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上海市精品课程-《考古发现与探索》.doc
2009 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复 旦 大 学 所 属 学 校 复 旦 大 学(部属) 课 程 名 称 考古发现与探索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历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历史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高 蒙 河 申 报 日 期 2009 年 5 月 15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九年三月 1 填 写 要 求 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2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 名 高蒙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 年 8 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65643739 1-1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副系主任 传 真 65649667 基本 信息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E-mail mhgao@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200433) 研究方向 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地理学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 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1-2 教学 情况 1、 《考古发现与探索》 ,基础课,周 2 学时,04 年起连续 5 届,约 600 人。 《考古学导论》,专业基础课,周 2 学时, 04 年起连续五届,约 850 人。 《考古与人类》基础课,周 2 学时,07 年起连续三届,各校区视频开设,约 350 人。 2、实践性教学有三峡、南水北调、上海考古实习及本科学年、毕业论文,约百人。 3、 《我国考古教材的现状与借鉴》 ,《中国文物报》2004 年 8 月 25 日。 《考古发现与探索》课程获得 2009 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4、2004 年获复旦大学“李传洪奖教金”。 2005 年高教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复旦文博专业教学实践的新探索,合作)。 2005 年参与指导生科院阎鹏荣等 2004 年复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湖北恩施地区靠实 践及古人类 DNA 遗传分析》课题,后获 05 年全国“挑战杯”决赛二等奖。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1-3 学术 研究 1、 《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期的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2005 年,负责人 《长江流域考古地理研究》,教育部高校全国百篇优博资助项目,05-09 年,负责人 三峡考古、南水北调考古等,横向项目,国家文物局,04-09 年均 1-2 项,负责人 浙江良渚文化博物馆陈列大纲设计及内容编写,横向项目,2008 年,学术总监 2、 《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独立完成 《长江下游文明化初期的人地关系》 ,《复旦大学学报》2005 年 2 期,独立完成(核心) 《良渚文化区的人文景观》, 《良渚文化探秘》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独立完成 《百越考古遗存考辨》 ,《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技出版社 2007 年,独立完成 3、 《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独立完成 3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姓 名 陈 淳 性 别 男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博导 电 话 021-65020661 2⑴-1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无 传 真 021-65649667 基本 信息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通信地址(邮编) 出生年月 1948 年 5 月 E-mail chchen@fudan.edu.cn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200433) 研究方向 考古学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2⑴-2 教学 情况 1、 《考古学思想史》 ,专业课,周学时 2,1997 年起十届,学生总数约 350 人 《考古发现与探索》,基础课,周 2 学时,03 年起 2 届,约 150 人 2、实践性教学曾指导三峡考古和上海考古实习,以及本科学年和毕业论文,约百人 3、被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评为 2005 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6 年获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4、 《当代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统一教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年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2⑴-3 学术 研究 1、 《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理论探索及对中国实践的启示》 ,教育部,04-05,负责人 2、 《疑古、考古与古史重建》 , 《文史哲》 ,2006 年 6 期,独立完成 《社会进化模式与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性质》 , 《复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 《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年,第一作者 《考古学与未来:工业文明的忧虑》 ,《复旦学报》 ,2007 年 6 期,第一作者 《安阳小屯考古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文史哲》2008 年 3 期,独立完成 3、 《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 。