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 分:4 学分 学 时:64 学时(理论 56 学时,实验 8 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工艺装备(没有写无)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说明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传授机械制造基 本理论与方法,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基本理论知 识的深入学习,强调培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兼顾新技术、新工艺及其 发展方向的介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课程目标 1:掌握金属切削的原理,能够合理地选择刀具、机床、夹具等用于加工制造机械零 部件。 课程目标 2:能正确运用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知识、机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质 量及其控制等知识分析工程需求,了解金属切削的影响因素,能够选择合适的机床,并能够设计或 改进刀具和夹具。 课程目标 3:理解刀具,机床,夹具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法律法规以及相 关知识产权、行业政策;控制零件质量使产品符合标准和相关法规政策。 应包含课程思政目标和劳动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见表 1。 表 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工程知识: 具备数学、 1.4 能够将机械制造技 课程目标 1:掌握金属切削的原 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 术基础、液压传动、机 理,能够合理地选择刀具、机床、 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 电传动控制等专业知 夹具等用于加工制造机械零部件。 决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识用于解决机械设计、 1 支撑 强度 H 机电控制等复杂工程问 机械制造、机电控制等 题。 复杂工程问题。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综合考虑社会、健康、 安全、法律、文化以及 3.1 掌握机械工程设计 环境等因素,设计/开发 与产品开发全周期、全 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 流程的基本设计/开发 的解决方案和满足机械 方法和技术,了解影响 设计、机械制造、机电 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 控制等需求的机械系统、 的各种因素。 零部件、设备或制造工 艺流程,并在设计环节 中体现创新意识。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 于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 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 6.1 理解与机械工程领 机电控制等工程实践和 域相关的技术标准体 复杂工程解决方案对社 系、法律法规、知识产 会进步、人类健康、公 权和产业行业政策。 共安全、法律法规以及 文化传承的影响,并理 解应承担的责任。 课程目标 2:能正确运用金属切 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知识、机 床夹具设计原理、机械加工质量 及其控制等知识分析工程需求, 了解金属切削的影响因素,能够 选择合适的机床,并能够设计或 改进刀具和夹具。 H 课程目标 3:理解刀具,机床, 夹具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企业标准、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 识产权、行业政策;控制零件质 量使产品符合标准和相关法规政 策。 M 注:表中“H(高)、M(中)、L(弱)”表示课程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关联度。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1.理论部分 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见表 2。 表 2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1.金属切削过程及 其控制 1.1 金属切削过程的 基本知识 1.2 金属切削过程的 基本规律 1.3 金属切削基本条 件的合理选择。 2.金属切削机床与 刀具 2.1 金属切削机床的 基本知识 2.2 车床 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要 素,掌握刀具标注角度和工作角度,了解 刀具材料。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变形过程 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了解切屑及其断屑方 法;掌握切削及基本规律,和切削条件的 选择方法。 重点: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层参数;刀 具标注角度;刀具参数和切削三要素选择。 难点:刀具标注角度;切削条件的选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 类与型号编制方法,掌握分析机床的传动 联系与传动原理图的方法,了解各类机床 和刀具的结构特点与应用。 重点:机床型号编制方法;机床运动分析; 2 理论 学时 实验 (实 践) (上 机) 学时 对应的课 程目标 20 2 1、2、3 12 2 1、2、3 2.3 钻床与镗床 2.4 铣床与刨床 2.5 齿轮加工机床 2.6 其他机床 2.7 典型刀具 3.机床夹具设计 3.1 概述 3.2 定位原理及定位 元件 3.3 定位误差的分析 与计算 3.4 工件在夹具中的 夹紧 3.5 机床夹具设计 4.机械加工质量及 其控制 4.1 概述 4.2 机械加工精度的 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4.4 机械加工表面质 量的影响因素及其 控制 4.5 机械加工过程中 的振动及控制 卧式车床的传动联系;铣削方式;拉削图 形;麻花钻、拉刀的结构特点;齿轮加工 方法,滚齿加工及其运动分析;磨削原理, 砂轮性质及其选择。 难点:机床运动分析;卧式车床的传动联 系;麻花钻、拉刀的结构特点;滚齿加工 及其运动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夹具的组成;掌握 六点定位原理与应用;掌握定位误差的分 析方法;了解夹紧装置的设计方法;掌握 夹紧设计基本步骤。 重点:六点定位原理;组合定位时各定位 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过定位对加工的影 响;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设计夹紧装 置的基本准则;夹具设计基本步骤。 难点: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 12 2 1、2、3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加工质量的内 涵;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 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了解机械加工过程中 的振动及控制方法。 重点:机械加工质量的内涵;机械加工精 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机械加工表 面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机械加 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与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方法。 