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

Naive (天真)210 页 2.963 MB下载文档
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
当前文档共210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正文).docx

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 综合整治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稿) 建设单位:于都县水利局 编制单位:赣州东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二〇二三年八月 目录 1 概述 .............................................................................................................................1 1.1 项目背景 ..........................................................................................................1 1.2 评价重点..........................................................................................................2 1.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3 1.4 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5 1.5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23 1.6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23 2 总则............................................................................................................................25 2.1 评价原则与目的 ..........................................................................................25 2.2 编制依据 .......................................................................................................25 2.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27 2.4 环境评价标准 ...............................................................................................28 2.5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31 2.6 环境保护目标 ...............................................................................................37 2.7 水厂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查 .....................................................................39 3 项 目 概 况 ...............................................................................................................44 3.1 项目基本情况 ...............................................................................................44 3.2 工程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44 3.3 工程内容和建设方案..................................................................................46 3.4 施工方案 .......................................................................................................48 3.5 施工布置环境合理性..................................................................................53 3.6 项目临时工程与取水口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54 3.7 工程占地和拆迁 ..........................................................................................54 3.8 项目土石方平衡 ..........................................................................................54 3.9 公用工程 .......................................................................................................55 3.10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55 4 工程分析 ....................................................................................................................56 4.1 项目工艺流程 ...............................................................................................56 4.2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58 4.3 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67 4.4 主要污染物汇总 ..........................................................................................67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9 5.1 自然环境概况 ...............................................................................................69 5.2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78 6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25 6.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125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28 6.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39 6.4 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 ................................................................................139 6.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41 6.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42 6.7 疏浚工程对河床的环境影响分析 ..........................................................153 6.8 河道疏浚对贡江沿河环境的影响分析 .................................................155 6.9 砂石及淤泥运输对周围敏感点的环境影响分析................................157 7 环境风险评价 ..........................................................................................................159 7.1 评价目的 .....................................................................................................159 7.2 风险调查 .....................................................................................................159 7.3 环境风险识别 .............................................................................................159 7.4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161 7.5 风险分析 .....................................................................................................162 7.6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64 7.7 风险事故应急措施 ....................................................................................165 7.8 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174 8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175 8.1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75 8.2 水环境保护措施 ........................................................................................177 8.3 声环境保护措施 ........................................................................................178 8.4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179 8.5 地下水防治措施 ........................................................................................180 8.6 生态防护治理措施 ....................................................................................180 8.7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83 8.8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86 9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87 9.1 目的 ...............................................................................................................187 9.2 环保投资估算 .............................................................................................187 9.3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89 10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91 10.1 环境管理....................................................................................................191 10.2 环境监理计划 ...........................................................................................192 10.3 环境监测计划 ...........................................................................................193 10.4 工程竣工验收 ...........................................................................................195 10.5“三同时”验收清单 .......................................................................................195 11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97 11.1 结论 ............................................................................................................197 11.2 建议 ............................................................................................................205 附图 附图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 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图 附图 3 工程平面布置图 附图 4 项目施工河段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附图 5 项目实施河道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位置 附图 6 江西省环境管控单元分布图 附图 7 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图 附图 8 地表水水功能区划图(赣江流域) 附图 9 良下湾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范围 附图 10 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范围 附图 11 项目河段现状 附件 附件 1 委托书 附件 2 项目可研批复 附件 3 项目执行标准请示函回复 附件 4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附件 5 工程初设报告批复 附件 6 工程初设报告审查意见 附表 附表1 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2 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附表3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自查表 附表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基础信息表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贡江一般指贡水,为赣江东源、正源,古称湖水,发源于石城县石寮岽(海 拔 1390 米),流经瑞金、会昌。在会昌县城以上又称绵江,是贡水的上游。在 会昌县城汇合湘水后始称贡水。北西流经庄口有濂水汇合,进入县境黄麟朱田至 梓山花桥为一长峡谷,俗称白鹅峡谷,水流湍急,主要险滩有老虎脑和白鹅滩。 澄江汇入后,两岸有冲积地段,开始进入于都盆地,至龙舌咀有梅江汇入,折向 西流经于都县城,此段为贡水中游。过县城至中埠两岸冲积平原互相交错,小溪 河于白田汇入。过三门滩贡水又进入峡谷地带,俗称十里河排,水深流急,经峡 山大河滩向赣县县境。江口以下,河道开阔,水流变缓,在赣州市注入赣江,此 段为贡水下游。 贡水流域面积 27074 平方公里,其中 282 平方公里来自广东和福建,流域形 状近似倾斜的菱形,东西狭,南北长;东南高,西北低,主河长度 255 公里,平 均河床坡降 0.463‰,自会昌至赣州市河长 183 公里,贡水在于都县境内 66 公里。 全河落差 309 米,自会昌至赣州市落差 66 米,在于都县境内落差 25.6 米。 贡水是流经于都县境的主要干流,汇集梅江、澄江、濂江、小溪河等 4 条较 大支流。贡水在于都县境内的长度为 66 公里。于都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0.44 公里,区划成贡水、梅江、濂水 3 个流域。 近年来,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河段边滩漫滩发育,局部河段泥沙淤积较严 重,致使枯水期部分河段水面较大萎缩,影响河道生态;部分边滩因前期采砂而 滩面凌乱、深水坑湾散布,有碍景观,不利于近岸行洪安全和游人安全。 加快对区间河段清淤疏浚整治,保障河道行洪安全,修复河道河畅水清的水 生态,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有力推进于都县 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建设,有助推于都县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有力打造赣南苏区红色样板的建设需要。 为此,于都县水利局拟投资 15003.36 万元对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进行河 道清淤疏浚。 本工程的任务是通过河道疏浚清淤整治,清除阻水边滩、中心滩及其它阻水 滩地,使贡江行洪断面衔接更为顺畅,提高贡江行洪能力,改善区域河道水生态 1 景观,并兼顾改善贡江通航条件。 本项目起点为于都县黄麟乡澄江大桥(起点地理坐标为 E115°35′43.001″, N25°55′5.776″),终点为良下湾取水口(终点地理坐标为 E115°27′48.082″, N25°58′16.732″),河道全长约 17.555km。为保证相关涉河建筑物的安全及饮用 水安全,对沿线桥梁保护范围、对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不进 行疏浚整治,对两岸堤岸、排水口等建筑物保护范围不进行疏浚整治。本工程防 洪清淤疏浚整治河段长 9.03km,清淤量 412.93 万 m3;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迎流顶 冲河岸段进行抛石固脚,抛石固脚长 1.170km;对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 取水口)上游 720m 范围内 15.2 万 m3 砂石堆料进行清除。 本项目实施范围的黄麟乡澄江大桥至梓山镇潭头村贡江河段约 11.6km 在于 都县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内。 本项目清淤疏浚物在上岸点临时暂存后交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于都县人 民政府所属国有公司)负责清运处置,其中可利用的砂石作为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利 用,不可利用的疏浚物运往位于梓山镇和合村的小金山弃渣场填埋。本项目清淤疏 浚物的清运、综合利用、弃渣填埋均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另外进 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在本次环评范围内。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82 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要求, 拟建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本项目属于五十一、水利 128 河湖整治(不含农村塘堰、水渠), 其中“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需编制报告书。本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因此应 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因此,建设单位特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立即 组织环评技术人员到项目所在地及其周围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踏勘,详细了解与收 集了本项目的有关资料,在对本项目的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 后,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 评价重点 本项目评价重点为生态环境、水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重点论述工程建设对施工水域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所涉及临时 2 占地对陆域生态的影响;水环境重点评价施工期对水环境特别是对涉及的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的影响。 1.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程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等相关技 术规范的要求,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图 1.3-1。 3 图 1.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 4 1.4 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1.4.1 与相关法规政策符合性 1.4.1.1 产业政策相符性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2021 年修正)中“第 一类鼓励类”中“二、水利”中的“6、江河湖库清淤疏浚工程”,属于鼓励类 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于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 2022 年 9 月 7 日以于发改审字[2022]117 号文批复了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统一代码: 2208-360731-04-01-517411,符合地方产业政策。 1.4.1.2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符合性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条文:“第四章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第 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制 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 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第三十一条从事水资源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等水事活动,应当遵守经批准的规划;因违 反规划造成江河和湖泊水域使用功能降低、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的, 应当承担治理责任;第三十二条......”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疏浚,项目旨在控制河道平面形态。在全面 控制河势稳定基础上,通过疏浚、清障等措施对局部河势不稳定河段进行处理, 以保障堤防等防洪设施的安全。工程实施后有利于降低洪涝威胁,防止溃坝风险, 对贡江的水质具有保护作用,项目具有保护水源的性质,属于民生工程项目,实 施后不会对河道水生生态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法》。 1.4.1.3 与水资源保护区相关法规协调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 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 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 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 5 者关闭。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 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十二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 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1、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 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畜禽和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 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2、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原有排污 口依法拆除或者关闭;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根据《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规定: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 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 禁止停靠船舶。在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禁止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 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饮用水源无关的 建设项目。 本项目实施范围内沿江布置有饮用水水源取水口 3 处,分别为梓山镇花桥村 饮用水水源取水口、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良下湾水厂取水口。其 中,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地、良下湾水厂饮用水水源地已划定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未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按照《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报告》、《良下湾取水口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报告》,自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为水源 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一级水域保护区上边界至上游 2000 米为二级保护区水域 范围。 6 表1.4-1工程治理河段范围内取水口基本情况表 序 号 饮用水水源 名称 取水口位 置 1 于都县梓山 镇花桥村饮 用水水源保 护区 花桥大桥 上游约 0.70km 2 梓山镇圩镇 供水水源点 3 良下湾取水 口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保 护区 山峰坝大 桥上游约 0.15km 大石背村 附近 取水口在 本工程中 桩号 一级保护区 水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 水域范围 本工程涉及范围 K1+986 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 游 100m 一级水域保 护区上边界 至上游 2000 米 本项目清淤不涉 及水源保护区 K10+037 / / 清除梓山镇圩镇 供水水源点(潭 头取水口)上游 720m,桩号 K10+320~ K11+037 段左岸 河滩地砂石堆料 K17+555 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 游 100m 一级水域保 护区上边界 至上游 2000 米 本项目清淤不涉 及水源保护区 本项目清淤工程将避开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良下湾取水口集 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本项目拟对未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 上游 720m,桩号 K10+320~K11+037 段左岸河滩地砂石堆料进行清除,清除量 为 15.2 万 m3。 本项目对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上游砂石堆料的清除工程, 有利于取水口的稳定,水质质量的保证,系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该河段砂石堆 料清除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水质将大大提升。同时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和固废 不排入水体,本工程在枯水期进行,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部和江西省饮用水污 染防治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1.4.2 与《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符合性 2018 年 12 月,江西省制定并发布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对江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提出“加强农村水利基础 设施网络建设,构建大中小微结合、骨干和田间衔接、长期发挥效益的农村水利 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提高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能力。科学有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 建设,加强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统筹推进中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能力建 7 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与现代 化建设,有序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 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实施水系连通和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设。推进 智慧水利建设。深化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 体系,促进工程长期良性运行。”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具体任务。 本工程属于其中的实施水系连通和河塘清淤整治等工程建设,符合《江西省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1.4.3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的符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功能区划类 别及对应的管理标准。其中第二十六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 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 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 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 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 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 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 施。” 于都县共分布有自然保护区 3 处,包括祁禄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屏山省级森 林公园,罗田岩省级森林公园。经调查与识别,本项目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符合 自然保护区规定。 1.4.4 与《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的符合性分析 通知内容:“一、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一)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取缔“十 小”企业......。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五)调整产业结构。依法淘汰落后 产能。自 2015 年起......七、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二十)强化环境质量目标管 理。明确各类......。八、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二十四)保障饮用水水源 安全。从水源到水.......”。 本项目属于民生工程而非工业项目,项目本身运营后基本不产生污染物,本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淤疏浚,项目旨在控制河道平面形态维护岸坡稳定。在全 面控制河势稳定基础上,通过疏浚、清障等措施对局部河势不稳定河段进行处理, 以保障堤防等防洪设施和岸线利用设施的安全。 工程实施后有利于降低洪涝威胁, 8 防止溃坝风险,对贡江等的水质也具有保护作用,项目具有保护水源的性质,因 此,本项目符合《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1.4.5 与“五河一湖”环境保护的相符性分析 《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和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 领导、协调和配合,建立健全“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大资金 投入,高标准建设好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政府要按照本通知附件确定的面积和 范围组织勘界,设置标识牌,标明界线,落实责任;要统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保 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规范开发行为,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污染综 合防治,加强生态建设,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禁一切破坏 生态环境的行为,最大限度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省直有关部门要加 强保护区各项建设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国家产 业政策,加强用地、项目建设管理,严禁新上污染项目;加快对现有污染企业的 治理和淘汰力度,进一步强化源头地区环境监管,严格环境执法,把“五河一湖” 及东江源头保护区建成污染物零排放区和生态示范区。 根据相关管理要求:加强保护区各项建设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严格的 环境准入制度,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强用地、项目建设管理,严禁新上污染项 目,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清淤疏浚,非新上污染项目,项目旨在通过疏浚、清 障等措施以加强生态建设,防止生态功能退化。项目满足“五河一湖”的环境保护 要求。 因此项目符合《关于设立“五河一湖”和东江源头保护区的通知》的要求。 1.4.6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 指南(试行,2022 年版)>的通知》(长江办[2022]7 号)、《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 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2022 年版)》相符性分析 表 1.4-2 与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版)》 (长江办[2022]7 号)相符性分析 分类 1 2 文件要求 本项目 判定 禁止建设不符合全国和省级港口布局规划以及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港口总体规划的码头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长 属于码头项目,不属于长江 符合 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的过长江通道项目。 通道项目。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岸线和河段 范围内投资建设旅游和生产经营项目。禁止在风 本项目实施范围内无自然保 符合 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投资建 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 设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项目。 9 禁止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 本项目清淤工程不在饮用水 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 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 的项目,以及网箱养殖、畜禽养殖、旅游等可能 3 段范围内,也不在饮用水水 符合 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投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 源二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 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新建、 改建、 范围内。 扩建排放污染物的投资建设项目。 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 内新建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或围填海等投资建 本项目实施范围内不涉及水 4 设项目。禁止在国家湿地公园的岸线和河段范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国家湿 符合 围内挖沙、采矿,以及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 地公园。 位的投资建设项目。 禁止违法利用、占用长江流域河湖岸线。禁止在 本项目不利用、未占用长江 《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岸 流域河湖岸线,不位于《长 线保护区内投资建设除事关公共安全及公众利 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 益的防洪护岸、河道治理、供水、生态环境保护、 5 规划》划定的岸线保护区内, 符合 航道整治、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以外的项目。禁止 不位于《全国重要江河湖 在《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划定的河段 泊水功能区划》划定的河段 及湖泊保护区、保留区内投资建设不利于水资源 及湖泊保护区、保留区内。 及自然生态保护的项目。 禁止未经许可在长江干支流及湖泊新设、改设 本项目不新设、改设或扩大 6 符合 排污口。 或扩大排污口。 禁止在“一江一口两湖七河”和 332 个水生生 7 本项目不涉及生产性捕捞。 符合 物保护区开展生产性捕捞。 禁止在长江干支流、重要湖泊岸线一公里范围 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长 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 不属于此类项目 8 符合 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冶炼渣库 和磷石膏库,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为目的的改建除外。 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 9 不属于此类项目 符合 工、焦化、建材、有色、制浆造纸等高污染项 目。 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 10 不属于此类项目 符合 等产业布局的规划的项目。 禁止新建、扩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明令禁止 的落后产能项目。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 11 不属于此类项目 符合 产能置换要求的严重过剩产能行业的项目。禁 止新建、扩建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文件有更加严格规定的从 12 / 符合 其规定。 表 1.4-3 与《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2022 年版)》 的相符性分析 分类 文件要求 本项目 判定 严格 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省级批准的内河航道及港 岸线 本项目不属于码头项目和过 口布局规划的码头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长 符合 河段 长江通道项目。 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的过长江通道项目。 管控 10 本项目不在自然保护区核心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岸线和河段 区、缓冲区的岸线和河段范 符合 范围内投资建设旅游和生产经营项目。 围内。 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 内开展以下行为:(1)开山、采石、开矿、开 荒、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 本项目不在风景名胜区核心 符合 动;(2)修建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 景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 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设施;(3)违反风景名 胜区规划,建设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设施。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 围 内开展下列行为:(1)新建、改建、扩建与 供水 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 的与供 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 本项目不在饮用水水源一级 符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2)禁 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 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 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 活动。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 围内开展下列行为:(1)新建、改建、扩建排 放污 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水物的 本项目不在饮用水水源二级 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 符合 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 闭。(2)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 养殖、旅游等活动,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 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 本项目不在水产种质资源保 符合 内新建围湖(河)造田(地)等投资建设项目 护区的岸线和河段范围内 除国家规定的外,国家湿地公园的岸线和河段范 围内挖沙、采矿以及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 投资建设项目。单位和个人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本项目不在国家级、省级水 区内从事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科学研究、教学实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岸线和 符合 习、参观游览、影视拍摄等活动,应当遵守有关 河段范围内 法律法规和保护区管理制度,不得损害水产种质 资源及其生存环境。 禁止违法利用、占用长江流域河湖岸线。禁止在 《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岸 线保护区和保留区内投资建设除事关公共安全 本项目不在岸线保护区内。 符合 及公众利益的防洪护岸、河道治理、供水、生态 环境保护、航道整治、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以外的 项目。 11 禁止在《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规划》划定的 本项目不在保护区、保留区 河段及湖泊保护区、保留区内投资建设不利于水 符合 内。 资源及自然生态保护的项目。 禁止未经许可在长江干支流及湖泊新设、改设或 本项目施工废水不外排。 扩大排污口。 符合 禁止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和《率先全面禁 捕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中的水生生 不涉及 物保护区开展生产性捕捞。 不涉及 严控 禁止在长江干支流、重要湖泊岸线一公里范围内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符合 属于化工项目 区域 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 活动 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 管控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冶 属于尾矿库、冶炼渣库和磷 符合 炼渣库和磷石膏库,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 石膏库 水平为目的的改建除外。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属于钢铁、石化、化工、焦 符合 焦化、建材、有色、制浆造纸等高污染项目。 化、建材、有色、制浆造纸 等高污染项目 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等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符合 产业布局规划的项目。 属于石化、现代煤化工 禁止新建、扩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明令禁止的 落后产能项目,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 录》中淘汰类和限制类有关规定,禁止开展投资 本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 建设属于淘汰类的项目及其相关活动,禁止开展 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符合 投资新建、扩建属于限制类的项目及其相关活动。 