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

ZeRo、禁灭49 页 1.767 MB下载文档
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
当前文档共49页 3.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说明书(刷黑).doc

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2014-2030 年) 说明书 五原县人民政府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 2015.04 1 目 录 1、总 则.......................................................................................................................................................................................................................................5 1.1 规划背景 ................................................................................................................................................................................................................................5 1.2 规划范围 ................................................................................................................................................................................................................................5 1.3 指导思想 ................................................................................................................................................................................................................................5 1.4 规划原则 ................................................................................................................................................................................................................................5 1.5 规划期限 ................................................................................................................................................................................................................................6 1.6 规划编制依据 ........................................................................................................................................................................................................................6 1.7 规划编制内容 ........................................................................................................................................................................................................................7 2、城市概况......................................................................................................................................................................................................................................8 2.1 城市基本情况 ........................................................................................................................................................................................................................8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14 2.3 城乡发展战略 ......................................................................................................................................................................................................................19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21 3、电网现状....................................................................................................................................................................................................................................26 3.1 五原县概况 ..........................................................................................................................................................................................................................26 3.2 电网现状 .............................................................................................................................................................................................................................26 3.3 存在问题 .............................................................................................................................................................................................................................27 2 4、市域电网规划............................................................................................................................................................................................................................28 4.1 负荷预测 ..............................................................................................................................................................................................................................28 4.2 电源规划 ..............................................................................................................................................................................................................................28 4.3 电网结构 ..............................................................................................................................................................................................................................28 5 变电站选址及规模......................................................................................................................................................................................................................29 5.1 变电站站址控制原则 ..........................................................................................................................................................................................................29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29 6、线路走廊规划............................................................................................................................................................................................................................33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33 6.2 总体布局 .............................................................................................................................................................................................................................33 6.3 控制要求 .............................................................................................................................................................................................................................33 6.4 线路走廊规划 .....................................................................................................................................................................................................................34 