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定稿).docx
滨 州 医 学 院 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 一、滨州医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参考 结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权重) 权重 果 1.专 业 建 设 ﹡ 1.1 专 业 办 1.1.1 专业办学定位 0.5 指 导 思 想 学定位与建设 1.1.2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0.5 (0.1) 规划 2.1.1 整体结构状态与发展趋势 0.4 ﹡ 2.1 师 资 队 2.1.2 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及以上 0.3 伍数量与结构 学位的比例 2.1.3 师资培养 0.3 2.师 资 队 伍 2.2.1 主讲教师资格 0.3 (0.15) 2.2.2 高级职称教师授课情况 0.2 2.2 主讲教师 2.2.3 教师科研水平 0.2 2.2.4 教师水教学平 0.3 3.1.1 实验室与仪器设备 0.4 3.教 学 基 本 3.1 教 学 基 本 3.1.2 实习基地状况 0.4 设施(0.1) 设施 3.1.3 图书资料 0.2 0.5 ﹡ 4.1 培 养 方 4.1.1 培养方案与执行 案 4.1.2 教学大纲 0.5 4.2.1 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 0.1 4.2.2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0.3 4.2.3 教材选用与建设 0.2 ﹡4.2 课程 4.教 学 建 设 4.2.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3 与改革(0.3) 4.2.5 双语教学 0.1 4.3.1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0.4 ﹡4.3 实践教 4.3.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实验 0.3 学 室开放 4.3.3 毕业实习 0.3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参考 结 权重 果 5.1 管 理 制 度 5.1.1 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 1.0 5.教 学 管 理 建设 (0.1) ﹡ 5.2 质 量 监 5.2.1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1.0 控 6.1.1 学 生 基 本 理 论 与 基 本 技 能 0.5 ﹡6.1 基本理 的实际水平 论与基本技能 6.1.2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与 实 践 能 0.5 力 6.2.1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 0.4 6.2 毕业设计 综合训练等情况 6.教学效果 (论文) 6.2.2 论文或设计质量 0.6 (0.25) ﹡ 6.3 学 生 满 6.3.1 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 1.0 意率 6.4.1 报考志愿率 0.6 6.4 社会声誉 6.4.2 用人单位评价 0.4 0.6 ﹡ 6.5 学 生 就 6.5.1 一次就业率 业与发展 6.5.2 毕业生成就 0.4 7.特色项目 一级指标 6 项,二级指标 14 项,重要项目 9 项(带*号者) 二、滨州医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参考 权重 评估标准 备 注 A C 教育理念先进,专业定位准确,目标比较明确,定位基本 1.专业建设规划包括国 专业办学 0.5 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定位 准确,基本符合学校定位 内外同类专业发展趋势 *1.1 专业 定位 1.专业 和人才需求分析,专业发 及自身办学条件。 及自身办学条件。 办学定位 建设指 展规模、方向,专业教师 与建设规 导思想 建设规划 规划科学合理,能与学校学科 有发展规划,基本得以实 队伍建设规划、实验室 划 0.5 (实习基地)建设规划等 与实施 建设紧密结合,能有效实施。 施。 内容。 专业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1.师资队伍中的师资指 发展趋势良好;有系统的、科 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整体结构 学的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有 结构基本合理;有建设规 且承担专业基础课和专 状 态 与 发 0.4 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 划和政策;专业负责人具 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原 展趋势 教师;专业负责人具有教授职 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 则上每位专业课教师只 称或有博士学位,并具有较高 能隶属一个专业,而专业 *2.1 师资 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2.师资 基础课教师可以跨其他 队伍数量 队伍 专业。 专任专业教 与结构 2.符合岗位资格是指:主 师中有硕士 0.3 ≥90% 70%—80% 讲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 及以上学位 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 的比例 上职称,通过岗前培训并 有科学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 有计划并基本落实。 取得合格证的教师。 师资培养 0.3 措施有力,实施效果好。 参考 评估标准 主要 二级指标 备 注 观测点 权重 A C 主讲教师 符合岗位教师资格的教师数 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 0.3 资格 100%。 数达 90%。 高级职称 专业教师中教授、副教授 3.师资结构是指专业课 专业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每学 教 师 授 课 0.2 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 30% 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 年为本科生授课的比率≥60%。 情况 -40%。 学位、学缘和学科结构情 专业教师承担≥2 项的省部级 专业教师承担校级及以上 况。 教师的科 2.师资 2.2 主讲教 0.2 及以上科研项目;教师人均发 科研项目;教师人均发表 4.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 研水平 水平情况统计近三年的 队伍 师 表论文 2 篇以上。 论文 1 篇以上。 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 承担校级教研项目或校级 情况。 5.