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ン゛GangSter45 页 274.352 KB下载文档
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当前文档共45页 3.99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我市数字政府建设步伐,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水平,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 务高效化,根据《牡丹江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和 《绥芬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 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 重要讲话、对我省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 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数字政府建设的整体部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以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导向,以大 数据治理为核心驱动,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数据共享 和业务协同,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推 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覆盖全市的一 体化数字政府体系,数字基础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政府现代化 1 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力争全市数 字政府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全牡前列水平。 1.大幅提升政府运行协同效能。形成全市一体、部门协同的 发展格局,提升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水平, 政府运行效能及大数据辅助决策能力不断提升。 2.全面普及移动化服务与办公模式。不断拓展移动政务应用 范围,成为企业群众掌上办事与政府公务人员掌上办公的首选渠 道。 3.全面升级基础底座集约共享能力。基本消除网络、机房与 数据孤岛,建成覆盖全市的“一朵云”和“一张网”,依托牡丹 江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政务数据的全量归集有效共享 和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与开发应用。 4.显著提升企业群众服务获得感。依托牡丹江市一体化在线 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和“一网通办” 水平,逐步形成全链条、全周期精准有效的惠企服务模式,便民 服务更智慧、更美好、更有温度。 5.加快升级政府智慧治理能力。运用大数据全面支撑政府经 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数字 治理能力,形成“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治理、用数 据创新”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2 到 2035 年,建成以数据要素驱动的现代化数字政府,数字 化驱动政府深化改革成效凸显,建成全牡营商环境最优、企业和 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之一。 2025 年 序号 主要指标 指标说明 目标值 1 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 电子政务外网覆盖数量比例 95% 市直部门非涉密系统迁入到政务云平台的数量 2 非涉密系统整合上云率 90% 占市级非涉密系统总数的比例 部门确认的数据共享需求满足情况的数量占部 3 政务数据共享率 95% 门数据共享需求总量的比例 4 公共数据开放率 开放数据项占开放目录数据项的比例 70% 5 电子证照用证率 可调用电子证照数量占电子证照总数的比例 90% 及时整改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占网络安全事件 6 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率 95% 总数的比例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办 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一体化在线政务 8 90% 件率 服务平台受理的办件量占办件量总数的比例 全市“互联网+监管”系统的监管行为事项占监 9 监管事项覆盖率 90% 管事项总数的比例 “双随机、一公开” 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行政检查事项 覆盖率 占行政检查事项的总数比例 10 100% 3 二、“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发展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个数字政府平台 按照“数字政府即平台”的理念,围绕建设整体化、一体化 数字政府目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创新融合起来,以 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通过政务数据要素,增强各 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效能,全方位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 模式优化,破除组织、层级、领域建设壁垒,助力实现政府治理 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 享和业务协同。 1.全市统一组织保障。 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造适应一体化数字政府 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提供 保障。 完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 立绥芬河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各业务部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主体责 任。市营商局负责数字政府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工作。市 发改局负责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和备案工作。市财政局负责 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和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市委网信办负责 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和相关监管工作。市委保密和机要局负责密码 应用相关工作。市公安局负责等保备案定级相关工作。市审计局 负责政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数字政府标准体 4 系建设工作。市人社局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政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建设行动计划。市直各部门要统筹协调推进本部门、本行业、本 系统、本领域政务信息化需求、项目建设、数据资源规划、创新 应用等有关工作,加强对内统一管理和对外有效衔接,形成协同 联动、职责清晰、权威高效、统筹有力的工作机制。 优化组织体系和运行管理。加强市大数据中心机构和人员队 伍建设,负责做好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有关工作。鼓励 优秀企业发挥运营服务优势,积极参与数字政府项目建设运营。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标准规范工作机制,建立我市 数字政府总体标准框架体系。完善政务数据采集汇聚、数据治理、 共享开放、数据安全等系列标准文件。建立涵盖事项标准、平台 管理、大厅建设管理、咨询投诉、好差评等政务服务标准体系。 健全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外网等基础设施相关标准规范。 2.集约共享技术架构。 构建我市数字政府技术架构,横向为基础设施层、上联牡丹 江市的数据接入层、统筹推进的公共支撑层和聚焦政府职能领域 的业务应用层;纵向为组织保障体系,以及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二)构建全市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1.提升全市政务网络支撑能力。 提升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支撑能力。按照国家、省、牡丹江 市电子政务外网相关要求,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多业务承载能力。 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城域网升级改造,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市、 5 镇、村(社区)三级政务部门全覆盖。增加网络带宽,实现数据、 视频等多业务流量统一承载,满足不同单位、不同业务个性化的 网络服务需求。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分阶段推进非涉密业务专 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或融合互联。除极特殊情况外,原则 上不再新建专网专线。 2.打造市级电子政务云平台。 建立完善政务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机制。在现有市级政 务云资源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完善市 级政务云平台,提供按需分配、各自负责的基础软硬件服务,进 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持续增强市级政务云服务能力,推进计算、 存储等服务资源扩容,增加安全密码防护服务。持续推动政务信 息系统上云迁移,推进部门实施“内部信息系统整合”,消除以 科室名义存在的独立政务信息系统,引导“一部门一系统”建设。 各部门应充分利用政务云,除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 定的,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或数据中心。统筹政务云灾备服务。 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能,保障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三)构建全市一体化政务数据体系 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多元配置作用,以牡丹江市一体化政务 数据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政务大数据汇聚、管理、治理、共享、 开放等数据服务和按需调用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安全可控的技 术体系,建设满足各领域数字政府建设创新需求。 1.建立全生命周期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模式。 6 开展政务数据资源普查工作。面向全市各政务部门开展政务 数据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数据资源 底数,形成全市统一的系统清单和数据清单,实现对政务数据资 源产生、采集、存储、共享、使用、反馈等环节全流程管理。完 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组织各部门梳理形成衔接一致、完整有效 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清晰界定数据采集、治理、共享责任。建 立供需对接清单。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编制全市政务数据供 需对接清单,实现数据供需有效对接和共享应用。加强政务数据 质量管理。明确政务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共享等环节数据质 量和职责要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一数一源、 一源多用和一次采集、多方应用,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 时效性和可用性。