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

TRANSFORMER(变形女)132 页 519 KB下载文档
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
当前文档共132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平桥区“十四五”规划纲要.doc

信阳市平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纲要(草案) 2021 年 6 月 目 第一篇 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桥新征程 ∙∙∙∙∙∙∙∙∙∙∙∙∙∙∙∙∙∙1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第二章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7 第三章 指导方针 ∙∙∙∙∙∙∙∙∙∙∙∙∙∙∙∙∙∙∙∙∙∙∙∙∙∙∙∙∙∙∙∙∙∙∙∙∙∙∙∙∙∙∙∙∙∙∙∙∙∙∙∙∙∙∙∙∙∙∙∙∙∙∙∙∙∙∙∙∙8 第四章 主要目标 ∙∙∙∙∙∙∙∙∙∙∙∙∙∙∙∙∙∙∙∙∙∙∙∙∙∙∙∙∙∙∙∙∙∙∙∙∙∙∙∙∙∙∙∙∙∙∙∙∙∙∙∙∙∙∙∙∙∙∙∙∙∙∙∙∙∙∙10 第五章 战略行动 ∙∙∙∙∙∙∙∙∙∙∙∙∙∙∙∙∙∙∙∙∙∙∙∙∙∙∙∙∙∙∙∙∙∙∙∙∙∙∙∙∙∙∙∙∙∙∙∙∙∙∙∙∙∙∙∙∙∙∙∙∙∙∙∙∙∙∙15 第六章 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18 第七章 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20 第二篇 加快构建创新发展体系 ∙∙∙∙∙∙∙∙∙∙∙∙∙∙∙∙∙∙∙∙∙∙∙∙∙∙∙∙∙∙∙∙∙∙∙∙∙∙∙∙∙∙∙∙∙∙∙∙26 第八章 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26 第九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27 第十章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29 第十一章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31 第十二章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32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4 第十三章 实施新兴产业链集群提速行动 ∙∙∙∙∙∙∙∙∙∙∙∙∙∙∙∙∙∙∙∙∙∙∙∙∙∙∙34 第十四章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工程 ∙∙∙∙∙∙∙∙∙∙∙∙∙∙∙∙∙∙∙∙∙∙∙∙∙∙∙∙∙∙∙∙∙∙∙40 第十五章 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 ∙∙∙∙∙∙∙∙∙∙∙∙∙∙∙∙∙∙∙∙∙∙∙∙∙∙∙∙∙∙∙∙∙∙∙∙∙∙∙∙∙∙∙47 第四篇 加快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 ∙∙∙∙∙∙∙∙∙∙∙∙∙∙∙∙∙∙∙∙∙∙∙∙∙∙∙∙∙∙∙∙∙∙∙∙∙∙∙∙∙∙∙∙50 第十六章 优化营商环境 ∙∙∙∙∙∙∙∙∙∙∙∙∙∙∙∙∙∙∙∙∙∙∙∙∙∙∙∙∙∙∙∙∙∙∙∙∙∙∙∙∙∙∙∙∙∙∙∙∙∙∙∙∙∙∙50 第十七章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52 第十八章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54 第十九章 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55 第二十章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56 聚力打造豫南开放高地 ∙∙∙∙∙∙∙∙∙∙∙∙∙∙∙∙∙∙∙∙∙∙∙∙∙∙∙∙∙∙∙∙∙∙∙58 第二十一章 第五篇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59 第二十二章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59 第二十三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7 第六篇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体系 ∙∙∙∙∙∙∙∙∙∙∙∙∙∙∙∙∙∙∙∙∙∙∙∙∙∙∙∙∙∙∙∙∙∙∙∙∙∙∙∙69 第二十四章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69 第二十五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73 第二十六章 深化农村改革 ∙∙∙∙∙∙∙∙∙∙∙∙∙∙∙∙∙∙∙∙∙∙∙∙∙∙∙∙∙∙∙∙∙∙∙∙∙∙∙∙∙∙∙∙∙∙∙∙∙∙∙79 第二十七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 ∙∙∙∙∙∙∙∙∙∙∙∙∙∙∙∙∙∙∙∙∙∙∙∙∙∙∙∙∙∙∙∙∙∙∙∙∙∙∙∙∙∙∙∙∙∙∙∙∙∙∙∙∙∙∙∙∙∙∙∙∙∙∙∙∙∙∙∙∙∙∙∙∙∙∙∙∙∙∙∙∙∙∙∙∙∙∙∙∙∙∙80 第七篇 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82 第二十八章 完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82 第二十九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83 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 ∙∙∙∙∙∙∙∙∙∙∙∙∙∙∙∙∙∙∙∙∙∙∙∙∙∙∙∙∙∙∙∙∙∙∙∙∙∙∙∙∙∙∙84 第三十章 第八篇 加快构建先进文化发展体系 ∙∙∙∙∙∙∙∙∙∙∙∙∙∙∙∙∙∙∙∙∙∙∙∙∙∙∙∙∙∙∙∙∙∙∙∙∙∙∙∙86 第三十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86 第三十二章 讲好平桥故事 ∙∙∙∙∙∙∙∙∙∙∙∙∙∙∙∙∙∙∙∙∙∙∙∙∙∙∙∙∙∙∙∙∙∙∙∙∙∙∙∙∙∙∙∙∙∙∙∙∙∙∙88 第三十三章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89 第三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91 第九篇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93 第三十五章 加强国土生态化整治 ∙∙∙∙∙∙∙∙∙∙∙∙∙∙∙∙∙∙∙∙∙∙∙∙∙∙∙∙∙∙∙∙∙∙∙∙∙∙∙93 第三十六章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94 第三十七章 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96 第十篇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100 第三十八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101 第三十九章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103 提升医疗卫生体育现代化水平 ∙∙∙∙∙∙∙∙∙∙∙∙∙∙∙∙∙∙∙∙∙∙∙∙∙105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08 第四十二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10 第四十三章 加强妇女未成年人关爱服务 ∙∙∙∙∙∙∙∙∙∙∙∙∙∙∙∙∙∙∙∙∙∙∙∙∙112 第四十四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13 第十一篇 加快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117 第四十五章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 ∙∙∙∙∙∙∙∙∙∙∙∙∙∙∙∙∙∙∙117 第四十六章 强化经济社会领域安全保障 ∙∙∙∙∙∙∙∙∙∙∙∙∙∙∙∙∙∙∙∙∙∙∙117 第四十七章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18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20 第四十八章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20 第四十九章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21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22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 ∙∙∙∙∙∙∙∙∙∙∙∙∙∙∙∙∙∙∙∙∙∙∙∙∙123 第五十二章 汇聚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125 信阳市平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信阳市平桥区委关于制定平 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部署、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年 度工作安排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同心同德推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强区、开放强区、生态强区和幸福美好平 桥,开启平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桥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 程、加快振兴发展、实现“两个更好”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 平桥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准确把握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对开展“十四五”时期工作具 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 精神,以建设和谐幸福美丽新平桥为统领,坚定不移践行新发 展理念,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加快构建“九大 — 1 — 体系”,着力做好“产、城、村”三篇文章,积极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打好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平桥振兴发展宏伟事业向 前迈进了一大步。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含三个管理区) 达到 396.2 亿元,是 2015 年的 1.5 倍,年均增长 7%;规上工业 发展到 133 家,实现增加值 107.3 亿元,年均增长 7.6%;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 120.6 亿元,年均增长 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 155.3 亿元,年均增长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6 亿元,年 均增长 10.4%,收入质量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形成了以 光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钢铁精深加工为支撑的现代优 势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 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0%。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粮食产量连续 13 年稳定在 10 亿斤左右,成功创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深入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共建成国家级工业产品 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1 家、院士工作站 1 家、省级重点 实验室 1 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家、国家科技型中 小企业认定 30 家,科技研发费用占 GDP 的比重为 1.54%,产 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明港机场正式通航,出山店水库建成 蓄水,息邢高速建成通车,新修农村公路 550 多公里,农村客 运实现村村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4G 网络实现城乡 — 2 — 覆盖,5G 实现城区覆盖,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三大攻坚”成效显著。坚持“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基本 任务,强化产业、就业、金融、消费扶贫,现行标准下 60 个贫 困村全部出列,全区 10225 户 26653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 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入选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 型案例。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开展“七大专项治理行动”,狠抓 “六控”措施落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市 定目标,PM2.5、PM10 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为 27.6%、32%,国控 断面检测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有效落实,整合国有经营性资产和盘活“三块地”资源, 债务风险平稳可控,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中心城区框架不断拉大,辐射带动能 力持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5%。城区新改建主次干 道 15 条,改造提升背街小巷 88 个、老旧小区 113 个,提档升 级道路绿化 6.8 公里,新建游园 20 个,绿化覆盖率达到 44%,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为信阳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平 桥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新 建安全饮水工程 29 处,规范提升村级活动场所 120 个,改造提 升乡村两级文化服务设施 293 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39 套,累 计改厕 7.2 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治理,农村危房改造树 立全国标杆,国土绿化累计造林 24 万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 服”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农业农村、医疗卫生等关 键领域改革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 3 — 招商中心建成使用,“黄金 30 条”等一批优惠政策制定出台, 构建起招商、落地、建设、生产、发展全链条闭环式服务体系, 打造了服务企业“舜宇模式”,五年共签约落地项目 226 个, 完成投资 316.8 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财政民生支出每年占比在 80%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 7 万多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7.6%。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低保、五保、 残疾人、退役军人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 步推进,改扩建医院 5 所、村卫生室 248 个。累计投入 8.5 亿元 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新增公立中小学校 6 所,基本实现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全省唯一的航空高等职业院校落地并实现提质扩 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内学习教育深入开展,“第一议题” 制度、“五种学习方式”深化运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效明显。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 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 抓好“五大建设”,深化“严乡强村育新计划”,实施“三红” 工程,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反腐败斗争压倒 性胜利巩固拓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尤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 9 月亲临河南深入信 阳革命老区视察,我们积极抢抓机遇,坚持学在前、研在前、谋 在前、干在前,主动对接中央和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入 研究“一山一河”两大发展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大别山 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把准“两个更好” — 4 — 深刻内涵和本地发展特色优势,制定出台《平桥区三年行动方 案》,积极探索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平桥落地生根的实践路径。 表 1: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表 指 标 2015 年 基数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完成情况 2020 年 2020 年 年均增长(%) 年均增长(%) 一、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2、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外贸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252.6 — 7.3 左右 396.2 7 63707 80320 — 79302 — 308.5 568 13 120.6 — 5060 7435 8 7631 8.5 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9.5 43 2.7 45.1 3.1 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3.2 60.7 1.5 65 2.4 二、创新驱动 7、研究与试验发展(R&D) 经费投入强度(%) 8、每万人发明专利 拥有量(件) 9、科技进步贡献率(%) 10、互联 网普及率 固定宽带家庭 普及率(%) 移动宽带用户 普及率(%) 1 1.3 — 1.54 — 1 0.88 — 0.89 — 40 50 — 50 — — 70 以上 — 78 — — 90 — 88 — 三、民生福祉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 教育年限(年) 1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7510 — 7.8 左右 25097 7.6 10.1 10.5 — 10.5 — 1.52 [8.07] — [7.6] — 14、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 — [30400] — [26653] — 1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以上 1 96 1.2 16、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 完成市下 达任务 — 2257 1.1 17、人均预期寿命(岁) 75.6 76.5 — 四、生态文明 — 5 — 表 1: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评估表 2015 年 基数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完成情况 2020 年 年均增长(%) 2020 年 年均增长(%) 18、耕地保有量(万亩) 124 124 — 132.8 — 1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万亩) — — — 9.2 — 20、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下降(%) — [20] — [26.9] — 2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 消费比重(%) 5.2 7 左右 — 22、万元生产总值能源 消耗降低(%) 2.1 完成市下 达目标 — -3.53 — 23、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 达目标 — 24、林地保有量(平方公里) 588.7 588.7 — 588.7 — 森林覆盖率(%) 26.05 28.5 1.9 35 6 260 300 3 310 3.6 — 41 -8.6 — 78.9 — 100 — 0 — 指 25、森林 增长 标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细颗粒物(PM2.5) 26、空气 浓度下降(%) 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 天数比率(%) 27、地表 水质量 好于Ⅲ类水体 比例(%) 劣 V 类水体 比例(%) — — — 化学需氧量(%) — 二氧化硫(%) — 氨氮(%) — 氮氧化物(%) — 29、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平方公里) — 28、主要 污染物排 放减少 完成市下 达目标 完成市下 达目标 完成市下 达目标 完成市下 达目标 — — -6 — -5 — -4 — -4.6 — 118.03 — 注:1、[ ]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2、少数预期性目标按程序进行了调整。3、地区生产总值、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部分指标含三个管理区。 — 6 — 第二章 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 影响下加速演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疫情衍生风险不容忽 视,发展将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从全国看,我国发 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全省看,我省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 关键阶段,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 要时期。从全市看,信阳正处在政策机遇叠加期,总书记视察 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别山振兴发展规划和淮河生 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一山一河”两大规划给我们释放了巨大的 政策红利,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 发展《若干意见》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作支持。只要我们牢 牢抓住机遇,加快融入新格局,就能在新一轮发展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 优布局、塑形象,为实现更高能级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势能和动 能,平桥在全市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但要看到,我区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 产业结构不优、基础不牢,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不够,消费转移、人才外流趋势明显,农业农村发展存在 短板,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充分,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治理 还有不少短板弱项。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区发展正处在高质量发展 的转型跨越期、改革开放的深层次推进期、发展动能转换的加 — 7 — 速突破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巩固提质期、社会发展的全面跃升 期、社会治理能力的优化提升期,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存, 优势强于劣势。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发展大势,增强机遇意 识和风险意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 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 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桥作出更 大贡献。 第三章 指导方针 “十四五”时期,必须紧紧围绕“两个更好”“四个强区、 一个枢纽、一个家园”的远景奋斗目标,持续以党建高质量推 动发展高质量,着力做好“产、城、村”三篇文章,确保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 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 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两个更好”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 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 — 8 — 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四个强区、一 个枢纽、一个家园”,构建“十大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 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营造学的氛围、 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确保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桥开好局、起好步,在加快振兴发展、 实现“两个更好”中谱写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第二节 原则要求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遵循: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 制机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 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争做新 时期区域党的建设示范样板,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 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争做强区与富民相统一 的示范样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 革、动力变革,争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实现更高 — 9 — 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积极融入国际 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争做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示范样板,持续 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 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 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争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公平发 展、安全发展示范样板,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 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章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发展条件,确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和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一节 2035 年远景目标 展望 2035 年,我区将围绕“两个更好”重大要求,坚持 “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区、一个枢纽、一个家园” 的现代化平桥,努力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 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理论武装更加入脑入心, 队伍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党建引领立 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 — 10 — 量发展的保证作用充分彰显。 经济强区。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科技创新能力 显著提高,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闭环化,形成一批钢 铁精深加工和光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 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文化强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公民 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 达,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传统优秀豫楚文化影响力更加 广泛深远。 开放强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开放型 经济得到壮大,营商环境进入全市乃至全省先进行列,开放优 势显著增强。 生态强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能源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实现生 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 豫鄂皖交界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依托辖区航空、高铁、 高速、国道多重十字交叉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优势,运用新一 代信息技术,整合产业、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全 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幸福美好家园。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收入迈上 新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公平正义的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 福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 — 11 — 治平桥、平安平桥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今 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 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形 成 500 亿级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 100 亿级光学电子信息产 业集群。 创新发展展现新作为。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创新主 体和人才活力持续激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全市前列。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 引技引智以及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取得重大成效,形 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格局。 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 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人居 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较大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 一步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 全感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 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大别山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豫楚文化得到大力传承和创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 展。 — 12 —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生产 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PM2.5、PM10 平均浓度、大气环境优良天数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地表水质量达到Ⅲ类水质以上。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中心 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升,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 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行政效率和公信 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加强,防范化 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 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表 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增长(%) 基数 指标 或累计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亿元、%) 258.5 371.1 >7.5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元/人) 79302 103600 >4.2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60.7 65.7 1 预期性 155.3 217.8 7.0 左右 预期性 - - >20 预期性 0.89 0.99 - 预期性 - - [2]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亿元、%) 二、创新驱动 5 6 7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 专利数(件)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13 — 表 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增长(%) 基数 指标 或累计 属性 三、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9 1.8 (万人) 城镇就业 城镇调查失业率(%)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 (助理)医师数 (人) 生技术人员 每千人口注册 数 护士数(人) 每千人口卫 10 25097 35200 按市 下达目标 2.12 4 以内 5 >5 3.1 3.8 与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 预期性 - 预期性 - 预期性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年) 10.5 11 左右 -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 托位数(个) 0.029 0.1 - 预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6 >98 -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5 - [1.0] 预期性 - 约束性 - 约束性 - 约束性 - 约束性 37 - 预期性 10.3 -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5 16 17 18 单位 GDP 能源消耗降幅(%) -3.53 按市 下达目标 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按市 (%) 下达目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 比例(%) 19 森林覆盖率(%) 78.9 100 35 按市 下达目标 按市 下达目标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9.95 注:1、2020 年基数为初步预计数;2、[]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数。3、地区生产总值、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等部分指标不含三个管理区。 — 14 — 第五章 战略行动 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现代化平桥建设,必须准确 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深入贯彻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 以“两个更好”为统领,全方位链接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融 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围绕扬优势、固根基、补短板、 强弱项,实施具有带动性、突破性、抓手性的战略行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动力系统。