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docx
全县静默,庄稼没法静默 李竟涵 “因为我去地里打药,把我抓住了,都别跟我学,别出门了, 就呆在家啊。”据报道,8 月 2 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一位农 民因疫情管控期间下地打药,被要求通过大喇叭向全体村民做 10 遍检讨。 在农村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当众检讨这种处罚方式力度不可 谓不大,更何况这位农民年龄还不小。那他为何会受到这样的处 罚?直接原因是从 8 月 1 日起,宁陵县紧急实行全域静默管理, 要求“全县静默、乡镇静默、各村静默、户户静默”,而这位农 民却在“静默”期间下地打农药。客观原因则是当地面临的疫情 考验。从 7 月 31 日至 8 月 6 日的 7 天时间内,宁陵县已累计报 告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 63 例,并且病例源头仍不清晰,这样 的疫情发展态势对县域来说确实挑战不小。而且紧邻宁陵县的民 权县,无症状感染者连续多日增长,也带来一定外溢风险。所以 当地采取了“除一线防疫人员外,其他人一概不能进出”的管控 措施。据该县工作人员回应,村民对此接受程度不是很高,所以 村里的防疫人员采用了一些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但是出发点 是好的”。 防疫压力当前,出发点又是好的,看似无可厚非。不过好的 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尤其在打硬仗的时候,更要避免“好 心办坏事”。眼下,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这两场硬仗都到了吃劲 的时候,如果光考虑一头,很可能会顾此失彼。疫情之下,人可 以静默,为了抗疫可以忍受一时的不便,但庄稼没法静默,农业 生产有其固有周期和时令节奏,停不了也等不得,关键环节管理 跟不上,很可能会影响一季乃至一年的收成。“立秋锄晚田,地 松籽粒满。”立秋时节是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病虫害高发 期和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如果防治病虫、灌溉等不及时,可 能影响农民的“钱袋子”和国家的“粮囤子”。从这个角度来看, 当前阶段不仅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要抓好农业生产,做到疫 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这位农民下地打药的是什么作物没有报道,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能让农民在这个时候还如此挂念,也必定是在关键农时的作 物,都和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息息相关。宁陵地处豫东 平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油料百强县,当地主产农作物 包括花生、玉米、蔬菜等眼下亟须加强田管的作物。据媒体报道, 宁陵县今年落实秋粮种植面积 40.77 万亩,同比增加 0.74 万亩。 那么当地在全域静默管理的研判和决策过程中,是否统筹考虑到 了这些情况和农民需求?在发通知要求“不进不出”“各村静默” 的同时,是否针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作出了系统安排?如果有 所安排,是否通知到了有需求的农民?假如上述答案都是肯定的, 那这位农民可能也就不必冒着做检讨的风险非要下地打药了。 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的态度很好,第一时间承认做法简单 粗暴,“是错误的”。但认错之后,不妨再多问一问,农民下地 种田的当务之急解决了没有?全县其他村镇有没有类似的问题? 目前当地疫情发展还存在不确定性,那么下一步对统筹疫情防控 和农业生产是否有科学方案?接下来如何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 时,确保秋粮生产不受影响?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非只有宁陵需要回答。近期,全国少数 地区疫情有所反弹,呈现多点散发、多地频发的态势,给疫情防 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 应该清醒认识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绝不是非此即彼的 “单选题”,都是动态清零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无论是抗疫还是 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稳产保供这个“定盘星”“定海针”。 今年以来,面对全国多地疫情散发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在春耕和“三夏”关键时节,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明确提出,严 禁以疫情防控为由,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不让农民下 地种田、不让农机通行上路。以此为指导,我们攻坚克难夺取了 夏粮丰收。但从全年粮食生产来看,秋粮才是大头。“三秋”大 忙在即,更是要用好统筹这个方法论,一环紧扣一环,抓紧抓实 秋粮生产。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落实分级分 类精准防控措施,主动帮助农民打通农业生产和流通中的堵点卡 点,同时积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落实落 细秋粮稳产增产关键措施,做好防灾减灾,确保防疫不放松、生 产不耽误。 近段时间以来,行程码“摘星”,核酸检测结果要求全国互 认,这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不可否认,基层工作存在防疫力量相对薄弱、农村卫生条件 不足、管理难度大等客观制约。但越是如此,越要把有限的资源 用在“刀刃”上,科学统筹,精准施策,高质高效打赢疫情防控 和稳产保供这两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