构筑政务数据安全防线。明确政务数据分级分 类、数据审批流程、数据传输应用等重点环节安全要求,厘清相 关主体安全保障责任与义务。 2.持续推进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 依托牡丹江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按照 “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相关数据资源,完善 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数 据库,建立数据更新联动运维机制,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融合应 用,不断提升基础数据库建设应用水平。优化完善专题库、主题 库建设。以多领域数据融合为手段,按照“依职能应采尽采”的 原则,依托市直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各 7 业务专题库、主题库建设,逐步解决部门内部数据资源碎片化问 题。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归集。按照“按需归集、应归尽归”的原 则,推动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构数据和医疗、 教育、环保、城乡建设、水电气等行业数据归集与共享。依托一 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政务数据资源按地域授权管理。探索 建立政府统一购买社会数据的模式。由各政务数据管理部门按需 统一采购具有高频共性需求的社会数据,各部门统一使用,促进 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融合应用。 3.持续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效共享。 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全市政务数据共享统筹协 调和服务管理水平,推进数据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有序共享。 依托牡丹江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共享通道的支撑 保障能力。除特殊情况外,各部门都应使用政务数据共享平台进 行数据共享。逐步扩大政务数据共享范围。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 提下,协调推进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业及第三方平台数据等社 会数据共享。 4.有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梳理全市各政务部门数据开放 目录,明确开放范围和开放领域,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动 态更新机制。依托牡丹江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通过开放数据集、 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沙箱等方式,优先推动对于民生服务、社会 治理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推动公共 8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管理 制度,健全公共数据融合和对接的标准规范,支持政企双方数据 联合校验和模型对接,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安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有效满足政府社 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增值服务需求。 (四)构建全市一体化公共支撑体系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运营的思路,加 快完善全市公共支撑体系,提供统一服务与应用支撑平台,满足 各部门共性业务创新应用需求。 1.深化服务支撑能力建设。 推进电子印章系统应用。按照国家、省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 标准规范,依托牡丹江市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为各政务部门提供 制章、用章、验章等有关服务。加强电子印章一体化应用,各政 务部门按统一标准规范对接电子印章系统,为电子印章在电子证 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业务中的应用提供支撑。积极探索电 子签名创新应用,推广电子签名在高频政务服务场景的应用,有 效减少企业、群众跑动次数。 推进电子证照管理应用平台应用。依托牡丹江市电子证照管 理应用平台,提供电子证照制证、用证服务。优化电子证照制发 证体系,将制发证作为业务办理的必要环节,实现事项办理系统 与电子证照库无缝融合。加强电子证照信息互认共享,推动电子 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支持在线用证、线下用证、授 9 权他人用证等用证形式,实现电子证照全应用政务服务事项、全 关联办事材料清单、全接入办事窗口。 2.优化应用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持 续拓展自然人、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信用主 体信用信息归集。持续开发公共信用产品,重点推进信用报告、 信用评价、信用档案等通用型信用产品开发与应用。 (五)构建全市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遵循国家、省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 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保护体系,提升全市数字政府安全防护能力。 1.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防范能力。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 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要求,构建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 求的安全防护体系,增强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字 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平台符合等级保护要求。完善应用安全 体系,提高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运维服务、数据保 护等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构建国产化应 用生态。规划建设国产化政务云,为各政务部门应用系统开发部 署提供高可靠、国产化的政务云服务。探索开展国产软件应用示 范工作,优选国产化的政务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产品,推进政务信 息系统适配开发、改造与迁移。 10 2.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推进一体化安全运营。强化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 等安全服务,推进安全检测、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安全 信息的汇聚和研判,提高我市整体网络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态势 感知及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 案。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增强网络 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网络应急处置能力,锻炼应急处置队伍,不 断完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六)构建智能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 1.推动政务办公协同化。 积极推广应用移动办公平台。推动移动办公常态化、便利化, 提高“指尖”办文、办会、办事水平。推动政府部门内部非涉密 公文电子化流转,逐步减少纸质公文,形成线上闭环、跨地区、 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依托平台,快速搭建适应于跨部门、 跨层级的业务流转与审批功能模块,实现快速组织相关政务部门 与责任人,建立沟通群组、配置审批流程、组织视频会议,实现 全过程留痕。推动对掌上审批、政府内部“一件事”等功能模块 应用,开展个性化需求开发应用场景。 2.推进党政机关管理数字化。 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强化财政业务一体化集中管理,整合全 市财政业务系统,推进全市财政核心业务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和 11 纵向集中,构建业务规范化、应用一体化、数据集中化的数字财 政体系。 机关事务数字化。推进全市机关事务系统整合,加快政府部 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等数字化进程,为节约型 政府建设提供支撑。 档案数字化。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升级,提升档 案信息化能力。各类档案馆(室)加快建成电子文件在线接收, 开展电子文件归档、接收工作,推进档案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 门共享利用。 3.加强党政机关数字化建设。 智慧人大。实施“互联网+代表监督”,推进智慧人大建设。 搭建人大会议服务、代表履职信息、议案建议办理和人大工作对 外宣传等系统,打造软硬件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服务平台,为 人大工作、代表履职提供高效服务。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充 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切实建设好代表服务中心、 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接 地气、察民情、聚民智。 智慧政协。创新履职形式,提高履职实效,围绕政协委员履 职服务需求,构建提案及社情民意于一体的“数字政协”平台。 智慧法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 力现代化,助推人民法院信息化 4.0 版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 判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12 智慧检察院。围绕“四大检察”在科技手段辅助检察办案上 力求新发展;紧密围绕服务检察办案,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信息技 术,全面推进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 2.0 系统,打造全业务智慧 办案,为新时代检察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引领助推检察 工作高质量发展。 (七)强化便民惠企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数字化技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互联网+政务服 务”,建立全周期、一站式助企惠企服务,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 应用。促进公共服务创新。最大程度实现便民惠企。助力我市打 造一流营商环境。 1.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按照国家、省、牡丹江市有关要 求,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同一事项无差 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聚焦教育、医疗、医保、住房、社保、民 政等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推进更多公共服务事项 标准化。优化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有效支撑政务服务事 项场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深化“办好一件事”服务。