着力激发改革开放新动能, 培育航空经济新引擎,塑造产业集聚区新优势,发展全域旅游 新经济,高水平建设农村改革试验区、营商环境创新实验区、 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示范区、“飞地”合作试验区、产 业创新示范区、城乡融合示范区、服务业数字化示范区,加速 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区域中心平台。以实施“信商回归”工程为抓手, 构建开放合作平台;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机构为支撑,构建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以发展“美丽经济”为重点,构建生态经 济示范平台;以人才、技术、金融、产权市场、投资公司为骨 架,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平台;以数字化赋能为核心,构建公 共管理服务平台,塑造平台经济新优势。 ——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现 代化提升工程,拓展数字赋能和智能制造覆盖面,开展先进制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着力培育形成 500 亿级钢铁精深 加工产业集群、100 亿级光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100 亿级先进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 15 — ——创新资源引聚行动。积极争取省、市高校科研机构来 我区布局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大力开展技术 合作、创新人才和人才团队引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服务业数字化示范区建设行动。加快现代物流、文化 旅游、金融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打造电子商务升 级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速提效。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 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推进,粮食产能稳定 在 10 亿斤左右,农业设施装备和现代种业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 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市前列。 ——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行动。依托高速、 高铁、航运、航空为引领的大通道、大路网、大枢纽建设和多 式联运发展,统筹推进现代物流商贸流通设施和网络改造升级,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健全商品和“人地钱技数”等要 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流通 企业和供应链平台。 ——全方位开放提质行动。推进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开 放环境建设,大力实施信商回归工程,发展跨境电商与数字贸 易,主动融入河南“四条丝绸之路”,引导优势企业对接“一 带一路”沿线市场,对接淮河内陆组合港试点,做强枢纽经济, 打造贸易强区。 — 16 — ——优秀文化传承弘扬行动。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深刻 内涵,提升大别山精神影响力,以鄂豫边省委旧址革命纪念馆 为重点,加强红色基因库建设,加快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高标准打造邢集红色融合发展示范区,做精做强红色旅游品牌。 ——营商环境优化行动。高水平推进“放管服”改革,深 化营商环境以评促改和信用信阳建设,开展办理建筑许可、办 理破产、获得信贷、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包容普惠创新 等重点领域攻坚,力争营商环境进入全市前列。 ——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行动。坚持“防”“治” “建”“调”“管”并举,统筹实施农业、工业、城乡污染防 治和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系统修复治 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平桥建设行动,积极参与淮河流 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建设淮河、浉河等生态廊道,推动生 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清风建设行动。以“两个维护”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政 治监督,深化落实“五比五不比”导向,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 僚主义,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三不”一体推进反腐败斗争, 推动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 求,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 持续筑牢基层基础,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营 造“三个氛围”,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 — 17 — 第六章 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 明确战略定位 信阳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引领区。把产业创新发展作为高 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标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发展前沿,完 善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体制机制,构建源头创新体系、技术 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和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全面增强创新 能力,将平桥建成信阳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集聚地和引领区。 豫南开放型经济高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 略,加强战略新兴产业精准招商,推进人才、平台、园区协同 配套,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升的立体开放体系, 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全省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 建设,聚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美丽经济”,推 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康养、生态制造高质 量发展,创造“美丽财富”,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色 发展探索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样板。 豫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美丽宜居康养胜地。依托独特的“北 国江南”风光,做美自然山水底色,做精都市乡村旅游,做优 红色人文底蕴,做亮康养胜地品牌,打造串珠成链的特色景观 群和独具豫南民居特色的城区会客厅,绘就全域旅游壮丽画卷, 建成豫南地区山水相融、康养休闲的花园城市样板和最具吸引 力的宜居宜养宜游康养胜地。 — 18 — 豫鄂皖交界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依托境内航空、高铁、 高速、国道多重十字交叉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势,运用新一 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高效的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产业、 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全力打造面向淮河经济带的 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第二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国土空间 布局,推进形成“一心引领、组团赋能、轴带联动、全域美丽” 的空间格局。 一心引领。以平桥城区为中心,按照“南接北融、东扩西 升”的思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大力集聚高 端商务、会展、金融、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态,推进城市 配套服务功能优化、效率提升,增强城区辐射带动力和人居吸 引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休闲城区,成为信阳市“四区 一屏障一枢纽”的重要支撑。 组团赋能。依托明港产业重镇和航空港优势,加快推进基 础设施、产业发展、创新要素、营商环境、环境保护、公共服 务和民生共享等七个领域的建设,加快打造信阳中心城区明港 组团,增强带动区域发展能量。发挥洋河、五里镇、彭家湾紧 邻城区和综合交通优势,集中布局现代物流设施和生态旅游主 题公园,打造城市后花园,形成新型卫星镇组团。 轴带联动。以国道 107 为纵向发展轴,沿国道 312、省道 333、省道 213 与洋河、平昌、邢集等重点镇联动,立足乡镇资 — 19 — 源和产业特色,构建东北部以钢铁和航空经济为引领、东南部 以生态经济为主线、西部以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南部以光电、 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板块。 全域美丽。统筹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一体化建设,构建生 态廊道、诗画走廊,描绘美丽发展新版图,建成集自然美、经 济美、城乡美、生活美、人文美为一体的“五美”大花园,打 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水平发展的示范区。 第七章 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 合起来,畅通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 需与外需相互协调的高效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 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实施消费促进工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培育 消费新热点、新模式,着力激发消费潜力,营造优质安全消费 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积极发 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推动传统零售、传统服务和 渠道电商资源整合,加快建设智慧商超、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 智慧体验馆,培育无接触配送、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促进线 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加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超高 清视频终端、虚拟现实等智能化产品推广应用,培育信息、时尚、 — 20 — 体验等新型消费热点,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鼓励创建绿色商场、 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流通主体,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落实 带薪休假制度,拓展丰富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假日经济。面向全 域旅游消费需求,改造提升重要街区周边环境,鼓励主要商圈和 特色商业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 小时便利 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服务,强化夜间消费安全、环境和政策的支 持保障,丰富夜间产品供给,繁荣夜间经济。围绕商业购物、特 色餐饮、文旅休闲、运动健身、网络教育等五大消费领域,培育 夜游、夜健、夜学、夜演、夜购、夜娱“六夜”特色业态,做大 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着力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传统商业向场景化、体验式、互 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布局综合消费体验中心、高端商 品展示服务中心等,培育高端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小店经 济”,营造规范有序、丰富多彩的商业氛围。优化城乡商业网 点布局,培育城乡消费节点,扩大电商、快递、品牌商超农村 覆盖面,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消费向农村延伸,打通 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打造美食街、美食节和美食大赛, 进一步提升“信阳菜、信阳茶”影响力。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 费,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相关财税支持政策,健全新能源汽车 停车费减免等政策,鼓励特定领域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更新, 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落实电子电器消费品 以旧换新政策,引导消费者更新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家电 产品和功能落后的电子产品,建立重点消费品回收循环利用体 系。 — 21 — 营造优质安全消费环境。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积极发展连 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等高端服务品牌。强化市场秩序监管, 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线上线 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责任追溯体系,广 泛开展消费后评价。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信息采集和公开,强化 信用激励约束作用,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完善 12315 消费者 维权服务,加大电商、金融等重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工程,持续推 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 训,促进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生等进入中等收入 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 制,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深化机关和事业 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强化以知识创造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 策,多措并举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通过创 业经营、租赁服务、投资理财等途径增加收入。切实保护农民 土地承包经营权益,鼓励农民通过规模经营发展特色高效种植、 养殖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支持农民加入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分 享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收益。扩大承包经营土地在流转入股、 抵押贷款、抵押担保等方面的权能,探索农民宅基地资产化利 用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企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健全困难群众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完善福利支持政策,切实减 轻家庭支出负担,增强消费能力。 第二节 — 22 — 扩大有效投资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聚焦“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 加大补短板、优结构、惠民生、增后劲投资力度,激发各类市 场主体投资积极性,提升投资产出效率,保持有效投资稳定增 长。 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机遇,紧盯 国家投资方向,围绕支持领域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争取各类资 金支持。加快推进以创新平台、5G 网络全覆盖、物联网、人工 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为重点的新型 基础设施,以城区公共设施完善升级、老旧小区改造等为重点 的新型城镇化,以明港机场二期、航运工程、县乡道路改造升 级、全域旅游基础设施补短板、淮河、浉河综合整治、生态系 统修复保护等为重点的重大工程建设,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 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制造业 投资稳定增长。持续加大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公 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入,加快补 齐民生短板。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门槛,在行业准入、 资质标准、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各类性质企业一视同 仁。完善涉企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展 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宏观政策信息和投资动态信 息,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建立动态更新的重大 项目库,组织开展项目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等系列活动。采取 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战略合作、竞争性评审 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公共事业 — 23 — 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创新运营模式,建立合理投资回 报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促进民间投资与政府投 资、信贷等资金协同联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河南 省投资管理办法》,建立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 单制度,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好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精简工程建设项目报建 手续,推行“容缺办理”“多评合一”“联合审验”“区域评 估”等举措,推动投资项目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前政策引 导、事中事后监管约束和过程服务转变,持续提升投资审批监 管服务效能。推广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等模式,提高项目 建设整体效率。完善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健全“要素 资源跟着项目走”的综合协调保障机制,推动土地、能源、环 境容量等各类要素资源向优质高效投资领域集中,实现要素资 源与项目建设统筹和精准对接。 第三节 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以建设畅通、智能、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为牵引,贯通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强化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开展供应链创新与 应用试点示范。鼓励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生活服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整合供应链资源,积极发展应收账款、 存货、预付款融资和保险、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统筹推进现 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 — 24 — 态新模式。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建设完善枢纽场站设施和多 式联运基础网络,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 建设物流大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 物流网络互联互通,推动物流园区智能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云 仓、智能分拣和智慧物流配送,提高运转效率。推进商贸流通体 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打造一 批家具、农副产品、汽车汽配、花卉、服装服饰、小商品等专业 市场,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推动流通企 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 等转型,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第四节 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 着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鼓励企业 拓展“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市场和客户,建设营销服务平台、 技术研发平台,构建国际化全产业链战略布局。鼓励企业开展商 标国际注册和产品认证,培育创建自主品牌,积极扩大食用菌、 沿淮优质蔬菜、茶叶等优势农产品销售份额。畅通开放合作通道, 深度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建设,健全 协调联动和合作对接机制,主动加强与郑州、武汉、合肥等中心 城市全方位对接合作,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善公铁 联运基础设施、大宗商品仓储物流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升综 合服务功能,建成区域物流(快递)分拣配送中心。积极对接中 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进明港航空口岸建设,加强产 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用好用活税收、财政、 — 25 — 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提升开放招商、产品质量 监测检验和出口服务功能,强化对外来客商跟进、协调、要素保 障服务,建成开放型经济融合发展载体平台。 第二篇 加快构建创新发展体系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 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统筹推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科技创 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创新体系,提升科 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第八章 增强创新平台和载体支撑 实施科教强区行动,强化要素集聚、资源共享、载体联动, 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开科创走廊,充分激 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第一节 引进培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龙头骨干企业省级以上 技术研究中心全覆盖计划,加大政策集成扶持力度,整合资源 要素,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创新中 心等平台载体建设。制定创新型企业梯度支持政策,针对初创、 “瞪羚”、潜在“独角兽”等企业提供个性化培育方案。扶持 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积极争创河南 省创新龙头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十四五”末,实现省 — 26 — 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 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 家,省级 星创天地 2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40 家,省院士工作站 2 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6 家,形成强大的创新企业方阵。大力发展 创新引领型机构,推进产学研银政企战略联盟、科技企业孵化 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平 桥汇智聚力等孵化载体申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十四五” 期间,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 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5 个,建设星创天地、众创空间和各类孵化基地 10 个,建成全球 单体最大的光学元器件研发与应用一体化基地。 第二节 提升创新载体功能 争取纳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或辐射点建设 范围,更好享受国家自创区政策支持,引领带动全区科技创新 水平的整体提升,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发 展异地孵化、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壮大科技企业孵化器 规模,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专业孵化载体,营造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的浓厚氛围。鼓励国内外资本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支持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 吸引武汉光谷软件园等在我区建立分园。鼓励大型企业发挥自 身优势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创业者提供技术服务,为 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第九章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企业创新引导促进和梯次培育机制,加快生产组织创 — 27 — 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第一节 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 深入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 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三大行动”,建立分层次培育标准和动态 调整机制,重点培育 2 家“瞪羚”企业和 2 家创新龙头企业, 力争育成 1 家“独角兽”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设立专项科技创新基 金,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创 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瞄准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 业、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质 量标杆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0 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 业春笋计划,完善孵化培育和创新能力评估机制,争取科技型 中小企业达到 20 家以上,形成以创新型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技 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全链条创新型企业 集群。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培育 3-5 家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 团,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 产等多种方式,实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发展局面。 第二节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研发投入机制, 加大企业研发后补助、研发准备金、研发风险分担、科技创新 券等财政奖补力度,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研发费 — 28 — 用加计扣除、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等普惠性政策,增强企业 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 新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 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创 新能力建设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加强共性技术平台 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第十章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支撑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化人 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全方位培养引 进用好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人才强区。 第一节 加强人才培养开发 深入实施“英才计划”,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 才培养,构建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体系,强化教 育与产业对接、专业和职业对接,健全委托高校人才分类培养 机制,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合作, 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 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壮大高水 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探索“人才+团队+基金”模式, 培养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 29 — 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实施民营企业家 和新生代企业家培养计划,形成领军企业家、骨干企业家和成 长型企业家的优秀企业家雁阵。 第二节 更大力度引进人才 坚持“招才引智”,重点突出“两高一青”(高层次产业 创新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培养引进 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团队, 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鼓励通过兼职、挂职、技术 咨询、项目合作、周末教授等方式汇聚人才智力资源。建立健 全引才目录,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招才 引智活动,多种方式招聘各类优秀人才,鼓励企业实行股权、 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 力。健全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 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 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深入实施创新 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推进全民技术振兴工程,加强创新型、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 10 名战略新兴产业高级专家,引进 培养 100 个高层次创新项目(团队),新建或升级高技术人才 载体;引进培养选拔 1000 名教育和卫生系统优秀人才;引进培 养农村各类实用性人才 10000 名。 第三节 — 30 —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 价体系,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和评价自主权,推行 第三方人才评价,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畅通全覆盖的专业 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建立科研单位 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和竞争性科研项目奖酬金提取机制, 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完善工资、医疗待 遇、职称评定、养老保障、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政策和服务保 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才以知 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强化对人才的物质 和精神激励。 第十一章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畅通价值 链,跃升关键环节,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第一节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重大创新需求公开征集,制 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整合部门、企业、新型研发机 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合作, 采用“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深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 计划实施。实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创新专项, 在钢铁、建材、光学电子、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 性成果,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 — 31 — 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重点科技计划,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 专项,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 5G、节能环保、数字技术等领域 建设研发平台,实现关键技术应用创新。“十四五”末,力争 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40%以上。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健 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努力 解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 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 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引导“政产学研用金”加强合 作,推进建立区域性科技大市场,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建立一 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设立科技成果转 化基金,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加速科技成果 转化机制。 第十二章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营 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健全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 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科技计划立项、组织管理等顶层 设计,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具有平桥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 — 32 — 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更好发挥科技智 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加快政 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 向分配政策,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 用权,推行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负责制,激发科技人才自主 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弘扬科学精神,强化科普工作,营造崇 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改革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建立种子期、初创 期企业投资融资和政府让利机制,打造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服 务链条。