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

脆弱让人放纵19 页 3.233 MB下载文档
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
当前文档共19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野外科考安全须知.doc

目 录 1.野外科考安全须知··················································1 2.野外科考安全注意事项···········································3 3.野外作业时遇雷雨天应急处置···································5 4.遇毒虫(蚂蟥、马蜂等)叮伤应急处置·····························6 5.蛇伤的预防和应对处理···········································7 6.中暑急救知识指南···············································10 7.骨伤急救常识·······················································12 8.CPR 心肺复苏知识···············································13 9.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4 10.如何进行人工呼吸··············································16 野外科考安全须知 为提升科研人员野外科考安全意识和防范常识,特编制 《野外科考安全须知》。 一、加强行前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一)让成员了解自然灾害并掌握必要的野外生存和紧 急救护救助知识。 (二)严禁单独成队开展野外科考。 (三)严禁野外科考过程中单独行动。 (四)严禁自驾车开展野外科考。 (五)避免进入疫区和在灾害频发季节进入事故多发地 区开展野外科考。 二、严格事前审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 (六)科考队长是野外科考的直接责任人,科研任务负 责人是第一责任人,项目组负责人是第二责任人,科研部门 负责人对野外科考进行督导。 (七)严格按照《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野外科学 考察管理办法》(科成生发〔2019〕67 号)进行事前审批,严 禁未经审批私自开展野外科考;涉及保护区或敏感地区的, 还须提前征得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同意。 (八)野外科考前,项目组应指定 1 名科考队长;科考 队长和科研任务负责人应做好前期调研、应急预案、组织安 1 全教育培训;科考人员须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配 备有效的通讯工具和 GPS 定位设备,必要的食品、急救药品、 安全防护用具等。 三、落实安全报备,有序开展野外工作 (九)按计划开展野外工作,不得随意改变;如遇特殊 情况,及时向上一级负责人报告。 (十)科考队长每日应向上一级负责人进行安全报备, 依托野外台站开展野外工作的,还应向台站负责人报备。 (十一)提前关注气象、地理、交通、治安等情况;做 好个人安全防护,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疾 病发生。 (十二)督促驾驶员提前检查车况、燃油。每日行程安 排不超过 500 公里,每行驶 200 公里或连续驾驶 3 小时,应 停车休息不少于 20 分钟。 四、紧急情况报告制度 (十三)若遇紧急情况(如自然灾害、人员伤亡、突发 严重疾病等),应立即停止野外作业,第一时间撤离到安全区 域,求助当地有关部门,同时向上一级责任人报告;项目组 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及时向所务办公室报告。 (十四)紧急情况解除前,项目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 应定时向野外科考人员询问近况,并同步报告所务办公室, 直至紧急情况解除。 2 野外科考安全注意事项 1.野外科考过程中,须按计划开展工作,不得随意改变, 野外作业时注意保持联系; 2.牢记野外严禁用明烟明火,烟蒂必须掐灭; 3.发放的野外急用药品,必须了解其主要功用、用法、 用量; 4. 无特殊情况不得野外宿营,确有需要的,应选择地理 环境安全的地点,出现险情及时织疏散转移; 5. 过高压输电线、塔架时,不要使用手机、无线电、步 话机等电器; 6.必须穿越密林、茂密灌木丛等植被覆盖较厚地区时, 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一看指:注意多观察,看有无毒蛇、 毒虫(马蜂、地窝蜂、蚂蝗、蜘蛛等),猛兽、毒草(蝎子草) 等,如无法驱赶,尽量绕道而行。二慢指:密林中行进忌急冲 猛赶,遇突发情况不易躲闪、处理。在确认安全的基础上才 能通过; 7.遇陡崖必须通过时,注意保持协作,确保安全; 8.不踩踏农田,不随意采食老乡蔬菜、果子;严禁食用 野外不能识别的野果、野菜等; 9.应随时关注当地气象、地理、交通、治安等有关情况; 10.在村民家歇脚时尽量不要吃、喝老乡家的饭、水,作 好防疫工作; 3 11.烈日下野外作业,尽量不要裸露身体在太阳下暴晒并 及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12.尊重地方民风、民俗,执行地方政策法规。 4 野外作业时遇雷雨天应急处置 1.提前预防,上山前可带好雨具;如没带雨具,不可停留 在山顶、大树底、沟底、结构不牢固的陡坎下等易遭雷击或 易引发山洪、易垮塌的地段; 2.如有必要,待雷雨小或消失时应及时返回驻地,或及 时联系相关科考负责人,确定返回时间、路线等; 3.雨中、雨后行进要注意防滑,不可急躁,确保安全。 5 遇毒虫(蚂蟥、马蜂等)叮伤应急处置 1.不要慌,快速远离事故发生地,首先紧急处理伤口, 一般先大力挤压,尽量减少体内的毒液残留。