持 续梳理“办好一件事”事项清单,不断推出“办好一件事”主题 式服务,扩大“办好一件事”广度和深度。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 便利度和满意度,推动再造业务审批流程,提升关联事项办理水 平,实现智能、高效、便捷的“办好一件事”服务。持续推动 “全省通办”。梳理通办事项清单,统一事项名称、办理材料和 13 业务流程,推动优化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 “省内通办”,缩小区域、城乡、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在全 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 不断拓展“跨省通办”事项广度和深度。 建设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集咨询、投诉、求助、 建议、举报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市 12345 热线服务运行平台,实现 统一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绩效管 理、分析研判的业务闭环。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归并, 实现“一个号码”服务。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营能力, 拓展智能知识库、智能客服等功能应用,提供全天候、智能化的 精准服务。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办事体验。全面推行“一窗通 办”,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 服务模式。围绕特殊群体的高频需求,加快数字化改造,为残疾 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 里”。建设覆盖全市政务服务大厅“7×24 小时政务服务站”,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下办理渠道向基层延伸,使基层群众就近 能办、多点可办。 2.推动精准有效的惠企服务。 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优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审批流程。加快与相关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工程 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优化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 集成服务,实现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相关评审意见和 14 审批结果即时推送。提升企业开办和注销便利度。深化企业开办 “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实现企业开办线上“一表填报”、一 次实名验证,线下“一个窗口”服务。探索推进“一业一证” “一企一证”。 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加快推进实施惠企政策的部门数据 共享,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和服务指南,对企业申报政策实现 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 现”。推广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 报、直接享受政策。 提升智慧税务建设水平。构建线上服务与自助办税为主的办 税新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 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 机贯通,驱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进一 步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大力推广增值税电子发票使用,通 过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 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 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逐步实现发票全领 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通关便利化。持续推动口岸和国际贸易领域相关业务统 一通过“单一窗口”办理,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环节涉 及的监管证件和检验检疫证书,原则上均通过“单一窗口”一口 受理,推动实现企业在线缴费、自主打印证件等,打造“一站式” 15 贸易服务平台和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推动通关信息电子化流转, 简化通关作业流程。 3.推行智慧普惠的便民服务。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建设。统筹推进全民健 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完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 卫生资源、疾病知识数据库及信息技术标准代码库等基础数据库, 实现健康相关数据全面汇聚与共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服 务工程。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等级, 全面与医保等其他行业协同。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工程。依托区域 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多学科远程医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区 域医疗技术专业平台建设,依托省级影像云平台,逐步建立专业 会诊业务平台,为高端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机构医疗水平提升奠 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推动“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数字牡丹江” 智慧教育项目建设,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总 体要求,提升全市中小学光纤网络带宽,推进中小学校园无线网 络覆盖;促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 源;开展教育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实施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城乡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加快推动“互联网+人社”一体化建设。以全省集中一体化 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市级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智慧招聘、劳动 维权四个服务大厅信息化升级为牵动,按照“互联互通、数据共 16 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的原则,集中整合数据资源,简化优 化业务流程,在全市人社系统推动“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 全业务用卡”。依托社会保障卡的身份认证、缴费支付、就医结 算等功能,在人社领域实现身份凭证用卡、人社缴费凭卡、补贴 待遇进卡、工伤结算持卡。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就医购药、惠 民惠农补贴资金发放等应用。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保”一体化建设。以全省统一的医疗 保障信息平台为基础,发挥信息技术在医疗保障要素配置和治理 中的作用,积极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进医疗保障服 务,扩展医保电子凭证功能,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经办管理、 智能监控、宏观决策等系统建设和实施应用,高质量建设智慧医 保、数字医保。明确纳入医保支付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 支付范围、条件、收费、结算标准、支付方式、总额指标管理, 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为监管,形成比较完善的“互联网+” 医保政策、服务和评价体系。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 成机制,实行价格政策分类管理,调整“互联网+”医疗服务价 格,保持线上线下同类服务合理比价原则,针对服务特点细化价 格政策。 加快推动“互联网+民政”一体化建设。按照“深度融合、 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思路,建设一体化民政政务服务大系统, 加强内部业务系统整合与数据归集共享,实现儿童福利、精准救 17 助、婚姻管理、殡葬管理、社会组织法人登记、区划地名、社区 治理、社工服务、慈善捐赠等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加快推动“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退役 军人工作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统一、智慧、融合、便捷、 可靠”的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体系,促进服务管理创新和工作效 能提升。 加快推动智慧法律服务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 热线、网络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台”融合发展。推 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 服务”,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八)建立公平公正的智慧监管体系 1.提升“互联网+监管”能力。 提升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按照国家、省“互联网+监 管”平台建设要求,全面认领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管事项,统 一纳入“互联网+监管”系统管理并动态更新。加强监管信息归 集共享和关联整合。建立“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双随机、一 公开”系统及行政执法系统数据汇聚机制,联通公共信用信息平 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12345 热线服务运行平台等重要监 管平台,建设完善监管事项、监管对象、监管行为、执法人员、 信用信息、投诉举报等监管数据库,实现监管事项“应接尽 接”,监管数据“应汇尽汇”。积极推进审批系统与监管系统互 连互通,实现审批、监管全流程数字化和无缝衔接。 18 2.提升市场数字化监管能力。 有效发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建立健全跨部门随 机抽查事项清单,以及覆盖全市、与随机抽查相对应的检查对象 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库,推动在市场监管领域联合“双随机、一公 开”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深化食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电 子监管体系,推进重点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升级改造食品生 产许可监管追溯管理系统,强化快速检测、监督风险预警功能应 用,实现覆盖全市的监管相对人档案服务、日常监管服务、稽查 执法服务和企业诚信服务。推进智慧药品监管。优化升级智慧药 品监管系统,加快推动药品监管业务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药品、 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品种档案,逐步实现“一品一档” “一企一档”。探索建立“区块链+市场监管”模式。积极构建 市场主体协同监管“数据链”,实现市场监管、发改、税务、商 务等业务市场监管与服务信息共享、资源共通、监管互动、协同 联动。 3.