中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 对于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允许企业在一 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造升级,严禁以改造为名扩 大产能。 严格 行政 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产能置换要求的钢铁、 审批 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船舶等严重过剩 产能行业的项目。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化解产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各地各部门不得 符合 属于过剩产能行业的项目 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新增产能片;对确有必要 建设的,必须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实施 减量或等量置换,依法依规办理有关手续。 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严格执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高耗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 能高排放项目准入管理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 符合 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2021〕33 号),加强项目审查论证,落实等 量、减量替代要求,规范项目行政审批。 12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项目,不涉及基本农田,涉及生态保护红线,但属于生态 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民生项目,不属于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开展的活动。 故本项目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 面清单指南(试行,2022 年版)>的通知》(长江办[2022]7 号)、《江西省长 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相符。 1.4.7 与《赣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2021 年 5 月,赣州市水利局、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印发 赣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赣市水利办字【2021】42 号)。根据《赣 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四五”期间,争取开工建设梅江灌区工 程;启动贡江(于都)、桃江(信丰)、平江(兴国)、绵江(瑞金)4 座大型 灌区工程及上犹兰田、崇义上堡等 9 座中型灌区的前期工作,同时启动章江大型 灌区现代化改造,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 质量建设,通过完善渠首水源工程、开展灌排渠系骨干工程达标建设、完善计量 监测设施、推进灌区智能化生态化改造、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管理体制等措施,提 升供水保障和节水水平,促进赣州市经济发展。在继续实施完成规划内剩余重点 中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配套改造任务基础上,开展 36 座重点中型灌区和一般中 型灌区提质增效建设,有条件的灌区推行管道灌溉。 本工程为灌区配套和现代化节水改造项目,工程的实施对灌区水利基础设施 短板进行了补强补齐、增强灌区供给能力、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提高灌溉水利用 率、促进灌区农业增效,提供优质的农业基础,属于赣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 障规划重点项目之一。 因此,本工程符合赣州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要求。 1.4.8 与《赣州市市管河道防洪清淤疏浚整治规划》的符合分析 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赣州市水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赣州市市 管河道防洪清淤疏浚整治规划>的通知》(赣市发改农经字 [2020]305 号),《规划》 经市政府同意,由市水利局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赣州市市管河道防洪清淤疏浚整治规划》,赣州市市管河道主要有贡 江、章江、桃江、梅江、平江、贡江、湘水、琴江、濂江、绵江等 10 条,市管 河道总长 996km。根据初步调查,市管河道泥砂淤积较重段总长约 725km,河岸 存在安全隐患段总长约 78km。规划拟对章江、贡江等十条河流市管淤积较重河 13 段进行清淤疏浚,并适度对存在安全隐患河岸段进行固脚护岸。其中,贡江清淤 疏浚范围涉及 9 个河段,河道总长 150km。 表 1.4-4 贡江段清淤疏浚范围统计 范围 起点 终点 河道长度 (km) 1 会昌县文武坝镇勤建村 会昌县珠兰乡珠兰派出所 6 2 会昌县珠兰乡蔗坪 会昌县庄口镇大坪岗 13 3 会昌县庄口镇初级中学 会昌县白鹅乡洋口村 10 4 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 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 15 序号 河流名称 5 6 贡江(河道 于都县贡江镇健康文化主 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桥头组 总长 题公园 150km) 于都县罗坳镇跃洲村 于都县罗坳镇埠背 13 18 7 于都县罗坳镇王屋 赣县区江口镇三团村 7 8 赣县区江口镇墩上村 赣县区江口镇河口 8 9 赣县区茅店镇汶潭村 章贡区章江与贡江汇合处 15 贡江河道市管段清淤疏浚总长 105km 本项目 于都县黄麟乡澄江大桥 于都县梓山镇良下湾取水 口 17.555 本项目属《赣州市市管河道防洪清淤疏浚整治规划报告》中的贡江河段整治 范围,属于规划阶段“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河段末和 “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桥头组~于都县贡江镇健康文化主题公园"河段首。 本项目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疏浚清淤整治旨在清除阻水边滩、中心滩及其 它阻水滩地,使贡江行洪断面衔接更为顺畅,提高贡江行洪能力,改善区域河道 水生态景观,符合《赣州市市管河道防洪清淤疏浚整治规划》。 1.4.9 与生态功能区划符合性 1.4.9.1 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符合性分析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2015 年 11 月),本工程属于生态 调节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I-02-11 赣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人工林比例较高,不合理矿产开发加剧栖息地的丧失与 破碎化,水土流失较严重等。生态保护主要措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大 14 保护力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力度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控制人工林扩张, 加强林产业经营区可持续的集约化丰产林基地建设。 本工程在临时占地选址选线阶段,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合理安排了用 地类型,减少占用林地等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同时,本工程已制定详细的水土 保持方案实施进度,通过加强计划管理,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 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最大程度减轻水土流失影响。因此,本工程基 本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的要求。 1.4.9.2 与《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本工程处于赣南山地丘陵生态区(℃),III-2-3 贡水中游水土保持与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该区生态服务功能定位是为水质 保护和水土保持,其他功能还有水源涵养、农业环境保护。 本工程地处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项目区没有涉 及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的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和全国水 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工程设计中设计了一定量 的防护措施(临时堆放场的及时复绿),这些措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对 保护项目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基本能满足水土保持技术规 范要求,另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水源涵养,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有利于贡水中 游水土保持及生态安全,改善河道水生态景观,是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 践。 综上,本项目符合《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定位要求。 1.4.10 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2013年2月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主 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赣府发〔2013〕4号)。 根据《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于都县属于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为限制 开发区域,本项目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如表1.4-5。 表 1.4-5 与《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类别 区域功 能定位 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 本项目情况 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民安 本项目为河道疏浚清淤整 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治项目,有利于河道行洪 的示范区。农产品主产区应着力保护耕地, 安全,改善河道水生态景 稳定粮食生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观,是落实水生态文明建 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 设的具体实践。 15 判定 相协 调 区域发 展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 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灌区续配套与节 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农村饮水安 全、水源工程、中小河流治理、万亩以上 圩堤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 加固、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 设和非工程措施。鼓励和支持小型农田水 利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农村水环 境整治。加强节水农业建设,推广节水灌 溉,发展旱作农业。 本项目为河道疏浚清淤整 治项目,属于中小河流治 理工程,通过清除阻水边 滩、中心滩及其它阻水滩 地,使河道行洪断面衔接 更为顺畅,提高河道行洪 能力,改善区域河道水生 态景观。 相协 调 因此,本项目与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1.4.11 与《江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2021年11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赣府发〔2021〕25号)。本项目与《江 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分析如表1.4-6。 表1.4-6与《江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类别 推进 绿色 技术 创新 成果 应用 规划内容 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 护与修复、土壤与地下水防控、危险废物 协同处置、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华风险与 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环境应急等重点 领域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攻关,形成 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适用技术成果和典型示 范经验。 本项目情况 判定 本项目属于河湖清淤疏浚 工程,工程实施后将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适用技术成 果和典型示范经验。 符合 加强 水资 源、水 环境、 水生 态系 统治 理 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统筹 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持续推进 水污染源头治理,统筹“五河两岸一湖一江” 全流域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清水绿岸、鱼 翔浅底”。 本项目将对贡水梓山段河 道进行清淤疏浚,治理河 面。项目将有效改善流域 水源水质,提升河流水体 净化功能,为流域城乡居 民长期提供充足、安全的 优质饮用水源。 符合 加大 投入 力度 落实生态环境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 分要求,增强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能力。持续加大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 入力度,统筹生态环境领域各类资金,重 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 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基本公 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 本项目为区域水生生态保 护和环境治理项目,符合 财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 入,及重点支持生态环境 治理的方向。 符合 因此,本项目符合《江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6 1.4.12 环境功能区划 1.4.12.1 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涉及地表水体贡江。根据《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07 年 8 月)、《赣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2010 年 4 月),本项目实施范围内贡江 属于贡水会昌~于都保留区。 表 1.4-7 序号 1 河流 本工程涉及水体水功能区划一览表 水功能 水质现 水质目 起始 区名称 状 标 位置 贡水会 赣江贡 昌~于 水 都保留 区 ℃ ℃ 终止 位置 长度 是否省 是否市 区划 水功能区 (km) 界 界 依据 编码 于都县 会昌县 水厂取 狗背坊 水口上 4km 开发利 F0902000 用程度 502000 不高 70 否 否 图 1.4-1 本工程涉及主要河流功能区划图 1.4.12.2 环境空气 本工程地处农村地区、山区,部分属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工程所 在区域环境空气功能区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修改单中二 类区。 17 1.4.12.3 地下水环境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规定,本项目 区域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为℃类功能区。 1.4.12.4 声环境 本项目所在区域为乡村地区,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 定,该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为 2 类声环境功能区。 1.4.13“三线一单”管理要求符合性 1.4.13.1 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工程起于黄麟乡澄江大桥,止于良下湾 取水口。依据《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及于都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 图,本项目实施范围的黄麟乡澄江大桥至梓山镇潭头村贡江河段在生态保护红线 管控范围内(见附图 2)。 根据 2022 年 11 月 2 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江西省林业 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生态 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 发〔2022〕142 号)要求,加强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有效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管控 (一)严格界定人为活动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 则上禁止人为活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 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 9 类有限人为活动。具 体有限人为活动类型见附件 1。 本项目属于附件 1“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开展的有限人为活动”中第 6 条 “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通讯和防洪、 供水设施建设和船舶航行、航道疏浚清淤等活动”。 综上,本项目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1.4.13.2 资源利用上线 本项目为河湖整治工程,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本项目施工过 程中消耗一定量的电力和水资源,施工用电就近接电网电,施工用水就近抽取河 水,均能满足项目要求。项目资源消耗量相对区域资源利用总量较少。本项目施 18 工过程通过内部管理、设备选择、污染治理等多方面采取可行的防治措施,以 “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有效地控制污染,项目资源消耗量相对区域资源 利用总量较少,项目的水、电等资源利用不会突破区域的资源利用上线。 1.4.13.3 与环境质量底线的相符性分析 根据《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江西省“三线一单”研究报告》、《长江经济 带战略环境评价江西省赣州市“三线一单”划定技术报告》,对于都县大气环境质 量、水环境质量及土壤环境风险防控提出了底线要求。 表 1.4-8 江西省、赣州市“三线一单”关于于都县环境质量底线目标 2025 年 2035 年 27 27 SO2 5900 5900 NOx 9015 9015 一次细颗粒物 5677 5677 VOCs 614 614 2025 年 2035 年 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PM2.5 浓度目标(μg/m3) 大气环境 质量底线 大气污染物 运行排放量 (t/a) 断面名称 水环境质 量底线 贡江 梓坑 峡山 于都黄屋组 Ⅱ类 Ⅱ类 Ⅱ类 环境空气质量底线: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2022 年江西省各县(市、 区)六项污染物浓度年均值》,2022 年于都县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年均值 已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要求,PM2.5 浓度已达到“三线一单”中的环境 质量底线要求。本项目施工产生的粉尘经围挡、防尘布、洒水降尘等措施处理后 可达标排放,满足环境空气质量底线的要求。 水环境质量底线:根据《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表》,项目所在区 域为“℃类”;根据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2 年赣州市环境质量年报》中 赣州市“十四五”水质评价排名断面水质情况统计表,贡江梓坑、峡山、于都黄 屋组断面 2022 年水质类别均为Ⅱ类,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标准,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较好、具有相应的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本项目废水、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的处理处置,对 土壤的影响是极小的,不会改变该地区土壤质量类别。 因此,本项目三废均能有效处理,项目建设不会冲击区域环境质量底线。本 项目为河道治理工程,项目运营期无污废水、废气、噪声等产生,且实施后项目 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起改善的作用,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19 1.4.13.4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本项目位于赣州市于都县,工程起于黄麟乡澄江大桥,途经梓山镇,涉及 2 个乡镇,根据《关于印发<赣州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要求>及<赣州市环境管控单 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通知》(赣市环委办字〔2021〕5 号),本项目所在地 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一般管控单元 1 和于都县一般管控单元 4,环境管控单 元编码 ZH36073130001、ZH36073130004,一般管控单元主要任务是永久基本农 田保护及管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 本要求。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进行管控。 表 1.4-9 环境管控单元划定一览表 序号 1 2 名称 黄麟乡 梓山镇 环境管控单位编码 ZH36073130004 ZH36073130001 管控单元分类 一般管控单元 4 一般管控单元 1 本项目与赣州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符合性分析见表 1.4-10。 表 1.4-10 本项目与赣州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符合性分析一览表 类别 空间布局 约束(禁止 开发建设 活动的要 求) 准入要求 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不在《产业结构 禁止新建、改扩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调整指导目录》规定的 规定的淘汰类产业 淘汰类产业范围内 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市、全南县、 定南县、安远县和寻乌县禁止新建、改扩建江 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不涉及 (第一批)中禁止类项目;石城县禁止新建、 改扩建江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 负面清单(第二批)中禁止类项目 东江(定南水)源、东江(寻乌水)源、贡江 (章江)源、贡江(贡江)源源头区内禁止新 不涉及 建污染企业等不符合源头保护区生态功能定 位的活动 本项目不属于产业规 不得引进产业规划禁止类项目进入园区 划禁止类项目 禁养区内禁止建设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 空间布局 约束(限制 开发建设 活动的要 求) 不得新建规模不符合各行业准入条件的项目 不得新建《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 品的目录》等名录中淘汰工艺和装备 20 本项目不在禁养区内 本项目不在自然保护 区内 本项目符合行业准入 条件 本项目不采用《国家淘 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 和产品的目录》等名录 中淘汰工艺和装备 判定 符合 不涉 及 不涉 及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江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 单(第一批)中限制类项目,大余县、上犹县、 崇义县、龙南市、全南县、定南县、安远县和 寻乌县按准入条件建设;江西省国家重点生态 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第二批)中限制类 项目,石城县按准入条件建设 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区内实行生态环境保护 优先,原则上不得新设固体矿产的矿业权。对 生态环境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地热、矿泉水等 液体矿产,在征得相关部门同意后可设置矿业 权。建立动态巡查和监管制度,有效防止违法 违规采矿活动 空间布局 约束(不符 合空间布 局要求活 动的退出 要求) 污染物排 放管控(允 许排放量 要求) 不涉及 不涉 及 不涉及 不涉 及 本项目不对河道内饮 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 范围进行清淤疏浚整 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治。本项目的实施将有 利于水源保护。 符合 现有生态红线内不符合生态功能活动限期退 出或关停 不涉及 符合 现有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和 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拆除或关闭 不涉及 符合 现有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业 户应限期退出或关停 不涉及 不涉 及 “十四五”及以后执行省级下达的管控指标要 求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满 足省级下达的管控指 标要求 符合 工业园区应建立三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不涉及 符合 紧邻居住、科教、医院等环境敏感点的工业用 地,禁止规划环境风险等级高的建设项目 不涉及 符合 存储危险化学品及产生大量废水的企业, 环境风险 生产、 防控(联防 应配套有效措施,防止因渗漏污染地下水、土 联控要求) 壤,以及因事故废水直排污染地表水体。产生、 利用或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的企业, 不涉及 在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 废物)过程中,应配套防扬散、防流失、防渗 漏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资源利用 效率要求 到 2020 年赣州市区域用水总量不得超过 35.83 本项目水资源利用量 (水资源 亿立方米。 较少 利用总量 要求) 资源利用 效率要求 本项目水资源利用量 (能源利 能源利用总量及效率要求 较少 用总量及 效率要求) 21 符合 符合 符合 表 1.4-11 与《赣州市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符性分析 类别 ZH36073130001 管控单元 要求 空间布局约 束(禁止开发 建设活动的 要求) 1、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执行 生态保护红线的有关管理 规定。2、禁养区禁止建设 养殖场或禁止建设有污染 物排放的养殖场。 空间布局约 束(限制开发 建设活动的 要求) 赣县长坑(CX009)限制开 采区和于都县黄沙 (CX011) 限制开采区和于都县盘古 山(CX012)限制开采区: 区内严格执行限制开采区 相关管理规定。 空间布局约 束(不符合空 间布局要求 活动的退出 要求) 污染物排放 管控(新增源 排放标准限 值) 用地环境风 险防控要求 (严格管控 类农用地环 境风险防控 要求) 资源利用效 率要求(水资 源利用效率 要求) ZH36073130004 管 控单元要求 1、生态保护红线 范围执行生态保护 红线的有关管理规 定。2、禁养区禁止 建设养殖场或禁止 建设有污染物排放 的养殖场。 无 1、经生态保护红 1、经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线 优 化 后 不 符 合 生 后不符合生态功能活动的, 态功能活动的,限期 限期退出依法关停。2、不 退出依法关停。2、 合法的矿产资源开发应限 不 合 法 的 矿 产 资 源 期退出或关停。 开发应限期退出或 关停。 新建项目污染物排 放应达到行业排放 无 标准或综合排放标 准 严格管控农用地,不得在污 染地块种植水稻等特地农 产品。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 于 0.508 符合性分析 判 定 本项目为河道 清淤工程,不在 生态保护红线范 围内。 符 合 本项目位于于 都县贡江梓山段 河道,工程起于 符 黄麟乡澄江大桥, 合 止于良下湾取水 口,不涉及相关 限制开采区 本项目为河道 清淤工程,不涉 符 及生态保护红线 合 和矿产资源开发。 本项目为河道清 淤工程,污染物 排放达到综合排 放标准 符 合 严格管控农用地,不 本项目位于河道 得在污染地块种植 内,不涉及农用 水稻等特地农产品。 地 符 合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 数不低于 0.508 本项目实施将保 护河流水质环境, 符 有利于提升农业 合 灌溉水资源利用 效率 因此,本项目与《赣州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要求》及《赣州市环境管控单元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符。 综上,本项目建设符合赣州市“三线一单”的要求。 1.4.14 与《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符合性分析 2020年12月31日,赣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 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赣市府字[2020]95号),方案指出,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 22 上线为基础,通过划分环境综合管控单元,制定环境综合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 清单,把生态环境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管控单元,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分区 管控体系。 方案划分了环境管控单元,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将全市行政区域划分为优 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共 232 个。 本项目所在地梓山镇、黄麟乡均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一般管控单元。 表 1.4-12 与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相符性分析 一般管控单元环境管控要求 一般管控单元主要任务是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及管理、农业农村污 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执 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涉 及生态保护红线的,按照国家和 省相关规定进行管控。 本项目 本项目位于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工程起于黄 麟乡澄江大桥,止于良下湾取水口,不涉及永久 基本农田。项目部分河道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根 据 2022 年 11 月 2 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江西省 生态环境厅、江西省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加强生态 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本项目为“生态保护 红线内允许开展的有限人为活动”中“必须且无 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 设施、通讯和防洪、供水设施建设和船舶航行、 航道疏浚清淤等活动”,符合江西省生态保护红 线管理要求。 判定 符合 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要求。 1.5 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 本次环评在现场调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分析,识别项 目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和污染因子,预测评价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 度,论证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提出减轻和防治污染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为工程 设计、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项目的特点,评价时应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1)项目周边饮用水源取水口水质的影响分析等; (2)项目建设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3)项目施工过程中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问题及生态 影响问题; (4)项目周边环境及敏感点的调查; (5)项目环境风险分析。 为降低项目运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次评价建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 积极有效、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对产生的污染进行防治,将污染控制在可控 范围内,故项目建成后对评价区域环境影响处于可接受水平。 23 1.6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有短暂的污染影响,但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管理,是可 以减缓的,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污染也随之消失。工 程实施对生态影响有限,通过合理的生态恢复、减缓措施等减缓生态影响,可使 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并能够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 项目运营期本身不产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对周边环境基本 无影响。 本项目工程主要包括清淤疏浚贡江于都梓山段范围内 17.555km 的河道,其 中,沿线内 5 座桥梁上下游各 500m 范围内不进行清淤,两岸堤岸、排水口等建 筑物保护范围不进行疏浚整治,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良下湾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自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水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及 从一级保护区上界上溯 2000m 下界下延 200m 的水域二级保护区范围不进行清淤 疏浚,对未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上游 720m,桩号 K10+320~K11+037 段左岸河滩地砂石堆料 15.2 万 m3 进行清除。 本项目清淤疏浚整治河段长 9.03km,清淤疏浚量为 412.93 万 m3。在符合江 西省饮用水源管理要求,并且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环 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可行。 24 2 总则 2.1 评价原则与目的 2.1.1 评价原则 项目遵循以下原则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依法评价原则 贯彻执行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和规划等,优化项目建设, 服务环境管理。 (2)科学评价原则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科学分析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突出重点 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点,明确与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根 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充分利用符合时效的数据资料及成果,对建设项目主要环 境影响予以重点分析和评价。 2.1.2 评价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 以及环境特征;项目运营期本身不产生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主要 通过施工期作业情况,分析项目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情况,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地区 环境执行的标准要求,评价该项目施工期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 围。同时分析工程施工期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提出把 施工期不利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必须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污染物防治措施 和建议,使工程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2 编制依据 2.2.1 国家法律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0 月 26 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 月 1 日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2 月 29 日实施);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 年 9 月 1 日实 25 施);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 年 12 月 29 日实施);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主席令四十八号,2016 年 7 月 2 日实施);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 年 3 月 1 日实施);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 年 7 月 2 日实施); (10)《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 修订)》(2013.12.7 实施);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 年 10 月 1 日实施); (1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 (13)《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令第 29 号); (14)《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4 号,201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15)《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 [2012]77 号。 2.2.2 地方法律法规、文件 (1)《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200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2)《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10 修正); (3)《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2018 年修正); (4)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洪法》办法(2018 年修订), (2018 年 7 月 27 日实施); (5)《江西省农田水利条例》2014 年 10 月 1 日实施; (6)《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2018 年修订),2018 年 7 月 27 日实施; (7)《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2012 年 11 月 20 日修订); (8)《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06 年 7 月)。 (9)《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05 年 1 月 1 日实施); (10)《江西省基本农田保护办法》,(1996 年 4 月 26 日); (11)《江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7 年 10 月 1 日实施)。 2.2.3 技术导则、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 26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12.3-2018);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21);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 (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 (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1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 (11)《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24.23-2015)。 2.2.4 工程相关资料 (1)《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3)于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本项目的立项批复。 (4)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有关工程技术资料。 2.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2.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工程建设期主要为清淤疏浚工程。根据项目的工程特点和环境状况,对拟建 项目的环境影响因子加以识别和筛选,各个阶段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筛选结果见表 2.3-1。 表 2.3-1 项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一览表 工程阶段 环境种类 施工期 要素 清淤疏浚 土石料运输 Ⅲ 水质 Ⅲ Ⅲ 大气 自然环境 Ⅲ Ⅲ 声环境 Ⅲ 土壤 Ⅲ 水土流失 Ⅲ 植被 生态环境 Ⅲ 生物量损失 水生动物和植 Ⅲ 物 注:Ⅲ—长时间正面影响;Ⅲ—短时间负面影响。 2.3.2 评价因子识别 项目评价因子识别见表 2.3-2。 27 弃渣(淤泥 等) 工程占 地 运营 期 绿化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Ⅲ 表 2.3-2 评价因子确定表 影响评价因子 施工期 运营期 水面面积、水温、 COD、BOD5、 径流过程、水位、 SS、石油类 水深、流速、水 宽、冲淤变化 环境要 素 现状评价因子 地表水 pH、COD、BOD5、SS、NH3-N、石油类、 TP、TN、水温、河深、河宽、流速、流量 地下水 钾、钠、钙、镁、碳酸根、碳酸氢根、硫酸根、 氯离子、pH 值、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 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 度、铅、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总大肠 菌群、菌落总数、锌、硫化物、铜、镍、氟化 物、悬浮物、耗氧量(CODMn 法,以 O2 计) 大气 TSP、PM2.5、PM10、SO2、NO2、O3、CO 声环境 等效连续 A 声级 底泥、土 壤 pH 值、铅、镉、砷、汞、铜、锌、铬(六 价)、镍 湿生(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 植物、沉水植物、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类 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 水生生 物 / / 颗粒物、NH3、 / H2S 等效连续 A 等效连续 A 声级 声级 / / / / 2.4 环境评价标准 2.4.1 评价标准 2.4.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本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中的二级标准及其修改清单。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 2.4-1。 表 2.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览表(单位:μg/m3) SO2 NO2 PM10 PM2.5 CO O3 TSP H2S 年均值 60 40 70 35 / / 200 / 评价标准 日均值 150 80 150 75 4 160(8h 平均) 300 / 小时值 500 200 / / 10 200 / 10 NH3 / / 200 序号 污染物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标准来源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2012)二级 标准及其修改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大气环境》 (HJ2.2-2018)附录 D 中参考限值 2.4.