教授、副教授在专业课 项目或有省级以上教学获奖; 获奖; 教师的教 教师人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2 教师人均发表教学研究论 (含专业基础课)教学中 0.3 学水平 篇以上;教学水平高,学生专 文 1 篇以上;教学过程规 所占总开课量的比例。 家评价优良率为 90%以上;科研 范,学生专家评价优良率 为 70%—80%。 促进教学成效明显。 实验室面积达到有关规定,设 施满足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实验室面积达到有关规定; 实验室与 0.4 管理规范;实验开出率 100%; 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基本 仪器设备 大型仪器设备为本科生开设教 要求;实验开出率为 80% 图书资料包括学校图书 3.教学 学实验,使用效率高,效果好。 基本设 3.1 教学基 馆及院(系)资料室的文 施 本设施 字及电子藏书。 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固定的 校内实习基地基本满足教 实习基地 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 80%学生 0.4 学要求;有相对固定的校 状况 实习要求。医学类专业在校学 外实习基地 生与病床总数比应达到 1︰1。 一级 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3.教学 3.1 教学基 基本设 图书资料 本设施 施 *4.1 培养 方案 0.2 培养方案 0.5 与执行 教学大纲 4.教学 建设与 改革 参考 权重 0.5 建设规划 与 实 施 效 0.1 果 *4.2 课程 教学内容 与 课 程 体 0.3 系改革 评估标准 备 注 A C 有专业资料室;专业图书资料品 有专业资料室建设规划;专 种齐全、资料丰富,满足教师借 业图书资料基本满足学生借 阅、学生学习和完成毕业设计(论 阅教学参考书的需要。 文)的需要。 符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体现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 符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的制定必 素养、科学素养提高,有利于创 注重了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 须有教师、学生及用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严 的培养,执行情况较好。 人单位的参与。 格执行。 2.主要考察 2012 版人 各专业教学大纲齐全、规范,符 各专业教学大纲齐全,基本 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 合专业培养目标,有合理的依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执行情 纲的修订及执行情况。 大纲执行情况好。 况较好。 各类课程均有高级职称课程负责 各类课程均有课程负责人;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 人;核心课程教学队伍稳定,素 核心课程教学队伍稳定;有 系改革重点考察各专 质高;课程规划科学、合理,建 课程规划,有一定的实施效 业是否积极开展纵向 设经费有保障,执行效果好,课 果,有课程总结。 或(和)横向综合的 程建设检查与总结完善。 课程改革,将课程教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总体思 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思 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路清晰、计划具体、配套措施得 路、计划和措施,有一定成 2.用双语授课课程指 力,执行良好,成效显著;能够 效,能开出计划规定的主要 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 开出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能 课程并开出 3 门以上专业选 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 够开出 5 门以上专业选修课;有 修课程;有关于教学内容改 课程课时的 50%及以 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省级教学研 革的校级教研项目或成果; 上的课程(外语课除 究项目或省级成果奖;或者有专 或者有专业课为校级精品课 外);双语授课比例是 业课为省级精品课程。 程。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参考 权重 教材建设 0.2 与选用 4.教学 建设与 *4.2 课程 改革 教学方法 0.3 与手段 双语教学 0.1 评估标准 A C 备 注 教材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科 有教材建设规划;有科学的 学的选用和评估制度,执行严格,选用和评估制度,教材选用 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本专业教 整体水平高;本专业教师主 指开设双语教学的课 师主编出版教材≥5 部,或有省 编出版教材 1-3 部;选用近 程数占相关专业开设 级及以上获奖教材;选用近五年 五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比 课程总门数比例。 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比例≥85%。例 60%—70%。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 段改革重点考察各专 考核方式,有关于教学方法或手 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业是否积极开展以 段及考核方式的教学研究项目, 有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立 “学生为中心”和“自 且在实践中切实应用,效果好; 项,但是在实践中效果一般; 主学习”为主要内容 有自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应用 多 媒 体 授 课 的 比 例 在 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 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20%,效 10%—15%;启动网络课程建 法改革。 果好;网络课程建设良好,专业 设,专业课建成网络课程<3 4.考核方式的改革主 课建好的网络课程≥6 门,内容 门。 要考察课程是否多采 丰富。 用形成性评价。 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积 重视并积极实施双语教学, 极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授课课程 有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或计 比例≥10%,教学效果良好。 划。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参考 权重 实践教学 内 容 与 体 0.4 系 综合性、设 4.教学 计性实验 *4.3 实践 0.3 建设与 与实验室 教学 改革 开放 毕业实习 0.3 管理制度 5.教学 5.1 管理制 的 建 设 与 1.0 管理 度建设 执行 评估标准 A C 备 注 1.