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

碍人【AiRen]507 页 2.637 MB下载文档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
当前文档共50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汇编2017.doc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文学院 2017 年 8 月 目 录 一、学院平台课程 1.现代汉语……………………………………………………………………………3-8 2.古代汉语…………………………………………………………………………9-18 3.中国现代文学……………………………………………………………………19-35 4.中国当代文学……………………………………………………………………36-49 5.中国古代文学Ⅰ……………………………………………………………… 50-76 6.中国古代文学Ⅱ……………………………………………………………… 77-95 7.中国古代文学Ⅲ……………………………………………………………… 96-104 8.中国古代文学Ⅳ………………………………………………………………105-132 9.文书学……………………………………………………………………… 133-145 二、专业必修课程 1.写作……………………………………………………………………………146-161 2.文学概论………………………………………………………………………162-170 3.外国文学………………………………………………………………………171-178 4.语言学概论……………………………………………………………………179-189 5.美学……………………………………………………………………………190-195 6.中国近代文学…………………………………………………………………196-201 7.民间文学概论………………………………………………………………202-213 8.比较文学概论…………………………………………………………………214-218 9.世界名著影视欣赏……………………………………………………………219-237 10.学术论文写作………………………………………………………………238-245 三、专业选修课程 1.《诗经》 《楚辞》导读…………………………………………………………246-250 2.先秦诸子散文导读……………………………………………………………251-255 3.先秦历史散文导读…………………………………………………………256-261 4.中国学术史专题………………………………………………………………262-271 5.陇右文学研究………………………………………………………………272-279 6.古典文献学………………………………………………………………280-286 7.魏晋南北朝诗歌导读…………………………………………………………287-292 8.《史记》导读………………………………………………………………293-302 9.《文选》导读………………………………………………………………303-308 1 10.唐宋诗词导读………………………………………………………………309-314 11.中国古代戏剧研究…………………………………………………………315-329 12.中国神话研究………………………………………………………………330-333 13.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334-338 14.西方美学史………………………………………………………………339-344 15.西方文论导读………………………………………………………………345-351 16.中国古代文论导读…………………………………………………………352-358 17.《文心雕龙》导读…………………………………………………………359-364 18.电影理论与批评…………………………………………………………365-370 19.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371-375 20.中国新诗研究………………………………………………………………376-383 2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384-389 22.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390-395 23.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396-400 24.新时期文学研究…………………………………………………………401-406 25.逻辑学基础………………………………………………………………407-460 26.现代汉语专题研究…………………………………………………………461-421 27.古代汉语专题研究…………………………………………………………422-428 28.语言学专题研究…………………………………………………………429-434 29.外国文学经典导读…………………………………………………………435-438 30.西方现代派文学…………………………………………………………439-443 31.中外文学比较研究…………………………………………………………444-446 32.东方文学概观………………………………………………………………447-449 33.中国文化史专题…………………………………………………………450-453 34.民俗学概论………………………………………………………………454-7-459 35.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460-465 36.秘书学概论………………………………………………………………466-472 37.现代秘书实务………………………………………………………………473-478 38.档案管理学………………………………………………………………479-491 39.现代礼仪学………………………………………………………………492-506 2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和现代汉字等方面 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六部分,其中以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 为重点。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具体语言学。要 求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一方面要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准确、清楚的认识;一方 面要注意实践,同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分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4 2 第二章 语音 20 3 第一节:语音概说 2 4 第二节:声母 2 5 第三节:韵母 3 6 第四节:声调 3 7 第五节:音节 3 8 第六节:汉语拼音方案 2 9 第七节:音变 3 10 第八节:语调 2 汉字 8 12 第一节:汉字概说 2 13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 1 14 第三节:汉字的造字法 2 15 第四节:现代汉字结构 2 16 第五节: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1 词汇 16 18 第一节:词汇概说 2 19 第二节:词的结构 2 20 第三节:词义 3 21 第四节:同义词和反义词 3 22 第五节: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2 11 17 第三章 第四章 3 23 第六节:熟语 2 24 第七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规范 2 语法 36 26 第一节:语法概说 3 29 第二节:词类(上) 6 30 第三节:词类(下) 4 31 第四节:短语 6 32 第五节:句法成分 5 33 第六节:单句 6 34 第七节:单句的运用 3 35 第八节:复句 3 修辞 18 37 第一节:修辞概说 1 38 第二节:语音修辞 2 39 第三节:词语修辞 2 40 第四节:句子修辞 1 41 第五节:辞格 10 42 第六节:语体 2 25 36 第五章 第六章 合计 102 (五)教学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讲授与练习相结合,注重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 中来,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会收到比课下练习更显著的效果。任课教师每学期安排 2 到 3 次的 作业,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日常语言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的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比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语 音、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字的理论系统、知识要点具有比较完整、清晰而准确的理解。 2.考察学生运用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语言现象的能力。 考试要求: 1.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2.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黄伯荣、李炜主编,《现代汉语》 (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要点: 现代汉语的含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语的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推广普 4 通话的意义;课程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说(2 学时) 第二节:国家对语言文字的重视(1 学时) 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现代汉语的含义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了解方言与共同语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了解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和具体要求以及重要意义。 4.了解现代汉语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语 音 教学要点: 语音的性质;声母的描写;韵母的描写;调值和调类的区别;音节结构的分析;汉语拼音方案; 音变的几种类型;语调。 教学时数: 2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音概说(2 学时) 第二节:声母(2 学时) 第三节:韵母(3 学时) 第四节:声调(3 学时) 第五节:音节(3 学时) 第六节:汉语拼音方案(2 学时) 第七节:音变(3 学时) 第八节:语调(2 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语音的属性,熟悉发音器官的构造。 2.能够对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进行描写,并了解韵母的分类。 3.掌握调值和调类的关系。 5 4.能够分析和拼写普通话音节,了解汉语拼音与音节分析的关系。 5.掌握几种音变的规律,并能正确发音。 6.掌握普通话与方言语音的对应规律,能够针对自身的方音特点有效地纠正方音、说好普通话。 第三章 文 字 教学要点: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结构特点;正确使用规范汉字。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字概说(2 学时)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1 学时) 第三节:汉字的造字法 (2 学时) 第四节:现代汉字结构(2 学时) 第五节: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2.能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 3.掌握一些疑难字的书写笔顺。 4.了解社会用字的现状,能够使用规范汉字。 第四章 词 汇 教学要点: 词汇单位;语素的识别和分类;词的结构;词义;同义词和反义词;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 变化。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词汇概说(2 学时) 第二节:词的结构(2 学时) 第三节:词义(3 学时) 第四节:同义词和反义词(3 学时) 6 第五节: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2 学时) 第六节:熟语(2 学时) 第七节: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规范(2 学时) 考核要求: 1.能够鉴别语素、词和短语。 2.掌握词的结构类型。 3.能够辨析同义词,识别不同类型的反义词。 4.能够准确辨别多义词和同音词。 5.掌握词义的 3 种特性,了解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 6.掌握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 7.掌握词汇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语 法 教学要点: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原则;各类词的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及其类型;分析句子的方法。 教学时数: 3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语法概说(3 学时) 第二节:词类(上)(6 学时) 第三节:词类(下)(4 学时) 第四节:短语(6 学时) 第五节:句法成分(5 学时) 第六节:单句(6 学时) 第七节:单句的运用(3 学时) 第八节:复句(3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各词类的主要语法特点,进而具有确定一个具体词词性的能力。 2.能够分析复杂短语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并能用恰当的图形把分析的结果准确表示出来, 。 3.掌握句型分析的依据、方法、程序,正确地确定具体句子所属的句型,使用正确方法和规范 符号准确分析句子的各种类型。 4.理解复句与单句的主要差异,并能识别不同复句的类型。 7 第六章 修 辞 教学要点: 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修辞与语言三要素;常见修辞格;语体。 教学时数: 1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修辞概说(1 学时) 第二节:语音修辞(2 学时) 第三节:词语修辞(2 学时) 第四节:句子修辞(1 学时) 第五节:辞格(10 学时) 第六节:语体(2 学时) 考核要求: 1.理解修辞和语境的关系。 2.掌握从语音、词语和语法等方面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3.掌握每一类辞格的构成特点和作用,能够辨析相关辞格。 4.掌握各类语体的特点。 三、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现代汉语》 (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版。 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版。 3.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4.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配以电子激光笔辅助操作,教学效果会更好。多媒体课件一定 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才能体现出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细,每张幻灯片的字数不宜过多,字号不宜过小,字体要有所变化,颜 色搭配要合理,必要时,可通过超链接而链接到其他页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工具 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掌握有关汉字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汉字的构造方式;具有阅读、分析、讲解文言文和分析讲 解常用汉字结构(主要是繁体字)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古代汉语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生对古汉语感性知识把握。学习古汉语和学习其他语言一样,没有 较多的感性知识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感性知识越丰富、越具体、越多样化,进步就会越快。文选 主要是讲授唐代以前的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 通论部分的设置旨在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 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学习理论知 识可以帮助学员掌握古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 常用词部分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把握一千多个常用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为系统地阅读古书扫清 大部分文字障碍。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第一单元 文选 14 3 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4 4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3 5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3 6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4 7 第二单元 文选 8 9 8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9 10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单元 文选 11 8 4 16 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1 12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2 13 (九)否定句,否定词 2 14 (十)疑问句,疑问词 1 15 第四单元 文选 16 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17 18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第五单元 文选 19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六单元 文选 22 24 3 5 2 12 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23 3 9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20 21 6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七单元 文选 4 4 4 25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4 26 (十六)古书的注解(下) 4 27 第八单元 文选 8 28 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2 29 (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 2 合计 144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及实物参观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古代汉语方面 的语感。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 4 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 章。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⒉检测学生运用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分析说明一般难易程度的文言文材料中相关语言现象的能力 和阅读古书的初步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一)—(四),中华书局,1999 年第 3 版。 二、本文 10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研究内容:文言和古白话。理论体系: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 工具书使用及古代文化常识等。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阅读,阅读消化理论;讲 解与练习相结合。 考核要求: 古代汉语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第一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左传》文选 3—5 篇;讲授《通论》(一) —(四);结合课文重点分析《常用词》 (一) 。 教学时数: 2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14 学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4 学时) 《齐桓公伐楚》(2 学时) 《晋灵公不君》(4 学时) 《齐晋鞌之战》(4 学时)) 二、通论(14 学时):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4 学时)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3 学时)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3 学时)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4 学时) 考核要求: 1.最少背诵《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齐晋鞌之战》三篇。解释和翻译本单元所讲其他 各篇。 2.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或古今意义的差别:言语访请谏舍次如侵袭亡逐及执免享者薦图 虞勤乏贰姑女防城池田。 11 3.了解常用字典辞书的编排及查检方法;掌握《通论》(四)所举例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掌握《通 论》(二)所举词例古今意义的差异,能区别常用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了解有关古代汉语词 汇的基本理论。 4. 能标点、翻译较浅近的文言文。 第二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战国策》文选 2—4 篇;讲授《通论》(五)、(六);结合课文重点讲解《常用词》(二)。 详细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讲解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区别。 教学时数: 20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8 学时):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3 学时) 《庄辛说楚襄王》(3 学时) 《触詟说赵太后》 (2 学时) 二、通论(12 学时): (五)汉字的构造(8 学时)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4 学时) 考核要求: 1.熟读、解释、翻译本单元所有文选。 2.掌握下常用词的基本意义:辞谢责属去违即就趋引却约解给会习疾病饿厌衰微强固再三后息。 3.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方式;掌握“六书”理论;能分析常用汉字的结构。 4.能区分古今字和异体字。 5.会写常见汉字的繁体和异体。 6.能标点、翻译一般文言文。 第三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一定数量的《论语》和《礼记》篇目;结合课文学习重点讲读《常用词》(三);详细讲读 《通论》(七)至(十)。 教学时数: 12 2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16 学时): 《论语》:必讲篇目《侍坐》《季氏》,其他由任课老师根据情况自定; 《礼记》:《教学相长》 《博学》 《诚意》《苛政猛于虎》 。 二、通论(6 学时): (七)判断句,也字(1 学时)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2 学时) (九)否定句,否定词(2 学时) (十)疑问句,疑问词(1 学时) 考核要求: 1.本单元必讲篇目必须背诵;《论语》文选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增加一些背诵篇目,所讲 篇目必须能解释、翻译。 2.结合课文学习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示见憾怒愤拱窃诛脩讲御右盗贼社稷文质 色臭。 3.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掌握“也”字的基本用法。 4.掌握古汉语双宾语句、被动句、动量表达法的特点。掌握“矣”字,“焉”字的基本用法。 5.掌握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其语法条件。 6.掌握古汉语中否定词、疑问词的基本用法。 7.能标点、翻译一般文言文,并能解释其中有一定难度的词和特殊的语法现象。 第四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孟子》文选 2-3 篇;结合课文学习重点讲读《常用词》(四);详细讲授《通论》(十一) 至(十二)。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 (6 学时): 《孟子》:《许行》(5 学时) 《舜发于畎亩之中》(1 学时) 二、通论(6 学时): 13 (十一)词类的活用(3 学时)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3 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舜发于畎亩之中》 ,其他篇目要能解释、翻译。 2.结合课文学习,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之适逸偪决治树艺保爱诚淫凶饑孰鍾倍 数宫旅徒年岁。 3.掌握词类活用的概念、类型,并能识别一般文献中的活用现象。 4.掌握古汉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及所、者的基本用法;了解古汉语人称代词用得较少的原因; 说明“者”字与“所”字结构的区别。 5.能标点、翻译较难的文言文,并解释其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第五单元 教学重点: 讲读一定数量的诸子散文篇章,结合课文学习讲解《常用词》(五),讲解《通论》(十三)和(十 四)。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9 学时): 《老子》四章(2 学时) 《庄子》:《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6 学 时) 《吕氏春秋》:《察传》(1 学时) 二、通论(7 学时): (十三)连词,介词(5 学时)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2 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老子》四章,《庄子》部分的《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 风》、 《曹商使秦》。其他篇章要能解释、翻译。 2.掌握下列常用词的基本意义:说劝市假因为致得益完陈穷夷已必什伯晦朔世期官吏果实。 3.掌握连词而、以、且、则等的主要用法;掌握介词以、于(於)、为、与、之的主要用法。 4.掌握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唯的主要作用。 14 5.掌握词头有、其、于、薄及词尾然、乎、焉、尔等的主要作用。 6.能标点、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第六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能代表《诗经》常见韵例的诗 6—10 首,详细讲练归纳《诗经》韵类的方法,说明各大家 研究的主要成果。讲明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的概念,并分析一定数量的用例。 教学时数: 20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 (12 学时): 《诗经》:《关睢》《卷耳》 《桃天》 《芣苡》《北门》 《静女》《黍离》 二、通论(8 学时): (十五)《诗经》的用韵(4 学时)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4 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所讲《诗经》篇目,并能解释其词句,分析其用韵情况。 2.能举例说明《诗经》的韵例,能简单说明前人研究《诗经》时代韵类的成果。 3.了解三十六字母和古声三十二纽。 4.能分析判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现象,掌握“联绵字”的特点。 5.能标点、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6、自读《常用词》(六) ,了解其基本意义。 第七单元 教学要点: 简要说明古书注解的必要性;说明我国历代古注的大致情况;介绍《十三经注疏》中各经的注 者和疏者;介绍经书注释的一般体例;介绍古代著名注释家的重要成就;简明介绍古书注解的常用 术语和类型。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4 学时): 《楚辞》:《山鬼》(2 学时) 15 《卜居》(2 学时) 二、通论(8 学时): (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4 学时) (十六)古书的注解(下) (4 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历代古书注解的大致情况。 2.记住《十三经注疏》中各经的名称,并熟悉《诗经》 、《左传》 、 《论语》、 《孟子》 、《尔雅》的 注者和疏者。记住《经典释文》的作者和及其所注各书的名称。 3.解释下列词语: 正义 传 笺 集解 章句 谓之 之言 读为 读曰 读若 读如 如字 衍文 脱文 之为言 4.标点、解释古文献及其较浅近的注解,并根据所给内容解释一些相关问题。 5.了解历代著名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如毛亨的《诗毛氏传》 、郑玄的《三礼注》 、孔颖达的《五 经正义》、李善的《文选注》、朱熹的《诗集传》、《周易正义》、《四书集注》等,陈奂的《诗毛氏传 疏》、马瑞辰的《诗毛氏传笺通释》以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念孙《广雅疏证》 、《读书杂志》 、 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阮元的《十三经校勘记》等。 6.自读《常用词》(七) ,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第八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适当数量的《史记》、《汉书》文选,使学生了解记传体历史散文的特点,并结合文选学习 讲解一定数量的常用词,介绍一些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选(8 学时): 《史记》:《淮阴侯列传》(5 学时)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3 学时) 二、通论(4 学时): (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课外自读) 天文 历法 乐律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课外自读) 16 地理 职官 科举 (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课外自读) 姓名 礼俗 宗法 (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课外自读) 宫室 车马 饮食 衣饰 什物 (以上知识及有关古代文体的常识可结合各单元文选教学的相关内容做简单介绍。 ) (二十四)古书的句读(2 学时) (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2 学时) 考核要求: 1.熟读所讲文选,能解释、翻译之。 2.一般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如风师、雨师、云师、日御、月御等的名称;七政(七矅)、二十八 宿、天垣、北斗、十二次、分野、阴历、阳历、平年、闰年、四时、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六 十甲子、一天之内各时段的名称、十二时辰、三正、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五音、十二律、九州、 各级行政机构及官职的名称、有关科举的一般常识。 3.掌握古书句读、古代汉语修辞的基本知识。 4.自读《常用词》(八) ,了解各词的基本意义。 三、参考书目: 1.王宁主编, 《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年版。 2.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 2000 年第 2 版。 3.唐兰,《中国文学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4.王力,《汉语音韵》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5.陆宗达,《训诂简论》 ,北京出版社 1980 年版。 6.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7.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 ,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8.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讲稿》,语文出版社 2007 年年版。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1990 年第 2 版。 1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第 2 版。 12.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13.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 14.赵逵夫,《屈骚探幽》,巴蜀书社 2004 年版。 17 15.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1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1983 年 1 版。 17.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18.彭铎, 《文言文校读》,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的实践性强,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 体课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注意把知识传授和实际操练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要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照“片”宣科。 18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为主要内容,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 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丰富知识,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演变趋势以及每阶段 各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兴衰及特点和影响。 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为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现代化所发挥的巨大作 用,受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熏陶,树立起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兼容并包的胸怀, 养成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内容 讲授 1917 年“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到 1949 年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创作成就。它是用现 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要求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 础知识,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 名著,培养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过渡期的文学创作 2 2 第二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4 3 第三章 鲁迅(一) 6 4 第四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6 5 第五章 郭沫若 4 6 第六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6 7 第七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4 8 第八章 4 9 第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2 10 第十章 4 11 第十一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茅盾 老舍 4 19 12 第十二章 巴金 4 13 第十三章 沈从文 4 14 第十四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4 15 第十五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4 16 第十六章 鲁迅(二) 4 17 第十七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2 18 第十八章 曹禺 4 19 第十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2 20 第二十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2 21 第二十一章 赵树理 4 22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4 23 第二十三章 艾青 2 24 第二十四章 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4 25 第二十五章 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2 26 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2 第二十七章 台湾省的现代文学创作 2 27 合计 108 (五)教学方式 1.教师主要讲授中国 20 世纪初至 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潮流的演变和规律, 突出对作家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文本分析,着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 2.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指定必读和选读的作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作品。应结合 重要章节的讲授,提出思考题,或组织作家作品讨论,或布置专题书面作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业每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作业形式建议以小论文为主,或分析具体作家作品, 或论述某种具体文学现象,着重培养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检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掌握 2.检查学生作家作品和有关文学史现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要求: 4.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为 2 课时。试题的编制原则,应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 能力为主,在 100 分的试题内,一般常识性试题所占比重以不超出 30 分为宜,综合分析类试题应占 到 40 分左右。 (七) 选用教材 20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过渡期的文学创作 教学要点 : 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晚清以来的文字革新运动 第三节 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繁荣 考核要求 1.识记: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20 世纪初期的文学创作 2.领会: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 第二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教学要点: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讲解标志文学革命的开端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的斗争过程,新 文学阵营的分化。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成立,重点介绍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 第三节 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等文学团体 第四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重点介绍胡适、周作人的文论。 第五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21 体现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考核要求: 1. 识记:文学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文章的发表,主要文学团体的成立。 2. 领会:文学革命的意义。 3. 理解: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第三章 鲁迅(一) 教学要点: 鲁迅前期小说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鲁迅前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 说的结构框架,看/被看与“归乡”等多种叙事模式,“白描”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鲁迅前期小 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野草》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 第三节 散文集《朝花夕拾》 考核要求: 1. 识记:鲁迅生平、主要作品。 2. 领会:鲁迅创作的意义。 3. 综合分析:能够分析鲁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第四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教学要点: 写实的人生派与郁达夫等人的抒情小说。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小说 重点讲解叶绍钧、许地山的创作。 22 第二节 乡土小说与王鲁彦、台静农、废名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抒情小说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第四节 通俗小说(一) 通俗小说的概念,民国旧派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作家作品。 2. 领会:不同流派的主要特点。 第五章 郭沫若 教学要点: 《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郭沫若的主要诗歌作品,重点讲解《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观念与创作成就 考核要求: 1. 识记:郭沫若的主要作品。 2. 领会:《女神》的杰出意义。 3. 综合运用:能够赏析郭沫若的诗歌作品。 第六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教学要点: 胡适与他的《尝试集》、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 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创作,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第二节 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 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冰心、宗白华的“小诗”创作;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23 第三节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 新月派的美学主张与创作特色,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早期象征诗派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李金发诗歌的创作得失,蒋光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2. 领会:不同流派的特点。 3. 综合分析:能够赏析冯至、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第七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教学要点: 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创作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杂文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作家 第二节 周作人与“语丝”派散文作家 “语丝体”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朱自清、冰心与文研会作家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寄小读者》的内容与特色 第四节 创造社和“现代评论” 派散文 郁达夫、郭沫若、陈西滢等人的散文创作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作家作品。 2. 领会:区分不同团体的风格。 3. 分析:能够分析周作人、朱自清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教学要点: 24 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话剧的引入和“文明新戏”的兴衰 春柳社、进化团的话剧演出活动,“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的兴衰。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五四文学先驱对中国旧戏的否定,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 “爱美剧” 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爱美剧”的概念,提倡“爱美剧”的出发点, 第四节 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作家作品。 2. 领会:理解中国早期话剧发展的历史进程。 3. 掌握:田汉、丁西林的剧作特点。 第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教学要点: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与“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内容,“左联” 的成立, “左联” 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第二节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两大思潮的对立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相对五四时期而言,三十年代文学在创作思维、写作题材、文学形式各方面的变化,左翼文学、京 派、海派等几个文学潮流并存的局面。 考核要求: 25 1. 识记:文艺思潮的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 2. 领会: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 第十章 茅盾 教学要点: 茅盾小说创作艺术成就,《子夜》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文学理论工作到小说创作 第二节 茅盾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节 茅盾小说艺术成就 历史性的题材内容,宏大的结构框架,塑造系列人物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长篇小说《子夜》 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考核要求: 1. 识记:茅盾生平与主要作品。 2. 领会: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3. 综合分析: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十一章 老舍 教学要点: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骆驼祥子》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概况 第二节 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京味”与幽默。 第三节 《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6 考核要求: 4. 识记:老舍生平与主要作品。 5. 领会: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6. 综合分析: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十二章 巴金 教学要点: 《家》的杰出成就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前期小说创作 第二节 长篇小说《家》的杰出成就 《家》的反封建意义,杰出的艺术手法。 第三节 后期小说创作 考核要求: 1. 识记:巴金生平与主要作品。 2. 领会: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3. 综合分析: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十三章 沈从文 教学要点: 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和艺术追求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况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 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 考核要求: 1. 识记: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27 2. 领会:沈从文的艺术追求。 3. 综合分析:能够分析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第十四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教学要点: 丁玲、张天翼、沙汀、萧红、废名的创作, “京派”和“新感觉派”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左联”和左翼小说 (1) 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创作。 (2) 叶紫、柔石、胡也频的创作。 (3) 丁玲的创作。 (4) 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 (5) “二萧”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第二节“京派”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废名、萧乾、芦焚等人的创作,李劼人的创作。 第三节 海派的创作 重点介绍新感觉派的创作。 第四节 通俗小说(二) 1.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2.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3.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考核要求: 1. 识记:了解各流派主要作家作品。 2. 领会:不同流派的创作特点。 第十五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教学要点: 戴望舒、臧克家的创作, 28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第二节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第三节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第四节 臧克家等人的诗歌创作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诗人的作品。 2. 领会:不同流派的创作特点。 3. 掌握:较熟练地掌握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特点。 第十六章 鲁迅(二) 教学要点: 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2.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3.鲁迅后期小说《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考核要求: 1. 识记:鲁迅主要杂文作品。 2. 领会:鲁迅杂文创作的背景。 3. 掌握: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第十七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教学要点: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京派”散文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29 第一节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第二节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第三节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第四节 报告文学与游记的丰收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作要作家作品。 2. 领会:不同流派散文的特点。 第十八章 曹禺 教学要点: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禺生平与剧作概观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早期剧作《雷雨》 第四节 《北京人》与《家》 考核要求: 1. 识记:曹禺的主要作品。 2. 领会:曹禺作品的艺术特点。 3. 综合分析:能够分析曹禺作品《雷雨》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十九章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教学要点: 田汉、洪深、夏衍的剧作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 第二节 田汉、洪深的新剧作 30 第三节 夏衍、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作家作品。 2. 领会:田汉、洪深、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教学要点: 《讲话》的核心内容,主要文学思潮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创作趋势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及新的文艺方针的确立 《讲话》的核心内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 第三节 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 题的讨论 考核要求: 1. 识记:《讲话》发表的时间、 《讲话》的主体内容,四十年代主要的文艺思潮与论争。 2. 领会: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几种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二十一章 赵树理 教学要点: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节 赵树理小说的题材与内容 第三节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 考核要求: 31 1. 识记:赵树理的主要作品。 2.领会: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 3.综合分析:能够独立赏析赵树理的作品。 第二十二章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教学要点: 张天翼、张爱玲、钱钟书、沙汀、孙犁的小说创作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暴露与讽喻(理解)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沙汀的“三记”等。 第二节 体验与追忆(理解) “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 通俗与先锋(掌握) 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等人的创作。 第四节 现实与民间 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 第五节 通俗小说(三)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各种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作家作品。 2. 领会:各种类型小说的创作特点。 第二十三章 教学要点: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艾青的历史地位 32 艾青 第二节 艾青诗歌的题材选择 第三节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 考核要求: 1. 识记:艾青的主要诗歌作品。 2.领会: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 3.综合应用:能够结合艾青的创作特点分析艾青的诗歌。 第二十四章 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教学要点: 七月诗派、九叶诗派、民歌体叙事诗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七月诗派”的创作 第二节 冯至等校园诗人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第三节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 第四节 国统区讽刺诗的兴盛 《马凡陀的山歌》等代表作品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2. 领会: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 第二十五章 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教学要点: 报告文学与多种风格的散文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勃兴 第二节 继承鲁迅风格的散文 33 第三节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作家作品。 2. 领会: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 第二十六章 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教学要点: 历史剧与民族新歌剧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战短剧的风行 第二节 历史剧的兴盛 第三节 讽刺喜剧的蓬勃发展 第四节 新秧歌剧与民族新歌剧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戏剧作品。 2. 领会:各类作家的不同风格。 第二十七章 台湾省的现代文学创作 教学要点: 赖和、杨逵的文学创作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台湾省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三个时期:草创期、创作期、凋零期。 第二节 台湾省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 赖和、杨逵、吴浊流等人的文学创作。 考核要求: 1. 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作家作品。 34 2. 领会:台湾省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三、 参考书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所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钱谷融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 年版。 3.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5 月版。 4.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8 月版。 5. 乐黛云、王宁主编《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版。 6.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 1997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学科内容有不少与影视艺术相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尽量使用投影、录像、电 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3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建国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的 一门核心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2、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各个历 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3、系统了解建国以来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以 及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4、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文学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研究现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总体课时安排,本课程主要讲授 1949 年以来大陆地区的文 学发展。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学暂列为选修课程内容.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上编 建国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文学 24 2 第一章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 4 3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和 50 年代前期的文艺运动 2 4 第二节 50 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的文艺运动 2 5 第二章 十七年的诗歌 4 6 第一节 概说 2 7 第二节 主要诗歌群体的创作 2 8 第三章 十七年的小说 8 9 第一节 概说 2 10 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 4 11 第三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 2 12 第四章 十七年的散文 2 13 第一节 概说 1 14 第二节 主要作家、作品 1 15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文学 2 16 第一节 概说 1 17 第二节 老舍及其{茶馆》 1 18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 4 19 下编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 30 20 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4 21 第一节 概说 2 36 22 23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2 8 24 第一节 归来的歌 1 25 第二节 朦胧诗 3 26 第三节 后新诗潮 4 27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14 28 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2 29 第二节 城市改革文学与农村生活小说 2 30 第三节 风俗文化小说与寻根文学 2 31 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尝试与先锋小说 4 32 第五节 都市生态与新写实小说 2 33 第六节 “女性文学”与女作家的创作 2 34 第九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2 35 第一节 新时期散文概况 1 36 第二节 重要散文作家的创作 1 37 第十章 第十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影视文学 2 38 第一节 戏剧与影视文学走势 1 39 第二节 高行健的剧作 新时期的京华风俗戏 1 合计 54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要求恰当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要突出脉络和重点,对学生的 学习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并要求结合实际,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检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解读能力。 考试要求: 采用闭卷方式,以能力考查为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查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 37 二、本 文 导 言 教学要点: 当代文学的范畴、性质和发展阶段;当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课程特点与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开始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1949 年 7 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为 它的正式出场做出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当代文学是广义的中国现代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 代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与中国当代社会现实有着特殊的紧密关系,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均与中 国当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这些阶段的划分也与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对于文学 传统的态度,前后颇有差异。前期主要继承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的传统,对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 的学习和继承主要择取那些符合当时意识形态的部分;后期则逐步恢复了“五四”文学那种开放的 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容忽视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经验 教训。 课程特点及学习方法。 考核要点: 1.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 2.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 上编 建国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文学 第一章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 教学要点: 主要的文艺运动; 文艺思想的演进轨迹; 应记取的教训。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和 50 年代前期的文艺运动(2 学时)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的大会师。周恩来的政治报告。郭沫若、茅盾、周扬的报告。 38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确立。中国文联与中国作协的成立。会议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文代会的召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提出和确定。 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的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文学任务的提出。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 会议。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武训传》的思想内容。批判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出版。批判的 展开.批判的意义。以政治性批判解决学术问题的不良影响。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与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问题.胡风问题的历史根源。胡风的 《三十万言书》。对胡风及有关人士的错误对待。胡风案的惨痛后果及其纠正。 第二节 50 年代中后期至“文革”时期的文艺运动(2 学时)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方针的基本精神和重大意义。 “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出现的 新气象。 文艺界的“反右”。不良后果和深刻教训。 新民歌运动与《红旗歌谣》 。文艺界的大跃进和浮夸风。革命回忆录和“三史”的写作。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和讨论。关于新诗发展道路问题的讨论。 对所谓“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发扬艺术民主,尊重创作规律 问题的论述。意义。 有关文艺政策调整的一系列会议、讲话和政策(《文艺八条》)。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阶级斗争问题的再度强调。 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 。 文艺批评中“左”的倾向的发展。 江青、康生等在文艺领域的阴谋活动。对小说《刘志丹》的政治诬陷。 “大写十三年”口号的提出及其用意。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 “三突出”创作原则。 文艺工作者的抵制和斗争。 考核要求: 1.了解各阶段主要文艺运动的起因、内容及影响。应记取的教训; 2.对建国初期文艺运动进行再评价; 3.了解第一次文代会、“双百”方针、 “两结合”手法、大跃进民歌、 “三突出”原则; 4.概括 50~70 年代的文学观念。 第二章 十七年的诗歌 教学要点: 诗歌流变的大体轨迹; 39 50 年代形成的几种主要抒情方式; 代表诗人的创作特征。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2 学时) 十七年诗歌的颂歌倾向。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 老一代诗人的艺术困境及创作努力。七月派和九叶派的失落。 《阿诗玛》等民间叙事诗的发掘整理。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 第二节 主要诗歌群体的创作(2 学时) 1.李季、闻捷及“写实”倾向 李季建国后的诗歌创作。“石油诗”。 《杨高传》 。 闻捷的生平和创作。 《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复仇的火焰》。 2.郭小川、贺敬之与政治抒情诗 当代中国的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的生平与创作。叙事诗的内容与思想深度。抒情诗的艺术特点。诗歌形式探索与“新 辞赋体” 。郭小川诗歌的时代意义。 贺敬之的生平与创作。大型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的重大社会意义。《回延 安》等较短小的抒情诗。楼梯诗。 郭小川、贺敬之诗歌美学追求的诗歌史意义。 3.李瑛、公刘等新一代诗人的创作。 考核要求: 1.了解各阶段诗歌的特征和主要诗人诗作; 2.掌握 50 年代形成的几种抒情方式及代表诗人的创作; 3.把握《复仇的火焰》、 《杨高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 十七年的小说 教学要点: 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整体风貌; 主要作家、作品; 主流之外的创作。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2 学时) 40 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农村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工业题材的小 说。其他题材的小说。 十七年小说的艺术追求与成就。长篇小说创作概况。短篇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点。 十七年小说的局限与不足。 第二节 长篇小说创作(4 学时) 1.杜鹏程、吴强、曲波等的创作 革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孙犁的《风云初记》。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 《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 。《红岩》 。 2.柳青、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 农村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赵树理的《三里湾》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 柳青的生活与创作思想。从《种谷记》 、《铜墙铁壁》到《皇甫村三年》。 《创业史》的深厚思想内容和宏大艺术构思。《创业史》(第一部)故事的广阔历史背景与复 杂社会内容。梁生宝、梁三老汉及“虾蟆滩三大能人”的典型意义。 《创业史》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与理想主义色彩。 浩然的《艳阳天》。 十七年农村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历史认识问题。 3.梁斌的《红旗谱》 、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欧阳山的《三家巷》 。 梁斌的生活道路与《红旗谱》故事的酝酿成形。 《红旗谱》对中国农民革命历史性转变的艺 术展现。朱老忠形象的典型意义。梁斌融合东西方小说艺术的尝试及其意义。 杨沫的生活道路与《青春之歌》的创作。《青春之歌》的内容。林道静形象及林道静道路的 典型意义。对《青春之歌》中有关小资产阶级倾向等问题的反思。 《三家巷》在人物塑造、表述方式上的特殊意义。 4.《上海的早晨》 、《李自成》 第三节 中短篇小说创作(2 学时) 1.路翎、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的创作 十七年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和《初雪》。 峻青小说的思想艺术追求和风格特点。王愿坚小说的思想艺术追求和风格特点。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百合花》。 2. “山药蛋”派及孙犁等京、津、冀作家群的创作 赵树理的《登记》 、《锻炼锻炼》 。西戎《赖大嫂》 。马烽的短篇小说。 孙犁的短篇小说。 《铁木前传》 。 3.李准、王汶石等的创作 十七年农村生活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 41 王汶石的{风雪之夜》 、《新结识的伙伴》等小说。 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李双双小传》 。 4.王蒙、邓友梅等的小说创作 “双百”方针鼓舞下的短篇小说创作。“干预生活”的小说。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爱情题材小说。 《在悬崖上》。 《红豆》 。 考核要求: 1.了解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风貌及主要作家作品; 2.了解其它题材小说创作; 3.对“双百”方针鼓舞下的小说创作的再认识; 4.掌握代表作家的创作概貌及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5.进行重要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四章 十七年的散文 教学要点: 散文创作的基本轨迹; 杨朔、秦牧、刘白羽的创作模式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1 学时) 散文艺术的现代发展与十七年的散文。十七年散文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五十年代初的通讯、 报告体散文。五十年代中期艺术散文(美文)的发展。六十年代散文、报告文学及杂文的短暂繁荣。十 七年的散文作家。 第二节 主要作家、作品(1 学时) 1.杨朔的散文 杨朔的创作道路和散文作品。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杨朔散文艺术 追求在当代散文发展中的意义。 2.秦牧与刘白羽 秦牧的散文作品。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秦牧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刘白羽的散文作品。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征。刘白羽散文美学风貌的当代意义。 3.吴伯箫 吴伯箫的六十年代初的散文创作。吴伯箫散文的艺术成就。 4.十七年的报告文学与杂文 报告文学的发展与艺术进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徐 迟的《祁连山下》。 42 杂文艺术的当代发展.邓拓的《燕山夜话》 。 考核要求: 1.把握十七年散文的大体走势; 2.认识艺术散文、杂文的两次发展机遇; 3.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局限; 4.了解 60 年代初的杂文创作及代表作家的作品。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文学 教学要点: 戏剧文学的发展轨迹; 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1 学时) 十七年话剧创作演出的繁盛状况与几个重要时期。十七年话剧表现的主要生活内容。重要 戏剧家的创作。 历史剧、现实剧创作。 新歌剧与京剧现代戏。 第二节 老舍及其《茶馆》(1 学时) 老舍建国后的思想发展与文学创作。 “人民艺术家” 。《方珍珠》、 《龙须沟》等剧作。 《茶馆》。《茶馆》的思想内容。 《茶馆》的巨大艺术成就。 考核要求: ' 1.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成就与问题。主要作品; 2.掌握老舍的戏剧创作和〈茶馆〉的独特价值。 第六章 “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 教学要点: 公开文坛的基本风貌与代表作; 隐在写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文革”时期公开文坛的文学作品的概况及特征。 “革命样板戏”。《西沙之战》。“小靳庄诗歌” 。 《金光大道》 。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活动与隐在创作。 43 “白洋淀诗群”。“天安门诗抄” 。隐匿诗人的写作。《第二次握手》 、《波动》 。 考核要求: 1.了解公开文坛的代表作品。样板戏; 2.了解隐在写作:知青写作。牛汉等作家的写作。“天安门诗抄” 。 下编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教学要点: 文学思潮的运行轨迹及其特征、意义。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说(2 学时) “四五”运动与“文革”的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思想解放潮流。第四次文代会。文学 的新时期概念。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2 学时) 1.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 2.现代主义的兴起、论争及文学的多元化走势。 3.人文精神论争与新世纪展望。 考核要求: 1.了解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2.把握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3.明确与 50 ~70 年代文学观念的不同。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教学要点: “归来的歌”、 “朦胧诗” 、后新诗潮的发生及特征: 代表诗人诗作。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归来的歌(12 学时) 归来的诗人。革命现实主义诗风的回归。 艾青的创作。 曾卓、牛汉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 公刘、流沙河、邵燕样等的创作。 44 雷抒雁等青人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 朦胧诗(3 学时) 朦胧诗的形成与论争。 朦胧诗创作群体与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艨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意义。 第三节 后新诗潮(4 学时) 后新诗潮诗歌的形成与发展。 后新诗潮诗歌的各主要倾向与诗美追求。 后新诗潮诗歌的意义。 考核要求: 1.了解“归来者”诗人的创作概貌及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2.把握朦胧诗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3.理解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4.了解后新诗潮的大体走势与得失。 第九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教学要点: 各阶段小说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1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2 学时) 伤痕文学产生与内容。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 反思文学。反思的内容与深度。反思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 知青文学。知青文学的独特反思。梁晓声、史铁生、叶辛等。 第二节 城市改革文学与农村生活小说(2 学时)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 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与同类题材小说。 高晓声。路遥。贾平凹。 第三节 风俗文化小说与寻根文学(2 学时) 文化小说兴起的社会根源。汪曾祺、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等。 寻根文学的由来与发展。张承志、阿城、韩少功、王安忆、扎西达娃等 45 寻根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尝试与先锋小说(4 学时) 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问题。王蒙的意识流与心理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概说。 马原。残雪。莫言等。 余华、苏童、格非等。 第五节 都市生态与新写实小说(2 学时) 当代都市生活小说的发展。 池莉、方方、刘震云的小说。 王朔的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兴起。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作品。新写实的文学史意义。 第六节 “女性文学”与女作家的创作(2 学时) “女性文学”的概念。 女作家的小说。 考核要求: 1.了解各潮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作家作品; 2.把握代表作家的创作概貌及审美特征; 3.分析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教学要点: 散文发展的轨迹; 各阶段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时期散文概况(1 学时) 第二节 重要散文作家的创作(1 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本时期散文创作概貌及主要作家作品; 2.了解本时期报告文学的走势及重要作品; 3.把握重要散文作家的创作及审美追求。 第十一章 新时期以来的戏剧、影视文学 教学要点: 戏剧、影视文学的总体风貌; 46 重点作品介绍。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戏剧与影视文学走势 (1 学时) 第二节 高行健的剧作 新时期的京华风俗戏(1 学时) 代表性影视文学作品。 考核要求: 了解本时期戏剧与影视文学创作概貌及艺术创新。 三、 参考书目 1.华中师大编,《中国当代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年版。 2.华中师大编,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2 年版。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陈思和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谢冕、洪子诚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6.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五十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7.唐金海、周斌主编, 《20 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 2003 年版。 8.钱谷融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吴秀明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写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0.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1.朱寨 张炯主编, 《当代文学新潮》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2.谢冕、杨匡汉主编, 《中国新诗萃》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3.邵宁宁编著, 《星空的呼喊一一中国现代诗品读》,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4.闻捷, 《闻捷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15.郭小川,《郭小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版。 16.贺敬之,《贺敬之诗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17.郭沫若 周扬编, 《红旗歌谣》 ,红旗出版社 1959 年版。 18. 《阿诗玛》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年版。 19.毛泽东,《毛主席诗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20. 《五人诗选》 ,作家出版社 1986 年版。 21.舒婷, 《舒婷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22.北岛, 《北岛的诗》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 23.海子, 《海子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4.昌耀, 《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47 25.阎月君等编, 《朦胧诗选》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26.阎月君等编, 《后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27. 《灯芯绒幸福的舞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8.蓝棣之编,《我常常享受一种孤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9.孙犁, 《风云初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30.杜鹏程,《保卫延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31.杨沫, 《青春之歌》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版。 32.梁斌, 《红旗谱》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8 年版。 33.曲波, 《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版。 34.吴强, 《红日》,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9 年版。 35.赵树理,《三里湾》,作家出版社 1962 年版。 36.周立波,《山乡巨变》,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37.柳青, 《创业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0 年版。 38.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7 年版。 39.欧阳山,《三家巷》,作家出版社 1961 年版。 40.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作家出版社 1958 年版。 41.姚雪垠,《李自成》,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7 年版。 42. 《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8 年版。 43.李准, 《李双双小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 年版。 44.茹志鹃,《百合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45. 《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时代文艺出版社。 46.王蒙, 《王蒙小说自选集》,作家出版社 1988 年版。 47.张贤亮,《张贤亮小说自选集》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 48.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北京出版社 1982 年版。 49.古华, 《芙蓉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50.张炜, 《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51.路遥, 《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年版。 52.莫言, 《红高粱家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 53.余华, 《活着》,作家出版社 1995 年版。 54.王朔, 《王朔作品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55.陈忠实,《白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56.阿来, 《尘埃落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57.杨朔, 《杨朔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 58.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48 59.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三联书店 1966 年版。 60.巴金, 《随想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1.孙犁, 《孙犁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62.杨绛, 《干校六记》 ,北京三联书店 1981 年版。 63.贾平凹,《抱散集》 ,作家出版社 1991 年版。 64.余秋雨,《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 1992 年版。 65.周涛, 《游牧长城》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66.老舍, 《茶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67.历届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学科内容有不少与影、视艺术相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尽量使用投影、录像、 电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4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Ⅰ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文专业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 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 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弘扬民族 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文学现象的 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 表作家与代表作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 析评论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 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 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为先秦文学史,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 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本大纲所列文学史各阶段的知识点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 基本范围。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课时应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 一般性地重复教材。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至于对具 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我们在本大纲中尽量反映近几十年学术的发展,吸收新的学术成果。大纲中所开列的作品篇目, 有一部分阅读作品。在重点讲授的作品中,应有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具体篇目教师可自行掌 握。 50 (四)教学时数 本大纲是按照新教学计划制定的,共安排总授课学时 72 学时,具体安排为: 总绪论:4 学时。 先秦文学概论:2 学时。 第一章 上古文学:5 学时。 第二章 《诗经》:16 学时。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14 学时。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17 学时。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14 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和讨论为辅。但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尤其是 阅读作品的积极性。 讲授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学史和作品的关系。要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 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统帅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规律。 注意不能过分突出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将文学史与作品割裂开来。在理论分析上应以传统的 理论和方法为主,并积极合理吸收新东西。对于新理论、新方法,可择善而从。 (六)选用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总绪论 教学要点: 简介文学史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中国文学的演进规律以及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教学时数: 4 学时。 5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2 学时) 一、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作了许多论述。这些论述散见于 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中;在一些序跋、题记及其他文章中也有 所涉及。然而,这些还不能算作是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系统完整的论述,因而还不是专门的文学史著 作,更不能说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文学史学科。 中国学者所写的文学史著作,是 20 世纪初受了外国的影响才出现的,一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 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进入 20 世纪以后,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以 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文学史研究的文学本位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 进的历程。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 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2、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换言之,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 品的演变历程,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3、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所以文学史著 作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正 确地鉴赏文学作品。 4、关注文学传媒对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 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 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二)文学史研究的史学思维 文学史属于史学范畴,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要突破过去按照时代顺序将一个 个作家作品论简单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应当注意“史”的脉络,寻绎“史”的规律。在写法上, 52 就要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 其原因,说明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三)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学视角 文学的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应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借助哲学、考古 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 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1 学时) 一、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三)地域 的不平衡;(四)雅与俗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五)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六) 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七)文与道的离合。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1 学时) 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 3 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 3 世纪至 16 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 16 世纪至 20 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先秦文学概论 53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思想文化演变情况以及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0.5 学时) “先秦”指我国秦代以前的历史阶段,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阶段。 我国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即传说的炎黄时代,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已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部落与部落联盟首领的特权。 夏启彻底废除了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氏 族制和奴隶制的激烈斗争曾导致太康失国。奴隶制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过渡和斗争才确立的,并不是 一个偶然的事件。 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先后出现了大政治家武丁、伊尹、傅说、周文王昌,大思想 家周公旦等。西周末期奴隶制开始动摇。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逐渐走向崩溃。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概况(1 学时) 原始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天文节候、动植物知识,总结了 一些生产经验,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有了对氏族、部落历史的传说,和对氏族成员的教育。 原始的歌谣、神话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上产生的。 距今七千多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中已出现了刻画符号,仰韶文化中已有几十种不同符号。在此 基础上产生了文字。我国文字到商代已完全成熟。殷商宗教迷信之风极盛,出现了巫和史这两种专 职的文化人,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又特别重视史的功用(事件 的记录,文献的搜集保存等) ,以《易》为代表的占卜文化也在社会现实的土壤中得到大的发展。 春秋末期,士阶层形成。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或著书立说,倡导自己的学说,或积极争取干 政的机会。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之际,政治上的约束少,故思想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先秦文学概况(0.5 学时) 54 最早的原始歌谣为二言。二言相连为四言。《诗经》时代的诗歌大部分为四言,同时也有三言句 产生。以后诗的句式越来越丰富。 诗,也经历了与乐舞结合的阶段,又产生了充分发挥语言表现功能的诵诗。 古代神话在长期流传中影响到叙事文学,也影响及诸子散文和诗歌创作。 在上古典籍的汇编《尚书》和各国史书的基础上,产生了瞽史《左氏春秋》和讲述以嘉言善语 为主的《国语》 。 文由语录体、记言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并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孟文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深厚, 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战国策》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吕氏春秋》是集列国各家学说而成, 都同样反映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和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一章 上古文学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文学起源的基本理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教学时数: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2 学时) 一、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于人类有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有关原始艺术论述(见《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二、原始歌谣 由二言向四言的发展。原始歌谣的四个特征: (一)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其内容与劳动联系紧密。 (二)节奏短,句子单纯。从二言到四言,反映了人最基本的节奏感。 (三)是口头文学。文学艺术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产生。文字在其产生之后的很长一个阶段中, 主要用于记录同政治、宗教有关的事情,歌谣和神话主要是口头流传。 (四)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 55 第二节 古代神话(3 学时) 一、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种口头文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 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应从两方面理解:1.神话产生的基础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和 当时的社会形态;2.神话是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的。 二、我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所描绘的英雄人物,在自然和大灾难面前表现得勇敢顽强,一往无前,体现出一种伟大的气魄 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他们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充满了善良、纯洁、优美的感情,充满了伟大、高尚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与希腊神话多表现个 人享乐、嫉妒以及爱情纠葛的情况不同。 三、我国古代神话保存及流传的情况 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华夏文明最早发祥于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民重实际而黜虚无。 长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中原地区受儒家影响极深,而儒家“不语怪、力、乱、神” 。中国文明一 开始即重史,有些神话传说被简单地曲解为信史。 四、神话对后代的影响 (一)民族精神的型塑。 (二)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渊头,是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想象、夸张、拟人 化的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征。 考核要求: 精读篇目:《女娲补天》 、《黄帝擒蚩尤》、 《后羿射日》 。 阅读篇目:《易·贲·六四》等《周易》卦爻辞中的谣谚、《鲧禹治水》 、《精卫填海》 、《夸父逐 日》、 《形天与帝争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 思考题: 1、文学的起源。 2、神话的性质与我国神话的特色。 56 3、神话对后世代文学的影响。 4、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 5、《山海经》。 第二章 《诗经》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关于《诗经》的几个问题(2 学时) 一、 《诗经》的名称与收集和编定 (一) 《诗经》的名称:《诗》、 《诗三百》 、 《诗经》。 (二) 《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二、风雅颂的性质 《小雅》《大雅》之分此前有多种说法,实则只是因为是两次收集编入,以其篇幅大而分作两部 分,以“小”、“大”以示区别。 三、 《诗经》各部分产生的时代和地域 《诗经》在编排上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一) “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 周南、召南: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其地域大致包括今河南洛阳、南阳和湖北郧阳、襄阳等 地区。 邶、鄘、卫:都是卫诗。卫国其地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以北的部分。二南和邶鄘卫绝大部分 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城畿内之地,大体相当于今洛阳、济源、温县一带地方。 郑:春秋时代郑国的作品。大致包括今河南郑州、新郑、登封一带。 桧:大致包括今河南密县、新郑、荥阳一带。春秋初年为郑所灭。 齐:即今山东省东部。《齐风》年代多不可考。 曹:当今山东省西部荷泽一带。 《曹风》为春秋时作品。 57 陈:大致包括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的部分地方,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陈风》中《株 林》揭露陈灵公淫乱被杀事,当作于前 599 年,一般认为是《诗经》中作时最晚的。 魏:周初所封姬姓小国,地域在今山西省西南角,与晋国接邻,前 661 年为晋国所灭,非战国时 三家分晋的魏。 《魏风》自然是前 661 年前的作品。 唐:即今山西省西南部,魏国的北面,本是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其子燮改国号为晋。作品时 代多难以确定。 “其诗不谓之晋而谓之唐,盖仍其始封之旧号耳”(《诗集传》 )。 秦:多表现尚武精神,有悲壮慷慨之调。《秦风》大致皆春秋初至秦穆公时作品。 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中部的旬邑和彬县之间,靠近甘肃。周人从公刘至古公亶父皆居于此。 《豳风》大多为西周时作品(其地春秋时已属秦) ,个别作品可能产生时代更早。 可以看出, 《国风》中多为中原一带的作品。 (二)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 余冠英《诗经选·前言》:“‘雅’是正的意思,周人认为的正声叫做雅乐,正如周人的官话 叫做雅言。 ‘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许原是从地名或族名来的。 ”可见雅是指夏地之声。 《诗经》 中雅诗分为《小雅》、《大雅》两部分。大雅大部分写在西周时期,一小部分写在东周初期。小雅大 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 (三)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颂诗包括《周颂》 、 《鲁颂》、 《商 颂》。 《周颂》共 31 篇,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颂》的体例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 组成,每篇只有一章。 《鲁颂》4 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期,都是颂美鲁僖公的作品。 《商颂》5 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那》、《烈祖》、《玄鸟》 主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颂赞,明显是祭歌。 《长发》和《殷武》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 四、 《诗经》的作者 大部分为民歌,或为未留下姓名的史官、乐工、贵族等人所作。也有些作品留下了作者姓名或 姓名可考。其作者上自贵族,下至奴隶,差不多包括了各个阶级、阶层的人。 五、 《诗经》的传授 毛诗与汉三家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12 学时) 58 《诗经》是我国从商末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诗歌创作的选集,产生地域既广阔,内容也十分丰 富。《诗经》反映了周王朝从建国到衰落的过程,全面形象地揭示了周代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我国古 代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按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一、反映被压迫人民的呼声,讽刺统治阶段的贪婪、无耻与荒淫。一些统治阶段中头脑比较清 醒的及受到倾轧的失意者的作品,则反映了统治阶段内部的深刻矛盾。 二、表现了战争、徭役造成的男旷女怨之悲和服役期间的痛苦生活,及对家中失去赡养的父母 的思念之情。有的作品表现出战乱后农村的荒凉可怕,反映出农业破产的情况。 三、表现了劳动与创造的快乐,劳动者生活的悲剧。奴录主作品中关于农业生产状况的反映。 四、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恋爱生活和妇女的悲剧。 五、宴饮所用乐歌和一般嫁娶、生子、宫室落成所用贺诗、颂歌。 六、祭祀诗,包括朝廷祭祀先祖之时赞颂先祖功业的史诗。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影响(2 学时) 一、赋、比、兴与《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 “比”的概念。《诗经》中运用比使描述形象化,突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主观情感(爱憎等)。 《诗经》中的“比”常与夸张结合起来使用。有的已有“通感”的艺术修辞手段。 “兴”的概念。“兴”词艺术感染力的心理机制。 “赋”的概念。赋并不等于平铺直叙和白描。它包括叙述、形容、对话、联想、悬想、心理刻 画等。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的作品,也创造出了很深远的意境。 二、叙事和关于人物刻画 (一) 《诗经》叙事一般都简洁清楚,有的甚得委婉曲折之妙。借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或根据 抒情的需要安排叙事的层次等。 (二)已注意到人物的刻画,有的诗在简短的篇幅中所表现的人物,已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 已注意到外貌和行为的描写以及理描写。 三、 《诗经》的形式 大、小《雅》中大部分作品和三《颂》具有合乐之诗的特征。 《国风》绝大部分为民歌,结构上 多重章迭句,押韵句式富于变化,多用语助词、联绵词和叠字。 《雅》诗的韵式已趋于偶句韵,句式 59 基本上为四言。 四、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一)其中民歌和一些政治怨刺诗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诗经》是我国 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二)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众多的诗歌样式。其比兴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丰富和发展,形成 我国诗歌的基本特色。 考核要求: 精读篇目:《关雎》、《载驰》、《氓》、《黍离》、《君子于役》、《蒹葭》、《七月》、《东山》、《节南 山》、 《生民》。 阅读篇目:《卷耳》、《芣苡》 、《邶风·柏舟》、 《邶风·谷风》 、 《静女》、 《墙有茨》 、 《伯兮》、 《溱 洧》、 《伐檀》、《硕鼠》 、《鸱 》、 《采薇》 、《正月》 、 《雨无正》、 《绵》、 《噫嘻》 、《丰年》 。 思考题: 1、《诗经》成书过程。 2、《诗经》的作者、时代和流传的地域。 3、《诗经》的“六义”。 4、《诗经》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诗经》中爱情诗、农事诗、宴饮诗及祭祀诗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左传》 、 《国语》、 《战国策》的体例、性质、文学成就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时数: 1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2 学时) 一、甲骨刻辞 60 (一)释名 甲骨刻辞是指书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以腹甲为主,也间或用背甲。兽骨主要是牛的 肩胛骨,也有鹿、猪、羊、象等动物的肩胛骨,也有一些记事刻辞间或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 和虎骨等。 (二)甲骨刻辞的内容 甲骨刻辞就其性质类别而言,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为卜辞;第二类为与占卜有关的记 事刻辞,专署甲骨来源及整治及检视者等;第三类是与占卜无关的特殊记事刻辞和一般性记事刻辞, 前者为纯出铭功旌记或颁事立凭的书刻文字,后者记日常生活行事。第四类是表谱刻辞,如干支表、 家谱刻辞等,备览之用;第五类是“习刻”之作。大致来说,卜辞是甲骨刻辞的主体,约占到 99%, 后四类合起来大约只占到 1%左右,其中尤数第三类最少。 (三)甲骨卜辞的体例 一条完整的卜辞,可以包含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叙辞一称前辞,指整条卜辞前面 记卜日和贞人名的文辞;命辞一称贞辞,因常以贞字起句之故,乃命龟之辞,是占卜的事类,也是 卜辞的中心部分;占辞也称果辞,是视兆坼定吉凶从而决定事情是否可行之判断和预测,属于占卜 的结果;验辞是日后事情应验的追记,不是在占卜的当时所刻。 (四)文学价值 商代甲骨刻辞中最普遍的是祭祀、战争、田猎、旅行、疾病、风雨、吉凶和其它关于神灵、自 然现象以及人事有关的记录。 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 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二、商周青铜器铭文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出现了多字的记事铭文,尤其是商末帝乙、帝辛时代,但最长的铭文不超过 50 字。商代的记事铭文虽然比较简略,但明显地已具有格式化的特征。此类格式化的记事铭文在西周 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铭文来看,商代青铜器大多是祭祀祖先的祭器,则铭文不仅仅是用于装饰, 同时也是献祭神灵、供神灵阅读的内容。铭文既含有颂扬先祖庇佑的心态,亦不乏旌功之意,促动 了铭文在世俗世界的传播。 西周青铜器,传世和出土的数量相当多,仅建国后在陕西省周原、扶风等西周都城一带发现的 青铜器就达 3000 多件。与商代青铜器相比,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许多器皿刻铸有长篇铭文,如毛公鼎, 铭文达 497 字,是迄今所知最长的铭文。西周早期铭文尚无规范统一的格式,颇少沿袭;穆王以后, 册命渐多,文字若有定格;西周中晚期,铭文基本程式化了。 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大约分为四类:(1)作器以祭祀或纪念其祖先的, (2)记录战役和重大 的事件的,(3)记录王的任命、训戒和赏赐的,(4)记录田地的纠纷与疆界的。(4)很少,(2)虽 有而不如(1)、 (3)之多。其中自然以记录王的任命、训戒和赏赐的,最为重要。 61 三、 《尚书》 (一)释名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 ,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 又称为《书经》 。 (二) 《尚书》的流传 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 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 、 《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 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春秋末年,据说孔子曾重新整理编订过《尚书》 ,作为 教育弟子的教材。战国时代,诸子引《书》亦十分普遍。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灭学, 《书》亦在被 禁之列。济南伏胜于夹壁中藏《书》一部。汉兴,伏胜取所藏之书,散佚余二十八篇,授徒齐鲁间。 汉文帝刘恒欲召见伏胜,年已九十余,无法应诏,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就伏胜习《尚书》 。伏胜二十 八篇本,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 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 ,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 为古文《尚书》 。 今传《尚书》五十八篇,其中的二十五篇是魏晋人所伪作。其中的三十三篇为今文《尚书》中 的二十八篇,只是从《尧典》中分出《舜典》一篇;从《皋陶谟》中分出《益稷》一篇;《盘庚》 一篇分为三篇;从《顾命》中分出《康王之诰》 。 (三) 《尚书》的内容 《尚书》作为政治历史文献,集中汇集了上古时代的统治意识和施政经验。包括虞、夏、商、 周书。 《虞书》、 《夏书》非虞夏时所作,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而成的。其史料也有一定的事 源,文字或非其时,但事或有据。其中的《尧典》和《皋陶谟》 ,反映了传说中的尧、舜、皋陶等著 名政治家孜孜不倦、忧劳治国的奋勉精神,包括禅让、巡视天下、选贤授能及治水等事迹。 《商书》是殷王朝史官所记的誓、命、训、诰,体现了殷代的神权政治观念和迷信思想。其中 《汤誓》按时代说应为最早的作品,但其语言流畅,可能经过后人的润色。《盘庚》三篇古奥难读, 较接近原貌。 《周书》包括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文献。显示周初统治者的尊天、敬德、重农、保民的思想。其 中《牧誓》是武王伐纣的誓师之词。《多士》是周公以王命训告殷遗民之词。《无逸》是周公告诫成 王不要贪图享受之词。作于春秋前期的《秦誓》则是秦穆公伐晋失败后悔过自责之词。 (三) 《尚书》文章的文学特点 1、《尚书》文体多样,包括典、谟、誓、命、训、诰、歌等,大多为记言体散文,文字艰深, 古奥朴素。开后世同类文体之先河。 2、《尚书》总体语言风格是质直朴素,往往直截了当,较少藻饰。一些篇章如《盘庚》、 《无逸》 62 等善于应用譬喻的方式论事说理。像“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 可扑灭?” 四、 《春秋》 (一)释名 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仅鲁国之史存, “春秋”便成为鲁国史书的专称。 《春秋》 一书,经孔子删益,因而成为儒家主要的经典。 (二)体例 《春秋》是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记事以鲁十二王为序,共 242 年的历史(前 722 —前 481) 。