推进行政执法监督数字化。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改造现有的数字化城管平 台,建立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 服务平台;以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为支撑,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 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解决 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中的各类问题,实现城市管理事项“一网 通管”。 19 (九)构筑智能协同的生态银行体系 1.加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 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活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基本 形成生态环境承载力约束机制,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 率大幅提高,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明显改 善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改善空气质 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初步恢复水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城乡 人居环境。全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公 众满意度。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巩固提升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明 显增强危险废物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加强核与辐 射环境安全监管,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有效保障环境健康。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不减少 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 性,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不断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 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明显增强全民 生态意识,基本形成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补齐环境基 础设施突出短板,加快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明显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建立功能全面、适应全市环境管理需要 的环境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环 境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监测信息综合管理 等环保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 2.推进自然资源数字化价值化。 20 依托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一张图基础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 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一张 图”、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和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基础等数据库,支 撑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政务管理与服务平 台功能。重点推进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生态修复及全 域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执法监察动态监测等系统 建设,为自然资源审批、监管、决策等提供全要素数据平台底座。 3.提高水利与林草智能化治理能力。 着力打造全市统一的水利一张图应用支撑平台。构建高效能 智慧水利网,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 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监管、水政务协同与 水利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优化升级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化建设。 利用天、空、地、视频监控等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对河湖水体、 岸线变化、涉水涉砂活动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持续 跟踪。 以全省林草大数据中心为载体,深化对数字林草应用,全面 提升林草生态建设数字科技支撑水平。全方位应用卫星监测系统 和智能化火灾防控技术,在森林草原防火深度应用上延伸。统筹 遥感数据处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防疫对象的监测,精准定位 病虫害发生范围,在病虫害防治深度应用上延伸。深化“落地上 图”系统对接,提高“落地上图”工作效率,实现设计、生产、 验收、管理智能化,在造林绿化深度应用上延伸。用好时空大数 21 据平台,提高资源监测卫片判读精准度和利用率,实现资源智能 化管控,在资源监测深度应用上延伸。 (十)深化智慧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1.深化公共安全数字化建设。 全力推进“数智警务”新生态建设。统建“数字身份证”系 统,逐步实现全市公安信息化各类资源资产和主体、行为均接受 统一调控。打造全市公安大数据智能化体系,汇聚各类数据资源, 提高大数据预处理效能。持续优化“雪亮工程”建设。扩大重点 区域物联网监控设备覆盖范围,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公共区域、 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建设和覆盖,推进农村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 工作。 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基 础支撑综合平台与六个应用平台,实现支撑技术融合、业务融合、 数据融合,推进公路、水路、道路运输、综合执法等核心业务系 统整合与提档升级,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 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实现共治慧治,为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 供科技支撑。 2.推进应急治理协同化建设。 加强重点领域应急安全数字化应用建设。深化感知网络和应 急通信网络的“双网”建设,建设使用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汇聚各类数据,推进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 旱、地震、煤矿、物资储备等重点领域应急系统建设,提高监测 22 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 实现精准预防、精准研判、精准治理、精准处置和精准服务。提 升协同应急指挥决策水平。充分利用已配备先进应急保障装备与 技术储备,推动全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保障我市应急管理工作 和区域救援工作稳步推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逐步推 进全市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相关数据归集,建立疫情精准防控、 症状监测、早期预警关键阈值和触发机制,提升传染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自动预警能力,并通过大数据汇集、实 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建设,辅助决策者精准制定措施。 3.加强基层治理智慧化建设。 加强数字住建建设。整合集成全市住建领域信息资源,推动 全市城乡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住建”建设,重 点围绕住房管理、工程建造、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重点 推进“数字住建”主题数据资源中心、城市信息模型(CIM)平 台、数字住房、数字建设、数字建造、数字城乡,大力推进全市 住建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优化完善网格化综合 治理平台。以网格为载体,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 联互通、开放兼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网络化 联动治理体系。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推动基层治理 数据资源共享。 (十一)打造协同创新的绥芬河特色体系 23 1.提升全市经济调节能力。 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积极跟进全省宏观经济运 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分类采集、集成共享。利 用重点领域分析模型,多维度、多领域实时展现全市经济运行状 态,为市委、市政府调度经济、发展经济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 决策依据。 2.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 强化数字农业综合服务。推动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和管 理融合应用,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生物 灾害、生态环境灾害、供需监测等预警监测平台和农业应急指挥 数字化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农村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农村 数字化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食 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 衔接机制。建设黑土地土壤养分数字档案,推进合理施肥,减少 无机化学肥料施入,提升黑土地地力。建设农作(动)物安全监 管数字化体系,推进黑土地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监 管。 3.推动智慧旅游、智慧文化建设。 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支撑,着力发展特色地域文化,打造 全域旅游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优化升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整合全域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推动文化游、冰雪游、生态游、 边境游、自驾游、避暑游和运动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发展,形成 24 “全市旅游一张网”,加快与省级平台和国内知名旅游平台互通 互联。提高“百年口岸”“红色通道”“浪漫边城”“全域旅游 城市”等旅游宣传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充分利用大数据 精准开展靶向营销,加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推介旅游品牌 和旅游产品,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品牌、节庆品牌、街区品牌和文 创品牌,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建设,进一步丰富 和提升旅行服务体验。