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

古靈▓精怪☆11 页 39.5 KB下载文档
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
当前文档共11页 3.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doc

赫山区水域滩涂养殖规划 (2015 年—2020 年) 为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养殖 水域滩涂资源,切实维护养殖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渔业 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渔 业法》《湖南省渔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 特编制本规划。 一、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 (一)地貌特征及水产资源状况 赫山区位于资江尾闾,南洞庭湖滨,地处东经 112°5' 12〃至 112°43'57〃,北纬 28°16'47〃至 28°52' 42〃,南北之间直线距离 60 千米,东西宽 64 千米。区辖乡 (镇)、街道、工业园 18 个,259 个行政村,85.77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57.684 万人。国土面积 1285 平方公里,其中 水域面积 20599 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 16.03%。水域结构含 湖泊 2248 公顷,水库 1344 公顷,池塘 6404 公顷,河沟 603 公顷,符合人工养殖条件的 10599 公顷,有 73 个乡镇(村) 渔场、8 个区直渔业单位、144 户 3.4 公顷以上的个体养殖 户。 (二)自然条件及生物资源 区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 足,雨水充沛,鱼类生长季节长,年平均气温 16.9℃,全年 日照 1644.3 小时,≥0℃积温 6168.1℃,≥10℃的积温 5328 ℃,最热(7 月)平均气温 29.2℃,最冷(元月)平均气温 4.4℃,无霜期 274 天。 除部分水库、湖泊外,全区所有水面水深一般为 1.5-2.5 米,泥层 10-40 厘米,透明度多为 30-60 厘米,池水上、下 温差极小,完全循环,光合作用强烈,PH 值为 7-7.8,溶氧 量 为 4.61mg/L , 硝 酸 氨 0.22-2.28mg/L , 亚 硝 酸 氨 0.03-0.068mg/L。浮游生物含量丰富,浮游植物以硅藻、蓝 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为主,水生 维管束植物主要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草、苦草等,这些水 草不仅是草食性鱼类、蟹类的天然饵料,也是草上产卵鱼类 的繁殖场所。 全区水产资源丰富,有鱼类 117 种,隶属 12 目,23 科, 主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鲫等 30 多种,名特 优品种有鳜鱼、大口鲶、斑点叉尾鮰、虾、蟹、黄鳝等 10 多种,高等水生植物有茭白、菱角、荸荠等。 全区有苗种场 4 个,分布在交通方便、水源较好的兰溪 镇、笔架山乡,其中省级水产苗种场 1 个,区(县)级水产 苗种场 3 个,占地面积 174.1 公顷,养殖水面 27.4 公顷, 亲本池 8.5 公顷,苗种池 18.9 公顷,年苗种生产能力 84500 万尾,孵化设施 1400 平方米,亲本数量 10416 尾,2014 年 生产苗种 43000 万尾。 二、养殖发展现状 (一)水产养殖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加大了渔业生产发 展力度,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开辟了渔业“双增”途径。 在养殖品种上,由常规鱼养殖为主,逐步转向常规鱼类与名 特水产品养殖并重;在养殖方式上,由传统养殖方式逐步转 向现代养殖模式;在产业结构上,由一产逐步转向一产、二 产和三产协调发展。据 2014 年水产年报统计,全区已养殖 水面 10138 公顷,占可养殖水面 95.7%。按照养殖水域类型 分,池塘 6167 公顷,湖泊 2171 公顷,河沟 456 公顷,水库 1344 公顷;按养殖品种分,常规鱼养殖面积 6531 公顷,名 特水产品养殖 3607 公顷。2014 年水产品总产量 29000 吨, 其中养殖产量 27150 吨,养殖产量中名特水产品 21850 吨, 占总产的 80.5%,渔业总产值 3.52 亿元。渔业产值约占农业 总产值的 5.5%。 “十二五”期间,我区在鳜鱼、斑点叉尾鮰、甲鱼、青 鱼等水产品养殖上,有良好的基础,其技术水平为省内前列, 健康生态渔业发展较快,尤其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无 公害水产品产品认证,取得了较大发展。全区无公害水产品 生产基地认定面积 10 万亩,无公害水产品认证产品有鲫鱼、 草鱼、鳙鱼,生产地有 5 家,年生产无公害水产品认证产品 4270 吨。休闲渔业有较快发展。全区现有休闲渔业 20 家, 垂钓鱼池面积 870.5 公顷,年接待游客 16.5 万人次,纯利 200 万元以上。其中楚鱼休闲渔业公司生产基地,2012 年获批授 牌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省闻名。 全区现有水产种苗生产单位 4 个, 年生产鱼苗 4.3 亿尾, 其中四大家鱼 3.2 亿尾,规格鳜鱼种 100 万尾,南方大口鲶 100 万尾,鳊鱼 1000 万尾,斑点叉尾鮰 1000 万尾,泥鳅 800 万尾,中科 3 号鲫鱼 8000 万尾。目前常规养殖品种苗种已 实现自给,并有部分苗种出售到重庆、岳阳、长沙等地,特 种苗种繁育自给率已达到 50%以上。 (二)渔业发展特点 1.养殖水平提高,名特优水产养殖比例增加。2010 年~2014 年五年间,养殖平均单产由 2010 年的 467 公斤/公 顷,增加到 2014 年的 596 公斤/公顷。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业 发展较快。2014 年,全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 3607 公顷, 占全区养殖水面的 35.6%。 