12 2 1、2、3 56 8 合计 2.实验(实践)(上机)部分 实验(实践)(上机)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见表 3。 表 3 实验(实践)(上机)项目、实验(实践)(上机)内容与学时 实验(实践)(上机) 实验(实践) 对应的课 实验(实践)(上机)内容和要求 项目 (上机)学时 程目标 实验(实践)(上机)内容:测量车刀刀具 几何角度。 1.车刀几何角度测 实验(实践)(上机)要求:了解各类车刀 4 2 结构特点、应用场合,掌握刀具角度的定 量 义、功能,掌握刀具角度测量仪器的使用 方法。 实验(实践)(上机)内容:对机床夹具进 2.机床夹具结构分 行结构分析。 4 2 析 实验(实践)(上机)要求:了解夹具基本 组成,分析夹具结构设计合理性。 合计 8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3 示例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案例、视频资源共享、实验等教学手段完成课程 教学任务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平面机构分析的基本方法与设计原理,在掌握平 面机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基础上,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示例 2: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 学内容,精讲多练;安排习题课,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课程为省级精品课,提供灵活的自主学习平 台。——请结合课程内容撰写。 实验教学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 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在实验前学生应复习和掌握与本实验有关的教学内容、认真 阅读实验指导书;在实验中要严格遵守实验纪律,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实验结束后,按规定对仪 器进行维护保养;每完成一项实验,要认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六、课程资源 注:每门课程需推荐优秀参考书 3 本以上(不包括教材),本学科国内或国际权威期刊 5 种以上 (至少包括外文期刊 1 种),网络资源 2 项以上。 1.教材:作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1) (2) …… 2.参考书:作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 (1) (2) (3) …… 3.期刊:作者.文题.刊名,年,卷号(期号) .或者:刊名,主办单位 (1) (2) (3) …… 4.网络资源:网站名,访问路径 或者:作者.文题.更新和修改日期.访问路径. (1) (2) (3) 4 …… 七、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具体考核/评价细则及对课程目标 的支撑关系见表 4。 表 4 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考核 环节 课 堂 表 现 过 程 性 考 核 实 验 作 业 期末 考核 占 比 10 15 15 60 考核/评价细则 (1)根据课堂出勤情况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考 核,满分 100 分。 (2)以平时考核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 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1)根据每个实验的实验操作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 质量单独评分,满分 100 分; (2)每次实验单独评分,取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 作为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3)以实验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 入课程总评成绩。 (1)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 掌握程度,满分 100 分; (2)每次作业单独评分,取各次成绩的平均值作为 此环节的最终成绩。 (3)以作业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计 入课程总评成绩。 (1)卷面成绩 100 分,以卷面成绩乘以其在总评成 绩中所占的比例计入课程总评成绩。 (2)主要考核金属切削的基本要素、金属切削变形 过程、金属切削条件的选择、金属切削机床和刀具、 六点定位原理,各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定位误 差的分析和计算、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影响 因素及其控制方法等内容。 (3)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简答题、 绘图题和分析计算题等。 合计:100 分 课程目标 1 2 3 √ √ √ 4 4 2 √ 15 √ √ √ 6 6 3 √ √ √ 25 25 10 35 50 15 八、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本课程主要以课堂表现、实验、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基本要求:考核总成绩由期末试卷成绩和过程性考核成绩组成。其中:期末试卷成绩 为 100 分(权重**%),试题类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题等类型, 试卷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试题分值不超过 50%,综合应用题、分析题不低于 50%;课堂表现、实验、作业等过程性考核成绩为 100 分(权重**%);过程性考核和考试试题 分值分配应与教学大纲各章节的学时基本成比例。 5 2.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标准 过程性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内容、评价标准、所占比重见表 5。 表 5 过程性考核方式评价标准 考核方式 课堂表现 作业 实验 所占 比重(%) 100>x≥90 90>x≥80 80>x≥70 40 笔记完整,积 极参与教学活 动,踊跃回答 问题,准确率 大于 90%。 笔记完整,认 真参与教学 活动,回答问 题准确率大 于 80%。 笔记不完整, 偶尔参与教 学活动,回答 问题准确率 大于 70%。 30 作业完整,思 路清晰,准确 率大于 90%, 字迹工整。 作业完整, 准确率大于 80%,字迹工 整。 不交作业 4 不交作业 2 次以内,准 次以内,准确 确率大于 率大于 70%. 60%. 30 实验预习认 实验前有预 实验前有预 实验前有预 真,能够熟练 习,能够掌握 习,基本能够 习,不能掌 没有预习,不 掌握方法与步 方法与步骤, 掌握方法与 握方法与步 能完成实验; 骤,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过 步骤,实验操 骤,实验操 实验操作步 过程熟练、规 程正确、 规范, 作过程基本 作过程基本 骤有误;实验 范, 遵规守纪、 遵规守纪、团 正确、 无协作, 正确,无协 结果不正确, 团结协作,实 结协作,实验 实验结果基 作,实验结 没有分析讨 验结果详实、 结果正确、讨 本正确,讨论 果基本正确, 论。 结论清晰、讨 论适当 一般 无讨论 论合理 70>x≥60 x<60 上课不认真, 上课不认真, 上课不记笔 上课不记笔 记,偶尔参 记,不参与教 与教学活动。 学活动。 不交作业 5 次以上,准确 率小于 60%。 3.考试评分标准 见试卷考试答案及评分标准。(如是大作业或论文等考核方式,应写明见大作业或论文参 考答辩及评分标准) 制订人: 审订人: 6 批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