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

Allure(诱惑)5 页 52 KB下载文档
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
当前文档共5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拟推荐的2017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doc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推荐 2017 年 度大连市科技奖励 项目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大连市 2017 年度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 的通知》的规定,现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拟推荐 参加 2017 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评审的×个项目予以公示。 自即日起×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示项目的创新性、 先进性、实用性及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和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 完成单位及排序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提出,并 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 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 并提供联系方式。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联系单位:×××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附件:×××拟推荐的 2017 年度大连市科技奖励项目 ××× 2017 年×月×日 附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拟推荐的 2017 年度大连市 科技奖励项目 项目名称 飞机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源技术 项目简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动力电源系统由电堆、燃料和氧化 剂供给、水热管理、电控管理等分系统构成,作为电动飞机、飞艇的动力 能源的最大优势是可使它们长时间飞行,能量转化效率高,环境友好。 本项目设计开发出高活性的以碳纳米管为载体的催化剂;改进了高性 能的膜电极的制备工艺;开发了薄金属双极板,从而提高了电堆的功率密 度,为燃料电池应用于航空奠定了基础。开发了供氢子系统多功能一体化 设计方案,减轻了燃料电池系统的重量;开发了一种无需惰性气体吹扫的 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减少或避免了由于停车所造成的性能衰减;开 发了燃料电池系统的冷却子系统启动方法。通过以上措施,强化了能量管 理策略和控制方案,提高了全系统的比能量、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项目针对航空清洁能源重大需求,研制了 kW 级、10kW 级和 20 kW 级航空用 PEMFC 动力电源系统。其中,10kW 级Ⅰ型燃料电池在 2009 年 11 月应用于我国首艘燃料电池动力飞艇“致远一号”,Ⅱ型在 2012 年 7 月应用于我国首架燃料电池无人机“雷鸟号” ,Ⅲ型在 2014 年 9 月作为飞 艇的尾推动力通过了高海拔环境适应性测试;kW 级燃料电池在 2015 年 3 月应用于四轴八桨多旋翼无人机上;20kW 级系统在 2016 年 12 月成功应 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有人驾驶氢燃料电池飞机。这标志着我国航空用 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我国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完成单位 及创新推广贡献 本项目设计开发出高活性的催化剂、高性能的膜电极的制备工艺、薄 金属双极板电堆以及系统集成及控制策略,实现了航空用燃料电池技术的 突破性进展。本项目一直引领我国航空用 PEMFC 技术发展,所开发的航 空用燃料电池功率范围从 kW 级到 20kW 级,先后应用于我国首艘燃料电 池动力飞艇、首架燃料电池动力无人机、四轴八桨多旋翼无人机、首架有 人驾驶燃料电池动力飞机,其技术水平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此外,开 发的航空用燃料电池系统在大连云海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通用航空研 究院获得了应用,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完成的 10kW 级Ⅰ型燃料电池应用于我国首艘燃料电池动力飞 艇“致远一号” ,Ⅱ型应用于我国首架燃料电池无人机“雷鸟号”,Ⅲ型作 为飞艇的尾推动力通过了高海拔环境适应性测试;kW 级燃料电池应用于 四轴八桨多旋翼无人机上;20kW 级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 有人驾驶氢燃料电池飞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无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不超过 10 件) 知 识 产 权 类 别 知识产 权具体 名称 发 明 专 利 一种用 碳纳米 管担载 铂催化 剂及其 制备方 法 发 明 专 利 一种燃 料电池 系统的 冷却子 系统启 动方法 发 明 专 利 一种燃 料电池 系统及 停车控 制方法 与应用 