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20)终稿.docx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2020) 2020 年 10 月 1 目录 一、学校概况 .....................................................................................................3 二、自评分析 .....................................................................................................5 (一)办学基础能力 .........................................................................................5 1.财政拨款水平 ..........................................5 2.办学基本条件 ..........................................6 3.信息化教学条件 ........................................7 (二)“双师”队伍建设 .................................................................................7 1.师资结构 ..............................................7 2.“双师型”教师 ........................................8 (三)专业人才培养 .........................................................................................9 1.专业布局 ..............................................9 2.课程建设 ..............................................9 3.实践教学 .............................................10 4.校企合作 .............................................11 (四)学生发展 ...............................................................................................12 1.招生质量 .............................................12 2.就业质量 .............................................13 (五)社会服务 ...............................................................................................14 1.职业培训 .............................................14 2.技术服务 .............................................15 三、面临挑战 ...................................................................................................16 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0 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20 年全国 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 号)和《江苏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20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相关工作的通知》 (苏教办职函〔2020〕4 号)等文件要求,依托人才培养工作状 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对照“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 建设”“专业人才培养” “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 方面 20 项评估指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我校 2020 年适应社 会需求能力总体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 1965 年,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近 14000 人,教职工 800 余人。学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 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先后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荣膺 全国职业院校“育人成效 50 强”“国际影响力 50 强”。 学校专业建设实力雄厚,建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 1 个、国家 级骨干专业 6 个、央财重点支持专业 2 个,18 个项目 31 个专业 入围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主持制订国家专业、课程、 职业技能标准 10 余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 5 门,主持、参与 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 10 项。 学校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 位并顺利通过验收,连续 6 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 3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30 项,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 杯”竞赛特等奖、一等奖 7 项。 学校产教融合成效显著,牵头组建全国商贸职教集团、江苏 商贸职教集团、中国新商科实践育人产教联盟,是中国高职研究 会商科联盟、实践育人产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其中江苏商贸职教 集团入选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名单。建有央财、 省财支持实训基地 5 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2 个,国家级协 同创新中心 1 个。 学校双师队伍人才荟萃,专任教师双师比近 95%,建有国家 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2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有江苏省教学名师、社科英才、青蓝 工程等人才项目近 50 个,行指委委员、国家级技能大师 12 人, 教师连续 3 年获全国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 学校海外办学首开先河,成立我国高职院校在海外举办的首 个股份制应用型本科大学——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被柬 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授予“柬埔寨留学生教育基地”,入选 “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首批“中国-东盟高 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和江苏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 学校文化建设亮点纷呈,连续三届荣获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 优秀成果二等奖,先后获评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 “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 地”、教育部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荣 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特色”不动摇,紧扣“改革创新” 促发展,立足无锡、服务长三角、辐射海内外,着力构建数字商 4 业职业教育新生态,融合培养新商科创新型卓越人才,全力建设 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商科高职领 军学校,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服务江苏“六个高质量” 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提 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自评分析 (一)办学基础能力 学校 2017 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建 设期为 2018-2022 年。