焦庙村、吕店村、庞店村、范庄村、刘集村、 吴庄村、杨河涯村、田河涯村、宋河涯村、艾坊村、张堂村、钱庄村、 张口村、常楼村 2. 城郊融合类:张庄村、史庄村、王铁炉村 3. 特色保护类:四龙、前杨村、许垓村、刘庄村、后杨村、杨集村 蔡庄村、朱店村、黄岗村、刘庄村、高庄村 4. 搬迁撤并型:高楼村 1. 集聚提升类:鹅厂村、徐窑村、南郑村、樊楼村、玉张庄村、马刘庄 村、曾庄村、程楼村、史樊庄村、李樊庄村、五岔口村、黄桥村、东马 楼村、祝桥村、北郑庄村、鹿湾村、梁集村、刘口村、刘庄村、刘小口 村、王集村、张胡同村、孙庄村、张堂村、河东李村、六姓口村、房村、 19 玉皇庙镇 孔厂村、刘张庄村、韩庄村、朱湾村、马湾村、老口村、李湾村、樊庄 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陈庄村 4. 搬迁撤并型:无 1. 集聚提升类:茂张集村、于垓村、吕阁村、西苑村、三李庄村、明王 庄村、西宋庄村、徐码头村、黄楼村、门庄村、李河涯村、西沟李村、 薛河口村、亓楼村、四合村、聂厂村、蒋李荣村、轩楼村、三合村、东 苑村、大潭村、渠庄村、汤垓村、南李楼村、鲁王集村、夏楼村、曾楼 20 张鲁集镇 村、苗庄村、蔺屯村、王进士村、侯垓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状元张楼 4. 搬迁撤并型:无 21 水堡乡 1. 集聚提升类:刘集村、前王庄村、后王庄村、赵垓村、赵西南村、前 杜楼村、后杜楼村、丁楼村、马楼村、曹楼村、顺河楼村、崔庄村、管 38 表3 乡村类型分类 赵楼村、黄洼村、赵新村、赵西南村、张庄村、华庄村、李庄村、马庄 村、肖垓村、孔河涯村、陈楼村、殷庙村、王楼村、赵庄村、新王楼村、 魏坝村、后屯村、朱湾村、闫堂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无 22 陈坡乡 1. 集聚提升类:黎仝庄、西杨庄、黎桥、石堂村、孙庄村、康庄村、龚 屯村、马楼村、瓦屋庄村、刘庄村、赵庄村、魏庄村、赵雷庄村、田集 村、新田集村、王克武村、前屯村、赵庄村、侯潭村、尹庄村、孔庄村、 曹楼村、于阁村、杨寺村、杨堂村、侯庄村、范屯村、徐庄村 2. 城郊融合类:无 3. 特色保护类:无 4. 搬迁撤并型:前进村、张道沟村、大王庙村 备注:县开发区为工业区,未列入。 表 4 “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统计表 序 号 1 2 3 4 5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所属 乡镇 随官屯镇 李集镇 侯咽集镇 黄集镇 张营街道 所属行 政村 姚庄村 元庙集社区 于官屯村 王官屯 徐庄村 李集村 罗楼村 梁楼村 王凤车村 侯咽集村 七户屯村 祝河口村 曹庄村 仲楼村 马庄村 孙马厂村 周河口村 陈河口村 刘官屯村 吴楼村 自然村名称 姚庄村 前街村、后街村、前庄村、王垓村、河东村 于官屯村 王官屯村、郭庄村、李庄村 徐庄村、高垓村 军李村 罗楼村、苗庄村 梁楼村 王化育村 侯咽集村、王岗、新村、团结村 七户屯村、新朱庄村 祝河口村 曹庄村 仲楼村 马庄村 孙马厂村 周河口村 陈河口村 刘一村、刘二村、刘三村 吴楼村 39 表 4 “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村庄统计表 序 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所属 乡镇 黄泥冈镇 水堡乡 郓州街道 潘渡镇 程屯镇 杨庄集镇 玉皇庙镇 双桥镇 黄安镇 46 47 罗庄村 管庄村 48 49 50 54 55 56 57 所属行 政村 高庄村 二十里铺 侯楼村 簸箕营村 曹庄村 水堡村 杜楼村 大樊庄村 三栈村 任垓村 冷庄村 王楼村 西渠村 大王村 鹅厂村 和平社区 桑庄村 张菜园村 吕公堂村 邵垓村 西贾屯 杨庄村 宗陈庄村 孙马庄村 唐庙镇 陈坡乡 武安镇 梁饶庄 胡庄村 双合楼 陈坡村 赵雷庄 三合村 自然村名称 高庄村 二十里铺村 燎原村、房庄村、李汉臣村 西营村 曹庄村 新水堡村 前杜楼村、后杜楼村 大樊庄村 刘栈村、陈栈村、宋栈村 任垓村、大张庄村、尼庙村 冷庄村 王楼村 西渠村 李寨村 鹅厂村 后黄冈村、房集村、前豆村 桑庄村、李庄村 张菜园村、明姚村 吕公堂村 邵垓村、庙西王庄村、平楼王庄村、周街村 西贾屯村、王河村 杨庄村 宗陈庄村 张庄村、姚庄村、许庄村、薛李庄村、安庄村、孙马 庄村、马庄村、褚庄村 罗庄村、陈庄村 前管村村、后管村村、东管村村、东吴村村、隋庙村 村 梁庄村、饶庄村、陈庄村、东五里井村、西五里井村 马庄村 前进村 陈坡村、南何庄村、西陈坡村 赵雷庄村 卜周营村、童庄村、周庄村 40 第三章 自然资源生态保护与绿色利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深入践行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全方位贯彻“四水四 定”,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科学开采矿产资源,加大耕地保 护力度,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修复,全力推进防洪减灾、水资源保 护、全域生态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全面打造生态郓城、绿色郓 城,建设生态文明强县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打造郓城为黄 河流域生态发展区的典范。 第一节 节约利用各类水质资源 郓城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 3.57 亿 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仅为 278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八分之一,全国亩均占有量的十 三分之一,水资源与人口、耕地资源严重失衡,水资源供需矛盾 突出。应高度重视全县水资源不均衡、用水方式仍然较为粗放的 现实,珍惜黄河调水资源,多举措蓄水、保水,积极采取节水用 水机制,大力防治各类污染,加大废水处理回收利用,改进用水 机制,全面保障用水安全。 一、推进黄河岸线资源高效利用 推动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进行水闸、 危桥工程改造。联合多部门建立黄河河道外生态用水项目工作协 作机制,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计划和方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 管理制度,加强取水用途管制,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发挥投资引 领作用,完善多元化生态补水工程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工程建设 41 资金需求,加强水资源检测系统运行维护和应用,充分发挥有限 黄河水资源的生态效益,有效改善黄河道内外生态环境。 专栏 1 黄河资源高效利用行动 1.苏阁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渠道衬砌及配 套建筑物;骨干排水沟清淤及配套建筑物改造;主要干渠堤防道路硬化及绿化;信息 化建设。 2.杨集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渠道衬砌及配 套建筑物;骨干排水沟清淤及配套建筑物改造;信息化建设。 3.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进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对红门厂闸、侯庄闸以及大 尹庄闸三座节制闸的除险加固,“十四五”内确保消除病险引水基础设施。 4.引黄生态补水常态化机制建设行动。建立有效“河地融合”机制,完善县水务、 自然资源等管理部门与黄河河务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针对郓城水资源供需规律,建 立引黄生态化补水的预测和执行制度,把引黄生态补水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5.建立黄河水沙资源合理利用制度。与黄河河务管理部门积极规划,开展黄河水 泥沙资源综合利用行动,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同时,大力开展黄河泥沙 在郓城的积极利用试点工作,力争规划期内建立郓城黄河段泥沙地方有效利用的常态 机制。 二、系统提升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建设,统筹推进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 和非常规水资源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全面优化水资源调配格 局。建立现代水管理体系,健全覆盖到乡和重点水利工程的全县 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形成与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适应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论证实施支撑性重大水利工程,优 化境内干线工程布局,积极协调开展部门合作,建设雨洪资源调 蓄利用工程,发挥水库调蓄雨洪作用。积极推动清洁生产方式,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再生水利用基础设施,基本形成水利 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针对性破解工程性缺水瓶颈,提升灌溉供水 保障能力。 42 图 3-1 郓城县水系图 43 专栏 2 水资源开发利用行动 1.水系连通工程。尽快实施西干渠与苏阁引黄南送水干线连通工程,由苏阁引黄 南送水干线马厂北经跃进河连通至鄄郓河再向西连通至西干渠入口,实现南送水干线 与西干渠的连通,提高西干渠引黄保障程度。 2.杨庄集水库、杨庄集净水厂工程。继续完善杨庄集水库建设工程,系统配套雨 洪资源收集利用配套设施,完善杨集引黄闸取水机制,建立水库蓄水、防洪、水污染 防治、水资源保护、输水、取水制度,完善水库资源用水分配、调度机制,合理安排 农业、工业、人畜用水规模,尽快完成杨庄集净水厂工程,确保“十四五”期间水库 达到正常、高效使用状态。 3.郓城县何庄水库工程。于南送水干线及北关沙河交汇何庄处建立小(1)型平 原水库,主要占地约 3000 亩,年供水量约为 3285 万立方米,在何庄水库附近建设地 表水厂,供水能力约 9 万 m³/d。建设内容包括水库围坝、节制闸、引水闸以及引水渠、 入库泵站、出库泵站等。利用水质优良的黄河水及当地雨洪水,满足城乡居民饮水安 全的需求。 4.主城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供水安全工程。通过新建杨庄集水厂、城乡供水 一体化管网提升、污水处理厂、供水管网改造等措施,保障主城区、工业园和重点乡 镇供水,工程总投资 22.26 亿元,其中近期预计投资 4.55 亿元,中期投资 17.71 亿元。 5.再生水回用提升工程。持续实施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建、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 确保全县规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8 万立方米/天,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到 2035 年, 全县规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不低于 15 万立方米/天,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40%。 6.现代水管理完善行动。2030 年前,河长制、湖长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 到较全面落实,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依法治水全面加强,水利创新能力 明显增强,基本建立起覆盖主要河道、水利工程、水源地和取用水户的监测体系,县、 乡二级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互联互通,水利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 平有效提升。2035 年,现代水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与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能力相适应的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初步 实现水利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三、在采煤塌陷区进行平原水库建设 积极应对采煤塌陷区深度沉降范围广、恢复耕种难度大的现 实,科学判断采煤塌陷区未来地形变化规律,结合全县的水资源 普遍匮乏、日常用水需求逐渐增大的现状,转换采煤塌陷区治理 思路,因势利导,根据大量前期初步科学论证,拟在采煤塌陷区 44 沉降幅度大的核心区,建设平原水库。 (一)科学完成可行性研究。针对采煤塌陷区的具体情况, 结合全县水资源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全县蓄水、引水、输水等因 素,先行由县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协调水务、河务、发改、自然 资源、生态环保主管机构,“十四五”前期,尽快组织煤炭、水 利、地质、生态环保等专家,全面科学论证在采煤塌陷区建立平 原水库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落实国土资源规划调整,准 确评估水库建设利弊和财政承受能力,编制准确的可行性研究报 告。 (二)积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有效工作组织。可行性报告 完成后,由于建设水库涉及自然资源、水利、河务、地质、煤炭、 农业、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具体工作事关测绘、设计规划、国 土调规、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引水蓄水、财政支持等多个方面, 涉及范围广,工程量巨大,水利设施范围广,工程量巨大,工程 周期长,应尽快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与、相关部门人 员组成的水库建设领导、协调机构,明确机构权限,建立机构运 行制度,力争“十四五”期间年全面启动水库建设工作。 (三)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结论,组织专 业设计力量,对采煤塌陷区系统勘探基础上,对水库建设进行全 面工程设计。充分考虑赵楼煤矿现采煤塌陷地沉降程度深、塌陷 面积大、沉降程度相对差异小,被洙赵新河和新株水河所包围等 特点,考虑在该地为水库核心区建设水库的可行性。全面考虑财 政支撑能力、搬迁成本、水源安全保障等多重因素,在可行性报 45 告公布后一年内完成项目专项规划和工程设计。 (四)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充分考虑县域 财政支撑能力,合理规划建设周期,充分利用省支持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积极申报省、国家级乡村振 兴重大项目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立项,纳入中 央、省级财政支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范围,争 取省级、国家级财政资金支持,力争“十四五”期间水库建设项 目得到省级机构和中央部门的直接支持, 工程建设顺利如期推进, 并完成水库的主体工程建设。 (五)全面完成水库建设,积极发挥生态支撑功能。力争 2025 年,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2030 年前,相关净水厂、水土 保持等配套工程项目全面完成,采煤塌陷区主要沉降稳定区得到 有效治理和充分利用,水库调水蓄水功能发挥出色,水库周边湿 地生态涵养区环境优良,围绕新建水库形成渔业、现代农业新区, 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收入提升迅速,水库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明显。 四、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推进水资源保护和水系生态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流域差异化 治理,推动形成流域上下游联合检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 息共享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为保护黄河水资源安全,加大黄河 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力度,严禁在黄河防洪工程内摆摊设点、露天 烧烤、乱丢垃圾、河边戏水等违规行为。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46 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地下 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体系,科学划定地下水重点污染防治分区, 实施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工 业点源污染,完善养殖粪污贮存、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畜禽养殖 污染有效治理,加快矿井水脱盐处理工程建设,破解工业企业脱 氟除盐问题。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 偿的调控手段,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积极探索跨县界流 域断面落实完善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制度,争取省级财政对郓城县 在分配生态环保资金时给予倾斜支持。 建立区域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与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以推进落实河长湖长制为手段,加大河湖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健 全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间的联席协调机制,强化水资源监管、 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切实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开展环 保专项行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及时整治黑臭水体。加大基础 设施投入力度,设计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实 现雨污分流,逐步恢复河流生态净化功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 提升污水处理水质,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循 环利用水平,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47 专栏 3 系统实施水生态保护工程 进一步推进水质保护和水系生态综合整治,恢复郓巨河、鄄郓河市控、县控重 点河流水环境功能,城乡重要河道保有生态基流,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水 环境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重要河湖水库水功 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10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集中式饮用 水水源主要指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全县压采深层承压地下水 0.0616 亿立方 米。持续增大水土流失治理,增加林木绿化率达到 2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 70%,无深层承压地下水超采区。基本实现全县地下水采补平衡。 1.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综合整治项目。全面进行河道清障、河道疏浚、 水毁建筑物修复或改建、环境整治、河道管护,对河道沿水系综合治理。支持整 县制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加强邻河村庄的 面源污染与水污染整治水平,在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治理,有 效减少洪涝灾害,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改善河道水质。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防治范围,“十四五”期间,持续 加大投入,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力度,到 2035 年,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积 226 平方公里,治理面积 19.64 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杨庄集镇郓城新河下段唐店新村、 三分干黄安镇管庄片区和北沙河坡里河庄片区、随官屯镇赵王河下段汉石桥社区、 文昌苑社区和张营镇三分干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 风沙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涵盖清淤、沟渠维护、新建机 井、拆建管涵桥、铺设道路、栽种经济林、水保林等建设内容。 3.生态河湖治理工程。系统规划实施水生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2030 年前,全面 完成河内水质全部达标。 4.持续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依据《郓城煤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状 况调查及防控方案》,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市园区地下水污 染防治工作要求,配合菏泽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对化工园区和开发区的地下水监测 井建设及运行工作。 5.取缔禁养区养殖场。对全县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整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形成畜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监管的有利局面,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查处规模化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处置规范化。坚决 取缔河流两侧禁养区养殖,制定养殖专业户、散养户粪污贮存处置标准,并监督 指导乡镇政府落实到位。全县建设粪污集中收集处置场所,为全县养殖粪污的处 置提供条件。 6.推进“2+4+8”环保行动。严格落实国家沿黄流域产业布局和管理政策, 48 加强涉水工业污染源治理,对全县重点的 2 家焦化、4 家煤矿、8 家玻璃瓶企业每 月至少开展两次环保专项行动,对超标排放等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针对重点 涉水企业氟化物、硫酸盐超标问题,定期调度 4 家煤矿、2 家玻璃企业硫酸盐治理 项目,加强督导,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7.改进河长湖长制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开门治水”,推动河长制进企业、进校 园、进社区,发挥一批党员河长、社区河长、巾帼河长等民间河长及河管员能力,形 成河湖管理保护合力,继续为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贡献力量。 8.宋金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持续提升宋金河人工湿地进出水的水质提升, 加强水渠清淤、水植补充、杂草清除和表面污泥清除工作,保证常态化排入郓巨河水 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9.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系统编制、完善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 治规划,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系统解决农村污水臭 水排放处理问题,保持农村良好水生态环境。 10.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加强地表水源地保护,系统建立、完善水源 地和取用水户的监测体系,加强引黄线路两侧防护建设、城南水库水源地防护建 设等基础设施投入,在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禁止建设向水体或者河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非法采矿、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使用炸药、高残留农药及其他有毒物质堆放、存储、填埋 或者向水体倾倒废渣、垃圾、污染物和水体造成污染的其他行为,确保饮用水源 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保障饮用水清洁、卫生、安全。 11.郓城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 213 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管网工程, 建设沉淀池、检查井,铺设管网。在邵文新村、随官屯新村、丁里长新村、张营 新村、黄岗新村、唐庙新村建 6 座处理规模 1000m3/d 的污水处理站。 五、全面推进节约用水行动 逐步建立水资源节约和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全面贯彻“四 水四定”原则,坚定不移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用水方 式由粗放低效向高效集约转变,深化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 控”。严格执行用水红线制度,积极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工作,加强节约用水监督,严格控制用水强度。依托现代化技术 手段,推动水利综合业务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化决策调度管理 49 水平。依法推进水资源税改,加快实施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管 理,建立健全调控合理、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水资源税制度, 更好发挥税收杠杆作用,提高用水效率,规范用水秩序,促进全 省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 持续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多元化举措建立农业用水精准 补贴与节水奖励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减排、增产、增效。做好 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工作,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工程,提升工业 水重复利用率,督促创建节水示范企业。加强乡镇供水管理,加 快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全面普及节水型器具, 推广公司化专业管理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合同节水等方式参 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的深度和广 度,增强民众的忧患意识,提升节约用水、保护用水的觉悟水平, 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专栏 4 全面开展节约用水行动 全面推进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生活节水行动,建设节水教育基地,推广节水 文化,提倡节水习惯,全面建立节约型社会。规划期内,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在 3.2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 GDP 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 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8,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 90% 以上,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 40%,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 8%,全 县新增供水能力 0.325 亿立方米,保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不低于 99%,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1.开展“智慧水利”信息化整合工程。建立防汛减灾监控管理、水资源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安全饮水管理四大智能系统,对现有水量监测、水文监测、水价改 革、水权交易、防汛预警体系等平台进行整合。在河道主要断面处安装水位流量监 测,安装监控设施,完善县级河长制调度中心平台和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 水量监测、水文监测、水价改革、水权交易、防汛预警体系等平台进行整合,实现 50 水务工作系统、水务平台的融合,建立智慧水利一体化平台,实现水利智慧化管理, 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 2.农业节水工程。全面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制定农业节水规划,系统管理 控制农艺节水、生理节水、管理节水、工程节水环节,全面加强节水控制,全面节 约农业用水。