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评价范围内河段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 28 其中饮用水源一级水源保护区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水质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 2.4-2。 表 2.4-2 序 号 污染物名称 1 2 3 4 5 6 7 pH COD BOD5 氨氮 石油类 TP TN 8 SS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一览表(单位:mg/L) 评价标准 ℃类标准 标准来源 ℃类标准 6~9(无量纲) 15 20 3 4 0.5 1.0 0.05 0.05 0.1 0.2 0.5 1.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60 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2021)》 ≤60 2.4.1.3 声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 2 类标准,贡江河道两侧执行 4a 类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 2.4-3。 表 2.4-3 声环境质量标准一览表 类别 昼间 夜间 标准来源 2类 60dB(A) 50dB(A) 4a 类 70dB(A) 55dB(A) 《声环境质量标准》 ( GB3096-2008) 2.4.1.4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本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中℃类水质标准。具体标准限值详见表 2.4-4。 表 2.4-4 地下水质量标准一览表(单位:mg/L) 序号 评价因子 1 2 3 4 5 pH 值(无量纲) 氨氮(以 N 计) 总硬度(以 CaCO3 计) 溶解性总固体 耗氧量(CODMn 法,以 O2 计)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 ℃类标准 6.5-8.5 0.5 450 1000 3.0 6 挥发性酚类 0.002 7 8 9 10 11 12 13 硝酸盐(以 N 计) 亚硝酸盐(以 N 计) 铬(六价) 钠 氟化物 氰化物 硫化物 20 1.0 0.005 200 1.0 0.01 0.02 29 14 15 16 17 铜 锌 铅 镉 1.0 1.0 0.01 0.005 18 镍 0.02 19 铁 0.3 20 21 22 23 24 锰 砷 汞 总大肠菌群(MPN/100mL) 菌落总数(CFU/mL) 0.1 0.01 0.001 3.0 100 2.4.1.5 河道底泥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河道底泥现状评价参照执行、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 1 标准,具体限值详见表 2.4-5。 表 2.4-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kg)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污染物项目 pH 镉 汞 砷 铅 铬 铜 镍 筛选值 6.5~7.5 0.3 2.4 30 120 200 100 100 标准来源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 染 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5618-2018) 2.4.2 污染物排放标准 2.4.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项目施工期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具体污染物排放限值详见表 2.4-6。 表 2.4-6 序号 1 2 3 大气排放标准一览表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mg/m3) 1.0 0.4 0.12 污染物项目 颗粒物 SO2 NOX 底泥恶臭污染物硫化氢、氨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中二级新扩改建厂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表 2.4-7 污染物 清淤过程、淤泥堆场恶臭 底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因子 NH3 H2S 臭气浓度 30 场界浓度限值 1.5mg/m3 0.06mg/m3 20(无量纲) 2.4.2.2 废水排放标准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运营期不产生废水。施工机械含油废水、冲洗 废水经临时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施工期生活污水通过就近民房 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管网。船舶废水委托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处 理。 2.4.2.3 噪声排放标准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 准。具体污染物排放限值详见表 2.4-8。 表 2.4-8 施工噪声标准一览表 时段 昼间 夜间 施工期 70dB(A) 55dB(A) 标准来源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2.4.2.4 固体废物 一般固体废物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20)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暂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 准》(GB18597-2023)要求。 2.5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2.5.1 评价等级 2.5.1.1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本项目特点、初步工程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点可知,河道清 淤工程属于非污染生态类项目,运营期无大气污染物排放。因此该工程考虑 的废气主要为施工期绞吸船及运输车辆汽车尾气、清淤底泥的恶臭气体,道路 运输扬尘,影响因子主要为颗粒物、NH3 和 H2S。本项目不存在大型集中式废气 排放,且随着施工活动的结 束,各类施工废气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将随 之结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确定本项 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2.5.1.2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本项目水域工 程区域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由建设项目水温、径 31 流与受影响地表水域要求来确定工作等级。本项目临时堆放场工程区域地表水环 境影响评价类型为水污染影响类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由污染物涉及水域的影 响范围、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现状、水环境保护目标等来确定工作等级。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运营期不产生废水。施工机械含油废水、冲洗 废水经临时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施工期生活污水通过就近民房 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管网。 根据 HJ2.3-2018 要求“建设项目生产工艺中有废水产生,但作为回水利用, 不排放到外环境的,按三级 B 评价”、“依托现有排放口,且对外环境未新增排放 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参照间接排放,定位三级 B”,本项目从 水污染影响型判定,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B,三级 B 评价为仅对地表水环境 进行影响分析即可,主要评价水污染控制及处理可行性,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有效性。 本项目水域工程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T2.3-2018)的要求,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水温、径流与受影响地表水域等三类水文要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 表 2.5-2 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水温 评价 等级 年径流 量与总 库容之 比α 径流 兴利库容 占年径流 量百分比 β% 受影响地表水域 工程垂直投影面积及外扩范 工程垂直投影面 取水量占 围 A1/km2;工程扰动水底面积积外扩范围 A1/km2; 多年平均 A2/km2;过水断面宽度占用比 工程扰动水底面积 径流量百 A2/km2 例或占用水域面积比例 R/% 分比 γ% 河流 湖库 入海河口、近岸海域 β≥20;或 Α≤10; A1≥0.3;或 A1≥0.3;或 完全年调 γ≥30 或稳定分 A1≥0.5;或 A2≥3 A2≥1.5;或 A2≥1.5;或 一级 节与多年 R≥10 R≥20 层 调节 20>β> 0.3>A1>0.05;0.3>A1>0.05; 20>α> 2;或季调 或 1.5>A2> 或 1.5>A2> 0.5>A1>0.15;或 3 10;或不 30>γ>10 二级 节与不完 0.2;或 10>R 0.2;或 20>R >A2>0.5 稳定分层 全年调节 >5 >5 A1≤0.05;或 A1≤0.05;或 α≥20; β≤2;或无调 γ≤10 三级 A2≤0.2;或 A2≤0.2;或 A1≤0.15;或 A2≤0.5 节 或混合型 R≤5 R≤5 32 注 1:影响范围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 生物的自然产卵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目标,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注 2:跨流域调水、引水式电站、可能受到大型河流感潮河段咸潮影响的项目,评价等 级不低于二级。 注 3:造成入海河口(湾口)宽度束窄(束窄尺度达到原宽度的 5%以上),评价等级应不低 于二级。 注 4:对不透水的单方向建筑尺度较长的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导流堤等),其与潮流 或水流主流向切线垂直方向投影长度大于 2km 时,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注 5:允许在一类海域建设的项目,评价等级为一级。 注 6:同时存在多个水文要素影响的建设项目,分别判定各水文要素影响评价等级,并 取其中最高等级作为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评价等级。 本项目主要为清淤疏浚工程,对水温、径流基本无影响。涉及扰动水底面积 的工程内容主要为清淤工程,根据清淤范围,本工程疏浚区面积合计约 43789.01m2,即 0.043789km2,计算得垂直投影面积及外扩范围 A1 为 0.043789km2;工程扰动水底面积为清淤面积,即 A2 为 0.043789km2;贡江流域 面积 27074km2,占用水域面积比例为 0.00016%,即 R≤5。因此,本项目 A1≤0.05、A2≤0.2、R≤5,对照表 2.5-2,评价等级应为三级,但本项目涉及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综上,确定本项目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本次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为 项目实施起点黄麟乡澄江大桥上游 500m 至终点良下湾取水口下游 3000m 范围。 2.5.1.3 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运营期无影响,工程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期施工设备,持续时间相对 较短,可能受影响的区域主要是施工区,直接受影响的是设备操作人员,施工结 束后声污染随即自行消失。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21),本项目位于声环境功能 2 类区,工程建设前后噪声值增加较小 (<3dB),周边居民受噪声影响主要在施工期,噪声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 因此,本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2.5.1.4 地下水评价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程度,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 下水环境》(HJ601-2016)中附录 A,将建设项目分为四类。根据导则中附录 A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本项目属于“A 水利—5、河湖整治工程,涉及 环境敏感区的编制报告书,列为℃类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表 2.5-3。 33 表 2.5-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环境敏感程度 项目类别 敏感 较敏感 不敏感 ℃类项目 ℃类项目 ℃类项目 一 一 二 一 二 三 二 三 三 根据地下水水文现状调查及现场勘察结果,评价区域内无集中及分散式地下 水饮用水源,也无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拟建项目周围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因此,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2.5.1.5 土壤环境评价等级 疏浚河道底泥 pH 值为在 6.5~7.5 之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 环境》(HJ964-2018)的划分原则,土壤环境评价等级见表 2.5-4。 表 2.5-4 生态影响型敏感程度分级表 判别依据 敏感程度 盐化 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 a>2.5 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 深<1.5m 的地势平坦区域;或土壤含盐量>4g/kg 的 区域 敏感 酸化 碱化 pH≤4.5 pH≥9.0 4.5 < 8.5≤pH pH≤5.5 <9.0 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 a>2.5 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 ≥1.5m 的,或 1.8<干燥度≤2.5 且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 较敏感 <1.8m 的地势平坦区域;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 a>2.5 或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5m 的平原区,或 2g/kg<土 壤含盐量≤4g/kg 的区域 不敏感 5.5<pH<8.5 其他 a 是指采用 E601 观测的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即蒸降比值。 本项目地下水位埋深超过 2.5m,土壤含盐量小于 2g/kg,为江河淡水流域, 土壤 pH 在 5.5~8.5 之间,因此本项目属于上表中的“不敏感”项目。 本项目为河道整治工程,非水库类和引水工程,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 1 附录 A 知,本项目属 于℃类项目。 34 表 2.5-5 项目类别 行业类别 水利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节选) I II 库容 1 亿 m3 及以上水库;长 库容1000 万 m3 至 1 亿 m3 的水库;跨流域调水的引 度大于 1000km 的引水 工程 水工程 III IV 其他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级划分见表 2.5-6。 表 2.5-6 土壤环境工作等级划分表 敏感程度 ℃类项目 敏感 一级 较敏感 二级 不敏感 二级 注:“-”表示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类项目 二级 二级 三级 ℃类项目 三级 三级 - 本项目为Ⅲ类项目,所在地土壤无盐碱化,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因 此对应上表可知,项目的土壤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 2.5.1.6 生态评价等级 本项目不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生境、自然公园。 根据项目特点,本工程无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地面积共计 290.99 亩,约 为 0.194km2。本项目属于水文要素影响型,涉及黄麟乡澄江大桥至梓山镇潭头 村贡江河段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项目河段内有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 源保护区、良下湾取水口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判别标准:c)涉 及生态保护红线时,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d)根据 HJ 2.3 判断属于水文要 素影响型且地表水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 级;f)当工程占地规模大于 20 km2 时(包括永久和临时占用陆域和水域),评 价等级不低于二级。综上,确定本项目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 2.5.1.7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 本项目不涉及物质危险性和功能性危险源,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由间接行为 导致,主要环境风险为施工期施工设备燃油泄漏,属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C.1.1 危险物质 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 与其在附录 B 中对应临界量的比值 Q。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 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对于长输管线项目,按照两个截断阀室之间管段危险物 35 质最大存在总量计算。 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 Q; 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式(C.1)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Q=q1/Q1+q2/Q2+···qn/Qn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t; Q1,Q2,.......Qn—与个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t。 当 Q<1 时,该项目风险潜势为℃; 当 Q≥1 时,将 Q 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 Q≥100。 本项目场区的危险物质最大存在量与其在附录 B 中的对应临界量的比值为 Q, 其计算结果见表 2.5-7。 表 2.5-7 危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结果表 序号 危险单元 危险化学品 最大贮存量 qn 临界量 Qn qn/Qn 1 施工机械、车辆 柴油 0.26t 25000t 0.0000104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 Q<1,则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分级判据见表 2.5-8。 表 2.5-8 评价工作级别划分 环境风险潜势 ℃ 、℃+ ℃ ℃ ℃ 评价工作等级 一 二 三 简单分析 根据表 2.5-7 及表 2.5-8 判定,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评价环境风险评价工 作级确定为简单分析。 2.5.2 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特点及当地气象条件、自然环境状况确定各环境要 素评价范围,项目评价范围具体见表 2.5-9。 表 2.5-9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_大气环境》HJ2.2-2018,三级评 价项目不需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项目实施起点黄麟乡澄江大桥上游 500m 至终点良下湾取水口 下游 3000m 范围 环境空气 三级 地表水环境 二级 声环境 二级 疏浚河道两侧各 200m 范围、临时堆料场周边 200m 范围。 地下水 三级 本项目为线性工程,以工程边界以及水源保护区范围两侧向外 延伸 200m 作为调查评价范围 36 土壤 不开展土壤环境 影响评价工作 生态 二级 环境风险 简单分析 / 生态评价范围以项目实施起点黄麟乡澄江大桥至良下湾取水 口河段两侧及上下游 300m 为界, 临时堆料场、 弃渣场周围 200m 范围 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同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地下水环境 风险评价范围同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 2.6 环境保护目标 (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调查,沿线未发现名木古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如表 2.6-1。 表 2.6-1 环境 保护目标 生态 环境 生态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环境特征及概况 备注 评价范围内有一些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 I 级重点保护 植物:银杏和南方红豆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植物:香榧、金毛 狗、花榈木、伞花木。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虎舌红、金唇兰、见 陆生植物 血青、绶草、山桔、南紫薇、中国粗榧、黄连木、云锦杜鹃、红 楠、华南桂条叶龙胆、木莲、三叶赤楠、天门冬、七叶一枝花、 建兰、虎舌兰、钩状石斛。 评价范围内有国家 I 级重点保八色鸫、蛇雕、斑头鸺鹘、短耳鹗、 褐翅鸦鹃等。护物种黄腹角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物种黑冠鹃隼、 黑耳鸢、普通鶿。国家级保护鸟类十余种,其中包括国家 I 级重 点保护物种黄腹角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物种黑冠鹃隼、黑耳鸢、 陆生动物 普通鶿、仙八色鸫、蛇雕、斑头鸺鹘、短耳鹗、褐翅鸦鹃等。区 见生态现 域内省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普通翠鸟、池鹭、珠颈斑鸠、牛背鹭、 状调查 绿鹭、灰胸竹鸡、山斑鸠、画眉等。江西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有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滑鼠蛇、灰鼠蛇、银环蛇、眼镜 蛇和尖吻蝮。流域内重点保护两栖类动物包括虎纹蛙和棘胸蛙。 评价范围内公路沿线河流藻类以及鱼类,常见的鱼类鲤科:青鱼、 草鱼、翘嘴鲌、鳊、鲂、鲢、鳙、麦穗鱼、银℃、黑鳍鳈、吻℃、 棒花鱼、蛇℃、鲤、鲫;鳅科:泥鳅、鲇;鲿科:黄颡鱼、光泽黄 水生生物 颡鱼;合鳃鱼科:黄鳝;鮨科:鳜鱼;鳢科:乌鳢等。实施范围 内未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鱼类和珍稀濒危鱼类。项目水域无鱼类 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 通道分布。 (2)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经调查,项目地表水评价范围内存在 3 个饮用水源取水口。项目实施区 域下游最近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为赣县第二水厂洋塘水厂取水口,距离本项目 实施区域约 50km,取水规模 12 万 t/d。本项目与周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位置关系 见附图 5。 (3)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经调查,项目地下水评价范围内没有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以及国家 或政 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相关的其它保护区。项目清淤范围及临时用地附近村 37 庄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市政自来水,零星分散的民井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洗涤 之用,不作为饮用水。 表 2.6-2 环境 要素 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对象名称 相对位置关系 规模 环境功能 贡江 位于本项目实施范围内 大河 梅江 位于本项目西侧,距离本项目 实施区域最近距离为 2km 中河 地表水环境 (GB3838- 2002)中℃类 标准。 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位于本项目工程河道内 小型 水环 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 点(潭头取水口) 境 位于本项目工程河道内 小型 良下湾取水口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位于本项目工程河道内 取水规模 10 万 t/d 地下水 地表水环境(GB38382002)中 II~℃类标准。 保护地下水水位,地下 整个清淤河段边界两侧及临时占地四周 水水质满足 外延伸各 200m 区域 (GB14848-2017) 中℃类 标准。 (4)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为各施工区周边 200m 范围村庄等敏感点。运 营期无废气排放,无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2.6-1、附 图 4。 (5)声环境保护目标 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各施工区周边 200m 范围村庄等敏感点。声环境保护 目标见表 2.6-1 及附图 4。 表 2.6-1 坐标/m X -335 -490 -730 -1246 -1608 -2338 -3310 -5278 -5913 -8871 -9989 -11587 Y 238 743 1036 2111 2130 3604 4270 4708 5743 4393 5554 5877 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内容 相对场址方位 花桥 禾坪岗 松山岗 河坑 花桥村 水花潭 上埠头 梓山社区 新圩 潭头圩 塞口 新兴村 贡江左岸 贡江左岸 贡江左岸 贡江左岸 贡江右岸 贡江右岸 贡江右岸 贡江左岸 贡江左岸 贡江左岸 贡江右岸 贡江右岸 38 相对厂界 距离 10 10 40 3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70 (GB3095-2012)二类 60 区 20 15 15 30 80 25 -11861 -12102 6523 6866 大东口 良坝 贡江左岸 贡江右岸 30 120 以起点 E115°35′43.001″,N25°55′5.776″为原点 1#临时堆放场 -3533 3642 W 285 王屋坝 以起点 E115°35′43.001″,N25°55′5.776″为原点 2#临时堆放场 《声环境质量标准》 -6722 5077 W 591 竹头下 (GB3096-2008)2 类 以起点 E115°35′43.001″,N25°55′5.776″为原点 标准 3#临时堆放场 -11037 4945 W 147 罗芽岔 -10522 4622 SE 289 窑前 以起点 E115°35′43.001″,N25°55′5.776″为原点 于都县梓山镇 《地表水质量标准》 位于本工 (GB3838-2002)℃类标 花桥村饮用水 贡江 -1203 1607 程范围内 水源保护区 准 梓山镇圩镇供 《地表水质量标准》 位于本工 (GB3838-2002)III 类 -8390/ 3955 水水源点(潭头 贡江 程范围内 取水口) 标准 良下湾取水口 《地表水质量标准》 位于本工 -13323 5952 集中式饮用水 贡江 (GB3838-2002)℃类标 程范围内 水源保护区 准 《地表水质量标准》 评价范围内贡 / / / / (GB3838-2002)III 类 江 标准 《地下水质量标准》 / / 地下水 厂区周围 (GB/T14848-2017)III 类标准 2.7 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查 2.7.1 项目附近水厂调查 本工程评价范围分布有 3 个水厂取水口: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取 水口,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良下湾取水口集中式饮用水水源 取水口。其中 2 个取水口所在地已划定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别为于都县梓山 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良下湾取水口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表 2.7-1 本项目与附近水厂位置关系一览表 序 号 水源保护区名称 取水口坐标 东经 北纬 1 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水厂 115.58465654 25.932712795 8 2 3 与本工程相对位 受工程 置 影响方式 位于本项目 17.555km 贡江河 饮用水源保 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 115.51256815 25.954662653 道内,本工程不 护区外河道 7 头取水口) 在饮用水源保护 疏浚的影响 于都县第三水厂(良下湾取 115.46301166 25.972294154 区范围内清淤 4 水口) 39 表 2.7-2 环境 环境保护对象名称 要素 水环境主要保护目标 相对位置关系 规模 贡江 位于本项目实施范围内 大河 梅江 位于本项目西侧,距离本项目 实施区域最近距离为 2km 中河 于都县梓山镇花桥 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 位于本项目工程河道内 小型 水环 梓山镇圩镇供水水 境 源点 位于本项目工程河道内 小型 良下湾取水口集中 式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 位于本项目工程河道内 取水规模 10 万 t/d 整个清淤河段边界两侧及临时占地四周 外延伸各 200m 区域 地下水 环境功能 地表水环境(GB38382002)中℃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GB38382002)中 II~℃类标准。 保护地下水水位,地下 水水质满足(GB148482017) 中℃类标准。 2.7.2 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查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划定、撤销部分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的批复的批复》(赣府字[2019]33 号)知,工程整治范 围内涉及于都县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良下湾取水口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表 2.7-3 饮用水源保护区信息一览表 与本 序 保护目 批复 项目 一级保护 号 标名称 二级保护区范围 一级保护区范围 二级保护区范围 文号 位置 区范围 关系 长度与一级、二级 保护区水域长度等 取水口上游 与一级保护区水域 长(含一级保护区 于都县 长度从一级保护区 1000m 至下 等长;宽度:取水 陆域范围);宽度: 梓山镇 上界上溯 2000m 下 游 100为界; 点一侧的滩地以及 北岸以二级保护区 位于 花桥村 界下延 200m 水域 宽度:多年平 水域下界为界,东 迎水面堤脚向背水 本项 饮用水 范围;宽度为整个河 赣府 均水位线下 面延伸 50m 的陆 岸以山脊线和道路 目 1 水源保 的整个贡江 道范围,水域面积 域。陆域面积 为界,南岸以道路 字 17.55 0.48km2 护区 [201 水域。水域面 5km 0.39km2 为界,西岸以山脊 9]33 贡江 积0.27km2 线为界。陆域面积 号 2 河道 4.76km 。 内 良下湾 取水口上 长度从一级保护区 长度与一级保护 长度与一级、二级 取水口 游 1000m 上界上溯 2000m, 区水域等长,北 保护区水域等长 2 集中式 至下游 100 下界下延 200m 水 岸以边路迎水侧 (不含一级保护区 饮用水 为界;宽度:域范围;宽度为整 排水设施背水面 陆域范围),北岸 水源保 多年平均 个河道范围,水域面 为界,南岸西段 以铁路设施外围或 功能区范围(水域) 功能区范围(陆域) 40 护区 水位线下 的整个贡 江水域。水 域面积 0.33km2 积 0.67km2 表 2.7-4 水源地名称 于都县梓山镇 花桥村饮用水 水源一级保护 区 于都县梓山镇 花桥村饮用水 水源二级保护 区 和东段以道路迎 山脊线为界,南岸 水侧排水设施背 西段中段以第一重 水面为界,南岸 山脊线为界,南岸 中段以丘陵为界, 东段以道路为界 陆域面积 0.16km2(不含道路);陆域 面积 4.01km2 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 水域长度 宽度 水域面积 m 1100 2200 m 等河 宽 等河 宽 km2 0.27 保护区拐点坐标 拐点编号 东经 北纬 1 115°35′8.00635″ 25°56′2.79550″ 2 115°35′8.40960″ 25°56′2.24097″ 3 115°35′9.05653″ 25°56′1.71127″ 4 115°35′9.99020″ 25°56′1.01341″ 5 115°35′10.69741″ 25°56′0.44179″ 6 115°35′11.63817″ 25°55′59.74310″ 7 115°35′12.89618″ 25°55′58.80863″ 8 115°35′14.49123″ 25°55′57.52589″ 9 115°35′15.51871″ 25°55′57.01952″ 10 115°35′16.71181″ 25°55′56.38756″ 11 115°35′18.30777″ 25°55′55.17357″ 12 115°35′20.00648″ 25°55′53.68338″ 13 115°35′22.49732″ 25°55′51.15303″ 14 115°35′1.14928″ 25°55′59.68534″ 15 115°35′1.24337″ 25°55′59.89748″ 16 115°35′1.43761″ 25°56′0.20480″ 17 115°35′1.75038″ 25°56′0.27702″ 18 115°35′4.00587″ 25°56′1.92470″ 19 115°35′6.79645″ 25°56′4.16340″ 1 115°35′35.63863″ 25°55′34.81591″ 2 115°35′38.04921″ 25°55′30.85608″ 3 115°35′40.80872″ 25°55′27.96512″ 4 115°35′42.00376″ 25°55′26.35663″ 5 115°35′43.30823″ 25°55′23.83925″ 6 115°35′44.70429″ 25°55′21.34836″ 7 115°35′39.71439″ 25°55′14.31255″ 8 115°35′38.21369″ 25°55′18.06984″ 9 115°35′37.29976″ 25°55′20.22533″ 10 115°35′35.65740″ 25°55′22.49887″ 11 115°35′32.96499″ 25°55′25.85666″ 12 115°35′31.87608″ 25°55′27.44333″ 13 115°35′30.24887″ 25°55′29.71668″ 14 115°35′28.66807″ 25°55′30.91679″ 15 115°35′27.07197″ 25°55′32.79031″ 0.48 41 良下湾取水口 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一级保护 区 良下湾取水口 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二级保护 区 1100 2200 等河 宽 等河 宽 16 115°35′34.62331″ 25°55′36.74437″ 17 115°35′3.55028″ 25°56′7.51573″ 18 115°35′4.21115″ 25°56′6.88962″ 19 115°35′4.00587″ 25°56′1.92470″ 20 115°34′59.86157″ 25°56′1.77610″ 21 115°34′58.63916″ 25°56′1.35624″ 22 115°34′56.80611″ 25°56′3.93216″ 23 115°35′3.55028″ 25°56′7.51573″ 1 115°27′45.39118″ 25°58′22.34906″ 2 115°27′50.02603″ 25°58′24.62786″ 3 115°27′54.39052″ 25°58′21.96282″ 4 115°28′0.68620″ 25°58′25.01410″ 5 115°28′5.39831″ 25°58′28.87648″ 6 115°28′8.60408″ 25°58′31.30978″ 7 115°28′13.27756″ 25°58′36.44675″ 8 115°28′22.39278″ 25°58′29.03098″ 9 115°28′15.44050″ 25°58′25.70933″ 10 115°28′5.43693″ 25°58′17.52108″ 11 115°27′55.70373″ 25°58′14.31530″ 12 115°27′49.44667″ 25°58′15.39677″ 13 115°27′47.05200″ 25°58′19.10466″ 1 115°28′22.33119″ 25°58′29.13236″ 2 115°28′24.23339″ 25°58′30.05933″ 3 115°28′25.26660″ 25°58′30.98630″ 4 115°28′26.88880″ 25°58′32.22227″ 5 115°28′29.05173″ 25°58′33.53548″ 6 115°28′30.82843″ 25°58′34.92593″ 7 115°28′33.45485″ 25°58′36.47088″ 8 115°28′36.15851″ 25°58′36.77988″ 9 115°28′39.24842″ 25°58′37.47510″ 10 115°28′41.17961″ 25°58′37.62960″ 11 115°28′45.04199″ 25°58′37.01162″ 12 115°28′48.59538″ 25°58′36.23914″ 13 115°28′16.84661″ 25°58′40.71950″ 14 115°28′15.53340″ 25°58′39.71528″ 15 115°28′14.22019″ 25°58′38.47932″ 0.33 0.67 42 16 115°28′13.37047″ 25°58′36.85713″ 17 115°28′13.29322″ 25°58′36.62538″ 43 3 项目概况 3.1 项目基本情况 ( 1)项目名称: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 ( 2) 建 设 性 质 : 新 建 (3)建设单位:于都县水利局 (4)行业类别:N7610 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 5)建设地点:项目位于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河道,工程起于黄麟乡澄江 大桥,止于良下湾取水口,河道全长约 17.555km。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6)项目总投资:总投资 15003.36 万元人民币,其中环保投资约 281.76 万元。 占总投资的 1.87%。 ( 7) 河 道 整 治 内 容 本工程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河道淤积,恢复河道河面景观,理顺河 道过流通道,改善河道行洪能力及湖面水生态环境;并适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 迎流顶冲河岸段进行抛石固脚。对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上游 720m 范围内 15.2 万 m3 砂石堆料进行清除。本工程防洪清淤疏浚整治河段长 9.03km,清淤量 412.93 万 m3,抛石固脚长 1.170km。 表 3-1 河道整治工程内容 治理河段 清淤长度 河底高程 清淤深度 花桥大桥~梓山大桥(清淤桩号 2.973km 0~4.93m 117.43m~115.64m K3+184~K6+157) 梓山大桥~山峰坝大桥(清淤桩号 3.597km 0~6.03m 114.60m~113.87m K7+157~K10+037) 山峰坝大桥~宁定高速(清淤桩号 2.46km 0~4.21m 113.80m~113.35m K11+659~K14+119) 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 (潭头取水口) 上游 720m 范围(清除砂石堆料标段 对范围内 15.2 万 m3 砂石堆料进行清除 K10+320~K11+037) 3.2 工程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2.1 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 于都县境内四周山峦重叠,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四周群山环抱,东、 南、北地势较高,逐渐向西部倾斜,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雩山山脉、武夷 山和九连山余脉的展开,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于都断陷红岩盆地(简称于都盆 地)。 44 贡江梓山段河道较弯曲,河床较宽阔,水流较缓慢,岸坡较陡及迎流顶冲河 段等易受水流冲刷影响的稳定性较差岸坡,现状大部分地段已设防护处理;部分 未设堤防处,河岸较矮、坡度较缓或岸坡植被比较发育,树木根系对土体抗冲刷 及岸坡稳定有利,未见明显崩塌现象,岸坡相对稳定;其余部分岸坡及坡脚为基 岩出露,抗冲刷能力较强,岸坡现状稳定,未见崩塌现象。 贡江梓山段河道行洪不畅、水生态环境等主要问题为贡江梓山段河道局部河 段泥沙淤积严重,而工程沿线有饮用水水源取水口 3 处,分别为梓山镇花桥水厂 取水口、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取水口、良下湾取水口。由于受跃洲拦河蓄水作 用,库区固体颗粒沉积形成淤泥,底泥污染对水厂取水口的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无法保障城区供水安全;工程河道内淤积物表层为库内淤泥,下部为中粗砂、圆 砾层覆盖堆积,淤积物使得行洪断面不断减小,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水库在暴雨期 间洪水调度。 3.2.2 整治工程治理的必要性 赣州及于都县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人类活动对江河的影响很大,使赣州及于 都县江河治理的工作异常复杂,江河治理工作必须结合考虑防洪、水资源、泥沙 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人类剧烈活动对河流的来水来沙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河床演变规律发生了变化。赣州及于都县河道目前普遍存在部分河段行洪不畅、 水生态环境等主要问题,加快河道清淤疏浚整治,保障河道行洪安全,修复河道 河畅水清的水生态,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有 力推进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助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整治,是恢复河道行洪安全的需要 淤积抬升了河床,减小了行洪过水面积。本次环评所涉及河流域长期以来的 水土流失,河道淤沙仍然普遍存在,河床普遍抬高;加之河道横穿县城,两岸乡 村、城镇分布密集,乡村、城镇及县城发展过程中过去河道管理不尽完善,过去 有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沿河倾倒形成的局部淤积体, 进一步加重了河道的淤积, 缩小了行洪断面宽度;有的河段形成了卡口,严重减小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受采 砂活动以及洪水冲刷等影响,部分河岸存在安全隐患。 (2)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整治,是改善河道水质保障取用水安全的需要 过去乡镇垃圾未实现统一收治,存在就近入河倾倒普遍现象,常年累积形成 了河岸淤积体。生活垃圾多无序堆放在河道或堤坡上,诸如塑料袋、旧衣物、蔬 45 菜叶、药渣、破鞋烂袜等,这些垃圾流入河道污染水资源。有的乡镇建筑垃圾如 破砖烂瓦、渣土等也倾倒在防洪工程或河道内,不但影响工程面貌和河道行洪, 也污染河道,危害河流健康,河道底泥污染威胁水质安全,开展河道清淤疏浚, 是改善河道水质保障取用水安全的需要。 (3)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整治,是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已成为水利全行业的共识,生态文明理念 已融入水利工作的各环节,水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生 态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 划了路线。水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控制要素,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站在中国 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断强化水生态文明建 设,必将成为今后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今,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优美生态环境的 需要日益强烈,水环境污染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关系着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 升。新的转变对水生态建设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河道水生态破坏等突出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着力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保护治理齐抓,努力实现河湖不萎 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扎实开展江河流域综合治理。 有力推进“河畅水清”行动,对水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对助 推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落实党中央有力推 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综上所述,加快对河道清淤疏浚整治,保障河道 行洪安全,修复河道河畅水清的水生态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江西省河道管理条例》规定,遵循“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注重生态”为治理原则,工程布置本着“护、通、导”遵循 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河道主流位置,改善水流、泥沙运动和河 床冲淤部位,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受于都县水利局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于都 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于 2023 年 4 月编 制出《于都贡江梓山段河道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报行 政审批部门审批。 