全校上下凝心聚力,聚焦高水平建设目标 任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为着力点, 持续深化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校企合 作、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等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通过 建设,学校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跻身全国 200 所优质高 职院校行列,位居“2019 中国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财经类 院校全国第四,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七、全国第二十六,站稳全 国高职院校第一阵营,学校代表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 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1.财政拨款水平 学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筹措办学经费, 办学收入经费逐年增长,入选 “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后,财政 生均拨款标准按照本科院校执行,办学生均拨款得到保障,为学 5 校教育事业提供强力支撑。 2.办学基本条件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随 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 改善,办学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 了坚实基础。见表 1。 表1 学校办学基础能力指标情况及评估要求数据对照表 年度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教发〔2004〕2 号文评估要求 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万元/生) 14560.00 14816.00 17255.54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生) 8079.35 9350.20 12521.54 3000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 面积(平方米/生) 11.98 12.92 23.32 9 每百名学生用有教学终端 (计算机)数(台) 51.69 51.49 51.54 10 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 ( Mbps) 1520 2600 2620 / 项目 信 息 化 教 学 条 件 无线覆盖 全覆盖 / 一卡通 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 物、住宿管理、其他 /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 ( Mbps) 10000 10000 10000 / 上网课程数(门) 987 1879 1982 / 教学资源总量(GB) 23394 29625 33823 / 学校拥有设施设备、功能齐全的实训楼、教学楼、图书馆、 办公楼以及各类体育场馆、餐厅、浴室等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 用房。截至 2019 年 9 月 1 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 115,739.59 万 元,总建筑面积 476,976.69㎡,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总值 16,613.20 万元,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 4,356.22 万元,生均教学 6 仪器设备值为 12521.54 元/生;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总面 积为 287,876.05 ㎡,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 23.32㎡/生。 2019 年学校累计投入近 5000 万元。完成对第二教学楼的整 体修缮,二级学院教学环境、实训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新学 生宿舍楼如期封顶,南苑餐厅、部分学生宿舍等修缮项目顺利完 工,消防管网测绘与改造、部分建筑楼宇电力增容等工程有序推 进,校园办公、教学和生活环境极大优化。 3.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 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现校园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 2620Mbps,网络 信息点 12510 个,上网课程数 1982 门,数字资源总量达到 33823GB, 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构建云 计算安全数据中心、网上事务中心、智慧商院门户,搭建了移动 校园平台、互联网学习新平台、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立了统一 身份认证平台及授权中心,为精准化治理和学生智能化、个性化 学习提供有效支撑。 (二)“双师”队伍建设 1.师资结构 学校实施高端引领“拔尖人才集聚计划”,推进双向融合“校 企资源共享计划”,落实师德师风“立德铸魂计划” ,开展全员研 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探索绩效导向“人事分配制度改 革创新计划”,加快推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 7 教师队伍结构及质量不断优化。 截止 2019 年 9 月,学校教职工总数 718 人,专任教师 544 人,生师比 14.11。其中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 512 人,占 比 94.12%;正高职称 30 人,副高以上职称 236 人,高级职称占 比 43.3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 422 人,占比 77.57%。建有 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2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 室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有江苏省教学名师、社科英才、 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近 50 余人,行指委委员、国家级技能大师 12 人,教师连续 3 年获全国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 2.“双师型”教师 学校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专业群建设带头人培 育工程”“技术技能大师培育工程” ,打造和贯通“高水平专业群 带头人路径(专业型)”“技术技能大师路径(技能型)”育才模 式,按照“重在培养、积极引进、优化结构、整体提升”原则, 加大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层次与实践教学水平。 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 512 人,双师队伍比例为 94.12%,基本 满足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要求。学校将紧密对接“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强富美高”新江苏、新无锡 建设等国家、省、市经济发展战略,依托国家级“双师型”教师 培养培训基地、商科示范教师企业工作站、海外培训品牌基地、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名师、大师引领作 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8 (三)专业人才培养 1.专业布局 学校积极探索新商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对接 产业、服务地方、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深度融入产业,形成 专业特色,优化专业布局,打造办学特色”的理念,积极主动扶 持新设专业,进一步完善以服务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服务战略 性新兴产业与服务先进制造业为两翼的专业(群)格局,建立与 国家战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契合的专业集群体 系。聚焦数字商业,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商科,重点建设数字 营销、互联网+会计金融、现代旅游服务、商业展示设计与传播、 数字商业技术等 5 个专业集群,突出“商业+智能+人文”新商科 专业集群内容和载体建设,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融入日常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2019 年市场营销专业群成功入选“双高计划”, 市场营销等 6 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 2.课程建设 学校积极推进“三教”改革,将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 点和内涵建设的主要抓手,着力构建“校→市→省→国家”四级 递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体系。