到 2035 年较“十四五”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不低于 30 万亩,规划期内 全面完成主要灌区的节水设施改造,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为 0.65。 3.郓城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 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与末级渠系的分界点 设置供水计量设施,末端计量到斗渠口;小型灌区和末级渠系计量到用水单元,地 下水灌溉计量到井,有条件的地方可计量到户。“十四五”期间完成农业水价综合 改革面积 133 万亩,2035 年前继续巩固、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本覆盖全部 有效耕地面积。 4.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按照“总量控制、节水优先、统筹调配、系统治理” 的原则,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推进地下水开采专项治理行动,达到“控采限 量、节水减压、水源置换、修复补源”的综合整治效果。严格按照《郓城县地下水开 采专项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地下水限采目标。“十四五”期间压采深层地 下水井 61 眼,压减水量 616.13 万立方米,投资 0.0065 亿元;2030 年前压采深层地下 水井 81 眼,压减水量 1204.16 万立方米,共压减水量 1820.29 万立方米,投资 0.0089 亿元。 5.工业节水、再生水回用工程。有效鼓励纺织印染、造纸、石油石化、化工等 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重点加强辖区内玻璃企业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除氟 治理,对四家煤矿企业全部建设高盐水深度处理工程。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厂升级改 造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提升城市污水日处理规模,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乡镇全 覆盖。持续加大投资,规划期内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较 2020 年提升 10%以上。加快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通过改扩建现 有污水处理厂,全县规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8 万立方米/天,投资 1.2 亿元,再生 水利用率达到 25%。到 2035 年,全县规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5 万立方米/天,再 生水利用率达到 40%,预计投资 3.23 亿元。 6.推进城镇节水工程建设。完善具体措施,在住宅设计、建设中融入节水理念, 全面普及节水设施、器具、节水工程建设和城区管网更新改造工程,到 2035 年全 面建成节水型城镇。 51 第二节 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牢固树立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坚持“四增四减”,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 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快产业、能源、运输 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进一 步降低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 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一、加强大气环境综合管理 (一)开展 PM2.5 和 O3 协同控制。推动 PM2.5 浓度持续下降, 有效遏制 O3 浓度增长趋势。统筹考虑 PM2.5 和 O3 污染特征,加强 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分区分时 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加强春夏季对石化、化工、工业涂 装、包装印刷等行业的氮氧化物、甲苯、二甲苯等 PM2.5 和 O3 前 体物排放监管和秋冬季对移动源、燃煤源污染管控,强化不利扩 散条件下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排放的科学监管。 52 图 3-2 郓城县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图 53 (二)优化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持续加强县级环境空气质 量预报能力建设,完善 PM2.5 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的启动、响应、 解除机制。健全污染天气应对预案体系,积极参与区域联合会商 机制,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探索轻、中度污染天气和臭氧重污 染天气应对机制,落实国家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应急 减排的实施范围。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健全差异化管控机制。完善应急减排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渠道。 修订优化应急减排清单,调整应急减排企业行业和区域结构。引 导企业提高绩效等级,扩大自主实施减排措施企业数量。 (三)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积极落实周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机制,严格落实通道城市相关管控政策和排放标准要求。积 极参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应急联动,对接重大项目环境 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健全区域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 区域监管数据互联互通,开展区域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和联合执法, 落实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二、强化源头污染防控 (一)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进重点行业 VOCs 治理。 实施重点行业 NOx 等污染物深度治理。开展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 工程改造,推进玻璃、陶瓷、铸造、有色金属等行业污染深度治 理。 (二)强化车船油路港联合防控。加强机动车全流程污染管 控。落实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严禁生产、进口、销 售和注册登记不符合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要求的重型柴油车。 54 加强新车源头管控,严格执行国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推进 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定位管控, 基本消除未登记、未监管现象,加强源头监管。建立常态化油品 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汽柴油质量标准,强化油品生产、运输、 销售、储存、使用全链条监管,集中打击劣质油品存储销售集散 地和生产加工企业,清理取缔黑加油站点、非法流动加油车,严 厉打击制售劣质和不合格油品等违法行为。建立在用汽油、柴油 等油品的溯源机制,不断完善在用油品溯源程序。2025 年底前, 储油库和年销售汽油量大于 3000 吨的加油站全面完成油气回收自 动监控设备安装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三)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实施降尘监测考核,以空气质 量可吸入颗粒物指标改善为导向,强化降尘量监测考核。加强施 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完善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建筑、拆迁 工地严格落实扬尘治理措施。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纳 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防治扬尘污染费用纳入工程造价。 强化道路扬尘污染治理。严格落实“路长制”,提升道路扬尘治 理水平。推进低尘机械化湿式清扫作业,鼓励使用纯吸式吸尘车, 加大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支路街巷等道路冲洗保洁力度, 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和洒水率,扩大主次干道深度保洁覆盖范围, 实施道路分类保洁分级作业方式。 三、加快低碳发展 (一)开展碳达峰行动。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 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全县和重点行 55 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强化各领域各层级的贯彻落实。鼓励 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建 材、有色、化工、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 达峰。鼓励大型企业制定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碳减排示 范工程。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降碳创新行 动。深化低碳试点示范,争取低碳城市、低碳社区试点、近零碳 排放示范工程建设。 (二)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1)控制工业过程二氧化碳 排放。升级建材、化工领域工艺技术,控制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排 放。(2)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加快 发展铁路、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推动航空、公路运输低碳发展, 发展低碳物流,制定营运车辆和船舶的低碳比例。(3)控制建筑 领域二氧化碳排放。严格落实《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菏泽 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的实施意见》(菏政办字〔2021〕25 号), 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绿色建材,优化 建筑用能结构。(4)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开展油气系 统甲烷控制工作。实施全氟化碳等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 控制,推广六氟化硫替代技术。 (三)探索农田湿地碳汇市场交易机制。正确认识碳市场交 易将碳排放转化为地区发展禀赋、环境成本和企业成本,有助于 构建以产业为依托的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国土绿化系统治理,提 升林业碳汇能力,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促进碳交易机制完善, 合理设计交易市场管理模式。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56 的实施,完善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管理体系,结合郓城自身 禀赋,逐步探索在全国打造一到两个碳汇产品,率先在全省乃至 全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换。 (1)建立专门的碳汇管理机构,加快培育、储备碳汇项目, 创新碳汇项目方法学,降低计量、审定、核证和交易费用,推动 郓城积极参与全国碳汇交易市场。 (2)探索建立农田碳汇和湿地碳汇市场交易,推进实现生态 价值转换。推动农田碳汇和湿地碳汇开发和交易。基本农田和湿 地是郓城重要的优势资源禀赋,加快对农田碳汇和湿地碳汇的监 测与测算,探索农业碳排放交易路径。 专栏 5 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 1.源头污染防控工程。实施“散乱污”综合整治、清洁取暖、燃煤污染控制等项 目。全面治理扬尘,开展建筑工地扬尘、工业企业堆场扬尘和矿山扬尘整治,降低区 域降尘量,推动散煤、生活面源和农业源大气污染治理。 2.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工程。实施重点工业源提标改造、扬尘污染综合整治、移动 源污染防治等项目。推动焦化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新上煤耗项目煤炭消 费减量替代政策,提高工业清洁能源替代比例。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实现“散 乱污”动态清零。强化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协同治理氮氧化 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3.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强化 区域联防联控和应对重污染天气,打赢蓝天保卫战。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一、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一)强化土壤污染源系统防控。严格落实《菏泽市土壤污 染防治条例》。(1)加强空间布局管控。将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 入国土空间规划,守住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 57 区管控,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合理规划土地用途。(2)防范 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严格执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制 度,依法适时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并在排污许可证 中载明土壤污染防治要求。(3)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 提标改造,督促企业定期开展土壤自行监测。(4)开展土壤环境 详查,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应用,完善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监测监管能力。 (二)推进耕地分类管控,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实施耕 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展农药化肥使用减量 计划,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免(少)耕播种、粮豆轮作、 农用薄膜科学应用与回收利用等措施。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 利用和管控修复,择优选择安全利用技术和农作物种植种类。加 强管控类耕地监管,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鼓励采 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在确保完成全省和全市耕地保护目标的 基础上,严格管控类耕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根据土地利用变更 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 (三)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严格落 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以用途变更为住 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用地准入 管理和部门联动监管。以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 造遗留地块为重点,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探 索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模式。积极探索污 染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积极申请省级土壤污染防治 58 基金金融支持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修复等项目实施,推广绿色 修复理念,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控。健 全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地块的过程监管和后期管理机制。到 2025 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二、开展固体废物和地下水综合整治 (一)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以危险废物为重 点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措施, 实行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强工业固体废 物风险管控和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 (二)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烧 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 100%,逐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开展。有序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加强白色污染处理,提升农村有 机废物收集、转化、利用水平。 专栏 6 土壤污染治理及固体废弃物利用重点工程 1.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全县实施土壤环境监测评估、土壤污染分类管理等项目, 实施土壤污染定期检测制度,污染土壤识别率、监控率规划期内达到 100%。 2.“配方肥进千村”项目。实施“配方肥进千村”活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 范围,规划期内全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 95%以上。 3.地膜污染改造项目。以李集镇、侯咽集镇、唐塔办事处和郓州办事处等已经试 点地区为重点,主要涉及蔬菜、西瓜、甜瓜、棉花、花生等技术型经济作物。发挥项 目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采取国家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 入和群众自筹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加大氧化生物可降解地膜和不可降解 标准地膜的推广力度和废旧地膜回收站建设。 4.土壤改良示范工程项目。针对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制约因素,采用秸秆 直接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深耕改土等措施,改善耕层土壤的营养 状况,把项目区耕层深度在 15cm 开发达到 20cm 以上。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实现 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营养充足,适宜优质小麦等作物的生长。通过秸秆还田等措施, 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 0.1 个百分点以上。规划期内计划完成土地平整、深耕改 59 土、秸秆还田等措施项目 7 万亩。 5.煤矿地质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综合预治理项目。严格落实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 规划,最大能力恢复土地地力,确保全县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6.大唐郓城电厂工业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项目、山东绿杨资源再生科技 30 万(吨/ 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城乡污水处理厂(站)提标改造工程、垃圾转运及处理 设施建设项目。 第四节 科学有序开采矿产资源 一、坚持发展绿色能源理念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深入贯彻科学能源战略思路,坚持以“节约、绿色、环保、高效、 安全”为发展方针,创建一批示范精品项目。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探索光伏+多元发展模式,推动清洁能 源与工业、农业农村、商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能源 消费革命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乡村振兴建设提供 有力支撑。 二、科学有序开采煤炭资源 实现煤炭开发效益三统一。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充分发挥 职能作用,积极为煤炭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实现煤炭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督促各煤矿企业要按照安全、节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统筹兼顾、高产高效的方针,以 灾害治理为前提,以增产增效为方向,以大幅度提高整体经济效 益为目标,突出安全高效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推动矿井转型 升级、高质量发展,让煤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带动地方经济 60 发展。 三、建设现代节能配电网络 根据郓城县的区域发展定位、地理位置和地区电网等特点, 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节能环保 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配电网,以提高供电可靠 率为最终指标,全面建成供电保障能力强、运行可靠性高,适应 分布式电源灵活接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结构合理、技术先 进、安全可靠、坚固耐用、智能高效的现代配电网。 四、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建设 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依据天然气管网布局建设储气设施, 加强燃气应急调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储气调峰 设施,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储气能力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利用 调峰气价、阶梯气价等价格手段,拓展可中断用户,激励各类用 户参与调峰。科学推进煤改气工程,合理推进天然气替代步伐, 逐步替代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工业窑炉、燃煤设施用煤 和散煤。逐步推动燃气管网覆盖农村地区,推动天然气替代民用 散煤。 五、提高能源技术创新能力 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积极提升 能源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推动大中型能源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 术中心,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合,加快建立以 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61 专栏 7 矿产资源开采重点工程 1.新能源建设。推动电能、光能等清洁能源与工业、农业农村、商业、交通、公 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能源消费革命行动,逐步压缩、削减全县对煤炭能源的依赖程度, 多方位增加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全民低碳生活习惯,建立低碳生活标准,为 全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支撑。 2.煤改气工程。规划期内持续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依据全县 天然气管网布局建设储气设施,加强燃气应急调峰能力建设,确保圆满完成国家、省、 市下达的建设任务。 第五节 建设黄河绿色生态廊道 深度融入山东省及国家沿黄发展战略,统筹生态保护、自然 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强化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保 护,完成黄河流域郓城段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坚持黄河水 资源、水生态统筹治理,增强治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强化水资 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产业布局方面的刚性约束,加强水资源 高效节约利用,全面推行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加快建设节水型社 会。加强沿黄交通、农田水利、蓄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打造黄河安 澜示范带。依托良好的黄河生态环境,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打造 具有深厚黄河文化的特色名城,积极融入全省黄河科创大走廊、 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着力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黄河 文化旅游产业带”。 一、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带 (一)确定沿黄保护带核心生态地位。优化县域生态安全格 局,将黄河生态保护带确定为县域生态格局的核心。沿境内约 34 62 公里黄河河道和 43.2 平方公里黄河滩区面积,在国土空间规划范 围内黄河滩区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将黄河与黄河滩区构建为县域 生态格局的主脉络,建成黄河生态保护带,突出防洪减淤、水土 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等功能提升,推动黄河流域生 态系统功能稳步提高。 (二)确立沿黄生态保护与环境共治理念。主动融入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与环境共治行动中,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以洪水分级 设防、滩区分区治理为重点,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与东明等县共 同谋划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治理,积极参与黄河“高村-陶城 铺”段清淤治沙工程;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台前县协同确定滩 区用途管制分区,推进滩区湿地生态修复与耕地合理利用。 二、打造黄河生态经济带 (一)加快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建设。持续推动高端、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发挥农业大县优势,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 展为契机,建设农业生态发展示范区。不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逐步淘汰高耗能、低端产业,落实省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奖 补政策,争取省级奖补政策,加快焦化等行业产能置换出清。发 展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两大核心产业为支撑,积极提升轻 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医养健康、新能源、新材料 等新兴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支撑 菏泽副中心城市定位的“252”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构建现代产业 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用地效率等策略,推进新旧 动能转换,大幅提高郓城县绿色、低碳产业比例,支撑黄河现代 63 产业合作示范带建设。 (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1)建设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弘扬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特 色资源,深入挖掘、整理与活化黄河文化资源,联动梁山、东平、 阳谷,共同提升“水浒故里”品牌,打造曲阜-邹城-郓城的“文 武研学”体验带。积极打造“一核四区五廊”的全域旅游发展格 局。依托中心城区打造生态田园城市文旅核心,展示水浒古城、 生态田园特色。依托县域北部黄河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资源打造 黄河文化文旅区;依托西部水堡乡、陈坡乡打造宋江故里文旅区; 依托宋江湖湿地公园打造宋江湖文旅区;依托南部牡丹及花卉资 源,打造以花卉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湿地牡丹花海文旅区。依 托 G220、S319、S254、X067-X069 和沿黄风光路打造 5 条旅游交 通廊道。通过水浒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的进一步彰显,擦亮郓 城乃至菏泽市的黄河文旅品牌特色,共建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2)发展沿黄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以黄河观光、乡村体验、 农业观光为特色的“黄河沿岸旅游区”。以曹西村、四龙村、杨 集村、李晓岚村、前杨集村等村庄为重点,以 115 师东进支队指 挥部旧址、大谭中学早期党支部、大杨集革命烈士纪念塔、仲潭 红色码头等红色景点为线索,融合森林氧吧、生态采摘、休闲健 身、黄河文化、红色教育等功能,串联黄河生态系统绿色纽带, 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为一体的复合 型生态廊道。 (3)推动黄河人家民俗游。完善大杨集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 64 标识,指导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加强黄河沿线的空间联动与一体 化发展。升级改造沿黄公路,实现黄河大堤公路畅行无阻和与沿 线公路桥梁的无缝衔接。完善沿线节点的旅游交通导览引导系统, 在黄河大堤公路设置引导标识牌。 专栏 8 打造沿黄生态廊道重点工程 1.沿黄生态廊道建设。(1)黄河沿岸防护林工程。(2)湿地退化修复工程。 (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4)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5)国土绿化与农田 林网修复改造工程。(6)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 2.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对黄河沿岸局部水土流失进行 集中区域治理。 3.黄河滩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杨集引黄涵闸改建加固工程、黄河 险工加固工程、杨庄集水库项目。 4.黄河滩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在李集镇黄河滩区 3.6 万亩耕地,与水发集团 鲁投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流转黄河滩区 3 万亩土地,全面打造黄河滩区现代农业示范园 区。 第六节 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一、实施黄河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 落实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安排,推进险工改建工程建设,提高 黄河防御洪水的能力。严格限制自行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深 化滩区安全建设,争取开展滩区综合治理试点。实施引黄涵闸改 建加固工程,消除水闸险情及安全隐患,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协同。统筹水系防洪治理工程,持续提升中小 河流防洪减灾能力。2025 年年底前,重点河段达到防洪要求。实 施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提升防洪减灾能力。规划 期内,确保辖域内不发生洪灾。 二、系统提升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 65 (一)全面提高洪水监测预警能力。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完 善水文监测设施建设,建设水工程调度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洪水 调度体系、洪水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和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提升洪 水灾害防御等基层防汛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堤防及重点险工、控 导视频监控系统,有序推动水位、冰凌、环境等信息采集,实现 黄河郓城段等骨干河流运行情况的动态感知。 (二)全面提高救灾减灾应急能力。完善防洪减灾、排水防 涝等公共设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防洪排涝能力,增强城市和乡 村抵御灾害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对水旱灾害防御 能力的培训,强化经费、装备保障,提高专业机动抢险能力。完 善防汛物资储备,探讨企业代储、以租代征等多种形式的应急防 汛物资储备渠道。 (三)全面提高防洪减灾技术支撑能力。积极参与黄河大数 据中心建设,打造“智慧黄河”数字化平台,建立覆盖骨干河道 的立体化数据采集监测网络,构建城市防汛实时监控体系,及早 发现险情并进行处理。运用卫星通信、无人机、5G 等技术手段, 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超标准洪水应急方案、现状河道条 件下防洪能力和防洪抢险新技术研究。 专栏 9 防洪减灾能力提升重点工程 1.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险工改建加固工程。 2.河道防洪综合治理工程。鄄郓河(郓城段)治理工程。 3.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1)老赵王河大尹庄闸、郓城新河侯庄闸等中型病闸 除险加固工程。(2)杨集引黄闸除险改建加固工程。 4.黄河防洪工程安全监控系统。感知监测系统建设、信息传输网络升级改造、智能 监管应用系统开发及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66 第七节 采煤塌陷区修复与治理 重视潘渡镇、张营街道办事处、丁里长街道办事处、杨庄集 镇、双桥镇、郭屯镇和南赵楼镇境内李楼煤业、彭庄煤矿、郭屯 煤矿和赵楼煤矿采煤塌陷区对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持久 严重影响。采煤塌陷区的乡村生产、乡村生态和村民生活,事关 全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应作为全县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区治 理修复,规划期内,全县稳沉采煤塌陷地和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 治理率达到双 100%。 一、遵循采煤塌陷区科学治理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塌陷地治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百姓生活、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恢复、保护与振兴。 (二)统筹兼顾原则。正确处理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当前 利益与长远发展、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工矿发展与城乡建设、 耕地恢复与发展非农产业的关系,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相统一。 (三)耕地优先保护原则。珍惜矿区耕地资源,尽可能多恢 复土地,培肥地力,塌陷地优先发展农业,鼓励多用途使用,依 托采煤塌陷区实际,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四)防治结合、采治共进原则。摒弃“先塌陷、后治理” 的落后模式,建立“边采边治、先治后采、防治并举、治用并重” 的综合治理机制,将土地保护与煤炭开发作为有机整体考虑,实 现煤炭开采与塌陷地治理同步推进,不累积旧账,不欠新账,防 67 治结合,主动治理。 (五)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发展 需求和塌陷实际,因地制宜地安排已治理土地的利用方向,宜农 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宜建则建。 结合国家黄河流域发展纲要,围绕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基本农田 建设和生态乡村建设,发展特色、生态、立体和观光农业。常年 积水沉陷区进行生态湿地治理,局部区域进行水产养殖或种植开 发,同时进行休闲、旅游观光功能开发,增强水域的雨洪调蓄能 力和湿地水域的利用率。 (六)以人为本原则。围绕服务“民生”主题,塌陷地治理 方案要充分征求和尊重群众意愿,与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紧密结合。 (七)矿地联动、政府监督原则。充分调动矿区相关地方单 位加大治理力度,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对采煤塌陷区规划落实情 况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严格落实煤企对损毁耕地、 林地、牧草地应进行表土剥离和回填复垦责任。 (八)创新治理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对煤炭塌陷区进行修复 治理,采煤塌陷区修复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修复,提高黄河泥 沙利用率,有效解决基本农田保有量。 二、系统解决采煤塌陷区治理矛盾 (一)解决基本农田保有量和塌陷区实际利用矛盾。采煤塌 陷区绝大部分在基本农田划定范围之内。重度塌陷区地表塌陷严 重,出现常年积水,植被不能生长,陆生生态系统演变为水相生 态系统,中度塌陷区地表塌陷损毁较严重,雨季易出现积水,严 68 重影响地表植被生长,水土流失加剧。二者均不能达到基本农田 用途。根据采煤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进行 分类治理:对轻度塌陷区,采取“划方整平法”,通过削高填洼、 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恢复农业耕种;对中度塌陷区,采取“挖深 垫浅法”,通过挖鱼池筑台田,形成上粮下渔生产格局;对常年 积水的中度塌陷区,采取“生态治理法”,通过围湖造岸、植树 种草、网箱养鱼、建设生态湿地或平原水库等方式,恢复生态环 境。在塌陷区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开发、旅游观光、湿地公园建 设等,与现有基本农田的土地用途管制相矛盾。该矛盾将严重影 响塌陷区治理和土地功能发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对塌陷 区治理的负面约束因素,实事求是确定采煤塌陷区的土地性质, 及时调整土地规划,从而解决耕地保有量与采煤塌陷区实际用途 矛盾,有效利用塌陷区土地生产,杜绝土地资源人为浪费。 (二)解决预防性治理与塌陷后治理矛盾。科学预判采煤塌 陷区的发展趋势,提前介入治理,在塌陷区发展为中度以前,先 行熟土剥离,防治塌陷后熟土丧失地力,防止治理完毕后成为生 土,严重影响地力,不利于生态恢复。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利用 塌陷区不同塌陷阶段的土地功能,高效开发利用土地价值,避免 土地搁置性浪费。 三、严格落实采煤塌陷区治理规划 严格落实菏泽市、郓城县的采煤塌陷区治理规划,落实好相 关土地整治的规划项目。注重人口搬迁与土地治理的协调统一。 “十四五”期间,郓城县搬迁行政村 26 个,涉及郭屯煤矿、赵楼 69 煤矿、李楼煤业等矿井所在的 8 个乡镇。把美丽乡村建设与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塌陷区搬迁、治理的 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稳步推进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郓城郭屯煤矿 塌陷区、郓城赵楼煤矿塌陷区、郓城李楼煤业塌陷区、郓城彭庄 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整体治理塌陷面积约 5.56 万亩,“十 四五”期间投资计 11.72 亿元,“十五五”期间投资约 8.43 亿 元。探索有效利用黄河泥沙资源进行采煤塌陷区修复的可行路径, 确保土地资源保有量最大化,提高黄河泥沙利用率。规划期内, 确保 65 万亩轻度塌陷区完全恢复利用,15 万亩中度塌陷区有效利 用,15 万亩重度塌陷区得到改良利用,整体上采煤塌陷区域生态 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和治理。 第八节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修复 深入实施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善生态 系统保护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 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一)合理统筹黄河滩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依据新一轮 国土空间规划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推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 行滩区国土空间差别化用途管制,实施滩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 修复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滩区退地还湿,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 空间,加强滩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河道行洪和滞洪沉沙功能。 70 严禁围河造田、种植阻水林木及高秆作物,建设耕地、林草、水 系、绿带多位一体的生态涵养带。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兼顾 生态建设,合理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严格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鸟类、非法开矿采石、挖 砂、取土等破坏生态行为,维护滩区生态安全。 (二)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 合理定位保护地的主体功能、边界范围和保护分区,优化自然保 护地空间布局。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 于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工作步骤,逐步 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 系。加强宋江湖湿地建设。 二、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 将全县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 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以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为重 点,加强郓巨河随官屯段湿地、鄄郓河南赵楼段湿地、聊商路以 东老赵王河湿地建设与保护,强化水土流失、地面塌陷、沙荒地 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恢复与治理。在农村地区,以微型湿地 群和小型氧化塘为重点,有效处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按照人工 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指南,规范人工湿地的建设和运营。加大 黄河干流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 点开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生态修复工程。依法科学植树造林,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加强 东溪湿地项目建设,融入沿黄绿色长廊。 71 三、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国土规划,优化更新生态公益林,形成以绿色通道 为主体,点、片、面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全面铺开国土绿 化工程,积极开展“四旁”植树;切实抓好林木保护工程,重点 做好美国白蛾、杨树黑斑病等病虫害的预防治理工作,加强林地 保护工作,积极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开展森林公园建设工 作。林业部门等与河务部门合作,共同打造黄河淤背区生态林, 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四、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 用水平,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效益,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价值。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重点生 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生态补偿范围,逐步实现 森林、湿地、水流和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地区 全覆盖。最终实现全县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建立起多元化 补偿机制,形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以森林蓄积量、造林面 积、生态公益林面积等因素为基础,融入省、市统筹的森林生态 补偿体系,获得补偿资金统筹用于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和森林资 源管护等支出,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专栏 10 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工程 1.郓城县黄河流域宋江湖生态旅游区暨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带建设项目。主要 建设宋江湖景区、中心城区至宋江湖河道工程、冷庄村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建设。 2.郓城县宋金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继续推进完善项目工程,建设范围为南 72 北界限之间的现状宋金河河道内,总长度约 4km,河道内总占地面积约 1200 亩,建设 内容包括表面流湿地土建工程、水生植物种植及景观配套设施等。 73 第四章 经济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切实转变发展方 式,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 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逐渐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 现代供水体系,调整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 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郓城示范 区”。大力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提升生物医药、高端化 工等产业基础和现代化水平。培育新型优势,着力补短板、强弱 项,推动县域经济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第一节 持续地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现代交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脉,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严格按照空间布局和发展定位,加强与核心城市的联系,进行综 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加快构建支撑发展主轴的运输通道并打造区 域性枢纽城市。继续加强全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与毗邻 区域的合作优势,以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件 支撑。 一是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公路,加快构建形成贯通南北、 衔接东西、辐射周边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二是以高标准高速公 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县乡道农村公路为重点,提升路网交通品 74 图 4-1 山东省郓城县交通运输体系图 75 质。三是加快完善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联的公路路网布 局,为促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四是以综合交通 运输通道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县域交通网络,提高覆盖水平和 支撑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对重要城镇、产业园区、交通枢纽、 旅游景点等重要节点实现高等级公路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 网络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加快推进郓城新河航道和郓巨和航道 的建设,形成贯穿上下游的内河运输通道。 (一)建设高标准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的高速 公路网络结构,其中规划两条高速公路,德单高速、郓鄄高速。 专栏 11 高速公路规划项目 1.德州-单县高速公路东阿至郓城段。路线自起点向南经过东阿县鱼山镇东,跨 越黄河后进入泰安市东平县,经 G220 和黄河之间走廊带,过东平县斑鸠店镇西、银山 镇西、戴庙镇东、商老庄乡西,进入济宁梁山县,于大路口乡东与瓦日铁路交叉,于 马营镇北与在建董梁高速交叉,经马营乡西后进入郓城县,先后与 S242、京米,大中 桥宽 26.5 米,黄河大桥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桥梁宽 34 米。路线全长 112.662 公里。估算投资总金额 1738898.8 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 15434.7 万元。其中德州- 单县高速郓城至梁山段,全长 58 公里,项目总投资 70 亿元。 2. 郓鄄高速。郓城至鄄城高速,东起郓城县玉皇庙镇北侧,与规划德单高速通过 玉皇庙枢纽互通连接,之后路线向西,在水堡乡北侧鄄郓县界处设水堡服务区,继续 向西经过孙膑旅游城南侧并跨越鄄郓河,随后向西南方向在六合村南侧设箕山互通连 接孙膑旅游城连接线,继续向西,在梅坊南设德上枢纽互通连接 G3w 德上高速,设鄄 城北互通连接 G240,之后继续向西布线至刘庄北设鄄城西互通,随后路线向西至项目 终点张庄西侧,与拟建黄河大桥相接,路线全长 38.012km。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建设,设计速度 120 公里/小时,路基宽度 27.0 米。设玉皇庙枢纽互通与拟建德单高 速连接,并设置一条连接线与 S319 线相接,路线向西在张庄北设德上枢纽互通连接 G3W 德上高速,设鄄城北互通连接 G240 与拟建黄河大桥相接。其中郓城县路段全长 9.6 公 里,鄄城县路段全长 28.41 公里。估计投资约 41.61 亿元,其中郓城县投资约 10.64 亿元,鄄城县投资约 30.97 亿元。 (二)提升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承载力。公路运输是郓城县 76 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抓住“十四五”期郓城县构建综合运输网 络建设,加速实现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自 身旅游产业。稳步提升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的承载能力,发挥国 省干线公路以及县乡道路对新阶段的发展的推动和支持。 专栏 12 国省道干线公路规划项目 1.G220 东深线郓城绕城段。G220 东深线在郓城县境内长 46.2 公里,郓巨河至葛 营段 10.6 公里穿越郓城城区,街道化现象较为严重,路线起点位于 G220 郓城南何庄 北,向南经高庄、在张营西与 S319 临鄄线平交,经张官屯、在黄垓村西跨越郓巨河转 向西,经苑厂村、张家庄南与 S242 临商线平交,在魏庄东下穿郭屯煤矿铁路专用线, 后经单垓村、马集,终于 G220 双桥镇南,新建里程 23.521km。目前处于初设阶段,计 划开工时间为 2021 年,计划完工时间为 2023 年。 2.G220 东深线郓城至牡丹区段。G220 东深线郓城至牡丹区段改建工程,路线起点 位于郓城县双桥镇 G220 郓城南绕城的终点,自起点沿原 G220 双侧加宽,经马屯村, 在马驿店村附近向西南绕出黄安镇,沿 G220 经胡集镇,在北马庄村附近向南绕出都司 镇,经教门庄村、周花园村、焦庄村,止于前赵庄村附近与规划的 G240 菏泽东南绕城 连接。规划建设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 33.5m,路面宽度 32m,设计车速 80 公里/小时;北马庄至终点与规划的 G240 交叉,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路基宽度 25.5m,路面宽度为 24m,设计车速 80 公里/小时。本项目除黄安绕城段为新建绕城段 外,其余路段为双侧加宽段。本项目路线全长 35.766 公里,计划开工时间为 2026 年, 计划完工时间为 2030 年。 3.S242 临商线梁山界至郓城段。路线起点位于郓城梁山界,经厂洼村、李宏庄村、 杨寨村、仝老家村、王井村、自北向南相交于 S319 临鄄线,继续向东沿清泽路相交于 郓城北外环与东外环交点,再向南经司油坊沿西溪路终止于 G220 东郑线交叉口,全长 25.219km;全线利用旧路加宽改建为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 25.5 米,设计速度 80Km/ 小时,双向四车道,本项目已纳入菏泽市普通国省道十四五规划。规划建设时序为 2021 年开工,2023 年建成通车,工程建设工期为 2 年。 4.S327 巨鄄线巨野至郓城黄安段。起点位于巨野县城西侧,与 S242 线即巨野县城 西外环平面交叉,沿原路向西布线,经赵楼镇、唐庙镇,终点位于黄安镇,与 G220 平 面交叉。路线长 31.030km。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 25.5m, 设计速度 80km/h。巨野至郓城黄安段投资估算总金额 120208.07 万元(其中巨野段 21492.89 万元、郓城段 98715.18 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 3873.93 万元。规划项目 2023 年开工,2025 年建成通车。 77 5.S327 巨鄄线郓城黄安至鄄城段。起点位于郓城县黄安镇,与 G220 平面交叉, 顺接 S327 巨鄄线巨野至郓城黄安段终点,沿旧路向西布线,上跨京九铁路,经闫什镇 至项目终点郑营镇东南侧,与 G240 平面交叉。路线长 17.140km。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 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 25.5m,设计速度 80km/h。郓城黄安至鄄城段投资估算 总金额 86717.92 万元(其中郓城县段 24239.26 万元、鄄城县段 62478.66 万元),平 均每公里造价 5863.88 万元。规划项目 2023 年开工,2025 年建成通车。 6.郓巨河-巨野高铁站快速路。规划建设郓巨河到巨野高铁站快速路,打通郓城到 高铁新站的快速通道,力争“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 7.西北绕城公路(北二环)工程。尽快完成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路线选比、 选址和土地调规等工作,分段推进,早日动工,力争“十四五”规划期内完成主要建 设工程。 (三)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为顺应国内外旅游发展新形 势,促进山东旅游强省建设,实现山东乡村旅游振兴,合理开发 郓城县乡村旅游资源,打造“郓城旅游强县”,加强乡村旅游公 路建设,助力郓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领郓城社会经济全方 位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路通行能力、应急能力、治理能力及服 务能力。 专栏 13 旅游公路规划项目 1.沿黄旅游公路。分别跨郓城、鄄城、牡丹区三个县区,全长 88.6km,起点: 梁山郓城界,终点:李村镇刘庄黄河大堤,县道,路面宽度 7 米,途径黄集、李集、 侯咽集、张鲁集镇、左营、李进士堂、旧城、董口、临濮、李村、高庄镇等,拟规 划建设为二级公路,路面宽 15 米,路基宽 25 米,设服务区 2 处,驿站 3 处。