7、投产计划及投资分析................................................................................................................................................................................................................42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造价 ..........................................................................................................................................................................................42 7.2 综合效益评价 .....................................................................................................................................................................................................................44 8、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47 8.1 环境保护 .............................................................................................................................................................................................................................47 3 8.2 城市发展对电网建设的要求 ..............................................................................................................................................................................................48 8.3 电网建设需要政府支持 .....................................................................................................................................................................................................48 9、 附 则......................................................................................................................................................................................................................................49 9.1 规划成果内容 ...................................................................................................................................................................................................................49 9.2 规划法律地位 ...................................................................................................................................................................................................................49 4 1、总 则 1.1 规划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有电网容量和负荷已远不能满足 1、 总则 1.1 规划背景 1.2 规划范围 1.3 指导思想 1.4 规划原则 1.5 规划期限 1.6 规划编制依据 1.7 规划编制内容 现状城镇地区用电量的需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区和郊区的差别逐渐缩小;地区工业化建设快速 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这种种变化既给电力建设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遇和 希望。为增强高、中、低压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适应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的需求,结合《巴彦淖 尔市五原县电网“十二五”规划》与总体规划要求,特此编制《五原县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2014~ 2030)》,实现网架合理、适应性强、完善可靠、调度灵活、运行安全的现代化电网,满足充足的供 电和转移负荷的能力,使整体网架结构具备一定的全面性。 1.2 规划范围 五原县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为 32 平方公里,本次专项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中的主城片区 20.4 平方公里。 1.3 指导思想 本规划以“建设两型化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电力先行,规划适度超前的 原则,充分考虑适应性,差异化,适时引进新技术,保证地区电网安全可靠,技术合理,运行经济、 灵活。确保电网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坚强的保障。 1.4 规划原则 1、符合国家和电力行业制定的政策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 5 2、坚持电网统一规划原则,上级规划指导下级规划,地区电网规划服从区域、省级和国家电网 的总体规划,以上级电网发展规划为指导,统筹规划各级电网,加快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全面 加快电网建设。 3、贯彻电网规划的整体性原则,做好近期、 中期和远期规划的衔接,统筹规划变电站站址和 1、 总则 1.1 规划背景 输电线路走廊。 4、以电力市场为导向,以市场容量定电网规模,以市场分布定电网结构。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优化配置,注重电网建设与运行的整体效益。 5、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贯彻执行“N-1”可靠性准则。采取措施预防电网可能发生的稳 1.2 规划范围 1.3 指导思想 定破坏、电网瓦解、大面积停电等恶性事故。 6、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电网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需适应电力市场和电源布局等诸多不确 定的因素,应综合考虑,富有超前性。 1.4 规划原则 1.5 规划期限 1.6 规划编制依据 1.7 规划编制内容 7、加强电网的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积极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提高电网规划、建设、运 行和管理的自动化及现代化水平。 1.5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4~2030 年。其中近期为 2014~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规划基准年为 2014 年。 1.6 规划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2)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3)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6 (5)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电网“十二五”规划》 (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7 规划编制内容 本次规划主要研究五原县域及中心城市 220kV、110kV、35kV 电网发展所需的站址资源和线路走 1、 总则 廊资源。 1.1 规划背景 1.2 规划范围 1.3 指导思想 1.4 规划原则 1.5 规划期限 1.6 规划编制依据 1.7 规划编制内容 7 2、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一.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历史沿革 五原地区在周以前为北方少数民族牧区。公元前301年,赵武灵王置云中郡,五原属其中之九原 郡,开始其农耕历史;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九原郡一分为二,五原属西部朔方郡临河县;魏、 晋、南北朝时期,五原先后由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所辖;隋时属丰州;唐为五原郡,初属丰州, 后因抵御突厥,改定军制,五原属天德军使节度兼安北都护府统领;元属大同路云内州;明时为蒙 古族所辖;清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塞外人口增多,垦荒日繁,于口外设七厅,五原属萨拉 2.3 城乡发展战略 齐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萨拉齐厅西部设五原厅,后移至于隆兴长镇(今县城所在地)。 民国元年(1912年)改五原厅为五原县,辖后套全境,属绥远管辖,其后将乌拉特前旗,安北、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临河划出。民国15年,冯玉祥率领西北军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 1949年,五原解放,属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1950年4月组建五原县人民政府,1954年6月绥远 省撤销,辖区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58年7月,五原改隶巴彦淖尔盟(现为巴彦淖尔市)公署,建 制至今。 二. 区位条件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属巴彦淖尔市,南临黄河(属黄河最北端),北 有阴山横亘,东邻鹿城包头,西与临河区接壤,是一颗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塞上明珠。地理坐 标为东经107°35′70″-108°37′50″,北纬40°46 ′30"-41°16′45″。县境东西最长82km,均长62.3km,南 北最宽55.5km,均宽40km,总面积2544km²,占河套灌区总面积的1/4。 五原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畅达快捷。包兰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境内建有 8 巴彦淖尔机场,交通便利。东距包头市195km,距呼和浩特市355km,距北京市990多km。西距巴彦 淖尔市政府所在地临河区89km,乌海市240km,银川市400多km。北距甘其毛都口岸197km,是通过 甘其毛都口岸进出蒙古国的必经之地。全县运力充足,价格低廉。相邻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 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有色金属和化工基地,五原县是其矿产外运的必经之路。建址在五原县天吉泰镇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的巴彦淖尔机场和通往蒙古国的铁路更使五原成为重要的现代交通枢纽。五原县位于以京津为龙头 的呼包银兰经济带上,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把这条经济带做为一级开发轴线。 三.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行政区划及人口 五原县共辖9个乡镇,分别为隆兴昌镇、巴彦套海镇、塔尔湖镇、天吉泰镇、胜丰镇、银定图镇、 新公中镇、复兴镇和和胜乡(含建丰农场),涵盖117个村委会,132个行政村,767个村民小组。截 止2013年底,县域户籍人口为29.15万人、9.51万户,户均3.07人,其中非农人口66409人,占户籍人 口总数的22.78%。 四. 