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doc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编码:1204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 素质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 神,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现代公共 事业管理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能 力和创业精神,能胜任党政机关、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社区、 公用行业等公共部门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以及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 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 观念,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 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和译的基本能力,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合格 成绩相当的综合水平。 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与国家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 机水平一级测试合格成绩相当的综合水平。 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 (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1.掌握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管理伦理学、 公共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专业认知实习训练,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较 强的行政价值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 2.掌握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公共部门危 机管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通过专业毕业实习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组织协调能 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3.掌握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基 本理论与知识,熟悉国家政策,通过专业综合实习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解 读能力。 4. 掌握公共行政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概论、非政 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等基本理论与知识,参加过政府绩效评估项目, 具有较强的公共行政综合能力。 (三)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 1.掌握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基本理论,在管理学名著读书 报告会基础上,通过学术论文专题讲座、专业文献综述写作等训练,具有一定的 公共管理研究能力。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会计学、薪 酬管理等基本理论,通过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具有较强的人事行政管理 能力。 3.掌握社区管理概论、社会工作导论、营销学、社会保险学、社会救助与 社会福利等基本理论,通过公共项目策划训练,具有一定的社区事务处理能力。 4.掌握电子政务理论、社会保障问题、管理文秘、货币银行学、公共管理 案例分析等基本理论,通过公共管理案例平台训练,具有较强的公共事务实务操 作能力。 三、核心课程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 实践、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公共组织学、公共行政学、社会保 障学等。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学时与学分构成表 1.总学时/总学分:3150/187 2.学时/学分构成表 课程 类别 公共能力培养课程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发展能力培养课程 小计 理论 教学 实验 实训 综合 实践 小计 理论 教学 实验 实训 综合 实践 小计 理论 教学 实验 实训 综合 实践 学时数 1018 682 106 230 1434 851 252 340 698 388 191 119 百分比 31.8 21.3 3.3 7.1 45.6 26.5 7.8 11.1 22.8 12.2 5.9 4.7 学分数 59 42 5 12 85.5 56.5 17 12 42.5 33.5 12 6 百分比 31.0 22.1 2.6 6.3 45.5 29.7 8.9 6.8 23.4 17.6 6.3 4.7 总学时 3150 总学分 187 课内 教学 课内 教学 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2170 理论教学 1915 实验实训 546 综合实践 689 153 理论教学 132 实验实训 34 综合实践 34 40.2% 实验实训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20.2 % 综合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 23.1 % 六、四年课程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课内 入学/毕业 教学 教育 一 14 0.5 二 17 学期 军事 毕业 理论 论文 课实践 与训练 (设计) 1.5 √ 2 1.5 √ 考试 学年 论文 专业 认知 见习 专业 实习 思想政 治理论 劳动 1 机动 小计 0 18 0.5 20 三 17 1.5 四 16 1.5 五 17 1.5 六 17 1.5 七 9 1.5 八 / 0.5 合计 107 1 10.5 √ 2 1 1.5 20 0.5 20 1.5 20 1.5 20 1.5 20 8 8.5 17 8 15.5 155 √ (2) 8 (2) 2 8 4 2 2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计划表 1、公共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能力 类别 能力 培养 课 程 名 称 教学 实训 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16 16 4 68 6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34 34 形势与政策 2 (30) (30) √ √ √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4 (68) (68) √ √ √ √ 1周 1周 (17) (17) √ √ √ √ √ √ √ √ √ √ √ √ 5 2 2 大学英语(一) 、(二) 、(三) 、 (四) 公 共 能 综合 30 价值判断能力培养校选课程 能力 实验 30 (选修) 沟通 理论 考核形式 2 价值判断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交流 各 学 期 学 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能力 时 合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判断 学 分 目标 价值 学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选修) 1 2 208 208 2 30 30 4 1周 1周 (17) (17) 60 健康运动项目训练(一) 