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

加油少年丨Tfboys8 页 308.5 KB下载文档
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
当前文档共8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高一历史暑期作业3.doc

高一历史暑期 e 网通练习三 1.下表 1949-1952 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情况统计表由表可知,当时( 项目 钢 原煤 棉纱 粮食 1952 年比 1949 年增长(%) 753.8 105 101 44.8 A.国民经济逐步恢复 B.盲目追求发展速度 C.计划经济逐步形成 D.农业经济受到制约 ) 2.1957 年,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但到“二五”计划结束的 1962 年, “二五”计划的所有指标都没有完成,实际完成数的平均值只有 19%。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 要原因在于( ) A.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落实不到位 B.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C.中苏关系的破裂增加了新的压力 D.“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干扰 3.下面是 1955 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反映出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D.再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盛况 4.20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一次重点是建设,有国内外形势,有社会主义 改造,有建设,有人民民主专政,有党。报告里面有这么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 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表明毛泽 东( ) A.调整了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 B.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C.解决了“大跃进”造成的经济问题 D.强调恢复国民经济的紧迫性 5.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6.到 1956 年春,在农业初级社的优越性尚未发挥出来的情况下,又掀起了小社并大社、初 级社 转高级社的热潮。该现象反映出 A.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仿照苏联模式 B.民众急切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C.国家积极配合“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弊端严重 7.下表是 1960-1962 年中国基本建设规模变化表。 年份 投资金额 施工项目 积累率 I960 年 384 亿元 8. 2 万个 39.6% 1962 年 10.4% 56 亿元 2. 5 万个 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这一时期我国( ) A.重大建设项目停滞 B.投资集中于非生产性领域 C.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8.“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 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次会议上( ) A.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及时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1.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为此我国(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C.逐步开放沿海城市 D.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12.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人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13.1979 年 4 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赴京直谏中央:“中国这么大,各省有各省的特点,有 些应根据省的特点来搞。……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行一步,放手干。”习仲勋的建议 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支持。广东“先行一步”的表现是( ) A.率先实行农业改革 B.开辟经济特区 C.设立沿海经济开发区 D.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14.1984 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 3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 市获得了审批 1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 ) A.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5.邓小平说:“上海人就很务实……上海人富于技巧和操作精神,只要让他们干,他们肯 定会干出一片新天地来的。”下列选项可以佐证邓小平“让他们干”的是(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上海世博会的举行 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 16.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国记者时指出,“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 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邓小平这一思想( ) A.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遭遇重大挫折 B.旨在为拨乱反正的出台营造舆论氛围 C.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进程 D.体现了“左”倾思想的束缚 17.1949-1965 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 年 1953—1957 年 1963—1965 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上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8.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的规定,这一规定( ) 1952 年 工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827.1 亿元 270.1 亿元 1957 年 增长 1249.9 亿元 51.1% 535.6 亿元 98.3% A.解决了当时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D.与当时中国工农业的发展状况不相符 19.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 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 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56 年的中共八大与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 者的共同点是(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21.如图为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12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2.“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 1962 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 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23.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 1973 年和 1975 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 9.2%和 1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24.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 是( )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 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26.有学者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 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 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27.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 1956 年,随着 1957 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1959—1961 年 经济困难时期包产到户再次兴起,1962 年 8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20 世纪 70 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 ) 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 28.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 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 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9.1988 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 20 万, 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30.1984 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 3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 市获得了审批 1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31.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 扩大开放的主要措施是( ) 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2.国家主席习近平在 2018 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契机,逢山 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下对改革开放以来“40 年”历程中“逢山开路,遇水 架桥”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废除土地私有以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标志着沿海开放地带形成 D.国家给海南等第一批经济特区较大经济管理权限 33.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 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 1979 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 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 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 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 80 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 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 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 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 30 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 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 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