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17).doc

鸭力与鸡情3 页 54 KB下载文档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17).doc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17).doc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17).doc
当前文档共3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17).doc

中国人民大学非信息类本科学生 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17 版) 一、修订说明 鉴于入学新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整体提升,根据 2013 年制定的“中国人民大 学本科生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4 年来的实施情况,结合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各学科对计算机 要求的变化,进一步完善我校计算机分层、分类教学,对我校非信息类本科生计算机教学指 导纲要进行修订。通过本次修订,使我校公共计算机教学体系更完善、结构更合理、层次更 明确。减轻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负担、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水平。 二、培养目标 我校非信息相关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基 础知识,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能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并初步具备 所属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对部分学生提供更深入 的学习和训练,以满足其专业上对计算机技术的更高要求。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人大公共计算机课程按 4 学分设置,分为 2 层若干门课程。第一层为 1 学分的“信息技 术基础”课程,第二层为 3 学分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具体说明如下。 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 学分)。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为第二层信息技术应 用类课程打好基础。 学分与课时:1 学分。16 课时授课+16 课时上机。 教学时段:本科一年级。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 教学内容:在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信息安全、互联网与多媒体基 1 本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内容。具体说明如下: (1)本课程课堂教学讲授的主要内容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互联网与多媒体的基本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内容,采取课堂教学加课外上机的教学形式,考核形式包括课堂研讨、日 常作业、应用导向的综合型项目或大作业等。 (2)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常用系统工具软件)、办公应用软件(文档编辑、演 示文稿、基本数据处理)、基本上网操作(浏览器、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的简单使用)是入学 新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这部分内容将作为课程要求列入考核部分,但不安排在课堂教学 中讲授。为了照顾部分起点低和基础差的学生学习需要,这部分内容将以网课形式常年上网, 提供给学生自学。该部分内容的考核为强制要求。未能通过本部分考核者将扣减课程成绩, 同时学校可安排辅导班进行辅导教学后安排重考。 2.“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3 学分) 课程目标:通过专门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某一类计算机知识和利用相关 技能解决某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 题的综合性动手能力。 学分与课时:本课程分为“信息技术应用类”课堂教学(2 学分)和“信息技术应用综 合实践”(1 学分)两部分,共 3 学分。课堂教学部分的课时安排为 32 课时授课+32 课时上机, 综合实践部分为折合约 32 课时的综合实践项目。 教学时段:本科一、二年级。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上机实验+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指导。 先修课程: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分设多类课程(例如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网络开发与应用、 多媒体应用……等) ,每一类课程可以使用不同的系统和环境进行讲解(例如,程序设计类课 程可讲授 C 程序设计、Python 程序设计、Matlab 编程与应用等) 。 除了课堂教学及配套作业外,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以培养 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动手能力。未能通过综合实践项目考核的学生不能取得“良” 和“优”的课程成绩。这里所述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包括但不仅限于: (1)应用导向的综合性大实验,结果具备实用价值。 2 (2)与课程配套的校内课程竞赛。 (3)各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类竞赛。 (4)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学生承担部分的工作可认定并具价值。 (5)在各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6)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证明。 (7)其他后续认定的综合实践项目。 根据实践项目级别和性质设定成绩等级比例,并根据学生在项目中取得的实际成绩评定 学生的课程成绩。具体细节另行制定和公布。 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