3.3 工程内容和建设方案 46 3.3.1 工程等级与标准 依据保护区内保护对象和重要程度和洪水可能造成的后果,按《防洪标准》 (GB50201-2014)确定本次贡江设计防洪标准为 10 年一遇。 3.3.2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本次清淤疏浚贡江梓山段范围内 9.03km 的河道,工程起于黄麟乡澄江大桥, 止于良下湾取水口,其中,沿线内 5 座桥梁上下游各 500m 范围内不进行清淤, 两岸堤岸、排水口等建筑物保护范围不进行疏浚整治,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 源取水口、良下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自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水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及从一级保护区上界上溯 2000m 下界下延 200m 的水 域二级保护区范围不进行清淤疏浚,对未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梓山镇圩镇 供水水源点(潭头取水口)上游 720m,桩号 K10+320~K11+037 段左岸河滩地 砂石堆料 15.2 万 m3 进行清除。 其中清淤疏浚工程清除的疏浚物暂存于临时上岸点,可利用砂石用于本项目抛 石固脚工程消耗,不可利用料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及时清运处置。 项目具体建设内容详见表 3.3-1。 表 3.3-1 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 类别 主体 工程 名称 建设内容 备注 采用 120m³/h 清淤疏浚船进行水下清淤疏浚,配套 125kW 拖轮、60m³砂驳、800t/h 输砂趸船、B800 胶带输送机等设 备,清除河道淤积,切除阻水边滩,将清淤疏浚料运至岸边 指定的临时堆料点。工程范围内区间河段总长约 17.555km, 清淤疏浚整治河段长 9.03km, 区间内 5 座桥梁上下游各 500m 范围内不进行清淤,梓山镇花桥水厂取水口、梓山镇圩镇供 河道清淤疏 水水源点取水口、良下湾水厂取水口自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 新建 浚工程 下游 100m 水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及从一级保护区上界上 溯 2000m 下界下延 200m 的水域二级保护区范围不进行清淤 疏浚,对未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 (潭头取水口)上游 720m,桩号 K10+320~K11+037 段左 岸河滩地砂石堆料 15.2 万 m3 进行清除。本工程清淤疏浚量 为 412.93 万 m³。 对治理河段迎流顶冲段岸脚采用抛石固脚方式进行加固,本 固脚护岸工 次加固主要位于贡江右岸梓山范屋~河下段(河道桩号 新建 程 K7+900~8+900),固脚长 1.170km,抛石固脚 28586 m³。 河道疏挖料采用岸上处理方案,利用现有砂场(堆料场), 沿岸一共布置 3 处上岸堆料点,分别位于花桥大桥下游左岸 临时堆料场 约 1832m 处 (1#花桥临时上岸点), 梓山大桥下游左岸约 857m 处(2#梓山临时上岸点),山峰坝大桥下游左岸约 2159m 处 (3#宏潭砂场上岸点)。砂石堆料清除采用挖机与自卸汽车 47 组合清运,局部边滩可由长臂反铲挖掘机进行开挖。上岸后 的疏浚砂石暂存于临时上岸点,除用于本项目抛石固脚工程 消耗外的均交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及时清运处置。 冲洗废水隔 在 3 个临时堆料场内分别设置容积为 50m3 的隔油池+沉淀池, 新建 油沉淀池 用于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的收集、沉淀处理 在 3 个临时堆料场内分别设置容积为 150m3 的三级沉淀池,用 三级沉淀池 新建 于处理临时堆料场淋沥水 辅助 工程 公用 工程 运输道路 利用现有国道、桥梁、乡村道路 供水 在各施工用水点根据需要架设水泵抽取河水用于施工。 沿岸线就近接电网用电。沿线有可就近接电源,布置配电设 备及架设临时线路供电。配备柴油发电机。 清淤疏浚料在临时上岸点暂存,可利用砂石用于本项目抛石 固脚工程消耗,不可利用料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及时清 运处置。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定期外运至当地生活垃圾收集 点。 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收集至岸上,经临时隔油池、沉淀 池处理后回用。临时堆料场淋沥水通过三级沉淀池处理后用 于降尘洒水。施工生活污水通过就近民房化粪池处理后排入 当地污水管网。 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对临时堆场设置围挡,对清淤疏浚料进行防尘布覆盖,定期 洒水抑尘;同时在临时堆场设置臭气收集装置、处理装置; 运输车辆采用密闭运输。 疏浚区下游设置围油栏、施工船舶设置事故溢油应急设备等 措施 编织袋挡土墙、土工布临时覆盖、临时排水沟和沉砂池措施 供电 固废处理 施工 期环 保工 程 废水处理 噪声处理 废气处理 环境风险 水土保持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新建 3.4 施工方案 3.4.1 施工条件 3.4.1.1 施工交通条件 (1)对外交通 本工程对外交通以公路为主。沿河有 G323 国道、城市道路等交通要道。跨 河桥梁有澄江大桥、花桥大桥、梓山大桥、山峰坝大桥、宁定高速大桥。对外交 通比较便利。 (2)场内交通 本工程为河道清淤疏浚,清淤疏浚船在河内运行,通过胶带输送机、砂驳、 输砂趸船等设备将开挖料运至河岸临时堆料点。上岸点既是河岸临时堆料点,也 是联系场内外的枢纽。本工程选用 3 个上岸点,并设临时码头。上岸点现有道路 连接场内外交通,便于设备进出场。 3.4.1.2 施工水、电供应条件 48 沿岸线就近接电网用电。沿线有可就近接电源,布置配电设备及架设临时线 路供电。配备柴油发电机。各施工用水点根据需要架设水泵抽取外江水,用于施 工。 3.4.1.3 施工场地条件 本工程区域内地势开阔,堤内有荒地可供施工场地使用,枯水期堤外滩地亦可作 为施工场地使用。 3.4.2 工程总体布置 3.4.2.1 清淤疏浚总体原则 1、根据河道现状基本情况,保障河势河岸及临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以 河道上下游河槽衔接顺畅为原则,对过流卡口段、阻水边滩、阻水中心滩及阻水建 筑物进行处理,以保障河道有足够的行洪面积且过流顺畅。对分布建筑垃圾及淤泥 过厚河道段进行清淤疏浚,减少建筑垃圾及淤泥对水体的污染,改善水域环境。 2、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良下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自取 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水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及从一级保护区上界上 溯 2000m 下界下延 200m 的水域二级保护区范围不进行清淤疏浚;桥梁上下游 各 500m 范围内不清淤。对未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 (潭头取水口)上游 720m,桩号 K10+320~K11+037 段左岸河滩地砂石堆料 15.2 万 m3 进行清除。 3、满足航运所要求的最小水深要求。 4、对于禁渔区范围内的河段,应充分考虑鱼类的生存、繁衍特点及规律, 在不影响其生存及繁衍的基础上进行清淤疏浚。 5、应分析清淤疏浚对河岸稳定影响,若因清淤疏浚造成河岸存在安全问题 或安全隐患,应对河岸进行固脚护岸处理,以保障河岸稳定。 3.4.2.2 清淤范围 本次清淤疏浚贡江梓山段范围内 9.03km 的河道,其中梓山镇花桥村饮用水水 源取水口、良下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取水口自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 水 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及从一级保护区上界上溯 2000m 下界下延 200m 的水域二 级保护区范围不进行清淤疏浚,为保障桥体的稳定性疏浚河道所涉桥梁上下游各 500m 范围内不清淤,对未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潭 49 头取水口)上游 720m,桩号 K10+320~K11+037 段左岸河滩地砂石堆料 15.2 万 m3 进行清除。 表 3.4-1 项目清淤范围 清淤河段 花桥大桥~梓山大桥(清淤桩号 K3+184~K6+157) 梓山大桥~山峰坝大桥(清淤桩号 K7+157~K10+037) 山峰坝大桥~宁定高速(清淤桩号 K11+659~K14+119) 清淤长度 河底高程 清淤深度 2.973km 117.43m~115.64m 0~4.93m 3.597km 114.60m~113.87m 0~6.03m 2.46km 113.80m~113.35m 0~4.21m 3.4.3 清淤设计 3.4.3.1 纵断面设计 河底纵断面疏挖深度以不改变治理河段的河道比降及天然河道走势为原则。 治理段的疏挖断面河底疏挖高程按与现状河底平均高程相接近控制,在前期设计 基础上完善和调整,注意疏挖段与不疏挖段间的平顺衔接,对清淤区与保护区间 采用底坡 1:10 过渡。 3.4.3.2 横断面设计 本次河道疏挖河底宽度在现有天然河滩范围内,应在不改变河势的基础上顺 势扩挖,不对沿河取水口、排(污)水口等设施产生影响,保留边滩现有草地范 围,并尽可能使河线顺直,结合河道现状,并考虑到正在规划的 “江西省主要支 流治理于都县梓山镇固院圩堤防洪工程”和“于都县主要支流系统治理贡江梓山镇 防洪工程(梓山、山塘、花桥)”需要对现状圩堤进行加高培厚,设计临水侧堤 脚向外延伸宽度约 3~7m,故本工程护堤宽度取 20m。 本工程主要针对常水位以下阻水边滩及中心洲进行清除,左右两岸采用常水 位边线进行控制,参照 4~5 级堤防护堤宽度取 5~10m,疏挖起点距离两岸常水 位边线均为 10m。 疏挖高程按与现状河底高程相接近并平顺衔接上下游高程控制。 治理段的疏挖断面河底高程在航道线所在主河槽位置最低,往两侧左右边滩疏挖 时可顺应河床天然横向坡降将开挖高程适当抬高,整体清淤横断面呈 U 型,与 上、下游不疏挖河床平顺自然过渡。考虑所在河段的地质条件,及水下边坡,疏 挖边坡不陡于 1:3。 3.4.3.3 清淤工艺 贡江为通航河道,故而清淤料采用 125kW 拖轮开挖,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 段进行,以采砂船挖疏浚物,再采用运砂船运输,通过传送带上岸,上岸后通过 50 装载机及推土机转运至临时堆放场(3 个临时堆放场均位于河湖划界边界外)。 淤泥上岸后暂存于临时上岸点,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清运处置。 3.4.3.4 项目设备清单 本工程拟使用的设备见表 3.4-2。 表 3.4-2 疏浚工程设备一览表 设备名称 清淤疏浚船 拖轮 砂驳 输砂趸船生产率 胶带输送机 长臂反铲挖掘机 挖掘机 推土机 自卸汽车 型号/规格 120m3/h 125kW 60m3 800m3/h B800 1~2m3 1~2m3 59kW 5~10t 单位 台 台 台 台 组 台 台 台 辆 数量 7 14 14 3 3 2 6 6 30 本工程施工采用自下游向上游疏挖的施工方式,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疏浚控制 底高程进行疏挖,禁止超挖,开挖过程中要注意边坡的稳定性。拟投入本工程施工的 所有机械均应参加过一系列各种工况条件下的疏浚工程施工,施工人员在施工布设、 现场管理、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地方关系协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按 质、按量、按期完成疏浚任务。 3.4.4 整治物处置设计 3.4.4.1 整治物处置原则 河道疏浚处置应坚持“精细管理、源头减量;远近结合、统筹安排;全面检 测、分类处置;条线指导、属地负责;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的原则。 河道清淤疏浚会清除大量淤泥及砂石资源,疏浚物主要组成为:砂石、杂物、 淤泥。本次疏浚的河段范围内砂石资源分布较丰富,但含泥量大。本工程清淤疏浚 量 412.93 万 m3,其中砂料、砾石料为可利用料,根据提供的淤泥含量,可利用 量 388.70 万 m3,弃渣量 24.23 万 m3。 清淤疏浚物通过运输船运输至岸边临时堆放场暂存,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 司清运处置。 3.4.4.2 清淤疏浚物处置方案 清淤疏浚物包括砂石、杂物、淤泥,通过运输船运至上岸点临时暂存后交由于 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于都县人民政府所属国有公司)负责清运处置,其中可利用 51 的砂石作为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利用,不可利用的疏浚物运往位于梓山镇和合村的小 金山弃渣场填埋。本项目清淤疏浚物的清运、综合利用、弃渣填埋均由于都振堃建 材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另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在本次环评范围内。 3.4.4.3 临时堆放场设计 根据设计布置及施工现场条件,本项目设 3 个上岸点(堆料点)作为清淤疏 浚物临时堆放场,分别为 1#上岸点(堆料点)、2#上岸点(堆料点)、3#上岸 点(堆料点)。 1#上岸点(堆料点):花桥临时上岸点,该堆料场位于于都县花桥村境内, 花桥大桥下游左岸约 1000m 处,占地面积约为 10 万 m2。为沙滩地。场地整平 为高程 124.7m。 2#上岸点(堆料点):梓山临时上岸点,该堆料场位于于都县梓山畲族村境 内,梓山大桥下游左岸约 857m 处,占地面积约为 6.6 万 m2。为沙滩地。场地整 平为高程 124m。 3#上岸点(堆料点):宏潭砂场上岸点,该堆料场位于于都县潭头村境内, 山峰坝大桥下游左岸约 2159m 处,占地面积约为 2.8 万 m2。为于都振堃建材有 限公司正式中标的宏潭砂场。 表 3.4-3 临时堆放场位置 序 号 清淤范围 1 桩号 K3+184~ K6+157 2 桩号 K7+157~ K10+037 3 桩号 K11+659~ K14+119 清淤疏 浚量 (万 m3) 182.26 选用上岸点 占地面 占地 上岸点名称 2 积(m ) 类型 花桥临时上岸点: 1#上岸点(桩号 100000 沙滩 K3+313~K5+120 左岸 沙滩) 136.28 梓山临时上岸点: 2#上岸点(桩号 K7+514~K8+715 左岸 沙滩) 66000 沙滩 94.39 宏潭砂场上岸点: 3#上岸点(桩号 K13+318~K13+927 左 岸沙滩) 28000 沙滩 412.93 与水源保护区的 位置关系 位于梓山镇花桥 村饮用水水源二 级水域保护区下 游 2.5km 位于梓山镇花桥 村饮用水水源二 级水域保护区下 游 5.7km,位于良 下湾集中式饮用 水水源取水口二 级水域保护区上 游 6km 位于良下湾集中 式饮用水水源取 水口二级水域保 护区上游 1.2km 194000 2 本项目 3 处临时堆放场共占地 194000m ,占地类型为未利用地。 52 3.4.5 施工进度及施工时序安排 (1)施工进度:本工程施工工期为 36 个月,计划 2023 年 10 月开工,2026 年 9 月竣工。 (2)施工时序:为减少工程对水源保护区的影响,施工期施工时序主要安 排在枯水期的白天时段,根据项目施工特点,考虑河道两岸居民日常生活,早上 6:00~8:30、中午 11:~13:00 以及晚上 17:30 之后为居民用水高峰期,水 厂需从贡江取水。因此本项目施工尽量和水厂取水时间错开,每日施工时序安排 在上午 8:30~11:00,下午 13:00~17:30。若偶遇下雨天,则停止施工。 3.4.6 施工场地布置 本项目施工场地主要为上岸点临时堆放场,工程区域内地势开阔,本项目施 工场地主要选择在堤内荒地和枯水期的堤外滩。 (1)临 时 堆料场 本项目设 3 处临时堆放场,1#花桥临时上岸点,2#梓山临时上岸点,3#宏潭 砂场上岸点,共占地 194000m2,占地类型为未利用地。 ( 2) 施 工 道 路 项目区各乡镇、村均有通村道路,县乡道路,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河道清淤在枯期 进行,河床可作为临时通道,本次不新建临时道路。 ( 3) 施 工 营 地 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本地人员,不另外搭建临时办公及生活用房,不设置施工 营地。 3.5 施工布置环境合理性 3.5.1 施工布置环境合理性 本工程呈线性分布,因此,工程的临时堆放场布置根据工程现状布置特点,采 取沿线分散布置、尽量靠近公路沿线布置为原则,避免在施工场区内新建道路, 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分散的临时堆放场避免车辆大规模长距离的行驶,可以 减少运输扬尘,降低车辆噪声,也更有利于施工人员的作业。相较于聚集的大规 模的临时堆放场,分散的临时堆放场规模小,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也少,从而避免 了废水、废气集中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为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及环境合理性,环评单位积极收集赣州市环境敏感区 53 和生态保护红线等资料,并与设计单位积极沟通。临时堆放场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场地平整、植被恢复,占地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可消失。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临时 堆放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保护植物等敏感目标 的避让,施工布置方案是合理的。 在工程设计阶段应进一步对临时堆放场临时占地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减少占 地,并且严禁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内设置临时堆放场。 综上,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认为,本项目现阶段临时堆放场通过采取合理有效 的拦挡措施,严格按照先挡后弃的原则堆渣,可以有效减轻因工程建设引起的人为 水土流失;临时堆放场选址不占耕地;临时堆放场的堆放任务完成后设计了相 关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复垦,并进行表土的回填。故临时堆放场的处理满足环 境保护要求。 3.6 项目临时工程与取水口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本项目临时工程主要为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与各取水口及饮用水源保 护区的位置关系如下: 表 3.6-1 临时堆放场与取水口及饮用水源保护区位置关系 堆放场 地名 相对取水口方位 1 2 1#临时堆放场 2#临时堆放场 位于花桥取水口西北 位于花桥取水口西北 3 3#临时堆放场 位于良下湾取水口东南 与取水口直线距离 与饮用水源二级保 ( m) 护区最近 距 离( m) 2895 2447 5897 5436 2874 910 3.7 工程占地和拆迁 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项目无永久占地,临时堆放场为临时占地,占地范围 不涉及拆迁安置。临时堆放场占地为未利用沙滩地,后期恢复为未利用土地。 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本地人员,本项目不设置施工营地。 本工程施工占地主要是上岸临时堆料点。 表 3.7-1 工程占地汇总表 序号 1 项目 上岸点(堆料点) 临时占地(亩) 290.99 占地类型 沙滩 面积(m2) 194000 3.8 项目土石方平衡 本工程清淤疏浚量 412.93 万 m3,其中砂料、砾石料为可利用料,根据提供 的淤泥含量,可利用量 388.70 万 m3 ,其中用于河底冲刷坑回填量 157.26 万 54 m3;弃渣量 24.23 万 m3。本项目清淤疏浚物在上岸点临时暂存后交由于都振堃建 材有限公司负责清运处置,其中可利用的砂石作为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利用,不可 利用的疏浚物运往位于梓山镇和合村的小金山弃渣场填埋。本项目清淤疏浚物的 清运、综合利用、弃渣填埋均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另外进行环 境影响评价,不在本次环评范围内。 表 3.8-1 工程土石方平衡 单位:万 m3 河段 挖方量 砂 石综合利用量 淤泥弃方量 贡江梓山段 412.93 388.70 24.23 3.9 公用工程 3.9.1 给排水 (1)给水:施工用水取自河道,生活用水利用租用民房的生活用水设施, 来源于当地自来水管网。 (2)排水:本项目为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运营期不产生废水。施工期生活 污水通过租用民房的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管网。施工机械冲洗水经隔 油池+沉淀池处理后洒水抑尘;临时堆放场淋沥水经沉淀后用于降尘洒水。施工 期废水不直接外排,水质较简单。 (3)雨水排水系统 雨水通过道路雨水口收集后,经雨水支管、雨水干管最终流入河道。 3.9.2 供电 施工用电可就近搭接电网,可满足新建项目的用电要求。 3.10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项目施工高峰期所需施工人员 50 人, 施工总工期 3 年, 其中疏浚施工期约 400 天,其余时间主要进行场地清理,临时用地生态复垦。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本地 人员,本项目不设置施工营地。 55 4 工程分析 4.1 项目工艺流程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工程施工安排根据工程特点进行,项目沿线的自然条 件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本项目施工期主要为河道疏浚。 4.1.1 清淤疏浚工程 疏浚工艺流程及各节点污染产生情况详见图 4.1-1。 图 4.1-1 项目清淤疏浚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工艺概述: (1) 河道清淤疏浚 由 120m3/h 清淤疏浚船进行水下清淤疏浚,配套 125kW 拖轮、60m3 砂驳、 800m3/h 输砂趸船、B800 胶带输送机等设备,将清淤疏浚料运至岸边指定的临时 堆料点,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负责接收、保管、清运处理。 砂石堆料清除采用挖机与自卸汽车组合清运。局部边滩可由长臂反铲挖掘机 56 进行开挖。 工程施工前根据图纸采用 GPS 仪器对导线点及高程进行复核,并放浮桶或 以旗子圈定清淤疏浚范围,对定位浮桶、清淤疏浚船、机械臂等均应设反光标志; 在河道两岸醒目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防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区域。施工期间, 下河时应注意避开过江沉管,以避免破坏。 船只通航需经过桥梁 5 座。根据勘察,桥洞均满足正常航运条件,对桥体不 会造成损坏。河道行洪期或因恶劣自然条件情况下,应停止航运。 施工期间要密切关注水质的变化情况,清淤时段应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分段错峰施工。 (2) 清淤疏浚料处理 本项目清淤疏浚物在上岸点临时暂存后交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负责清运 处置,其中可利用的砂石作为建筑材料进行综合利用,不可利用的疏浚物运往位于 梓山镇和合村的小金山弃渣场填埋。本项目清淤疏浚物的清运、综合利用、弃渣填 埋均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另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在本次环评 范围内。 (3) 场地清理、种植绿化 ①松土:播种前,清除杂草,整理场地,对内坡进行松土,松土深 5cm。 ②回填腐殖土:回填土采用客土、复合肥或泥炭肥的混合物。复合肥建议采 用进口复合肥,成分按 N:P:=15:15:15 或 N:P:=10:8:7。 ③铺草皮:采用满铺。 ④养护管理:铺草皮后及时浇水,以后每星期最少浇水一次,直到完全成活。 必须定期进行养护。养护内容包括浇水、施肥、补种、除杂草、除虫等。养护期 限至工程竣工验收为止。 抛石固脚工程: 本项目抛石固脚抛石料外购进场,采用机械抛填。抛投施工程序:测量放样 →划分网格→抛投。从上游往下游的顺序抛石,抛投时应保证块石到位的准确性、 均匀性和密实性。抛投前,应测量抛投区水深流速、断面形状等基本情况。抛投 完成后进行检测。 抛投时机宜在枯水期内选择。抛石采用的块石块石必须是质地坚硬、新鲜、 完整的岩石,应具有良好的抗水性、抗冻性和耐水性,干容重不小于 25kN/m³, 57 饱和抗压强度不低于 50MPa,软化系数大于 0.75,块径在 0.20~0.50m 为宜,大 小搭配均匀。 4.1.2 主要产污环节汇总 项目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排放方式见表 4.1-1。 表 4.1-1 主要污染因子 废气 主要污染物来源、排放方式等一览表 来源 主要污染物 排放方式 车辆运输、施工过程 车辆运输、施工设备 扬尘 CO、NOx、SO2 等 无组织 无组织 SS、石油类等 间断 生活污水 COD、BOD5、SS、NH3-N 间断 施工设备噪声、施工作业噪声,运输 车辆噪声 机械噪声 间断 生活垃圾 杂草、石块、土渣等建筑垃 圾 船舶检修废水 淤泥、砂石 间断 施工机械冲洗废水、施工疏浚废水、 废水 施工船舶废水、临时堆放场淋沥水 施工 期 噪声 施工人员生活 固体 废物 场地清理、施工过程 船舶检修 河道清淤 间断 间断 间断 4.2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为河道疏浚项目,属于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将产生一定的噪声、固 废、废水、废弃等污染物影响环境,临时工程将导致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增加。 4.2.1 施工期废水污染源分析 ( 1) 施 工 机 械 冲 洗 废 水 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 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油污水,同时项目施工会使用车辆、机械设备,产生的 冲洗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 COD、SS 和石油类,经类比分析污染物产生浓度分别约 为 400mg/L、500mg/L、80mg/L。 ( 2) 施 工 疏 浚 废 水 疏浚过程中扰动河道内的泥沙、淤泥,引起河水中的悬浮物增高。悬浮物是 疏浚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产生量和影响程度与施工方式、施工强度 以及疏浚机械、疏浚方式和疏浚量有关。本工程采用的疏 浚 船每天施工约 8 小 时,根据《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S105-1-2011)推荐的经验公式, 计算疏浚产生的悬浮物,经验公式如下: 58 式中:Q--疏浚时悬浮物发生量,t/h; W0--悬浮物发生系数,t/m3; R--发生系数 W0 时的悬浮物粒径累计百分比; R0--现场流速悬浮物临界粒子累计百分比; T--疏浚船疏浚效率 m3/h。 根据《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S105-1-2011),参照表 4.2-1 选取。 表 4.2-1 疏浚悬浮物发生量 施工项目 填筑 R 23.0% R0 36.55% W0 1.49×10-3t/m3 疏浚 89.2% 80.2% 38.0×10-3t/m3 根据经验公式计算,河道疏浚时悬浮物产生量为 6.76t/h。 ( 3) 施 工 船 舶 废 水 包括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和船舶上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根据本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疏浚施工期按约 400 天计,拟在最高峰期同时安排 7 艘船施工。关于公布《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S149-1-2007),施工船舶 舱底油污水按照 0.04t/天·艘计算,每日油污水产生总量为 0.28t/d,施工期产生的油 污水总量为 112t/施工期。 另外, 船上施工人员按每船 2 人计, 人均日用水量取 200L/ 人,污水排放率按人均用水量的 80%计算,则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为 2.24m3/d,施工疏浚期生活污水产生量 896m3。污水中 COD、NH3-N 的产生浓度取 日常生活污水污染物浓度,分别为 300mg/L、35mg/L。为避免船上施工人员的生 活污水排入贡江,本项目建议船上施工人员在就近的民房进行如厕。 (4)临时堆放场淋沥水 临时堆放场地面采取硬化防渗措施,临时堆放场淋沥水经收集后排入三级 沉淀水池,用于降尘洒水用水,不外排。淋沥水水源来源于河道水,项目须设 置临时储水池作为用水暂存池,储存水用于降尘使用,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储水, 避免满溢的情况发生。 ( 5) 生 活 污 水 59 本项目施工人员均为本地人,住宿问题可自行解决,不设置集中的施工营 地。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就近民房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管网。 施工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办公、生活污水。施工高峰期为 50 人,参照《江 西省用水定额》(DB36/T419-2011),“农村居民用水定额”类,每人用水 120L/d,取 0.80 的排放系数,则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污水量约为 4.8m3/d,1440m3/施工期, 主要污染物为 COD、SS、NH3-N,浓度分别为 300mg/L、250mg/L、35mg/L,产生量 分别为 1.44kg/d、1.2kg/d、0.168kg/d。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通过租用民房的化粪池进行 处理,经处理达标后。 4.2.2 施工期废气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施工扬尘、道路扬尘、施工机械排放 的废气、恶臭等。具体污染源如下: ( 1) 施 工 扬 尘 本项目施工扬尘主要来自泥砂的挖掘、堆放、装卸等过程和各种运输车辆。 扬尘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污染因素,扬尘的污染程度,随着风力的大小、物料的 干湿程度、文明施工作业程度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影响范围可达 150~300m。 在天气晴朗、施工现场未定时洒水的情况下,经类比工程施工工地扬尘进行测定, 其测定结果见表 4.2-2。 表 4.2-2 施工现场 TSP 浓度 施工内容 风 速 ( m/s) 挖掘、堆放、装卸、 清运 3.0 运输 3.0 下 风 向 距 离 ( m) 50 100 150 200 250 50 100 150 浓 度 ( mg/m3 ) 19.7 11.7 5.0 1.7 0.8 11.7 8.8 5.0 由表 4.2-2 的分析结果可知,施工期 TSP 污染严重,距现场下风向 50m 处环 境空气中 TSP 浓度高达 19.7mg/m3,风速大时污染影响范围将增大。从气象资料看 来,评价区所在地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旱季要注意施工扬尘的影响。 本项目共设置 3 处临时堆砂场,总占地面积约 194000m2,设计堆高 1.5m。 项目施工过程主要来自于各种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 主要集中在工作面200m范围内, 采取洒水、遮盖等降尘措施后,该部分扬尘逸散较少,且项目各段施工时间较短,对 60 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刚清淤出来的泥砂含水率较大,基本不会产生粉尘,在上岸点暂存 2~3 天后及时 清运,基本不会同时堆放。本次施工区最大堆砂量按 3 天疏浚量核算即 36150m3,预 计未采取防尘措施的情况下,本次环评主要考虑暂存 3 天后的泥砂量装卸时的起尘 量,以 TSP 的形式排放。 在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参考 《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试行)》 中的计算公式核算: 式中:Eh——装卸扬尘的排放系数,kg/t; Ki——物料的粒度乘数,TSP 取 0.74(无量纲); u——地面平均风速,m/s;取 2.4m/s; M——物料含水率,%;暂存 3 天后取 10.0%; η——污染控制技术对扬尘的去除效率,%。 本项目 3 天装卸泥砂量为 36150m3(疏浚泥砂密度为 1.6t/m3,57840t),施 工期疏浚量为 412.93 万 m3,660.69 万 t。经计算,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装卸 扬尘产生系数为 0.0001kg/t,则泥砂装卸扬尘产生量为 0.024kg/h,0.19kg/d,0.077t/ 施工期。在装卸时连续洒水后,TSP 的控制效率取 75%,则排放量为 0.006kg/h, 0.0475kg/d,0.02t/施工期。 ( 2) 燃 油 废 气 施工机械及船舶排放的废气主要由其所采用的燃料决定,一般工程均使用柴 油作为燃料,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包括 CO、NOx、SO2 等,但产生量不大,影响 范围有限。 ( 3) 道 路 扬 尘 施工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还将产生道路扬尘,可采取洒水的方式进行降尘, 车辆运输砂料要遮盖防护,淤泥需要密闭罐车运送,减轻污染程度,并缩小扬尘污 61 染范围。 ( 4) 清 淤 及 临 时 堆 场 恶 臭 河道清淤产生的底泥,在受到扰动和堆置地面时,可能会引起恶臭物质呈 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影响周围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恶臭污染物为硫化氢和氨。 淤泥长期沉积于河底可能含有少量植物、藻类、生活垃圾等,沉积时间如果较长,有 机质腐败后容易散发臭味。由工程地质结构特性可知,项目所在区地貌单位为现 代河床、河漫滩,以砂、砂砾及含粘土砂沉积为主,疏浚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主要 由细砂组成,淤泥量极少,因此本项目疏浚过程恶臭影响较小。类比同类项目,清 淤过程臭气浓强度为 2~3 级,30m 之外降至 2 级,有轻微臭味,低于恶臭强度的限 值标准;50m 之外基本无气味。 表 4.2-3 淤泥臭气强度影响距离 距离 堆放区 堆放区 30m 堆放区 40m 50m 外 臭气感觉强度 有较明显臭味 轻微 极微 无 级别 3级 2级 1级 0级 本项目淤泥在临时堆料点上岸后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进行处置,由于 暴露时间短,且工程区空旷、扩散条件好,淤泥产生的恶臭对环境影响较小。 4.2.3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河道疏浚清淤过程中的主要噪声污染源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作业噪声。 施工机械噪声由施工机械产生,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清淤疏浚船、自卸汽车等, 噪声级基本在 85~98dB(A);施工作业噪声主要指一些零星的敲打声、施工人员的 吆喝声等,多为瞬间噪声。此外还有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这些噪声中对声 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机械噪声。通过类比同类项目,得出施工期噪声源强。 表 4.2-4 河道疏浚工程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源强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机械类型 推土机 挖掘机 清淤疏浚船 自卸汽车 最大声级(dB) 98 95 85 90 距离 1m 1m 1m 1m 4.2.4 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源分析 ( 1) 施 工 人 员 生 活 垃 圾 本工程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高峰期施工人员按 50 62 人计,垃圾产生量按 0.5kg/(人·d)计,则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25kg/d,10t/ 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成分相似,以厨余物等 有机物为主,这类固体废物的污染物含量较高,如不对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任 其在施工现场任意堆放,则可能造成这些废物的腐烂,滋生蚊、蝇、鼠、虫等,散发臭 气,影响环境卫生,诱发各种传染病。 ( 2) 船 舶 检 修 废 物 疏浚清淤使用的船舶,在检修过程中将产生检修废物(废物类别为 HW08 废矿 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危废代码为 900-214-08)。本工程拟使用 7 艘船舶,按照每天有 1 艘船需要检修,检修废物 10kg/艘,则施工疏浚期内(约 400 天)船舶检修废物产生 量为 4t/施工期,船舶检修物由船舶修理厂委托资质单位处理。 (3)清淤疏浚物 疏浚作业将扰动河床底质,会使底质中的污染物部分释放出来。疏浚河段 地貌为河床、河漫滩,以砂、砂砾及含粘土砂沉积为主,疏浚工程共产生疏浚 物 412.93 万 m3(含水率为 60~70%),其中砂石 388.70 万 m3,淤泥 24.23 万 m3。 本工程产生的疏浚物在临时堆料场临时堆放后,交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进 行处置。 4.2.5 生态环境影响 本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清淤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施工临时占 地对陆域植被状态的影响。 (1)清淤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底泥清淤将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淤泥中的大部分底栖动物被清除,挺 水和沉水植物也会被清除,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会受到彻底破坏。由于目前拟治 理河道没有珍惜保护种类,水生生态系统是属于污染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以低 等耐污种为主,且清淤工程结束后原有的生态环境会改善,适于清水环境的生物 会逐渐占优势。 底泥疏挖工程竣工后,将有效地去除底泥中的氮、磷及重金属元素。由于疏 挖后河底的表层底质结构较为稳定,可以使水体中溶氧含量增加,水底层界面氧 化还原条件将发生改变,营养盐的释放将降低,疏挖区的水质将得到一定程度的 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将增加。疏挖工程结束后,短期内浮游植物的变化不大,浮 63 游动物总的格局与目前相似,待水质进一步改善后,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将发生 变化,水体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也将发生改变。同时由于水质好转,藻量数量下 降后,浮游动物本身的数量也将下降。 本项目工程范围内河流底栖动物一方面本身数量就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 受疏挖作业影响基本被破坏。工程结束后,底栖动物的栖息环境将逐渐得到恢复, 首先出现的是种类和数量都将不会多,主要可能是摇蚊幼虫和水蚯蚓等;短期内 不会出现软体动物;待水质进一步改善后,随着大型水生植物的逐渐恢复,软体 动物将可能逐渐增多,大型底栖动物也有可能得到恢复。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 看,工程的建设不会导致这些物种的消亡。虽清淤将对该河段全部底栖生物造成 毁灭性的影响,但沿线水生底栖动物在附近其它地区相似的环境中亦有分布,并 非是本地区的特有种,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工程的建设不会导致这些物种 的消亡。 大型水生植物的恢复对水生生态系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它为浮游动物、底 栖动物、鱼类等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食物条件。底泥疏挖后,短期内水体 透明度不会有明显改观,加之疏挖后水深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型水生植 物的恢复难度,因为光照、透明度和光补偿深度是沉水植物自存的限制因子。在 配合相关人工措施的前提下,工程疏挖区沉水和浮叶植物可以在一定区域内逐渐 恢复。挺水植物依靠自然恢复和人工强化恢复也将逐步得到恢复和重建。大型水 生植物的恢复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水质改善。 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高的类群,其发展不仅取决于水质,还取决 于低营养级水生生物类群的发展。污染底泥的清除为鱼类扩大了自然产卵场的有 效面积。从长远角度来看,由于底泥疏挖清除了底泥中的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切 断了它们食物链中的迁移、富集,提高了鱼的经济价值。清淤后,河水清彻透明 度增加,臭味消失,提高了旅游价值,会形成“鱼在水里戏,人在画中游”的景 象。生态环境会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陆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涉及的陆生生态环境主要有 2 个方面,一是临时堆场的生态环境,二 是对农作物的影响。 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临时堆放场的占地,将破坏地表植被,若 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可能对陆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64 本项目区域内的陆域动植物区为温带-亚热带过度种群, 堆场及周边区域内多为 常见草本植被及灌丛,无原生态自然植被,仅有一些次生林、人工林及野生荒 草。本次工程建设中无永久性占地,临时堆放场为临时工程。本项目 3 处临时堆 放场共占地 194000m2,占地类型为未利用地,均为沙滩地。 项目临时工程主要不占用耕地、园地;施工结束后,临时堆放场占用的滩地重新 覆土,并种植草皮,则河滩草丛及灌木林损失量基本为 0。 因此施工完成后,对周边陆域植被影响较小。 由于本工程施工场地不占用农田, 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对农作物基本无影响。 (3)工程建设对地形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项目区属于平原地貌,由于本项目的建设将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围 绕塌陷湿地水域,重新建植草坪或植树;抛石固脚工程也充分依附现有地形,因 此工程建设不会对区域地形地貌造成大的影响。 工程建设会破坏部分原有的土地覆被,野生动物生境被破坏或受到影响,尤 其是两栖和爬行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将被破坏,野生兽类和鸟类因人为活动频繁 已很少活动于项目区内;本工程的施工虽然不利于野生动物生长与栖息,但影响 较为有限,从长期来看,项目完工,区域生态系统渐趋稳定以后,野生动物会逐 渐回到原有的栖息地环境。工程施工过程将清除部分地表植被,会对附近野生动 物的生境造成影响,但由于景观水域范围相对不大,受影响的野生动物可以移居 或到邻近的区域活动。另外,应当注意的是,由于人工生态系统功能的增强,也 为各种昆虫和鼠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虫害、鼠害等生物性灾害可能会有 所增加。因此,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天敌资源,利用食物链控制虫鼠害,维护项目 区生态平衡。 (4)施工期对底栖动物影响 施工期间大量的人为干扰、废物、废水等均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施工地点的底 栖生物群落构成,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新开挖的土方、清淤直接破坏原有底泥中的底栖生物,造成底栖生物群落消 失,而且新形成的基质短期内难以恢复原有底栖生物群落组成; 建筑固体废物、废水以及油污会影响底泥中对水质要求较高的软体动物,造 成软体动物的死亡或迁出,从而影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施工期间大量的人为活动和机器噪音等影响鱼类等的活动,从而间接影响施 65 工区域内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如鱼类减少会增加浮游动物数量,从而造成附着藻 类生物量下降,最终导致底栖生物饵料减少。 抛石固脚工程将影响局部的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但沿线水生底栖动物在 附近其它地区相似的环境中亦有分布,并非是本地区的特有种,因此,工程施工 期对水体中底栖动物的影响较小,且大多是暂时性的,施工结束后可恢复。 4.2.6 水土流失 施工场地因人为的原因导致植被破坏形成的裸露地表在雨水和地表径流 的作用下而产生水土流失。赣州市雨量充沛,雨季集中在 4~6 月份,雨水对施工造 成的裸露地面的侵蚀和雨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的冲刷,将造成表层土和松散堆积 物的大量剥离,引起一定强度的水土流失。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临时弃土场、 填方后裸露的地面被雨水冲刷后也将造成水土流失。 (1)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为河道清淤、临时堆放场土 方开挖平整等工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清淤 河道清淤产生的底泥会在河道两岸有散落, 在雨水的冲击下会发生水土流失, 且流失的是污染物,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在底泥外运过程中也会因洒落而造成淤 泥流失,并导致污染。 ℃临时堆放场场地开挖平整使得原有的土地结构受到破坏和改变,进而造成原土 移位、松散,原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改变土壤的可蚀性及植被状态,其土壤 的抗腐蚀性、抗雨水冲刷性降低,从而引起水土流失。 (2)工程结束后可能减缓水土流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场地种植草皮后,植物生长可保护地表不受雨水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近坑洼处经回填并夯实后,可减少疏松土质的流失。 ℃河道整治后,河宽增加,过水面积增加,有利于防洪、行洪、排涝,减少因洪水泛滥 造成的河岸水土流失的影响。 66 4.3 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4.3.1 运营期水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为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运营期项目本身无外排废水。 4.3.2 运营期大气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为临时疏浚工程,施工完毕后所有临时设施将拆除,不会再排放大 气污染物;运营期间无大气污染源,不会对项目区及周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4.3.3 运营期噪声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施工完毕将所有施工机械设备撤离,运营期间不存在噪声污染,不会 对项目区及周边声环境产生影响。 4.3.4 运营期固体废物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间不产生固体污染物,可能会存在河道沿线村民丢弃的少量 生活垃圾、落入河道的枯枝、杂草、落叶等情况,当地主管部门应加强河道管理, 维护河道卫生环境即可。 4.3.5 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完毕后所有施工机械设备撤离;水域疏浚区水体也不再受到扰动, 水体环境将趋于稳定,水域中的水生生物也将逐渐恢复正常生境。项目本身为生态环 境整治工程,项目实施后河道原有生态环境将大为改善,河道行洪能力将得到提 高,运营后对生态环境是有利影响。 4.4 主要污染物汇总 本项目主要产生的污染物汇总情况见表 4.4-1。 表 4.4-1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表 时 期 类型 污染源 主要污染物 TSP CO、NOx、SO2、 燃油废气、河底淤泥 NH3、H2S 施工冲洗废水 SS、石油类 SS 施工疏浚废水 施工船舶废水 SS、石油类 施工场地 废气 施工 期 废水 临时堆放场淋沥水 SS 67 产生源强 排放量 0.077t/施工期 0.02t/施工期 / / 少量 6.76t/h 112t/施工期 不外排 不外排 不外排 / 不外排 生活污水(包含船上 CODcr、BOD5、SS、4.8m3/d,1440m3/ NH3-N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施工期 噪声 不外排 施工机械(设备噪声) 噪声 85~98dB / 车辆行驶(交通运输) 噪声 89dB / 10t/施工期 40t/施工期 4t/施工期 4t/施工期 3 24.23 万 m 24.23 万 m3 设置分散式临时 设置分散式临时 扰动地表、损坏植被、 生态 泥砂 堆放场,水土流 堆放场,水土流 水土流失 失量较小。 