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引进培育创业投资和天使投 资机构,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 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重点领域大型科技企业开展产融结合 试点,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科技贷和 发放科技创新券额度,加强专利权质押贷款协调服务,有效缓 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打造一站式服务 平台,加强科技服务人才培养,逐步实现点对点服务,提高对 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专栏 1: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基础支撑创新平台工程。争取建成院士工作站 2 家,推进产学研银政企战略联盟、科技企 业孵化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建设,申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加快光学中心、特种钢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在 5G、节能环保、 数字技术、智能装备、现代农业等领域新增 3 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或产业共 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 33 — 专栏 1: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市级以上星创天地、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建设, 创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理清思路、保持定力,改革创新、激发动力,加大 投入、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增添活力”的工作思路,聚焦制 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先 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推进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 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经济强区。 第十三章 实施新兴产业链集群提速行动 突出链式集群化,发展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做强优势 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深入推进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壮大产业链集群规模。 第一节 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 始终端牢工业饭碗,调整优化主导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 以平桥、明港两个产业集聚区(南北两园)为平台,聚焦链条 强产业,按照传统产业强链、新兴产业补链、未来产业建链的 思路,建立“一链一链长”“一链一专班”“一链一平台”工 作机制,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推动主导 — 34 — 产业发展。南园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以光学电子信息、先进装 备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以舜宇光学、鼎润科技、豪特曼、 荣申优谷•众创科技孵化园为龙头的“区中园”。北园持续转型 升级,以信钢公司为龙头,促进钢铁产业上下游、左右链加快 集聚,着力打造 500 亿级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强龙头、 壮骨干、带链条为突破口,以强化服务为保障,建立专班负责、 协调联动,要素集聚、政策集成,的工作机制,塑造“上中下 游紧连接”“前中末端强配套”“产学研用齐协作”的产业生 态。做强光学电子、电工电器、仪器仪表、通讯连接器、高端 数控机床、轨道交通专用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壮大智能装备、 电子通讯、数字产业、数码视听、物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新兴 产业;做优新型建材、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等循环经 济产业。形成光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循环 经济、数字经济 5 个 100 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立足独特的航空、 铁路、国道、省道等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谋划 发展民用无人机应用培训、机件装配、维修拆解、客运服务、 快递物流等,打造平桥经济跨越式发展新引擎,力争形成 50 亿 元级航空经济产业链集群。推动饮料、酒类、粮油、水产品加 工等形成集中度高、分工细化、协作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力 争形成 50 亿元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第二节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大改造”工程,集中实施 50 个左右重 点企业转型升级项目,优化产业组织形态,推进龙头骨干企业 — 35 — 实现新跨越,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建“雁阵”型企 业集群。 实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计划。开展制造业数字化 转型行动,引导智能工程机械、自动化芯片等高端制造产业实 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支持舜宇光学申报智能工厂,灵石科技、宏盛塑胶、瑞孚实业 申报智能车间。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 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增强转型能力供给,降低数字 化转型难度。“十四五”期末,力争钢铁及制品、先进装备制 造、光学电子等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全部完成数字化转型和 智能化改造,建成 6 个智能工厂、10 个智能车间,构建 3 个行 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 8 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两化”融 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新增 1 家、对标企业新增 20-30 家,各类 企业建立网站达到 90%以上,90%以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实施绿色制造行动计划。推进钢铁、建材产品全生命周期 绿色管理,引导舜宇光学、中晶工程、灵石科技争创绿色引领 企业。“十四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引领企业 8 家,绿色 园区 3 家。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间、园区间、 产业间耦合共生,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先进技术,率先实现绿色 化生产方式转型。 实施企业技术改造计划。聚焦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新产 品开发、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等重点方向, 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高效开 发利用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扩大钢厂副产物和电厂废料利 — 36 — 用规模,加大对珍珠岩、膨润土的精深加工和高端应用,以新 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为主体,大力 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建设绿色建材产业链,打造“中国绿 色建材谷”。支持食品饮料企业并购重组,促进产业链、供应 链、价值链区域整合配套,形成集群式发展循环体系。 第三节 实施“两区”引领融合发展工程 加快产业集聚区以“五抓五提”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集 聚区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实施 园区提升工程,尽快完成规划修编和规划环评工作,调整优化 主导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坚持集聚发展、转型重构,高水平 谋划布局和全力推进智能制造、光学电子等特色专业园区、优 谷•众创科技孵化园区、汽车物流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 动园区产业化、产业园区化。聚焦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 链协同”,搭建交流与共享平台,实行“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 化器+产业基金+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模式,发挥创业服务中心、 企业孵化中心和技术成果推广中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要素资 源在各产业集聚区间合理流动,形成“一区多园、各具特色、 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快土地收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借助投融资平台公司,综合运用市场化融资方式, 解决集聚区建设资金问题。加快数字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数 字化治理服务、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化变革等需求,建设基 础性关键性数字基础设施,建立“产业集聚区-企业-产品”多维 度基础数据库,有效开展产业运行监测、产业洞察分析、资源 — 37 — 靶向对接等专业服务。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分发、办理、督办机制,实现引进项目落地转化精 准对接。建设数字供应链,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 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 型制造领域,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发展定向开 发、系统集成、供应链整合、数字化转型等一揽子服务,打造 3-5 个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拓展价值链空间。积极培育工业设 计、科创服务、共享生产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制造业向 更高层次转型升级。运用工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 游,实现协同设计、远程服务、共享制造和生产资源的优化配 置,把产业集聚区建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 和改革开放先导区,实现晋“三星”争“四星”,争创省级高 新技术开发区。加快特色商业区提速增效,强化生产性服务功 能,大力吸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 等现代服务企业集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服务能力。 专栏 2: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重大工程和行动 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安钢集团 80 万吨矿渣微粉项目;信钢 180 万吨合金带钢生 产项目和焦化节能技改工程;联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 100 万吨新基建新材料项目;河南中 联交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0 万吨大件吊镀项目;信阳市集源矿产品有限公司年产 30 万吨矿渣 深加工项目;信阳恒立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年产 60 万吨微粉、冶金石灰项目;信阳市宁晟 实业有限公司年产 30 万吨带钢深加工项目;河南中联交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镀锌、环氧喷塑、 冷弯、塑粉生产线项目;信阳润泰铝业有限公司年产 5 万吨铝型材项目;安钢集团信阳钢铁有 限责任公司 20 万立方米高炉煤气柜工程及沃特煤气发电项目;河南鼎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二 期建设项目;信阳舜宇光学有限公司光学镜片及组件加工改扩建项目;中住数据产业园一期、 二期项目和长台关乡装配式建筑基地项目。 专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明港产业集聚区冶金及金属制品专业园区建设,推动信钢 融入全省钢铁“23X”产业布局,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和以钢铁为原料 — 38 — 专栏 2: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重大工程和行动 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公路安防设备品牌,做大镀锌管生产基地,带动明港产业集聚区内酸 洗、冷轧、镀锌、制管等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年产值 500 亿钢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光 学器材和光电应用细分领域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年产值 50 亿元的光学产业园;以鼎润科技为龙 头,联合高新区图展、图丽光电和浉河区宏远电子,加快打造年产值 50 亿元的电子产业园。 以豪特曼为龙头,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支持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装备制造产业创 新发展,促进产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打造年产值 100 亿元先进装备产业园。充分利用信阳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信阳钢铁厂副产物和华豫电厂的废 料,重点发展非金属矿综合开发,新型环保水泥、粉磨站、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开发环保砖材、 保温墙材和高端保温建材,打造“中国绿色建材谷”。依托百威英博、鸡公山酒业等骨干企业, 围绕饮料、酒类、淡水产品和饲料加工,推进食品企业品牌化、高端化、系列化发展,打造形 成年销售收入 30 亿元的绿色食品基地。依托荣申优谷•众创科技孵化园,打造总部经济园区。 强化服务和招商行动。坚持完善机制,增添活力。完善项目服务“六个一”机制,建立周 例会、每月经济运行会、季银企座谈会等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完善招商机 制,聚焦“双招双引”第一战场,紧盯武汉城市圈、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 市群资本外溢和产能调整,优化招商方式,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 业集群。 “强龙头、壮骨干”工程。围绕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创新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质量标杆企业、工业品牌示范企业、 工业设计企业等创新型企业等,引导和扶持现有优势企业股改技改并举、园区基地同建、招商 合作与自主创新共进,通过并购重组、扩大创新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开展资本运作、推进上 市融资,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十四五”末,力争培育 1 家主营业务收入超 300 亿元的企业,1 家主营业务收入超 100 亿元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 50 亿元的企业和超 10 亿 元的企业分别达到 3 家和 20 家以上。 5、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10 项重点导引工程。(1)引导产品全生命周期研发、设计、制 造以及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和集成互联。(2)引导产品采购、物流、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 供应链运营及活动的数字化和集成互联。(3)引导智能工厂、智慧管理、智能决策等生产经 营活动的数字化和集成互联。(4)支持提供远程办公、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业务远程协 同等经营管理类解决方案。(5)支持提供智能制造、监测调度、协同制造平台等生产制造类 产品服务解决方案。(6)支持精准营销市场、拓展客户维护等服务解决方案。(7)鼓励发展 垂直工业电商服务平台,建立集网上交易、加工配送、大数据分析等于一体的工业电商服务体 系。(8)鼓励食品、轻纺等行业开展大数据精准营销,探索数据驱动的用户画像、需求预判、 — 39 — 专栏 2: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重大工程和行动 产品定制、广告精准投放等新形式。(9)支持企业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 物流配送、客户资源、营销渠道等制造资源的数字化、在线化,打造制造业“双创”平台。 (10)推动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建设众创空间,为创业项目和团队提供技术、人才、管理、 渠道、市场、融资、培训于一体的创业创新服务。 第十四章 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工程 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和品质提升,加强专业化、标准化、品 质化建设,培育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 支撑能力和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供给能力。 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围绕 全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优化,打造与制造业体系相适应、具有 较大影响力的生产服务业基地。 着力打造区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明港客运货运枢纽 机场建设,推动临港经济发展。加快实施长台关—淮滨航运工 程建设,打造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势, 构建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明港 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建设钢铁、建材、应急救援等大宗商品仓储、 货运现代物流园,在长台关规划布局陆水转运现代物流园,在 航空港经济区布局建设空运物流园。在五里镇布局建设服务全 市、面向豫南地区,集农产品批发市场、家电市场、机动车交 易市场和电商物流、快递物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中心。在城市 近郊布局建设 2-3 个生鲜农产品仓储、分拨、配送等冷链物流 — 40 — 中心。加强与郑州、武汉、合肥等大城市的冷链物流衔接,形 成生鲜农产品物流互配合作体系。加强物流产业集群组织形态 创新,着力构建集群生态,完善检疫检验、质量溯源、金融结 算等功能,发展关联配套产业,打造形成 50 亿元级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吸引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保险机构、 经纪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咨询服务机 构、典当拍卖机构等在我区建立分支机构,积极引入国内知名 的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入驻,打造基 金产业基地;通过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及投资管理公 司孵化出若干小型金融公司,推进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 司、投资公司、众筹机构健康发展,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 完善金融协调机制和银企对接机制,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 畅通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激励和督促金融机构落实 普惠金融政策,构建金融创新平台、财富管理平台、文化交流 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支持开展再贷款再贴现业务,增强服务 实体经济能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维护金融债权, 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发展商务会展服务业。大力推动服务业开放招商合作,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发展设计 创意、工程咨询、商务服务、法律会计、售后服务、运营管理、 电商终端、数字延伸开发等产业。突出我区特色农产品优势,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绿色农产品商务会展品牌。开展“智 能 DAPP+AR 网络展览”智慧展馆服务,提供线上商贸资源整 — 41 — 合服务,打造智能终端畅游无国界智慧展馆。 打造电子商务升级版。加快建立多层次电商服务体系,完 善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线上平台,引导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与 镇村电商服务网点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发挥好品牌电商的示范 效应,助推全区电商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物流,推 动邮政、供销、交通、快递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 共享衔接。支持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等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 网络云店,提升社区电商物流服务功能。支持电商物流企业与 连锁超市、社区服务中心、机关学校以及第三方企业,共建城 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发展,主动对接 国家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 服务。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扩大消费性服务供给,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力的品牌企 业,打造区域服务中心。 健康养生。依托平桥优美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北方江南气 候及中药材种植等资源优势,培养一批知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连锁机构,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推动康体康养结合,集中打造一批集体育、休闲、养生、保健、 疗养和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康养综合体。围绕居民全生命周 期健康管理,培育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等专业 化、规范化服务机构。 — 42 — 养老服务。积极推广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 服务模式与产品,发展“银发经济”。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护理 型、公益型、度假型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引导 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健康养老配套服务业,开发康复护理、 食品药品、生活辅具等服务产品。积极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 护理型养老、智慧养老服务,推广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 怀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条养老产业。 家政服务。重点围绕服务“一老一小”,实施家政进社区、 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家政企业星级评定等重点工程,搭建家 政服务信用平台和家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家政产教融合实训 基地,开创家政+会展、家政+社区、家政+互联网、家政+商业 新模式。举办“平桥家政节”,开展家政产品展销、家政技能 大赛等活动。推动家政服务与物业、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 业联动发展,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到 2025 年布局 5 家以 上家政服务进社区示范网点,星级以上家政企业达到 10 家。 商贸服务。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加快城区核心商业商 圈业态模式创新,打造商业综合体。推广“邻里中心”社区商 业运作模式,拓展社区便利店服务功能,推动连锁经营从实物 向服务转变,由城市向农村市场延伸。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引 进室内主体公园、教育培训、艺术画廊等时尚体验业态,抢抓 高铁、航空等带来的商机发展站点商业。 住宿餐饮。实施住宿业优化提升工程,引进高端酒店集团、 酒店管理品牌,发展精品商务连锁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加快 推动四星级酒店建设,依托全域旅游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实施 — 43 — 餐饮业振兴行动,培育名店名菜名师和示范街、示范单位,加 快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企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建立预订平台、中央厨房、餐饮配送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 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位和绿色安全保障水平。 发展夜经济。适应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 趋势和旅游城市发展需要,大力培育“夜间经济”。改造提升 适宜夜间经济发展条件的重要街区周边环境,强化夜间消费安 全、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保障,培育夜游、夜健、夜学、夜演、 夜购、夜娱“六夜”特色业态,丰富夜间产品供给,繁荣夜间 经济。围绕商业购物、特色餐饮、文旅休闲、运动健身、网络 教育等五大消费领域,建设商业集中区、文化创意集聚区、特 色商业餐饮街区、城市近郊旅游休闲区等夜间经济街区。鼓励 城区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和特色街区开发夜间观光、夜间健身、 夜游节庆活动。鼓励开发夜间体验项目,包含喜剧、曲艺等文 化活动,鼓励建设 24 小时书店。大力发展夜间演艺、影视娱乐、 非遗传承工坊体验等,重点组织创作一批文化旅游演艺精品, 推动文化演艺产品进景区,打造“白天看景、夜晚看剧”全天 候旅游体验。推动城市商圈与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城市灯光美 化亮化工程,打造集美食、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夜 游集聚区,组织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等活动,做大餐饮市 场夜间消费规模。 第三节 实施全域旅游提速工程 秉承“豫风楚韵,诗画平桥”的形象定位,坚持“以绿荫 — 44 — Deleted: 侯 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和“山水如画、乡村如 诗、田园如歌”的基本理念,以建设文化旅游强区为目标,以 “布局美、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风尚美”为导向,把平 桥区旅游产业建设成为产业布局更合理、产品供给更丰富、品 牌形象更突出、公共服务更完善、产业融合更深入、体制机制 更顺畅的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旅游消费者更加满意的现代服 务业。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新机遇,加强与城市有机更新、乡村 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相结合, 优化提升大郝堂乡村漫游廊、东大岗水乡游赏廊、西大岗豫楚 风光廊、沿淮生态观光廊等四条旅游精品线路。围绕“吃、住、 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 公共服务水平。加快 A 级景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特色生 态旅游示范镇、省休闲观光园区创建。依托青龙河、特帮生态 园、出山店水库等生态优势,打造提升以“花海彭湾”“十里 水乡”“豫楚风光廊”“沿淮生态廊”为主,观光研学、民俗 体验、婚纱摄像、体育运动,沿线生态农庄、休闲体验园、采 摘园为补充的环线生态游。积极创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高 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加强信阳菜的培训和 推广,重点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积极谋划加快推进郝堂村、 大堰村、新集村、小雅村舍、潘寨村、北雷村、佛山村、尖山 村等休闲民宿建设步伐。争取“一核、三区、四廊、多组团” 的全域旅游格局早日建成,“豫风楚韵,诗画平桥”旅游品牌 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形象显著提升,“聚 中山铺、品楚文化、打生态牌、徜乡村游”的旅游主题更加凸 — 45 — 显。(“一核”即中山铺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旅游核。“三区” 为以郝堂村(含佛山、七桥两村)为核心,整合震雷山森林公 园、两河口湿地公园及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的乡村休闲度假区; 以城阳城为平台的豫楚文化体验区;以彭家湾特帮和陆庙为主 体的生态体验和康养休闲区。“四廊”即“大郝堂乡村漫游廊” “东大岗水乡游赏廊”“西大岗豫楚风光廊”和“沿淮生态观 光廊”等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第四节 推动现代服务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推动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向产业 链两端延伸,拓展设计外包、柔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 信息增值服务、智能化方案提供等模式,做好技术支撑工程总 包、故障诊断、检验检测、维护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服务,打造 一批平台型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生态圈。支持电商、研发设计、 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发展服务 衍生制造。到 2025 年,培育 5 家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项目、平台)。 专栏 3: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航空港经济区新引擎工程。加快完善航空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成航空港配套 服务组团、通用航空教育培训组团、航空物流电商组团,规划建设商务服务组团、临空制造业 基地和宜居航空新城,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商务服务、总部经济、会展服务、航空教育培训、 航空食品制造业,带动临港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建成豫南地区现代化航 空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信阳市重要的城市功能区、平桥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现代物流枢纽园区建设工程。依托宁西铁路、京广铁路、京广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和明 港机场,重点推进新时代物流园、万邦物流园、信阳宝德隆汽车物流园、五里镇物流产业园等 4 个物流园建设,布局建设王水铁路货运现代物流园区、信正路商贸物流集聚区和长台关绿色农 — 46 — 专栏 3: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产品商贸物流基地等。利用明港机场建设航空物流港,依托信阳海关仓库建设保税物流中心, 形 成多点支撑的平桥现代物流基地。加强农产品冷链流通设施建设,建设胡店乡、洋河镇、平昌 关镇、彭家湾乡、震雷山办事处、城阳城保护区乡镇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和村级仓储保鲜设 施;依托平桥鲜食品配送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 造区级农产品检测、溯源、仓储、分拣、配送中心;建设长台奥吉特食用菌、板栗分拣中心冷 链物流中心;建设龙井乡占地 200 亩冷链物流园;推进信阳明港国家粮食储备库 60 万吨粮食 物流节点项目建设。 文旅重大项目建设工程。重点打造郝堂、城阳城、震雷山等核心景区,发展一批旅游重点 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观光园区;推动实施中山铺城市文化旅游核、大郝堂乡村漫 游廊、东大岗水乡游赏廊、“花海彭湾”生态旅游综合体、陆庙康养休闲项目、“豫南水乡, 十里画廊”项目、西大岗豫楚风光廊、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项目和大埠口•豫见江南田 园综合体项目、城阳城址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特帮生态体验园项目、郝堂农旅融合示范园 项目、鄂豫边省委旧址革命博物馆项目、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旧址和辛店红军桥旧址修复 项目、小桥胡同、龙井乡“五朵金花”生态观光园文旅综合体项目、新集、何岗美丽乡村田园 综合体项目。打造 1-2 个融合观光、娱乐、休闲、运动、展示、会议、度假、体验、美食、购 物等多种旅游功能在内的旅游服务综合体,共同打造“山水信阳”“生态信阳”“红色信阳” “茶乡信阳”“美食信阳”“宜居信阳”六大旅游形象品牌。 第十五章 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 坚持数据驱动创新引领融合带动,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 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数 字创意产业、智能交通、智慧物流、垂直行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开发等前沿领域业态模式创新和产业化,力争形成 100 亿元级 数字产业集群。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讯、 — 47 — 集成电路、视频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信息服务等基础产业, 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统筹数字产业化发展平台布局,实施数字化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工程,推进与华为、中兴、中国电子等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 深度合作,带动数字产业多点突破,加快数字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发挥数字技术牵引赋能作用,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全覆盖,促进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 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建设综合服务和矿山装备、现 代农业装备等“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推动“设备 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积极培育 数字文旅、数字金融、新零售等,探索在线教育、在线医疗、 远程办公、无人经济、新个体经济、微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社会服务主体数字化建设,发展数 字农业,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试点,建设数字大田种植、数字 设施种植、数字畜禽养殖、数字渔业等现代农业。 第三节 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突出数据关键生产要素地位,加强数据资源统一规范管理, 加快构建政府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和保密机制,建设数据 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推动公共数据依法有序开放。鼓励依法依 规利用数据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数据加工等活动。鼓励各类企 — 48 — 事业单位贯彻落实数据管理国家标准,培育数据交易市场,拓 宽数据交易渠道,促进数据高效流通。