学林出版社,2004 年,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著作二等奖(2004 年)。 4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姓 名 吴小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4 年 10 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13661960421 2⑵-1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无 传 真 65649667 基本 信息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E-mail Xpwu@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200433) 研究方向 考古学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2⑵-2 教学 情况 1、 《历史考古学》,专业课,2 学时;1 届,35 人; 《中国青铜器》,专业课,2 学时;1 届,30 人; 2、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考古实习,2008 年,13 人 南水北调河南淅川考古实习,2008 -2009 年,及本科学年和毕业论文,约 10 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2⑵-3 学术 研究 1、 《峡江地区汉墓的考古学研究》 ,复旦大学金苗项目, 2008-2010 年,负责人; 2、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岳麓书社,2005 年; 《汉代铜壶的类型学研究》, 《考古学报》2007 年第 1 期,独立完成; 《六朝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 《考古学报》2009 年第 2 期,独立完成; 《铜鐎斗的形制及其用途考》 ,《考古》2008 年第 3 期,独立完成; 《从铭文看汉代铜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及其变化》,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7 年第 4 期,独立完成; 3、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福建省第七届优秀社科三等奖,福建社科,独立 完成,2007 年; 《汉代铜壶的类型学研究》,上海市第九届优秀社科论文二等奖,上海 社科,独立完成,2008 年 5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姓 名 潘碧华 性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讲 2⑶-1 学 位 博 士 职 务 系主任助理 基本 信息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通信地址(邮编)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7 年 7 月 师 电 话 13917559421 传 真 65649667 E-mail bhpan@fudan.edu.cn 上海市邯郸路 220 号(200433) 研究方向 考古学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 2⑶-2 1、考古学导论,专业基础课,每周 2 学时,学生 1 届 114 人; 教学 情况 田野考古学,专业课,每周 2 学时,学生 3 届 69 人; 文物绘图,专业课,每周 2 学时,学生 4 届 73 人。 2、实践性教学;2006 年,03 级本科生教学浙江考察实习,20 人; 2008 年,05 级本科生上海田野考古教学实习,13 人。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1、 《重庆沿江地区早期聚落演变的人居环境观察》 ,复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 2⑶-3 学术 研究 “金苗”项目, 2007-2009 年,负责人。 2、《万州石地磅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 (2000 卷长江三峡工 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甲种第 7 号),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一作者 6 3. 教学队伍情况 姓 3-1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高蒙河 男 1948,5 教授 考古学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陈 淳 男 1948,5 教授 考古学 主讲教师 男 1974,10 副教授 考古学 主讲教师 男 1977,7 考古学 主讲教师 人员 构成 吴小平 (含外 聘教师) 潘碧华 讲师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伍的教师知识结构集中于考古学领域,均为博士,分别毕 业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和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各占 50%, 3-2 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特别是海外学成归来人员,在专业知识上掌握目 教学队 前国外最新专业动态,引入了欧美同类课程的相关成果;年龄结构比 伍整体 较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教师都出身于考古专业,课程负责人的 结构 硕士课程毕业于吉林大学,还是历史地理学方向的博士,大家胜任各 种课堂和野外考古教学工作;其中的年轻教师有二位,既可教授有可 作为辅导人员;每个学期的师生比例在 1:20 左右。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本课程在 2003 年开设以来,特别是通过近五年来的发展与完善, 在校内已有比较大的影响,从最初的 100 人增加到现在的 150 人,甚 3-3 至还有增加的趋势,每学期选课都有学生选不上的情况。随着国内外 教学改 考古发现以及我校考古队参加三峡和南水北调工作成果的增加,及主 革与研 讲教师在电视台播讲考古影像资料,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做到了实物 教学、图片教学、影像教学相结合。教师们还发表了相关教学研究成 究 果,在国内教材老旧的情况下,出版了《当代考古学》等教材。