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

第一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32 页 114 KB下载文档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
当前文档共3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05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doc

河南省教育厅 教高〔2005〕434 号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关于组织申报 2005 年《河南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 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促进河南高等 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厅决定在各高等学校申报基础上,确 立一批新世纪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将《河南高 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办法》、《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项目立项指南》、《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申报。 各高等学校要从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高度出发,认真 — 1 — 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创新提高教 学质量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使本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 高。 附件:1.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办法 2.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 3.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4.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汇总 表 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 2 — 附件 1 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申 报 办 法 为不断提高全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根据国务院《教学成 果奖励条例》、教育部《2003—2007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结合 我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 是以培养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对我省高等 教育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 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与实践,更新教育观念,优 化教育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 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改项目”的目的是在对已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整合、 集成的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与实践。通过四年左右努力,推动一批经过整合优化的专业(群) 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建成一批有特色的示范性专业;建设一批 富有时代特色的系列课程、精品课程、教材和教学软件;形成 经过实践并各具特色的多样化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 — 3 — 机制,最终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保障体系。 二、立项范围和内容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在教学管 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 学方面的改革均可申请省级教改项目。 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根据本单位和本学科特 点、本指南所列课题覆盖的范围,自行命题组织申报。 三、立项条件和要求 本次计划立项 400 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单 列)。本科院校申报一般不超过 12 项,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设 置的成人高校申报一般不超过 8 项。拟申报河南省高职高专教 学改革的每个试点专业,申报教改项目不少于 2 项。各校申报 项目原则应是列入本校已立项且为重点支持的教改项目。 支持和鼓励在自愿基础上的多所院校联合申报,联合申报 的项目需明确主持学校及项目负责人,申报项目实行单列。 (一)“教改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项目主持人仅 限一人,原则上具有高级职称,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 承担过校级以上教研课题。项目主持人不得同时申请两个及两 个以上教改项目,参研人员限 5 人(含主持人)。鼓励教学一 线教师主持或参与教改项目。 (二)项目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申报。申报学校应有本校的 — 4 — 教改立项规划和完善的“教改项目”管理办法,具备一定的教 改基础,提供人员、财力和政策上的有关保障措施,保证立项 项目按时完成。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 2 年,原则上不超过 3 年。 (三)申报项目要符合以下四方面要求: 1.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清晰,有整体的研究设计方案, 有明确的预期成果。 2.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 作性。 3.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力量,在经费和条件保 障等方面有保证。 4、理论研究有新突破,实践探索有新途径,对高素质创新 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四)各高校要按本《办法》要求,认真填写《河南高等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一式 5 份)和《河南省高等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汇总表》(一式 2 份),并附上 述材料电子版一份,报送我厅高等教育处。 立项申报工作截止日期为 2005 年 10 月 20 日。 联系人:刘慧玲 闫治国 联系电话:0371-65908496 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附件 2 — 5 — 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指南 A类 综合研究 本类选题侧重于从全省的角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问 题,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政策 支持和条件保障。 研究范围: 全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方案;全省范围促进高等学 校加强素质教育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教学投入的政策和措 施;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监控的内容及措施、办法等。 本类课题: 1.高等教育在“中原崛起”中的地位、作用研究。 2.河南省高等学校布局、层次、学科(专业)结构研究。 3.河南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支撑条件的研究。 5.全省或区域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措施 和实施途径研究。 6.“人才强校”战略研究 7.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定位研究。 8.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9.高等学校多渠道增加教学投入,保证教学经费的政策和 — 6 — 措施研究。 10.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研究 B类 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改革 B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整体、综合的研究与实践,方 案应突出特色,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研究范围: 不同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机 制;公共基础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乃至教学 过程组织、学习环境建设的改革对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 作用。 本类课题: 1.某科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某科类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类型、培养过程优化的研 究与实践。 3.“以文为主,文理渗透”或“以理为主,文理渗透”复 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4.高职高专教育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总体设计研 究与实践。 5.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6.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7.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政策的研究与实践。 — 7 — 8.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B2.人才培养方案 本类选题本着继承创新、集成整合、整体优化、注重实践 的精神,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的研究与改革。 研究范围: 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学科、专业类人才培养 方案和课程结构综合改革的研究。 本类课题: 1、各学科、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与实 践。 2、各学科、专业类人才培养改革成果的整合和深化的研究 与实践。 3、各学科、专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4、亟需发展的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 践。 5、各学科、专业类全方位开放式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 6、各学科、专业类实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7、各学科、专业类教育中多学科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各学科、专业类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育过程优化的 研究与实践。 — 8 — 9、各学科、专业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和统一的研 究与实践。 10、各专业类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研究 与实践。 11、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与职业 能力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13、适应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市场国际化)的各学科、 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14、工科专业类(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5、“名牌优势”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6、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或跨学科交叉专业的构建与建设。 17、高职高专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B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本类选题着眼于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整 体优化和整合实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素质和创 新能力,争取形成一批有突破性、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 研究范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与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 方法的改革。 本类课题: 1、各学科、专业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综合改革和整合 实践。 — 9 — 2、各学科、专业类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3、各学科、专业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4、各学科、专业类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各学科、专业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与实 践。 6、各学科、专业类考试与考核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 7、各学科、专业类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各学科、专业类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9、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某一各学科、专业类教学改革的研 究与实践。 10、各学科、专业类基础课教学内容,结构和体系的改革 与实践。 11、各学科、专业类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与 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2、各学科、专业类专业课体系整体优化与实践。 13、各学科、专业类课程间交叉渗透的研究与实践。 14、各学科、专业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整体优化的研究与 实践。 15、各学科、专业类实践课体系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6、设计性(研究性)某种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 实践。 — 10 — 17、各学科、专业类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 践。 18、人文学科类专业自然科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 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理工农医类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非专业类(如数学、外语、计算机、电子等)教学内 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3、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4、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 B4.