自然环境 地形地质 五原县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并受新华夏系构造的影响,形成内陆断陷 盆地,整个辖区属河套平原,为第四纪松散的地层所覆盖,沉积了较厚的湖相地层。上部是冲积、 风积层,主要岩性为细砂、粉砂和砂粘土互层。砂层层理清晰,粗细交互成层,厚度10-70m。中部 为河湖交替层,主要岩性为淤泥质、粉砂与粘土互层。下部为巨厚的新老第四纪湖相沉积层,主要 岩性为淤泥质砂粘土。 五原县在地质构造上属鄂尔多斯台拗,河套断陷,基地为太古代变质岩系。县境为黄河冲积平 原,由黄河冲积和山前洪积共同作用而形成河套平原。 黄河在南部沿县界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全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自然坡降东西向 9 1/5000—1/7000,南北向1/8000—1/10000,海拔在1019—1042m之间。 五原县具有三大基本地貌景观:由于黄河长期冲击淤澄形成了平原,即现在的壤质缓坡地;黄 河变迁形成河鳗滩,经过风蚀作用形成了高圪梁,即现在的沙质岗地;古道和残疾和风蚀形成的洼 地,即现在的红泥洼地。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水文条件 境内河流主要为黄河,由县境南端流过,境内流长59.5km,平均流量约822m³/s,最大流量 3000-4500m³/s,最小流量300-400m³/s,一般流量为450-600m³/s,是本县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主要 的地下水(潜水)补给水源。主要河流还有总干渠又名二黄河,1960年由人工开凿,河道居黄河北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岸与黄河并行,受三盛公黄河枢纽控制,流经磴口、临河、五原、乌拉特前旗,汇入三湖河。该渠 至西三咀大退水长178km,五原境内长43.5km。正常流量280m³/s。套内各干渠均由总干渠引水灌溉。 境内有丰济、皂火、沙河、义和、通济五条干渠,均为清代建成,初由黄河直接引水,自1960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年总干渠修竣后,各干渠均改为由总干渠引水,由三盛公黄河枢纽工程总控制,干渠下有分干渠10 条,支渠92条,斗渠631条,农渠、毛渠等若干,形成纵横交织遍布全县的渠系网络,年引水总量 8-11.6亿m³,最高引水量12.3亿m³,灌溉总面积221万亩。解放后至今,为解决排水,在县境内修建 了总排水干沟、六、七、八和皂沙、义通排水干沟,总长2649km,并开挖分干沟15条,分支沟67条, 斗沟161条,农沟506条、毛沟1364条。年排水总量0.6-1.2亿m³,排水总面积222.74万亩。 通过干渠引黄河水源,为五原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保障,使五原能够成为自治区和国家 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县境内分布有由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冲刷壕沟积水而形成的海子(湖泊),面积3亩以上的有 171个,总面积5.4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海子5个,面积1.06万亩,百亩以上的海子37个,面积1.30 万亩,有70%以上的水面已被利用,但由于强烈蒸发及灌溉退水,水质较差,绝大部分PH值在9以上, 10 总碱度超过5毫克当量/升。这些海子大多分布在县境西部的塔尔湖镇、银定图乡以及县境南部的套 海镇、东部的胜丰镇等。 本县地下水分布普遍,蕴藏丰富,潜水层厚度大,平均60m,最厚120m,埋深浅,一般距地表 2-3m,年际变幅为1-2.7m。水质复杂,矿化度较高,淡水分布面积小,由于地下水排泄主要为蒸发, 造成水质矿化度不断提高,土壤盐碱化日益严重。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气候气象 五原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其明显特征表现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 短促而炎热”。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7.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2.8℃,一月份最冷、平均为 -12.9℃,无霜期平均为117~136天,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平均为3104.7小时,冻深为1.2m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170mm,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国降水量的70%,雨热同季, 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五. 社会经济 201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02.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是2006年的3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8.3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0.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81亿元。财政总收入5亿元,全县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4元。 表1-1. 2009—2013 年社会经济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国内生产总 年份 一般预算收 增长率 农民人均纯 增长率 本年完成投 本年新增固定 入(万元) (%) 收入(元) (%) 资(亿元) 资产(亿元) 增长率(%) 值(亿元) 2009 57.06 22.47 14949 27.52 7658 15.8 58.42 23.42 2010 69.2 21.1 20123 34.61 8553 11.9 91.29 32.87 2011 81.55 17.2 22397 19.62 9840 15.01 88.03 -3.26 11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2012 90.4 13 32414 42.36 11345 15.3 95.06 7.03 2013 102.1 7.6 32273 -0.43 12534 12.8 101.3 6.24 资料来源:五原统计年鉴2009,五原县国民经济简要资料(2010-2013) 表1-2. 2009—2013 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一览表 类别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乡镇个数(个) 7 7 7 7 9 县域行政区面积(km²) 2503.35 2503.35 2503.35 2503.35 2503.35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17.43 20.1 22.73 26.01 28.2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22.85 28.6 34.73 38.38 45.5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16.78 20.5 24.09 26.01 28.4 三次产业比 31:40:29 29:41:30 28:42:30 31.6:38.2:30.2 27.6:44.6:27.8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14949 20123 22397 32414 32273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8.42 91.29 88.03 95.06 101.3 居民储蓄余额(亿元) 24.03 27.86 29.05 35.59 43.2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658 8553 9840 11345 12534 资料来源:五原统计年鉴2009,五原县国民经济简要资料(2010-2013) 201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0009万元,完成调整任务5亿元的100.02%,较上年增加3008万元, 增长6.4%。按收入级次划分: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3亿元,较上年减少141万元,下降0.43%;上划自 治区收入完成3386万元,较上年增加623万元,增长22.55%;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44亿元,较上年增加 2526万元,增长21.36%。按征收部门划分:国税部门组织的收入完成1.26亿元,较上年增加1459万元, 12 增长13.06%;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完成3.56亿元,较上年增加4634万元,增长14.94%;财政部门组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织的收入完成1731万元,较上年减少3085万元,下降64.06%。 2013年,全县财政支出完成20.82亿元,较上年增加支出2.68亿元,增长14.78%。 六. 对上版总体规划的评估 上一版五原县城市总体规划于2003年编制完成。当时五原县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域农 牧业经济的发展,城镇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仅作为全县农牧业经济的行政组织管理中心及城乡物资交 流中心。其时县域工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工业经济以小型农畜产品初加工 企业为主,缺少大中型骨干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小,产值低,财政收入少,城镇发展缺乏强 有力的经济支持。在此背景下,上一版规划将县城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五原县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支持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地;以农、副、畜、药材等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化小城市。”同 时,规划提出到2005年人口规模9万人;到2020年人口规模15万人,用地规模16.8km²。 上一版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正确,内容比较全面,布局基本合理,基础扎实、调查深入、资料翔 实、内容全面、文字图纸表达比较充分。执行以来,在各类用地开发、道路广场、电力电信、给水 排水、环保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经济和各项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 的指导、控制和协调作用。 然而,随着蒙西经济区整体定位的提升、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甘其毛都口岸及其加 工区的建成、以及口岸经济对其周边区域的影响,作为其后方基地五原县开始步入快速增长时期。 在此背景下,五原城镇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第三产业迅猛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城市风貌不断 改善。据统计,201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亿元。特别是随着城市基础 设施条件的明显改善,以及五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五原整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上一版规划在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市政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城镇建 13 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及时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 县域发展的 SWOT 分析 S—发展优势 2.3 城乡发展战略 土地资源优势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五原地处和河套平原,整体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县土地总面积 2503.35 km²,有耕地 1461.99 km²、园地 1.02 km²、林地 19.30 km²、牧草地 0.67 km²、其他农用地 285.50km²。