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 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支持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新型研发机构建 设,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节 加强数字社会建设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探索建设(CIM)基础平台,整 合公共安全、市政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领 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化感 知网络,建设一体化智慧社区,综合基层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提升工程,加 快高速光纤宽带网、窄带物联网和 5G 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推 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创建数字乡村示 范区,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一批智慧物 流配送中心。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构建以数字为引领的村级 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 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顺应后疫情时期线上消费新趋势,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共享出行、餐饮外 卖、网络团购、共享住宿等领域产品智慧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 新,鼓励大型商超、连锁店等生活服务场所云化改造,推广智 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无接触服务,提 升全民数字技能,把我区打造成为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区。 — 49 — 建设数字政府。推进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营造数字化 发展生态,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和数字资源价值实现。加快构建政 府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和保密机制,强化政务信息系统集约 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云平台迭代升级,推 动行政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全面优化和全程电子化,完善政 务服务“好差评”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一网通办”“一次不 跑”“掌上办妥”。加强一体化“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和应 用,促进政府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到“十四五”末, 力争实现新一代高速光缆区域全接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数字资 源全归集、社会数字资源全开放、5G 商用全覆盖、工业互联网 在重点领域全推广、物联网在城镇和园区全应用、云计算在垂直 行业应用场景全开发、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全联通、主要行业数字 化全赋能、电子商务全普及“十全”目标。 第四篇 加快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 扭住市场化改革这个关键,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 高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 场主体活力,构建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开放格局,打造开 放强区。 第十六章 第一节 — 50 — 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推行证明事项 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 心的极简审批,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 “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 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便利各 类市场主体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注销退出等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 管,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坚持和完善首 席服务员、企业家日等制度,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深化营 商环境评价和以评促改,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核心指标提升行动。 第二节 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严格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 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人 身权、财产权、经营自主权。对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规范 性文件及时进行专项清理,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或者废止,清理 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细化量化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杜绝执法随意性,不得妨碍企业正 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行政执法规范性和公信力。优化设计 市场主体各类案件审理流程,完善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健 全破产成本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案件审理期限,提高办理效率。 第三节 营造诚信守约的信用环境 — 51 — 深入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 信用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和失信责任追究制 度,打造诚信政府。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创新建设横 纵渗透、集约高效、智能敏捷、开放共享的新型公共信用信息 共享平台。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市场 主体信用记录,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健全信用 修复机制,开展政务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实施信用分 级分类监管。深入推进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拓展信用 信息社会化市场化应用场景,创新“信易+”惠民便企产品,提 升信用体系建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强信用信息安 全基础设施和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大个人隐私保护力度,积 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弘扬诚信文化,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化建 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第十七章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要素市场 化配置范围,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提高资源要 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 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增强土地利用管理和 调控灵活性,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用途合理转换,增加混合产 业用地供给,全面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 管理制度,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加快建立 — 52 — 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畅通 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流动性渠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利用 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有效金融服务供给,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为促进技术转移 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完 善数据权属界定、交流通畅等措施,健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 社会数据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等机制。 第二节 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 变,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健全最低工 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完善工资指 导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要素价格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 要素价格行业自律、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完善要素市场价格 异常波动调节机制。维护要素市场价格秩序,依法查处垄断协 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哄抬价格、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违规 行为。 第三节 完善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逐步将平台覆盖范围扩大到 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领域, 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交易数据互通共享,鼓励各类所有制 企业参与科技成果、数据等要素市场化交易,支持各类金融机 构、中介机构开展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 — 53 — 险等增值服务。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 二级市场交易规则,健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完善耕 地指标跨区域交易制度。规范要素交易行为,健全投诉举报查 处机制和交易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第十八章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国有经济支撑作用,营 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培育更有活力、创造 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 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发展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国有企业按照主责主业、 业务板块实施整合重组,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 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盘活现有资产资源,采 取设立基金等方式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渠道。推 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聘请专业管理团队,有效开发土地、河沙 等公共资源,壮大资本实力,增强投融资和国有资本运营能力。 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国资监管平台功 能,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第二节 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持续开展“两个健康”百县提升暨“一联三帮”保企稳业 专项行动,完善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的政策体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账 — 54 — 款的长效机制。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 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培育改革发展标 杆民营企业,争创“两个健康”示范县区。深入实施“两个行 动”,努力实现体系化推进、闭环式管理,让企业家有实打实 的获得感、认同感。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增信和直接融资,增加 面向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合理提高民营企业 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投放比例,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 方式筹集长期性、低成本资金。加大建筑领域金融政策的支持 力度,构建金融业和优质建筑企业的合作关系。引导民营企业 聚精会神办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 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 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培育发展 头雁企业、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第三节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畅通企业家提出意见诉求通道,建 立健全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人民 团体在政企沟通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家在群 团组织中兼职。建立面向企业家的党委、政府决策咨询制度, 选聘优秀企业家作为经济顾问,列席全区重要经济工作会议, 参与涉企重大政策制定。加强涉企政策宣传解读和执行监督, 健全评估调整程序,必要时合理设置缓冲过渡期。规范党政领 导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联系交往,坚持正面清单引导和负面清 单约束并重,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 55 — 第十九章 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强化竞 争政策基础地位,筑牢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 第一节 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 健全股权纠纷、合同违约、债权追偿解决机制和劳动用工、对 外担保机制,严肃查处各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知 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加强企业商业秘密和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 权维护维权服务网络和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提高知识 产权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水平。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 度,推进统一确权登记、有偿使用和竞争性配置。建立健全涉 政府产权纠纷治理长效机制。 第二节 持续放宽市场准入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 单”管理模式和统一代码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电信、 天然气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竞争性业务,保障民营企业在要素 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加强市场准 入负面清单宣传解读,提升准入政策透明度和负面清单使用便 捷性,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影响市场准入的各类显性和隐性 — 56 — 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第二十章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优化服务方式, 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和涉企经 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市场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 活动的直接干预。完善公共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 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健全重大政策事 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稳步推进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 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加强宏观经济 运行调节,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信 息权威发布机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加 快建立公开透明的中介服务市场。 第二节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加强财政税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战 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零基预算, 加强各类预算统筹衔接,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 和绩效管理。改进完善财政资金投资模式,发挥好政府投资基 金、政府专项债券撬动作用。落实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任务,统 筹推进非税收入改革,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建立健全金融监管 — 57 — 体系,强化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加强薄弱环节金融监管制度 建设。发展完善证券、基金、信托、融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 融资租赁公司、区域股权交易所、资产管理公司、典当行、社 会众筹机构等,推动企业上市挂牌,拓宽融资渠道。 第二十一章 聚力打造豫南开放高地 抓住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高校科研机构技术扩散、互联网龙头 企业抢占市场、投资机构寻求资本合作、中央企业积极布局带来的 机遇,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发挥招商入驻企业的示范引介作用, 着力实施“信商回归”工程,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节会招商、 驻地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创新“头部企业”招商、核心节点企业 招商、资本招商、众创孵化招商、“飞地”招商、“技术团队+资本 +项目”招商等模式,突出抓好产业链延链补链招商、龙头企业带动 集群招商、协作配套以商招商、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招商、农民工返 乡创业招商,招引世界五百强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建设生产 基地、区域性总部、研发机构、营销分支中心。要全面放开市场准 入,设计双赢的合作方案和投资回报模式,大力引进省外资本投入 我区城镇基础设施、老旧街区改造、特色小镇、生态环保、信息化 应用平台建设。引进优质建筑企业,持续增长建筑企业数量,提升 资质等级,扶持一批优秀的、讲诚信的建筑企业,引导发展装配式 建筑,为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引进和转型提供便利条件。加快引技引 智,着重引进国内外大专院校来我区联办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专业、 一贯制学校,引进科研单位、科技人才或人才团队来我区建立创新 战略联盟、研发实验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技术企业孵化园。 — 58 — 重点抓好“合作项目+管理团队(人才)”整体招商,积极引进新产 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和管理人才,来我区共同开发创客空间、互联 网+、共享经济、生态旅游、养老养生、创意农业、文化体育等产业 项目。加快构建数字化融资中介服务平台,为招商合作创造更好条 件。重视引进风险投资基金、资金众筹等融资方式,扩大开放合作 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建设“飞地”开放合作区,探索柔性引进、异 地孵化、伙伴园区、共享平台等合作模式,利用自由贸易区所有可 复制的政策,构建企业最佳注册地、“最多跑一次”服务区、最完 备众创空间、最具活力创新高地、最有亲和力合作平台、最低成本 投资洼地。“十四五”期间争取每年引进 5-6 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 项目,力争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及总投资比“十三五” 增长 10%以上,累计招商引资合作项目投资力争达到 500 亿元以上, 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分别引进创新型、领航型、 基地型、总部型项目 5-8 个。 第五篇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按照“规划为引领、建设为支撑、管理成常态、经营出效 益”的工作思路,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 区辐射带动能力和人口集聚承载能力,强化核心带动、组团赋 能、轴带协同,加快明港组团和重点镇特色镇建设,完善城镇 体系,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二章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 59 —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统筹 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安全健康较高品质 的城市生活。 第一节 高水平建设中心城区 规划为引领。完善城市规划引导约束机制,合理确定城市 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加强各类规划信息互 联互通和归集共享。坚持多规合一,严格生态保护红线、永久 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管控,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优 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 深挖豫风楚韵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城市街区、背街小巷、小游 园等形象设计,科学有效管控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 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推动城市由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 涵发展转变。 建设为支撑。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浉河 两岸,拉近震雷山,集聚城市人口”的城市发展思路,以老旧 小区改造为“核”,通过商业复兴、景观美化、道路整治、文 化融入、慢行提升等更新手段增强城区功能品质、环境品质、 文化品质、服务品质,实现老城区的提升。以发展浉河两岸为 “轴”,以浉河三期先行区启动平桥新城建设,通过中山小镇文 旅项目的建设,实现先行区域文化的“一带”、历史的“一 轴”、生态的“一环”,促进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 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以有机更新单元为“点”,在街 — 60 — 区游园、主次干道、城市风貌等开展提升改造。提升城市发展 品质,加快团结路等棚户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开工建设功 能复合、业态先进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启动燃料公司、粮食储 备库片区改造,启动浉河三期产业新城起步区开发;高标准推 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路网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基 本消除“断头路”,进一步畅通中心城区路网循环;完善停车 场、交通安全、无障碍设施、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 通系统、行人过街设施;加快供水设施、市政管网、强弱电入 地等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完成一批绿化、亮化、环卫、污水 治理等工程,扩大城市休闲街区、骑行公园、慢行系统,丰富 城市休闲空间,实现老城区环境净化、生态绿化、市容美化、 街灯亮化。加强城市防洪、防涝、消防、抗震等设施建设,完 善重要区位人防工程,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 和人口密集场所安全监管。 管理成常态。坚持集中整治与常态管理相结合,突出抓好 城市“四治”,让城市更加整洁有序、文明规范,营造和谐宜 居的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城市深度清洁 行动,持续开展市容市貌、集贸市场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市容 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交通秩序常态化整治行动,有效治理交通 乱象,实现城区交通畅通高效。持续开展“三违”整治行动, 强力拆除一批违法建筑,加大监管力度,严防新的违法建筑产 生。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提升公厕建设管理水平。健全精神文 明建设长效机制,践行信阳文明 20 条,引导广大群众养成文明 习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 — 61 — 育、智慧医疗、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停车场、智慧消防、 智慧城管、电子政务等智慧系统,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开 发应用,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加强教育、医疗 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 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宜居度。 经营出效益。进一步强化城市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经营意 识,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盘活城市规划区内废弃土地、闲置土 地、破产企业、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强化城 市建设要素保障。对平中大街、平西路等重点街区经营业态进 行优化调整,积极引进金融、保险、证券等公司分支机构入驻, 多措并举发展城市经济。优化住房供给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 健康发展,增强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推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 聚合产业、科研、教育、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增强产业辐射 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专栏 4:城区全面提质扩能重大工程 新城区东南向扩展的思路和项目。启动平桥新城区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与浉河南片区规划 衔接,注重城市功能升级和品质提升,注重自然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重点实施平桥产业集聚 区南片区道路及桥梁新建工程;浉河三期河道防洪绿化景观工程;浉河三期南片区管网新建工 程。 市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完成平西路南延至浉河北路,将光明路、富民路南延至平桥 大道,将平桥大道下穿铁路涵洞改为上跨铁路,新建平东路、工十路跨浉河大桥,将福桥改造 为车行桥,形成内连外通、迅捷畅达的城区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提高平中大街等道路的立面 改造、绿化景观和文化内涵。抓紧完成平桥大道东段提质改造工程、团结路拓宽工程、平南大 道修复工程、双郝路亮化和平矿路亮化、平西沟提质改造工程、浉河北路改建工程。 公共服务提级扩面工程。抓紧建成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综合楼、中医院病房楼改扩建项目、 会展中心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提质扩容、六职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 程。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生态环境建设提标扩能工程。加快推进两河口湿地公园和震雷山自然保护地的综合改造提 — 62 — 专栏 4:城区全面提质扩能重大工程 升,着力打造平桥城市名片。完成一批小游园、小广场升级改造和新增绿地建设。 物流快递配送服务提质增效工程。建设统一分拨中转的公共配送中心,发展共同配送等 新模式,满足小微企业和群众日常物流分拨配送需要。支持社会力量面向家庭用户和单位职工 等受众群体,布设不同类型的智能快件箱,提供便捷安全的最后 100 米服务。在城区周边建设 4-6 个冷库,配建理货和分拣等冷链配送设施,保障农副产品全程冷鲜冷冻保存和运输。建设 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推广“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 冷链配送”等新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在大中型商场、超市建设冷链物流前置仓,解决冷链物流 “最后一公里”问题。规划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或迁建新建,合理扩大规模和服务半径,改善交 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在批发型农贸市场配置检测检验设备,确保进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完善 零售型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环保设施。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在确保完成 2000 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3 年内完成 78 个 老旧小区改造和团结路棚户区改造,到 2025 年全部完成 2005 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工程。一是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 字终端和系统改造建设,推进车站、社区、商场等重点区域 5G 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建设深 度覆盖的物联网,采集基本信息 60 平方公里,推进工业交通物流等领域物联感知设施部署, 开展无人机、机器人运转所需配套设施建设、医疗废弃物处理智能设施建设。二是结合场景需 求,建设综合性、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应急、市政、交通、卫健、社区等公共领域部 门间数据整合共享和公共领域智慧化应用,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部署智能交 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感知终端,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整合市场监管、环境监管、 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等事项,推行“云上政务”,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整合教育、医疗、养 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建设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工具便捷化。 三是建设智慧城管核心平台,开发应用智慧综合执法系统、智慧市容环卫管理系统、智能停车 管理系统、油烟监测专题展示平台、智慧灯联系统,形成涵盖执法、环卫、交通等多领域的信 息化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区域中心城市强功能工程。谋划推进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天然气储备中心、粮食储备 中心、LNG 储备中心、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城市“矿产”开发利用中 心等工程。规划建设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人 才市场、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科技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数据中心等要 素市场核心区。 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实施防洪排涝设施更新加固、抗灾除险、人防工程、应急体系建设等 工程。 — 63 — 第二节 有序推进重点镇特色镇建设 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和立体开发,新建住宅试 点推广街区制,培育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小镇。支持明港镇立足 信阳市域主中心明港组团,加快建设成小城市,依托明港机场, 加快明港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航空物流、航空教育培训、临 空制造业以及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拓展临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 培育形成临港经济、枢纽经济新优势。支持产业基础较好、具 有交通区位优势、生态文化旅游优势的乡镇,承接中心城市产 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建设协作配套型原料基地和初加工型的 产业园区,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城镇服务 功能,完善物流配送、技术服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公 共服务网络节点,吸引人口转移集聚,形成产城融合、功能复 合、充满活力的特色小镇,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 第三节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完善线上申 请审核系统,有效提高落户便利度。完善利用大数据技术,建 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加快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 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加强非户籍常 住人口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完善 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挂钩机制,加大对吸纳落户和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办事处、镇的 — 64 — 基础设施投资补助、建设用地支持力度。 专栏 5:乡镇发展指引 明港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钢铁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强链”、物流等新兴产业 “补链”、航空等未来产业“建链”,谋划航空港经济区建设,积极招引航空装备制造、民用 航空教育、航空物流、航空运输服务等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一区两园”协同发展。规划好新 集、何岗、尚河、邹庄、段湾等村庄建设,打造新集村、何岗村、尚河村、邹庄村等特色观光 带。加快建成新兴航空城市,增强信阳中心城市重要组团功能。 五里店办事处:北片 5 个居委会以发展工业和为主,服务存量企业,严控新上企业,加大 对高附加值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南片 3 个居委会发展乡村旅游业、第三产业为主,加强佛山 村湿地景观、鱼米茶乡和七桥村田园水乡建设,做好郝堂美丽乡村的放大提升,扩发美丽乡村 外延,打造大郝堂旅游环线。 高梁店乡:扩大箱包加工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中草药、油牡丹、梅花鹿、黄牛、葛根、蔬 菜等特色种养殖,依托天康集团加快生猪养殖一体化建设,以核桃谷、登丰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辐射周边,发展集生产、观赏、康养、研学、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田园综合体和 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将高梁店乡建设成为“生态之乡、健康之乡、和谐之乡”。 