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

我只是替代品6 页 145 KB下载文档
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
当前文档共6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生物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doc

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生物物理学 专业代码:0710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坚实的生物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验 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从事生物物理学有关领域的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进取、 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辐照技术与辐射物理化学(生物光谱技术、材料分析化学、生物纳米材料、辐照物理技术);2. 辐射与环境健 康(辐射损伤遗传机制、环境遗传毒理、环境生物监测、辐射医学物理、);3. 离子束生物工程(离子束与生物相 互作用、植物诱变与基因克隆、微生物发酵);4. 强磁场生物效应与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5. 生物信息 三、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生物、化学、物理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学位论文时间二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学位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培养环节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统一 要求。 2、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非学位课如下表所列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生物医学工程若干前沿 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实验 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分子免疫学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药理学与毒理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大分子波谱学原理 80 60 80 60 50 40 40 80 40 40/30 40 40 80 60 40 80 4 3 4 3 2.5 2 2 4 2 3 2 2 4 3 2 实验动物学 40 2 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40 2 生物材料 40 2 固体化学 60 3 生物无机化学 60 3 环境科学进展(1) 60 3 生物信息学 40 2 纳米技术基础 污染控制化学前沿 材料有机化学 40 40 40 2 2 2 类别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非 学 科 专 业 课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辐射化学 辐射防护与剂量学 生物有机化学 分子光谱 1 4 学 位 课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跨学科课程 40 40 80 80 60 2 2 4 4 3 2-4 六、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生物物理学 专业代码:0710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生物物理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了解并掌握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前沿 和动态,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做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 2 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辐照技术与辐射物理化学(生物光谱技术、材料分析化学、生物纳米材料、辐照物理技术);2. 辐射与环境健 康(辐射损伤遗传机制、环境遗传毒理、环境生物监测、辐射医学物理、);3. 离子束生物工程(离子束与生物相 互作用、植物诱变与基因克隆、微生物发酵);4. 强磁场生物效应与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5. 生物信息 三、招生对象 具有硕士学位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按照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有关规定。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学位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培养环节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统一要 求。 2、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博士生指导小组或导师,根据《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结合生物物理专业和博士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设置,报研究生部备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应注重综合性、前 沿性和交叉性,以综述性前沿讲座为主,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拓宽专业基础所需要的理论和实验课程, 另一方面是为进入学科前沿,结合研究课题所需阅读的专著、文献和必须掌握的新理论,新方法等。 六、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本专业要求必须在 SCI 源 I 或 II 区杂志上发表(含接受)一篇研究论文或在 SCI 源 III 区杂志上发表(含接 受)二篇研究论文方可授予博士学位。具体如下: 研究生在申请博士学位前,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在 SCI 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 至少 2 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SCI 论文的界定以 SCI 光盘版为准。 (2)研究生取得 1 项发明专利成果(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可视为 1 篇 SCI 论文,但同时应发表至少 1 篇 SCI 论文。 (3)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我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在 SCI-II 区期刊上发表 1 篇与学位论文相 关的研究性学术论文。 (4)以共第一作者(限定为两位)、我院为第一署名单位在 SCI-I 区期刊上发表 1 篇研究性学术论文。 关于(3)条的要求,有以下说明: (Ⅰ) 如果指导教师是我单位正式在编职工,发表的论文必须以我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同时论文的通讯作者 单位也必须是我单位。 (Ⅱ) 如果指导教师是来自正式与我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的国内外研究单位,招收的研究生正式纳入我单位招生 计划,发表的论文可以我单位作为第一或第二署名单位。 (Ⅲ) 为了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有正式批准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国外教授(包括国家杰出青年 B 类基金 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研究生发表的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为我单位,国外教授 可为通讯作者,SCI-I 区论文可视为一篇 SCI-II 区论文。 (Ⅳ) 以共第一作者发表(共第一作者限定为两位)在 SCI-II 区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可由共第一作者分享, 各按一篇 SCI 论文对待。 (Ⅴ) 在影响因子非常高的 SCI 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可以由学位分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多位博士研究生 分享学位申请。 (Ⅵ) SCI 期刊的分区以当年可检索到的最新资料为准,发表论文的分区确认以论文刊出时间为准。 (Ⅶ) 发表论文时,如果导师为第一作者, 研究生可以为第二作者。 (Ⅷ) 如出现特殊情况,由学位分委员会讨论决定。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攻读学位期间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3 1.离子束生物技术引论,余增亮 2.Radiobiology for the Radiologist, Eric J. Hall 3. 生物工艺学(华东理工大学主编、出版)。 生物物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生物物理学 专业代码:07101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生物物理学理论基础与实验技能,了解并掌握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前沿 和动态,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做出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 教育发展的需要,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的品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辐照技术与辐射物理化学(生物光谱技术、材料分析化学、生物纳米材料、辐照物理技术);2. 辐射与环境 4 健康(辐射损伤遗传机制、环境遗传毒理、环境生物监测、辐射医学物理、);3. 离子束生物工程(离子束与生物 相互作用、植物诱变与基因克隆、微生物发酵);4. 强磁场生物效应与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5. 生物信息 三、招生对象 本单位在学的生物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四、学习年限 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半年,学位论文时间二年半。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学位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培养环节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统一要 求。 2、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非学位课如下表所列。其中博士生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博士生指导小组或导 师,根据《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等离子体专业和博士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设置, 报研究生部备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应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以综述性前沿讲座为主,其内容包 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拓宽专业基础所需要的理论和实验课程,另一方面是为进入学科前沿,结合研究课题所需阅 读的专著、文献和必须掌握的新理论,新方法等。 课 程 名 称 学 时 学 分 生物医学工程若干前沿 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实验 计算机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分子免疫学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药理学与毒理 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大分子波谱学原理 80 60 80 60 50 40 40 80 40 40/30 40 40 80 60 40 80 4 3 4 3 2.5 2 2 4 2 3 2 2 4 3 2 实验动物学 40 2 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40 2 生物材料 40 2 固体化学 60 3 生物无机化学 60 3 环境科学进展(1) 60 3 生物信息学 40 2 博士生基础理论课 40 2 博士生专业课 40 2 纳米技术基础 污染控制化学前沿 材料有机化学 水环境科学技术前沿 环境监测新技术导论 核磁共振实验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概论 40 40 40 40 40 80 80 2 2 2 2 2 4 4 类别 学 科 基 础 课 学 位 课 非 学 位 课 学 科 专 业 课 细胞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与原理 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 辐射化学 辐射防护与剂量学 生物有机化学 分子光谱 5 4 环境生物技术原理 跨学科课程 60 3 2-4 六、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