工程 规划年限为“十四五”期间。 2.金堤旅游公路。分别跨郓城、鄄城两县,全长 43.6km,起点:郓苏路,终点: 林濮黄堤,县道,路基宽 12 米,路面宽 7 米,途径张鲁集镇、水堡乡、引马镇、郑 营镇、富春镇,拟规划建设为二级公路,路面宽 12 米,路基宽 22 米,设服务区 1 处,驿站 1 处。拟规划年限 2026-2030 年。 3.水浒好汉城-月牙湖景区旅游公路。项目全长 18.7km,起点:郓城南迎宾大 道,终点:月牙湖景区,经过丁里长街道、郭屯镇、南赵楼镇。路面宽度 9 米,计 划建设为二级公路,路面宽 20 米,路基宽 30 米,设驿站 2 处。工程规划年限为“十 78 四五”期间。 4.宋江湖-苏庄汉墓-鲁南高铁旅游公路。项目全长 50km,跨郓城、巨野两县。 起点:郓城程屯镇北由 S242 接入,终点:连接鲁南高铁巨野北站,途经程屯镇、潘 渡镇、杨庄集镇、唐塔街道、经济开发区、丁里长街道、随官屯镇。路线与 S242 省 道、潘渡-杨庄集县道、S319 省道、G220 国道等主干道路交叉互通。该旅游公路连 接宋江湖(AAA 旅游景区)、郓城县苏庄汉墓群、郓城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全 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郓巨河绿荫大堤,澎湖湿地、九天玄女庙遗址公园等旅游 景区。原路面宽度 9 米。计划建设为二级公路,路面宽 15 米,路基宽 25 米,设服 务区 1 处,驿站 1 处。工程规划年限为“十四五”期间。 5.宋江故里-樊坝战斗旧址旅游公路。项目全长 34km,起点:在水堡乡西鄄城 界接入,终点:郓城梁山界,途经水堡乡、玉皇庙镇、潘渡镇、侯咽集镇、程屯镇、 张鲁集镇、黄集镇。该旅游公路连接鄄城孙膑旅游城(AAAA)、郓城水堡宋江故里、 张鲁集镇状元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樊坝战斗旧址、潘溪渡口遗址,程屯镇宋 江湖(AAA)等旅游景区。原路面宽度 7 米。计划建设为二级公路,路面宽 9 米,路 基宽 19 米,设驿站 3 处。工程规划拟于“十四五”期间完成。 6.郓城-黄泥冈景区旅游公路。项目全长 14km,起点:由 S319 何庄接入,终 点:郓城嘉祥界,途经张营街道,黄泥冈镇。该旅游公路连接水浒好汉城(AAAA)、 苏庄汉墓、澎湖湿地公园、黄泥冈景区等旅游景区。原路面宽度 7 米。计划建设为 二级公路,路面宽 15 米,路基宽 25 米,设驿站 2 处。工程规划年限为“十四五” 期间。 (四)加快构建通用航空服务网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航空物流运输体系,推动物流产业发展,打造鲁苏豫皖四省交界 航空物流中心,提升区域优势,根据《菏泽市综合交通网中长期 发展规划(2018-2035 年)》,支持菏泽高新区和各县规划建设 通用机场。通用机场主要为本县及相邻地区提供应急救援等公共 服务。拟规划建设郓城县通用机场,为构建涵盖医疗救护、应急 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 航空服务网络。 79 专栏 14 郓城县机场项目 采用 A2 通用机场标准,含有使用乘客座位数在 10 座以上的航空器开展商业载 客飞行活动的 A 类通用机场。跑道长度 200+800+200 米,跑道宽度 30 米,并配套引 进航空产业项目。机场建成后,可开展飞行员培训、空中巡查、防林护林、喷洒农 药等作业飞行,以及应急救援、商务包机、空中摄影、景点观光、空中表演等民生 功能。项目总投资 6 亿元。工程规划年限为“十四五”期间。 (五)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郓城县位于京杭运河山东 境中段西侧,隔济宁市,通过郓城新河与京杭运河相连,通过京 杭运河连接至江浙沪。发挥地形开阔平坦、地质条件良好、河流 水位稳定、气象条件良好的优势,建设郓城航道。进一步满足水 运货物需求,减少煤炭、石子等大宗物资需转运济宁的运输成本, 提升郓城多元化交通运营条件,在郓巨河与郓城新河内进行航道 建设。 专栏 15 内河航道规划项目 1.郓城新河航道。郓城新河呈东西走向,西起郓巨河、东到京杭运河北延工程, 跨菏泽、济宁两市,济宁境内梁山、嘉祥以郓城新河为界。全长 29km,菏泽 14km,济 宁 15km。郓城新河通航工程(菏泽段)项目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已有的 水利设施,节约集约用地。航道自郓城县国道 G220 新河桥下游 500m 处,向东流经梁 山、嘉祥,注入京杭大运河,总长度 24.5km,工程总投资 20 亿元,拟由山东省交通运 输厅及地方政府共同筹资建设。设计通航水深 3.5m,内河三级航道标准建设,改造桥 梁 11 座,改建新庄节制闸为通航节制闸,河底高程按照京杭运河河底高程设计,底宽 45m,水深 3.5m,跨河桥梁主跨 60m,净空高度 7m。配套建设郓城港杨庄集作业区、临 港工业园及疏港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力争“十四五”期内建成通航。 2.郓巨河航道。规划为Ⅳ级航道,属一般航道。郓巨河航道北起郓巨河郓巨楼闸, 南与洙水河航道巨野港相连,全长 20km。该航道计划建成三级航道,建设船闸 1 处, 改造桥梁 10 余座,力争尽快建设郓城港,解决郓城县彭庄煤矿、郭屯煤矿、李楼煤业 原煤运输等问题,奠基郓城水运基础。 80 二、建设郓城跨省黄河大桥 (一)现状分析。目前郓城县有三个浮桥,分别是李集镇苏 阁浮桥、黄集镇伟庄浮桥、龙源浮桥,尚有归属河南的一个昆岳 浮桥,在李集镇驻地正西,目前归属河南管理。目前浮桥承压舟 等主要设备大多已老化,而且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两岸道路狭窄 曲折,且通行不畅,郓城县跨河交通收到较大限制。 (二)必要性分析。郓城跨省黄河大桥路线初步规划北起河 南省台前省道 101 交叉口,与河南省台前县台辉高速公路连接线 南延长线连接,向南延伸,上跨黄河,成为联系山东省和河南省 的重要南北通道,是解决郓城、鄄城等辖域跨越黄河交通的百年 基业工程,对打通辖域对外交通瓶颈,提高交通效率,保障交通 安全,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郓城黄河流域加速融入中原城 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措施。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郓城跨省黄河大桥 工作专班,系统编制《郓城黄河跨省大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建设黄河大桥沿岸环境、水文地质、河势流路、规划线路、拆 迁安置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系统编制项目立项资料,逐级 申报项目立项,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契机,尽快 完成项目专业规划设计,形成施工方案。积极利用山东省支持黄 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纳入山东省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工程项目,获得山东省和国家财政 支持。有效对接社会资本,探索多种融资模式,争取国家融资担 保基金的支持,创新银行融资支持渠道,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力 81 争十四五期间完成项目建设。 专栏 16 跨省黄河大桥规划项目 郓城跨省黄河大桥。初步规划路线北起河南省台前省道 101 交叉口,通过河南 省台前县西环南延相连,向南延伸,上跨黄河,成为联系两省的重要南北通道,一 级公路标准,双向四车道,估算总投资 18.5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十四五期间。 三、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严控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加快实施非化石能源倍增行动计划,有序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 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建设采煤塌陷地、黄河滩区等光伏 发电基地,稳步提升新能源占比。推进氢能源技术研发应用,实 施天然气制氢、光伏发电制氢和风电制氢等示范项目。压减煤炭 消费总量,严格落实“十四五”煤炭消费压减方案和年度计划, 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完成上级下达煤炭消费总量压减任务。 实施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储能、智能 充电设施发展,实施煤矿智能化、油气管道智能化等示范工程, 打造电源、电网、储能协调发展的新型智慧能源系统,推广终端 一体化供能模式,引导能源发展从供方主导向供需互动转变。 专栏 17 能源保障建设重点工程 1.严格执行煤矿核定产能政策。正视全县四对矿井产能释放面临政策性制约现状, 对李楼煤业、赵楼煤矿、彭庄煤矿年度产能核定及月度产量提升严格执行“一矿两面 三刀”(采深超千米冲击地压矿井和严重冲击地压矿井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个数一 律不得超过 2 个,推进速度必须控制在 3 刀/天以内)政策,对郭屯煤矿严格按年度 核定产能组织生产。 2.建设现代配电网。根据郓城县的区域发展定位、地理位置和地区电网等特点, 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节能环保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配电网,以提高供电可靠率为最终指标,全面建成供电保障能力强、运行可靠性高, 适应分布式电源灵活接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 82 智能高效的现代配电网。 3.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依据郓城县天然气管网布局建设储气设施,加强燃气应 急调峰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储气调峰设施,鼓励多种主体参与储气能 力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利用调峰气价、阶梯气价等价格手段,激励各类用户参与 调峰。 4.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探索“光伏+”多元发展模式, 推动清洁能源与工业、农业农村、商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能源消费革命 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推进郓城县黄 安镇高端木质产业园 4×15MW、郓城经济开发区 4×31.9MW、郓城县化工产业园 4× 31.9MW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 5.提高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积 极提升全县能源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动中大型能源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企 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6.利用采煤塌陷地发展光伏(农业)产业。将光伏发电产业与采煤塌陷地治理相 结合,统筹谋划,在适宜地块采用渔光互补等方式开发光伏项目,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优化调整全县能源结构,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 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强水利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机械化,以县级农机服 务机构为主体,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一)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因地制 宜兴建、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 里”。加快建设现代农田灌排体系,扩大改善农业灌溉面积,提 升灌溉保证率。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加快推广水肥一体化, 83 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力度。 (二)实施土壤修复激励政策。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风险管控,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农地土壤污染。落实耕 地地力保护补贴制度,对自觉秸秆还田、深松耕地、爱护耕地、 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少用对土壤有害肥料的农民给予优先补贴。 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 推广测土配方、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 肥使用率,健全病虫测报体系,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提高农药利 用率。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 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切实保护和改善农 田生态系统,保护和提升耕地产能。 专栏 18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重点工程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项目。主要在郓城县全县开展,建设区域为郓城县全县 173 万亩耕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①以治理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为重点,加快推广应用功能性有机肥、水肥一体化 配套设备、矿物资源土壤调理剂,开展土壤改良修复; ②以治理现存残留、控制新增污染为重点,集成推广农药残留微生物治理、农药减 量使用、病虫害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开展农药残留治理; ③以消除地膜残留污染为重点,建立健全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体系,积极推广应用氧 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开展地膜污染防治; ④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应用秸秆机械精细化还田、秸秆快速腐熟、生物反应堆 等技术,鼓励秸秆饲料化、基料化产物作为原料生产有机肥,提高秸秆还田及肥料化利 用水平;开展秸秆统一收集处理,建立健全秸秆收储体系;开展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比监 测; ⑤根据养殖规模、畜种,选择性推广粪便肥料化利用技术,开展畜禽粪便治理,提 高畜禽粪便收集率,提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 ⑥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源头防控、农艺修复、化学钝化、植物萃取等相关技术,开展 农产品产地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 84 (三)提升农业机械化及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农机装备优化 升级、农机技术推广、规模作业推进、农机服务主体培育、“智 慧农机”建设、农机人才培育、农机安全生产保障、农机化公共 服务提升等八大工程。补齐全程机械化短板,突破全面机械化瓶 颈,提升全县农业机械化质量效益。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的全程 机械化,继续抓好主要农作物耕播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加快大中 型、复合型、联合式等先进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重点突出作业 质量和作业效益的提升。加快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农 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 深松机等重点机具上装载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信息设备。努力 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全面实现经济作物机械化新突破。 专栏 19 农业机械化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工程。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两全两高”农 业机械化为统领,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的工作思路,强 化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协作,提升农机服务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益。 2.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工程。抓好主要农作物耕播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加快大 中型、复合型、联合式等先进机具的推广应用,重点突出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益提升。 突出高效植保、节能环保、低损收获,大力推广土地深松、宽幅精播、种肥同施等 新技术,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和粮食烘干机械作业,实现主要农作物生 产的全程机械化。在机械装备技术基本成熟的环节或领域率先突破,农业方面粮食 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畜牧业方面重点突破饲料青贮、畜产品采集、畜禽粪便 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械化;水产养殖业方面重点加强网箱养殖、精准饲喂、增 氧等设施设备的推广;农产品初加工方面重点突破粮食烘干等技术装备,到“十四 五”末初步实现农业产业全面机械化。 3.农机信息化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农机化发展实际,充分把握信息化发展规律, 积极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设全域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造技术先进、 功能齐全、安全稳定、运行高效、开放兼容的农机信息化平台,搭建起农户和现代 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为农机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大力推进农机 装备信息化发展,积极推动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机等重点机具上装载 85 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信息设备。 4.农机化生产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职能作用,精心组织重 要农时季节的机械化生产,做好农业机械的检修、储备和组织调度工作,协调气象、 石油、公路、交通等部门搞好农机服务工作,健全和完善作业用油保供、灾害天气 应对、事故纠纷处置等应急预案。同时,积极引导农机企业、农机维修点和农机合 作社开展全方位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农机“三包”服务网点与区域农机维修 服务中心有机结合,提高农机保障服务的辐射率。 5.新型农机经营互助组织建设工程。以“种好地、好种地”为目标,积极探索 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培育全方位、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新型农机经营主体,作业 范围辐射周边乡镇,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6.农机安全生产工程。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防范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保障人 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积极推进农机、公安 等部门联合执法及信息共享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农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第二节 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提出的“农业这个优势不能 丢,要继续巩固加强”要求,对照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 署,紧盯粮食生产安全、乡村高质量发展等“十一项”重点任务, 对标先进找差距,理清思路明重点,强化措施建机制,铆足干劲 抓落实,努力在全省闯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郓城路子”,打造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郓城示范区”。 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落实郓城县《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实施意见》,深入实 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 品生产保护区率先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节水灌溉,力争整 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加快提高农业 生产组织化水平。推动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 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到 2025 年,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粮食播种 86 面积稳定在 250 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 5 万亩,全县农作物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2%,粮食产能力争保持在 25 亿斤,打 造大型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 3-5 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深加工 能力大幅提高。 专栏 20 粮食综合生产力提升重点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率先建成高 标准农田,同步推进节水灌溉,力争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优质粮食生产工程。促进优质专用小麦集中规模化生产,重点推广优质粮食高 产示范建设,辐射带动和整体提升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水平。围绕畜牧大县建设,以 武安镇、李集镇、程屯镇、张营街道等乡镇为主,建设万亩青贮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 区。抓好饲喂试验,推动饲用玉米的发展。 3.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制种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强种子生产基 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在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采取 租用等土地流转方式,构建制种企业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长期的契约合 作关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生产基地内的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确保种子 生产长期稳定。 二、做优做强乡村产业 (一)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落实《郓城县现代特色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善提升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技 术规程,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在农业生产全 过程应用。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推进产地环境无害化、 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 品牌化。 重点围绕农产品品牌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培 育三项工作,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优势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 主体提升、农业科技支撑等七大行动。重点发展绿色种植业、健 87 康畜牧业等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培育蔬 菜、畜禽、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沿黄特色农业产业 带。到 2025 年,蔬菜总产量、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 180 万吨、 39.3 万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 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打造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培育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十四五” 期间全县高效特色农产品面积稳定在 80 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基 地达到 20 万亩以上,猪牛羊出栏量达到 180 万头,“好郓来”农 业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大幅提高。规划期内,全县农业产品保有 量位居全市前列。 专栏 21 特色绿色农产品培育工程 实施良种繁育推广工程。争取黄河流域特色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场,培育农作 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推广基地,加强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依托蔬菜、玉米、小 麦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打造集科研、生产、加 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种业基地。 (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特色农 业、乡土产业为重点,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逐步 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实施家庭农场 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植多元化、专业化服务主体, 加快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 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深度对接,推动产前、产中、 产后一体化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 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环 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在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的基 88 础上,以特色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培育区 域特色鲜明、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集群效应明显的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到 2025 年,力争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 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5 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100 个以上。规划期内,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实现农业现代 化。 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 利用水平。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 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隆起带。 推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深 加工。