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方向五:热带园艺和环境教育-2nd.doc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一三五”实施组织方案 培育方向五: 热带园艺和环境教育 指 挥 长: 李庆军 副指挥长: 胡建湘 起止时间: 2012.6-2015.12 联 系 人: 施济普 王西敏 王西敏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 sjp@xtbg.org.cn 电 wxm@xtbg.org.cn 话:0691-8716734, 871539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二 0 一二年六月 1 研究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 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 求优良的生存环境。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随之兴起。由于生态园林的 实践始于上世纪末、本始纪初,很多理论尚不成熟,加之所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 “生态园林” 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但以下几个方面可为人们所普遍 接受。首先“生态园林”的本质是期望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和绿地建 设,追求自然,兼具多种功能;其次,生态园林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环境生物多样 性;第三,强调物质与精神兼具的影观效果,体现休闲与文化之本质,渗透于园 林内在的文化是生态园林的精神物质 。我国著名的生态园林专家程绪珂把生态 园林总结为“有科学内涵、文化底蕴、园林外观、艺术结构的新景观”。这一理 论与在同样的环境压力下发展壮大起来的植物园的“科学植物园”建园理念即 “科学内涵、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园林景观”异曲而同功。因此,开展生态园林 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建设优美的园林景观也是科学植物园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造诣,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国内大 多数园林均师出于中国园林古典园林,而大部分中国园林古典园林分布在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受其自然气候的影响,也就更多地体现了相应 气候区或的植物和山水。 然而,在中国热带地区,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相对较少,加之在历史上经济 和地理位置的落后和偏远,使得这些地方的总休园林水平落后,传承至今有着深 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园林古迹几为空白,这与热带地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形了强 列的反差。在我国热带地区的园林建设、有其独特的气候特征,但由于对这些地 区的气候、植物以及人们需要的理解和研究不足,使得我国热带地区少有园林经 典。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兴建的生态园林并不在少数,动辄花几十万移植一株大 树的做法比比皆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这主要是由 2 于:1)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政绩,好大喜功,大兴“形象工程”,以此迎合国 家对环境保护的客观需求;2)对生态园林缺少足够的认知,把“植物”等到同 于生态。在个别地方为了求新,甚至于盲目追求外来植物,甚至造成某些植物生 态入侵。简单的模仿和搬运使得一些地方的“生态园林”变成一种格调庸俗的怪 物。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在我国热带地区开展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研究,并以研究 成果指导该地区生态园林建设的需要十分必要而迫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主要战略性植物资源保存基地, 引种保育了丰富、优良的园林观赏植物资源,且本地野生花卉资源也极其丰富。 丰富的植物种类和优良的观赏性状,是植物园践行历史使命,开展科谱教育的栽 体。因而,充分利用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热带观赏植物与花卉品种培育,建 立起一支育种队伍并能培育出优良园艺观赏植物,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园艺植物栽 培、城镇美化及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支持,是植物园追求自身发展 的必然需要。 科谱教育是对公众进行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获取社会上更广东泛的 力量共同参与对环境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我园科普教育一直走在全国 植物园领域前列,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受所处地域和人才瓶颈的限制, 竞争优势随时都会被日益重视科普教育的其他植物园所赶超。