、 (二) 2 (60) (60) 2周 2周 (34) (34) 2周 2周 (34) (34) 调适 劳动技能训练 1 能力 身心调适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选修) 身心调适能力培养校选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 1 2 (30) (30) 1周 (17) 计算机操作训练(一) 1.5 22 信息 大学计算机(二) 1.5 24 处理 计算机操作训练(二) 1.5 24 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校选课程 创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24 1周 (30) (30) √ √ √ 2 √ 2 √ √ √ √ √ √ √ √ √ √ √ √ √ √ √ √ 2 24 (17) √ 2 2 1周 √ √ 24 22 八 考试 考查 认定 √ √ (17) 22 七 √ √ (30) (30) 24 (选修) 2 1周 1.5 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60 (17) 大学计算机(一) 六 2 2 身心 五 2 基础体育 1 四 4 2 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 三 1 交流沟通能力培养校选课程 力 二 2 (30) (30) 13 1 一 √ √ √ 创业 创新创业基础 2 30 30 能力 就业指导 1 16 16 √ 1周 1周 (17) (17) 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选修课程 2 (30) (30) 59 1018 小 计 682 106 230 √ √ √ √ √ √ √ √ √ √ √ √ √ √ √ √ √ √ √ √ 8 14 8 6 备注:①校级能力素质拓展活动设 5 个项目,每个项目为 1 学分,学生至少选修 2 个项目(其中创新创业 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为必选项),获得不少于 2 学分。 ②校级选修课程设为五大类,每门选修课程为 2 学分,学生应在每一类校级选修课程中至少选修 1 门课程,共获得不少于 10 学分,其中必须选修 1 门公共艺术类课程、1 门创新创业课程、1 门心 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和 1 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文科类专业)或 1 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理工农类 专业)。 ③综合实践类课程为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劳动技能训练等 3 门课程,共 6 学分,学生必须修满 6 个学分。 ④大学计算机(二)及其操作训练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语言等类课程。 2、专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学 能力 能力 时 各 学 期 学 时 考核形式 学 培养 课 程 名 称 类别 分 目标 公共 管理 理论 实验 综合 合计 一 教学 实训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实践 管理学原理 3.5 56 56 4 政治学原理 3 48 48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3 51 51 公共管理伦理学 3 51 51 公共管理学 3 51 34 高等数学(文) 7 120 120 专业见习 2 2周 (34) 公共组织学 3 51 34 17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 3 48 24 24 3 地方政府学 3 51 34 17 3 公共关系学 3 48 34 14 管理心理学 3 48 34 14 专业实习 8 考 考 认 试 查 证 八 √ 3 √ 4 √ 理论 3 √ 认知 能力 专 业 17 4 4 √ 4 √ (34) √ √ 4 √ √ 能 力 公共 组织 √ 3 √ 协调 能力 3 √ 8周 (136) √ √ (136) 公共 政策 西方经济学 3 51 34 17 公共政策学 3 51 34 17 社会学 3 51 51 公共经济学 3 51 34 4 √ 4 3 √ √ 解读 17 4 √ 能力 社会保障学 3 学年论文 2 51 34 17 3 √ 2周 (34) √ √ (34) 公共行政学 3 51 34 17 公共 行政法与行政讼诉法 2 34 22 4 3 行政 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 能力 2.5 40 24 16 3 与实践 非政府组织管理 3 51 34 17 公共工程项目管理 2.5 40 24 16 毕业论文 8 计 85.5 小 8周 √ √ √ 3 √ 3 √ (136) (136) 1434 3 845 249 340 √ 15 11 14 13 10 12 0 答辩 0 3、发展能力培养课程模块 能力 类别 能力 培养 目标 学 时 合计 理论 教学 实验 实训 2 34 34 2.5 40 20 20 2.5 40 20 20 2.5 40 20 20 专业文献综述训练 2 (34) 人力资源管理 3 51 34 17 2 34 22 12 3 48 48 2.5 40 40 薪酬管理 2 34 22 12 社区管理概论与实务 3 48 24 24 3 48 34 14 3 √ 3 48 24 24 3 √ 2.5 40 24 16 3 2 34 22 12 3 3 48 24 24 3 48 34 14 3 48 24 24 课 程 名 称 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应用统计学(SPSS) 公共 管理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 研究 能力 绩效评估与管理 (必修) 发 展 能 力 领导科学与艺术 人事 行政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管理 能力 会计学 (必修) 社区 社会工作导论 事务 处理 营销学 能力 (选修) 社会保险学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公共 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 事务 实务 货币银行学 操作 能力 管理文秘理论与实务 (选修) 学 分 各 学 期 学 时 综合 实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考核形式 七 八 考试 考查 认证 2 √ 3 √ 3 √ 3 (34) √ √ √ 3 √ 2 3 √ √ 3 2 √ 3 √ 3 √ √ √ 3 √ 3 √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2.5 40 24 16 社会保障问题专题 2 34 22 12 学术科技实践活动 2 (34) (34) √ 2 (34) (34) √ 2 (34) (34) √ 2 (34) (34) √ 42.5 698 创新创 创业技能教育与实践 业实践 活动 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 (限选) 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 活动 小 计 388 191 3 √ 3 119 3 3 8 15 6 √ 4 0 备注:1. 公共管理研究能力、人事行政管理能力等 2 个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为必修课程,共 26 学分,学生必须 修满 26 学分。 2. 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为限选课程,包括以下 4 门课程:①学术科技实践活动:学术论文、 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发明创造专利、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学名典导读等;② 创业技能教育与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执业和从业资格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考 证、注册创办公司、专业创业就业讲座和在校期间或创业休学期间开展的创业工作等;③ 社会 实践活动:社会调研、科技咨询、志愿服务、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调查等;④ 学科与创新创业类 竞赛活动:专业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技能考试、“互联网+”、“挑 战杯”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等。