五里镇:利用完善的交通设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成为豫南区域性物流重点镇。加 快实施垃圾发电厂、绿色建材园、冷链物流园、农贸市场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十里水乡旅游项 目、田园综合体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打造循环经济示范镇、物流重镇、水乡游特色镇。 长台关乡:以易湾大桥到 107 国道连结线为轴线,打造沿淮绿色生态蔬菜基地;以农业部 定点花生市场建设为引导,做优做强花生产业;以信阳奥吉特食用菌和板栗加工厂为依托,发 展冷链物流仓储中心。 平昌关镇:持续发展壮大现代特色农业,依托现有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田园风光观 光基地,围绕出山店水库环库路沿线打造集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文化旅游、 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精品环湖旅游路线,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观赏有效融合提升,建 设具有豫楚特色的田园淮畔古镇。 彭家湾乡:高水平建设特帮生态产业体验园、何寨村何寨沟生态园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沿淮生态农业、特色高效农业、康养休闲,加快推进“花海彭湾,城市花园”建设,增创发展 新优势。与五里镇共同打造“十里水乡”。 洋河镇:围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探索集中连片、园区化布 局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形成带动东大岗特色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核心区。 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服饰加工和商贸流通业,打造商贸重镇、生态小镇、旅游 名镇。 龙井乡:加快建成汪岗村中合生态二期、河南牧原集团或四川巨星集团设施农业用地项目、 信阳香草精灵乐园农耕研学项目、神舟科技园等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养殖业和乡村生态旅 — 65 — 专栏 5:乡镇发展指引 游业,创响“香草精灵工艺”品牌,打造“梦里水乡,花果龙井”。加快推进集生猪屠宰、冷 冻、调拨、运输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建设。 查山乡:以发展果桑、蚕桑等产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精深加工、 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和集约化,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凤凰山、红旗茶场为依托,完善西大岗旅游沿线观光 带,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依托牧原集团加快生猪养殖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分散式风电。 邢集镇:加快天目山生态修复、水域生态修复项目落地实施,围绕红绿资源做文章,打造旅游 新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成特色突出的区域西北沿边商贸旅游镇。 肖王镇:发展生态养殖经济,争创省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淮上文化旅游观光园, 大力发展肉类腌腊制品、粮油仓储、商贸物流业,打造信北粮仓、玫瑰之乡和商贸小镇。 王岗乡:着力抓好畜禽园区、肉兔园区、乳鸽、蔬菜、渔业规模化发展,打造小微工业产 业园,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增长点。 肖店乡:积极发展“互联网+特色产业+旅游”,重点发展建筑桩基、餐饮美食、民宿旅 游、兰花种植、生猪养殖、艾蒿全产业链等产业基地,打造以“桩基之乡、美食之乡、红色之 乡、生态之乡”等为特色的淮北三县交界特色中心乡镇。 胡店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构建多平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大力 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促进农业现代化。 陆庙办事处:对接羊山新区、高新区等基础设施,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大 力发展现代物流及商贸服务、养老产业、茶产业、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与五里镇、洋河镇联 动打造“十里水乡”。 兰店办事处:实施全域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王寨村红色拓展训练基地,打造相林村刘庄、 雷寨村马庄、王寨村瓦房庄精品民宿,建成城市近郊旅游康养基地。 平西街道办:围绕中心城区建设,全力做好建业未来城、恒大御景湾、世界城、九环中心 城、妇幼保健院分院、新时代家俱广场等项目的服务工作。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加强街道、社 区精细化管理,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 甘岸办事处:以甘岸集镇为依托发展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蔬菜、水稻、瓜果为主的高效 采摘观光农业基地,积极发展蔬菜、水稻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出山店水库和淮河自 然风光发展旅游,观光与采摘,休闲与康养,运动与娱乐,研学与文化,民宿与饮食产业的农 业田园综合体。 震雷山办事处:围绕信阳“城市公园”和职教、养老基地定位,实施“旅游+”战略,促 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农村农事体验、亲子研学、自驾露营、飞行观摩、健康养生、红色文化 游、茶旅融合游等乡村旅游路线,积极推动震雷山景区创 A 工作,大力发展农家客栈(民 宿)、餐饮、娱乐、采摘观光、土特产品以及保险金融服务、信息产业等服务业。积极发展茶 叶、蔬菜、板栗、花卉等特色产业和都市生态农业。 — 66 — 专栏 5:乡镇发展指引 平桥街道办事处:改造老城区,发展新城区,以三产为主导,推动二三产协调发展,实现 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形成老城改造区、规划建设区等“二片区”及特色商贸区、餐饮服务 区、汽贸物流区、有机更新区、休闲养生区和行政服务区等“多园区”的发展格局。 城阳城址管委会:加快推进城阳城址基础设施和内城环境整治工程,重点打造城阳城址农 文旅融合示范片区;加大招商合作力度,发展具有农业收益的观光旅游项目。 第二十三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县域治理“三起来”的重大要求,坚持以城带乡、城 乡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推进城乡要素资 源自由流动、均衡配置、平等交换为重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 体制机制,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 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一体化。 第一节 构建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 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 等因素,与构建健康城乡发展空间格局为导向,以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统筹布局生态、农 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 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 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布局, 保障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确保重大发展战 略落地实施。强化错位发展理念,加强国土空间用途分类管控, 精准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城市化地区更高效率集聚经济和人 — 67 — 口,保护好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 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 达程度比较均匀,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完善国土空间基础 信息平台,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留白机制, 预留未来发展空间。 第二节 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推进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 动、均衡配置、平等交换为重点,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 产城融合、产镇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加快供排 水市场化改革,实施城乡统一供水工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 服务效能。推进城乡供气一体化。配合市管好用好特许经营权, 加快中心城区燃气入户,完成中心城区中低压管网建设,加快 乡镇用气管网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居民用上清洁能源。推进城 乡环卫一体化。持续深化环卫管理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垃圾 分类和减量化,加快建设垃圾分拣中心、餐厨垃圾处理中心, 新建一批乡镇垃圾中转站。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谋划推动国 储林项目,集中建设环城林带、出城道路、通道造林,推动生 态产业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 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加强城乡医疗体系建设,推进医 共体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全区优质医疗资源。推进城乡交 通一体化。对城乡交通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提升,打通 断头路、连接路,实现路畅道通,打造“城乡公交+班线客运” — 68 — 村村通客车升级版。推进城乡保障一体化。聚焦“一老一小一 残一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实现老有所养、幼 有所依、残有所助、贫有所扶。运用土地扶持、配套设施建设 补助、项目商业价值挖掘、优质资产捆绑开发等方式,吸引城 市工商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夯实强区富民的产业支撑 按照“分类推进、夯实产业、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改革 创新”思路,因地制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组团向心发展,提 高产业承载能力,打造钢铁、光学电子、先进装备制造、新型 建材、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集群;突出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康养产业;推进生态价值 转换,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米、优质专用弱筋小麦、沿淮蔬菜、 植物油、绿色畜禽和都市生态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 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 的载体作用,推进融入中心城区产业链供应链。 第六篇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农村体系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持“规划一 张图、建设一盘棋、产业一条链、基础一张网”的工作思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 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 69 — 第二十四章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 系,推动实现“六高六化”,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淮 河经济带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强化耕地保护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 地制度,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 位一体”保护,严厉打击滥征、乱占耕地等行为,严禁耕地非 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开展国土综合整治行动,依法加强耕 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有效提高农村耕地集中连片程度。推广 秸秆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产能监 测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 和污染耕地阻控修复,耕地基础地力提升 0.5 个等级,良种覆盖 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达到 90%。 第二节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河南省新一轮高 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和标准,持续改 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成集中连片、 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 70 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 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 110 万亩以上,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 93 — 70 —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 30 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 10 亿 斤左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粮食生 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水平,积极打造特色农 产品优势区,拓宽高标准农田监管资金投入渠道,加强新增耕 地指标跨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构建建管并重长效机 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农田工 程设施长效运行。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园区化布局、组织 化经营、数字化赋能、融合化发展的思路,做强做优高效种养 业和绿色食品业,推进我区由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变。 突出特色优势、龙头带动、品牌引领、要素集聚,重点发展优 质稻米、优质专用弱筋小麦、沿淮蔬菜、植物油、绿色畜禽和 都市生态农业等六大产业化集群。在明港、平昌、甘岸办事处、 长台、胡店、肖店、肖王、五里镇等乡镇,抓好绿色高质高效 示范园区创建,培育发展优质绿色稻米品牌;在平昌、查山、 明港、邢集、长台、胡店、肖店、龙井等乡镇,建设优质专用 弱筋小麦产区,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产加销储一体化发展;在明 港、长台关、王岗、邢集、胡店、肖店、龙井、平昌、兰店办 事处筹建处等乡镇,强化优质花生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优质植 物油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沿淮蔬菜产业带,打造绿色果蔬产业 集群;加快生猪产业园建设,发展一批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 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 — 71 — 绿化美化的美丽牧场,培育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业 集群;抓好有机茶种植加工、万亩花卉基地工程、精品植物园 和高档采摘园、龙井千亩蓝莓基地和茭白种植基地建设,形成 都市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以 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力争到 2025 年农产品 品牌总数达到 100 个以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 20 个以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 2 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 20 个,全区农业标准化推广率达到 30%以上。 第四节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链集群。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田园综合 体等示范性平台载体为依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 业体系、创新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 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 稻米、小麦、花生、果蔬、畜牧养殖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 60 亿元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 套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加强农业与物流产业链接融合, 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培育 10 个特色电商镇、80 个电商村 和 20 家农产品电商骨干企业,构建“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电子 商务+物流配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十四五”期间布局建设 3-5 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 园区。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发展,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 振兴,重点打造 4-5 个年综合收入超 50 万元的乡村旅游康养产 — 72 — 业集群。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保鲜、储藏、分级、 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菜变肴、 果变汁等食品类初加工,培育一批农业食品融合企业,实现循 环增值、梯次增值、链式增值。 优化乡村产业新格局。聚焦乡(镇)域 1―2 个主导产业, 吸引资本聚乡(镇)、能人入乡(镇)、技术进乡(镇),建 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 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乡(镇),打造主业强、百业兴、 宜居宜业的农民区域服务中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规划建设 6-8 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田园 综合体和康养综合体等平台载体。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拓 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广村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建设富有特色、 规模适中、辐射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集聚区,合理布局农副产 品加工地、仓储集散地、综合批发市场、快递物流园、电商服 务站等,培育一批“产品小而特、业态精而美、布局聚而合” 的“一村一品”示范乡村,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 展格局,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配套、集聚发展。实 施村集体经济大提升行动,通过村组建股、资产入股、产业设 股、农民持股,加快推进农村资产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 变股东,发展壮大股份合作经济。“十四五”期末,所有行政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 10 万元,其中 5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 收入达到 20 万元以上。 第二十五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 73 —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完善农 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 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第一节 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引领 突出信阳特色,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规划,抓紧“多规合 一”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期间实现 20 个 乡镇、办事处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确定村庄布局和 规模。按照城郊融合、拓展提升、特色保护、整治改善、搬迁 撤并等五种类型加强分类指导,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 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合理 安排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先进制造业布局在产业集聚 区,初加工和劳动密集型配套产业布局在乡镇,公共基础设施 优先向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布局,推进 数字乡村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中心村,引导“空心村”人口 向城区、乡镇、中心村集聚。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抓好 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改善村容村 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建立符合农村 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合理调整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布局,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厕所粪 — 74 — 污基本得到处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形 成路河沿线风景林、村中空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真正 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开展创建“美丽庭院”行动,推动 农村住户改院、改水、改厕、改厨。坚持“一户一宅”、“建 新拆旧”,开展“空置房”整治,拆除残垣断壁,清除杂物和 庭院养殖栏舍,进行复耕复绿,对过于分散的破旧民居进行集 聚型拆迁改造,多元化利用农户闲置房屋。到 2025 年,建设 75 个整治成效显著、地域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示范村,农村生活 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实现村庄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 率达到 45%以上,市级以上美丽乡村达到 35%以上,把平桥建 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示范区。 第三节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公 路通村入组、通客车提质工程,实现所有 20 户以上具备条件的 自然村通硬化路,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域示范。巩固提升一 批农村饮水工程,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 城乡一体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 90%以上,供水水质全面达 到国家规定标准,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长期效益。加快 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深化通 讯和广播电视普遍服务,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 5G 网络建设, 支持新建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 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城乡统筹,推进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 — 75 — 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和 服务能力全部达标,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加强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第四节 实施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跃升工程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严乡强村育新”计划,坚 持“三有三带”标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夯实乡村振 兴的治理根基,以党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维护稳定、文明乡 风等各项工作。坚持乡镇工作“三结合”,深化拓展“四议两 公开”工作法,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 村善治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推进“非遗挖掘传 承”提升工程、“全民阅读”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乡 村文艺巡演”四项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形成文 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五节 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在农村社区、 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链等 建立党组织力度,重视从乡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 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农村带头人,充分发挥 农村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培养造就一支“土专家”“田秀才”、 新乡贤、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专栏 6: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突出产业环节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 着力争打造 6 大产业化集群: — 76 — 专栏 6: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优质稻米产业化集群。在明港、平昌、甘岸、长台、胡店、肖店、肖王、 五里镇等乡镇,抓好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园区创建,培育发展优质绿色大米、优质 稻虾共作品牌,2025 年,稻田综合种养稳定在 5 万亩,再生稻发展到 2.6 万亩, 发展优质水稻 20 万亩以上,发展优质稻米品牌 20 个以上,建成 0.5 万吨以上优质 稻米加工生产中心 5 个。 —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产业化集群。在平昌、查山、明港、邢集、长台、胡店、 肖店、龙井等乡镇,建设优质专用弱筋小麦产区,到 2025 年全区发展优质专用小 麦 25 万亩以上,有机小麦达到 5 万亩以上,新建优质专用小麦产加销储中心 2 个, 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产加销储一体化发展。 —植物油产业化集群。强化优质花生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明港、长台关、王 岗、邢集、胡店、肖店、龙井、平昌、兰店办事处筹建处等乡镇花生种植面积达 到 35 万亩,花生总产量可达 12 万吨,形成优质植物油产业集群。 —沿淮蔬菜产业化集群。大力发展沿淮蔬菜产业带,到 2025 年,果蔬总面积 达到 25 万亩,新建区域果蔬冷链物流产销中心 2 个,打造绿色果蔬产业集群。 —绿色畜禽产业化集群。加快生猪产业园建设,发展一批场区布局合理、设 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整体绿化美化的省 级美丽牧场,培育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业集群。 —都市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抓好有机茶种植加工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 13.5 万亩, 总产量约 3500 吨。 规划建设万亩花卉基地工程、 精品植物园和高档采摘园、 1000 亩龙井蓝莓基地、肖店兰花科技园,形成都市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现代农业示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突出园区化布局,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向园 区集中,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科技服务、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机衔接, 着力打造 5-6 个综合收入超亿元的示范性园区平台。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以品牌和特色为主导,以要素集聚化、耕作机 械化、产品优质化为导向,规划建设 2-3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整体布局、组 团建设的思路,统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构建综合服务体系, 分区建设生态农业片区、设施农业片区、循环农业片区、精准高效农业片区等, 打造一批小众类、中高端、精致化的乡村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创建政策集成、要 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的现代农业样板区,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奠 定基础。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程。以生物农业、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一 区一主题”的思路,继续推进花卉苗木科技示范园建设,再规划建设 2-3 个农业科 技示范园区。明确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功能区,集聚创新资源,搭建创 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注重创新示范,合理布局科技育种、物联网农业、集约 节约农业、生态高效养殖业等片区。强化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引入 各类研发基地、实验基地和智慧农业工厂,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 — 77 — 专栏 6: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转化运用。创建“双创”实训孵化基地和农村“三新”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农业 科技创新驱动先行区,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创造条件。 —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把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融合提升,把生 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及其他第三产业交融集成,规划建设 2-3 个以特色突出的自然村落和田园农业为核心,融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 验、民宿餐饮以及新型农村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统一推进基础设施、产业 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布局农村产业区、生活宜 居区、创意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分区,配套建设供排水、宽 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服务中心、农业专题展示及安全监测系 统。积极开展跨产业、多功能、高价值、创新型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 展示现代农业新景象和新魅力,营造韵味独特、内涵丰富、活力充足的田园社区, 打造挖掘农业农村新功能新价值的先导区。 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工程。依托郝堂村、佛山村、七桥村、震雷山、两河 口、中山铺等项目,打造大郝堂乡村漫游廊;依托平桥区城阳城址管委会、明港 镇(新集村、何岗村)、邢集镇(天目山、尖山村、高堰村)、查山乡(凤凰山、 红旗茶场)、兰店办事处(王寨村)、甘岸、长台关等乡镇,打造西大岗豫楚风 光廊;依托陆庙办事处筹建处(陆庙村、金牛店村、苏庙村)、洋河镇(陈畈村、 黄院村)、五里镇(大堰河村、松岗村)、彭家湾乡(潘寨村、陈寨村)等乡镇, 打造东大岗水乡游赏线廊;依托平桥区域内淮河水系和出山店水库周边范围,以 及石板沟村、王畈村、大埠口豫见江南、二郎村、陈寨村、易湾村、上淮金龙湾、 淮河长台古渡小镇、神州海棠园等沿线项目,打造沿淮生态观光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 40 个,其中 省级龙头企业达到 8 个、国家级龙头企业 2 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 10 个,过 5 亿元企业达到 2 个,过 10 亿元企业 1 个。全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到 1600 个,培育国家示范社 6 个、省级示范社 15 个、市级示范社 70 个;全区家庭农场 发展到 1200 家,培育国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4 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35 个。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垃圾治理专项工程,2025 年全区农村 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 100%;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程,加快推动城镇污水 管网和服务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45%以上;大力 推进“厕所革命”,2025 年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5%;实施村庄硬化绿 化亮化工程,优化完善村庄路网,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推进村 庄绿化。到 2025 年前,30 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占比达到 90%,乡村绿化覆盖率 达到 50%以上;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到 2025 年,确保全区安全饮水,农村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以上。 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大力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 套,加快推广应用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机械装备,推动“机器换人”向全产业、 — 78 — 专栏 6: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全区域覆盖。推进秸秆饲草收集、加工贮存和畜禽水产绿色养殖机械化。到 2025 年全区主要农作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95%左右。 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集中扶持 8-10 个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此为支撑,规范发展农机、灌溉、疫病防治、 质量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互联网+、 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区的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 和疫情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大力推广“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电子商 务”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构建贯通生产流通消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农村现代 流通网络。