失量较小。 / 废气 施工完毕后所有设施将拆除,不排放大气污染物 / 废水 运营期项目本身无外排废水 施工完毕即将所有施工机械设备撤离,运营期间不存在噪声 / 噪声 污染 运营 枯枝、杂草及行 期 固体废 固体废物 人丢弃的少量 少量 / 物 生活垃圾等 固体废 物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船舶检修废物 河道清淤 生活垃圾 检修固废 淤泥 68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 自然环境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东邻瑞金市、会昌县,南 连会昌县、安远县。西接赣县区,北毗兴国县、宁都县,总面积 2893 平方公里。 项目上起于都县黄麟乡澄江大桥,下至良下湾取水口,项目起点(澄江大桥) E115°35′43.001″,N25°55′5.776″,终点(良下湾取水口)E115°27′48.082″, N25°58′16.732″。 5.1.2 地势、地貌 ( 1) 地 形 地 貌 于都县地貌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四周群山环抱,东、南、 北 地 势 较 高 ,逐 渐 向 西 部 倾 斜 。雩 山 山 脉 、武 夷 山 和 九 连 山 余 脉 的 展 开,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于都断陷红岩盆地(简称于都盆地)。 ( 2) 地 层 与 岩 土 体 类 型 工程区地表均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堆积物,下伏基岩为石炭 系沉积岩及震旦系变质岩。工程区覆盖层层位及厚度变化较大,现将 其沉积特征、岩性由新至老简述如下: 1) 人 工 堆 积 层 (Q s ) ℃层 素 填 土 : 主 要 分 布 在 工 程 区 河 流 途 经 的 居 民 区 、 厂 房 区 、 公 路 等 区 域 , 沿 河 岸 不 连 续 分 布 , 堆 积 年 限 一 般 为 1~ 10 年 , 成 分 主 要 为砂壤土、粘性土及砂砾等,其厚度变化较大,性状差异较大。 2) 第 四 系 全 新 统 冲 积 层 (Q 4 a l ) ℃层 砂 壤 土:该 层 较 连 续 分 布 在 地 势 较 高 的 河 流 阶 地 上 部 ,灰 黄 色 、 褐 黄 色 , 松 散 ~ 稍 密 状 , 稍 湿 , 分 布 厚 度 为 1.0m~ 2.0m。 ℃层 粉 质 壤 土 :分 布 在 河 流 ℃级 阶 地 上 部 , 灰 黄 、 灰 白 色 , 可 塑 为 主 , 部 分 呈 软 塑 状 , 稍 湿 , 分 布 厚 度 一 般 为 3.0~ 6.5m。 69 ℃层 中 粗 砂:该 层 主 要 分 布 于 工 程 区 河 床 上 部 及 阶 地 中 部 ,灰 黄 色 、 浅黄色,稍湿~湿,水位以下饱和,松散~稍密状,以粗砂为主,成 份以石英为主,部分长石,含少量砾石,越往下部粗颗粒含量逐渐增 多 , 厚 度 一 般 为 1.0m~ 6.5m。 ℃层 圆 砾:该 层 为 工 程 区 主 要 地 层 ,灰 黄 色 、灰 白 色 等 杂 色 ,饱 和 , 稍密~中密状,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砂岩,呈次棱角状或次圆状, 粒 径 1 cm~ 6cm, 含 量 约 为 40%~ 55%, 由 中 粗 砂 和 少 量 泥 质 充 填 , 厚 度 一 般 为 0.8m~ 5.0m。 ( 3) 石 炭 系 下 统 梓 山 组 沉 积 岩 ( C 1 z ) 为工程区主要下伏基岩,工程区内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岩 性为砂岩、粉砂岩,在工程区地表山头有出露,基岩出露处多呈强风 化状,节理裂隙较发育,钻孔揭露表层呈强风化状。基岩面高程一般 为 112.44~ 117.82m, 总 体 往 下 游 倾 斜 。 ( 4) 震 旦 系 变 质 岩 ( Z b n ) 震 旦 系 上 统 南 沱 组 沉 积 岩 ( Zbn) : 为 工 程 区 下 伏 基 岩 , 主 要 分 布 于工程区下游段良下湾附近,工程区内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岩 性为变质砂岩,在工程区地表山头有出露,基岩出露处多呈强风化状, 节理裂隙较发育,钻孔揭露表层呈强风化状。基岩面高程一般为 109.59~ 112.32m, 总 体 往 下 游 倾 斜 。 ( 5) 地 质 构 造 与 地 震 据《江西省地质构造分区图》查得,工程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赣中 南褶隆区赣西南拗陷带信丰—于都拗褶断束地质构造单元中。区内多 为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局部河岸边为基岩出露。工程区域内无活动 性及区域性断裂通过,区域构造较稳定。 据 《 中 国 地 震 动 参 数 区 划 图 》 ( GB18306-2015) 的 界 定 , 工 程 区 基 本 地 震 动 峰 值 加 速 度 等 于 0.05g, 相 应 的 地 震 烈 度 等 于 Ⅵ 度 , 地 震 特 征 周 期 为 0.35s, 按 有 关 规 程 规 范 可 不 考 虑 抗 震 设 防 。 5.1.3 气候气象 于 都 属 典 型 的 亚 热 带 季 风 湿 润 气 候 ,气 候 温 和 、雨 量 充 沛 、四 季 分 明 , 年 平 均 气 温 19.7 ℃ 。 一 月 和 七 月 平 均 气 温 分 别 是 8.2 ℃ 和 70 29.7 ℃ , 极 端 气 温 39.9 ℃ 和 -8 ℃ , 年 均 降 水 量 1507 毫 米 , 4-5 月 降 雨 量 约 占 全 年 的 47% ,年 日 照 时 数 1621.9 小 时 ,年 均 无 霜 期 305 天 。 5.1.4 土壤 于都地处亚热带南部,属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土壤 有水稻土、草甸土、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等 7 个土类、 15 个亚类、51 个土属、114 个土种。 5.1.5 水文地质条件 (1)地下水类型 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潜水和第四系地层中的孔隙潜水两种类型,前者埋藏 于基岩裂隙中,含水、透水性微弱,水量贫乏,受大气降水和上部孔隙潜水补给, 排泄于河床。孔隙潜水分布于第四系中粗砂及圆砾层中,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动 态与河流水位、水文气象、地形条件极为密切,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丰水期 河水侧向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高程与贡江河河水位高程相联系。 (2)环境水水化学特征与侵蚀性评价 贡江河河水及地下水均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本次分别对贡江河河水 及地下水取样进行水质简项分析。根据水质分析成果,对照环境水腐蚀性判别标 准,环境水的腐蚀性评价如下: a、环境水对砼的腐蚀性 根据环境水对砼的腐蚀性判别标准表(表 5.1-1)对照分析可知:贡江河河 水及地下水对砼具有一般酸性弱腐蚀及重碳酸型中等腐蚀,无其它腐蚀性。 b、环境水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根据环境水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别标准表(表 5.1-2)对照分析 可知:贡江河河水及地下水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 c、环境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 根据环境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判别标准表(表 5.1-3)对照分析可知:贡江 河河水及地下水对钢结构均具有弱腐蚀性。 71 表 5.1-1 环境水对混凝土腐蚀性判别标准 表 5.1-2 环境水对钢筋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别标准 表 5.1-3 环境水对钢结构的腐蚀性判别标准 72 5.1.6 工程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历史险情调查与勘察资料分析,工程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岸坡稳定 问题和岸基土体沉降变形问题。 (1)岸坡稳定问题。 工程区岸坡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土质为砂壤土、粉质壤土、中粗 砂以及圆砾层。岸坡土层结构松散~稍密状,抗冲刷能力较差~差,河水位通常位 于砂壤土或中粗砂层附近时,粗粒土层处于最大流速带附近,极易被冲刷,易导致 坡脚临空失稳崩塌,汛期来临时影响更大,冲刷更严重,迎流顶冲河段受到河水冲 刷侵蚀作用更强烈,崩岸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治理区河道较弯曲,河床较宽阔,水流较缓慢,岸坡较陡及迎流顶冲河段 等易受水流冲刷影响的稳定性较差岸坡,现状大部分地段已设防护处理;部分未设 堤防处,河岸较矮、坡度较缓或岸坡植被比较发育,树木根系对土体抗冲刷及岸坡 稳定有利,未见明显崩塌现象,岸坡相对稳定;其余部分岸坡及坡脚为基岩出露, 抗冲刷能力较强,岸坡现状稳定,未见崩塌现象。范屋至河下段部分河岸位于迎流 顶冲段未设防护且岸坡植被发育一般,易受水流冲刷影响,岸坡稳定性较差,应进 行防护处理。 (2)岸基沉降变形问题。 据钻孔揭露和野外地质测绘,工程区河岸沿线岸基土层不存在软弱夹层,岸基 地层为砂壤土、粉质壤土、中粗砂、圆砾,具有中等~低压缩性,基本不存在沉降 变形的问题。 5.1.7 护岸线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护岸线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主要依据护岸线的地形地貌单元及建筑物的结 构布置型式。本工程主要对迎流顶冲区稳定性较差的陡坎河岸进行护岸处理,防护 措施主要为抛石固脚,具体桩号见平面布置图。以上建筑物位于贡江℃级阶地及其 前缘地带上。现将护岸线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叙述如下: 据钻孔资料以及现场勘测成果,护岸范围内分布的土层主要为:℃层砂壤土厚 0.0~1.5m,承载力较低,渗透性中等,抗冲刷能力较差,总体性状较差;℃中粗砂 厚约 0.0~2.4m,松散状为主,承载力较低,渗透性中等,抗冲刷能力较差,总体 性状较差;℃层圆砾厚约 2.0~4.6m,稍密状~中密状,承载力一般,渗透性强,抗 冲刷能力一般,总体性状一般。钻孔揭露下伏基岩为强风化砂岩,基岩面高程约 73 113.56~114.24m,起伏变化,承载力较高,渗透性弱,抗冲刷能力较好,总体性状 较好。上述土层抗冲刷能力较差,再加坡脚迎流顶冲,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属稳定性 差岸坡。 根据上述工程地质条件,本段拟采用抛石固脚护岸,抛石基础可置于圆砾层 上,承载力满足要求,同时岸坡固脚应设在最大冲刷面以下一定深度,固脚沉降 变形较小。 5.1.8 河道疏浚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本次于都县贡江梓山段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工程,起于于都县贡江河梓山段澄 江大桥处,止于良下湾取水口处,河道总长 17.555km,其中清淤疏浚总长 9.03km,分为 3 段。该段河道总体由东南向西北流,河道较弯曲,河床上边滩、 漫滩发育。河道疏浚区各段工程地质条件条件评价如下: ℃花桥大桥至梓山大桥段:该段河床一般宽 250~500m,河床面高程 117~ 118m,自上游向下游下降,边滩、漫滩较发育。该段河道总体较顺直。现状沙滩 左右两岸均有分布,沙滩高程一般高于平水期河水位 0.5~3.5m,部分沙滩上植被 发育。 据地勘资料显示,该河段现状河床冲积层主要由圆砾层组成,堆积厚度较厚。 圆砾层一般厚 2.6m~4.8m;下伏基岩为石炭系沉积岩,表层呈强风化状,河床岩 面高程一般为 113.86~114.56m。本次主要清除沿线边滩、漫滩至常水位以下。 河道疏浚主要为圆砾料,部分为砂料,零星为生活垃圾,根据钻孔揭露及试验资 料分析,清淤面以上覆盖层中圆砾约占 69.87%,中粗砂约占 24.23%,泥质含量 为 5.9%。 该河段河道总体较顺直,水流较缓慢,大部分河岸较矮、坡度较缓,部分河 岸已设防护,现状基本稳定。由于河道清淤疏浚易形成 1~2m 的深坑,对岸坡稳 定有一定影响,为了保护岸坡,建议岸坡坡脚处 30m 范围内不能进行清淤疏浚。 涉河建筑物主要为花桥大桥和梓山大桥,为保护涉河桥梁基础不受冲刷影响,建 议涉河桥梁保护范围内严禁清除河道淤积物。 ℃梓山大桥至山峰坝大桥段:该段河床一般宽 260m~540m 左右,河床面高程 115m~117m 左右,自上游向下游平缓下降,边滩、满滩较发育。现状沙滩左右 两岸均有分布,沙滩高程一般高于平水期河水位 0.5~3.0m。据地勘资料显示该 河段现状河床冲积层主要由圆砾层组成,堆积厚度较厚。圆砾层一般厚 3.5m~ 74 4.6m ;下伏基岩为石炭系沉积岩,表层呈强风化状,河床岩面高程一般为 111.98~114.24m。本次主要清除沿线边滩、漫滩至常水位以下。河道疏浚主要为 圆砾料,部分为砂料,零星为生活垃圾,根据钻孔揭露及试验资料分析,清淤面 以上覆盖层中圆砾约占 70.45%,中粗砂约占 24.05%,泥质含量为 5.5%。该河 段河道较弯曲,两岸主要为一级阶地,大部分已设防护,部分河岸较矮、坡度较 缓,现状基本稳定。由于河道清淤疏浚易形成 1~2m 的深坑,对岸坡稳定有一 定影响,为了保护岸坡,建议岸坡坡脚处 30m 范围内不能进行清淤疏浚。涉河 建筑物主要为梓山大桥、山峰坝大桥及潭头取水口,为保护涉河桥梁基础不受冲 刷影响,建议涉河桥梁保护范围内严禁清除河道淤积物;为保护水质不受清淤影 响,梓山镇圩镇供水水源点(取水口)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清淤疏浚。 ℃山峰坝大桥至宁定高速桥段:该段河床一般宽 170m~420m 左右,河床面 高程 115m~117m 左右,自上游向下游平缓下降,边滩、漫滩较发育。现状沙滩 左右两岸均有分布,沙滩高程一般高于平水期河水位 0.5~3.0m。 据地勘资料显示该河段现状河床冲积层主要由中粗砂层、圆砾层组成,堆积 厚度较厚。其中上部主要为中粗砂,中粗砂一般厚 0~6.5m,圆砾层一般厚 0.8m~4.1m;下伏基岩为石炭系沉积岩及震旦系变质岩,表层呈强风化状,河床 岩面高程一般为 110.59~114.04m。本次主要清除沿线边滩、漫滩至常水位以下。 河道疏浚主要为圆砾料,部分为砂料,零星为生活垃圾,根据钻孔揭露及试验资 料分析,清淤面以上覆盖层中圆砾约占 62.28%,中粗砂约占 31.32%,泥质含量 为 6.4%。 该河段河道较弯曲,两岸主要为一级阶地,大部分已设防护,其余河岸较矮、 坡度较缓或为岩体裸露现状基本稳定。由于河道清淤疏浚易形成 1~2m 的深坑, 对岸坡稳定有一定影响,为了保护岸坡,建议岸坡坡脚处 30m 范围内不能进行清 淤疏浚。涉河建筑物主要为山峰坝大桥和宁定高速桥,为保护涉河桥梁基础不受 冲刷影响,建议涉河桥梁保护范围内严禁清除河道淤积物。 综上所述:治理河段河床主要为中粗砂、圆砾层覆盖堆积,淤积较严重,使 得行洪断面不断减小,加重了治理区的洪涝灾害。本次河道治理拟对该河道进行 清淤疏浚,主要清除沿线边滩、漫滩至常水位以下,断面清淤疏浚控制高程不低 于该断面现状河床最低高程,不能改变河流天然河道走势。 5.1.9 堆料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75 根据设计布置,临时堆料场利用现有砂场(堆料场),分布位于花桥大桥下 游左岸约 1832m 处,梓山大桥下游左岸约 857m 处,山峰坝大桥下游左岸约 2159m 处。堆料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述如下: (1)1#堆料场(花桥临时上岸点) 该堆料场位于于都县王屋坝村境内,花桥大桥下游左岸约 1832m 处,占地 面积约为 10.5 万 m2。堆料场场区地貌属于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原始地貌基本未破 坏,现状地面较平整,地面高程一般为 118.31~125.44m。堆料场区内崩塌、滑 坡、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堆料场区上部覆盖有第四系冲积层,下 伏基岩为石炭系沉积岩。其中第四系冲积层主要分布在贡江河一级阶地,土质上 部主要为粉质壤土,可塑状为主,厚度一般为 2~4m;下部为圆砾层,稍密状, 厚度一般为 3.5~4.5m。石炭系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上部一 般呈强风化状,往下性状逐渐变好。 堆料场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孔隙潜水埋藏于第 四系冲积层中,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沟谷中。 根据上述工程地质条件,堆料场区不存在较大的地质构造形成的不稳定地质 体及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现象,河道疏浚料可直接堆放在场区内,河道疏 浚料堆放后不易产生次生灾害。 (2)2#堆料场(梓山临时上岸点) 该堆料场位于于都县梓山畲族村境内,梓山大桥下游左岸约 857m 处,占地 面积约为 6.6 万 m2。堆料场场区地貌属于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原始地貌基本未破 坏,现状地面较平整,地面高程一般为 118.35~122.26m。堆料场区内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堆料场区上部覆盖有第四系冲积层,下伏基 岩为石炭系沉积岩。其中第四系冲积层主要分布在贡江河一级阶地,土质上部主 要为粉质壤土,可塑状为主,厚度一般为 2~6m;下部为圆砾层,稍密状,厚度 一般为 3.5~4.6m。石炭系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上部一般 呈强风化状,往下性状逐渐变好。 堆料场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孔隙潜水埋藏于第 四系冲积层中,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沟谷中。 根据上述工程地质条件,堆料场区不存在较大的地质构造形成的不稳定地质 体及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现象,河道疏浚料可直接堆放在场区内,河道疏 76 浚料堆放后不易产生次生灾害。 (3)3#堆料场(宏潭砂场上岸点) 该堆料场位于于都县潭头村境内,山峰坝大桥下游左岸约 2159m 处,占地面 积约为 2.8 万 m2。堆料场场区地貌属于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原始地貌基本未破坏, 现状地面较平整,地面高程一般为 117.54~122.85m。堆料场区内崩塌、滑坡、泥 石流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堆料场区上部覆盖有第四系冲积层,下伏基岩 为石炭系沉积岩。其中第四系冲积层主要分布在贡江河一级阶地,土质上部主要 为粉质壤土,可塑状为主,厚度一般为 2~5m;下部为圆砾层,稍密状,厚度一 般为 3.6~4.1m。石炭系沉积岩岩性主要为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上部一般呈强 风化状,往下性状逐渐变好。 堆料场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孔隙潜水埋藏于第 四系冲积层中,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沟谷中。 根据上述工程地质条件,堆料场区不存在较大的地质构造形成的不稳定地质 体及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现象,河道疏浚料可直接堆放在场区内,河道疏 浚料堆放后不易产生次生灾害。 5.1.10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现状 于都县位于赣江源流的贡水中游。贡水是流经县境的主要干流,汇集梅江、 澄江、濂江、小溪河等 4 条较大支流。贡水干流和 4 条较大支流又汇集 48 条流 域面积 20 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支流。境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 1283 公里,其 中贡水在境内的长度 66 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 0.44 公里。区划成贡水、梅 江、濂水等 3 个流域。 于都县河流总长 1283 公里,江河水面约 10800 公顷。平均天然水量 137.07 亿立方米,其中内河川径流量 25.07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 191231 千瓦, 年发电量 167517 万度,平均理论水能密度 66.1 千瓦/平方公里。 77 5.2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2.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1) 基 本 污 染 物 环 境 质 量 现 状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规定,项目所在 区域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达标判定,优先采用国家或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 门公开发布的评价基准年环境质量公告或环境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或结论。 SO2 、NO2 、PM1 0 、PM2 . 5 、CO 和 O3 六 项 污 染 物 采 用 江 西 省 生 态 环 境 厅 公布的 2022 年江西省各县(市、区)六项污染物浓度年均值进行评价: 表 5.2-1 2022 年于都县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统计评价表 城市 县(市、区) SO2 NO2 PM2.5 PM10 CO 日均值 95%位数值 O3 日最大 8 小时 值 90%位数值 8 11 20 36 0.8 138 60 40 35 70 4.0 160 赣州市 于都县 标准值 占标率 13.33% 27.50% 57.14% 51.43% 20.00% 86.25% 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注:CO 浓度单位为 mg/m3,其余五项污染物浓度单位为 µg/m3。 因此,项目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区域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中 SO2 、 NO2 、 PM10 、 PM2.5 、 CO 、 O3 均 符 合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 5.2.2 地表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 本项目实施区域地表水体为贡江。本次评价设置6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布 设情况见表5.2-2及附图5。 表 5.2-2 地表水监测点位置 序号 位置 备注 SW1 项目起点澄江大桥上游 300m 对照断面 SW2 花桥大桥上游 650m 控制断面 SW3 梓山大桥 控制断面 SW4 山峰坝大桥上游 220m 控制断面 SW5 良下湾取水口 控制断面 SW6 项目终点下游 1500m 消减断面 (2)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78 ℃监测项目 pH、COD、BOD5、SS、NH3-N、石油类、TP、TN共8项。采样时同步监测 水温、河深、河宽、断面平均流速、流量。 ℃采样及分析方法 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有关规定进行监 测分析。 (4)监测频率 由江西博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2023年3月18日-2023年3月20日进行监测, 每天采样一次。 (5)监测结果及现状评价 ℃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标准值为定值的因子计算式如下: Pi  Ci Si 式中:Pi—单项水质指数; Ci—i污染物的多次监测平均浓度值,mg/L; 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L。 pH的标准指数为 SpH, j  7.0  pH j 7.0  pHsd pHj≤7.0, SpH, j  pH j  7.0 pHsu  7.0 pHj>7.0 ℃评价结果 各污染物的监测值及标准指数列于表 5.2-3。由该表可知,各监测因子标 准指数均小于 1,表明贡江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类标准。 79 表 5.2-3 项目 SW2 花 桥大桥上 游 650m SW3 梓 山大桥 SW4 山 峰坝大桥 上游 单位:mg/L(pH 除外) pH(无量纲) COD BOD5 悬浮物 NH3-N 总磷 总氮 石油类 3 月 18 日 7.34 8 1.8 14 0.275 0.06 0.56 0.02 3 月 19 日 7.31 6 1.9 16 0.283 0.04 0.58 0.01 3 月 20 日 7.32 7 1.8 15 0.28 0.05 0.56 0.02 均值 7.32 7.00 1.83 15.00 0.28 0.05 0.57 0.02 标准值 6~9 20 4 30 1 0.2 1 0.05 标准指数 0.16 0.35 0.46 0.50 0.28 0.25 0.57 0.33 3 月 18 日 7.29 9 1.9 11 0.269 0.04 0.54 0.01 3 月 19 日 7.26 7 2 14 0.274 0.03 0.55 0.01 3 月 20 日 7.27 8 1.9 13 0.253 0.02 0.51 0.01 均值 7.27 8.00 1.93 12.67 0.27 0.03 0.53 0.01 标准值 6~9 20 4 30 1 0.2 1 0.05 标准指数 0.135 0.40 0.48 0.42 0.27 0.15 0.53 0.20 3 月 18 日 7.33 12 2.4 18 0.284 0.09 0.57 0.03 3 月 19 日 7.31 11 2.3 19 0.279 0.08 0.56 0.03 3 月 20 日 7.29 13 2.3 21 0.292 0.08 0.58 0.02 均值 7.31 12.00 2.33 19.33 0.29 0.08 0.57 0.03 标准值 6~9 20 4 30 1 0.2 1 0.05 标准指数 0.155 0.60 0.58 0.64 0.29 0.42 0.57 0.53 3 月 18 日 7.19 10 2.3 16 0.271 0.04 0.53 0.01 3 月 19 日 7.22 8 2.2 15 0.287 0.05 0.58 0.02 3 月 20 日 7.19 12 2.2 18 0.258 0.05 0.53 0.01 断面 SW1 项 目起点澄 江大桥上 游 300m 地表水监测统计及评价结果 80 220m SW5 良 下湾取水 口 SW6 项 目终点下 游 1500m 均值 7.20 10.00 2.23 16.33 0.27 0.05 0.55 0.01 标准值 6~9 20 4 30 1 0.2 1 0.05 标准指数 0.1 0.50 0.56 0.54 0.27 0.23 0.55 0.27 3 月 18 日 7.22 13 2.6 21 0.279 0.1 0.57 0.04 3 月 19 日 7.24 12 2.4 22 0.276 0.09 0.55 0.03 3 月 20 日 7.22 14 2.6 25 0.289 0.11 0.56 0.04 均值 7.23 13.00 2.53 22.67 0.28 0.10 0.56 0.04 标准值 6~9 20 4 30 1 0.2 1 0.05 标准指数 0.115 0.65 0.63 0.76 0.28 0.50 0.56 0.73 3 月 18 日 7.31 11 2.1 19 0.287 0.08 0.58 0.03 3 月 19 日 7.37 9 2.1 20 0.289 0.07 0.59 0.03 3 月 20 日 7.33 9 2.1 22 0.299 0.09 0.59 0.03 均值 7.34 9.67 2.10 20.33 0.29 0.08 0.59 0.03 标准值 6~9 20 4 30 1 0.2 1 0.05 标准指数 0.17 0.48 0.53 0.68 0.29 0.40 0.59 0.60 81 5.2.3 地下水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点位的布设 本次评价在项目所在地周围布设3个监测点,可利用居民水井采样。监测点 位置见表5.2-4及附图5。 表 5.2-4 编号 GW1 GW2 GW3 GW4 GW5 GW6 地下水监测点位布点情况 位置 竹头坑子 花桥村 大石背 新圩 山峰村温屋 大东口 备注 监测水质、水位 监测水质、水位 监测水质、水位 监测水位 监测水位 监测水位 (2)监测因子 GW1~GW3 监测水质及水位,GW4~GW6 仅监测水位。监测因子:钾、钠、 钙、镁、碳酸根、碳酸氢根、硫酸根、氯离子、pH 值、氨氮、硝酸盐、亚硝酸 盐、挥发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镉、铁、锰、溶解性 总固体、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锌、硫化物、铜、镍、氟化物、悬浮物、耗氧 量(CODMn 法,以 O2 计)。 (3)监测时间与结果 由江西博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 2023 年 3 月 18 日进行监测 (4)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评价法对地下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评价标准采用《地下 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 a)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Pi=Ci/Csi b)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 pH 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 式: SpH= SpH= 7.0- PH j 7.0- PH sd PH j - 7.0 PH su - 7.0 pHj≤7.0 pHj>7.0 式中:Si,j——单项水质评价因子 i 在第 j 取样点的标准指数; 82 Ci,j——单项水质在第 j 取样点的实测浓度,mg/L; Csi——评价因子 i 的标准浓度,mg/L。 pHj——j 取样点水样的 PH 值; pHsd——评价标准规定的下限值; pHsu——评价标准规定的上限值。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检测结果见表 5.3-5,评价结果见表 5.2-6。 表 5.3-5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检测结果 单位:mg/L、pH 无量纲 检测结果(mg/L) 检测项目 标准值 GW1 竹头坑 子 GW2 花桥村 GW3 新圩 pH 值(无量纲) 7.11 7.09 7.23 6.5-8.5 悬浮物 11 14 13 / 氨氮(以 N 计) 0.119 0.12 0.156 0.5 总硬度(以 CaCO3 计) 60.05 62.88 61.67 450 溶解性总固体 168 154 162 1000 耗氧量(CODMn 法, 以 O2 计) 0.8 1 0.9 3.0 挥发性酚类 0.0006 0.001 0.0008 0.002 硝酸盐(以 N 计) 0.22 0.25 0.23 20 亚硝酸盐(以 N 计) 0.023 0.027 0.024 1.0 铬(六价) 0.004L 0.004L 0.004L 0.005 钾 5.3 3.85 4.85 / 钠 5.1 4.7 4.35 200 钙 10.2 10.5 9.4 / 镁 8.83 9.3 8.2 / 碳酸根 5L 5L 5L / 碳酸氢根 55.81 53.63 58.62 / 硫酸根 20.68 22.18 19.58 / 氯离子 7.041 7.556 6.337 / 83 氟化物 0.22 0.26 0.24 1.0 氰化物 0.004L 0.004L 0.004L 0.01 硫化物 0.003L 0.003L 0.003L 0.02 铜 0.04L 0.04L 0.04L 1.0 锌 0.009L 0.009L 0.009L 1.0 铅 0.001L 0.001L 0.001L 0.01 镉 0.0001L 0.0001L 0.0001L 0.005 镍 0.007L 0.007L 0.007L 0.02 铁 0.01L 0.01L 0.01L 0.3 锰 0.01L 0.01L 0.01L 0.1 砷 3.0×10-4L 3.0×10-4L 3.0×10-4L 0.01 汞 4.00×10-5L 4.00×10-5L 4.00×10-5L 0.001 总大肠菌群 <2 <2 <2 (MPN/100mL) 1、水位:GW1 竹头坑子:70.1m;GW2 花桥村:13.6m;GW3 新圩:32.7m。 “L”表示结果低于检出限。 3.0 表5.2-6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单因子指数 GW1 竹头坑子 GW2 花桥村 GW3 新圩 pH 值(无量纲) 0.07 0.06 0.15 氨氮(以 N 计) 0.24 0.24 0.31 总硬度(以 CaCO3 计) 0.13 0.14 0.14 溶解性总固体 0.17 0.15 0.16 耗氧量(CODMn 法,以 O2 计) 0.27 0.33 0.30 挥发性酚类 0.30 0.50 0.40 硝酸盐(以 N 计) 0.01 0.01 0.01 亚硝酸盐(以 N 计) 0.02 0.03 0.02 钠 氟化物 0.03 0.22 0.02 0.26 0.02 0.24 由上表可知,各监测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因此各监测因子监测值均满足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项目区域地下水质量较 好。 84 5.2.4 声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1)监测布点 项目区四周外共布设5个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表3及附图1。 (2)监测时间和频率 由江西博华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2023年3月19日-20日进行监测,昼夜间各1 次。 (3)监测方法和数据统计 采用积分声级计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监测结果统计见表5.2-7。 表5.2-7 噪声监测结果一览表 检测结果 Leq[dB(A)] 测点 编号 检测点位 置 主要声源 3 月 19 日 3 月 20 日 备注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N1 禾坪岗 环境噪声 51 42 51 41 N2 上埠头 环境噪声 52 40 53 42 N3 梓山社区 环境噪声 51 42 54 41 N4 下刘屋 环境噪声 54 41 52 44 N5 大东口 环境噪声 53 44 54 43 60 50 60 50 标准值 位于 2 类区 由上表可知,各监测点昼夜间噪声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2 类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较好。 5.2.5 土壤及底泥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布设 在项目周边设置 S1、S2、S3 三个土壤表层样监测点,沿项目疏浚河段布设 4 个底泥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布设情况见表 5.2-8 及附图 5。 表 5.2-8 点位编号 S1 S2 S3 DN1 DN2 DN3 DN4 土壤、底泥监测布点一览表 位置 花桥村禾坪岗 下潭村桥头 长口村茶园里 澄江大桥下游 700m,禾坪岗 澄江大桥下游 4km,水花潭 澄江大桥下游 7.8km,新圩(范屋) 终点良下湾取水口上游 4.2km,新圩 (赛口) 85 监测目标 土壤表层样 土壤表层样 土壤表层样 底泥 底泥 底泥 底泥 (2)监测因子、时间及频次 监测因子为 pH、汞、砷、铜、镉、铅、铬、镍,由江西博华环境监测有限公 司于 2023 年 3 月 19 日进行监测。 (3)监测方法 参 照 《 土 壤 环 境 质 量 农 用 地 土 壤 污 染 风 险 管 控 标 准 ( 试 行 ) 》 (GB 15618-2018)中相关要求进行。 (4)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标准指数评价法对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评价,评价标准采用《土壤环 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筛选值。 各因子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Pi=Ci/Csi 式中:Pi——单项评价因子标准指数; Ci——单项评价因子监测值,mg/kg; Csi——单项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值,mg/kg。 2)土壤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土壤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见表 5.2-9。 表 5.2-9 土壤监测结果一览表 单位:mg/kg 检测结果 (mg/kg)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 壤污染 风险管控标准(试 行)》(GB15618-2018) 筛选值 S1 花桥村禾 坪岗 S2 下潭村桥 头 S3 长口村茶园 里 0~0.2m 0~0.2m 0~0.2m pH 值(无量 纲) 7.17 6.98 7.21 6.5~7.5 铜 42 41 45 100 镍 39 44 43 100 铅 30 31 22 120 镉 0.27 0.24 0.27 0.3 砷 10.86 8.77 8.54 30 汞 0.258 0.237 0.228 2.4 铬 0.5L 0.5L 0.5L 200 检测项目 86 表 5.2-10 土壤评价结果一览表 单因子指数 S1 花桥村禾坪岗 S2 下潭村桥头 S3 长口村茶园里 铜 0.42 0.41 0.45 镍 0.39 0.44 0.43 铅 0.25 0.26 0.18 镉 0.90 0.80 0.90 砷 0.36 0.29 0.28 汞 0.11 0.10 0.10 表 5.2-11 底泥监测结果一览表 检测结果 (mg/kg) 检测项目 DN1 澄江大 桥下游 700m,禾坪 岗 DN3 澄江大 DN2 澄江大 桥下游 桥下游 4km, 7.8km,新圩 水花潭 (范屋) 单位:mg/kg 《土壤环境质量 DN4 终点良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 险管控 下湾取水口 上游 4.2km, (GB15618-2018) 表1 新圩(赛口) pH 值(无 量纲) 6.82 6.88 6.93 6.97 6.5≤pH≤7.5 铜 49 45 42 41 100 锌 43 41 39 36 250 铅 36 34 32 31 120 镉 0.22 0.20 0.21 0.26 0.3 镍 44 40 38 38 100 铬(六价) 0.5L 0.5L 0.5L 0.5L 200 砷 8.72 11.3 11.5 11.4 30 汞 0.963 0.104 0.101 0.120 2.4 备注 1、“L”表示结果低于检出限。 表 5.2-12 底泥评价结果一览表 检测结果 (mg/kg) 检测项目 DN1 澄江大桥 下游 700m,禾 坪岗 DN2 澄江大桥 下游 4km,水花 潭 DN3 澄江大桥 下游 7.8km,新 圩(范屋) DN4 终点良下湾 取水口上游 4.2km, 新圩(赛口) 铜 0.49 0.45 0.42 0.41 锌 0.17 0.16 0.16 0.14 铅 0.30 0.28 0.27 0.26 87 镉 0.73 0.67 0.70 0.87 镍 0.44 0.40 0.38 0.38 砷 0.29 0.38 0.38 0.38 汞 0.40 0.04 0.04 0.05 由上表可知,项目土壤、底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各个监测因子的单因子 指数均小于 1,土壤、底泥环境质量现状可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 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15618-2018)表 1 中的标准要求。项目区域土壤、底 泥环境质量较好。 5.2.6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2.6.1 调查和评价方法 1.调查方法 评价单位对评价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调查。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法、现 场调查法、遥感解译法等。 2.基础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评价区涉及区域现有生物多样性资料,包括于都县志、统计年鉴以及 林业、环保、水利、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并参考了《中国植 被》、《江西森林》、《江西植被与植物资源分布概况》、《江西省动植物志》(朱 志民等,1994)、《江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等著作及相关科研论 文。 3.生物资源调查 (1)GPS 地面类型及植被调查取样 GPS 样点是卫星遥感影像判读各种景观类型的基础,根据室内判读的植被 与土地利用类型图,现场核实判读的正误率,并对每个 GPS 取样点作如下记录: ℃读出测点的海拔值和经纬度; ℃记录样点植被类型,以群系为单位,同时记录坡向、坡度; ℃记录样点优势植物以及观察动物活动的情况; ℃拍摄典型植被外貌与结构特征。 ( 2) 植 被 和 陆 生 植 物 调 查 在对评价区生物资源历年资料检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方案确定调查路 线走向及考察时间,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采取样线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 88 方法,确定评价区的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及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存状况等。 ℃样方布点原则 植被调查取样的目的是要通过样方的研究准确地推测评价范围植被分布情况, 所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能通过尽可能少的抽样获得较为准确的有关植被总体的 特征。在对评价范围的植被进行样方调查中,采取的原则是: 1) 尽 量 在重点施工区域(如临时堆放场等)以及植被良好的区域设 置样点,并考虑评价区布点的均匀性。 2)所选取的样点植被为评价区分布比较普遍的类型。 3)样点的设置对同一种植被进行重复设点,对特别重要的植被内植物 变化较大的情况,可进行增加设点。 4)尽量避免非取样误差:避免选择路边易到之处;两人以上进行观察 记录,消除主观因素。 以上原则保证了样点的布置具有代表性,调查结果中的植被应包括评价区分 布最普遍、最主要的植被类型。 ℃样方调查内容 样方调查采用法瑞学派样地记录法,乔木群落样方面积为 10m×10m,灌 木样方为 5m×5m,草本样方为 1m×1m,记录样地内的所有植物种类,并利用 GPS 确定样方位置。实地考察在评价区内共设 42 个样方,本项目样方及样线分布情 况见下图,样方样线记录见附表。 ( 3) 动 物 调 查 在调查过程中,确定评价区内动物的种类、资源状况及生存状况,尤其是重点保 护种类。调查方法主要有样线法、样点法、访问和资料查询。兽类主要采用现场 的环境调查、野外踪迹调查,再结合访问调查及市场调查确定种类及数量等。鸟类 主要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根据生境类型及其面积的大小设计样线或样点,抽样强度 高于 2%。样线法是沿着预先设计的一定路线,边走边进行观察,统计鸟类数量与名称, 借助望远镜确定种类。左右肉眼能见度为这个带状样方的宽度,乘上样线长度即是 这个带状样方的面积。在无法设计样带的地方,则采用样点法:以一个中心点为圆心, 调查周围能见距离内的鸟类数量与种类。两栖类与爬行类活动能力相对较差,调查 时主要在有水域之处及其它适合其生存的生境中采用样点法,观察其种类与数量。 89 从上述调查得到的种类之中,对相关重点保护物种进行进一步调查与核实,确定 其种类及数量。对有疑问动物、重点保护动物尽量采集凭证标本并拍摄照片。 4.评价方法 利用野外调查和收集的资料,采用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分 析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法、生态系统评价法、景观生态评价法等方法进行陆生现 状和影响预测评价。 5.2.6.2 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 1.植物区系 根据《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共分为 4 个区、7 个亚区、 24 个地区、49 个亚地区。本项目地处于都县,植物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日 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 本亚地区包括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境内为低山丘陵,间有许多大小不同 的盆地。气候温暖湿润,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本亚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原始 植被已有很大破坏,竹林、针叶林为丘陵低山的主要植被,马尾松、杉木以及多种 竹类如毛竹等为优势建群种。 根据野外调查及参考《江西种子植物名录》(刘仁林,2010)等相关资料, 评价区共有种子植物 118 科 386 属 698 种,包括裸子植物 3 科 5 属 5 种,被子植物 115 科 381 属 693 种。评价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数量分别占江西省总科数、总属数 和总种数的 54.13%、24.74%和 16.95%。评价区种子植物统计见表 5.2-20。 表 5.2-20 本工程评价区种子植物统计表 项目 评价区 江西省 占江西省% 裸子植物 科 属 种 3 5 5 8 22 31 37.50 22.73 16.13 被子植物 科 属 种 115 381 693 210 1340 4088 54.76 28.43 16.95 科 118 218 54.13 合计 属 386 1560 24.74 种 698 4119 16.95 根据吴征镒(1991)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评价区种子植 物属可划分为 13 个类型,具体见下表 5.2-21。 表 5.2-21 评价区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表 分布区类型 常见属 1.世界分布 剪 股 颖 属 ( Agrostis) 、 苋 属 ( Amaranthus) 、 豚 草 属 ( Ambrosia) 、 水 苋 菜 属 ( Ammannia) 、 琉 璃 繁 缕 属 ( Anagallis) 、 蒿 属 ( Artemisia) 等 90 2.泛热带分布 狼 尾 草 属 ( Pennisetum) 、 冷 水 花 属 ( Pilea) 、 胡 椒 属 ( Piper) 、 大 薸 属 ( Pistia) 、 马 齿 苋 属 ( Portulaca) 、 铜 锤 玉 带 属 ( Pratia) 、 节 菜 属 ( Rotala) 、 乌 桕 属 ( Sapium) 等 3.热带亚洲和热带 美洲间断分布 大丽花属(Dahlia)、柃属(Eurya)、泡花树属(Meliosma)等 小 檗 属 ( Berberis) 、 刺 豆 属 ( Oxytropis) 、 楝 属 ( Melia) 、 玉 4.旧世界热带分布 叶 金 花 属 ( Mussaenda) 、 金 锦 香 属 ( Osbeckia) 、 老 虎 刺 属 ( Pterolobium) 、 爵 床 属 ( Rostellularia) 等 樟 属 ( Cinnamomum) 、 柘 树 属 ( Cudrania) 、 蜈 蚣 草 属 5.热带亚洲至热带 ( Eremochloa) 、 小 二 仙 草 属 ( Haloragis) 、 紫 薇 属 大洋洲分布 ( Lagerstroemia) 、 通 泉 草 属 ( Mazus) 、 野 牡 丹 属 ( Melastoma) 等 水 团 花属(Adina)、魔芋属(Amorphophallus)、荩草属 6.热带亚洲至热带 ( Arthraxon) 、 香 茅 属 ( Cymbopogon) 、 大 豆 属 ( Glycine) 、 非洲分布 土 三 七 属 ( Gynura) 、 芒 属 ( Miscanthus) 等 构 属 ( Broussonetia) 、 杜 根 藤 属 ( Calophanoides) 、 蛇 莓 属 7.热带亚洲分布 ( Duchesnea) 、 糯 米 团 属 ( Gonostegia) 、 箬 竹 属 ( Indocalamus) 、 苦 荬 菜 属 ( Ixeris)、 山 胡 椒 属 ( Lindera) 等 紫 菀 属 ( Aster) 、 燕 麦 属 ( Avena) 、 菵 草 属 ( Beckmannia) 、 8.北温带分布 紫 堇 属 ( Corydalis) 、 山 楂 属 ( Crataegus) 、 鸭 儿 芹 属 ( Cryptotaeni) 等 皂 荚 属 ( Gleditsia) 、 肥 皂 荚 属 ( Gymnocladus) 、 绣 球 属 9.东亚和北美洲间 ( Hydrangea) 、 鼠 刺 属 ( Itea) 、 胡 枝 子 属 ( Lespedeza) 、 石 断分布 栎 属 ( Lithocarpus) 等 筋 骨 草 属 ( Ajuga) 、 天 名 精 属 ( Carpesium) 、 蛇 床 属 10.旧世界温带分布 ( Cnidium) 、 瑞 香 属 ( Daphne)、 菊 属 ( Dendranthema)、 益 母 草 属 ( Leonurus) 等 锦 鸡 儿 属 ( Caragana) 、 马 兰 属 ( Kalimeris) 、 枫 杨 属 11.温带亚洲分布 ( Pterocarya) 、 附 地 菜 属 ( Trigonotis) 等 木 通 属 ( Akebia) 、 斑 种 草 属 ( Bothriospermum) 、 田 麻 属 ( Corchoropsis) 、 虎 刺 属 ( Damnacanthus) 、 东 风 菜 属 12.