其次立即服(敷) 用对应药品; 2.如有必要,应及时与驻地留守或负责人联系,简要说 明事故发生情况及已采取的应急措施。以方便负责人及时采 取相关措施; 3.如条件允许,应有不少于一人陪同下山,随时向负责 人汇报情况。 6 蛇伤的预防和应对处理 一、了解蛇的习性 二、蛇的天敌 7 三、可能有蛇的环境 四、正面遭遇蛇的处置 8 五、蛇伤的处置 (一)不确定是不是毒蛇?先看牙痕 (二)处置方法要适当 中暑急救知识指南 9 一、了解中暑 1、中暑判定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机 能发生障碍,致使热能积累所致的,以高热、无汗及以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为主的综合病征。日常生活中,中暑病死率可高达 20%-70%,所 以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更需要积极防治中暑。 2、环境因素 中暑多易在高温、高湿、风速小的环境下发生。据研究,连续三 天平均气温超过 30 摄氏度和相对湿度大于 73%时最易发生中暑。有时 虽然气温不高,湿度不大,但由于环境通风较差,也容易发生中暑。 3、自身因素 容易中暑的体质大多数为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饮酒、饥饿 以及突然进入闷热区和高温环境。有散热障碍的部份人员也容易中暑, 如过度肥胖、穿紧身、透气性差的衣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痱子以 及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等等,都是导致中暑的重要因素。 二、中暑“三大类别” 1、先兆中暑 病人常常感到大量出汗、头晕、眼花、无力、恶心、心慌、气短 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存在障碍,体温通常低于 37.5 摄氏度,在 离开高温作业环境进入阴凉通风的环境时,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病人除有先兆症状外,有的表现为体温升高至 38 摄氏度以上,皮 肤灼热、面色潮红;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 降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通常休息后体温可在 4 小时内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 轻度中暑进一步加重,出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软弱无力, 脉细速,体温正常或变化较小,意识模糊或昏厥。剧烈头痛、头晕、 耳鸣、呕吐、面色潮红、头温 40 摄氏度以上,体温一般正常,严重者 昏迷。继续发展为高热,体温高达 40 摄氏度以上,伴有昏厥、皮肤干 10 燥灼热、头痛、恶心、全身乏力、脉快、神志模糊、严重时引起多脏 器损害而死亡。 三、中暑急救细则 1、转移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 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 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 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 全身擦浴,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以用降温 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 38 摄氏度以下时, 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 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 量盐或小苏打水。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 腹痛、恶心等症状。 4、促醒 病人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 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5、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 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 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 护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 每年夏天温度急剧蹿升的时候,就是中暑的高发期,而发生中暑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将有可能导致死亡。 骨伤急救常识 一、抢救生命第一 11 如发现伤员心跳、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及时清除口咽部异物,并呼叫救援。 二、伤口处理 就地取材迅速用干净衣服或纱布加压包扎止血。严重出血者可扎 压肢体近心端,每隔 30 分钟应放松 1 次(每次 30 至 60 秒钟),以防肢 体缺血坏死。 三、简单固定 就地取材用硬纸板、树枝、木板等物固定骨折部位,防止进一步 加重损伤;如果实在无物可用,可将受伤的上肢固定于胸壁,受伤的 下肢固定于腱侧,亦可起到暂时固定的作用。 四、适当止痛 严重外伤后,强烈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休克,因此有条件的可适当 给予止痛药。 五、安全转运 经以上现场救护后,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救治;脊柱 骨折时应用滚动法或平托法转运,注意保护好颈椎,可以选择木板门 板等较为坚固的物品作为担架,转运至交通方便处,等待救援。 