土地资源丰富,土 地自然条件较好,便于开发建设。 水利资源优势 五原境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黄河引水各大干渠,其中五大干渠由西向东排列,南北贯穿全境, 支、斗、农、毛、渠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河道 1989 条,总长 2159km。年引水量 8-11.6 亿 m³。全县 面积三亩以上的海子 171 个,总面积 5.45 万亩;其中千亩以上海子 5 个,总面积 1.06 万亩;百亩以 上海子 37 个,总面积 1.33 万亩,水利资源居巴彦淖尔市之首。 农畜产品资源优势 五原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 230 万亩。畜牧业方面,全县牲畜饲养总量达到 340 万头(其中 羊 300 万头,奶牛 10000 头,肉牛 9000 头,肉猪 40 万头)。林业方面,五原有杨树速生产林基地、 以枸杞、苹果梨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和种苗良种繁育三大基地,为大农业产业化提供产业保障。 14 交通优势 五原通过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与周边区域保持紧密的交通联系,是 2、 城市概况 沿黄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节点。境内包兰铁路、110 国道、京藏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境内公路四通八 2.1 城市基本情况 达,与周边主要城市交通联系便捷,通过 212 省道联系甘其毛都口岸,是进出蒙古国的必经之地,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同时位于五原县境内的巴彦淖尔机场建成通航进一步提升了五原整体通勤能力和交通辐射力。 人文与品牌优势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五原作为千年古郡,城市底蕴丰富,多元文化交融,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脉。五 原的河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魅力,其良好的城市品牌 在中国北方地区具有较高美誉度。 生态环境优势 河套地区是黄河自流灌溉区最大的平原,地势平坦,也是内蒙古中西部的生态绿洲。五原地处 河套平原中部,现有渠、干、沟三级水系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是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绿肺”。特别 是近年来,在周边城市积极发展工矿产业的同时,五原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基 底。生态环境的优势为未来五原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政策优势 国家三农政策落实力度逐年加大,在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业科技 创新和技术推广方面有积极举措。五原县作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农牧产业基地,具有较高的农业产 业化发展起点和地位。五原县在利用国家政策资源、打造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5 W—发展劣势 资源劣势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五原县与周边旗县相比,矿产资源匮乏。周边乌拉特前旗、中旗和后旗自身具有较多的矿产资 源,同时利用甘其毛都口岸积极引进蒙古国煤炭、铜等矿产资源,工矿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相对而 言,五原县发展资源导向型产业条件缺乏。 经济发展劣势 五原经济基础一般。随着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周边旗县区经济发展迅猛,而五原县在 2.3 城乡发展战略 工业化发展中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县财政收入在巴彦淖尔市排名相对落后。同时,城镇建设进程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也受制于经济基础条件未全面展开。 空间劣势 在新一轮县域空间结构中,巴彦淖尔市提出开放发展格局。乌拉特中旗和后旗分别对接甘其毛 都口岸和巴格毛都口岸,乌拉特前旗和磴口县分别对接大小金三角,杭锦后旗与临河中心城区联动 形成整体。相对而言,在利用外部资源条件方面,五原不具备空间优势。 基础设施劣势 五原现状市政基础设施落后,欠账较多。现有供水、供电、供热等市政基础条件不能支撑未来 城市快速发展。而城镇化建设、人口导入进程也因此面临较大限制。 16 O—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迈入新阶段 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呼包银沿黄经济带将成为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呼包银重点经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济区发展规划》确定呼包银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的重点经济区域,成为后十年西部 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给予建设资金、财政税收、外商投资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有利于促进 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五原今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方位进步提供了资金、技术、人力 资源、政策扶持。 “三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大 五原县作为农业生产大县,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农业产业化条件。 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视为其农业产业的腾飞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五原县在继续保持河套灌区 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河套农业品牌优势, 以农业为基底接“二”连“三”,产业链延伸,打造优势的农业产业集群。 产业梯度转移和战略新兴经济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 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五原县基于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优势,加上缩小 东西部差距的各种政策推动,五原产业园区建设日趋完善,五原承接产业转移正进入大规模发展的 战略机遇期。 同时,五原自然条件优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物质能利用也 日趋完善。五原县与周边区域相比虽然缺少传统的矿产资源,但其独具的绿色资源将使其在新一轮 17 的新型资源开发中取得良好的后发优势,清洁能源带动绿色经济发展,将成为传统资源产业外经济 价值新的增长点。 大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建成通航的巴彦淖尔机场、规划中的包兰高铁、在建的西甘铁路、改建的 110 国道和 212 省道、 在建的黄河大桥将进一步改善五原县现有的大交通条件,拉近了五原与蒙古国、周边城市的距离, 实现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区域互动发展步伐。 一. T—发展挑战 资源贫瘠之地如何崛起? 农耕时期,五原曾是河套平原富饶之地,但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周边地区资源开发的拓展,五 原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五原如何避开西部地区惯有依赖矿产资源的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跨越前进,走出具有五原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边缘”县城如何融为区域重要“节点”? 五原曾经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坐标,随着区域城市竞争不断加剧,周边旗县经济快速发展,五原 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已逐步边缘化;而巴彦淖尔“井”字型新空间结构更强化对外开放,弱化内部衔 接。五原如何坐镇“中场”,成为区域发展空间断裂带的粘合剂,进而更好地融入市域整体发展。 千年古郡品牌如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五原具有悠久历史,千年古郡城市形象具有一定的认知度。五原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发展中利用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品牌价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持地区文化特色、协调地区景观 风貌、培育地区持续发展的能力,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城市魅力的古郡城市。 18 2.3 城乡发展战略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要关注城市空间物质规划,更重要的是要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五个统筹,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要加强区域生态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从城乡协调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发展的角度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提升五原竞争力,应着重实施以下战略: 一. 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区域,对接口岸,跃升地位 将五原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大环境中,是巴彦淖尔市对接“呼包鄂”经济区的排头兵,是甘其毛都 口岸加工区的服务基地,五原应建立有效的区域协作发展机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突出城 市发展自身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 城乡统筹战略:极核发展,区块组合,互补互动 审时度势,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强调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配合发展。按照 发展阶段转型的要求,转变过去以偏重发展经济增长极为主到注重经济、社会、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在空间上促进中小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镇区为重点, 以产业为支撑,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根据五原县 域的产业特色、自然条件、国土利用等角度考虑,进行县域功能区划分,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优 化资源配置。健康推进城镇化,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 双赢。 产业发展战略:突进优势,分工协作,持续增能 一产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六次产业化” 促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现代农业转型。 19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按照把产品品牌做大、把企业品牌做强、把产地品牌做响的思路,围绕培育特色农业和特色产 品,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品 牌,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发展“六次产业”。