只是纲目式记载历史,文句简短,几乎没有描写成份。 (三)“春秋笔法”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并不是采用议论性的言辞表现出来,而是在史事的简略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 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 上曰“弑”等。《春秋》的语言很有特色,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欧阳修语),“一字见 义”,“一字褒贬” 。因此很受后世史家推崇。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6 学时) 一、 《左传》的名称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有《左氏春秋》、《春秋古文》、《左氏》、《左氏传》、《古 文春秋左氏传》等名称。相传,《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因而又有“《春秋内传》”之称 (《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 。 二、 《左传》的性质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被称为《春秋左氏传》是始于汉哀帝时代的刘歆。按照儒家经学 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 ;以“传”解“经” ,是汉代官学的通例。所以,此书被 认定为解《春秋》之“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同一性质,并称《春秋三传》。关于 《左传》的性质,历代多有争议。现在看来,此书不传《春秋》,并非经学著作,而是一部自成一家 的编年记事体史书。但其纪事详瞻,多有助于说明《春秋》 ,故也不能说与《春秋》毫无关系。 三、 《左传》的作者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 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现在看来, 《左传》 作者实难确指。可以认为,它并非成于一手。但它既以《左氏》为名,说明与“左氏”必有某种关 系。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63 四、 《左传》的成书 《左传》记事,有序的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但最末 一条记事,涉及韩、赵、魏三家灭智伯事,此事在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春秋》记事讫于鲁哀 公十四年(前 481), 《左传》记事比《春秋》多出 27 年。同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其先亡、 郑先卫亡等预言大多应验,显然为附会之辞,证明《左传》作者已见到上述史实。因此,《左传》大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四、 《左传》的思想倾向 (一)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在为政之中重视民心民意,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春秋以前,统治者把政权的 更替、政治的好坏归因于神的意志或抽象的“天命”。因此政教的重点表现为祭祀神灵以保有天命。 春秋时期的占卜文化与祭祀文化都出现了道德意识与神话思维相抗衡的情形。如内史过、晏婴认为 神的意志以道德和民生为决定因素,都认为国君治民,如不能安民保民,富民勤民,必然会使民生 怨詈,并最终导致政治的衰败。正因为有了上述观念,所以《左传》表现出以民心向背来判断政治 状况、国家命运的倾向。 (二)隆礼思想 《左氏春秋》在叙事中表现出浓重的儒家思想倾向,具体说来,就是强调以礼乐为核心的德政。 礼是外在的各种仪式制度,德是礼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是各种礼文和礼仪的最终旨归。非礼、 失礼、无礼就是丧德。所以礼的政治、伦常、规范作用在《左氏春秋》里被空前强调。《僖公十一年》 周天子大臣内史过论晋惠公云:“晋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 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可以说,礼涵盖了 治国修身的方方面面,成为《左氏春秋》的叙事者评定功过是非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其本质而言, 春秋时注重礼仪或仪典的节度等外在形式性规范的取向是一种“仪式伦理” ,随着时代发展,仪式伦 理逐渐脱离开具体的仪式语境而抽象化、普遍化,这样,春秋隆礼文化以仪式伦理主导的格局渐渐 变为“德行伦理”为主导。在此基础上,后世儒家的各种伦理道德规范都由礼仪规范中抽象而出。 (三)儒家道德观为核心的价值标准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这种倾向是作者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的标准。本着这一充满儒家色彩的标准,书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段中某些人物暴虐、淫佚行为, 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廉洁的政治家。 但是历史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试图用简明的道德标准进行批判往往会陷入困境。比如对战争的 评价,作者总是辨明双方在道义上的是非曲直,并将此同战争的胜负直接联系起来,企图说明正义 之师必胜的道理。然而明眼人已经发现并指出“春秋无义战” 。当时的战争往往是为争夺人口和土地 而发生的,如果简单归之于道义上的原因,就既抹杀了战争本身的偶然性,也忽略了战争表面下隐 64 藏的真正原因—争夺实利。 五、 《左传》的文学成就 就散文艺术而言, 《左传》已趋于成熟、完善,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的成就,达 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传散文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后世作家往往将它 视为典范,奉为圭臬。 (一)高超的叙事技巧。 《左传》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高超的叙事技巧方面,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被后世评 论家称为“叙事之最” 。其叙事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时间进程为纲,通过大量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 的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2、灵活的叙事角度。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广阔灵活。《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 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亦运用插叙、倒叙、补叙、预叙等手法。 3、注重叙事的完整性和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探求,并且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有道德化和神秘 化的特征。 4、大量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5、出色的细节和琐事描写。为增强可读性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左氏春秋》的作者不完全以 史学价值考虑,选择生动有趣、细致传神的细节,来表现人物形象。这就不免要调动作者的想象进 行悬想和揣摩。这些都显然是文学作品的特征。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对于重耳在齐不欲离开、在 秦对怀嬴先倨后恭等几个相当关键的时刻的心理的描写,即能显示其细节描写的功夫。 《左氏春秋》的叙事技巧充分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方面。如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殽之战、邲 之战、鄢陵之战,层次分明,结构缜密,都是叙事文中的杰作。其叙事速度上疏密相间,叙事脉络 上正反相接,叙事线索上主次分明、牵连勾结等特点。 (二)丰富多彩、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 《左传》的写人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一样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 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编年史的体例,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 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但把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可以得到完整的人物 形象。 《左传》一书大约有 1400 多个历史人物。其中有较详细的事迹的有 400 多人。这些人物形象 大都个性鲜明,没有雷同之感。作者运用多种写人的方法,尽可能全面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 《左传》全书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他们都各具情态,活灵活现,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 性和丰富性。同样写国君,郑庄公沉稳老练,齐桓公深谋远虑,晋文公历尽艰辛,楚庄王睿智善谋, 秦穆公闻过能改,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这些人物,以其成功,则相同,以其个性,则相异。 65 《左传》主要通过行动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 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三)精彩机智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载了大量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 、“语博而奥” (刘知 几《史通·申左》),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盟 于召陵》中烛之武、屈完应对秦君、齐桓的外交辞令之精彩有力,堪称名篇,历来为选家所青睐。 (四)简练含蓄、词约义丰的叙述语言。 第三节 《国语》 (2 学时) 一、 《国语》的作者及体例 《国语》(公元前 967 —前 453 年)是一部国别史。旧传为左丘明作,从东汉以讫现代,许多学 者都表示怀疑,至今尚无定论,此书与《左传》无论从体例、文风、内容方面都有区别,似非出于 一人之手。其中的晋语为晋史官所作则可肯定。全书二十一卷,是当时流传的《事语》的汇集。分 叙周、鲁、齐、郑、楚、吴、越八国。时间界限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全书记八国事,但以记 言为主。有人认为非“史”,而是“语”体。 二、 《国语》的文学成就 语言风格,简朴古奥。文学成就,总体上不如《左传》 ,但描写人物也有较精彩的篇章。 《国语》 各部分似不出于一人之手。首先是文风较驳杂,周、齐、郑之语,理论性强,颇类战国子书。《鲁语》 接近《礼记·檀弓》。楚、吴、越之语讲究修辞,富于气势,近乎《战国策》 。 其次, 《国语》各部分所表现的思想倾向也比较复杂,不如《左传》统一。如鲁国公父文伯之母 敬姜论劳逸近于墨家,管仲教齐桓公称霸近法家,秦公子絷教秦穆公采用权谋诈术、重馆人告臧文 仲投机取巧有类战国纵横家,范蠡说勾践讲阴阳刚柔、持盈定倾似黄老道家。这和《左传》以孔子 思想及礼义观念判别是非不完全相同。这表明《国语》各部分素材来源不同,写作时间不一,编者 未作或少有统一的加工润色。 具体来说,其文学性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方面: (一)集锦丛见式的人物描写。如以人物语言和对话描写营造叙事空间,摒弃事件。 (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晋语》五记:晋灵公使鉏麑刺赵盾。“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 朝,早而假寐。 ”麑退,叹曰:“赵孟敬哉!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 信,享一名于此,不如死。”这种写法,钱钟书称为“代言法” 。 (三)含蓄的讽刺。《晋语》九:“董叔将娶于董氏。叔向曰:‘董氏富,盍已乎?’曰: ‘‘欲为系援焉。’他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求情)乎?’叔向曰‘求系, 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有何请焉’ ”。妙语双关,辛辣至极。 66 (四)语言通俗化、口语化。 《国语》以记言为主,其素材可能来源于口头传说,属于“语”一 类有别于史官笔录的口传资料。因而文句畅达,流利易懂,多用语气词。风格与《论语》颇为接近。 第四节 《战国策》(4 学时) 一、 《战国策》的性质和编纂过程 战国时士人汇编一些有名的书信和说辞,以为提高游说诸候时分析能力和言辞表达能力之参考。 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汉初蒯通曾加以编集。刘向根据各篇人 事所涉及的国家,以国为类,定名《战国策》。 根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看,其中可能包含有《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苏子》 等纵横家著作的篇章。其中江乙、莫敖子华、苏秦、张仪、庄辛等人的说辞都极具特色。各篇开头、 结尾有关背景和游说结果的文字,多为流传中人们所加。流传中其文字有所修改增益。 二、主要内容 反映了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游说辞中作为比喻和引证材料而提到的人物、 事件,也为后代认识战国时的历史提供了线索,反映了战国时一些政治大事以及各种社会矛盾。 记述中往往有意抬高“士”的地位,强调“士”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有时以欣赏的态度宣扬 策士们的权谋诡辩和不择手段猎取功名富贵的人生哲学。 有些文章表现了爱国思想、民本思想,赞扬了不畏强暴、不慕权势的正义行为和亲贤纳谏的作 风。 三、文学成就 (一)说理论事,纵横驰聘,指陈利害,危言耸听。分析事理常用归纳演绎之法。 (二)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语言生动形象,流畅活泼,感情充沛,气势逼人,显示出纵横家的语言特色。 四、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对后代散文的影响。 (二)对后代辞赋的影响。 考核要求: 67 精读篇目:《无逸》、《晋楚城濮之战》、《郑子产相国》、《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庄辛 说楚襄王》 。 阅读篇目:《秦誓》、《曹刿论战》、《齐伐楚盟于召陵》、《晋公子重耳之亡》、《烛之武退秦师》、 《邵公谏弭谤》 、《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 《鲁仲连义不帝秦》 、 《触龙说赵太后》 。 思考题: 1、《尚书》的文学成就。 2、瞽史传统与《左传》的体例与性质。 3、《左传》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4、《国语》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5、《战国策》一书的性质、成书过程及对辞赋的影响。 第四章 诸子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的体例、思想 以及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1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诸子散文(2 学时) 一、老聃与《老子》 (一)生平简介 老子,先秦文献中均称作“老聃”,或“老耽” 。宋人,为周柱下史(征藏典籍之史),后闲居于沛。 孔丘曾先后几次向老子请教。 (二) 《老子》常以形象的比喻阐述哲理和政治主张。想象丰富,感情强烈。往往夹杂韵语,句 式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68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其先祖为宋国贵族。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幼 孤,家贫且贱。曾为季氏委吏(掌会计)、乘田吏(掌畜牧)。年三十余,游齐。年过五十,为鲁国 中都宰,迁司空、司寇,并短时间摄相事,因和当权的季氏发生矛盾,离开鲁国,偕弟子周游列国, 前后十四年皆不见用,直到六十八岁回到故乡。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一生以聚徒讲学为主,受业门人先后多达三千人,杰出者七十多人,在保存和传播古代 文化方面贡献巨大。 (二)孔丘的思想 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乐,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他主张为政以德,反对 暴君苛政,企图以此调和阶级矛盾,维护西周宗法制度与礼教。在教育方面有很多可贵的主张和卓 越的见解。重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质兼备。 (三) 《论语》的编集与传授 《论语》的编纂并非由一人完成,也不是一次完成。 《论语》一书中,既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 有其再传、三传弟子的笔墨,其间相距数十年之久。书中所记,有传闻异辞,文体、称谓也有所不 同,可知记述非一人,论纂也非一次。一般认为,此书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 书。 (四) 《论语》的文学性 语言简短而意味深长。有的篇章逼真地记述了孔子说话时的神态和口吻,显示了一定的形象性。 往往在简单的对话、行动中展示人物的形象。因为所记述的很多人在全书中贯穿首尾,故给人以较 深刻的印象,如孔丘、子路、颜渊、曾皙等。 第二节 墨翟与《墨子》 (1 学时) 一、墨翟、 《墨子》与墨家学派简介 二、 《墨子》的文学性 墨家注重实践,主张“先质而后文”,故其文注重内容的明白、完善,文辞上很少修饰。墨子的 文章观点鲜明,语言尖锐,表现的情感也很动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文章题目可以统摄全篇。开我国说理文之先河。 69 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 (4 学时) 一、孟轲生平与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约生于公元前 372 年,卒于公元前 289 年,享 年 84 岁。十四岁志于学,四十岁左右出仕和游历各国(齐、鲁、宋、薛、滕、梁),至六十二岁返 乡著述讲学。 (二)孟子的思想 “仁义”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主张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虐统治,反对杀人盈 野的兼并战争。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性善论”是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其“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为后代剥削者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 《孟子》散文的特色 (一)长于论辩。孟子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把握心理,张弛有度。2、因势利 导,精心设彀。3、充分蓄势,一泻千里。4、设喻排比,气势浩荡。 (二)善于运用譬喻和寓言故事说理。 “孟子长于譬喻” (赵岐《孟子章句·题词》,在论辩中常 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同 时,也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理。 (三)气势浩然的文风。同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又精炼准确。 第四节 庄周与《庄子》 (6 学时) 一、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 369—前 295),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一度担任过蒙地的漆 园吏。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职,然庄子不就,终生穷困。唐玄宗时,大兴道教,始封庄 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 二、 《庄子》其书 《庄子》为庄周及其弟子、后学著作的集结,孱入个别非庄周学派的文章。据《汉书·艺文志》 70 所记, 《庄子》一书有 52 篇。然今存仅 33 篇,包括内篇 7,外篇 15,杂篇 11。《庄子》一书并非出 自一人之手,也非成于一时。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手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弟子及后学所述。虽 然《庄子》一书作者非止一人,内容难免杂而不纯,但它毕竟是庄子一派文章的纂辑,可以认为大 体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 三、庄子的思想 就全书所表现的思想而言,第一,对纷乱的社会现实极端不满,无情地嘲讽,尖锐地揭露封建 统治者,表现了愤世嫉俗、蔑视礼法权贵的思想;第二,认为在乱世中只能苟全性命,求得“养 生”、 “尽年”,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忘掉现实世界和自己,达到不受任何限制的逍遥游世界; 第三,主张“无为”,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的一切统治活动及儒墨的奔走说教,另一方面用“无为” 来引导人们逃避现实。 在哲学上庄子有辩证法因素,但过分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又抹杀了事物的差别与界限。 四、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富有浪漫 主义色彩。 (二)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善于写惊险的场面。 (三)刻画人物能抓住特征加以夸张的表现,善于传神, (四)行文变化多端,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往往押韵。 第五节 荀况与韩非(3 学时) 一、荀况生平与思想 荀况的思想:1、继承发展了春秋以来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2、继承 发展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也批判地吸收了战国以来百家之学,主张以礼治国,反对暴君暴政;3、提 出“性恶论”,作为提倡礼治、法治的理论根据。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一)多长篇专题论文,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其题目可统摄全篇。学问博通,涉及面广, 对其他学说多所批评。 (二)句法整练,词汇丰富,多用排偶句法。有的文章比喻层出不穷。 三、韩非生平与思想简介 71 韩非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又吸收了荀况、慎到、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思想,提出 一套完整的地主阶级专政理论。韩非学说的核心是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韩非认为治国的措 施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作相应的改变,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用中央集权的专 制制度来统治国家,鼓吹君权神圣。 四、韩非散文的特色 (一)峻峭挺拨,锋芒毕露,直言不讳,善于揭露矛盾,驳难对方。 (二)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有很强的分析能力,体现了法家文章的特点。如《亡征》列出可 亡之道四十七条之多,其末尾部分用词确切,逻辑性强,又具有辩证的观点,颇能引人深思。 (三)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第六节 《吕氏春秋》与李斯的散文(1 学时) 一、先秦诸子言论存在的三种形式 (一)以作者为单位集结为一集。如《论语》 、 《老子》 、 《荀子》、 《韩非子》等。 (二)附在学派创始人著作之后,或被夹杂入学派创始人著作之中。如《庄子》的《外篇》、 《杂 篇》中庄周学生和后学的著作,《墨子》中墨翟学生和后学的著作。 (三)性质大体相同,不论作者,总集为一书。如《战国策》基本上为纵横家书信、说辞的汇 编。 (四)后人杂集各家之说重编为一书,其大部分篇章的学派、作者尚可寻绎。如《吕氏春秋》。 《管子》一书情况亦与之相近,只是《管子》大体上是稷下学派汇集齐地所流传的学术著作(包括管 仲佚书)。 二、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集体所编,成书于秦统一六国之前。以儒家和黄老思想为主而 兼收各家,重加编述。其写作特点:风格平实,洗练畅达。比喻和寓言迭见层出。其体例对《淮南 子》和后代类书有一定影响。 三、李斯与秦代文学 李斯最有文采的散文是《谏逐客书》 ,作于秦统一之前。多用排比、比喻的手法,音调铿锵,很 有气势。 72 秦统一之后,只有一些刻古文字,歌功颂德而缺乏文采。民间流传的歌谣也只有一首“生男慎 勿举”留下来。 考核要求 精读篇目:《老子》第一章、第十五章、第五十八章、第八十章;《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墨子·非攻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 者许行章》 、《民为贵》 ;《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 ;《韩非子·五蠹》。 阅读篇目:《老子》第二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五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八十一 章;《论语·楚狂接舆章》、《子路从而后章》、 《季氏将伐颛臾章》、 《阳货欲见孔子章》;《墨子·兼 爱上》 、《公输》 ;《孟子·寡人愿安承教章》、 《孟子见梁惠王章》 、 《王顾左右而言他章》、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鱼我所欲也章》 ;《庄子·养生主》 、 《 箧》 、 《秋水》(节选)、 《马蹄》、 《则 阳》、《至乐》、《天下》;《荀子·天论》、《成相》、《赋篇》;《韩非子·说难》、《外储说左上》、《难 一》。 思考题: 1、《老子》 、《论语》二书的主要思想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2、《墨子》的文学思想及墨子说理文的特点。 3、《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4、庄子对后世文人理想人格的影响。 5、《庄子》散文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表现。 6、《荀子》 《孟子》散文艺术比较。 7、以《韩非子》为例谈谈先秦寓言的创造与运用。 8、以《吕氏春秋》为例说明先秦诸子言论存在的形式。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的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时数 73 1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2 学时) 一、楚辞的名称与来源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士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歌。 楚辞主要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反映了楚国语言、文化、山川、风物的特征。 同时,它又是南北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二、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深受南北文化的滋养。怀王十年任左徒之职,参与联 络五国伐秦。后受命制定宪令,进行政治改革,受到旧贵族的反对与陷害,怀王十六年被疏。在楚 国连续受到秦国打击的情况下,出使齐国恢复齐楚联盟。怀王二十四、五年秦楚亲善,屈原被放逐 汉北,在汉北写成《离骚》等作品。怀王末年返回朝廷,曾谏止怀王入秦。顷襄王立,又被放于江 南之野,顷襄王十六年闻秦楚会于鄢郢,作《怀沙》,投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作品简介 《橘颂》为二十岁行冠礼时期志之作。 《离骚》、《天问》、 《抽思》 、《思美人》 、 《惜诵》皆屈原被 放汉北云梦时的作品。 《涉江》、《哀郢》为顷襄王时放逐江南之野时所作。 《怀沙》为其绝笔。 《九歌》为屈原根据沅湘一带的民间歌舞辞所创作。 《九章》为后人收集编成,其中《惜往日》、 《悲回风》二篇为后人悼屈之作。 《卜居》 、《渔父》 、 《招魂》 、《大招》前人或疑非屈原所作,皆无充分根据。《卜居》 、《渔父》 、 《招魂》皆应作于汉北云 梦时。 《大招》形式较《招魂》为古朴,应作于屈原任左徒之前的青年时期。 第二节 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0.5 学时) 一、热爱祖国、依恋故土,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主张法制,又重视仁、义的美政。 三、注重自身的修洁,具有为实现政治理想“九死未悔”的大无畏精神。 第三节 屈原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0 学时) 74 一、艺术成就 (一)总结了西周春秋时贵族文人所作诵诗的艺术经验,创造了以四句为一节、偶句韵,体现 着一定句式特征的骚体诗,完成了歌诗向诵诗的转变,使诗作为语言艺术在形式上、表现功能上得 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创造了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三) 《离骚》 、《九歌》等作品运用非现实的手法,表现了现实的生活与社会的内容。其中交织 着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体现了作品深厚的文化蕴含,既反映了南楚的地方特色,也体现出南 北文化的交融。丰富的想象、夸张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 (四) “惊采绝艳,自铸伟词”。比喻、象征、对偶等艺术表现手段的运用。 二、地位与影响(0.5 学时) (一)其精神与作品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作家和志士仁人。 (二)骚体诗奠定了我国传统诗歌的主要特征。 (三) 《卜居》 、《渔父》、 《招魂》 、《大招》和《九歌》对宋玉赋及汉代散体赋的形成以一定影响。 (四)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第四节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1 学时) 一、宋玉的生平与作品简介 宋玉,屈原之后楚国辞赋家,鄢人,主要生活在顷襄王时代。曾为小官,后因谗去职。 《九辩》 、 《高唐赋》 、 《神女赋》 、 《登徒子好色赋》 、 《风赋》 、 《钓赋》 、 《对楚王问》为宋玉之作。 《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高唐赋》 、《神女赋》在散体赋发展史上的意义 二、唐勒与《远游》、 《惜誓》 山东银雀山出土有《唐勒》一书中之《论义御》残篇,所反映思想及其中个别字句与《楚辞·远 游》同。可以断定《远游》也是唐勒的作品。 《惜誓》感叹“年老”,与贾谊生平不合。根据其内容与风格,应是唐勒的作品。 《远游》、《惜誓》并是楚国迁陈之后的作品,表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在道家顺天委命、虚静无为 思想和神仙家思想影响下,消极逃避社会现实的思想情绪。 75 考核要求: 精读篇目: 《离骚》 ;《九歌·湘君》 、 《湘夫人》 ;《九章·哀郢》;《九辩》、 《风赋》 。 阅读篇目:《九歌·山鬼》、 《国殇》 ;《九章·涉江》;《高唐赋》 、《神女赋》;《惜誓》。 思考题: 1、 楚辞的起源及其特点。 2、 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3、 屈原对楚地民间文学与《诗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4、 屈原的人格魅力。 5、 屈原的创作怎样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6、 屈原之后楚国文坛的状况。 76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Ⅱ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Ⅱ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 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具有 对古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条理性和逻辑性分析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 写作表达能力,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秦汉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两部分组成。 秦汉文学旨在系统梳理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主要内容包括秦汉政论散文、汉代 辞赋、汉代史传散文以及汉代诗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旨在系统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主要内容包括建安与 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南北朝民歌以及魏晋南北朝小说。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秦汉文学绪论 2 2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4 3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6 4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6 5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6 6 第五章 东汉辞赋 4 7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2 8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4 9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2 10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8 11 第二章 两晋诗坛 6 12 第三章 陶渊明 5 77 13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2 14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4 15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3 16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2 17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4 18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2 合计 72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相结合,讲解、讨论并重,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背诵一 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并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小论文。 讲授时,应注意把握好文学史和作品的关系,不能将文学史与作品割裂开来。要以文学史的发 展脉络为纲,用文学史统帅作品,同时要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具体作品论证文学发展的历 史。在理论分析上应以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新成果、新方法。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 ⒉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 系。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一、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 2 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第一、第二卷) ,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 版。 二、本文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 学样式的嬗革与分期。 78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社会概况 秦及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我国以及世界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发展,几十年后,国库满盈,天下富庶。武帝 削平诸侯,为求周边的安定和达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劳民伤财,造成了 人民的灾难,但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上起到很大作用。西汉后期豪族、外戚与王室之间 斗争激烈。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中灭亡。 东汉前期各种矛盾缓和,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但豪族政治开始形成,社会两极分化日趋 严重。中期以后,宦官、外戚和世族之间的斗争对当时政治影响很大。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便是 黑暗政治的反映。黄巾起义以后,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最后曹氏篡汉。 二、思想文化概况 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于是战国之时的各种思想又萌动起来。 汉武帝为加强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了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特色的新的儒学思 想。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儒学思想统治最严厉的时期,封建礼教被进一步加强和系统 化。东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崩溃,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各派思想又显出活跃的趋势。 西汉今文经学向谶纬化发展,今、古文经学之间互相排斥、斗争。王充无神论对谶纬学说进行 了批判。道教在民间流传并得到发展。文人中形成清议的风气。 三、文学概况 汉初的文学主要是辞赋和政论。贾谊在这两方面都是代表人物。枚乘的《七发》已显出汉大赋 的特色。陆贾、贾谊的政论文带有纵横家特色,晁错的政论文与韩非相近,都有战国之风。 汉代以《史记》为标志,史传文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辞赋和乐府则反映了汉代文学的特色。 五言诗的产生、发展与成熟,与汉王朝相始终。政论文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 汉武帝时,本在诸侯国的一些文士来到了朝廷。司马相如、董仲舒、东方朔、刘安、司马迁等 都是当时辞赋与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汉武帝本人也能作歌辞。司马相如的辞赋和司马迁的散文, 分别达到我国古代辞赋与史传文学的高峰。 武帝时设立乐府,搜集整理民歌,影响深及以后的文学创作。对文人五、七言诗的产生也有一定影 响。 西汉前期东方朔等人的辞赋存在着模拟的现象。后期随着儒学与神学风气的弥漫,辞赋和散文 都存在思想上儒化与形式上模拟的倾向。这在刘向、杨雄的创作中表现很突出。 东汉前期辞赋与散文方面的代表作家是班固。王充、冯衍、桓谭、马援等也都取得不同的成就。 东汉后期产生了抒情小赋。赋从歌功颂德和表现王朝的声威、都邑的奢华为主流,转向揭露社 会的矛盾,表现文人在黑暗政治下的忧虑及逃避现实的心态。一些人放弃对功事的追求而闭门著书,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昌言》为东汉政论的代表作。 东汉后期的乐府诗保存至今日的较西汉为多。 文人五言诗在东汉中期即已比较流行。 《古诗十九首》和所传苏武李陵诗,绝大部分为东汉中期 79 以后的作品。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秦汉论说文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吕氏春秋》(1 学时) 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1 学时) 《谏逐客书》;刻石文。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1 学时) 陆贾《新语》 ;贾谊《过秦论》的思想内容以及战国策士的遗风。晁错《论贵粟疏》的思想内容 与艺术风格。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1 学时) 《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西汉散文的演变。 精读篇目: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过秦论》(上)、司马迁《报任安书》 。 阅读篇目: 《过秦论》(中、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思考题: 1、贾谊《过秦论》的主要特点。 2、司马迁《报任安书》的风格特点。 第二章 司马相如与汉代辞赋 教学要点: 使学生基本了解汉赋的起源及其体制特点、汉赋的主要作家、汉赋的分类与流变。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骚体赋及“九体”(1 学时)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吊屈原赋》、《 鸟赋》在表现自我、抒发真情方面继承了屈赋的精神。 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招隐士》和《长门赋》 。 第二节 枚乘和“七体” (1 学时) 《七发》的基本内容与对新体赋的贡献:作品对宫室、音乐、畋猎、游观的描写都具有开创性; 80 其形式是楚国问对散文和楚辞向汉大赋的过渡,又形成汉代聘辞大赋中“七体”的形式。辞藻华丽, 镂金错彩,对后来之赋作影响甚大。 第三节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2 学时) 司马相如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子虚赋》 《上林赋》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通过对诸侯与帝王畋猎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大汉 天子的至高无上和大汉王朝的无比声威,客观上反映出汉中期诸侯国尾大不掉的事实。 《子虚赋》 《上林赋》结构上受《高唐赋》 《神女赋》的影响,相关的两篇合之为一,分则为二。 语言也受其影响。而其尊崇朝廷的思想与以巨丽为美的美学特征则完全是大汉王朝时代精神的反映。 第四节 扬雄四赋(1 学时) 扬雄四赋的创作,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骚体功能的扩展。 第五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1 学时) 东方朔与《答客难》;设辞类作品;枚皋;王褒《洞箫赋》与汉代的咏物小赋。 精读篇目: 《吊屈原赋》、 《七发》(“广陵观涛”一段)。 阅读篇目: 《鵩鸟赋》 、《子虚赋》、《上林赋》、 《洞箫赋》 、 《长扬赋》、 《羽猎赋序》。 思考题: 1、汉赋的体制特点。 2、汉赋分体及流变。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1 学时) 家世生平与《史记》的写作。《史记》的规模与体例。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1 学时)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对复 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2 学时) 闾巷之人的入传;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1 学时) 宏阔画面和深邃意蕴;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传奇色彩。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史学著作,也是杰出的史传文学作品。 81 语言成就。叙述语言的生动传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议论语言的饱含感情;总体风格上的雄 浑、朴拙,有气势感和韵律感。 精读篇目: 《史记·项羽本纪》(片段)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李将军列传》 。 阅读篇目:《太史公自序》, 《史记·刺客列传》、 《游侠列传》 。 思考题: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对《史记》创作的重要影响。 《史记》的思想内容。 3、 《史记》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1 学时) 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收集和分类。 第二节 非富多彩的艺术画面(2 学时) 乐府民歌内容的广泛性和现实性。乐府诗和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饥苦与统治阶级的横暴奢侈, 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等。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2 学时) 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诗的创作。 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通过一个家庭悲剧故事,提示了封建礼教与“家长制”吃人的本质。 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叙事长诗。作品塑造了刘兰芝完美而又极具性格特征的悲剧形象。长诗的三 分之二是由对话组成,作品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保留着鲜明的民歌色彩。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1 学时)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北狄、西域乐与杂言体,从四言到五言。 精读篇目: 《陌上桑》、《上邪》、《有所思》、《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 芜》, 《孔雀东南飞》,项羽《垓下歌》 ,刘邦《大风歌》 。 阅读篇目: 《病妇行》 、《长歌行》、《枯鱼过河泣》 、 《江南》、 《羽林郎》,刘彻《秋风辞》 、《鸿鹄》 。 思考题: 乐府与乐府诗。 82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章 东汉辞赋 教学要点: 使学生基本了解东汉辞赋的演变及其体制特点、主要作家及作品。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2 学时) 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二京赋》;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第二节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2 学时) 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张衡《归田赋》对辞赋小品化、抒情化的 贡献。汉末辞赋的批判精神和感伤情调。 精读篇目: 《归田赋》 、《刺世疾邪赋》。 阅读篇目: 《两都赋序》、 《二京赋》(片断)、《述行赋》。 思考题: 1、抒情小赋的兴起。 2、京都赋对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汉书》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东汉论说文的主要作品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汉书》 (1 学时)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苏武等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叙事笔法。 第二节 《吴越春秋》(0.5 学时) 《吴越春秋》的艺术风格;《越绝书》概况。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0.5 学时) 王充《论衡》的写作宗旨;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的批判精神和文风 特征;东汉的碑文和游记。 精读篇目: 83 班固《苏武传》。 阅读篇目: 《潜夫论·实边》 ,《昌言·理乱篇》 。 思考题: 1、《汉书》的文学成就。 2、东汉论说文的批判精神。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东汉文人诗的概况、文人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1 学时) 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和典丽;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1 学时) 诗坛新风的出现;怀才不遇的感慨;对比鲜明的批判;衰世文学。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2 学时)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不同时期。大部分为东汉时作品,尤以汉末文人之作为多。内容比较广 泛,都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多表现孤寂与凄惶哀苦之情。 艺术成就:除个别作品质木无文外,大多能使抒情、写景、叙事、议论融合为一,以典型的生 活场面与典型的细节表现思想感情。语言浅近通俗,仍带有民歌的特征,然而凝炼和谐,反映了文 人诗歌创作的水平。 精读篇目: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西北有高楼.》 、《迢迢牵牛星》 。 阅读篇目: 班固《咏史》,张衡《四愁诗》、《同声歌》,《古诗十九首》之《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 《庭中有奇树》 、《回车驾言迈》、 《客从远方来》 、《明月何皎皎》 。 思考题: 1、文人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 2、《古诗十五首》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 论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时代背景、门阀政治、玄学、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文 84 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社会概况 黄巾起义实际上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此后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建安时期,曹操尚刑名, 抑制豪强,曹丕建魏,实行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世族制度。世族与庶族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司 马氏代魏,士族门阀势力进一步扩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八王之乱,士族纷纷南下。东晋以后 南方政权更替,而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庶族上升,士族的相对下降。北方政权相对稳定, 经济得到恢复。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大交融的时期。 二、社会思想与文人心态 汉末儒学独尊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刑名、道、法等家思想抬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尖锐, 一些人逃避现实,一些人看透了儒家礼教的虚伪性。魏晋老庄学说盛行,玄学兴起。佛教的中国化。 儒学与佛、道既斗争又融合。隐逸、服食、狂饮、纵欲等各种乱世人生观流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文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所以,这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和 文学传统的大发展、大转变时期。 三、文学概况 社会的世族化,导致贵族文人逐步成为文学创作的主力军,使文学产生了明显的贵族化倾向。 诗歌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最大。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表现出了积极用世的 思想,慷慨悲歌。正始诗歌在高压政策下转而为忧生嗟叹,但也继承了一些建安诗歌的传统。太康 诗歌追求华美,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的倾向明显,唯左思挟愤世之音。东晋大畅玄言,诗歌多 枯燥乏味。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以平淡自然之风开田园诗歌一派。 谢灵运、谢脁完成了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开山水诗歌一派。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永明新体诗风靡一时。庾信是南北朝诗歌集大成的作家。南北朝乐府民歌取得了很高 的成就,并对文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曹魏之时,文多通脱,骈散俱呈;正始文多恣放。西晋以后,骈体文形成并臻于鼎盛。辞赋由 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向骈化和律化方向发展。 魏晋以后,小说开始流行,主要有志怪和轶事两类。均篇幅短小,语言简朴。轶事类多见人物 风貌,颇能传伸。志怪类以情节离奇见长,多同宗教鬼神观念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批评专论、专著空前繁荣,理论涉及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从曹丕的《典 论·论文》到《文赋》、葛洪的《抱朴子(外篇)》 ,至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多为宏 篇巨制,有一些进行系统理论探讨的论著,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树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 85 创作;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2 学时) 一、曹操生平与作品简介。 汉末诸候中,曹操既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 艰难,表现出扫平群雄、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和事业未成、光阴不居的伤感。苍凉悲壮、雄健沉 郁,情感强烈。其诗歌以四言为多、而五言杂言兼有。全用乐府旧题,能被之管弦。 曹操的散文清峻通脱,影响及邺下文风。其子曹丕、曹植及邺下文人的创作风格上不同程度受 其影响。鲁迅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 二、曹丕作品简介。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有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燕歌行》二首对七言诗发展有较大贡献。其散文和辞赋也具有特色。 第二节 曹植(2 学时) 一、曹植生平: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乐观自信,表现出积极奋进的精神。后期 不得志,充满忧惧愤懑。 二、曹植诗文的思想内容:对建功立业的追求,贵族生活的写照,对压抑迫害的抗议,交游的 唱和,游仙的想象等。 三、曹植诗的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善用比喻、象征、烘托的手法;讲究谋篇布局, 韵律色调合谐。他也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后人誉之为“建安之杰” 。 第三节 “建安七子”与建安其他作家(1 学时) “七子”见于曹丕《典论·论文》。其中孔融非邺下文人,也年长于其馀六人,主要成就在文。 有《论盛孝章书》、 《荐祢衡》 ,虽未脱东汉旧轨,骈俪气重,但辞锐气盛,文风豪壮。 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为《七哀诗》 、《登楼赋》。 陈琳、阮 的书檄具有纵横家特色和骈化倾向。陈琳《饮马长城窟》和阮 《驾出北郭门行》 为各自诗歌的代表作。刘桢诗名甚高,徐干以《室思诗》见称。应玚诗缺乏特色。 女作家蔡琰的生平;《悲愤诗》五言一首。 诸葛亮的散文创作。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 学时)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正始文学概述 二、阮籍及其《咏怀诗》 《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主要内容: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 败;表现饮酒、求仙生活。“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艺术特色。 三、嵇康的诗歌 86 以四言诗成就为高,《赠秀才从军十八首》内容丰富,风格高远清朗。散文成就尤高,《与山巨 源绝交书》为其代表作,风格清峻通脱。 精读篇目: 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王粲《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曹 植《白马篇》 、《公宴诗》、 《野田黄雀行》 、《洛神赋》(片段) ,阮籍《咏怀》 (夜中不能寐) ,嵇康《与 山巨源绝交书》 。 阅读篇目: 曹操《蒿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苦寒行》、《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杂诗二首》、 《大干墙上蒿行》、 《与吴质书》,孔融《荐祢衡表》 、 《论盛孝章书》,王粲《登楼赋》 ,陈琳《饮马长 城窟行》,阮 《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诸葛亮《出师表》,蔡琰《悲愤诗》,曹植《名 都篇》、《美女篇》、《送应氏》、《梁甫行》、《杂诗》、《吁嗟篇》、《赠白马王彪》、《求自试表》、《求通 亲亲表》、《与杨德祖书》,阮籍《咏怀》(独坐空堂上)、(湛湛长江水)、(驾言发魏都)、《大人先生 传》,嵇康《赠秀才入军》 (闲夜肃清)、 《管蔡论》 。 思考题: 曹操与曹丕文学创作的内容。 建安风骨。 蔡琰《悲愤诗》的内容特征。 曹植诗文的思想内容。 曹植诗的艺术特色。 正始时代与文学的关系。 阮籍《咏怀》诗的内容与风格。 8、嵇康诗歌的特色。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潘岳、陆机、左思、张协、刘琨、郭璞等人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 兰亭诗、玄言诗的内容及风格。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机、潘岳、左思与太康文学(2 学时) 一、太康文学概述:太康短暂的统一、繁荣局面和士族制度的形成。诗尚雕饰,文崇骈俪。推 动了文学的形式化和士族化。模拟之风比较突出,晋初的傅玄、张华已见此倾向。 二、陆机和潘岳: 陆机诗多写行役之苦,离别之哀。追求词藻、对偶,模拟因袭气重。当时诗名甚高。文章辞赋 颇有成就,为骈体文的奠基人。对南朝文学有较大影响。 潘岳工诗善文,多组诗。词采华艳,在太康作家中较重情感表现, 《悼亡诗》三首最为著名。 87 第二节 左思、张协与刘琨(1 学时) 与其出身和思想相关,其诗承建安余绪,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气势雄健,笔调 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为西晋成就最高的诗人。 《三都赋》 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热点问题,其声名高主要与题材有关。 张协兄弟的诗;刘琨的诗。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1 学时) 郭璞字景纯,是晋室南渡之际的重要诗赋作家。郭璞《游仙诗》实为咏怀之作,有很强的现实 性。乖远玄宗,坎壈咏怀;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 学时)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文人雅集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1 学时) 东晋文人的心态;玄释合流;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精读篇目: 潘岳《悼亡》(其一) ,陆机《赴洛道中作》 (其一),左思《咏史》 (郁郁涧底松)。 阅读篇目: 向秀《思旧赋》,傅玄《豫章行·苦相篇》,张华《游猎篇》,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左思 《咏史》 (荆轲饮燕市)、 《招隐》 (杖策招隐士) ,刘琨《重赠卢谌》 ,郭璞《游仙诗》(青溪千馀 仞) ,王羲之《兰亭集序》 。 思考题: 1、潘岳与陆机诗文创作的成就。 2、试释“左思风力” 。 3、刘琨与郭璞诗的创作特色。 4、试述玄言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其散文与辞赋创作成就。 教学时数: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1 学时)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一生大体分三个时期:19 岁以前家居读书;29—41 岁时官时 隐;41—63 岁为归隐时期。归隐之初,生活小康,轻松愉快。归隐后期,生活窘迫,思想斗争激烈。 东晋末年学术思想活跃,江州又是儒、释、道三家思想斗争的中心。陶渊明既受儒家思想影响, 有济世之志,又受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特别是受庄子思想影响明显,故而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是魏晋风流的代表。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1 学时) 88 陶诗多赞美田园风光、表现劳动和与农民来往之作。也有表现生活困顿、农村凋敝和向往无王 税的自给自足社会的作品。表现出守节固穷的品德。此外,还有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1 学时)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日常生活的诗话;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 丽。 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1 学时)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桃花源记》的理想模 式。 第五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1 学时) 陶渊明的被发现;士大夫的精神家园;酒与菊。 精读篇目: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 《饮酒》(结庐在人境)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 阅读篇目: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先师有遗训)、《饮酒》(少年罕人事)、《杂诗》(人生无根蒂) (白日沦西阿)、《移居》(春秋多佳日)、《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咏荆轲》、《归去来辞》、《桃 花源诗并记》、《五柳先生传》 。 思考题: 1、试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 2、陶渊明的散文、辞赋名篇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要点: 使学生简单了解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基本特色。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1 学时) 分类: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 思想内容:多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男女情爱几乎成为唯一的主题。 艺术特色:多用五言的形式;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 法;语言自然明畅,风格清新婉丽。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1 学时) 思想内容:题材广阔。有的反映了北方的游牧生活;有的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有的反映 男女婚恋;也有的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贫富的对立。 艺术特色: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多带有叙事性。直抒胸臆,感情强烈, 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89 精读篇目: 《西洲曲》 、《敕勒歌》。 阅读篇目: 《读曲歌》(打杀长鸣鸡)、《神弦歌·青溪小姑曲》、《三洲歌》(送欢板桥湾)、《那呵滩》(篙 折当更觅)、《长干曲》、《子夜四时歌》(春风动春心)(春林花多媚)、《华山畿》(华山畿)、《那呵 滩》(闻欢下扬州)、《折杨柳歌辞》(遥看孟津河)(健儿须快马)(上马不捉鞭)、《李波小妹歌》、 《陇头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 《捉搦歌》 (华阴山头百丈井) 、 《木兰诗》 。 思考题: 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要点: 使学生基本了解谢灵运、鲍照的创作成就。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2 学时)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与地位:善于刻画山水景物、营造画境;工于锤炼字句,注重辞彩,讲求 对偶,多用典。雕琢过甚,结构比较单调,多名句而少名篇。 谢录运真正把山水作为审美和描绘对象,对扭转玄言诗风,对永明新体诗及后世山水诗的发展, 均有较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2 学时) 寒士的呼声;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对七言诗的贡献。 精读篇目: 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古》(束薪幽篁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对案不能 食)。 阅读篇目: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过白岸亭》、《过始宁墅》,颜延之《五君咏》(阮步兵、嵇 中散)、颜延之《陶徵士诔》,鲍照《梅花落》、《代白头吟》、《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 思考题: 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 2、鲍照诗的艺术风格及对七言诗的贡献。 90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要点: 使学生基本了解谢灵运、鲍照、谢脁与永明体、宫体诗人的创作成就。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1 学时) 一、永明体的兴起:新体诗是由古诗到律诗的过渡形态。 新体诗的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沈约的诗歌理论及影响。 二、谢朓诗的内容与特色 多写山水,表现了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 艺术特色:善于描绘景物,能使情景交融。其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 篇似唐人律绝者。诗风清新流丽。 谢朓为齐梁“首杰”,发展了山水诗。他所代表的新体诗为近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阴铿、何逊等的诗歌创作 何逊诗多纪游、寄赠、离别思乡之作,尤以山水诗成就为高。 阴铿新体诗,已近唐人律诗。何逊与阴铿诗皆善描绘、讲声律,风格清新婉转,颇得谢朓情致。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1 学时)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廷(1 学时) 一、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二、萧氏父子和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辞 藻与声色。 精读篇目: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阴铿《晚出新亭》 。 阅读篇目: 沈约《早发定山》 、《怀旧诗九首·伤谢朓》 、《夜夜曲》 ,萧纲《咏内人昼眠》 ,吴均《答柳恽》 , 徐陵《关山月》 ,何逊《赠诸旧游》,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五洲夜发》 ,江总《闺怨篇》 。 思考题: 1、何谓“新体诗”? 2、谢朓诗的内容与特色。 3、何谓“宫体诗”?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要点: 使学生简单了解北朝文学创作的大体情况以及庾信的文学成就。 91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0.5 学时) 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北地三才:魏收、邢邵、温子升。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0.5 学时)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1 学时) 前期诗艺的养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承前启后的地位。 精读篇目: 庾信《重别周尚书》。 阅读篇目: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日晚荒城上)(萧条亭障远)、《哀江南赋序》、《小园赋》,温子 昇《捣衣》、 《春日临池》 ,邢邵《七夕》 、《冬日伤志篇》,魏收《喜雨》 ,庾信《乌夜啼》 、《寄徐陵》、 《拟咏怀》 (摇落秋为气)(寻思万户侯) 、《枯树赋》、 《哀江南赋》,王褒《渡河北》、 《关山月》 、《出 塞》 。 思考题: 1、简单了解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和《哀江南赋》 。 2、庾信由南入北以后诗文内容及风格的变化。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简单了解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创作的大体情况以及《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等作品的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2 学时) “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曹操的教令,曹丕兄弟的书札;《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论辩文的勃兴。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1 学时) 元嘉三大家;范晔史论;《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齐梁新变之风;诗体赋与写景文。 简单了解鲍照《芜城赋》、孔稚珪《北山移文》、江淹《别赋》、《恨赋》以及丘迟、陶弘景、吴 均、徐陵的骈文。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1 学时) 一、 《水经注》及其文学成就。 92 《水经注》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地理学著作,也是散文名著。书中对各处山水景物有精彩的描写, 引述了不少地志、风土记文字,夹有作者的抒情、议论。对后世游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 《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洛阳伽蓝记》主要描写北魏时洛阳的佛寺建筑,兼及当时的人情世态,其中揭露了统治者的 奢华贪鄙。文章描写精彩,文风平实,带有骈俪习气。 精读篇目: 王粲《登楼赋》,江淹《别赋》,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 书》,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巫峡)。 阅读篇目: 鲍照《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北山移文》,谢庄《月赋》,谢惠连《雪赋》,江 淹《恨赋》,萧纲《晚春赋》,萧绎《采莲赋》、《荡妇秋思赋》,徐陵《玉台新咏序》,颜之推《颜氏 家训·涉务》、《名实》、《文章》,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孟门山)(滱水·阳城淀),杨衒之《洛 阳伽蓝记》 (景明寺、永宁寺、大觉寺) 。 思考题: 1、魏晋南朝辞赋与散文创作的成就。 2、郦道元《水经注》的文学成就。 3、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创作内容。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要点: 使学生简单了解《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0.5 学时) 关于“小说”;小说的起源;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 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0.5 学时) 一、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志怪、志人。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主旨在“明神道之不诬”,故书中多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其中保存了很多民间故事和神 话传说。题材广泛。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 其中的优秀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多变,描写生动,形象鲜明,语言疏畅,已粗具短篇小说 的规模。 第三节 《世说新语》(1 学时) 一、 《世说新语》的编撰与体例。 93 二、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记载魏晋知识分子的隽言轶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 生活习俗和文化情趣。也揭露了士族的奢侈和凶残。 三、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写人往往通过一个细节或三言两语表现其神情或思想,颇能传神, 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 精读篇目: 《搜神记·干将莫邪》,《世说新语·过江渡人》、 《王子猷居山阴》 。 阅读篇目: 《搜神记·董永妻》、《韩凭夫妇》、《李寄》、《吴王小女》,《搜神后记·白水素女》,《幽明 录·买胡粉女子》。 《世说新语·王恺石崇斗富》 、《王蓝田》 、 《刘伶醉酒》 、 《谢安围棋》 、 《周处》。 思考题: 1、“小说”的概念。 2、干宝《搜神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3、《世说新语》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参考书目: 1.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5.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6.朱一清、孙以昭, 《司马相如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82 年第二版。 8.张震泽,《扬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9.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1975 年点校本。 10.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11.黄晖, 《论衡校释》,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12.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六十卷,中华书局 1974 年影印本。 14.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15.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15.俞绍初辑校, 《建安七子集》 ,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16.陈伯君,《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17.戴明扬,《嵇康集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 94 18、刘运好,《陆士衡文集校注》 ,凤凰出版社 2007 年版。 19、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20、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21、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2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23、曹旭, 《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第 2 版。 24、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25、李伯齐,《何逊集校注》 ,中华书局 2010 年版。 26、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2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28、吴兆宜等,《玉台新咏笺注》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2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30、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31、王国维校,《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32、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本课程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紧 密结合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力求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 照“片”宣科。 9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唐宋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属于第三个阶段。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全貌的一门主要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思想、文 学创作及其发展流变。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隋唐五代文学和宋代文学二部分组成。 隋唐五代文学:隋代文学概括;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 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唐代散文及其它文体的发展。 宋代文学;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宋词繁荣原因及成就;各阶段代表性词人的创作;宋诗、 宋文创作特色及成就。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1 学时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2 2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6 3 第二章 盛唐诗歌 4 4 第三章 李白 4 5 第四章 杜甫 4 6 第五章 中唐诗坛 4 7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4 8 第七章 古文运动和韩、柳的散文 4 9 第八章 晚唐诗歌与小品文 4 10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2 11 第十章 唐五代词 2 12 宋代文学 13 第一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4 14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坛 4 15 第三章 苏轼 4 16 第四章 北宋后期的诗词 4 17 第五章 南宋前期词坛 2 18 第六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4 19 第七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4 20 第八章 姜夔及格律派词人 4 21 第九章 南宋后期诗歌 2 合计 72 96 (五)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根据授课内容与需要灵活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 动学习与思考。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对唐宋文学发展史的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⒉检测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背诵及分析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 ,高等教育出版,2005 年版。 二、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二、三卷) ,中华书局,2007 年版。 二、本文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教学要点: 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 (1 学时)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 学时)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教学要点: 隋代文学概况;初唐诗坛创作面貌。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代文学(1 学时) 第二节 唐初诗风和上官体(1 学时) 第三节 王绩和“初唐四杰”(2 学时) 第四节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1 学时) 第五节 陈子昂(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卢思道《从军行》 ;王绩《野望》 ;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滕王阁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杨炯《从军行》 ;骆宾王《在狱咏蝉》 ;宋之问《度大庾岭》 、《渡汉江》;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陈子昂《感遇》其二、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 江花月夜》; 考核要求: 97 考核主要内容: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律诗的定型;陈子昂诗歌革 新理论;经典作品背诵。 第二章 盛唐诗歌 教学要点: 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及其他山水诗人(2 学时)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2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孟浩然《过故人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春晓》;王维《山居秋暝》、 《鹿柴》、《竹里馆》、《鸟鸣涧》、《使至塞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高适《燕歌行》、《别 董大》;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从军行》、《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崔颢《黄鹤楼》 ;李颀《古从军行》;王之涣《凉州词》 ;王翰《凉州词》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成就;经 典作品背诵。 第三章 李白 教学要点: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1 学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 学时)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古风》、《蜀道难》、《行路难》、《将进洒》、《月下独酌》、《长干行》、《梦 游天姥吟留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峨眉山月歌》、 《山中问答》、 《独坐敬亭山》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李白诗歌创作成就;背诵代表作品。 第四章 杜甫 教学要点: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杜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经历(1 学时) 第二节 杜诗的思想内容及“诗史”意义(2 学时) 杜诗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北征》、《羌村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秋兴八首》 、 《登高》、 《登岳阳楼》。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杜诗的“诗史”意义;杜诗的艺术成就;背诵代表作品。 第五章 中唐诗坛 98 教学要点: 大历诗风;韩孟诗派;李贺等中唐诗人的创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历诗风(1 学时) 第二节 韩孟诗派(2 学时) 中唐其他诗人(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 笛》、《塞下曲》 ;韩愈《山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孟郊《游子吟》、 《秋怀》;贾岛《题李 凝幽居》;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梦天》、《金铜仙人辞汉歌》;刘禹锡《西塞山 怀古》 、《乌衣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竹枝词》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 州刺史》 、《渔翁》、 《江雪》。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大历诗风;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李贺诗歌特色。 第六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教学要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成就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居易生平与诗歌理论(1 学时)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 学时) 第三节 元白诗派(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观刈麦》、《轻肥》、《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琵琶行》、《大林寺桃 花》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成就。 第七章 古文运动和韩、柳的散文 教学要点: 古文运动的背景及理论主张;韩、柳的散文创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文运动(1 学时) 第二节 韩愈散文(2 学时) 第三节 柳宗元散文(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韩愈《师说》、《杂说》、《送李愿归盘谷序》、《进学解》、《柳子厚墓志铭》、 《张中丞传后叙》;柳宗元《三戒》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 潭记》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古文运动的性质及意义;韩、柳散文内容及特色。 第八章 晚唐诗歌与小品文 教学要点: 99 李商隐、杜牧的诗歌创作;晚唐小品文的意义。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牧诗歌(1 学时) 第二节 李商隐诗歌(2 学时) 第三节 小品文(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杜牧《河湟》、《早雁》、《登乐游原》、《赤壁》、《泊秦淮》、《江南春》、《山 行》。李商隐《安定城楼》 、《隋宫》 、 《贾生》、 《马嵬》 、《无题》二首、 《锦瑟》 、《乐游原》。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李商隐、杜牧诗歌内容及特色,背诵代表作品;晚唐小品文的成就。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教学要点: 介绍唐传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唐传奇的分期及代表作品;介绍俗讲与变文。 阅读作品篇目: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唐传奇发展的三个阶段;阅读主要作品。 第十章 唐五代词 教学要点: 唐五代词概况及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词的产生及词体特征;敦煌曲子词;花间词派;南唐词人。 精读作品篇目: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樊我)、《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温庭筠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更漏子》 (玉炉香) 、 《望江南》 (梳洗罢) ;韦庄《菩萨蛮》(人 人尽说江南好) 、《女冠子》二首、《思帝乡》(春日游);李璟《摊破浣溪沙》;冯延已《鹊踏枝》 二首、《谒金门》;李煜《鸟夜啼》二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 潺)。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词体的音乐文学性质;民间词与文人词;背诵经典作品。 宋代文学 绪论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教学要点: 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宋初三体;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初三体” (1 学时) 100 第二节 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1 学时) 第三节 梅尧臣、苏舜卿(1 学时) 王安石(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欧阳修《边户》 、 《戏答元珍》 、《醉翁亭记》 、 《朋党论》 、《秋声赋》;梅尧臣 《田家语》、《汝坟贫女》、《鲁山山行》;苏舜钦《庆州败》、《淮中晚泊犊头》。王安石《河北 民》、《明妃曲》 、《北陂杏花》 、《答司马谏议书》、 《读孟尝君传》 ;曾巩《墨池记》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宋初三体;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北宋前期词坛 教学要点: 介绍宋初词坛的主要词人及词坛风貌;柳永对词坛的贡献。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晏欧等宋初词人(1 学时) 柳永对词坛的贡献(3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蝴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 子》(燕子来时新社) ;范仲淹《渔家傲》、 《苏幕遮》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欧阳 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采桑子》(轻舟短掉西湖好);晏几 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八 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望海潮》 (东南形胜)。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柳永对词坛的贡献。 苏轼 教学要点: 苏轼诗、词、文创作成就;苏轼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1 学时) 第二节 苏轼的词(1 学时) 第三节 苏轼的诗(1 学时) 苏轼的散文(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留侯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记承 天寺夜游》、《荔枝叹》、《和子由渑池怀旧》、《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苏轼对词坛的开拓意义;苏轼诗、文创作成就。 北宋后期的诗、词 教学要点: 101 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论及诗歌创作;秦观、周邦彦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论及诗歌创作(1 学时) 第二节 江西诗派及演变(1 学时) 秦观、周邦彦等词人(2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黄庭坚《登快阁》;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凄波不过横塘路) 、《六州歌头》 (少年侠气);周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 、《六 丑》(正单衣试酒)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论;秦观、贺铸、周邦彦词的创作与经典作品背诵。 南宋前期词坛 教学要点: 李清照对词的贡献;南渡爱国词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清照(1 学时) 第二节 张元干等爱国词人(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李清照《如梦令》二首、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声声慢》(寻寻 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张元干《贺新郎》(梦绕 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念奴娇》(洞庭青草)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李清照词的创作成就。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教学要点: 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诚斋体;范成大诗歌创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游生平及诗风的变化(1 学时) 第二节 陆游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2 学时) 第三节 杨万里、范成大(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陆游《关山月》、《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临安春雨初霁》、《游 山西村》、《沈园二首》、《示儿》。杨万里《初入淮河》、《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宿灵鹫禅寺》; 范成大《州桥》、《催租行》、《后催租行》、《四时田园杂兴》四首(蝴蝶双双入菜花、昼出耘田 夜绩麻、采菱辛苦废犁锄、新筑场泥镜面平)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陆游诗歌内容及特色;诚斋体;范成大的爱国诗与田园诗。 辛弃疾 教学要点: 102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辛词对词坛的影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 学时) 第二节 辛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2 学时) 第三节 辛派词人(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刘过《沁园春》(斗酒彘肩);刘克庄《贺新郎》 (北望神州路) 。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经典作品的背诵和分析。 姜夔及格律派词人 教学要点: 姜夔、吴文英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代表作品分析。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姜夔(2 学时) 第二节 吴文英(1 学时) 第三节 宋末其他词人(1 学时) 精读作品篇目:姜夔《杨州慢》 、 《暗香》 、 《踏莎行》 (燕燕轻盈);吴文英《八声甘州》(渺 空烟四远)、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 ;史达祖《双双燕》;王沂孙《眉妩·新月》 ;张炎《解 连环·孤雁》。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吴文英词艺术特色;经典词作的背诵与分析。 南宋后期诗歌 教学要点: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坛的两个群体。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永嘉四灵、江湖诗派(1 学时) 第二节 宋末诗歌(1 学时) 三、参考书目 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第二、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 2、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3 年第 1 版。 3、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 1 版。 4、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 年第 1 版。 5、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中华书局,1995 年第 1 版。 103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根据授课内容与需要灵活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 动学习与思考。 104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Ⅳ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的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鉴赏、分析评说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学好这门课程,对 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 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诸文学现象的 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代 表作家与代表作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分 析评论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 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及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能写出观点 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从元代至清代中期。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设置本课 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本大纲所列文学史各阶段的知识点及作品篇目,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 基本范围。教师讲课应具有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课时应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 一般性地重复教材。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琐地考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至 于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我们在本大纲中尽量反映近几十年学术的发展,吸收新的学术成果。大纲中所开列的作品篇目, 有一部分阅读作品。在重点讲授的作品中,应有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具体篇目教师可自行掌 握。 (四)教学时数 本大纲是按照新教学计划制定的,安排总授课学时 72 学时,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自学和讨论为辅。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研究, 尤其是阅读作品的积极性。讲授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学史和作品的关系。要以文学 史的发展脉络为纲,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基础,用文学史统帅作品,又通过对具体作品 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在理论分析上应以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为 主,并积极合理吸收新东西。对于新理论、新方法,可择善而从。 105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 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段)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2. 检测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段)一些重要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古代文 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独立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 (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 (三)—(四),中华书局 2007 年第 1 版。 二、本文 第六编 元代文学 元杂剧概说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杂剧的体制和元杂剧的发展过程。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元杂剧的起源及其体制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的母体: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的曲牌联套形式,受到宋金大曲、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 杂剧的体制: 1、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 2、文学要素:唱词(曲文) 、宾白、科范。 3、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 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4、角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二、元杂剧的发展过程 元杂剧的出现,大致在十三世纪初叶到中叶。而其兴盛,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 起至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 ,约 50 年。 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106 1、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2、元代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的侧面促成杂剧的兴盛。 3、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4、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和表演艺术的提高。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杂剧开始传播到南方。到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 大都转移到临安一带。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左右开始,杂剧的演出虽然还很盛行,但创作从 总体上却逐渐趋向衰微。 元杂剧创作衰微的主要原因:杂剧演出中心南移、使杂剧离开了哺育它形成、生长的土壤;元 代后期文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程朱理学的渗透,严重地削弱了杂剧创作的思想价值;元 杂剧剧本体制的局限。 后期作品寥寥,已是的道的尾声。 思考题: 概述元杂剧的发展过程。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作品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掌握其名剧《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以及在杂剧创作中的巨大成就。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关汉卿的生平 二、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社会剧的代表作。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包括社会冲突、道德冲突和意志冲 突三个层面。《窦娥冤》的主题:对黑暗社会的揭露批判和对仁政德治的追求企望。窦娥形象:善良 而坚强的性格。 《蝴蝶梦》 。 三、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 关汉卿爱情剧很少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同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紧密结合起来,大胆揭露 社会问题。关汉卿爱情剧刻划了被压迫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歌颂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邪恶势力 的精神。女主人公的理想性格。 《救风尘》和《望江亭》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谢天香》与《玉镜台》等。 四、关汉卿的历史剧 关汉卿的历史剧总是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现实感受和时代精神。艺术 上“多虚少实” 。 《单刀会》的故事情节与真实历史。关汉卿笔下的关羽正气凛然、威武神勇。 五、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从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和演出实践,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情节结构严谨、 戏剧冲突激烈,场面关目生动,角色设置妥当。 107 关剧题材广泛,几无所限制,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关剧语言风格如“琼筵醉客”,豪放不羁,是元杂剧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 精读作品篇目: 《窦娥冤》 、《单刀会》。 阅读作品篇目: 《救风尘》 、《蝴蝶梦》、《望江亭》。 思考题: 1、试分析窦娥的艺术形象。 2、简述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倾向。 3、简述关汉卿剧作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西厢记的作者和王实甫的生平 王实甫的生平和杂剧作品。 关于《西厢记》作者的争议。 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封建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而真挚的爱 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 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恋爱心理的展开过程及其深厚的社 会内容和文化内容。 张生形象的性格特征。 红娘形象的性格特征。 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突破一般杂剧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的体制,五本二十一折;若干折由数人轮唱。明人称为“传 奇之祖” 。 情节单纯,结构严谨,而又波浪迭起,悬念丛生。 语言的性格化和戏剧性。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融化前人诗词文 赋中的语句。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的明清刊本。 《西厢记》的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西厢记》 (选) 思考题: 108 1、简述《西厢记》故事的演变过程。 2、分析崔莺莺的形象。 3、试分析《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元杂剧前期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马致远、白朴的杂剧、著名的爱情戏、历史戏、 水浒戏、公案戏作品的名称和作者。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马致远 马致远的生平与剧作。 历史剧《汉宫秋》是对历史上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的改编。借历史兴亡抒写时代感受。曲词写 景抒情,隽美当行。 “神仙道化”剧暴露了黑暗现实,否定功名富贵,提倡修道登仙。 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二、白朴 白朴的生平与剧作。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女主角李千金形象的性格特征。 历史悲剧《梧桐雨》。 三、爱情婚姻戏 元前期爱情婚姻剧,表达了对封建重压下妇女命运的关注和同情,反映她们所遭受的苦难,以 及她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所作的斗争。著名的作品有:杨显之《潇湘雨》,石君宝《秋胡戏 妻》,尚仲贤《柳毅传书》 ,李好古《张生煮海》 。 四、公案戏 控诉吏治黑暗的公案戏以包公戏为代表。包公戏借宋写元。揭露元代官吏的贪赃枉法和草菅人 命,歌颂为民作主的清官,表达人民的爱憎倾向。代表作为李潜夫《灰阑记》和无名氏的《陈州粜 米》。 五、历史戏 历史剧大多带有强烈的现实感,或流露出金宋文人士大夫的故国之思,或表达了古代人民的英 雄主义精神,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正气浩然的历史悲剧。结构紧凑、简 练、曲辞刚健、本色。 六、水浒戏 历史剧中的《水浒戏》,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理想和愿望。康进之《李逵负荆》的主题思想。 阅读作品篇目: 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无名氏《陈州粜米》,纪君祥《赵氏孤儿》,康进之《李 逵负荆》 。 思考题: 109 1、试析《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2、试析《墙头马上》的主题倾向。 第五章 元代中后期的杂剧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郑光祖 郑光祖的生平与剧作。 《倩女离魂》的主题:情与礼的冲突。张倩女形象的双重身份:客观实体的人和虚幻的精魂。 曲词艳丽流畅,婉转动人。 郑光祖的文人剧,表达了仕途失意的情绪。历史剧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郑光祖剧作曲词秀丽流转,音调和谐,但思想较为贫弱,艺术上过于雕琢。 二、元代后期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元代后期的爱情婚姻剧,更多地表现文人才子的风流逸事和青年男女的旖旎艳情。 乔吉的生平与剧作。曲词以华美流丽著称。 家庭剧的代表作家秦简夫,其剧作充满道德说教。 历史剧大多表彰古代“圣君贤相”、 “忠臣义士”,要求恢复儒家仁政,振兴封建伦理。代表作家 有杨梓。 以前代文人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宫天挺《范张鸡黍》主题:揭露官场与考场的暗无天日。曲词 激越豪放,笔力遒劲。 阅读作品篇目: 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 ,秦简夫《东堂老》 ,宫天挺《范张鸡黍》。 思考题: 试简述元杂剧中后期创作的整体情况。 第六章 元代南戏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元代南戏的发展情况和著名作品《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南戏的发展及其体制 南曲戏文,简称南戏。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大约在北宋 末、南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 宋代的南戏《张协状元》 。 元代前期南戏的发展。元代流行的南戏剧目。南戏的编剧活动和演出活动。 110 元代后期南戏蔚然大兴。 南戏的体制: 1、结构形式:一本十多出或几十出;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白。 2、音乐形式: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 演唱形式多样;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乐器伴奏以鼓板为主。 3、角色体制:以生旦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传奇戏曲大体沿用了南戏的体制精神。 艺术上“多虚少实”。 二、高明和《琵琶记》 高明的生平和思想。 《琵琶记》的版本。故事源流。 高明对南戏旧作的改编。蔡伯喈形象:“全忠全孝”。“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 不从。 赵五娘形象的性格特征:善良、勤朴、坚忍、尽责的精神品质。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结构布局、双线并进、交错映照;兼用通俗的口语和秀雅的文辞,意趣深 隽,自然流畅。有些片断骈丽过重,开明代传奇作家琢句修辞之端。 《琵琶记》是把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 三、 “荆刘拜杀”及其他南戏 《荆钗记》 。作者为元人柯丹丘。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情节关目生动、文词质朴自然。 《刘知远白兔记》 。作者为永嘉书会才人。李三娘形象。 “发迹变泰”的思想。文词质朴自然。 《拜月亭》 。作者未详。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提倡不以贫富为转移的婚姻观,批判以门第为 标准的婚姻观。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调。语言天然本色。 《杀狗记》 。作者未详。据元杂剧改编。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语言通俗质朴。 其他宋元南戏作品。 阅读作品篇目: 《琵琶记》 (选)。 思考题: 1、简述南戏的体例。 2、分析《琵琶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 3、分析“荆刘拜杀”的主题倾向。 元代散曲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散曲的体例、艺术特征,以及元代主要散曲作家的创作情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散曲的兴起和发展及其体制 北方民间俗谣俚曲流行,在宋金对立时期,吸收溶化了民间新兴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 的乐曲,逐渐形成散曲。 111 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散曲的特征:质朴、泼辣、浑 厚。后期散曲的特征:清新、细腻、典雅。 散曲又称“乐府” ,“清曲”,包括小令和套曲。小令的体制。套曲的体制。 曲与词的比较:结构形成;音韵;语言;艺术风格 二、元代前期散曲作家 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刘秉忠、卢挚、姚燧。 杂剧作家、书会才人: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 感和才华,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叹 世之作。咏景之作。恋情之作。 关汉卿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思想深刻,比喻生动,语言泼辣。他描写男女恋情的 小令,纯真、直率。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的象征意义。 白朴的散曲。抑郁牢骚之作。男女风情之作。 三、元代后期散曲作家 张可久的生平。抑郁感愤之作。山林隐逸之作。写景之作。风格雅正典丽,讲究曲律和音韵。 乔吉的散曲,或写客居异乡、穷愁潦倒的生活经历,或写感愤世事,不满现实,或歌咏山水风 光、寄情声色诗酒。风格婉丽,构思奇巧俊丽,不避俚言俗语。 张养浩的警世之作和归田之作。语言浅显流畅,感情真朴醇厚,风格以豪放、清逸为主。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封建统治者,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语言犀利辛辣。 贯云石和徐再思。 精读作品篇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王和卿[醉中 天]《咏大蝴蝶》 ,白朴[寄生草]《劝饮》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红绣鞋]《警世》。睢景臣[般 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张可久[红绣鞋]《天台瀑布寺》、[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乔吉[水仙子]《寻 梅》。 阅读作品篇目: 马致远[拨不断](布衣中)、[寿阳曲](云笼月) 。关汉卿[沉醉东风]《送别》 、[四块玉]《别情》。 白朴[喜春来]《知机》、[喜春来]《题情》 。张可久[清江引](桐柏山中)[水仙子]《怀古》。乔吉[山坡 羊](朝三暮四)。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徐再思[阅金经]《春》。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 司》 思考题: 1、简述元代散曲创作的流派及主要风格特征。 2、分析张可久散曲作品的艺术性。 第八章 元代诗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元代诗文及主要作家的创作情况。 教学时数: 112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元代诗文的基本特征 元代诗文可以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文基本特征:延续金宋习气。诗人“宗唐得古” 。散文或宗唐或宗宋,提出理学和古文合 一的观点。 后期诗文基本特征:南北文风逐渐融汇。促成诗文兴盛。元末社会矛盾尖锐,诗文创作的现实 性增强。 二、元代前期诗文作家 前期诗文作品多表现怀念故国、感叹乱世,哀伤身世,向往田园等内容。 前期北方诗文源于金末赵秉文、元好问,提倡遒健宏敞的风格。王恽和姚燧。刘因的生平与创 作。诗多兴亡感慨。题画诗、山水诗、咏史诗。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 前期南方诗文承袭宋季浮靡之风而略变之,诗文风格趋向清婉深秀。戴表元和赵孟 。 三、元代后期诗文作家 虞集的生平。诗坛领袖。提倡宗唐宗古。 诗风清和淡远,声律圆熟。散文多为应酬文字,人称盛世之文。精当圆熟,境趣自生。 虞集、杨载、范 、揭 斯,称元诗四大家。 萨都剌、马祖常、张翥等作家。 王冕的生平。反映社会现实之作。表现清雅高洁情怀之作。诗风朴直豪放,时或生硬粗糙。 杨维桢的生平。论诗主张写个人性情,反对宗唐模古。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 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并因此形成“铁崖派”。风格奇艳诡谲、 雄健纵横。竹枝词、宫词和香奁诗。 精读作品篇目: 刘因《白沟》、《观梅有感》。虞集《挽文山丞相》。王冕《冀州道中》、《白梅》(冰雪林中著此 身)。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戴表元《感旧歌者》、 《送张叔夏西游序》 。 阅读作品篇目: 刘因《饮山亭雨后》、 《村居杂诗》 、 《辋川图记》 。萨都剌《上京即事》、 《早发黄河即事》 、 《满江 红》。张翥《题牧牛图》。王冕《虾蟆山》 、《伤亭户》、《村居》(英雄何处在) 。杨维桢《鸿门会》、 《海 乡竹枝词》 。 思考题: 简述元代诗文创作概况。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演义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时数: 113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作者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讲史话本有分节讲述和每节用题目提示 内容的形式特点,这成为章回小说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形式的起源。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志通 俗演义》、《水浒传》等讲史小说,已初步具有章回小说的形式特点,至明嘉靖、万历时期,《金瓶 梅》、 《西游记》的出现,章回小说在形式上更加成熟。 《三国演义》从故事的产生到最后成书,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西晋初年陈寿《三国志》及南 北朝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释。宋元时期出现的讲史话本《三分事略》、《全相三国志平话》及杂 剧中的三国故事剧。罗贯中在此基础上编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 义》。清初毛宗岗对《三国志演义》,作了加工修改,书名为《三国志演义》通行本作《三国演义》 。 罗贯中的生平。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和人舞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汉末至晋初间魏、蜀、吴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以及在 斗争中出现的各类人物的活动。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寄托了明君贤相和渴望天下安定 统一的政治思想,明显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在思想上还较为突出地赞美 了封建时代忠义等伦理道德规范。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是蜀汉集团中的诸葛亮,这与全书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和拥刘反曹的 思想倾向是一致的。作品将诸葛亮塑造成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忠贞不渝的节操,有超世才能和智慧的 德才兼备的完人形象,使之成为智慧和忠贞的典型,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诸葛亮的形象对后 世产生了较积极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形象还有曹操、刘备和关羽等。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 起来的巨大成功,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了典范。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加以 突出描绘,使人物形象充满了艺术魅力。作品的艺术结构宏伟壮阔,小说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 盾斗争为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构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使之对历史有一种全景式的反映。 作品在语言上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具有 简洁明了而又通俗的特点。 《三国演义》对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阅读作品篇目: 《三国演义》(选)。 思考题: 1、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2、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征。 