支持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精深加 工创新能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推动汉世伟仔猪产业 化、鲁英农业、格林凯尔绿色环保水溶性肥料等项目投入运营, 发展绿禾农业“中央厨房+冷链宅配”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 与加工、旅游、文化、教育、康养深度融合,塑造终端型、体验 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 链融合再造和演化升级。 专栏 22 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1.半夏产业。发挥“郓半夏”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带动作用,推广“科研机构+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订单种植;借助大潭医养院,成立 “郓半夏研究所”“郓半夏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划定试验田,通过种子试验、 品种扩充、提纯、选优、推广、开发、深加工等,提高半夏附加值。引进大型中药材 企业,延长半夏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益。 2.张鲁集镇、李集镇特色休闲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营销 企业,以休闲果品、藤艺等旅游产品为主,发展特色休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产业。 89 3.郓城县科技引领型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园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 200000 平方米, 新建日光室、大拱棚等农业生产设施约 4600 亩;新建加工车间、冷链物流、社会化服 务及研发设施;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和良种繁育 10000 余亩。 4.畜牧养殖加工业。稳步提升华宝食品、雁泽源年出栏 1 万头肉牛项目、硕宇集 团 100 万羽蛋鸡养殖项目、汉世伟 50 万头仔猪产业化项目、雀羽养殖 1000 万只肉鸭 养殖加工项目,完善畜牧业产业链。 三、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 开展有机肥增施替代行动,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 业,推广畜禽粪便全量收集还田利用等技术模式。引导农民积造 施用有机肥,鼓励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通过配建粪污处理设施、 委托协议处理、堆积发酵就地就近还田等方式,促进畜禽粪污还 田利用。推动种养循环,改善土壤地力。提升有机肥规模化生产 能力,在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依法给予优惠,支持引导社会 力量兴办有机肥企业。着力构建“收集—转化—应用”三级网络 体系。 专栏 23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升工程 1.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山东聚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郓城县百蔬园果 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郓城县绿源农场、郓城县善想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郓城县合力 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郓城县旺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顺宝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 司、郓城县辉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实施主体,采用优化禽畜粪污资源利用模式, 因地制宜,构建和推广“种养合一”和“集中处理”两种禽畜粪污资源利用模式。提 升有机肥施用技术与配套设施水平,高产田区优化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比例,中低产 田主推“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模式+秸秆还田+微生物菌剂”模式,发挥循环农业模 式优势。 2.优质种质资源繁育项目。制订良种繁育规划,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建设全省首 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全省首批大豆区域性 良种繁育基地,确保良种质量可追溯,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实行标准化生产, 全县统一供种面积稳定在 120 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7%。 3.高端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项目。通过开展品牌调研和运营研判,分析市场环境、 90 行业特性、目标消费群、竞争者及自身情况,提炼超级产粮大县的核心价值,融入到 企业形象、整体产品形象、单个产品形象设计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 采用电视宣传、网络宣传、纸媒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4.农产品质量化验检测提升项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绿色、有机农 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化验检测提升项目,建设规模 较大、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化验检测中心,承担农药残留、 农产品品质、环境肥料等项目检验分析、质量评价工作,保障农产品安全,全面提升 郓城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一)激发农村要素资源活力。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允 许本地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休闲、旅游经营。健全完善现 代农业经营体系,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活力。 (二)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 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 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强化组织和人才保障。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 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 过硬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推动村党 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 用。深入实施农民技能提升、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加大选拔优秀 农村实用人才力度。完善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 新创业。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示范 村镇建设。 91 第三节 促进优势产业释放新动能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 开展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高端化工、高端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木制品、现代包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调整、提档升级,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 芽,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实际和省、市下达的 任务指标,加快淘汰低效落后动能。提高环保、质量、技术、能 耗、安全等标准,严格控制新增过剩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培育壮大新动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 战略不动摇,从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创新活力、绿色动力等方 面努力,争取工业强县财政激励,积极抓招商、抓项目、抓发展, 全产业链壮大主导产业,全要素发展民营经济,全周期推动产业 园区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一)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 开展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高端化工、高端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木制品、现代包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调整、提档升级,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 芽,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 (1)高端化工业。按照园区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方向, 积极引进产业链上层企业,做大煤炭化工,做优精细化工,向产 92 业价值链两端延伸,向高质高端高效转型升级,打造 500 亿级高 端化工产业“雁阵形”集群。依托旭阳化工、富海能源等领军企 业,依靠现代绿色煤焦原料平台耦合发展高端尼龙、氢能、可降 解塑料产业一体化,实现煤焦化、环己酮、己二酸、己二醇、己 内酰胺、尼龙 66 等链条产品之间的开发利用。推动旭阳集团 20 万吨 PA66 特种尼龙/年、 10000Nm3/h 焦炉煤气绿色制氢、 PBAT 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等高端化工材料产业基地建成投产,打造山 东首个、全国第二个“尼龙城”。依托多友科技等专精特新企业, 大力发展低生焦 Y 型分子筛、炼油催化剂、四氟化硫、四氟化碳 等化工新材料。完善化工园区道路及管网、热电等配套设施,实 施智慧化工园区管理,建成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 示范园区。 (2)纺织服装业。按照“提升档次、拓展链条、培育品牌” 的发展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产 业链延伸,向附加值较高的纺织新材料、高档服装拓展,推进品 牌建设,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打造 300 亿级纺织 服装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禹神科技、大唐科技,发展全链条纺 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功能型纺织及无纺布产品,加大生物质纤 维、高性能纤维开发应用。培育做大蓝翔纺织、一鸣纺织、圣隆 纺织、华灵纺织等龙头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进行自动化、 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广“三无一精”(无棉卷、无接头纱、无梭 布、精梳纱)生产工艺,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和差别化、功能化化 纤混纺等纱线。利用纺织规模优势,加大服装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93 同时推动艾尚羽、百利安制衣、紫源制衣继续做大做强,加快膨 胀服装产业规模。 (3)现代包装业。发挥“中国酒类包装之都”品牌影响力, 推动玻璃、彩印包装技术升级改造,构建完整的高端包装产品产 业链条,打造 200 亿级全国领先的现代包装产业集群。推动玻璃 产业提档升级,增加晶白超白等高端玻璃制品产能,鼓励发展高 档医用玻璃、日用玻璃、异型玻璃、工艺美术玻璃。依托北京威 顿玻璃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档轻量化化妆品玻璃制品。依托正华 玻璃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端玻璃餐具。依托白令 3D 打印,发展 产品个性化定制。依托齐鲁工业大学郓城玻璃研究院,加大轻量 化、功能化和特种玻璃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玻璃行业技术革 新。加快彩印包装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现代传媒等融合发展, 打造“互联网+”包装产业链,推动企业由传统包装制造商向包装 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依托烟郓盖业、威顿玻璃等企业,加 快发展易识别、难仿制、低成本的电子信息型综合防伪技术,鼓 励企业转型生产医用、化妆品等特种包装产品;依托同心包装、 天成彩印等企业,大力推广无溶剂印刷、高清柔印、高速喷印等 先进技术,推动由酒类、食品包装印刷向综合性印刷基地发展。 (4)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瑞亚共享智能机器人涂装等 重点项目建设,逐步推进装备制造和工业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 高装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打造 200 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 群。以恒基集团、百帝气动为依托,突出智能化、高端化,大力 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建设全省机械设备 94 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以蒂辉矿山机械为依托,加快交通隧道装配 式高强支护体系及机械化施工系列装备研发,建设矿山机械、隧 道工程机械装备生产基地。以杨庄集专用车产业园、正尚车轮为 依托,发展专用车、智能集中喷涂、汽车配件,力争引进整车制 造,不断完善产业链条。 (5)木制品加工业。引导木材加工、生态板材生产向定制家 具、智能家居转型发展,打造家居装饰综合解决方案集聚区。规 划建设黄安镇木制品产业园,整合一批木材加工企业,引导优质 企业向园区转移,向高端家具设计制造和品牌营销转型,建立“好 郓来、好板材”区域品牌形象。以县木制品产业园为载体,充分 发挥木制品产业资源优势,加大招引力度,重点发展功能集成、 健康环保的实木系列家具以及全屋定制产品,大力推广安全适用、 绿色环保的家居装饰产品。培育壮大企晨家具、美尔森地板等家 具、建材龙头企业,推动木业与包装、装饰、家居等产业融合发 展。培育木结构建筑加工龙头骨干企业,构建木结构建筑产业链。 加强木制品产业包装检测、物流配送、专业电商平台建设,完善 家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加快建设黄安木业 电商物流园和智慧家居产业小镇。 专栏 24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工程 1.现代生态农业区。位于县域北部,以沿黄乡镇为重点,利用该区域可开发滩 涂面积较大、水源较为充足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植业、生态观光业,依托 旅游特色镇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 2.综合产业发展区。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发展棉纺织与服装制造业、家具制 造业、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酒类包装业为主导产业,同时注重现代服务 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提升。 95 3.林木加工产业区。主要包括唐庙镇、黄安镇和武安镇。以林木种植、畜牧养 殖为主,重点发展林木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业。 4.煤炭化工产业区。位于县域东南部,以化工产业园为中心,发展县域工业, 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 (二)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 对标山东省“十强”产业,围绕“231”特色产业体系,加 快全县重点产业发展。坚持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发展壮大 新兴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培 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 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塑造产业集聚发展新优 势,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新能源产业。依托大唐郓城、北京宣力、鑫华能源、锐 鸣新能源等骨干企业,重点推进大唐新能源公明风电等项目,实 施新能源建设应用示范工程。实施光伏规模化建设整县推进战略, 鼓励公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工业园区等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依 托琦泉生物质发电,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重点发展生物质发 电、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着力推进生物质直 燃和气化发电。积极拓展清洁能源在供热供冷等领域的应用空间。 “十四五”期间发电规模突破 1500MW,全行业产值接近百亿元。 (2)新材料产业。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一 批新型材料,落地建设一批新项目,着力解决新材料产品的同质 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等问题。围绕旭阳尼龙 66 一体化项目, 打造新材料产业园,加快推进天源电子 FPC 电磁屏蔽膜层新材料 等项目落地建设。依托多友科技国家级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96 省级催化材料工程实验室,加大对新型高效催化裂化材料研究, 研发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产品和技术工艺,推广按需定制、 柔性生产,重点发展分子筛、炼油催化剂等产品,加快低生焦 FCC 催化材料、Y 型分子筛、稀土催化剂等项目建设。依托锐化氟业, 继续扩大四氟化硫、四氟化碳等替代国外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的 有机氟化新材料产能,打造高档液晶、高端医药新材料中间体生 产基地。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支持企业研发创新,鼓励发展导电 膜玻璃、节能中空玻璃、高性能电子级玻纤薄布等功能玻璃及玻 纤材料,鼓励发展新型墙体、建筑装饰、保温隔热等新型建筑材 料,引进培育一批石墨烯材料、纳米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项 目和研发团队,努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 (3)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聚焦生物技 术药物、现代中药、医药辅料、包装材料、康复医疗器械等领域, 打造 200 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绅联生物以肝素产业集群 为先导,加快推动依诺肝素、那曲肝素、达肝素等低分子肝素纳 产品由原料药向成品药方向发展。以绅联眼科系列药品为基础, 建设眼科药物全国研发生产聚集区,推动绅联医药科创板上市。 培育一批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壮大禹豪科技、易康医疗、上品医 疗、英君药业等骨干企业生产规模,打造医疗器械、医疗材料生 产基地。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园和生物医药孵化园,加大生物医药、 医疗器械招引力度,优先支持发展各类新特药、品牌仿制药、特 色原料药及各类保健品,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抗体工程药物、 新型疫苗等生物医药。 97 专栏 25 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1.高端化工业:依托洪达化工、富海能源等企业,建设旭阳集团高端特种聚 酰胺新材料、山东锐华氟业 350 吨/年苯甲亚胺酸乙酯盐酸盐、500 吨/年氟代碳酸 乙烯酯项目、山东城卓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 20 万吨氨基甲酸铵项目。 2.纺织服装业:赛莱尔新型纤维产业园。 3.现代包装业:中国包装产业互联网基地项目、郓信医药外包装产业园。 4.木制品加工业:黄安高端木制品加工、美尔森智能木地板项目、苏木木业 高端家具制造。 6.新能源产业:郓城宜润热电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大唐郓城风电场二期 50MW 项目、大唐郓城公明 148MW 风电场项目、大唐郓城北部风电场 50MW 项目、大唐郓 城采煤沉陷区 80MW 光伏发电项目、大唐郓城黄河金堤 100MW 风电项目、大唐郓城 黄 河 金 堤 30MW 光 伏发 电 项目 、 郓 城 光伏 电池 板及 组 件产 业园项 目 、 郓城县 400MW/800MWh 储能电站项目、郓城县整县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项目、大唐郓 城 30MW/15MWH AGC 储能调频项目。 7.新材料产业:天源电子 FPC 用电磁屏蔽膜层新材料项目、郓城旭阳新材料 产业园项目、山东建景元新建年处置 30 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 8.生物医药业:郓城县医药产业园项目,以山东绅联生物为核心,以肝素类 药物产业为基础,以功能医药、医疗为生产主体,与瑞康医药等企业合作,建设国 内产业链最完善的多糖类药物研发生产基地,构建“1+3+1”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推动山东菏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菏泽郓城原料药高级中间体及宠物药生产基 地(一期)项目、智汇医药科技年产 3000 吨医药中间体项目、山东麦康医药产业集 聚提升项目建成投产。 9.产业系统平台项目:开发区产业协调发展平台建设项目、开发区智慧园区 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高端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0.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项目:郓城杨庄集特种车辆产业园、张营生态环保设备 制造产业园项目、山东山特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新上煤机扩容增产项目(山东中锐重 科机械有限公司)、郓城县齐鲁汽贸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项目。 11.商贸物流产业项目:郓城富禾高低温冷库冷链物流产业园、紫熙创城广告 产业园项目。 12.医养健康产业项目:郓城县王官屯康养中心、县医院新院区医养融合建设 项目。 98 第四节 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坚持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导向,加强公益 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实现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 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 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 大中专院校、行业协会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 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 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医养健康、文化 旅游、育幼、家政、体育、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合同能源 管理、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外包服务等服务业新兴业态,满足 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构建以智慧物流为引领、以仓储物流为核心、以电商物流为 特色,集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综合服 务体系,打造鲁西南核心物流节点城市。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产业 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现代物流园区。高水平建设高铁商 贸物流园、郓城新河航道及码头、中储棉花跨境保税物流中心、 富禾实业冷链物流、大福源“中央厨房+生鲜电商”冷链物流等项 目,形成以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以货运枢纽型、生产服务型、 商贸服务型物流中心为节点,以城乡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层 次分明的物流载体空间体系。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 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建设智慧 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 99 推动农村流通服务数字化,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向现代农 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 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在高附 加值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散地,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实施农 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工程。推进智能商贸物流标准化,加密乡村邮 政快递网点,推进物流节点互联互通,实现快递站点覆盖全部行 政村。 专栏 26 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1.郓城农产品电商示范园。位于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 1500 亩,首期建设 线下示范园作为展示、销售集中地,吸引涉农相关企业入驻;二期线上打造统一的 郓城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将县域内企业吸纳入驻,同时加盟整合全国电商资源, 助推销售县域内特色农产品。 2.畜禽商贸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位于张营街道办事处,项目占地 1500 亩,具 体建设内容包括扩大和硬化市场内部场地 8 万平方米,为交易户建立 8 万平方米的 代养牲畜棚区,配置电子网络等设施。 3.双桥镇电子商务物流园。项目总投资 5600 万元,占地面积 40 亩,西临 220 国道,北临边庄沟,南邻运煤专线。地处双桥镇沿 220 国道最北端,与郓州街道接 壤,建设集电子商务、淘宝、运输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物流园。 4.随官屯镇圆通鲁西南运营总部项目。项目拟用地 130 亩,总投资 5.5 亿元, 总建筑面积约 12 万平方米,建设圆通速递鲁西南运营管理总部(辐射菏泽、济宁、 枣庄、商丘地区)、智慧快件处理中心、智慧物流仓储中心、智慧云仓、区域电商 中心、结算中心等主体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辅助工程。项目达产后营业收入 近 10 亿元,利税 2000 万元,可实现年快递物流业务量 1 亿多件,提供 1300 个劳 动岗位。 二、巩固互联网电商平台领先地位 依托现有实体网点、物流配送等商业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协 同运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推进“互联网+”与 6 个区中 园深度融合,重点支持酒类包装等行业企业参与电商运营,加快 100 实现企业生产销售全流程再造,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 化水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网触网率达到 80%以上。大力实 施互联网品牌培育工程,依托艾尚羽、贾姥爷、仲堌堆食品等重 点企业,力争“e 品好郓”电商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企业达到 60 家。 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支持郓 e 购、 壹品好郓、绿禾同城配送、好生活大福源等电商平台建设,构建 农产品物流网络,推广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 推进农产品上行工作。大力培育直播经济,举办直播推介销售专 场活动,发展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依托全县农业 资源,利用阿里、快手、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郓城·一品好 郓”农产品集中推广活动,推进农产品网货化、特色化、规模化、 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大电商村镇培育力度,全面提升电商村 镇核心竞争力。