东亚分布 ( Doellingeria) 、 假 婆 婆 纳 属 ( Stimpsonia) 、 檵 木 属 ( Loropetalum) 等 杉 木 属 ( Cunninghamia)、 大 血 藤 属 ( Sargentodoxa)、 石 笔 木 属 13.中国特有分布 ( Tutcheria) 、 俞 藤 属 ( Yua) 等 评价区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特征为: (1)以属的水平分析,本区以热带地理成分略占优势。由于本区地处中亚热带, 受热带区系影响较明显,尤其是在本地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中,受热带亚洲区系成分 影响显著。就各温带地理成分优势程度来说,以北温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 和东亚分布占优势。 (2)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由于植物交汇作用使 本区植物具有复杂的区系成分和过渡特点。 2.植被类型 91 根据《江西森林》中的植被区划,本工程评价区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部亚地带、南岭山地丘陵栲、楠、蕈树林、松杉林区、大庾岭、章水山地丘陵栲、 楠、蕈树林、松杉林亚区,主要植被以马尾松、杉木林、青冈林、枫香、苦槠林、毛 竹林为主。参考《中国植被》,结合对评价区内现状植被中群落组成的建群种与优势 种的外貌,以及群落的环境生态与地理分布特征等分析,将评价区自然植被划分为 3 个植被型组,6 个植被型,14 个群系,详见表 5.2-22。评价区植被类型图见图 5.2-3。 表 5.2-22 评价区主要植被类型一览表 植被 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 群系拉丁名 1.马尾松林 Form.Pinusmossiniana 花桥、河坑、上 埠头、新圩 Form.Cunnin ghamia lanceolata 河坑、上埠头 一、常 ( 一 )暖 性 绿针叶 常绿针叶林 林 2.杉木林 自 然 ℃.森 植 林 被 ( 二 )温 性 3.槲栎林 落叶阔叶林 Form.Quercus aliena 河坑、上埠头 二、落 叶阔叶 ( 三 )暖 性 林 4.枫香林 Form.Liquidambarformosana 河坑、上埠头 落叶阔叶林 5.青冈栎林 三、常 ( 四 )暖 性 绿阔叶 常绿阔叶林 6.苦槠林 林 ℃.灌 丛 分布区域 Form.Cyclob alanopsis glauca Form. Castanopsissclerophylla 四、竹 ( 五 )暖 性 林和竹 竹林和竹 7.毛竹林 丛 丛 Form. Phyllostachyspuoescens ( 六 )暖 性 8.短柄枹栎 落叶灌丛 灌丛 Form. Quercusglandudifera 9.美丽胡枝 子灌丛 Form. Lespedezaformosa 五、落 ( 七 )温 性 叶阔叶 落叶阔叶 10.马桑灌丛 灌丛 灌丛 11.黄荆灌丛 ( 八 )禾 草 12.芒萁草丛 草丛 92 Form.Coriaria sinica Form.Vitexnegundo Form. Dicranopterisdichotoma 河坑、上埠头 河坑、上埠头 河坑、上埠头 评价区主要 分布于林缘、林 间空地、路边、田 间地头、 荒坡 ℃.草甸 六、草丛 和草 丛 人 农作 工 植 物 被 13.白茅草丛 Form. Imapteratacylindrica 14.五节芒草 丛 Form. Miscanthushoridulus 水稻、油菜、红薯、豆类、各类蔬菜等 杉木群系 马尾松群系 93 评价区河流 两岸、村落 附近可见 槲栎群系 青冈栎群系 毛竹群系 芒萁群系 五节芒群系 (一)常绿针叶林 评价区常绿针叶林属暖性常绿针叶林,为马尾松林(Form.Pinusmassoniana) 及杉木林(Form.Cunninghamialanceolata)。马尾松林是评价区自然植被类型中 分布面积较广的一种类型,在评价区主要分布于木梓排、滩头、横江口附近;杉木林 在评价区也有大量分布,如滩下、江坑、长洲、水口附近均有广泛分布。评价区常绿 针叶林面积共计 681.74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 25.94%。 ( 1)杉木林(Form.Cunninghamialanceolata) 评价区杉木林多为人工林或半自然林,在评价区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滩下、 江坑、长洲、水口附近等附近。杉木林林相整齐,乔木层郁闭度在不同生境下不等, 约 0.3~0.8 。 建 群 种 为 杉 木 , 有 纯 林 , 但 常 见 马 尾 松 、 毛 竹 及 枫 香 (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等阔叶树种伴生。 灌木层盖度一般较高,可达 90%,优势种有盐肤木、算盘子(Glochidionpuberum)、 牡荆、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以及灰白毛莓(Rubustephrodes)、山莓 94 (Rubuscorchorifolius)等多种悬钩子属植物。 草本层覆盖度较高,在调查样地中一般为 80%~100%,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优 势 种 为 芒 萁 , 此 外 常 见 有 芒 ( Miscanthussinensis ) 、 接 骨 草 ( Sambucuschinensis ) 、 千 里 光 ( Senecioscandens ) 、 风 轮 菜 ( Clinopodiumchinense ) 、 茴 茴 蒜 ( Ranunculuschinensis ) 、 堇 菜 ( Violasp. ) 、 积 雪 草 ( Centellaasiatica ) 、 蒲 儿 根 ( Sinoseneciooldhamianus ) 、 香 青 ( Anaphalissinica ) 、 过 路 黄 ( Lysimachiasp. ) 、 小 白 酒 草 , 以 及 鳞 毛 蕨 ( Dryopterissp. ) 、 狗 脊 (Woodwardiajaponica)、紫萁(Osmundajaponica)、骨 碎 补( Davalliamariesii)、 日 本 金 星 蕨 ( Parathelypterisnipponica ) 、 蕨 ( 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sculum)等蕨类草本。层外植物较多,常见为菝 葜 ( Smilaxsp. ) 、 忍 冬 ( Lonicerajaponica ) 、 杠 板 归 ( Polygonumperfoliatum) 及 流 苏 子 ( Coptosapeltadiffusa) 等 。 ( 2 ) 马 尾 松 林 ( form. Pinusmassoniana) 马尾松林是我国东南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大的森林。评价区 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木梓排、滩头、横江口附近等附近。马尾松林的植物种类组成 和结构较简单,层次明显,一般可区分为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物等 3~4 个层次。 评价区马尾松林郁闭度为 0.7~0.8,林内光照充足,地表死地被层多由松针构成。 马尾松林乔木层平均高度范围为 6~18m,多为纯林。灌木层均高范围为 0.8~3.0m,盖 度 范 围 为 40~80%, 主 要 有 栀 子 ( Gardeniajasminoides)、 构 骨 ( Ilexcornuta) 、 小果蔷薇(Rosacymosa)、油茶(Camelliaoleifera)、杜鹃一 种、木姜子(Litseapungens)以 及盐肤木(Rhuschinensis)、楝 (Meliaazedarach)、唐竹(Sinobambusatootsik)、槲栎幼树等。 草本层盖度范围为 20%~90%,有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 )、荩草 ( Arthraxonhispidus ) 、 五 节 芒 ( Miscanthusfloridulus ) 、 艾 蒿 ( Artemisialavandulaefolia ) 、 白 车 轴 草 ( Trifoliumrepens ) 、 狗 牙 根 (Cynodondactylon)、淫羊藿(Epimediumbrevicornu)等 。层间藤本植物主要 是菝葜(Smilaxchina)等。 (二)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地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由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所组成,主要分布 95 在我国的暖温带地区,要求的土壤条件一般较针叶林严格。评价区落叶阔叶林面积 共 计 328.52hm2 , 占 评 价 区 总 面 积 的 12.50% , 主 要 为 槲 栎 林 (Form.Quercusaliena)和枫 香 林 ( Form.Liquidambarformosana) 。 ( 1) 槲 栎 林 ( Form.Quercusaliena) 槲栎林对环境的要求不严,生长较快,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评价区内乔木层高 8~12m,总盖度为 85%,除槲栎外,还有栓皮栎、短柄枹栎(Quercusserrata)、 麻栎( Quercusacutissima) 、 毛 豹 皮 樟 ( Litseacoreana) 、 灯 台 树 ( Cornuscontroversa) 等。 灌 木 层 高 度 为 1.5~2.5m , 盖 度 为 30 % , 主 要 种 类 有 牡 荆 ( Vitexnegundovar.cannabifolia) 、 乌 饭 ( Vacciniumbracteatum ) 、 海 金 子 ( Pittosporumillicioides ) 、 杜 茎 山 ( Maesajaponica ) 、 盐 肤 木 ( Rhuschinensis) 、 野 山 茶 ( Camelliacordifolia) 、 山 橿( Linderareflexa)、 尖 叶 山 茶 ( Camelliacuspidata) 等 。 草 本 层 高 20~60cm , 盖 度 为 15 % , 主 要 种 类 有 狗 脊 蕨 ( Woodwardiajaponica ) 、 金 星 蕨 ( 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 ) 、 蛇 葡 萄 ( Ampelopsissinica ) 、 藤 黄 檀 ( Dalbergiahancei ) 、 小 白 酒 草 、 何 首 乌 (Polygonummultiflorum)、鬼针草、千里光(Senecioscandens)等。 ( 2) 枫 香 林 ( Form.Liquidambarformosana) 枫香林季相变化明显,夏季绿色、秋季黄红色,素称“红叶迎秋”。其单优势群落 较少,常见者为其与其它落叶树种或马尾松组成的混交林。与枫香混生的落叶树种 亦为喜光、繁殖力强、根系发达的种类,如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黄檀 ( Dalbergiahupeana ) 、 化 香 ( Platycaryalongipes ) 、 山 槐 ( Albiziamacrophylla)、合 欢( Albiziajulibrissin)、 锥 栗 ( Castaneahenryi)、 白 栎 ( Quercusfabri) 等 。 灌木层高 2.0~2.5m,层盖度为 60%,主要有盐肤木(Rhuschinensis)、野 山 茶 ( Camelliacordifolia ) 、 杜 鹃 ( Rhododendronsimsii ) 、 山 橿 ( Linderareflexa ) 、 黄 荆 、 尖 叶 山 茶 ( Camelliacuspidata ) 、 菝 葜 ( Smilaxchina ) 等 , 草 本 层 高 30~80cm , 盖 度 为 50 % , 主 要 有 荩 草 ( Arthraxonhispidus ) 、 麦 冬 、 芒 萁 ( Dicranopterisdichotoma ) 、 江 南 星 蕨 ( Microsoriumfortunei ) 、 贯 众 ( Cyrtomiumfortunei ) 、 金 星 蕨 96 (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 等 。 (三)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在我国亚热带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森林外 貌四季常绿,呈深绿色,上层树冠呈半圆球形,林冠整齐一致。评价区常绿阔叶林面积 共 计 287.78hm2 , 占 评 价 区 总 面 积 的 10.95% , 主 要 为 青 冈 栎 林 (Form.Cyclobalanopsisglauca) 和 苦 槠 林 ( Form. Castanopsissclerophylla) 。 ( 1) 青 冈 栎 林 ( Form.Cyclobalanopsisglauca) 青冈栎群落外貌暗绿色,林冠浑圆较整齐呈波状起伏。乔木层以青冈栎为建群种; 灌 木 层 高 2.0~2.5m , 盖 度 30 % , 主 要 有 盐 肤 木 ( Rhuschinensis ) 、 翅 柃 (Euryaalata)、海金子(Pittosporumillicioides)、山橿(Linderareflexa)、尖叶 山 茶 ( Camelliacuspidata ) 、 朱 砂 根 ( Qhoniqlaqung ) 、 石 岩 枫 ( Mallotusrepandus) 、 黄 荆 等 。 草 本层盖度 40%,高 30~70cm,主要有蕨类的鳞毛蕨(Dryopterissp.)、 贯众 (Cyrtomiumfortunei)、金星蕨(Parathelypterisglanduligera)、麦冬 (Liriopespicata)以 及 沿 阶 草 ( Ophiopogonjaponicus) 、 苔 草 ( Carextristachya) 、 五 节 芒 等 ; 藤 本 以 络 石 ( 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 最 为 常 见 。 (2)苦槠林(Form.Castanopsissclerophylla) 苦槠林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类型之一,江西各地均有广泛分布。评 价区零星分布于山体及村落附近,如松山背、大坑排、团基背附近等附近。 苦槠次生林乔木层平均高度范围为 8~16m,盖度范围为 50%~65%,以苦槠 占优势,伴生有石栎、杉木、枫香树等。灌木层均高范围为 0.5~2.0m,盖度范围 为 35%~60%,主要有栀子、杜鹃一种(Rhododendronsp.)、以及盐肤木、槲栎 (Quercusaliena)、枫香树、苦槠幼树等。草本及层间藤本盖度范围为 10%~40%, 主要有艾蒿、芒萁、白车轴草和菝葜等。 (四)竹林和竹丛 评价区竹林属暖性竹林,分布广泛,一般见于山坡、村落附近,多为栽培或半自然 化。评价区竹林成林分布的主要为毛竹林(Form.Phyllostachysheterocycla)。 此种植被类型面积有 86.47hm2,占工程评价区面积的 3.29%。 评价区毛竹林群落多为单层水平郁闭,胸径 5~10cm,半自然状态的毛竹林, 97 郁闭度 0.4~0.8,乔木层一般为单一的毛竹林,偶尔也可见杉木、樟树、钩栲等伴 生树种。灌木层稀疏,盖度一般不超过 20%,在某些样方中甚至缺失。常见种类有 悬钩子属 植物、胡枝子、檵木、杜茎山(Maesajaponica)等。 草 本 层 无 明 显 优 势 种 , 常 见 种 类 有 五 节 芒 、 有 蕨 (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usculum) 、 狗 脊 ( Woodwardiajaponica) 、 鸢 尾 ( Iristectorum ) 、 三 褶 脉 紫 菀 ( Asterageratoides ) 、 酢 浆 草 、 败 酱 ( Patriniasp. ) 、 龙 芽 草 、 荩 草 、 蛇 莓 ( Duchesneaindica ) 、 酸 模 叶 蓼 ( Polygonumlapathifolium ) 。 层 外 植 物 以 薯 蓣 居 多 , 此 外 有 菝 葜 、 忍 冬 ( Lonicerajaponica) 、 络 石 ( 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 等 。 (五)落叶阔叶灌丛 灌丛包括一切以灌木占优势种类所组成的植被类型。群落高度一般在 5m 以 下,盖度大于 30%~40%。它和森林的区别不仅高度不同,更主要的是灌丛建群种 多为簇生的灌木生活型。评价区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此地区的灌丛一般 都是次生的,它不是一种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其形成,一种为森林严重破坏后的恢复阶 段;一种是岩壁,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植物生长受到制约,只有一些能忍受严酷条件的 灌木可在此生长;第三种是山顶,由于风大和土壤贫瘠,常生长一些灌丛。评价区内的 灌丛属温性落叶阔叶灌丛,面积共计 201.05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 7.65%,主要 包 括 美 丽 胡 枝 子 灌 丛 ( Form.Lespedezaformosa ) 、 马 桑 灌 丛 (Form.Coriariasinica)、黄荆 灌 丛 ( Form.Vitexnegundo) 等 。 ( 1) 美 丽 胡 枝 子 灌 丛 ( Form.Lespedezaformosa) 评价区美丽胡枝子灌丛主要总盖度一般在 80%以上,高 1.0~2.0m,灌木层 除美丽胡枝子外,伴生有拔葜(Euryaalata)、无患子(Sapindusmukorossi)、 黄 荆 ( Vintex negundo ) 、 映 山 红 ( Rhododendronsimsii ) 、 冬 青 ( Ilexpurpurea) 、 山 胡 椒 等 。 草 本 层 主要包括茵陈蒿、菟丝子、醉鱼草 (Buddlejalindleyana)、商陆、一年蓬、野菊、酢浆草等。 ( 2) 马 桑 灌 丛 ( Form.Coriariasinica) 马桑灌丛在我国亚热带分布广泛,尤其秦岭以南的陕西、四川、云南、湖南等 省亚热带西北部为多。马桑灌丛为荒山丘陵的主要植被类型,种类组成比较简单,马 桑占绝对优势,它是亚热带低山丘陵常见的灌木。评价区内马桑群落分布广泛,群落 高一般 3~5m,总盖度为 70%左右,灌木层除马桑(Coriarianepalensis)外,还伴 98 生有卫矛、火棘、盐肤木等;草本层高 50~80cm,覆盖度为 50%,主要种类有白 茅、委陵 菜(Potentillachinensis)、黄背草、日本金星蕨、紫萁、荩草等。 ( 3) 黄 荆 灌 丛 ( Form.Vitexnegundo) 黄荆群落在评价区内分布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溪边、山坡及村边附近。灌木层 高 1.2~2.6m 左右,层盖度 90%左右,样地中以黄荆为优势种,散生于群落当 中,个体数量多。此外,还有构树、黄栀子、檵木、野山茶、杜鹃、山橿、竹叶椒 ( Zanthoxylumarmatum ) 、 小 果 蔷 薇 ( Rosacymosa ) 、 火 棘 ( Pyracanthacrenulata ) 、 盐 肤 木 ( Rhuschinensis ) 、 云 实 ( Caesalpiniadecapetala ) 、 苦 皮 藤 ( Celastrasangulatus ) 、 山 麻 杆 ( Alchorneadavidii) 等 。 草本层高 30~80cm,盖度 40%~50%,本层组成物种以五节芒、鹅观草 (Roegneriakamoji)、马兰(Kalimerisindica)为主,此外还有狼尾草、一年蓬、 苎麻、宝盖草、小白酒草、千里光、翻白草、野菊、泽漆(Euphorbiahelioscopia)、 鼠麴草(Gnaphaliumaffine) 、 野 艾 蒿 、 酢 浆 草 、 忍 冬 ( Lonicerajaponica) 等。 (六)草丛 草丛是指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但其中散生少数灌木 的植物群落。这类群落在中亚热带主要由于森林、灌木被反复砍伐、火烧,导致水 土流失,土壤日益贫瘠,生境趋于干旱化所形成的次生类型。评价区草丛属禾草草丛, 面 积 共 计 124.57hm2 , 占 评 价 区 总 面 积 的 4.74% , 主 要 包 括 芒 萁 草 丛 (Form.Sicranoperisdichotoma)、白茅草丛(Form.Imapteratacylindrica)、五节 芒草丛(Form.Miscanthushoridulus) 等 。 ( 1) 芒 萁 草 丛 ( Form.Dicranopterisdichotoma) 大多数情况下芒萁主要是作为杉木、马尾松林的林下草本而存在,构成草本 层的优势种,但也可单独组成群落,见于评价区的山坡林缘等地。 评价区芒萁灌丛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山地,生长在疏林之下或与其它草丛相间分 布。群落高 0.3~0.5m,总盖度为 50%左右。以芒萁为主,伴生草类有海金沙、 芒、乌毛蕨、五节芒、千里光等。 ( 2 ) 白 茅 草 丛 ( Form. Imperatacylindrica) 白茅占优势所组成的草丛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向北可 99 以分 布 到 华 北 地 区 。 评 价 区 白 茅 草 丛 主 要 分 布 在 山 坡 、 荒 地 。 群 落 高 0.6~0.8m,总盖度为 70%左右。以白茅为主,伴生草类有五节芒、细毛鸭嘴草 (Ischaemumindicum)、荩 草 、狗 尾 草 、黄 背 草 、朝 天 罐( Osbeckiaopiparea)、 野艾蒿等。 ( 6) 五 节 芒 草 丛 ( Form.Miscanthusfloridulu) 五节芒草丛是由森林遭受破坏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次生植被类型,评价区分布 在沿线丘陵岗地荒坡上。五节芒草丛高度范围为 1.5~3.5m,盖度范围为 70~100%, 优 势 种 为 五 节 芒 , 伴 生 有 牡 蒿 ( Artemisiajaponica ) 、 茵 陈 蒿 ( Artemisiacapillaries) 、 白茅、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野菊、豚草 (Ambrosiaartemisiifolia)等草本,生长较为茂盛。 3.重要野生植物 根据现场踏勘,受人为活动影响,评价区贡江河两侧 300m 范围未发现国家重 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 5.2.6.3 陆生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1.动物区系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评价区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 陵平原亚区。该亚区指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包括沿江冲击平原和下游的 长江三角洲,以及散布于境内的大别山、黄山、武夷山、武功山和福建、两广北部等丘 陵。境内动物以适应于田野生活或受人类活动影响仍能滋生繁殖的动物为主。两 栖类中的中华蟾蜍、饰纹姬蛙,鸟类中的啄木鸟、画眉,兽类中的豪猪、竹鼠和多种 家鼠属种类,均为本亚区的代表种。 2.物种组成及分布特征 陆生动物资源调查是在实地调查访问的基础上,查阅《江西省动植物志》(朱 志民等,1994)、《江西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等著作及相关资料文献,对 工程评价区的动物资源现状得出综合结论。根据对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目前评 价区分布有主要陆生脊椎动物 85 种,具体分布在各纲中的数量状况参见表 5.2-24。 表 5.2-24 评价区陆生脊椎动物数量 纲 两栖纲 爬行纲 目 1 2 科 4 4 100 种 12 13 10 5 18 鸟纲 哺乳纲 总计 25 9 42 43 17 85 ( 1) 两 栖 类 ℃种类、分布 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评价区两栖类主要有 1 目 4 科 12 种,以蛙科种类占 优势,有 7 种,占总种数的 58.33%;姬蛙科 3 种,蟾蜍科及树蛙科各 1 种。评价区 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有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 种: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无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级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无国家及自治区列 入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特有种。两栖类动物名录见表 5.2-25。 表 5.2-25 评价区主要两栖类名录 区系 类型 一、无尾目 ANURA 栖 居草丛、石下或 广布 (一)蟾蜍科 1.中华蟾蜍 土 洞 中 ,黄 昏 爬 出 捕 Bufogargarizans Bufonidae 种 食。 2.沼水蛙 一般都分散生活在静 东洋 Hylarana 种 水池或稻田内。 guentheri 栖息于海拔 4001100m 的山区梯田、 3.弹琴水蛙 东洋 沼泽水草地、 Hylaranaadenop 种 静 水水塘及其附近 leura 地方。 4.日本林蛙 栖息于丘陵山区,产卵 东洋 Rana 种 于静水域内。 japonica 生活于平原、丘陵 (二)蛙科 5.泽陆蛙 东洋 田野、树林或房屋 Ranidae Euphlyctislimno 种 周围静水水域附 charis 近。 6.黑斑侧褶蛙 常 栖 息 于 池 塘 、水 沟、 广布 Pelophylaxnigro 稻田、水库、小河和 种 maculata 沼泽地区。 7.大绿臭蛙 栖息在海拔 400-1200m 东洋 森林茂密的山溪内及 Odorrana 种 graminea 其附近。 8.花臭蛙 生活于海拔 200东洋 Odorrannaschm 1400m 的大小山溪内。 种 ackeri 生活在海拔 80-1600m 的丘陵和山 9.斑腿树蛙 ( 三 ) 树 蛙 科 Polypedatesmeg 区。一般栖于稻田、浅 东洋 acephalus Rhacophoridae 种 水洼地中, 科名 种名 生境 101 数量级 保护等级 ++ 省级 IUCN 特有种 等级 LC / +++ / LC / ++ / LC / + / LC +++ / LC / NT / ++ 省级 ++ / LC / +++ / LC / +++ / LC / 少见于树上或竹上。 生活于水田或水塘 10.饰纹姬蛙 东洋 Microhylafissip 中,以白蚁、蚁及 种 es 小型鞘翅目昆虫为食。 栖息于稻田、水沟边、 11.粗皮姬蛙 草丛中,或栖息于山上 东洋 种 水坑及水 ( 四 ) 姬 蛙 科 Microhylabutleri 洼地。 Microhylidds 12.小弧斑姬 栖息于山区水域附 东洋 蛙 Microhyla 近的草丛中或碎石下。 种 heymonsi ++ / LC / + / LC / / LC / + ℃生态类型 根据生活习性的不同,评价区内的两栖动物可以分为 2 种生态类型: 静水型(在静水或缓流中觅食):有黑斑侧褶蛙、沼水蛙等,主要在评价区 内的池塘、水库及稻田中生活,与人类活动关系较密切。 陆栖型(在陆地上活动觅食):包括中华蟾蜍,饰纹姬蛙、泽陆蛙和斑腿树蛙等, 它们主要是在评价区内离水源不远的陆地上活动,与人类活动关系较密切。 ℃区系类型 评价区内的 12 种两栖动物中,东洋种占多数,共计 10 种,占总数的 83.33%; 有广布种 2 种(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占总数 16.67%。 ℃主要种类介绍 中华蟾蜍: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俗名癞蛤蟆,体粗壮,长约10cm 以上,除头顶较 平滑外,全体皮肤极粗糙,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一般多在陆地草丛、林下、 居民点周围沟边、山坡的石下或土穴、石洞等潮湿地方栖息,食性较广。评价区范围 内分布较广泛。 黑斑侧褶蛙:蛙科侧褶蛙属两栖动物,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鼓膜大而明显,背面皮 肤粗糙,背侧褶明显。常栖息于池塘、水沟、稻田、水库、小河和沼泽地区。 沼水蛙:蛙科水蛙属两栖动物,形较大,体长 71mm 左右。头部较扁平,头长大 于头宽;眼间距与上眼险几等宽,幢孔横椭圆形,鼓膜圆而显,约为眼径的 4/5。 一般分散生活在静水池或稻田内。评价区范围内分布较广泛。 泽陆蛙:蛙科陆蛙属,吻端钝尖,鼓膜明显;背部皮肤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 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栖息于池沼、水田及其附近的田野。评价区范围内分 布较广泛。 102 ( 2) 爬 行 类 ℃种类、分布 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评价区爬行类主要有 2 目 4 科 13 种,其中游蛇科 8 种,石龙子科 3 种,壁虎科、蜥蜴科各 1 种。在种类组成上,以游蛇科所占比例最大,为 总数的 61.54%。评价区无国家和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中国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中列为级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有国家特有种山溪后棱蛇。 表 5.2-26 评价区主要爬行类名录 区系 数量 保护等 IUCN 等级 级 类型 级 一、蜥蜴目LACERTIFORMES 栖息在建筑物的缝隙 东洋 中,野外岩缝中、石 (一)壁虎科 1.多疣壁虎 ++ / LC Gekkonidae Gekkojaponicus 下 、 树 上 及 柴 堆 内 亦 常 种 有发现。 2.中国石龙子 栖息在乱石堆及农田、住宅 东洋 ++ / LC Eumeceschinensis 周围的杂草中。 种 (二)石龙 3.蓝尾石龙子 栖息在荒坡的草地、石坡下 东洋 + / LC 子科 E.elegans 或石缝中。 种 Scincidae 栖 息 于 草 丛 中 、 石 头 堆 东洋 4.蝘蜓 ++ / LC Lygosomaindicum 里 等 处 , 常 在 路 边 活 动。 种 5.北草蜥 (三)蜥蜴 栖息在草丛或树林下,行动 广布 Takydromus 科 ++ / LC septentriona 种 迅速。 Lacertidae lis 二、蛇目SERPENTIFORMES 6.钝尾两头蛇 栖 居 在 平 原 、 丘 陵 及 山 Calamaria 区阴湿的土穴中,在泥土 东洋 septentriona + / LC 种 下穴居生活。 lis 7.赤链蛇 栖于山地森林、平原、水边、 广布 Dinodonrufozonatu ++ / LC 种 墙基和洞穴中。 m 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和 8.黑背白环 丘 陵 地 带 , 常 从 林 中 灌 东洋 (四)游蛇 蛇 Lycodon + / LC 种 丛、草丛、田间、溪 科 ruhstrati 边、路旁活动。 Colubridae 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 9.中国小头 常见于草坡中、灌林下、溪 东洋 蛇 Oligodon ++ / LC 种 沟边、道旁乃至民 chinensis 宅。 栖 息 于 中 低 海 拔 的 山 区、 丘陵和平地,常于草 木 茂 东洋 10.翠青蛇 ++ / LC Entechinusmajor 种 盛或荫蔽潮湿的 环境中活动。 科名 种名 生境 103 特有 种 / / / / / / / / / / 生活在南方农村的菜地、 水田边、鱼塘边、水 质 东洋 11.草腹链蛇 Amphiesmastolata 种 较清草较密的地 方。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 广布 12.虎斑颈槽蛇 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 Rhobdophistigrina 种 渠、稻田附近。 + / LC / ++ / LC / lateralis 生活于山林溪流中,常潜 13.山溪后棱蛇 东洋 Opisthotropislatouc 伏石下、砂砾中、腐烂植物 种 hii 里。半水栖。 + / LC 特有 ℃生态类型 根据评价区内爬行动物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上述种类分为以下 4 种生 态类型: 住宅型(在住宅区的建筑物中筑巢、繁殖、活动的爬行类):为多疣壁虎。 它主要在评价区内的住宅区活动。 灌丛石隙型(经常活动在灌丛下面,路边石缝中的爬行类):包括石龙子、蓝 尾石龙子、堰蜓、北草蜥。它们主要在评价区内的山林灌丛中活动,与人类活动关 系较密切。 林栖傍水型(在山谷间有溪流的山坡上活动):赤链蛇、虎斑颈槽蛇等。它 们主要在评价区内有溪流的山谷间活动。 ( 3) 区 系 类 型 评价区内的 13 种爬行动物中,除了北草蜥、赤链蛇和虎斑颈槽蛇为广布种 外,其余的均为东洋种,占总数 76.92%,无古北种分布。 ( 4) 主 要 种 类 介 绍 多疣壁虎:壁虎科壁虎属小型爬行动物,身体背腹扁平,长达 10~12cm,背 面暗灰色,有黑色带状斑纹。栖息在建筑物的缝隙中,野外岩缝中、石下、树上及柴堆 内,在评价区内分布较广。 蓝尾石龙子:石龙子科石龙子属,体色底色为黑色,并从吻端到尾巴的基部缀有 金色的长条纹,长尾巴则为鲜艳而显眼的蓝绿色或铁青色。在评价区主要分布在灌木 丛、农田、荒地等区域。 赤链蛇: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毒蛇。全长约 1m,体背黑褐色。 因具有 60 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中央少数几行微 104 棱。颊鳞常入眶。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 第 7 枚上唇鳞。该物种在评价区水域附近的林地、灌丛、田地附近。 ( 3) 鸟 类 ℃种类、分布 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评价区鸟类主要有 10 目 25 科 43 种,以雀形目鸟类 最多,共有 27 种,占总数的 62.79%。评价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4 种:黑鸢、 赤腹鹰、燕隼、斑头鸺鹠,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8 种:牛背鹭、池鹭、白 鹭、灰胸竹鸡、山斑鸠、珠颈斑鸠、四声杜鹃、普通翠鸟、戴胜、金腰燕、家燕、棕 背伯劳、黑枕黄鹂、黑卷尾、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大山雀。无《中国生物多 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级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无特有种。 表 5.2-27 评价区主要鸟类名录 科名 (一)鹭科 Ardeidae 种名 居 留 型 区 系 类 型 一、鹳形目 CICONIIFORMES 栖于稻田、沼泽。 成对或小群活动。 牛背鹭 以水生动物、昆虫 留 东 Bubulcusibis 为食。 生活、猎食于稻田、 池塘、水库 池鹭 等水域,栖息于竹 留 东 Ardeolabacchus 林或树上。 生活、猎食于稻田、 池塘、水库 白鹭 等水域,栖息于竹 留 东 Egrettagarzetta 林或树上。 二、隼形目FALCONIFORMES 栖息于山地森林 和林缘地带,也 见于低山丘陵和 山麓平原地带的 小块丛林,农田 留 广 地缘和村庄附 近。 105 保 IUCN 特 护 有 等 等级 种 级 ++ 省 级 LC / ++ 省 级 LC / + 省 级 LC / + 国 家 级 LC / LC / 国 家 级 ℃ 赤腹鹰 Accipitersoloensis 多栖息在山区林 地、河流沿岸、 留 广 林边。 数 量 级 ℃ 黑鸢 Mivusmigrans (二)鹰科 Accipitridae 生境 + (四)雉科 Phasianidae 燕隼 Falcosubbuteo 栖息于接近林地的 留 广 开阔原野。 三、鸡形目 CALLIFORMES 栖息于低山灌 灰胸竹鸡 留 东 丛、竹林和杂草丛 Bambusicola thoracica 处。 四、鸽形目 COLUMBIFORMES 栖息于山区、丘陵 山斑鸠 Streptopeliaorientalis 留 广 多树木地带。 栖息于丘陵山地 (五)鸠鸽科 树林和多树的平 珠颈斑鸠 Columbidae 原郊野、农田附 留 东 S.chinensis 近。 五、鹃形目 CUCULIFORMES (六)杜鹃科 Cuculidae (七)鸱鸮 科 Strigidae (八)雨燕科 Apodidiae (九)翠鸟科 Alcedinidae (十)戴胜科 Upupidae (十一)啄 木 鸟科 Picidae (十二)燕科 栖息于山区、丘陵 四声杜鹃 夏 Cuculusmicropterus 多树木地带。 六、鸮形目 STRIGIFORMES 栖息于从平原、低 山丘陵、中山地带 斑头鸺鹠 的阔叶林、 Glaucidium 留 混交林、次生林和 cuculoides 林缘灌丛。 七、雨燕目 APODIFORMES 成群活动于开阔 白腰雨燕 夏 Apuspacificussubfurcatus 地区。 八、佛法僧目 CORACLLFORMES 栖息于近水旁的树 枝、岩石上,或低 普通翠鸟 山丘陵、平原近水 Alcedoatthis 留 的树丛等 bengalensis 处。 栖息于低山平原 戴胜 和丘陵地带、林缘、夏 Upupaepops 耕地等处。 九、鴷形目 PICIFORMES 栖息于人工林、 黑枕绿啄木鸟 混交林和天然阔叶 留 Picuscanusguerini 林中。 栖息于茂密的针 斑啄木鸟 阔混交林或针叶林 留 Dendrocoposmajor 中。 十、雀形目 PASSERIFORMES 栖息于村落附 金腰燕 近,常到田野上空 夏 Hirundodaurica 飞行。 106 东 + ++ LC / 省 级 LC / ++ 省 级 LC / + 省 级 LC / + 省 级 LC / LC / LC / LC / 东 + 古 + 广 广 广 东 广 国 家 级 ℃ (三)隼科 Falconidae + 国 家 II 级 — 省 级 + 省 级 LC / + — LC / + — LC / ++ 省 级 LC / Hirundinidae 栖息于村落附近, 常到田野、森林、 家燕 夏 Hirundorustica 水域上空 飞行。 喜滨水活动,多 在河溪边、湖沼、 (十三)鹡 水渠等处,在离水 白鹡鸰 Motacillaalba 较近的耕地附近、 鸰科 留 Motacillidae 草地、荒坡、路边 等处也可见到。 栖息于平原、山 地的树林、灌木 绿鹦嘴鹎 丛中,在山间河 Spizixossemitorques 谷的树丛中也很 夏 常见。 栖于平原至丘陵 白头鹎 Pycnonotussinensis 的竹林灌丛及疏林 留 地带。 (十四)鹎 栖息于海拔 科 500~3000m 的山 黑短脚鹎 Pycnonotidae 林乔木上,随着季节 Hypsipetesmodagascariensis 的变化而有垂直 留 迁移现象。 栖息于山地乔木 林,常单独站立于 棕背伯劳 (十五)伯 树桃、木桩、电线 Laniusschach 留 劳 科 Laniidae 杆顶端或电 线上。 栖于开阔林、人 (十六)黄鹂 黑枕黄鹂 工林、园林、村 夏 Orioluschinensisdiffuses 科 Oriolidea 庄。 栖息于平原村 落、园田和山林 八哥 (十七)椋 边缘,竹林等 Acridotherecristatellus 鸟 科 Sturnidae 处,常集群活 留 动。 栖息于开阔山地 林缘、 平原近溪处, 黑卷尾 (十八)卷尾 也常见于农田、村 Dicrurus 夏 macrocercus 科 Dicruridae 落附近的 乔木枝上。 栖息于山地村落、 平原林中。 常在村庄、田野、 喜鹊 Picapica 留 山边林缘活 动。 107 省 古 +++ 级 LC / 广 +++ LC / LC / — 东 +++ — 东 ++ — LC / + — LC / LC / 省 级 LC / 东 +++ — LC / LC / LC / 东 东 +++ 东 东 古 ++ ++ ++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十九)鸦 科 Corvidae 灰喜鹊 Cyanopicacyanus 红嘴蓝鹊 Urocissaerythrorhyncha (二十)鹟科 Muscicapidae 乌鸫 Turdusmerula 鹊鸲 Copsychussaularis 红尾水鸲 Rhyacornis fuliginosus 黑背燕尾 Enichrusleschenaulti 黑脸噪鹛 Garrulaxperspicillatus 锈脸勾嘴鹛 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黄腰柳莺 Phylloscopus proregulus (二十一)山 雀科 Paridae 大山雀 Parusmajor (二十二)鳾 科 Paridae 普通鳾 Sittaeuropaea (二十三) 绣 眼鸟科 Zosteropidae 暗绿绣眼鸟 Zosteropsjaponicus 树麻雀 Passermontanus (二十四) 平原和低山鸟 类,常见于道 旁、山麓、住宅 旁的稀疏树林 留 古 中。 栖息于山地森林 中,也到开阔田野 留 东 活动。 栖息于平原草地 或园圃间,筑巢 于乔木的枝梢 留 广 上。 村 落旁的果园、 菜地、灌丛、稀 留 疏树林。 主要栖息于山地 溪流与河谷沿 岸,尤以多石的 林间或林缘地带 留 的溪流沿岸较常 见。 单独或成对栖于 多 砾石的溪流 留 旁。 结 小群活动于浓 密 灌丛、竹丛、 芦苇地、田地及 留 城镇公园。 栖息于山地灌木矮 树丛间,多单独或成 留 对活动。 东 108 ++ ++ ++ 广 +++ 东 东 东 栖息于森林和林 旅 古 缘灌丛地带。 多栖息于山地林 区,越冬移至平原 留 地区林间。 多栖于山地林 区,常活动在树干 留 上。 栖息于平原至山 地的阔叶林、针 夏 叶林及竹林。 多栖于居民区的建 筑物和树上,活动 留 范围广,多 集群活动。 + 广 古 东 ++ + 省 级 省 级 — — — — — LC / LC / LC / LC / LC / LC / LC / ++ — LC / + — LC / + 省 级 LC / + — LC / + — LC / LC / 广 +++ — 文 鸟科 Ploceidae 栖息于农作区及 山 脚地带的树丛 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 和 耕 地 中 , 也 见 于灌木丛和竹 留 东 林。 多栖息于针叶树 或阔叶树上,也 金翅雀 Carduelissinica 常在灌丛中活 留 广 动。 常 栖 息 在 草 丛中, 矮灌木间、岩 石 (二十五)雀 三道眉草鹀 上,或空旷 科 Fringillidae Emberizacioides 而 无 掩 蔽 的 地 面 、留 古 电线或电杆 ++ ++ + — — — LC / LC / LC / ℃生态类型 按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评价区内鸟类分为以下 5 种生态类型: 涉禽(嘴、颈和脚都比较长,脚趾也很长,适于涉水行进,不会游泳,常用长嘴插入 水底或地面取食):包括鹳形目所有种类,共 3 种,如白鹭、池鹭、牛背鹭,它们在评 价区主要分布于河滩、草地、沼泽地等。 陆禽(体格结实,嘴坚硬,脚强而有力,适于挖土,多在地面活动觅食):鸡形目和 鸽形目所有种类:共 3 种:灰胸竹鸡、山斑鸠、珠颈斑鸠。两种斑鸠分布较广泛,评价 区范围内几乎都有分布。 猛禽(具有弯曲如钩的锐利嘴和爪,翅膀强大有力,能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 中或地下活的猎物):隼形目所有种类,共 3 种,鸢、赤腹鹰、燕隼。猛禽领域面积 很大,因此活动范围较广。它们领地面积大,数量少,在评价区分布较广泛。 攀禽(嘴、脚和尾的构造都很特殊,善于在树上攀缘):鹃形目、佛法僧目、鴷形 目所有种类:四声杜鹃、普通翠鸟、黑枕绿啄木鸟等。这些种类中除了翠鸟科鸟类为傍 水型鸟类,对水有一定依赖性,分布于水域附近以外,其他为森林鸟类,分布于评价区 灌丛草地、树林中。 鸣禽(鸣管和鸣肌特别发达。一般体形较小,体态轻捷,活泼灵巧,善于鸣叫和歌 唱,且巧于筑巢):包括雀形目的所有种类,共有 27 种,在评价区内广泛分布。 ℃区系类型及居留型 评价区内的 43 种鸟类中,东洋种和广布种为多数。其中东洋种有 23 种,占总数 的 53.49%;有古北种 5 种,占总数 11.63%;有广布种 15 种,占总数 34.88%。 根据鸟类迁徙的行为,可将评价区的 43 种鸟类分成以下 2 种居留型。 109 留鸟(长期栖居在生殖地域,不作周期性迁徙的鸟类):共 34 种,占评价 区所有鸟类的 79.09%,在评价区内占的占的比例最大,评价区大多数种类都属 于留鸟; 夏侯鸟(夏候鸟是指春季或夏季在某个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 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原地区的鸟):共 9 种,占评价区所有鸟类的 20.93%,主 要包括杜鹃科、燕科等的种类。 ℃主要种类介绍 白鹭:为鹭科中常见种,栖息于稻田、池塘、水库等水域,有时也见于竹林或树 上。性好群居,最多达百只左右,营群巢。主要以鱼、虾、植物和昆虫种鞘翅目、半 翅目等为食。该鸟以农作物害虫为食,对消灭害虫有积极作用。评价区分布较多,一 般在水田等水域觅食,在评价区河滩的枫杨林上栖息。 普通翠鸟:佛法僧目、翠鸟科鸟类,全长约 180mm,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 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河边以及灌溉 渠等水域。 棕背伯劳:雀形目伯劳科,头大,喙短而强壮有力,上喙具凹刻,先端向下弯曲成利 钩,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 及体侧红褐;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一带,有时 也到园林、农田、村宅附近活动。评价区分布较为广泛。 喜鹊:雀形目鸦科鹊属鸟类,是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 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喜鹊是适应 能力比较强的鸟类,在山区、平原都有栖息,无论是荒野、农田、郊区、城市都 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评价区分布较为广泛。 麻雀:雀形目文鸟科麻雀属鸟类。体长为14cm 左右,褐色。喙黑色,呈圆锥状;跗跖为 浅褐色;头、颈处栗色较深,背部栗色较浅,饰以黑色条纹。脸颊部左右各一块黑色大 斑。评价区的林地、林缘灌丛、农田周围均可见分布。 ( 4) 兽 类 ℃种类、分布 根据现场调查及相关资料,评价区兽类主要有 5 目 9 科 17 种,其中以啮齿目及 食肉目种类居多,各有 6 种,分别占总兽类的 35.29%。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兽类; 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6 种:鼬獾、黄鼬、黄腹鼬、豹猫、赤麂、小麂;有《中国生 110 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的物种 2 种:小麂、豹猫,无特有种。评价区兽类动 物名录见表 5.2-28。 表 5.2-28 评价区主要兽类名录 科名 种名 生境及习性 区 系 类 型 数 量 级 保 护 IUCN 等 特 有 等 级 种 级 一、翼手目 CHIROPTERA (一)蝙蝠科 Vespertilionidae (二)兔科 Leporidae 1.东方伏翼 Pipistrellus javanicus 栖息于石缝、树洞和 广 屋檐中,多活动于居 布 民点、树林、溪流上空。 种 二、兔形目 LAGOMORPHA 主要栖息在山麓的浅 东 2.华南兔 草坡和灌丛地带及农 洋 Lepussinensis 种 田附近。 ++ — NT / ++ — LC / 栖息于针叶林、林缘和 东 3.隐纹花松鼠 洋 Tamiopsswinhoei 灌木丛中,树栖。 种 + — LC / 4.中华竹鼠 生 活 在 竹 林 、芒 杆 内,东 洋 穴居。 种 + — LC / 5.小家鼠 Musmusculus 家野两栖。喜栖于住 广 宅、仓库以及田野、 布 种 林地等外。 ++ — LC / 6.褐家鼠 Rattusnorvegicus 栖息环境十分广泛, 广 布 多与人伴居。 种 ++ — LC / ++ — LC / + — LC / + 省 级 NT / + 省 级 LC / NT / 三、啮齿目 RODENTIA (三)松鼠科 Sciluridae (四)鼠科 Muridae (五)豪猪科 Hystricidae (六)鼬科 Mustelidae 栖息于林地、灌丛、 东 7.社鼠 作物区及石缝、溪旁草 洋 Rattusconfucianus 种 丛中。 8.豪猪 Hystrixhodgsoni 栖息于山地草坡、灌 东 洋 木丛及树林中。 种 四、食肉目 CARNIVORA 栖息于河谷及丘陵的 东 9.鼬獾 森林、草丛中。穴居于 洋 Melogalemoschata 种 石洞及石缝。 栖息环境广泛, 常见于森 林林缘、灌丛、河谷、 广 10.黄鼬 布 丘陵和平原等 种 Mustelasibirica 地。 多 栖 息 在 丛 山 密林 、 荒山、溪流湖泊 , 古 11.狗獾 北 山坡丘陵的灌 种 Melesleucurus 木丛中。 111 + — 12.猪獾 Arotonyxcollaris 13.黄腹鼬 Mustelakathiah (七)猫科 Felidae (八)猪科 Suidae (九)鹿科 分布在平原、森林、灌 丛及荒野,地栖洞 东 洋 居。 种 栖息于山地和盆地 边 缘 ,喜 出 没 于 河 谷 东 洋 石堆、灌丛、林 种 缘。 主要栖息于山地林 区 、郊 野 灌 丛 和 林 缘 古 14.豹猫 村寨附近。在半 北 Prionailurus 种 开阔的稀树灌丛生 bengalensis 境中数量最多。 五、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主要栖息于阔叶林、 广 15.野猪 Susscfofa 针阔混交林,也出没于 布 种 林缘耕地。 主 要栖息在山地、 东 16.赤麂 丘陵地区灌丛和低 洋 Muntiacusmantjak 种 海拔阔叶林。 栖 息 在 小 丘 陵 、小 山 的低谷或森林边缘 东 17.小麂 洋 的灌丛、杂草丛 种 Muntiacusreevesi 中。 + + + — NT / 省 级 NT / VU / 省 级 ++ — LC / + 省 级 NT / + 省 级 VU / 注:VU 易危,NT 近危,LC 无危。 ℃生态类型 根据评价区兽类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将上述种类分为以下 3 种生态类型: 半地下生活型(主要在地面活动觅食、栖息、避敌于洞穴中,有的也在地下寻 找食物):此种类型的有黄鼬、鼬獾、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中华竹鼠等。它们 在评价区内主要分布在山林和田野中,其中小家鼠和褐家鼠与人类关系密切。 岩洞栖息型(在岩洞中倒挂栖息的小型兽类):有东方伏翼。它们在评价区 内主要分布于山区的岩洞洞穴中。 地面生活型(主要在地面活动):有野猪,主要分布于评价区内的林地区域。 ℃区系类型 在评价区内的 17 种兽类中,东洋种有 10 种,占总数 58.82%;古北种 2 种, 占 11.76%;广布种 5 种,占 29.41%。 ℃主要种类介绍 黄鼬:食肉目鼬科鼬属小型兽类,俗名黄鼠狼。栖息环境极其广泛,常见于森林林 缘、灌丛、沼泽、丘陵和平原等地。晨昏活动,但作物或杂草丛生的季节,白天也活 112 动。以小型啮齿类动物、两栖类为食,也吃鸟类、鱼类、昆虫等。评价区林地及农 田附近有分布。 褐家鼠:属啮齿目鼠科。栖息生境十分广泛,多与人伴居。仓库、厨房、荒野等 地均可生存。家族性群居,夜间活动。除食各种谷物、肉类外,也吃蜗牛、螃蟹、小 鱼及昆虫。评价区分布广泛。 3.重要野生动物 本工程评价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4 种,全部为鸟类(黑鸢、赤腹 鹰、燕隼、斑头鸺鹠);有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6 种,其中两栖类 2 种(中华 蟾蜍、黑斑侧褶蛙),鸟类 18 种(牛背鹭、池鹭、白鹭、灰胸竹鸡、山斑鸠、 珠颈斑鸠、四声杜鹃、普通翠鸟、戴胜、金腰燕、家燕、棕背伯劳、黑枕黄鹂、 黑卷尾、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大山雀),兽类 6 种(鼬獾、黄鼬、黄腹鼬、豹 猫、赤麂、小麂);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的物种 2 种(小麂、 豹猫),国家特有种 1 种(山溪后棱蛇)。 