布局建设 3-4 个设施功能完备、管理先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集 散中心、展销中心和物流加工配送中心。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 场建设冷藏冷冻、流通加工冷链设施。支持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向农产品生产和 消费两端延伸经营链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 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城市社区设立直供直销专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持续开展“五面红旗”评选、“红领新青 年”培育、“红星青年党员”培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 范作用;实施“信阳英才”计划,培育乡土人才,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到村 工作;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文明 户评比活动等,吸引人才、资金、技术、智慧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支持、资金支持和组织支持,提升群众人文素养,改善乡村文化风貌。 第二十六章 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 之路,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 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 共创,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 生态。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建立龙 头带动、示范引领、合理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动 土地规模经营,到 2025 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 60%以上,其 中规模经营面积超过 30 万亩。建设千亩以上规模的国家级示范 — 79 — 点 2 个、500 亩以上规模的省级示范基地 5 个、300 亩以上的市 级示范基地 10 个,200 亩以上的区级示范基地 20 个。以专业化 家庭农场和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培育农村新型 经营主体。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财产权和资金、 技术等入股组建农民合作社。支持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 推进国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 效益好、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旗舰型合作社。推动农民合作 社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发展产业联盟,组建大型企业集 团,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 等组建联合社,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三级联创,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农村资产 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到 2025 年全区农村集体经 营性资产实现“三变”达到 50%以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 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 转让。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落实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留乡 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园建设。 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推广激励。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普惠金融农村覆盖面,推进农业 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完善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各 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农业领域,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农民 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 革,完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功能。 — 80 — 第二十七章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 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健全完善脱贫攻坚和民生兜底保 障制度,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 体稳定,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 好生活。 第一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 个不摘”政策,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易致贫人口不入贫。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 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 继续精准施策,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保持财政 投入稳定,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 发展扶持工作,扎实做好帮扶工作,促进易致贫群众尽快融入 新生活。持续开展消费减贫和扶贫扶智,不断加大以工代赈投 入,扩大实施范围和收益对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推动无法获得稳定收入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实现应保尽保、 应兜尽兜。 第二节 做好后脱贫时代政策衔接 全面落实党中央设立 5 年过渡期的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 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 — 81 — 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优化完善结对帮扶关系和协作帮 扶模式,深化拓展“千企帮千村”行动。抚恤优待革命烈士家 属,关心关爱老红军、烈军属、烈士后代、复退军人和老党员 等优抚对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提升生活水平,加强“全 国双拥模范城”建设。建立帮扶基金,制定乡村相对贫困家庭 一家一个大学生、一家一个技工扶持计划,从根本上增强农民 致富技能,让每个家庭获得持续的收入来源,保障乡村困难家 庭彻底脱贫。 第七篇 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基建提级,完善功能,优化 布局,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 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乡综合承载力和支撑能力。 第二十八章 完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智慧服务、绿色发展的方向, 提高交通网络现代化水平。实施网络完善工程,加快许信高速、 明鸡高速、国道 107、312 改线工程建设,同步推进高速出入口 连接线工程,畅通出省出市通道。高标准推进省道 333 线改造 及跨京广铁路建设工程、县乡道路和危桥改造工程、旅游专用 道路提质升级工程,补强乡村交通网络短板。推进 12 个四级汽 — 82 — 车客运场站建设,规划建设明港公交停车场,增强服务功能。 配合实施明港机场扩建工程,加快航空口岸建设。到“十四五” 末,实现“干线公路等级全面提升、重要县道达到二级、主要 乡道达到三级、村村通水泥路”的交通道路网络,完成 12 个四 级汽车客运场站建设,提升完善甘岸办事处、孔庄、明港三个 公交场站建设。全力配合实施明港机场扩建工程,启动长台关 淮河航运工程,积极配合宁西铁路开工建设。大力推进智能交 通发展,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装备应用。完善邮政、 仓储物流等“通道+枢纽+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加强智能管理 系统、公共信息系统和客货运场站枢纽建设,发展多式联运, 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增强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健全路政建管 维护运行机制,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构建高铁、 公路、水运、航空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体系。 第二十九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 率。坚持集中式与分散式并举,大力发展新能源,“十四五” 期间,依托静脉产业园和区域新建垃圾发电、风电、光伏发电 等新能源,逐步构建起多能互补、智能调控的可持续能源基础 设施。加快输变电网智能化改造,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 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增强电力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增量配电网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广泛接入、就地消纳和 送出能力,促进智能互联,消除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形成各电 — 83 — 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统筹 布局加油、加气、充(换)电等设施。优化布局电力、燃气、 热力、供暖、供冷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分布式可再生能 源、储能和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终端 一体化的集成功能系统。探索开展新能源物联网的应用,运用 智能技术,把发电、储能、配电、用能和控制结合起来,构建 一个新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推进能源 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实施民用天然气全域覆盖行动。 加强天然气输供管网及储气站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第三十章 大力推进水利现代化 围绕保护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优化水生态,完善水利基 础设施网络,建成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高效 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坚持河长制、湖 长制,以淮河、浉河为重点,实施一批“四水同治”项目。按 照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大连通的思路,布局实施西大岗 和平昌引水工程、小型供水工程、规模化水厂、管网延伸和更 新改造等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系统实施农村饮水水源地表 化项目。抓紧推进浉河三期治理、淮河上游生态综合治理、柳 河、明河、洋河、杜河平桥段等 16 条河流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抓好老鸦河水库—王堂水库连通工程建设。重要河湖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率达到 80%以上。河湖生态环境水量基本保障,河湖 水域面积不减少,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新增水土流失综 — 84 — 合治理面积 20 平方公里。加快平西沟下游东支、中山铺河、吴 家上湾河等河流雨污分流、水系疏浚、护坡加固、河岸绿化等 工程建设,完成涝区治理、红石嘴水库及其他中小水库除险加 固、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配套、出山店水库西大岗引调水工程, 构建旱引涝排、上灌下补、内连外通、峰枯互补、调洪防灾、 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十四五”期间,确保淮河、浉河、 洋河、杜河等重要河流达到流域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完成 5 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任务,恢复和新增有效灌 溉面积 17.2 万亩,每年节水 1495 万方,全域新增供水能力 200 万立方米/年,完成全区 18 个乡镇 21 处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 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强化对水文、气象、山洪、地 质灾害、雨情、旱情等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建立健全 “清四乱”长效机制,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专栏 7: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域内干线公路。S333 线路面中修项目全长 26.5 公里;G107 改线工程,境内 全长 46.719 公里;G312 改线工程,境内全长 25.6 公里。 农村公路。重点解决县乡道升级改造,产业集聚区、农村旅游景点道路的建 设改造,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 22 个,计 279 公里;4.5 米及以下窄路面村道拓宽 改造 200 公里,4.5 米畅返不畅项目 100 公里;完成 20 户以上未通达道路 200 公 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200 公里;新建及危桥改造 1000 延米。 航运工程。实施淮河干流长台关乡段至淮河干流肖王镇梅黄段航运工程,总 长 56km,河道清淤深度 3 米左右,河道宽 75 米左右,在长台关乡、肖王乡修建 航运码头 2 处,建设配套附属设施。 场站建设。推进 12 个四级汽车客运场站建设,提升完善甘岸、孔庄、明港三 个公交场站建设。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共谋划供水保障、水旱灾害防御、农田 水利、水系连通、水环境治理、河道治理、水土保持 7 类 23 个项目,工程估算总 投资 144.97 亿元。加快实施出山店水库至明港镇供水工程,解决沿线乡镇生活用 — 85 — 专栏 7: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水和工业用水;实施西大岗水系连通工程,解决西大岗相关乡镇农业灌溉用水、 生活用水和明港镇工业用水保障问题;抓紧实施平昌引水工程、红石嘴水库除险 加固工程、小型水库预警系统建设工程、老鸦河水库防汛路工程、中型灌区续建 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老鸦河水库-王堂水库连通工程、红石嘴水库饮用水水源 地保护工程、老鸦河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工程、 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抓好区域内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淮河上游(平 桥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城乡一体化管网延伸工程 4 处,水厂水源地表化 7 处,新建小型供水工程 23 处,规模化水厂能力建设 12 处,更新改造老旧管网 31 处,全区新增供水能力 100 万立方米,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 和管理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 第八篇 加快构建先进文化发展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大别山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转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平桥特色的 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区。 第三十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 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 — 86 — 梦宣传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 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明白中 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 想的信念和决心。 第二节 加强正确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坚持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 体传播工程常态化,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 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运用好电 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大别山革命历 史和大别山精神进行全景式、全方位、延伸式展示宣传。结合 重大节庆活动和节日,组织专题展览和集体教育活动,加快社 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 进文明城市建设。增强民众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 识、生态文明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建设平桥 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塑造新时期平桥人文精神,打造“正气之 区”“文明之区”“诚信之区”“奉献之区”名片。 第三节 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质素养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 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 践中心建设,实施《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持续开展文 — 87 — 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 动。全面推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全力打造政策宣传、理论宣 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文明风尚、法律服务等六大平台。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强化奉献意 识。以“书香平桥”经典名篇朗诵会为依托,推动全民阅读工 程。有效开展以文化广场为主阵地的惠民演出、高雅艺术普及、 “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和新闻“三假”等活动,为未成 年人营造健康文明的成长环境。培育良好家风、乡风、校风、 行风,弘扬诚信文化,推进全社会诚信建设。倡导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开 展劳动创造幸福主体宣传教育,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和宣传力度,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出彩平桥人。 第三十二章 讲好平桥故事 充分挖掘保护传承发扬平桥悠久历史文化孕育的文化品牌, 弘扬文化平桥魅力,引导广大群众关注、热爱、宣传、展示平 桥厚重文化,树立文化平桥良好形象。 第一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重点实施以城阳城址国家遗址考古公园为重点的优秀文化 资源挖掘工程,加强对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的保护 利用,全面提档升级。做好鄂豫边省委旧址和鄂豫边省委红军 — 88 — 游击队诞生地旧址、新四军后勤医院纪念馆、零散烈士纪念设 施、张玉衡故居、红军桥、红军洞、肖店淮河抗日交通站、哨 所、古渡口、黄云樵、尹义华烈士等资料排查登记工作和场馆 修缮工作,充实史料。建立完善的革命文物数据库,推进革命 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以积极筹建鄂豫边省委旧址革命纪念 馆为主,深挖平桥红色文化,打造具有平桥红色印记的革命博 物馆、纪念馆(园),让红色基因库发挥最大社会教育作用。 进一步对全区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做好文化遗产的普查、 保护等工作,加强名人故居、古街古镇等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活化传承,整修恢复石 桥村桥头新石器时期古文化村落遗址、彭家湾乡潘寨村三国战 将傅佥墓遗址等历史遗存、肖店乡龙山文化遗址群,积极收集、 申报“亡羊补牢”非物质文化为国家级遗产项目,升级打造 3—5 个省级非遗项目。 第二节 弘扬红色文化影响 实施平桥红色文化宣传弘扬计划,加快推进以城阳城址国 家遗址考古公园为重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以邢集鄂豫边省 委旧址及红军游击队诞生地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 工程、以“书香平桥”读书活动为依托的全民阅读工程、以文 体广场为主阵地的各类文化惠民工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为重点的非遗项目工程。编写好平桥红色历史,进一步增 强全区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手 — 89 — 机 App、报纸、电视等媒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浓厚的 红色文化氛围,讲好“红色故事”,大力提升平桥红色文化魅 力。加大对红色精神价值的提炼,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群 众和青少年的红色教育,真正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融入灵魂,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擦亮平桥文化品牌,切实把文化自信 和文化振兴转化为建设和谐幸福美丽新平桥的软实力。 第三十三章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 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以普惠共 享为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基础, 加快建设“三个中心”(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志愿服务站)基础设施,构建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支 持乡镇建设具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组建文 艺演出团队。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档次,把“文 化大院”办成“文创大院”。努力办好观众喜闻乐见的多媒体 应用平台。实施文艺作品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 推出更多反应时代气息、人民新创造、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中 原气派的精品力作。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 推广计划等,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 体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凝聚正能量,唱响主 旋律。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 — 90 — Deleted: 形 围,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好文艺演出送基层、 广场舞培训、公益电影放映、图书推广等文化惠民活动,支持 发展民间文化社团,繁荣乡村文化生活。积极开展“送文化下 乡”“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构建网络化、 数字化、多功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先进文 化传播、新媒体应用、信息技术推广、丰富文化生活等复合型 作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 馨的名师大家。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发展档 案事业。大兴全民阅读之风,打造“书香平桥”。 专栏 8:文化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规划兴建区“两馆”。完善区、乡镇、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加快推进一级公共图书 馆和文化馆以及“三馆”分馆建设,支持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乡镇建设群艺馆、博物馆、展览 馆,至少新增 5 座智慧阅读空间和 10 个社区支馆。宣扬“四张名片”。运用好电视、广播、 报刊、网络等媒体,对大别山革命历史和大别山精神进行全景式、全方位、延伸式展示宣传。 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和节日,组织专题展览和集体教育活动,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乡风 文明建设,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创建文明城市,建设平桥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塑造新时期平桥 人文精神,打造“正气之区”“文明之区”“诚信之区”“奉献之区”名片。 提升“四项水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和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努力 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公共文 化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水平、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优秀文化作品推广普 及水平。坚持和落实党管媒体原则,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常态化,开展重 大主题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先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 居民小区的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 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 “和谐幸福美丽新平桥”“中原文化大舞台”等广场文化活动演出,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演出不 少于 200 场次,电影放映不少于 3000 场次。 建设数字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区图书馆和区文化馆为主体,建立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 平台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图书、音像、信息等文化资源进行 — 91 — 专栏 8:文化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数字化信息服务,逐步发展网络终端,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做实“四个工程”。充分挖掘保护 传承发扬平桥悠久历史文化孕育的文化品牌,弘扬文化平桥魅力,引导广大群众关注、热爱、 宣传、展示平桥厚重文化,树立文化平桥良好形象。重点实施以城阳城址国家遗址考古公园为 重点的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工程、以“书香平桥”读书活动为依托的全民阅读工程、以群众文化 活动为主旋律的各类文化惠民工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重点的非遗项目工程。 第三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创新开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 展行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用旅游产业支 撑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节 抓好平桥文化产业“六个融合”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整理优秀传统 文化资源,实施一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提升区域文化品位, 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充分展现平桥人民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 精神风貌。抢抓乡村振兴为契机,强化以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 为主导的产业支撑,优化城乡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元素,推动“文 化+”行动计划,重点做好文化与历史古迹开发融合、文化与现 代农业融合、文化与艺术团体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 创意融合、文化与制造业融合,大力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着力培育引进领航型龙头企业,有效开发丰富的红色文化、生 态文化、民俗文化、信阳美食文化、茶文化、楚豫交融文化资 源,推进文化资源产业化、品牌化开发。依托城阳城独有的楚 文化资源、邱湾等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围绕历史传承、民间传 — 92 — 说、文物展示、考古研究、民俗文化等,着力打造独具豫风楚 韵特色的“楚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游览区”;建设以出山 店水库为核心的活态水利移民文化展示馆、水利文化景观广场、 水利非动力游乐园,构建移民精神家园。 第二节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 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 计算、大数据、数字虚拟等新技术在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应用, 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文 化产业“云、网、端”基础设施,主动对接新型基建平台、技 术,推动文化大数据采集、储存、加工、分析和服务等环节产 品开发,培育一批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构建文 化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打造新兴数字文化资源转播平台, 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 形成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产业链体系。 第三节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 着力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发 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网络视听、移动多 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沉浸式、终端型、体 验型、创意型、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线上线下结合的 文化消费新业态。探索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等,吸引国内外私 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 景区旅游领域。建立并完善版权交易、知识产权抵押环节金融资 — 93 — 本参与机制,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十四五”末,力争 培育 3 家以上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文化骨干企业和若干个产值 500 万元以上文化产业企业,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达到 4%左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九篇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生态强区战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 第三十五章 加强国土生态化整治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理论,实施“绿满平桥”国土绿化行动,筑牢生态安全屏 障。按照廊道林荫化、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 乡村林果化、庭院花园化的要求,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并 举,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调整树种、林种和种植结构。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农田林 网、沿淮片区国家储备林基地、城市防护林带建设等工程,加 快推进淮河生态廊道、河湖库渠、荒山、荒滩绿化和退化林改 造。抓紧实施淮河湿地生态修复、龙河、柳河、漕河生态修复 治理、明港镇水源地生态保护、林业生态修复、小流域治理、 淮河支流河道水系滩涂治理、人工湿地和水环境生态修复等工 程。加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坡耕地综合治理,进一步巩固 — 94 — 天目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果,保护修复大明湖生态湿地、两 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淮河湿地和河湖生态系统。构建城市绿色 生活圈、环城生态防护圈,优化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生态园 林系统。到 2025 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37%,森林蓄积量达 到 152.6 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 12.7 万亩,林下经济面积达 到 5 万亩,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 219 万吨。 第三十六章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行源头严控、过 程严管、末端严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环境保卫战。 第一节 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严格落实控尘、控 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等“六控”措施。进一步加大“散 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全部搬迁拆除城区铁合金、砖瓦窑、水 泥粉磨站等重污染企业,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科学实施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 强力推进“双替代”改造,逐步扩大“禁煤区”覆盖范围。进 一步加大移动污染源管控,加快老旧车淘汰和新能源车辆推广。 全力抓好烟花爆竹禁放工作和秸秆禁烧工作。“十四五”期间, 确保完成省、市政府确定的 PM10、PM2.5 浓度削减目标,确保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第二节 全力打赢碧水保卫战 — 95 — 围绕水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目标,以保障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为核心,以河流断面水质达标为重点,以重点区域流域整治为突 破口,加强干旱和冬季枯水期水污染应急应对工作,确保枯水期 断面水质不发生反弹。开展全域清河行动,实施河道综合整治, 保障河流生态流量,逐步恢复水生态。加强沿岸入河排污口治理, 加快城区污水截污,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加快消除黑臭水 体。持续开展巡河,及时发现污染源。加强涉水企业、工业园区 监管。继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大饮用水水源地治理 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十四五”期间,确保完成省、 市政府确定的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改善目标。 第三节 全力打赢净土保卫战 加强源头预防,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农用地土壤监 测监控,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农膜区域性 回收利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工作。强力开展农村 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着力解决养殖 业污染,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进一步加强固废、危废、危险化学品监管,强化危废运输“五 联单”管理,严查违法转运行为,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第三十七章 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坚持绿色化、资源化、循环化,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推进资源总 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 96 —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第一节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实行用能预算管理,压实 节能减煤降耗目标责任,实施区域能评制度,建立区域负面准 入清单。