本课 程获得 2009 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近年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如留校的博士潘碧华讲师,还开设了与 3-4 本课程相关配套的《田野考古学》、《文物绘图》、 《考古学导论》等;从 青年教 厦门大学引进了副教授吴小平博士,他也开设出《历史考古学》等课 师培养 程。同时,每年还安排他们带领同学参加社会实践,到野外考古第一线 工作,积累了大量考古实践经验,为授课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 (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7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的前身,是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历史系本科同学开设的 《考古学导论》专业课。2003 年前后,响应学校各系为学校开设公共教育基础 选修课的举措,加强通识教育,扩大各个专业同学的学科视野,我们将课程更 名为《考古发现与探索》 ,并把课程中过于考古专业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意 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同学选修,以适应面向全校文理科同学开设的普适性。 1、连年开设,广受欢迎。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连续六年来,每个学年都连续讲授,迄今已经分别在 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都开设过。选课同学比较踊跃,反映普遍很好。其中, 其中,校本部所在的邯郸校区每学年都发生学生选课难的现象,这反映出我们 开设的这门课程受欢迎的程度,满足了广大同学的学习和探索需求。 2、师资结构合理,学缘比例完善。 本课程开设之初,只有两位教师。近年来,大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新 增二位年轻教师后,四位主讲老师中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讲师,分布比较 均匀,平均年龄依次相差 10 岁左右。这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 趋于合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四位教师曾经就读的学校,分别 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还有一位教师毕业于加拿大的麦基 尔(McGill)大学,学缘构成比例非常具有优势,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特别是 海外学成归来人员,在专业知识上掌握目前国外最新专业动态,引入了欧美同 类课程的相关成果。 3、教材建设跟进,辅助手段多样。 目前,配合课程建设的需要,已出版相关教材《当代考古学》,阅读资料 《三峡考古记》丛书三本、 《铜器与中国文化》 、《瓷器与中国文化》等,另外, 课程负责人编写的《考古不是挖宝》 、《考古好玩》也将于 2009 年出版。主讲教 师高蒙河还录制了多部自己在电视台访谈考古节目和我校考古队野外工作录象 作为教学片,增加了讲授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实物教学手段多样,教师参 加各种考古发掘的成果,也能通过实物观察、大量放映 PPT 和录像等方式直接 与学生交流最新动态,除了在学校建立网络平台外,主讲教师高蒙河还开设了 自己的搜狐考古人博客,与同学交流的渠道开阔和深入,增进了教学的多样性。 本课程获得 2009 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8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 定位与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扩大本科生专业知识与学科视野、使同学们了解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的 通识性综合教育选修课程。课程针对各类专业的本科生,将专业、知识和趣味结合在 一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为培养通识人才开辟了一个新的认知领域。 课程教授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方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考古学的 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学科发展和学科现状。传授这门学科方法论,以及考古改变了 我们认识历史的方式等知识。第二部分是介绍中国以及世界考古学发现与研究、考古 学的进展。 基本要求:通过诸多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影像资料和图像资料,介绍并要求同学了 解学术界和公众关心的诸如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内外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有关探索 和研究的突破与进展,初知考古学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利用现状。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什么是考古学 第 十 周 定义与概念 第十一周 考古学的范围与分支 第十二周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第十三周 考古学方法 第十四周 田野调查与勘探 第十五周 考古发掘 第十六周 地层学和类型学原理 第十七周 人类起源 第十八周 农业起源与新石器时代革命 黄河和长江的史前考古发现 文明与国家的起源 青铜时代的考古学发现 铁器时代的考古学发现 中国的古城市与古王陵 中国考古史上发现古代珍品 当代世界考古主要研究进展 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与前瞻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一是普及考古知识和原理,二是介绍重大考古发现,三是讲授中国 文化和文明的历史传承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考古学带给人类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启示, 四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考古学专业性比较强,相关概念和发掘原理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我们采取的措施, 是在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讨论和提问,并辅以考古实物、PPT、DVD 等影像放映资料, 做到直观教学,形象教学。