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数 据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地域 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 挥绥芬河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加强宏 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数字政府建设中的重大 问题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推进机制,以实施方案 为统领,加快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政策协同水平,推动构建更高 规格、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新格局。 (二)加强资金保障。加大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将数 字政府建设和运维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符合政务信息化 项目规律的预算和采购规程,制定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实 现项目经费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提升政务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 期管理水平。 25 (三)加强人才支撑。加大政府数字化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加 快建立数字政府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加强对现有 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培训、交流,完善数据技术人才评价体系, 健全考核竞争激励机制持续优化人才结构。 (四)加强监督考核。制定全市数字政府建设重点任务考核指 标,建立任务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和考核评估。加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不断提升数字政 府应用效能和满意度水平。开展督查检查和经验交流活动,推广 应用典型,鼓励创新,建立容错和惩罚机制。 (五)加强多元参与。加强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提高政府公 信力。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数字政府建设,探索建立“政企 合作,联合创新”的数字政府运营模式。培育多元参与的数字生 态,探索更加开放的数字政府建设模式。 (六)加强宣传培训。加强专项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数字 素养,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升数字化应用处理能力,培养数 字政府建设参与者的管理观念、安全观念和责任意识,为我市数 字政府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加强 面向全社会的数字政府建设宣传与引导,不断提升公众认知度和 社会应用水平。 附件:1.《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表》 2.《绥芬河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 26 附件 1 绥芬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表 序 号 方案内容 重点任务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提升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支撑能力。按照国家、省、牡丹江市电子政 务外网相关要求,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多业务承载能力。推动全市电子政务 城域网升级改造,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政务部 1.提升全市政务网络支撑 门全覆盖。增加网络带宽,实现数据、视频等多业务流量统一承载,满足 能力 不同单位、不同业务个性化的网络服务需求。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分阶 段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或融合互联。除极特殊情 况外,原则上不再新建专网专线 市营商局 市财政局 各相关单位 建立完善政务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机制。在现有市级政务云资源 基础上,按照“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完善市级一体化政务云平 台,提供按需分配、各自负责的基础软硬件服务,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 持续增强市级政务云服务能力,推进计算、存储等服务资源扩容,增加安 2.打造市级电子政务云平 2 全密码防护服务。持续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上云迁移,推进部门实施“内部 台 信息系统整合”,消除以科室名义存在的独立政务信息系统,引导“一部 门一系统”建设。各部门应充分利用政务云,除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有关文 件明确规定的,不再新建独立的机房或数据中心。统筹政务云灾备服务。 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能,保障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市营商局 市财政局 各相关单位 二、“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发展主要任务 (二)构建全市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1 (三)构建全市一体化政务数据体系 27 开展政务数据资源普查工作。面向全市各政务部门开展政务数据资源 普查工作,摸清全市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数据资源底数,形成全市统 一的系统清单和数据清单,实现对政务数据资源产生、采集、存储、共享、 使用、反馈等环节全流程管理。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组织各部门梳理 形成衔接一致、完整有效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清晰界定数据采集、治理、 1. 建立全生命周期政务数 共享责任。建立供需对接清单。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编制全市政务数 3 据资源管理模式 据供需对接清单,实现数据供需有效对接和共享应用。加强政务数据质量 管理。明确政务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共享等环节数据质量和职责要求, 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和一次采集、 多方应用,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构筑政务数据 安全防线。明确政务数据分级分类、数据审批流程、数据传输应用等重点 环节安全要求,厘清相关主体安全保障责任与义务。 依托牡丹江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按照“共建共 享共用”的原则,进一步整合优化相关数据资源,完善自然人、法人、自 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建立数据更新联动运 维机制,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融合应用,不断提升基础数据库建设应用水 平。优化完善专题库、主题库建设。以多领域数据融合为手段,按照“依 职能应采尽采”的原则,依托市直部门现有业务系统及相关数据库,进一 2.持续推进市一体化政务 4 步完善各业务专题库、主题库建设,逐步解决部门内部数据资源碎片化问 大数据平台建设 题。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归集。按照“按需归集、应归尽归”的原则,推动 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构数据和医疗、教育、环保、城乡 建设、水电气等行业数据归集与共享。依托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 政务数据资源按地域授权管理。探索建立政府统一购买社会数据的模式。 由各政务数据管理部门按需统一采购具有高频共性需求的社会数据,各部 门统一使用,促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治理、融合应用。 28 市营商局 各相关单位 市营商局 市公安局 市自然资源局 市市场监管局 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全市政务数据共享统筹协调和服务 管理水平,推进数据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有序共享。依托牡丹江市一 3. 持续推进政务数据资源 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共享通道的支撑保障能力。除特殊情况外, 5 有效共享 各部门都应使用政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数据共享。逐步扩大政务数据共享 范围。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协调推进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业及第 三方平台数据等社会数据共享。 市营商局 各相关单位 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梳理全市各政务部门数据开放目录,明 确开放范围和开放领域,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动态更新机制。依托 牡丹江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通过开放数据集、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沙箱 等方式,优先推动对于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政 6 4.有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务数据向社会开放。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定向 市营商局 开放、授权开放管理制度,健全公共数据融合和对接的标准规范,支持政 企双方数据联合校验和模型对接,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 安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有效满足政府社会治理、 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增值服务需求。 各相关单位 (四)构建全市一体化公共支撑体系 推进电子印章系统应用。按照国家、省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标准规范, 依托牡丹江市统一电子印章系统,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制章、用章、验章等 有关服务。加强电子印章一体化应用,各政务部门按统一标准规范对接电 7 1.深化服务支撑能力建设 子印章系统,为电子印章在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业务中的应 用提供支撑。积极探索电子签名创新应用,推广电子签名在高频政务服务 场景的应用,有效减少企业、群众跑动次数。 29 市营商局 市公安局 推进电子证照管理应用平台应用。依托牡丹江市电子证照管理应用平 台,提供电子证照制证、用证服务。优化电子证照制发证体系,将制发证 作为业务办理的必要环节,实现事项办理系统与电子证照库无缝融合。加 强电子证照信息互认共享,推动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支 持在线用证、线下用证、授权他人用证等用证形式,实现电子证照全应用 政务服务事项、全关联办事材料清单、全接入办事窗口 市营商局 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持续拓展自 然人、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信用主体信用信息归集。 8 2.优化应用支撑能力建设 持续开发公共信用产品,重点推进信用报告、信用评价、信用档案等通用 型信用产品开发与应用 市营商局 (五)构建全市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9 1.