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简介.doc

Dear °心裂3 页 37 KB下载文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简介.doc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简介.doc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简介.doc
当前文档共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简介.do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教育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 工程”、“985 优势学科创新 平台”建设项目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工、文、管、经、法、教、哲、 农、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历史沿革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 1952 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 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 1960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 年整体迁出北京,1975 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 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 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 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2000 年 2 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 归教育部管理。2006 年 10 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校园概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 占地 1700 余亩。学校拥有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 佳文明单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 学生公寓和近万台随时上网的计算机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 和成长的环境。 办学思想 学校以温家宝总理为母校的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校训。在总结办学经验、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将“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 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 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学校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努力为解决我国和人 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 3195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0 人,博士生导师 183 人,教授 420 人,副教授 497 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5 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5 人。国家“千 人计划”入选 10 人(含青年项目 3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9 人,“长江学者 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4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0 人,优青科学基金 2 人,教育 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 31 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 33 人。近年来,学校新增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2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3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4 个,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 湖北省教学名师 8 人。2008 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继我校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 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1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 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14 个。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 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 155 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 100 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 2067 个,多媒体资源近 60000 小时。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学校 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峡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 质工程师的摇篮”,已建成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基础学科人 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依托三峡秭归实习基地建设了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 害研究中心,其影响辐射全国。 学科布局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 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 现有 8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16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与“地质 学”2 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有 18 个学院(课部)、60 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地质学理 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 12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 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和 38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硕士、MBA、MPA、MFA、J.M 等 10 个专业 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 19 个工程领域。 人才培养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学生 6.4 万余人,其中全日 制在校学生近 2.5 万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2800 余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 3.9 万余人,各类留学生 400 余人。 学校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力度,创新推荐 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制,建立了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养制度。学校已建 成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004 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 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 9 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 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 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 远程教育体系,广泛适应各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 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学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要求,全面实施 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李 四光计划”、“池际尚计划”等。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 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 学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每年为学生贷款达 2000 余万元,国家、学校、社会每年为 我校学生提供的奖励资助金额达 2500 万元。学校除设立学生普遍享有的奖学金外,还设立 了“地质之光奖学金”在内的 50 余项专项奖学金。 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体 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取得金牌 150 余枚,银铜牌 350 余枚,连续 5 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2006 年 10 月,学校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大学生羽毛 球锦标赛。2012 年 5 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 学登山队。 科学研究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近 5 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 600 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 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 获“2001 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 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我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 Nature 上发表论文 4 篇,Science 1 篇。5 年来,学校共有 50 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 科技进步特等奖 4 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学校主办的 《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EI 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SCIE 收录, 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 CSSCI。 学校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 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 2 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 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 发的 MAPGIS 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 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 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 国家的 100 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成立了由我校牵头,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 香港大学等十所世界知名大学组成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地学领域开展资源共享、国 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 500 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超过 300 人次。学校 3 个项目被列入“高 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 工程”),以我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 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成了“中匈联 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和“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六所国际科研合作中心。 桃李芬芳 60 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毕业生中走出了以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管理精英, 成长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等为代表的 30 位两院院士,涌现了国家体育场 馆“鸟巢”总工程师李久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广大毕业生正以自身的努力为学校 赢得荣誉、提供支持。同时,学校也将为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谋求人类与地球的 和谐发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单位名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 388 号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管理处 联系人:刘老师 苗老师 联系电话:027-67884110 传 真:027-67885151 电子邮箱:zyxw@cug.edu.cn 网 址:http://zzyz.cug.edu.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