3、分析曹操、关羽、诸葛亮的形象。 4、简述《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 水浒传 114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 《水浒传》是与《三国演义》同期出现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其成书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 北宋末年的宋江农民起义。南宋和元代流传的宋江等起义英雄的故事。元明之际作家在流传于讲史、 杂剧等艺术中的宋江起义军故事的基础上编写成《水浒传》 。 《水浒传》的编著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施耐庵的生平。 《水浒传》的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 和金圣叹批改删定的七十回本。 第二节 《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和主要人物形象 《水浒传》描写了宋江起义的全过程。小说起于高俅发迹,迫害忠良,于是天下英雄揭竿而起 聚义于梁山,而后英雄们接受招安,征辽平方腊,终于被奸臣谋害,魂聚蓼儿洼。内容完整统一, 在最广阔的历史背景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提示出“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这样 一个造成人民反抗的社会根源,歌颂了反抗压迫的英雄,也写出了他们的不幸结局。 《水浒传》对宋江起义军的描写是受主客观多种原因影响的。英雄们的斗争并不以推翻宋王朝 为目标,只限于反贪官的范围,行为自始至终带有封建忠义的政治色彩。作品忠实地反映出封建时 代人民起义的悲剧性命运,蕴含着极深刻的历史悲剧精神。 《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宋江,全书的基本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宋江形象体现的。宋 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充满深刻历史悲剧精神的形象,是作者以封建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 精神塑造的。宋江走上梁山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最初,他身在官场,结交江湖。作为起义军领 袖,他表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 但他在思想上笃信封建的忠孝之说。他的豪侠义气和斗争行为最终受制于封建的忠孝观念,这 使他缺少起义军领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宋江身上也带有封建时代仁人志士的那种参予意识和忧患意识,心中存有报国之志。他由起义 到受招安,是其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 他一面反抗而又一面妥协,这深刻说明封建时代被压迫阶级在本身上不是一个自觉的阶级。他 招安后征辽平方腊的忠君报国行为也并没有改变其被害身亡的命运,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悲剧精神。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水浒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环境与情节中对人物的描写刻画达到了个性化的程度,塑 造出许多不朽的艺术典型。《水浒传》的结构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水浒传》的 语言继承和发展了话本的艺术传统,成为一种成熟的白话书面语言,明快洗炼,富有形象感和表现 力以及个性化。 《水浒传》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生活、文学多种领域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阅读作品篇目: 《水浒传》 (选)。 思考题: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15 2、分析宋江、林冲的形象。 3、试述《水浒传》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明代前期诗文的创作倾向及前后七子的创作主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的生平。 宋濂的文论主张。宋濂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文笔简洁 生动。 刘基的生平。 刘基的文学成就在诗文两个方面。其散文丰富多样,尤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文笔犀利,语 言朴质。其诗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风格沉郁。 高启的生平。 高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诗多取法前人而自成一家,清竣超拔,富于才情,对明诗 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二、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台阁体诗文。 于谦的诗歌。有真情实感,充满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 茶陵诗派。 李东阳的生平。 李东阳的诗论。其诗在内容上有一定社会意义,冲击了台阁体文风,对明中后期诗文发展有明 显影响。 三、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与诗文 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 李梦阳的生平。 李梦阳的复古文学主张。李梦阳的诗歌讲究结构和章法,描写了议论结合,笔力颇为雄健,但 创作中模拟前人的倾向较明显。 何景明的生平。 何景明的文学主张。何景明的诗歌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风格平实。 四、后七子的复古主张与诗文 李攀龙的生平。 李攀龙在文学上的复古主张。诗歌创作的特点。 王世贞的生平。 王世贞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特点。 谢榛的生平。 116 谢榛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特点。 宗臣的生平。 阅读作品篇目: 宋濂《阅江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明皇 秉烛夜游图》。于谦《石灰吟》。李东阳《寄彭民望》。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 、 《林良画两角鹰歌》。 何景明《岁晏行》。李攀龙《挽王中丞》其一、其二。王世贞《登太白楼》 。宗臣《报刘一丈书》。 思考题: 1、简述宋濂、刘基、高启的文学成就。 2、简述台阁体和茶陵派的文学创作特征。 3、简述前七子的文学主张。 简述后七子的文学主张。 第四章 明代戏剧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明代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徐渭的戏剧创作成就和吴江派的戏剧创作主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前期的戏剧 一、明前期戏剧的特点 1、是继元之余风,杂剧的创作仍较活跃。 2、是杂剧在体例上主要仍依元杂剧之旧,但也有变体出现。 3、是戏剧的伦理说教色彩较重,代表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家有朱权、朱有燉、丘浚、邵灿。 4、是在杂剧创作中也有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值得提出的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以及王九思和康 海。 二、王九思和康海 王九思的生平。 王九思的戏剧代表作是《杜甫游春》。此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明代社会政治现实。艺术 上曲文书卷气较浓,带有案头化倾向。 康海的生平。 康海戏剧的代表作是《中山狼》。此剧的内容有一定社会意义。艺术上关目曲致,文词自然朴质。 第二节 明后期戏剧的特点 一、明后期戏剧的特点 明后期戏剧是继元杂剧之后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北曲渐趋微,南曲日益盛行,北杂剧的体制多有突破。 2、在魏良辅改革昆腔、梁辰鱼依昆腔创作《浣纱记》获得成功、沈璟著《南词全谱》创立昆曲 格律体系之后,传奇的创作盛极一时。 3、在继承南戏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传奇的剧本体制。 4、传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提高,汤显祖的作品成为杰出的代表。 117 5、戏曲理论与研究有较大发展。重要的有徐渭《南词叙录》、沈璟《南词全谱》、王骥德《曲 律》、吕天成《曲品》。 二、徐渭和《四声猿》 徐渭的生平。 《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部杂剧的合称,其中最能代表徐 渭的杂剧艺术成就的是《渔阳弄》。 《四声猿》继承了宋元戏曲抒写真情、字字本色的特点。内容具有社会意义。人物性格鲜明, 语言本色流畅,充满了抒情的浪漫色彩。 《四声猿》在杂剧体制上也有创新。 徐渭以后,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王衡、叶宪祖、徐复祚、沈自征等。 三、昆腔的兴起和《浣纱记》 明前期传奇演唱的南曲声腔,主要有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等。嘉靖、隆庆间,著 名曲师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此后昆山腔在剧坛上占居了主要位置。 梁辰鱼《浣纱记》是最先用改进后的昆腔填写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浣纱记》是 一部叙写春秋时吴越两国争战的历史剧。剧中穿插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全剧以生旦的悲欢离 合贯穿吴越两国的兴亡,这种借生旦爱情以抒写历史兴亡的方式,对后世传奇有明显的影响。 与《浣纱记》大致同一时期出现的著名传奇有李开先的《宝剑记》 、无名氏《鸣凤记》等。前者 取材于明代社会政治事件,写的是仁人志士与严嵩奸党的斗争,作品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对后世时 事剧的大量出现有深刻影响。 四、沈璟和吴江派 沈璟是吴江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明后期曲坛上的代表作家之一。沈璟戏曲理论的基本内容见之 于所著《南词全谱》。这部著作审定宫调曲牌、规范句法格式、确定声律音韵、分辨正字和衬字、标 出板眼,较全面构建了以昆曲为主体的新传奇的格律体系,对昆曲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沈璟的传奇 作品,内容上具有讽世特点,艺术形式上也有新的探索。 吴江派主要作家有王骥德、吕天成、冯梦龙、沈自晋、叶宪祖,他们是当时戏剧理论与创作的 中坚。 阅读作品篇目: 徐渭《渔阳弄》。李开先《宝剑记》第三十七出《夜奔》 。无名氏《鸣凤记》第十四出《写本》 。 思考题: 1、简述明代前期戏剧创作的情况。 2、简述明代后期杂剧创作的情况。 3、试述徐渭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4、试论吴江派的创作。 第五章 汤显祖和他的戏剧作品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汤显祖的戏剧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118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 汤显祖的生平。对朝政的抨击。追怀善政。弃官归乡。 汤显祖在思想上师承泰州学派,并受到李贽和佛学大师达观的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 在政治上,与东林党的政治倾向相通。 在文学上,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注重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才情与个性。这一切使他成为 明后期进步文学思想和创作的主将。 第二节 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戏剧创作的代表,也是明代戏剧最杰出的作品。 《牡丹亭》的思想和人物。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 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至情;歌颂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作品寄寓了作者崇尚“真性情”的 哲学思想,表现出与当时社会正统理学观念相对立的意识,因此,比同时期任何一部爱情剧都具有 更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牡丹亭》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光彩照人的形象,使之成为我国古代 爱情文学中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牡丹亭》具有鲜明的浪漫艺术特征:强烈的理想精神和浓郁的抒情色彩。 《牡丹亭》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节 汤显祖的其他剧作 《紫钗记》的内容和思想。《南柯记》的内容和思想。《邯郸记》标志着汤显祖在创作上从爱情 题材扩大到社会政治题材。这两部作品寄寓着作家对社会及人生的深刻思考,也同样表现出一种追 求理想社会的浪漫精神。 精读作品篇目: 《牡丹亭》 (节选)。 思考题: 1、试述汤显祖的戏剧创作。 2、试分析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第六章 西游记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西游记》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及作者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唐代僧人玄奘取经的史实和《大唐西域记》 、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南戏和杂剧中的西游记唐僧故事;元、明间描述西游故事的平话。 《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的生平。 第二节 《西游记》的内容和思想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唐僧师徒西行取经修成正果的神话小说。全书由孙悟空的故事开始,并 使之成为小说里最突出的人物。孙悟空的光彩形象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勇于反抗的自由精神。猪八 119 戒形象更多地带有“凡人”的特点。唐僧形象在保留了历史人物玄奘虔诚苦行的一面的同时,已较 多表现出封建士人的气质。 《西游记》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是对人世间的直接反映。取经本身是宗教活动,但作品着意表 现的则是主人公为取真经百折不回的精神。其讽刺揶揄,亦取自当时世态。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等神话人物形象,并赋予这 些典型形象深刻的社会意义;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神魔世界迷人的魅力;幽默诙谐的风格;语言散 韵相间,生动传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童话文学色彩。 《西游记》对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西游记》 (选)。 思考题: 1、试述《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2、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 3、试述《西游记》的影响。 第七章 《金瓶梅》和明后期其他长篇小说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金瓶梅》的思想内容,以及明代其他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金瓶梅 《金瓶梅》成书的年代及作者情况。 《金瓶梅》是一部描绘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金 瓶梅》在内容上描绘出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丑恶及社会黑暗污浊的一面。小说以集官僚、恶霸、商 人于一身的西门庆为中心人物,多侧面描写了他在社交、官场和家庭两性生活方面的劣迹;还描写 了西门庆妻妾间的争斗,并刻画了一群帮闲人物的可恶嘴脸。作品对世态人情的讽刺,是同时代任 何一部小说都不能比拟的。但是,作品缺少批判黑暗的思想武器,对人物糜烂生活的渲染较多,结 局以出世的宿命观和虚无思想解释人生,也缺少思想的高度。 《金瓶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经过作者完整构思独立创作的长篇小 说。其次,它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写家庭生活为主的长篇小说,开创了世情小说这一派。《金 瓶梅》刻画人物细腻,细节描写丰富,语言生动传神。《金瓶梅》标志着中国小说史上写实艺术的进 一步发展,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第二节 《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 《封神演义》描写的是中国历史上武王伐纣的故事。作品假借历史事件,托古讽今,曲折地反 映社会现实。《封神演义》在艺术上有较浓的民间神话传说的色彩。 其他神魔小说,较重要的有《西游补》 、 《四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 《西游补》的内容。 120 第三节 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 历史演义类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冯梦龙的《新列国志》 。 《新列国志》的内容。 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熊大木的《北宋志传》 。《北宋志传》的内容。 思考题: 1、试述《金瓶梅》中长篇小说创作的贡献? 2、简述明中后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概况。 第九章 冯梦龙和明后期短篇小说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拟话本,并对拟话本的创作成就可以进行论述。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拟话本的产生及特点 明代小说家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白话短短篇小说,后世称之为“拟话本” 。 拟话本继承了宋元话本艺术的传统,并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其一,拟话本不再是为讲唱用的, 而是供人们阅读的,叙事角度由诉诸听觉转向诉诸视觉,使小说创作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书面语言表 达的优势,写作艺术技巧更趋成熟。其二,拟话本中不少作品是由宋元本整理加工而成的,并且出 现了专门的集子。其三,作家的参与提倡,使拟话本的社会地位和艺术品位较宋元话本有一定提高, 开始进入文学的殿堂。 二、冯梦龙和三言 冯梦龙的生平 “三言”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主要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暴露社会政治黑暗、 礼教的虚伪、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描写爱情与婚姻的作品丰富多彩,爱情主题有了新的发展;注 重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点的透视,并表现出新的认识;有不少关于市民生活商业活动的描写。 “三言”的艺术成就:注重作品的立意,在题材上讲究故事的趣味性;在结构上注重空间和时 间顺序以及情节的安排;善于在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多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练传 神。 三、凌濛初与“二拍”及其他 凌濛初的生平。 “二拍”在内容上对商业活动和市井人情的描写较突出。 阅读作品篇目: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卖油郎独占花魁》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 思考题: 1、试述拟话本的特点。 2、试述“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试述“二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九章 明后期诗文及散曲 121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明代后期诗文和散曲的创作情况,以及唐宋派、公安派的诗文和创作主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归有光和唐宋派 王慎中的文学主张。 唐顺之的文学主张。 归有光的生平和思想。 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其散文抒情叙事感情真挚,通俗畅达。 唐宋派的文论与创作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有一定冲击。 二、袁宏道和公安派 在公安派出现之前,思想家李贽在文学方面的活动对文坛有较大影响。李贽的文学主张。 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提倡独抒性灵,注意到作家的个性,反对复古主义,反对假道学, 认识到文学应随时代而变化。 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摹物写景,抒情言事,颇清新洁净,富有个性,但未能做 到广泛描写社会生活。 公安派之后著名的文学流派是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 三、晚明文社及爱国诗文作家 晚明文社中最著名的是复社。复社的主要领导人物是张溥。 张溥的散文风格质朴,有豪气,称名一时。 晚明著名爱国诗人作家有陈子龙、夏完淳和张煌言等。 晚明著名作家还有张岱,他的散文小品描摹景致简洁明了,富于诗情画意。 四、王磐、冯惟敏等散曲作家 陈铎的散曲题材广泛、注重对世态风俗的描绘。 王磐的散曲自娱之作较多,但不乏讽刺权贵的作品。讽谐风趣,有里巷中歌的特色。 冯惟敏的散曲现实性较强,对农家的生活遭遇有较多反映。 此外著名散曲家有薛论道、朱载堉。 阅读作品篇目: 五、明代民歌 民歌是明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来自市井和乡间,现实生活的气息极浓。 阅读作品篇目: 归有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袁宏道《满井游记》、《徐文长 传》。张溥《五人墓碑记》。夏完淳《别云间》 。张岱《西湖七月半》 。陈铎[水仙子]《瓦匠》、[醉太平] 《挑担》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冯惟敏[胡十八]《刈麦有感》 。朱载堉[山坡羊]《十不足》。 思考题: 1、简述唐宋派的文学成就。 2、简述公安派的文学成就。 3、简述晚明文社及爱国诗文作家。 122 4、简述明代散曲的创作情况。 第八编 清前期至清中期文学 第一章 清前期诗文词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诗文和词的创作情况,以及各个诗文流派的创作主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说 清初诗文词力矫明末冗弱空疏习气,无论是激烈抗争的遗民,抑或屈辱就节的降臣,其诗作都 有较充实的内容,多有故国之思,带有强烈民族特性。 二、顾炎武等爱国作家的诗文 清初遗民诗人是当时诗坛创作主体,从传统的民族立场和气节出发,作品深刻反映了清初的社 会和民族矛盾以及诗人们的种种心态。成就较高的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 顾炎武的生平。 顾炎武诗歌特点:寓有强烈家国兴亡之感。取材宏富,反映特定时代风貌,被称作“一代诗 史”。诗风沉郁苍凉,富于书卷气。 侯方域、魏禧、汪琬是清初散文三大家。其中侯方域成就略高。作品流畅通达,词藻富赡,具 有小说意味。 三、钱谦益、吴伟业和王士祯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被称为“江左三大家”,都是降清明臣。诗歌宗唐,反对剽窃与拟古的 萎靡诗风。他们上扫明代前后七子颓风,下启有清一代诗歌风气。 吴伟业的生平。 吴诗的特点:广泛反映明末清初史实;辞藻优美,音调和畅铿锵,尤长于七言歌行,号“梅村 体”。 王士祯的生平。 “神韵说”理论源于严羽。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最高境界。创作实践则 流连风景,咏怀古迹,词藻典雅,音律和谐。 从顾炎武到王士祯,清初诗坛由强烈的家国兴亡的感愤向朦胧的唯美诗风转变。 四、清前期的词派和词人 清初词人辈出,“驾元明上”。中兴肇端于陈子龙,而尤以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 尊成就高,影响大。 陈维崧的生平。 陈词有苏辛之长而自成一家,气势雄浑、笔力遒健。词作不仅题材广泛,且“填词之富、古今 无两” 。然间或雄爽有余,沉厚不足。 朱彝尊的生平。 朱词以姜夔、张炎为宗,绮旎风雅,精工隽永,然多记琐事,多宴游应酬之作。 123 纳兰性德的生平。其词作近于李煜,流丽自然,描写边塞生活的小令和悼亡之词沉挚清婉,尤 为世所称道。 阅读作品篇目: 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一、其二,《精卫》。侯方域《李姬传》。钱谦益《后秋兴》。吴伟 业《过淮阴有感》其二、《圆圆曲》。王士祯《秦淮杂诗十四首》其八、 《秋柳》、 《真州绝句》其四。 陈维崧《醉落魄》 (咏鹰) 。朱彝尊《解佩令》(十年磨剑) 、 《桂殿秋》 (思往事)。纳兰性德《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长相思》(山一程)。 思考题: 1、简述清初的诗文情况。 2、简述清初词的发展。 第二章 清前期戏剧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清代前期戏曲的创作情况,以及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说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反映到戏曲创作中, “重戒来世” 、“惩创人心”,成为戏剧创作的主调, 出现了《长生殿》、 《桃花扇》等作品。而苏州派戏剧家集团和李渔的创作成为其前奏。 二、李玉和苏州派戏剧家 苏州派戏剧家是明末清初承前启后的剧作家群。活动年代基本在明末到康熙二十年前后。活动 地域在苏州附近。他们大都是出身低微的职业性或半职业性戏剧家。其作品大都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创作风格近于写实而少浪漫色彩,剧作与舞台演出实践相联系。 李玉的生平。 李玉明末作品以《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清初作品《万里圆》、 《千钟禄》 、《清忠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超过早期作品。 李玉戏剧作品的特点:剧作面向生活,喜取材于史实或近代时事,而与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传 奇迥异其趣;风格与体裁多样化,既能写悲剧,又善写喜剧。戏剧语言和关目排场都能依据作品内 容赋予不同风格。剧本很少案头之作。 与李玉同派作家有朱佐朝、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张大复。 三、 《清忠谱》 《清忠谱》是李玉、朱素臣、毕万后和叶雉斐的共同创作。作品描写了明末东林党人和苏州市 民反对阉党的斗争,把市民的政治斗争搬上舞台,这是《清忠谱》的一大创造。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塑造了周顺昌这一东林党人的鲜明性格。在舞台上真实再现了群众的 浩大斗争场面,展现了不同阶层人民的不同性格。主题突出,线索关目简洁洗炼。是中国戏剧史上 第一部“事俱按实”的时事历史剧,对后来的《桃花扇》产生了影响。 四、尤侗及其他戏剧家 尤侗的生平。 124 其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 、 《吊瑟琶》 、《桃花源》 、 《黑白卫》 、《清平调》郁勃不平,充 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尤侗剧作雄奇壮丽,气势纵横,而音律或乖,不宜演唱。 吴伟业作有《秣陵春》传奇,《通天台》、 《临春阁》杂剧,皆“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 抑郁牢骚” ,曲折反映了当时亡国士大夫的悲观绝望心情。 五、李渔及其戏曲理论 李渔的生平和创作。 其戏曲理论存在于《闲情偶寄》中,分为词曲、演习两部分,系统总结了明中叶以来传奇作家 填词和表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李渔的戏曲创作有《笠翁十种曲》。具有强调舞台效果和娱乐性的特点。 阅读作品篇目: 李玉《一捧雪》 。朱素臣《十五贯》。 《清忠谱》 (闹诏、毁词) 。李渔《闲情偶寄》之“词曲部” 。 思考题: 1、简述苏州派戏剧的创作情况。 2、简述李玉戏曲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3、简述李渔戏曲创作理论。 洪昇和《长生殿》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长生殿》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洪昇的生平和作品 洪昇的生平思想。出生于明王朝覆灭的第二年。又遭家难,流离北京。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出《长 生殿》被削籍回乡。后因醉落水遇难。具有民主思想和民族感情。 除《长生殿》外,洪昇还创作有杂剧《四婵娟》,分别写谢道韫、卫羲漪、李清照、管仲姬四个 才女的故事,其民主思想与他在《长生殿》中歌颂的理想爱情有一致之处。 诗集有《稗畦集》 、《稗畦续集》 第二节 《长生殿》故事的流传和发展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安史之乱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并成为文人创作素材。白居易的《长 恨歌》 、陈鸿的《长恨歌传》首先将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联系在一起。白朴的《梧桐雨》更有意通过 他们的爱情生活写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 《长生殿》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成就,成为这类题材中成就 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 第三节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长生殿》既颂扬了李扬生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也通过他们的爱情反映了 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宫廷荒淫奢侈的生活所加于人民的灾难。 《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忠于爱情,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唐明皇也被造成一个钟情者。 这种描写,有一定历史依据而又不受历史材料的限制。作者对李杨的批判,有一定限度,也带来思 想倾向的分裂性,并以其丰富留给的内容后代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125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映一代兴亡的手法, 又吸取了《牡丹亭》运用幻觉情节把人物理想化的特点;作者将理想熔铸在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中, 表现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和鲜明倾向性;场景壮丽,情节曲折,作者能根据剧情变化调剂场上气氛, 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和抒情色彩:作者深通音律,遣 词造句,字字审慎周到。 精读作品篇目: 《长生殿》 (节选)。 思考题: 1、简述《长生殿》故事的形成过程。 2、《长生殿》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 孔尚任和《桃花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桃花扇》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孔尚任的生平和作品 孔尚任的生平和思想。孔子后裔。早年隐居石门山。因讲经得到康熙褒奖,开始仕宦生涯。因 文字祸罢官,在曲阜度过寂寞的晚年。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诗文集有《湖海集》、 《岸堂诗集》、《长留集》。 第二节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 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总结明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为后人鉴戒。 作者选择侯李爱情来描写南明王朝的兴亡颇具匠心:“上半之末,皆写草花争开之状;下半之 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 之治乱系焉”。作者把侯李爱情与国家命运、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加以描写的艺术构思,是中国 戏剧史上爱情剧的一个新的发展。 第三节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富于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上。李香君是一 个对爱情忠贞,对正义和邪恶有着明确态度,具有政治敏感又参加了对腐朽统治势力进行实际抗争 的一个妇女。其次《桃花扇》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最为成功的历史剧,它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方面,获得了典范性和总结性的成就。 《桃花扇》在排场安排、情节结构和曲词宾白的运用,乃至语言的个性化方面也都取得了突出 的成就。 精读作品篇目: 《桃花扇》 (节选)。 思考题: 126 1、试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简述孔尚任的诗文创作情况。 第五章 《聊斋志异》及其他文言短篇小说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聊斋志异》创作的思想倾向及艺术成就,以及其他短篇小说创作的情况。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蒲松龄的生平和思想。出身在亦儒亦商的家庭。19 岁中秀才。此后,屡试不第,除曾一度游幕 苏北外,长期过着塾师生活。70 岁“撤帐归来” ,转年援例出贡,四年后病逝。 莆松龄穷愁潦倒一生,使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公正、封建仕途的黑暗有较深的认识和体会。他不 满现实,又始终不忘功名,封建思想和宿命论观念也很浓厚,这构成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思想基 础。 蒲松龄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聊斋志异》外,还作有诗文词赋、戏曲、俚曲及一些杂著。 其中俚曲的创作表现了作者在通俗文学方面也不愧为一代巨匠。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通过鬼狐花妖的描写,以虚幻之笔,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及孤愤之情。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抨击科举考试的不公正,揭示科 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心态;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地主贪官对人民的残酷压迫;有关社会、伦理、民 俗的讽喻。 《聊斋志异》也存有一些消极落后的篇章,如宣传迷信,鼓吹愚孝贞节,一夫多妻等。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狐鬼幽冥等超现实事物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传统, 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故事曲折有味,引人入胜。善 于运用民俗、民间故事来组织其幻想;语言精炼准确,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地提 炼当代口语,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短篇小说 由于《聊斋志异》的盛行,乾隆年间,模拟作品相继出现,如沈起凤的《谐铎》 、袁枚的《新齐 谐》,均有可取之处,但总体水平不高。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在体例上有意与《聊斋志异》相反, “尚质黜华” ,记事简要而多所议论, 当时有相当影响。 嘉庆至道光文言小说,或模仿《聊斋志异》,或模仿《阅微草堂笔记》,或兼受两书影响,但已 是强弩之末。 精读作品篇目: 蒲松龄《叶生》、《席方平》、 《婴宁》 、《香玉》 、 《黄英》 、 《劳山道士》 。 阅读作品篇目: 127 蒲松龄《贾儿》、《莲香》 、《翩翩》、 《小谢》 、《阿纤》 、《贾奉雉》、 《张诚》 。 思考题: 1、试论《聊斋志异》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2、《阅微草堂笔记》内容概述。 第六章 《醒世姻缘传》等清初白话长篇小说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了解清代前期长篇白话小说的创作情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说 清初白话长篇小说沿袭明代小说创作的余势,在历史小说方面重在总结历史经验,多故国之思。 人情小说继《金瓶梅》之后有所发展,为《红楼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 《醒世姻缘传》 《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又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署名西周生, 而作者尚无定论。小说之价值在于部分故事情节暴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腐朽及拜金主义对人性的侵 蚀。而尤以反映土地、一夫多妻制等问题令小说研究者注目。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与《红楼 梦》之间的过渡之作。 三、 《水浒后传》和《说岳全传》 《水浒后传》是《水浒传》较优秀的续书。作者陈沈是明末清初人,具有民族意识。《水浒后传》 写 32 位梁山未死英雄重举义旗,英勇抗击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建基业。该书寄托了作者深沉的 民族思想。 《说岳全传》一般认为是康熙、雍正年间钱采和金丰在各种“说岳”故事基础上加工创作的。 作品歌颂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 《说岳全传》也以《水浒传》续书自居,曲折反映了明末清 初的斗争现实。 四、 《好逑传》等才子佳人小说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靡一时,是中国言情小说自身发展机制演变的结果,其表现模式大致 “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 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 , “文辞较佳,人物之性格亦稍异” 。 才子佳人小说既有对《金瓶梅》的借鉴与拨正,又从正反两方面给《红楼梦》以影响。 思考题: 清白话长篇小说创作情况概述。 第七章 儒林外史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析。 教学时数: 3 学时。 128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 吴敬梓出身于以科举起家的名门望族。后家境衰微。“不善治生”、“性耽挥霍”,被族人视为败 家子。33 岁迁居南京,生活困顿而傲岸不屈,客死于扬州。 与程廷祚、樊圣谟等的交往,使他有可能接受清初进步哲学思想影响;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 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少时受正统儒家教育,又曾热衷于科举,使他对科举及迷恋科举的知识分 子洞若观火,这构成了其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它是吴敬梓晚年之作。此外,他尚有《文 木山房集》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小说的基本思想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 个社会风尚,再现了科举制度腐蚀下各类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及功名利禄观。 《儒林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明清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现象的解剖图谱,是具有使命感的知识 分子对自身精神文化的深刻反思。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点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中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 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具有特点:“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迄。”“虽 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种结构形式与作者所反映的特定内容相和谐,而与其讽刺艺术一起,对晚清 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 《儒林外史》(选)。 思考题: 分析《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八章 红楼梦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红楼梦》的思想倾向和巨大的艺术成就,能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分 析。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和思想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和清廷有密切关系、声势显赫的贵族世家。少年时代在金陵过了一段富贵繁 华的生活。由于皇室斗争,家族被抄,迁居北京,在穷困中度过一生大部分岁月。40 多岁贫困而死。 曹雪芹亲身经历了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使他体验到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对现实有比 较清醒的认识;而回顾往日的奢华生活,使他对本阶级的没落无限惋惜。 《红楼梦》就是在这样一个 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曹雪芹在诗画等多方面的深厚修养,对《红楼梦》的创作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节 《红楼梦》的版本及高鹗的续书 129 《红楼梦》写成于曹雪芹晚年。 曹雪芹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只有八十回,先以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高鹗续补四十回, 并与经他改动的前八十回合在一起,由程伟元以活字排印出版,第二年再次修订出版。于是世间始 有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而《红楼梦》的版本,即据此分为两个系统。 脂砚斋抄本及其特点。 高鹗续书功大于过。 第三节 《红楼梦》的内容和思想 《红楼梦》通过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 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其 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使读者预感到其必然要 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贾宝玉的描写,表达了朦胧的新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线索的多重组合和主题的多元互补特点的作品,因此,对它的议论,“是 一个积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的结果。 ” 第四节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 贾宝玉性格:对贵族生活厌弃,对正统仕进道路否定,对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礼法有一定程 度的冲击,对男尊女卑观念进行了挑战,而把热情和理想寄托在女孩子身上。在与黛玉耳鬓厮摩、 思想一致基础上产生爱情。宝玉的偏僻乖张性格具有一贯性、连续性和思想上的严肃性、不妥协性。 同时也难以彻底摆脱贵公子哥的劣根性。 林黛玉形象: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之悲剧性格。 薛宝钗形象: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的淑女范型。 王熙凤形象:封建家族家政主持者。 第五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最好的一部中国古典小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 的思想和写法打破了” 。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某种自传色彩的小说,它较之以前的任何一部小说,更 加发扬了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的原则。 《红楼梦》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形象,这些形象消除了程式化的弱点, 熔铸着 18 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性的特征。 《红楼梦》是通过对一个家族的解剖,通过日常琐事来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这是继承《金 瓶梅》的创作风格而又加以天才发展的结果。 《红楼梦》的结构严密而完整,充分表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联系性和整体性。 《红楼梦》的语言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在语言规范化和全民语言的形成过程 中起有相当作用。 阅读作品篇目: 《红楼梦》 。 思考题: 1、简述《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倾向。 3、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 130 4、简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5、概述《红楼梦》的影响。 第九章 清中期的小说和戏剧和弹词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清代中期小说、戏剧和弹词的创作情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说 清中叶伴随着《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出现,长篇白话小说出现了繁荣,但除少数作品外, 数量多而质量并不高。传统戏剧则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急剧衰退,代之而兴的是地方戏曲。 二、 《镜花缘》和清中期小说 清中期小说尚有《歧路灯》、《绿野仙踪》等,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但力度不 够。《野叟曝言》和《 史》更是等而下之,以炫耀才情代替创作。 《镜花缘》是乾嘉年间音韵学家李汝珍的晚年作品,小说叙述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闻臣 等一百个才女的故事。前半部分充满海外传奇的浪漫色彩,是小说的主要精华;后半部分炫弄才学, 罗列材料,流于呆板枯燥。 三、杨潮观和清中期戏剧 清中叶随着昆曲的衰落,传奇创作也渐趋没落。沿袭旧套的风情剧和宣扬封建伦理的作品增多。 较值得注意的有唐英的《古柏堂传奇》和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 。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雷峰塔传奇》,是一部依据民间传说和讲唱文学改编的具有深刻现实内容和 浪漫色彩的作品。 清中叶杂剧代表作家是杨潮观。作有《吟风阁杂剧》 ,均为一折短剧。虽取材于历史,但由于作 者意在讽喻劝惩,因此部分剧作有一定现实意义。 四、弹词、鼓词及民间歌曲 弹词流行于南方,叙才子佳人故事;鼓词流行于北方,多讲金戈铁马故事。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 弹词《天雨花》、《再生缘》、 《珍珠塔》 、 《义妖传》 。 思考题: 1、简述清中叶的小说创作情况。 2、简述清中叶的戏剧创作情况。 第十章 清中叶的诗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清代中期诗文的创作倾向,以及沈德潜、翁方纲、袁枚、古文桐城派的理论主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31 一、概说 清中叶由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诗文不再像清初系心于家国兴亡和社会现实,而是屈从于文 字狱,或被表面繁荣所迷惑,润色鸿业。诗歌出现了乾隆三大家,散文构成了桐城派体系,骈文与 词亦有所发展。乾隆中叶之后,清代文学出现全面滑坡,直到鸦片战争前,始由龚自珍的诗文打破 “万马齐喑”的局面。 二、乾嘉间的诗派和诗人 清代中叶,诗坛上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以 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说的诗派,与之斗争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 沈德潜主张诗歌内容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表现要“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方法上要讲求“比 兴”、 “蕴蓄” 。其理论适应了康熙、乾隆盛世统治阶级的需要。 翁方纲论诗主张“诗必研者肌理,而文必求实际”,作诗讲求学问、考据。其理论反映了乾嘉年 间考据学派对诗歌的影响。 袁枚主张性灵说,认为诗是性灵的表现,只有工拙之分,而不能以古今定优劣,反对模仿。其 诗歌理论是晚明浪漫思潮在清代诗歌理论上的再现与发展。与袁枚在理论与创作上比较接近的还有 郑燮和赵翼,他们都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作品也较有现实内容。 黄景仁抒写忧愁抑塞的诗,感伤孤寂、激楚苍凉,别具一格。 三、桐城派古文及其他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 桐城派古文倡导唐宋派古文传统,主张“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本之文”,语言讲求 “雅洁” 。 方苞的生平。其文多“崇经明道”之作。 刘大櫆的生平。其理论补充了方苞的见解,以洁为主,重视神、气、音节。 姚鼐的生平。他进一步发展了方、刘理论,认为文章应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他的散文 在写景方面有独到成就。 阳湖派为桐城派的一个支派,以阳湖人恽敬、张惠言为代表。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相近,创作上 较有气格和文采。 张惠言及其常州词派。 四、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清中叶,骈文作家辈出,呈现“中兴”气象,成为与“桐城派”古文尖锐对立的流派。清初有 陈维崧、毛奇龄等,清中叶则有汪中、杭世骏、李兆洛、洪亮吉、袁枚等,而汪中成就尤著。 汪中的生平。其散文打破唐宋以来骈文呆板押韵形式, “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 ,悲愤抑郁, 沉著瑰丽,有深厚学问根底,也有真挚情感。 阅读作品篇目: 袁枚《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 《祭妹文》 。郑燮《县暑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古传)。沈德潜《刈麦行》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姚鼐《登泰山记》。汪 中《哀盐船文》 。 思考题: 试述清中后期的诗文流变。 132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书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文书学是以公文和公文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学科。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对 学生系统掌握公文和公文工作的知识理论、公文工作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在现代办 公环境中的公文撰制、处理和管理技能,拓展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 实现宽口径就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掌握公文与公文工作的知识理论;掌握公文工作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具有熟练从 事公文撰写、处理和管理的基本技能;拓展优化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为胜任各类组织机构的 公文工作和档案工作,或从事秘书学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等奠定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篇,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与文件工作。主要讲授公文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文件的种类 与稿本,文件工作的基本原则、行文规则、文件工作人员必备素质能力等。第二篇,公文写作规范 与技巧。主要讲授公文写作特点、写作要领和基本要求,公文文体特征、语言规范、表达方法和基 本要求,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等。第三篇,OA 办公平台上的公文处理。主要讲授收发文处理程序和流 程,公文处理各环节的规则和方法,归档文件的整理立卷和归档移交方法要求等。本课程与秘书学 概论、公文写作、档案管理学等课程在内容方面有密切联系,讲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相 互衔接与协调。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 1 学期,教学总时数为 54 学时,每周 3 学时。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家族 6 2 第1节 文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3 3 第2节 公务文件的种类与稿本 2 4 第3节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 5 第二章 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工作 4 6 第1节 文件工作概述 1 7 第2节 文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 8 第3节 文件工作人员的培养 1 9 第4节 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 1 10 第三章 文件工作的基本规则 6 11 第1节 文件工作基本原则 1 12 第2节 行文要则 4 13 第3节 文件工作制度 1 14 第四章 公文写作要领导航 6 15 第1节 公文写作目的与特点 1 16 第2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步骤 1 17 第3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4 18 第五章 公文用语规范与技巧 8 19 第1节 公文文体特征 2 20 第2节 公文表达要求 3 133 21 第3节 公文修辞与专用词语 1 22 第4节 公文常见要素表达方法 2 23 第六章 公文格式规范 4 24 第1节 公文格式的特点 1 25 第2节 公文格式要素及其编排规则 3 26 第3节 公文格式模版设计 自学 27 第七章 常用公文撰写举要 0 28 第1节 决议、决定、命令 29 第2节 公告、通告、公报 30 第3节 意见、通知、批复 31 第4节 请示、报告、议案 32 第5节 通报、函 33 第6节 会议记录、纪要、简报 34 第八章 公文处理概述 2 35 第1节 公文处理程序的特点 1 36 第2节 OA 环境中的文件与文档一体化管理 1 37 第3节 公文处理流程的再造 自学 38 第九章 公文处理流程 12 39 第1节 发文处理流程 5 40 第2节 收文处理流程 5 41 第3节 收发文管理环节 2 42 第4节 网络环境中的公文流转 43 第十章 办毕公文的处置 6 44 第1节 办毕文件的去留 1 45 第2节 案卷级整理方法 2 46 第3节 文件级整理方法 2 47 第4节 “双套制”归档 1 归入 公文 写作 课程 自学 合计 54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大纲中标明[自学]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外自学,并采用灵 活多样的方式予以督促和检测。第七章常用公文撰写举要,调整到《公文写作》课程。与 OA 办公 自动化相关内容,可借助学校 OA 办公系统平台进行课外实操训练。 (六)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 比例一般按 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照容易 25%、较易 35%、较难 30%、难 10%安排。 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 40%、考试成绩 60%比例综合评定。 二、本文 第一篇 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与文件工作 第一章 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家族 教学要点: 一、掌握文件概念的内涵、外延,明确公文的特点、功能、种类、稿本等基本概念,掌握文 种的选用规则和主要文种的使用范畴。了解现代办公环境中电子文件不同于纸质文件的技术特性, 134 理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3 学时) 一、文件的概念 (一) 广义型的文件定义 (二) 狭义型的文件定义 (三) 文件概念的外文表达【自学】 二、公文的概念与特点 (一) 法定作者 (二) 现行效用 (三) 规范体式 (四) 处理程序 三、公文的功能 (一) 基本功能 (二) 具体作用 第二节 公务文件的种类与稿本 (2 学时) 一、公文的种类 (一) 从物质载体角度分类 (二) 从内容性质角度分类 (三) 从涉密程度角度分类 (四) 从办理时限角度分类 (五) 从行文方向角度分类 (六) 从授受公文角度分类 二、文种及其选用规则 (一) 正确选择文种的意义 (二) 文种选用规则 三、通用文种及其用途 (一) 规范类文件 (二) 领导指导类文件 (三) 报请类文件 (四) 知照类文件 (五) 会议文件 四、公文的稿本 (一) 草稿 (二) 定稿 (三) 正本 (四) 副本 (五) 不同文字的稿本 第三节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1 学时)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一) 形成背景【自学】 (二) 基本内容 二、文件连续体理论 (一) 形成背景【自学】 135 (二) 主要内容 三、对文件管理的启示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3【关键术语】 、P28【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29【阅读书目】 第二章 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工作 教学要点: 掌握文件工作的含义与任务、特性与作用,熟悉办公自动化环境下文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认 识文件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思考现代办公自动化环境下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件工作概述(1 学时) 一、文件工作的含义与任务 (一) 文件工作的含义 (二) 文件工作的任务 二、文件工作的特性与作用 (一) 文件工作的特性 (二) 文件工作的作用 三、文件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 撰制文件 (二) 传递文件 (三) 办理文件 (四) 处置文件 (五) 管理文件 四、文件工作的历史沿革【自学】 (一) 古代文件工作 (二) 近代文件工作 (三) 现代文件工作 第二节 文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 学时) 一、文件工作机构的设置与变迁【自学】 (一) 传统办公环境中文件机构的设置 (二) 现代办公环境中文件机构的设置 二、文件工作的组织形式 (一) 集中式 (二) 分散式 (三) 复合式 三、文件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 全国各系统 (二) 上下级之间 (三) 在机关内部 四、文件工作的协调 (一) 协调的动因 136 (二) 协调的内容 (三) 协调的原则 五、文件工作的考评 (一) 考评的现实意义 (二) 考评的原则和内容 (三) 考评的实践要点 第三节 文件工作人员的培养(1 学时) 一、文件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 (一) 文件信息的加工者 (二) 领导决策的辅助者 (三) 业务管理的服务者 二、文件工作人员的层次 (一) 领导层 (二) 管理层 (三) 操作层 三、文件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 基本素质 (二) 信息素养 第四节 文件工作的发展趋势(1 学时) 一、标准化趋势 (一) 标准化的动因 (二) 标准化的原理 (三) 标准化的启示 二、现代化趋势 (一) 现代化的动因 (二) 现代化的要素 (三) 现代化的启示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31【关键术语】、P66【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67【阅读书目】 第三章 文件工作的基本规则 教学要点: 掌握文件工作的基本规则,理解行文关系、行文方向、行文方式,熟练运用行文规则,全面把 握文件工作制度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件工作基本原则(1 学时) 一、准确原则 二、及时原则 三、安全原则 四、精简原则 第二节 行文要则(4 学时) 137 一、行文关系 (一)隶属关系 (二)业务指导关系 (三)平行关系 (四)不相隶属关系 二、行文方向 (一)下行文 (二)上行文 (三)平行文 三、行文方式 (一)下行文的行文方式 (二)上行文的行文方式 (三)平行文的行文方式 四、行文规则 (一)按照行文关系确立行文方向 (二)根据行文方向选择行文方式 (三)正确选择主送与抄送机关 (四)坚持党政分开行文的原则 (五)联合行文的相关规则 (六)严控数量、简化手续 第三节 文件工作制度(1 学时) 一、文件工作制度的种类 二、文件工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撰写制度 (二)审核签发制度 (三)印制制度 (四)用印制度 (五)保密制度 (六)办理制度 (七)阅文制度 (八)传递制度 (九)归卷制度 (十)复制制度 (十一)生效、失效制度 (十二)公布制度 (十三)催办制度 (十五)清退制度 (十六)归档制度 (十七)加工利用制度 三、文件工作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一) 文件工作制度的制定 (二) 文件工作制度的实施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68【关键术语】、P79【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82【阅读书目】 138 第二篇 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 第四章 公文写作要领导航 教学要点: 深刻领会公文写作的目的,正确认识公文写作的特点,掌握公文写作的步骤,明确公文写作的 基本要求,全面履行“以文辅政”的职责。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文写作目的与特点 (1 学时) 一、公文写作的目的 (一)沟通公务信息 (二)辅助领导决策 (三)实现管理职能 (四)展现组织形象 (五)提高工作效率 二、公文写作的特点 (一)受领导之命,代机关立言 (二)集思广益,群体行动 (三)特定读者对象,针对性强 (四)事关公务活动,政策性强 (五)通常刻不容缓,时限性强 (六)讲究规范表达、不求标新立异 第二节 公文写作的步骤 (1 学时) 一、接受任务,领会领导意图 二、围绕主题,广泛收集资料 三、总体构思,拟定写作提纲 四、落笔成文,草拟公文文稿 五、加工修改,确保文稿质量 第三节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4 学时) 一、公文主题的基本要求 (一)公文主题的特点 (二)公文主题的确立 (三)公文主题的要求 二、公文材料的基本要求 (一)收集材料的要求 (二)选用材料的要求 三、公文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正文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公文常用的篇章形式 (三)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85【关键术语】、P101【思考与练习】 、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102【阅读书目】 139 第五章 公文用语规范与技巧 教学要点: 明确公文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公文语言的特点,正确表达公文要素,准确运用公文专用 词语,熟练掌握公文用语规范与技巧。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文文体特征 (2 学时) 一、公文属于应用文 (一)明确的目的性 (二)全面的真实性 (三)格式的规范性 (四)应用的广泛性 二、公文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应用要求 (一)记叙方式及其运用要求 (二)说明方式及其运用要求 (三)议论方式及其运用要求 第二节 公文表达要求 (3 学时) 一、公文语言的基本规范 (一)准确 (二)简练 (三)庄重 (四)得体 二、公文语言的组织要求 (一)表意清晰 (二)合乎事理 (三)搭配合理 (四)成分完整 (五)语序妥当 第三节 公文修辞与专用词语 (1 学时) 一、公文修辞 (一)主要使用消极修辞方法 (二)适当使用积极修辞方法 二、公文专用词语 (一)起首用语 (二)称谓用语 (三)引叙用语 (四)经办用语 (五)商洽用语 (六)期请用语 (七)表态用语 (八)时间用语 (九)过渡用语 (十)谦敬用语 (十一)结尾用语 第四节 公文常见要素表述方法 (2 学时) 140 一、时间的表述方法 二、空间的表述方法 三、数量的表述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03【关键术语】、P121【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122【阅读书目】 第六章 公文格式规范 教学要点: 理解公文格式的特点,了解国家关于公文格式的规定,重点掌握《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格 式各要素的构成及其编排规则,掌握制作格式模版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文格式的特点 (1 学时) 一、规范性 二、相对的固定性 三、稳定性 第二节 公文格式要素及其编排规则 (3 学时) 一、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概述 二、公文格式要素及其标识要求 (一) “文件式”公文的格式要素及其标识规则 (二)公文中表格的标识方法 (三)公文中计量单位、标点符号和数字的用法 (四) “信函式”公文格式要素及其标识规则 (五) “命令式”公文格式要素及其标识规则 (六) “会议纪要”格式的要素及其标识规则 第三节 公文格式模版设计【自学】 一、公文的版面设置 二、公文版式制表位 三、发文机关标识和红线的制作 四、公文版式中常用符号的使用 五、公文格式下拉式菜单的使用 六、自动图文集的使用 七、公文结构层次序号的设定 八、公文页码的设定方法 九、公文格式模版的保存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23【关键术语】、P156【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阅读教材 P156【阅读书目】 第七章 常用公文撰写举要 教学要求: 141 以自学为主,侧重阅读掌握各文种的适用范围、性质特点,该文种文件的结构层次、撰写注意 事项等。 教学时数: 0 学时 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调整到《公文写作》课程讲授。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57【关键术语】、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245【阅读书目】 第三篇 OA 平台上的公文处理 第八章 公文处理概述 教学要点: 了解公文处理程序的含义和主要工作内容,掌握公文处理程序的特点,深入理解 OA 环境中的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理念及其对传统公文处理程序的影响,了解 OA 环境中公文处理流程再造的 必要性及流程再造的方式。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文处理程序的特点 (1 学时) 一、公文处理程序的含义与内容 (一)收文处理程序的工作内容 (二)发文处理程序的工作内容 (三)办毕公文处置的工作内容 二、公文处理程序的特点 (一)规范性 (二)有序性 (三)“双轨制” (四)非线性 第二节 OA 环境中的文档一体化管理 (1 学时) 一、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二、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三、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公文处理流程的再造 (自学) 一、公文处理流程再造的概念 二、公文处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三、公文处理流程再造的方式 (一)环节前置 (二)环节后延 (三)环节叠交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42【关键术语】、P252【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252【阅读书目】 142 第九章 公文处理流程 教学要点: 了解发文、收文处理工作的一般流程,重点掌握核稿、签发、复核、校印、用印、登记、核发 等发文环节,以及签收、登记、初审、分发、传阅、拟办、批办、承办、答复、注办等收文环节的 基本概念、工作内容与要求、实际操作方法等。本章涉及的办公自动化操作等相关内容,可借助学 校 OA 办公系统平台在课外进行实训。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文处理流程 (5 学时) 一、酝酿、拟稿的基本方法、要求 二、核稿、签发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三、复核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四、校对、印制、用印的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四、发文登记的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五、核发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第二节 收文处理流程 (5 学时) 一、签收、登记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二、初审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三、分发、传阅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四、拟办、批办、承办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五、答复、注办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第三节 收发文管理环节 (2 学时) 一、催办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二、查办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三、公布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四、加工的含义、工作内容、方法、要求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中的公文流转【自学】 一、发文流转程序 (一)启动流程 (二)公文拟稿 (三)审核、签发 (四)用印、分发、归档 二、收文流转程序 (一)进入系统 (二)签收、登记 (三)拟办、批办、承办、办结 (四)公文归档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53【关键术语】、P293【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294【阅读书目】 143 第十章 办毕公文的处置 教学要点: 明确办毕文件的基本概念,掌握办毕文件销毁、清退、暂存的范围和方法,熟练掌握归档文件 整理、立卷工作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操作规程,明确双套制归档要求。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办毕文件的去与留 (1 学时) 一、归档 二、销毁 三、清退 四、暂存 第二节 案卷级整理方法 (2 学时) 一、文件分类 (一)分类方法 (二)分类方案 二、文件组卷 (一)排列文件 (二)卷内文件编目 (三)案卷编目 第三节 文件级整理方法 (2 学时) 一、按“件”整理 二、分类方法 三、排列方法 四、编号方法 (一)全宗号 (二)门类代码 (三)年度、保管期限 (四)机构、问题代码 (五)件号、子件号 五、归档文件目录 六、装盒、文件备考表 第四节 “双套制”归档 (1 学时) 一、双套制归档的必要性 二、双套制归档的要求 (一)人工归档 (二)自动归档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95【关键术语】、P324【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自学要求: 选择阅读教材 P325【阅读书目】 、P351【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P354【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三、参考书目 1、倪丽娟,《文书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 2、魏建周,《新编机关公文实务全书》 ,人民日报社 2012 年版。 144 3、姬瑞环,《公文写作与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4、杨 霞,《公文写作规范与例文解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5、郭树银,《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指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年版。 6、姬瑞环,《商务文书写作与处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7、熊先觉,《中国司法文书学》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年修订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室、PPT 课件、OA 办公系统平台等相关教学设备和教具;教师应与公文写 作、档案管理学、秘书学概论等课程协调配合,并结合见习、实习指导工作,引导、指导学生熟练 掌握相关业务技能。建议学院建设 OA 综合办公技能实训室,以期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14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写 作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写作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对于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 写作课教学目的有三点:一是传授写作知识,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三是培养写作文化素养。通 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掌握写作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常用文体的知识,提高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及 相应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基础训练和文体训练两部分。基础训练部分包括材料采集、主题提炼、结构安排、 语言使用、思路拓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文体训练部分包括消息、通讯、诗歌、散文、 演讲稿、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计划与总结、党政公文、申论等文体的写作方法和要求。 (四)教学时数 本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阶段开设,共 72 课时。第一学期讲授教材的基础训练部分, 第二学期讲授文体训练部分。各章教学时数和习作训练的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说 明 学 时 1 第一章 绪论 布置作文 2 2 第二章 材料采集 采集材料训练 4 3 第三章 主题提炼 主题提炼训练 4 4 第四章 思路拓展 作文讲评 3 5 第五章 结构安排 布置作文 4 6 第六章 语言使用 语言训练 4 7 第七章 表达方式 分项写作训练 6 8 第八章 草拟修改 修改训练(自改,互改) 4 9 第九章 电脑工具与网络资讯 电脑写作训练 3 10 第十章 文体分类概说 穿插作文讲评 2 11 第十一章 消息 写一篇消息 4 12 第十二章 通讯 习作评析 2 146 13 第十三章 诗歌 写一首诗歌 4 14 第十四章 散文 写一篇散文 4 15 第十五章 演讲稿 文选阅读 2 16 第十六章 学术论文 文选阅读 4 17 第十七章 广告与说明书 广告与说明书写作训练 3 18 第十八章 写一篇调查报告 4 19 第十九章 计划与总结 习作评析 2 20 第二十章 党政公文 公文写作训练 4 21 第二十一章 申论 申论写作训练 3 调查报告 合计 72 (五)教学方式 1、以理论为指导,以例文为借鉴,以训练为途径,以提高写作能力为中心; 2、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加强操练环节,每学期的习作操练以 3—5 次为宜; 3、根据写作能力提高的规律,采取分阶段、分目标、分项、分格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4、适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践,收集材料,调查研究,提高实际的写作能力; 5、习作评改可采用教师全收全改、教师选择代表性的作文重点批改与讲评、学生自己修改、学 生相互评改等多种形式。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检查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情况; 2、检测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考试要求: 1、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2、每学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3、考题应体现“易—较易—中等—较难—难”的区分度。一般情况下, “易”占 15%,“较易” 占 20%, “中等”占 30%,“较难”占 20%, “难”占 15%。 (七)选用教材 《大学写作训练》 ,任遂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二、本文 上 编 基础训练部分 147 绪论 教学要点: 理解写作的概念,特征,构成,基本规律及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写作是一种信息处理的方式,以文字符号为工具;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的方式,以智能运 用为;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以实践训练为基本方式。写作系统由写作客体、写作主体、 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四个部分构成。写作的基本规律为:意化律,序化律,形化律。提高写作能力 的途径是:丰富社会阅历,加强主体修养,积累文化知识,加强写作练习。 考核要求: 领会绪论中所讲的写作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材料采集 教学要点: 了解和掌握采集材料的途径与方法,提高鉴别和使用材料的能力。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材料的概念、分类及作用(1 学时) (一) 概念。材料是为写作需要而收集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 (二) 分类。材料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事实材料和虚化材料,本体材料和背景材料。 (三) 作用。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是主题的支柱,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二、采集材料的途径和方法(2 学时) (一) 观察、感受(1 学时) (二) 调查、阅读(1 学时) 三、材料的鉴别、选择和使用(1 学时) (一)材料鉴别。鉴别材料时要总体分析,确定类属;鉴别真伪,分清优劣;研究价值,发 现意义。 (二)材料选择。选择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三)材料使用。使用材料时,顺序要贴切,详略要得当,材料和观点要统一。 考核要求: 识记材料及相关的概念,区分材料类型,学会收集和使用材料。 148 第三章 主题提炼 教学要点: 理解主题概念,学会提炼主题。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主题的含义和作用(1 学时) (一) 含义。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意向。 (二) 作用。主题主题决定文章的优劣,是全篇的统领。 二、主题的形成和提炼(2 学时) (一)形成。有逐步形成、突然获得、在采集、研究中产生三种情况。 (1 学时) (二)提炼。提炼主题时应广中求佳,活中求深,异中求新。 (1 学时) 三、主题的表现及要求(1 学时) (一)表现。主题可直接表现,可间接表现。 (二)要求。主题要正确,主题要深刻,主题要集中。 考核要求: 记识主题及相关的概念,学会提炼主题。 第四章 思路拓展 教学要点: 掌握写作过程中的思路运行的基本方法,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思路对写作的意义(1 学时) (一)含义。思路是指写作活动中思维运行的脉络和顺序。 (二)两种趋向。常规性思路,沿着习惯的方向;创造性思路,突破习惯的方向。 (三)形成依据。自然本体之序和心理思维之序时思路形成的依据。 (四)要求。写作中的思路不容杂乱,寻求变通,遵守不违法则。 二、思路运行的基本方法 (1 学时) (一)归纳与演绎 (二)分析与综合 (三)联想与想象 149 三、创造性思维运用(1 学时) (一)扩散与聚拢 (二)变形与逆向 (三) 放大与缩小 考核要求: 弄清思路运行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结构安排 教学要点: 结构的含义与基本形式,基本单位及组合方式。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结构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 学时) (一)含义。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二) 基本形式。文章结构可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二、结构的基本单位和组合方式 (2 学时) (一)基本单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层次和段落。 (1 学时) (二)组合方式。结构的组合方式有纵式、横式和纵横交错式。 (1 学时) (三) 三、结构的基本要求(1 学时) (一)完整匀称。 (二)严谨缜密。 (三)错综变化。 考核要求: 识记结构及相关概念,区分结构层次,学会安排文章结构。 第六章 语言使用 教学要点: 认识语言的重要意义,理解学习语言的途径,学会使用语言。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写作与语言(1 学时) 150 (一)语言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三)写作需从语言学习入手。 二、语言的表现形态 (1 学时) (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二)清晰语言和模糊语言 (三)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 三、语言使用的要求和学习的途径(2 学时) (一)使用要求。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1 学时) (二)学习途径。要通过广泛阅读、吸收口语、多读多作、写作实践等途径学习语言。(1 学 时) 考核要求: 区分不同文体中语言的表现形态,学会综合使用语言。 表达方式 教学要点: 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概念,并学会区分和使用。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说明(1 学时) (一)概念。说明是对事物的有关情况加以客观地介绍和解说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方法。说明有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 (三)要求。说明要突出特点,条理清楚,语言明了。 二、叙述 (1 学时) (一)概念。叙事对人物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所做的记叙和交代,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表 达方式。 (二)方法。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三)要求。叙述要交代明白,线索清楚,详略得当。 三、议论(1 学时) (一)概念。议论是依据事实或理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的手段,对某些问题表 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方法。议论可分为立论(完全归纳法,科学归纳法,演绎推导法,比证推论法),驳论 151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四、描写(2 学时) (一)概念。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或事物的状貌、情态加以形象展示的表达方 式。 (二)类别。描写包括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和环境描写(自然景物、社会 环境、场面)。 (三)方法。按风格分,描写有细描和白描;按角度分,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按形态分, 有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四)要求。描写要目的明确,突出特征,形神兼备。 五、抒情(1 学时) (一)概念。抒情就是作者在写作中利用种种方式将蕴积在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的一种表达 方式。 (二)方法。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三)要求。抒情要求感情真挚、健康向上,在散文和叙事性作品中要恰如其分。 考核要求: 识记五种表达,能够综合应用五种表达。 第八章 草拟修改 教学要点: 学会草拟与修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稿草拟(1 学时) (一)草拟前的准备。草拟前要做好物质材料的准备,心理情绪的准备,并列出写作的提纲。 (二)行文的基本要求。行文要做到中心明确,文理通顺,结构完整,体式合格。 二、文稿修改 (1 学时) (一)意义。修改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能够保证文章质量,对于初学写作者,修 改还是一种多方位的训练方式。 (二)范围。修改的范围:观点修正,材料增删,结构调整,语言润色。 三、文面处理(2 学时) (一)行款格式。 (二)文字书写。 152 (三)标点符号。 考核要求: 弄清草拟程序与要求,识记修改符号,学会草拟和修改。 第九章 电脑工具与网络资讯 教学要点: 掌握电子文本处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检索网络资讯的常用途径。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电脑写作的意义(1 学时) (一)特性。电脑写作具有高效快捷性、写作方式非线性化。 (二)意义。使人们的写作观念、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 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二、电子文本的处理 (1 学时) (一)电脑写作的条件。要学会与电脑写作关系密切的电脑操作,掌握文字处理软件。 (二)电脑写作的资料收集。通过电子书、网络收集资料,并且要会保存、维护文件。 (三)电脑写作的行文与编辑。包括文章的草拟、录入及普通文档的编辑。 (四)博客的创建与写作。 三、网络资讯的检索(1 学时) (一)搜索引擎。常用的有百度、谷歌、中国雅虎、搜狗、网易搜索等。 (二)数字图书馆。可利用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清华大 学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三)论文网站。常用的有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网等。 考核要求: 熟练操作电脑及文字处理软件,能够利用网络资讯收集资料,进行写作。 第十章 文体分类概说 教学要点: 了解文体演变的历史,掌握划分文体的依据和原则。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体分类的历史发展(1 学时) 153 (一)概念。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 (二)文体的演变过程。文体分类经历了萌动期、成熟期、发展期三个阶段。 二、文体划分的依据和原则(1 学时) (一)依据。划分文体主要有三个依据:语言声律、功能用途、表达方式。 (二)原则。划文体分类的原则是:着眼于文章的区分、学习和使用;同一级次的分类标准 要统一;承认文体分类的灵活性、相对性和流变性。 考核要求: 弄清文体分类的历史发展,识记划分文体的依据和原则。 下 编 文体训练部分 第十一章 消息 教学要点: 了解消息的文体特点,学会消息的写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消息的类别(1 学时) (一)含义。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的文体。 (二)类别。消息有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二、消息的要素及特点(1 学时) (一)要素。息的要素是: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 (Why)。 (二)特点。消息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篇幅短小;结构独特。 三、消息的写作(2 学时) (一)标题。消息标题有单行和多行之分,多行标题又分为两行标题与三行标题。 (二)导语。消息导语有直述式、渲染式、引语式等。 (三)主体。主体写作可按内容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展开,也可按事件发展顺序或者事物内在 的逻辑顺序展开。 (四)背景。消息的背景材料有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和注释性背景材料。 (五)结尾。消息结尾可采用秃尾,也可采用点睛式、展望式、号召式等。 考核要求: 识记消息的类型、要素、结构,写出符合文体规范的消息。 第十二章 154 通讯 教学要点: 了解通讯的含义和特点,熟练掌握通讯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通讯的含义、特点及分类(1 学时) (一)含义。通讯是对具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事件的具体报道。 (二)特点。通讯的特点是报道详细、深入;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性;可叙可议,具有明显 的评论性;结构体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三)分类。通讯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通讯的写作(1 学时) (一)深入采访,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认真研究,提炼体现时代精神的主题。 (三)精心安排结构。 (四)集中笔墨,写好人物。 (五)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考核要求: 识记通讯概念、特点,会写通讯。 第十三章 诗歌 教学要点: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类别,掌握写作诗歌的。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诗歌的概念与类别(1 学时) (一)概念。诗歌是以富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形象地表现生活与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类别。诗歌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格律体和自由体;从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 和哲理诗。 二、诗歌的文体特征(1 学时) (一)诗歌是最讲究浓缩聚焦的艺术。 (二)诗歌具有最饱和的感情。 (三)诗歌是想象力最丰富的艺术。 155 (四)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 (五)诗歌是最讲究形体美的艺术。 三、诗歌的写作要求。(2 学时) (一)要对生活具有独特的感受,敏锐地发现诗意。 (二)要善于捕捉灵感。 (三)提炼诗情,营造意象。 (四)要善于艺术地传达诗情。 考核要求: 学会赏析、评论诗歌;学会写诗。 第十四章 散文 教学要点: 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散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散文概述(1 学时) (一)概念。散文是带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 (二)分类。散文有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1 学时) (一)题材广阔。 (二)形式灵活。 (三)寓含情趣。 (四)语调天然。 三、诗歌的写作要求。(2 学时) (一)强化散文写作的情境感。 (二)增进散文写作的想象力。 (三)训练散文写作的技巧性。 考核要求: 识记散文相关的概念与特点,会写散文。 第十五章 教学要点: 演讲稿的写作。 156 演讲稿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演讲稿概说(1 学时) (一)概念。演讲稿是为特定的演讲需要而预先写定的书面文稿。 (二)种类。演讲稿的种类可分为政治性、社交性、学术性三类。 (三)特征。特征是:特定的对象性,强烈的鼓动性,独特的艺术性。 二、演讲稿的写作(1 学时) (一)明确演讲目的,确定演讲题旨。 (二)分析材料构成,酝酿情感基调。 (三)统筹整体布局,优化段落组合。 (四)锤炼重要用语,增强感染力度。 考核要求: 掌握演讲稿的种类、特点和写作要求,并学写作演讲稿。 第十六章 学术论文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论文的的基本特点,掌握学术论文的结构格式。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1 学时) (一)学术创新性。 (二)论据确凿性。 (三)表述严谨性。 二、学术论文的选题和提纲(1 学时) (一)选题。要在前人和同行研究基础上选题;选题难易适度、大小适当;选题要结合研究 条件,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二)提纲拟定。拟定提纲要理清思路,明确主题,高度概括,通盘考虑,确定格局。 三、学术论文的结构格式。 (2 学时) (一)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1 学时) (二)序论、本论、结论、参考文献。(1 学时) 考核要求: 157 熟练掌握学术论文的结构格式,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 第十七章 广告与说明书 教学要点: 掌握广告与说明书的写作。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广告概说(1 学时) (一)概念。广告是一种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宣传性方式,包括实物、声像、文稿等。 (二)分类及特点。广告可从不同角度分类,它体现了内容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功能的实用 性和艺术性、结构规范性和灵活性、表现的诱导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二、广告的写作(1 学时) (一)结构。广告的结构分标题、正文、口号、随文、商标与牌号几部分。 (二)写作体式。广告的写作体式陈述体、诗歌体、情节体、歌曲体、表演体、散文体、问 答体、幽默体、论说体等。 (三)三大媒体广告的写作。具体包括报刊广告、广播广告和电视广告的写作。 三、产品说明书(1 学时) (一)含义与特点。产品说明书是广义的广告,其主要功能是向用户介绍产品特性和实用方 法、操作技能,帮助用户正确购买或使用产品。它具有有宣传性、知识性、实用性三方面的特 点。 (二)写作。产品说明书结构分标题、正文、结尾和附录项四部分。 考核要求: 弄清广告、说明书的特点、作用,并学会写作。 第十八章 调查报告 教学要点: 调查报告的作用、类型及结构。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调查报告概说(1 学时) (一)概念。调差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实际调研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二)作用。调查报告的作用是:提供经验,反映情况,研究问题,提供处理依据。 158 (三)特点。调查报告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四)类型。它的类型可分为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两类。 二、调查活动和材料研究(1 学时) (一)调查活动。 (二)研究材料。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2 学时) (一)结构。调查报告结构一般由标题、署名、开头、主体、结尾和落款几部分构成。 (二)写作程序。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取舍材料、布局和拟定提纲、起草五个程序。 (三)写作要求。调查报告写作要用事实说话,材料和观点要统一,措辞用语要得体。 考核要求: 熟悉调查报告的作用、特点及调查方法,学会写作调查。 第十九章 计划与总结 教学要点: 掌握计划与总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计划(2 学时) (一)含义及种类。 (二)写作要点。 二、总结(2 学时) (一)概念和类型。 (二)特点和作用。 (三)结构及结构形式。 (四)写作要点。 考核要求: 熟悉计划和总结种类和结构,并学会写作。 第二十章 党政公文 教学要点: 熟练掌握公文的格式,学会常用公文的写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159 教学内容: 一、党政公文概说(1 学时) (一)源流与概念。 (二)特点。 (三)种类。 二、党政公文的格式(1 学时) (一)眉首部分。 (二)主体部分。 (三)版记部分。 三、党政公文的分类及写作要求(2 学时) (一)分类。我国现行党政公文分为 15 种。 (二)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几种常用公文的写作。包括通知、通报、请示。 考核要求: 识记党政公文的分类,弄清公文的格式要求,学会写常用的几种党政公文。 第二十一章 申论 教学要点: 了解申论考试题目类型,掌握申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申论概述(1 学时) (一)含义。申论是对所给材料进行引申说明,并据此展开论证的一种论说文体,主要用于 公务员选拔考试方面。 (二)特性。申论具有作者身份虚拟化与假定性、试题形式程式化与灵活性、材料来源社会 化与广泛性、观点内容准确化与开放性的特征。 二、申论的写作(2 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二)注意事项。 三、申论备考的注意事项(1 学时) (一)以一名公务员的虚拟身份备考。 (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160 (三)重视公文写作,熟悉和掌握常用党政公文写作。 考核要求: 掌握申论的写作要领,并学会写作。 三、参考书目 1.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版。 2.董小玉、刘海涛主编,《现代写作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 3.周淼龙,《现代写作论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4.马正平,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5.姚国建,《基础写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版。 6.张耀辉,《实用写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写作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合理、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有利于呈现课堂讲授内容,能够将大量经典范文和学生习作呈现出来,便于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 析。另外,互联网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学生可通过互联网获取写作资料,还可以建立 网刊、博客,供学生练笔、发表作品,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16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文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阐述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它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高一级文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念, 了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文学活动打下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文学本质论、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接受论五部分组成。 文学本质论,旨在让学生把握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 文学发展论,旨在使学生了解文学活动起源、发展的基本情况及规律; 作家创作论,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创造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作品构成论,旨在让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特征; 读者接受论,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接受和批评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为一学期,18 周,每周 4 学时,共 72 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适当安排学生自学,适当布置课后 练习。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 3 次。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对文学概论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⒉检测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一般文学现象的能力。 考试要求: 162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修订版。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文学概论的学科归属:是文艺学的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之一,侧重 于文学一般的、普遍的规律的探讨,与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概论的对象任务: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文学活 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规定了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本质论、发展论、创作 论、作品论、接受论。 文学概论的学科品格: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它的实践品格在于:它来源于文 学实践,同时又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并进而指导文学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品格在于:它作为文学 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总要打上阶级或阶层的烙印,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 考核要求: 识记文艺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识记文学活动四要素;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 科品格三方面理解文学概论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 文学活动 教学要点: 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或环节,文学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163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这是表现 说、抒情说的立论依据。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这 是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的立论基础。 2、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世界是文学活动 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 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和把握中,才能 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3、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发生说; 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但经济、物质 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 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或内部规律: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传统——纵向承继本 民族文学传统,横向吸收他民族文学传统。在批判地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推陈出新,既超越本 民族文学传统,又超越他民族文学传统,促使文学的健康发展。 考核要求: 识记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起源的四种学说、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发展不平衡性的含义; 把握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教学要点: 阐释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审美意识形态性以及话语蕴藉性。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文学是属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 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164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并不寻求直接实际利益的满足,具有审美超越性;文学间 接地或内在地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认识并反映现实。文学的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无功利性总实现着间接的功利性。 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总以审美形象的特有方式存在着,只能通过直觉的方式去把 握;在文学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中都存在着理性思考。文学的形象性是直接的、外在的,理性是间接 的、内在的。 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文学是情感的,它总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审美情感;文学是认识 的,它总包含着作家或读者的理智认识。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 深处总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3、文学的话语蕴藉性: 文学依靠话语而存在,是显现在话语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具有蕴藉性,蕴含着丰富的 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考核要求: 了解审美、形象、情感。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把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与话语 蕴藉特征。 第三章 文学创造的条件与过程 教学要点: 讲授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条件及一般过程。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条件: 文学创造的客体: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是高 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性: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 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关系: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2、文学创作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材料储备的途径与方式 主要包括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是作家依 165 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 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 意识与无意识。艺术构思的方式主要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考核要求: 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的关系;识记文学创造过程的基本概念:艺术发现、创 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 第四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教学要点: 讲授文学创造作为认识活动,有认知价值取向,要“求真”,应追求真实性;作为实践活动, 有伦理价值取向,要“求善”,应追求伦理性;作为审美活动,由审美价值取向,要“求美”,应追 求审美性。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中的求真: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通过营造假定性情境去表现生活的内蕴与本 质,其重点是体现历史理性。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艺术真 实与科学真实不同,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发掘与表现:通过艺术概括,从“个别”到“一般”;“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2、文学中的求善:艺术伦理 艺术伦理:是一种“诗意的裁判”,情感评价,在情感评价中体现“求善”的价值追求,其核 心表现人文关怀。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高尚的品格;利他的取向;情感评价的表现:诚挚的情态; 艺术的呈现。 求真与求善的关系: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 2、文学中的求美:美的创造 审美创造:要求作家在审美理想烛照下,赋予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审美理想:特征与功能; 形式的升华:内容的形式化与形式的内容化;化丑为美;形式之美:重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 价值。 考核要求: 166 了解文学创造“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把握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理 解艺术伦理、审美创造的含义、特征。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教学要点: 讲授现实型、理想型、象征性文学作品的类型特点;讲授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的作品体裁 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作品的类型: 现实型文学:侧重于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表现性、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侧重于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朦胧性。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成为其典型形态。 2、文学作品的体裁: 诗歌:是一种词语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与表达情感的文学 体裁。基本特征是:凝炼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 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是一种侧重于以人物台词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深缩地反 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情感与境遇的文学体裁。基本特征是:题材 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考核要求: 理解各种作品类型及其特征;把握各种作品体裁及其特征。 第六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教学要点: 讲授文学作品的基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及其突出特征。 教学时数: 12 学时 167 教学内容: 1、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话语层面: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三个特点:内指性;心理蕴 含性;阻拒性。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和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是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主要包括:历史 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2、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文学典型:典型的界定。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文学意境:意境的界定。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分类。 文学意象:意象的界定。意象的基本特征:哲理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分类。 考核要求: 了解作品的基本构成;把握文学话语、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的基本特征;领会典型、意境、意 象的含义与特征。 第七章 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 教学要点: 讲解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的特点、构成。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涵义和特征: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基本特征: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 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效果;二是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的构成:叙事内容,包括故事、结构、行动。叙事话语,包括叙事的本文时间、故事时间 和叙事视角。叙事动作,包括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和接受者两个基本因素。 2、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的界定: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抒 情作品的构成:抒情内容,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 功能,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考核要求: 把握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的特点、构成。 168 第八章 文学风格 教学要点: 讲授文学风格的内涵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风格的概念与内涵: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创作个性是内在依据;主体与对象统一是其基本条件;言语组织和文体特色是其外部特征。 2、文学风格与文化: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流派性; 考核要求: 了解文学风格的内涵特点以及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流派风格。 第九章 文学接受与批评 教学要点: 讲授文学接受的过程。讨论文学批评的性质与标准。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异同。 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这样三个阶段。文学接受的发生:期待视野;接 受动机;接受心境。文学接受的发展:填空、对话与兴味;还原与异变;理解与误解。文学接受的 高潮:共鸣;净化;领悟;延留。 2、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的界定: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 断。 文学批评标准: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和价值 大小的尺度或准绳,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包括真实性、倾向性、情感性的内容;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包括文体、 形象、意蕴的要求。 169 文学批评的模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 语言批评等多种多样的批评模式。 考核要求: 了解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异同,了解文学接受的基本过程,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把握 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 三、参考书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年。 2.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 ,译林出版社,2008 年。 3.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吴中杰《文艺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 5.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6.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 8.曹顺庆主编:〈东方文论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9.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 年。 10.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下),春风文艺 出版社,1981——1982 年。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宽,综合度大,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注意把理论传授和对理论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照“片”宣科。 170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史 说明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二) 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欣赏外 国文学作品的水平和分析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三)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 20 世纪的欧美文学以及亚非文学基本知识简要 介绍。 (四) 教学时数 本课程周学时为 3,开设 2 学期,总教学时数为 108。 (五) 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课堂教学方式。 本文 上编 欧美文学(西方文学)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 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概述 (2 学时) 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分期。 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希腊文学(6 学时) 希腊神话的起源和发展。 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点。 希腊神话的意义。 荷马史诗的形式和内容。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希腊戏剧的起源和发展。 悲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艺观点。 第三节 罗马文学(2 学时) 罗马文学对希腊文学的继承及其自身的特点。 171 罗马主要作家贺拉斯、维吉尔和奥维德的创作。 考核要求: 1.了解和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基本知识。 2.了解和掌握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重点为神话、史诗、戏剧、文艺理论) 。 中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体裁以及但丁的创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2 学时) 中世纪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中世纪文学发展概况。 中世纪文学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2 学时) 但丁的创作及其思想、艺术特征,恩格斯对但丁历史地位的评价。 考核要求: 1.了解中世纪文学的基本体裁和整体思想、艺术特征。 2.了解但丁的创作以及恩格斯对其创作的评价。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教学要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及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概述(2 学时)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文艺复兴的内容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二节 意大利文学(1 学时) 彼特拉克及其《歌集》等十四行诗的创作。 薄伽丘及其《十日谈》的创作。 第二节 法国文学(1 学时)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 拉伯雷及其《巨人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散文题材的创始人之一——蒙田的创作。 第三节 西班牙文学(2 学时) 流浪汉小说及其代表作《小癞子》 。 