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

再也没有你的消息8 页 43.5 KB下载文档
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
当前文档共8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doc

河 河 南 南 省 省 教 财 育 政 厅 厅 教科技〔2012〕711 号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财政厅 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 通 知 各省辖市教育局、财政局,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作 会议精神,促进我省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密切高等 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多方合作,引导高等学校紧 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需求,积极面向产业发展,自觉对接 产业技术,主动服务各类企业,有效解决高等学校创新资源分散、 运行体制封闭和服务社会低效等问题,逐步构建要素完备、特色 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增强高校 创新和服务能力,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决定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 — 1 — 协同创新计划(简称“协同创新计划”)。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积极推动高校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国 内国际创新要素以及高校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是有效 破解高等学校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创新力量分散、创新要素缺 失,体制机制不活、服务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主动适应国家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是巩固高校科技主力军地位,充 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发挥育人、创新、集聚和服 务高地作用,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高校注 重内涵发展,增强办学活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创新能力的重 要途径。 (二)基本思路。按照“河南需求、国内一流”的标准,瞄 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和科技需求,以破解高等教育与经 济社会发展脱节问题为出发点,以做强学科为基础,以体制机制 改革为核心,以政策、项目为支撑,以构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 以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 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建 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发展目标。从中原经济区建设急需的重大技术瓶颈出 发,通过建立 30 个左右的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集聚 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承担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一批重大标志 性成果,以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发展,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结构调 整,以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高成长性和先导产业加快发展,使之 — 2 — 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新兴战略产 业和高新技术引领阵地、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和文化传承 创新的主力阵营,促进高校实现集聚、开放、高效发展,推动我 省知识、技术和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中发 挥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高校,要认真按照协同创新的要 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力争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中实现突破,并实现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跨越 式发展。 ——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要紧紧跟踪行业和新兴产业的科 技需求,积极创建区域性协同创新中心,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实 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加速发展。 ——一般院校,要积极贯彻协同创新的要求,着力探索协同 创新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新模式,重点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四)建设原则。一是突出需求导向:支持高校紧密围绕中 原经济区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研究和解决中原急需的行 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问题、国计民生与 社会发展重大公益问题、学科发展基础与前沿问题和中原文化传 承与华夏文化传播问题。二是突出要素优化:鼓励高等学校与省 内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 新力量密切合作,形成集聚、开放、高效的组织运行模式。三是 — 3 — 突出体制创新:引导高校探索创新要素融合的新体制,创新任务 引才聚才的新形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创新优质资源配置 的新方式,创新质量贡献为评价导向的新机制,促进创新要素的 充分互补、创新链条的畅通运行,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高等 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四是突出示范带动:通过实施“协 同创新计划”,引导高校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人 才培养,改变考评方式,以协同创新集成高等学校学科、平台、 人才优势,引领高等学校实现科学发展、增强服务能力。 (五)构建平台。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学科、人才、科研三位 一体优势,着力推进高等学校与各类创新要素的广泛、深度融合, 要逐步建立适应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同需求、多学科交叉、多团 队协同、多技术集成、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平台。面向行业产业 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要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 面向区域国计民生与社会发展的,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辐射的 协同创新平台;面向学科发展基础与前沿的,要建立融合国际国 内创新要素、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平台;面向中原文化传承 创新的,要广泛联合创新主体、建立有利于彰显河南特色、增强 国际影响力的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平台。 (六)创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高等 学校与其它创新要素密切融合,围绕协同创新,遵循目标引导、 自愿合作、优势互补、合约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构建持 续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以学 — 4 — 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以创新质量和绩效贡献 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通过系统改革,充分释放人才、学科、信息、 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学术氛围。 (七)强化培育。高校要紧密围绕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集聚区发展等需要,结合高校自身人才队 伍、学科基础、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在充分征求行业 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确立协同创新方 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载体,制订支持政策,营 造推动环境,加大培育力度,促进校内协同创新,为创建省级以 上协同创新体奠定基础。 (八)组建要求。申报河南省“协同创新计划”,其创新方向 要符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牵头高校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和组织协同创新的能力;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协同创新体的 组建成熟,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已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体 制;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省级以上(含省级)重点学 科或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平台;围绕选取的协同创新方向, 已经聚集一批国内外优秀团队,并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 平,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 已具有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形成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相 关部门、地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方面的支撑落实到位; 前期培育效果明显,改革计划全面系统,措施切实可行,改革工 作进展顺利。 — 5 — (九)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参加的 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 设在省教育厅),作为“协同创新计划”的执行机构。成立河南 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计划推进和管理提供咨 询。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 (十)周期管理。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从 2012 年开 始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公开申请制、中期评估制和期末 验收制。强化目标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公开承诺运作,申 请牵头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依托单位,要在资源汇聚、 政策支持、机制推动、目标完成等方面做出承诺,签订目标责任 书。 (十一)经费引导。为保障“协同创新计划”的有效实施, 省安排协同创新专项资金,针对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采取相应 支持措施,建立多元化支持方式。经批准认定的“河南省高等学 校协同创新中心”,给予财政引导性和奖励性经费支持。同时, 发挥“协同创新计划”的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和条 件,广泛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 (十二)项目支持。对建有省级及以上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 牵头学校,优先支持其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取得优异 成绩的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带头人申报省部级以上人才支持项目。 优先支持协同创新中心与产业集聚区和大中型企业共建省级及 以上工程化平台。 — 6 — (十三)政策保障。为积极推进“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 省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协同创新中心 依托高校在招生指标、人才培养、人事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对 于在协同创新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给予表彰奖励,形成有利于 推进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特区。 (十四)加强监管。经批准设立的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其 依托高校要自觉加强管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在计划实施、 绩效评价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创新管理办法,强化计划监管,加强 绩效评价,并按照进度开展定期检查。中期检查时,凡未按进度 开展工作并取得相应成效的要限期整改;期末验收时,凡未完成 目标任务、质量效益较差者,将取消中心牵头依托单位资格,收 回支持经费,并限制依托单位申报其它协同创新体。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难得机遇和重 大挑战。各高等学校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 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积极谋划,理清 思路,深化改革,开拓进取。要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把高校蕴藏 的巨大知识和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和人 民的实惠,使全省高校在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 间,形成高校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为加快建 设中原经济区、实现河南振兴和中原崛起的目标提供强而有力的 支撑。 — 7 — 二 ○ 一 二 年 八 月 六 日 主题词:高等学校 协同创新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 8 — 计划 通知 2012 年 8 月 6 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