设计性实验是指给 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注意实 践教学内容更新,符合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基本符 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 验条件,由学生自行 要求;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 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 科研和创新活动,效果好。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 实现的实验;综合性 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程占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 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 效果好;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 为 60%-70%。 有开放性实验室,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 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 放范围及覆盖面广,效果好。 有一定效果。 知识的实验。 实习条件、时间有保证,措施完 实习条件、时间基本保证, 2.实验室开放包括实 善,所有学生都能在校内外实习,措施有利,能组织学生进行 验室开放的范围、时 间、内容、对学生的 效果好。 校外实习,效果较好。 覆盖面。 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学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文件齐 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执 校下发的有关文件、 全,档案管理规范;教学管理人 行较好;教学文件齐全,教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学管理人员能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日历、课程表、 内容丰富。 活动。 毕业实习(论文)计 划、学期教学总结等。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主要 观测点 参考 权重 *5.2 5.教学 教学质量监控 质量监 1.0 管理 与保障 控 学生基本理论 与基本技能的 0.5 *6.1 基 实际水平 本理论 与基本 学生的创新精 技能 0.5 神与实践能力 6.教学 效果 选题的性质、 难度、分量、 0.4 综合训练等情 6.2 毕业 况 设计(论 文) 毕业设计(论 文)质量与管 0.6 理工作 评估标准 备 注 A C 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 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 体系,运行有效;院(系)同 系包括目标确定、各主 系,相关人员听课次数符合 行专家听课制度执行好,效果 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 学校规定;期中教学检查、 显著;期初、期中、期末教学 建立、信息的收集(统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有文字 工作检查有总结、有详实的文 计与测量)、评估、信息 材料,整改效果较好; 字材料,整改效果好。 反馈、调控等环节。 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与培养目 学生知识结构与培养目标 标相符合;基本理论、基本知 基本相符合;基本理论、基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 识与基本技能考核优良。 本知识、基本技能合格。 能主要考察毕业生四级 通过率、考研率、毕业 积极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学生获校 有获校级及以上奖的科技 考试、OSCE 考试、学位 授予率等。 级以上(不含校级)的学科竞 文化作品。 赛奖和科技文化作品。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 毕业设计(论文)能结合实 际,难度、分量适中,符合培 际,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养目标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管理制 度完善,管理规范,论文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 较高,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 完善,管理较规范,毕业设 用价值;近三年有毕业设计(论 计(论文)质量合格。 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奖。 一级 指标 二级指 标 主要 观测点 参考 权重 *6.3 学 学生对专业的 生满意 1.0 满意程度 率 评估标准 A C 备 注 调查问卷,满意率≥90%。 满意率 70%—75%。 0.6 6.4 社会 报考志愿率 6.教学 声誉 用人单位评价 0.4 效果 近三年招生第一志愿率≥90%。 近三年招生第一志愿率 50%-60%。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包含 *6.5 学 一次就业率 生就业 与发展 毕业生成就 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80%。 7.特色项目 0.6 毕业生素质高,受社会欢迎。 毕业生素质较高。 考取研究生者。 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 50%-60% 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取得较大 毕业生取得一定成就。 成就。 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专业特有的、优于学校其它专业或其他学校的同类专业的独特 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社 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特色——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人才特色;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0.4 三、评估结论及其标准 1、本方案一级指标共 6 项(不含特色项目),二级指标共 14 项(其中重要指标 9 项,一般指标 5 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 A,B,C,D 四级,评估标准给出 A,C 两级,介于 A,C 级之间的为 B 级,低于 C 级的为 D 级。 2、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其标准如下: 优秀标准:A+B=14,A≥10(其中核心项目 A≥7),专业办学特色鲜明。 良好标准:A+B≥10,C≤3,D=0(其中核心项目 A≥5),专业办学有特色。 合格标准:A+B≥7,D≤3(其中核心项目 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