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维加的创作。 塞万提斯的生平和创作。 《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 英国文学(4 学时) 172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乔叟的创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思想艺术特点。 早期人文主义作家莫尔及其《乌托邦》。 著名诗人斯宾塞及其长诗《仙后》 。 以马洛为代表的“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创作。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 《哈姆雷特》的思想艺术特点以及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就。 考核要求: 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在西欧各国的发展概况。 3.重点了解、掌握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创作。 十七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17 世纪唯理主义哲学思想。英国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7 世纪欧洲文学概述(2 学时) 17 世纪西欧社会历史发展概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徒文学。 第二节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4 学时) 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的创作。 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的生平和创作。 《伪君子》的思想艺术特点。 考核要求: 1.了解 17 世纪西欧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的特征、意义和局限。 3.重点了解和掌握莫里哀的喜剧创作。 十八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18 世纪启蒙思想。英国、法国、德国的启蒙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8 世纪启蒙文学概述(2 学时) 18 世纪启蒙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18 世纪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英国文学(2 学时) 英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 菲尔丁的《汤姆·琼斯》。 173 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节 法国文学(2 学时) 法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早期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创作。 后期启蒙作家狄德罗和卢梭的创作。 第四节(2 学时) 德国启蒙文学的特点。 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莱辛的创作。 席勒的生平和创作。 歌德的生平的创作。 《浮士德》的思想艺术特点及浮士德形象的意义。 考核要求: 1.了解启蒙文学的特征及其在各国的发展概况。 2.重点了解和掌握歌德的《浮士德》。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教学要点: 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9 世纪初期文学概述(2 学时)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德国文学(2 学时)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海涅的创作。 第三节 英国文学(4 学时)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湖畔派”诗人的创作。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拜伦的创作。 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四节 法国文学(4 学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雨果的生平和创作。 《悲惨世界》的思想艺术特点。 冉·阿让形象分析。 第五节 俄国文学(2 学时)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思想艺术特点。 奥涅金形象分析。 第六节 美国文学(2 学时)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惠特曼及其《草叶集》。 174 霍桑及其《红字》。 考核要求: 1.了解 19 世纪初期欧美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和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重点了解和掌握拜伦、雨果和普希金的创作。 十九世纪中期文学 教学要点: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9 世纪中期文学概述。(2 学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国文学(6 学时)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红与黑》的思想艺术特点。 于连的形象分析。 巴尔扎克的生平和创作。 《人间喜剧》的思想艺术特点。 代表作品《高老头》 、 《欧也妮·葛朗台》 。 第三节 英国文学(4 学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狄更斯的生平和创作。 代表作品《艰难时世》、 《双城记》 。 第四节 俄国文学(4 学时)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果戈理的创作与“自然派” 。 代表作品《钦差大臣》、 《死魂灵》 。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文艺评论。 屠格涅夫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罗亭》、 《父与子》 。 考核要求: 1.了解 19 世纪中期欧洲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3.重点了解、掌握司汤达、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创作。 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文学 教学要点: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及主要作家作品。 19 世纪后期非主流文学的主要流派、特征以及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教学时数: (16 学时) 175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2 学时)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名目繁多的非主流文学流派的出现。 第二节 法国文学(2 学时) 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代表作家莫泊桑等的创作。 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及其创作。 第三节 英国文学(2 学时) 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代表作家哈代、肖伯纳的创作。 第四节东北欧文学(2 学时) 东北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创作。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创作。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创作。 第五节 俄国文学(6 学时)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 托尔斯泰的支配和创作。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妮娜》 、《复活》。 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套中人》 。 第六节 美国文学(2 学时) 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主要作家马克·吐温、欧·亨利和杰克·伦敦的创作。 考核要求: 1.了解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期欧美各国的文学发展概况。 2.了解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及其特征。 3.重点了解和掌握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的创作。 二十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20 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20 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1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20 世纪欧美文学发展概况。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第二节 后期象征主义(1 学时) 后期象征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艾略特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荒原》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三节 意识流文学(2 学时) 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176 代表作家乔伊斯、普鲁斯特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尤利西斯》。 第四节 表现主义(2 学时) 表现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变形记》。 第五节 存在主义(2 学时) 存在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萨特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恶心》 。 第六节 新小说派(1 学时) 新小说派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格里耶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窥视者》。 第七节 荒诞派戏剧(1 学时) 荒诞派戏剧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贝克特、尤乃斯库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等待戈多》、《秃头歌女》。 第八节 黑色幽默(2 学时) 黑色幽默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海勒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九节 魔幻现实主义(2 学时) 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特征。 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百年孤独》。 第十节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2 学时)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 代表作家高尔基、肖洛霍夫的生平和创作。 第十一节 其他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成就。 (2 学时) 代表作家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代表作品《老人与海》 。 考核要求: 1.了解 20 世纪欧美文学的发展概况。 2.了解和掌握此时期出现的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3.重点了解和掌握卡夫卡、萨特、马尔克斯、高尔基、肖洛霍夫、海明威的创作。 下编 亚非文学(东方文学)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古代文学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古代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中古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中古文学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中古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中古文学的主要成就。 近代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近代文学基本知识。 177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近代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近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当代文学 教学要点:亚非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内容:亚非现当代文学概述。 考核要求:了解亚非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参考书目 1.朱维之主编, 《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 月第 2 版。 2.朱维之主编, 《外国文学史》 (亚非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0 月第 2 版。 3.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史》 (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5 月第 1 版。 4.郁龙余等主编,《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 月第 1 版。 5.《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选编组, 《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 (1——5)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年 6 月第 1 版。 6.张玉书主编,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 (1——4)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9 月第 1 版。 17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 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 构、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 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 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导言、语言的本质、语音、语法、语义、语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接触、语言系 统的发展、文字等十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再分若干章节,循序渐进,便于学生学习 掌握。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导言 2 2 第一章 语言的本质 8 3 第一节 语言的功能 2 4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 5 第三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2 6 第四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2 7 第二章 语音 8 8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和分类 2 9 第二节 音位与音系 2 10 第三节 音位的聚合 2 11 第四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2 12 第三章 语法 8 13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1 14 第二节 组合规则 2 15 第三节 聚合规则 2 179 16 第四节 变换 2 17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1 18 第四章 语义 4 19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1 20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1 21 第三节 句义 2 22 第五章 语用 4 23 第一节 言语行为 1 24 第二节 语境和话题 1 25 第三节 焦点和预设 1 26 第四节 合作原则 1 27 第六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4 28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2 29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2 30 第七章 语言的接触 6 31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2 32 第二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1 33 第三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2 34 第四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1 35 第八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6 36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2 37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2 38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2 39 第九章 文字 4 40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2 41 第二节 文字的性质和发展 2 合计 54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相结合,注意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语 言基础理论的认识。讲解、训练并重,注意联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英语和民族语言等学 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学习和具体语言现象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练习 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不少于 2 次。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检查学生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2.检测学生运用语言学基础知识分析说明相关语言现象和初步进行语言研究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180 (七)选用教材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第四版。 二、本文 导言 教学要点: 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四、语言学主要流派介绍 考核要求: 掌握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知道语言学的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 第一章 语言的本质 教学要点: 了解语言的功能,即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了解语言是个符号系统,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认 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和说话 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 三、儿童及聋哑人的思维 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 第三节 语言的符号性质 181 一、符号的定义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第四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五节 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考核要求: 1.知道语言的功能,要能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了解并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掌握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3.了解语言符号的层级性。 4.理解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二章 语音 教学要点: 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掌握音位及音 位组合的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的语音。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音的性质和分类 一、语音和音系 二、语音的物理属性 三、语音的生理属性 第二节 音位与音系 一、对立与互补 二、音位变体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第三节 音位的聚合 第四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182 一、音节 二、语流音变 考核要求: 1.了解音响的有关知识; 2.掌握元音和辅音的有关知识; 3.了解和掌握音位的有关知识; 4. 理解和掌握语流音变。 第三章 语法 教学要点: 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 析;认识变换的意义;认识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点。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法的性质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三、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词法 二、句法 三、组合的层次性 四、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二、形态 三、语法范畴 第四节 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183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二、语言的普遍特征 考核要求: 1.了解语法单位; 2.了解并掌握语法的组合规则; 3.了解并掌握语法的聚合规则; 4.掌握语法变换; 5.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第四章 语义 教学要点: 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点;掌握词义的各种关系;认识句义的特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及其构成 二、词的词汇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四、语义场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二、句义的语义结构 三、句法语义范畴 四、蕴涵和预设 考核要求: 了解并掌握词义的特点; 掌握同义词、反义词和语义场的概念; 2.了解并掌握句义的特点。 184 第五章 语用 教学要点: 语境与语境义,话题和说明,焦点和预设,言语行为。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言语行为 第二节 语境和话题 第三节 焦点和预设 第四节 合作原则 考核要求: 1.解决并掌握语境和语境义; 2.掌握焦点和预设的关系; 3.了解和掌握合作原则。 第六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教学要点: 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 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分化及其原因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考核要求: 1.了解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185 2.了解并掌握语言的分化的有关知识。 第七章 语言的接触 教学要点: 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联盟、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 式。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一、借词 二、语音及结构规则的借用 第二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第三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 第四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四、世界语 考核要求: 1.了解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2.了解并掌握语言的替换; 3.掌握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第八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教学要点: 了解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86 第一节 语音的演变 一、语音发展的线索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 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 第二节 语法的演变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 二、聚合规则的演变 三、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 五、语法化 第三节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 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二、词语的替换 三、词汇演变与语言系统 四、词义的演变 考核要求: 1.了解语音演变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语法演变的几种形式; 3.了解和掌握词语替换的形式; 4. 理解和掌握词义演变的方式。 第九章 文字 教学要点: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 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字的性质和产生 187 一、文字的起源 二、文字的发展 第三节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自源文字 他源文字 汉字与汉语拼音 考核要求: 1.了解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2.了解并掌握文字的起源; 3.掌握汉字的性质。 三、参考书目: 1.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 ,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2. 封宗信著, 《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 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年版。 4. 胡明扬主编,《语言学概论》 ,语文出版社,2000 年版。 5. 索振羽著, 《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6. 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 ,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7. 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8. 邢福义,吴振国主编,《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9. 沈阳编著,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四、教学建议 (一)教材《语言学纲要》是以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 使复杂的语言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扣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语 言的结构,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学习普通语言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这样才能便于理解 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等。尤其是有关汉语的 知识,学生必须具备。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语言学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应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主,也可适当引入民 族语言和方言的材料;其它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了解。 (四)本课程同其它语言课程相比,理论性比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 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 188 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五)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配以电子激光笔辅助操作,教学效果会更好。多媒体课 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才能体现出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价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细, 每张幻灯片的字数不宜过多,字号不宜过小,字体要有所变化,颜色搭配要合理,必要时,可通过 超链接而链接到其他页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8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美 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注重讲授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审美形态及艺术审 美问题,适时介绍美学研究动态。 (二)教学目的 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 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人文学科理论素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美学概述、审美活动的性质、审美心理与审美经验、审美形态、艺术审美、审美 教育等内容构成。 (四)教学时数 54 学时(具体学时安排见下表) 序号 1 内容 第一章 学时 美学概述 8 2 第一节 美学何为 3 第二节 美学之“用”与“无用” 4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性质 5 第四节 当代美学的发展 6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性质 8 7 第一节 审美活动是对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感性观照 8 第二节 审美活动是多质多层次的情感反应 9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 10 第四节 审美的感官性与精神性 11 第五节 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12 第三章 审美心理与审美经验 第一节 审美经验概说 14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心理)结构 15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外部形态 第四章 审美形态 17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性质 18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特点 19 第三节 主要审美形态分析 20 第五章 讨论 2 学时 8 13 16 备 注 艺术审美 190 12 讨论 2 学时 8 观摩 2 学时 21 第一节 艺术美的特点和属性 22 第二节 艺术美的存在方式与审美属性的把握 23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过程 24 第四节 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 25 第六章 审美教育 6 26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 27 第二节 美育的特点 28 第三节 美育的功能 29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境界 合计 50 4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作品观摩。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美学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强化学 生对基本理论的自主理解、独到思考,通过作品观摩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美学理论与审美 实践结合的能力。 二、本文 第一章 美学概述 教学要点: 美学的研究对象、作用、学科性质及美学的当代发展状况。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学何为(2 学时) 美学概念的提出、学科的形成、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美学之“用”与“无用”(2 学时) 梳理美学“无用”与“有用”的关系,说明美学启迪人生智慧的重要性。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性质(2 学时) 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比较重阐释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内涵,研究特点。 第四节 当代美学的发展(2 学时) 介绍美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当代美学研究的新动态。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性质 教学要点: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多质多层次的情感反应、形象性和超象性、感官性与精神性、 191 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活动是对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感性观照(2 学时) 审美主体的本质和本质力量及其理想的形象的自动的表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中的人的本质 力量或理想的发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模仿、再现。 第二节 审美活动是多质多层次的情感反应(2 学时) 生活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情感色调不同;文艺审美中情感色调的多样性有其内在原因:体裁、内 容。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和超象性(2 学时) 形象性是审美活动诉诸于人的感觉和感情,从而形成具体生动的、强烈的感染力那样一种情状; 超象性是审美活动往往能生发出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理想、信念、意蕴等。 第四节 审美的感官性与精神性(1 学时) 审美的感官性体现为在审美活动中追求表浅的耳目视听等感官满足,有基础性作用;审美不能 只停留在感官层面,而要上升到精神层面。 第五节 审美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1 学时) 功利性是对事物持实用的态度,要满足的仅仅是欲望和感官的需要,所关注的是切身的利害关 系;非功利性是审美主体暂时放弃对审美客体的实用功利考虑,对对象形式进行非功利性观照。 第三章 审美心理与审美经验 教学要点: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内在(心理)结构、审美经验的外部形态。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概说(1 学时) 美学研究由本质追问向审美经验研究的转向;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特点。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心理)结构(4 学时) 192 感知(直观)、想象、情感、理性。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外部形态(3 学时) 人类之爱及爱美行为、陶醉之美、快乐之美。 第四章 审美形态 教学要点: 审美形态的性质、特点;审美形态类型。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性质(1 学时) 审美形态研究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特定的历史形态和逻辑形态:审美活 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在历史中的形式沉积和逻辑分类。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特点(1 学时) 理论性和经验性的统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独特性和公共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易性的 交融。 第三节 主要审美形态分析(6 学时) 优美与丑陋;喜剧与悲剧;崇高与荒诞。 第五章 艺术审美 教学要点: 艺术美的特点和属性、艺术美的存在方式与审美属性的把握、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过程、各类 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艺术美的特点和属性(1 学时) 艺术美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审美活动;艺术美最充分地体现了主客体的审美生成关系;艺术审 美是最具有超功利性、最直接感受美的精髓的审美活动。 第二节 艺术美的存在方式与审美属性的把握(1 学时) 193 形式层、形象层、意蕴层。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过程(1 学时) 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第四节 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创造(5 学时) 文学艺术的审美创造;其它门类艺术的审美创造: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音乐艺术、 舞蹈艺术、戏剧艺术、影视艺术。 第六章 审美教育 教学要点: 美育的概念;美育的特点、功能;审美与人生。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美育的内涵(1 学时) 通过审美理论、艺术审美实践、现实审美(社会美、自然美) ,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 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升华品格情操,形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素养。 第二节 美育的特点(1 学时) 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形象性、愉悦性。 第三节 美育的功能(1 学时) 促进感性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体自由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文化健康发展。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境界(3 学时) 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培养;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人生境界与美化。 (说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组织学生进行 4 个学时左右的课堂讨论,两个学时左右的影 像作品观摩。讨论、观摩时间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安排。 ) 。 三、参考书目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1 版。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 诗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 1 版。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 版。 席勒, 《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第 1 版。 194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尼采, 《悲剧的诞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 ,三联书店,2005 年第 1 版。 海德格尔, 《林中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1 版。 丹纳, 《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 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1 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第 2 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第 1 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 李泽厚,《美学四讲》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朱立元主编,《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张法, 《中国美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 牛宏宝,《美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 王建疆,《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 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1 版。 张世英,《哲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新原道》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应尽量精美、简练。针对本科理论性、抽象性的 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结合艺术作品、社会现实、自然现象进行讲解,把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 审美实践特别是艺术审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适时通过讨论、作品观摩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9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文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之后于第六学期讲授。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把握近代文学的主要特征与发 展规律,领略近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精神,提高对近代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 生崇高的爱国精神、厚实的人文素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和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两大部分有机构成,讲授内容主要包括: 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规律;近代文学的内容构成与题材取向;近代文学的社团流派与风格特 色;近代文学的形式特征与文体流变;近代文学代表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近代文学代表作品的分析 与鉴赏;近代文学理论的基本线索与主要观点;近代文学的研究历史与学科发展。 我校自 1985 年首次独立开设“中国近代文学”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共分十章:一、 近代社会与近代文学;二、龚自珍与鸦片战争时期文学;三、梁启超与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四、黄 遵宪与“新派诗”;五、秋瑾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文学;六、柳亚子与南社文学;七、近代小说; 八、近代戏曲;九、近代词与词学研究;十、王国维与近代文学理论。本大纲依据现行教材高等教 育版《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总主编) “近代文学编”(孙静主编)写成。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课堂教学总授课时数 54 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 二、本文 中国近代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学 196 教学要点: 本章讲授中国近代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状况。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学东渐的狂飙(1 学时) “欧风美雨”的时代潮;新式学堂的涌现;踏出国门;翻译事业的发达;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第二节 作家主体的转型(1 学时) 新旧作家的分野;作家知识结构的渐次变化;进步与落伍的交替错综。 第三节 第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1 学时) 翻译文学的发展;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品形态的新变;吸收西方文学;技法与民族形式。 第四节 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1 学时) 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革与白话文运动;近代文体革命的实质及其 复杂性;文体变革的历史意义。 第五节 近代文学流程(2 学时)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近代文学的分期;近代前期文学的变化及其特征;近代后期文学的发展 及其与新文学的接轨。 考核要求: 了解近代文学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近代文学的性质、分期与特征。 第二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教学要点: 本章讲授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诗文作家与诗文作品及其有关文学现象,重点讲授龚自珍的生平 思想与创作成就。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2 学时) 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以“史官”自处的社会批判精神;不容于封建之世的 “怪魁” 。 第二节 龚自珍的散文(2 学时) 197 清代散文的转折;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抗争;危机与变革意识;个性解放的呼喊;“横霸”之气 与震撼力;诡异奇崛的风格。 第三节 龚自珍的诗、词(4 学时) 封建末世的镜子;呼唤风雷与人才;压抑与解脱;童心的复归;龚自珍的新词风。 第四节 反帝爱国诗潮(4 学时) 广泛汹涌的反帝爱国诗潮;魏源与林则徐。 第五节 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4 学时) 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郑珍诗的艺术开拓;桐城派的新趋向;姚门弟子梅曾亮的散文;曾 国藩的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新体散文的萌芽;周济与常州词派;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 邓廷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本章重点作品选讲篇目: 张维屏:《三元里》。 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 龚自珍:《咏史》 、《己亥杂诗》 、 《病梅馆记》 。 考核要求: 了解资产阶级启蒙时期诗文创作的基本面貌,理解鸦片战争爱国诗潮的一般情况,掌握龚自珍 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创作及其有关文学现象,重点讲授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趋 势与基本类型。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侠义公案小说(2 学时) 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 ;《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 第二节 人情世态小说(2 学时) 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第三节 近代前期的戏曲(2 学时) 198 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地方戏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京剧的代表剧目及其 成就;弹词宝卷。 考核要点: 了解近代前期小说与戏曲的发展趋势、代表作品、主要特征,理解近代前期小说的基本类型。 第四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教学要点: 本章讲授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时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诗文作家与诗文作品及其有关文学 现象,重点讲授黄遵宪、梁启超等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成就。 教学时数: 1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4 学时) “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新派诗;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 外天” ;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文体(4 学时) 思想界的陈涉;资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提倡者、鼓吹者;别具魅力的新文体散文;新体散文的历 史意义及其影响。 第三节 近代后期散文(2 学时) 近代后期散文概观;康有为的政论文;谭嗣同冲决罗网的笔锋;严复与林纾;章炳麟的革命檄 文。 第四节 近代后期诗歌(4 学时) 康有为的浪漫主义歌唱;丘逢甲的爱国歌声;女侠秋瑾;南社诗人柳亚子与苏曼殊;同光体的 诗歌主张与创作;湖湘派与晚唐派。 第五节 近代后期词(2 学时) 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清季四大词人” ;异军突起的文廷式。 本章重点作品选讲篇目: 黄遵宪:《哀旅顺》。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秋 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满江红》 。 199 考核要点: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时期和革命时期诗文创作的基本面貌,理解改良派作家和革命派作家的一般 情况,掌握黄遵宪、梁启超、秋瑾等人的文学成就。 第五章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创作及其有关文学现象,重点讲授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思 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1 学时) 小说界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新小说的澎湃浪潮;构拟理想世界的蓝图;求新声于异邦;历史疮 痍的反思;民族民主革命的铎音;翻译小说的繁荣与小说审美意识的嬗替。 第二节 《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 学时) 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场解剖:《官场现形记》 ;光怪陆离的社会诸相的写真:《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 。 第三节 《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3 学时) 小说艺术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老残游记》 ;深含三重意蕴的《孽海花》。 第四节 民初小说鸟瞰(2 学时) 从开启民智到徇世媚俗;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苏曼殊的哀情小说。 第五节 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1 学时) 戏剧改良运动的勃兴;“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汪笑侬与京剧改良;中国早期 话剧的诞生。 考核要点: 了解小说界革命与戏剧改良运动的基本情况,理解晚清新小说及民初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掌 握四大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参考书目 关爱和主编,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华书局,2013 年第一版。 任访秋主编, 《中国近代文学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一版。 200 管林、钟贤培主编,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年第一版。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993 年第一版。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 (近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 游国恩主编, 《中国文学史》 (近代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年第一版。 管林、钟贤培主编,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年第一版。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 (近代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 朱东润主编,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近代部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一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本课理论性强,综合度大,又在第六学期为三年级学生开设, 教学中如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注意制作的精美、简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 率,切忌满篇文字,照“片”宣科,过度使用。 20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民间文学概论》是对民间口承文学的范围、特征、价值、体裁及各种具体形态作品进行综合性 研究和专题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理论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其与人文学科和作家文 学的关系,掌握民间文学的范围、基本特征、体裁分类方法等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民间 文学的兴趣和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及其他相关学科 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综合理论、专题分析和作品阅读三部分组成。 综合理论,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的源流论、创作论、类型论、特征论、关系论、功能论、价值论、 传承论、鉴赏论及史学理论等。 专题分析,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类型中的散体类型(神话、传说、故事)、韵体类型(民间歌谣、 史诗、谜语、谚语等)、散韵合体类型(评话类、相声类、快板类、鼓曲类及少数民族曲种)等各种 体裁的具体研究。 作品阅读,主要结合田野调查和文化语境分析一些代表性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特质、产生流播 与价值意义等。 (四)教学时数 总授课 54 学时。其中: 综合理论与作品阅读:26 学时; 专题分析:28 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导向,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田野作业为辅助,将课堂教学与文化现实联系起 来,注重培养学生对口头传承文学的认知研究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 202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通过田野作业或视频形式观摩分析民间文学传承状况,通过课程作业、参 与项目等方式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考查学生民间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2.检测学生运用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一般民间文学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1.以平时检测和期末笔试两种方式进行; 2.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了解民间文学特质、研究对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不同。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熟悉民间文学流派、演变历程、发展现状等。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民间文学学习研究的文化性、交叉性特点及主要内容。 第四节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民间文学的国际性、现实性意义与学习方法等。 思考及考核重点: 1.民间文学学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何关系? 2.民间文学学科与其他文学学科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阅读参考书: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作品选(第 2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二章 民间文学基本特征 教学要点: 203 讲授民间文学四大特征,突出传承性。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集体性,思考不同于作家文学的个体性。 第二节 口头性,理解口头性特征形成的缘由、影响、价值等。 第三节 变异性,思考内容变异性与形式稳定性的关系。 第四节 传承性,思考民间文学口头传承中的传承人、传承式、传承圈等问题。 第五节 立体性,掌握民间文学的边缘性、交叉性与文化性。 思考及考核重点: 1.如何从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中体会其文化性价值? 2.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立体性特点? 阅读参考书: 1.钟敬文编:《民间文学概论》 (第 2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 2.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第 4 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3. 万建中著:《民间文学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三章 神 话 教学要点: 主要讲授神话的内涵、种类、内容及其价值,重点讲授古神话的研究。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话界说与分类,说明古神话与新生神话的不同,介绍神话母题分类理论。 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分析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神话不同。 第三节 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探究神话在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价值意义。 思考及考核重点: 1.中国神话与国外(古希腊、古印度等)神话有和不同? 2.现代社会研究古神话有何重要意义? 阅读参考书: 1.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 2006 年版。 2.袁珂编著:《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204 3.吕微著:《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四章 民间传说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传说的狭义概念、种类、特征、价值与研究,重点突出特征及传承学意义上的研究。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了解狭义的传说,掌握民间传说主要类型,尤其是四大传说。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特征,了解民间传说的可信性、传奇性、箭垛式和区域性特征。 第三节 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阐述民间传说的历史、实用、文化等方面价值与研究历史。 思考及考核重点: 1. 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有何不同? 2. 如何理解民间故事的箭垛式传承特征? 3. 在当下社会中如何运用民间传说的文化价值? 阅读参考书: 1. 贺学君著:《中国四大传说》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2. 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五章 民间故事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故事的概念、种类、特征、价值与研究,重点突出特征和故事的民间文化价值。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介绍民间故事广狭义概念、故事分类方法以及按照内容、体裁的 不同分类。 第二节 民间故事的特征,掌握故事的内容特征、艺术特征和传承特征。 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价值及其研究,理解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心理补偿价值,了 解民间古史研究历程与方法。 思考及考核重点: 205 1.如何理解汤普森关于民间故事叙事特点的分析? 2.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民间传说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 阅读参考书: 1.丁乃通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林继富著:《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六章 史诗 教学重点: 讲授民间史诗的特征、传唱和史诗类型、史诗研究情况,重点突出史诗传唱方法与中国史诗主 要种类。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史诗的基本特征,了解史诗不同于其他民间叙事文学的特点以及史诗的尺度。 第二节 史诗文本与史诗演唱,掌握史诗传承文本类型和演唱方法、传承特点。 第三节 中国史诗的多样性,对中国三大史诗以及其他民间史诗做全面了解。 第四节 史诗研究史略,了解史诗研究历史概况及主要研究方法。 思考及考核重点: 1.怎样理解史诗在结构上的八大尺度? 2.怎样理解《格萨尔》神授说? 3.帕里-洛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参考书: 1. 降边嘉措著:《〈格萨尔〉论》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 仁钦道尔吉著:《<江格尔>论》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 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七章 民间长诗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长诗的概念、分类以及叙事长诗、抒情长诗的内容、种类等,重点了解长诗的内容。 206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长诗的界定,了解长诗的概念及其与普通民间叙事诗、史诗的不同。 第二节 民间叙事长诗,掌握民间叙事长诗主要类型、内容、特点等。 第三节 民问抒情长诗,掌握民间抒情长诗的种类、内容及其与文化活动的关系。 思考及考核重点: 1. 怎样理解《阿诗玛》 《马五哥与尕豆妹》《黄黛琛》的主题内涵的相似性? 2.如何理解《哭嫁歌》的文化社会功能? 阅读参考书: 《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编 中国民间长诗选》(第 1 集、第 2 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八章 民间歌谣 教学要点: 简要介绍歌谣含义、种类,分析歌谣特征与传承研究等,重点讲授歌谣的主要种类和传承规律。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歌谣的界定与分类,了解歌谣含义,掌握歌谣的内容种类。 第二节 民间歌谣的特征,了解歌谣在抒情、形式和演唱方面的特征。通过视频观摩学习。 第三节 民间歌谣的价值、传承及研究,理解歌谣的社会价值,掌握歌谣传承方式及研究历程。 思考及考核重点: 1.民歌的最大价值抒情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民歌“花儿”的分布范围、类型与演唱特点是什么? 阅读参考书: 1.郗慧民著:《西北民族歌谣学》 ,民族出版社 2001 年版。 2. 萧璇著:《国家视野下的民间音乐 花儿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 版。 3. 张智斌著:《陕北民歌通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4. (清)杜文澜辑:《古谣谚》 ,岳麓书社 1992 年版。 第九章 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207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的基本知识,掌握谚语、谜语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谚语,了解民间谚语的种类、内容。 第二节 民间谜语,了解民间谜语的类型、技法。 第三节 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的特色,掌握民间谚语和谜语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等方面特色。 思考及考核重点: 1.民间谚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民间谜语一般有哪些“格”? 阅读参考书: 1. 刘旭青著:《浙江谚语的文化功能及其价值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2. 陈光尧著:《谜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 第十章 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的基本知识,掌握二者的代表性种类与表演特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说唱,了解民间说唱的种类、特点,主要掌握相声艺术特点。 第二节 民间小戏,掌握民间小戏的特征、系统、表演惯制等。通过视频观摩学习。 思考及考核重点: 1.相声的基本结构特点与大众接受心理关系是什么? 2.道情皮影具体有哪些种类?陇东道情皮影的特征是什么? 阅读参考书: 1.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编写:《说唱艺术简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年版。 2. 侯宝林等著:《相声溯源》,中华书局 2011 年版。 3. 康秀林主编:《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 年版。 208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二者的互相影响、关系发展状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掌握后者对前者的借鉴融入情况。 第二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了解前者对后者正面、反面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分析其历史性、中介性等问题。 思考及考核重点: 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在体式上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在文本化方面的影响有哪些? 阅读参考书: 李扬编:《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十二章 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谚语、民间谜语的基本知识,掌握谚语、谜语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生学意义上的多源共生,分析掌握各民族民间文学产生过程中的多源性。 第二节 历史交流中的互渗互补,分析掌握个民族民间文学在民族演变融合过程中的交流学习。 第三节 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交融整合,分析掌握国家统一对民族民间文学关系带来的影响。 思考及考核重点: 1.在文化发生学视野中思考民族民间文学的多源共生问题有何价值意义? 2.怎样全面看待国家统一整合对各民族民间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阅读参考书: 1.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编:《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 学研究所建所 30 周年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209 第十三章 民间文学的语境 教学要点: 讲授语境理论,包括语境理论形成、演变、构成体系及研究价值。重点是领会掌握并活学活用 语境理论,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语境,熟悉语境概念、理论形成演变及代表人物。 第二节 语境的构成,掌握时间、空间、传承人、受众、情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构成体 系。 第三节 语境研究的尝试,分析思考语境理论对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启示意义。 思考及考核重点: 1.你认为分析语境构成体系的七大元素对研究民间文学有何重大意义? 2.鲍曼的表演理论主要有哪些观点? 阅读参考书: 1. 户晓辉著:《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2. 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 2006 年版。 3. (美)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版。 第十四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教学要点: 讲授田野作业的原则要领,掌握田野作业的形式技巧与文本写定的科学方法,适当进行田野作 业和文本写定训练。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田野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了解田野作业对民间文学的整理、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田野作业的形式和方法,掌握全面、专项、专题、专访、随机、定居等方法以及采录 中的各种技法。 第三节 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搜集,掌握体裁、内容、时代、异文、文本、情境等各方面信息的 收集。 210 第四节 田野作业中的忠实记录,掌握对活动、方言、语气、语法、演唱及相关资料的摄录。 第五节 田野作业资料的科学写定,掌握科学写定的要领,注意避免的问题,区别改编与再创 作及有关注释、翻译、检验等问题。 思考及考核重点: 1.田野作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有哪些? 2.科学写定如何避免出现各种问题? 阅读参考书: 1. 董晓萍著:《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 江帆著:《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十五章 民间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文学的审美意蕴、审美特征与审美功能,侧重理解民间文学不同于作家文学的审美特 质。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文艺的美学蕴含,了解民间文学的历史积淀、衍生空间和多样风格。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轫,了解民间文学的原生性、率真性和复合性。 第三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了解宣泄功能、提升功能和愉悦功能。 思考及考核重点: 1.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衍生空间更准确? 2.民间文学的复合性审美特征怎样体现的? 3.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宣泄功能? 阅读参考书: (同第二章) 第十六章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文学鉴赏方法要领,介绍历史地理学派理论和文化人类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这 些方法分析研究民间文学问题。 教学时数: 211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鉴赏,通过对幻想故事的鉴赏分析,了解鉴赏研究的要求。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了解比较研究的兴起演变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掌握历史地理学派研究方法的使用及中国化问题。 第四节 文化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研究,掌握文化人类学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评论的基本要求,分析了解搜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问题。 思考及考核重点: 1.何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怎样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研究民间文学? 2.历史地理学派理论对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有和指导意义?今后怎样进一步拓展其运用价值? 3.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方法对民间文学学习研究更有实际指导价值? 阅读参考书: 1.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2.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3.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十七章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 教学要点: 讲授民间文学的历史,侧重对历代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线索进行梳理分析。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了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 情况。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轫,了解晚晴、五四及延安时期的民间文学运动。 第三节 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展,了解建国以来民间文艺学的繁荣发展。 思考及考核重点: 1.古代民间文学整理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与现代社会有何不同? 2.民间文艺学的现代转型与社会发展关系如何? 阅读参考书: 1.钟敬文著:《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2.刘锡诚著:《20 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12 3. 陈泳超著:《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 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十八章 世界民间文学泛述 教学要点: 讲授世界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代表性作品及其内涵价值,重点分析希腊神话、印度史诗等。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散文类,了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北欧神话,印度、阿拉伯、意大利、古希腊、 德国的故事。 第二节 韵文类,了解巴比伦史诗、印度史诗、希腊荷马史诗、芬兰史诗和法兰西史诗。 思考及考核重点: 1.古希腊神话中的洪水再生神话与中国洪水再生神话有何异同? 2.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中国民间文学有何关联性? 阅读参考书: 1. 郑振铎编著:《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年版。 2. (印)蚁垤著,季羡林译:《罗摩衍那》,译林出版社 2002 年版。 三、参考书目 分见各章。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注重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与文化性相统一,文字与图像、视频相 结合,课内知识传授和课外研究实践相联接,不断自主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民间文学 研究观念和方法,为将来社会实践服务。 213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 学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文学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文学课程。 (二)教学目的 旨在向学生传授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以开放的思路、宏阔的视野对不同 国家与民族的文学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鉴赏和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学科发展史。 (四)教学时数 周学时:2 总学时: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课堂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经典文本进行实践性教学。 二、本文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目标 教学要点: 比较文学的定义,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目标,学习、研究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比较文学的定义(1 学时) 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目标(1 学时) 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了解别人、认识自己,促进不同文学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二、研究和探讨人类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三、促进文化交流、化解或减轻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 教学要点: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 教学时数: 214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 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跨越性 二、可比性 三、文学性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体系(学派) 一、学派 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学派) 2、美国学派(平行研究学派) 二、体系 (一)、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1、影响研究(法国) 2、平行研究(美国) 3、历史类型学研究(苏联) 4、阐发研究(中国) (二)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比较文学的历史 教学要点 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比较文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一、比较文学的渊源 二、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 三、比较文学在西方的发展 第二节 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动向 第三节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215 二、比较文学的传入和产生 三、比较文学的发展 四、比较文学的复兴 五、港台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教学要点: 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类型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类学 一、文类学研究的历史 二、文学类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三、文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 主题学 一、主题学的产生及其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二、主题学的分类(研究对象) 三、主题学研究的成果 第三节 媒介学 一、媒介学的定义 二、媒介的方法(类型) 三、媒介的途径 三、译介学 (一)译介学的定义 (二)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 (三)译介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比较诗学 一、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中西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诗学模式 三、比较诗学的意义和前景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教学要点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时数 8 学时 216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学与其他艺术 一、各种艺术的同源性 二、文学与其他艺术相互借鉴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文学与宗教 一、中西不同文化体系中的宗教观念 二、文艺与宗教的一般关系 第三节 文学与历史 一、文学与历史的亲缘性 二、历史中的文学 三、文学中的历史 第四节 文学与哲学 一、文学与哲学的亲缘关系 二、西方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三、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第五节 文学与心理学 一、文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概况 二、现代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三、心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 文学与自然科学 一、文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般关系 二、文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具体表现 1、文学与医学 2、文学与生理学、遗传学 3、文学与现代科学(系统论、信息论) 4、文学与科学幻想 中西基本文学体裁比较 教学要点: 中西方基本文学体裁(类型)的比较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 一、中西诗歌的历史传统异同及其原因 217 二、中西诗歌题材与主题异同比较 三、中西诗歌表现手法异同比较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 二、中西传统小说叙事方式比较 三、中西传统小说结构比较 四、中西传统小说人物塑造比较 五、中西传统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比较 第三节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一、中西戏剧观比较 二、中西戏剧基本特征比较 三、中西戏剧结构比较 第四节 中西散文比较研究 一、中西散文形成与发展途径比较 二、中西散文的性质与内容比较 三、中西散文表现方法比较 三、参考书目: 1、陈惇等主编, 《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2、杨乃乔主编, 《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陈惇主编,《比较文学基础教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21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名著影视赏析 一、说明 《世界名著影视欣赏》的课程定位在于以影视赏析为途径,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云亭班《外国文 学史》的教学。本课程在内容上紧密结合外国文学名著,筛选有代表性的名著改编影片,以供学生 加深对《外国文学史》讲授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在具体设计上,采取观影加讨论的方式,要求做到 从影片走向文学作品,又从作品走向电影,最终达到电影与作品的双向理解与互通。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云亭班《外国文学史》的有益补充,结合外国文学课程教授,使学生 更加透彻的理解世界名著,在观摩中深层次的了解名著的精髓与意义。 (二)教学目的 掌握作品基本内容,领悟每部名著的思想意义与艺术魅力。 (三)教学内容 世界名著影视赏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紧 紧围绕“观摩与讨论”这个中心,认真地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四)教学时数 每周授课 2 课时,共计 36 学时。 (五)教学方式 采用集体课形式进行授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启发式与合 作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二、本文 第一章 《特洛伊》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219 公元前 1193 年,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和他俊美的二儿子王子 ——帕里斯在希腊斯巴达王麦尼 劳斯的宫中受到了盛情的款待。但是,帕里斯却和麦尼劳斯美貌的妻子海伦一见钟情并将她带出宫 去,恼怒的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兴兵讨伐特洛伊。 希腊联军的统帅阿喀琉斯和 Priam 最小的儿子,特洛伊年轻的国王赫克托耳逐渐成为在战争中 成为双方各自的英雄。 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希腊军队和特洛伊勇士们对峙长达 10 年之久,最后英雄奥德修 斯献上妙计,让希腊士兵全部登上战船,制造撤兵的假相,并故意在城前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高兴地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抬进城去。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沉湎于美酒和歌舞的时候, 藏在木马腹内的 20 名希腊士兵杀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立刻被攻陷,杀掠和大火将整个 城市毁灭。老国王和大多数男人被杀死,妇女和儿童被出卖为奴,海伦又被带回希腊,持续 10 年之 久的战争终于结束。 跟文学作品的关系: 整个故事是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为中心,加上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悲剧《埃 阿斯》(Ajax)、《菲洛克忒忒斯》(Philoctetes),欧律庇德斯(Euripides)的悲剧《伊菲格涅娅在 奥利斯》(Iphigenia at Aulis)、《安特罗玛克》(Andromache)、《赫库芭》(Hecuba),维吉尔(Virgil) 的史诗《伊尼德》(Aeneid)、奥维德(Ovid)的长诗《古代名媛》(Heroides)等多部著作而成,故事 详细地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情况。 讨论的问题: 1、从电影中体现出的希腊神话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2、从电影中体现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 《但丁的地狱》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这个剧本名为《但丁的地狱》,由 Dwain Worrell 创作。《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 篇,该剧本正是根据第一部分《地狱篇》改编,这一部分是三部中流传最广的一部,主要叙述了作 者在梦境所遇之事,通过在地狱、天堂的所见所闻和所见人物的控述从而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本质, 从而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肮脏。故事主线是但丁为了寻找恋人而穿越九层地狱的冒险之旅。 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220 原著中对地狱有着极富想象力的描写,而且充满着宗教意味和哲学思考,其中对地狱不同层级、 关押不同灵魂的刻画,更是令人难以想象如果拍成电影,将会用怎样的手法去表现。 讨论的问题: 1、从电影体现出的作品的二重性。 2、电影反映出作者的宇宙观。 第三章 《唐·吉诃德》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影片讲述的还是观众十分熟悉的那个故事——一位热情而真诚的中年骑士堂吉诃德,为了拯救 美丽却从未谋面的心上人度尔西妮娅,与侍从桑丘一起踏上了一段有趣而鼓舞人心的冒险旅程。为 了找到他心爱的姑娘,获得真爱,堂吉诃德与“新月骑士”上演了一场殊死决斗。 跟文学作品的关系: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唐·吉诃德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 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 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 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 加工。 讨论的问题: 1、主人公的形象艺术。 2、作品与骑士文学的关系。 第四章 《哈姆雷特》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221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欧洲,那是一个充满吸引力、权力与堕落的世界。丹麦王国城堡的露台 上,几名值夜的士兵突遇老国王哈姆雷特的鬼魂,惊恐万分,他们把这个发现秘密地告诉了王子, 哈姆雷特决定去看个究竟。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知道皇叔克劳狄斯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的真相后, 哈姆雷特近乎疯狂,他一心想着复仇的计划。天生阴郁、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哈姆雷特失去了报仇的 良机,但随时要爆发的满腔仇恨,使他误杀了躲在帏幕后偷听他和王后谈话的大臣波罗纽斯。而深 爱着王子的波罗纽斯的女儿奥菲莉亚,在精神恍惚中不幸溺水身亡。克劳狄斯挑拨奥菲丽娅的哥哥 莱尔提斯同哈姆雷特决斗,并欲用毒酒和毒剑杀死王子。哈姆雷特第一会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 端起国王为哈姆雷特布下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反 戈一击。王后中毒死去,莱尔提斯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挣扎着扑 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他,自己也毒发身亡。王室一片混乱,一场叛变正慢慢蕴酿着...... 藉由此 片,观众得以看透这个充满报复、背叛、欲望、野心的故事,而其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与哈姆 雷特的疯狂心态,更值得细细玩味。 跟文学作品的关系: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 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 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 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 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 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 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 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 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 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 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讨论的问题: 1、哈姆莱特的延宕。 2、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性格的异同。 第五章 《阴谋与爱情》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222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一个发生在纽约的现代爱情神话。 一段发生在曼哈顿的爱情故事,南希是来自匈牙利的纽约客, 她在纽约大学主修动物学,希望将来可以去非洲研究大猩猩。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美丽火辣的 她去当女服务生与伴游女郎。一次在游艇上的工作,她认识了德国工程师法兰克。两人一见钟情, 马上坠入爱河,但是两人也一天到晚吵个不停,甜蜜又火爆。 法兰克想争取的大客户雪曼是南希 的旧识,多年来他一直资助南.. 跟文学作品的关系: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十八世纪杰出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故事讲述平民琴师的女儿露伊丝 和宰相的儿子深深相爱,然而,这段爱情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宫廷阴谋下,最终以二人 死去的悲剧告终。这部戏剧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冲突激烈,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 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 《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 18 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处在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 分裂成许多封建小邦。各邦统治者大公施行残暴的独裁统治。 讨论的问题:讨论全剧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浮士德》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上帝在天庭召见群臣,魔鬼靡非斯特也如约而至。上帝问起浮士德的情况,靡非斯特说浮士德 欲望无穷,什么也不能使他满足,最终必将堕落。而上帝却坚信浮士德虽然在追求中难免有失误, 但理性和智慧会让他找到有为的道路。靡非斯特不以为然,自信能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为此他与 上帝打赌,上帝便将浮士德交给了他。此时的浮士德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闷在阴暗的书斋内, 痛惜自己博览群书,却丝毫不能济世救民,想一死了之。教堂复活节的钟声把他引到郊外,欣欣向 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使他深受鼓舞,重新唤回了生的念头。他把一条黑狗带回书斋,黑狗 现出人形,那便是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向他诉说了受尘世束缚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魔鬼答应做 浮士德的仆人,让他重新开始人生,条件是一旦浮士德感到满足,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这句话,他的灵魂即为魔鬼所有,来生做魔鬼的仆人。浮士德根本不相信所谓“来生”,便与魔鬼 立下了契约。靡非斯特把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周游世界。他们先到莱普齐的一家酒店, 223 参加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浮士德对此毫无兴趣。他跟着魔鬼来到“魔女之厨”,魔鬼想用爱 情引诱他。面对魔镜中的美女,浮士德心有所动,喝下了魔女的药汤,变成了青春焕发的少年。在 教堂前,他邂逅了美丽的少女玛甘泪,立刻爱上了她。在魔鬼的帮助下,他很快获得了玛甘泪的爱 情。为了能享受爱情的欢乐,玛甘泪想用安眠药让母亲沉睡,不料因药量过大,毒死了母亲。浮士 德也因幽会受阻杀死了玛甘泪的哥哥。玛甘泪悲痛欲绝,竟亲手溺死了她与浮士德的孩子,最终身 陷囹圄。浮士德前来劫狱,遭到了玛甘泪的拒绝。魔鬼又把浮士德带到了一个皇帝的宫廷里,让他 为这个腐败透顶的封建统治者服务。浮士德建议发行纸币,使王朝渡过了财政危机。皇帝得知浮士 德深通魔术,便异想天开要浮士德让古希腊美人海伦的幻影出现。靠魔鬼的帮助,浮士德果真把海 伦召来。一见这个绝世美人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谈情说爱的情景,浮士德妒意大发,将魔术的钥匙 触到帕里斯身上,引起爆炸,海伦消失,自己也被炸昏。魔鬼将他驮回书斋。对政治大失所望的浮 士德转而追求古典美。他的学生瓦格讷制造了一个“人造人”——何蒙古鲁士。借助小人儿所发的 光,浮士德与魔鬼又来到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和海伦结了婚,并生了个儿子叫欧福良。欧福良生 来喜爱飞翔,渴望战斗,却不幸坠地而亡。海伦悲痛万分,不顾浮士德的苦留,腾空飞去,只留下 她的衣裳托着浮士德回到北方。在高山顶上,俯视浩瀚的大海,浮士德的心头涌起一个庞大的计划。 他想移山填海,造福人类。此时,国内发生内战,他受到魔鬼的怂恿,帮助国王平息了内乱,因此 得到了海边的一块封地。浮士德率领人民着手改造自然,以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乐园。但有一对老 夫妇不肯搬迁,魔鬼便派人烧了他们的小屋,还干了不少坏事。这让浮士德忧心忡忡。这时,忧愁 妖女趁机对他吹了一口阴气,使他双目失明。魔鬼命死魂灵为浮士德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 以为是群众在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终于满足了,不由得脱口赞道:“你 真美啊,请停留一下!”说完,浮士德依约倒地死去。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 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天使将浮士德接到天庭,见到了圣母和玛甘泪。天堂欢声四起,众天使为 战胜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而高奏凯歌。 跟文学作品的关系: 完全根据文学作品进行演绎,将浮士德,浮士德的经历,浮士德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讨论的问题:讨论“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题”如何解释? 第七章《悲惨世界》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224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饱食终日的法官判处 19 年 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 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 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 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 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再起波澜——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 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和冉·阿让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 让的警长沙威又出现在冉·阿让的面前 。 跟文学作品的关系:全剧在名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加入影视效果,很好的再现了作品所反映 的那个时代的特色。 讨论的问题: 1、作品如何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2、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分析其人道主义的变化。 第八章《德伯家的苔丝》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影片内容介绍: 善良淳朴的农家姑娘苔丝(杰玛•阿特登 Gemma Arterton 饰),为了改变家人窘迫不堪的生活, 在家人的劝说下去攀附有钱的亲戚德伯家族。被心性险恶的“堂哥”少爷亚历克(汉斯•麦瑟逊 Hans Matheson 饰)在密林里奸污怀孕。怀有身孕的苔丝回到父母的身边,生下的小孩却在不久后夭 折,失去贞洁的苔丝在周围人的嘲笑和议论中艰难度日,心灵和肉体都遭受着巨大的伤害。南部奶 牛场辛苦的劳作生活让苔丝痛苦的人生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并结识了英俊正直的安奇尔(埃迪•雷 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与之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向安奇尔坦白了自己的过去,原本企图获得 原谅。生于基督教家庭的安奇尔无法接受事实,离开了苔丝。痛苦的苔丝又陷入了被过往的回忆折 磨的绝望生活中。而伪善的亚力克此时又再度纠缠上了她… 与作品的关系: 225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 惨命运。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 会道德挑战。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 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 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苔丝再次与亚历克相遇,后者纠缠她,这时候她 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克莱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自己以往的冷酷无情,在 这种情况下,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最后她 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讨论的问题: 1、苔丝的悲剧是什么? 2、如何理解“一个纯洁的女人”。 第九章 《简·爱》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简·爱》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不断被搬上舞台和大银幕。电影人对这个故事颇为热衷,半个多世 纪以来,伴随着 7、8 个版本的《简·爱》影片的诞生,不同的电影人在各自的作品中用自己的角度 阐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推动了这部经典名著在全球的普及。其中最早的一个版本是 40 年代好莱 坞拍摄的黑白片《简爱》,奥逊·威尔斯扮演罗切斯特,琼·芳登扮演简爱,那时还是童星的伊丽 莎白·泰勒在片中扮演简爱在孤儿院的小伙伴海伦。第二个版本是由英国奥米尼公司制作的电视电 影,拍摄于 1970 年。由扮演过巴顿将军的乔治·司各特扮演罗切斯特,苏珊娜·约克扮演简爱。这 也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一个版本。1979 年曾被引进国内公映。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大师们,如邱岳峰 和李梓的配音,给这个版本增添不少光彩。影片精彩的对白及优美抒情的主题音乐曾广泛流传。第 三个版本拍摄于 1996 年,由法国、意大利、英国联合拍摄的彩色版本,由擅长拍摄文学名著改编电 影的意大利电影导演弗兰科·泽费雷利导演,在这之前,他曾成功改编了《罗米欧与朱丽叶》。演 员方面,威廉姆·赫特扮演罗切斯特,夏洛蒂·盖恩斯伯格扮演简爱,阵容也是相当强大。加上苍 凉静谧的英国荒原,神秘诡异的古堡,阴郁迷离的气氛,整部影片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歌特式的爱 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 与作品的关系: 226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学著作。至今已 152 年的历史了,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 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 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简爱》的问世曾经轰动了十九世纪的文坛,在英国文学史上,被称为 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驱 使人拿起这本书,随之深深感动,心灵也为之震颤。这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是英国十 九世纪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强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 的一本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个性魅力,为女性赢得了一片灿烂的天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 者体验生活的结晶,从书中多少可看出作者的影子。《简爱》也是如此,大量的细节可以在作者的 生活中得到印证。当然 《简爱》并不是一本自传 ,作者只是把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融进了一部充满 想象力的文章里。人们知道《简爱》是作者生活中的写照,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 下写下《简爱》的呢? 讨论的问题:讨论简爱的形象特征。 第十章 《安娜·卡列尼那》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影片内容介绍: 影片表现了安娜·卡列尼那的悲惨的爱情。安娜难以忍受丈夫卡列宁的伪善和冷漠,她与青年 军官沃伦斯基相爱了。她要求与卡列宁离婚并且带走儿子。卡列宁为了名誉与地位,不愿公开离婚, 想委托律师悄悄地替他办理了手续并不让安娜带走儿子。安娜难以忍受丈夫的伪善,也抑制不住对 沃伦斯基的感情,她决定离家出走,他们一起去了意大利。思念儿子的安娜回到祖国,卡列宁百般 阻挠她与儿子相见。社会舆论对她的压力也很大。安娜再次提出离婚,卡列宁拒绝与她办手续。而 此时的沃伦斯基也和别人好上了。安娜悲愤地卧轨自杀。 安娜的故事在近一个世纪来被许多国家搬上银幕,成就也参差不齐,嘉宝的版本普遍被认为水 准最高,费雯丽、苏菲·玛素都曾演绎过这个悲情女子。故事的"原产地"也有好几个版本,这个 1967 年的苏联版本是国内观众最熟悉的一个,曾经在国内上映过,将这个 19 世纪俄国历史大变动时期的 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爱情悲剧描写得很有神韵。女主角的演出尤为出色,将安娜受封建伦理道德 压迫、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演绎得真实可信。另外有一个 1953 年的版本,是苏联较早进入我国放映 的,为黑白片。 跟作品的关系: 227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法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 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凯蒂的垂 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凯蒂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凯蒂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 基的凯蒂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 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年轻英俊而风流倜傥。他的整个容貌和风 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 献殷勤。而凯蒂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渥伦斯基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 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 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可亲的,在舞会上……” 凯蒂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 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凯蒂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 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 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 情。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 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 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 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 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 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 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 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 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 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 渥伦斯基的背叛。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 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 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在 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凯蒂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 列文的农庄,凯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 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 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 228 “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 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 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 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 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 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 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 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 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大吵之后, 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 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 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 10 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渥伦斯基折磨她了,起了一种 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 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 下了无限感伤。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 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渥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 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讨论的问题: 1、导致安娜悲剧的原因。 2、你如何看待“安娜”这位女性。 第十一章 《傲慢与偏见》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影片内容介绍: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曾多次被改编的电影,本片为英国 BBC 公司 1995 年出品。18 世纪英国乡间班纳特家有五个女儿,班纳特太太整天焦躁不已,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女儿 们一个个嫁出去。一日年青富家子宾利先生搬进城内的消息传来,令班纳特太太兴奋不已,希望大 女儿简能获取宾利先生青睐。舞会上宾利果然看上了最漂亮的大小姐。而宾利的老友达西(柯林·菲 尔斯 Colin Firth 饰)却天性傲慢,直言难与平民交往,更不屑与老二伊丽莎白跳舞(詹妮弗·艾 229 莉 Jennifer Ehle 饰)。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达西虽然欣赏伊丽莎白,却 无法忍受她母亲及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劝说宾利放弃娶简。宾格来和简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 夕,伊丽莎白也因为这件事迁怒于达西。最终班纳特能否顺利嫁出五个女儿,宾格来与简、达西与 伊丽莎白会不会从迷失中走来,缔... 跟作品的关系:影片紧紧围绕作品,集中体现了作品传达的思想。 讨论的问题:影片主要传递出怎样的思想。 第十二章《白鲸》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影片内容介绍: 根据梅尔.维尔的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由老牌导演约翰.休斯顿掌舵,加上格利高里.派克将 高傲倔强的艾海伯船长塑造得入木三分,使本片成为海上冒险片的经典佳作。故事以一条全身纯白 的巨型鲸鱼莫比敌为中心发展,它是一条被水手们视为魔鬼化身的凶猛鲸鱼。艾海伯在捕捉它的过 程中被咬掉了一条腿,这种屈辱与伤痛更激发起他一定要打败这条巨鲸的决心,然而也因他这种偏 执狂的意志导致很多无辜船员葬身海底的悲剧。本片的海上历险场面拍得相当壮观... 与作品的关系: 作品叙述者是有时比拟为作者的伊什梅尔,他受雇于“裴廓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 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 服亚哈放弃复仇计划,但疯呸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在寻找莫比·迪克的呶程中,他们捕到一些 鲸鱼,并与几条捕鲸船相网。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咬后,用鱼叉刺中莫 比·迪克。白鲸被激怒,将“裴廓德号“撞沉,所有水手中只有伊什梅尔被救起,得以讲述此故事。 讨论的问题:白鲸的多重意义。 第十三章 《樱桃园》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230 契诃夫笔下的人物和许多大艺术家所塑造的人物一样,都生活在一个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范围内。 这种无始无终的生活范围在契可夫的作品中尤为突出。契可夫所用的对话通俗易懂,又极为夸张, 像是预言家使用的语言。 本片根据契可夫的同名戏剧改编。影片《樱桃园》中的人物具有典型 性:一位迈向暮年的妇人曾热烈地生活过爱过;一位业主靠白手起家;兄弟一掷千金;两个女儿骚 动不安;还有一位年迈的男仆……这些角色集中代表了当时的俄国社会。也代表了当今欧洲社会, 那位富有的男人下决心要买下并瓜分主人公的旧家产,那位妇人总是追逐幻想中的世界,青年人活 得自在,死人当然最太平。 跟作品的关系: 契诃夫的《樱桃园》,既表现了 20 世纪初俄国社会的阶级地位变动 ,也展示了作者对于美好 生活的向往。女地主朗涅夫斯卡娅长年客居法国,突然有一天想到了俄罗斯,想到了樱桃园,于是 举家回到了故乡。但是女主人债台高筑,债主们准备拍卖樱桃园。最后樱桃园被商人陆伯兴买得。 失去了樱桃园的朗涅夫斯卡娅决定再到巴黎去生活。剧本以“只听见花园里远远传来斧子砍树的声 音”告终。这之前是朗涅夫斯卡娅兄妹挥泪与樱桃园告别。但新的一代——大学生特罗菲莫夫和安 尼雅却在临行前高喊:“别了,旧生活!”他们立志去创造更加美丽的樱桃园,从而给全剧带来了 乐观主义的气息。 讨论的问题:“樱桃园”的多层内涵。 第十四章 《远大前程》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贫苦的乡下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一手带大。姐姐粗俗泼辣,动辄责骂全家人。姐夫乔·葛吉瑞 则是一位和蔼温良、诚实厚道的铁匠,也是家中惟一真正关心匹普的人。他起初为匹普安排了一条 辛苦而充实的生活道路。匹普也把当姐夫的学徒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并以此为满足。但后来经历 的两件事使他的人生追求和命运发生了根本转变。在沼泽地里匹浦偶遇逃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 他偷了家中的食品与锉刀解救罪犯于危难之中。这件事是他对物质生活态度的转折点。当地贵族郝 薇香小姐给匹普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尽管郝家的宽敞富硕、凄凉凝重的气氛使他惊羡, 但真正触动他心灵的却是郝薇香小姐的养女——艾丝黛拉小姐。艾丝黛拉的刻薄无理与无情嘲弄深 深刺痛了匹普的自尊心,使他开始不再希望成为一个铁匠,不再满足于朴素诚实的生活,他决心跻 身有教养的绅士行列,娶艾丝黛拉小姐为妻。怀着新的生活理想,匹普拼命自修,期望能找到充满 231 幸福和富贵的“远大前程"。终于有一天一位律师通知他有位恩人要出钱资助他去伦敦学习,培养他 成为一位体面的绅土。这位恩人没有透露真实身份,但匹普认定是郝香薇小姐有意栽培他,以成全 他与艾丝黛拉结成美满姻缘。来到伦敦后,他饱食终曰,游手好闲,挥金如土,开始变得轻浮、虚 荣、自私。不久他心中的疑团终于解开,他的远大前程也随之受到了重创。原来他的资助者不是郝 薇香小姐,而是一名叫马格维奇的流放犯,他深爱的艾丝黛拉小姐就是这个罪犯和一个女杀人犯所 生的。他心目中的庇护人郝薇香小姐却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复仇者。她邀他去家中,只是为了培养艾 丝黛拉使男人心碎的本领,以解心中积怨。这时,随着恩人被捕、艾丝黛拉小姐另嫁他人,他对“远 大前程”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于是他逐渐清醒,痛悟前非,重又找回过去美好的品德,开始了崭新 的生活。在小说的结尾,孤独无依、年迈体衰的郝薇香小姐对自己的所为心生悔意,她在一次火灾 中受重伤而死。马格维奇被判绞刑后,病死在监狱医院里。骗取郝薇香小姐钱财的康培生在与马格 维奇的搏斗中落水身亡。匹普的姐姐死后,乔与匹普的朋友贝蒂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在婚 姻生活中惨遭不幸的艾丝黛拉终于对爱情有所感悟,与匹普走到了一起。 跟作品的关系: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又译《孤星血泪》,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小说。故事 背景设定在 19 世纪中前期的英国,主人公皮普(Pip)是个贫苦的孤儿,与姐姐和当铁匠的姐夫共 同生活。在偶然的情况下,他进入神秘的 Paradiso Perduto 庄园,成为富有的老处女郝维辛 (Havisham)和她的侄女艾丝黛拉的座上客。皮普一心想作“上等人”,疏远了真正的朋友。但最 终,他惊异地发现他的保护人实则是他帮助过的在逃的囚犯,关键时刻救助他的也是他的贫贱朋友。 皮普恢复了纯朴的天性,对远大前程的期望终成一场幻梦。