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

◆◇sorrow °痕迹、7 页 139.5 KB下载文档
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_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doc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解表 序号 1 2 3 4 1 项目 重点任务 完善人才 培养目标 体系 一是丰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内 涵;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三是连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 课程教学目标。 明确创新 创业学分 要求 制定个性 化人才培 养方案 探索“注 重分层分 类”的培 落点举措 进度安排 (2017 年) 责任单位 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 2015 版人才培养方 案的意见》,融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7 月 12 日前完成 理念与要求。 教务处 各专业完成 2015 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 7 月 31 日前完成 教学院(部)、 教务处 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结 构 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 2015 版人才培养方 案的意见》,明确 8 个创新创业学分要求, 7 月 12 日前完成 明确创新创业学分获取途径。 教务处 二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 获得途径 各专业完成 2015 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 7 月 31 日前完成 教学院(部)、 教务处 三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 管理 拟定《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 7 月 31 日前完成 教务处 一是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 2015 版人才培养方 案的意见》,融入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7 月 12 日前完成, 并在改革进程中 逐步完成 教务处 二是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各专业完成 2015 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 7 月 31 日完成 教学院(部)、 教务处 三是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的监督管理 修订《长江师范学院专业培养方案管理规 8 月 30 日前完成 定》。 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 2015 版人才培养方 7 月 12 日前完成, 案的意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分层培养思 并在改革进程中 想。 逐步实施 一是纵向上分层; 二是横向上分类。 教务处 教务处 养方式 各专业完成 2015 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 7 月 31 日前完成 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是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库 5 探索“基 于项目学 习”的培 养方式 二是要求学生选项目建团队 制定《项目库建设管理办法》(含准入退出 机制、激励政策等)。 征集创新创业项目,编制项目指南(须有项 目内涵说明)。 组织专家评审,对现有项目建立项目库,并 实行动态管理。 制定《学生选项目建团队实施意见》 组织一年级学生选项目建团队(二三年级学 生也可选项目建团队)。 完善并执行好本科生导师制。 6 7 2 探索“强 化协同育 人”的培 养方式 建好创新 创业教育 通识课程 7 月 31 日前完成 教学院(部)、 教务处 教务处 教师教育学院 8 月 30 日前完成 9 月 15 日前完成 学生处 9 月 30 日启动 10 月 30 前完成 12 月 30 日启动 长期实施 学生处 学生处 教学院(部) 学生处、 教学院(部) 一是实施项目延伸计划 结合项目库管理,制定项目延伸支持办法。 12 月 30 日前完成 学生处 二是加强校校(所)合作 探索校校(所)合作机制。 12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三是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基地 建立高质量校企协同育人基地。 9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一是建好“启蒙型”创新创业 教育课程 与新道等企业合作,以“公司+学校”方式 建设 1 门“创业基础”类课程。 7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二是建好“启发型”创新创业 整合教育课程 与政史学院协商改革“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指导”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7 月 30 日启动 政史学院、 教务处 三是建好“业务型”创新创业 管理教育课程 与财经学院协商建立“业务型”创新创业管 理教育课程库。 7 月 30 日启动 财经学院、 教务处 8 9 10 11 12 3 一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 建好创新 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 二是优化专业课程; “群特征” 三是开发并建设 1—2 门“群特 课程 征”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一是自行开发或引入校外优质 的创新创业教育类 MOOC 等网络 课程 丰富创新 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 创业教育 例库 课程资源 三是加大创新创业精品在线开 放课程和创新创业校本教材建 设力度 一是加大众创空间建设力度 打造科研 二是强化研究中心(基地)的 创新能力 育人功能 培养平台 三是加强工程示范中心的服务 功能 一是全面开放教学实验室,充 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二是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 完善创新 设计性,特别是探究性、创新 创业实验 性的实验项目比例 教学平台 三是根据“群特征”建立仿真 实验(实训)室 建好创新 创业实践 基地 一是指导各学科专业群开展创新创业导向 的专业课程建设; 二是与企业合作,以“学校+公司”的方式 为每个群开发并建设 1—2 门“群特征”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 12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教学院(部) 引入 1—3 门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作为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选修课。 7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以委托项目形式委托管理学院建设创新创 业教育典型案例库。 9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管理学院 立项建设 1-2 门创新创业类精品在线开放 课程,立项建设 1-2 本创新创业校本教材。 9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教学院(部) 两年内按照要求申报建设 7 个众创空间。 明确学校研究中心(基地)的学生创新创业 指导方面的具体任务。 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 目的名单。 修 订《 长 江师 范 学院 实 验室开放管 理办 法》,将实验室开放落到实处。 9 月 30 日启动 优化实验(实训)项目库。 7 月 30 日启动 分步分专业建立仿真实验(实训)室,依托 管理学院建立 1 个企业运营虚拟仿真实训 平台。 8 月 30 日启动 一是对接涪陵及周边地区创新 创业孵化基地 签约 10 个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7 月 30 日启动 二是建立扶贫实践育人基地 依托武陵山绿色发展协同中心建基地。 