学生必选其 中 2 门课程,获得不少于 4 学分。学分认定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认定规 则。3. 社区事务处理能力、公共事务实务操作能力等两个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为选修课程,学生 必须选修其中一个模块,修满相应的学分。 八、修读指导 1.本专业学生四年内须修满 187 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能力培养课程 59 学分(包括普通公共课程 39 学分,校级选修课程 10 学分,校级学生能力素质拓 展活动项目 2 学分,综合实践类课程 8 学分) ,专业能力课程 85.5 学分,发展能 力课程 42.5 学分,其他综合实践类课程 53 学分。 2.本专业学生须修完所有公共能力培养课程,取得相应学分。校级选修课程 原则上须在价值判断、交流沟通、身心调适、信息处理和创新创业等 5 类课程中 至少各选修 1 门课程,获得不少于 10 个学分,其中所有学生须修读 2 学分的公 共艺术类课程、2 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2 学分的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和 2 学 分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文科类专业)或 2 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理工农类 专业);健康运动项目训练须选修 2 个项目,获得不少于 2 学分;校级学生能力 素质拓展活动项目须选修 2 个项目,获得不少于 2 学分。 3.本专业学生须修完所有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发展能力培养必修课程模块 和限定的某一选修课程模块,完成所设置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其中创新 创业实践提升能力课程须至少选修其中 2 门课程,获得不少于 4 学分,选修模块 为二选一,学生必须修满所选模块全部学分。院级学生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须 选修不少于 4 学分。 4.根据《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大学英语设为 4 个课 程模块,其中大学英语(一) 、(二)为必修模块,共 9 学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第 1、2 学期须统一修读,修满 9 学分。大学英语(三) 、(四)为选修课程模块, 共 4 学分,其中大学英语(三)2 学分,包括综合英语 III、英语口语与演讲、 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和人文英语;大学英语(四)2 学分,包括综合英语 IV、英 美文学赏析、英语应用文写作、职场英语等。每个学生须在大学英语(三) 、(四) 课程模块中分别选修一门课程,修满 4 学分。具体选修要求是:第 2 学期结束后 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第 3、4 学期从大学英 语(三)、 (四)两个课程模块中各选修一门课程,修满 4 学分;第 3 学期结束后 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第 4 学期在大学英语 (四)课程模块中选修一门课程,修满 2 学分。但第 2 学期或第 3 学期结束后没 有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第 3 学期或第 4 学期 只能选修综合英语 III 和综合英语 IV,继续完成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或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课程。 5.大学计算机(二)及其操作训练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 的特色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6.本专业学生须修满全部综合实践课程,取得相应学分。 九、主要课程说明 1.管理学原理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原理和一 般规律,是经济与管理类人员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 相关管理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际管理能力的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是由低向高 从三个层次来阐述:第一层次是管理的内涵,包括管理活动、管理思想与管理理 论;第二层次是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激励、沟 通、控制等管理的职能活动;第三层次是管理的改进与创新。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分析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在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绩效。 2.政治学原理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国家起源和发展、国家本质、 国家消亡的一般理论,重点分析与讲解国家类型与职能、国家结构、国家政治体 制等,同时介绍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道德等。通过该课程的教 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奠定学习相关专业课 程的坚实基础,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提高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属 性和特点,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基本方法和 原则,公共事业管理的层次和方法等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问题,且对公共事业管 理的若干重要部门进行概述。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共事 业管理的基本规范和问题,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区别和联系,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论基础。 4. 公共管理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管理基本理念、公共部门 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公共 组织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以及当前理论与实践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如行政体制改革 中的市场机制、民营化运动、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政府再造等。通过该课 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信息,了解和 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动态,开拓视野,更新 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公共组织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共 组织理论为基石、中国公共组织为背景,研究公共组织的建立、运行、发展的规 律和管理方法,主要系统介绍公共组织理论视阈,公共组织研究途径,公共组织 理论演变历程,公共组织行为,公共组织权力与政治,公共组织效能,政府组织 规模,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管理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 掌握公共组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认识公共组织建立、运行与发展的基 本规律,培养正确分析和解决我国公共组织问题的能力。 