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防范能力。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基础设施 网络安全保护要求,构建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防护体系, 增强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平台 符合等级保护要求。完善应用安全体系,提高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 市营商局 审计、运维服务、数据保护等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 市保密局 构建国产化应用生态。规划建设国产化政务云,为各政务部门应用系统开 市公安局 发部署提供高可靠、国产化的政务云服务。探索开展国产软件应用示范工 作,优选国产化的政务信息化解决方案和产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适配开 发、改造与迁移 各相关单位 10 2.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推进一体化安全运营。强化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安全服 务,推进安全检测、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的汇聚和研判, 市营商局 提高我市整体网络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及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应 市委网信办 急响应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定期开展网络 市公安局 安全应急演练,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网络应急处置能力,锻炼应 急处置队伍,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各相关单位 30 (六)构建智能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 积极推广应用移动办公平台。推动移动办公常态化、便利化,提高 “指尖”办文、办会、办事水平。推动政府部门内部非涉密公文电子化流 转,逐步减少纸质公文,形成线上闭环、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 同。依托平台,快速搭建适应于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转与审批功能模 块,实现快速组织相关政务部门与责任人,建立沟通群组、配置审批流程、 组织视频会议,实现全过程留痕。推动对掌上审批、政府内部“一件事” 等功能模块应用,开展个性化需求开发应用场景 市政府办 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强化财政业务一体化集中管理,整合全市财政业 务系统,推进全市财政核心业务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和纵向集中,构建业 务规范化、应用一体化、数据集中化的数字财政体系 市财政局 机关事务数字化。推进全市机关事务系统整合,加快政府部门办公用 3.推进党政机关管理数字 13 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等数字化进程,为节约型政府建设提供支撑 化 市政府办 档案数字化。积极探索档案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升级,提升档案信息化能力。 各类档案馆(室)加快建成电子文件在线接收,开展电子文件归档、接收 工作。推进档案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利用 市档案局 市档案馆 智慧人大。实施“互联网+代表监督”,推进智慧人大建设。搭建人 大会议服务、代表履职信息、议案建议办理和人大工作对外宣传等系统, 打造软硬件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服务平台,为人大工作、代表履职提供 4.加强党政机关数字化建 高效服务。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 14 切实建设好代表服务中心、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畅通社情 设 民意反映渠道,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 市人大 智慧政协。创新履职形式,提高履职实效,围绕政协委员履职服务需 求,构建提案及社情民意于一体的“数字政协”平台 市政协 12 2.推动政务办公协同化 31 各相关单位 智慧法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助推人民法院信息化 4.0 版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推动 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法院 智慧检察院。围绕“四大检察”在科技手段辅助检察办案上力求新发展; 紧密围绕服务检察办案,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推进全国检察 业务应用系统 2.0 系统,打造全业务智慧办案,为新时代检察工作转型升 级提供有力支撑,引领助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检察院 (七)强化便民惠企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按照国家、省、牡丹江市有关要求,持续推进 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 聚焦教育、医疗、医保、住房、社保、民政等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 关领域,推进更多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优化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 有效支撑政务服务事项场景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深化“办好一件事” 服务。持续梳理“办好一件事”事项清单,不断推出“办好一件事”主题 15 1.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式服务,扩大“办好一件事”广度和深度。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便利度和 满意度,推动再造业务审批流程,提升关联事项办理水平,实现智能、高 效、便捷的“办好一件事”服务。持续推动“全省通办”。梳理通办事项 清单,统一事项名称、办理材料和业务流程,推动优化线上线下服务能力, 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缩小区域、城乡、社会群体间的数 字鸿沟。在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结合我市实 际,不断拓展“跨省通办”事项广度和深度 32 市营商局 各相关单位 建设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集咨询、投诉、求助、建议、举报等 功能为一体的全市 12345 热线服务运行平台,实现统一受理、按责转办、 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绩效管理、分析研判的业务闭环。加快 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归并,实现“一个号码”服务。持续提升政务 服务便民热线运营能力,拓展智能知识库、智能客服等功能应用,提供全 天候、智能化的精准服务。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办事体验。全面推行“一窗 通办”,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 式。围绕特殊群体的高频需求,加快数字化改造,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 体提供便捷服务。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覆盖全市政务服务 大厅“7×24 小时政务服务站”,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下办理渠道向基 层延伸,使基层群众就近能办、多点可办 16 2.推动精准有效的惠企服 务 市营商局 各相关单位 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优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审批流程。加 快与相关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市发改局 市自然资源局 市住建局 市营商局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优化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 集成服务,实现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相关评审意见和审批结果 即时推送 市住建局 市发改局 市自然资源局 提升企业开办和注销便利度。深化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实 市市场监管局 现企业开办线上“一表填报”、一次实名验证,线下“一个窗口”服务 市营商局 33 市公安局 市人社局 市住建局 市医保局 绥芬河海关 市税务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营商局 各相关单位 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加快推进实施惠企政策的部门数据共享,梳理公 布惠企政策清单和服务指南,对企业申报政策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 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快速兑现”。推广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 市营商局 各相关单位 提升智慧税务建设水平。构建线上服务与自助办税为主的办税新模式。充 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 进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机贯通,驱动税务执法、服务、 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大力推广增 值税电子发票使用,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 小时在线免 费为纳税人提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逐步实现发票 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市税务局 探索推进“一业一证”“一企一证” 提升通关便利化。持续推动口岸和国际贸易领域相关业务统一通过“单一 窗口”办理,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环节涉及的监管证件和检验检 疫证书,原则上均通过“单一窗口”一口受理,推动实现企业在线缴费、 绥芬河海关 自主打印证件等,打造“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和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 推动通关信息电子化流转,简化通关作业流程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建设。统筹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 设工程。积极完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卫生资源、疾病知识 数据库及信息技术标准代码库等基础数据库,实现健康相关数据全面汇聚 与共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服务工程。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增加 3.推行智慧普惠的便民服 17 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等级,全面与医保等其他行业协同。推进远程医疗服 务 务工程。依托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多学科远程医疗体系建设。