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

Mi amor 爱我别走5 页 56 KB下载文档
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59张伊北上抗日先遣队始末.doc

上饶师专学报( 社 )1982 年第 4 期 北上抗日先遣队之始末 张伊 一九三四年, 日本帝国主义在吞并了我国东三省后, 又侵占了热河内蒙, 并加紧对华北各省的侵 略。 我党中央鉴于当时民族危机严重, 为挽救民族的危亡, 争取主权领土的完整, “ 故即在同国民党 匪军的优势兵力残酷决战的紧急关头, 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不辞一切困难, 以最大的决心派遣抗日 遣队, 北上抗日。” ① 将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杭日先遣队,以曾洪易为中央代表兼随军全 权代表, 寻淮洲为军团长, 乐少华为政治委员, 刘英为政治部主任, 粟裕为参谋长。于一九三四年七月 七日由瑞金出发。 当时中央交给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 (一)、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并在敌人最 受威胁的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红七军团应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下, 经过福建而到达浙 赣边行动, 号召与组织一切抗日的友军, 抗日的人民以及广大先进的人士, 一致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 (二)、必须在党的彻底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 的口号下, 宣 传发动与组织广大群众进行各种反日反帝的民族解放战争, (三) 、要在自己的行动中, 最明显地表 明自己是有组织的、英勇的、守纪律的、先进的民族革命的先锋队 ; (四) 、在自己的行动中, 应 该表明自己是土地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 (五) 、为保证伟大的政治的军事的任务完 成, 必须加强部队中的政治工作, 提高战士的觉悟和政治水平, 提高与巩固部队的纪律, 应该不倦怠 地吸收积极的革命分子加入自己的队伍, 在胜利的作战中扩大白己的队伍, 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② 北上抗日先遣队自瑞金出发以后, 经福建长汀、清流, 古领大田县, 继向闽清进发, 渡过闽江, 占领古田县城, 胜利到达闽东游击区, 分驻在连江县属的桃源一线。体整数日后则攻福州城, 激战三 昼夜未克, 乃回师闽东游击区, 取道罗源、宁德北上, 一举攻下浙江的庆元县城。至此, 遭浙江保安 师三、四两团的阻截,经数小时猛烈攻击, 遂将浙保两团打得溃不成军。后又从浙西进入福建之浦城, 到达闽北苏试。这时经中央指示, 留下一营在闽浙边开展游击战争, 主力则经闽浙之耍隘—仙霞岭, 过抹山、常山进入闽浙赣苏区化赘德县的重溪。 先遣队北上后, 沿途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堵截, 在自区行军作战, 我兵员军需得不到补充。更由于 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既不听取不同意见又无作战决心, 对部队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 甚至到处散布悲 观失望的论调, 致使在短短三个月中, 七千人的部队损失过半, 当部队抵达浙西时奉命折入闽浙赣苏 区进行补充休整。 在重溪, 七军团负责人开会检讨工作, 对曾洪易的错误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并向中央作了汇报。在 这种情况下,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责成闽浙赣省委和红十军的主要负责人方志敏同志, 将红十军和红 七军团合并, 成立红十军团, 组成更有力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挺进。 方志敏受命后即偕同省委、省苏、省军区的领导人, 从横峰葛源赶到德兴重溪, 看望和慰劳红七 军团的战友。红七军团是在一九三三年初调往中央苏区的老十军的基础上组成的,所以故人重逢, 倍觉 亲切。 闽浙赣苏区的领导人和七军团的领导人, 在重溪举行会议, 揭露批评了曾洪易的错误,研究红十军 团团以上干部的配备和今后行动方向, 以及布置捍卫闽浙赣根据地的工作。经中央批准确定红十军团的 干部配备是:军团长刘畴西, 政治委员乐少华, 参谋长粟裕, 政治部主任刘英。原七军团改编为十九师, 以寻淮洲为师长,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聂鸿钧, 参谋长王如痴 原红十军改编为二十师和二十一师, 立十师师长由刘畴西兼任, 政委由乐少华兼任, 二十一师师长为胡天桃。曾洪易留闽浙赣苏区主持省委 工作, 关英为省委组织部长。