通过“一三五”规 划对环境教育的重点培育,重点打造立足于西双版纳热带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 性为特色的环境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可确保植物园在科普教育领域领先的 优势。以科普教育为重要手段,更可夯实我园作为中国重要环境教育基地和云南 南部及东南亚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基础。 园林园艺与科普教育人才是我园实现高水平园艺管理与景观展示与深层科 普教育理念的体现。因此,通过开展热带观赏植物与花卉品种培育及园林景观设 计研究与实践,并发挥我园现有的国家级热带园艺职业技能鉴定所功能与地方高 校联合创办热带园艺学校;同时,招收园艺工程硕士和环境教育硕士、博士,为 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园林园艺专业和环境教育应用型人才,并同时培养和锻炼培养 3 一支精干的园林和科普人才队伍,是我园事业发展和担当社会责任的必然需要和 重要体现。 2 总体目标、任务及考核指标 2.1 总体目标 开展热带观赏植物与花卉品种培育、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为热带亚 热带地区园艺植物栽培、城镇美化及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支持;启 动热带园艺工程硕士计划,与地方高校联合创办热带园艺学校,发挥我园现有的 国家级热带园艺职业技能鉴定所功能,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科普旅游理念和实践的深入总结,加强先进科普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 究,积极探索提高国民生物科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 流,提高环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植物园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扩大西 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普教育在国际植物园界的影响。 2.2 项目任务和考核指标 方向五的项目任务是通过引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园林景观研究和实践、科普 理论的探索和科谱示范、高水平园林园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际交流等方法和 途径,培养起一支能在园林和科谱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能够在将来有所突破的园林 和科谱队伍。因而,考核指标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热带乡土花卉及资源的开发利用 热带乡土花卉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筛选与培育热带乡土花卉5-6种,探索成熟的栽培技术要点和高效繁 育技术,并制定苗木质量标准。 2) 探索高品质王莲苗培育方法,渐次解决品种老化问题。 3) 探索羊蹄甲属植物的育种方法,争取获得羊蹄甲属花卉新品种。 4) 获得兰科植物8-10个新种质,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新品种1-2 个,开展批量繁殖和应用(绿石林);并选育出1-2个具有较高品质的药用齿瓣 石斛品种(以石斛碱含量、易栽培、抗病虫害、生长量、适应范围广等综合评 价),并推广应用。 4 2.2.2 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 1)以西双版热纳植物园为例,选取棕榈园湿地、藤本植物园、绿石林景区 等不同类型的园区为研究对象,按照景观原则、生态学原则,充分应用我园以往 有关热带植物学、生态学等科学知识及建园经验,对部分园区景观进行提升,进 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实践。并从景观的观赏效果、生态环境效益(降温效率、增湿 效应、平均风速改变率、滞尘效应、雨水滞蓄率、土壤肥力变化、能源及劳动力 消耗)、植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抟播及控制等方面对已有和建成景观进行综合 评价,以此探索在热带地区开展生态园林景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园林景观设计 的理论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形成热带生态园林景观评价体系,为热带地区开展 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提供依据。 2)在园区及绿石林景区内引入观赏动物,在放养条件下让其与游人自然接 触。 3)整合园林园艺部、园区建设办、经济植物推广站园林园艺人才队伍,争 取获得园林设计与园林施工资质,给我园在为地方生态园林建设做出贡献和扩大 我园对地方影响提供条件。 2.2.3 完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普教育体系 充分立足于西双版纳特有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特色,以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蔡希陶环境教育中心”为最终目标,开发完善具有示范 效应的科普教育体系,包括完善的让游客充分领略本土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的科普设施建设、成熟的热带雨林环境教育教材等。 