注意事项: 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水清洗伤口,也不要随便往伤口 上涂药,切记对于开放性骨折,千万不要把骨折断端塞回去,以免将 污染物带入深层,造成严重感染,只要用干净衣服或纱布盖好就可以 了;如有离断肢体和器官请保留。 CPR 心肺复苏知识 一、判断患者意识,用视觉、听觉、感觉判断患者呼吸并触摸患 者颈动脉搏动,确定心脏是否骤停。立即呼救,求助他人帮忙。 12 二、将人置于硬板床或地面上,患者头、颈、躯干无扭曲,上肢 放置身体两侧,解开衣扣松解裤带。 三、开放气道,头偏向一侧,头偏到 45-60 度之间,看口腔,头 部复位后,压额抬颚法开放气道,清除口鼻分泌物。 四、口对口人工呼吸:右手托起下颌,拇指轻翻口唇,左手捏住 病人鼻孔,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吹气于病人口内,直至胸廓隆起时 止,吹气停止后,松开鼻孔再将头转向一侧,深吸气,再次吹气于病 人口内。(每次吹气量约 700-1000ml)。 五、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及循环迹象。胸外心脏按压,胸骨切迹 上两指或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 手法:以一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手指翘起 不接触胸壁,另一手掌根置于此手的手背上,手臂与胸骨垂直,双肩 正对双手。按压: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约 4-5cm,然后迅速放松,解 除压力,使胸骨自然复位,放松时手掌根不要离开胸壁,压力均匀, 按压频率 100 次/分。 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 15:2(如此反复进行 5 次)。复 查呼吸、颈动脉搏动及循环迹象(不少于 5 秒)。 七、如未恢复,继续施救,直至呼吸心跳恢复或医生到达。 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操作步骤: 1、患者仰卧在硬板或地上。 2、按压位置:抢救者站在或跪在病人侧面(左侧或右侧均可),将 13 手掌根部放在病人的胸骨中下 1/3 处,两手相迭,手指伸直或交叉互 扣,贴腕翘起。 3、按压方法:抢救者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双臂伸直,双 肩正对病人胸骨上方,借自己身体的重量,以手掌根部用力向下垂直 下压约 4-5 厘米,然后放松,让胸廓自行弹起,按压和松开的时间必 须相等。但手掌根不要抬起离开胸壁,以免改变按压的正确位置。 4、按压频率:每分钟 100 次,节律要均匀。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 按压必须交替进行。 5、按压和吹气比率:按压 15 次,吹气 2 次为 1 个循环,15 秒完 成。按压时应观察伤病者的反应及面色。 图解版: 建立人工循环:施救者以一手掌根部置胸骨下 1/3 至 1/2 处, 双手重叠,手掌根部与胸骨长轴平行,双肩及上身压力置于手掌根部, 垂直地向胸骨按压,压力大小使胸骨压下 3.5~5cm 为宜,然后迅速放 松压力,但手掌根要保持在原位置,按压有节奏、压力均匀且不中断。 14 注意事项: 1.挤压力要合适,切勿过猛。 2.挤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且挤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例为 5:1,即按压胸部五次,停一下,口对口吹气一次。 15 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就是用人工的方法帮助病人呼吸,最常见人工呼吸法是 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 (一)将一手置于伤病者的前额,向下按,使头后仰,在保持呼 吸道开放的同时,压前额的手拇指、食指捏紧双侧鼻孔,另一只手的 食指和拇指置于下颌,将其向上提。 (二)吸一口气,用口唇严密的包住病人的口唇,平稳的吹气, 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病人的口腔 至肺部。如果吹气有效,伤病者胸部会膨起,并随着气体的排出而下 降。 (三)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同 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进行第二次吹气。 (四)吹入肺部,吹气时间:成人为 2 秒,儿童 1 秒到 1 秒半。 每次吹气量:700-1100ml,平均 900ml。频率:成人 12 次/分钟,小 儿 20-40 次/分钟,年龄越小频率越高。 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婴儿体形较小,吹气时必须用口密封(包住)婴儿的口鼻,时间 为 1-1.5 秒。 三、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口腔严重外伤、牙关紧闭时,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方法:用口密封伤者鼻孔,并用手紧闭他的双唇,吹气后松开他 的嘴,使空气呼出。 四、采用面罩 经人工呼吸传染疾病的机会很少,但基于卫生和心理的原因,可 用塑料面罩或口面防护膜进行人工呼吸。如果没有备用面罩,不要犹 豫,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 16 图解版: 1.施救者右手托住伤员颈部, 2.左手维持头部后仰位, 左手使伤员头部后仰。 右手将下颌朝前位。 3.施救者吸入新鲜空气。 4.对伤员口对口吹气,每 5 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 自主呼吸。 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