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专家马金永:航天测控写传奇.doc
士官专家马金永:航天测控写传奇 “点火!”2011 年 12 月 22 日 11 时 26 分,我国“资源一号”02C 卫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一刻,仰望火箭划过蓝天的壮美轨迹,一名士官笑得格外灿烂。 他叫马金永,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测控站高级士官。这是他第 48 次受命管理航天发射时间统一系统,也是他自主研制的“标准时 钟”第 33 次执行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飞向太空的火箭,牵引出一名士官的传奇…… 打造中国航天新型高精度标准时钟 蓝天下,长征火箭整装待发。测控中心机房内,标准时钟数字跳 动。 凝望时钟,马金永静静守候……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数千台设备必须在同一时间系统内 同步开展工作。标准时钟是时间统一设备的核心部件,其精密程度将 直接影响火箭的精确飞行和卫星的准确入轨。 谁能想到,马金永这名普通士兵,居然与标准时钟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回溯到 4 年前。当时,我国航天发射老一代标准时钟由于超 期服役,出现了抗干扰性差、精度降低等现象。 “我想试试研制新一代标准时钟。”马金永主动请缨。 这一想法,当时在许多人看来犹如天方夜谭。时钟设备研发不仅 涉及电子工程、数据编程、工艺设计等多门学科,更难的是必须精确 到“微秒级”。 一微秒只有一百万分之一秒。精确到“微秒”,意味着要将一眨 眼的瞬间平均分解为一百万个片段,每一个片段都要精确无误。 勇者不畏险,马金永义无反顾。在一间简陋的小房内,他不厌其 烦,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着时间跳动的脉搏,曾经将自己连续关了两个 多月…… 集成电路板是时钟精度的关键。纽扣大小面积上的焊点就达上百 个。拿着放大镜,他一个一个地精心焊,仅一块电路板就返工了 12 次…… 一年之后,他将自己制作完成的“新型标准时钟”摆在了大家面 前。 惊讶!质疑!大家担心:“性能可靠吗?” 最终,人们叹服——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苛刻测试,新型标准时钟 精度比原来提高了一个量级。 马金永这一创举,在世界航天界堪称传奇。航天设备质量标准之 高、要求之严众所周知。中国航天新型标准时钟,竟然由一名普通士 兵打造! 传奇还在后头。这些年,马金永的创新源源不断—— 他成功研制测控通信信道新型切换台,使切换信道时间从原来的 13 分钟缩短至 7 秒; 他开发出数据传输中心智能管理与监控系统,使数据分析处理效 率提升近 6 倍; 他率先提出 IP 体制下时间信号传输革新方案,满足了航天高密 度发射任务需求; 他参与完成 70 余次重大航天测控任务,先后发现解决了 30 多个 安全隐患,7 次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 士官马金永声誉鹊起。前不久,执行某卫星发射任务时,一些地 方技术人员慕名询问发射中心科技人员:“指指看,你们那个特厉害 的兵,到底是谁?” 初中生登上全国宇航学会学术交流讲堂 马金永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生命中的这一时刻—— 2004 年 10 月,全国宇航学会学术交流讲坛上,他熟练地诵读了 自己的论文《新技术条件下航天发射场时间同步网组网方式》。 他话音刚落,台下来自全国航天领域的顶尖专家们掌声雷动。这 一刻,泪花涌上他的眼帘…… 在场的人们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身着便装的年轻人,竟是一名普 通的士兵。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他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 会前,组织者曾打电话询问马金永是什么职称。马金永回答说 “没有”。于是,组织者便以为他是一名在读研究生。 会后,当大家问他在哪所高校深造时,马金永只能实话实说了。 人们好生惊奇——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士兵,居然走上了全国宇 航学会学术交流讲台。 答案出乎意料——马金永说:我是一只不停向前飞、不怕苦和累 的“笨鸟”。 记者看到,他简陋的宿舍里到处都是书,书架上、床铺下、门背 后塞得满满当当。在他的读书笔记扉页上写着:“不懂就看,看多了 就会了。” 什么叫“看多了就会了”?一本《高频电子线路》,他先后读了 14 遍,书都被翻烂了。看第一遍时,他连希腊字母“Ω”都不认识,在 旁边用拼音标注。如今,他已经对全部高频电子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战友吴汉兴这样评价马金永:“就是上山植树,他挖的坑都比别 人的要深!”凭着这股认真和韧劲,马金永迈上了一个个全新的台阶 —— 他自修了《通信原理》等 36 门课程,通过成人自考获得了两个 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考取多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时间统一、数据传输、光学测控,这些高精尖领域知识他样样精 通,先后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13 篇,参与编写专业教材 4 部, 连续 10 年都有科研成果…… 对于“师父”马金永的神奇,“徒弟”周天洋更是打心底里折服 —— 前不久,周天洋买了一部苹果手机。马金永很感兴趣,拿在手里 翻来覆去端详。周天洋调侃他:“你会玩吗?”没想,第一次接触苹 果手机的马金永一点不“OUT”,连导航定位、数学运算等不常用的功 能都一一演示给徒弟看。 周天洋惊讶得张大了嘴。马金永笑着解释:“我在互联网上早就 把苹果电子产品性能都了解透了。 ” 这就是马金永——学习,让他永远拥有出人意料的神奇本领! 无名小卒与“两弹一星”元勋同台领奖 2011 年 7 月 1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喜气洋洋。 这天,50 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隆重表彰。一身戎装、挂满 奖章的士官马金永神采奕奕,格外醒目。 他往获奖者中一看,突然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庞——“两弹一星” 元勋孙家栋院士,赶紧三步并两步走上前去:“孙老,我是来自太原 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基层士兵,能否和您合个影留念?” 年过八旬的孙家栋院士看到这位优秀的航天晚辈,脸上露出了欣 慰的笑容:“来来来,我们都是中国航天战线上的战友,你年轻有为, 很了不起。” 咔嚓!闪光灯定格了这耐人寻味的精彩一刻——士兵与院士,无 名小卒与“两弹一星”元勋同台领奖。 对于马金永来说,2011 年是他人生中一个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在晋西北高原那偏僻的小山沟里默默耕耘了 18 个年头之后,他 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众人瞩目的聚光灯下—— 6 月,在全军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巡回报告会上,他与军事战略专 家、中国国防白皮书起草人陈舟研究员等同台演说。他用亲身经历告 诉战友:“只要矢志不移,普通士兵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11 月,在“读书·青春·使命”全军青年读书活动中,他与信 息化权威专家于全院士、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等一起畅谈读书体会。 他“穿着棉大衣,戴着皮帽子,坐在满墙都是冰花的测控点位里静静 读书”的叙述,让战友们闻之动容。 马金永的传奇不仅感动了广大战友,更为他赢得了爱情。 爱人李倩倩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和马金永见面的场景—— “当黑瘦黑瘦的他出现在面前时,我的心情顿时跌入谷底。眼前 的他,与理想中高大的军人形象大相径庭,与梦中的白马王子更是相 去甚远。” “就在我想找理由告辞的时候,他从兜里拿出一本国家核心期刊 说‘上面有我发表的论文’。接过来一看,我顿时被震住了:太深奥 了,大学毕业的我根本看不懂。于是,我又决定留下来,继续了解其 貌不扬的他……” 说到这里,李倩倩笑了:“看来,他非常懂得扬长避短。现在我 更加坚信,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 采访结束那天,当地气温骤降至零下 25 摄氏度。看着风雪中马 金永忙碌的身影,一首无名小诗跳进记者脑海—— “走近你,我感受到力量。这力量,来自一名士兵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