《远大前程》问世于 1860 年,一百多年 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讨论的问题:《远大前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十五章 《乱世佳人》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1861 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 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 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 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 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 232 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 一心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 了伤兵。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 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 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 和刚生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 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 塔拉庄园,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 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 知他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 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 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 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 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 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 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 的照片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 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当 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 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时, 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 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 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 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 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 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 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 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跟作品的关系:影片紧紧围绕《飘》这部作品拍摄而成,集中体现了作者传达的思想。 讨论的问题: 1、由影片题目联系“初恋”你能想到些什么? 2、就“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谈谈你的看法。 233 第十六章 《榆树下的欲望》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20 世纪欧美文学《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广受关注的戏剧,有些论 者认为它是“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这部悲剧像奥尼尔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围绕着家庭矛盾展开。 年过 70 的卡伯特是个固执的老农,他当年没有加入去西部淘金的狂潮,而是留在东部从沙砾地中开 出了一片农田。他和两任前妻生了三个儿子,却一个都不爱,待他们很苛刻。小儿子伊本特别恨父 亲夺走了母亲的财产,他为了达到将来独占产业的目的,诱使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偷盗了父亲一笔 藏款后离家出走。老卡伯特从城里娶来一个叫艾比的年轻女人,目的是再生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继承 人。年轻的继母对伊本多方挑逗,意在借种生子谋夺家产,伊本经不住诱惑与之发生关系。艾比生 子后,老卡伯特大喜过望,宣布婴儿将是田庄的主人。伊本痛诋艾比的阴谋,而艾比已真的爱上伊 本,为表真心,竟将婴儿杀死。伊本向警局报案后,又被艾比的真情感动,不忍让她独自受死,遂 自承同谋与艾比同赴刑场。老卡伯特还是没有继承人,只能一边埋怨上帝,一边继续耕作。前妻所 生的埃本对继承农场抱有希望,76 岁高龄的父亲又娶了年轻美貌的爱碧做第三任妻子。爱碧嫁给行 将就木的老头,就是为了这份遗产,但是她跟年迈的卡伯特生不出孩子,继承权眼看要落空,于是 引诱埃本同她发生关系,并生下了儿子。在利用、引诱埃本的过程中,她对埃本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而埃本一直认为爱碧对他并无感情,只是为了生个继承人夺取农场。爱碧百般表白也不能证明自己 的真心,于是忍痛杀死了亲生婴儿。她与埃本的隔阂消除了,但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法律的制裁。 跟作品的关系:影片紧紧围绕作品,集中体现了作品传达的思想。 讨论的问题:你如何看待作品中的这一系列相似情节的发生。 第十七章 《了不起的盖茨比》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影片内容介绍: 234 未成名作家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 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并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 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校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 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 必然,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 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 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 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 的爱情。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 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 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 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 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 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 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 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 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 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 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跟作品的关系:影片紧紧围绕作品,集中体现了作品传达的思想。 讨论的问题:影片主要传递出怎样的思想。 第十八章 《秃头歌女》 教学要点:了解电影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思想感情,抓住名著精髓。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电影内容介绍: 原作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也成为 20 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戏剧代 表,一出没有歌女的歌剧,从头到尾是一场荒谬的“戏弄”。而 21 世纪此次的重演版,更是把戏弄 的层次提到高处,让观众,演出与舞台玩到一块儿,而戏弄的对象,既是舞台上的人物,也是台下 235 的观众,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剧中人物合在一起,活画出当今社会平庸的中产阶级整体肖像。 作家第一层讽刺的是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中产阶级生活格调,台上人物都有一种淡淡的沾沾自喜,都 是同一种已经模式化、格式化的温文尔雅,对自己的中产阶级生活都有洋洋得意的满足感。台上景 物全是“英国式”的。在西方“英国绅士风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表征,成为一种标准,成为一种 常规礼教。作家以戏弄的笔调强调“英国式”生活,辛辣地讽刺了充塞着整个城市,充满了整个世 界的平庸生活,人们自陷其中,矜持快乐,然而一旦跳出舞台来观照,会猛然发现不堪忍受…… 与作品的关系: 尤奈斯库中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作品中的人生历程是支离破碎、漫无目的的。他的作 品的戏剧表面上具有明显的喜剧性,却着力于指出人无力控制和规范日常体验,再三表明人是现代 科技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受害者。尤奈斯库的戏剧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种漂泊的生命: 失去了内心的和宇宙间的依附和坐标,找寻着无法找到的避难所。悬而未决的人类的寓意处在"人的 戏剧"的瓦砾中。他的作品抛弃了传统戏剧中的绝大部分合乎逻辑的结构。在剧中几乎没有我们通常 意义上所理解的情节;不论角色们怎样狂乱地表演,他们的忙碌只不过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改 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的任何事情都未曾发生。尤奈斯库等人的作品,人们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称之 为"焦虑不安的古怪"戏剧。这种"焦虑不安的古怪"来自于"对相对物质现实而言的精神现实的夸张", 而这种夸张正是理解荒诞派戏剧的关键:我们在戏剧中所看见的正是被冲动、烦乱、幻觉、梦想及 一段时间、一个空间内的神经质所控制的个体的幽灵: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的西方。但同时,人们 也指责这种过激的新戏剧中所包含的对人类和个体生存条件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的观点及对于社会 情形及历史状况的全然忽略。尤奈斯库戏剧中的人物,像贝朗热等都是反英雄的,他们尽可能从人 类最卑微的方面做到了这一点在 1949 年首演的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角色们坐着闲聊, 反复他说着大白话,听起来废话连篇。作者以此说明口头交流的苍白无力。可笑而无意义的举止和 交谈有时使剧作表面上呈现相当的喜剧色彩,但它隐晦地表述了严肃的形而上的苦恼。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喜剧传统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这种影响源于即兴喜剧、轻歌舞剧和杂耍歌舞,并同笑剧、 杂技等戏剧艺术结合在一起。在尤奈斯库的戏剧中,浪漫主义戏剧探索真理的特点不复存在。他和其 它一些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不仅和尼克莱·果戈里、布莱希特的作品很接近,而且和艺术中的达达 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技巧和哲学主张有联系。 讨论的问题:影片如何体现“焦虑不安的古怪”。 参考书目: 1 张俊香,《英美名著电影赏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年版。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年版。 236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影片重点片段使用相应的 多媒体编辑手法予以反复呈现,以加强学生对影片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理解与感受;同时,结合 教育需要,对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应予以电子化方式加以展示,在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相互对比与 参照中以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237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学术论文写作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学术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云亭班”学生的基础课、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云亭班本着“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能力训练”的原则, 坚持以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为中心,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培养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 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独立研究能力的学术后备人才。本课程正 是为培养“云亭班”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而设置。通过相关课题的调研、集材和文本书 写,促进学生所学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综合素质。除了能力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还承担着对学科 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水平总体检验、综合考查的任务。 (三)教学安排 鉴于同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同学要在每周六参加“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训练” (含普通话与教 师口语表达、板书与规范汉字书写、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班级活动组织与管理、教学课件制作、 信息化教学等 6 个模块),“学术论文写作”作为非师范专业云亭班的特色课程,建议在第二、三学 期第 1-9 周周六早晨开设,每周 4 课时,共 72 课时,以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同级同学作息时间统一、 学习节奏同步。 (四)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内容涉及论文概念与文体特征,选定论题与收集材 料,调查研究与拟定提纲,内容要素与文本格式,论证方法与说明方法,初稿草拟与文稿修改,文 字校对与文面布局,成绩评定与举行答辩等相关的常识及相关的方法、程序等等。 (五)教学时数 第二学期“学术论文写作Ⅰ”讲授学术论文的选题及其论证、资料收集与处理、论文的设计与 表述等环节;第三学期“学术论文写作Ⅱ”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各二级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相关 选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 学期 第 二 学 期 第 三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 2 3 4 5 学时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内容 学术论文的含义、特征及相关要求 毕业论文的作用和写作要求 学术论文的选题与集材 学术论文的构成要素 毕业论文的草拟与文面处理 文科论文的类型与格式 论文写作的思维品格与论说方法 研讨性调查报告写作 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撰写 中国古代文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文艺学与美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汉语言文字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238 学 期 6 7 8 9 4 4 4 4 语言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文科论文及论文习作案例评析 毕业论文的评价及答辩 课程论文撰写与考核 (六)教学方式 1.以理论为指导,以例文为借鉴,以训练为途径,以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为中心; 2.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加强操练环节; 3.根据写作能力提高的规律,采取分阶段、分目标、分项、分格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⒋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各二级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相关选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 二、本文 上篇 学术论文写作基本常识 第一章 学术论文的含义、特征及相关要求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论文的概念、功能和文体特征;弄清毕业论文的概念与特征;区分学术论文与毕业论文 两个既相联系、相包容又相区别的概念。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内容: 1.1 学术论文的含义与写作意义 1.1.1 学术论文的含义 1.1.2 撰写学术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1.3 论文写作,并不神秘 1.2 论文的特征 2.1 学术论文的特征 2.2 学术论文的特征 1. 3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 1.3.1 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 1.3.2 创新精神方面的要求 1.3.3 写作态度方面的要求 1.3.4 知识素养方面的要求 1.3.5 文本及写作程序方面的要求 第二章 学术论文的作用和写作要求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论文的作用;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并在操作中加以践行。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2.1 学术论文的作用 2.1.1 对已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2.1.2 通过问题反馈,对教学、人才培养提供参照信息 2.1.3 提高文章写作的水平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239 2.2 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 2.2.1 思想作风要求 2.2.2 创新精神方面的要求 2.2.3 写作态度方面的要求 2.2.4 知识素养方面的要求 第三章 学术论文的选题与集材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论文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应注意的事项;学会撰写开题报告;了解学术论文收集材 料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3.1 学术论文的选题 3.1.1 选题指的是什么? 3.1.2 “自我反演律”在选题中的应用 3.1.3 选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3.2 学术论文的集材方法 3.2.1 注意平时积累材料 3.2.2 阅读的几种方式 3.2.3 笔记和批注的写法 3.2.4 材料的存贮方式 3.3 对材料的分析研究 3.3.1 分类和确立类关系 3.3.2 鉴别真伪,分清优劣 3.3.3 发现价值和意义 3.3.4 研究材料中的“洗卡法” 第四章 学术论文的构成要素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论文主题及提炼主题的注意事项;弄清收集材料的重要性及论文结构的组织方式;掌握 学术论文语言特色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4.1 统摄全文的“灵魂”——主题 4.1.1 主题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 4.1.2 论文主题的提炼 4.1.3 主题在文中的位置 4.2 支撑主题的“血肉”——材料 4.2.1 材料的含义和作用 4.2.2 材料的类型 4.2.3 材料的使用 4.3 构成文本的“骨架”——结构 4.3.1 结构的含义 4.3.3 层次和段落 240 4.3.3 论文结构的要求 4.4 表达文意的“细胞”——语言 4.4.1 语言的作用 4.4.2 论文语言的表述模式 4.4.3 论文语言中特定的表达句式 4.4 论文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学术论文的草拟与文面处理 教学要点: 熟悉论文草拟的基本常识与要求;了解论文修改的范围、阶段与方法;掌握论文排版、文面处 理的常识,学会文稿的核查、校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5.1 提纲的拟定、推敲与初稿起草 5.1.1 提纲的拟写与推敲 5.1.2 做好起草前的准备工作 5.1.3 行文中注意的问题 5.2 修改的方面和方法 5.2.1 修改的意义 5.2.2 修改的范围 5.2.3 修改的阶段安排及方法 5.2.4 修改符号的使用 5.3 文面常识与文稿的核查、校对 5.3.1 行款格式 5.3.2 文字书写 5.3.3 标点符号 5.3.4 核查校对 第六章 文科论文的类型与格式 教学要点: 了解文科论文的类型;掌握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写作运用规范格式,避免出现错误。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6.1 文科论文的类型划分 6.1.1 论述型 6.1.2 评价型 6.1.3 证明型 6.1.4 介绍型 6.1.5 诠释型 6.2 文科论文的文本格式 6.2.1 标题(Title, Topic) 6.2.2 署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 6.2.3 摘要(Abstract) 6.2.4 关键词(Key words) 241 6.2.5 序论(Introduction) 6.2.6 本论(Main body) 6.2.7 结束语(Ending) 6.2.8 注释与参考文献(Remark and Reference) 第七章 论文写作的思维品格与论说方法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活动所需要的思维品格;掌握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训练并学会定义、诠释、 分类、图表四种说明方式。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7.1 学术研究所需要的思维品格 7.1.1 善于发现问题 7.1.2 勇于提出假说 7.1.3 运用逻辑推理 7.1.4 重视直觉思维 7.2 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7.2.1 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 7.2.2 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 7.2.3 因果论证与排除论证 7.2.4 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 7.2.5 指出矛盾与引申归谬 7.3 论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7.3.1 定义说明 7.3.2 诠释说明 7.3.3 分类说明 7.3.4 图表说明 第八章 研讨性调查报告 教学要点: 弄清研讨性调查报告的作用及其基本原则;掌握调查、采集、研究中常用的方式方法;学会写 研讨性调查报告。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8.1 社会调查的作用与原则 8.1.1 调查报告能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看待? 8.1.2 研讨性调查的基本原则 174 8.2 调查、采集及研究 8.2.1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8.2.2 调查的方式方法 8.2.3 对材料进行整理研究 8.3 调查报告的写作 8.3.1 标题和前言 8.3.2 正文的写法 242 8.3.3 结尾的写法 8.3.4 调查报告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九章 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撰写 教学要点: 进行开题报告撰写操练,进行课程学期考核。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9.1 明确开题报告撰写目的 9.2 了解开题报告要素构成 9.2.1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9.2.2 选题的研究现状 9.2.3 内容提要 9.2.4 研究方法 9.2.5 创新点 下篇 各二级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相关选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教学要点: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中国古代文学选题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该模块由相关二级学科负责老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讲座题目与具体内容由授课老师自 定。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教学要点: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题学术论文的写作 要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该模块由相关二级学科负责老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讲座题目与具体内容由授课老师自 定。 第三章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教学要点: 了解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选题学术论 文的写作要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该模块由相关二级学科负责老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讲座题目与具体内容由授课老师自 243 定。 第四章 文艺学与美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教学要点: 了解文艺学与美学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文艺学与美学选题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该模块由相关二级学科负责老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讲座题目与具体内容由授课老师自 定。 第五章 汉语言文字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教学要点: 了解汉语言文字学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汉语言文字学选题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该模块由相关二级学科负责老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讲座题目与具体内容由授课老师自 定。 第六章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类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教学要点: 了解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动态,掌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选题学术论 文的写作要领。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该模块由相关二级学科负责老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授课,讲座题目与具体内容由授课老师自 定。 第七章 文科论文及论文习作案例评析 教学要点: 以典范论文导读与优秀学术论文习作案例赏析形式,进一步让学生融会贯通本门课程所学的相 关内容。 教学时数: 4 学时。 第八章 学术论文的评价与毕业论文的答辩 教学要点: 明确学术论文的价值及其评价依据、评价标准;了解毕业论文的评价要件及成绩划分;掌握毕 业论文的答辩程序,熟悉答辩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8.1 学术论文的评价 244 8.1.1 学术论文评价的复杂性 8.1.2 学术论文的两种价值类型 8.1.3 学术论文的评价 8.1.4 学术论文评价的标准 8.2 毕业论文的评价 8.2.1 毕业论文的评价 8.2.3 毕业论文成绩等级划分 8.3 毕业论文的答辩 8.3.1 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8.3.2 本科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8.3.3 答辩教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8.3.4 答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九章 课程论文撰写 教学要点: 进行课程论文撰写操练,作为课程学习期末考核。 教学时数: 4 学时。 三、参考书目 ⒈(英)格里瑟姆:《本科论文写作技巧》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⒉ 李振华主编:《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⒊ 王首程:《论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⒋ 周开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⒌ 杜拉宾,雷蕾:《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第 8 版) 》,新华出版社, 2015 年版。 ⒍ 卢卓群、普丽华:《中文学科论文写作(第 2 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⒎ 蔡今中:《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 国际刊物指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四、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写作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合理、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有 利于呈现课堂讲授内容,能够将大量经典范文和学生习作呈现出来,便于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析。 另外,互联网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学生可通过互联网获取写作资料,还可以建立网刊、 博客,供学生练笔、发表作品,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 24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诗经》 《楚辞》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诗经》《楚辞》导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选修课之一,是集学术前沿性、实践性和拓展 性课程。 (二)教学目的 “《诗经》《楚辞》导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文学史学习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力争让 学生阅读和熟悉更多的《诗经》《楚辞》作品,进一步了解在上古诗代诗歌发展的总体状况,认识 《诗经》《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原典性质。 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前沿,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源头,对其后 世的文学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诗经和楚辞的思想成就合艺术水平、诗经 和楚辞的代表作品赏析,诗经和楚辞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和楚辞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等。 (四)教学时数 周 学时:2 总学时:36 学时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第一讲 《诗经》中的婚恋诗 2 3 第二讲 《诗经》农事诗 2 4 第三讲 《诗经》宴饮诗 2 5 第四讲 《诗经》战争诗 2 6 第五讲 《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2 7 第六讲 《诗经》中的人道教诲 2 8 9 10 第七讲 《诗经》诗体研究 第八讲 楚辞概说 第九讲 屈原的家世、生平、思想与创作 11 第十讲 《离骚》读解 2 2 2 2 12 第十一讲 《天问》读解 2 13 第十二讲 《九歌》导读 2 14 第十三讲 《九章》导读 2 15 第十四讲 《招魂》《大招》导读 2 16 第十五讲 宋玉及其创作 2 17 第十六讲 唐勒、景瑳及其创作 2 18 第十七讲 《诗经》 《楚辞》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2 24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练习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思考问题的能 力。练习题由任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得少于 4 次;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精讲精读篇章。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 查学生对《诗经》 《楚辞》作品的阅读及掌握情况; ⒉ 测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经》 《楚辞》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自编教材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研究内容:《诗经》《楚辞》经典文本的解读、评价。 考核要求: 本门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第一单元 教学要点: 精读《诗经》婚恋诗、农事诗;讲解分析《溱洧》、《汉广》等 8 首婚恋诗作,《丰年》《噫嘻》 《楚茨》 《信南山》等 8 首农事诗作。结合诗篇探讨婚恋诗、农事诗产生文化背景。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周代婚礼与婚恋诗 二、周代农耕文化与农事诗 247 考核要求: 1. 背诵《诗经》中的《关睢》《卷耳》《桃天》《葛覃》《溱洧》《静女》《狡童》《女曰鸡鸣》等 婚恋诗。 2.背诵《诗经》中的《楚茨》、《甫田》 、 《大田》、 《臣工》、 《丰年》等农事诗。 3.了解《仪礼·士婚礼》仪程,结合《史记·周本纪》等文献掌握周族发祥发展、建国及衰落 的历史。 第二单元 教学要点: 导读《诗经》中的宴饮诗、战争诗和民族史诗作品,了解这些诗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 这三类诗在创作方面的特点和礼仪方面的用途。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导读《鹿鸣》等 24 首诗作。 二、分析讲解上述 24 首诗的礼仪背景。 考核要求: 1.背诵和熟读所涉及的诗篇。 2.详细了解上述诗篇的创作背景与诗体特点。 第三单元 教学要点: 讲授导读《诗经》中涉及伦理和思想的诗篇,分析归纳《诗经》的诗体类型,引导学生探讨《诗 经》诗体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诗经》中涉及伦理和思想的诗篇 二、 《诗经》的诗体类型 考核要求: 掌握以上要点 248 第四单元 教学要点: 介绍楚辞生成的背景、楚辞的诗体特点,以及《楚辞》的编成。 屈原的家世、生平、思想与创作 《离骚》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影响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楚辞体的成因 二、屈原的家世、生平、思想与创作 三、 《离骚》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影响 考核要求: 1.背诵《离骚》,其它涉及到的篇目要能解释、翻译。 2.深刻体会屈原创作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五单元 教学重点: 《天问》、《九歌》 、《九章》导读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天问》诗体、作时、主题 二、 《九歌》的作时、主题 三、 《九章》各篇的作时、主题 考核要求: 熟读各篇,通解主题、作时、创作特点。 第六单元 教学要点: 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及其创作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249 一、 《招魂》《大招》导读 二、宋玉及其创作 三、唐勒及其创作 四、 《诗经》《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考核要求: 1.熟读作品,通解大意。 2.了解屈原之后宋玉等作家的创作情况及作品的真伪情况。 3.能举例说明《诗经》《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参考书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 ,中华书局,2000 年出版。 2.金开成、董洪利、高路明《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 年出版。 3.程俊英,《诗经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 4.赵逵夫,《屈骚探幽》 ,巴蜀书社 2004 年版。 5.韩高年, 《诗经分类辨体》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的实践性强,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 体课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注意把知识传授和实际操练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要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照“片”宣科。 250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诸子散文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诸子散文导读》是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研究”选修课系列课目之一,是 一门既具有基础学科性质,又具有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学科。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了先秦文学史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先秦散文 的成就,理解我国文学史与学术史上“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历史影响;另一方 面,以“先秦诸子”为研究个案,培养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掌 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便将来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与散文艺术为研究对象,具体涉及到诸子学说的兴起、诸子的派 别、早期儒家思想与《论语》的文学成就、孟子、荀子的思想与《孟子》《荀子》的文学成就、老、 庄的思想与《庄子》的文学成就、法家思想与《韩非子》的文学成就、诸子的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意 义等问题。 (四)教学时数: 共分六个专题,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文本分析法与讨论法。 二、本文 第一章 先秦诸子概说 教学重点:“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诸子的派别、十家学说综述。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之原因;了解先秦诸子的名称与派别;理解《汉书·艺 文志》所分十家的基本学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 一 何谓“诸子” 二 春秋末与战国初的社会历史。 三 诸子的兴起:政治、经济、思想的剧变与“士”阶层的出现。 四 诸子散文的勃兴:学术下移与文体自身的流变。 第二节 诸子的派别 一 诸子的名称。 二 《庄子·天下》 、《荀子·非十二子》 、《韩非子·显学》、《史记·太史公自序》 《淮南子·要略》 等文献所载先秦西汉人对诸子派别的认识。 三 《汉书·艺文志》所分的诸子十家。 第三节 十家学说综述 一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 二 墨家与名家的思想。 三 法家与阴阳家的思想。 四 纵横家与杂家的思想。 五 农家与小说家试探 251 考核要求: 1、识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先秦诸子的名称与派别 2、领会: ①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之原因; ②《汉书·艺文志》所分十家的基本学说; ③先秦西汉人对诸子派别的认识。 3、综合分析: ①《庄子·天下》研读。 ②诸子的兴起与诸子散文的勃兴的其他原因(讨论) 第二章 孔子与《论语》 教学重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论语》的编纂与成书;《论语》的文学价值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了解《论语》的编纂与成书;理解孔子的思想;理解《论语》的文学 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一 孔子的生平。 二 孔子的思想:天命观、政治观、人生观、教育观、文艺观。 三 “仁”与“礼” 第二节 《论语》的编纂与成书 一 《论语》题名释义。 二 《论语》的编纂与成书。 三 《论语》的传本。 第三节 《论语》的文学价值 一 语言艺术。 二 个性描绘。 三 文体价值:语录体。 考核要求: 1、识记:《论语》部分章节 2、领会: ①、孔子的思想; ②、 《论语》的成书; ③、 《论语》的文学价值; 3、综合分析: ①、 “仁”与“礼”的现代意义(讨论) 。 ②、先秦书籍的编集与成书过程(一)。 第三章 孟轲与《孟子》 教学重点:孟子的生平与思想;《孟子》的编纂与成书;《孟子》的文学价值。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孟子的生平;了解《孟子》的编纂与成书;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孟子》的文学 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与思想 一 孟子的生平。 二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仁”与“礼”到“仁政”与“王道” 。 三 孟子的思想:天命观、政治观、人生观、教育观、文艺观。 252 四 孟子地位的变化。 第二节 《孟子》的编纂与成书 一 《孟子》的编纂与成书。 二 从子书到经书 三 《孟子》各篇解题。 第三节 《孟子》的文学价值 一 论辩艺术。 二 比喻和寓言。 三 文体价值:对话体——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的流变。 考核要求: 1、识记:《孟子》部分篇章。 2、领会: ①、孟子的思想; ②、 《孟子》的成书; ③、 《孟子》的文学价值; 3、综合分析: ①、从“仁” “礼”到“仁政”“王道”的历史意义(讨论)。 ②、先秦书籍的编集与成书过程(二)。 第四章 庄周与《庄子》 教学重点:老子的生平与思想;庄子的生平与思想;《庄子》的编纂与成书;《庄子》的文学价值。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老子的思想;了解《庄子》的编纂与成书;理解庄子的思想;理解《庄子》的文学 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老子其人其书 一 关于老子的身世消息。 二 关于《老子》一书的有关问题。 三 老子的思想。本体论:道;人生观:无为;政治观:小国寡民;方法论:辩证法。 四 《老子》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庄子的生平与思想 一 有关庄子生平的材料。 二 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无为”到“无不为”;从“辩证法”到“相对主义”。 三 庄子的思想:天命观、方法论、政治观、人生观、文艺观。 第三节 《庄子》的编纂与成书 一 《庄子》的编纂与成书。 二 《庄子》分篇:内篇、外篇、杂篇。 三 《庄子·内篇》解题。 第三节 《庄子》的文学价值 一 寓言成就。 二 浪漫主义。 三 文章风格:汪洋恣肆。 四 历史影响 考核要求: 1、识记:《老子》部分章节;《庄子》部分篇章。 2、领会: ①、老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 253 ②、 《庄子》的成书; ③、 《庄子》的文学价值; 3、综合分析: ①、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讨论) 。 ②、庄子思想的现代启示。 ③、先秦书籍的编集与成书过程(三)。 第五章 荀况与《荀子》 教学重点:荀子的生平与思想;《荀子》其书简介;《荀子》的文学价值。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荀子的思想;了解《荀子》一书的基本情况;理解荀子的思想;理解《荀子》的文 学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一 荀子的生平。 二 荀子的思想:“制天命”、 “性恶论”、 “法后王”、人治与法治。 三 孟子与荀子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荀子》一书的有关问题。 一 《荀子》的编定与流传。 二 《荀子》要篇解题 第三节 《荀子》的文学价值 一 说理艺术。 二 文体价值:长篇专题论文。 三 《荀子·赋篇》研究。 四 《荀子·成相》研究。 考核要求: 1、识记:《荀子》部分篇章。 2、领会: ①、荀子的思想。 ②、 《荀子》一书的主要内容。 ③、 《荀子》的文学价值。 3、综合分析: ①、 “性善论”与“性恶论” (讨论)。 ②、儒家与法家的关系。 第六章 韩非与《韩非子》 教学重点:韩非的生平与思想;《韩非子》的编纂与成书;《韩非子》的文学价值。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韩非的生平;了解《韩非子》的编纂与成书;理解韩非子的思想;理解《韩非子》 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韩非的生平与思想 一 韩非的生平。 二 韩非两次使秦考辩。 三 韩非的思想:法、术、势。 四 韩非的地位评价。 第二节 《韩非子》的编纂与成书。 一 《韩非子》的编定与流传。 二 《韩非子》部分篇目的真伪问题。 254 三 《韩非子》要篇解题 第三节 《韩非子》的文学价值 一 风格犀利,逻辑严密。 二 《韩非子》的文体分类标准探析。 三 《韩非子·储说》研究。 四 《韩非子·难篇》研究。 考核要求: 1、识记:《韩非子》部分篇章。 2、领会: ①、韩非子的思想。 ②、 《韩非子》一书的主要内容。 ③、 《韩非子》的文学价值。 3、综合分析: ①、法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讨论)。 ②、法家与道家的关系。 三、参考书目 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 ,中华书局,1985 年版。 蒋伯潜,《诸子通考》,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书店,1986 年版(《诸子集成》本)。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60 年版。 焦循, 《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 年版(新编《诸子集成》本) 。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 ,中华书局,1984 年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 年版。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1984 年版。 10.王先谦, 《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年版(新编《诸子集成》本) 。 11.梁启雄, 《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 年版。 12.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上海书店,1986 年版(《诸子集成》本)。 13.陈奇猷, 《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14.谭家健, 《先秦散文艺术新探》 ,首都师大出版社,1996 年版。 15.章沧授, 《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充分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效能和效果,引导、鼓励学 生学习其他高校网络课程。 25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历史散文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历史散文导读是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程,是对先秦文学中历史散文这部分内 容的拓展和深入。 (二)教学目的 讲授以《尚书》、 《国语》 、《左传》、 《战国策》等为主的先秦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引 导学生赏析其中的著名篇目,培养学生阅读先秦历史典籍的兴趣,加强学生对历史散文思想价值和 文学价值的认识,提高学生阅读先秦历史散文的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系统讲授甲骨卜辞、青铜铭文、 《尚书》、《春秋》、 《左传》 、《国语》 、《战国策》等先秦历 史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学成就,包括知识介绍、名篇讲解和理论概括几个部分。 知识介绍主要涉及这些历史典籍的出土或成书时代、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后人在本领域的 研究成果等,让学生对讨论的对象有个总体的认识。 名篇讲解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先秦历史散文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引导学生多读篇目,在对 具体篇目的解读、赏析中渐渐消除他们对先秦历史散文典籍的畏惧,提高他们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本课程会参考金圣叹的《天下才子必读书》、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等明清著名的古文选本 确定精读的篇目,保证所选篇目在思想和文学价值两方面都具有代表性。 理论概括是在具体篇目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提升,旨在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学会文学研究 中常用的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式 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每次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篇目,课后安排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安排一、二次练习用文言文写作的训练。 (五)教学时数 256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第一章 第一节 甲骨文辞 2 3 第一章 第二节 铜器铭文 2 4 第二章 《尚书》 4 5 第三章 《春秋》 2 6 第四章《左传》 第一节 7 8 《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2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倾向 4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成就 8 9 第五章 《国语》 4 10 第六章 《战国策》 6 合计 36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对所讲篇目的理解、熟悉的程度;检查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⒉检查学生通过对具体篇目的分析初步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总结先秦历史散文的文学成就。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自编。参考吴楚材、吴调侯所编的《古文观止》第一册,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讲述中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史官精 神和史官文学。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史官文化。在人们所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的历史文化没有断层的国家,这与中 国自古以来重视历史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在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过程中,史官做出了很大的贡 献。 史官精神。首先, “书法不隐”精神。其次,借古鉴今、惩恶劝善精神。 257 史官文学。先秦历史典籍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沧桑而流传至今,其高超的文学成也是原因之一。 先秦的历史典籍,同时也是一部部文学的杰作。本课程从历史文学的角度切入,来鉴赏先秦历史散 文的文学成就和价值,来见识古代史官们的才、学、识及德。 第一章 甲骨文辞与铜器铭文 教学要点: 了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关知识,通过具体作品认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的文学和文体特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甲骨卜辞(2 课时) 一、甲骨文的发现 二、甲骨文名称的确定 三、甲骨文辞的内容与格式 四、甲骨卜辞的文体风格 第二节 铜器铭文(2 课时) 一、青铜时代概说 二、中国青铜时代 三、商周铜器铭文的内容 四、商周铜器铭文的文体特点 五、关于铜器铭文的研究 第二章 《尚书》 教学要点: 介绍《尚书》的流传、成书等相关知识,通过对具体篇目的精讲,展示《尚书》的内容、文学 特点和成就。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尚书》的流传 二、 《尧典》的写定时间 三、 《尚书》的内容 四、 《尚书》散文的特点和成就 258 本章精讲的具体篇目:《甘誓》 、 《汤誓》、 《牧誓》 、《文侯之命》、 《金縢》 第三章 《春秋》 教学要点: 了解学术史上关于《春秋》作者与“《春秋》书法”的争论;介绍《春秋》具体篇章;认识《春 秋》的内容与文学、文体特点。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春秋》名称的含义 二、 《春秋》的作者 三、 《春秋》的内容与特点 四、 “《春秋》书法” 五、 《春秋》的文体特点及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 《左传》 教学要点: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了解《左传》作者和成书时代等问题的争论;通过具体篇目学习《左 传》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1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2 课时) 一、 《左传》的名称 二、 《左传》的作者 三、 《左传》的成书年代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倾向(4 课时) 一、宣扬传统礼制,体现出浓厚的“尊礼”思想 具体作品: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 臧僖伯谏观鱼(《左传·隐公五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 ) 259 二、宣扬“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倡“以民为本” 具体作品:季梁谏追楚师(《左传·桓公六年》)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 ) 三、盛赞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士,体现出“尚德”的倾向 具体作品: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僖公四年》 ) 王孙满对楚子(《左传·宣公三年》) 第三节 《左传》的文学成就(8 课时) 一、 《左传》的叙事艺术 具体作品: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晋侯梦大厉(《左传·成公十六年》) 二、 《左传》的辞令艺术 具体作品: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左传·僖公四年》 ) 阴饴甥对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年》 ) 展喜犒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郑子家告赵宣子(《左传·文公十七年》 ) 吕相绝秦(《左传·成公十三年》 ) 子产坏晋馆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 三、《左传》的战争描写 具体作品:齐鲁长勺之战(庄公十年) 秦晋韩原之战(僖公十五年) 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二年) 秦晋崤之战(僖公三十二年) 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 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 第五章 《国语》 教学重点: 了解《国语》作者及成书等问题的争论,比较《左传》与《国语》的异同,通过具体篇目认识 《国语》的文学成就。 260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国语》的作者及成书年代的争论 二、 《国语》与《左传》的关系 三、 《国语》的内容和文学成就 具体篇目:召公谏厉王弥谤 襄王不许请隧 王孙圉论楚宝 第六章 《战国策》 教学要点: 讲授《战国策》中的代表篇目,认识《战国策》的性质和文学成就。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战国策》的作者群体和思想倾向 二、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 三、 《战国策》寓言成就 具体作品:范睢说秦王 冯煖客孟尝君 唐雎不辱使命 三、参考书目: 1、《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 年出版。 2、《国语译注辨析》,董立章,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年出版。 3、《战国策研究与选译》 ,熊宪光,重庆出版社,1988 年出版。 4、《先秦散文艺术新探》 ,谭家健,齐鲁书社,2007 年出版。 5、《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6、《春秋辞令文体研究》 ,董芬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 26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学术史专题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学术史专题》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平台课,是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对先秦诸子学、两汉 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传统学术有一定的认识;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思 潮、学术风格、学术特点有一定的体认;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质和学术意识,为以后的教学 与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置八章内容,即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第二章“以经学为核心的汉 代学术第三章”、“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第四章“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第五章“探求义 理的宋元学术” 、第六章“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第七章“清前期的学术发展” 、第八章“在传统 中挣扎的晚清学术”。在内容设置时,既注重各个阶段的学术突出现象,也兼顾学术的传承性。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 4 3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初创 2 4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 2 5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 4 6 第一节 儒学经典化之历程 第二节 五经的阐释与传授 2 7 第三节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 2 8 9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 第一节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 第二节 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 262 4 2 10 11 第三节 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 第四节 史学的独立和兴盛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 2 6 12 第一节 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 第二节 史学:总结与创新 2 13 第三节 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 第四节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 第五节 儒学的异端与更新 4 14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 4 15 第一节 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 第二节 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 2 16 第三节 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 第四节 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 2 17 第六章 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 4 18 第一节 强劲的义理官学 1 19 第二节 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抗争 第三节 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 3 20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 4 21 第一节 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 2 22 第三节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四节 官方的学术活动 2 23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 24 25 4 第一节 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 第二节 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 第三节 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 2 第四节 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 第五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引进 第六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以讲解为主,精讲与介绍相结合,同时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 (六)考查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查目的: ⒈考查学生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程度; 2.检测学生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潮、学术风格、学术特点的认识程度。 考查要求: ⒈主要考查中国学术史相关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263 《中国学术史》,张正刚、乔治忠,东方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勾勒中国学术发展的线索。学习方法:课堂讲解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考核要求: 对《中国学术史专题》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了解情况,对中国学术发展线索的掌握程度。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 教学要点: 讲解先秦学术,重点介绍儒学的形成与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学说。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1 学时) 一、“殷鉴”的思索 二、《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初创(1 学时) 一、孔子及其时代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 三、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2 学时)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 264 四、思孟儒学与荀子儒学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 七、阴阳家的视野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 考核要求: 1.对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有一定的认识。 2.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儒家创立的社会条件有一定的体认。 3.基本掌握诸子各家的政治主张及学术特点。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 教学要点: 介绍汉代经学,主要对儒家经典化过程、五经的阐释与传授、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儒学的谶纬 化等问题进行解说。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儒学经典化之历程(1 学时) 第二节 五经的阐释与传授(1 学时) 第三节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1 学时)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1 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儒家经典化的历程。 2.了解五经的阐释风格。 3.了解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发生及实质。 4.了解阴阳五行、谶纬在汉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 教学要点: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学术,重点讲解玄学的有关问题及经学、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新发展。 教学时数: 4 学时 265 教学内容: 第二节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1 学时) 一、玄学的萌发 二、正始玄学 三、竹林玄学 四、中朝玄学 第二节 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1 学时)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 二、南朝的经学 三、北朝的经学 第三节 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1 学时)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 第四节 史学的独立和兴盛(1 学时) 一、史学的独立 二、史学的繁荣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发展 考核要求: 1.对玄学所讨论问题及其各派别的观点有所了解,并且能够辨别玄学与道家、道教的区别与联 系。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史学的发展情况。 3.了解佛教与儒、道德纷争与交融。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 教学要点: 介绍隋唐时期的学术,除了对此时期的经学、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介绍外,也介绍道教、 儒学在此时期的新气象,而重点对此时期的佛教重要派别进行介绍。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1 学时) 266 一、隋代经学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 第二节 史学:总结与创新(1 学时)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 二、史学注疏学——对《史记》 、《汉书》等的研究 三、正史的编撰 四、唐代史学双擘——《史通》与《通典》 第三节 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2 学时)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 第四节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1 学时)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 第五节 儒学的异端与更新(1 学时)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 三、韩李的心性论 考核要求: 1.了解经学、史学在隋唐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2.了解道教、儒学在隋唐时期的新发展。 3.了解隋唐时期的佛教重要派别。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 教学要点: 介绍宋元时期的学术,重点介绍理学的发生、流派以及理学发生后对其他学术的影响。 教学时数: 4 学时 267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1 学时) 一、宋儒对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 三、“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 四、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 第二节 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1 学时)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1 学时) 一、校勘学的成熟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 三、金石学的兴起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 第四节 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1 学时)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 考核要求: 1.了解宋人治学的方法。 2.了解朱熹、陆九渊理学的内容。 第六章 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 教学要点: 介绍明代学术,重点介绍王阳明心性之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强劲的义理官学(1 学时) 一、刘基、宋濂、方孝孺学宗义理、以身证学 268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 第二节 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抗争(2 学时)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继承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 第三节 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1 学时) 一、明代医药学——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 二、徐光启、宋应星——求真致用之学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实学 考核要求: 1.了解明代心性之学的主要内容。 2.了解明代理学各派别的主要观点。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 教学要点: 介绍清朝前期的学术,重点介绍清代理学各派别与乾嘉考据学的相关内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1 学时)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 (一)黄宗羲的批判史学观 (二)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 (三)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 (四)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颐 (五)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性 (一)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 269 (二)方以智以“质测”、“通几”开辟求知新路 第二节 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1 学时)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观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 第三节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1 学时)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官方的学术活动(1 学时) 一、康雍年间的官方修书事业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 考核要求: 1.了解清代理学各派别的特色。 2.了解乾嘉考据学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 教学要点: 讲授清代中晚期学术,侧重对经文经学相关问题与西学东渐等内容的介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 第二节 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 第三节 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 第四节 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 第五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引进 第六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 考核要求: 1.了解晚晴社会情势与学术的关系。 2.了解今文经学的主要理论及对现代学术的影响。 270 3.了解西学东渐的内容及对现代学术的影响。 三、参考书目: [1]《中国学术史著作提要》 ,张林川、周春健,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 [2]《中国学术通史》 ,张立文主编,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3]《中国儒学史》,汤一介、李中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4]《先秦诸子》,孔德立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5]《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钱穆,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6]《中国经学史》,马宗霍,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7]《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0]《诗经学史》 ,洪湛侯,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11]《尚书学史》 ,刘起釪,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12]《春秋学史》 ,赵伯雄,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13]《宋明理学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4]《乾嘉考据学研究》 ,漆永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的理论性强,时间跨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 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注意对原始材料的征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 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照“片”宣科。 27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陇右文学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陇右文学研究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工具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扩展学生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让学生了解甘 肃文学、学术文化的发展传承,了解甘肃的历史人文资源,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对 宣传陇右历史文化,提高甘肃历史文化品味,增强甘肃籍学生创业自信心,加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 要的示范教育意义。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通论、考述、作品鉴赏、图片四部分组成。 通论部分的设置旨在增强学生对甘肃文学的理性认识,了解甘肃历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发展流 变历史,了解作家生平事迹、创作特点、写作背景。 考述部分对作家生平事迹、文学思想、学术思想、作品写作年代等进行简单考述,培养学生从 事文学文献研究的兴趣和治学方法态度。 鉴赏部分主要对作品的艺术构思、艺术手法、美学趣味进行讲述,增强学生学习甘肃文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 图片部分的设置主要展示作家的出生地、画像、著述版本、手迹等,旨在提高学生对甘肃作家 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四)教学时数 序号 1 2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先秦时期陇右地区的文学概述 第一节 陇右远古神话 第二节 先秦诗歌中与陇右有关的诗篇 4 第二章 6 两汉时期陇右文学的成就 3 第一节 第二节 两汉陇右地域与文学 两汉文人诗赋创作与歌谣 2 4 第三节 著名文学家赵壹的辞赋及《西峡颂》 2 272 第四节 两汉散文创作 5 6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三章 政论散文家王符与《潜夫论》 两汉时期客籍人士的咏陇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陇右文学 2 6 7 第一节 皇甫谧的文学成就 1 8 第二节 第三节 傅玄的诗文创作 十六国时期著名小说家王嘉与《拾遗记》 2 9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五言律师的先驱阴铿 五凉时期的文学 陇头歌 3 隋唐五代时期的陇右文学 8 10 第四章 11 第一节 第二节 陇右文学的特点 隋代三位文学家 1 12 第三节 李白与李益及其诗人 1 13 第四节 第五节 花间派词人牛峤、牛希济 梁肃、李翱、令狐楚、权德舆等人的散文创作 2 14 第六节 第七节 陇右作家的传奇小说创作 非陇籍人士咏陇作品 3 15 第五章 宋金元明陇籍文人的创作 5 16 第一节 第二节 宋代陇籍文学家 金元时期陇籍文学家 2 17 第三节 门克新与唐宋派诗人 1 18 第四节 复古运动领袖李梦阳及散曲作家金銮 1 19 第五节 其他陇籍文学家创作 第六节 非陇籍人士咏陇作品 20 第六章 1 清代近代陇右文学及学术成就 7 21 第一节 第二节 清代前期文学家张晋与巩建丰 吴镇和胡釴的文学创作 2 22 第三节 第四节 邢澍与秦维岳的诗歌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张澍 2 23 第五节 第六节 土观的诗歌和裕固族歌谣 近代甘肃诗圣王权与陇南文宗任其昌的创作 2 24 第七节 第八节 李桂玉与《榴花梦》 寓陇作家咏陇作品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并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相结合、课堂讲解与学生提问、分组讨论、 学生讲解相结合,讲解、训练并重,注意培养学生解读文献的能力、分析作品的能力。练习题由任 课教师安排设置,每学期不少于 2 次。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甘肃文学发展、作家作品的理解、掌握情况; 273 ⒉检测学生运用文学基础知识分析古籍文献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甘肃省社科院文学所编:《甘肃历代文学概览》,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匡扶主编:《甘肃历代诗词曲赋鉴赏辞典》 ,1994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先秦时期陇右地区的文学概述 教学要点: 阅读《史记》中《周本纪》《秦本纪》、陇右文学的特点、陇右神话、诗歌,介绍最新的研究成 果,启发学生寻找选题。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陇右远古神话(2 学时) (一)陇右主要作家、陇右文学的特点、陇右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1 学时) (二)伏羲神话、女娲神话、西王母神话、 《白云谣》、形天神话、夸父神话(1 学时) 第二节、先秦诗歌中与陇右有关的诗篇(2 学时) (三)秦人的诗歌《驷驖》《蒹葭》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周族迁徙的史诗《公刘》(2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神话传说的文献出处。 2.掌握对传世文献和考古文献结合考述的方法。 3.阅读《史记》中《周本纪》《秦本纪》 ,了解《驷驖》 《蒹葭》 《公刘》。 4.背诵《白云谣》 。 5.翻译《驷驖》《蒹葭》《公刘》 。 6.了解作家的文学、学术活动,了解重要著作、代表作品情况。 第二章 两汉时期陇右文学的成就 教学要点: 阅读《史记》中《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阅读《汉书·苏武传》、《后汉书·隗嚣列传》; 274 《玉台新咏》;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讲授作家代表作品,介绍创作背景,介绍最新的研 究成果,启发学生寻找选题。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两汉陇右地域与文学关系(1 学时) (四)汉朝对陇右开发经营,促进了陇右文化事业的发展,文人相对较少(1 学时) 第二节、两汉文人诗赋创作与歌谣(2 学时) (五)李陵《别歌》及两汉歌谣《匈奴歌》 《天水童谣》《凉州民为樊晔歌》(1 学时) (六)秦嘉徐淑的诗文(1 学时) 第三节、著名文学家赵壹的辞赋及《西峡颂》(1 学时) (七)赵壹辞赋三篇代表作、梁竦与《悼骚赋》(1 学时) 第四节、两汉散文创作(1 学时) (八)书信散文、政论散文家王符与《潜夫论》(1 学时) 第五节、两汉时期客籍人士的咏陇作品(1 学时) (九)班彪《北征赋》、杜笃的《首阳山赋》 、汉乐府《陇西行》(1 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别歌》《匈奴歌》,熟读、解释、翻译讲解其他作品。 2.掌握李陵、秦嘉、徐淑、赵壹、仇靖生平及文学主要成就。 3.了解作家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 4.解读诗赋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家的文学、学术活动,了解重要著作、代表作品情况。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陇右文学 教学要点: 讲授皇甫谧、傅玄、阴铿、苏惠等作家、及五凉时期的重要篇目,讲解歌谣《陇头歌》《朔马 谣》,介绍作家生平,历史背景,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寻找选题。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皇甫谧的文学业绩(1 学时) (十)皇甫谧的生平、思想观念、文学业绩(1 学时) 275 第二节、傅玄的诗文创作(1 学时) (十一)傅玄生平著述、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1 学时) 第三节、十六国时期著名小说家王嘉与《拾遗记》(1 学时) (十二)志怪志人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王嘉生平、《拾遗记》的内容、《拾遗记》的文学价值(1 学时) 第四节、五言律师的先驱阴铿及苏惠的《回文诗》(1 学时) (十三)阴铿诗歌的艺术特色、苏惠的《回文诗》(1 学时) 第五节、五凉时期的文学(1 学时) (十四)东晋河西文学文化繁荣原因、张骏李暠等人的诗赋(1 学时) 第六节、民间歌谣与非陇籍诗人咏陇作品(1 学时) (十五)歌谣《陇头歌》 《朔马谣》 、与非陇籍诗人咏陇作品(1 学时) 考核要求: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皇甫谧、傅玄、阴铿、苏惠等作家的生平、思想、作品。 2.解释翻译讲解过的诗文。 3.了解五凉时期的学术文化状况。 4.能解读重要的作品。 5.了解作家的文学、学术活动,了解重要著作、代表作品情况。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陇右文学 教学要点: 讲授牛弘乐府诗歌创作,讲解李白《关山月》、李益、权德舆、王仁裕的诗歌,花间派词人牛峤、 牛希济的代表作,讲解梁肃、李翱、令狐楚代表散文、传奇小说代表作,王之涣与王维、高适与岑 参、杜甫等咏陇作品,介绍作家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寻找选题。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隋代三位文学家 (1 学时) (十六)牛弘诗歌代表作、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 、辛德源、李大师的文学作品(1 学时) 第二节、李白与李益(1 学时) (十七)李白籍贯、李白诗歌和陇右有关的作品《关山月》《子夜吴歌•秋歌》《子夜吴歌•冬 歌》、李益的生平及性格、李益诗歌创作的三阶段、李益边塞诗的四类题材、李益的文学地位(1 学 时) 276 第三节、权德舆、王仁裕诗歌(1 学时) (十八)诗人政治家权德舆的政治生涯、诗歌主题的三个方面、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晚唐五 代文学家王仁裕的生平著述、诗作《题麦积山天堂》的艺术手法、诗歌的艺术性(1 学时) 第四节、花间派词人牛峤、牛希济(1 学时) (十九)牛峤籍贯生平、牛峤词的四大特色、牛希济词的两个主题(1 学时) 第五节、梁肃、李翱、令狐楚等人的散文创作(2 学时) (二十)梁肃的文学主张、代表作《过旧园赋》《述初赋》 ,李翱生平著述、哲学思想、文学主 张、代表作《高愍女碑》,令狐楚生平著述、散文代表作《珠还合浦赋》(2 学时) 第六节、陇右作家的传奇小说创作(1 学时) (二十一)唐传奇概述、李朝威及《柳毅传》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谢小蛾传》为代表,牛 僧孺传奇专集《玄怪录》、皇甫枚《三水小牍》(1 学时) 第七节、非陇籍诗人咏陇作品(1 学时) (二十二)王之涣与王维咏陇作品作家、高适与岑参咏陇作品、杜甫咏陇作品(1 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关山月》,其他篇目要能解释、翻译。 2.了解李白的籍贯,掌握各位作家的代表作。 3.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4. 能解释、翻译有一定难度的古文献。 5.了解作家的文学、学术活动,了解重要著作、代表作品情况。 第五章 宋金元明陇籍文人的创作教学重点 教学要点: 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讲读宋金元明不同时代的重要作品,讲解少数民族作品,介绍最新的研究 成果,启发学生寻找选题。 教学时数: 5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宋西夏陇右文学(1 学时): (二十三)宋代陇籍文学家曲端生平及代表作《蜀中作》、南宋陇籍词人张炎生平及代表作《解 连环•孤雁》 (1 学时) 第二节、西夏金元时期甘肃文学 (1 学时) (二十四)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诗歌和甘肃有关《颂祖先诗》(《夏圣根赞歌》)、词人邓千 277 江生平及作品《望海潮》、元代陇籍蒙古族文学理论家郝天挺及游仙写景诗《麻姑山》、元代党项族 文学家余阙生平及诗歌作品(1 学时) 第四节、明代甘肃文学 (2 学时) (二十五)初礼部尚书门克新生平及《长江万里图记》的写作背景、唐宋派诗人胡缵宗生平 著述、胡缵宗的文学思想与诗歌创作、赵时春生平及《赵浚谷集》、诗歌成就、散文成就 (1 学时) (二十六)复古运动领袖李梦阳生平事迹、李梦阳的文学主张、李梦阳的诗赋创作、平民散 曲家诗人金銮的生平著述及散曲的艺术风格、金銮的诗词 (1 学时) 第五节、其他陇籍作家的创作、非陇籍人士咏陇作品(1 学时) (二十七)黄谏著述及代表作《黄河赋》、彭泽散曲《山坡羊·咏四时西津小圃》、段坚诗歌 作品《野老道苦行》 ,宋代文学家苏舜钦、苏轼、黄庭坚、张耒、陆游等咏陇作品、金代刘汲、明代 解缙《河州》 、唐龙《登崆峒》 、李攀龙《平凉》等咏陇作品(1 学时) 考核要求: 1.背诵曲端代表作《蜀中作》、张炎《解连环•孤雁》、邓千江《望海潮》 。 2.掌握郝天挺、余阙、门克新生平及代表作、生活的历史背景。 3.掌握胡缵宗的文学思想、赵时春诗文成就、李梦阳的文学主张、李梦阳诗赋创作、金銮的文 学成就。 4.能联系历史解读作品的意义。 5.了解作家的文学、学术活动,了解重要著作、代表作品情况。 第六章 清代近代陇右文学及学术成就 教学要点: 讲授各位作家的文学学术交游活动,解读代表作品,讲解甘肃裕固族、藏族文学代表作,介绍 最新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寻找选题。 教学时数: 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代前期文学家(1 学时) (二十八)张晋生平经历、《张康侯诗草》的编定、张晋诗歌的特点、巩建丰生平事迹、巩建丰 诗歌主题思想、吴镇生平经历、诗歌艺术、胡釴的文学创作(1 学时) 第二节、清代中期文学家(2 学时) (二十九)邢澍生平著述、学术成就、诗歌的前后期风格、秦维岳的诗歌艺术(1 学时) (三十)张澍生平著述、学术成就、诗赋创作、散文成就(1 学时) 278 第三节、土观的诗歌和裕固族歌谣(2 学时) (三十一)藏族诗人土观·洛桑却吉尼玛生平著述、 《颐和园礼赞》组诗、裕固族歌谣《沙特》 《尧乎尔来自西州哈卓》(1 学时) (三十二)甘肃藏区道歌体诗代表诗人米拉日巴活佛、格言体诗代表贡唐•丹贝卓美(1762-1823) 的《水树格言》《世故老人箴言》、年阿体诗代表天祝高僧章嘉•若贝多吉、四六体诗代表《仓央嘉措 情歌》 、藏族民间文学(1 学时) 第四节、近代甘肃诗圣王权与陇南文宗任其昌、小说家李桂玉的创作(1 学时) (三十三)王权的生平著述思想、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散文成就、任其昌的生平著述、诗歌创 作、吴可读的诗文楹联创作、李桂玉与小说《榴花梦》(1 学时) 第五节、客陇作家咏陇作品文选 (1 学时) (三十四)宋琬、许珌、黎建三、洪亮吉等诗人的作品(1 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作家的文学、学术活动,了解重要著作、代表作品情况。 2.能举例说明少数民族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 3.了解作家生活时代历史现状。 4.能解释、翻译诗文的思想意义。 三、参考书目: 1.路志霄、王干一编:《陇右近代诗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2.匡扶主编:《甘肃历代诗词曲鉴赏辞典》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3.甘肃省社科院文学所编:《甘肃历代文学概览》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 4.赵逵夫、漆子扬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 ,中华书局 2013 年版。 5.郭厚安、陈守忠主编:《甘肃古代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6.丁焕章主编:《甘肃近代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文献材料庞博,现实性强,涉及文学、历史、学术, 尤其地方山川风物,需要展示大量有关甘肃作家文学的地域图片,加强课程的深度,因此教学中需 要紧密结合多媒体课件,注意把知识传授和甘肃的生态文明、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的制 作要精美、简练、直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切忌照“片”宣科。 27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传统学问,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同时 加深对原始文献的认识,了解做学问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继续深入研究古代文学,全面把握中国 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程和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化必须具备的文献知识,包括文献的概念、 特点以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 与方法。让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线索,更好地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 也可以进行深入的文献学学习与研究工作。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探讨文献的形体即文献的载体、体式、体裁和体例等;下编探讨文 献的方法即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等。 (四)教学时数 周二学时,共三十六学时。 序号 内 容 1 绪论 2 上编 学时 2 第一章 文献的载体 2 3 第二章 文献的体式 2 4 第三章 文献的体裁 4 5 第四章 文献的体例 2 第一章 目录 6 7 第二章 版本 6 8 第三章 校勘 6 9 第四章 辨伪 2 10 第五章 辑佚 2 11 第六章 编纂 2 6 下编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二者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也适当组织一、二次讨论, 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去图书馆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的检索应用能力。 二、本文 上编 文献的形体 绪论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对文献一词进行释义,介绍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探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畴和 280 研究内容,明确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文献的含义与内容 二、文献学的范畴与研究内容 三、文献学的功用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文献”的含义,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范 畴和研究内容,明确古典文献学的重要性。 第一章 文献的载体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中国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并介绍其特点与发现、发展的情况。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甲骨 第二节 金石 第三节 简牍 第四节 缣帛 第五节 纸张 第六节 胶片与磁带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六种载体,并明确其特点和价值。 第二章 文献的体式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文献的各种体式,重点介绍线装书的体式,同时运用术语描述线装书的 版式。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简策体式 第二节 卷轴体式 一、卷子装 二、旋风装 第三节 折叠体式 一、梵夹装 二、经折装 第四节 册页体式 一、蝴蝶装 二、包背装 三、线装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认识中国古典文献的四种体式,并能够运用术语描述线装书的版式。 281 文献的体裁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文献的内容性质方面的体裁和编纂形式方面的体裁,重点介绍总集、别 集、政书、丛书、类书、方志的特点与运用。 教学时数: 共四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一、著作 二、编述 三、抄纂 第二节 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一、文书 二、档案 三、总集 四、别集 五、类书 六、政书 七、表谱 八、图录 九、丛书 十、方志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能够辨认中国古典文献的各类体裁,并能够查找和运用各种体裁的文献。 第四章 文献的体例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中国传统文献的特殊体例,重点梳理书名、作者、篇章、序传以及附益等体例问 题。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书多无书名 第二节 古书不题作者 第三节 单篇别行之例 第四节 序传常置正文之末 第五节 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第六节 古书的附益 第七节 内篇与外篇 第八节 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第九节 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第十节 古书的篇与卷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献的特殊体例,并能够认识和分析文献的特殊体例。 下编 文献的方法 282 第一章 目录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目录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以及它与现代目录学的区别。理清经、史、子、集传 统四部分类法从产生到确立的过程以及历代目录学的演变,同时了解各个时代的重要目录著作。 教学时数: 共六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目录的功用 第二节 目录的体制 一、篇目 二、小序 三、解题 第三节 目录的分类 一、 《七略》的六分法 二、 《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三、 《七志》、《七录》的七分法 四、 《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第四节 目录举要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目录学的基本概念。学会撰写叙录体目录,掌握目录的四分法,能利用和检 索各个时代的著名目录。 第二章 版本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版本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理清版本的各种类型,并学会鉴别版本的方法,能够 鉴别和运用善本。 教学时数: 共六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版本的功用 一、辨明版本特点 二、便于互校比勘 三、用以识别真伪 四、显示版本价值 第二节 版本的类型 一、依刻本时代分 二、依刻印地区分 三、依刻印单位分 四、依刻印情况分 五、依刻印特点分 六、依活字种类分 七、依加工形式分 八、依是否刻印分 第三节 版本的鉴别 一、刻印本的鉴别 二、活字本的鉴别 283 三、抄写本的鉴别 四、造伪本的鉴别 第四节 善本的标准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版本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版本的各种类型和鉴别版本的主要方法,尤其掌握 善本的特点,熟练鉴别和运用善本。 第三章 校勘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校勘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明确校勘的对象和依据,学会校勘的主要方法,能够 熟练撰写校勘记。 教学时数: 共六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校勘的对象 一、讹误 二、脱文 三、衍文 四、倒文 第二节 校勘的依据 一、广集异本,选好底本 二、甲骨卜辞,金石刻文 三、简策帛书,隋唐写卷 四、早先传注,类书引文 第三节 校勘的方法 一、对校法 二、本校法 三、他校法 四、理校法 第四节 校记的撰写 一、校记的内容 二、校记的类型 三、校记的体裁 四、校记的语言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校勘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校勘的对象、依据和方法,熟练地进行校勘并正确 撰写校勘记。 第四章 辨伪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梳理辨伪的历史,明确辨别伪书与考证年代的方法,以 及辨伪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 284 一、伪书产生的原因 二、伪书的种类 第二节 辨伪的历史 第三节 辨别伪书与考证年代的方法 一、从目录著录上考察源流以辨真伪 二、从作品本身辨别真伪 三、研究版刻特征以辨真伪 四、寻找各种旁证以辨真伪 第四节 辨伪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正确的目的 二、要掌握科学的辨伪方法 三、要细加分析鉴别和分清作伪程度 四、要充分认识伪书的价值 五、辨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辨伪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伪书产生的原因和种类。明确辨别伪书与考证年 代的方法,以及辨伪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辑佚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古籍的散佚和辑佚情况,介绍辑佚的主要依据,明确辑佚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 及辑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籍散佚和辑佚 一、古籍的亡佚 二、古籍的辑佚 第二节 辑佚依据 一、类书 二、史书 三、子书 四、总集 五、地方志 六、古注 七、音义书 八、杂纂杂抄 九、金石 十、石室秘藏与出土佚书 十一、海外流散佚书 第三节 辑佚方法 一、辑佚的具体步骤 二、辑佚需注意的问题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辑佚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了解古籍的散佚和辑佚情况,学会利用辑佚的主 要依据开展辑佚,同时明确辑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85 第六章 编纂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讲授古籍编纂的性质和特点,介绍编纂古籍的功用,明确古籍编纂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编纂的性质 第二节 编纂的特点 第三节 编纂的功用 一、用于文献整理 二、便于保存文献 三、促进扩大流通 四、用以序化资料 第四节 编纂的方法 一、确定选题 二、拟定凡例 三、精选材料 四、分类编排 五、写定目录 六、撰写序跋 七、注明出处 八、编撰附录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古籍编纂的性质和特点,了解编纂古籍的功用,学会古籍编纂的具体步骤和 方法。 三、参考书目 1、洪湛侯《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洪湛侯《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 4、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5、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 ,齐鲁书社 1987 年版。 6、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7、黄永年《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2003 年出版。 8、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由于本课程引证的材料颇多,而且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古籍版本图录,因此,最好采用多媒体 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86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诗歌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魏晋南北朝诗歌导读”是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研究”选修课系列课目之 一,是在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之后,进行的专 题学习与研究,学习和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史和具体作家诗歌成就。因此,既具有基础学 科的性质,又具有一定的提升、拓展与研究性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之后,缩小范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 握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史和具体作家诗歌成就,培养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进行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历史和具体作家作品为讲授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具体详细 内容见下文的“本文”部分。 (四)教学时数: 共分 7 个专题,共 36 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包括文本分析、作品批评、理论总结) 、课堂讨论与课外阅读、作品 背诵相结合。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1 学时 287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要籍介绍 教学要点: 讲授基础文献,介绍有关魏晋南北朝诗歌要籍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以及在当今研究中的利用 价值。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魏晋南北朝诗歌要籍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为之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也为学生 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再进行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学习和研究指出门径。 教学内容: 从南朝一直到近代所编重要的诗歌总集、选本,包括《文选》(卷一九——卷三四)、《玉台新 咏》、 、 《乐府诗集》 、《风雅翼》、《古诗类苑》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 考核要求: 1. 领会魏晋南北朝诗歌要籍的学习与之后的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 2. 掌握魏晋南北朝诗歌要籍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以及在今后理论研究中独特的利用价值。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分期与体式概说 教学重点: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起讫时间段、发展阶段、诗歌体式。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魏晋南北朝诗歌存在的时间段,上线与下限的确定;了解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几个重要 阶段及其特征;掌握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体式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起讫、分期及其特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体式 考核要求: 1. 掌握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起讫时间段、诗歌体式分类。 288 2. 了解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特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人四言诗 教学重点: 曹操四言诗的创新与成就;嵇康四言诗的改造与成就;陶渊明四言诗的改造。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具体作家四言诗的创作分析与理论总结,掌握魏晋南北朝文人四言诗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前代四言诗发展概说 第二节 魏晋文人四言诗概说 第三节 曹操的四言诗——《三百篇》外自开奇响 第四节 嵇康的四言诗——在继承中改造 第五节 陶渊明四言诗——改造后的回归 第六节 南北朝文人四言诗概说 考核要求: 1.背诵曹操、嵇康、陶渊明的几首四言诗名篇。 2.掌握魏晋南北朝文人四言诗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人七言古诗 教学重点: 七言诗兴起溯源;曹丕的七言诗;鲍照的七言诗;庾信的七言诗。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七言诗的起源;通过具体作家七言诗的创作分析与理论总结,掌握魏晋南北朝文人七言诗 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 289 第一节 七言诗兴起溯源 第二节 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第三节 曹丕七言诗的创新与成就 第三节 鲍照七言诗的新变与成就 第四节 梁陈二朝和北朝的七言诗 考核要求: 1.背诵张衡、曹丕、鲍照、庾信的几首七言诗名篇。 2.掌握魏晋南北朝文人七言古诗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人五言古诗 教学重点: 曹植的五言诗;阮籍的五言诗;陆机的五言诗;谢灵运的五言诗。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具体作家五言诗的创作分析与理论总结,掌握魏晋南北朝文人五言诗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及汉代文人五言诗发展概述 第二节 五言腾踊——曹魏时期文人五言诗的空前兴盛 第三节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晋宋时期对五言诗艺术形式的探讨 考核要求: 1.背诵曹植、阮籍、陆机、谢灵运的几首五言诗名篇。 2.掌握魏晋南北朝文人五言诗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第六章 永明新体与诗歌声律 教学重点: “永明体”的特征;“八病”;谢朓的新体诗;沈约的新体诗。 教学时数: 6 学时 290 教学要求: 理解永明新体在声、律、句等方面的特征;理解近体诗(格律诗)形成的路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永明新体的界定与“永明体”的特征 第二节 谢朓的新体诗 第三节 沈约的新体诗 第四节 永明新体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考核要求: 1.背诵谢朓、沈约的新体诗的几首名篇。 2.理解永明新体在声、律、句等方面的特征。 3. 理解永明新体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第七章 南北朝乐府诗 教学重点: 南朝乐府民歌的特征;北朝乐府民歌的特征。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南朝乐府民歌与北朝乐府民歌在产生地域、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音乐等方面的差 异,以及各自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差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前代乐府诗发展概述 第二节 南朝乐府民歌的产生地域、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与音乐特征 第三节 北朝乐府民歌的产生地域、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与音乐特征 第四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差异 考核要求: 1.背诵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几首名篇。 2.理解南朝乐府民歌与北朝乐府民歌在产生地域、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音乐等方面的 差异。 291 3. 南北朝乐府民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差异。 三、参考书目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2. 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3.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4.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增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 5.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6.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 ,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7. 葛晓音《八代诗史》 (修订本)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8.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适当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制作要精美、简练。切忌老师念课件、学生抄课件。 292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史记》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史记导读》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系列课程之 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史记》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史学和文学上的地 位,了解《史记》的流传与研究情况,熟悉《史记》的代表性篇目,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司马迁和《史 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史记》的阅读鉴赏能力,为今后的散文研究和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绪论、《太史公自序》导读、人物传记导读、《游侠列传》导读以及《史记》的文学成 就等部分组成。 内容侧重于文本的研读,力求以“大文学观”为指导,立足史学本位,借鉴叙事学、 传播学等理论,对《史记》名篇进行文学阐释。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讲 绪 论 2 一、《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 2 3 二、《史记》的历史观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2 4 三、《史记》的结构与内容 2 5 四、《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6 五、《史记》研究史概说 2 7 第二讲 《太史公自序》导读 6 8 第三讲 《史记》人物传记导读 10 9 第四讲 《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异端思想 4 293 10 第五讲 《史记》的文学成就 6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讲解、讨论并重,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 的篇目,并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小论文。 本课程本着“大中文”理念,打破文、史、哲学科的人为界限,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优化。讲 授时,尤其要处理好文学与史学的关系,尽量做到史学本位与文学视域的结合。注重从文本入手, 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避免“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不良学风。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考查学生对司马迁的生平以及《史记》的结构与内容、地位和影响、流传和研究等方面的了 解掌握情况; ⒉考查学生阅读和分析鉴赏《史记》名篇的能力,使学生在认真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真正受 到文化传统的浸染,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切实提高其人文素养。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1、中国《史记》研究会编, 《史记教程》,商务印书馆,2011 年 3 月版。 二、本文 第一讲 绪 论 教学要点: 使学生了解《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史记》的历史观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史记》的结构 与内容、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研究史概况。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2 学时) (一)汉武盛世:汉武帝时代,中国以大一统为基本形式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得以 294 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得以基本形成;以儒学作为思想定式的制度也开始出现。 (二)史官世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的心血结晶。 (三)结论: 1、汉武盛世为司马迁著作一部通史提出了时代要求,也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是《史记》成书 的历史背景。司马迁所受的教育、修养及其经历是《史记》成书的著述内因。 2、《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汉太史身份修成的,是一部自成“一家之言”的官修史书。 其伟大价值,并不只是它揭露现实,表现为异端,而根本性在于它全面地反映了大一统的时代精神 及其盛衰。 二、 《史记》的历史观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2 学时) 1、成一家之言(史官传统) ; 2、究天人之际(理论建构) ; 3、通古今之变(史学本位) ; 4、人性论的历史观; 5、《史记》与时代精神。 三、 《史记》的结构与内容(2 学时) 1、十二《本纪》:上古(五帝、夏、殷、周),德治;近古(秦、始皇、项羽),霸政;今世 (汉代诸帝),德力结合。全书的著述大纲,经线、主干。 2、十《表》:划分历史断限。三个段落:上古、近古、今世;五个时期:古朴、霸政、战国、 变革、今世。通过表的形式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3、八《书》:专题载述经国大政,分礼、乐、兵、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篇。上 承《尚书·洪范》中的箕子“八政” ,下启后世政书的先河。 4、三十《世家》:世禄之家,时代为序,以类相从。周初诸侯、战国诸侯、破例诸侯、汉代 宗室与功臣。 5、七十《列传》:专传、合传、类传、附传。 五体结构及内容,相辅为用,融为一体。五体篇数与岁时历法相配,是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的产物,也是天人合一观念的集中体现。 四、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2 学时) 1、史家之绝唱: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 2、无韵之《离骚》:传记文学的典范之作。 五、 《史记》研究史概说(2 学时) 295 1、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及评价; 2、二十世纪以来《史记》研究情况概述。 第二讲 《太史公自序》导读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基本内容,深入探讨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及修史动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家世生平 1、家世:颛顼之后,周宣王时程伯休甫,司马错——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 马喜——司马谈——司马迁 世典史官,代出名将。秦汉时有主管经济的官。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 2、生平:二十漫游,李陵之祸。 二、修史动机 1、继承周公、孔子的事业,颂扬汉兴一统之威德(时代精神的感召) 。 2、发愤著述,立言以不朽(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 三、写作大纲(略) 1、十二本纪; 2、十表; 3、八书; 4、三十世家; 5、七十列传。 第三讲 《史记》人物传记导读 教学要点: 通过分析项羽、刘邦、萧何、曹参、张良、陈平、韩信、李广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了 解《史记》人物传记的人物刻画及叙事艺术,把握《史记》对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对复杂人格 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笔法、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296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项羽本纪》(3 学时) 1、如何认识项羽(性格的多面性):叱咤风云,英勇盖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屠城、 坑卒,残暴不仁——体恤士卒,同情百姓(妇人之仁,仁义之徒,仁而爱人) ;胸怀大志,敢于挑战 君权——缺乏耐性,功败垂成。 