2.2.4 园林、科普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 形成一批能培养园艺工程硕士和环境教育硕士、博士的导师队伍。开展 热带园艺工程硕士计划,每年招收5-8名热带园艺工程硕士;每年招收环境教育 硕士学位研究生2名,博士学位研究生1名。 2) 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职业培训学校及与普洱学院目前联合 办学内容为基础,总结以往办学经验,依靠园林园艺部工作人员,组织编写一套 5 与植物园特色相匹配的园林园艺教学大钢和教材,并制定实践环节和实践指导书; 提供一套教学用的土壤、栽培基质及部分常见害虫标本。 2.2.5 园林、科普理论研究 撰写《观赏植物栽培及其园林应用》系列丛书和《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全面培育园林园艺和科普工作能力水平,为全国植物园园林 园艺和科普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在国际刊物发表 5 篇以上科普研究论文。 2.2.6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园林和科普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园林、科 普工作队伍,并提升在国际的影响力。在园内并举办一次以上国际性重要的环境 教育相关会议(如 BGCI 全球植物园环境教育大会)。 3 项目技术方案与技术路线 3.1 热带乡土花卉及资源的开发利用 3.1.1 热带乡土野生花卉繁育栽培技术和苗木质量标准制定 1) 通过对现有乡土野生花卉观赏性状的评价,结合引种、驯化方法,选择 出具有优良观赏性状的种类或单株开进行培育,最终形成具有稳定性状的观赏植 物新材料。 2) 采取不同栽培措施(容器栽培、栽培基质、栽培方式、肥料、修剪养护 管理等方面)对苗木进行管理,探素最佳栽培方,根据苗木移栽后性状表现,制 定苗木质量观测评价标准确。 3.1.2 探索高品质王莲苗培育方法,解决品种老化问题 1)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光照、激素、环刻等各种因素和处理方法对种子萌 发的影响,探索提高种子萌发率及整齐度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栽培基质、消毒方 法、肥料配比,施肥间隔期,病虫害管理等管理措施对王莲幼苗及移栽后的植株 进行管理,摸索王莲幼苗、定植植株最适的栽培管理方法。 2) 以温室栽培、推迟种子萌发时间等方法探索王莲种苗越冬栽培技术,以 期在次年尽早形成王莲种苗,加长王莲的户处观赏时间。 3) 争取引回克鲁兹和亚马逊原种,利用纯正的亲本制种。 6 3.1.3 羊蹄甲属植物育种 1) 重瓣羊蹄甲的培育 以已发现花瓣数量大于 5 瓣的宫粉羊蹄甲植株为亲本,开展杂交育种、经 后代选育和反复杂交,选出重瓣羊蹄甲栽培品种,提高宫粉羊蹄甲的观赏性。 2) 多倍体羊蹄甲种质培育 由于羊蹄甲的坐果率高,果荚严重影响园林景观效果和下年开花数量并花 期缩短。通过倍性育种培育不结实的羊蹄甲栽培品种,以延长观赏周期。 3)种间杂交后代培育 通过人工授粉的方法,开展单蕊羊蹄甲、紫花羊蹄甲、宫粉羊蹄甲、马蹄 豆、黄花羊蹄甲常见几种羊蹄甲种间杂交工作,渐次培育状况稳定、观赏性强的 后代或无性系。 3.1.4 兰科植物培育 石斛属、大花万代兰、尖囊兰、蝴蝶兰、鹤顶兰属植物属间和种间杂交育种 —— 获得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 8-10 个—— 筛选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新品种 1-2 个—— 批量繁殖和应用. 选育 1-2 个具有较高品质的药用齿瓣石斛品种并推广应用。 3.2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 3.2..1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 1) 对景观的综合评价 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选择若干对景观效果 贡献较大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评价,以研究 某一景观综合水平;结合美景度评价法 SEB(Scenic beauty estimation),采用社 会调查法,让被试者给不同的专类园和景点评分,最终得到各专类园和景点的美 景度量表,以代表公众的审美态度。 2) 影响景观综合水平各因素的分解评价 7 选取影响景观综合水平的多项因子如:园林植物的种植形式、种植层次、色 采丰富度、观赏特性、植物与其他要素的配合、植物的数量特征(种数、盖度 等)、植物的生活状态等进行分别评价,以此分解影响景观整体效果的各项因素, 便于指导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实践。 3) 景观生态和经济效应的评价 选择反映景观生态效应的主要指标:降温效率、增湿效应、平均风速改变率、 滞尘效应、雨水滞蓄率、土壤肥力变化、能源及劳动力消耗、植物多样性保护、 病虫害抟播及控制等等指标进行定量测定,以评价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应。 3.2.2 生态园林景观的实践 综合上述各主要指标和评价结果,找出目前各专类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 结合传统园林建设的理论,选取 1-2 个专类园按评价内容中得分较低的方面加以 改进,试图建成 1-2 个生态园林景观。 3.2.3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摸清绿孔雀、短尾猴、猕猴、2-3 种当地常见鸟 类的生活习性与人工放养方法,实现园区内和绿石林景区内的观赏动物放养。 