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

Vide 空欢喜7 页 2.529 MB下载文档
《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土壤与邮文化》之二.docx

与土壤有关的重要活动 龚子同 张甘霖 杨顺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1. 邮票上的世界土壤日 2013 年 12 月第 68 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 12 月 5 日定 为 “世界土壤日” ,2015 年定为 “国际土壤年” ,口号是 “健康土壤, 带来健康生活” 。为纪念国际土壤年和提高全民土壤意识,很多国家 都发行了国际土壤年主题邮票。 吉尔吉斯斯坦 斯洛文尼亚 摩尔多瓦 乌拉圭 冰岛 突尼斯 萨尔瓦多 西班牙 葡萄牙 洪都拉斯 2. 邮票上的国际土壤学大会 1924 年,国际土壤学会成立。1974 年后每 4 年召开一次国际土壤 学大会,现已成功举办了 20 届。 从 1935 年在英国牛津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开始,就有我 国土壤学家参加。中国有 3 位学者出席了那次会议,分别是中央农业 试验所的张乃凤、中山大学农学院土壤调查所的邓植仪以及中央地质 调查所的侯光炯。侯光炯与马溶之的有关“水稻土”论文被选在大会 上宣读。“水稻土”这一特殊土类名称首次在世界上被提出。 1950 年,第四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在荷兰举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举行的一次国际土壤学大会,由于中国是战胜国,国际地位空前 提高,李庆逵更是当选了该届大会的副主席。 1956 年,第六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这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首次组团参会。马溶之在会上提交了“中国土壤地理分 布规律”一文,展示了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令人耳目一新。 其后,我国土壤学者始终积极参加在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加拿 大、印度、德国、墨西哥、法国和泰国等国家召开的国际土壤学大会。 罗马尼亚,1964,第 8 届 澳大利亚,1968,第 9 届 印度,1982,第 12 届 苏联,1974,第 10 届 日本,1990,第 14 届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组织了强大的代表团参加 1990 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 14 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在大会论文集封面上 加上了中文,也是日本的“土”字。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做了大会报 告,并主持了土壤化学和土壤地理两个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众所周知, 日本国土面积有限,于是在我国土壤学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分别在东 北、华北、太湖和华南举行了 4 条不同路线的科学考察,参加考察的 有 130 多人。通过这次科学考察,与会者们对我国自然条件和土地利 用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此后,我国一批中青年土壤学家参与了国际土壤学会的领导工作,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极地土壤纪念活动 在普通人印象中,南极似乎很神秘。几乎所有的地球生态环境的 变化都能在南极找到根源,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还有高原上 的冰裂缝、乳白色的天空、紫外线辐射、随时会发生的暴风雪、冰冻 条件下极端的温差等。 1992 年,国家海洋局要求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项目要有一 位土壤学家参与。因此,南京土壤所的陈杰很幸运地参加了第 9 次南 极考察,登上了南极大陆。这次考察历时 14 个月,他在极地度过了 一个严酷的冬季,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他搜集了许多极地生态 的信息,在回程后,他诗情画意地展示了南极科考的工作和生活,为 大家展示了一个真实神秘而壮美的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方净土,也是企鹅、海鸟和苔藓和谐共生的 “仙境”。跨越时空距离冲破喧闹的尘世,考察者不远万里带来了极 地的首日封、邮票和各种邮品,为人们净化心灵,唤起人们保护环境 的良知,给人们留下永不磨灭的美好和无限的遐想! 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陈杰参与了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这是中国土壤学家首次现身南极 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极地”号环南极航行考察纪念 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 中国第十次南极考察 南极风光,2002 中国极地考察 30 周年纪念邮票,2014 南极长城站考察纪念邮票 (陈杰) 北极黄河站考察纪念邮票(孙立广) 来自格陵兰岛的问候(陈留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