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程不含实践教学内容,暂无。 9 4-2 实验(践)课教学内容 4-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不含实践教学内容,暂无。 4-2-2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本课程不含实践教学内容,暂无。 4-2-3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本课程不含实践教学内容,暂无。 4-2-4 考核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不含实践教学内容,暂无。 10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是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面向各个学科而非考古专业学科 的通识性综合教育课程,原有教材比较匮乏。为此,我们目前已经配合课程建设的需要, 已经出版了相关教材《当代考古学》,以及课后参考性阅读书籍《三峡考古记》 丛书三本、 《铜器与中国文化》、 《瓷器与中国文化》、 《中国猿人》等。 《当代考古学》作为我们的主要实验教材,比较适合跨学科同学学习考古学 之用,特别是主要章节之后,附有要点提示和讨论议题,有利于学生延伸学习和 思考。 在如何促进同学自主学习方面,为增进同学广泛学习的兴趣,课程负责人和 主讲教师高蒙河教授还撰写了《考古不是挖宝》、 《考古好玩》等图文并茂的通识 类考古读物,已经列入山东等地出版计划,将于 2009 年内出版发行。同时,观 摩我们复旦大学考古队的各种发掘实物,也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考古学的实践性特点是本门课程重要的一种教学环境,一个是我们经常将考 古发掘用具用于课堂介绍和演示。另一个是我们可以借助校博物馆的文物考古 展览资源。这些都能起到比较直观和现场感受的教学效果。 考古学作为社会文化性比较强的学科,经常有新发现和新研究面世,特别是 一些图片影像,使得网络传媒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我们向同学提供了中国社会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中国考古”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网站、 复旦大学博物馆网站等,作为主要学习资源,效果比较好。目前正在更新和完善 学校的课程网站平台,建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媒介。 11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 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 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考古学是很讲发现与实践的学科,通过介绍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启示同学 追求科学探索精神和勇于实践能力,跨学科了解中外考古领域最新进展。在介绍 考古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中,提高学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的扎实基本功和理论 思维能力。在教学方式上讲授为主,提倡讨论和提问,辅以考古实物、PPT、DVD 等影像放映资料,学校提供了多媒体教室。结合考古课程以实物观摩教学为多的 特点,本课程充分应用和调动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促进同学自主学习,增进同学广泛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资源信息最大化, 主讲教师高蒙河录制了多部自己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考古访谈节目,同时还 在教学中播放复旦大学考古队野外工作的录像。这些录像节目在复旦大学的课程 网站上都有上传,同学们可随时登陆观看(http://jpkc.fudan..edu.cn/)。在 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的今天,向学生普及“考古不是挖宝” 的 理念,使他们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主讲教师开设了“高蒙河的 BLOG”( http://gaomenghe.blog.sohu.com/) 在博客上经常发表有关考古学问题的讨论、新发现及研究动态消息,与学生互动,提出 和解答相关的问题。 考古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实物资料比较丰富,主讲教师经常把考古发掘品、考 古工具带到课堂上给同学观摩,增加了真实感和接触度。与此同时还大量放映教 师和助教制作的各种图文并茂的 PPT 等,几乎每节课都通过 PPT 的配套讲述进行, 使本门课程非常有特色地起到了直观教学的直接效果。 本课程校内有比较大的影响,深受学生欢迎,校本部邯郸校区从最初的 100 人增加到现在的约 150 人,甚至还有增加的趋势,每学期选课都有学生选不上课 的情况。其他偏远校区每次选课的人数也都不少于 50 人。有的同学在课后有报 考考古学研究生或参加考古发掘的意向。最近三年,每年都有不少于 5 名的分别 来自学校其他文、理、医专业方向的同学转转业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应当说, 其中不少都与本课程的讲授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本门课程的教学考核,通过出勤、问答、日常作业、期末课程论文等环节进 行,形式较丰富,考核多角度。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 考核评定标准:学习态度:10%、课堂媒体课件读取率:10%、咨询与提问:10%、 专业基础知识与理论素养:10%、多学科交叉应用能力:10%、课程论文创新性: 10%、课程论文资料查找:10%、课程论文写作能力:10%、课程论文写作字数: 10%、 课程论文写作格式: 10%。与此同时还相应建立了题库。 12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 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本课程获得 2009 年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在看到旁听人士拍摄的课堂教学场面时,曾感言 复旦大学愿意学习考古学的同学比其他高校多,称对推广考古学及其中国文物保 护有积极意义。 主讲教师高蒙河在《师评网》上的评价为 4.5, 属于指标比较高的老师,标示 有魅力(http://www.pinglaoshi.com/schoolId436&indexChar=g&order=1)。 学生评价举例: 1、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考古知识,在考古过程中高老师与同学们的趣事也 是上课时常常被津津乐道的主题之一,在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中,融洽的师生 关系让我们这些平日里只能看着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学生羡慕不已。