加大金融支持,实施“互联网+金融”战略,推广 普惠金融,引导网商银行、莱商银行等加强授信支持。做好国家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持续运营工作,完善县级电商公共 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电商发展环境,打造完善高效电 商生态体系。 专栏 27 电子商务业重点项目 1.“互联网+品牌”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在农业、财政、税收、金融、人才、文化等方面综合发力,完善电商服务平台建设, 借助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加快推出一批叫得响、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网络品牌, 进行补贴扶持,集中向外宣传推介。构建创新品牌孵化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电子商务 创新创业示范评价活动,新挖掘培育 8 家创新型企业、10 家创业型企业(团队)。培 育一批品牌电子商务示范商场、市场和特色街区,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社区电商、 数字电商等电子商务新型服务模式,着力打造一批立足本土、彰显特色的精品“网购 商城”。 101 2.电商产业规模化提升项目。进一步强化淘宝村集群培育,总结现有“电商村、 淘宝村”发展经验,引导各乡镇街道立足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化建 设。加大农村电子商务金融支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培育 5 家以上具有较 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企业。推动传统行业发展“互联网+”,基于山东 省电子政务云开发应用商贸大数据,科学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木制品、纺织 品、酒类包装、机械设备、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专业园区电子商务化,加快市场交 易和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引导家居服装、机械加工等具有较大优势的外贸企业利用跨 境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实现电商化转型。加大对优质电商店铺的引进、回迁扶持 力度,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电商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引进培养高端电商人才,加快本地人才培训和高端人 才返乡引进。建立郓城籍电商人才库,多渠道收集电商人才信息,加大引进招聘力度。 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引导鼓励郓城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参与家乡电商发展。把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列入全县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序列,为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提供人才 入户、安家补贴、财政奖励等政策支持。采用人才合作、委托运行方式,实现借力发 展。依托创业创新科技孵化基地、大专院校,创新课程体系,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 实战授课,提升电商培训效果。重点培养造就本地电商专业人才,面向大中专毕业生、 创业青年、镇村电商服务店长等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交流研讨,集中培养一批具备实 际操作能力的创业人员。鼓励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 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实用型技能人才。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开展电子商务投融资对接、 创业辅导、人才交流、专业培训和电商咖啡、电商沙龙等活动。发挥县电商志愿者协 会作用,开展节庆促销、网销产品评比活动。 4.产业园区深化提升。提升改造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电商园 区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医疗、娱乐等公共设施建 设,加强基础网络、数据中心、仓储物流、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配套设施建设,着 力打造适合电商集聚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强对电商产业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电商企 业、电商服务企业、物流配套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创业创新团队的招 商力度,完善园区电商生态链,全面提升电商园区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鼓励支持乡 镇街道建立电商孵化园和电商物流园。支持县经济开发区及园区整合现有技术、投融 资、政策、信息和人才服务平台,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利用扶贫车间发展电商产业,打造一批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发展 经济的标杆企 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提高农副产品电商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国 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借助阿里巴巴平台,引导企业树立“互联网+”思 维,让更多的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 5.智慧郓城建设项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的 102 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将郓城建设成为服务便 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新型智慧城市。 6.提升产业园公共服务质量项目。完善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企业招募、孵化培育、 专业服务、投融资对接和绩效考核机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广大网商提供包括技术 服务、仓储配送、网络推广、教育培训、视频美工、产品摄影以及售后服务在内的多 功能、全方位服务。提升现有众创空间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支持利用工业园区、服 务业集聚区及主力商圈等闲置楼宇资源打造电子商务众创空间。鼓励建设大学生及返 乡人员电子商务实习、实训等实践基地。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提升行动。重点 围绕服装、家具、食品等生产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促使全县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提高。 7.电商产业生态支持计划。加快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加强推广应用,降低企业 信息化门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提升。鼓励电商企业大力发展生态链, 包含制造生产、平台营销、风险投资、金融信保、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等上下游产业。 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全面合作,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打 造制造、营销、物流等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大力发展“扶贫车间+电商+ 特色产业”模式,带动各类产业电商化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摸底排查地方特色 网售农产品,推动农产品上行,实行农产品供需的有效对接。搭建创业投资对接平 台,促进电子商务创新项目与创投资本有效对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智慧 景区建设,打造全县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电子商务 O2O(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 8.现代农业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在郓城电商产业园区,建设规模 100 亩,投资约 6000 万元,内容包括 2000 平方米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移 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 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 9.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运 营管理工作,积极搭建“五大体系”,即:集孵化、培训、服务、运营于一体的的公共 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农产品上行体系;“到村到点”的物流快递配送体 系;以“e 品好郓”公用品牌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体系;“能培尽培”的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电商发展的“郓城标杆”。 三、完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 加快推进水浒好汉城商业街、宋河金街、北门街历史文化街 区等步行街建设,形成郓城特色商业街区。加快鲁商银座商业综 合体、唐塔新世界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大福源、水浒商贸城、 103 红星美凯龙等现有商贸企业发展,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以 便民利民为宗旨,建设完善社区商业中心、农贸市场、便利店销 售网络,打造五分钟便利生活圈。依托乡镇商业综合体、乡镇集 贸中心,完善集购物消费、服务消费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农村农资连锁经营,满足农村居民农业生产需求。发展 城乡夜间经济和地摊经济,探索商贸新模式、新业态。 四、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 争取文旅康养强县省级财政激励政策,提升文旅康养综合承 载力、核心吸引力、经济影响力、环境竞争力、创新发展力,建 设文旅康养强县。深入实施“健康郓城”战略,推进“健康+”工 程,促进健康与农业、旅游业、健身休闲等融合发展。规划建设 县医院医养融合、福德医养融合、鲁西康养小镇等一批医养结合 项目,提升枫叶正红、潘渡医养中心、唐塔医养中心等医养综合 体服务水平。推进“健康+农业”工程,建设生态健康食品和精品 特色药材(郓半夏、丹皮、金银花)生产基地,开发富硒、富锌、 富钙的功能性健康产品,促进医养健康与农业深度融合。推进“健 康+旅游”工程,加快建设东溪湿地和宋江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发 展休闲养生旅游模式,促进医养健康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健 康+健身”工程,加强健身运动场地设施网格化建设,规划建设全 民健身中心,大力开发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康运动项目,积极推 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培育体育康复产业,促进医 养健康与健身深度融合。 104 专栏 28 医疗健康项目工程 规划期内主要进行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县医院新院区项目、妇幼保健托育服务 中心项目、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传染病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县 医院传染病门诊病房综合楼项目、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项目、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项 目,全面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五、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依托郓城深厚的水浒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 等特色文化资源和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规划建设魁星巷、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宋文化游学、水浒文旅 商业消费集聚区等一批精品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以“唐风宋韵” 为特色的郓州古城,重点打造以唐塔周边为中心的唐风区和以水 浒好汉城、水浒故里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宋风区。以环城水系 为基础,打造宋金河、北沙河、西沙河等慢行景观廊及绿道,重 点建设东溪湿地旅游度假区项目,形成宋江湖休闲与武学体验旅 游带、宋金河夜景和环城水系游憩带。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 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郓城县博物馆两个国家 AAA 级旅 游景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重点培育西陈庄“农家体验”、张武屯“乡村民俗”、彭庄“美 丽乡村”、大杨集“黄河人家”、冷庄“湿地文旅”、王老虎“济 水古镇”、陈坡“精品果蔬采摘”、水堡“水浒遗风民俗”、状 元张楼“状元故里”等乡村旅游品牌,推进“黄河人家”大杨集、 “亲子庄园”西陈庄、“美丽乡村”胡庄等景区化村庄建设,培 育一批乡村旅游“打卡点”,加快“美丽乡愁”向“美丽经济” 转变。加快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主要旅游景区管理服务智慧 105 化。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露营地、自驾车和房车营地、运动旅游营 地,为户外旅游者提供配套服务产品。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 会展、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 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科技、旅游、 制造业、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知名文化品 牌,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四五”期间,郓 城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元素更加完善,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年接待游客 750 万人次,文化旅游消费额突破 50 亿元。 (一)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厚植“千年古县”文化底蕴,加快推进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 址、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等红色文化、水浒文化、历史文化特色 资源开发,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持续擦亮武术之乡、长寿之 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文化品牌。保护、延续和发 展城市传统历史风貌,提升城市内涵品味, 推动水浒好汉城创 建国家 AAAAA 级景区,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 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1)树立红色郓城品牌。提升郓州博物馆、鲁西南战役指挥 部旧址纪念馆 A 级景区建设水平,进一步延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重点打造以郓州博物馆、115 师东进支队指挥部旧址、大潭中学早 期党支部、大杨集革命烈士纪念塔、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 馆、随官屯镇王官屯刘邓大军战地医院等红色资源为主的郓北红 色游,全力打造以冀鲁豫二地委、二专署旧址、春华堂药铺地下 抗日联络站、冯昌武墓、双桥镇葛垓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为 106 主的郓西红色游。 (2)发展黄河生态旅游。大力发展以黄河观光、乡村体验、 农业观光为特色的“黄河沿岸旅游区”。以曹西村、四龙村、杨 集村、李晓岚村、前杨集村等村庄为重点,以 115 师东进支队指 挥部旧址、大谭中学早期党支部、大杨集革命烈士纪念塔、仲潭 红色码头等红色景点为线索,融合森林氧吧、生态采摘、休闲健 身、黄河文化、红色教育等功能,串联黄河生态系统绿色纽带, 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为一体的复合 型生态廊道。 (3)打造田园风光采摘游。整合张营街道、丁里长街道、郭 屯镇、南赵楼镇、黄集镇、李集镇等重点乡村旅游资源,聚焦聚 力开发瓜果采摘、特色观光等系列农业体验项目,积极打造以乡 村观光游、生态采摘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为主的精品旅游路线。 (4)培育乡村民宿体验游。开发挖掘特色民俗文化,重点打 造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风土人情等特色文化与乡村 旅游相结合的精品项目。例如:张营街道大人村民俗博物馆、丁 里长街道张武屯民俗博物馆、何垓村乡村记忆馆、郭屯镇邵集村 史馆、双桥镇坡里何庄民俗旅游聚集区、张鲁集镇宋家庄民俗博 物馆、翟家老胡同、状元张楼村武状元祠、汤垓村东瓯故地、三 李庄村汉石佛爷造像遗址、省级文物单位随官屯镇佀公祠堂、随 官屯镇汉石桥社区乡村记忆博物馆。 (5)重点建设宋江湖景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宋江湖, 争创 AAAA 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建立健全宋江湖 107 乡村旅游服务(咨询)中心体系,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 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6)提升全域旅游服务水平。一是提升交通环境,打通旅游 景点“最后一公里”,启动实施一批旅游公路建设项目。规划建 设沿黄风景道、环宋江湖风景道。推动重点旅游景点、A 级景区 开通旅游专线。二是提升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县旅游集散中 心建设,在县交通枢纽、交通沿线购物中心、公路休息停车区、 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村民活动中心等游客密集区设置旅游驿站、 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全面提升 全县旅游厕所建设水平,重点提升全县交通沿线、A 级景区、星 级饭店、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水平,鼓励全县 AAA 级 以上景区建设第三卫生间。四是提升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完善旅 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的旅游标识标牌,形成数 量充足、信息准确、指引清晰、制作规范的旅游标识系统。 (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系统挖掘整理黄河特色文化资源, 构筑优秀文化高地。联合推出历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研学体 验游等优质旅游产品,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加强红 色文化的研究阐发,保护红色文化遗存,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塑 造红色文化品牌。 (1)优化文化旅游布局。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以构建国家 黄河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为总目标,以黄河大堤风景廊道为纽带, 打造以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水工大观、黄河康体疗养、黄河民俗 108 体验、黄河农耕参与、黄河科普研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黄河精 品文化旅游带。以黄河沿线道路建设、景观提升与生态环境营造 为重点,建设黄河生态绿色长廊、整合沿线的村落民俗、特色农 业种植园区等产业资源、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打造以生态观光、 休闲垂钓、湿地研学、自然科普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廊道。 (2)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物 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赋能黄河文化各环节,加快发 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引导传统文化产业 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沿黄县区、乡镇、 村居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 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黄河文化品牌,建立黄河文化创意产 业园区。 (3)发展多种黄河文化旅游业态。整合各部门资源,协作推 动黄河文化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各类黄河文创产品和特 色旅游商品。发展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黄河沿线群 众创业致富。 (4)完善黄河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基础先行,加强 黄河沿线的空间联动与一体化发展,依托黄河大堤在杨集险工景 区、黄河沿线等建设步行和自行车休闲绿道;依托东明至郓城段 黄河大堤公路打造自驾游廊道;开展杨集险工等景区建设性可行 性研究,在不影响防洪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在杨集险工景区 等沿线重点景区和标志性景观合理布局旅游驿站、观景台和自驾 车、旅居车营地,完善沿线节点的旅游交通导览引导系统,统一 109 设计旅游标识标牌和交通引导标识体系。实现黄河大堤公路畅行 无阻、与沿线公路桥梁无缝接驳。优化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 的基础环境,依托黄河生态资源,打造兼具景观体验和交通通行 双重功能的“黄河生态风景道”。 专栏 29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全县旅游发展核心建设。中部核心区以中心城区(郓州街道、唐塔街道)为主, 包括双桥镇、张营街道、丁里长街道,打造“城乡一体、城旅一体、产城融合、城在 田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城市。重点推进宋金河两岸绿地、南湖公园、跃进体育 公园、西城公园、宋江钓鱼台公园等景观建设。打造宋金河生态长廊、郓巨河生态长 廊、北沙河生态长廊,恢复、开发古护城河、跃进河、月牙湖、彭湖等水系。保护东 溪湿地、彭湖湿地、城南水泊生态湿地。形成后彭庄美丽乡村、仲楼村蔬菜田园、张 武屯牡丹花卉、坡里何庄知青田园、单垓新村渔村风光等不同主题乡村田园景观。依 托东溪湿地、彭湖湿地、唐塔及历史文化街区、水浒好汉城、特色乡村、宋金河,打 造东溪湿地生态主题游览区、“唐风”主题城市中央游憩区、“宋韵”主题游览区、 彭湖湿地休闲度假区、双(桥)丁(里长)特色乡村体验带五个特色旅游组团,一处 环城休闲游憩带。 2.北部黄河人家旅游项目。以沿黄乡镇为主体,突出黄河观光、原乡体验、农业 观光主要功能。以曹西村、四龙村、杨集村、李晓岚村及前杨集村等村庄为重点,在 马庄村、杨集村发展特色精品采摘园,在四龙村、杨集村谋划农业公园等乡村旅游业 态,提升郓杨路、沿黄路、郓苏路等主要乡村道路,保证通行顺畅,并具有乡村景观 效果;依托杨集险工、苏阁险工以及沿黄大堤风景道等黄河沿岸重点旅游项目,以 “黄河人家”为主题,策划黄河小镇项目,开展黄河特色乡村旅游,打造特色乡村及 休闲农业旅游区。 3.西部宋江故里旅游项目。以张鲁集镇、水堡乡、陈坡乡以及玉皇庙镇为主要区 域,突出乡村休闲观光、水浒文化体验功能。重点提升水堡乡宋江商业街,推进宋江 庄园、宋江故里小镇建设;辐射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西宋庄村;打造陈坡乡园艺庄 园、玉皇庙镇西陈庄村等旅游村镇;推进与李集镇、黄集镇西部环线乡村绿道建设; 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整体打造宋江故里旅游区。 4.南部生态湿地与乡村旅游项目。以郭屯镇、随官屯镇、武安镇、黄安镇、唐庙 镇、南赵楼镇大片区域为主体,突出湿地休闲观光、原乡体验、乡村休闲、祠堂文化 体验功能。利用本区域地处郓城县、巨野县、牡丹区交界地带的优势区位,以及高铁 (鲁南高铁、京九高铁)、高速(日兰高速)通过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 乡村庄园、农业公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城市居民的后花园;重点推进郭屯镇、 110 南赵楼镇采煤塌陷区旅游开发,结合随官屯镇祠堂文化、武安镇阳光花卉等项目,对 精品采摘园进行提升改造,整体打包发展,打造精品乡村休闲旅游区。 5.东北部宋江湖旅游项目。以程屯镇、潘渡镇为中心,突出武术体验、体育运动 功能。主要以冷庄村宋江湖周边为开发重点,拓展宋江武校产业开发,推进宋江湖酷 玩小镇建设;沿 S254 省道,提升沿途餐饮服务,规模化打造桃、梨等采摘园乡村旅 游项目;尝试推进潘渡镇养老旅游服务项目。 第五节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以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配置劳动力、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坚持以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 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 藩篱,鼓励和引导全县社会创新、企业创新、大众创新。规划期 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十三五”末基础上 年均增长 10%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十三五”末基础上年 均增长 10%以上。 一、搭建共享化创新研发平台 (一)搭建共享创新研发平台。加速优势科技资源集聚,围 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 联盟,鼓励重点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联合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引进院士及其团 队,建设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菏泽市院士合作协同创新平台。支 持天勤矿山、绅联生物、多友科技、百帝气动、恒基集团、山特 111 重工等企业申建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省级重大科技创 新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课题攻关,带 动提升相关领域整体科研水平。 (二)参与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支持联合开展黄河流 域重大科技攻关,携手推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与转化,推进技 术转移服务一体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黄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 平台。 二、培育多元化创新创业主体 用好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围绕新型尼龙材料、矿山机械、肝素类药物、气动 技术、新型玻璃材料、3D 打印、玉米种植、汽车油路智能温控等 领域科技创新优势,组建相关主导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共同体, 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实施国家高新技 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设立院士工作站 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鼓励企业建设异地研发机构,推动企业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优惠,引导各 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领全县企业加速开展科技创新。 