会后, 十九师先行出发。 这时形势日益恶化, 中央苏区粉碎五次“ 围剿” 的希望也最后断绝, 中央红军不得不仓促退出中 央苏区, 开始战略大转移——长征。闽浙赣苏区的形势也是这样, 贵溪的周坊、弋阳的漆工镇、上饶的 茗洋关和横峰县城, 都已先后沦入敌手。敌人的碉堡已修筑在距葛源三十多里的青板一带。闽浙赣省的 首府—葛源处于危急之中。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四日, 在方志敏同志率领下, 英雄的红十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二十师、二十一 师, 告别了根据地的人民挥戈北上。 进入国民党统治区后, 我先遣队大力宣传我党“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的主张, 随军干部团的同 志到处张贴抗日标语, 散发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 “ 北上抗日宣言” ,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反共卖国行为, 更加激起了广大人民对国民党反动 派的无比愤怒, 而对共产党和北上抗日先遣队, 则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义旅所至, 纪律严明, 群众 见到红军, 杀猪送粮, 夹道欢迎, 而豪绅地主则纷纷逃命。 先行的十九师, 进入浙江境内的常山时, 即遭到国民党浙江保安师蒋志英部两团之众的尾随, 妄 图牵制我军北上。国民党反共卖国的行径激起我指战员的义愤, 返身痛击, 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败回 常山。我军无意恋战, 继续北匕。渡新安江到达安徽境内, 又击馈了堵截我军的王耀武补充旅, 攻克 族德县城, 经径县和宣城之间直指芜湖。 先遣队的总部, 随二十师、二十一师行动。出江西省境取道开化、姿源、休宁抵达安徽省歇县的汤 口镇。沿途无战, 只拆毁了敌碉堡百余座, 在兰渡地方截获了敌二十一旅的汽车四辆,获枪百余枝、迫 击炮两门。 浙西院南的群众, 早闻江西“ 南有朱毛, 北有方邵” 的工农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沿途群 众, 革食壶浆, 欢迎白己的队伍。红军抵达汤口镇时, 召开群众大会, 号召群众“ 白己起来, 分土豪 的谷子 !” ③ 将镇上土劣的浮财、粮食分给当地劳苦群众, 并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 镇压了民愤极 大的土豪谢三河。这一带的贫苦农民千百年来第一次扬眉吐气,许多在这里修建屯( 溪)太 (平) 公 路的工人和当地农民, 纷纷报名参加红军。 十二月十日, 方志敏同志随总部抵达汤口镇时, 接到中央及中央军委的来电, 命令由方志敏、刘畴 西、乐少华、涂振农、刘英组成政治委员会, 为闽浙皖翰及先遣队行动区域中党政军最高的领导机关, 方志敏同志为政治委员会书记。这时, 十九师按照中央军委和军团首长的指示, 已南返汤口镇和二十 师、二十一师会合。两军会合后指战员们情绪非常高涨, 万众云集, 抗日烽火, 映红东南半壁。 当时我军的土要任务是: 以黄山为依托, 在皖浙边相机歼灭敌人一部, 牵制东南方面的敌人, 掩 护中央红军西征,并创立新的根据地。④ 在离开赣东北苏区一个多月的行军作战中, 反映出我军内部的一些思想问题, 诸如七军团和红十 军合编后, 在某些领导于部之间在干部配备等问题上存在着思想隔阂, 甚至有互不服气的现象 ; 在 一些战士中, 也因远离苏区长期在白区行军作战, 思想不甚安定, 特别是一些政治干部, 玫松了部队 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在汤口会师后, ‘政治委员会决定整顿部队。但是, 这时国民党的飞机一天数 次在汤口、芳村等我军集绪地的上空盘旋, 窥探我军的行踪, 对我军威胁很大。鉴于戎马住惚, 只草 草地在汤口休整了两夭, 上述这些觅待解决的思想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部队只得离开汤口翻越黄山继 续北上了。 部队越黄山抵北麓的古竹澳, 准备到达太平县谭家桥宿营。这时总部接到一个重要情报:国民党南 京政府, 对北上抗日的工农武装又怕又恨, 竟然以“进免国际纠纷和听闻起见” 作为借口, 调集了五 个正式师, 两个独立旅, 四个保安团, 以七倍于我的兵力企图一举扑灭抗日先遣队。对此, 先遣队政 治委员会讨论决定:以匡龙海同志领导的皖南独立师和地方工农武装迷惑、牵制左右两翼之敌, 红十 军团则全力以赴冲破中路之敌继续北上。一卜二月十四日, 敌我双方在谭家桥附近的乌泥关遭遇了。乌 泥关原名乌泥岭, 是宋朝有位叫蒋果的爱国枝尉, 为抵御金兵入侵在这里凿壕设关而更名的。⑤抗御外 侮的古战场, 这时竟成了蒋介石“ 自残同种” 的地方。我十九师埋伏在敌前进公路的右侧, 二十、二 十一师在敌左侧, 地雷队在公路布好地雷网, 候敌进入伏击圈时予以狠狠的“腰击” 。 追来之敌, 是曾为我十九师在皖浙边境所击溃过的王粗武的补充旅。敌前卫团派出尖兵三步一返顾 地搜索着前进。当上午十时左右敌尖兵线入我十九师阵前, 我指挥员即向敌发起攻击, 由于过早暴露 我军火力, 敌人的触角迅疾缩回, 并以大部队抄捷径占据了六三, 高地, 控制了乌泥关一带的公路。 这一仗打得残酷、激烈, 双方一直激战到晚上八时, 我军还未玫下敌人的阵地。