积 极推进区域医疗技术专业平台建设,依托省级影像云平台,逐步建立专业 会诊业务平台,全面推动医联体、医共体、互联网医院发展,为高端医疗 资源下沉和基层机构医疗水平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市卫健局 市医保局 市民政局 市人社局 加快推动“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数字牡丹江”智慧教育项 目建设,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总体要求,提升全市中 小学光纤网络带宽,推进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国家智慧教育平 台应用,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育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实施 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城乡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市教育局 加快推动“互联网+人社”一体化建设。以全省集中一体化信息系统为支 撑,以市级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智慧招聘、劳动维权四个服务大厅信息 化升级为牵动,按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的原 则,集中整合数据资源,简化优化业务流程,在全市人社系统推动“全数 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依托社会保障卡的身份认证、缴费 支付、就医结算等功能,在人社领域实现身份凭证用卡、人社缴费凭卡、 补贴待遇进卡、工伤结算持卡。按照省统一部署,推进就医购药、惠民惠 农补贴资金发放等应用 市人社局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保”一体化建设。以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为基础,发挥信息技术在医疗保障要素配置和治理中的作用,积极主动运 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扩展医保电子凭证功能,推 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经办管理、智能监控、宏观决策等系统建设和实施 应用,高质量建设智慧医保、数字医保。明确纳入医保支付的“互联网+” 医疗服务医保支付范围、条件、收费、结算标准、支付方式、总额指标管 理,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为监管,形成比较完善的“互联网+”医保 政策、服务和评价体系。健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实行 价格政策分类管理,调整“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保持线上线下同类 服务合理比价原则,针对服务特点细化价格政策 市医保局 加快推动“互联网+民政”一体化建设。按照“深度融合、上下联动、纵 横协同”的思路,建设一体化民政政务服务大系统,加强内部业务系统整 合与数据归集共享,实现儿童福利、精准救助、婚姻管理、殡葬管理、社 会组织法人登记、区划地名、社区治理、社工服务、慈善捐赠等一体化管 理与服务 市民政局 35 各相关单位 加快推动“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退役军人工作与信 市退役军人事务 息化深度融合,构建“统一、智慧、融合、便捷、可靠”的退役军人事务 局 信息化体系,促进服务管理创新和工作效能提升。 加快推动智慧法律服务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 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台”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 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 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市司法局 (八)建立公平公正的智慧监管体系 提升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按照国家、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 要求,全面认领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管事项,统一纳入“互联网+监管” 系统管理并动态更新。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建立“互联网 +监管”系统与“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及行政执法系统数据汇聚机制, 1.提升“互联网+监管”能 市营商局 18 联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12345 热线服务运行平 市市场监管局 力 台等重要监管平台,建设完善监管事项、监管对象、监管行为、执法人员、 信用信息、投诉举报等监管数据库,实现监管事项“应接尽接”,监管数 据“应汇尽汇”。积极推进审批系统与监管系统互连互通,实现审批、监 管全流程数字化和无缝衔接 有效发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建立健全跨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 单,以及覆盖全市、与随机抽查相对应的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库, 推动在市场监管领域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深化 食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推进重点食品电子追溯系统 2.提升市场数字化监管能 19 建设。升级改造食品生产许可监管追溯管理系统,强化快速检测、监督风 市市场监管局 力 险预警功能应用,实现覆盖全市的监管相对人档案服务、日常监管服务、 稽查执法服务和企业诚信服务。推进智慧药品监管。优化升级智慧药品监 管系统,加快推动药品监管业务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和 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品种档案,逐步实现“一品一档”“一企一档”。 36 各相关单位 探索建立“区块链+市场监管”模式。积极构建市场主体协同监管“数据 市市场监管局 链”,实现市场监管、发改、税务、商务等业务市场监管与服务信息共享、 市营商局 资源共通、监管互动、协同联动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整合改造现有的数字化城管平台,建立感知、 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以城市综合管 3.推进行政执法监督数字 20 理平台为支撑,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综合评价, 市委政法委 化 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解决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中的各类问题,实现 城市管理事项“一网通管” 市住建局 市城管局 (九)构筑智能协同的生态银行体系 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活力。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基本形成生态环境 承载力约束机制,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加快形成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主要污 染物减排目标。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初步恢复水生 态功能,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持续提 升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巩固提升土壤安全利用水平, 明显增强危险废物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加强核与辐射环境 安全监管,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有效保障环境健康。提升生态系统稳 1.加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 绥芬河生态 21 定性。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不减少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生态 理 环境局 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不断 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突破。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 改革,明显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基本形成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 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加快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明 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建立功能全面、适应全市环境管理需要的环境 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环境信息网络平台; 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监测信息综合管理等环保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和 推广应用。 37 市农业农村局 市林草局 市水务局 依托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一张图基础数据库,建设自然资源专题数据库,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耕地保护监测监 管和自然资源执法监察基础等数据库,支撑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进一步 2. 推进自然资源数字化价 22 完善自然资源政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功能。重点推进空间规划“一张图”实 市自然资源局 值化 施监督、生态修复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执法监察动 态监测等系统建设,为自然资源审批、监管、决策等提供全要素数据平台 底座 着力打造全市统一的水利一张图应用支撑平台。构建高效能智慧水利网,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 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监管、水政务协同与水利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优 化升级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天、空、地、视频监控等智能感知 技术,实现对河湖水体、岸线变化、涉水涉砂活动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 及时发现和持续跟踪 23 3.提高水利与林草智能化 治理能力 市水务局 以全省林草大数据中心为载体,深化对数字林草应用,全面提升林草生态 建设数字科技支撑水平。 全方位应用卫星监测系统和智能化火灾防控技术, 在森林草原防火深度应用上延伸。统筹遥感数据处理,加强重点区域、重 点防疫对象的监测,精准定位病虫害发生范围,在病虫害防治深度应用上 市林草局 延伸。深化“落地上图”系统对接,提高“落地上图”工作效率,实现设 计、生产、验收、管理智能化,在造林绿化深度应用上延伸。用好时空大 数据平台,提高资源监测卫片判读精准度和利用率,实现资源智能化管控, 在资源监测深度应用上延伸 (十)深化智慧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38 全力推进“数智警务”新生态建设。统建“数字身份证”系统,逐步实现 全市公安信息化各类资源资产和主体、行为均接受统一调控。打造全市公 安大数据智能化体系,汇聚各类数据资源,提高大数据预处理效能。持续 优化“雪亮工程”建设。扩大重点区域物联网监控设备覆盖范围,推进智 慧安防小区、公共区域、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建设和覆盖,推进农村视频 1.