2010 年与 2014 年各类养殖水面单产水平对比统计表 年 份 水面 类型 养殖产量(吨) 养殖面积(公顷) 养殖平均单产 (公斤/公顷) 2010 池塘 17166 5287 3247 2010 河沟 800 900 889 2010 湖泊 3600 2171 1658 2010 水库 1424 1344 1060 2010 其他 210 2 105000 2014 池塘 20855 5733 3638 2014 河沟 790 456 1732 2014 湖泊 3790 2171 1746 2014 水库 1610 1344 1198 2.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意识较强。经过近 5 年的努力, 我区改变了滥用药物、水质恶化、安全限量超标、无序生产 的状况。以兰溪、来仪湖、菱角岔、泊湖岭、东湖为重点, 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5 个,面积 1571.6 公顷。 制定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实施方案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质 量控制措施,饲料、渔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未使用违禁渔 药,实现了全区水产品上市零退货率、零投诉率,打造了 “湘东湖”“陈楚如”无公害水产品鱼品牌。 3.渔业法制建设进一步提升。五年来,通过渔业宣传 教育,特别是新版《渔业法》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的开展, 我区渔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渔(农)民的法律意 识进一步加强。一是长江禁渔成绩显著,根椐农业部要求, 圆满完成了长江禁渔,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二是养殖证 发放步入正轨,水面养殖许可证制度有序推进,实现了水面 养殖许可的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 (三)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水体富营养,主要受养殖自身污染、工业污水和生 活污水的影响,水域环境日趋恶化,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二 是水产养殖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特别是重点乡、镇渔场池埂垮塌、渔池淤积,水、电、路设 施不配套。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区渔业实 现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规模化经营的项目为数不多, 即使初具产业化雏形,往往是组织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 产业链条短。四是乡镇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相对滞后, 直接影响到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五是资江等天然 水域渔业资源衰退,渔业资源保护任务重、要求高,乡镇无 配套渔政机构、专职人员,区渔政人员参公编制、经费难以 落实,渔政管理难度加大。 三、养殖水域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增加渔(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 新为动力,面向市场,依托资源,优化结构,加大欧江岔区、 兰溪区两大渔业产区的建设力度,强化渔业可持续发展,实 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渔业产业层次。通 过 5 年努力,实现赫山渔业三大转变,由优质产品向优势产 品转变,挖掘市场潜力,由一般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挖掘 机制潜力,由常规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挖掘技术潜力。 (二)规划目标 2020 年,养殖水面 10138 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 6167 公顷,水库养殖面积 1344 公顷,湖泊养殖面积 2171 公顷, 河沟养殖面积 456 公顷。水产品总产量 3.8 万吨,其中养殖 产量 3.6 万吨。养殖产量中名特优 2.9 万吨,占总产量的 81%。渔业总产值 5 亿元。全区渔民人均年收入 2 万元以上。 水产品加工能力 1 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 26%。 水域滩涂养殖现状及规划目标统计表 年份 渔业总 产 值 (万元) 其中养殖 产 值 (万元) 水产品 总 量 (吨) 养 殖 产 量 (吨) 其中名优鱼 产 量 (吨) 名优鱼占 养殖产量 (%) 2014 31000 26000 28100 26300 21090 80.2 2020 50000 36000 38000 36000 29160 81 (三)区域规划布局 1.池塘养殖区:本区面积 6167 公顷。一是精养池塘养 殖区。养殖水面 2320 公顷,年产各类无公害优质商品鱼 21560~25980 吨。区域范围:兰溪区的八字哨、兰溪、龙光 桥镇;欧江岔区的牌口、笔架山乡、欧江岔、泉交河镇。养 殖主要品种有鱼类、鳖、黄鳝等品种,主要养殖模式有常规 鱼混养、鱼鳖混养等。以八字哨、兰溪、笔架山、欧江岔为 重点形成名优鱼养殖生产密集区。二是八字哨、兰溪、牌口、 笔架山、欧江岔、泉交河平塘养殖区。养殖面积 1723 公顷, 年产各类无公害商品鱼 1950~2350 吨。三是丘陵山塘养殖 区。区域范围:岳家桥、衡龙桥、沧水铺、龙光桥、新市渡、 泥江口、朝阳街道、谢林港、会龙山街道。养殖水面 2124 公顷,年产各类无公害商品鱼 970~1170 吨。 2.河沟、湖泊养殖区:养殖水面 2627 公顷,年产无公 害优质水产品 5145~6200 吨。区域范围:八字哨、兰溪、 牌口、笔架山、欧江岔、泉交河等乡镇。