表 5.2-29 评价区重要动物物种一览表 中 文 名 黑 鸢 拉丁名 保护 级别 特有 濒危 种(是 等级 /否) Mivusmigrans 国家 ℃ LC 赤 Accipitersoloensi 国家 腹 s ℃级 鹰 LC 燕 Falcosubbuteo 隼 斑 头 Glaucidium cuculoides 鸺 鹠 中 华 Bufogargarizans 蟾 蜍 黑 斑 Pelophylaxnigro 侧 maculata 褶 蛙 山 Opisthotropis latouchii 溪 国家 ℃级 LC 分布区域 资料来源 多栖息在山区林地、河流沿 文献记录 岸、林边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 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 否 文献记录 地带的小块丛林,农田地缘 和村庄附近 历史调查资 否 开阔地带的稀疏林区 料/文献记录 否 工程占 用情况 (是/否) 否 否 否 LC 栖息于从平原、低山丘陵、 历史调查资 否 中山地带的阔叶林、混交林、 料 次生林和林缘灌丛 否 省级 LC 否 常栖息于池塘、水沟、稻田、历史调查资 水库、小河和沼泽地区 料/文献记录 否 省级 NT 否 亚高山和高山森林灌丛及其 文献记录 林缘地带 否 / LC 是 生活于山林溪流中,常潜伏 文献记录 石下、砂砾中、腐烂植物里 否 国家 ℃级 113 后 棱 蛇 牛 背 鹭 栖于稻田、沼泽。成对或小 否 群活动。以水生动物、昆虫 文献记录 为食 生活、猎食于稻田、池塘、 历史调查资 否 水库等水域,栖息于竹林或 料 树上 生活、猎食于稻田、池塘、 历史调查资 否 水库等水域,栖息于竹林或 料/现场调查 树上 Bubulcusibis 省级 LC 池 Ardeolabacchus 鹭 省级 LC 白 鹭 省级 LC 省级 LC 否 栖息于低山灌丛、竹林和杂 历史调查资 草丛处 料/现场调查 否 省级 LC 否 栖息于山区、丘陵多树木地 历史调查资 带 料 否 省级 LC 否 栖息于丘陵山地树林和多树 历史调查资 的平原郊野、农田附近 料 否 省级 LC 否 栖息于山区、丘陵多树木地 历史调查资 带 否 Egrettagarzetta 灰 胸 Bambusicola thoracica 竹 鸡 山 Streptopelia 斑 orientalis 鸠 珠 颈 S.chinensis 斑 鸠 四 Cuculusmicropte 声 rus 杜 否 否 否 5.2.6.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施工作业均为临时占地,施工完毕即项 目完成,因此本项目不涉及永久性占地。但存在项目在施工作业期间对河流水体 的占用、临时堆料点的设置等临时占地。 5.2.6.5 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价 1.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导则-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 (HJ1166-2021)中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结合工程所在地区植被分布及土地利用现状, 评价区生态系统共分为 6 种℃级别类,7 种℃级类。评价区各生态系统面积见表 5.2-31,生态系统类型见图 5.2-7。 根据遥感解译可知,评价区阔叶林生态系统最大,面积约 702.77hm2,占评价 区总面积26.74%;其次为河流生态系统,约 684.11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26.03%;居 住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小,约 42.58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1.62%。 114 表 5.2-31 评价区主要生态系统分类一览表 ℃级代码 1 2 3 4 5 6 7 ℃级分类 森林生态系统 灌丛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镇生态系统 合计 ℃级代码 11 12 21 33 43 51 61 ℃级分类 阔叶林 针叶林 阔叶灌丛 草丛 河流 耕地 居住地 面 积 ( hm2) 702.77 681.74 201.05 124.57 684.11 191.33 42.58 2628.15 比 例 ( %) 26.74 25.94 7.65 4.74 26.03 7.28 1.62 100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1)阔叶林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以阔叶林为主的生态系统面积最大,约 702.77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 26.74%,主要分布在评价区山丘及村落附近。该生态系统中植被组成以毛竹林、 青冈林、槲栎、枫香、苦槠等为主。以阔叶林为主的林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 河坑、水花潭、合和村、范屋、崇贡坑、李梓坝、赛口等区域。其林下植物种类较为 丰富,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是评价区内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其中活动的动物以鸣禽、攀禽、林栖旁水型爬行类及兽类等为主。 ( 2)针叶林生态系统 根 据现场踏勘结合遥感图片解译,评价区以针叶林为主的生态系 统 面 积 较 大 ,约 681.74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25.94%。该生态系统中主要以马 尾松林、杉木林及针阔混交林构成,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地的上部,多成块状分布, 如庵背、下屋子、小金山、梨木坑、鹅紫山、寨背等地。其植被类型以针叶林为 主,也有少量的针阔混交林,但主要以松科为优势种,其乔木层郁闭度较高,群 落物种多样性丰富,且这些区域人为干扰相对较小,是各种动物的良好避难所,也 是评价区内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树栖型两栖类、灌丛石隙型爬行动物, 陆禽等鸟类及兽类等。 ( 3)阔叶灌丛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阔叶灌丛生态系统面积 201.05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7.65%。该类型 生态系统多分散于林缘周围,代表植被有短柄枹栎灌丛、美丽胡枝子灌丛、马 桑灌丛、黄荆灌丛等群系。该生态系统为灌丛石栖型爬行类及各种鼠类的主要 活动场所,也是一些鸣禽的主要觅食场所。 ( 4) 草 丛 生 态 系 统 115 草地生态系统面积约为 124.57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4.74%,评价区草丛生态 系统主要有芒萁群系、五节芒群系、白茅群系。这类生态系统抗干扰稳定性差, 比较脆弱。由于草丛生态系统无法为大型动物提供隐蔽场所,所以分布的动物 种类相对较少,主要是一些鹎科、鸦科的鸟类、猛禽类、涉禽等种类较少。 ( 5)河流生态系统 评价区河流湿地主要为贡江河及其河滩沼泽及区域河塘水体等,约 684.11hm2, 占评价区总面积 26.05%。河流生态系统是鱼类、两栖类和水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在区内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也是别的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 评价区河流生态系统属于环境资源拼块类型,以贡江河流域为主体,包括 分布区域内的大小支流,山溪和沟渠,其生产功能主要为生产、生活用水、电 力及为水生生物提供生境。评价区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连通性,其连通性对 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正常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6)耕地生态系统 评价范围内耕地生态系统面积 191.33hm2,占评价范围总面积 7.28%,主要分 布在贡江河两岸及村落附近。该生态系统是区内人工引进的种植拼块,以人工植 被为主体,属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心,以输出农副产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农业 植被以水稻、油菜、红薯、豆类、各类蔬菜等为主,一年一熟。 该类型的结构较为单一,受人为干扰严重,生态系统中与人类伴居的动物多活动于 此,如麻雀、喜鹊和各种鼠类等。 ( 7)居住地生态系统 居住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村落、道路,该生态系统面积最小,约 42.58hm2,占 评价区总面积 1.62%。该生态系统为人工引进拼块中的聚居地,属人工形成的景观,大 多沿贡江河分布于自然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有饮用水源,交通便利的地方,通过 公路网形成居住地生态系统,以人的生活、生产活动为中心,拥有大量人工建 筑物,原生性的自然环境已经不复存在。由于人为干扰严重,其植被类型简单, 主要是一些绿化和园林树种,与人类伴居的动物多活动于此,如麻雀、喜鹊和各 种鼠类等。 3.生物量及生产力 植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自然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和 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状况的综合反映,植被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在生态系统 116 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生态系统变化及稳定起决定性作用。植被净 第一性生产力(NPP)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干物质 总量,它不仅是表征植物活动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判定生态系统碳汇和调节生态 过程的主要因子,它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也是生态 现状质量评价的重要参数。在对本工程陆生生态评价区进行自然体系生产力评价 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卫片解译,实地勘察、收集的现状资料,并采用了国内关 于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生态评价区植被调查是通过实地勘察、卫片解译、室内分析并结合收集的 资料经综合分析而完成。卫片信息的提取过程如下:对选取的 Landset-8OLI 遥感影 像资料,利用遥感图象处理软件 ERDAS 进行解译,并经几何精校正、图象增强、进行 融合,根据各类环境信息数据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评价区内 生态环境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 表 5.2-32 评价区各植被类型生物量、生产力统计表 植被类 占评价区面 平均净生产力 NPP, 平均生物 生物量 代表植物 面积( hm2) 型 积 ( %) [gC/(m2.a)] 量(t/hm2) (t) 暖性常 绿针叶 杉木、马尾松等 681.74 25.94 295.46 41.88 28551.27 林 阔叶阔 枫香、槲栎、青冈、 616.30 23.45 365.01 60.10 37039.63 叶林 苦槠等 竹林和 86.47 3.29 286.56 47.86 4138.45 毛竹 竹丛 短柄枹栎、美丽 灌丛和 胡枝子、五节 325.63 12.39 276.32 19.80 6447.47 草丛 芒、白茅等 农作物 水稻、蔬菜等 191.33 7.28 1901.47 72.35 合计 2 评价区植被的平均净生产力(gc/m .a) 评价标准*(gC/m2.a) 203.57 6.0 1147.98 / / 77324.81 305.07 262.36 评价区植被的平均净生产力值为 305.07gc/m2.a,比长江流域平均净生产力 262.36gC/m2.a 高 42.71gC/m2.a,说明评价区植被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主要原因为 评价区内针叶林、阔叶林等次生林面积较大,是评价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4.景观生态现状分析与评价 ( 1) 分 析 与 评 价 方 法 评价区景观生态自然体系由河流、农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景观拼 117 块组成,景观生态体系的质量现状由区域内自然环境、各种生物与人类社会之 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在景观的三个组分,即斑块、廊道和基质中,基质是 景观的背景区域,是景观中可以控制环境质量的组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体 系的性质,对生态体系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而判定基质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 积大,连通程度高,具有动态控制功能。 景观基质的判定多采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以此来判定某 一拼块在景 观 生 态 体 系 中 的 优 势 。 优 势 度 值 ( Do) 由 密 度 ( Rd) 、 频 率 (Rf)和景观比例(Lp)三种参数计算得出。这三个参数的综合能比较好的反映 某一拼块占有区域的相对面积、数量、分布的均匀程度和连通性。优势度计算公式 如下: 密度 Rd=嵌块 I 的数目/嵌块总数×100% 频度 Rf=嵌块 I 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100% 景观比例(Lp)=嵌块 I 的面积/样地总面积×100% 并通过以上三个参数计算出优势度值(Do) 优势度值(Do)={(Rd+Rf)/2+Lp}/2×100% ( 2) 分 析 与 评 价 结 果 计算得各斑块的优势度值见表 5.2-33。 表 5.2-33 评价区各景观类型、频度、密度、优势度值 景观类型 阔叶林 针叶林 阔叶灌丛 草丛 河流 耕地 居住地 Rd(%) 30.06 29.63 11.58 8.52 7.59 11.61 1.01 Rf(%) 29.95 29.72 13.17 11.01 3.25 10.31 2.59 Lp(%) 26.74 25.94 7.65 4.74 26.03 7.28 1.62 Do(%) 28.37 27.81 10.01 7.25 15.73 9.12 1.71 由上表可知,评价区整体以林地优势度值 Do 最高,其中阔叶林达 28.37%,针 叶林达 27.81%;河流次之,优势度约 15.73%。林地优势度最大,表明评价区内自然生态 系统较好,面积较大,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动态调控能力,具有一定的对内外 干扰的抵抗能力。居住地优势度最小,为 1.71%,说明评价区农村区域社会经济活动 一般,人工景观占比小。总体来看,以林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是评价区背景基质。 5.2.6.6 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及评价 水生生物的调查方法按照《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96)、《内 118 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法》等进行现场调查、采 样和检测。同时,结合已有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得出评价区水生生物 现状结论。 1.水生生境及调查点位 项目所在区域附近地表水体主要为贡江河及其支流。为了较为全面准确地 掌握评价区现有水生生物现状,本次评价对项目所在区域主要地表水体设置采 样点。各采样点环境因子见表 5.2-34。 表 5.2-34 水生生物调查样点环境因子表 采样点 经纬度 1#花桥 115°35′4.818″, 村断面 25°55′57.728″ 2#良下 115°27′47.983″ 湾断面 ,25°58′19.439″ 水体特征 海拔( m)气温( ℃ ) 水深 透明度 流速 水温 ( ℃ )PH 值 底 质 ( m) ( m) ( m/ s) 123.29 23.6 23.4 7.2 砾 石 3.1 1.4 0.43 118.6 25.2 23.6 7.3 沙 石 4.6 1.7 0.56 2.浮游植物 评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特点是以硅藻门种类为主,其次是绿藻门种类多。 常见的浮游植物有直链藻(Melosira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granulata)、中 型 脆 杆 藻 ( Fragilariaintermedia ) 、 双 菱 藻 ( Surirellasp. ) 、 空 球 藻 ( Eudorinaelegans) 、 星 月 藻 ( Closteriumsp.) 、 微 囊 藻 ( Microcystissp.) 、 颤藻(Oscillatoriasp.)等,这些均是评价区河流水域分布较为普遍的种类。 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以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秋季最少。同时浮游动物 的种类也与水温和水体的 pH 有关。评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上以轮虫最多,原 生动物和枝角类次之 , 桡 足 类 较 少 。 常 见 的 原 生 动 物 有 砂 壳 虫 ( Difflugiasp. ) 、 表 壳 虫 ( Arcellasp. ) ; 常 见 的 轮 虫 是 萼 花 臂 尾 轮 虫 ( Brachionuscalyciflorus) 和 龟 甲 轮 虫 ( Keratellsp.) ; 枝 角 类 主 要 是 蛰 水 蚤 目 ( CALANOIDA) 的 种 类 ; 桡 足 类 常 见 为 剑 水 蚤 ( Cyclopssp.) 。 4.底栖生物 底栖动物中,以水生昆虫的种类最多,软体动物和其他种类较少。昆虫纲的 常见的种类有扁蜉、纹石蚕、石蚕、摇蚊幼虫等;其它优势种类有淡水壳菜 (Limnopernalacustris)、圆 顶 珠 蚌( Uniodougiasiae)、丽 蚌( Lamprotulasp. )、 119 河蚬(Cobiculaflaminca)、无齿蚌 (Ancdontasp.)、扭蚌(Arconaialanceolata) 等,个体数量较多,生物量较大。 5.鱼类 ( 1) 鱼 类 资 源 调 查 方 法 鱼类资源主要开展区域性调查,采取样点现场捕捞、流域内鱼类销售和消费场所 考察、当地民众(渔民)走访结合文献记录等方法进行,记录基本性状信息并 鉴定鱼类物种。 ( 2) 鱼 类 种 类 组 成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并参考《江西省渔业统计资料》(江西省水产局,2006 年 8 月)等相关资料,评价区主要鱼类有 21 种,分属于 3 目 6 科,见表 3.5-2,其中 以鲤形目鲤科的种类最丰富,达 15 种,占总数的 71.43%。评价区内鱼类大多都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尚未发现有国家级保护鱼类。 表 5.2-35 评价区主要鱼类名录 物种 主要生境 资源类型 一、鲤形目 CYPRINIMORFIS (一)鲤科 Cyorinidae 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 重要经济鱼 类 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 重要经济鱼 翘嘴鲌 Culteralburrus 跃,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 类 重要经济鱼 鲤鱼 流水或静水的下层,杂食性 Cyprinuscarpio 类 平时多栖息在中下层,以蚌,螺蛳和蛤蜊等软体 重要经济鱼 青鱼 Mylopharyngodompiceus 动物为主要食物 类 重要经济鱼 长春鳊 广布性鱼,水体中下层常见,草食物性 Parabramispekinensis 类 重要经济鱼 鲢鱼 缓流或静水中上层以浮游植物为食 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 类 多栖息在中上层,性情温驯,以浮游动物、植物 重要经济鱼 鳙鱼 Aristichthysnobilis 为食 类 重要经济鱼 鲫鱼 Carassiusauratus 流水或静水的下层,杂食性 类 小型食用鱼 吻鮈 Rhinogobiotypu 栖息于河浅水、底质为泥沙或砾石的河床里 类 常成群栖息于水体近岸边的上层,幼鱼以浮游动 物 有一定的经 餐条 Hemiculterleucisculus 为主食,成鱼摄食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 济价值 和水生昆虫 生活于池塘、湖泊、沟渠中,以枝角类、桡足类 有一定的经 麦穗鱼 Pseudorasboraparva 等为食 济价值 缓流水体中下层以水草和藻类为食 120 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在沙 有一定的经 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 济价值 有一定的经 银 鲴 Xenocyprisargentea 栖息于中下层,刮食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 济价值 有一定的经 瓣结鱼 Torbrevifilis 生活于清澈流水中的中下层 济价值 有一定的经 黄 尾 鲴 Xenocyprisdavidi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下层,食藻类、轮虫等。 济价值 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 重要经济鱼 团头鲂 Megalobramaamblycephala 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 类 (二)鳅科 Cobitidac 具一定经济 泥鳅 静水底栖 Misgurnusanguillicaudtus 价值的鱼类 二、鲇形目 SILURIFORMES (三)鲇科 Siluridae 主要生活在中下层,食物以小型鱼为主,也吃虾,水 有一定的经 鲇 Silurusasoius 生昆虫等 济价值 棒花鱼 Abbottinarivularis (四)胡子鲇科 Clariidae 胡子鲇 Clariasfuscus 底栖性鱼类,性情温和,喜欢栖息在阴暗处。 (五)鲿科 Bagridae 有一定的经 黄颡鱼 静水或江河缓流底栖 Pelteobagrusfulvidraco 济价值 (六)合鳃科 Synbranchidae 经济价值较 黄鳝 静水底栖,夜间觅食蝌蚪、小鱼、虾和水生昆虫 Monopterusalbus 高 ( 3) 区 系 组 成 在 21 种鱼类中,半洄游性鱼类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吻鮈、银鮈和 黄尾鲴等;常见鱼类有草鱼、餐条、鲤、鲫、泥鳅、吻鮈、黄颡鱼等。 ( 4) 鱼 类 分 布 情 况 在 21 种鱼类中,在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分布的种类有:鳙、鲢;在缓流 水体中下层分布的种类有:草鱼、青鱼、餐条、鳊、黄尾鲴、瓣结鱼、银鮈、蛇鮈等; 在水体下层或底层分布的种类有:吻鮈、鲤、鲫、泥鳅、黄颡鱼、黄鳝等。 ( 5) 鱼 类 “三 场 ”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到评价区河流不存在适宜的鱼类三场 及洄游通道。 5.2.6.7 生态敏感区 根据调查,本工程不涉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生境、 自然公园。 121 5.2.6.8 主要生态问题 1.区域生态敏感性 (1)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其中极敏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15.5%,主要分布 在东部花岗岩中山区,高度敏感面积占 60.0%,在河谷平原以外地区分布广泛。 (2)酸雨中度敏感。其中高度以上敏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30.7%,主要散 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中度敏感面积占 35.9%,境内散布,其中南部和西部较为集 中。 (3)水环境污染中度敏感。其中高度敏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38.3%,集中 分布在南部地区,中度敏感面积占 60.0%,分布较广,其中北部地区分布集中。 (4)耕地资源中度敏感。其中高度敏感以上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27.2%,在 河谷平原以外地区散布,其中北部地区较为集中,中度敏感面积占 45.7%,也在 河谷平原以外地区散布,其中南部地区较为集中。 (5)地质灾害高度敏感。其中极敏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17.7%,主要散布在 南部地区,高度敏感面积占 75.1%,分布广泛。 综上,区域综合敏感性为中度敏感。其中高度敏感以上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45.9%, 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以外地区,其余主要为中度敏感地区,面积占 50.0%。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质量区域差异明显。区内森林覆盖率为 73.9%,其质量不高,单位 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为 23.22m3/hm2,均低于赣南区和江西省平均值,但区域差异 明显,一些地区如武夷山区森林保存较好,一些地区如盆地及周边地区质量则相 当差。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突出。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 22.8%, 其中强度侵蚀以上面积占侵蚀总面积 36.9%,稍低于赣南区平均值,并与全省平均水 平相近,但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流失严重地区立地条件相当差。 (3)易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内大部分地区属于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 区。 5.2.6.9 小结 本项目位于于都县,地处赣州地区东部,根据《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 评价区植物区系属于东亚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东地区,赣南-湘东丘陵 122 亚地区。评价区共有种子植物 118 科 386 属 698 种,包括裸子植物 3 科 5 属 5 种,被 子植物 115 科 381 属693 种。评价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数量分别占江西省总科数、总属 数和总种数的54.13%、24.74%和 16.95%。 根据《江西森林》中的植被区划,评价区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 亚地带、南岭山地丘陵栲、楠、蕈树林、松杉林区、大庾岭、章水山地丘陵栲、楠、 蕈树林、松杉林亚区,主要植被以马尾松、杉木林、青冈林、枫香、苦槠林、毛竹林 为主。参考《中国植被》,评价区自然植被划分为 3 个植被型组,6 个植被型,14 个群系。根据现场踏勘,评价区贡江河两侧 300m 范围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分布。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动物地理》,评价区动物区系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 丘陵平原亚区。评价区分布有主要陆生脊椎动物 85 种,两栖类主要有 1 目 4 科 12 种, 爬行类主要有2 目4 科13 种,鸟类主要有10 目25 科43 种,以雀形目鸟类最多,共有27 种,占总数的 62.79%,兽类主要有 5 目 9 科 17 种,其中以啮齿目及食肉目种类居多, 各有 6 种。评价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4 种,全部为鸟类(黑鸢、赤腹鹰、 燕隼、斑头鸺鹠);有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6 种,其中两栖类 2 种,鸟类 18 种,兽类 6 种;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的物种 2 种(小麂、 豹猫),国家特有种 1 种(山溪后棱蛇)。 评价区主要鱼类有 21 种,分属于 3 目 6 科,其中以鲤形目鲤科的种类最丰富, 达 15 种,占总数的 71.43%。评价区内未发现有鱼类三场及洄游通道。 根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导则-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 (HJ1166-2021)中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评价区生态系统共分为 6 种℃级别类,7 种℃级 类,主要包括阔叶林、针叶林、阔叶灌丛、草丛、河流、耕地、居住地等。其中,评 价区阔叶林生态系统最大,面积约702.77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26.74%;其次为河流 生态系统,约 684.11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26.03%;居住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小,约 42.58hm2,占评价区总面积 1.62%。 评价区植被平均净生产力值为 305.07gc/m2.a,比长江流域平均净生产力 262.36gC/m2.a 高 42.71gC/m2.a,说明评价区植被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主要原因为评 价区内针叶林、阔叶林等次生林面积较大,是评价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123 6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6.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6.1.1 施工期大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施工区域附近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扬尘、道路扬尘、 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恶臭等。具体分析如下: 1、施工扬尘土方开挖、回填等短时期使施工区粉尘浓度增大,对施工现场空 气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类比调查,一般情况下,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在 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对 100m 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有影响。建议开挖施工采 取定时洒水等必要的降尘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扬尘产生量及对周围大气环境 的影响。 2、运输道路扬尘 根据相关要求,施工现场道路、作业区必须进行地面硬化,出口必须设 置定型化自动冲洗设施,出入车辆必须冲洗干净。 车辆行驶产生的动力起尘,路面清洁程度不同,车辆行驶速度不同,产 生的扬尘量也不同。当一辆 10t 卡车通过一段 1km 的路面时,不同车速及地面清 洁程度的汽车扬尘详见表 6.1-1,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见表 6.1-2。 表 6.1-1 不同车速和地面清洁程度时的汽车扬尘单位:kg/辆・km P 车速 5(km/h) 10(km/h) 15(km/h) 20(km/h) 0.1( kg/m2)0.2(kg/m2)0.3(kg/m2)0.4(kg/m2)0.5(kg/m2)1.0(kg/m2) 0.0283 0.0566 0.0850 0.1133 0.0476 0.0953 0.1429 0.1905 0.0646 0.1291 0.1937 0.2583 0.0801 0.1602 0.2403 0.3204 0.0947 0.1894 0.2841 0.3788 0.1593 0.3186 0.4778 0.6371 表 6.1-2 施工场地洒水抑尘试验结果 距 离 ( m) 不洒水 TSP 小时平均浓度 3 ( mg/m ) 洒水 5 10.14 3.04 20 2.89 1.01 50 1.15 0.32 100 0.86 0.25 由表6.1-1 可以看出,在同样路面清洁情况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而在同样车 速情况下,路面清洁度越差,则扬尘量越大。由表 6.1-2 可以看出,每天对施工场 地洒水,可有效地控制施工扬尘,可使扬尘减少 70%左右,将 TSP 污染距离缩小到 20~50m 范围之内。 124 3、堆场扬尘 施工阶段扬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露天堆场和裸露场地的风力扬尘。由 于施工需要,一些建筑材料需要露天堆放,一些施工作业点的表层土壤在经过人 工开挖后,临时露天堆放,在气候干燥且有风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扬尘, 扬尘量可按堆场的经验公式计算: 式中:Q—起尘量,kg/t·年; V50—距地面 50m 处风速,m/s; V0—起尘风速,m/s; W—尘粒的含水量,%。 起尘风速与尘粒和含水量有关,因此,减少露天堆放和保证一定的含水 量及减少裸露地面是减少风力起尘的有效手段。粉尘在空气的扩散稀释与风 速等气象条件有关,也与粉尘本身的沉降速度有关。不同尘粒粉尘的沉降速度 见表 6.1-3。 表 6.1-3 不同粒径尘粒的沉降速度 粉 尘 粒 径 ( gm) 沉 降 速 度 ( m/s) 粉 尘 粒 径 ( gm) 沉 降 速 度 ( m/s) 粉 尘 粒 径 ( gm) 沉 降 速 度 ( m/s) 10 0.003 80 0.158 450 2.211 20 0.012 90 0.170 550 2.614 30 0.027 100 0.182 650 3.016 40 0.048 150 0.239 750 3.418 50 0.075 200 0.804 850 3.820 60 0.108 250 1.005 950 4.222 70 0.147 350 1.829 1050 4.624 由表 6.1-3 可知,粉尘的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粒径为 250μm 时,沉降速度为 1.005m/s,因此可以认为当尘粒大于 250μm 时,主要影响 范围在扬尘点下风向近距离范围内,而真正对外环境产生影响的是一些微小粒 径的粉尘。本评价要求:堆场定期洒水,并且用帆布覆盖,从而减少其对周围 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4、汽车尾气(燃油废气) 施工机械柴油机工作和燃柴油的大型运输车辆、装载机、挖掘机、挖沙船 等排放的烟尘、SO2 等。其影响范围在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沿途,随着施工强度的加 大,然后废气的产生量将增加。但是燃油废气属于间歇性排放源,排放量不 大,影响范围有限。 125 5、河道清淤污泥产生的恶臭异味 ℃疏浚过程异味 河道清淤期间,除了挖掘泥砂外,还存在底泥的清理。底泥在受到扰动和 堆置地面时,炎热气候条件下可能会引起恶臭物质呈无组织状态释放,从而影 响周围环境熔气质量。臭气是由某些物质刺激人的嗅觉器官后,引起厌恶或不愉 快的气体。河道底泥是一个重要的臭气源,含有多种致臭物质,如:H2S、吲哚类、硫 醚类、氨气等。 河底污泥中还可能含有少量植物、藻类、生活垃圾等,沉积时间如果较长, 有机质腐败后容易散发臭味。本项目清淤产生的淤泥经临时堆放场暂存后由于都振 堃建材有限公司及时清运,同时在临时堆放点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采用密罐运输 车,产生的异味影响不大。 由于河道分段施工,每段河道清淤施工时间相对较短,随着河道清淤工程 的结束,恶臭异味将会逐渐消失。因此本项目清淤工程产生的恶臭对周围居民 区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 ℃淤泥堆场恶臭 根据工程施工方案,本项目河道治理过程采取分段清淤处理,将设置 3 处临 时堆放场。疏浚过程中由疏浚船将河道中的淤泥和泥砂一并挖出河道,上岸的 泥砂和淤泥堆放至临时堆放场。 本次疏浚工程项目采用分段、分区清淤,设置 3 处临时堆放场。为了及时处理 清淤淤泥,本次项目临时堆场按最大 3 天的淤泥暂存量核算(每个堆场独立堆放, 不同时堆放),最大面积的临时堆场为 1#花桥临时上岸点,占地面积 100000m2, 设计堆高 1.5m,本项目清淤疏浚物中淤泥总量 24.23 万 m3,根据清淤工期 400 天,可计算临时堆场 3 天最大淤泥暂存量为 1817.25m3,淤泥在暂存过程会散发微 弱的臭味,该恶臭污染因子以 H2S 和 NH3 为主,以无组织方式扩散。 根据恶臭强度等级判别,等级限制标准一般相当于恶臭强度 2.5-3.5 级,超 出该强度范围,即认为发生恶臭污染,需要采取措施。类比《南昌市青山湖综 合整治(清淤护坡、美化亮化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淤泥堆放点的多 次现场调查,在堆放点 30m 以外不能嗅出异味,也即清淤工程淤泥恶臭一般在 3 级以下,50m 以外基本嗅不出异味。清淤成分主要为淤积泥沙,并伴有少量草 丛及少量卵石。本项目河道淤泥较为简单,淤泥恶臭在 3 级以下,在恶臭等级 126 限制标准范围内,基本不发生恶臭污染,河道底泥在堆放点 30m 以外不会嗅出异 味。本工程位于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黄麟乡,本项目疏浚段环境保护目标为较 少,因此恶臭影响较小。建议清淤季节安排在冬季,清淤的气味不易发散,而 且冬季居民的窗户关闭,可以减轻臭气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项目临时堆放场远离 敏感点一侧设置,定期对堆场喷洒除臭剂,敏感点段施工时加快施工进程,设置 挡板,降低对敏感点的影响。由于暴露时间短,且工程区空旷、扩散条件好,淤 泥产生的恶臭对环境影响较小。 由于河道分段施工,每段河道清淤施工时间相对较短,随着河道清淤工程 的结束,恶臭异味将会逐渐消失。因此本项目清淤工程产生的恶臭对周围环境 的影响是短暂而有限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6.1.1.2 运营期大气影响分析 河道疏浚及护岸工程完成后,在其运行发挥效益期间,本身并不排放任何 污染物,不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6.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6.2.1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6.2.1.1 评价时期确认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本项目考虑 地表水评价时期为丰水期和枯水期。 6.2.1.2 水文情势影响分析 本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活动对局部水环境的影响,影响 污染物主要为 SS 及石油类。以及河道疏浚改变了贡江梓山段局部河势,导致该 段水文情势有所变化,进而使贡江梓山段上游及下游水流扩散规律发生一定程度的 变化。 本项目为河湖整治工程,属水利工程,为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其水 文情势影响预测分析主要包括水域形态、径流条件、水力条件以及冲淤变化等 内容,具体包括水面面积、水量、水温、径流过程、水位、水深、流速、水面 宽、冲淤变化等。根据本项目治理河流,水文情势影响分析主要针对水面过流面积、 流速、冲淤变化等内容。 127 1、工程河段过流面积分析 工程阻挡水流所占面积称为阻水面积,将阻水面积除以河道断面总面积, 即可估算出该工程的“面积阻水比”,用之来反映工程占用河道的情况和阻水程度。 本次选取 K6+157,K10+037,K14+119 断面作为典型断面进行工程阻水计算, 成果见表 6.2-1。 表 6.2-1 工程河段典型断面过流面积变化情况表 单位:m2 桩号 K3+184 K3+273 K3+866 K4+167 K4+821 K5+319 K5+652 K6+157 K7+157 K7+583 K7+815 K8+191 K8+428 K9+069 K9+964 K10+037 K10+661 K10+922 K11+230 K11+894 K12+355 K12+903 K13+345 K13+959 K14+119 清淤前 2770 2439 2407 2918 3309 1702 2121 1784 1943 2767 2114 2120 2852 1938 3557 3094 3375 2838 2473 2872 4767 2954 3242 2885 2931 50 年一遇 清淤后 变化值 2887 117 2708 268 2601 194 3024 106 3423 114 1869 167 120 2241 1977 194 2145 202 388.702 134 2328 214 2518 398 3004 152 2212 274 3704 147 3492 398 3730 356 2967 129 2734 261 3452 580 4896 129 3496 543 3717 475 3051 166 3388 457 阻水比 -4.22 -11.0 -8.05 -3.64 -3.44 -9.82 -5.64 -10.9 -10.4 -4.85 -10.1 -18.8 -5.33 -14.1 -4.14 -12.9 -10.5 -4.53 -10.5 -20.2 -2.70 -18.4 -14.7 -5.74 -15.6 清淤前 2210 1964 1786 2216 2590 1246 1679 1375 1523 2113 1666 1662 2258 1534 2829 2363 2518 2079 1800 2123 3545 2312 2459 2220 2152 10 年一遇 清淤后 变化值 2326 117 2233 268 1979 194 2322 106 2704 114 1413 167 1799 120 1569 194 1725 202 2248 134 1880 214 2060 398 2410 152 1808 274 2976 147 2761 398 2874 356 2207 129 2061 261 2703 580 3674 129 2855 543 2935 475 2386 166 2609 457 阻水比 -5.29 -13.7 -10.9 -4.80 -4.39 -13.4 -7.13 -14.1 -13.3 -6.35 -12.8 -23.9 -6.73 -17.9 -5.20 -16.8 -14.1 -6.19 -14.5 -27.3 -3.63 -23.5 -19.3 -7.46 -21.2 由上表可知,工程完成后,河道过流面积增大,提高的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减少洪灾影响。 128 2、工程河段水流流速分析 本次选取 K6+157,K10+037,K14+119 等断面作为典型断面进行水流流速分析 计算,成果见表 6.2-2。 表 6.2-2 工程河段典型断面水流流速变化情况表单位:m/s 桩号 K3+184 K3+273 K3+866 K4+167 K4+821 K5+319 K5+652 K6+157 K7+157 K7+583 K7+815 K8+191 K8+428 K9+069 K9+964 K10+037 K10+661 K10+922 K11+230 K11+894 K12+355 K12+903 K13+345 K13+959 K14+119 清淤前 2.11 2.40 2.43 2.00 1.77 3.43 2.75 3.28 3.01 2.11 2.76 2.76 2.12 3.12 1.63 1.98 1.82 2.16 2.48 2.14 1.29 2.08 1.89 2.13 2.09 50 年一遇 清淤后 变化值 2.02 -0.09 2.16 -0.24 2.25 -0.18 1.93 -0.07 1.71 -0.06 3.13 -0.31 2.61 -0.15 2.95 -0.32 2.72 -0.28 2.01 -0.10 2.51 -0.25 2.32 -0.44 2.01 -0.11 2.73 -0.39 1.56 -0.06 1.76 -0.23 1.65 -0.17 2.07 -0.09 2.25 -0.24 1.78 -0.36 1.25 -0.03 1.76 -0.32 1.65 -0.24 2.01 -0.12 1.81 -0.28 变化率 -4.05 -9.9 -7.45 -3.52 -3.32 -8.9 -5.34 -9.8 -9.4 -4.63 -9.2 -15.8 -5.06 -12.4 -3.97 -11.4 -9.5 -4.33 -9.5 -16.8 -2.63 -15.5 -12.8 -5.43 -13.5 清淤前 1.86 2.09 2.30 1.85 1.58 3.29 2.44 2.98 2.69 1.94 2.46 2.47 1.88 2.77 1.44 1.83 1.72 2.08 2.40 2.04 1.22 1.87 1.76 1.95 2.01 10 年一遇 清淤后 变化值 1.76 -0.09 1.84 -0.25 2.07 -0.23 1.77 -0.08 1.52 -0.07 2.90 -0.39 2.28 -0.16 2.62 -0.37 2.38 -0.32 1.83 -0.12 2.18 -0.28 1.99 -0.48 1.76 -0.12 2.35 -0.42 1.37 -0.07 1.56 -0.26 1.50 -0.21 1.96 -0.12 2.10 -0.30 1.60 -0.44 1.18 -0.04 1.51 -0.36 1.47 -0.28 1.81 -0.14 1.66 -0.35 变化率 -4.05 -9.9 -7.45 -3.52 -3.32 -8.9 -5.34 -9.8 -9.4 -4.63 -9.2 -15.8 -5.06 -12.4 -3.97 -11.4 -9.5 -4.33 -9.5 -16.8 -2.63 -15.5 -12.8 -5.43 -13.5 由上表可知,10 年一遇洪水时,工程河段流速变化率处于-21.5%~-3.51%;50 年 一遇洪水时,流速变化率处于-16.8%~-2.63%。河道局部大流速区因比降调平,大流速 有所减缓,减少下游洪灾影响。 3、冲淤变化 ( 1) 冲 刷 分 析 计 算 本次堤岸冲刷按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中平顺护岸冲 刷深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129 ——局部冲刷深度,m; ——冲刷处水深,m; ——近岸垂线平均流速,m/s; ——泥沙起动流速,m/s; ——行近流速,m/s; ——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取值 n=1/4~1/6; η——水流流速不均匀系数,根据水流流向与岸坡夹角 α 采用; 表 6.2-3 η 的取值情况 α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η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n hs m 0.81 1.15 1.52 1.35 1.37 1.48 0.96 1.37 0.81 0.69 1.15 0.70 0.95 0.83 0.94 堤岸冲刷成果见表 6.2-4。 表 6.2-4 工程典型断面堤岸冲刷成果表 桩号 K3+184 K3+866 K4+821 K5+652 K6+157 K7+583 K8+428 K9+069 K10+661 K10+922 K11+230 K11+894 K12+355 K13+345 K14+119 H0 m 8.31 6.76 5.93 6.72 6.9 7.42 8.66 8.39 7.67 8.55 8.08 10.8 11.5 11.1 10.1 d50 m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0.015 γ γs 3 KN/m KN/m3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2.65 1 Uc m/s 1.055 1.025 1.007 1.024 1.028 1.039 1.061 1.057 1.044 1.060 1.051 1.094 1.104 1.099 1.084 η 1.00 1.75 2.13 1.43 1.78 2.43 1.00 1.25 1.55 1.28 1.25 1.00 1.43 1.35 1.28 U m/s 1.84 2.07 2.90 2.62 2.38 2.18 1.99 2.35 1.56 1.50 2.10 1.60 1.51 1.47 1.66 Ucp m/s 1.84 2.64 3.95 3.07 3.04 3.09 1.99 2.61 1.90 1.68 2.33 1.60 1.78 1.69 1.86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0.167 经计算,当遭遇 10 年一遇洪水时,工程河段最大冲刷深度约为 1.50m。 ( 2)淤积分析计算 130 工程处于贡江中下游(于都县河段),贡江水量来源主要是汛期暴雨洪水, 枯水期地表径流量较少,水量年际、年内丰枯变化悬殊,汛期大洪水峰高量大, 挟带大量泥沙,河道容易发生漫滩淤积,主槽冲刷,泥沙下移;枯水时期,水 沙通过主槽,造成主槽淤积。河道泥沙淤积对河道比降产生改变,影响冲淤平 衡从而对河势产生不利影响。冲淤作用导致江河河床高程的纵向变形与横向变 形,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时,水流没有能力把上游来沙全部 带走,产生淤积,河床升高;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的挟沙力时,便 产生冲刷,河床下降。随着近几十年来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河道采砂活动的影 响,河道冲淤平衡尚未基本恢复。 本工程根据河道现状基本情况, 在保障河势河岸及临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 以河道上下游河槽衔接顺畅为原则,对过流卡口段、阻水边滩、阻水中心滩及 阻水建筑物进行处理,以保障河道有足够的行洪面积且过流顺畅。