深化公共安全数字化建 监控建设和联网工作 24 设 市委政法委 市公安局 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基础支撑综合平 台与六个应用平台,实现支撑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推进公路、 水路、道路运输、综合执法等核心业务系统整合与提档升级,实现跨层级、 市交通运输局 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实现共治慧治,为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重点领域应急安全数字化应用建设。深化感知网络和应急通信网络的 “双网”建设,建设使用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汇聚各类数据,推进危 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煤矿、物资储备等重 点领域应急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 战、社会动员等能力,实现精准预防、精准研判、精准治理、精准处置和 精准服务。提升协同应急指挥决策水平。充分利用已配备先进应急保障装 2.推进应急治理协同化建 备与技术储备,推动全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保障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和区 25 域救援工作稳步推进 设 市应急局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逐步推进全市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相关数据 归集,建立疫情精准防控、症状监测、早期预警关键阈值和触发机制,提 升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自动预警能力,并通过大数据 汇集、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建设,辅助决策者精准制定措施 市卫健局 39 26 加强数字住建建设。整合集成全市住建领域信息资源,推动全市城乡建设 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住建”建设,重点围绕住房管理、工程 建造、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重点推进“数字住建”主题数据资源 中心、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数字住房、数字建设、数字建造、数 3. 加强基层治理智慧化建 字城乡,大力推进全市住建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设 市住建局 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优 化完善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以网格为载体,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 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网络化 市委政法委 联动治理体系。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镇、村(社区) 地理信息等基地数据,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 城管局 绥芬河镇 阜宁镇 市民政局 市自然资源局 市营商局 绥芬河镇 阜宁镇 (十一)打造协同创新的绥芬河特色体系 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积极跟进全省宏观经济运行数字化、信 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分类采集、集成共享。利用重点领域分析模型, 27 1.提升全市经济调节能力 多维度、多领域实时展现全市经济运行状态,为市委、市政府调度经济、 发展经济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决策依据 市统计局 市发改局 强化数字农业综合服务。推动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和管理融合应用, 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 供需监测等预警监测平台和农业应急指挥数字化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农村 2.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 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 28 市农业农村局 建设 共服务平台,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 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建设黑土地土壤养分数字档案,推进合理施肥,减 少无机化学肥料施入,提升黑土地地力。建设农作(动)物安全监管数字 化体系,推进黑土地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监管 40 市工信科技局 市公安局 市自然资源局 市市场监管局 市气象局 绥芬河生态 环境局 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支撑,着力发展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宜居宜行宜游 宜养全域旅游品牌,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实现“旅游富市”目标。优化升 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整合全域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推动文化游、冰雪 游、生态游、边境游、自驾游、避暑游和运动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发展,形 成“全市旅游一张网”,加快与省级平台和国内知名旅游平台互通互联。 提高“百年口岸”“红色通道”“浪漫边城”“全域旅游城市”等旅游宣 3.推动智慧旅游、智慧文化 29 传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开展靶向营销,加强 建设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推介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品 牌、节庆品牌、街区品牌和文创品牌,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 宿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旅行服务体验。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 快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 数据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地域文化的 感召力和影响力 41 市文旅局 附件 2: 绥芬河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 为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及重点任务建设实施,进一步 加强我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绥 芬河市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 一、组织领导 组 长:王 镭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副组长:宫 冰 市委副书记 成 赵运鹏 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 刘庆帅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吴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叶 马文辉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付宏宇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林 勇 市政府副市长 朱晓义 市政府副市长 黄丽霞 市政府副市长 周渤翔 市政府副市长 岳 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 强 员:刘建奎 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 牟永山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网信办主任 周红霞 市司法局局长 42 刘云霞 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陈志君 市委保密和机要局局长 黄绪忠 市委办主任 吴庆勇 市政府办主任 纪 琳 市营商局局长 韩 冰 市发改局局长 刘兆国 市教育局局长 李明雷 市工信科技局局长 李明龙 市公安局政委 王新海 市民政局局长 荆义朴 市财政局局长 邱 市人社局局长 实 牛彦彬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刘茂文 绥芬河生态环境局局长 王立军 市住建局局长 王 强 市交通局局长 赵 华 市水务局局长 秦玉涛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马 刚 市商务局局长 黄 波 市卫健局局长 么忠臣 市应急局局长 高立彬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43 王 红 市审计局局长 冯英革 市经合中心负责人 王海龙 市统计局局长 贺树民 市林草局局长 单 峤 市城管局局长 张 辉 市气象局局长 赵清昌 市医保局局长 张国兴 市税务局局长 田德宇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 尹 市公积金中心主任 莹 (人员变化不另行发文,成员随工作职务调整)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营商局,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 公室主任由市营商局局长纪琳兼任。 二、主要职责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牡丹江市和我市关于数字政府建设 的工作部署,负责统筹我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审定相关建 设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创新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模式,助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指导督 促各部门落实数字政府建设任务,不断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工作机制 (一)各部门要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 44 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 志要亲自抓,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一个牵头责任部门(或 内设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本部门、本行业系统领域数字政府 建设有关工作,分管领导和牵头责任部门(或内设机构)负责人名 单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市委网信办、市委保密和机要局、市政府办、市营商局、 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审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 人社局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作为领导小组常驻部门,组成统筹协 调专项小组,参与全市“数字政府”项目谋划设计、网络安全、 密码应用、立项审批、预算审核、资金绩效考评、等保备案定级、 信息系统审计、集约化建设和数据共享等事宜。加强数字政府标 准体系建设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保障。 (三)领导小组不刻制印章,由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代章。 领导小组实行工作会议制度,工作会议由组长或其委托的副组长 召集,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参加人员为领导小 组全体成员或者统筹协调专项小组与部分成员,必要时邀请成员 外其他有关部门人员参加。 4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