坚持以农业为主体,让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农 民收入;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旅游等周边产业,使原本具有单一性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 2.3 城乡发展战略 二产发展战略:依托区域,集群衍化,创新优化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联动,壮大农产品加工前后向产业,并以此为依托,拓展产业链条, 形成产业集群。 整合陆域空域交通优势,把握区域大宗产品流通的切实需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立足现状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新材料制造、 新型化工、清洁能源等产业,形成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立足本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 依托空港经济优势,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创新和科技要素汇集。 三产发展战略:建设美市,服务兴市,旅游名市 对接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促进区域城镇化进程,优化中心镇区建设,完善相关综合配套, 形成以服务业为支撑的口岸活力后花园。 做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农业体验旅游的文章,并与周边联动,打造河套平原上的旅游名市, 促进城市的兴旺和谐。 20 三. 空间拓展战略 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战略:轴线拓展,组团推进,水绿交融。 2、 城市概况 以世纪大道、二一二省道和七零八县道为空间拓展通道,推动中心城区跨越式发展,同时,优 化用地结构与布局,实现土地利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建立和维护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城市多层级的公共绿地,梳理和丰富城区内部水网,突出 城市的生态特色,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生态环境战略:生态安全,环境优美,和谐发展 生态安全关系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应通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监 管,杜绝对各类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严格限制重度污染项目的建设投产,始终把绿色增长、低碳 发展做为实施生态环境战略的首要任务。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镇和乡村,以本地人舒适满意、外地人流连忘返为目标。 五. 特色强化战略:敕勒故地,多元文化,突出特色 敕勒故地:对自然和历史人文予以发掘和梳理,确定城市景观结构和景观发展轴线,以及重要 的景观节点。 多元文化:继承发展传统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河套文化、红色文化。 突出特色:将历史传承和现代功能的需求相融合,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提升城 市形象。 2.4 城乡发展目标预测 21 一. 发展总目标 立足五原,放眼全局,按照规划期五原县域社会经济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未来 16 年的 努力,到 2030 年,力争使县域经济由初期工业化发展阶段跨入工业化成熟阶段,初步实现经济平稳 发展、社会富裕和谐、城乡互动协调、生态环境友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发展目标。争取将五原建成: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沿黄旅游休闲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基地。 二. 分项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至 2030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0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8 万元。产业结构趋于 合理,2030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10:52:38。 社会发展目标 进一步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方针,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以内, 2020 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 32.5 万人左右,2030 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 36.5 万人左右。提高人口素质, 整合教育资源,推广职业教育,培养高等人才,加强科技和文化创新,积极创办教育园区和其他科 技文化实体,构筑颇具影响力的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广开渠道,积极吸引投资,多元化发展经济, 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和创业,提高就业水平;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每千人拥有医生人数 2020 年达到 4 人,2030 年达到 6 人。 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积极促进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全县城镇化水平 2020 年达到 56%左右,2030 年达到 75% 22 左右。继续着重建设中心城区,并积极建设天吉泰、巴彦套海和塔尔湖 3 个重点镇。 完善交通、通讯、电力、供热、燃气、水利和防震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高效、稳定的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保障公共空间与公共设施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为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2020 年达到 80%,2030 年达到 90%。城 2、 城市概况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 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20 年达到 100%,2030 年达到 100%。 环境建设目标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区、水源地 及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加强污染治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控制相结合,使生态环境得到明 显的改善,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 2030 年,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城市建 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2m²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 300 天。 节能减排目标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生产和 社会消费等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 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规划期末,万元 GDP 能耗比现状降低 1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表2-1. 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说明 单位 2020 年 2030 年 经济指标 GDP 指标 GDP 总量 亿元 270 1000 指标类 型 引导型 23 社会人文 指标 2、 城市概况 人均 GDP 元/人 9 28 引导型 服务业产值占 GDP 比重 % 32 38 引导型 人口规模 万人 32.5 36.5 引导型 城镇化水平 % 56 75 引导型 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个 6 8 控制型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人 4 6 控制型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 95 控制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0 50 控制型 M2/人 10 12 控制型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 ≤1 引导型 公交出行率 % 40 60 控制型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 亿 M3 11.5 11.7 控制型 35 30 控制型 百分比 97 99 控制型 单位 GDP 能耗下降 % 15 10 控制型 能源结构及可再生能源使 % 40 50 引导型 人口指标 医疗指标 2.1 城市基本情况 教育指标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2.3 城乡发展战略 居住指标 2.4 城乡发展目标 就业指标 公共交通指 标 水资源指标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 均居住用地面积 万元 GDP 耗水量 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 资源指标 之间的比值) M3/万 元 能源指标 24 用比例 土地资源指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M2/人 163 150 控制型 生态指标 森林覆盖率 % 30 35 控制型 污水指标 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90 控制型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0 95 控制型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控制型 完成国家 完成国家 减排任务 减排任务 标 环境指标 垃圾指标 2、 城市概况 大气指标 SO2、CO2 排放削减指标 2.1 城市基本情况 2.2 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 控制型 注:本表人均指标按照规划期末县域总人口计算。 2.3 城乡发展战略 2.4 城乡发展目标 25 3、电网现状 3.1 五原县概况 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端,河套灌区中部,东临乌拉特前旗,西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相连, 3、 电网现状 3.1 五原县概况 3.2 电网现状 3.3 存在问题 南与伊盟隔黄河相望, 北与乌拉特中旗为界。 地理位置东经 107°35′20″-108°37′50″,北纬 40° 16′45″-40°46′30″。东西长 62.3 公里,南北平均宽 40 公里.五原地区主要以生产粮食作物和 经济作物,是国家和自治区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同时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公路、铁路、航 空),为工、农业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保障。五原县供电区域为 2493 平方公里,现有供电所 11 个, 负责 7 个镇 117 个行政村 677 个自然村的供电任务。 3.2 电网现状 用电负荷 五原县城规划区现状最大负荷 60000 千瓦,年用电量 18000 万千瓦时,平均负荷密度 6421 千瓦 /平方公里。 电力线路 ① 高压走廊线路 县城及周边隆兴昌 220KV 及五原 110KV 变电站 2 座, 两座变电站均有大量的 10KV 出线供应城区, 其中隆兴昌 220KV 还作为区域电源使用。