学校现已建成校级三期精品课程 资源课 171 门,立项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四期)项目 26 门,培 育 6 门;2018、2019 年分别立项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13 门和 12 门; 2019 年,《吴文化十讲》《经济学基础》等 7 门课程被认定为无锡 市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走进经济学》《开店创业经营实务》等 16 门课程被立项为省在线开放课程;积极推进《商务礼仪》《电子 9 商务基础与应用》2 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学校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双高计划”建设、高水平高 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依托“商院 e 学堂”“爱课程(中国大学 MOOC)”“智慧职教”等网络学习平台,引导教师转变思维方式, 主动思考课改,鼓励教师人人进平台,建空间,截至 2019 年 9 月,总计 3 万余名学生、537 名教师使用平台,总访问量超 3.37 亿人次,实现学生移动、泛在、自主学习,有效改进了课堂教学, 推动了“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在学校的快速发展。 2018-2019 学年学校 43 个专业总课时 131534 学时(见表 2), B 类(理论+实践)课程和 C 类(纯实践)课程的学时分别占总 学时的 63.45% 和 25.38%。 表2 2018-2019 学年课程课时占比情况 A B C 三类课程所占比例 专业数 43 总课时数 (学时) 131,534 A类 B类 C类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 课时数 (学时) 比例 (% ) 14,684 11.16 83,462 63.45 33,388 25.38 3.实践教学 学校引进企业参与共建专业实训室,引进现代高效的企业生 产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实训室利用效率,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管理 水平。支持教师参与实训室系统开发与设备研发,努力做到实训 室建设水平与教师实践能力同步提升。2019 年,完成智慧物流作 业等 16 个大型仪器设备的立项论证,投入 2000 余万元新改扩建 实训室项目 18 个。目前建有 18 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 121 个, 其中国家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3 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 2 个,省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2 个,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1 个,校内实践教 10 学工位数 7387 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0.54,紧密型校外 实习实训基地 184 个,2018 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 达 690666 人日。 4.校企合作 学校坚持“引进高大上、合作骨干型、服务中小微”的校企 合作理念,按照“合作共赢、创新模式、丰富载体、注重实效” 的发展思路,以校企合作“组织平台-载体项目-运行治理”一 体化建设为主线,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校企双元育人。 一是以全国商贸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为抓手,深入探索集团 化办学模式改革。成立全国职业教育实践育人产教联盟和全国职 业教育产教数据中心——实习大数据平台,着力打造利益相关方 合作共治开放包容的职教命运共同体。 二是以产业学院为引领,健全以优质项目为载体的产教对接 机制。与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吉利汽车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合 作共建 7 个产业学院,与江苏建联建筑产业现代化研究院有限公 司共建现代建筑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联合红豆集团共建海外 应用技术大学——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政行企校协同共建省级 数字商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智汇商谷。 三是以现代学徒制“两大行动”为特色,完善产教深度融合 机制。与腾讯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联合培养新商 科人才,共促产教之间组织融合、资源融合、要素融合、过程融 合、文化融合。2019 年企业订单培养人数增至 1803 名,企业订 单学生占比为 13.1%,比 2018 年增长 24.17%,企业提供的校内 实践教学设备值累计高达 1608.1 万元,比 2018 年增长 54.24%。 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已顺利通过验收, 《基于职教集团的商贸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探索与实践》获国 11 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入选国家首批 示范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成功入围江苏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 计划,获评全国商业服务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院校,2 次 荣获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四)学生发展 1.招生质量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 结合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动态调整招生专业,扎实落实高职扩招任 务,大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招生录取类型,改 进招生宣传方式,强化招生考核,实现平安招生。近三年,招生 计划数均维持在 5000 人左右,具体招录情况见表 3。 学校认真落实全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职百万扩招会议 精神,出台高职扩招学生专项补贴、退役军人免试入学等招生优 惠政策,深入企业及政府机构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将 高职扩招工作做实做细,成效显著。2019 年共计录取退役军人、 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社会人员 852 人。 学校积极构建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与江苏科技大学、南京 晓庄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等院校联合增设“3+2”“4+0”“3+3 试点”中高本分段或联合培养项目 20 个。积极搭建职业教育纵 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交桥”,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为平台, 逐年扩大 3+3 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数量,每年招生计划 800 人左 右,推进广大中职学生学历深造和技能提升。 12 表3 统招招生 自主招生 近三年招生情况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人) (人) (人) 2.7 计划招生数 3076 3755 4024 2.8 实际招生数 2989 3393 3770 2.9 其中:报考数 2989 3393 3770 2.10 计划招生总数 1650 1045 1236 2.11 实际招生总数 1650 1045 1236 2.12 自主招生报名数 2048 1145 1323 2.13 计划招生数 —— —— 1000 2.14 实际招生数 —— —— 852 2.15 退役军人 —— —— 94 2.16 下岗失业人员 —— —— 41 2.17 农民工 —— —— 77 2.18 新型职业农民 —— —— 0 2.19 其它 —— —— 640 其中,面向 社会招生 其中 2.就业质量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业带动就业,服务学生全面发 展”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校、院、班三级就业工作体系,打造“互联网+就业”信息 服务平台,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站,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 高。 