如果有 机会还真想跟着高老师一行去走走、看看、做做,也许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考古人 的生活和工作。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可能我仍然不能称自己是个懂考古的人, 但是正是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走进了中国田野考古。 0461099 裘皓萍 2、高老师:您好!我是复旦新闻系专业的 05 级学生,虽然身在新闻系可是 心却在文博系!我从小就喜欢文物考古,平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上博和上海古籍 书店的考古部。我热爱考古,热爱我国的文博事业,所以毕业后我一定要来考您 的研究生!!!我想问一下,我没学过素描,但是我有一颗为考古事业奉献的心, 我能有希望做您的研究生吗? 王凌(05 新闻学) 3、高老师: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您的课让我们耳目一新,使我们懂得 了许多考古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您的风趣幽默,又让我们倍感亲切;您还教授 了我们有关论文写作的知识,我们感到收获很大。谢谢老师! 您的学 生:03 新闻学 周海晏敬上 2006.1.1. 4、敬爱的高老师:您好!我是 04 临床八年的学生罗晓婷,是您的“考古发 现与探索的课程”的学生。现正怀着非常惭愧的心情给您写信。因为我曾在您点 名时缺一次课和迟到两次,其它时候因有实验课冲突而迟到两次,还有论文现在 才交……不是自己不重视考古,而自己正是因为兴趣与好奇选择了考古,也从该 课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世界!谢谢你的宽宏大量^^我们会记住你展现给我们 的那些珍贵的考古图片、场景,你的睿智,你的幽默亲切……暑期大家同乐! 学生:0457061 罗晓婷 2006 年 6 月 23 日 13 4-6 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中的铜器文化兴衰过程(高蒙河讲授) 2、人类起源与形成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潘碧华讲授) 3、考古学科发展过程的考古学思想史(陈淳讲授)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 200 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主要特色: 1、实物观摩考古发掘品、发掘工具,以及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 2、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课程网站上播放主讲教师电视台访谈节目。 创 新 点: 3、讲授与实物观摩相结合,直观教学效果好。增加了真实感、接触度、信息 量。同时提倡互动讨论,鼓励提出质疑性问题,力求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地调动学 习与思考的积极性。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是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面向各个学科而非考古专业学科 的通识性综合教育课程。是对传统考古学专于专业学习的一个突破,填补了国内 普及考古学领域的长期空白。是考古学界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生长点。 本课程在最近三、五年内可领先于国内所有的其他高校,对带动国内其他高 校开设这类课程有示范意义。目前,本课程课件已陆续被吉林大学和中山大学考 古学专业引用参考,他们也在积极筹划开设此类课程。 本课程中的一位教授是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的海外学成归来 人员,掌握目前国外最新专业知识和动态,引入了欧美同类课程的相关成果。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高蒙河是国内考古学界向公众普及考古学的积极倡导者和 带头人,已经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相关成果,并经常参与社会上的公众考古学教育 实践,具有比较多的面向公众的策划和设计各种博物馆的经验,有利于推进本课 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14 5-3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复旦大学校本部邯郸校区的选课人数过多,教室的空间需扩大。同时在作业 和课程论文考试环节上,工作量较大,教师以外,还学要需要增加配备若干助教。 选课的同学来自的专业比较多样,特别是来自的年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授 业和受业的程度不齐,需要逐步加以统筹和完善,增加正对性。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部分是没有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涉及知识产权,有碍公 开上传网络课件,部分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需要通过教师的大量拣选和编辑来 完成。如果成为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应该广泛和有步骤地拣选公开发表的资料和 编辑课件上网。 由于考古是不断有新发现的学科,最新资料的及时补充和观点的更新,需要 更多的图书资料,现有学校的信息资源暂时还不是非常到位。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将继续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动态,充实课程资源,使课 程内容更具时效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及时了解考古发现成果和研究成果。 2009 年:广泛收集各种资料,汇总、整理、分类、拣选 2010 年:制作 PPT、录制剪辑课程教学课件,完善调整现有课件内容和规模。 2011 年:建立和完善课程作业和课程论文考古题库,修订评分标准。 2012 年:扩大国内外相关网站的链接,特别是增加国外链接网站的容量。 2013 年:全面调整和更新课程资源,为申报全国精品课程做准备。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0 年: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高蒙河完成全程授课录像并上网 2011 年:主讲教师陈淳完成部分授课录像并上网。 