此时,敌人的后续 部队正大批向作战地点集结, 我原想突破中路之敌的希望己经没有了, 不得不掩护退却, 向太平县的 柯村方向运动。 谭家桥这一仗是我军在皖南会合后的第一仗, “ 差不多是我们能不能在皖南站住脚, 完成自己故 斗任务的一个关键” 。⑥ 谭家桥之役, 虽然我军只损失二十余枝枪, 但人员伤亡达三百余名, 尤其是 领导干部伤亡过多, 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同志是我军一位优秀指挥员, 他潜心研究军事科学, 他指挥七 军团在两年之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 缴获敌枪六千多枝, 轻重机枪三百余挺, 并缴到大炮几十门, 曾五次负伤。这次小肚负伤后因担架巅簸在数日后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志这次 也在阵上牺牲了, 他是从井冈山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优秀指挥员, 每次作战都极英勇地站在前线指挥。此 外, 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等都相继负了伤。这一仗不能不影响红十军团的战斗情绪。方志 敏同志指出谭家桥之役在战术上的缺点是:“ 第一, 地形的选择不好, 敌人占据马路, 是居高临下, 我们向敌冲锋, 等于仰攻, 第二, 钳制队与突击队没有适当配合。我们没有集中主要力量由右手的矮山 头打到马路上去; 第三, 十九师以有用之兵, 而用无用之地, 钻入一个陡峻的山峡里, 陷住不能出来。 十九师的指挥员没有十分尊重军团指挥员的意志, 凭着自己的意志去作战, 形成战斗指挥未能完全一 致。” ⑦ 在部队向柯村方向运动的途中, 在陶村附近与敌一团遭遇, 本可一举歼灭的。但是刘畴西却先用一 营兵力追击, 打不胜再用一营, 这种加油式的用兵不仅未歼敌人, 反使自己遭受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自 谭家桥之役失利后, 一路上采取右倾避战的态度, 没有下决心去争取战术上的优势, 以达到消灭敌人 的目的。由于避战, 我军不得不绕开大路走小路爬高山, 使部队更加疲劳, 造成许多指战员对军团领 导的不满, 甚至有些负伤的干部从担架上跳下来,要求上阵杀敌 ; 有的则痛哭军团长是“ 纸上谈兵” 的军团长。 战斗失利, 部队疲劳, 思想混乱, 己成了当时在先遣队存在的突出问题。方志敏同志再三强调要加 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并在减员后立即配齐政治工作人员。但是方志敏的指示却被一些人以“ 军事 繁忙” 、“没有时间进行工作” 为借口而忽视了。这就铸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先遣队到达太平 县的柯村地区, 这是块狭小的红色区域。政治委员会决定在这里整顿部队。 柯村地区, 是一九三四年四月闽浙赣省委派刘毓标、陈直斋等同志从赣东北来皖南开辟的新苏区, 闽浙赣省委开辟皖南新苏区的工作最初是由李杰三负责的, 但他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屯澳等城镇里, 没 有把工作发展到农村去。当刘、陈等同志前往皖南工作时, 方志敏指示他们应把工作做到农村去, 发 动广大农民创立游击根据地, 成立苏维埃, 以便将来把皖南浙西和闽浙赣连成一片。刘毓标到皖南后, 先任歙县县委书记后任太平中心县委书记 (辖太平、石台、祁门、径县、贵池)。一九三四年上半年这 个地区工作发展较快, 经闽浙赣省委同意于八月举行暴动, 不久省委又派宁春生同志率三百多人的游 击大队加强这里苏区的工作, 当时这里分了土地和稻子, 烧了田契和债券, 群众斗争情绪非常高涨。但 是由于开辟皖南新苏区的行动受到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者的指责, 毕竟没能得到迅速有力的发展, 只邓在太平县西乡以柯村为中心#论南北七八十里的狭长地带, 建立了根据地。 先遣队到达柯村以后, 方志敏同志根据当时形势的变化, 指示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刘毓标, 款南县 委书记陈直斋, 今后的工作是“ 开展武装游击战争, 发展秘密工作, 进行抗日宣传” 。并从先遣队拨 出一个侦察营并同当地的武装力量成立皖南独立团, 以原侦察营营长熊刚任团长, 刘毓标为政委, 方 志敏同志并鼓励皖南的同志认清斗争形势, 坚持武装斗争。同时, 将随军的伤病员交给太平中心县委 妥善安置。 但是, 先遣队在柯村地区仅仅停留了三天, 先遣队本身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敌人 的追兵又至, 大部队又不得不转移。整顿部队的计划, 继汤口之后又一次流产。近万人的队伍在敌人十 万之众的前堵后截中, 辗转在石台、太平、东至、祁门、休宁一带。这期间常有战斗发生, 总是小战 获胜, 大战退避, 这样一味避战, 影响了我军的战斗情绪皖南一带虽有我党的组织, 但多属秘密状态, 对支持红军大部队作战确也力不从心。部认战斗力日渐衰弱, 给养口益紧张。 