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标准化(征求意见稿).doc
ICS 67.060 B 22 DB4105 安阳市地方标准 DB4105/T XXXXX-XXXX 小麦种植技术标准化 (征求意见稿)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XXXX - XX - XX 实施 安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05/T XXXXX—XXXX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安阳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滑县农技推广区域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强、卢中民、赵江伟、王双成、李冬霞、周卫学、苏志忠、赵勇、赵朝阳、 郭风勋、王冬辉、常丙利、悦秀丽、薛娟、武飞、刘晓雯、郭华伟。 DB4105/T XXXXX—XXXX 小麦种植技术标准化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滑县优质小麦规范化种植技术,包括播前、播种和冬前管理、早春管理、中后期管理 和适时收获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滑县及其附近地区的小麦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件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17892-1999 优质强筋小麦国家标准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种子包衣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滑县优质小麦规范化种植技术 针对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滑县当地生产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标准,包括选用良种、秸 杆还田、早春管理等多个生产环节,目的是在小麦的高产稳产的条件下,保证小麦质量品质性状的一致 性。 4 生产条件 选择土壤耕层深厚,保水保肥性好,土壤肥力较高,地势平坦,水电配套,灌溉方便的田块。灌溉 用水质量应符合 GB 5084 的规定。 5 生产技术 1 DB4105/T XXXXX—XXXX 5.1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滑县优质小麦的区位优势,以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 重点,选用水肥利用率高、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品种选用上,中壤、重壤和粘土区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 轻壤和沙壤区以优质中筋小麦为主。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2008 规定要求,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符 合 GB/T 17892-1999 的规定要求。 5.2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玉米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还田时一定要注意“三防”;一防碳氮比失调,玉米秸 秆粉碎后,每亩撒施碳酸氢铵 50 kg 或尿素 20 kg,然后耕翻,加快秸秆腐熟。二防秸秆过长,玉米秸 秆还田机要打两遍,秸秆长度低于 10 cm,最好在 5 cm 左右。三防土壤过松,秸秆还田后要注意提高播 种质量和适时镇压。 5.3 增施农家肥,科学配方施肥 增施农家肥,每 666.7㎡底施腐熟有机肥 3~5㎡,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提 高土壤蓄水保肥成力。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原则,结合 目标产量的要求,科学配方施肥。目标产量 600 kg 的田块,每 666.7㎡底施氮肥(纯 N)7~8 kg,磷肥 (P2O5)6~8 kg,钾肥(K2O)3~5 kg;目标产量 500 kg 的田块,每 666.7㎡底施氮肥(纯 N)6~7 kg, 磷肥(P2O5)6~8 kg,钾肥(K2O)3~5 kg;目标产量 400~500 kg 的田块,提倡氮磷肥并重,适当补 施钾肥。晚播麦田因腾茬较晚,播种后延,冬前积温不足,要重肥促苗,以达到冬前壮苗的目的。农家 肥和化肥在整地时施入,同时增施硫酸锌 1~1.5 kg。化学肥料使用符合 NY/T 496 规定要求。 5.4 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 播种期是防治小麦多种病虫害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应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 5.4.1 农业防治 选择抗、耐病虫品种;深耕细耙,精细整地,消灭作物残茬及田边杂草,减少病虫基数;使用经高 温堆沤的腐熟有机肥作底肥。 5.4.2 化学防治 一是土壤处理。对地下害虫和小麦吸浆虫并重或单独重发区,要进行药剂土壤处理,666.7 ㎡用 40 %辛硫磷或 40%甲基异柳磷乳油 0.3 kg,加水 1~2 kg,拌细土 25 kg 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 随犁地翻入土中。对小麦全蚀病严重发生田,666.7㎡用 50 %多菌灵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2~ 2.5 kg 拌细土 25 kg 撒施,病区施药量可适量增加。病虫混发田用上述两种药剂混合使用。二是大力推 广种子包衣技术,结合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趋势,选择高效低毒、绿色环保的种衣剂或拌种剂,并按推荐 用量使用。种子包衣技术条件符合 GB/T 15671 规定要求。三是药剂拌种。没有包衣的种子,在小麦播 种前可选用优质对路的杀虫、杀菌剂混合拌种,杜绝白籽下地。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规定要求。 5.5 精细整地,提高整地质量 精细整地是小麦播前准备的主要技术环节,与小麦丰产有着密切关系。整地质量要达到深、细、透、 平、实。