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docx
2018 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与建设基础 (一)专业现状分析 我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创建于 2002 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师资 结构趋于合理,教学质量体系逐步完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建设坚 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 社会实践;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科学选定科研方 向,凝聚团队力量,坚持不懈,形成较为厚重的研究成果;强力推进 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和专业能力培养,切实重视督促学生对于知 识的吸收情况,不断提高学生考研率,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 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向省市级广播电视媒 体、传媒文化公司、企事业单位、网络媒体和广告公司等相关领域输 送大量人才。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与三十多家家媒体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供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学生实习。同时,可以密切联系行业发展实际,实现人才培养与 社会需求的高效对接。 (三)教学队伍建设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教师有 11 人,其中教授 1 人,副教 授 1 人,博士 1 人,在职博士 1 人, 35 岁以下年轻教师全部硕士化。 师资结构合理,组成了实验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 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团队,保持了动态平衡。 二、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需求分析 (一)服务面向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面向广播影视媒体及相关机构,培养具备 中国播音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学 科知识与能力,从事广播电视普通话新闻播音主持及新闻报道、专题 播音主持、文艺节目主持、体育评论解说、双语播音主持、影视配音 及演播,以及播音主持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传播精英人才。 (二)人才需求分析 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仍然相当可观。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壮大。据统计, 各级各类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为了适应传媒集团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及满足多样化的社会消费需求,采取了增加直播时间,增建系列台等 措施,使得频道和频率分化日益精细,各种类型的主持人节目层出不 穷,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数量需求明显增多。这无疑给播音主持专业的 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新媒体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渴求更是日益强劲。随着数字技 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广播电视、IP 广播电 视、移动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将会得到迅猛发展; 同时,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视听消费欲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满足。例如:网络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电话服务热线、车载移动广 播和电视等已经深刻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从而给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开拓了新的就业领域和机遇 其他语言艺术行业也是播音主持人才就业的广阔舞台。播音主持 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做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还可以从事其 他与有声语言相关的工作。这些领域更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诸如:影视配音、广告配音、文化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IT 产业 的新闻播音、社会生活中各类庆典、各种节目的主持等。 三、专业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基本思路 本专业立足新闻传媒行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设专业和深化教 学改革,依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本着个性化 发展、多元化就业的原则,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应用技能优良, 人文素质全面,思想品德高尚”的既有综合实力又有个性魅力的复合 型应用语言学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实践中确立“厚人文,博 才艺,重实践,求创新,广出路”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融素质教 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让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沟通,将知识传授与 能力提高相统一,使教学、实践与科研互动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传媒行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 能与行业有效对接。 (二)建设目标 积极响应学校“应用型转型”的号召,继续强化实践教学、拓宽 专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功力 和必要的新闻传播学知识,还要具备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 基本能力。以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构建与行业和岗位相对应的 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项目化课程设计,改善实践 教学条件,使节目合作、教学团队、评价体系日趋合理。 四、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引入口语传播 课程,加强口语传播训练。这个专业注重培养具有演说、辩论、表达、 说服、协调能力的学生,并且在语艺与论辨、语言与权力、语言与社 会化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希望学生具有新世纪职场技能和现代 公民素质。其实我们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以将部分口语课程引 入播音主持教学,比如人际沟通、人际劝服、语言与逻辑、谈判与协 商、冲突管理与沟通等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拓 展专业视野,增强理论素养,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教学的每门具体的课程又是形成专业培养规格、完成教学计划、 保证教学质量的最基本单元,更是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 基本的保证。因此,在课程与教材方面,需要不断强化。按照“实际、 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及综合化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 和整 合。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 用性; 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 并加大其在教学计划中的 比重。 建立有利于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教材方面,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 技术及职业应用能力为重心, 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 载体 多元、 内容丰沛、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 件。因此,在教师的录入方面需要有一个完善合理的选拔制度。播音 与主持艺术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它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丰富自己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应该 把握传媒动态,丰富知识建设,更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实施“名师工 程”。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18 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将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实践教学。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宗旨,共同开发,共同创建新课程 体系,为专业建设与创新提供核心支撑。课程是支撑专业的基本要素,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与创新的核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践教 学体系的完善打好基础。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 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 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 系,做 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建立了网络学习辅导与交流互动平台,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 导作用。 (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2018 年,首先要做的是需要继续完善教学督导组制度,进 一步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规范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研究; 建立教 学 信息员制度,疏通教与学信息反馈渠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推行教考分离制度,深化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师资 培养和 引进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构建教学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应 用能力;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制度,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逐步实行教 学信息化,优化课堂教学。 五、专业建设进度计划 第一步,注重创新,即在打好学生基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 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 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二步,通过树立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 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建立与“应用型、复合型、 创新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教学 体系,建设满足现代教 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 服 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规模、结构、 质量、效益协 调和可持续发展、适应融合媒体时代的新型广播电视 传媒人才培养机制。 第三步,预期通过三年的建设, 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育 教学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学 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人才 培养质量等方面得到快速、科学、规范化发展,使该专业办学效益得 到显 著提高, 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和显现, 成为有社会影响的、 具有示范性的特色专业。 六、专业建设发展成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结合专业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执行《南 阳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坚持应用型的培养 目标。陈赟同学主持的“五十二赫兹传媒工作室”获批国家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 赛河南省一等奖。 七、保障措施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身”的专业建设方针,即切实 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发展建设的具体方略。 2、继续优化学院的管理体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管 理理念,令教学的组织更有效率。 3、继续保持定期开展教师、学生座谈会,积极了解教师及学生 关于学科建设的诉求,收集整理,及时做针对性调整。 4、立足于学院现基础,坚持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实训原则,提高 专业教学质量。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8 年 1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