2、如何评价项羽:成王败寇?悲剧英雄? 性格决定命运:一句话一个习性决定了项羽的命运。 3、得到何种启示?善于反思自己,从自身找问题。 4、项羽失败的原因:天命论(项羽) ;性格决定命运(司马迁) ;不善用人(刘邦);妇人之仁, 匹夫之勇(韩信);不识人性(陈平、高起、王陵) 。 5、三个重点片段: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推翻暴秦);鸿门宴(楚汉相争的序幕);项羽 之死(尘埃落定)。 6、艺术特色:浓郁的悲剧色彩;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栩栩如生;叙事层次分明,详略 得当,前后呼应;语言生动传神。 二、 《高祖本纪》(1 学时) 1、全文结构:出身——起兵——灭秦——灭楚——定天下。 2、人物形象:平民天子。豁达大度,随机应变,知人善用;无情,慢而侮人,有无赖之气。 3、写作特点:整中见乱,乱中见整;俱纪实事,只于篇首、篇末写其英雄气概;写其豁达本 色,语语入神。 三、 《萧相国世家》(1 学时) 1、以高祖为经,以萧何为纬,展开叙事。重点为两争功、三猜忌。 2、“大管家”:文吏——县丞——汉王丞相——大汉丞相、相国。 3、鞠躬尽瘁,恪尽职守,知人善任。 四、 《曹相国世家》(1 学时) 1、豪吏——勇将——贤相。 2、出将入相:冲锋陷阵,功冠群雄;忍辱负重,无为而治。 3、韩信、萧何、盖公,足尽曹相国一生。 五、 《留侯世家》(1 学时) 1、谋臣:韩国贵族——刺客——黄石公弟子——帝王师——隐士。 297 2、人物形象:立场坚定,反秦复仇;洞悉人性,谋略过人;谦让为先,全身远祸;神秘面纱, 传奇人生。 3、黄石公授书的文化意蕴。 4、传奇色彩:张良的形貌;黄石公;商山四皓。 六、 《陈丞相世家》(1 学时) 1、奇谋之士:出身寒微,与张良有别,比较世俗。 2、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与周勃联手铲除诸吕,迎立汉文帝。 3、处世之道:谦退辞让,后发制人。 七、 《淮阴侯列传》(1 学时) 1、国士无双:军事才能,天下无双(定三秦、破魏、破赵降燕、破齐、灭楚) ;人格有国士之 风(义不背汉、一饭千金、以德报怨)。 2、性格:矜才自负,争而不让;重情重义,短于权谋。 3、韩信谋反之疑。 八、 《李将军列传》(1 学时) 1、悲士不遇主题:李广难封。 2、“射”字贯穿全篇。 3、性格决定命运:不甘受辱(斩霸陵尉——引刀自尽) 。 4、军旅之事与日常生活穿插交待,疏密相间。 第四讲 《游侠列传》与司马迁的异端思想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史记·游侠列传》所塑造的游侠这一社会群体的特征、影响及其悲剧结局的社 会原因,把握此传所体现的作者的独立思想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游侠列传》导读(2 学时) 1、“侠”不仅受到法家的否定,还受到儒墨的“排摈” 。 2、“侠”的三种类型:卿相之侠(季札、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之类),布衣之侠 (朱家、剧孟、郭解之类),“设财役贫”、 “侵凌孤弱”的“暴豪之徒” 。司马迁的写作重点是布衣之 298 侠。 3、“侠客之义”的历史演化。 二、司马迁为游侠立传的动因(2 学时) 1、侠义行为存在的现实基础。 2、历代统治者禁止侠义之行的原因。 3、文人的侠客梦——以汉唐盛世为考察中心。 第五讲 《史记》的文学成就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史记》所体现的传记文学的特点,深入探讨其抒情性和悲剧性的多维展现。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史记》文学性的界说与人物传记特点(2 学时) 1、文学性界说: 魏晋以前:文章简洁,辞采华美。 唐代:散文成就与艺术风格(古文运动)。 明清:文章结构波澜起伏,人物刻画具有小说因素(评点家) 。 近代:传记人物典型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运用——文章技巧——写人艺术。 2、人物传记的特点: 全面性与典型性;完整性与集中性;悲剧性。 二、 《史记》的抒情性与悲剧性(1 学时) 1、抒情性:饱含激情及宣泄激情(内在核心) ;抒情性的结构和语言(外在形式) 。 2、悲剧性:司马迁的悲剧人生及悲剧抒情;《史记》记叙时代洋溢着英雄和悲情气概;《史 记》刻画的悲剧人物体系及其悲剧气息。 悲剧类型:宗法制度导致的社会悲剧;性格原因导致的悲剧;坚守信念导致的悲剧;命运导致 的悲剧。 三、 《史记》的写人艺术(1 学时) 1、体例的选择,以人为主的纪传体的确立。以人为事件的附庸——以人为本,纪传体体例, 299 为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基本保证。 2、选择材料,以文运事,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的三个原则:勾勒历史,表彰先进,塑造形象。大处叙事,小处写人;多写 奇事。 3、结构的安排,情节故事化。 4、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塑造人物。 ⑴捕捉细节; ⑵铺写场面; ⑶展示心理(独白、对话、文章); ⑷对比烘托; ⑸个性化的语言。 四、司马迁的文学观(1 学时) 1、开始注意文学的特点,区分“文学”与“学术”的界限; 2、重视文学创作和文章家; 3、强调文学作品的讽谏作用,提出“发愤著书”说; 4、要求作家思想人格与作品内容、作品内容与形式一致论。 五、 《史记》与中国文学(1 学时) 1、《史记》与我国的传记文学; 2、《史记》与中国古典散文; 3、《史记》与中国古典小说; 4、《史记》与中国古典戏曲。 三、参考书目: 1、三家注《史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中华书局点校,1959 年 9 月版; 2、 【日】泷川资言考证、 【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4 月版; 3、 【明】凌稚隆辑校、李光缙增补《史记评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4、王叔岷《史记斠正》 ,中华书局,2007 年 8 月; 5、王伯祥《史记选》,中华书局; 300 6、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 年 4 月; 7、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李景星《史记评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8、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太史公行年考》,见 《观堂集林》卷九、卷十一,中华书局,1959 年 6 月; 9、陈直《史记新证》,中华书局,2006 年 4 月; 1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11、韩建业、杨新改《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学苑出版社,2006 年 12 月; 12、金德建《司马迁所见书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 年 2 月; 13、程金造《史记管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年 3 月; 14、李长之《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 ,三联书店,1984 年; 15、白寿彝《史记新论》,求实出版社,1981 年; 16、聂石樵《司马迁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7、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18、张大可《史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年 4 月; 19、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年; 20、赵生群《史记文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 月; 21、赵生群《史记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 年; 22、贺次君《史记书录》,商务印书馆,1958 年 10 月; 23、张玉春《史记版本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年 7 月; 24、袁传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2 月; 25、 【韩国】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年 8 月; 26、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 月; 2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 年 3 月; 28、梁启超《读书指南》,中华书局,2010 年 8 月; 29、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30、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 月; 3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年 12 月; 32、 【唐】刘知幾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4 月; 3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 月; 301 34、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商务印书馆,2010 年 8 月; 35、 《史记教程》 ,商务印书馆,2011 年 3 月; 36、杨树增《史记艺术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 年; 37、韩兆琦《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4 月; 38、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 8 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本课程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紧 密结合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力求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 照“片”宣科。 302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选》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文选导读》是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研究”选修课系列课目之一,是在了 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之后,进行的专题学习与研 究,是对《文选》的编纂过程、文学观念、收录文体及其特征、价值,以及各种具体形态的作品进 行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理论学科。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史之后,缩小范围,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 握《文选》的编纂过程、文学观念、收录文体及其特征、历史意义,以及各种具体形态的作品,培 养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进行《文选》研究的能力, 并增进学生有关中国文化的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水平。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献引导、综合理论、专题研究和作品研读四部分组成。 文献引导,主要讲授有关《文选》及《文选》研究的一些重要典籍,以及研读《文选》的方法 等,为之后的学习和研究指出门径。 综合理论,主要讲授有关《文选》编纂与成书的过程、《文选》文体论与文学观、 《文选》学史、 当前《文选》研究方法与热点等。 专题分析,主要讲授《文选序》与《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收录内容、《文选》文体分类 等。 作品研读,主要研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未选的《文选》中诗文名篇。 (四)教学时数: 共分 8 个专题,共 36 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包括文本分析、作品批评、理论总结) 、课堂讨论与课外阅读、作品 背诵相结合。 303 二、本文 第一章 《文选》及研究要籍介绍 教学要点: 讲授基础文献(有关《文选》及《文选》研究的一些重要典籍)。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有关《文选》及《文选》研究的一些重要典籍,为之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也为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再进行的《文选》学习和研究指出门径。 教学内容: 介绍从唐代以来出现的有关《文选》的重要的注本以及研究著作,包括《文选》李善注、 《文选》 五臣注、 《文选学》 、《昭明文选研究》等。 考核要求: 1. 领会《文选》及《文选》研究典籍的学习与之后的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几种《文选》的重要的注本以及研究著作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以及在今后理论研究中 独特的利用价值。 第二章 《文选》研读方法及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教学重点: 《文选》研读的方法及当前研究的热点等问题。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文选》研读的方法及当前研究的热点等问题,为之后的学习研读奠定基础,为今后的研 究确立基本的方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选》研读的方法与程序 第二节 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考核要求: 304 1. 了解《文选》研读的方法及当前研究的热点等问题。 第三章 《文选》的编者、编纂过程与成书时间 教学重点: 《文选》的编者;《文选》的编纂过程;《文选》的成书时间。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萧统生平及其与“东宫十学士”的关系、当时的文化背景等我问题的具体考察,分析总 结《文选》的编者、编纂过程与成书时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选》的编者 第二节 《文选》的编纂过程与成书时间 考核要求: 1.了解萧统生平。 2.了解《文选》的编者、编纂过程及成书时间。 第四章 《文选》学史述略 教学重点: “文选学”的概念;《文选》研究的历史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自唐代以来进行的《文选》研究的历史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唐代《文选》学的兴起 第二节 宋代以后《文选》学的衰落 第三节 明代《文选》学:向近世《选》学的过渡 第三节 清代以来《文选》学的复兴 305 第四节 二十世纪以来的《文选》学 考核要求: 1.了解各个时代《选》学的重要著作。 2.了解自唐代以来进行的《文选》研究的历史及其意义。 第五章 《文选》的内容及其文体分类 教学重点: 《文选》所收录的内容及其特点;《文选》文体分类及异说。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多种《文选》版本,逐一统计归类分析所收篇目与文体,掌握《文选》收录内容特点及文 体分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选》收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二节 《文选》文体分类及异说 考核要求: 1.了解《文选》收录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理解《文选》文体类别,以及多种分类说。 第六章 《文选序》与《文选》的选录标准 教学重点: 《文选序》;《文选》选录标准;《文选》的基本体例。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研读《文选序》,结合《文选》主要内容和文体分类,分析总结《文选》选录标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选序》研读 306 第二节 《文选》的选录标准 第三节 《文选》的基本体例 考核要求: 1.背诵《文选序》。 2.理解《文选》的选录标准和基本体例。 第七章 《文选》文体论与文学观 教学重点: 《文选序》对文体特征的认识;从《文选》所收赋看编者的文学观;对汉魏六朝诗歌发展史的 评价;对各时代文体与文章的评价。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研读《文选序》,理解编者对文体特征的认识;通过多方面对《文选》“赋”类、“诗”类、 “文”类篇目的分类统计和内容分析,总结出《文选》的文学观、对汉魏六朝诗歌发展史的评价、 以及对各时代文体与文章的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选序》对文体特征的认识 第二节 《文选》“赋”类研究 第三节 《文选》“诗”类研究 第四节 《文选》“文”类研究 考核要求: 1.理解《文选序》对文体特征的认识。 2.理解《文选》的文学观。 3. 理解《文选》对汉魏六朝诗歌发展史的评价、以及对各时代文体与文章的评价。 第八章 作品研读 教学重点: 主要研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未选的《文选》中 6 篇诗文名篇。 307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文选》中 6 篇诗文名篇的研读,在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辨析文体差异、 写作技巧、风格特征、修辞之美,及其文学史意义。 教学内容: 研读班固《两都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范晔《逸民传 论》、颜延之《陶徵士诔》 考核要求: 1.熟读班固《两都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范晔《逸民传论》 。 2.背诵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 、颜延之《陶徵士诔》。 3. 品味、理解《文选》中诗文名篇的韵味和美感,辨析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风格特征,及其 文学史意义。 三、参考书目 1. 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2. 曹道衡、傅刚《萧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 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 ,曹道衡、沈玉成点校,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4. 骆鸿凯《文选学》 ,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5. 傅刚《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6. 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7.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 冈村繁《文选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适当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制作要精美、简练。切忌老师念课件、学生抄课件。 30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唐诗宋词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诗宋词是唐宋文学发展历程中成就最高、最具有 代表性的二种文学体裁。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有益于学生系统深入地 了解、掌握唐诗宋词发展全貌。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唐诗宋词的发展流变及创作成 就。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唐诗研究和宋词研究二部分组成。 唐诗研究:唐诗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唐诗的演进阶段;唐诗诗体;唐人诗论。 宋词研究;宋词繁荣的原因;词体的音乐文学特征;各阶段代表性词人的创作成就;宋代 词论。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1 学时 唐诗研究 2 第一章、唐诗繁荣的标志和原因 2 3 第二章、初唐诗歌 2 4 第三章、盛唐诗歌 4 5 第四章、中唐诗歌 4 6 第五章、晚唐诗歌 2 7 第六章、唐诗诗体 2 8 第七章、唐人诗论 2 9 宋词研究 10 第一章、词源与词体 2 11 第二章、词调 2 12 第三章、宋初词坛及柳永词的意义 2 13 第四章、“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词 2 14 第五章、从秦观到周邦彦 2 15 第六章、南宋前期的爱国词、伤感词、隐逸词 2 16 第七章、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2 17 第八章、姜夔及格律派词人 2 18 第九章、宋代词论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根据授课内容与需要灵活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 309 动学习与思考。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对唐诗、宋词发展演进历程的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⒉检测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背诵及分析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一、沈松勤等:《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二、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唐诗繁荣的标志和原因 教学要点: 唐诗繁荣的标志及原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唐诗繁荣的标志 (1 学时)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唐诗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第二章、初唐诗歌 教学要点: 初唐诗坛创作面貌及主要成就。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初唐诗歌与“四杰” (1 学时) “沈宋”的律诗和陈子昂的“唐音” (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律诗的定型;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 第三章 盛唐诗歌 教学要点: 山水田园诗派;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李白与杜甫。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山水诗派(1 学时) 边塞诗派(1 学时) 310 李白与杜甫(2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李白与杜甫的创作成就。 第四章 中唐诗歌 教学要点: 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元白诗派。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历诗风(1 学时) 第二节 韩孟诗派(2 学时) 第三节 元白诗派(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大历诗风;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的理论主张及创作。 第五章 晚唐诗歌 教学要点: 李商隐、杜牧的诗歌创作。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1 学时) 第二节 李商隐与深婉绮丽诗风(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李商隐、杜牧诗歌内容及特色。 第六章 唐诗诗体 教学要点: 介绍唐代主要诗体的形态与演进。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以时代和诗人论诗体(1 学时) 以体裁论诗体(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唐诗体的主要形态分类及演进趋势。 第七章 唐人诗论 教学要点: 唐人重要诗论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唐人诗论概述(1 学时) 唐人重要诗论举隅(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唐代主要诗论的内容及意义。 311 宋词研究 词源与词体 教学要点: 介绍词体的音乐文学性质及词体特征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词与“燕乐”(1 学时) 词体的形成与创作方式(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词与“燕乐”的关系及词体的创作要求。 词调 教学要点: 介绍词调的来源、词调格式与词调的演变。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词调的主要来源(1 学时) 词调的演变(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了解词调来源及词调的发展演变。 宋初词坛及柳永词的意义 教学要点: 宋初词坛面貌;柳永对词坛的贡献。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宋初晏、欧等词人(1 学时) 二、柳永对词坛的贡献(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柳永对词坛的贡献。 “新天下耳目”的苏轼词 教学要点: 苏轼对词题材内容的开拓;苏轼的词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1 学时) 苏轼的词论(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苏轼对传统词体观的革新;苏词成就。 从秦观到周邦彦 312 教学要点: 秦观、贺铸、周邦彦词的创作特色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 “专主情致”的秦观词(1 学时) 二、周邦彦对词坛的贡献(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秦观与周邦彦对词坛的贡献。 南宋前期的爱国词、伤感词、隐逸词 教学要点: 南宋前期词坛的多重面貌,抗战爱国词与伤感词、隐逸词并存。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南渡爱国词人(1 学时) 二、李清照的感伤词、朱敦儒的隐逸词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李清照词的情感与艺术特征。 辛弃疾及辛派词人 教学要点: 辛弃疾的豪放爱国词;辛派词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辛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1 学时) 辛派词人在词坛的意义(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姜夔及格律派词人 教学要点: 姜夔、吴文英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1 学时) 二、吴文英及其他格律派词人(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吴文英词艺术特色。 宋代词论 教学要点: 李清照的传统词体观与苏轼的革新词体观;宋代主要词论著作。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李清照的传统词体观与苏轼的革新词体观(1 学时) 313 二、宋代词学论著(1 学时) 考核要求: 考核主要内容:李清照《词论》 ;苏轼论词;宋词论专著。 三、参考书目 1、黄炳辉:《唐诗学史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根据授课内容与需要灵活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主动学习与思考。 314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戏剧研究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选的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从戏曲史,戏曲文学,戏曲演出,这三个主要的方面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研究和讨论, 如果有时间再对戏剧理论介绍,力图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戏曲有一个系统和专业的了解,并应中文系 的特定要求,把授课重点放在戏曲文学上,本课程希望能为学生将来有关的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做 一个准备。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戏曲史,戏曲文学,戏曲演出三部分。 戏曲史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发展、成熟和流变。戏曲文学主要研究现存的各种戏曲 文学剧本,探讨它们的结构特色、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戏曲演出主要研究历代戏曲演出的各种程 式、要求和特色。 (四)教学时数 序号 教学内容 理论学时 1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戏曲史 6 课时 2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研究 6 课时 3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戏曲演出研究 4 课时 4 第四部分 元明戏曲 12 课时 5 第五部分 清代戏剧 8 课时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315 实践学时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课堂讨论。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 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戏曲史上 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戏曲成就、演出特色,以及各种不同的戏曲流 派和戏曲风格; 2. 考查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戏曲鉴赏能力,同时能注意到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 联系。 考试要求: 1、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2、日常考核以作业形式,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 (七)选用教材 1.周安华《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年。 二、本文 第一章 中国古代戏曲史 绪 论 教学要点: 了解中国戏剧艺术特征,掌握中国古代戏曲形成发展的时段,北剧、南戏的特征与区别。 教学时数: 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戏曲溯源 1、起源于原始歌舞; 2、汉代“角抵戏”; 3、南北朝“歌舞戏” ; 4、唐代“参军戏”; 5、“宋杂剧”; 6、“金院本”。 316 第二节 南方戏曲的发展 “南戏”:南戏是中国百戏之祖,是最早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南戏由宋杂剧、唱赚、宋词和民间 歌舞戏等综合发展而来,南戏大概产生于南宋时期,主要流行于温州一带,也称“永嘉杂剧” 。 宋代的南戏《张协状元》 。 元代前期南戏的发展。元代流行的南戏剧目。南戏的编剧活动和演出活动。 元代后期南戏蔚然大兴。 南戏的体制: 1、结构形式:一本十多出或几十出;下场诗;上场引子;定场白。 2、音乐形式: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 演唱形式多样;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 ;乐器伴奏以鼓板为主。 3、角色体制:以生旦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明传奇戏曲大体沿用了南戏的体制精神。 艺术上“多虚少实”。 明代戏曲在继承南戏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了传奇的剧本体制。在魏良辅改革昆腔、梁辰鱼 依昆腔创作《浣纱记》获得成功、沈璟著《南词全谱》创立昆曲格律体系之后,传奇的创作盛极一 时。 明代戏曲理论与研究有较大发展。重要的有徐渭《南词叙录》、沈璟《南词全谱》、王骥德《曲 律》、吕天成《曲品》。 第三节 北方戏曲的发展 “北杂剧”: 元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的母体:宋杂剧、金院本。 元杂剧的曲牌联套形式,受到宋金大曲、唱赚和诸宫调的影响。 杂剧的体制: 1、结构体制:大多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 2、文学要素:唱词(曲文) 、宾白、科范。 3、音乐体制: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曲牌联套);每折唱词,一韵到底, 平仄通押;一本杂剧由一个角色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4、角色体制:分为旦、末、净、杂四大类。 明代前期北杂剧继续发展,杂剧在体例上主要仍依元杂剧之旧,但也有变体出现。 明初戏剧的伦理说教色彩较重,代表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家有朱权、朱有燉、丘浚、邵灿。杂剧 创作中也有一些较优秀的作品,值得提出的作家有贾仲明、杨景贤以及王九思和康海。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研究 教学要点: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戏曲结构线索,语言构成方面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戏曲强烈的道德观 点,和几类最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 6 课时 317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曲文与说白 曲文: 1、犹曲法。曲解法律条文。谓不依照法律条文治罪。《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其治务在 摧折豪彊,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 2、戏曲中的唱词。 清代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 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说白: 1、释义:戏曲、歌剧中唱词部分以外的台词。 2、出处:清·彭士望《九牛坝观抵戏记》:“下鼓歌和之,说白俱有名目。” 3、示例:瞿秋白《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它们可会用草台班上说白的腔调,来勾引下 等人。” 钱锺书《围城》三:“ 元朗摊开扇子,高声念了一遍,音调又像和尚施食,又像戏子说 白。” 第二节 戏曲结构 1、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 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戏剧冲突的组织设置,如戏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 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 2、戏剧结构的纵向及横向划分。 戏剧结构从纵向来看,一部剧作里有的是一条线索,有的除主线之外,还有一条或两条副线; 从横向来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话剧分为头、身、尾三部分;戏曲则讲起、承、转、合部分。 3、戏剧结构基本原理 它以全剧的高潮为中心点,分为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戏剧动作以此为目的而上升,又以此为 顶点而下降。上升部分包括介绍;下降部分上升是指戏剧动作(即事件)发展形势的上升,下降是指事 件发展形势的下降,并不是情感的下降。 第三节 古代戏曲与“高台教化” 1、千百年来,教化一直是历朝历代特别推崇的重要教育方法。教化是一个熏陶、浸渍的过程, 是启发人的善心,使人们的内心道德化。古代教化方法多样,礼乐教化是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戏曲作为礼乐教化的基本载体,被称作“高台教化”,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古代的 教化思想影响了后世的道德教育,也影响着戏曲的教化思想。戏曲中的伦理道德成了古代民众生活 的价值准绳。 2、它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资源,如忠、孝、节、义等思想,有助于变革社会风俗、稳定社会秩序, 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通过这种戏曲艺术形式,历代统治者将教化思想潜移默化的渗入民众的 心灵深处。 戏曲具有寓教于乐、雅俗共赏、劝善惩恶的特点,通过故事情节的渲染、人物的塑造, 运用幽默的语言,起到劝人为善、化民成俗的作用。明代教化剧在传统的教化中扮演了自己独特的 角色,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3、通过对中国古代戏曲教化的分析,认识到古代戏曲教化的思想、方式等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对当前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入戏曲艺术课程,教育的方式要由 灌输转化成熏陶、感染,教育者要注重身教,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文艺作品的影响力, 以扭转当今不良的社会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倾向。 318 第四节 古代戏曲的人物形象序列 1、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 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2、生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 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 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老生 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 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 端方。 3、旦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女脚色之统称。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脚色。宋 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 旦、老旦四个分支。其后各剧种又繁衍出众多分支。近代戏曲旦脚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性格、身 份的不同,大致划分为正旦(青衣) 、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4、净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 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 辣,或鲁莽诚朴。演唱声音宏亮宽阔,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为戏曲舞台上风格独特的性格造 型。据说此行当是从宋杂剧副净演变而来。“花部”兴起后,净扮演人物范围不断扩大。净行根据角 色性格、身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专行,表演上各有特点。 5、丑是戏曲表演行当主要类型之一,喜剧脚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 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 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近代戏曲中,丑的表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剧种都 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丑的表演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相对地说,丑的 表演程式不像其他行当那样严谨,但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 基本动作。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 点。 第三章 中国古代戏曲演出研究 教学要点: 了解剧场类型和演出类型,理解演出形式对戏曲形态的影响,掌握中国古代戏曲的行当化演出 等重要特征。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剧场类型和演出类型 1、中国古代的剧场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商业性剧场,主要有出现在宋元时期大城市的瓦舍勾栏 与清代中后期一些大都市的茶园酒楼以及戏园子;神庙剧场,包括遍布广大城乡的各种庙宇剧场、祠 堂剧场、会馆剧场等;宫廷剧场,包括历代宫廷里的各种剧场;王公贵族私家园林剧场,主要是历代王 公贵族建于私家庭院及园林里的剧场。临时性剧场,主要指在广场街道或旷野临时搭建的舞台,用毕 拆除。 2、当然,中国戏剧具有无处不歌舞的特征,举凡厅堂、舟船、街道、广场、院落,均可以撂地做 场,但因为这些临时借用的场所没有相对固定的演出与观剧设施,一般不把它们作为专门性剧场来研 究。其中,中国神庙剧场是中国古代剧场中绵延不绝、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剧场类型。不同的剧场 319 类型对戏曲的剧种、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 演出形式对戏曲形态的影响 1、戏曲表演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的表演。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 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2、简介: 戏曲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综合运用“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步、 法等多种表现手段以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戏曲的艺术语言多种多样。 3、程式性和综合性编辑 就艺术的假定性来说,凡艺术皆有程式,由于艺术家运用的物质材料性质不同,艺术语言不同, 民族风格不同,就使所反映的客观生活的形貌也不相同。通常所说形似神似之别,写意写实之别, 虚拟摹真之别等等,就是客观生活经过不同艺术手段、不同艺术方法和不同观点在创作上的表现, 从而也有了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程式。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 技术格式。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皆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 象创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 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从这一点说,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 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 4、产生程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的广场艺术和群众直接交流,民间艺人用传统的创作方法, 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吸收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滑稽表演和武术杂技等各种技艺中的表演因素和 表演技术,从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纷纭的生活现象,从各种表现手段简单的调整到复杂 的综合并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 3 点:歌舞化、戏剧化、节奏 化。 第四章 元明戏曲 教学要点: 了解元明戏曲创作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各时期代表作家及作品,掌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 12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创作分期及其他 一、元杂剧的兴起原因: 1、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 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2、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 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创作分期: 钟嗣成《录鬼簿》将元杂剧的作者分为三期:第一期(1234—1276)“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 编传奇行于世者”,所录作者 57 人,皆北方人。第二期(1277—1340)“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 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1341—1367) “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2、 而一般的研究者大多把元杂剧分为前后两期,以大德年间(1279—1307)为界。前期是高度繁盛的 320 时期,作家作品的数量相当可观。当时活动的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 白朴等。后期活动的中心南移,主要作家有秦简夫、郑光祖、乔吉等。 第二节 关汉卿及元初期的杂剧创作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 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 67 部,现存 18 部。个别作品 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 《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1、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 如著名的《窦娥冤》,此作品是其悲剧代表作,被列入世界大悲剧之中,反映了人们的斗争精神, 控诉社会黑暗。 2、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 在聪明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簸弄得象泄了气的皮球,因此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喜剧意味。其中以《救 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3、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剧中主角关羽的出场在第三折,但第 一、二折已通过乔国老和司马徽的口渲染了他的英雄业绩和盖世威风,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气氛。杂 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 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 全国。 前期约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这是人才辈出、作品争奇斗妍、各竞异彩的繁荣时期。 除了关汉卿、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远这几位著名作家外,还有高文秀、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 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活动年代较早的作家是关汉卿、白朴、石君宝、李文蔚、杨显之 等。 第三节 白朴、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白朴、马致远,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 白朴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他的剧作为江山 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 的感慨。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存世 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半夜雷轰荐福碑》 、《马丹 阳三度任风子》 、《开坛阐教黄粱梦》 、 《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1、白朴简介及创作概况。 2、《梧桐雨》和《墙头马上》赏析及艺术成就。 3、白朴对后世的影响。 4、马致远简介及创作概况。 5、《汉宫秋》赏析及艺术成就。 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岳阳楼》 、《陈抟高卧》 、《任风子》以及《黄粱梦》 。 7、马致远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 1、王实甫(1260 年-1336 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中国著名剧作 《西厢记》的作者。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 13 种。《录鬼簿》把他列入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321 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悼他的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飙飙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 真记》 (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 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 ,然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 ) ,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 之作” ,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2、《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 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 作影响很大。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提到此书。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 都(今北京)人。他一生写作了 14 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这 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 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 最成功的戏剧。 3、思想内容: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 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 《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 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 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 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 ,不去赶考; 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 “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 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 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 甫思想的进步性。 第五节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1、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朱有燉一生共作有三十一部杂剧,总称《诚斋乐府》。因地位关系,他的剧作全部完整保存下来。 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表彰节烈,或者是宣扬学仙访道,终得度脱。朱有燉很自觉地要求自己的作 品要有关“风教“, “有补于世”。他描写的妇女都是“贞洁自守”,“不违于名教” ,有些剧本中写到 受苦受辱的妓女,也是一心盼望“立妇名,成家计”。如《香囊怨》、 《仗义疏财》。 2、《曲江池》是朱有燉改编元人石君宝的杂剧旧作,因为他认为石君宝原作在思想教育作用上 有欠缺。在改编中,他沿袭了石君宝原作歌颂李郑忠贞爱情的主题,故事的发展脉络与原作也大致 相同,差异是指向对道德操守的关注。 3、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著《神隐志》献给皇帝,表明自己一心修身养性, 绝无他图。就这样,他终于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在洪熙、宣德两朝,他还是一再受到皇帝的诘责。 朱权著还有一部《太和正和谱》,是很有价值的戏剧理论著作。他在这部书中把杂剧分为十二科,前 两科是神仙道化和林泉丘壑。这样排列,显然与他自己晦于道术、免祸全身的处境有关。朱权自己 还著有十二种杂剧,其中也有不少神道剧。他晚年所作的《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主人公名冲漠子, “生于帝乡,长居帝京”,“隐居于匡阜之南,彭蠡之西”,是他的自我写照。 322 4、康海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红楼梦》里用的这个“中山狼”的典故,出自明人的 创作。康海的老师马中锡写了一篇《中山狼传》 ,康海又根据它创作了《中山狼》杂剧。讲的是战国 时的赵简子大猎于中山,一只被射伤的狼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把它藏到袋子里,中山狼恩将 仇报,反要拿东郭先生充饥,两人向三老请求公断,老杏、老牛都说东郭先生应该让狼吃,最后杖 藜老人用计将狼又骗进袋子,刺死了事。 相对于王九恩的《中山狼》而言,康海的剧作较多地承继了元人剧作的规范,全剧四折,严格 按照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开场就写赵简子打猎射中中山狼,狼带箭而逃, 路遇东郭先生求救。第一折紧接着写赵简子杀气腾腾地追来,东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巧言周旋, 终于救出了中山狼。第二折又写中山狼一脱险就忘恩负义,竟要以东郭先生充饥,在万分危急的憎 况下,东郭先生只好以“问三老”来拖延时间,谁知老杏老牛竟正话反说,冲突达到高潮。最后幸 遇杖藜老人,才设计将狼重置囊中。可东郭先生这时却想将狼放掉,直到老丈给他讲了一通世道狼 心的道理,他才猛然省悟。四折戏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但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剧情和形象难免显 得单薄了些。它的曲辞古朴俊爽,颇有元曲风致。 5、王九思( 1468 — 1551 )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人,“前七子”之一。他曾任翰林院检 讨,刘瑾垮台后,被列名阉党,屡遭贬斥。 王九思的《中山狼》,是一部只有一折的短杂剧,并题 名为“院本”。这一做法,对其后的杂剧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自此以后,短杂剧便作为一种新的戏剧 体裁蓬勃的出现在剧坛上。而题名为“院本” ,更说明明杂剧在向南戏融合的同时,还从历史上的各 种戏剧体裁中吸取了有益的滋养,而明杂剧向宋杂剧的学习,主要是由于院本的两个特点——诨体 和短小,正切合了明中后期文人自由随意地表达情感的要求。 从场面的安排来说,王九思的单折剧, 的确比不上康海的四折剧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因为篇幅短小,本来生动丰富的情节场面也只能做粗 略的勾勒。王剧虽然由于篇幅的缘故,尽量对情节场面作了删减,不过,在表现题旨的地方,却又 仍然不惜笔墨。在中山狼在做临死的叫号时,王剧又让东郭先生以大段唱辞数落狼的贪残、狡猾、 忘恩背义,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关目的安排和戏剧冲突的处理,主要是主人公在子自诉 胸臆,这是与元杂剧完全不同的。 6、冯惟敏( 1511 一约 1580 )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以举人授涞水知县,升至保定 通判。他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一生都未登进士,这对冯惟敏打击极大,对功名无成的惆怅,常常 出现在他的散曲创作中,如他的《折桂令·下第嘲友人乘独轮车》四首,活画出落第举子凄凉、孤 独、迷惘的境况:“蜷的个腿偎腮软瘫做一朵,敦的个手捶胸世不得通活”。我们虽然并不能确切知 道冯惟敏到底参加了多少次进土考试,但从他的这首《折桂令》末首句“未了的冤结,终有个结绝。 投至得卷土重来,那其间再辨龙蛇”以及《仙桂引·思归》 “好功名少了半截”等话语中,不难看出 他对于举业曾是多么执着。 《不伏老》的主要内容就是让久困场屋的梁颢现身说法,道出五十余年科场挣扎的酸楚,着力 刻画梁颢的老而弥坚,如首折写少年新进嘲笑梁颢衰老无能时,梁颢仍意气昂扬。 另一方面,在屡 经失败之后,梁颢也无法不产生沮丧乃至辛酸的感觉。 冯惟敏的杂剧《僧尼共犯》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邻人捉至官司,钦辖司吴守常将二人打了一 顿板子,断令还俗成亲,并说:“成就二人,是情有可矜。情法两尽,便是俺为官的大阴骘也!” 冯氏为人好戏谑,他让明进和惠朗挨一顿打再欢欢喜喜结为夫妻,算是于情于法都有了交代,也是 他的个性的表现。这和晚明戏剧强烈而严肃地为情欲争权利虽态度有别,但毕竟还是肯定了情欲的 不可抑制。剧中唱词说:“都一般成人长大,俺也是爷生娘养好根芽,又不是不通人性,止不过自 幼出家。一会价把不住春心垂玉箸,一会价盼不成配偶咬银牙。正讽经数声叹息,刚顶礼几度嗟 呀。 ”对禁欲戒律所造成的人性痛苦表示了同情。 7、 汪道昆 。《大雅堂乐府》 明代杂剧作家汪道昆的杂剧著作,是一部典型的表现文人情趣之 作。创作时间是嘉靖三十九年( 1560),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各自独立,剧目为《高唐 梦》 、《洛水悲》、 《五湖游》、 《远山戏》。就 题材 而言,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多 是戏曲史上一再被改编的故事,然而汪道昆在写作《大雅堂乐府》时,对题材的处理方式颇值得注 意,他常常只是选择故事的一个环节来展开剧情,借此表达一种人生的情趣、一点人生的感受。如 323 《远山戏》集中写画眉一事,借杜门谢客、为妻画眉、一同游赏的片段,表达一种闲情逸致;《五 湖游》抓住渔翁夫妇的问答展开,渔歌换酒已是清雅不俗,范蠡更因渔歌而进一步逃世避名,由此 传达对仕途的一份厌倦;《高唐梦》只写襄王与巫山神女的梦中相会,无狎昵之私,即飘然而逝; 《洛水悲》突出甄氏托名宓妃与曹植洛水相见、互赠玉佩、明珠而别。两剧发挥神人相见的一刻, 把浪漫之情写得至纯至美。由此可见汪道昆是以游戏的态度写作《大雅堂乐府》的,他因 “ 厌听 繁音 ” 而将风流遗事改作杂剧,以此满足自己的欣赏要求,传达一种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语言雅 致,在涉及文学名作时加以引用; 剧本形式明显南戏化:四个短剧都采用了“末上开场”(即相当 于南戏副末开场的一个短短开头),结尾四句题目正名的写法;而且有三个用的是南曲,一个用北曲; 角色安排上注意生旦的对手戏。 总之,他的杂剧采用一折的篇幅,表现出以杂剧为消遣的倾向,在音乐与演唱方面清晰地显示着南 戏的影响,他的剧作代表了此后杂剧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向,是杂剧转型的重要一环。 第六节 徐渭与《四声猿》 1、作者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 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 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 故事。 2、作品简介:《四声猿》是徐文长的四出戏剧杰作:其一《狂鼓史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 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 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 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凰得凤》: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 崇嘏(qǔ)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3、作品主题:徐渭的杂剧,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了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阶段反抗 封建压迫与礼教束缚的民主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从理想出 发,希望变革不合理现实的美好愿望。 如把对残暴者的惩罚放在“阴间”,把正义的伸张寄托于“天上”,虽然虚无缥缈,却也反映了作者 对他所处时代的官场的绝 望。徐渭蔑视传统的精神,在突破杂剧一本四折,纯用北曲的陈规旧律方 面,也充分地反映出来。《四声猿》所包括四剧,长短不全相等,从一折到五折都有。其中 五折的 《女状元》 ,全用南曲,其他三剧,并用北曲。徐渭实际上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他的剧作从 内容、精神到形式,都给当时和后世的剧坛带来了积极 影响。此外,《四声猿》在语言上还具有清 新活泼、流畅优美的特点。曲词宾白,感情饱满,机趣横生。 4、作品流传及意义:王骥德《曲律》评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奇特。” 第七节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1、宋元南戏的创作 宋元南戏主要是民间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更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禁毁和文人的歧视,认为 文辞俚鄙,格律粗疏,任其散佚;加以宋元之际,战乱频仍,遗存的剧本很少。根据《永乐大典目录》 卷 37 ,三未韵戏字下,《南词叙录·宋元旧篇》的《宦门子弟错立身》中〔仙吕·排歌〕、〔哪吒 令〕 、〔排歌〕 、〔鹊踏枝〕 4 支曲文,沈璟《南九宫词谱》卷 4 正宫的〔刷子序〕2 支(注云:“集古 传奇名”)、 〔黄钟赚〕2 支(注云:“集六十家戏文名” ),清钮少雅《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所收 录的注明“元传奇”的戏文名目,《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卷首的“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 目” ,宝敦楼旧藏增补本《传奇汇考标目》所著录标明“元传奇”目录,《李氏海澄楼藏书目》的“元 传奇”书目,以及宋周密的《癸辛杂志》等书,辑录到 238 个宋元南戏剧目。温州等地的民间歌舞小 戏用村坊小曲演唱,戏剧结构比较简单粗糙,出场角色只有三、四个人物。随着活动地区的扩展,南戏 进入城市以后,受到诸宫调、唱赚、宋杂剧,特别是宋词演唱艺术的影响,迅速得到提高,这在《张协 324 状元》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北方杂剧南下,南北艺术有了交流,使南戏舞台艺术逐渐成熟,剧本结 构也日趋严谨和完整。 宋元南戏剧本在结构布局和各种艺术手段运用上,都有特定的规格。南戏在宫调和套曲运用上, 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比较自由灵活,并采取了分场的形式。分场即是以人物上场、下场作为界线, 把剧本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各成一场。一般交代情节的场子则一笔带过,而需要集中刻画人物 和表现戏剧冲突的场面,就刻意求工,多施笔墨。在场次的安排上,南戏剧本开头有一段介绍作者 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叫做“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 。这一形式,一直保存在明清 传奇里南戏表演艺术具有民间歌舞小戏的表演特色,同时吸收了宋杂剧插科打诨的滑稽表演等传统 表演形式。 第八节 汤显祖的创作与影响 1、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 族江右民系,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 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 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 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 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 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 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 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 卷,《问棘邮草》2 卷。 2、汤显祖其人与时代背景。 《牡丹亭》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紫钗记》 、《南柯记》、《邯郸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3、汤显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九节 沈璟的剧作及其影响 1、沈璟,明代戏曲家、曲论家,吴江(今属江苏)人。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 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并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沈璟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戏曲界影响颇大。 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 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戏曲家,同崇尚才情的临川派汤 显祖在戏曲创作诸问题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辩难。沈璟的声律论,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 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因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沈璟的声律论也不可避免地显得过 于琐碎,宥于细微末节,容易束缚作者的才情。沈璟的"僻好本色"主张,有助于矫正骈丽靡缛之风。 惟他对“本色”的理解局限于“摹勒家常语”,失之片面;他推崇元剧语言的“当行本色”,却又只 停留在玩味只言片语上,未免取貌遗神。 2、沈璟与吴江派,以及临川派在戏曲创作等问题上的争辩。 3、 沈璟的“声律论”及“僻好本色”主张。 4、沈璟的创作;“属玉堂传奇” 。 5、沈璟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 清代戏剧 教学要点: 了解清代戏剧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理解清代戏剧新发展,掌握《长生殿》、《桃花扇》的 艺术成就,掌握昆曲、京剧形成及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325 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代戏剧剧种演变过程 1、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 逐渐变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 2、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 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 3、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陕西北京的广大地 区。地方戏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第二节 清代戏剧三种流派及代表作家 1、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 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 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 的高腔等。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陕 西北京的广大地区。地方戏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 形式派。 识记:苏州派主要作家(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 包括朱素臣,朱朝左,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2、李的代表性作品是《清忠谱》,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关 注现实政治,参与政治斗争的高昂热情,塑造了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该剧以周顺昌 为主脑,同时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遇难穿插其中,该剧在艺术上尤为称道之处是作者充分 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实际,使剧本的思想表达,人物塑造和场上的演出效果融为一体。如第二十二折 《毁祠》整场戏节奏鲜明,气势宏伟,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等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苏州派 关注现实,注重演出特点,情节生动,音律和谐的特点。 3、李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大胆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 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首先,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李做了精心的 探索。他提出要“立主脑”,即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 摆脱俗套;“密针线”,即情节紧密,前后照应;“减头绪” ,即删除繁杂的头绪,使“主脑”清晰。 其次,在剧本语言方面,他也注重将适合场上演出作为首要条件。提出要“重机趣” ,即要有情致和 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此外 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的揭示了戏剧艺 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他的理论在他的剧本创作中得到了证实,他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他的剧本充满 喜剧色彩,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的喜剧作品善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误会,逆转等艺术手法, 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所吸引,又同时被作品无所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 的享受。 识记: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首先,戏剧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 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其次,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 来进行戏曲创作;第三,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戏的蓬勃兴 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剧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 326 第三节 清代中期戏曲衰落 1、清代戏剧经过康熙时期的一度繁荣之后,至中期逐渐发生明显的分野,即花部与雅部的分庭 抗礼。一方面,修养较高的文人学者继续进行传统的杂剧与传奇的创作,涌现出数量不少的作家与 作品,但他们大写历史剧而远离现实,大写案头剧而脱离舞台,宣扬封建道德的伦理教化剧和娱宾 遣兴的风情喜剧占据着剧坛的主流,此期的剧作大多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杂剧、传奇这些历 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本身已经老化,而当时剧作家的刻意追求典雅精巧非但不能挽回传统戏曲衰微的 颓势,反而促使其形式愈益僵化,更加远离群众,这样,曾长期辉煌的雅部渐呈衰落之势,传统戏 剧的创作也已进入尾声,此期的文人戏曲创作只有蒋士铨的传奇与杨潮观的杂剧较有特色。另一方 面,自明末清初开始萌生并经过较长时期发展的地方戏曲即所谓花部日益兴盛。至乾隆时代,花部 各腔以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粗犷的风格和通俗的语言,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能与昆腔传 奇分庭抗礼,乃至逐渐占取上风。乾隆末年,四大徽班相继晋京,带来徽剧的二簧调,同时吸收昆 曲、秦腔等声腔曲调,风行一时,在同雅部的对抗中,取得了压倒优势。在这场花、雅之争的过程 中,各种声腔剧种互有交流和吸收,到道光年间,二簧调与来自湖北的西皮调再度合流,形成为一 种新型的全国性的剧种――皮簧剧,以后改称“京剧”,京剧最终取代昆曲,成为影响全国最大的剧 种。 2、简述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主要表现。 (1)戏曲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 (2)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很多戏曲作家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 创作。 (3)以剧本创作为主体的戏剧活动被搬演前代曲目的舞台演出活动所取代,戏曲表演的地位超 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 (4) 花部各地方戏的蓬勃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曲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 第四节 洪昇与《长生殿》 1、作者简介:洪升是清代一位伟大的戏曲作家、诗人。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 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 熙七年(1668)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 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 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 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 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作品介绍: 《长生殿》讲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这一帝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既颂扬了生死不渝的 人间真情,又批判了中国封建时代上层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展示“安史之乱”前后广阔而丰富的 社会生活图景,是清康熙年间剧坛。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 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 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2、作品主题: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 作数日恶” 。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 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 50 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 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 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 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 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327 作品流传及意义: “长生殿”的伟大,却在于它形象的反映出了封建王朝灭亡前夕的昏溃、腐败的影象。 《长生殿》 自问世以来,一直搬演不衰,成为戏剧界永恒的保留剧目。 第五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1、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 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 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 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世人将他 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2、作品介绍:《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 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 据,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结交复社。香君识破阮大铖的圈套,坚决退还妆奁。阮大铖诬告侯 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他逃离南京。崇祯自缢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 重新得势。他们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 染成折枝桃花,名桃花扇。 清兵南下,史可法独木难支,清兵长驱直入,南明灭亡。几经波折,侯, 李二人又得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栖霞山上张道人的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桃花扇损裂,侯, 李出家入道…… 3、作品主题:尽管孔尚任对人物的褒贬还是使用传统的道德术语,如“孝子忠臣”之类,但其 褒贬标准却扩大了“忠”的内涵,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以国家为根本。孔尚任观照南明兴亡的 基本点,这对晚明崇尚情欲的思潮是一个反拨、修正,但也不是回归到以君臣之义为首要的封建伦 理中,而是把国家放在了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这同黄宗羲在《明夷 待访录》中所发表的关于君、臣与天下万民之关系的意见,角度虽然不同,而精神是一致的。因此, 《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由张瑶星说出的“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的道理,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4、作品流传及意义:桃花扇共有 44 出,舞台上常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 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 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 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 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田沁鑫认为:“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 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后人大都追随并沿袭了这一版本。 第六节 清代地方戏赏析 1、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 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 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 150 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2、清代地方戏的作品大都出自下层佚名作者之手,主要靠梨园抄本流传或艺人口传心授,刊刻 付印的极少。保存至今并能看到早期面貌的剧本,只有乾隆年间刊行的戏曲选本《缀白裘》第 6、 第 11 两集以及《纳书楹曲谱》和少数梨园抄本。 一般说来,在地方戏兴起的初期,流行乡村集镇时,编演的主要是一些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小戏, 如《打花鼓》、《打面缸》、《张三借靴》、《张古董借妻》等。内容和形式都较简单,但生活气息和乡 土色彩浓厚,往往以喜剧或闹剧的手法,针砭时弊,嘲讽恶人坏事,并对被压迫、被损害者表示同 情,给观众以有益的启示就是歌颂犯上作乱。如描写宋代梁山义军斗争生活的《神州擂》、《庆顶 珠》;写隋末瓦岗寨英雄聚义造反的《贾家楼》 、《打登州》 ;写元末徐州城市民暴动的《串龙珠》等。 328 3、还有一些鼓吹兴兵反朝、颂扬叛逆精神的戏,如写内戚大臣黄飞虎反出朝歌、离商投周的 《反五关》 ,写薛刚反唐的《铁丘坟》等。这类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封建专制的不满情绪; 一方面也与嘉庆、道光时期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有密切的联系。。这类作品,是戏曲发展进一步接 近群众的产物,也正是文人创作中所缺少的。如《清风亭》、《赛琵琶》、《四进士》、《玉堂春》、《铁 弓缘》、《少华山》、《王宝钏》、《宇宙锋》、《梵王宫》等,则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内容,或男女 爱情,或家庭纠葛,或世态炎凉,或官场纷争,所可贵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民自己的道 德观念、是非标准、处世哲学、善恶情操,对当时人民具有自我教育的作用。 32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神话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神话研究》是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系列课目之一,是具有研究深度与广 度的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了中外文学史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华夏诸 族的原始神话兼及其他民族神话;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中国神话的发展规律及若干特色,培养学 生进行文学专题研究的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便将来能够进行更为深 入的研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神话的求生主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涉及到创世神话的演变概况、 特征;复活神话演变概况、特征;爱神神话演变概况、特征;太阳神话演变概况、特征;月亮神话 演变概况、特征及各个神话系统的初步结论等问题。 (四)教学时数: 共分六个专题,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文本分析法与讨论法。 二、本文 第一讲 导论 教学重点:神话的定义、起源、神话的求生主题、神话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神话的定义及兴起的原因;了解神话求生主题的阐释;理解神话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话的定义和起源 一 何谓神话 二 关于神话定义的诸种论说 三 神话的起源 第二节 神话的求生主题 一 神话求生主题的理论基础 二 神话求生主题的界定 三 神话求生主题的文本展现 第三节 神话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神话产生的特点 二 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形象 三 概括神话发展的一般规律 考核要求: 1、识记:神话发展的一般规律 2、领会: ①关于神话定义的诸种论说; ②神话求生主题的理论基础; ③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形象。 330 3、综合分析: ①神话的起源。 ②神话产生的特点(讨论) 第二讲 创世神话 教学重点:创世神话的渊源;创世神话中的主要形象;创世神话的特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创世神话的渊源;了解创世神话中的主要形象;理解创世神话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世神话的渊源 一 创世神话产生的背景 二 创世神话的渊源 三 创世神话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创世神话中的主要形象 一 创世神话中的各种形象 二 创世神话中各种形象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创世神话的特点 一 创世神话发展的规律 二 在具体文本中的体现 三 初步结论 考核要求: 1、识记:创世神话中的主要形象 2、领会: ①创世神话产生的背景; ②创世神话发展的规律; 3、综合分析: ①创世神话的发展演变。 ②创世神话中各种形象的成因。 第三讲 复活神话 教学重点:复活神话的渊源;复活神话中的主要形象;复活神话的特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复活神话的渊源;了解复活神话中的主要形象;理解复活神话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复活神话的渊源 一 复活神话产生的背景 二 复活神话的渊源 三 复活神话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复活神话中的主要形象 一 魂归故里神话 二 升天登仙神话 三 生命循环 第三节 复活神话的特点 一 复活神话发展的规律 二 初步结论 考核要求: 1、识记:复活神话中的各类形象 2、领会: 331 ①复活神话产生的背景 ②复活神话的渊源 3、综合分析: ①复活神话发展的规律 ②复活神话的发展演变 第四讲 爱神神话 教学重点:爱神神话的渊源;爱神神话中的主要形象;爱神神话的特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爱神神话的渊源;了解爱神神话中的主要形象;理解爱神神话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爱神神话的渊源 一 原始爱神的形象 二 爱神是否源于先妣 三 爱神神话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爱神神话中的主要形象 一 有关爱神神话的材料 二 复活神形象与爱神形象的联系 第三节 爱神神话的特点 一 爱神神话的发展规律 二 初步结论 考核要求: 1、识记:爱神神话的发展规律 2、领会: ①有关爱神神话几个形象 ②复活神形象与爱神形象的联系 3、综合分析: ①爱神神话的发展演变 ②爱神神话的发展规律 第五讲 太阳神话 教学重点:太阳神话的渊源;太阳神话中的主要形象;太阳神话的特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太阳神话的渊源;了解太阳神话中的主要形象;理解太阳神话发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太阳神话的渊源 一 太阳神话产生的背景 二 太阳神话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太阳神话中的主要形象 一 女皇、女鸟、女火神、女灶神 二 男皇、男鸟、男火神、男灶神 第三节 太阳神话的特点 一 太阳神话的发展规律 二 初步结论 考核要求: 1、识记:太阳神话的发展规律 2、领会: 332 ①太阳神话产生的背景 3、综合分析: ①太阳神话的的发展演变 第六讲 月亮神话 教学重点:月亮神话的渊源;月亮神话中的主要形象;月亮神话的特点。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月亮神话的渊源;了解月亮神话中的主要形象;理解月亮神话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月亮神话的渊源 一 月亮话产生的背景 二 月亮神话的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月亮神话中的主要形象 一 月亮神话的诸类形象 二 月神为什么没有男性化 第三节 月亮神话的特点 一 月亮神话的发展规律 二 初步结论 神话的发展规律 二 初步结论 考核要求: 1、识记:月亮神话的发展规律 2、领会: ①月亮话产生的背景 3、综合分析: ①月亮神话的的发展演变 ②月神为什么没有男性化 三、参考书目 1 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 2 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1 版 3 徐华龙,《中国神话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版 4 陈钧, 《创世神话》,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版. 5 王德保,《神话的由来》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版 6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版 7 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版 8 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版 9 袁坷《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版 10 袁坷《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版 11 袁坷, 《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充分选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效能和效果,引导、鼓励学 生学习其他高校网络课程。 333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的专业平台课。 (二)教学目的 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研读当代文学批评方法,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各种方法;像学生 展示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过程;揭示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差异和相 似之处,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文学批评方法概论、现实主义批评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实践、结构主义批 评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与实践、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与实践等内容构成。 (四)教学时数 序号 1 内容 第一讲 2 第二讲 现实主义批评与实践 6 第一节 现实主义批评方法概述 2 第二节 现实主义批评案例介绍 2 第三节 批评实践与讨论 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概述 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批评案例介绍 3 4 8 批评实践与讨论 2 第四讲 结构主义批评与实践 第一节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概述 2 第二节 结构主义批评案例介绍 2 第三节 5 6 批评实践与讨论 2 第五讲 女性主义批评与实践 第一节 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概述 2 第二节 女性主义批评案列介绍 2 第三节 7 2 第三讲 第三节 6 备 注 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概述 2 3 学时 6 批评实践与讨论 2 第六讲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与实践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方法概述 2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案例介绍 2 第三节 批评实践与讨论 2 第七讲 批评史全景概述 2 合计 36 334 6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结合文本阅读、批评实践和课堂讨论。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不同批评方法基本思 路。通过案例阅读与批评实践讨论,强化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阅读篇目和实践内容提前布 置, (六)考试目的与要求 1、 检查学生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的能力; 2、以能力考查为重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3、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60%,考试成绩占 40%。 (七)选用教材 (美)查尔斯·E·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赵勇 等/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二、本文 第一讲 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概述 教学要点: 文学批评的历史沿革、方法、功能与目的。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批评的总体分类和总体发展概述; 2、文学批评的目的、功能与意义。 3、布置阅读和批评实践任务。 考核要求: 掌握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和文学批评的目的、功能、意义。 第二讲 现实主义批评与实践 教学要点: 现实主义批评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现实主义批评方法论、文本批评实践与讨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现实主义批评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 2. 现实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术语与批评路径 3. 阅读文本,讲解具体的批评案例 335 4. 结合一部作品,分组撰写实践案例并讨论 5. 讨论并思考现实主义批评的适用性 考核要求: 理解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术语;掌握现实主义批评的基本方法。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批评与实践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方法论、文本批评实践 与讨论。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历史背景 2.马克思主义经典批评家及其主要批评观点 3.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术语和批评路径 4.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诸多流派 5.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中国化 6.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具体案例 7.结合作品,分组撰写批评实践案例并讨论 8.讨论并思考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前景 考核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批评路径;会运用 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展开批评实践。 第四讲 结构主义批评与实践 教学要点: 结构主义批评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背景;结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观点;结构主义批评 方法论;文本批评实践与讨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结构主义批评的知识背景和历史背景 2.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结构主义批评的核心概念、术语和批评路径 4.符号学、叙事学与结构 5.结构主义批评的具体案例 6.结合作品,分组撰写批评实践案例并讨论 336 考核要求: 理解结构主义核心概念与批评方法;掌握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的批评方法;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 法展开批评实践。 第五讲 女性主义批评与实践 教学要点: 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性别问题与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论;批评实践与讨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女性主义的兴起、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2.女性主义的核心术语与批评立场 3.女性主义批评方法论 4.女性主义批评批评案例分析 5.结合作品,分组撰写批评实践案例并讨论 考核要求: 理解女性主义批评要义;掌握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术语;掌握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 方法进行批评实践。 第六讲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与实践 教学要点: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文化诗学批评方法论;批评实践与讨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1.新历史主义批评兴起的背景 2.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承续与区别 3.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4.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批评案例 5.结合作品,分组撰写批评实践案例并分组讨论 6.文化诗学的中国流派 考核要求: 理解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领会文化批评的基本要义;掌握新历史主义与 文化诗学的基本批评方法和实践技巧 第七讲 批评全景概述 教学要点: 337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联与区别;文本的多重解释;批评的意识形态立场与客观性。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文学的理论、流派与批评实践 2、文本多重解释 3、总结不同批评流派之间关联与区别。 考核要求: 总体掌握不同的批评流派的关联与差异;理解文本多重解释的可能性。 三、参考书目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洛伊丝·泰森,《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 ,赵国新 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年版。 3、哈比布,《文学批评史:从柏拉图到现在》,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 4、约翰·贝克、马丁·科伊尔:《你也是文学批评家:实际批评的技巧与方法》,寂天文化事业股 份有限公司,2007 年版。 33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美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选择代表性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美学史上的经典流派,讲解美学的发展演变史,使学生掌握 美学发展史上关键性的节点;适当介绍当前美学研究动态,培养学生对当下美学现象的理解和表达 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西方美学史前史,从古希腊美学思想一直到美学学科的 正式诞生;第二部分,美学发展史,主要包括德国古典美学,19 世纪德国美学诸流派,法国美学流 派、英美美学诸流派、马克思主义美学;第三部分,美学的当代发展;20 世纪现代与后现代美学主 流派,存在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接受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 (四)教学时数 36 学时 序号 第一部分 内容 学时 西方美学史前史 10 1 第一章 古希腊美学思想 4 2 第二章 古罗马中世纪美学思想 2 3 第三章 文艺复兴美学思想 4 第二部分 西方美学发展史 16 4 第四章 鲍姆加登与德国古典美学 4 5 第五章 德法现代美学的先声 4 6 第六章 英美实证主义美学 4 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 4 第三部分 美学的当代发展 10 8 第八章 存在主义与阐释-接受美学 4 9 第九章 语言与形式主义美学 2 10 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4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339 备 注 结合讨论 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作品观摩。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美学基本的发展演变史,培养学生将 美学史与艺术实践结合欣赏的能力。 (六)选用教材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版。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古希腊美学思想史 教学要点: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美学思想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古希腊前期美学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2.柏拉图美学思想 3.亚里斯多德美学思想 4.希腊化时期的美学思想 第二章 古罗马中世纪美学思想 教学要点: 朗吉纳斯的崇高观、奥古斯丁美学思想、阿奎那美学思想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朗吉纳斯的《论崇高》 2.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3.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第三章 文艺复兴美学思想 教学要点: 哥特式美学风格、但丁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美学与文学美学。 340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哥特式美学风格 2. 但丁与人文主义美学 3.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美学与文学美学 第四章 鲍姆加登与德国古典美学 教学要点: 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建立、康德的美学思想、黑格尔美学思想、歌德美学思想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建立 2.康德的崇高论与艺术美学思想 3.黑格尔美学思想 4.歌德美学思想 第五章 德法现代美学的先声 教学要点: 叔本华、尼采的美学思想、齐美尔的美学思想、丹纳的实证主义美学、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 罗丹的艺术美学思想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叔本华与尼采的美学思想 2.齐美尔的美学思想 3.丹纳的实证主义美学 4.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 5.罗丹的艺术美学思想 341 第六章 英美实证主义美学 教学要点: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弗雷泽的社会美学思想、进化论美学、美国实证主义美学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美学思想 2.弗雷泽的的社会美学思想 3. 达尔文与进化论美学 4. 爱默生及美国实证主义美学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美学思想、俄罗斯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美学思想 2.别林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3. 杜勃罗留波夫与托尔斯泰的美学思想 第八章 存在主义与阐释-接受美学 教学要点: 存在与存在主义美学、萨特与加缪的美学思想、阐释学美学、接受美学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存在与存在的根基 2.萨特与加缪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342 3.阐释学美学: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 4. 接受美学与对话理论 第九章 语言与形式主义美学 教学要点: 维特根斯坦的美学理论、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陌生化、结构主义美学理论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及其美学思考 2.克莱夫·贝尔的艺术美学理论 3.陌生化与俄国形式主义美学 4.罗兰巴特及其结构主义美学 5.卡西尔及其符号美学 第十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教学要点: 美学的“物化”与“异化”问题、社会文化批判美学论、审美乌托邦、日常生活批判与空间 美学论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卢卡奇的物化论与历史阶级意识论 2.葛兰西的社会批判论与马尔库塞的解放论 3.布洛赫与阿多诺的审美乌托邦论 4.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空间美学论 343 三、参考书目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1 版。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 诗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 1 版。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 版。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 尼采, 《悲剧的诞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 ,三联书店,2005 年第 1 版。 海德格尔, 《林中路》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丹纳, 《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 朱立元 等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 (上中下) ,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应尽量精美、简练。针对本课程理论性、抽象性 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结合艺术作品、社会现实、自然现象进行讲解,把基础理论知识传授 和审美实践特别是艺术审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适时通过讨论、作品观摩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 流。 344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文论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的专业平台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西方文学理论经典的研读,使学生掌握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体系;了解西方文学理论 的发展与演变规律;为从不同文学理论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打下前期基础;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 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绪论与分论两部分。 绪论重点介绍三方面的内容:1、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当代阶段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与当 代西方文论发展变化的背景因素等三个问题;2、学习当代西方文论需注意的事项和基本方法;3、 需要阅读的基本书目。 分论旨在对从象征主义以来的当代西方文论的各个流派做出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讲解,以便使学 生形成对当代西方文论大致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象征主义 2 3 表现主义 2 4 俄国形式主义 2 5 英美新批评 3 6 精神分析批评 2 7 意识流 2 8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6 9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3 10 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2 11 解构主义 2 12 女性主义批评 2 13 后现代主义 2 14 新历史主义 2 15 后殖民主义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345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重点研读当代西方各文论流派的代表性论著,以讲促读, 讲解、讨论并重。阅读篇目由教师提前布置,学生以分组方式阅读。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2、 检查学生对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3、 检测学生与当代西方文论展开批判性对话的能力。 考试要求: 1、以能力考查为重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2、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二、本文 第一讲 绪 论 教学要点: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学习西方文论的意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西方文论的历史分期、当代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与两次转向; 2、学习西方文论的意义。 3、学习方法:以名篇阅读为线索,以讲解促阅读,以阅读促讨论。 考核要求: 掌握西方文论历史分期,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讲 象征主义 教学要点: 象征的内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叶芝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考核要求: 理解瓦莱里和叶芝分别对象征主义所做的界定;掌握他们二人象征主义诗论的基本要点。 346 第三讲 表现主义 教学要点: 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艺观;直觉与表现。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尼采的艺术本质论、悲剧观与审美过程论;克罗齐的艺术本质论,艺术与直觉的关系。 考核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家对艺术与直觉之间关系的观点;领会尼采关于希腊艺术“日神精神”与“酒 神精神”的相关思想。 第四讲 俄国形式主义 教学要点: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来源;批评的科学化;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理论;雅各布森的诗学观。 考核要求: 理解形式主义批评对当代西方文论所具有的意义;了解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要点; 熟悉形式主义批评的“陌生化”理论和“隐喻”说。 第五讲 英美新批评 教学要点: 瑞恰兹关于“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划分和他的语境理论;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维 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布鲁克斯的“细 读法” ;燕卜荪的复义理论;维姆萨特和韦勒克的“新批评”理论。 考核要求: 理解新批评的理论要旨;掌握新批评所创造的一些理论术语的意涵;领会新批评对当代西方文 论发展史做出的贡献。 347 第六讲 精神分析批评 教学要点: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与“力比多”理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弗洛伊德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精神分析批评的三 种类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考核要求: 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重要术语的意涵;领会精神分析学与文学批评之间的联系;学会迁移 运用,尝试将精神分析学用之于文学文本的分析与解读。 第七讲 意识流 教学要点: 意识流的心理学涵义;意识流与文学。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乔伊斯的美学观;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创作思想。 考核要求: 能用相关的文学作品阐释意识流的基本特征。 第八讲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教学要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旨趣;伊格尔顿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的论述;艺术生产论;法兰 克福学派的总体倾向。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与发展概观;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葛兰西的“民族—人民 的文学”论;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布莱希特以理性为 本的戏剧理论;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阿多诺的否定性文论;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的文论;哈 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考核要求: 识记部分西方马克思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本质特点形成自 348 己的认识。 第九讲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教学要点: 三组关系:言语与语言、历时与共时、能指与所指;什么是结构主义所谓的“结构”?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巴尔特由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 的文论;托多罗夫的叙事理论;文学符号学概况;文学叙事学简述;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狂欢化诗 学。 考核要求: 识记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领会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掌握结构主义文论研 究文学作品时的一般方法。 第十讲 解释学与接受理论 教学要点: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期待视域与文学接受。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文论;姚斯的接受美学;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考核要求: 领会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的观点;识记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 结构”和“文本的隐在读者” ;理解姚斯的“期待视域与审美愉快” 。 第十一讲 解构主义 教学要点: 文字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理论;文学解构主义;福柯的 后结构主义文论。 考核要求: 掌握德里达常用的解构术语“异延”、“播撒”、“补充”和“踪迹”的意涵;领会德·曼的修辞 349 学阅读理论;理解福科的话语理论和权力理论。 第十二讲 女性主义批评 教学要点: 西蒙·德·波娃的女性形成说;米勒特论“性政治” ;克莉丝蒂娃女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西 苏以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女权主义批评的现实背景和思想来源;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其他女权 主义批评。 考核要求: 识记女性主义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理解西蒙·德·波娃的女性形成说;能将米勒特的“性 政治”用于文学批评中。 第十三讲 后现代主义 教学要点: 后工业社会理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状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贝尔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的揭示;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利奥塔德对后现代 知识状况的研究;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研究。 考核要求: 识记后现代主义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理解贝尔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理解哈贝 马斯关于“后现代性”与“新理性”的论述;结合实际,体会利奥塔德关于后现代知识状况的论断; 领会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十四讲 新历史主义 教学要点: 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怀特论元历史的历史话语与文 学话语。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350 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海登·怀特的元历史;新历史主义的理论特征 和走向。 考核要求: 识记格林布拉特和海登·怀特的主要论著;理解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基本特征;领会格林布拉特 关于“自我”和“自我造型”的概念。理解怀特的元历史观。 第十五讲 后殖民主义 教学要点: 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赛义德论“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发展概况;赛义德对东方主义的透视;斯皮瓦克对殖民地权力话语的 批判;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考核要求: 识记赛义德的主要论著《东方主义》、 《世界、文本、批评家》 、 《文化与帝国主义》 ;理解赛义德 的后殖民主义文本理论;思考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三、参考书目 1、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4、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5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论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具有民 族传统特色。它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的文 学观念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本课程主要通过讲授中国古代 文论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概念范畴、重要观点,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和艺 术精神,亦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研究,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繁荣新的文学创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范畴,认识古代文论的基本特色、批评 方法以及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线索,进而把握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先秦至近代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线索及其相关的概念、范畴以及不同的文学 批评方法和审美标准、审美趣味。 (四)教学时数 周二学时,共三十六学时。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6 3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6 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8 5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 3 6 第五章 宋金元文学批评 3 7 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3 8 第七章 清代文学批评 3 9 第八章 近代文学批评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二者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也适当组织一、二次讨论, 拟定相关题目,布置小型学术论文写作,强化理解。 二、本文 绪论 教学要点: 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产生、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中文学的本源、文学创作的构思、 文学的创作方法、塑造文学形象的美学原则、文学的风格美、主要的美学观念等关键问题。 352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文论的产生 二、古代文论的发展 三、古代文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考核要求: 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精神、概念和范畴,了解古代文论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 第一章 先秦文学批评 教学要点: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批评发展历史的萌芽,虽不成熟,却蕴蓄着无限 的勃勃生机。本章重点讲解先秦的文学批评特点,主要掌握儒家和道家的文学思想。 