3.3 具有示范相应的科普教育体系 植物园在长期的科普工作经验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科普工作分工,科普活 动、科普标识系统、科普场馆、新媒体(网站)的科普运用以及科普讲解涵盖了 较为全面的科普工作内容,因此我们将以建设让游客充分领略本土生物多样性和 文化多样性的科普设施、成熟的热带雨林环境教育教材为重点,有针对性地以提 升科普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培育。 3.4 园林、科普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3.4.1 启动园林和科谱工程硕士及博士招生计划 依托现有的环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将园林园艺部、科普旅游部高级职称科 技人员纳入工程硕士招生导师行列,每年招收 5-8 名园林园艺方向工程硕士,2 名环境教育硕士及博士。 3.4.2 创办园艺学校,培养教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材 8 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教材大纲的编写,总结以往办学经验,依靠园林园艺 部工作人员,组织编写一套与植物园特色相匹配的教学大钢和教材,制定实践环 节和实践指导书,并按计划完成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应用人材。 3.4.2.1 教学大纲编写方案 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受训者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上均有明显的 提高,需根据受训者的实际情况编写教学大钢,教学大纲的内容含以下几个部分: 1)培训的目的和需要达到的效果;2)规划教材及需掌握的基本理论;3) 实习 实践环节和实习指导书。 3.4.2.2 教材编写方案 在教学大纲经充分讨论成熟后,根据大纲内容编写配套教材,配套教材初步 规划为以下几个科目:认识植物、植物与环境、土壤与栽培基质、植物病虫害及 防治、景观设计基本原理。 3.4.2.3 规划实习环节及实习指导手册方案 根据教学内容,规划实习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识植物的结构,主要 植物类群;2) 植物生长环境及特征识别,并编写实习指导手册;3) 植物扩繁的 基本方法实践(种子采集、保存、催芽、嫁接、扦插、移植等);4) 土壤识别 及植物栽培基质的配制;4) 病虫害识别及主要防治方法。以上各项均按实习要 求编写与之相配套的实习指导手册 3.5 理论研究 撰写《观赏植物栽培及其园林应用》系列丛书的基本格式为: 植物名(中文名,别名)—— 学名—— 形态特征—— 原产与分布—— 适应 性(引种时间、地点、物候、生长、病虫害防治、繁殖栽培技术)—— 园林应 用—— 图片及说明(花、果、全株等) 《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立足科普活动、标识系统、科普讲解、展馆建设和 管理、新媒体在科普中的运用等内容,为全国植物园园林园艺和科普教育提供理 论指导。在国际刊物发表 5 篇以上科普研究论文。 3.6 国际交流与合作 9 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每年派出园林、科普骨干赴世界知名植物园学习 并 ; 争取在植物园举办 BGCI 全球植物园环境教育大会。 4 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措施 4.1 热带园艺项目主要成员及分工协作机制 任务主要负责人:胡建湘 施济普、吴福川、盛才余、黄天萍 科研结合队伍: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回归再引种组 负责人:高江云 动物行为生态学青年科学家小组 经济植物推广站:培育的观赏园林植物及景观实践 负责人:权瑞昌 负责人:邓继武 管理结合队伍: 园区建设管理处 ,园林设计与施工资质证 人事教育处,联合办学 负责人:李德飞 负责人:陈志云 具体任务责任分解 任务 负责人 组成成员 热带观赏植物与花 吴福川 杨婷婷、王桂娟、王晓静、刘永红、 卉品种培育 兰科植物培育 黄自云 高江云 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回归再引种组 成员 园林景观设计与实 施济普、权瑞昌、高 黄天平、黄自云、肖春芬、刘勐、 践 江云、邓继武 赖菡、张淑红、王平元 热带园艺工程硕士 李庆军 施济普、高江云、盛才余、任新军、 计划 联合创办热带园艺 吴福川等 施济普 学校 园林植物栽培及其 园林应用丛书撰写 吴福川、杨婷婷、张永丽、黄天萍、 张远辉、王晓静、张艳军 胡建湘 盛才余 李保贵、张远辉、吴福川、杨婷婷、 王小静、王贵娟、肖春芬、赖菡、 王平元、刘永红、刘勐、任新军、 10 何开红、黄建平、黄自云、肖文祥、 张永丽(景兆鹏、潘勃、苏艳萍、 张艳军资料提供、植物鉴定、图片 拍摄等) 4.2 环境教育项目主要成员和分工 任务 负责人 组成成员 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和评估 赵文娅 贺赫、耿艳红 植物园科普场所的布展和管理 段其武 杨云 植物园科普标识系统 陈文有 杨振 新媒体在植物园科普领域的运用 赵金丽 刘光裕 植物园科普讲解 王锡颖 科普导游 植物园旅游营销 方亚萍 齐征 植物园科普的理论基础 陈进 环境教育研究生 科普组硕士以上人员 5 项目进度安排(包括项目起止年限、各年度目标和研究开发内容计划等) 2012 年 6 月 15 日以前,形成工作方案; 2012 年 6 月 30 日以前,提交方案给园学术委员会进行咨询评议; 2012 年 8 月以前,完成任务书的签订并启动; 2012 年 9-12 月,组织团队,明细责任,指挥长与各子项目鉴定项目任务书。 5.1 热带园艺工作计划 2013 年 1-12 月 1、选择 5-6 种本土花卉开展培育工作。启动开展栽培与繁育技术实验;启动王 莲种子萌发、小苗保育与越冬栽培实验工作。 11 2、开展石斛属、大花万代兰、尖囊兰、蝴蝶兰、鹤顶兰属植物的种质创新和新 品种培育。 3、建立起育种队伍并开展羊蹄甲育种。