三、完善智慧化科技服务体系 (一)推动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熟悉科 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中介服务机 构,为企业提供猎聘、人才派遣、人才代理、科技政策咨询、投 112 融资对接、职称评审等中介服务。为引进的“千人计划”“万人 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工作、生活一条龙”服务,派 遣专员解决、简化程序问题,打造简便、优质的创新创业与生活 环境。 (二)积极建立知识产权平台。吸引一批知识产权代理、咨 询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入驻郓城,壮大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机构队 伍。定期邀请知识产权研究、专利保护、律师等专家在郓城开展 知识产权教育讲座。构建可多种方式利用的“专利池”,制定公 平公开的市场竞价机制和知识产权质押机制,培育涵盖创造、运 用、交易、保护和管理等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 专栏 30 科技创新项目 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 术企业培育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立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 加强入库企业备案管理和重点培育,逐步、分批次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 企业。 2.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源头培育力度,鼓励企业 自立研发项目、强化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 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活动,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继续挖掘、培 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3.科技特派员项目。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按照产业需求组建科技特派 员产业服务团,开展技术培养和服务。 4.市科技创新突破计划项目。有山东绅联药业有限公司“多糖类药物关键技术研 究及产业化”项目、山东百帝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强铝合金超薄汽缸的关键技 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 5.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山东百帝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 500 万 件超薄汽缸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山东绅联药业有限公司“达肝素钠产品 的技术提升”项目。 6.高科技平台和攻关项目。主要有农业科技交流和信息中心项目、水利信息化整 113 合工程项目、绅联生物新型眼科药物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肝素类药物创新研发项目、 天勤矿机矿山机械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项目、能源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智 能气动技术研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绿色玻璃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粮饲通用 型玉米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车辆油路智能温控科技研发项目、智能叉车创 新提升项目、3D 打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7.农业科技支撑工程。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 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品类和关键领域,引进一批农业先进应用 技术,加强各类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创 新工作体系。 第六节 数字赋能推动新兴经济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 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 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 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 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 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 与挑战,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积极发 展数字经济以推动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 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加快布局前沿信息产业, 积极培育大数据服务业态和数字文明生态体系。促进共享经济、 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114 一、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一)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强化数字化思维, 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和数据管理能力,全面系统推动企业研发设计、 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支持有条件 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全面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 强化全流程数据贯通,加快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形成数据驱动的 智能决策能力,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 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 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 伸拓展。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 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 型。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 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华宝、神舟等 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培育产业 融合发展集群,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 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加快发展智慧产业,推进企业生产经营和 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二)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引导高端化工、高端 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木制品、现代包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 传统优势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 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 率。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 115 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 字化水平。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研发设计、生产 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 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动装备数字化,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 项行动,完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网 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全面加快商贸、物流、 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优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 业的品质与效益。促进数字技术在全过程工程咨询领域的深度应 用,引领咨询服务和工程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智慧能源 建设应用,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推 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应用。 推动产业互联网融通应用,培育供应链金融、服务型制造等融通 发展模式,以数字技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 31 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1.发展智慧农业和智慧水利。加快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 提升黄河郓城段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 融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业农村遥感应用,建立基于卫星遥感、 智能化农业气象观测等一体化苗情、墒情、灾情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 范能力。利用“互联网+”科技推广示范智慧农业项目。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搭 建平台等举措,进行“互联网+”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安装智慧农业监测平台,探索“政府+专家服务团队+合作社”的 智慧农业服务模式;开通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墒情监测服务微信公众 平台,为农业技术指导、施肥、浇水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工业数字化转型应用示范。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建设智能制造示 范工厂,培育智能制造先行区。针对产业痛点、堵点,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面向原材料、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应用示范和评 估,加大标杆应用推广力度。 3.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工业 116 企业利用 5G、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技术改造升级企业内外网,完善标识解析体系, 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数 字化转型。 4.提升商务领域数字化水平。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 供应链体系。健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汇聚数字赋能服务资源,支持商务领域中 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引导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 商务服务等传统业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定制化、精准化营销创新。 5.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对传统物流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升级,促进现代物流业 与农业、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 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探索推进电子提单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 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6.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矿产、运、储、销、用各环节设施的数字化升级, 实施煤矿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建设与改造。推进微电网等智慧能源技术试点 示范应用。推动基于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监督管理等业务关系的数字平台建设,提 升能源生产智能化水平。 二、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 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 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 业水平。构建基于 5G 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慧农业等重点 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引导支持平台企业 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共享,扩大协同办公、互联网 医疗等在线服务覆盖面。深化共享经济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 拓展创新、生产、供应链等资源共享新空间。发展基于数字技术 的智能经济,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 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完善多元价值传递 和贡献分配体系,有序引导多样化社交、短视频、知识分享等新 型就业创业平台发展。 专栏 32 数字化产业项目 117 大数据平台功能建设项目。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构建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 农业生产数据库(种植质量管理、小麦玉米生产分布、产量价格、特色生产技术、特 色加工技术等),农业高端专家智库(开展种植技术、加工技术指导),扩大农业大 数据平台数据采集范围。开发种植物联网、农业生产管理、综合管理、智慧农业展示、 农技推广等子系统,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查询及分析、视频监控、智能报警、农技服 务、信息咨询、品牌建设推广、文旅管理、科研创新管理等数据上云,智能管控小麦、 玉米产业发展,智慧农业水平逐步提升。 三、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健全数据资源目录和责任清单 制度,提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功能,深化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利用。 确保公共数据安全,打通数据赌点,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 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公共 数据共享开放。 (一)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郓城一体化 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利企便民高频服务 事项“一网通办”。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数字 身份统一认证和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公文等互信互认,推 进发票电子化改革,促进政务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 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整体联动、全流程在线、向基层深度拓展, 提升服务便利化、共享化水平。开展政务数据与业务、服务深度 融合创新,增强基于大数据的事项办理需求预测能力,打造主动 式、多层次创新服务场景。聚焦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应急管理 等领域,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实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响应 和联动处置。 118 (二)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加快推动文化教育、 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 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充分运用新型数字技术, 强化就业、养老、儿童福利、托育、家政等民生领域供需对接,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升面向特殊群体 的数字化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 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医结合、文旅 融合。 专栏 33 公共服务数字化项目 智慧郓城建设项目。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的信 息技术,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社区,将郓城建设成 为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的新型智慧城市。逐步扩充村淘宝网点 业务职能,做好智慧乡村建设。 第七节 绿色金融做好经济支撑 引导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尽快落地。推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成立绿色信 贷专营部门或专营支行,加大对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 一、创新绿色金融支持 创新银行介入渠道,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支农体系, 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把更多金融 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 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完善多层次的金融资本支持格局,为 创新创业、经济转型提供关键性驱动力。发挥财政性投资引导作 119 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利用私募 债、股权质押及投资基金等渠道融资。拓宽科技金融服务领域, 积极拓展科技小额信贷、科技融资担保、科技融资租赁等业务, 利用技术专利公开交易市场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质押融资,建立 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与补偿等机制。推行“互联网+科技金 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信息数据 库、科技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等线上平台,实现项目与资本的顺利 对接。 二、创新绿色融资模式 积极和各级金融部门联络、协商,探索双碳交易价值、绿色 资源金融化利用方式,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瓶颈。(1)争 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国家农业融资担保基金的支持,设立财政 资金为主导的融资担保机构,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引导各 类资金支持绿色产业。(2)加强与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合 作,引导该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建设。(3)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 适度增加绿色产业保险补贴力度,提高金融抗风险能力。 三、发展绿色金融产品 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 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展。持续推进“亩产效益”评价制 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资源环境要素空间配置,促进资源 能源和环境容量指标“腾笼换鸟”。充分发挥规划环评的空间布 局和源头引导作用,落实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推进环 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为新旧动 120 能转换等重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专栏 34 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工程 1.设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协调机构。建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与, 县委政法委、县财政局、县金融服务中心牵头,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 农业农村局以及水务、住建、交通等主管机构参与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协 调小组,作为全县金融支持组织机构。 2.设立重点支持银行名录。(1)建立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 机构对郓城的重点支持渠道,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郓城县扶持贷款资金迅速到位。 (2)建立各大国有银行、郓城农商行、邮储银行、莱商银行、山东农业融资担保公司、 山东融资担保集团等为主的支持金融机构库,建立项目直接对接渠道。(3)入库机构 享受财政资金补贴等优惠支持政策。 3.设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补贴资金。对节能、排污指标优于国家和地方标 准,符合绿色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等情况的企业和项目,优先列入财政资金支持 范围,有效引导入库银行延长贷款期限、创新研发贷款产品,降低贷款利率,降低信 贷门槛,提高信贷效率。建立专项利息补贴资金。从黄河流域发展专项资金、其他政 府扶持资金等财政资金中,设立每年不低于 1000 万元的贷款利息补贴,入库银行优 先享受政策支持。 4.系统设立支持金融发展政策。(1)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协调人大、政协、县委 组织部、县法院、县信访局、县公安局、人行郓城县支行等机构,建立信用环境维护 机制。对涉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案件,优先解决,依法加快处理。对 于违约、违法案件,加大强制执行力度,解决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后顾之忧。 把各级机构执行情况纳入履职考核体系。(2)建立项目财政、金融机构支持同步化机 制。对于贷款优先支持的项目,探索财政支持的投资、补贴资金作为担保措施的办法。 (3)建立政府主管项目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一旦金融机构介入项目,各 对口管理部门、管理机构主动向金融机构依法披露支持项目的资金到位、进展程度、 合作机制、验收情况等有效信息。有效衔接政府补贴、奖励、扶持的各类政策,帮助 金融机构做好贷后风险管控。(4)建立金融支持绩效奖励制度,整合全县财政资金存 储渠道,各级政府机构根据金融机构支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相应的做 好在金融机构开户、存款以及政策性补贴的支持工作。 5.加强金融支持平台建设。(1)争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和国家农业融资担保基金 的支持,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 引导各类资金支持郓城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2)加强与山东省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合作,为该机构在郓城开展业务创造条件, 121 引导该机构支持乡村振兴建设。(3)加强与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对本县的粮食产业提 供配套农业保险补贴,对中草药产业、食用菌产业等重要经济作物产业提供较为充足 的政策补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符合经营主体需求的各类险 种,支持金融发展。 第八节 加快推进产业对外开放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山东省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战略,立足郓城县产业优势,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行、利 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进口和出口并重,更大力度实施开放带 动战略、提升合作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统 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开放层次更 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推进贸易和投 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 一、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转型升级 深度融入面向日韩、连接“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开放格局, 协助搭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和沿黄达海互联互通大通道,落实 好黄河流域跨省区合作新机制,全力配合打造国内大循环新节点、 内陆开放新高地。做大做强“互联网+外贸”,大力发展跨境电商、 外贸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支持企业借助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 等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转型升级。 (一)积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和产业优势。按照大中小并 举,抓好大企业,搞活小企业的思路培育新兴产业。一是加大对 全县新办进出口备案企业的排查、孵化,争取实现由外贸收购出 口向自营出口的转变。重点抓好旭阳集团、好朋友生物科技等较 122 大企业的进出口工作。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 造网、环球资源等跨境电商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 等外贸新业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的转型升级。