教学时数: 共六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先秦文论概述 一、何谓“先秦” 二、先秦文论的主要特点 三、先秦文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尚书》的文艺思想 一、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二、 “诗言志”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 第三节 《论语》的文艺思想 一、“思无邪”说 二、“兴观群怨”说 三、“不学《诗》 ,无以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 四、“辞达”说与“文质彬彬”说 五、论雅乐与郑声 六、“尽善尽美”说 第四节 《孟子》的文艺思想 一、 “知人论世”说 二、 “以意逆志”说 三、 “知言养气”说 四、 “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第五节 《庄子》的文艺思想 一、 “心斋”、“坐忘” 、“虚境”、 “物化”说 二、崇尚自然素朴,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 三、 “言不尽意” 和“得意忘言”论。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先秦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理解先秦文学理论几个流派的主要思想,探讨它 们对文学和艺术的作用。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教学要点: 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对先秦所提出的一些文学理论及其概念、范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儒 353 家文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汉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专题研究之中:1、对《诗经》的研究, 2、关于屈原赋的争论,3、关于汉赋的论述,4、关于《史记》的评论。本章主要讲授两汉文论的主 要特点和重要观点。 教学时数: 共六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两汉文学批评概述 一、两汉文论的背景 二、两汉文论的特点 第二节 司马迁的文艺思想 一、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激情和“直谏”精神。 二、 “发愤著书”说。 三、实录原则。 第三节 《毛诗大序》中的文艺思想 一、 “发乎情,止乎礼仪”和“主文而谲谏”的创作原则 二、 “讽谏”说 三、 “六义”说 四、 “情志统一”说 五、 “变风”、“变雅”说 第四节 王充的文学思想 一、 “疾虚妄”的精神 二、 “文为世用”说 三、 “言文合一”说 四、文学发展史观 第五节:汉代对屈原及屈赋的评价 一、刘安对屈原的批评,二、司马迁的意见,三、扬雄的意见,四、班固的见解,五、王逸“依 经以立义”的批评思想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汉代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汉代主要文论观点。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教学要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在前人理论和文学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在当时各种文学思想的论 争中,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就。本时期不仅出现了不少单篇论文,而且出现了专门著作,广泛地涉 及到多种文体、作家作品等多方面文论问题,同时对文学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对文学本身的认识 也日益深入,比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本章主要讲授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的主 要特点、名篇与著作,并梳理其中的重要文论观点。 教学时数: 共八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论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 二、魏晋南北朝文论特点 第二节 曹丕《典论·论文》 一、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关于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 354 三、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 第三节 陆机《文赋》 一、 《文赋》写作缘由 二、论创作前的准备 三、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 四、文体与风格 五、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弊病 六、灵感在创作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及其作用 第四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 一、刘勰的生平及思想 二、 《文心雕龙》的宗旨与结构 三、创作构思——关于《神思》及《养气》 《物色》 四、文学发展史观——《时序》 第五节 钟嵘《诗品》 一、诗歌的本质及其产生根源 二、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三、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 四、诗歌批评方法及批评实践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魏晋南北朝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掌握魏晋南北朝主要文论著作及其观点。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 教学要点: 唐代文论重在论诗,律诗成为主要文学批评对象。与弘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唐人论诗大 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重兴象神韵。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后者缘于佛老 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和风格之含蓄。同时唐代文学批评 与佛教,道教思想也有紧密联系。本章主要讲授隋唐五代文论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共三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唐五代文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论的主要代表 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二、殷璠《河岳英灵集序》、 《河岳英灵集论》等 三、王昌龄《诗格》、 《诗中密旨》等 四、李白《古风》 (其一、其三十五)等 五、杜甫《戏为六绝句》等 六、皎然《诗式》 、《诗议》等 七、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 、 《调张籍》等 八、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 九、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杨评事文集后序》 、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等 十、白居易《与元九书》 、《读张籍古乐府》 、《寄唐生》 、 《新乐府序》等 十一、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与王驾评诗书》、《二十四诗品》( 疑为伪书) 等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隋唐五代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隋唐五代主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355 第五章 宋金元文论选读 教学要点: 宋金元时期的文论在数量上超越前代,而且在涉及领域上也超越前代。这一阶段文论的重心还 是在传统诗文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上,可以说较前代论述得更加深入精微,具有鲜明的以禅论诗的 倾向。诗话也崛起于宋代,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除诗歌领域外,还出现了有关词论的著 作,而且有了小说和戏曲理论的萌芽。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 ,而以“理”为 尚。同时各有宗主,诗宗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本章主要讲授宋金元文论的主要特点、代表 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共三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宋金元文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宋金元文论的主要代表 一、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梅圣俞诗集序》、 《六一诗话》等 二、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书黄子思诗集后》 、《送参寥师》、 《文说》等 三、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等 四、李清照《论词》 五、吕本中《夏均父集序》、 《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等 六、张戒《岁寒堂诗话》 七、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颐庵诗稿序》等 八、朱熹《答杨宋卿》、《语类》 、 《答巩仲至》 、 《答何叔京》等 九、严羽《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等 十、王若虚《滹南诗话》 十一、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十二、张炎《词源》 十三、钟嗣成《录鬼簿》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宋金元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宋金元主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第六章 明代文论选读 教学要点: 明代文学批评以复古为尚,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理论长久地影响了明代的文学理论和 文学创作,同时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争推向了极至。主情是明代文学批评的又一重要 特征。而且小说戏剧理论在明代蓬勃发展起来。本章主要讲授明代文论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其 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共三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文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明代文论的主要代表 一、李梦阳 二、谢榛 三、王世贞 四、李贽 五、袁宏道 六、钟惺 356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明代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明代主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第七章 清代文论选读 教学要点: 清代文学批评“返经归本”,以复古为尚,具有集大成性和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唐宋之争在这 一阶段走向历史终结,同时清代文学批评队伍也不断学者化。本章主要讲授清代文论的主要特点、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共三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清代文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清代文论的主要代表 一、金圣叹小说论著 二、李渔《闲情偶寄》 三、王夫之诗论 四、叶燮诗文论 五、王士禛诗论 六、沈德潜诗论 七、袁枚诗论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清代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清代主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第八章 近代文论选读 教学要点: 近代文学批评走向革新和转型,从闭合性的体系逐渐转变到开放性的体系。本章主要讲授近代 文论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教学时数: 共二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文论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近代文论的主要代表 一、刘熙载《艺概》 二、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三、王国维《人间词话》 考核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近代文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了解近代主要文论家及其观点。 三、参考书目 1、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版。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版。 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华书局,1961 版。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版。 5、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版。 6、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版。 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版。 357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版。 10、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由于本课程引证的材料颇多,而且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些文论著作图录,因此,最好采用多媒体 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5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文心雕龙》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文心雕龙》导读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古代经典导读系列课程之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经典名著《文心雕龙》 ,使学生在对著者生平 思想及全书写作宗旨、文化背景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掌握《文心雕龙》的性质、内容和批评方 法,熟悉通读《文心雕龙》的代表性篇目,透彻地理解其思想和理论,并进而以点带面,掌握刘勰 的文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今后的 古代经典阅读和文学批评史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绪论、包括总论导读、文体论导读、创作论导读、批评鉴赏论导读与龙学研究概况及 《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等部分组成。 内容侧重对《文心雕龙》文本进行文本文体论导读解读和阐 释,在读通读透原文的基础上,重点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学理论与思想。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分 8 个专题,共 36 学时。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讲 绪论刘勰和《文心雕龙》 4 2 第二讲 总论导读 6 3 第三讲 文体论导读 8 4 第四讲 创作论导读 12 5 第五讲 批评鉴赏论导读 4 6 第六讲 龙学研究概况及《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主要教学方法为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自学、作品背诵相结合。本课拟按《文心雕龙》的内容 体例,总结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精选代表性篇目,讲解文意,阐释思想,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 359 心雕龙》的基本内容和理论。课程讲授中以《文心雕龙》文本为中心,同时适当拓展,既联系文学 史,又联系文论史、思想史,从而提高学生深入研读古代文化经典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古代传统文 化的学习兴趣。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 考查学生对《文心雕龙》内容、体例、文论文化思想的掌握情况; ⒉ 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心雕龙》的能力,使学生在认真研读作品的过程中真正体味古代 文章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养。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 二、本文 第一讲 刘勰和《文心雕龙》 教学要点: 《文心雕龙》的作者介绍;成书的原因;《文心雕龙》的写作宗旨、内容及体例。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刘勰介绍及《文心雕龙》成书原因(1 学时)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写作宗旨、内容及体例(3 学时) 选讲篇目:《序志》 考核要求: 1.了解《文心雕龙》的作者的基本情况及成书原因、时代背景等。 2. 熟读《序志》,掌握本书写作的宗旨和全书体系、基本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讲 总论导读 360 教学要点: 刘勰之“道”与文学本原论;刘勰的宗经文学观;刘勰对楚辞的评价以及执正驭奇的文章写作 思想。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刘勰的文学本原论(2 学时) 第二节:刘勰的宗经文学观(2 学时) 第三节:刘勰的执正驭奇观(2 学时) 选讲篇目:《原道》、 《辨骚》 自读篇目:《征圣》、 《宗经》 考核要求: 1.熟读《原道》,了解刘勰的文学本原论及“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章观。 2.了解刘勰对楚辞的评价,理解其提出文章写作执正驭奇说的重要意义。 第三讲 文体论导读 教学要点: 汉魏六朝的文体分类;文笔说与刘勰的文体分类;刘勰对于历代诗的看法;刘勰对赋及历代赋 体的看法;文体论各篇所贯穿的文学史观。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笔说与刘勰的文体分类(1 学时) 第二节:刘勰的诗学观(3 学时) 第三节:刘勰的赋学观(3 学时) 第四节:刘勰文体论中的文学史观(1 学时) 选讲篇目:《明诗》、 《诠赋》 自读篇目:《乐府》、 《史传》、《诸子》 、 《论说》、 《杂文》、 《谐讔》 361 考核要求: 1.了解汉魏六朝的文体分类,掌握文笔说及刘勰对文体的分类方法。 2.熟读《明诗》,掌握本文要义,理解刘勰对诗的看法及理论。 3.熟读《诠赋》,掌握本文要义,理解刘勰对赋的看法及理论。 4.总结掌握刘勰在文体论的各篇中所体现的文学史观念。 第四讲 创作论导读 教学要点: 《文心雕龙》创作论概述;创作活动中的构思与想象;刘勰的文章风格论;刘勰的修辞观以及 关于对偶的看法。 教学时数: 1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体情况(1 学时) 第二节:刘勰论创作活动中的构思与想象(3 学时) 第三节:刘勰的文章风格论(4 学时) 第四节:刘勰的修辞论及关于对偶的看法(4 学时) 选讲篇目:《神思》、 《体性》、《风骨》 、 《丽辞》 自读篇目:《情采》、 《镕裁》、《附会》 、 、《夸饰》 、 《章句》 、 《物色》 考核要求: 1.熟读创作论部分的代表性篇目,理解各篇要义,掌握创作论的基本情况。 2.熟读《神思》,掌握刘勰对作家构思活动的阐述和基本观点。 3.熟读《体性》、《风骨》等篇,融会贯通,了解刘勰对于文章风格及各因素关系的看法。 4.熟读《丽辞》等篇,掌握刘勰的文章休辞观,尤其要深入理解关于对偶的思想。 第五讲 批评鉴赏论导读 教学要点: 刘勰论批评的条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批评鉴赏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时数: 362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刘勰论批评鉴赏的条件及存在的问题(2 学时) 第二节:刘勰论批评鉴赏的态度与方法(2 学时) 选讲篇目:《知音》 自读篇目:《才略》、 《程器》 考核要求: 1.了解文章批评鉴赏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刘勰提出的批评鉴赏的条件。 2.熟读《知音诗》 ,掌握本文要义,了解刘勰所提出的正确批评鉴赏的态度与方法。 3.结合刘勰关于批评鉴赏的观点和理论,深入思考当代文学批评及其相关问题。 第六讲 龙学研究概况及《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教学要点: 二十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研究概况;《文心雕龙》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二十世纪以来的《文献雕龙》研究概况(1 学时)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现代转化及意义(1 学时) 考核要求: 1.了解《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发展及二十世纪以来龙学的主要学案。 2.深入思考《文心雕龙》的现代转化和价值问题,充分理解学习《文心雕龙》的意义和根本目 的。 三、参考书目 1.李建中 吴中胜:《文心雕龙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2.杨明:《文心雕龙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3.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 5.童庆炳:《文心雕龙三十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363 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 7.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8.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9.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涉及知识面宽,难度大,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 源充实课堂讲授内容,拓展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力求精美、简练,有利于 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364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电影理论与批评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介绍电影艺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培养学生掌握分析电影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电影的整体形式 和结构,了解电影艺术核心的组织方法;结合经典的电影艺术作品,介绍当前电影艺术的最新研究 动态,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电影是什么,包括电影的艺术性、电影的商业性、电影 叙事和电影语言;第二部分,电影元素,包括电影画面、场景调度、电影剪辑、电影声音;第三部 分,电影美学,包括电影的空间、电影的时间、电影类型、电影流派。 (四)教学时数 36 学时 序号 内容 第一部分 学时 电影是什么 10 1 第一章 电影制片 2 2 第二章 电影技术与艺术 2 电影观摩 2 3 第三章 电影的叙事系统 2 4 第四章 电影的组织元素 2 第二部分 18 电影的构成元素 5 第五章 电影的画面 4 6 第六章 电影的场景调度 4 7 第七章 电影的剪辑 4 电影观摩 2 365 备 注 8 第八章 电影的音效与音乐 第三部分 4 电影美学 10 9 第九章 电影中的空间 2 10 第十章 电影中的时间 2 电影观摩 2 11 第十一章 电影的类型 2 12 第十二章 电影的流派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作品观摩。讲授结合观摩掌握观影的基本技巧,提升学生的电影艺术 欣赏能力。 (六)选用教材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 8 版),曾伟祯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电影制片 教学要点: 电影的拍片流程和制作模式、电影的发行和反映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的拍摄:编剧与集资;准备与拍摄 2.电影的制作:片厂与制作人;发行与放映 第二章 电影艺术 教学要点: 摄影技术、场景与道具;电影中的思想与意识形态 教学时数: 366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的技术:摄影机及其运动、场地与布景道具、CG 2.电影的艺术性:视觉哲学、思想与意识形态 第三章 电影的叙事系统 教学要点: 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叙事模式、电影的叙述内容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叙事结构:情节与故事、叙述与流程 2. 电影叙事模式:古典模式、现实主义叙事、形式主义叙事、非剧情叙事 3. 电影叙述内容: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内容 第四章 电影的组织元素 教学要点: 电影的光与影、色彩、演员与表演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的灯光照明、光与影 2.电影色彩的技术、心理与美学问题 3.演员的外形定位与表演技术流派 第五章 电影的画面 教学要点: 电影画面的构图;电影画面的画内形状;电影画面的画内取景 教学时数: 4 学时 367 教学内容: 1.电影画面的构图:引导、不平衡、平衡、方向与大小比例 2.电影画面的形状:圆形、线形、三角形、矩形和其它形状 3.电影画面的取景:角度、水平、高度和距离 第六章 电影的场景调度 教学要点: 场景调度的界定;场景调度的元素;场景调度的空间与时间;场景调度的功能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什么是场面调度? 2.场面调度的元素以及元素间的关系 3.场景调度中的区域空间以及时间之间的衔接关系 4.场景调度的叙事功能与意义表达 第七章 电影的剪辑 教学要点: 剪辑的界定;剪辑的方法;剪辑的特性;剪辑的节奏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1.什么是剪辑? 2.剪辑的方法: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剪辑、组合与交叉剪辑 3.剪辑的特性与节奏:镜头之间的关系与镜头之间的节奏 第八章 电影的音效与音乐 教学要点: 电影声音的基本要素;电影声音的特性;电影声音的功能;音效与音乐 教学时数: 368 4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声音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关系 2.电影声音的特性 3.电影声音的功能与意义 4.电影声音的音效与音乐 第九章 电影中的空间 教学要点: 电影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想象;电影空间的特性;电影中的空间景观与空间思维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中的空间结构:二维与三维的转换 2.电影空间的特性 3.电影中的空间景观与空间思维 第十章 电影中的时间 教学要点: 电影时间的特性;电影时间的运用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时间的连续性与跳跃性 2.电影时间的运用方法:慢动作、快动作、闪回与交叉 3.电影的时间思维 第十一章 电影的类型 教学要点: 电影类型的界定,电影类型的分类 369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电影类型的界定与类型史 2.电影的类型:剧情片、犯罪片、科幻片、西部片、惊悚片、歌舞片 第十二章 电影的流派 教学要点: 流派与类型;流派的种类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1.流派、形式与思想意识 2.电影流派的种类: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法国新浪潮、 实验电影 三、参考书目 ⒈马尔丹, 《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年第 1 版。 ⒉詹妮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⒊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 (插图第 11 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年版。 ⒋安德烈·巴赞, 《电影是什么》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年版。 ⒌基多·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力求结合电影作品讲解。适时通过讨论、作品观 摩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掌握电影欣赏的基本技巧。 370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以讲授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发展的历史为主要内容,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发展历史的丰富知识,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演变趋势。 使学生了解这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为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现代化所发挥的巨大作 用,受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熏陶,树立起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兼容并包的胸怀, 养成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内容 讲授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的发展历史和创作成就。要求在对重要的作家作品精读的基础上,掌 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特征,掌握与之相关的创作流派和文学现象,培养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 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创 新精神。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现代戏剧的开始 4 3 第三章 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成熟 6 4 第四章 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 4 5 第五章 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戏剧 4 6 第六章 新时期的戏剧 4 7 第七章 中国现当代电影文学(一) 4 8 第八章 中国现当代电影文学(二) 4 371 9 复习考试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1.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指定必读和选读的材料,注重对重要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提高 学生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提出思考题,或组织讨论,或布置专题书面作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 业每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作业形式建议以小论文为主,或分析具体作家的理论,或论述某种具体 文学观念,着重培养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检查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史知识的掌握。 2.检查学生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有关文学史现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要求: 4.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为 2 课时。试题的编制原则,应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 能力为主,在 100 分的试题内,一般常识性试题所占比重以不超出 30 分为宜,综合分析类试题应占 到 40 分左右。 (七) 选用教材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 年。 董健、胡星亮:《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 年。 二、本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性质、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现代戏剧研究概览 考核要求: 372 掌握中国现当代戏剧电影的课程性质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现代戏剧的开始 教学要点:丁西林、田汉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丁西林及其《压迫》 2、田汉及其《丽人行》 考核要求: 丁西林戏剧的艺术风格。 田汉戏剧的艺术成就与艺术风格。 第三章 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成熟 教学要点: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现代戏剧的代表人物曹禺及其《雷雨》 2、夏衍及其《在上海屋檐下》 考核要求: 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田汉戏剧的艺术成就与艺术风格。 第四章 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 教学要点:郭沫若历史剧的特点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郭沫若及其《屈原》 2、延安解放区的戏剧创作及新歌剧《白毛女》 考核要求: 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成就。 373 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意义。 第五章 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戏剧 教学要点:《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老舍及其《茶馆》 2、文革时期的“样板戏” 考核要求: 《茶馆》的艺术成就。 “样板戏”历史评价问题。 第六章 新时期的戏剧 教学要点:高行健的探索戏剧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绝对信号》 《车站》 2 、世纪之交的《切·格瓦拉》 考核要求: 探索戏剧的艺术创新。 《切·格瓦拉》的文化意蕴。 第七章 中国现当代电影文学(一) 教学要点:第二、三代电影导演的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第二代电影人费穆的《小城之春》和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2、第三代电影人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和沙蒙、林杉的《上甘岭》 考核要求: 第二代导演的民族化追求。 374 第三代导演的革命化倾向。 第八章 中国现当代电影文学(二) 教学要点:第四、五代导演的艺术创新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1、第四代电影人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和滕文骥的《黄河谣》 2、第五代电影人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张艺谋的《红高粱》 考核要求: 第四、五代导演的艺术创新。 三、参考书目 1. 葛一虹:《中国话剧通史》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年。 2. 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出版社 2003 年。 3. 傅谨:《新中国戏剧史》,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年 4. 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年。 5. 王列耀:《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 6. 张健:《中国现代喜剧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7. 葛飞:《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 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8.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2)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年 9. 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上、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 10.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1949-1999)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 年。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学科内容有不少与影视艺术相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尽量使用投影、录像、电 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37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诗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新诗研究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是主要对我国现当代重要诗 歌潮流及诗人诗作进行介绍和研究的一门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 研究水平。同时,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成就,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概貌,并 培养学生分析具体诗歌文本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即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其中中国现代诗歌主 要是 1917 年“五四”文学革命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三十多年的诗歌研究,选择各历史 时期的优秀诗歌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为课程内容。而中国当代诗歌部分则是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至今 60 余年文学发展历史中,选择优秀的诗歌或具有代表意义的诗歌为课程内容。具体课程 内容又可细化为诗歌潮流和诗歌文本两个部分,由于具体的上课时数关系,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对 诗歌潮流和重点诗歌文本有选择地进行详细讲解,而把一部分诗歌文本研究作为学生自学内容,教 师在课堂前后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抽查。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总的教学时数为 36 个学时,平均为每周 2 个学时。其中现代诗歌部分占 大约二分之一的课时,当代诗歌部分占大约二分之一的课时,考试占用 2 个学时。 376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绪论 2 2 第一章 胡适与早期白话新诗 2 3 第二章 新月诗派 4 4 第三章 诗歌的现代追求轨迹 4 5 第四章 冯至与中国新诗派 4 6 第五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2 7 第六章 十七年诗歌 2 8 第七章 “文革”时期诗歌 4 9 第八章 归来者的诗歌 2 10 第九章 朦胧诗 4 11 第十章 第三代诗歌 4 17 考试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讨论以及实践等。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根据教学的重点、 难点,每一章后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完成书面作业。也可组织学生 讨论、答辩,并作结论。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本大纲附有参考书目,教 师应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诗歌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⒉检测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中国新诗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洪子诚,刘登翰著,《中国当代新诗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第 1 版。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新诗研究》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377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研究内容:中国新诗的形成、发展与当下情况。学习方法: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宏观掌握与文本分析相结合。 考核要求: 《中国新诗研究》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第一章 胡适与早期白话新诗 教学要点: 胡适对于中国新诗的开创性意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胡适:中国新诗的开端(0.5 学时) ; 二、胡适的《尝试集》及其诗歌风格(1 学时) ; 三、中国早期白话新诗的成就与局限(0.5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胡适诗歌的基本特征。 2.了解胡适对于中国白话新诗的开创性意义。 第二章 新月诗派 教学要点: 新月诗派的形成、发展;新格律诗的概念与特点;新月诗派重要诗人诗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新月诗派的形成与发展(0.5 学时) ; 二、新格律诗概念的提出与“三美”的主张(0.5 学时) ; 三、新月诗派重要诗人诗作(3 学时): (一)徐志摩(1 学时) (二)闻一多(1 学时) (三)朱湘等诗人(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新月诗派的主要特征。 2.熟练掌握新格律诗的概念与“三美”的诗学主张。 3.能结合理论分析新月诗派具体作家作品。 378 第三章 诗歌的现代追求轨迹 教学要点: 讲授从早期象征诗派到现代诗派的中国新诗的现代追求轨迹。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李金发与早期象征诗派(2 学时): (一)李金发(1 学时) (二)早期象征诗派(1 学时) 二、现代诗派与戴望舒(2 学时): (一)现代诗派(1 学时) (二)戴望舒(1 学时) 考核要求: 1.李金发诗歌的成就与局限。 2.现代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 3.现代诗派与现代诗歌的异同。 4.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征。 5.结合具体诗人诗作学习掌握中国新诗的现代追求轨迹。 第四章 冯至与中国新诗派 教学要点: 冯至诗歌的艺术成就;中国新诗派的诗歌风格。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冯至 (2 学时): (一)冯至的抒情诗(0.5 学时) (二)冯至的叙事诗(0.5 学时) (三)冯至的十四行(1 学时) 二、中国新诗派(2 学时): (一)中国新诗派的形成与发展(0.5 学时) (二)中国新诗派的总体特征(0.5 学时) (三)穆旦(1 学时) 379 考核要求: 1.理解冯至诗歌的现代性意义。 2.结合具体诗作,分析冯至十四行的艺术风格及意义。 3.中国新诗派的总体特征。 4.穆旦诗歌的风格及意义。 第五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教学重点: 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七月诗派的理论资源和诗歌实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艾青(1 学时) ; 二、七月诗派(1 学时)。 考核要求: 1.艾青重要诗作的特征。 2.七月诗派的诗歌实践。 第六章 十七年诗歌 教学要点: 讲授十七年诗歌的主要形式政治抒情诗;十七年已经出现的潜在诗歌写作的开端。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政治抒情诗 (1 学时); 二、潜在写作的诗歌(1 学时) 。 考核要求: 1.能结合具体诗人诗作说明政治抒情诗的特征与局限。 2.能熟记十七年潜在写作的诗人至少两位并说明其诗歌与当时公开发表的诗歌的区别。 第七章 “文革”时期诗歌 教学要点: “文革”时期诗坛的分裂;食指诗歌的意义。 教学时数: 4 学时 380 教学内容: 一、 “文革”时期诗坛的分裂(2 学时): (一)诗坛的分裂(1 学时) (二)白洋淀诗歌群体(1 学时) 二、食指(2 学时): (一)食指其人其诗(1.5 学时) (二)食指的意义(0.5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潜在写作的概念。 2.能结合具体诗作论述食指诗歌的创作风格与意义。 第八章 归来者的诗歌 教学要点: 讲授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诗歌潮流归来者的诗歌,使学生了解这一诗歌潮流的特点及意义。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归来者的诗(1 学时) ; 二、昌耀(1 学时) 。 考核要求: 1.掌握归来者的诗歌的意义。 2.深刻理解昌耀诗歌的精神特质。 第九章 朦胧诗 教学要点: 朦胧诗的出现、论争及诗歌特征;朦胧诗重要诗人诗歌的风格及价值。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朦胧诗的出现与论争(1 学时); 二、朦胧诗的总体特征(1 学时); 三、朦胧诗重要诗人(2 学时): (一)北岛 (1 学时) 381 (二)舒婷 (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朦胧诗的概念。 2.能结合具体诗作论述朦胧诗的特征及意义。 3、结合具体诗作说明北岛诗歌的特征。 4. 举例说明舒婷诗歌的精神特质。 第十章 第三代诗歌 教学要点: 第三代诗歌的出现、名称的来源;第三代诗歌的重要社团;第三代诗歌的重要诗人诗作。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第三代诗歌的出现及重要社团 (1 学时); 二、第三代诗歌重要诗人(3 学时): (一)海子 (2 学时) (二)韩东 (1 学时) (三)于坚 (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第三代诗歌的总体情况。 2.掌握第三代诗歌重要社团的名称及其诗学主张、诗歌风格。 3. 结合具体文本论述海子诗歌的特征。 4. 能结合具体诗作说明口语诗的风格。 三、参考书目: 1.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2 版。 2.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3.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 2011 年第 1 版。 4.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第 1 版。 5.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第 1 版。 6.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7.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8.胡适,《尝试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第 1 版。 382 9.郭沫若,《女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第 1 版。 10.徐志摩《徐志摩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第 1 版。 11.闻一多,《闻一多诗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12.李金发,《李金发诗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13.周良沛编,《七月诗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1 版。 14.艾青, 《艾青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第 1 版。 15.穆旦, 《穆旦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16.食指, 《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17.昌耀, 《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 18.北岛等,《五人诗选》,作家出版社 1986 年第 1 版。 19.海子, 《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1 版。 20.于坚, 《于坚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针对中国新诗研究这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对一 些具体诗人诗作进行介绍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就应使用 PowerPoint 等形式用幻灯片来组 织教学,但切忌满片文字。同时,为了让学生对于某些诗歌的意境等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可以选用 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让学生观看图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讲解。此外,在教学中可 使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学 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教学要注意生动灵活,不应只是宣读幻灯片中的文字内容。 383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以讲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历史为主要内容,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历史的丰富知识,认识它的发展过程,演变趋势。 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学批评为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思想现代化所发挥的巨 大作用,受到本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熏陶,树立起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文学遗产兼容并包的胸 怀,养成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内容 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批评家的理论和批评活动。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 论观念及文艺论争。注重对基本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 力,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现代批评的开拓者:王国维 4 3 第三章 五四文学批评的代表:周作人 4 4 第四章 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 4 5 第五章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4 6 第六章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4 7 第七章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4 8 第八章 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 4 9 第九章 其他几位批评家 4 384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1.教师主要讲授中国 20 世纪初至 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文学理论观念和文学论争,着重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教师应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指定必读和选读的材料,注重对基本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 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力。提出思考题,或组织讨论,或布置专题书面作业,培 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业每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作业形式建议以小论文为主,或 分析具体作家的理论,或论述某种具体文学观念,着重培养锻炼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1.检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理论知识的掌握 2.检查学生重要的理论和有关文学史现象综合分析的能力。 考试要求: 4.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时间为 2 课时。试题的编制原则,应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 能力为主,在 100 分的试题内,一般常识性试题所占比重以不超出 30 分为宜,综合分析类试题应占 到 40 分左右。 (七) 选用教材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北京大学 1993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2、课程学习的方法与要求 考核要求: 385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课程性质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现代批评的开拓者:王国维 教学要点: 境界说及相关的批评概念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内容: 1、现代批评的开篇:《〈红楼梦〉评论》 2、王国维的审美批评理论 3、境界说及相关的批评概念 考核要求: 王国维审美批评理论的内涵 境界说及相关的批评概念 第三章 五四文学批评的代表:周作人 教学要点: 人的文学观念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内容: 从“人的文学”到“自己的园地” 宽容原则 3、散文理论与散文批评范畴 考核要求: 人的文学观念及其意义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第四章 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 教学要点: 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教学时数:4 课时 386 教学内容: 文学与人生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作家论及其文体 考核要求: 为人生的文学观念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第五章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批评 教学要点: 人性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1、人性论及其论争 2、古典主义倾向 3、对五四文学的批评与反思 考核要求: 1. 人性论的含义及其局限 2. 五四文学批评与反思的评价 第六章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教学要点: 印象主义批评理论及方法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内容: 印象主义批评理论 注重审美体验的批评方法 随笔体批评文体 考核要求: 387 印象主义批评理论 审美体验的批评方法 第七章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教学要点: 周扬的批评理论范畴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内容: 周扬的批评理论范畴 “一点两线”的批评范式 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 考核要求: 1. 周扬的批评理论范畴 2. 周扬的批评范式及其评价 第八章 胡风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 教学要点: 主观战斗精神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内容: 主观战斗精神 胡风理论体系 胡风理论的历史命运和得失 考核要求: 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意义 胡风的理论体系 第九章 其他几位批评家 教学要点: 朱光潜、沈从文、李长之的批评理论 388 教学时数:4 课时 教学内容: 朱光潜的批评理论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李长之的传记批评 考核要求: 朱光潜、沈从文、李长之的批评理论 三、参考书目 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许道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93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 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1917-1937)》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文学运动史料选》 (共五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的理论性强,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 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注意把知识传授和理论思维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美、 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38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是在完成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 文学史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升作品解读能力、增强审美意蕴而开设的。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发展中的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体会文学经 典的多面价值和意义,学会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文学经典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主要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1 绪论 选文标准和分析方法 2 第一讲 3 一、现代小说的开拓者 4 二、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在酒楼上》 《孤独者》 5 三、历史的荒谬性:《铸剑》 6 第二讲 7 一、别样的乡土 8 二、传统还是现代:《桥》 9 第三讲 10 一、茅盾过时了? 11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矛盾 12 三、阶级视野中的伦理问题 学时 2 鲁迅的小说 6 废名的小说 4 茅盾的小说 4 390 13 第四讲 老舍的小说 6 14 一、超越“五四” 15 二、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老字号》、 《断魂枪》 16 三、悲剧不可避免?:《骆驼祥子》 17 第五讲 18 一、都市的意义 19 二、西方理论的形象阐释 20 三、欲望的各种变体 21 第六讲 22 一、家族与时代的另类体验 23 二、非正常的人类心性 24 三、如何表述个人经验:视角、技巧与方法 25 第七讲 《白鹿原》 2 26 第八讲 《生死疲劳》 2 施蛰存的小说 4 张爱玲的小说 6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检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解读能力。 考试要求: 采用开卷方式,以能力考查为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查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二、本文 绪论 教学要点: 391 介绍的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选文标准和分析方法 考核要求: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讲 鲁迅的小说 教学要点: 现代小说的开拓者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现代小说的开拓者 二、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在酒楼上》 《孤独者》 三、历史的荒谬性:《铸剑》 考核要求: 知识分子形象的意义 第二讲 废名的小说 教学要点: 废名小说的乡土性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别样的乡土 二、传统还是现代:《桥》 考核要求: 废名乡土小说乡土性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讲 茅盾的小说 教学要点: 392 茅盾小说的历史价值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茅盾过时了?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矛盾 三、阶级视野中的伦理问题 考核要求: 茅盾小说的历史价值 第四讲 老舍的小说 教学要点: 《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超越“五四” 二、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老字号》、 《断魂枪》 三、悲剧不可避免?:《骆驼祥子》 考核要求: 祥子的多重悲剧及其意义 第五讲 施蛰存的小说 教学要点: 施蛰存都市小说的意义 教学时数: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都市的意义 二、西方理论的形象阐释 三、欲望的各种变体 考核要求: 393 施蛰存都市小说的主要特征与意义 第六讲 张爱玲的小说 教学要点: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及艺术成就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家族与时代的另类体验 二、非正常的人类心性 三、如何表述个人经验:视角、技巧与方法 考核要求: 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及艺术成就 第七讲 《白鹿原》 教学要点: 《白鹿原》的史诗特质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历史书写的可能与局限 二、史诗特质 考核要求: 《白鹿原》的历史意识与史诗特质 第八讲 《生死疲劳》 教学要点: 《生死疲劳》的传统性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传统的叙事结构 二、深广的历史意识 394 考核要求: 《生死疲劳》的叙事结构与历史意识 三、参考书目: 1.王晓明编,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社 2003 年版。 2.钱理群,《鲁迅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3.温儒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39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是一门针对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进行专题研究的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 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在对重要的作家作品精读的基础上,掌握与之相关的创作流派和 文学现象,培养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 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研究现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总体课时安排,本课程主要讲授沈从文的文学世界,包括 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文学思想的形成及变化过程、 “湘西世界”的构建等内容。本课程因不同教师的 讲授,所讲授内容会有所变化。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从文自传》中的沈从文 6 2 第一节 为什么写自传 2 3 第二节 沈从文的心理结构 2 4 第三节 沈从文的知识结构 2 5 第二章 1934 年的返乡之旅 8 6 第一节 《湘行书简》 2 7 第二节 《湘行散记》 2 8 第三节 《边城》 4 9 第三章 在昆明 10 10 第一节 《长河》 4 11 第三节 《七色魇》 4 12 第三节 家与爱 2 13 第四章 1949 年的沈从文 6 14 第一节 十字路口 3 15 第二节 “狂人”的自杀 3 16 第五章 学者沈从文 6 17 第一节 家书中的沈从文 4 18 第二节 服饰文化研究中的情怀 2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396 本课程教学要求恰当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要突出脉络和重点,对学生的 学习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并要求结合实际,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检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解读能力。 考试要求: 采用开卷方式,以能力考查为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查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二、本文 第一章 《从文自传》中的沈从文 教学要点: 细读《从文自传》,分析沈从文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从军经历,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精神 视野。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为什么写自传(2 学时) “得其自”。 自传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 沈从文的心理结构 (2 学时) 军人家庭的“将军梦”。 逃学中的自豪感。 自律与凝视远景。 第三节 沈从文的知识结构(2 学时) 私塾、新式小学。 “社会这本大书”。 湘西的新文化。 考核要求: 1.了解沈从文写作《从文自传》的心理动因; 2.认识“童年”在作家精神世界中的特殊意义; 3.认识“社会这本大书”之于沈从文的特殊意味。 397 第二章 1934 年的返乡之旅 教学要点: 细读《湘行书简》《湘行散记》《边城》 ,分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文化内核。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湘行书简》(2 学时) 《湘行书简》中的两种时间意识。 “鸭窠围”的夜与梦。 “历史是一条长河”。 第二节 《湘行散记》 (2 学时) 1934 年的湘西。 河与人。 《湘行散记》中的生命意识。 第三节 《边城》 (4 学时) 两个“题记”。 “边城”之“边”。 《边城》中的人与自然。 祖父与翠翠。 考核要求: 1. 最少阅读《湘行书简》《湘行散记》中的五篇作品; 2.了解沈从文在 1934 年的返乡之旅中的思想变化过程; 3.认识“湘西世界”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4.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第三章 在昆明 教学要点: 细读《长河》《七色魇》;分析《长河》的创作过程;分析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家庭生活。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河》 (4 学时) 1937 年的返乡之旅。 两种生活:土地与长河。 “新生活”与现代价值观。 398 政治审查与删改。 第二节《七色魇》(4 学时) 昆明的云。 从“湘西世界”到“我的世界”。 第三节 家与爱(2 学时) 抗战时期昆明的中国知识分子。 “小妈妈”:温柔、宽容的妻子。 九妹的病。 考核要求: 1.阅读《长河》和《七色魇》; 2.把握沈从文从“湘西世界”走向“我的世界”的过程中的精神轨迹; 3.通过沈从文了解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昆明的生活史。 第四章 1949 年的沈从文 教学要点 分析 1949 年沈从文精神失常以及自杀的原因。 分析沈从文获救后的人生路向。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十字路口 (3 学时) 沈从文眼中的鲁迅。 沈从文眼中的政治。 “粉色”作家的精神苦痛。 第二节 “狂人”的自杀(3 学时) 政治抉择:小家庭的大波澜。 两个“狂人”。 沈从文眼中的丁玲。 考核要求: 1.阅读沈从文在 40 年代后期的杂文; 2.了解 1949 年沈从文精神失常以及自杀的原因; 3.通过沈从文的遭遇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秩序建构过程的复杂性。 第五章 学者沈从文 教学要点: 精读 1949 年之后沈从文的书信; 399 分析 1949 年后沈从文放弃小说写作的原因; 分析沈从文服饰文化研究中的人文情怀。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家书中的沈从文 (4 课时) 写还是不写。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中国大陆的潜在写作。 第二节 服饰文化研究中的人文情怀 (2 课时) 历史研究中的孤独身影。 活下去的意义。 考核要求: 1.阅读 1950-1970 年代沈从文的家书; 2.了解 1950-1970 年代沈从文的精神轨迹; 3.通过沈从文认识中国现代作家的当代命运的复杂性。 三、 参考书目 1.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版。 2.沈从文,《沈从文别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3.凌宇,《沈从文传》,东方出版社 2009 年版。 4.金介甫,《沈从文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年版。 5.张新颖,《沈从文精读》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6.邵华强编, 《沈从文研究资料》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学科内容有不少与影、视艺术相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尽量使用投影、录像、 电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400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新时期文学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新时期文学研究是一门研究 1978 年以来的中国文学的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 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新时期文学运动和文学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作家 作品的阅读和艺术分析,理解当代文学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深厚的精神传统,培养学生 关切现实勇于探索的人文意识。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研究现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总体课时安排,本课程主要讲授 1978 年以来中国大陆地 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思潮、现象,以及重要作家、作品。 (四)教学时数 序号 1 内 容 第一章 文学思潮的流变 学时 6 2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与阶段性特征 2 3 第二节 主要的文学思潮 4 4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6 5 第一节 归来的歌 2 6 第二节 朦胧诗 2 7 第三节 新生代诗歌及其之后的诗歌创作 2 8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上) 6 9 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2 10 第二节 城市改革文学与农村生活小说 2 11 第三节 风俗文化小说与寻根文学 2 12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 6 13 第一节“现代”追求与“先锋”实验 2 14 第二节“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2 15 第三节 王朔、王小波现象 2 16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下) 6 17 第一节 女性文学 2 18 第二节 长篇小说竞写潮 2 19 第三节 网络通俗文化与 80 后写作 2 20 第六章 散文 4 21 第一节 感伤与怀旧 2 22 第二节 抒情与哲思 1 401 23 24 第三节 报告与讽刺 1 第七章 戏剧与电影 2 25 第一节 戏剧艺术探索 1 26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代际嬗变 1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要求恰当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要突出脉络和重点,对学生的 学习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并要求结合实际,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检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解读能力。 考试要求: 采用开卷方式,以能力考查为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查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二、本文 第一章 文学思潮的流变 教学要点: 文学思潮的运行轨迹及其特征、意义。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与阶段性特征(2 学时) 文学的“新时期”概念。 基本特征及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 主要的文学思潮 (4 学时) 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问题。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 90 年代的文化环境与文学风气。 “新世纪文学”概念及展望。 考核要求: 1.了解新时期文学概念; 2.掌握新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及阶段性特征; 402 3.把握新时期以来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及主要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教学要点: “归来的歌”、“朦胧诗”、后新诗潮的发生及特征。 代表诗人诗作。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归来的歌(2 学时) 归来的诗人。革命现实主义诗风的回归。 艾青的创作。 曾卓、牛汉等七月派诗人的创作。 公刘、流沙河、邵燕样等的创作。 雷抒雁等青人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 朦胧诗 (2 学时) 朦胧诗的形成与论争。 朦胧诗创作群体与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艨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在当代诗歌发展中的意义。 第三节 新生代诗歌及其之后的诗歌创作 (2 学时) 新生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 新生代诗歌的各主要倾向与诗美追求。 后新诗潮诗歌的意义。 考核要求: 1.了解“归来者”诗人的创作概貌及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2.把握朦胧诗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3.理解朦胧诗代表诗人的代表作品; 4.了解后新诗潮的大体走势与得失。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上) 教学要点: 各阶段小说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6 学时 40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2 学时) 伤痕文学产生与内容。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 反思文学。反思的内容与深度。反思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王蒙、张贤亮、高晓声等。 知青文学。知青文学的独特反思。梁晓声、史铁生、叶辛等。 第二节 城市改革文学与农村生活小说(2 学时) 改革文学。蒋子龙的小说。 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与同类题材小说。 高晓声。路遥。贾平凹。 第三节 风俗文化小说与寻根文学(2 学时) 文化小说兴起的社会根源。汪曾祺、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等。 寻根文学的由来与发展。张承志、阿城、韩少功、王安忆、扎西达娃等 寻根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考核要求: 1.了解各潮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作家作品; 2.把握代表作家的创作概貌及审美特征; 3.分析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 教学要点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王朔、王小波等人的小说创作。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代”追求与“先锋”实验 (2 学时) 第二节“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2 学时) 第三节 王朔、王小波现象 (2 学时) 考核要求: 1.识记:本章学习的主要潮流; 2.领会:理解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 3.掌握:王朔、王小波的小说特点。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下) 教学要点: 女性文学、长篇小说竞写潮、网络通俗文化与 80 后写作。 404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女性文学 (2 课时) 第二节 长篇小说竞写潮 (2 课时) 第三节 网络通俗文化与 80 后写作(2 课时) 考核要求: 1.掌握:女性文学与女性作家群; 2.理解: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学的冲击; 3.分析:80 后的写作特点。 第六章 散文 教学要点: 新时期散文创作概况。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伤与怀旧(2 学时) 第二节 抒情与哲思(1 学时) 第三节 报告与讽刺(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新时期散文的不同类型; 2.领会:巴金散文的思想价值。 第七章 戏剧与电影 教学要点: 新时期戏剧文学创作概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戏剧艺术探索 (1 学时) 第二节 电影艺术的代际嬗变 (1 学时) 考核要求: 1.掌握:新时期戏剧艺术的探索; 2.理解:电影艺术的代际嬗变。 三、 参考书目 405 1. 王万森,《新时期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2.王万森,《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3.邵宁宁编著, 《星空的呼喊一一中国现代诗品读》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4.舒婷,《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5.北岛,《北岛的诗》,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3 月版。 6.海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7.昌耀,《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8.王蒙,《王蒙小说自选集》,作家出版社 1988 年版。 9.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北京出版社 1982 年版。 10.古华, 《芙蓉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11.张炜, 《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2.路遥, 《平凡的世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6 年版。 13.莫言, 《红高粱家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7 年版。 14.余华, 《活着》,作家出版社 1995 年版。 15.王朔, 《王朔作品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6.陈忠实,《白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17.巴金, 《随想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8.孙犁, 《孙犁散文选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19.杨绛, 《干校六记》 ,北京三联书店 1981 年版。 20.贾平凹,《抱散集》 ,作家出版社 1991 年版。 21.余秋雨,《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 1992 年版。 22.周涛, 《游牧长城》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学科内容有不少与影、视艺术相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尽量使用投影、录像、 电脑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406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基础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逻辑学基础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理解逻辑思维形式,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自觉地 运用逻辑工具,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①以推理为中心的逻辑形式;②逻辑的基本规律;③ 简单的逻辑方法。 (四)教学时数 36 课时。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6 3 第一节 命题的概述 1 4 第二节 联言命题及合取式 1 5 第三节 选言命题及析取式 1 6 第四节 假言命题及蕴涵式 2 7 第五节 负命题及否定式 1 8 第三章 8 9 第一节 推理的概述 1 10 第二节 联言命题推理 1 11 第三节 选言命题推理 1 12 第四节 假言命题推理 4 13 第五节 负命题等值推理 1 14 第四章 命题逻辑(下) 5 15 第一节 真值表的判定作用 1 16 第二节 命题逻辑的应用问题 4 17 第五章 词项逻辑(上) 4 18 第一节 词项与概念 1 命题逻辑(上) 命题逻辑(中) 407 19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1 20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1 21 第四节 明确概念的简单逻辑方法 1 22 第六章 词项逻辑(中) 4 23 直言命题概述 1 24 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 1 25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2 26 第七章 词项逻辑(下) 5 27 第一节 直言直接推理 1 28 第二节 直言间接推理 4 29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2 30 第一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 1 31 第二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应用问题 1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讲授为主。开展有利于把握逻辑推理形式的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推理形式及其规则。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对逻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⒉检测学生运用逻辑学基础知识分析说明正确思维的能力和自觉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尹鑫 主编《实用逻辑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8 月第 2 版。 二、本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普通逻辑科学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 408 普通逻辑的对象 (1 学时) 1、普通逻辑的性质;2、逻辑的有效性与谬误。 作为科学理论的逻辑 (1 课时) 1、逻辑的产生和发展;2、逻辑的分类;3、关于“学校逻辑”的体系问题。 考核要求: 1、能够准确认识普通逻辑研究的对象。2、能够简单说明什么是逻辑的有效性。 第二章 命题逻辑(上) 教学要点: 1、各类复合命题形式及其逻辑性质。2、逻辑真值表。 教学时数: 6 课时。 教学内容: 命题的概述(1 课时) 1、命题与语句;2、命题形式;3、命题的分类;4、复合命题。 第二节 联言命题及合取式 (1 课时) 1、什么是联言命题;2、什么是合取式。 第三节 选言命题及析取式(1 课时) 1、什么是选言命题;2、相容选言命题和相容选言命题析取式;3、不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 言命题析取式 第四节 假言命题及蕴涵式(2 课时) 1、什么是假言命题;2、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和蕴涵式;3、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反蕴涵式;4、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和等值式。 409 第五节 负命题及否定式(1 课时) 1、什么是负命题;2、什么是否定式。 考核要求: 1、能够指出命题与语句联系与区别。2、能够正确认识各类复合命题的逻辑形式。3、能够讲清 楚各类复合命题的逻辑真值表的准确含义。4、能够解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选相容选言、不相容 选言、蕴涵式、等值式等逻辑学基本概念。 第三章 命题逻辑(中) 教学要点: 1、推理形式;2、各类复合命题的推理形式;3、各类复合命题组成的有效推理形式的规则。 教学时数: 8 课时。 教学内容: 推理的概述(1 课时) 1、什么是推理;2、推理的种类。 第二节 联言命题推理(1 课时) 1、 什么是联言命题推理;2、联言命题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第三节 选言命题推理(1 课时) 1、什么是选言推理;2、相容选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3、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第四节 假言命题推理(4 课时) 1、什么是假言推理;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和规 则;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5、假言转换推理;6、假言连锁推理;7、二难推理。 第五节 负命题等值推理(1 课时) 410 1、什么是负命题等值推理;2、负命题等值推理形式举要。 考核要求: 1、能够正确解释推理的形式和内容。2、能够分析自然语言中包含的复合命题推理。3、能够正 确解释各类复合命题推理的有效规则。 第四章 命题逻辑(下) 教学要点: 1、真值表方法。2、命题形式化推理。 教学时数: 5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值表的判定作用(1 课时) 1、几种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及复杂式的表示方法;2、等值式的判定; 3、永真式和永假式的判 定。 第二节 命题逻辑的应用问题(4 课时) 1、复合命题及推理在表述中的应用;2、复合命题及推理在工作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1、能够正确理解真值表方法。2、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命题形式化推理。 第五章 词项逻辑(上) 教学要点: 1、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2、概念的种类。3、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411 4 课时。 教学内容: 词项与概念(1 课时) 1、什么是概念;2、概念与语词;3、概念与词项;4、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1 课时) 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3、正概念和负概念。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1 课时) 1、相容关系;2、不相容关系。 第四节 明确概念的简单逻辑方法 (1 课时) 定义;2、划分;3、限制;4、概括。 考核要求: 1、能够正确概念与语词之间的关系。2、能够说明概念间的关系。3、能够解释不同种类的概念的准 确含义。 第六章 词项逻辑(中) 教学要点: 1、直言命题。2、周延性问题。3、同素材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内容: 直言命题概述(1 课时) 1、直言命题的结构;2、直言命题的种类;3、直言命题形式的文恩图解。 第二节 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1 课时) 412 1、什么是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2、直言命题中主词和谓词的周延性情况;3、语用直言命题 词项的周延性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2 课时) 1、对当关系及其种类;2、正确运用对当关系。 考核要求: 1、能够正确认识各类直言命题的逻辑属性。2、真正理解直言命题词项的周延性问题。3、能 够解释各种对当关系概念。4、熟练掌握同素材直言命题相互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第七章 词项逻辑(下) 教学要点: 1、直言变形推理。2、直言三段论推理及其推理规则。 教学时数: 5 课时。 教学内容: 直言直接推理(1 课时) 1、换质推理;2、换位推理。 第二节 直言间接推理(4 课时) 1、三段论概述;2、三段论公理;3、三段论的格与式;4、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考核要求: 1、正确理解直言变形推理。2、熟悉三段论推理的形式和规则。3、能够正确区分三段论推理的 形式错误和内容错误。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413 教学要点: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2、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3、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 逻辑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1 课时) 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2、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3、排中律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应用问题(1 课时) 1、逻辑基本规律在表述中的应用;2、逻辑基本规律在工作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1、能够正确说明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2、能够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理论检查语言表达中存在的 逻辑错误。 三、参考书目: 1.《实用逻辑教程》 ,尹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2 版。 2.《形式逻辑》,金岳霖,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第 1 版。 3.《普通逻辑》, 《普通逻辑》编写组,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第 4 版。 4.《逻辑与语言表达》,陈宗明,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第 1 版。 5.《数理逻辑引论》 ,王宪钧,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第 1 版。 6.《西方形式逻辑史》,宋文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第 1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414 逻辑学基础是讲授逻辑学基本原理的课程,严密的系统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教师细致耐心 的讲解,学生完成丰富多样的练习,是本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要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应借助比较节省时间的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 41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专题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现代汉语专题研究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包括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 辞、方言五个部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 来讲授。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有关现代汉语各部门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其研究现状; 能够揭示各组成部门的构造和演变规律;提高学生认识现代汉语及其方言现象的能力;初步掌握写 作现代汉语学术研究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修辞、现代汉语方言五个板 块组成。 由于该课程的性质,我们对该课程的具体讲授内容不做规定,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但我们根 据教学目的,设计一个统一的构架,供讲授教师参考。 每个板块首先介绍其构成、演变、规律、特点,旨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其次介绍各个板块 的研究现状,指导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的理性 认识能力;第三,结合学生的语言生活现状,介绍该部分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讲授现代汉语学术论 文的选题、研究、写作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 能力。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1 导言 2 第一讲 学时 2 该部门的构成及其规律、特点 2 3 同上 2 4 同上 2 416 5 第二讲 该部门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 2 6 同上 2 7 同上 2 8 第三讲 该部门的研究概说 2 9 第四讲 该部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材料收集 2 10 同上 2 11 同上 2 12 第五讲 该部门的研究方法 2 13 第六讲 该部门的文献介绍和查找 2 14 第七讲 该部门的研究历史和前沿课题介绍 2 同上 2 该部门研究的学术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2 17 同上 2 18 同上 2 15 16 第八讲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训练并重,注意结合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每个学生语言生活里的语言现象设置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一篇论文。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检查学生对该板块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检验学生运用该板块基础理论认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期末完成一篇研究该板块语言现象的论文; ⒉ 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期末论文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 二、本文 导 言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研究内容:各组成板块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特点,研究现状、方 417 法,学术论文的写作等。理论体系:传统汉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言学理论体系。学习方法:理论的介 绍与实践相结合,用基本理论指导并解释语言现象;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该课程涉及的现代汉语各部门的性质、学习目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 第一讲 教学要点: 各部分的构成及其规律、特点。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各部分的构成及其规律、特点(6 学时): 现代汉语各构成部分的结构的掌握是认识该部分性质的基础,其规律属于共时层面;通过 与汉藏语系亲属语言和非汉藏语系非亲属语言的比较、与古汉语和不同方言对应部门的比较揭 示其特点。 考核要求: 1. 从该部门的结构、规律、特点方面明确现代汉语所属该部门的性质。 2. 掌握现代汉语现象共时层面规律的归纳方法。 3. 学会从纵横两方面揭示特点的方法。 第二讲 教学要点: 该部分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该部分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6 学时): 现代汉语各构成部分的演变及其规律属于语言研究的历时层面。一般是通过与其自身的历史时 期同类现象的比较揭示其特点。 考核要求: 1.从前后不同时期同类现象的比较,归纳该部门的演变规律的方法。 2.一般来说,其演变规律有渐变性、不平衡性等特点,如何理解。 第三讲 教学要点: 418 该部分的研究概说。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首先,主要阐述该部门的研究意义;其次,介绍该部门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 等。 考核要求: 1.必须清楚的知道研究该部门的价值和理论、实践意义。 2.通过该部门的学习而清楚了解研究对象的范围及研究程式。 第四讲 教学要点: 该部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语料搜集。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怎样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出述评;介绍该部门研究领域的代表性论著;语 料搜集方法。 考核要求: 1.前人研究成果的分类方法掌握。 2.介绍、述评每类成果的角度和方法。 3. 文献资料分析和田野调查两种语料搜集方法的掌握。 第五讲 教学重点: 该部门的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该部门的研究方法简介: 描写法:静态描写法,动态描写法。 比较法:共时比较法,历时比较法。 实验法:利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分析语言的载体形式。 考核要求: 419 1.各种方法的理解程度。 2.各种方法的具体手段掌握情况。 第六讲 教学要点: 该部门的文献介绍和查找。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各部门研究文献介绍 二、各部门研究文献的检索 三、相关学术刊物的介绍。 考核要求: 1.各部门研究经典论著的熟悉程度。 2.相关工具书的熟练使用程度。 第七讲 教学要点: 该部门的研究历史和前沿课题介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各部门的研究历史和不同时期的研究重心介绍。 二、当下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各部门的前沿性课题介绍。 考核要求: 1.确定不同时期研究重心的理据。 2.对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方法的认识。 第八讲 教学要点: 各部门研究的学术论文选题、写作指导。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论文的选题 420 二、论文的写作: 1.标题、结构与学术史 2.不同类型的论文 3.写作规范 4.注释体例和参考文献 考核要求: 练习写一篇与该部门研究对象有关的学术论文检查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参考书目: 1.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0 年新 1 版。 2.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 3.周同春,《汉语语音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2 版。 4.孙常叙, 《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第 1 版。 5.石毓智,《汉语语法》 ,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第 1 版。 6.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 (增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2 版。 7.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 1983 年第 1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配以电子激光笔辅助操作,教学效果会更好。多媒体课件一定 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才能体现出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细,每张幻灯片的字数不宜过多,字号不宜过小,字体要有所变化,颜 色搭配要合理,必要时,可通过超链接而链接到其他页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2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专题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专题研究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是古代汉语的一门后续课。 (二)教学目的 在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课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使学习者对古 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 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以及运用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古代汉语语言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讲授古代汉语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词汇、音韵、训诂四个部分。四个部分 的内容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对相关的问题说明的角度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时首先应当对全书内 容有整体的连贯的了解。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 36 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 文字学(8 学时)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2 学时) 第二章 汉字的性质(2 学时) 第三章 汉字的发展(2 学时) 第四章 汉字的构造(2 学时) 第二部分 词汇学(8 学时) 第一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3 课时) 第二章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2 课时) 第三章 同义词和同源词(3 课时) 第三部分 音韵学 (8 学时)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第二章 《广韵》 (2 学时) 第三章 中古音(2 学时) 第四章 上古音(2 学时) 第四部分 训诂学(8 学时)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2 课时) 422 第二章 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3 课时 第三章 训诂方法(3 课时)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练习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 二、本文 第一部分 文字学 教学要点: 理解汉字起源于图画这一观点,了解汉字性质的各种说法,把握汉字形体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 过程,了解从古到今对于汉字构造的各种说法,学会分析汉字构造的方法。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汉字的起源 一、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起一成文说、外来说 二、汉字起源于图画 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图画”的主张,这一主张已被多数学者接受。 人类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大体相类的文化。汉族周围的各民族或部落,还有许多原始的 刻画图像以及图画文字遗留到现代,它们的存在足以间接地说明汉族曾经经历过的阶段。介绍汉民 族周边民族或部落的刻画图像和图画文字。 三、汉字起源时代的推测 渐变论、突变论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指 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刻写在甲骨、玉 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他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另外新的依据。介绍一些不同遗址 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第二章 汉字的性质 关于汉字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表意文字说、意音文字说、表音文字说、表词文字说、语素文字说、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通过对汉字性质各种说法的简要介绍、评析,让学生理解造成对汉字性质认识的歧异主要有以 下几个原因: 第一,使用了同一个术语,含义却不相同,如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目前最通行的一种提法,而对“表 423 意文字”这一概念的内涵,各家的理解并不一致; 第二,判定汉字的性质时,各家所持的标准不同,有的学者主张以字符同语言的音义联系状况为 标准,于是就有表意文字说、表音文字说。有的主张以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为标准,于是有表词文字 说、语素文字说、音节文字说的区别。有的主张以汉字的主体部分——形声字的结构功能为标准,则 有意音文字说; 第三,对汉字的处理、分析不同,有的学者是着眼于汉字的全体,对古今汉字进行综合分析来讨论 性质,有的则是着眼于汉字的局部,对汉字进行分阶段的断代分析,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对汉字性 质认识上的分歧。 第三章 汉字的发展 一、甲骨文 甲骨文简介、殷墟甲骨文的特点和殷墟甲骨文选读 二、金文 金文简介、金文的特点和金文选读 三、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简介、分区介绍各国文字 四、秦汉隶书 隶书简介,重点介绍隶变对小篆形体的改造 五、草书、楷书、行书 草书、楷书、行书出现的时间以及书体特点 第四章 汉字的构造 一、六书说 介绍六书说的由来和体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逐一详细解说 二、三书说以及结构—功能分析法 唐兰、陈梦家和裘锡圭的三书说,以及北师大的王宁教授提出了的“结构——功能”分析法。 第二部分 词汇学 教学要点: 知道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会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掌握同义词和同源词的概念,分辨析同 义词的异同,运用词汇学理论解决古书阅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时数: 8 学时 424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和方式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二)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三)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第二章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必要性 (二)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帮助 三、如何掌握本义?怎样分析引申义? 四、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 第三章 同义词和同源词 一、 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定义 (二) 同义词的确证 (三) 同义词的辨析 二、古代汉语的同源关系 (一)同源词的定义 (二)推源和系源 (三)研究同源关系的意义 第三部分 音韵学 教学要点: 了解音韵学的性质、基本内容、功用和基本概念,掌握《广韵》的体例、系联法、《广韵》的声 类、声母及《广韵》的韵类、韵母,认识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熟悉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结论、 上古韵部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及上古声调研究的结论。 教学时数: 8 学时 425 教学内容: 绪 论 一、音韵学课程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一)音韵学的功用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一)有关声母的概念 (一)有关韵或韵母的概念 第一章 《广韵》 第二章 中古音 第三章 上古音 一、《广韵》的简况 二、《广韵》的反切及系联法 三、 《广韵》的声类和声母 四、 《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一、中古的声母 二、中古的韵母 三、中古的声调 一、上古音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二)研究上古声母取得的重要结论 二、上古音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二)清代研究上古韵部取得的成就 (三)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三、上古音的声调 (一)清代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二)今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第四部分 训诂学 教学要点: 426 讲解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讲授常见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结合实例讲解训诂的方法,重点讲 解形训、声训和义训的运用,让学生根据训诂原理和训诂方法解决阅读古籍的问题。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二、训诂学 三、怎么学习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术语和训诂内容 一、训诂术语 二、训诂内容 第三章 训诂方法 一、形训:以形索义 二、声训:因声求义 三、义训:直接释义 三、参考书目 1.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1963 年 12 月第 1 版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10 月第 1 版 3.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第一版 4.唐兰,《中国文字学》,198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开明书店 1949 年 3 月版重印本 5.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 ,齐鲁书社,1981 年 1 月版 6.王凤阳, 《汉字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版 7.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8.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赵克勤, 《古代汉语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0.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导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3.王力,《汉语音韵学》 ,中华书局,1956 年。 14.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年。 15.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27 16.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2 年。 17.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年。 18.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9.陆宗达等,《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0.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1.王宁, 《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22.周大璞,《训诂学初稿》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3.洪诚, 《训诂学》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24.郭在贻,《训诂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由于本课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需要运用大量的各个时期的文字形体,图像格式的古文字形体更真 实,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所以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 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42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语言学专题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语言学专题研究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有关语言学的历史、基本规律、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能够利用掌握的规律分析、解释一定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的兴趣和初步研究的能力;在 熟悉语言学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掌握写作语言学学术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由语言学简史、语言学理论简介、语言学的门类、语言学方法、应用语言学、当代 语言学、语言学论文写作等七个板块的内容组成。 语言学简史介绍中外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语言学理论的介绍,主要包括传 统语言学的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两部分。语言学可以分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 学和个别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等门类。语言学的方法包括理论的、描写的和实验的三 类。语言教学、语言规划和规范、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的研究都属于应用语言学领域。对语言学发 展动态的了解,可以加深学习者对它的认识。语言学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是检验语言学理论的了解 和掌握的一个途径。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第一讲 语言和语言学 2 2 第二讲 语言学简史 2 3 同上 2 4 同上 2 语言学理论简介 2 6 同上 2 7 同上 2 8 同上 2 5 第三讲 9 第四讲 语言学的门类 2 10 第五讲 语言学方法 2 429 11 同上 2 12 同上 2 应用语言学 2 同上 2 13 第六讲 14 15 第七讲 当代语言学介绍 2 16 第八讲 语言学学术论文选题、写作 2 17 同上 2 18 同上 2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训练并重,注意结合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每个学生语言生活里的语言现象设置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一篇论文。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检查学生对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学基础理论认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 期末完成一篇研究语言或语言学的论文; ⒉ 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期末论文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由任课教师指定。 二、本文 第一讲 语言和语言学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语言和语言的分类、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要求: 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语言学的历史、理论、分类、方法、应用等的了解情况。 第二讲 语言学简史 教学要点: 语言研究的萌芽与发展,语言学各阶段的思想主张,不同语言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成就介绍。 430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外语文学阶段的语言文字研究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的语言研究 三、结构主义语言学 四、形式语言学 五、当代语言学 考核要求: 1. 语言学的线索脉络。 2. 语言学不同阶段的观点。 第三讲 语言学理论简介 教学要点: 传统语言学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理论介绍。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传统语言研究中的的观点 (一)语言起源的学说 (二)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三)格里姆定律、维尔纳定律、历史比较法 二、现代语言研究思潮中的观点 (一)语言与言语的区分、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二)层次分析法 (三)转换生成语法 考核要求: 1.对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关系的认识。 2.不同语言学观点的理解。 第四讲 语言学的门类 教学要点: 语言学的任务和作用,语言学的分类及其标准。 教学时数: 431 2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和个别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比较语言学 和对比语言学,本体语言学和交叉语言学。 考核要求: 1.对语言学分类的标准、意义的认识。 2.语言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了解。 第五讲 语言学方法 教学要点: 研究语言的方法和语言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研究语言的主要方法是描写法,一般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两种。语言学的方法包括理论的、描 写的和实验的三类。 考核要求: 1.初步认识语言学方法与理论的关系。 2.语言学方法的基本框架的掌握情况。 3. 描写法的熟练掌握程度。 第六讲 应用语言学 教学重点: 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领域介绍。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语文教育 二、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语言规范 三、社会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 考核要求: 1.