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严把能耗准入关口, 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 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监察,促进节约用能、合理用能。 充分发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作用,严格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提升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效水平。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 机构等重点领域综合节能改造,规划建设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 台。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优化用水结构,实 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强化雨水、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 推行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先进节能节水技术、产品、 设备应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梯级利用、智慧用水管理 等服务模式。 第二节 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建立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 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科学 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非电行业煤炭消费,大力发 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低碳能源比重。推进大气污染物与温室 气体协同减排,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 度。加快重点领域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引导企业自愿减 — 97 — 排温室气体,积极开展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 工程等试点,创建提升碳汇规模和质量,加强碳减排统计、核 查、监管等基础能力建设。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 环境准入清单,开展重大产业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环境政 策经济社会影响评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综合运用环保、 能耗、质量、安全等政策,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严控“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和向乡村转移。严格落实强制性 清洁生产审核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扩大生 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实 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既 有建筑绿色改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推 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倡导和践行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 理念和生活方式,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文明用餐、节俭消 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扩大政府绿色产品采购规模,推 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等绿色产品,营造节约 能源和绿色环保的社会风尚。 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强化不同行 业间和上下游企业间原料产品互供、能源资源协同利用,推广 使用再生产品和再生原料,加强企业、园区、城镇间能源资源 — 98 — 等设施共建共享,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健全废旧物资回收、 分拣和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快递包装可循环、可降解、易回收,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先进节能、节水环保技术研发和 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有毒有害原料清洁化替代,培育一批专业 化骨干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第五节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区域,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严 格环保执法,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打好 日常监管、交叉检查、专项检查等环境执法组合拳。将环境保 护目标责任分解落实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建立健 全环保工作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绩效 评估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利用“大 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加强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 及时研判环境保护难点问题。实施有利于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 的价格、财政、投资、土地政策,落实生态补偿与环境质量改 善挂钩的财政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加大环保基 础设施运行费补贴力度。重点围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 山”,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鼓励社会资本 进入环保基础设施领域,推广小城镇、园区环境综合治理托管 服务模式。扩大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 艺改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领域的开放合作。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空间配置,大力发展森林庄园、森林康养产 业、特色经济林等绿色富民产业,丰富生态产品,构建“一带” — 99 — (淮河生态保育带)、“一圈”(环出山店水库生态经济圈)、 “一区”(天目山森林生态旅游康养区)生态经济格局,培育 生态经济新优势。 专栏 9: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造林绿化工程。大力开展绿化提升工程,结合河、渠、沟、湾、塘、岗和四旁等地形进行 绿化,充分展现豫南独特的乡村风貌。充分利用水岸沿线的宜林地、疏林地、苗圃地及其他可 造林地块进行造林绿化,并衔接周边的湿地、农田林网、道路林网等,扩大森林面积,增强水 源涵养功能、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实施 15 条河流 80 公里生态廊道建设。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推进两河口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保护浉河生物多样性与天然生境。在 平桥区域内 125 公里的淮河两岸 2 千米控制范围内建设 18 万亩湿地,种植湿地植物,在滩地 建防护林,其它区域建生态景观带,形成水网相通、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水 环境,加快构建具有平桥独特韵味的诗画水乡。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提升天 目山国家级自然公园、两河口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震雷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和老鸦河国家级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功能。 重点河流排污治理。实施淮河干流排污口治理工程;开展浉河排污整治工程,对每条入河 排污口追根溯源,了解每条河流流量、污染程度,针对性的制定整治方案。持续开展内河清理 工作。加快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平桥区老鸦河水库综合治理,减少入库 水源的面源污染。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一是实施西大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对位于平桥区西部,包 括王岗、邢集、查山、平昌、高梁店、甘岸、长台等 7 个乡镇的西大岗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二是东大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对位于平桥区东部,包括龙井、肖王、肖店、胡店、彭家 湾、五里镇等 6 个乡镇的东大岗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出山店水库、红石嘴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生 物隔离工程 30 平方公里、物理隔离工程 20 平方公里,建设水源涵养林 2.5 平方公里、封育治 理面积 8 平方公里、植物护坡 15 公里、渠道改造 6 公里、对周边农田进行改造,减少氮、磷 等流入水源地。有效保证邢集镇、明港工业管理区、明港镇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更好的发挥 水库各种功能。 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工程。扶持百威英博、鸡公山酒业、灵石科技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支持信阳钢铁、仁新实业技改,提升工艺水平,推进节能减排领 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搬迁天瑞水泥、同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环保不达标企业。 巩固矿山深度整治成果工程。开展高梁店乡大坡岭萤石矿、高梁店乡郑州维康清凉寺铁矿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快天目山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周边区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 王岗乡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 — 100 — 专栏 9: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围绕钢铁、塑料、橡胶、电器电子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开 发精细分离、自动分拣、高效提纯以及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业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快 速检测技术和设备、高值化回收利用技术与成套装备,推动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广示范工程建设。 城市矿产开发重点加快推进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废弃电子产品、铅酸蓄电池等的资源化深 度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再生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技术及装备产业化,构建覆盖城乡的“互联网 +”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立城市矿山资源循环经济生态链。 除险加固工程。重点对震雷山平南大道、浉河南路环震雷山山体滑坡处进行除险加固工程, 消除山体滑坡隐患。 第十篇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 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 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三十八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更加注重培养爱 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 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布局中心城区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推进城镇基础教 育资源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实施学 前教育普惠扩容计划,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健全 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机制,持续提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和普 — 101 — 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落实以区为主的 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逐步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实施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提质 扩容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 消除“乡村弱”“城镇挤”的突出问题。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 及、特色发展,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革育人方式,全面 提高教育质量。打造省级知名高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 低于 95%,城乡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 教育开放合作,引进高层人才、学科专业和品牌高校资源,积 极推动六职高改制,完成“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 平专业群”和“省级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走特色化内 涵发展之路,加快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步伐。大力支持信阳航 空职业学院创升本科院校,优化专业设置,扩大文化创意、电 子商务、互联网平台、养老护理等专业培养能力,建设服务现 代化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支持大别山干部学院分院建设, 打造红色教育阵地。重视发展特殊教育,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 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中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通过就读特教 学校、送教上门、个性化帮扶等方式实施教育,形成学校衔接、 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 动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全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第二节 激发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督政、督学、评 估监测“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完善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 — 102 —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 用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制度, 优选配强学校校长。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完善初高中学生 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 训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加 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完善教师待遇保障 机制,营造浓厚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教育, 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创新发展素质教育,强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和 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鼓励和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第三节 建设学习型社会 实施终身教育发展战略,逐步搭建集中各级各类学习资源 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全面加强城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推进建设一所示范性社区 学校。实施继续教育推进工程,健全职责明确、统筹协调、规 范有序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好网络继续教育。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互联网+教育” 发展水平,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课程。推 进全民阅读,支持实体书店发展,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第三十九章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鼓励创业带动 — 103 — 就业,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强化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 先目标,纳入宏观调控体系,依托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以 及专业园区,开展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工作。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等业态,支持多渠 道灵活就业。建立健全援企稳岗长效机制,优先扶持就业带动 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中小微企业,努力稳住存量 就业岗位,引导企事业单位扩大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公益性就 业岗位,加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各类职业 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与大型企业联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推广 订单式、定向式职业培训模式,构建功能齐全的就业创业公共 服务平台,完善创业融资、培训、孵化、辅导“四位一体”服 务体系。高标准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创业基地,多渠道鼓励 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挖掘种 养业和乡村产业潜力,带动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十四五” 期间,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10 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 2.5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4%以下;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 15000 人。 第二节 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加强 — 104 — 不断线就业服务,鼓励到城乡基层和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就 业创业,鼓励应征入伍建功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 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健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加强新生代农 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推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进城 就业,推进国家级返乡创业试点县区创建工作,支持更多返乡 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提升 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立完善优秀退役军人人才库, 保障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充分就业。加大对残疾人、零就业 家庭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大龄低技能劳动者等就业 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 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 态清零,加强托底安置就业。稳妥做好去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 职工安置。 第三节 优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加强乡 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推 进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覆盖城乡常住人口和各类用人单位。建立 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完善使用“互联 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实现就业业务全覆盖、就业经办全天 候、就业服务零距离。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逐步构建 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强化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订单式、套餐式培训,突出特色打造技能培训品牌, 扩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 105 — Deleted: 候 第四节 加强失业风险防范 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就业常规统 计、劳动力市场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密切跟踪“机器换人” 等就业影响,加强规模性裁员风险防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 制,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劳动 关系,畅通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受理渠道。建立调查失 业率按月统计发布制度,开展就业岗位调查和线上失业登记, 推进愿登尽登、应登尽登。加强各类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 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再就业。 第四十章 提升医疗卫生体育现代化水平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大卫生、 大健康理念,深入实施“健康平桥”行动,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 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医 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根本宗旨,建立稳定 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织牢公 共卫生防护网。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 加强实验室监测网络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和 风险评估机制。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 制。全面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强重大疫情应急物 — 106 — 资储备、技术储备和效能储备,推进公共设施应对重大疫情防 控“平战”两用改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和应急 指挥体系,优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 第二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传染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着 力提升卫生医疗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 力,建成 30 分钟农村(社区)医疗服务圈。抓紧完成新人民医 院、新中医院、传染病医院建设,加快心脑血管病、肿瘤、儿 科、产科、应急救治、精神疾病、慢性病综合防控、中医等薄 弱环节能力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推 动功能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重点构建以区中心医院为龙头、 以乡镇(街道)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 紧密型医联体,健全乡镇卫生院与医共体牵头医院双向选择机 制,完善医共体建设长效运行机制。加快构建形成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做实做优家 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团队化服务网络化管理和家庭医生负责 制,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实现防病、治病深度融合。全 面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为区、乡两级医疗机构培养一批下 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着力提高全 科医生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数字化,实现居民健 康电子档案城乡全覆盖,将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系统、远程影像 会诊平台和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本药 物系统、妇幼保健、药品集中采购等网络系统平台有效融合, — 107 — 形成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系统信息数据互联互通、资 源共享、业务协同、统一高效的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管理模式。 以电子健康卡、“就医一卡通”为基础,融合医疗、预防、保 健、健康档案等系统,实现群众健康“一卡通”。完成中医院 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普及中医药常识,加强中医 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建设,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 构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 核,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推进 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健全短缺物品供应保障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盈利新医疗机构。 第三节 开展全民卫生健康行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推进社 区、单位、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 方式,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国民 营养计划,推进“三减三健”和控烟行动。开展中小学健康促 进行动,强健青少年体魄。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 复服务质量,加快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体系,推进城区“三场两馆”和 10 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积极发 展体育事业,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 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 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广普及足球、篮球、 排球等运动。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 — 108 — 实行科学健身指导。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构建全社会 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第四十一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大基 本民生保障力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 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坚持普惠性、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向和权责清晰、 运行高效的原则,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全面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比例,推进实现基本 医疗、基本养老、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全覆盖。推进社保转移 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省级统筹,配合推进全国统筹,发展多 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 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 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丰富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 保险产品供给,加快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人员全覆盖。完善灵活就 业人员社保政策,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和医保信息平台, 推行电子社会保险保障卡,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乡村全覆盖, 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实行居民服务“一卡通”。 — 109 — 第二节 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和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专项和急难社会救助机 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健 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 儿、困难老年人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快建成精神卫生社会福利 机构。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网络,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扫。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慈善组织,建立政府 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加强互联网慈善监管。 第三节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服务保障制度,依法维护退役军 人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完善“直通车”式安置 办法,实施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职业培训和终身职业教育, 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录用退役军人、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等政 策,促进退役军人广泛就业创业。健全退役军人发挥作用激励 机制,常态化做好模范退役军人表彰宣传工作,加强退役军人 优抚褒扬和待遇保障,推进优抚医院、光荣院建设改造和烈士 纪念设施修缮维护。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建设,完善走 访慰问常态化机制,健全退役军人矛盾及时化解机制。 第四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构建 — 110 — 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棚户区 改造和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公寓建设,多途径满足住 房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 场,加快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科学制定土地储备供应计划,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十二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 平,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人口结 构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降低生育、养育、 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人口总量 稳定增长。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 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持续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 失衡问题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产假政策,完善家庭婴幼儿早期发 展指导支持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普 惠托育服务,推进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婴幼 儿照护服务主体培育和规范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二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 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 — 111 — 管制度,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加快布局建设日间照料机构 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邻里互助、农村互助幸福院、“时 间银行”等互助性养老模式,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基 本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统 筹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服务失能老人的老年养 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智慧社区等,开发老年人服务 市场,通过医养结合、股权合作、众筹共享等方式,支持各类 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实施“互联网+养老” 项目,开发应用智能终端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平台、APP 应用等,实现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缴 费服务等网络化。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改善提升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积极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养老机 构与合作医疗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培育康养联合 体等新业态。实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 改造工程。