12 月 30 日启动 三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建 依托学科专业群,分别建立 1-2 个创新创业 7 月 30 日启动 8 月 30 日启动 8 月 30 日启动 科技处、 科技处、 研究机构 科技处 7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招就处 学生处 武陵山中心 教务处 设 一是建好创新创业项目库 13 14 15 16 17 4 完善创新 创业竞赛 体系 建立“群 特征”创 新创业苗 圃 建设创新 创业教育 教学团队 打造创新 创业项目 指导团队 组建创新 创业实战 二是统筹推进创新创业重点赛 事 三是扎实开展校院两级创新创 业竞赛活动 一是根据“群特征”建立六大 创新创业苗圃 二是集中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 服务中心 一是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通识课 程教师; 二是培养一批创新创业“群特 征”课程教师; 三是明确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 职责和任务。 一是推进学校本科生导师制建 设 二是加强对项目导师的培训提 高 三是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 置和收益分配机制 一是聘请科学家等校外专家学 者作为兼职创新创业导师 实践教学基地。 周期性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校级项目立项;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培育优质项 目。 制定《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重点赛事(项 目)组织管理办法》,对国字号的创新创业 竞赛组织工作进行统筹,按照重点支持、重 点打造的原则,强调参赛资源的共享共用、 集中发力,确保重点赛事有重点突破。 深入实施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结合学科竞赛 大力推广“一院一品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9 月 30 日启动 学生处 9 月 30 日前 团委 长期 教务处 7 月考察、设计,8 改造现有南大门功能用房,按群配建一定数 月施工改建,10 月 量的孵化苑,并统一建立服务中心。 建成入驻。 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 学研究中心; 设立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7 月 30 日启动 专项资金; 每学年度组织 10 名左右的老师参加创新创 业教育培训学习。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强化创新创业项目指导 8 月 30 日启 职能。 动 组织项目导师周期性教育培训。 明确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出台相 关配套文件。 联系科学家、创业成功者等来校讲学,聘请 他们为学生的兼职创新创业导师。 招就处 教务处 教务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生处 长期 学生处 8 月 30 日启动 科技处 长期 团委 招就处 帮扶团队 二是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知名 公司的合作 三是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帮扶 18 建立创新 创业学院 19 完善创新 创业教学 管理制度 20 建立创新 创业激励 制度 一是成立非建制机构;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分工; 三是落实场地设施。 一是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二是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 转换制度; 三是为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 业能力培养计划; 四是实施考核评价。 一是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激励制 度; 二是完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 育工作的激励机制。 一是举办创新创业讲堂 21 培育创新 创业交流 文化 二是做好创新创业宣传 三是建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22 5 塑造创新 创业榜样 文化 一是选树创新创业典型 二是建立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巡 回报告制度 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公司的优质资源,整合一 批学术精湛、研究前沿、经验丰富的专家学 者,配强“专家团队”,做好对重要赛事的 参赛项目的重点打造。 做好校友筛选工作,联系校友办,邀请有丰 富创业经验的优秀校友,对在校生开展创新 创业的实战指导。 长期 团委 教务处 长期 团委 校友办 组建机构、明确职责、落实场地、挂牌成立。 10 月 30 日前 教务处、学生处、 招就处、团委 修订学籍管理制度; 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档案; 修订教学院(部)年度考核指标。 9 月 30 日前 教务处 12 月 30 日前 学生处 8 月 30 日前 教务处 长期 教务处、团委 招就处、学生处 长期 宣传部 长期 团委 长期 宣传部 长期 教务处 修订《校长奖学金评选管理办法》,单列校 长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名额。 出台教学工作业绩认定与管理办法,明确创 新创业教育业绩认定。 整合相关资源,联系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 校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 利用报刊、广播、网络等形式做好创新创业 宣传 大力支持现有的科技创新类社团的发展,鼓 励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 在学校各级学生会中设立创新发展部。 营造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创新创 业典型先进事迹展。 举办“创业大讲堂”,定期安排学校创业楷 模、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者到各学院开展巡回 报告。 23 24 25 成立校院 两级创新 创业教育 改革领导 小组 成立校院 两级创新 创业教育 专家指导 委员会 设立创新 创业教育 改革专项 基金 26 探索资金 扶持机制 27 建立创新 创业工作 质量标准 体系 28 6 强化过程 监控和阶 段性考核 评估 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文化中心 建立创新创业优秀人才档案和展示专栏。 长期 招就处 一是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 革领导小组; 二是各教学院(部)成立创新 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 出台相关文件; 指导各教学院(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领导小组。 10 月 30 日前 教务处 一是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 家指导委员会; 二是各教学院(部)成立创新 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吸收地方知名创业成功校友、企业管理者和 其他有关专家参与,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 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10 月 30 日前 教务处 一是设立项目基金; 二是设立创业基金; 三是设立奖励基金。 每年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基金 200 万,为项目立项、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改 革研究、学生活动、创业孵化等学生创新创 业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10 月 30 日前 教务处 多渠道寻求资金支持,引入专业的创业投资 基金,对种子期、初创期的创新创业团队给 予支持。 长期 招就处、 教务处 制定创新创业类课程标准。 7 月 30 日启动 教务处 制定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标准。 8 月 30 日前 学生处 制定创新创业项目入“苗圃”标准。 8 月 30 日前 招就处 长期 教务处 建立“学校引导资金—社会公 益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 投资基金”的接力资金扶持机 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类课 程标准 二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 立项标准 三是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 入“苗圃”标准 一是强化过程监控; 二是强化阶段性考核评估。 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教学质量年 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院(部)年度考核。 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