县城东部有 220KV 高压走廊,西、北两个方向有分别有多 条 35KV 及 110KV 电力线路。 ② 10KV 电力线路 县城主要的中压配电网线路实行临街面架空线路,辐射街道两边用电,电杆为 15m 杆,实行高、 低压线路同杆架设,50m 一档,立于绿化带花池中,配电变压器采用杆架方式分布在各自街道边。 26 3.3 存在问题 (1)现状城区 10KV 电力线基本以架空线形式布置在道路两侧,且布置无序,影响城市景观, 远期考虑主要道路架空线逐步入地。 (2)随着县城规模扩大,围绕在县城四周的众多高压电力通道限制了城市用地的扩大且造成城 3、 电网现状 3.1 五原县概况 市用地的隔离与不规则。 (3)现状五原 110KV 变电站 10KV 出线已满,城区的用电负荷在不断的增长,规划该变电站需 要扩容。 3.2 电网现状 3.3 存在问题 27 4、市域电网规划 4.1 负荷预测 2030 年,县城区最大供电负荷为 21.6 万千瓦,考虑到 0.8 同时率,平均供电负荷为 17.2 万千 4、 市域电网规划 4.1 负荷预测 4.2 电源规划 4.3 电网结构 瓦。考虑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 5300 小时,五原县城城区全社会用电量为 11.4 亿千瓦时。 4.2 电源规划 县城城区隆兴昌 220 千伏变电站作为主要受电电源点,接受 500 千伏德岭山的电力。天吉泰 220 千伏变电站为辅助电源,满足部分西南部地区供电需求。 4.2.1 环境资源允许的区内发电机组容量 根据 “十二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思路,五原地区电源装机规划总容量为 360 MVA。 4.2.2 电源发展规划 五原县通过新建 2 座 110KV 变电站、对 2 座 110KV 变电站进行增容,新建一条 110KV 输电线路 (其中五原 110KV 变电站和荣丰 110KV 变电站将实现双电源供电),五原将拥有 5 座 110KV 变电站, 可以形成强大的骨干网架结构和电压支撑作用。提高了五原县电网的整体供电可靠性。 4.3 电网结构 110 千伏电网是五原县域电网的主体和核心,随着 220 千伏变电所的建设及投入运营,五原县 电网将融入区域供电网络,建成以 220 千伏变电所为基点,110 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35 千伏输配 电线路为支线的网络结构。线网中设置枢纽变电所,县城区采用 220 千伏变电所直接伸入高负荷密 度中心的供电方式。区外局部以 220 千伏联络为主,实现 220 千伏双电源供电网络。 28 5 变电站选址及规模 5.1 变电站站址控制原则 变电站设计应节约用地,合理选用小型化、环保型设备,充分利用空间,精心布置,力求减少 5、 变电站选址及规模 5.1 变电站址控制原则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位于主城片区的变、配电站宜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10kV 变电站: 主要为常规(GIS)户外、半户外、户内等形式,占地约 0.4~0.6 公顷(约 6 亩~9 亩),按各 变所具体布置情况及实际占地预留。 220kV 变电站: 主要为常规(GIS)户外、半户外、户内等形式,占地约 0.6~4.4 公顷(约 10 亩~65 亩),按 各变所具体布置情况及实际占地预留。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5.2.1 220 千伏公用变电所 规划保留现状隆兴昌与天吉泰 220KV 变电站。 保留 220KV 变电站一览表 保留变电所名称 主变容量 站址 占地面积 建设方式 隆兴昌 220KV 变电站 1×180 五原县县城区东北角 2 保留 天吉泰 220KV 变电站 2.8 1×180 天吉泰镇新永村境内 5.2.2 扩建 110 千伏公用变电所 (1)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电站 29 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电站,塔尔湖 35KV 变电站退出运行。 新规划塔尔湖 110KV 变电站计划由天吉泰 220KV 站出线,主变采用 SSZ10-50000/110 三相双 绕组自冷型有载调压变压器,输电线路导线采用 LGJ-400/35,线路长度大概为 42 公里,主线进线引 线为 LGJ-240/30。变电站选址在隆兴昌镇东北角,占地规模约 1.2 公顷。 5、 变电站选址及规模 5.1 变电站址控制原则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2)新建胜丰 110kv 变电站 在隆兴昌 220kv 变电站、前旗前锋 110kv 变电站和佘太 110kv 变电站之间新规划胜丰 110KV 变 电站一座,计划由乌拉特前旗前锋 110KV 站出线。变电站主变采用 SSZ10-100000/110 三相双绕组 自冷型有载调压变压器,输电线路导线采用 LGJ-400/35,线路长度大概为 30 公里,主线进线引线为 LGJ-240/30。变电站选址在胜丰镇镇区内,占地规模约 1.2 公顷。 (3)套海 110kv 变电站增容工程 套海 110kv 变电站现有主变 1 台,容量为 50MVA。计划增加主变 1 台/50000KVA,主变采用 SSZ10-50000/110 三相双绕组自冷型有载调压变压器,计划 2014 年完成,变电站占地面积为 0.8 公 顷。 (4)规划保留荣丰 110kv 变电站及五原 110KV 变电站。 保留 110KV 变电站一览表 保留变电所名称 主变容量 站址 占地面积 建设方式 荣丰 110KV 变电站 2×100 五原县县城区南侧荣丰村 2 保留 五原 110KV 变电站 1×180 五原县县城区西侧联合村附近 2.8 扩建 5.2.3 35 千伏公用变电所 目前,规划范围内 35KV 变电站建设年代早,设备老化严重,同时,由于负荷的发展,已出现 30 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需对 35KV 输电设施进行改造,达到“N-1”的目的。 (1)新建美林 35KV 变电站 美林 35KV 变电站由五原 110KV 变电站出线,新安装主变 1 万千伏安/1 台,变压器采用自冷型 有 载 调 压 、 低 损 耗 变 压 器 , 电 压 等 级 35/10.5kV , 型 号 为 SZ11-10000/35 , 电 压 比 为 35 ± 3 × 5、 变电站选址及规模 5.1 变电站址控制原则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2.5%/10.5kV。计划 2015 年完成,占地规模约为 0.5 公顷。 (2)新建向阳 35KV 变电站 向阳 35KV 变电站计划由荣丰 110KV 变电站出线,新安装主变 1 万千伏安/1 台,变压器采用自 冷型有载调压、低损耗变压器,电压等级 35/10.5kV,型号为 SZ11-10000/35,电压比为 35±3× 2.5%/10.5kV,计划 2015 年完成,占地规模约为 0.5 公顷。 (3)新建民族 35KV 变电站 民族 35KV 变电站计划由刘昭至天吉泰 35KV 线路民族旧站处破空 T 接出线,新安装主变 1 万 千 伏 安 /1 台 , 变 压 器 采 用 自 冷 型 有 载 调 压 、 低 损 耗 变 压 器 , 电 压 等 级 35/10.5kV , 型 号 为 SZ11-10000/35,电压比为 35±3×2.5%/10.5kV,接线组别 Yd11。计划 2015 年完成,占地规模约为 0.5 公顷。 (4)保留改造 35KV 变电站一览表 保留变电所名称 主变容量(MVA) 站址 占地面积(公顷) 建设方式 和胜 35KV 变电站 7.5 和胜乡 0.2 改造 天吉泰 35KV 箱式变电站改造 11.3 天吉泰镇 0.36 改造 永利 35KV 变电站 7 新公中镇 0.25 改造 复兴 35KV 变电站 5.65 复兴镇 0.25 改造 31 1)和胜 35KV 变电站改造 制定 35KV 无人值守变电站改造方案: ①更换 10KV 配电室内开关为小车开关;合闸机构为弹簧储能机构; ②更换电压互感器柜和分段、爬线柜; ③彻底更换所有的二次控制电缆; 5、 变电站选址及规模 5.1 变电站址控制原则 5、 变电站选址及规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模 ④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遥视系统和光纤通讯是无人值守站的必备条件; ⑤综合自动化的更新换代也是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 ⑥变电站房屋破损严重,屋顶掉顶和墙面掉灰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严重隐 患,急需改造。 2) 、天吉泰 35KV 箱式变电站改造 5.1 变电站址控制原则 5.2 市域变电站用地 1、遥视系统,计划投资 15 万元; 2、综合自动化的更新换代也是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计划投资 35 万元。 3、新建配电室和控制室改造。 3) 、永利 35KV 变电站 1、配置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遥视系统。 4) 、复兴 35KV 变电站 1、配置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遥视系统。 32 6、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线路路径设计时,应避让军事设施、城镇,尽量减小对城区、镇区、开发区的影响;避让重要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通信设施,考虑路径对电信、铁路、军队的Ⅰ、Ⅱ级通信线的安全要求;避开较大的村庄、工厂及 加油站等,尽量避让密集房屋,减少民房拆迁,选择合理的河流、公路跨越点;应注重环境保护, 尽量避让文物及古迹保护区域;线路走廊应按“三沿” (沿河、沿路、沿海)的要求布置,以节约 利用土地资源。 坚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重点突出原则,以电网统一规划为指导,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 局部采取差异化规划设计,提高重要负荷的供电线路、大型电厂送电线路以及“三跨” (跨河、跨路、 跨线)线路的设防标准。 6.2 总体布局 结合现有高压走廊及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两横、一纵”的线域高压走廊群。结合楞乌线, 形成北部高压走廊群;结合 G110 国道形成南部高压走廊群;结合 S212 省道形成中部高压走廊群。 6.3 控制要求 (1)220 千伏高压走廊 :220 千伏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按 35 米控制。 (2)110 千伏高压走廊 :110 千伏架空线路走廊宽度按 25 米控制 220 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宜架空敷设,城市中心区、居民集中区及景观敏感地带的 110 千伏线 路宜采用电缆埋地敷设,其他区域可架空敷设。本着节约用地、减少景观影响的原则,架空电力线 路宜采用同杆(塔)多回路技术,尽量结合高压走廊群敷设。采用同杆混压的高压线路通道,按高 电压等级线路的通道宽度控制。鼓励建设市政综合管沟,若单独建设,原则上位于南北向道路的东 侧或东西向道路的南侧,电力通道布置于慢车道、人行道或绿化带内。 33 6.4 线路走廊规划 6.4.1 110 千伏配电线路规划 1)预留天吉泰至塔尔湖 110KV 高压走廊 输电线路导线采用 LGJ-400/35,线路长度大概为 42 公里,主线进线引线为 LGJ-240/30,110KV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线路保护采用三段式距离保护、四段式零序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三相一次重合闸、故障波录、16 路遥信、4 路遥控输出等、可存放 8 套定值,保护装置设置独立的操作回路,110kv 线路全长约 40 公里;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式双以太网体系结构,系统分为站控层和间隔层,网络传输速率为 100/10mb/s 自适应。 2)预留前锋至胜丰 110KV 高压走廊 输电线路导线采用 LGJ-400/35,线路长度大概为 30 公里,主线进线引线为 LGJ-240/30,110KV 线路保护采用三段式距离保护、四段式零序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三相一次重合闸、故障波录、16 路遥信、4 路遥控输出等、可存放 8 套定值,保护装置设置独立的操作回路,110kv 线路全长约 40 公里;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式双以太网体系结构,系统分为站控层和间隔层,网络传输速率为 100/10mb/s 自适应。 3)荣丰 110KV 输变电工程 输电线路导线采用 LGJ-400/35,线路长度大概为 5 公里,主线进线引线为 LGJ-240/30,110KV 线路保护采用三段式距离保护、四段式零序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三相一次重合闸、故障波录、16 路遥信、4 路遥控输出等、可存放 8 套定值,保护装置设置独立的操作回路。 新建一条 110KV 输电线路(其中五原 110KV 变电站和荣丰 110KV 变电站将实现双电源供电)。 