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注重消除老年“数字鸿沟”。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十四五”期间, 争取每个街道配建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 现符合标准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城区全覆盖和覆盖 60%以上的农 村社区,至少建成 1 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人专业照护为 主的公益性特困供养机构(敬老院)。 第三节 发展银发经济 积极开展老龄人力资源,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 策,倡导终身发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发光发热、老有 — 112 — 所为,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大龄劳动者和老年人就业创业。 依托老年康养中心,用“康养式工作”模式,吸引郑州等地离 退休高端人才和平桥籍在外离退休人才到我区季节性居住并为 家乡发展贡献智慧。广泛宣传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 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支持更多老 同志在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发挥特长和优势。 第四十三章 第一节 加强妇女未成年人关爱服务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 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女职工生育权 利和母婴权益,扩大母婴室覆盖区域。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完 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和关爱保障政策,加强对困境儿童、 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干预。保障儿童身心健 康成长发育。健全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产保健等健康服务 体系,加强妇女儿童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继续开展农村妇 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危害青少年 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中小学欺凌和暴力防治。更好发挥 妇联职能作用,引导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开展富有 女性特色的建功立业活动,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第二节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广泛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更加注 — 113 — 重发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扬光大尊老爱幼、男 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引导人民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顺、 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倡导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关爱、彼此 扶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守诺、奉献社会,积极防御和制止 家庭暴力,不断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和凝聚力。加强家风家教示 范基地建设,持续开展最美家庭推选宣传,弘扬好家风好家训。 第四十四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 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和智 慧管理系统。 第一节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创新政府社会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寓管 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改进政府治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 科技手段,加快“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治理信 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数字化、精细化管理 和服务,强化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和标本兼治。加 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健全社区网络化管理机制。汇集综 治、公安、司法、社会力量,加强人口管理、信用体系、危机 预警干预等机制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加 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三有三带”标准,选优配强村“两 委”班子。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在农 — 114 — 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 重视从乡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复员 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农村带头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模范 作用。 第二节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资源向基层下沉。 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建立协调高效 的联动机制,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素质,显著提高社区综 合服务能力。健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社区综合 服务设施全覆盖,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 机衔接,推行一站式服务。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政社 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完善社会矛 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构建农村基层服务平台, 制定村(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加快实现“一门式办 理”“一站式服务”的村(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 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将人、地、事、物、组织等基本要素纳 入网格,实现基层服务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大力培育农村经营 性、公益性、互助性服务主体,积极发挥农村各类经济组织作 用。 第三节 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大力倡导公众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 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 — 115 — 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 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个人行为等 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 督权,完善公众参与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对关系公众切身利益 的重大决策,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形式,广泛 征求公众意见建议。完善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等途 径,加强公众监督评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群众性 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民议事决策主体和 程序,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制度。赋予村规民约现代价值,弘扬 公序良俗。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 公共安全体系。 第四节 健全权益保障和矛盾化解机制 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行政 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代表、政协 委员、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诉求表达功能。落实重大决策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 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 利益保护机制,保障群众权利得到公平对待、有效维护。健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 加强法侓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专栏 10: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就业创业服务工程。聚焦“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的新业态新模式,依托产教融合实训 基地,推进创建集创业孵化园、返乡创业就业示范园、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于一体的“双创” — 116 — 专栏 10: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示范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见习、创业融资、创业场地、创业孵化、展示交流等公共创 业服务,打造面向重点群体的专业化创业服务载体。在家庭服务、养老托育、家电回收、乡村 旅游等社会急需且带动创业就业效果明显的领域,树立行业标杆,推进“六个一批”,即释放 一批就业岗位,提供一批创业就业导师,发布一批创新创业需求,对接一批优秀创业项目,打 造一批双创服务品牌,组织一批成果展示。 教育现代化工程。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 25 所(其中平桥主城区 4 所);城区每年新建小 学 1 所,每二年新建初中 1 所;新建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的中山学校;改扩建市 二高、市四高、市六高、市七高,谋划新建市二高分校;市六职高新建家政、养老服务类实训 楼 1 栋;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 1000 套,为有需求的农村教师建设住房 1568 套。 医疗卫生重点建设项目。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及病房楼改造项目、病房综合 楼项目、门诊综合楼项目;区妇幼保健院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项目、区妇幼保健院技术人员培 训和信息管理中心项目、区妇幼保健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项目、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项目; 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建设一批独立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新建 疾控中心办公楼项目;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和推广项目;突发急性传染病实验室网络建 设项目。 养老服务设施改造建设项目。实施城镇社区、查山、王岗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剩余 8 所农 村敬老院综合改造提升等项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 100%的城市社区和 60%的农村社区, 完成 219 所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新建平桥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平桥区 精神心理康复服务中心;平桥区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站。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中心,完善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区级为中心、乡镇(街道 办事处)为枢纽、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的养老 和社会救助服务平台,“窗口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社区便民综合服务平台。 第十一篇 加快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 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 过程,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确保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 117 — 第四十五章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 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 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立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 体系和责任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机制,加强国家安 全执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 管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坚 决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严密防范和坚 决打击邪教和非法宗教。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 家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决防范打 击新型电信诈骗、网络犯罪,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 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第四十六章 强化经济社会领域安全保障 坚持底线思维、预防为主,科学统筹、标本兼治,清单管 理、精准管控,完善信息收集预警机制、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 化解机制。全面开展风险监测排查,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营造良好金 融生态。管控企业风险,建立风险企业台账,“一企一策”制 定企业帮扶或风险处置方案。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投 资行为,强化政府债务审计,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实施产业竞 争力调查和评价,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粮食安全,维 护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实施危险化学品和 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 118 — 健全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加强交通安全防控网 络等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电信、电网、路桥、供水、 油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监控保卫。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 程。深化平安平桥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纵深推 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 “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五老工作室”长 效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 持续有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 萌芽状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夯实 团结奋斗的基础,优化安全发展环境。 第四十七章 第一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狠抓安全生产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 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执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 建筑施工、交通、火灾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 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等质量安全监管。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 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平。加强隐患排查治 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和应急救援、监察监 管能力等建设,确保实现“一杜绝三下降”目标。建成安全生 — 119 — 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体系。 第二节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水文、气象、空间地理数据 库、应急大数据平台和智慧调度中心,健全完善重大危险源、 突发传染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的风险管控体系, 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推进区域性应急物资 储备中心、天然气储备中心、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强区、乡 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应急资源协同保障供应能 力建设,抓紧建成安全事故紧急救援中心,补齐应急处置体系 短板,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成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 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第三节 增强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健全自然灾害大数据 平台、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增强减灾救灾科 技支撑,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综 合防范能力。深入排查道路、桥涵安全隐患,加快河道、低洼 易涝区、城市排水系统安全性改造,提高防灾等级标准。加强 自然灾害防控、减灾防灾救灾核心能力建设,完善区、镇 (乡)、村三级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和调度平台,统筹交通物流、 物资保障、医疗卫生等资源配置。加快安全事故紧急救援中心 建设,强化消防队伍素质训练,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快速反应 能力。加强人防工程建设,优化布局,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 120 — 资源,完善城市避难场所。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桥,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的 集中统一领导,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 好地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更好地统一思想、凝 聚共识,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十八章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以政治建设为统 领,加强根本建设、基础建设、长远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坚持立根铸魂,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 果,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 大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组织建设,坚持抓在 平时、用在战时,持续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把各级党委(党 组)建设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 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 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 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 系。坚持严的主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 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 121 — 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涵养 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十九章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 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 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 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 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 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 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 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画 出团结奋斗、共谋出彩的最大同心圆。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 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双拥工 作,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法治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 平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司 法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 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服 务型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 — 122 — 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确保司法公 正高效权威。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 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深化公共法律服务 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 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监 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坚持权责法定、权责 透明、权责统一,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 轮岗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 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深化重点领域监督机 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强化政治监督,深入推进纪律、监察、巡 视、派驻等四项监督全覆盖,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司 法、行政、审计、统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促进治 理效能全面提升。 第五十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 治关、廉洁关和素质能力关,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 向。强化思想淬炼,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强化素质能力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 锻炼,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 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健全激励和保护机制,为勇 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勇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抓敢管的干 — 123 — 部撑腰。为基层减负赋能,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 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完善人才工作体系,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坚持群众立场,从群众关心的事情 做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抓起,在不断造福群众中赢得民意民 心。坚持植根群众,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多到基层去、 多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汲取 智慧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引导全区上下热爱平桥、建设平桥、奉献 平桥,在广泛动员群众中凝聚发展合力。 第五十一章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 集中力量抓实抓好总投资 1248 亿元、301 个重大项目建设, 抓紧分解细化到投资主体、责任单位、实施年限、年度任务、进 度要求,形成工作专案,完善协调推动机制、责任考核机制、监 测评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按时间节点高质量完成重大项 目建设任务。按照项目落实规划、要素保障项目、改革激活要素 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科学 制定政策,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健全完善责任主体制度、评 估监测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对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 项目、创新发展计划、社会事业发展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 强化用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建设用地管理, 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采取长期 — 124 — 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配 置工业用地。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盘活土地存量资源, 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完善腾退有偿调节制度,确保关乎全 局、创新发展、增强后劲、保障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 加强投融资服务。健全与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对接机制, 建立完善基于大数据运用的融资对接平台,加强银企对接。鼓 励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深化与国开行、农发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 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融资,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探索仓单等作为风险释放手段的贷款融资方式,开展订单融资 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完善治理 结构,增强自身实力和管理水平,积极拓展业务。推动国有投 融资公司经营机制创新,更好地承担重大项目投融资功能。运 用土地扶持、配套设施建设补助、项目商业价值挖掘、优质资 产套餐式开发等方式设定项目合理投资回报方案,吸引社会资 本参与产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人才和人力资源保障。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每年组 织 20 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进修或参加专业培训, 开展企业高管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创新论坛。建立 “亲”“清”政商关系,优化企业家干事创业环境。加强企业 合法财产、专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家权益。支持 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挥自身优势领办企业。大力引进企业 家人才,壮大企业家队伍。实行更有效、更积极、更开放的人 才引进政策,采用灵活弹性化方式,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 125 — 开放合作平台,拓展招引人才渠道,优化吸引、留住、成就人 才的生态环境,依托科技型企业和创新机构平台,加快科技领 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才团队、创新机构的引进。把大 数据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 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加快建设大数据中心。依托政府数据统 一共享交换平台,推进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政府信 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 联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精准 性和有效性。 加强与国家、省、市汇报衔接,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政策导 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逐项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建设条 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重大项目布局、两新一重、新兴产业 链集群培育、要素保障以及产业融合示范区、粮食生产核心区、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返乡创业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等 示范试点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示范试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五十二章 汇聚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强化“十四五”规划的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要细化落 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为重大战略 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在科技创新、基 础设施、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领域编制一批专项规划,细化 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年度计划与“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将 “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并做好 年度间综合平衡,确定年度工作重点,通过滚动实施确保五年 — 126 — 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强化各类政策对“十四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作用。优 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年度预算与“十四五”规划实施的衔接 协调,加大对创新示范平台、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公共卫生、 创业就业等财政支持力度。用好债券发行鼓励政策,积极申请 发行政府一般债券,为城乡新型基建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强 弱项补短板项目筹集资金。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设立产业 创新发展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做大基金规模,充分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创业 创新、示范试点、人才引进、开放合作政策引导,落实对实体 经济减税降负、激活民营经济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激励 政策。对引进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企业等重大招商项目, 按照“一事一议”制定推进方案和扶持政策。出台促进“5G+ 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相关政策,加大对 利用 5G 技术进行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企业的奖补力度。完善支 持企业智能化改造相关配套政策,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强化对 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风险隐患防控等方 面的约束性政策,完善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着重运用价格、 碳排放容量交易、用地与转移人口挂钩等经济手段公平配置公 共资源,调节经济运行,提高政策效能。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对约束性指标和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履责要求,要细化实施 责任、严格跟踪考核机制。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 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 — 127 — 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依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吸纳政 协参政议政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 长点的监测体系,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变化趋势,加强对经济形 势的研判,认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着力提升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指导好产业发展。重点关注 用电量、税收等先行指标的变化情况,深入查找经济运行中的 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及时制定对策措施,切实增强运行 调节的前瞻性和精准度。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改革发展安全重大任务,主要 依靠市场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要激发全区人民参 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支持工会、工商联、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 等社会组织、民主党派和行业协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 贡献力量,凝聚人民群众的合力和智慧,形成群策群力、同心 同德、共建共享现代化新平桥的生动局面。 — 128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