实践教学 本类选题要在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制,完善构建新的实 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和 实践,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落实各科类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 要求。 研究范围: 跨院系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的建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实验 室体系改革与开放服务的运行机制;实践新体制的管理模式的 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指导环节及其新思路、新体制;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 11 — 本类课题: 1、公共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 践。 2、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3、某学科、专业类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4、某学科、专业类(双基)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与运行机 制的研究与实践。 5、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计算机) 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6、适应开放式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 7、某科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8、完善理工农医科类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 践。 9、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与实践。 10、理工农医科类校外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 11、理工农医科类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2、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13、医科临床教学基地优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4、医科社区医科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文科类社会实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6、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12 — 17、大学社会实践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18、高职高专与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基地建设与 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B5.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本类选题侧重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建立起以学生 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与教学保障体系,侧重创新性、 实效性,突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范围: 传统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利弊分析及利用、改造的方案设计 和实践;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中,现代教育技术的 应用;主干课程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体系和运行机制;教学 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新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本类课题: 1、高等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2、现代教育技术系统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3、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4、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高等教育各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 践。 5、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6、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方式与实践。 7、高等学校考试技术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B6.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 13 — 在各科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创新 意识与能力培养,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的环境、教与学的关 系等方面,探索新世纪各科类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 养的特点、规律和途径。各个方案应突出院校自身的特色。 研究范围: 各学科、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和途径;各科类教 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环境研究(包括有关政策、制度、学 术氛围、创新实践基地等);提高科学素养和加强人文素质教 育的途径与方法。 本类课题: 1、某一科类院校(专业类、专业)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 养的研究与实践。 2、理工农医科类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的 研究与实践。 3、培养新世纪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 4、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内化成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与实践。 5、人文社科类专业提高自然科学素养、加强自然科学基础 系列课程整合与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6、某一科类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 实践。 7、某一科类教育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 14 — 8、高职高专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 践。 9、成人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 践。 C类 教育教学管理 C1.教学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本类选题宗旨是,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 的需要,通过改革,使教学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的要求。通过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提出适应素质 教育的、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体制、管理 模式、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方案,能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研究范围:创立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 制;以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基础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模 式的改革。 本类课题: 1、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实践。 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研究与实 践。 3、教学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实践。 4、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5、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6、开放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 15 — 7、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8、适应多样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9、多校区运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0、高职高专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 制的改革与实践。 C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学评价体系 本类选题侧重研究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的改 革,以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为目标,构建各具特色的质量保 证体系。 研究范围: 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环节、质量控 制点、信息反馈、教学质量要素和测控方法的研究;教学检查、 教学评价、院系、专业、课程、实验室、教材的评价体系。 本类课题: 1、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各类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4、基础课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5、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6、新世纪学科专业建设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7、高等学校各科类教材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8、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人才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与 — 16 — 实践。 9、高职高专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 10、网络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D类 其它 本类选题主要是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学术性、前沿 性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 教学改革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范围: 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改革;各类 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本类课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的研究。 2、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化社会形成以及社区教育的实践与研 究。 3、大学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改革的研究。 4、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5、引进、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6、高等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 心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 — 17 — 8、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9、高职高专教育性质、地位、作用的研究。 10、成人高等教育性质、地位、作用的研究。 11、民办高等教育性质、地位、作用及其政策的研究。 12、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类别: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18 — 申 请 书 项目名称: 项目人员: 申请学校: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河南省教育厅 二○○五年六月 一、简表 项 目 简 况 项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起止年月 姓名 A、 综 合 研 究 B、 人 才 培 养 及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C、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D、 其 它 年 月至 性别 年 月 出生 年月 — 19 — 目 主 持 人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 学校名称 所在学校 最终学位 /授予国家 邮政编码 电话 / 通讯地址 主要教学 工作简历 时 间 项目名称 获奖情况 主要教学 改 革 和 研究成果 姓名 项 目 组 出生 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主要成员 二、立项依据: (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 — 20 — 分工 签章 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 21 —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 —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 23 —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 24 —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5 — 四、教学改革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 26 — 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 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 决的途径。 — 27 — 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 28 — 五、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金额(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 计 1. 2. 3. 4. 5. 6. 六、学校推荐意见 校长签名: 公 章: 年 月 日 — 29 — 七、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八、省教育厅审批意见 公 章 : 年 月 日 — 1 — 日 附件 4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汇总表 学校(盖章): 序号 项目名称 填表日期: 项目人员 项目申请学校 申报类型(重点/ 一般/自主) 年 月 日 项目类别 1 3 4 5 6 7 8 10 联系人: 电话: — 31 — 主题词:高等教育 教学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 32 — 改革 通知 2005 年 7 月 25 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