三是做好产 业进出口工作,积极培育酒类包装、挂车制造等产业开拓国际市 场,重点做好正华玻璃、瑞升玻璃、威顿玻璃等玻璃产业,东亚 挂车、建宇挂车、建星专用车等挂车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挥政策的组合拳效应,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 大对企业参加境外国际性展览会、境外招商活动、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境外商标注册、发明专利 等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企业积极 开拓国际市场,参加广交会、国际市场境外发展计划,有针对性 辅导一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深度挖掘委托加 工、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企业潜力,壮大出口企业 队伍,提高服务企业出口竞争力,重点培育县水浒旅游发展有限 公司的国际旅游等项目;加大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招商力度,吸引 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入驻经济园区。 (四)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落实高 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 理制度,实施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报告制度。重点抓好山东富禾实 业投资有限公司 3 万吨高低温冷库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建设。 (五)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国际峰会、论坛等活动。探索 发挥功能作用的新机制。引导企业瞄准国际领先同行,联优联大 123 联强、引智引技引资。规划期内,力争进出口交易额年平均增长 率达到 10%,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率为 10%,到 2025 年底, 当年进出口交易额达到 1.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 5000 万美 元。 二、推进跨境电商迅速发展 积极培育农业新的外贸增长点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跨境电 商,推进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推动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更多企 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设立海外仓,注册国际商标, 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 专栏 35 推进农业对外开放项目 1.重点企业领导帮扶行动。对重点涉农外贸企业,特别是新办进出口备案企业, 逐一走访,重点解决新办企业中政策不了解,出口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随时了解企 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政府权限内迅速解决。 2.农产品出口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充分利用政府和 龙 头企业两种资源,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围绕粮油制品、果 蔬制 品、芦笋、木制品等优势出口产品,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出口农产 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保证重点出口农产品来 自管控基地,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3.郓城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整合现有电子商务和外贸业务资源,依托海外代 理 网络和贸易合作伙伴,搭建起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产品展示推广、电商业务孵 化、 海关报关结算、人才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发展平台,助力郓城农产品拓展全球市 场。 4.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设项目。项目占地 100 亩,投资约 5000 元,建 设 3000 平方米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2000 平方米农业科技展馆,国际科技合 作基地、产学研机构,配套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人员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等,促 进农产品国际贸易提升。 第九节 着力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在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 124 域,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大力提倡文明之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切 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人民福祉。 一、均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创新创优医疗服务模式。 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全 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创新医防协同机制, 推进医防融合服务。深化医疗卫生医药体制改革,建立紧密型医 共体,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 定位,全民医疗服务和保健服务均衡高质量发展。加强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筑牢基层服务网底。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能力和 服务水平。按照县乡一体化原则,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 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提档升级, 推动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促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 展。 (一)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成 立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医改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协同推进机制,科学制定目标,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 实责任,部门联动、互相配合、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持续加强与 省立医院、省中医院等大型三甲医院的交流合作,完善联防联控 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将医改任务 完成情况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125 (二)实施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制度。全面加强紧密型医疗集 团和全县医疗共同体建设,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 制,建立健全紧密型医共体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夯实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行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 绩效考核管理、医疗业务管理、药械业务管理、医保基金管理“七 统一”,积极建立医共体建设运行情况绩效考评和绩效考评结果 运用机制。探索对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落实分 级诊疗医保政策,推进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加强监督考核, 改革合理超支分担制度,建立结余留用和合规使用医保基金医保 总额奖励机制。医共体制度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辐射,规划期内, 全面系统建立村、乡(镇)、县三级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二、深化教育改革,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提高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 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资源, 加快合校并点,持续稳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建立城乡一体 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形成协同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辐 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教育强 镇筑基行动,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发展 活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 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政策连续稳定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26 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监督管理,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脱 贫人口稳定就业,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全 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 障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严格落实低保标准和动态调整 机制;增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各类养老机构建 设 ,推动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四、优化完善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严格执行权力清 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完善“1+N”制度体系,加快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研究,完善营商环境 配套立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公 平参与竞争,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服务贸易监管模式, 依法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营造贸易数字化良好政策环境,搭 建贸易数字化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包容、健康有序、协 同发展的贸易数字化生态体系。 五、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促进 数字赋能,实施数字政府强基工程,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层 级信息共享和协同,不断提升科学依法决策和政务服务水平。建 设“诚信政府”,严格履行政府承诺,把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纳 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坚持以法治思维开展工作,将依法行政贯 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深化政务公开,着力提升公正文明执 法水平,让权力运行更阳光、更规范、更公正。认真履行全面从 127 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制度约束,严守 纪律底线,提高政府公信力。 六、倡树文明新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宣传教育引导与依法规范治理相结合,加强公民思想道 德建设,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 文化引领,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助 推乡风文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大力实 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健全乡风文明工作制 度,探索村民自治机制,遏制农村陈规陋习,巩固提升文明乡镇 创建成果。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 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进社会事务改革。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设,全面落实惠民殡 葬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节地生态 安葬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节地生态安葬新模式,树立文明殡 葬新风尚。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整顿公益性公墓,推进殡葬 管理逐步迈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加强对殡葬设施的 保护与管理,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着力持续提升婚 姻登记管理服务,大力推进婚俗改革,充分发挥基层服务模范带 头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倡树文明新风。 逐步提高、均衡城乡医疗、社会保险服务水平,社会推进养 老服务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抓好养老机构各项安全生产活动和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工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养老服务和质 量,切实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 128 现机制,规范临时救助工作,做好审核审批工作,增强临时救助 制度可及性和时效性 ,优化工作流程,切实加强和规范救助公开 公示工作,确保救助制度规范运行。 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平安郓城 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安防范水平,建立 问题联制、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 防群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集中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活 动,严防危害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打造平安郓城招牌。打造新型 网络安全治理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营造清朗网络 空间。持续强化法治郓城、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进 一步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强化法治教育培训,不 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健全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积极推进智慧社 区建设。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创建,继续深耕“1+11+N”乡村振 兴发展框架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 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专栏 36 提升社会建设水平专栏 1.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期内,重点实施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县医院新 院区项目,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传染病医院(第四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县医院 传染病门诊病房综合楼项目,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项目,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项目。近期 到 2025 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达到 6.5 张。 2.医药企业增、扩建项目。山东江晨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3515 吨年医药中间体生产 项目,天宏生物医药生产线项目,普迈德生物医药项目。 3.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加强和省市医院交流合作,定期组织人员进修学习, 129 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术水平一流的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完善科研及科技奖 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人才全面发展,培育一 批所在学科(专科)在国内或省市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学科带头人。自 2022 年到 2025 年, 县级公立医院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 30 名,招聘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 200 名(含中医药 30 名);进一步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为基层卫生院(所)招聘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 80 名(含中医药 15 名)。规划期内, 全县医疗人才数量、质量,达到全国先进县、市水平。 4. 城乡学校建设项目。根据城乡人口变化情况,稳步推进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完善 和改进建设,2025 年前确保城镇学校教学点和学位满足人口增长要求,乡村教学点有效 合并完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逐步跟进,逐渐探索高等教育机构进驻郓城的路径,建 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5.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项目。设立 5 年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到 2025 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 兴全面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到 2035 年,城乡区域发展 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6.社会救助保障行动。完善社会临时救助措施,筑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措施,针对 城乡困难群体不同困难类型,落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措施,对困难家庭孩子,通过财政 兜底、精准保障、社会助学等方式,不断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对困难老人,加快推进养 老周转房建设,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对困难残疾群众,采取集中照护、社会化照 护及医疗保障等措施,做到社会保障兜底。 7. 数字强贸工程。构建贸易数字化“点、线、面、区”立体发展格局。培育贸易 数字化先行企业,在全国遴选创新潜力大、竞争力强的贸易数字化转型企业,打造标杆 示范。实施贸易数字化“牵手”计划,加强贸易数字化服务商与外贸企业对接,帮助广 大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基地数字化水平,打造贸易数字化 领航区。 8.营商环境建设行动。全面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提升企业开办的社保、医 保、住房公积金、银行开户服务的整体性,提升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度,提升重大投资项 目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水平,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加强数字政务服 务建设,提升“一网通办”网办广度和深度。 9.平安郓城建设行动。继续完善雪亮工程项目,持续开展扫黑除恶行动,有效发挥 “天网”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加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自建摄像头联网力度,实 130 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 标,重点公共区域、行业领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达到 100%,视频监控摄像机完 好率达 95%以上,打造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确保郓城高 质量发展具备平安环境。 第五章 系统完善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一、有效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县推动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研究确定 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事项,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 在县发改局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推 动规划实施和重大政策事项的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工作,确保 近期取得明显进展,长期稳步可持续发展。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分析调度,建立重大事项向县委、县政 府反馈报告制度。 二、创新河地融合机制 成立郓城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由发改局和郓城黄河河务局牵头,县以及临县相关部门参加,设 立办公室、联络员,定期举行协调会议。通过联席会议推动河地 融合,探索建立与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 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主管部 门、监管机构职责,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监管,明 确监管范围和统一规则,加强分工合作与协调配合。(1)建立郓 131 城黄河联勤联动工作机制;(2)加强左右岸联防联控;(3)依 托“河长制”平台,确保黄河治理取得实效;(4)践行“双高六 出”理念,强力防范黄河防洪工程露天烧烤等不法行为;(5) “联审联批”聚焦根治非法采砂。 三、完善协同工作制度 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库,围绕落实 国家和省、市级实施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配套落实措施。 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推进措施,发挥牵头和督导 作用,做好规划、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有序推进落实各项重 点任务。各乡镇街道配合重大事项的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县直 有关单位部门全力支持,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各部门之 间的协调机制,各相关责任单位负责各自领域重大政策落实、重 大事项和重点项目建设。 四、大力强化政策支撑 强化资金统筹,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 财政资金、政府债券、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统筹利用中央、省 预算内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完善相关奖励、补贴政策,落实税 收优惠政策,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超前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投向、符合申报资金要求的项目,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奖补 资金支持。做好国土治理、环保、水利、基本建设、文化等相关 领域专项资金争取工作。根据省市“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 制,积极争取能耗、土地、环境容量等政策指标。加快探索用能 132 权、用水权、土地使用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模式、新机制。 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的情况下,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 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等 多种金融机构,采取发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专项建设资金、 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模式,支持全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 五、注重外部专家咨询 借助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 人才、智力优势,遴选 5-10 名国内知名度高、威望高、学术水平 高、管理经验丰富的学者、管理者成立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咨询委员会,将其打造成为高端专家咨询团队,下设经 济管理组、生态环境组、文化旅游组、农业产业组、工业产业组 等,负责评估论证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 为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握技术方向,提供技术指 导、咨询及服务,为全县发展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六、加强工作督导落实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对国家和省、市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项 目,明确推进时效和责任主体,确保顺利实施、如期完成。加强 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定期调度督导,组织开展评估,结果作为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考核依据。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 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 经验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的 良好氛围。 133 附录:规划示意图 1. 图 2-1 鲁西新区辐射图 134 2. 图 2-2 鲁南经济圈布局图 135 3. 图 2-3 长江经济带辐射区 136 4. 图 2-4 中原城市群和经济区 137 5. 图 2-5 山东半岛城市群辐射区 138 6. 图 2-6 淮河生态经济带 139 7. 图 2-7 融入陇海兰新经济带示意图 140 8. 图 2-8 郓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图 141 9. 图 2-9 跨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毗邻区 142 10. 图 2-10 山东省郓城县城市总体规划 143 11. 图 3-1 郓城县水系图 144 12. 图 3-2 郓城县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图 145 13. 图 4-1 山东省郓城县交通运输体 146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