语言习得理论的掌握。 2.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了解情况。 3. 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432 第七讲 当代语言学介绍 教学要点: 当代语言学思潮与传统语言学明显的不同是把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作为首要任务。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传统语言学的解释 二、形式语言学的解释 三、功能认知语言学的解释 四、语言类型学的解释 考核要求: 1.对现代语言学流派的了解。 2.不同语言学流派对语言解释方法的理解。 第八讲 语言学学术论文选题、写作 教学要点: 如何确定语言学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规范。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论文的选题 二、论文的写作: 1.标题、结构与语言学学术史 2.不同类型的论文 3.写作规范 4.注释体例和参考文献 考核要求: 练习写一篇有关语言现象或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来检查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参考书目: 1.[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第 1 版。 2.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年第 1 版。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1 版。 4.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第 1 版。 433 5.齐沪扬、陈昌来, 《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第 1 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配以电子激光笔辅助操作,教学效果会更好。多媒体课件一定 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才能体现出它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细,每张幻灯片的字数不宜过多,字号不宜过小,字体要有所变化,颜 色搭配要合理,必要时,可通过超链接而链接到其他页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34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外国文学经典导读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的专业平台课。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学 (主要是西方文学,也涉及少量东方文学)经典作品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重点了解外国文学发展 史上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代表作品,比较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 20 世纪的欧美文学经典以及东方文学经典作品 的介绍及赏析。 (四)教学时数 周学时:2 总学时: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本文 第一章 从古代到 18 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要点: 从古代到 18 世纪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介绍及赏析。 教学时数: 1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伊利亚特》导读(2 学时) 荷马史诗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伊利亚特》节选赏析 第二节 《俄狄浦斯王》导读 (1 学时) 古希腊悲剧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俄狄浦斯王》节选赏析 第三节 《神曲》导读(2 学时) 《神曲》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神曲》节选赏析 第四节 《哈姆莱特》导读(2 学时) 《哈姆莱特》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哈姆莱特》节选赏析 第五节 《堂吉诃德》导读(1 学时) 《堂吉诃德》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堂吉诃德》节选赏析 第六节 《伪君子》导读(1 学时) 莫里哀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伪君子》节选赏析 435 第七节 《浮士德》导读(2 学时) 《浮士德》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浮士德》节选赏析 第二章 19 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要点: 19 世纪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介绍及赏析。 教学时数: 1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叶甫盖尼·奥涅金》导读(1 学时) 普希金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叶甫盖尼·奥涅金》节选赏析 第二节 《红与黑》导读(1 学时) 《红与黑》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红与黑》节选赏析 第三节 《高老头》导读(1 学时) 巴尔扎克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高老头》节选赏析 第四节 《双城记》导读(1 学时) 《双城记》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双城记》节选赏析 第五节 《包法利夫人》导读(1 学时) 福楼拜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包法利夫人》节选赏析 第六节 《恶之花》导读(1 学时) 波德莱尔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恶之花》节选赏析 第七节 《悲惨世界》导读(1 学时) 雨果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悲惨世界》节选赏析 第八节 《罪与罚》导读(1 学时) 《罪与罚》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罪与罚》节选赏析 第九节 《安娜·卡列尼娜》导读(1 学时) 《安娜·卡列尼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赏析 第十节 《玩偶之家》导读(1 学时) 易卜生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玩偶之家》节选赏析 第十一节 《德伯家的苔丝》导读(1 学时) 《德伯家的苔丝》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德伯家的苔丝》节选赏析 第三章 20 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要点: 19 世纪西方文学经典作品介绍及赏析。 教学时数:<宋体五号加粗> 436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荒原》导读(1 学时) 《荒原》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荒原》节选赏析 第二节 《尤利西斯》导读(1 学时) 《尤利西斯》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尤利西斯》节选赏析 第三节 《城堡》导读(1 学时)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城堡》节选赏析 第四节 《禁闭》导读(1 学时) 存在主义文学的特点 《禁闭》节选赏析 第五节 《等待戈多》导读(1 学时)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 《等待戈多》节选赏析 第六节 《老人与海》导读(1 学时) 海明威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老人与好》节选赏析 第七节 《第二十二条军规》导读(1 学时) “黑色幽默”文学的特点 《第二十二条军规》节选赏析 第八节 《百年孤独》导读 (1 学时)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百年孤独》节选赏析 第四章 东方文学 教学要点: 从古代到 20 世纪东方文学经典作品介绍及赏析。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圣经》导读(1 学时) 《圣经》的思想及艺术特点 《圣经》节选赏析 第二节 《罗摩衍那》导读(1 学时) 《罗摩衍那》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罗摩衍那》节选赏析 第三节 《源氏物语》导读(1 学时) 《罗摩衍那》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罗摩衍那》节选赏析 第四节 《一千零一夜》导读(1 学时) 《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一千零一夜》节选赏析 第五节 《雪国》导读(1 学时) 川端康成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437 《雪国》节选赏析 第六节 《耻》导读(1 学时) 库彻创作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耻》节选赏析 三、参考书目 1、项晓敏等,《外国文学导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 2、陆明等,《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3、张建鹏,《西方文学经典名著导读》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年版。 43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现代派文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平台选修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外国文学史课 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 20 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拓展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派文学形成的背景、意义以及与传统文学的联系 与区别,在把握现代派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了解各个流派的独特性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三)教学内容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 家作品。 (四)教学时数 周学时为 2,总学时为 36 (五)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品解读能力。 (六)考核方式 考查。 (七)选用教材 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二、本文 第一章 概述 教学要点: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思想与艺术特征,发展概况。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1 学时)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学时) 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考核要求: 1.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2.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象征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代表作品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艾略特的《荒原》。 439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象征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波德莱尔(1 学时) 波德莱尔的 “应和”论。 代表作《恶之花》 。 第三节 艾略特(2 学时)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等诗学理论。 长诗《荒原》。 考核要求: 1.理解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状况。 2.掌握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艾略特的《荒原》。 第三章 意象派诗歌 教学要点: 意象派诗歌的基本特征。庞德的诗歌创作。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意象派诗歌的发展。 意象派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代表人物。 第二节 庞德(2 学时) 庞德的生平创作简况及其诗歌理论主张。 庞德的代表作《地铁车站》。 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英译汉诗。 考核要求: 1.掌握意象派诗歌的基本特征。 2.理解和掌握庞德的诗歌创作特点。 第四章 未来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未来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基本特征。阿波利奈尔的创作。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未来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基础和主要特征。 未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 第二节 阿波利奈尔(1 学时) 阿波利奈尔的创作简况。 代表作《酒精集》。 考核要求: 1.理解未来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和基本特征。 440 2.掌握阿波利奈尔《酒精集》的创作特点。 第五章 超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基本特征。布勒东的《娜嘉》 ,阿拉贡的《巴黎的农民》。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史。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第二节 布勒东(1 学时) 布勒东创作简况。 代表作《娜嘉》。 第三节 阿拉贡(1 学时) 阿拉贡的生平创作简况。 代表作《巴黎的农民》的艺术特点 考核要求: 1.理解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2.理解和掌握布勒东、阿拉贡的代表作。 第六章 表现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表现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卡夫卡的代表作。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奥尼尔的戏剧创作。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表现主义文学的形成和代表作家,包括斯特林堡和恰佩克的创作。 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卡夫卡(2 学时)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 《城堡》 、 《审判》。 第三节 布莱希特(1 学时) 布莱希特的“间离化”(陌生化)戏剧理论。 代表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 第四节 尤金·奥尼尔(2 学时) 奥尼尔的生平与创作简况。 代表作《毛猿》。 考核要求: 1.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掌握卡夫卡、奥尼尔的代表作和布莱希特的“间离化”诗学理论。 第七章 意识流文学 教学要点: 441 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基础和基本特征。代表作品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 斯》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意识流文学产生的心理学基础。 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普鲁斯特(2 学时) 普鲁斯特的生平创作。 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 第三节 乔伊斯(2 学时) 乔伊斯的生平创作。 代表作《尤利西斯》 。 第四节 伍尔夫(1 学时) 伍尔夫的生平创作简况。 代表作《到灯塔去》 。 第五节 威廉·福克纳(2 学时) 福克纳的生平创作。 代表作《喧哗与骚动》。 考核要求: 1.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掌握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福克纳的代表作。 第八章 存在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存在主义文学关于荒诞、异化的主题。萨特和加缪的创作。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征。 第二节 萨特(2 学时) 萨特生平创作简况及其主要哲学观点。 萨特的小说《恶心》 。 萨特的境遇剧《禁闭》。 第三节 加缪(2 学时) 加缪生平创作简况。 加缪的主要作品《局外人》、 《鼠疫》 。 第四节 波伏瓦(1 学时) 波伏瓦的理论主张及其理论代表作《第二性》。 波伏瓦的文学作品《名士风流》。 考核要求: 1.理解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萨特、加缪的代表作。 442 3.理解波伏瓦的理论主张。 结语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教学要点: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后现代主义文学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背景。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辨析。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考核要求: 1.理解从现代主义到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能区别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2.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参考书目 1、吴晓东,《20 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亢西民等, 《20 世纪西方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版。 3、刘象愚,《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4、王宁主编, 《20 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名著导读》(小说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本课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使用多媒体 课件帮助完成授课很重要,除使用课件之外,还应适当播放一些视频短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 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短片播放时应注意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思 考。 443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的专业平台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角度,了解和把握中西文学的关 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探讨近代以来的西方各 种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学习时一方面应该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 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注重以具体作家作品为对象来认识这种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二是从比 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探讨中西文学史上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基本体裁的异同,寻求各 自的特征以及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学习时侧重于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史上主要的体裁。 (四)教学时数 周学时:2 总学时: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本文 第一章 浪漫主义的传入和影响 教学要点: 浪漫主义的产生、传入及其影响和成就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产生和传播(2 学时) 第二节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成就(4 学时) 第二章 现实主义的传入和影响 教学要点: 现实主义的产生、传入及其影响和成就 教学时数: 444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产生和传播(2 学时) 第二节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成就(6 学时) 第三章 自然主义的传入和影响 教学要点: 自然主义的产生、传入及其影响和成就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然主义的产生和传播(2 学时) 第二节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成就(4 学时) 第四章 现代主义的传入和影响 教学要点: 现代主义的产生、传入及其影响和成就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产生和传播(4 学时) 第二节 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成就(4 学时) 第五章 中西各体文学比较 教学要点: 中西方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的异同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2 学时) 一、中西诗歌的形式比较 二、中西诗歌的内容比较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2 学时) 一、中西小说的形式比较 二、中西学时的内容比较 445 第三节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2 学时) 一、中西戏剧的形式比较 二、中西戏剧的内容比较 第四节 中西散文比较研究(2 学时) 一、中西散文的形式比较 二、中西散文的内容比较 三、参考书目: 1、乐黛云等主编,《西方文艺思潮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曾小逸主编, 《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 3、柳鸣九主编,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4、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 5、朱维之等,《中外比较文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6、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446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东方文学概观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的专业平台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从古代到现当代东方文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进 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东方(亚非)国家从古到今的文学发展史为线索,分古代、中古、近代和现当代 四个阶段,概况介绍东方主要国家文学发展的脉络、特点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具有代表性的 作家作品。 (四)教学时数 周学时:2 总学时: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本文 第一章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 东方古代文学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方古代文学概述(2 学时) 一、东方古代文学的特点 二、东方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成就 1、埃及文学 2、巴比伦文学 3、希伯来文学 4、印度文学 第二节 《旧约》(2 学时) 447 一、经书或法律书 二、历史书 三、先知书 四、诗文集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2 学时) 一、 《摩诃婆罗多》 二、 《罗摩衍那》 第四节 迦梨陀娑(2 学时) 一、生平和创作 二、 《沙恭达罗》 考核要求: 了解东方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主要成就。 第二章 中古文学 教学要点: 东方中古文学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方中古文学概述(4 学时) 一、东方中古文学的特点 二、东方中古各国文学成就、主要作家作品。 第二节 紫式部(2 学时) 一、作者简介 二、 《源氏物语》 第三节 《一千零一夜》(2 学时) 考核要求: 了解东方中古文学的发展、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三章 近代文学 教学要点: 东方近代文学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方近代文学概述(4 学时) 一、东方近代文学的特点 二、东方近代各国文学成就、主要作家作品 第二节 夏目漱石(2 学时) 448 第三节 岛崎藤村(2 学时) 第四节 泰戈尔(2 学时) 考核要求:了解东方近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四章 现当代文学 教学要点: 东方现当代文学基本知识、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东方现当代文学概述。 (4 学时) 一、东方现当代文学的特点 二、东方现当代各国文学的发展、特点及主要成就 第二节 川端康成(2 学时) 第三节 马哈福兹(2 学时) 第四节 纳丁·戈迪默(2 学时) 考核要求: 了解东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主要成就和代表作家作品。 三、参考书目: 1、孟昭毅等,《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郁龙余等,《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4、陶德臻等,《东方文学简史》北京出版社,1985 年版。 44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化史是为拓展本科学生文化视野、加深传统文化理解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六个专题的的学习,要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解,增加兴趣,同时也帮助他们 进一步学习、深造传统文学、文化打好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通论和文化史专题两部分组成。 通论部分介绍文化史的基本信息,分析中国文化史的根本特点和一般特点,使学生对文化史、 中国文化有一个宏观的概貌了解;专题部分是挑选中国文化史中的几个典型内深入讲解,以增进学 生对这些专题的深入了解,进而较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四)教学时数 序号 内 容 1 绪论 2 第一专题 学时 2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 4 3 通论:(一)古代行政区划的几个基本要素 1 4 (二)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3 5 中国古代的官制 8 6 通论:(一)古代官制的基本特点 1 7 (二)古代官制的基本内容 2 8 (三)古代官制的历史沿革 5 9 第二专题 第三专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450 6 10 (一)古代天文历法的基本要素 2 11 (二)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历程 2 12 (三)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简介 2 13 第四专题 周易 8 14 (一)古易溯源与《周易》的产生时代 2 15 (二)《周易》的基本概念 2 16 (三)《周易》的基本思想 2 17 (四)《周易》的影响与“易学”大概 2 18 第五专题 乾嘉考据学 10 19 (一)乾嘉考据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 20 (二)乾嘉考据学中的“汉” “宋”之争 2 21 (三)乾嘉考据学中的“吴派”和“皖派” 2 22 (四)乾嘉考据学的鼎盛 2 23 (五)总结:乾嘉考据学的基本特点与学术影响 2 合计 38 (五)教学方式 主要是课堂讲授。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的: ⒈检查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了解深度; ⒉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论认识、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考试要求: ⒈作业考试; ⒉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七)选用教材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学习目的。分析文化、文化史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专题 教学要点: 451 分析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讲授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要素(1 学时) ; 二、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 (3 学时) 第二专题 教学要点: 讲解中国古代官制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历史沿革。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官制的基本特点(1 学时) 二、古代官制的基本内容(1 学时): 三、古代官制的历史沿革 (5 学时) 第三专题 教学要点: 讲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基本要素、发展历程和主要天文学家。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天文历法的基本要素(2 学时): 二、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历程(2 学时): 三、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简介 (2 学时) 第四专题 教学要点: 介绍《周易》的产生时代、基本概念、思想以及历史影响。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一、古易溯源与《周易》的产生时代(2 学时): 二、 《周易》的基本概念(2 学时): 452 三、 《周易》的基本思想 (2 学时) 四、 《周易》的影响与“易学”大概 (2 学时) 第五专题 教学重点: 讲授乾嘉考据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中的汉宋之争、吴派皖派之争,介绍鼎盛期的乾嘉考 据学家及其成就,分析乾嘉考据学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一、乾嘉考据学兴起的历史背景(2 学时) 二、乾嘉考据学中的“汉”“宋”之争(2 学时): 三、乾嘉考据学中的“吴派”和“皖派”(2 学时) 四、乾嘉考据学的鼎盛(2 学时) 五、总结:乾嘉考据学的基本特点与学术影响(2 学时) 三、参考书目: 1.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4.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年版。 5.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不使用多媒体。 453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民俗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史类学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学分选修课程之一, 是一门以分析探讨我国民俗学理论为主体,融合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文史专业常规 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和对学生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学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广泛介绍、分析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原理,旨在丰富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获得更加全 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和现行民俗特点,自觉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 正确而合理地进行移风易俗,投入社会文明建设。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事象介绍、原理分析、史学理论三大部分。民俗事象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 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原理分析包括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 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史学理论包括民俗发展史和民俗研究史两部分。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 2 学时,共计 36 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民俗事象影视资料,使学生掌握民俗学理论基础知识的 同时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本文 第一章 教学要点: 454 物质民俗 介绍物质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10 学时 教学内容: 总论(1 学时) 民俗学概念,学科特点,民俗特征,民俗功能。 第一节 物质生产民俗(3 学时) 一、农耕民俗。农耕民俗主要包括农耕时令与过程方式民俗、农事占验与祈禳禁忌民俗。 二、渔猎民俗。渔猎民俗包括渔猎工具、渔猎方活动、渔猎祈禳禁忌、渔猎生态四个方面民 俗。 三、百工民俗。主要包括传承工艺、行业习惯、信仰崇拜三个方面。 第二节 物质流通民俗(3 学时) 一、运输民俗。包括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特点三个方面民俗。 二、贸易民俗。包括商贸行为(行商、坐商、自由商、中间商)和商贸标志两个部分。 第三节 物质消费民俗(3 学时) 一、服饰民俗。包括服饰构成要素、服饰行为惯制、服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二、饮食民俗。包括饮食制作、饮食惯制、饮食结构三个部分。 三、居住民俗。包括住室结构、住宿习惯两部分。 考核要求: 1.掌握民俗学基本特征、功能; 2.了解物质民俗的类型、特点。 第二章 社会民俗 教学要点: 介绍社会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民俗(3 学时) 一、血缘与姻缘关系民俗。主要体现为宗族组织民俗,包括宗族组织要素、宗族组织结构、 宗族组织活动。 二、地缘关系民俗。主要是指社区组织民俗,表现为社区组织关系民俗和社区组织活动民 俗两大类型。 455 三、业缘组织民俗。主要是社团组织民俗,表现为民间行会、宗教组织、秘密结社三大类型 的组织民俗。 第二节 社会礼仪民俗(2 学时) 一、诞生礼仪民俗。包含三日、满月、百日、周岁等礼俗。 二、成年礼仪民俗。主要介绍各种成年礼仪方式。 三、寿诞礼仪民俗。主要介绍各类寿诞礼俗。 四、婚姻礼仪民俗。包括婚礼程序和类型两个方面。 五、丧葬礼仪民俗。包括葬礼程序和类型两个方面。 第三节 岁时节日民俗(2 学时) 一、岁时节日民俗源流。 二、岁时节日民俗种类。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汉族节日和民族节日。 三、岁时节日民俗特点。农业文化特点、伦理文化特点、复合型文化特点。 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民俗的主要事象; 2.掌握社会民俗基本类型、特征。 第三章 语言民俗 教学要点: 介绍语言民俗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口传民间文学(2 学时) 一、核心理论。主要涉及源流论、价值论、类型论、关系论等。 二、基本类型。主要包括韵体类、散体类、韵散合体类。 三、传承理论。主要包括传承人、传承式、传承圈等传承要素和传承研究。 第二节 民俗语言(2 学时) 一、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流行语等。 二、特殊用语。包括行话、黑话、吉祥语、忌讳语、咒语等。 考核要求: 1.了解主要语言民俗事象; 2.掌握语言民俗基本类型、特征。 456 第四章 精神民俗 教学要点: 介绍精神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间信仰(4 学时) 一、民间巫术信仰。主要包括巫术原理、巫术类型、巫术活动。 二、民间宗教信仰。主要包括民间宗教源流、种类、影响。 三、民间拜信仰。主要涉及各类民间神灵崇拜信仰。 第二节 民间游艺(2 学时) 一、民间歌舞。汉族传统歌舞、民族歌舞。 二、民间游戏。民间游戏主要类别。 三、民间竞技。民间竞技的主要类型。 四、民间杂艺。民间杂艺的构成。 考核要求: 1.了解精神民俗的主要事象; 2.掌握精神民俗的类型、特点。 第五章 民俗原理 教学要点: 介绍分析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体系。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俗本体论(1 学时) 一、民俗本体解析。揭示民俗生成原理、民俗结构、民俗关系。 二、民俗要素。分析民俗核、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的组合关系。 三、民俗系统构成。综合分析民俗的各个事象系列。 第二节 民俗主体论(1 学时) 一、民众群体的民俗流程。 457 二、民众个体的民俗养成。 第三节 民俗符号论(2 学时) 一、民俗符号的结构。 二、民俗符号的指向。 三、民俗符号的象征。 第四节 民俗传承论(1 学时) 一、一般传承理论。主要理论观点分析。 二、民俗传承要素。传承人、传承圈、传承式。 三、民俗传承实质。 第四节 民俗控制论(1 学时) 一、民俗控制与民俗实现。 二、民俗控制的当代意义。 考核要求: 1.掌握民俗原理体系; 2.运用民俗原理分析民俗事象。 第六章 民俗学史 教学要点: 介绍分析民俗发展历史、民俗研究历史和民俗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俗发展史(1 学时) 一、民俗源流。民俗产生根源、动力。 二、民俗演变。民俗演变规律、方向。 三、民俗未来。如何引导、建设新民俗。 第二节 民俗研究历史(1 学时) 一、研究历史过程。介绍古代及现代民俗研究脉络。 二、民俗研究现状。分析当前民俗研究信息状况。 第三节 民俗研究方法(1 学时) 介绍国际国内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个案分析。 458 考核要求: 1.掌握民俗发展历史概括; 2.学习民俗研究方法。 三、参考书目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 12 月。 2.乌丙安编著《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 9 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本课的实践性强,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 体课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注意把知识传授和实际操练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要精美、简练,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满篇文字,照“片”宣科。 459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是专门对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比 较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选修课程。 (二)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它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宝库 的贡献。 2、初步掌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体裁类型、艺术形态、特别是口承文学部分与汉族文学和西方 文学的异同点等。 3、概要了解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作品。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分五章:1、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2、少数民族民歌比 较研究。3、少数民族传说故事的比较研究。4、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比较研究。5、少数民族作家作 品的比较研究。 (四) 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共 36 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本课程教学要求适当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课堂要突出重点、脉络 清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并积极倡导学生的自 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结合实践和课程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简短学术论文,以增 强学生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六)选用教材 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 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二、本文 绪 论 教学要点: 主要介绍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目的和必要、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460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所具有的特殊现象和艺术形态。 第二节 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间进行比较和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 2.所采用的比较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 考核要求: 1.理解基本概念,识记相关理论知识; 2.掌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特殊现象和艺术形态。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 教学要点: 主要讲解五种神话类型,并且在每一类型的内部对少数民族神话进行比较。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开天辟地神话的比较 1.中国各少数民族先民对宇宙原初形态的不同认识; 2.天地形成过程的不同观点; 3.天地形成后宇宙形态的各种解释。 第二节 图腾神话比较 1.人类的图腾崇拜、图腾观念和图腾神话; 2.中国少数民族图腾神话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推原神话比较 1.少数民族神话中人类起源的各种描述和认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 2.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相比较中发现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洪水神话比较 461 1.洪水神话的起因、洪水神话中人类幸存及再繁衍说法; 2.先民对洪水神话中的避水工具、洪水神话中卜婚过程、人类再繁衍的各种理解和认识; 3.各民族洪水神话的互相渗透现象。 第五节 物种起源神话比较 1.中国各民族物种起源神话的分类; 2.各民族物种起源神话的风格差异。 考核要求: 1.掌握神话的基本类型; 2.能运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比较研究 教学要点: 以民歌在民间文学中的地位作为引入,重点讲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对劳动歌、情歌及仪式 歌从特征与风格方面进行比较,最后介绍歌场。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民歌在民间文学中的地位; 2.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 第二节 1.各文化圈的劳动歌、情歌、仪式歌的特征; 2.三者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第三节 歌场在民族文化中的功能和内涵上的异同。 考核要求: 1.掌握民歌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他们的特征和艺术风格。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比较研究 教学要点: 界定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概念和类型,重点围绕风物传说与变形故事、少数民族机智故事和寓言 462 故事进行讲解。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概念、产生和流传; 2.少数民族传说的分类; 3.少数民族传说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1.少数民族风物传说的比较; 2.各个地域少数民族传说的不同审美情趣; 3.风物传说的人格化和历史化; 4.风物传说的爱情主题与宗教化倾向。 第三节 1.变形故事中“变形”的发展轨迹; 2.“变形”的取向与特征; 3.各种男女变形故事的相互关联和传播方向。 第四节 1.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比较; 2.人物形象的幽默、恶作剧以及各种“骗术”的比较中所反映的民族个性。 第五节 1.寓言故事比较; 2.少数民族寓言和汉族寓言的比较; 3.蒙藏寓言与印度寓言的比较。 考核要求: 1.握传说和故事的概念和分类; 2.能运用所学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比较研究 教学要点: 463 对英雄史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介绍,通过与西方史诗的比较向学生讲解中国三大 史诗的传承特征、流传民族和流传地域等与之相关的内容,最后总结三大史诗的异同之处。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1.英雄史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2.英雄史诗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1.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与西方史诗的比较中认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在传承过程中的 特征; 2.三大英雄史诗流传的民族和地域。 第三节 三大英雄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 考核要求: 1.掌握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 2.能比较他们的异同之处。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比较。 教学要点: 本章讲解中国少数民族知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向学生主要介绍其艺术风格、思想内容、语言 特点等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当代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 第二节 从艺术风格、思想内容、语言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简略介绍。 考核要求: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期的最后一周,为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464 力,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写出一篇学术论文。教师据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评 价。 三、参考书目 1.陶立番,《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李景江、立闻焕,《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基础》,吉林大学出版社。 3.雷茂奎、立竟成,《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 4.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 6.刘万庆、吴雅芝,《中国少数民族风物传说》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使用教具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意见 本学科与反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的影视作品相关,教师应根据课堂 需要实际条件尽量使用投影、幻灯、音像制品、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以增强课程的 生动性和直观性,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开拓创新。 465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秘书学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秘书学是以秘书、秘书工作和秘书机构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基本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规 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对学生系统掌握秘书工作理论知 识,培养提高学生从事秘书工作实践能力,拓展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 构,实现宽口径就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秘书工作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基本要求、工作方法、工作规律、秘书基本素质 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今后从事秘书及其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内容 系统阐述秘书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秘书职业的分类和特点,秘书机构设置 和基本职能,秘书人员必备知识能力素养,秘书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秘书工作规律和秘书团队管 理等。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 1 学期,总时数为 36 学时,每周 2 学时。 内 序号 容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0 2 第一节 我国秘书学的产生与发展 自学 3 第二节 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自学 4 第三节 秘书学的性质特点 自学 5 第四节 秘书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自学 6 第二章 秘书职业 3 7 第一节 秘书界定 0.5 8 第二节 秘书的分类 1 9 第三节 秘书职业的特点 1 10 第四节 秘书职业资格 0.5 11 第三章 秘书职能 7 12 第一节 秘书机构及其设置 1 13 第二节 秘书的基本职能 3 14 第三节 秘书职能实现的途径 3 15 第四章 秘书的精神素养 4 16 第一节 秘书的思想政治素养 1 17 第二节 秘书的职业道德与作风修养 1 18 第三节 秘书的心理品质 2 19 第五章 秘书的知识能力素养 6 20 第一节 秘书的知识结构 2 21 第二节 秘书的能力结构 3 22 第三节 秘书的文化艺术修养 1 23 第六章 秘书职能环境 4 466 24 第一节 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及其作用 1 25 第二节 秘书职能环境的适应与优化 1 26 第三节 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2 27 第七章 秘书与组织管理 4 28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职能 1 29 第二节 秘书与组织管理 1 30 第三节 秘书与组织管理效率 1 31 第四节 秘书与领导决策 1 32 第八章 秘书工作方法与规律 6 33 第一节 秘书专项业务工作方法 4 34 第二节 秘书工作规律及其应用 2 35 第九章 秘书管理 2 36 第一节 秘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1 37 第二节 秘书工作绩效测评 1 38 第十章 中国秘书工作沿革要略 0 3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 自学 40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秘书工作 自学 4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 自学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六)考核要求 考查学生秘书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检测学生秘书学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 运用。考试要求: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⒉每学期学生的综 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 40%,考试成绩占 60%。 二、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点: 秘书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及意义。 教学时数: 0 学时(自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秘书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秘书学的产生 二、我国秘书学的发展 第二节 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一、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二、秘书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第三节 秘书学的性质特点 一、秘书学的学科归属 二、秘书学的性质特点 三、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秘书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67 一、秘书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秘书学研究的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理解秘书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秘书职业 教学要点: 秘书的职业特点。 教学时数: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界定(0.5 学时) 一、国外对秘书的认识和界定 二、我国对秘书的认识和界定 第二节 秘书的分类(1 学时) 一、从组织内部分工看秘书的分类 二、从其所在行业特征看秘书的分类 三、从职级高低看秘书的分类 第三节 秘书职业的特点(1 学时) 一、从属性 二、辅助性 三、服务性 四、被动性 五、全面性 六、机密性 第四节 秘书职业资格(0.5 学时) 一、英国的秘书职业资格 二、美国的秘书职业资格 三、我国的秘书职业资格 考核要求: 了解秘书的职业特点及分类。 第三章 秘书职能 教学要点: 秘书职能的实现。 教学时数: 7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机构及其设置(1 学时) 第二节 秘书的基本职能(3 学时) 一、秘书机构的含义与特点 二、秘书机构设置的原则 三、秘书机构的组织形式 四、各级各类秘书机构 一、秘书职能的含义 468 二、秘书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秘书职能实现的途径(3 学时) 一、秘书日常事务工作 二、秘书专项业务工作 三、秘书特别受权工作 四、秘书参谋工作 考核要求: 把握整个秘书职能及实现的过程与步骤。 第四章 秘书的精神素养 教学要点: 秘书职业素养构成、秘书的心理品质。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的思想政治素养(1 学时) 一、提高政治思想理论水平 二、树立法制观念 三、树立政策观念 第二节 秘书的职业道德与作风修养(1 学时) 一、秘书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秘书的作风修养 第三节 秘书的心理品质(2 学时) 一、秘书的几种不良心理现象 二、秘书心理品质的构成 三、秘书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考核要求: 把握秘书职业素养结构及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第五章 秘书的知识能力素养 教学要点: 秘书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原则。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的知识结构(2 学时) 第二节 秘书的能力结构(3 学时) 一、秘书知识结构的构建原则 二、秘书知识结构的组成 一、基础能力 二、专业能力 三、基本技能 第三节 秘书的文化艺术修养(1 学时) 一、文学修养 二、史学修养 三、艺术修养 469 考核要求: 掌握秘书知识结构的构建原则和必备的文化艺术修养。 第六章 秘书职能环境 教学要点: 秘书职能环境层次结构、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及其作用(1 学时) 一、秘书职能环境层次结构 二、秘书职能环境要素关系 三、秘书职能环境作用 第二节 秘书职能环境的适应与优化(1 学时) 一、秘书职能场的构成 二、秘书对职能环境的适应 三、秘书对职能环境的优化 第三节 秘书与领导的关系(2 学时) 一、秘书与领导关系的多维性 二、秘书处理与领导关系的方法 三、秘书与领导班子的关系 考核要求: 掌握秘书职能环境构成,科学处理与领导的关系。 第七章 秘书与组织管理 教学要点: 组织效率的构成。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职能(1 学时) 第二节 秘书与组织管理(1 学时) 一、组织管理 二、组织管理的职能 一、秘书与组织管理 二、秘书管理理念的更新 第三节 秘书与组织管理效率(1 学时) 一、组织效率 二、提高组织效率的管理方法 三、秘书与组织管理效率 第四节 秘书与领导决策(1 学时) 一、秘书工作对领导工作的价值体现 二、秘书工作与领导决策 考核要求: 掌握秘书管理中如何提升效率,秘书工作与领导决策的关系。 470 第八章 秘书工作方法与规律 教学要点: 秘书工作的信息沟通方法和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 教学时数: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专项业务工作方法(4 学时) 一、秘书协调方法 二、秘书督促检查方法 三、秘书信息沟通方法 四、秘书公文撰拟方法 五、秘书工作进程调度方法 六、秘书工作时间调度方法 第二节 秘书工作规律及其应用(2 学时) 一、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 二、秘书工作的特殊规律 三、对立统一规律在秘书工作中的运用 考核要求: 掌握秘书工作的方法和一般规律。 第九章 秘书管理 教学要点: 秘书工作的绩效评测。 教学时数: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秘书团队的组建与管理(1 学时) 一、秘书团队 二、秘书团队的内部结构 三、秘书团队建立的方法与团队阶段成长 第二节 秘书工作绩效测评(1 学时) 一、绩效测评的含义 二、绩效测评的内容 三、绩效测评的方法 四、绩效测评的原则 考核要求: 掌握组建秘书团队的方法和秘书工作的绩效测评。 第十章 中国秘书工作沿革要略 教学要点: 各个时期秘书工作的相同与差异。 教学时数: 0 学时(自学) 自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 一、秘书工作的起源 471 二、奴隶社会的秘书工作 三、封建社会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秘书工作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秘书工作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秘书工作 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秘书工作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 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秘书工作 四、新中国前 30 年的秘书工作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秘书工作 考核要求: 熟悉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的基本发展脉络。 参考书目: [1]《秘书学》,孟庆荣,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2]《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 ,严华,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3]《秘书学概论》,陆瑜芳,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第 3 版。 [4]《秘书学》,姜爽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第 3 版。 [5]《秘书实务》,杨树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 [6]《秘书工作案例与实践》 ,丁晓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的实践性强,涉及面宽,综合度大,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紧密结合授课内容,并 注意把知识传授和实际操练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切忌理论与实践脱节。 472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秘书实务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用技能选修课。主要包括现行机关常用公文文种写作技能训练、秘 书事务技能实训、秘书速录技术实训、OA 办公技术实训等。对拓展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 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实现宽口径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常用公文文种的写作规范和方法技能,提高公文写作质量水平和效率;掌握秘书事 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办事能力和质量效率;掌握秘书速录基本技术,提高记录速度和效 率,胜任各类记录性工作和文稿处理工作;掌握 OA 办公基本技术,提高现代化办公能力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 按照秘书实务Ⅰ、秘书实务Ⅱ两个系列开设。秘书实务Ⅰ主要包括现行机关常用公文文种写作 技能训练、秘书事务技能实训等内容。秘书实务Ⅱ主要包括秘书速录技术实训、OA 办公技术实训等。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 2 学期,秘书实务Ⅰ36 学时,秘书实务Ⅱ36 学时,均为每周 2 学时。 序号 内 容 学时 实训 1 现行机关常用公文文种写作技能训练 26 一、法定公文写作技能 13 1、命令(令) 议案 2、决定 决议 3、公告 通告 公报 4、通知 通报 5、报告 意见 6、请示 批复 7、函 纪要 二、事务文书的写作技能 13 1、条例 规定 办法 2、计划 总结 3、调查报告 4、讲话稿 述职报告 5、简报 6、专用书信 实训 2 秘书事务技能实训 10 一、会务管理工作 4 1、会前筹备 2、会中服务 3、会后落实 二、事务接待工作 3 1、制订接待计划 2、安排食宿交通 3、安排参观娱乐 473 三、办公室管理工作 3 1、办公环境管理 2、日常事务管理 3、办公用品管理 实训 3 实训 4 秘书速录技术实训 26 一、速录设备及其应用软件 4 二、亚伟速录综合训练 22 OA 办公技术实训 10 一、OA 办公技术综合训练 6 二、常用办公设备使用维护 4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实训指导+课外自主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 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实训项目和内容进度, 布置课外训练任务。 (六)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以实践技能的掌握应用为主。总评成绩按照期终考核 60%+平时考查 40%的比例 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随机考查、课外训练效果考查等。 二、本文 实训 1:现行机关常用公文文种写作技能训练 一、 法定公文写作技能 教学要点: 理解命令(令) 、议案、决定、决议、指示、意见、公告、通告、公报、通知、通报、报告、请 示、批复、函、会议纪要、条例、规定等机关法定公文的概念和特点,明确适用范围,掌握写作要 求和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3课时 教学内容: 1、 命令(令) 议案 (1)命令的文种特征 (2)命令的结构模式 (3)命令的写作要点 (4)议案的文种特征 (5)议案的结构模式 (6)议案的写作要点 2、 决定 决议 (1) 决定的文种特征 (2)决定的结构模式 (3)决定的写作要点 (4)决议的文种特征 (5)决议的结构模式 (6)决议的写作要点 3、 公告 通告 公报 (1) 公告的文种特征 (2)公告的结构模式 (3)公告的写作要点 (4)通告的文种特征 (5)通告的结构模式 (6)通告的写作要点 (7) 公报的文种特征 (8)公报的结构模式 (9)公报的写作要点 4、 通知 通报 (1) 通知的文种特征 (2)通知的结构模式 (3)通知的写作要点 (4)通报的文种特征 (5)通报的结构模式 (6)通报的写作要点 5、 报告 意见 474 (1) 报告的文种特征 (2)报告的结构模式 (3)报告的写作要点 (4)意见的文种特征 (5)意见的结构模式 (6)意见的写作要点 6、 请示 批复 (1) 请示的文种特征 (2)请示的结构模式 (3)请示的写作要点 (4)批复的文种特征 (5)批复的结构模式 (6)批复的写作要点 7、 函 纪要 (1) 函的文种特征 (2)函的结构模式 (3)函的写作要点 (4)纪要的文种特征 (5)纪要的结构模式 (6)纪要的写作要点 二、 事务文书写作技能 教学要点: 了解条例、规定、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章程、简报等事务文书的含义、作用、种类及写作 要求,学会实际撰写常用的几种事务文书。 教学时数:13学时 教学内容: 1、 条例 规定 (1) 条例的文种特征 (2)条例的结构模式 (3)条例的写作要点 (4)规定的文种特征 (5)规定的结构模式 (6)规定的写作要点 2、 计划 总结 (1) 计划的文种特征 (2)计划的结构模式 (3)计划的写作要点 (4)总结的文种特征 (5)总结的结构模式 (6)总结的写作要点 3、 调查报告 (1)调查报告的文种特征 (2)调查报告的结构模式 (3)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 4、 讲话稿 述职报告 (1) 讲话稿的文种特征 (2)讲话稿的结构模式 (3)讲话稿的写作要点 (4)述职报告的文种特征 (5)述职报告的结构模式 (6)述职报告的写作要点 5、 简报 (1)简报的文种特征 (2)简报的结构模式 (3)简报的写作要点 6、 专用书信 (1)专用书信的文种特征 (2)专用书信的结构模式 (3)专用书信的写作要点 实训 2:秘书事务技能实训 一、会务管理工作 475 教学要点: 掌握会前筹备、会中服务、会后落实工作的内容、程序、要求、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会前筹备 (1)议程和日程表 (2)地点和场地选择 (4)通知和邀请函 (5)资料和用品准备 (7)经费项目预算 (8)会务组织机构 2、会中服务 (1)会议值班安排 (2)会议安全保卫 (4)会议简报编发 (5)新闻媒体接待 3、会后落实 (1)文件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2)会议纪要撰制 (4)会议精神跟踪反馈落实 (3)会场和主席台布置 (6)视听设备调试 (3)会议记录 (6)信息收集反馈 (3)会议经费结算 二、事务接待工作 教学要点: 掌握接待计划制订,食宿、交通、参观、娱乐等事务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方法。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接待规格的确定 (1)餐饮、食宿标准 (4)餐饮礼节 (1)参观娱乐项目 1、制订接待计划 (2)接待计划主要内容 2、安排食宿交通 (2)餐厅、客房预订 (3)迎送礼节 3、安排参观娱乐 (2)人员组织安排 (3)宴请桌次座次 (3)相关礼节 三、办公室管理工作 教学要点: 掌握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相关要求和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1)办公室布置的原则和要求 (1)印章管理和使用 (4)工作日志编制与管理 (1)用品采购 1、办公环境管理 (2)办公环境安全检查 2、日常事务管理 (2)介绍信管理 3、办公用品管理 (2)用品发放 476 (3)隐患和故障处理 (3)值班工作 (3)库存管理 实训 3:秘书速录技术实训 一、速录设备及其应用软件使用 教学要点: 掌握亚伟中文速录机硬件、软件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亚伟速录系统安装设置 2、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3、外挂输入系统使用说明 4、亚伟速录软件基本操作 5、亚伟速录软件高级操作 二、亚伟速录综合训练 教学要点: 掌握亚伟中文速录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完成初级速度训练。 教学时数:22学时 教学内容: 1、 坐姿和指法训练 2、 键位码练习 3、 声码练习 4、 韵码练习 5、 特定码练习 6、 略码练习 7、 标点符号码练习 8、 看打录入练习 9、 听打录入练习 10、 文稿整理与编辑练习 实训 4:OA 办公技术实训 一、OA 办公技术综合训练 教学要点: 掌握OA办公系统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模块的使用与管理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协同办公系统的主要功能 2、客户端下载、安装、登录 3、公文管理模块的使用 4、会议管理模块的使用 5、协同工作模块的使用 6、目标管理模块的使用 7、公告与通知的制发 8、我的工具模块的使用 9、电子印章和签名 10、权限控制 477 二、常用办公设备使用维护 教学要点: 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和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1、 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 2、 扫描仪、刻录机 3、 摄录机、投影仪 4、 功放机、视听设备等。 三、参考书目 1、 《秘书实训》,宋湘绮,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2、 《秘书实训》,孙伯杨,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3、 《现代秘书实训》 ,蔡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4、 《秘书实训》,徐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年第二版。 5、 《亚伟中文速录机培训教程》 ,唐亚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主要使用学院自建的应用技能教学实训室、多媒体设备、PPT 课件等相关教学设备和教 具。教师应与秘书学、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等课程协调配合,并结合见习、实习指导工作,引导、 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技能,以期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478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档案管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档案管理学是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档案管理的一般原理、技术和方法,研究档 案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学科。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对学生系统学习档案和档案管理 工作的知识理论、掌握档案鉴定、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技 术,拓展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实现宽口径就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通过系统学习档案与档案工作的知识理论,掌握档案鉴定、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利用、 编研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技术,具备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文档管理的基本能力。 拓展优化综合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为胜任各类组织机构的档案工作,或从事秘书学专业课程教学 工作等奠定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档案鉴定、收集、整理、保管、检索、利用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技术,档案馆室藏 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人事、声像、电子档案管理等为主要内容。本课程与秘书学概论、 文书学等课程在内容方面有密切联系,讲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与协调。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教学总时数为 36 学时,每周 2 学时。 序号 1 内 容 第一章 档案实体管理概论 学时 1 2 第一节 何谓档案实体管理 0.25 3 第二节 档案实体管理的原则 0.5 4 第三节 档案实体管理的方法 0.25 5 第二章 档案价值的鉴定 3 6 第一节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0.5 7 第二节 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规则与方法 1 8 第三节 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1 9 第四节 档案保管期限表 0.5 10 第五节 档案鉴定工作的制度与组织 自学 11 第三章 档案的收集 3 12 第一节 档案收集工作概述 自学 13 第二节 档案馆(室)藏建设 1 14 第三节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 1 15 第四节 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1 16 第四章 档案的整理 3 17 第一节 档案整理工作概述 0.5 18 第二节 全宗 1 19 第三节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1 20 第四节 类内案卷排列、案卷目录、档号 0.5 21 第五节 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 自学 22 23 第五章 档案的保管 第一节 2 档案保管概述 1 479 24 第二节 档案保管条件 自学 25 第三节 档案库房管理 1 26 第四节 档案保管制度 自学 27 第六章 档案登记和统计 3 28 第一节 档案登记和统计概述 0.5 29 第二节 档案室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1 30 第三节 档案馆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1 31 第四节 档案局的统计工作 0.5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概述 2 32 第七章 33 第一节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 1 34 第二节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 1 35 第三节 档案提供利用的含义与档案利用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自学 36 第八章 档案检索 4 37 第一节 档案检索概述 38 第二节 《中国档案分类法》 1 39 第三节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0.5 40 第四节 档案著录 1 41 第五节 档案标引 1 42 第六节 档案检索工具 0.5 43 第七节 档案目录数据库 自学 44 第九章 自学 档案编研 3 45 第一节 档案编研工作概述 1 46 第二节 现行文件编研 1 47 第三节 历史档案编研 1 48 第四节 档案编研制度 自学 49 第十章 档案的提供利用 3 50 第一节 档案提供利用的地位和怎样做好提供利用工作 0.5 51 第二节 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 1 52 第三节 档案提供利用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1 53 第四节 开放档案 0.5 54 第十一章 人事档案 3 55 第一节 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 0.5 56 第二节 人事档案的收集与鉴别 1 57 第三节 人事档案的分类 0.5 58 第四节 人事档案的转递和查阅 1 59 第十二章 声像档案 2 60 第一节 声像档案概述 61 第二节 照片档案 1 62 第三节 录音、录像档案 1 63 自学 第十三章 电子文件管理 4 64 第一节 电子文件的概念和技术特点 65 第二节 电子文件管理的目标和方法要点 66 第三节 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分类 自学 67 第四节 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 1 480 自学 2 68 第五节 电子文件的著录和开发利用 69 第六节 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移交 合计 自学 1 36 (五)教学方式 采用系统讲授、专题讨论、作业练习、指导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纲中标明[自学]的内容,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外自学,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予以督促和检测。与 OA 办公自动化相关内容, 可借助学校 OA 办公系统平台进行课外实操训练。 本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 比例一般按 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照容易 25%、较易 35%、较难 30%、难 10%安排。 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 40%、考试成绩 60%比例综合评定。 二、本文 第一章 档案实体管理概论 教学要点: 档案实体管理概念、内容,实体管理的原则,实体管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1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何谓档案实体管理(0.25 学时) 一、档案实体管理的概念 二、档案实体管理的内容 三、档案实体管理与内容信息开发利用的关系 第二节 档案实体管理的原则(0.5 学时) 一、来源原则 二、全宗原则 三、有机联系原则 四、简化与方便保管利用原则 第三节 档案实体管理的方法(0.25 学时) 一、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 二、档案的本质对历史方法的诉求 三、历史方法在档案实体管理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9【思考与复习题】 第二章 档案价值的鉴定 教学要点: 鉴定工作的内容与要求,鉴定工作的规则与方法,鉴定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鉴定工作的内容和意义(0.5 学时) 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概念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内容 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要求 481 第二节 鉴定档案价值的规则与方法(1 学时) 一、档案价值鉴定的规则 二、档案价值鉴定的方法 (一)整体价值评估法 (二)内在价值鉴定法 (三)相对价值评估法 (四)其他评估方法 第三节 档案价值鉴定标准(1 学时) 一、档案属性标准 (一)来源标准 (二)内容标准 (三)时间与时效标准 (四)形式特征标准 二、社会需求标准 (一)需求方向 (二)需求面 (三)需求时间 三、相对价值标准 (一)相关档案的保存状况 (二)保管条件与费用 第三节 档案保管期限表(0.5 学时) 一、档案保管期限表的作用 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类型 三、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结构 四、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若干问题 第四节 档案鉴定工作的制度和组织(自学) 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制度 二、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 三、档案的销毁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66【思考与复习题】 第三章 档案的收集 教学要点: 档案收集工作概述,档案馆室藏建设,档案室的收集工作,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收集工作概述(自学)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三、档案收集工作的要求(重点) 四、档案收集工作的特点 第二节 档案馆室藏建设(1 学时) 一、丰富馆室藏的重要性 482 二、优化馆室藏的意义 三、优化馆室藏的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价值性原则 (五)特色性原则 四、优化馆室藏的标准 (一)内容标准 (二)结构标准 (三)层次标准 (四)类型标准 五、优化馆室藏的指导思想 六、馆藏结构的基本成分 第三节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1 学时) 一、建立健全归档制度的必要性 二、建立机关文件归档制度的要求 三、归档制度的内容 (一)归档范围 (二)归档时间 (三)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 (四)归档手续 四、档案室在形成文件和组织归档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节 档案馆的收集工作(1 学时) 一、档案馆档案的补充源 二、档案馆接收与征集档案的范围 三、档案馆对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一)接收档案的要求 (二)接收的时间期限 (三)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三)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期限 四、档案馆对二、三级单位形成档案的接收 五、档案馆对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六、档案馆对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接收与征集历史档案的意义 (二)收集历史档案的对象与途径 (三)接收与征集历史档案的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85【思考与复习题】 第四章 档案的整理 教学要点: 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整理工作原则,全宗确认与区分,全宗内档案的分类,案卷排列, 案卷目录,档号。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教学内容: 483 第一节 档案整理工作概述(0.5 学时)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二、档案整理工作的意义 三、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一)充分利用原有的整理基础 (二)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三)便于保管和利用 第二节 全宗(1 学时) 一、全宗及其作用 二、确认全宗和立档单位 (一)组织全宗的构成条件 (二)个人全宗的构成条件 三、区分全宗 四、全宗的补充形式 (一)联合全宗 (二)全宗汇集 (三)档案汇集 五、全宗群及其划分 六、全宗的编号与排列 第三节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1 学时) 一、全宗内档案分类的基本要求 二、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一般方法 三、全宗内档案常用的分类方法 (一)年度分类法 (二)组织机构分类法 (三)问题分类法 四、复式分类法及其适用范围 五、机关内党政工团档案分类 六、综合档案室档案的分类 七、个人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第四节 类内案卷排列、案卷目录、档号(0.5 学时) 一、案卷排列 二、案卷编号 三、卷内目录 四、案卷目录 五、档号 第五节 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自学) 一、整理工作方案 二、立档单位与全宗历史考证 三、零散文件的整理程序 四、整理工作的组织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34【思考与复习题】 第五章 档案的保管 教学要点: 档案保管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保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库房管理,保管制度。 484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保管工作概述(1 学时) 第二节 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自学) 第三节 档案库房管理(1 学时) 一、档案保管工作的任务 二、档案保管工作的内容 三、档案保管工作的要求 一、档案库房建筑 二、档案保管设备 三、档案装具 一、档案库房编号和排架 二、全宗排列和档案上架 三、档案存放位置索引、档案代理卡、全宗卷编制 四、库房的环境管理 第四节 档案保管制度(自学) 一、档案保管制度的原则 二、档案保管制度的内容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47【思考与复习题】 第六章 档案登记和统计 教学要点: 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档案统计调查,档案室的登记和统计工作,档案馆的登记 和统计工作,档案局的统计工作。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统计工作概述(0.5 学时) 一、档案登记和统计的概念 二、档案登记和统计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三、选定档案统计指标 四、档案统计调查 五、档案统计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六、案卷数量和状况检查 七、档案统计标准化 第二节 档案室的登记和统计工作(1 学时) 一、档案状况登记 (一)案卷目录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归档文件目录 (四)总登记簿 二、档案工作状况登记 (一)工作日志 (二)人员进出库房登记 (三)档案出入库登记 485 (四)档案清点、检查登记 (五)档案利用登记簿 (六)利用者登记卡 (七)档案借出登记簿 (八)档案复制、摘抄登记 (九)利用效果登记单 第三节 档案馆的登记和统计工作(1 学时) 一、收进登记簿 二、全宗名册 三、全宗单 四、案卷目录登记簿 第四节 档案局的统计工作(0.5 学时) 一、全宗卡片 二、全宗变化情况年度报表 三、档案机构、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64【思考与复习题】 第七章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概述 教学要点: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原则(1 学时)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意义 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馆藏基础原则 (二)信息组织原则 (三)信息激活原则 (四)有效利用原则 (五)整体效益原则 第二节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和应采取的措施(1 学时) 一、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社会环境方面 (二)档案部门方面 (三)用户方面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一)创新观念 (二)做好宣传,改善环境 (三)优化丰富馆藏和健全档案信息开发机构,确立资源与人员的保障体系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创造名牌档案信息产品为目标 (六)走特色开发之路 第三节 档案提供利用的含义与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自学) 一、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含义 486 二、我国档案利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178【思考与复习题】 第八章 档案检索 教学要点: 档案检索的含义,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档案著录与标引,档案检索工具。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检索概述(1 学时) 一、档案检索的含义和一般过程 二、档案检索效率 三、档案检索语言 第二节 《中国档案分类法》(0.5 学时) 一、 《中档法》的编制原则 二、 《中档法》的体系结构 三、 《中档法》的标记符号和注释 第三节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0.5 学时) 一、 《主题词表》的选词原则和范围 二、 《主题词表》的结构体例 三、 《主题词表》的使用方法 第四节 档案著录(1 学时) 第五节 档案标引(1 学时) 一、档案著录的内容与作用 二、档案著录的原则和要求 三、著录项目 四、著录用标识符 五、著录格式 六、著录用文字及著录信息源 七、著录方法 一、档案标引方式 二、档案标引的质量指标 三、档案主题标引 四、档案分类标引 第六节 档案检索工具(1 学时) 一、档案检索工具的含义与作用 二、档案检索工具的种类 三、常用档案检索工具的编制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26【思考与复习题】 第九章 档案编研 教学要点: 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内容、原则,编研工作关键步骤,现行文件编研,历史档案编研。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487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编研工作概述(1 学时) 一、档案编研工作的意义 二、档案编研工作的内容 三、档案编研工作的原则 四、档案编研工作的关键步骤 第二节 现行文件编研(1 学时) 第三节 历史档案编研(1 学时) 一、法规性文件汇编 二、政策性文件汇编 三、会议文件汇编 四、政府公报 五、发文汇编 六、专题文件汇编 一、大事记 二、组织沿革 三、统计数字汇集 四、专题概要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41【思考与复习题】 第十章 档案提供利用 教学要点: 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方式,档案宣传,档案咨询服务,开放档案。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概述(0.5 学时) 一、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主要地位 二、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怎样做好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 四、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档案利用服务的方式(1 学时) 一、档案阅览服务 二、档案外借服务 三、制发档案复制本 四、档案证明 五、档案目录 六、档案展览 七、档案咨询 第三节 档案宣传和咨询服务(1 学时) 一、档案宣传工作 二、档案咨询服务 第四节 开放档案(0.5 学时) 一、开放档案的含义 二、开放档案的意义 三、开放档案的理论依据 488 三、开放档案标志和条件 四、开放档案的起始时间 五、如何做好开放档案工作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56【思考与复习题】 第十一章 人事档案 教学要点: 人事档案的定义,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职责,人事档案的收集、鉴别,人事档案的分类,人事档 案的转递、查阅。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工作(0.5 学时) 一、人事档案定义 二、人事档案工作 (一)人事档案工作基本任务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职责 (二)人事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三)人事档案工作机构 第二节 人事档案的收集与鉴别(1 学时) 一、人事档案的收集 (一)收集工作原理 (二)人事文件归档 二、人事档案的鉴别 (一)鉴别工作原则 (二)鉴别内容方法 (三)人事档案审核 第三节 人事档案的分类(0.5 学时) 一、人事档案种类划分 二、人事档案正本分类 三、人事档案副本分类 四、类内档案的排列 第四节 人事档案的转递和查阅(1 学时) 一、人事档案的转递 (一)转递工作的要求 (二)转递原因与方式 (三)转递程序和手续 二、人事档案的查阅 (一)查阅原则和范围 (二)查阅的要求 (三)查阅程序和手续 (四)出具证明和复制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289【思考与复习题】 第十二章 声像档案 教学要点: 照片档案管理与利用,录音录像档案管理与利用。 489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声像档案概述(自学) 一、声像档案的定义 二、声像档案的特点 三、声像档案的作用 四、声像档案工作 第二节 照片档案(1 学时) 第三节 录音、录像档案(1 学时) 一、照片档案的构成与种类 二、照片档案管理 (一)照片档案收集 (二)照片档案整理 (三)照片档案鉴定 (四)照片档案保护 (五)照片档案利用 一、唱片档案 二、录音录像档案 (一)归档、收集与验收 (二)分类、编目 (三)鉴定、保护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322【思考与复习题】 第十三章 电子文件管理 教学要点: 电子文件的概念和技术特点,电子文件管理目标,电子文件管理主要方法,电子文件的分类, 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移交。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子文件的概念和技术特点(自学) 一、电子文件的概念 二、电子文件的技术特点 第二节 电子文件的管理目标和方法要点(2 学时) 一、电子文件的管理目标 (一)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二)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三)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 (四)保证电子文件的可用性 二、电子文件管理方法要点 (一)全程管理 (二)前端控制 (三)优化流程 (四)管理软件为中心 490 (五)元数据为基本工具 (六)基于职能的管理方法 第三节 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分类(自学) 第四节 电子文件的鉴定与归档(1 学时) 第五节 电子文件的著录与开发利用(自学) 第六节 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移交(1 学时) 一、电子文件的形成 二、电子文件的分类 一、电子文件鉴定 (一)鉴定的内容 (二)内容鉴定的方法 (三)技术鉴定的方法 二、电子文件的归档 (一)归档范围 (二)归档方式 (三)归档时间 (四)归档要求 (五)归档手续 一、电子文件的著录 二、电子文件的开发利用 一、电子文件的保管 二、电子文件的移交 (一)移交方式 (二)移交时间 (三)移交要求 (四)移交手续 考核要求: 掌握教材 P3362【思考与复习题】 三、参考书目: 1、《档案管理学基础》, 陈兆祦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3 版。 2、《档案学概论》,冯惠玲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2 版。 3、《文书与档案管理》,汪溢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第 1 版。 4、《企业档案管理学》,宫晓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5、《专门档案管理》 ,王英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室、PPT 课件、OA 办公系统平台等相关教学设备和教具;教师应与文书学、 秘书学概论等课程协调配合,并结合见习、实习指导工作,引导、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技能。 建议学院建设 OA 综合办公技能实训室,以期取得更好教学效果。 491 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礼仪学 三、说明 (一)课程性质 现代礼仪学是研究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及其起源、发展和各种礼仪实用知识的 一门学科。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对系统掌握现代社会职业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 礼仪知识,遵循基本的礼仪规范,在人际和工作往来中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升综合素质修养等 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系统介绍现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 礼仪,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交往的成功。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我国实际和现代礼仪学的特点,突出其应用性。全面系 统阐述现代礼仪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范及基本技能。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总课时为 36 个学时,每周 2 学时。 序号 1 内 容 第一章 引论 学时 2 2 第一节 礼仪的本质 1 3 第二节 礼仪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0.5 4 第三节 礼仪的功能和原则 0.5 5 第二章 礼仪修养 2 6 第一节 概述 1 7 第二节 礼仪修养的特征与方法 0.5 8 第三节 礼仪修养应注重的三种关系 0.5 9 第三章 4 个人礼仪 10 第一节 概述 2 11 第二节 仪表风度 2 12 第四章 4 家庭礼仪 13 第一节 概述 1 14 第二节 家庭成员称谓 0.5 15 第三节 家庭成员礼仪 0.5 16 第四节 祝贺礼仪 0.5 17 第五节 馈赠礼仪 0.5 18 第六节 应酬礼仪 1 19 第五章 4 社交礼仪 20 第一节 概述 1 21 第二节 见面礼仪 0.5 22 第三节 介绍礼仪 0.5 23 第四节 交谈礼仪 0.5 24 第五节 宴请与馈赠 0.5 25 第六节 舞会与沙龙 0.5 492 26 27 第七节 第六章 社交禁忌 0.5 4 公务礼仪 28 第一节 概述 1 29 第二节 工作礼仪 0.5 30 第三节 会议礼仪 0.5 31 第四节 公文礼仪 1 32 第五节 公务迎送 1 33 第七章 商务礼仪 4 34 第一节 概述 1 35 第二节 柜台服务礼仪 0.5 36 第三节 商业洽谈礼仪 0.5 37 第四节 产品推销礼仪 1 38 第五节 商业仪式 1 39 第八章 外事礼仪 4 40 第一节 概述 0.5 41 第二节 外事迎送 0.5 42 第三节 会见与会谈 0.5 43 第四节 外事宴请 0.5 44 第五节 馈赠礼仪 0.5 45 第六节 参观游览礼仪 0.5 46 第七节 文艺晚会和舞会上的礼节 0.5 47 第八节 其它外事礼节 0.5 48 第九章 习俗礼仪 4 49 第一节 概述 1 50 第二节 节日礼俗 1 51 第三节 人生礼俗 1 52 第四节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 1 53 第十章 礼仪文书 4 54 第一节 概述 1 55 第二节 一般书信 0.5 56 第三节 礼仪致辞与函电 0.5 57 第四节 柬贴与聘书 0.5 58 第五节 名片与贺卡 0.5 59 第六节 题词与启事 0.5 60 第七节 讣告与悼词 0.5 合计 36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和实践等。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根 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每一章后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完成书面作业。 也可组织学生讨论、答辩,并作结论。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学风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本大纲附有 参考书目,教师应结合教学进度,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 二、本文 493 第一章 引论 教学要点: 本章教学要点为礼仪的本质(涵义)及“三礼”的内容,礼仪的起源及历史演变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礼仪的本质(1 学时)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明显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类的活动不仅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而 且还受社会规律以及由社会规律决定的各种社会规范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些社会规范中,除道德规 范和法律规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礼仪规范。 一、礼仪的涵义 在欧洲,“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 ,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 在中国,“礼仪”一词很早就被作为典章制度和道德教化使用。 在古代汉语中,“礼”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礼节仪式。 第二,表示尊敬和礼貌。 第三,礼物,即赠送的物品。 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礼仪从广义上讲,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从狭义上讲,指人们在社会 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为人们所认同和遵 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礼仪的特性 (一)规范性 (二)多样性 (三)继承性 (四)差异性 (五)社会性 三、礼仪的内容 (一) “三礼”的基本内容 (二)现代礼仪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礼仪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0.5 学时) 本节主要以中华礼仪为主线,阐述礼仪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二、礼仪的起源 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最早产生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组织人类社 会以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三、礼仪的历史演变 (一)礼仪的起源阶段 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 (二)礼仪的形成阶段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 771 年的夏商周三代。 (三)礼仪的变革阶段 公元前 771 年至公元前 221 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四)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 公元211年的秦汉时期到公元 1911 年的清末。 (五)现代礼仪阶段 约从 1911 年民国初期到现在。 494 第三节 礼仪的功能和原则(0.5 学时) 一、礼仪的功能 (一)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 (二)规范着人们的社交行为 (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有利于国人增强民族自尊 二、礼仪的原则 (一)真诚原则 (二)尊敬原则 (三)同情原则 (四)关怀原则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求主要是礼仪的本质、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及“三礼”的内容等。 第二章 礼仪修养 教学要点: 礼仪修养是礼仪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现代礼仪不可忽视重要的问题。探究礼仪修养问 题,揭示礼仪修养的本质、意义、特点和方法,对于自觉地把握礼仪规范和自觉地进行礼仪实 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修养和礼仪修养 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二、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一)通过礼仪修养,规范礼仪行为; (二)通过礼仪修养,培养礼仪品质。 第二节 礼仪修养的特征与方法(0.5 学时) 一、礼仪修养的一般特征 (一)具有同时性; (二)具有多端性; (三)具有重复性; (四)具有实践性; (五)具有渐进性。 二、礼仪修养的方法 (一)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 (二)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联系; (三)从认识到实践反复的提高过程; 第三节 礼仪修养应注重的三种关系(0.5 学时) 本节为非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495 一、礼仪修养与社交角色 二、礼仪修养与道德 三、礼仪修养与美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点为礼仪修养的含义、礼仪修养的一般特征及礼仪修养的方法等等。 第三章 个人礼仪 教学要点: 本章的教学要点为个人礼仪的基础知识,如个人礼仪的定义、个人礼仪的修养原则等等,因为 只有学好个人礼仪,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其它的礼仪知识。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2 学时) 一、个人礼仪的概念 (一)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事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 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二)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1.以个人为支点; 2.以修养为基础; 3.以尊敬为原则; 4.以美好为目标。 二、个人礼仪的培养和形成 (一)个人的原动力; (二)教育的推动力; (三)环境的感染力。 三、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 (二)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友善的气氛;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节 仪表风度(2 学时) 本节第一、二部分内容为自学部分。 三、服饰之美中的服饰穿戴的基本原则: (一)与环境相协调; (二)与社会角色相协调; (三)与自身条件相协调; (四)与穿戴的时节相协调; 本章第三、四节内容为自学内容。 考核要求: 本章有考核要求主要是个人礼仪的含义、个人礼仪的修养原则、个人礼仪的一般特点等等。 第四章 496 家庭礼仪 教学要点: 家庭是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学习家庭礼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本章的教学 要点是最基本的家庭礼仪知识,如家庭礼仪的含义、家庭礼仪的特点和内容等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家庭的实质和家庭礼仪的涵义 (一)家庭的实质 (二)家庭礼仪的涵义 指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 为准则和礼节、仪式的总称。 二、家庭礼仪的特点和内容 (一)家庭礼仪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2.以感情联络为目的; 3.以相互关心为原则; 4.以社会效益为标准; (二)家庭礼仪的内容 1.成员礼仪; 2.称谓礼仪; 3.仪式礼仪; 4.待客与应酬礼仪。 第二节 家庭成员称谓(0.5 学时) 第三节 家庭成员礼仪(0.5 学时) 本节第二部分内容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为重点内容。 一、夫妻之间的礼仪 二、父母子女之间的礼仪 第四节 祝贺礼仪(0.5 学时) 一、出生庆贺 二、升学毕业庆贺 三、获奖、提升祝贺 四、生日寿辰祝贺 五、结婚祝贺 六、乔迁开张祝贺 第五节 馈赠礼仪(0.5 学时) 一、馈赠礼仪 (一)馈赠的性质和作用 (二)馈赠的时机与场合 二、礼品的选择方式 三、送礼的避讳与禁忌 四、送花须知 497 第六节 应酬礼仪(1 学时) 一、待客 二、做客 三、通讯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求主要为家庭礼仪的含义、家庭礼仪的特点和内容、子女对父母应有的礼仪等。 第五章 社交礼仪 教学要点: 社交礼仪是本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礼仪知识,是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要点是社交礼仪的含义、 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等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社交礼仪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社交礼仪的涵义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具有的相互表示尊重、敬意、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与惯用形式。 (二)社交礼仪的特点 二、社交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二节 见面礼仪(0.5 学时) 一、称呼语 二、致意礼节 第三节 介绍礼仪(0.5 学时) 一、介绍 (一)介绍的通则 1.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2.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 3.把地位低的人介绍给地位高的人; 4.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5.性别与地位不一致时应该按地位顺序来介绍。 (二)介绍的类型 (三)介绍时的礼节要求 (四)介绍后的礼节要求 二、使用名片的礼节 (一)名片的放置 (二)出示名片的礼节 (三)接受名片的礼节 (四)名片的活用 第四节 交谈礼仪(0.5 学时) 498 一、交谈的态度 二、交谈的话题 三、交谈气氛与话题的把握 (一)交谈的气氛要求 (二)交谈的技巧把握 四、交谈时的体态语 (一)表情 (二)手势 (三)姿态 五、聆听的艺术 六、电话用语 (一)怎样打电话 (二)怎样接电话 (三)通话注意事项 第五节 宴请与馈赠(0.5 学时) 第六节 舞会与沙龙(0.5 学时) 第七节 社交禁忌(0.5 学时) 一、宴请 (一)宴请的形式 (二)主持宴请的礼仪 (三)赴宴的礼仪 (四)就餐礼节 二、馈赠 (一)馈赠时机的选择 (二)馈赠礼品的选择 (三)馈赠要求 (四)受礼者的礼仪 一、舞会 (一)舞会的组织 (二)舞会对参加者的要求 (三)请人跳舞的礼节 (四)拒绝邀请时应注意的礼节 (五)跳舞时应具有的风度 二、沙龙 (一)沙龙的含义及形式 (二)参加沙龙的要求 一、忌过度开玩笑 二、忌随便发怒 三、忌恶语伤人 四、忌飞短流长 五、忌言而无信 六、忌给别人取绰号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点是社交礼仪的含义、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等等。 499 第六章 公务礼仪 教学要点: 公务礼仪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礼仪。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公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公务礼仪规范 如公务礼仪的含义、性质、作用及会议礼仪的内容等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公务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二、公务礼仪的原则和分类 第二节 工作礼仪(0.5 学时) 第三节 会议礼仪(0.5 学时) 一、求职指南 二、上岗礼仪 三、接待上访与上门访谈 四、汇报工作与听取汇报 五、办公室礼仪 一、会议的组织程式 二、会议的礼仪 三、几种常见的会议程序与礼仪 (一)例会 (二)座谈会 (三)庆祝表彰会 (四)新闻发布会 第四节 公文礼仪(1 学时) 第五节 公务迎送(1 学时) 一、公文礼仪的特点 二、公文礼仪的规则 三、公文办理的礼仪要求 四、常用公文写作的礼仪要求 (四)接待来宾的一般程序 (五)送行宾客的一般程序 (六)官方迎送仪式礼仪 (七)迎送的禁忌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求为公务礼仪的含义、公务礼仪的性质和作用、公务礼仪的原则、分类以及公务 礼仪中的会议礼仪的要求等等。 第七章 500 商务礼仪 教学要点: 商务礼仪是商务工作者在商务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是从事商务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 范。本章学习常用的商务礼仪知识:商务礼仪的含义、特点和种类,商务礼仪的作用和原则以及商 业洽谈礼仪和产品推销礼仪。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商务礼仪的特点和分类 (二)商务礼仪的作用和原则 第二节 柜台服务礼仪(0.5 学时) 第三节 商业洽谈礼仪(0.5 学时) 第四节 产品推销礼仪(1 学时) 第五节 商业仪式(1 学时) 二、商业服务人员的礼仪规范 三、营业员基本礼仪 四、饭店服务基本礼仪 四、准备阶段礼仪 五、洽谈过程中的礼仪 六、商业洽谈的技巧 一、人员推销礼仪 二、非人员推销礼仪 一、开张剪彩仪式 二、签约仪式 三、开幕闭幕仪式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点是商务礼仪的含义、特点、作用以及商业洽谈礼仪和产品推销礼仪。 第八章 外事礼仪 教学要点: 外事礼仪是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向外宾表示尊重、友好的各种惯用交际礼宾形式及各种礼节、仪 式和习惯的规范。外事礼仪在中国加入 WTO 后尤为重要。本章是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外 事礼仪的含义、外事礼仪的特点和原则、外事工作的总体要求等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0.5 学时) 一、外事工作的礼仪与原则 (一)外事工作礼仪及其特点 (二)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外事工作的总体要求 501 二、礼宾次序及要求 第二节 外事迎送(0.5 学时) 第三节 会见与会谈(0.5 学时) 第四节 外事宴请(0.5 学时) 第五节 馈赠礼仪(0.5 学时) 第六节 参观游览礼仪(0.5 学时) 一、迎送的安排 二、确定迎送规格 三、掌握抵达和离开的时间 四、献花 五、互相介绍 六、迎送中的陪车 七、其他迎送中的事项 一、会见及其性质 二、会谈的内涵 三、会见与会谈的安排 四、会场布置与座位安排 五、会见与会谈的几项具体工作 一、宴请的四种形式 二、宴请的准备 三、宴席中的礼节 四、赴宴者的礼貌修养 七、送礼规则 八、馈赠礼仪 一、项目的选定 二、安排布置 三、陪同 四、接待参观 五、摄影 六、后勤安排 第七节 文艺晚会和舞会上的礼节(0.5 学时) 第二节 文艺晚会上的礼节 第三节 舞会的礼节 第八节 其它外事礼节(0.5 学时) 三、称呼礼仪 四、服饰礼仪 五、饮食礼仪 六、进入室内的进退之礼 七、外国人的忌讳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点是外事礼仪的含义、外事礼仪的特点和原则、外事工作的总体要求等等。 502 第九章 习俗礼仪 教学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的习俗礼仪的含义、形成与发展的基本 条件、本质属性、基本分类等等。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习俗礼仪内涵分析 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社会生活习惯和风俗方面的行为准 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实践是逐渐形成并沿习下来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对社会成员行 为和活动的具体规定。 二、习俗礼仪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基本条件 三、习俗礼仪的本质属性 (一)群众性 (二)传承性 (三)变异性 四、习俗礼仪的基本分类 第二节 节日礼俗(1 学时) 一、中国主要民间节日 二、外国主要民间节日 第三节 人生礼俗(1 学时) (二)生辰礼俗 (三)成年礼俗 (四)婚嫁礼俗 (五)丧葬礼俗 第四节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1 学时) 一、东北内蒙地区 二、西北地区 三、西南地区 四、中南东南地区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点为习俗礼仪的含义、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本质属性、基本分类等等。 第十章 礼仪文书 教学要点: 礼仪文书是指在社会交往、礼仪活动中用来调整、改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 织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书面材料和文字。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礼仪文书的基本特点及其 写作方法与礼仪要求。 教学时数: 本章的教学时数为 4 学时。 教学内容: 503 第一节 概述(1 学时) 一、礼仪文书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涵义 在社会交往、礼仪活动中用来调整、改善、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 相互关系的书面材料和文字。 (二)特点 交际性、礼节性、规范性。 二、礼仪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礼仪文书写作的基本特点 (二)礼仪文书的写作目的具有实用性; (三)礼仪文书的写作内容具有针对性; (四)礼仪文书的体式约定俗成; (五)礼仪文书的书写形式具有文化色彩。 三、礼仪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一)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二)使用语体自由多样,心到笔随; (三)运用语言简洁精炼,顺畅得体; (四)反映情感真挚恳切,情溢文中。 四、礼仪文书的种类 (一)礼仪文书的文体种类 (二)礼仪文书的适用种类 第二节 一般书信(0.5 学时) 一、书信的构成与种类 二、书信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书写必须合乎规范,用语礼貌; (二)内容应该实在可信,通情达礼; (三)文辞应该通顺畅达,工整清晰。 三、书信笺文的写法 (一)称谓 (二)正文 (三)敬语 (四)落款及时间 四、书信封文的写法 (一)收信人邮政编码 (二)收信人地址 (三)收信人姓名 (四)寄信人地址和邮政编码 五、书信写作注意事项 (一)介绍信和明信片 第三节 礼仪致辞与函电(0.5 学时) (二)礼仪致辞的种类和特点 (三)礼仪致辞的写法与注意事项 (四)礼仪函电的种类和特点 504 (五)礼仪函电的写法与注意事项 第四节 柬贴与聘书(0.5 学时) 第五节 名片与贺卡(0.5 学时) 第六节 题词与启事(0.5 学时) 第七节 讣告与悼词(0.5 学时) 第二节 柬贴的种类与特点 第三节 柬贴的写法与注意事项 第四节 聘书 五、名片的含义及用途 六、名片的种类与印制 七、名片的写作 八、贺卡的制作与写作 一、题词的种类与写法 (一)题词的含义 (二)种类 (三)写作要求 二、启事的种类与写法 (一)启事的含义 (二)特点 (三)种类 (四)写法 (五)写作注意事项 1.标题要简短醒目; 2.内容要突出重点; 3.陈述要简明扼要; 4.行文要礼貌得体。 一、讣告的含义与写法 (一)讣告的含义 (二)讣告的种类与写法 (三)讣告的印制与注意事项 二、悼词的写法与注意事项 (一)悼词的含义 (二)悼词的写法 (三)写作悼词的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 本章的考核要点是礼仪文书的定义、基本特点、基本要求和各种礼仪文书的特点和写作注意事 项。 三、参考书目: 1、郭学贤,《现代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2、谭一平,《职场礼仪守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3、谭一平,《秘书礼仪实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年版。 3、金正昆,《实用礼仪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第 3 版。 505 4、杨剑宇,《涉外礼仪必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年版。 5、葛晨虹,《中国礼仪文化》,经济科学出版 2001 年版。 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 针对《现代礼仪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应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 在进行一些与实际活动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如在进行社交礼仪的教学时,为 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另外,在进行礼仪文书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于礼 仪文书的各种形式一目了然,可以用诸如 PowerPoint 文档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解。最后,在进行一 些和数据有关的教学时,可以使用 Excel 数据库和表格的形式进行教学,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 利于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5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