深就是深耕 25 cm 以上,打破犁底层(要充分利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尽量增加耕翻深度,加深 活土层,增强纳雨蓄墒能力,有利于小麦根系发育和提高产量);细就是适时耙地,耙碎明暗坷垃;平 2 DB4105/T XXXXX—XXXX 就是耕地前粗平,耕后复平;实就是上松下实,不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使耕层紧密,播种后种子与 土壤紧密接触,保证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 若采用旋耕播种,旋耕作业 2 次,旋耕深度应 均匀达到 15 cm 以上,达到土面平整,且连续旋耕 3 年的麦田要深耕深松一次。 6 6.1 播种 适期播种 小麦的最佳播期的适宜气温为半冬性品种 18~16 ℃、弱春性品种 16~14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充 分利用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形成健壮的大分蘖和发达的根系,制造和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抗逆力, 为提高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奠定基础。根据常年麦播期间的气候条件和小麦生育特点,弱春性品种适 播期为 10 月 10~20 日;半冬性品种适播期 10 月 5~15 日。 6.2 足墒下种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 70 %~80 %,按照《土壤水分测定》(NY/T 52)规定测 定,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小麦播种时若墒情 适宜,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适时播种;若墒情不好,每 666.7㎡灌水 40㎡造墒播种。土 壤粘重的地块也可在冬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辅助出苗。 6.3 适量播种 适量播种要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主要指分蘖力、分蘖成穗率和适宜亩穗数;二是播种期早 晚;三是土壤的肥力水平。在适期播种情况下,一般 666.7 ㎡播量掌握在 8~10 kg,分蘖力强、成穗率 高的品种,应适当降低播量;过适播期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每晚播 2 天约增加 0.5 kg;黏质土壤也要 适当增加播种量。适期适量播种的冬小麦,666.7㎡的基本苗控制在 16~20 万头最好。 6.4 机械匀播,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时,小麦播种机行应以 5 km/小时的速度匀速行进,播深掌握在 3 cm~5 cm 范围内。作业时还 要防止播种机堵塞造成缺苗断垄等。宽窄行播种(宽行×窄行=23 cm×13 cm)和等行距播种(18 cm~ 23 cm)两种种植模式均可,随种随压,也可在播种后用镇压器镇压 2 遍,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 出苗质量。 7 7.1 冬前管理 查苗补种,杜绝缺苗断垄 小麦出苗后,要及时到地里检查出苗情况,对于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对有缺苗断垄 (10 cm以上无苗为“缺苗”;17 cm以上无苗为“断垄”)的地方,用该品种的种子浸种至露白后开沟 撒播,墒情差的开沟浇水后补种,或在小麦三叶期至四叶期补苗,疏稠补稀,确保苗全、苗匀。 7.2 化学除草 小麦除草以冬前除草为主,冬前未化除麦田,也可在早春防除杂草。为防止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 施药时间一定要掌握在 3 月 10 日前。除草时结合田间杂草种类,选用安全有效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3 DB4105/T XXXXX—XXXX 做到不重喷、不漏喷。 8 8.1 春季管理 看苗管理,科学运筹肥水 生长正常的一、二类麦田,返青期后镇压踏实土壤、促苗早发,加快麦苗升级转化,实行氮肥后移, 浇水施肥推迟到拔节期。播种偏早播量偏大发生冻害麦田、地下害虫危害死苗断垄田块和群体小、长势 弱的三类麦田、 沙土区麦田、 旋耕整地后播种深的麦田在小麦返青后均要抓紧施肥浇水, 亩埋施尿素 10~ 15 kg,补充营养,增加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8.2 抓住时机,防治病虫害 小麦返青后,亩用 12.5 %禾果利可湿性粉剂 20~30 g 或 15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75 g 对水 50~75 kg,对茎基部均匀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死苗断垄的田块,在 蛴螬(为害症状为根部咬断处整齐)和金针虫(为害症状为根部咬断不整齐)为害处用 40 %的甲基异柳 磷乳油 800 倍液灌根防治,蝼蛄(为害症状为根部呈乱麻状)为害处撒毒饵防治。 8.3 增壮防倒,合理化控 对群体大于 80 万头的且茎秆细弱、株高偏高的麦田(特别是品种介绍要求化控的小麦),在小麦 返青后,适时化控。方法是拔节前亩用 15 %多效唑 30 g,对水 25~30 kg 进行叶面喷洒,喷洒时一定注 意不漏喷、不重喷。 8.4 预防冻害,减灾防灾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来临前及时灌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防御晚霜冻害;若小麦受冻后 应立即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氮肥。 9 9.1 中后期管理 浇好灌浆水 灌浆期,是小麦需水高峰期。因此,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好灌浆水,浇水时间掌握在 5 月 20 日以前。浇灌浆水时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发生倒伏。 9.2 补施灌浆肥 结合灌浆水,亩追施尿素 4~5 kg,对于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效果明显。 9.3 抓好一喷三防 小麦灌浆期是麦蚜、白粉病、赤霉病、锈病、叶枯病等多种病虫害发生盛期,应依据田间调查,根 据病虫发生种类,科学选用对路药剂,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药肥混合用药, 亩用水量 30~45 kg 均匀喷洒,隔 5~7 d 复喷一次,连喷 2~3 次。混合施药,一喷多效。 10 4 适时收获 DB4105/T XXXXX—XXXX 小麦完熟初期,当籽粒呈现品种固有色泽、籽粒含水量达到 18 %以下时及时收获,并做到分品种单 收、单打、单贮,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及时晾晒,防止发霉变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