4)五原园区 110kV 输变电工程 34 该变电站接入荣丰 110kV 变电站,导线型号 LGJ-185,长度 5kM,本期规划 63000kVA 主变 2 台。计划投资 6500 万元。 5)新建光伏 110kV 输变电工程 五原县联星光伏•现代农业示范园需新建一座 110kV 变电站。本期新建 110kV 变电站主变容量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为 1*50000kVA,电源来自新建五原 110kV 变,线路长约 10KM,工程总投资约 6000 万元。 6)五原塔尔湖 110kV 输变电工程(计划实施年度:2017 年) 本期该变电站接入五原变至新华变的 110kV 线路,导线型号 LGJ-185。110kV 线路长度 20KM, 塔尔湖变远景规划 2×50000KVA 主变,本期一台。计划投资 4400 万元。 7)五原胜丰 110kV 输变电工程(计划实施年度:2019 年) 本期该变电站接入隆兴昌变至苏独仑变的 110kV 线路,导线型号 LGJ-185,长度 10KM,胜丰 变远景规划 2×50000KVA 主变,本期一台。计划投资 4400 万元。 6.4.2 35 千伏配电线路规划 (1)新建美林 35KV 输变电工程 输电线路路径由五原 110kV 变电站电缆向北出线后,采用架空线路向西北方向走,一直到拟建 的美林 35kV 变电站。线路全长约 25 公里。线路所经过的地带为平地占 100%;地质为流沙占 60%,普 通土占 25%,泥水坑占 15%;全线的杆塔估计为直线杆塔 150 基,特种杆塔 20 基,合计杆塔 170 基。 基础方案的选择直线杆基础采用三盘基础,铁塔基础采用阶梯式混凝土基础。 (2)新建向阳 35KV 输变电工程(是否已按 2012 年计划完成?) 输电线路路径由荣丰 110kV 变电站电缆向西出线后,采用架空线路向西南方向走,一直到拟建 的向阳 35kV 变电站。线路全长约 10 公里。线路所经过的地带为平地占 100%;地质为流沙占 60%,普 35 通土占 25%,泥水坑占 15%;全线的杆塔估计为直线杆塔 35 基,特种杆塔 6 基,合计杆塔 41 基。基 础方案的选择直线杆基础采用三盘基础,铁塔基础采用阶梯式混凝土基础。 (3)新建民族 35KV 输变电工程(刘民线) 计划由刘昭至天吉泰 35KV 线路民族旧站处破空 T 接出线,输电线路采用架空线路,一直到拟建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的民族 35kV 变电站。线路全长约 13 公里。线路所经过的地带为平地占 100%;地质为流沙占 60%,普 通土占 25%,泥水坑占 15%;全线的杆塔估计为直线杆塔 45 基,特种杆塔 10 基,合计杆塔 55 基。 基础方案的选择直线杆基础采用三盘基础,铁塔基础采用阶梯式混凝土基础。 (4)新建 35kv 线路 1、新建五原 110KV 变电站至和胜 35KV 变电站输电线路,输电线路采用架空线路,线路全长约 18 公里。线路所经过的地带为平地占 100%;地质为流沙占 60%,普通土占 25%,泥水坑占 15%;全线的 杆塔估计为直线杆塔 120 基,特种杆塔 15 基,合计杆塔 135 基。基础方案的选择直线杆基础采用三 盘基础,铁塔基础采用阶梯式混凝土基础。 2、新建五原 110KV 变电站至刘昭 35KV 变电站输电线路。输电线路采用架空线路,一直到拟建 的民族 35kV 变电站。线路全长约 24 公里。线路所经过的地带为平地占 100%;地质为流沙占 60%,普 通土占 25%,泥水坑占 15%;全线的杆塔估计为直线杆塔 160 基,特种杆塔 29 基,合计杆塔 189 基。 3、新塔线 新华 110KV 变电站至塔尔湖 35KV 变电站输电线路。输电线路采用架空线路,一直到现状塔尔湖 35kV 变电站。线路全长约 29 公里。 4、什巴 35kV 输变电工程(计划实施年度:2018 年) 隆兴昌镇西北部(原什巴乡),现仅有一条 10kV 配电线路(952 什巴线)由永利 35kV 变电站输 出, 供电半径大,电压合格率低,不能满足隆兴昌镇西北部地区(原什巴乡)的设施农牧业建设的负荷 36 需求.现需新建一座 35kV 变电站一座,同时什巴变电站的建成也可以解决新公中镇东北部地区设施 农牧业建设电压质量低和负荷大的问题。工程建设规模及投资:主变容量近期为 1*10000KVA,电源 来自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线路长约 25KM,工程总投资约 2300 万元。 5、新建丰裕 35kV 输变电工程(计划实施年度:2020 年)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原丰裕乡的村社是设施农牧业建设较快的地区,尤其是五原县的蜜瓜生产基地,该区域现在由 911 丰裕线供电,供电半径大,电压质量低,有必要在原民族乡和原丰裕乡之间新建一座 35kV 变电 站,来解决该区域及周边村社线路供电半径大和电压质量低的问题。工程建设规模及投资:主变容 量近期为 1*10000KVA,电源来自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线路长约 25KM,工程总投资约 2300 万元。 6、35KV 双电源工程建设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五原电网建设的逐步推进,电网网架日益坚强,供电能力也有效提高。35 千伏变电站之间 基本可以实现互相支持、容量互补、合理分担负荷,实现双电源供电网络。 2)工程建设规模及投资 1、天吉泰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建材 110KV 变,线路长约 15KM,工程总投资 约 690 万元。 2、塔尔湖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线路长约 8KM,工程总投 资约 368 万元。 3、永利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线路长约 20KM,工程总投资 约 920 万元。 4、向阳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荣丰 110KV 变,线路长约 12KM,工程总投资约 552 万元。 37 5、浩丰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五原 110KV 变,线路长约 15KM,工程总投资约 690 万元。 (计划实施年度:2019 年) 6、复兴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线路长约 18KM,工程总投资约 828 万元。 (计划实施年度:2019 年)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7、什巴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五加河 110KV 变,线路长约 12KM,工程总投资 约 552 万元。 (计划实施年度:2019 年) 8、和胜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胜丰 110KV 变,线路长约 20KM,工程总投资约 920 万元。 (计划实施年度:2020 年) 9、银定图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电源来自新建塔尔湖 110KV 变,线路长约 22KM,工程总投 资约 1012 万元。 (计划实施年度:2020 年) 6.4 线路走廊规划 6.4.3 10kv 及以下工程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自 98 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和设备更新,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对事故多发 的户外配电线路并没有太大改变。另外由于政府新农村的建设,对许多村镇的道路进行了重新规划, 使我们的许多电杆位于道路中央, 跨房线路增多, 安全隐患极大。 改造时 0.4KV 线路采用 35mm2 与 25mm2 的钢芯铝绞线,两线采用 16mm2 导线,为节约工程成本,对部分拆除下来的纯铝导线进行再次利用; 2、现运行的线路由于架设时间早,存在供电半径长、技术水平低、设备老化严重、安全可靠 性差,从而造成了线路损耗大、电能质量差。有的线路带着上百台变压器,常因一个用户故障而导 致整条线路停电,同时线路长造成末端电压低,如再增加大用户,电压根本无法满足生活生产用电, 只能通过安装调压器解决电压低问题。另外线路交叉跨越多,严重影响配电线路的安全经济可靠运 38 行。 3、居民户表改造采用 2.5-10A 的机械电度表,近几年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家用电气设备的增加,用电负荷加大,原有线路不能满足用电需求,尤其是近几年大功率家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电设备如电磁炉等的大量使用,用电负荷增加较快,由于导线细供电能力不足,造成部分线路线损 高居不下,原来改造时部分村社的电杆本着能利用的原则,未进行更换,经过十多年的运行,部分 电杆出现老化现象,不能保证安全生产,需要进行改造,部分村社变压器容量不足,出现过负荷现 象,需对变压器进行更换。 4、 “十三五”继续对部分乡镇温室大棚、养殖、井灌负荷的增长进行补点,解决机井灌溉、温 室大棚负荷的需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5、针对五原县“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乡村道路扩宽、绿化,需解决线路 移位、树电矛盾所实施的工程。 二、线路工程 (1)完善新建的变电站 10kV 配套送出及相关线路的加大改造、负荷切改、供区、供电半径调 整。 (2)完成 10kV 主干线的改造。 (3)根据县城及场镇规划发展情况,完善配套的 10KV 配电网络项目。 (4)工程建设规模及投资: 五原县“十三五”农网改造升级 10KV 及以下工程共计划投资 24630 万元,其中: 2016 年 10KV 及以下工程共投资 7350 万元,其中:新建及改造 10KV 线路 378KM,计划投资 4536 万元;新建及改造 0.4KV 线路 422KM,计划投资 2532 万元;新增配电变压器 94 台,容量 7520KVA, 计划投资 282 万元; 39 2017 年 10KV 及以下工程共投资 4536 万元,其中:新建及改造 10KV 线路 195KM,计划投资 2340 万元;新建及改造 0.4KV 线路 311KM,计划投资 1866 万元;新增配电变压器 110 台,容量 8800KVA, 计划投资 330 万元; 6、 线路走廊规划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2018 年 10KV 及以下工程共投资 5238 万元,其中:新建及改造 10KV 线路 190KM,计划投资 2280 万元;新建及改造 0.4KV 线路 455KM,计划投资 2730 万元;新增配电变压器 76 台,容量 6080KVA, 计划投资 228 万元;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2019 年 10KV 及以下工程共投资 2550 万元,其中:新建及改造 10KV 线路 115KM,计划投资 1380 万元;新建及改造 0.4KV 线路 161KM,计划投资 966 万元;新增配电变压器 68 台,容量 5440KVA, 计划投资 204 万元; 6.4 线路走廊规划 2020 年 10KV 及以下工程共投资 4950 万元,其中:新建及改造 10KV 线路 250KM,计划投资 3000 万元;新建及改造 0.4KV 线路 290KM,计划投资 1740 万元;新增配电变压器 70 台,容量 5600KVA, 计划投资 210 万元。 三、配网自动化 从 2015 年开始,逐步开展配县城及重要集镇配网自动化建设工作,规划期内估算投资 1000 万 元。 四、400V 电网规划 400V 低压配网的结构应简单可靠,采用以柱上变或配电室为中心的放射式结构。县城及场镇地 区配变台区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不超过 250m,特殊情况不得超过 400 米。农村地区配变台区低压线路 供电半径不超过 500m,特殊情况下不超过 700m。 一户一表规划:城区居民照明未实现一户一表的逐步实现一户一表,农村因实施了户表改造, 现基本为一户一表供电,今后新增居民照明一律按一户一表规划。 40 6.4.4 低压无功规划 五原县电网配变无功补偿实现“分级补偿,就地平衡” ,共计划新建、改造 10kv 线路共计 1000 6、 线路走廊规划 公里。近期到 2020 年,改造 10KV 线路 400 公里,远期到 2030 年,改造 10KV 线路 600 公里。 