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行杂交与多倍体 诱导工作,育种争取培育出多倍体羊蹄甲新品种、稳定遗传的重瓣羊蹄甲株系、 种间杂交后代新品种。 4、通过自然园林群落景观与湿地园林景观构的研究并结合我园棕榈园湿地、荫 生园、藤本植物园、绿石林景区不同类型构建的园林景观,从观赏效果、生态环 境效益、植物的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形成科学的理论数据并付诸实践。 5、初步掌握部分观赏动物的饲养习性,在棕榈园内大规模放养绿孔雀,王莲池 小岛上放养短尾猴,绿石林景区内放养猕猴。 6、获得园林规划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 7、启动热带园艺工程硕士计划,招收 1-2 名工程硕士学员开展培养工作。 8、与我园人事教育处结合,提升与思茅市普洱学院联合培养园艺人才的水平。 编写在我园实习大纲和授课教材。提供一套教学用的土壤、栽培基质,提供部分 常见害虫标本。 9、为撰写丛书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编写,图片拍摄等。 10、做好中期评估; 2014 年 1 月-2015 年 6 月 1、继续进行本土花卉栽培技术与高效繁育方法实验研究,王莲不同栽培基质实 验研究等 。 2 羊蹄甲杂交与诱导后代选育,争取培育出多倍体羊蹄甲、重瓣羊蹄甲新种质。 3、获得兰科植物 8-10 个新种质,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新品种 1-2 个,开 展批量繁殖和应用;选育出 1-2 个具有较高品质的药用齿瓣石斛品种并推广应用。 4、在园区内成功放养 2 种本地鸟类,包括 1 种水鸟;在绿石林中初步引入叶猴 和犀鸟进行人工饲养。 5、完成5-8名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 6、规划设计 1-2 个园林景观模式付诸实践并形成研究理论; 12 7、与普洱学院和西双版纳学院联合培养园艺人才; 8、完成园林植物及其园林应用丛书编写; 2015 年 7-12 月,总结并完成终期评估 5.2 环境教育工作计划: 2012.6-2012.12 1)完善计划,组织团队,明细责任。 2)和营销部门合作,扩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冬夏令营市场,举办 3-4 场夏令营,5 场以上冬令营 3)出版《植物园观蛙手册》、《植物园的 8-12 月物候》宣传页等科普资料 4)以“智慧景区”为目标,启动新科普网站建设; 5)启动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游客参与项目评估; 6)完成能源植物园、野生蔬菜园科普标识系统建设 7)完成《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大纲 2013 年年度目标 1)在国际刊物发表 1 篇以上科普研究论文(含环境教育研究生论文) 2)科普项目资助 10 万元以上 3)除常年举办高质量的科普活动外,举办 3-4 场夏令营,5 场以上冬令营 4)确保推出四期《雨林故事》电子杂志,并出版《植物园观鸟手册》、《植物 园 1-7 月物候宣传页》等系列科普资料 5)以“智慧景区”为目标,建设完成植物园新科普网站 6)完成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游客参与项目改造 7)完成藤本植物园、绿石林科普标识系统建设 8)完成《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初稿 2014 年年度目标 1)在国际刊物发表 2 篇以上科普研究论文(含环境教育研究生论文) 2)举办国际性重要的环境教育相关会议 3)获得大于 10 万元的科普项目资助 13 4)除常年举办高质量的科普活动外,举办 3-4 场夏令营,5 场以上冬令营 5)持续推出四期《雨林故事》电子杂志,并出版《植物园赏蝶手册》等系列科 普资料 6)导游队伍在全省导游大赛中获得名次 7)全园科普标识系统建设基本完善 8)《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完稿 2015 年年度目标 1)在国际刊物发表 2 篇以上科普研究论文(含环境教育研究生论文) 2)举办一次以上全国性或国际性重要的环境教育相关会议 3)《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出版 4)蔡希陶环境教育中心成立 5)除完成每年既定目标外,对 135 整个培育计划全面回顾,查漏补缺 6 项目经费总预算及年度经费需求计划 项目总预算为 249 万元,其中 1)热带园艺经费需求计划 年度经费计划 (万元) 项目内容 年度经费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合 计 热带观赏园艺培育 7 13 16 8 44 兰花培育 0 5 5 5 15 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2.5 10.9 8.9 5.9 28.2 热带园艺工程硕士计划 0 5 5 5 15 14 联合创办热带园艺学校 0 5 5 5 15 园林植物及其园林应用丛书撰写 0 6 10 15.8 31.8 9.5 44.9 49.9 44.7 年度合计 合 149 万元 计 2)环境教育经费需求计划 年度经费计划 (万元) 项目内容 年度经费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合 计 合 计 人员培训学习 3 出版科普资料 3 标识系统 1 科普活动装备增添 5 6 5 19 5 2 15 5 2 2 10 1 1 2 网站建设 1 6 0 7 科普互动设施改造 1 6 0 7 5 2 撰写植物园科普工作指南 5 计 10 30 30 5 17 10 10 蔡希陶环境教育中心成立典礼 合 10 10 国际科普工作会议 年度合计 1 10 30 100 万元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