工程建设后, 有利于河道的冲淤平衡。 ( 3)河势影响分析计算 本工程处于贡江,河道走向主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控制,水流蜿蜒穿行于低 山丘陵间的低洼地带。受低矮山体等节点的控制,历年间河道平面形态稳定;同 时,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包括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和水文周期性的变化) 的影响,以及流域内跃洲水库的影响,河道纵向变化以淤积为主。 本工程实施后,对河道平面形态的变化基本不会产生影响,该河道的平面形 态仍然受低丘等节点的控制,对河道的横向稳定基本无影响;工程对近年来河道 淤积的泥沙进行清淤,增加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有利于河道的冲淤平衡,对河 道的纵向变化有利。 综合以上分析,本项目所在河段在历年的河床演变中,受丘陵高地的约束 与控制,河流平面形态稳定,工程的建设,对河道平稳形态的变化基本不产生 影响,即其建设不会产生河道的横向变形;由于对淤积的泥沙进行清淤,有利 于河道的冲淤平衡,对河道的纵向变化有利。 本次疏浚将河底底泥及水中垃圾清除,减少河道底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再 悬浮回到河流水体中。工程建成后,将扩大河槽过流断面,提高过流能力,水 流流速将加快,水体自净能力将逐渐提高,运营期间不增加新的污染源,也不产 生污染物,工程实施对水环境的影响总体是有利的,工程实施后,预计可以明 131 显改善河道水质状况。 6.2.2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1)临时堆场施工机械废水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临时堆场产生的施工机械废水主要含 SS、微量机油的雨水以及进 出施工场地的车辆清洗废水,排入临时修建的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澄清处理 后循环利用,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 此外,施工单位需加强对砂石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输管理和机械养护监督, 杜绝事故隐患和燃油、机油的跑、冒、滴、漏现象,防止燃油、机油等污染水 质对疏浚河段水质产生不利影响;严禁施工机械直接向水体排放含油污水。 ( 2) 河道疏 浚 扰动对 水质 的影响 分 析 疏浚船施工时基本上是定点作业,SS 扩散机理类似于连续点源扩散。施工作业 时对河底扰动造成底泥悬浮并随流扩散,在施工区水域形成条状浑浊水体。使 水体内 SS 含量升高,对疏浚河段水质有较明显的影响,它随着河水运动的同时 在河水中沉降,并最终淤积于河底,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是 有限的,疏浚引起的悬浮物扩散的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且由于河道疏浚 施工程序为局部施工而非全面铺开,清淤河道较短,因此水体浑浊度的增加仅 限于局部地区的短时期内,这一不利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 河道疏浚本身不会对河水水质产生影响,疏浚所引起的是河水中泥沙的悬 移以及底泥中已被沉降的微量的金属类物质重新释放进入水体,悬移的泥沙及 重新计入水体的金属类物质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距离后会逐渐沉积,这个过程不 会造成水质污染物总量增加。 根据工程分析计算,河道疏浚时 SS 产生量为 6.76t/h,利用数学模型对 SS 影响进 行定量预测。 ℃数学模型 MlKE21 模型为丹麦水力学研究所开发的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该模型在国内 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模拟河流、湖泊、河口、海湾、海岸及海洋的水流、波浪、 泥沙及环境场。本项目采用 MIKE21 水动力和对流扩散模型对河道悬浮物输移扩 散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水动力控制方程 连续性方程: 132 h hu hv    hS t x y 平面 x 方向上的动量方程: 2 hu hu hvu  h Pa gh2  sx bx 1 Sxx Sxy        f vh  gh         hTxx hTxy husS   t x y x 0 x 20 x 0 0 0  x y  x y 平面 y 方向上的动量方程: 2 hu huv hv  h Pa gh2  sy by 1 Syx Syy         f uh  gh         hTxy hTyy hvsS   t x y y 0 y 20 y 0 0 0  x y  x y 式中,t 为时间;x 和 y 为 笛卡尔坐标系的坐标;η 为水面高度;h 为静止 水深; u 和 v 分别为流速在 x 和 y 方向上的平均值;pa 为当地大气压;ρ 为水密 度,ρ0 为参考水密度;f=2Qsinφ 为哥氏力系数(其中 Ω=7.292×10-5rad/s 为地球自 转角速度,φ 为地理纬度);f u 和 f v 为柯氏加速度;sxx、sxy、syx、syy 为辐射应 力分量;Txx、Txy、Tyy 为横向黏滞应力项;S 为源汇项;us、vs 为源汇项流速。 对流扩散方程: C C C 2C 2C u v  Dx 2  Dy 2 t xi yi x y 式中,C 为浓度;Dx 和 Dy 分别为 x 和 y 方向上扩散系数; C u x v i 部分,通过水动力模型求解; C 为对流 y i 2C 2C 为扩散部分,通过湍流模型计算得到。 D D x x2 y y2 模型中假设悬浮物 SS 的浓度变化规律遵循上述一阶反应方程式,衰减系数 为 SS 在水中经过沉降、悬浮等运动的综合效果,表现为沉降作用。 模型中假设悬浮物 SS 的浓度变化规律遵循上述一阶反应方程式,衰减系数 为 SS 在水中经过沉降、悬浮等运动的综合效果,表现为沉降作用。 ℃参数确定 根据水质监测资料,悬浮物浓度初始取 15.67mg/L;疏浚施工活动是引起 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加的主要来源,根据施工情况,可计算出该工程中施工活动 悬浮物产生源强,取 1.88kg/s;水位初始值 20m;糙率为 0.025;横向扩散系数取 经验系数 1;悬浮物衰减系数(或沉降系数)取 5.0m/d;平均流速 u:采用流量、 过水面积计算得到,约为 0.35m/s;平均河宽 B:251m;平均水深 H:2.2m;流量条件: 采用保证率 90%的枯水期平均流量,约为 7.22m3/s;SS 沉降速率:SS 的粒径取值 0.39mm。 133 施工扰动影响预测结果见表 6.2-5 所示: 表 6.2-5 施工悬浮物影响预测结果(浓度增值)单位:mg/L SS 浓度增加量 ( mg/ L) 25 20 15 10 5 2 1 0.5 0.1 达到背景值 纵向最大影响距离 ( m) 60 81 146 204 295 689 1655 2402 3202 4065 横向最大影响距离 ( m) 52 86 124 187 231 262 全断面 全断面 全断面 影响范围面积 ( km2 ) 0.002 0.006 0.021 0.041 0.069 0.174 0.437 0.638 0.856 - -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要求,人为原因引起的 SS 浓度 要求不大于 10mg/L,而根据预测结果,本工程疏浚工程 SS 大于 10mg/L 的范围 仅出现在作业点下游长 204m、宽 187m 的一个水域范围内。而在下游 4065m 处可 恢复背景值。水流为单向流,因此施工再悬浮泥沙对河流 SS 的影响仅局限于作业点 下游河段。以上计算是在未设置防污幕帘的条件下预测而得。 若施工时在下游 100m 处布设防泥幕帘,以拦截悬浮泥沙,设置防泥幕帘后。 水中的 SS 质量浓度急剧减少。然后迅速恢复至其背景浓度。根据资料《河道疏浚 工程悬浮物影响预测模型》可知,由于防泥幕帘的拦截,幕帘下游部分断面的 SS 质量 浓度甚至小于其背景值,但由于床面泥沙冲刷补给,又恢复至其背景值,这种情况符 合 SS 在水流中运动的真实情形。旱季施工点下游 1000m 处的 SS 质量浓度不增加; 雨季施工点下游 1000m 处的 SS 质量浓度降低为 11.36%。 本次清淤疏浚贡江梓山段范围内 17.555km 的河道(清淤河段总长 9.03km), 其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不进行清淤疏浚,为保障桥体的稳定性疏浚河道所 涉桥梁上下游各 500m 范围内不清淤,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域范围水环境质量执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其他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 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本项目施工过程对水质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 响,但经采取措施后,污染因子 SS 浓度增加有限,且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结 束,同时本工程会改善水质环境。综上所述从影响时间上来看其持续时间是短 暂的,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但施工扰动过程的悬浮物是造成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施工 扰动产生的 SS 进行有效的防控,环评要求在靠近岸边的疏浚区域设置围堰, 134 采取疏浚船和挖掘机共同作业,通过在疏浚区下游设置围油栏,可有效的将扰 动的悬浮物拦截在围堰区内,同时还可防止突发溢油环境事件下的油污扩散; 建设单位在疏浚区的河道中间浅滩处进行疏浚作业时应布设防污帘,进一步有 效的控制悬浮物的沉降速率,缩短悬浮物在水中的完全沉降距离,同时,建设 单位还应在疏浚作业的下游位置布设围油栏,避免疏浚的溢油事件发生后,泄 露油品随水流至下游的水环境保护区。 ( 2) 河 道 疏 浚 扰 动 对 取 水 口 环 境 影 响 根据《泥沙沉降速度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詹咏等,2001 年 2 月), 细颗粒泥沙沉速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ω0 为泥沙的沉降速度,γs 为泥沙容重,γ 为清水容重,g 为重力加速度,d 为 泥沙粒径,ν 为清水的运动粘度。γs=2t/m3 ,γ=1t/m3 ,g=9.81m/s2 ,d=0.25×10-3m, ν=1×10-6m2/s。 经计算,细颗粒泥沙的沉降速度 ω0 为 0.024m/s。根据项目所在地区水文资料, 贡江流域平均流速为 0.35m/s,则疏浚区域扰动的水量约 30min 流至下游 630m 处。 本 工 程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不清淤,距离良下湾取水口上游最近的清淤 点为山峰坝赛口清淤点,桩号 K14+119,为进一步减小对取水口的影响,疏 浚过程拟布设防泥幕帘,同时,建设单位还应在疏浚作业的下游位置布设围油栏, 避免疏浚的溢油事件发生后泄露油品随水流至下游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由上述分析可知,经过布设防泥幕帘、在疏浚作业的下游位置布设围油栏等 措施,在正常疏浚施工作业期间,产生的 SS 对取水点的影响不大。但建设单位应做 好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作,若使用疏浚船作业施工时,发生油污泄漏事故,将 造成下游取水口水质受到污染的风险,因此为了保证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本评价 要求疏浚河段文明施工,尽量缩短工期,最大可能降低施工扰动强度。 挖掘机的施工方案是以机械开挖为主,根据同类工程经验,通过在施工过 程中设置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如设置围堰、围油栏和防污帘等方式,可以有 效减缓贡江的影响,且由于河道疏浚工程为局部施工而非全面铺开,因此水体 浑浊度的增加仅限于局部地区的短时期内,这一不利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 135 总之,施工过程宜 避 开 水厂取水时间,对靠近岸边的疏浚段设置围堰,取水 口上游及周边应布设围油栏,建设单位在疏浚区的河道中间浅滩处进行疏浚作 业时应布设防污帘,规范施工操作,以保证取水口水质不下降,水源不受污染 影响。 船舶废水:疏浚船舶作业、检修会产生一定量的船舶废水,如随意排放,会对水体 造成一定的污染,使下游饮用水源的水质存在污染隐患,统一收集上岸后委托 资质单位处理。 漏油事故:疏浚船事故漏油会造成下游取水口水质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 下游供水安全,施工单位应在疏浚船上配备足够的固体浮子式围油栏和吸油毡, 一旦发生漏油事故迅速用固体浮子式围油栏截断,将溢油事故污染范围控制在 围油栏包围的水域,以阻止油污扩散,同时迅速用吸油毡吸油,以减轻对周围 水体及下游取水口水质,确保下游饮用供水安全。 (3)施工船舶废污水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污染源分析,本工程施工船舶废水产生量为 0.28t/d,112t/施工期;施 工人员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为 2.24m3/d,896m3/施工疏浚期。 根据交通部 2005 年 11 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 理规定》第二十八、第二十九条的有关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17 年 6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 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船舶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 适应的处理装置或者储存容器。任何船舶不得向内河水域排放不符合排放标准 的生活污水。船舶排放船舶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标准 及要求。不符合排放标准和要求的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 单位接收处理,不得任意排放。 因此,本项目施工船舶应分别配置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贮存装置,舱底油 污水储存装置做铅封处理,采取上岸处理的方式,委托有资质单位接收处理, 严禁排入水体。 ( 4) 生 活 污 水 影 响 分 析 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为 4.8m3/d,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就 近民房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管网。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和施工生活区撤离,污 染源即消失,对环境的影响即结束,因此,施工期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不大。 136 (5)临时堆放场淋沥水 临时堆放场地面采取硬化防渗措施,临时堆放场淋沥水经收集后排入三级沉 淀水池,用于抑尘洒水。 由于项目主要在枯水期进行,本项目临时堆放场淋沥水经沉淀后用于场地 抑尘洒水可行。 ( 7)疏浚作业扰动底泥的重金属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河段现状监测资料,各监测点中有重金属物质均达到《土壤环境 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标准,底泥质量 良好。 河道疏浚作业扰动底泥,释放出来的重金属的含量十分有限,在水力作用 下很快稀释,对局部水域之中的重金属浓度有所贡献的范围一般在 50m 以内,不会造 成河道疏浚下游重金属超标污染,更不会影响到下游水体水质。 本工程施工扰动过程包括围堰的修建以及河道内的疏浚等。 项目修建少量围堰, 围堰施工对河道 SS 浓度增加量较小,扩散范围有限,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区域较小。河 道疏浚施工过程会引起局部水域泥沙的再悬浮,从而引起 SS 的增加。由于疏浚 施工主要在枯水期,流速相对较小,因此河道疏浚扰动底泥只会短期内使小范围 水体悬浮物有所超标,总体来看,产生的 SS 不会对水体水质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经过 一段时间的沉淀,水体中的 SS 可恢复到接近原有水平。 (8)施工期间废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分析 根据项目工程分析,项目施工期间废水主要有施工机械及车辆清洗废水、施 工疏浚废水、施工船舶废水、临时堆放场淋沥水、生活污水等。施工机械冲洗废 水经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抑尘,施工船舶废水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临时堆放场淋 沥水经沉淀后用于降尘洒水,生活污水通过就近民房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当地污水 管网。因此正常情况下对贡江水体影响程度几乎为零,不影响贡江水体水质问题。 若在废水处理过程或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未经处理的各施工废水排入 河道内,根据类比同类项目分析,施工产生的悬浮物 SS、石油类等污染物影响范围为 污染点下游 200m 范围左右。未处理的施工废水事故性排放,可造成污染点地表 水的 SS 浓度达到 900mg/L、石油类浓度达到 20mg/L,影响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因 此未处理的施工废水禁止排入河内, 处理后废水均回用可防止废水地表水的影响。 137 6.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程度,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01-2016)中附录 A,将建设项目分为四类。根据导则中附录 A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本项目属于 A 水利—5、河湖整治工程,涉及 环境敏感区的编制报告书,列为℃类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表 6.3-1。 表 6.3-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项目类别 Ⅰ类项目 Ⅱ类项目 Ⅲ类项目 敏感 一 一 二 较敏感 一 二 三 不敏感 二 三 三 环境敏感程度 根据导则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确定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1)村庄居民饮用水的现状调查 经调查,项目地下水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内村庄目前均已饮用自来水,由自来 水厂供水。两岸村庄内仍留有原浅水井,仅用于日常清洗等,不再作为饮用水源 井。 (2)疏浚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不涉及地下水开采,疏浚高程为河床上的淤积沙丘,本次疏浚工程 依据设计方案进行疏浚活动不会影响流域的地下水水文情势,工程施工过程避 开汛期,禁止将船舶废水外排,在此基础上,项目施工不会影响区域地下水环 境。 6.4 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 6.4.1 施工噪声影响预测 ( 1) 主 要 噪 声 源 河道疏浚清淤过程中的主要噪声污染源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和施工作业噪声。 施工机械噪声由施工机械产生,主要有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疏浚船等, 噪声级基本在 85~98dB(A);施工作业噪声主要指一些零星的敲打声、施工人员 的吆喝声等,多为瞬间噪声。此外还有运输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这些噪声中 对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施工机械噪声。通过类比同类项目,施工期噪声源强详见 表 6.4-1。 138 表 6.4-1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源强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噪声源 装载机 挖掘机 清淤疏浚船 自卸汽车 筛沙机 测量距离 1m 1m 1m 1m 1m 噪声强度 dB(A) 98 95 85 90 88 ( 2) 环 境 噪 声 预 测 方 法 及 模 式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噪声。施工期噪声应满足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 施工设备都是点声源,其噪声预测模式为: 式中:Li 和 L0 分别为距离 Ri 和 R0 处的设备噪声级;ΔL 为障碍物、植物等产生的 附加衰减量。 对于多台施工机械对某个预测点的影响,应进行声级叠加,其预测模式为: 施工时噪声源包括各种装载机、挖掘机、疏浚船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 辆的噪声。根据同类项目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监测类比结果,按点源预测模式 计算得出的施工设备噪声影响范围见表 6.4-2。 表 6.4-2 主要施工机械不同距离噪声级 单位:dB(A) 机械名称 推土机 装载机 清淤疏浚船 自卸汽车 筛砂机 5m 84.0 81.0 71.0 76.0 72.0 20m 40m 60m 80m 72.0 66.0 62.4 59.9 69.0 63.0 59.4 56.9 59.0 53.0 49.4 46.9 64.0 58.0 54.4 51.9 60.0 54.0 50.5 47.8 100m 150m 200m 300m 58.0 54.5 52.0 48.5 55.0 51.5 49.0 45.5 45.0 41.5 39.0 35.5 50.0 46.5 44.0 40.5 46.1 42.6 40.3 36.7 500m 44.0 41.0 31.0 36.0 32.3 由上表的数据可知昼间施工机械噪声距施工场地 25m 以外,昼间可达到《建筑 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要求(昼间≤70dB(A))。 夜间施工机械噪声距施工场地 110m 以外,夜间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 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要求(夜间≤55dB(A))。施工期噪声对 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 据调查,项目夜间不施工,项目临时堆放场最近敏感点距离场地边界最近 23m,剩下的敏感点与各临时堆放场边界最近距离均大于 50m,超过了白天 25m 的 139 达标距离,临时堆放场将筛砂机以及需要推土机、装载机等主要噪声源的作业场 所设置在远离村庄一侧,经调整后主要噪声源距离敏感点的距离均在 45m 以上(大 于 25m ) , 各 敏 感 点 可 达 到 《 建 筑 施 工 场 界 环 境 噪 声 排 放 标 准 》 (GB12523-2011) 中 的 要 求 ( 昼 间 ≤70dB( A) ) 。 为了进一步避免噪声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合理安排施工 时间,禁止夜间施工,选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等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噪声排放。采用 一定措施后,施工噪声可减少 15~20dB(A),对周边村庄影响较小。 另外,本项目施工噪声属于短期污染行为,其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将随施 工活动的结束而消失。 6.4.2 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结束后,施工现场的所有机械设备将撤离,无产生噪声的设备, 因此,本项目运营期不会对项目区及周边声环境产生影响。 6.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6.5.1 施工期固废环境影响 施工期固体废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河道疏浚底泥、施工船舶检修物等; 另一部分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 ( 1) 疏 浚 物 本次拟对工程河道进行全面清障疏浚,主要措施为:将河中土丘、滩地及 岸边部分弃渣进行清理及疏浚开挖,疏浚河道长度 9.03km,疏浚方量 412.93 万 m³, 清淤固废中主要包含沙子、鹅卵石及淤泥。项目清淤固废运送至临时堆放场暂存 后由于都振堃建材有限公司清运处置。 ( 2) 施 工 期 生 活 垃 圾 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高峰人数约 50 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25kg/d。若不对 这些垃圾采取处理措施,将会对项目周边生态环境、水环境等造成危害,尤其 是一些白色污染垃圾将对环境产生较长时期的影响,难以消除。为了预防生活 垃圾对土壤、水环境、景观的危害,避免垃圾随意向河道倾倒,在施工过程中 生活垃圾要实行袋装化,定点堆放,及时清运,集中收集后定期交由当地环卫 部门,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处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 3) 施 工 船 舶 检 修 废 物 本项目施工作业期间,使用的施工船舶在日常维护过程中,会产生维修废物, 140 主要成份有油泥、金属等,由前述工程分析计算,得出施工船舶在施工期间产 生的维修废物总量约为 4t,这部分垃圾放置在临时堆放场的危废暂存间,由船舶修 理厂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处置,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不大。 ( 4 ) 清淤疏浚物 本项清淤目疏浚工程共产生疏浚物 412.93 万 m3,其中砂石 388.70 万 m3,淤 泥 24.23 万 m3。本工程产生的疏浚物在临时堆料场临时堆放后,交由于都振堃建 材有限公司进行处置。 本项目临时堆料场地面须进行硬化防渗处理。根据底泥现状监测结果,各 疏浚区底泥中的监测因子均可以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标准(试行)》(GB15618-2018)中表 1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因此在采 取严格防渗措施后淤泥堆场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 本工程淤泥运输将严格按照于都县有关渣土运输的有关规定, 选用性能良好、 车厢封闭较好、证件齐全的车辆,严格按照指定的线路行驶,清运路线应由环 境卫生管理部门会同交通管理部门确定,运输车辆按照规定线路行驶。做到运 输车辆不超载,车厢上部全部用篷布覆盖,避免运输过程中淤泥散落污染市区 道路及周边环境。同时需在淤泥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 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值班、组织路口交通。 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固废均可得到合理处置,不外排,对区域环境影 响较小。 通过上述处理措施,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本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 对环境影响较小。 6.5.2 运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不产生固体废物,但河道沿线偶有丢弃垃圾飘落至河里,因此, 为了维护河道内的水体卫生环境,当地主管部门应加强河道管理。本项目运营 期固体废物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 6.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6.1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本工程主要对贡江于都县境内河段进行清淤疏浚,工程无永久占地。清淤 疏浚物临时存放于 3 个临时堆放场,194000m2,占地类型为未利用沙滩地。工程建 141 设不会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造成明显改变。 6.6.2 对陆生植被的影响 1.施工期 ( 1) 对 植 被 类 型 的 影 响 疏浚范围临时占用河道与岸边沙地漫滩,其植被现状多为低矮灌草丛,其生 物多样性少,生态结构简单,生物量较少。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被征用土 地,在拟定征地协议以前己种植的青苗和己有的地上附着物,应当酌情给予补偿。 因此,建设单位在征用土地前应依据相关规定,明确补偿方式后,方可征用土地, 待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原地使用功能及植被类型。 ( 2) 对 物 种 多 样 性 的 影 响 根据现场调查,结合遥感解译,工程占地区植物种类主要包括杉木、马尾松、 枫香等乔木,短柄枹栎、美丽胡枝子、马桑、黄荆等灌木树种以及白茅、五节芒、 千里光、小白酒草、风轮菜、艾蒿、白车轴草、狗牙根等常见草本。工程占地 区植物种类匮乏,且均为当地常见种,在周边区域有广泛分布。工程建设不会 对区域植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 2.运营期 工程竣工后,提高了贡江河的防洪能力,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同时工 程运营将更好地保护沿岸林地、草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多样性、区域生态平衡, 减少淹没导致的植物生物量损失作用显著。 6.6.3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1.施工期 ( 1) 对 两 栖 动 物 的 影 响 评价区两栖爬行动物较少,共计 12 种。评价区无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分布,有江西 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 种:中华蟾蜍、黑斑侧褶蛙,无《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中列为级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无国家及自治区列入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特有 种。其中黑斑侧褶蛙、沼水蛙等静水型主要在评价区内的池塘、水库及稻田中生活, 中华蟾蜍,饰纹姬蛙、泽陆蛙和斑腿树蛙等陆栖型主要在评价区内离水源不远的 陆地上活动。工程对两栖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在靠近水体施工时,施工人员的生 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废水、废渣排放带来的局部生境污染,这些污染会导致水 142 质、水体酸碱度的变化及水域附近的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两栖类的生存环境 恶化,最终导致工程施工区域两栖类种群数量的减少,正常情况下本项目施工 废水及施工生活污水不外排。此外施工噪声,施工人员捕杀等也会驱赶这些两 栖类暂时远离施工区。但是,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当工程结束后,随着施工 人员人为干扰的消失以及水体自净作用的恢复,水体环境恢复到稳定水平后,这 种影响即会消失。 ( 2) 对 爬 行 动 物 的 影 响 评价区爬行动物共计 13 种,无国家和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无《中国生物多 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级危、濒危和易危的物种,有国家特有种山溪后棱蛇。 爬行动物一般在灌丛和石缝中产卵,繁殖期大都在春夏之际,有些生活在水里, 有些生活在陆地上的石缝灌丛中。 评价区爬行动物以灌丛石隙型为主,工程对其影响主要是占用部分生境、 施工噪声以及阻断活动通道等,但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因此其生存不会受到 威胁。 ( 3) 对 鸟 类 的 影 响 评价区目前发现鸟类共 43 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4 种,江西省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 18 种,无《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级危、濒危和易危的物 种,无特有种。主要为攀禽和鸣禽。其中,以鸣禽最多,包括雀形目所有种类, 共计27 种,如喜鹊、大山雀、麻雀等,它们在评价区内广泛分布。由于鸣禽多善于飞 翔,且评价区附近植被类型较为一致,使得这些鸟类在施工期容易找到替代生境, 工程对其直接影响不大,只局限于施工期缩减它们的生境与活动范围,施工噪 声及废气的污染。 评价区中的陆禽和攀禽包括灰胸竹鸡、山斑鸠、珠颈斑鸠、四声杜鹃、普通 翠鸟、黑枕绿啄木鸟等,它们主要在山林地和林缘村庄等处生活。工程施工对 其影响主要为人为猎捕、噪声及占用生境等。但其在评价区内可找到相同或类 似生境,本工程在施工期对其影响是暂时的。 ( 4) 兽 类 评价区共有兽类 17 种,生态类型主要为半地下生活型,主要包括黄鼬、鼬獾、 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中华竹鼠等。它们一般体型较小,主要在地面活动觅食,栖息、 避敌于洞穴中,有的也在地下寻找食物。少数种类如小家鼠与人类关系密切,喜欢在人 143 类活动范围如村落、菜地活动。 工程施工期间会占用一定林地和草地,会使兽类生境有一定缩减。兽类繁 殖一般在深山中,工程的施工将带来人为活动增多、施工噪声增加与废水废气 污染增多等弊端,使得评价区兽类生活环境有所缩减,但是在工程评价区及周 边存在大量兽类的替代生境,且兽类的活动能力较强,施工活动不会对其有大 的影响。 2.运营期 工程运营期对动物的影响很小。随着施工的结束,临时占地植被恢复、噪 声影响的消失、施工产生废弃物的消除,两栖、爬行类的数量将会恢复,鸟类、 兽类也会回到原来的区域活动。工程评价范围内野生动物的总体数量和密度不 会发生明显变化,其物种多样性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工程运营期对野生动物 的影响很小。 6.6.4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1.施工期 ( 1) 对 浮 游 生 物 的 影 响 浮游生物适宜生活在静水或缓流水中,在工程未修建时,评价区贡江干流 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以绿藻和硅藻为主。工程施工后主要为疏浚对底泥的 扰动,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且成线性。局部水生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影响,悬 浮物将降低局部河段水体透明度,影响阳光透射,使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暂 时降低,生产力减小,不利于藻类生长繁殖,数量和生物量减少。但这种影响是 暂时的,可逆的,在工程结束后,水体悬浮物减少,水体透明度增大,有利于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促进藻类繁殖,受影响河段藻类的数量可很快恢复到原有 水平。 工程施工对水体的扰动,以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生存 环境和食物来源受到影响,将导致水域中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的降低。高混浊 度对桡足类的影响则不如溞属明显,桡足类的镖水蚤、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和 裸腹溞比起其它甲壳类浮游动物能够更好的适应混浊环境,主要原因在于桡足 类的运动速度比较快,具有选择性摄食能力,可减少悬浮物增加所带来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浮游植物的减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浮游动物的食物来源, 144 如藻类中栅列藻、直链硅藻、隐藻、裸藻均为溞属较为普遍的食物,进而对浮 游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过量的悬浮物还会堵塞桡足类动物的食物过滤和消化 器官,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因工程结束,泥沙含 量减少,水深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原生动物、轮虫及 浮游甲壳动物的繁殖,从而逐步得以恢复。预计整治后河段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会有 所增加,但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 2) 对 底 栖 动 物 的 影 响 工程施工期间,大量的泥沙使局部河段河底由原来石砂、鹅卵石为主的底质, 通过覆盖变为泥沙为主,底栖动物生存空间有所缩小,底栖动物由着生水生昆 虫类变为耐污性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主的生态类型,且数量和生物量下降,甚 至在短时间内处于空白状态。由于施工期形成泥沙底质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 建设之前,底栖动物在正常运行后的一至两年内将受一定的影响。经过一段时 间的水流冲刷,尤其是洪水期的集中冲刷,河底泥沙底质会被水流冲刷带走, 底质逐步恢复,底栖动物也得到恢复。底栖动物的生态群落、种类和生物量的变 化规律逐渐恢复至现状。 ( 3) 对 鱼 类 的 影 响 施工过程中,河道清淤等水下作业对鱼类产生一定的直接影响,砸死、砸 伤鱼类或者迫使鱼类游离施工区。但由于施工期间较短且较分散,因此本工程 施工期间对鱼类是阶段性、局部性的影响;鱼类的游泳迁移能力使其主动避开 危险和逃离危险环境,本工程对鱼类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减小。 工程施工将占用部分水体,会影响到相关区域鱼类的活动栖息空间,可能 会短期内影响该区域鱼类栖息,但由于施工范围有限,不会对鱼类栖息造成较大 影响。施工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沉水植物等水生生物资源 等受到影响和限制,鱼类的运动和摄食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浮游植物群落 的变化将会影响浮 游 植物食性鱼类(如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时空分布; 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动可能 影 响水生昆虫食性、软体动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 (如鲤、青鱼等);同时在水域食物网中作为食物来源、处于较低营养级的小 型饵料鱼类会影响高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 施工期间,由于悬浮物增加,水体浊度增大,通过水流产生的输移、扩散 和沉降作用,悬浮颗粒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水域生态系统,会使水体透明度下 145 降、溶氧度降低,影响鱼类的栖息地生境。水体浊度增大,鱼体感官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鱼体运动摄食。水中悬浮物质含量过高时,悬浮颗粒会随着鱼类的呼吸而 进入鳃部,沉积在鳃瓣、鳃丝及鳃小片上,影响鱼类的滤水和呼吸功能。此外, 成鱼的游泳能力较强,施工作业造成的高浓度悬浮物质一般会使施工水域的成 鱼自动避开,可能导致施工区域成鱼资源量减少、渔场外移。而仔鱼、幼鱼及 鱼卵运动能力较弱,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 将直接或间接对鱼卵和仔稚鱼造成损伤。悬浮泥沙沉降后,泥沙对鱼卵的覆盖 作用使孵化率降低,同时泥沙沉降掩埋水底石砾、碎石及水底其它不规则的类似物, 可能影响鱼苗借以躲避敌害、提高成活率的天然庇护场所。 施工噪声也可能对河道内鱼类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鱼类能够辨别多种强度 和频率的声音信号,包括人为噪音、风浪声、雨声等,以此来与种群其他个体 进行信息交流、确定周围食物及敌人的存在及方位。强烈的噪声音影响鱼类辨别 声音信号,与此相关的觅食、攻击、保卫领域、防卫、生殖等行为活动会受到一定程 度的干扰,使其主动游离干扰区域。施工结束后噪声和悬浮物消失,对鱼类的不 利影响自然消失。施工影响河道底质形态,泥沙含量将有所增加,对底栖鱼类 的觅食活动有短时影响,在繁殖繁殖季节对石砾底质产卵场的产卵环境存在有 局部影响。粘性卵粘附在水生植物和石砾等上面,沉性卵折沉积在水体底部,水 底泥沙增加,覆盖掩埋部分活卵,降低其孵化率。 2.运营期 ( 1) 对 浮 游 生 物 的 影 响 在工程施工期结束之后, 施工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将很快恢复到施工前的状况, 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影响水域浮游植物将逐渐恢 复到原群落特征,工程运行后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小,浮游植物受影响程度不大, 在水化学条件没有明显改变的条件下,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恢复到原来水平。 由于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复原,加上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或改善, 在没有外界环境污染加剧和渔业资源量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浮游动物尤其是小 型浮游动物将很快恢复到原有水平。 ( 2) 对 底 栖 动 物 的 影 响 由于施工期形成局部泥沙底质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建设之前,底栖动物 在工程运行后的 1-2 年内将受一定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流冲刷,尤其是洪 146 水期的集中冲刷,河底泥沙底质会被水流冲刷带走,底质逐步恢复,底栖动物也得到恢复。 随着时间推移,生态效应作用将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平衡,工程仅改变了 部分河段的底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整体影响不大。底栖动物的生态群落、种 类和生物量的变化规律逐渐恢复至现状。 ( 3) 对 鱼 类 的 影 响 本工程实施后,有利于维持贡江河整体河势和生境格局,相应对鱼类索饵、 繁殖生境的稳定亦会产生有利影响。 6.6.5 水土流失影响 地表开挖及临时施工建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表扰动, 如果忽视水土保持工作, 在毫无约束的条件下随意破坏地貌、植被,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抚河 防洪压力,破坏城市基础设施。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是短期行为,因此本评价重点 在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水土流失发生时候等分析上,寻求合理的施工方案,以 尽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量。 本工程的实施有水土流失的影响既有推动恶化的影响, 又有减缓的有利影响。 ( 1) 加 剧 水 土 流 失 的 恶 化 影 响 本工程在临时设施建设中,一方面破坏原有土地的水土保持植被,另一方 面在施工过程中,地表裸露后被雨水冲刷,将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恶化水土流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清淤产生的底泥会在河道两岸有散落,在雨水的冲击下会发生水土流 失,且流失的是污染物,对环境有不利影响;在底泥外运过程中也会因洒落而造 成淤泥流失,并导致污染。 ℃拟整治河道草被层良好,具有过滤、渗透和净化雨水作用,具有保持水土 的良好功能。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土方开发,会导致清除部分草被层会导致大量泥 土进入河道,加剧河道水质污染;在清挖过程中,如遇雨水冲击会会造成大量的 水土流失; ℃在土方填筑过程中,由于土方用量比较大,防护措施还不完善,加剧表面和 边坡的水土流失; ℃路基开挖、弃土使得原有的土地结构收到破坏和改变,进而造成原土移位、 松散,原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改变土壤的可蚀性及植被状态,其土壤的 抗腐蚀性、抗雨水冲刷性降低,从而引起水土流失; 147 ℃底泥和土石方堆场,因弃土或淤泥未及时妥善处理,遇降雨而加剧水土流失。 因以上因素加剧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流失,土层变薄,进一步破坏土地构型,使得土壤发生层次缺失; ℃因土壤流失而造成其它生态环境破坏,如植被存活率降低。 ( 2) 减 缓 水 土 流 失 的 有 利 影 响 本工程由于有开挖和填方,地面植被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所采取的水土保 持绿化设施将在大约一年左右时间逐渐发挥作用,同时因为工程结束,工程区 临时占地绿化种植制备,其他水土保持措施也相继进行。因此,施工期引起的 水土流失现状有所改善,故运营期的水土侵蚀程度和水土流失量也将大大减少。且 根据现场踏勘,拟建项目沿线地势低平,高差相对较小,施工区域地表植被主要 为河滩和部分岸边区域,部分景观树木和野生灌草丛等,沿线地区内土壤植被 及水土保持情况相对较好,原生水土流失小,影响范围有限。减缓水土流失的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石笼宾格工艺固脚护坡后,减少了表土的裸露,加强了河岸的防护, 可大大减少水土流失。 ℃堤岸边坡种植草皮后,植物生长可保护地表不受雨水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堤岸附近坑洼处经回填并夯实后,可减少疏松土质的流失。 ℃河道整治后,河宽增加,过水面积增加,有利于防洪、行洪、排涝,减少因 洪水泛滥造成的河岸水土流失的影响。 6.6.6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本工程疏浚河段,属于水土流 失重点治理区,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有 关规定,本项目执行国家二级防治标准。 ( 1) 疏浚过 程 中的水 土流 失成因 分 析 疏浚过程中引起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为:临时堆放场的建设改变了临时占 地的地表形态,使原生地表受到扰动,或形成新的人造地形、地貌,从而导致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动,引起水土流失。 ( 2) 工 程 水 土 流 失 范 围 和 预 测 时 段 ℃水土流失范围 水土流失范围:临时堆放点。 148 ℃预测时段 水土流失预测从疏浚工作开始至疏浚工程结束,水土流失进行定量化预测, 定性分析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情况。 ( 4) 水 土 流 失 预 测 模 式 与 方 法 采用美国水土流失通用公式计算水土流失侵蚀模数计算水土流失情况,公 式如下: A=0.247×Re×Ke×Li×Si×Ct×P 式中:A——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 Re——年平均降雨侵蚀因子,反映降雨侵蚀能力的程度,MJ·mm/ (hm2 ·h·a); Ke——土壤可蚀性因子,反映土壤遭受侵蚀力的程度,t/hm2; Li——坡长因子,土壤流失量与特定长度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比率; Si——坡度因子,土壤流失量与特定坡度(9%)的地块的土壤流失量的 比率;Ct——地面的植物覆盖因子,土壤流失量与标准处理地块的流失量的 比率;I——地面坡度,km; P——侵蚀控制因子,土壤流失量同没有土壤保持措施的地块(顺坡犁翻的 最陡的坡地)的流失量的比率。 ℃降雨侵蚀力因子(Re) 疏浚区所在赣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Re=0.577H-5.766。其中,H 为年平均降雨量(以赣州市多年平均降雨量 1318.9mm 计),得 Re=755.2。 ℃土壤可蚀性因子(Ke)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可蚀性因子,其值可根据导则推荐的经验取值, 工程所在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上在 5%以下,以砂壤土为代表。从诺莫图中可 查得其土壤可蚀性因子为 0.28t/hm2,由于工程施工致使土壤表层遭到破坏,结构松散, 抗蚀力降低,故需乘以工程系数 1.3,则可得 Ke=0.28t/hm2*1.3=0.36t/hm2。 ℃地形因子(LiSi) 地形 因子由坡长因子(Li)和坡度因子(Si)复合而成,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L-坡长(m);i-坡面角度;m-坡降常数。 149 当 sini>5%时,m=0.5;当 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