4 发 明 专 利 一种制 备燃料 电池催 化膜电 极用的 催化剂 浆料及 其制备 中国 ZL201010176562.3 5 发 明 一种用 于燃料 中国 ZL201310684259.8 序 号 1 2 3 国家 (地区) 中国 中国 中国 授权号 ZL201010562998.6 ZL201410784070.0 ZL201210260388.X 证书编号 权利 人 发明 人 1356088 中国 科学 院大 连化 学物 理研 究所 邵志 刚,周 志敏, 衣宝 廉,秦 晓平, 孙立 言 2389346 中国 科学 院大 连化 学物 理研 究所 周利, 邵志 刚,于 诚溢, 苌国 强 1917221 中国 科学 院大 连化 学物 理研 究所 侯明, 梁栋, 郑利 民,邵 志刚, 衣宝 廉 2013-11-20 1309563 中国 科学 院大 连化 学物 理研 究所 俞红 梅,宋 微,衣 宝廉, 邵志 刚 2017-3-15 2413664 中国 科学 洪有 陆,耿 授权日期 2014-3-5 2017-2-22 2016-1-13 专 利 电池的 增湿器 院大 连化 学物 理研 究所 江涛, 陈中 岩,邵 志刚, 侯明, 衣宝 廉 论文、论著目录(不超过 10 篇) 序 号 论文 专著 名称/ 刊名/ 作者 影 响 因 子 年卷 页码 发表 时间 年月 日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 作者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数 知识 产权 是否 国内 所有 姓名、排名、职称、工作单位、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完成人情况表 邵志刚,排名第 1,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研究工作。在催化剂、 电极制备工艺、以及双极板设计、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提高 了电极的性能、均一性,改善了燃料电池运行的稳定性,做出了突出贡献。 周利,排名第 2,正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航空用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研发工作,在 轻量化氢气储存供给技术、轻质高效空气风机控制策略技术、系统高度集成与 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提高了 PEMFC 航空用动力电源系统的比 能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带领团队完成了外场试验,确保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侯明,排名第 3,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燃料电池堆以及相关材料与部件的研究与工程 开发。负责研制了高导电耐腐蚀兼具的超薄金属双极板,采用此板组装电堆, 降低了电堆的重量和体积,提高了重量和体积比功率,开发了一种无需惰性气 体吹扫的燃料电池系统及控制方法, 减少或避免了由于停车所造成的性能衰减。 俞红梅,排名第 4,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高性能膜电极开发工作,指导开发出高性能、 高稳定性膜电极,提高了电堆重量比功率。开展了 PEMFC 低温环境适应性研究, 开发出燃料电池的低温启动技术。 于诚溢,排名第 5,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对本项 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航空用燃料电池系统控制软件程序的调试及电堆组装 测试、系统的组装测试等工作,参加了外场试验工作,为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 做出了贡献。 洪有陆,排名第 6,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究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轻量化电堆端板、集流板、气和水管路 接口的设计加工安装等工作,负责电堆、系统组装和评价,参加外场试验并参 加地面保障工作,为所开发的系统成功应用做出贡献。 宋微,排名第 7,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膜电极相关的研发工作, 具体包括技术改进和批量生产两个层面。在技术改进方面,主要针对膜电极的 材料、微观结构、制备方法等进行了优化改进,实现了膜电极性能、寿命、可 靠性等方面的提升;在批量生产方面,建立了膜电极批量生产的方法和工序, 提高了所制备膜电极的均一性,为高一致性的燃料电池奠定基础。 陶铁男,排名第 8,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加轻量化氢气储存供给技术开发,负责外场试验 氢气增压工作,参加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同时优化冷却分系统实验方案,确保 国内首架有人驾驶燃料电池飞机成功试飞。 艾军,排名第 9,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 所,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电堆中薄金属双极板模拟计算、流场设计、 双极板焊接、导电涂层,参与电堆组装评价等工作,为轻量化电堆的研发工作 做出贡献。 衣宝廉,排名第 10,院士,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开创了航空用燃料电池技术研究方向,为项目在催 化剂、电极制备工艺、薄金属双极板电堆设计以及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等方面 的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学术性的指导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