6.公共经济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依据,公 共支出理论,公共收入理论,政府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 策。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并能够在实 践中灵活地运用,理解并分析公共财政政策的作用、意图、效果,分析和处理在 行政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财政、税收实务问题。 7.公共政策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问题 的建构、政策方案的制订、政策执行、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公 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以及公共政 策分析的新范式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 初步了解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规范和一般研究方法,具有运用公共政策学的原理 和方法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实践的能力。 8.非政府组织管理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从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 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进而探讨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战略,非政府组织的注册、决策、营销、筹款、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非政 府组织的评估等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非政府组织管理的基 本理念,初步了解非政府组织管理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进行社 会工作机构管理及运营的基本能力。 9. 行政法与行政讼诉法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讲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 论,包括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行政主体、行政程序、行政讼诉法的基 本概念、基本原理、行政讼诉的基本程序及国家赔偿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对中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具体运用法 律知识解决行政管理和行政诉讼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之树立行政法治观念,提 高自己的法学知识水平,从而为其将来依法行政或者代理行政诉讼准备必要的知 识和能力。 10.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以公共管理为基本视角,结合当代国内 外公用事业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现状,从基础设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角度,系 统地分析了城市公用事业行业的运行与管理;在阐述当代公用事业管理的基本理 论问题、模式、管理技术方法和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公共交通事业管 理,城市水、电、煤气管理、邮政和通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并探讨公用事业 组织在管理与领导、计划、市场营销、财务、信息技术、公司治理以及人力资源 等职能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内外公用事业组 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进而 培养学生治理和处理城市公用事业现实问题的能力。 11.公共工程项目管理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理 论与方法、公共项目需求预测与实施技术条件评估、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方案评 估、成本-收益评价、社会评价、风险评估、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监理管理、 公共投资项目审计、公共项目后评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 公共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让学生掌 握公共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应用项目管理知识与解决实际项目管 理问题的技能。 12. 西方经济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 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需求理论、供给理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 论、生产要素理论、博弈论等内容,宏观经济学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 民收入决定理论、财政货币政策、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等内容,重点介绍流行于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 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13.社会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社 会的本质与结构,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基本群体与社会组织,阶级、阶层与 社区,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交往,社会流通与社会变迁,社会文化, 社会问题与社会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该课程的教 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其观察 和解决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14.公共行政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决 策、行政沟通、行政心理、行政监督、机关管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立 法、行政伦理、行政文化与行政发展等行政学基本理论,阐明了行政现代化的发 展趋势。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握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框架体系,理解公共 行政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常见公共行政部门现实问题的能力。 15.地方政府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地方政府的涵义及作用、地方 政府角色、地方政府的产生、发展与分类、地方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的行政、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自治、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历史发展、当代中 国地方政府体系的结构及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内容。