2012 年:主讲教师吴小平和潘碧华完成部分授课录像并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15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精品课程《考古发现与探索》首页网址链接: (http://jpkc.fudan.edu.cn/s/62/main.htm) 1、教学团队 6、网上链接 2、课程内容 7、考古新发现 3、教学资料 8、考古理论与方法 4、教学互动 9、公众考古 5、延伸阅读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期末课程论文要求:1、请阅读下列资料,自选一个题目,并写出你自己的观 点;2、限定字数 1000-1500 字,按课程论文格式书写;A4 纸打印。 1、在已经评选出的“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名单中,有“甘肃敦 煌石窟的发现”一项,但有人提出异议(略)。你说敦煌石窟算不算考古发现? 2、你如何看下面(略)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中,中国仅占其一的评选结果? 在你现有的对中国考古发现的了解中,你觉得中国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发现可以更 多地入选?或可以替代兵马俑? 3、对下面的秦陵兵马俑的“发现权”问题(略)进行解析 相关链接:http://10.108.0.74/s/62/t/254/a/4037/info.jspy 16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复旦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1、经费上的保证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对校级精品课程给予 2 万—4 万 元经费支持;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荣誉,追加至 5 万元经费支持;获得国家精品 课程荣誉,追加至 10 万元经费支持。 2、建立精品课程网站 为了统一管理精品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 所有上海市和国家精品课程向全市和全国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设置网上教学资源目录 在此基础上,教务处根据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国家精品课程申 请表的栏目,设置了复旦大学网上教学资源的 12 个目录: 1.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课程其他任课教师的个人及教学、科研情况介绍) 2.课程介绍(课程内容、组织安排、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介绍) 3.课程大纲或教学大纲 4.教材及参考文献 5.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及网络教学情况介绍) 6.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7.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8.课程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学生评价意见) 9.教学互动 10.作业习题 11.教学视频 12.相关网站链接 使教师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相关栏目上传教学资源以及组 织网上教学资源。 此外,本校通过不断引进原版教材、吸纳海外学者来引领本科教学理念和方 法的改革;通过开发虚拟校园网络课堂、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来激励教师利用现 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学骨干赴境外作专 项课程研修来强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协议书形式明确课程负责人、 课程所在院系及学校三方职责来确保课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通过校党政领 导检查性听课制度、校教学督导员巡视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课程评估制度、期中 本科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年终本科教学考核制度来全程监控课程质量,持之以恒地 推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校本科教学水 平的不断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者。 对于精品课程所属的院系,学校在年度的教学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对于精 品课程的负责老师和参与建设的老师,学校在教学名师的评选中给予倾斜政策。 17 7-2 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首先,学校将根据政策追加专项建设经费,为本课程的硬软件建设提供资助, 并由校教务处具体落实对本课程的全方位跟踪服务。 其次,就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专门空间,遵照上海市教委的要求,将 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网络课件、授课录像 等上网开放,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比例不低于 10%,由校信息办专业人员对其进 行维护。 再次,立足学校现已投资 30 多万元建成的全自动视频摄录教室,为本课程拍 摄全程授课视频,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 2 至 3 年内达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的要求。 此外,对精品课程辅助课题从各个渠道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指标,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网上教学资源不足 的方方面面提出改进的要求,希望老师像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那样来建设上海市和 学校精品课程,以提升复旦大学整体课程建设水平,力促“一流教师队伍、一流 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实现。 8. 说明栏 本课程的部分课程资源,涉及到一些尚没有公开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 成果。因此,有些课件、影像资料等相关信息,只是每年的授课期间对同学开放, 过后删除或调整。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