6.1 线路走廊控制原则 6.2 总体布局 6.3 控制要求 6.4 线路走廊规划 41 7、投产计划及投资分析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造价 7、 投资计划及投资分 析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 造价 7.2 综合效益评价 五原县“十三五”农网改造升级 110KV 工程项目计划明细表 表 7-1 工程量 序 地区名 建设 号 年度 1 2016 电压 线路 工程项目名称 称 性质 五原 五原园区 110KV 输变电工程 计划投资 变压器 等级 (万元) (公里) 台 千伏安 5 2 126000 6500 1 50000 1500 新建 110 改造 110 五原光伏 1110KV 输变电工程 新建 110 10 1 50000 6000 新建 110 20 1 50000 4400 新建 110 10 1 50000 4400 45 6 326000 22800 五原套海 110KV 变电站增容 2 2016 五原 工程 3 2016 五原 五原塔尔湖 110KV 输变电工 4 2017 五原 程 5 2019 6 合计 五原 五原胜丰 110KV 输变电工程 表 7-2 序 年度 地区名称 五原县“十三五”农网改造升级 35KV 工程项目计划明细表 工程项目名称 号 1 2018 五原 什巴 35KV 输变电工程 建设 电压 工程量 性质 等级 线路 新建 35 25 计划投资 变压器 1 10000 (万元) 2300 42 2 2018 五原 和胜 35KV 变电站改造工程 改造 35 3 2018 五原 天吉泰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15 690 4 2018 五原 塔尔湖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8 368 5 2019 五原 永利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20 920 6 2019 五原 向阳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12 552 7 2019 五原 浩丰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15 690 8 2019 五原 复兴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18 828 9 2019 五原 什巴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12 552 10 2020 五原 丰裕 35KV 输变电工程 新建 35 25 11 2020 五原 和胜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20 920 12 2020 五原 银定图 35kv 变电站双电源工程 新建 35 22 1012 13 合计 7、 投资计划及投资分 析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 造价 7.2 综合效益评价 354 192 表 7-3 1 2 10000 2300 20000 11486 五原县“十三五”农网改造升级 10KV 及以下工程项目计划明细表 单位和项目名 投资 10KV 0.4KV 配变 称 合计 工程量 投资(万元) 工程量 投资(万元) 工程量 容量 投资(万元) 1 五原县 2016 年 7350 378 4536 422 2532 94 7520 282 2 五原县 2017 年 4536 195 2340 311 1866 110 8800 330 3 五原县 2018 年 5238 190 2280 455 2730 76 6080 228 4 五原县 2019 年 2550 115 1380 161 966 68 5440 204 序号 43 5 五原县 2020 年 4950 250 3000 290 1740 70 5600 210 6 五原县合计 24624 1128 13536 1639 9834 418 33440 1254 7.2 综合效益评价 7、 投资计划及投资分 析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 造价 7.2 综合效益评价 配电网是电力供应的末端环节,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通过本次规 划可以看到,五原城区电网经过 2013~远景年期间建设后,将逐步形成供电可靠、网架合理的配电 网络,可为供电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带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7.2.1 完善电力网络 通过规划、建设和改造,五原城区电网无论是供电能力、网络结构上还是供电质量和效率方面 都会有相当大的完善与提高。 (1)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能够满足五原经济发展对供电的要求,为经济发展在供电 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有效的推动电器制造业、建筑 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等等。 (2)在网架结构方面,根据规划,五原城区 10kV 中压配电网将逐步形成电缆线路单环网,架空线 路单联络、两联络为主的接线模式,电网骨干网架结构清晰合理,适应性很强,并加强变电站之间 的互供能力,对上级电网提供有效支持。方案实施后,配电网络的运行能够满足安全、稳定、经济 的要求,调度方式灵活,为规划区配电网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在供电可靠性方面,对网架结构的规划就是基于“N-1”的原则,增强线路的互供能力;在负 荷密度大的地区采用相对先进的接线模式,提高供电可靠性;对于重要用户考虑采用双电源进行供 电。这些措施都会使可靠性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提高,保障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4)在配电网电能损耗方面,合理的分布电源点,有效减小供电半径,均匀分配负荷,同时增大中 44 压配电网导线截面,改造旧线、更换高耗能变压器,都将对降低配电网电能损耗起到积极作用。 (5)在电能质量方面,随着网络结构日益完善,中压线路长度大为缩短,线路截面分布情况合理, 将使配电网电压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无论对保证企业用电的安全用电,还是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7、 投资计划及投资分 析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 造价 7.2 综合效益评价 7.2.2 提高供电企业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对配电网建设和改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得到有效的提高,无论 是网损的降低,供电能力的增强,供电可靠性的提高还是供电质量的提高都是直接与经济效益相联 系的。网损的降低,实际上降低了成本,可以直接带来节电效益;增强了供电能力,大大增加了售 电量,可以直接增加售电收入;提高供电可靠性,就减少了年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延长了年供电 时间,同样增加了售电量;提高电能质量,满足了电压合格率的要求,可以说供电企业产品质量的 提高,也必定带来经济效益。 在管理方面,完善了硬件设备,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效率,反过来必然会推动供电企业主动 的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以适应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7.2.3 增大整体社会效益 供电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从事着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承担着向社会供电的责任和义务, 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水平,是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同时,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与服务 质量的提高,也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加大对配电网络的建设力度,符合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战 略,因为,它将带动社会中方方面面的经济增长,如:有效的推动制造业、建筑业的发展,提高社 会就业率等等。 45 城区中压配电网的建设改造,将大力促进城区用电量的增长和电力市场的开拓,满足城区各项 事业发展对电力的需要,促进社会用电量的增长,保证城区的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增长。 供电可靠性的提高,电能质量的改善,都将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相应提高,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对于居民用户而言,保证了供电质量,将促进家用电器发展,增加用电量,一些用电少和新开发的 7、 投资计划及投资 分析 地区,也会增加用电量,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配电网络的规划、建设和改造,节能降耗,有利于节省有限的资源,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7.1 电网建设项目的单位 工程造价 7.2 综合效益评价 46 8、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 8.1 环境保护 8.1.1 电网环保措施: 8、 环境及社会影响分 析 8.1 环境保护 8.2 城市发展对电网建设的要 求 8.3 电网建设需要政府支持 1、工频电场要求。输电线路和变电站邻近民房时,居民住宅离地 1.5m 高度处的未畸变电场的 工频电场限值为 4kV/m。 2、工频磁场要求。采用国际辐射保护协会关于对公众全天辐射时的工频磁场限值 0.1mT 作为磁 感应强度的推荐评价标准要求。 3、噪声要求。输电线路边相导线外 20m 带状区域内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变电站围墙外 1m 至半径 100m 的敏感区内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4、生态影响要求。输电线路的塔基尽量少占用农田,尽量不破坏植被,对已遭到破坏的植被尽 量予以恢复。 5、居民区限制。500kV 输电线路线下不允许有民房,220kV、110kV 输电线路跨越民房要保证一 定的净空高度。 6、航运要求。按照输电线路设计规范要求,保证过往船舶与输电线路之间的净空要求。 8.1.2 电源环保措施: 1、 调整电源结构,积极发展环保型新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电、燃气等清洁能源。 2、调整装机,选择高参数、高性能、大容量发电机组。今后应规划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 率、节水环保型机组,所选机组单机容量原则上应为 600MW 及以上,原则上规划建设超临界、超超 临界机组,优先规划建设发电煤耗不高于 275 克标准煤/千瓦时的燃煤电站项目。 3、做好挖潜改造。老火电机组实施脱硫改造,小火电退役,降低煤耗。 47 8.2 城市发展对电网建设的要求 规划新建或改建的城市供电设施的建设标准、结构选型,应与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相适应。城 市供电设施的规划选址、选线应充分考虑城市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用地紧张的空间环境条件和 城市用电量大、负荷密度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和要求。电网的建设必须考虑周 8、 环境及社会影响分 析 8.1 环境保护 8.2 城市发展对电网建设的 要求 8.3 电网建设需要政府支持 围环境和临近设施的影响和协调。变电所的布点必须考虑到负荷的发展方向。 城市的发展规划对变电所等电力设施提出以下要求: ⑴电力建设要考虑环保效益,大力推广环保型产品的应用。城区新建变电所采用户内的结构, 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区积极采用低噪音变压器,架空线路考虑入地。 ⑵城区边缘的变电所可采用布置紧凑、占地少的半户外的结构。 ⑶电力建设应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对市政环境建设作出贡献,既可为供电企业节省 环保费用,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8.3 电网建设需要政府支持 市政府各级部门应大力支持电力建设,保证本电力设施规划方案顺利实施。电力部门应及时与 市政规划部门沟通,保护好预留的变电站站址和线路通道资源,确保五原县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和 电网的安全运行。 48 9、 附 则 9.1 规划成果内容 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和图纸。文本及其相关图纸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 9、 附则 9.1 规划成果内容 9.2 规划法律地位 9.2 规划法律地位 《五原县电力设施专项规划》是《五原县隆兴昌镇城市总体规划》配套专业规划。本规划经批 准实施后,将成为指导城市电力设施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和法规依据,在五原县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 项电力设施建设活动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本规划。 4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