学校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2019 年毕业生获职业资格 证书率为 98.76%,其中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职业证书获得数 (中、高级)为 2485 人 ,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 格证书获得数(中、高级)为 2275 人,参与“1+X”证书试点项 目考证的学生共 679 名,其中通过考证的人数为 412 名,整体通 13 过率为 60.68%,大大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三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9%以上,升学 率(全日制)平均达到 24.20%,直接就业率平均达到 71.86%, 其中自主创业比例平均达 5.30%,中小微企业就业比例达 83.29%, 500 强企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见表 4),为地区发展输送了大量 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地服务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小微企 业发展。见表 4。 表 4 近三年就业情况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人) (人) (人) 2.22 毕业生数(全日制) 3941 3930 4127 2.23 毕业生升学数(全日制) 988 961 954 2.24 就业数(全日制) 2950 2769 2903 2.25 自主创业数 157 149 151 2.26 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 2381 2255 2545 2.27 500 强企业就业数 69 89 97 2595 2804 2485 2285 2125 2275 毕业生就业 其中 2.28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 毕业生资格 证书获得数(中、高级) 证书 2.29 社会认可度高的其他证书获得 数 (五)社会服务 1.职业培训 学校认真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职责,面 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培训服务,依托国 家级师资培训基地、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大学生创业培训 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社会培训服务机构,对接服 务政府职业培训工程,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职业培训业务开发、职 14 工技能和转岗转业培训,日渐形成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并重 的办学格局,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潜能的同时,不断提 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水平,持续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 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19 年,受托开发职业培训业务标准 3 项,承办无锡市政府 采购就业培训项目 5 项;完成省级“农村金融服务”、生态环境保 护部“中国制冷维修行业良好操作培训中心”等多个高端培训项目, 开展各类社会培训 11 万余人日,受托完成社会考试服务 3.1 万人 次,社会人员培训到款额 615.38 万元。见表 5。 2.技术服务 学校重视“教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校政行企校合作,共 建研究基地,校企共建的商业智能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级 协同创新中心,“智汇商谷”——数字商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获 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立项。完善科研制度体系,制定(修订) 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管理办法 8 项。搭建创 新平台,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及高附 加值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合作, 为地方建设人才智库提供决策咨询。 2019 年度,获市厅级以上纵向课题资助经费 134.62 万元; 获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260.81 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 件,实 用新型专利 211 件,实现成果转化 45 件,到账 15.52 万元;政府 购买到款额 1005.7 万元。见表 5。 15 表5 近 3 年政府购买服务、技术服务到款额情况表 年度 2017 2018 2019 1.20 扶贫专项 631.8 640.35 742.20 1.21 社会人员培训 147.38 134.79 216.20 1.22 社区服务 0.00 0.00 8.50 1.23 技术交易 0 27.80 18.00 1.24 其他服务 26.40 20.50 20.80 1.25 纵向科研 20.00 56.70 134.62 1.26 横向技术服务 233.76 134.95 260.81 1.27 培训服务 636.38 560.71 615.38 1.28 技术交易 11.73 42.75 43.85 (万元) 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 技术服务到款额 下一步,学校将加大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力度,进一步 深化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拓宽区域科技合作范围,拓展社区 服务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技术交易成交量,更好 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提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三、面临挑战 学校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型”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 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较好地适应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 发展的需求,为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 支撑和智力支持。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产 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品牌影响力的 16 优势专业数量还不够多,特色彰显和引领能力不够强。基于专业 群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专业内涵式发展不足,专业群建设、运行 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2.专业行业领域具有话语权的大师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总量不足,师资结构梯队不尽合理,教师职业精神、执教能力、 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服务社会的形式尚不全面。当前社会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服务方式缺乏创新,技术交易到款额、培训服务到款额、政府购 买服务到款额不够高,距离政府期待社会期望还有差距。 下一阶段,学校将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好机遇,紧紧 抓住“双高校”建设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秉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的商院精神和“开放协同、创新卓越”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 特色”不动摇,紧扣“改革创新”促发展,坚持立足无锡、服务 长三角、辐射海内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建设为保 证,以打造数字商业人才培养高地为核心,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 线,以高水平双师队伍为保障,以校企共建海外大学为契机,主 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合行业企业力量共建中国特色高水 平商科高职学校和市场营销专业群,协同建设数字商业职业教育 新生态,融合培养新商科创新型卓越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 新无锡,服务江苏“六个高质量”发展,助力创新驱动和“一带 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现代服务业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 高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建设教育强国、人 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