重点发展鳙、草、 青、鳊、鲫、鳜、黄尾密鯝、鳖等水产品养殖。 3.水库养殖区:养殖水面 1344 公顷,年产无公害水产 品 1875~2300 吨。区域范围:岳家桥、衡龙桥、沧水铺、 龙光桥、新市渡、泥江口、朝阳街道、谢林港、会龙山街道。 主要养殖模式是四大家鱼与黄颡鱼、黄尾密鯝、鳜鱼等名贵 鱼的混养。 (四)功能规划布局 1.苗种基地:全区有 4 个水产苗种场,其中位于兰溪 镇杨柳村的区鱼类良种繁育场,在租赁期未到、场部未进行 新建搬迁时,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和良种亲本的作用,多 育良种供应全区。腾飞、龙光湖、凤凰湖水产苗种场,继续 保持鲤科鱼类繁育规模,年生产量稳定在 4 亿尾以上。在对 亲本进行改良和提纯复壮亲本的基础上,加强对鳜鱼、泥鳅、 斑点叉尾鮰繁育的基础设施、亲本和配套饵料繁育的投入, 提高鳜鱼繁育能力,年生产 6 公分左右的鳜鱼 20 万尾以上, 年产泥鳅苗 1000 万尾左右,年产斑点叉尾鮰苗 1000 万尾左 右。 2.休闲基地:一是渔家乐休闲渔业。全区以全国休闲 渔业基地益阳楚鱼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打造菱角 岔黄杆湖渔业休闲品牌,带动全区来仪湖、鹿角湖、兰溪、 苦竹湖等地,建设一批集垂钓、旅游、娱乐、休闲、餐饮于 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二是水库休闲渔业。充分发挥鱼形山 水库、梓山冲水库、银河水库等特色山水资源,建成集养殖、 垂钓、游泳、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渔业基地。 3.养殖基地:着重巩固和建设好全区商品鱼基地,总 体规模 2333 公顷,年产商品鱼 11700~15000 吨。 四、实施和保障措施 1.政策法制保障。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渔业法》 《湖 南省渔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渔业生产活动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保护渔业劳动者拥有的合法权益。二是国土、环 保、水利、规划、农业、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有关法 律、法规,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的管理 力度,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为生产无公害水产品创造条件。 三是加大渔业依法行政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对苗种生产和渔 业投入品管理规定。加大对违反禁渔期管理、破坏渔业资源 违法活动和对水质污染处罚力度,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为渔 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乡镇成立渔政 管理站,配备专职渔政人员,加强渔政管理,适应新常态, 保护水产资源。 2.科技体系保障。一是各乡(镇)成立水产技术推广 站,保证乡(镇)的水产专干专起来,至少有 50%以上的时 间和精力抓水产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抓好水产科学技术、水 产新品种的推广。二是依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渔业法有关法 律法规的要求,稳定渔业技术服务队伍,解决渔业科技人员 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广大渔业生产者职业道德教育和实 用技术培训,采用科技下乡、科技讲座等形式,每年培训人 数 200 人次以上。四是完善水生动物防疫检测机构,健全全 区鱼病防治网络体系,加强鱼病测报点建设,扩大鱼病测报 范围,建设赫山区水产养殖疫病预警预报体系,降低水产病 害的发病率,减少渔业生产的损失。 3.质量建设保障。一是完善全区水产品质量苗种体系, 进行苗种场原、良种的更新换代及提纯复壮工作,形成原种、 良种苗种相互配套的生产繁育体系,提高良种的覆盖率。二 是加强养殖水域渔业水质监测工作,逐步改善养殖水域水质 条件,在保障主要养殖水域水质条件不退化的基础上,运用 各种可行的技术措施,逐步实现我区部分Ⅲ类以下水体环境 的好转。三是加强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实现水产品检 测和投入品的全程质量监控,完善水产品质量的市场管理制 度,提高水产品食用安全水平。 4.产业服务保障。一是提高水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 升渔业经营水平,成立鳜鱼协会、水产苗种生产协会、斑点 叉尾鮰协会等中介组织,把水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结 起来,把一家一产的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二是在抓好 流通市场的基础上,培育水产品的加工龙头企业,实现水产 品加工业更好更快发展。对现有加工企业在资金、技术、市 场、推介平台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帮助、扶持,使他们逐步发 展壮大,逐步使我区水产品的加工业走向多样化、标准化、 系列化方向发展。 5.投入机制保障。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渔业科技和规模 商品鱼基地建设,尤其全区商品鱼基地(乡镇渔场)改造和 提升的投入,区财政对渔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 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力量广 泛参与的多元化渔业,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政府还必 须通过有效的管理,营造多元化全方位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 环境,鼓励吸引民资、工商资本等对渔业科技的投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