鉴于先遣队在皖南行动困难, 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中央及中央军委这时来电, 指示先遣队政治委 员会应在部队中加强党的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 并以一部在浙江行动, 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进行抗日 宣传, 创立革命根据地 以一部留在皖南, 依靠皖南党和群众的力量, 坚持斗争 其余部队道回赣东北基 本地区整顿休息, 保卫革命根据地。根据中央的指示, 政治委员会作了认真的研究。当时只注意到部队 长期在皖南行动, 没有得到一天很好的休息, 有必要找个地方休息整顿, “ 但赣东北地区, 自红十军 离开后已被敌人造了纵横的好几条封锁线(这种情形事先未得电报, 不知道), 己不能再为主力红军 休养整顿之所。一来, 进苏区通过敌人封锁线很难 二来, 进了苏区, 在被封锁线圈得很小的地方内, 易被敌人包围, 三来, 再出苏区, 又要通过封锁线, 更加困难。” ⑧但是政治委员会对上述困难没有 足够的估计, “ 依着从前斗争的经验, 以为到了苏区总有办法可想, 故决定进入赣东北暂行休整, 不 料这种决定, 正等于老鼠钻牛角, 为这次失败的主因!” ⑨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日, 先遣队结束了皖南 的行动。 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皖南, 最后又被迫离开皖南, 其主要原因: 一、谭家桥之役因战术∃仁的缺点 而失利, 影响部队的战斗情绪 ; 二、谭家桥之役失利后未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仍然采取了避战路 线, 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息, 致全军过度疲劳 ; 三、皖南地方武装的游击战争开展不够, 根据地 狭小, 当地党和群众对主力红军作战帮助不大 ; 四、政治工作松懈,几次整顿部队的计划未能实 现 ; 五、敌人力量比我军占了绝对优势。 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挠我红十军团返回赣东北苏区, 以伍成仁的四十九师、王耀武的补充旅、俞济时 的浙江保安师尾随我部, 伺机截击 ; 以第一路军总指挥陈调元部坐镇婺源, 以第六路军军长赵观涛 坐镇上饶, 在赣东北设下了一条条封锁线, 堵我去路。同时, 空中有飞机侦察、轰炸。国民党布下了近 二十万重兵, 妄图一举扑灭我红十军团。 我军日夜兼程由天目山脉的西部向怀玉山脉的东部进发。自阳春十月离别赣东北苏区,三个月来辗 转皖南, 得不到给养补充, 此时已是隆冬腊月, 大雪封山, 指战员们身上仍着夹衣, “真是到了弹尽 粮绝人疲乏的地步, 队伍差不多是完全丧失了战斗力。”⑩ 在江西掩内的港头村我军遭到敌王耀武补充旅的袭击, 被分割成两段。前段八百余人由方志敏、刘 英、粟裕等同志率领 ; 后段两千余人由刘畴西、王如痴等率领。方志敏命令刘英、粟裕率部队突过封 锁线进入基本苏区, 他则去接刘、王率领的部队。后因寡不敌众, 除少部份队伍突破重围返回皖南, 大部份或是牺牲, 或是被俘。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相继被俘。刘英、粟裕率领的队伍以后组成挺进师, 在浙西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 但是, 北上抗日先遣队这次挺进浙西皖南的行动, 在我党历史上仍有它不可磨灭的光辉。它以自己 的行动宣传了我党“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的主张,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卖国行径 ; 它血战 东南半壁, 威胁国民党南京政府之腹地, 牵制了东南方敌人大量兵力, 掩护了中央红军的西征 ; 在 浙西皖南闽北留下了一批武装力量和得力的干部。在这批革命种子领导下开展的游击战争、创立新的很 据地, 在厉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方志敏同志曾经指出:“ 皖接、皖南、浙西的游击战争胜利地开展 起来了, 并创建了新苏区, 这使那一带的豪绅地主资本家们不能安心地收租逼债、榨取工农的血汗, 11 就是浙皖两省的法西斯蒂的当局,在陪着他的姨太太睡觉时, 也要三夕三惊, 深感不安呢!” ○ 注: ① 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红色中华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五日) 。 ②刘英:《北上抗日与坚持浙闽边三年斗争的回忆》。 ③先遣队政治部宣传队写在汤口镇上的标语。至今犹存。 ④李步新、江天辉、刘毓标、许登寿: 《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概况》。 ⑤据《歙县志》载。 ⑥、⑦、⑧、⑨、⑩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11 方志敏《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 (第二章)。 ○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