通过该课 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方政府基本理念,理解地方政府的基本性质与地位、作 用,了解中国地方政府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掌握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体系的结构、 地方政府的组织、地方政府的行政、特别行政区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 系等,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地方政府面临现实问题和挑战的能力。 16.社会保障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社会保障的历史现状、理论 基础、内涵精髓和管理要求等,分析与介绍老年保障、医疗保障、劳动保障、社 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补充保障和社区保障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理论的最新发展,把握社会保障理论的理论框架体系,理解 社会保障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其分析方法,培养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 和解决常见社会保障部门现实问题的能力。 17.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该课程为发展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内 涵、融资管理、固定资产投资与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及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通 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内容和组织形式,掌握项 目筹资、投资评价及分析的技术方法及相关知识,能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财务分 析,形成一定的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 18. 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 该课程为发展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电子政务的理念和框架、电子 政务系统的建设及应用、电子政务外包、电子政务安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政 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国际电子政发展经验与趋势等内容的讲授。通过该课程的教 学,使学生将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和基本内容、中国 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并形成分析电子政 务相关问题分析的基本能力,为以后从事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方法基础。 19.应用统计学 该课程为发展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方法,包括绪论、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资料的描述、推断理论基础、参 数估计、假设检验、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和指数等, 并讲授 SPSS 软件的操作知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学的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地解释和使用常用的统计指标;提高学生搜集和处 理统计数据的能力;能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熟 练运用 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20. 人力资源管理 该课程为发展能力课程。该课程主要系统介绍公共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人力资源计划,人员招聘,人员使用与调配,人事 风险,绩效考核管理,员工培训,职业管理,组织文化建设,人力资源跨文化管 理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公共部门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 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如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且使个人生涯获得良好 发展的技能。 21.公共部门危机管理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能力课程。课程系统讲述 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内涵、危机因素的识别与评估、公共危机的预警与监测、公 共危机管理的预案制订、应急处置与善后处置、危机管理决策及危机信息管理等 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危机管理意识,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方 法与技巧,初步具备从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的能力。 22.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课程。课程系统讲述公共关系的 基本概念、公共关系的组成要素、公共关系的传播、组织形象、公共关系的运作 流程、政府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专题活动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公共 关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巧,具备一定的从事 政府公共关系的能力。 23.管理心理学 该课程为专业能力课程。该课程是将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于组织管理行为 过程的应用学科,探讨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活动规律,说明如 何通过调整人际关系、激励动机、提高领导艺术等,实现组织内部人与人关系的 协调,进而提高组织效能。该课程系统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个性差异 与管理、社会知觉与印象控制、激励、决策、领导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验、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和方法进 行,使学生初步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24.领导科学与艺术 该课程为发展能力课程。该课程是主要研究领导活动的规律及其有效运用的 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从领导活动的科学化和艺术化两个层面, 系统分析和论证了领导基本理论、领导艺术及领导创新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领导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方法,能够正确地认识领导 活动的现象、矛盾、特点和基本规律,运用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交流,培养和提 高学生应用领导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发展和创新领导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