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通讯2010年第1期 总第85期.doc
广化公司通讯 GCC NEWS 2010 年第 1 期(总第 85 期)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茶园村扶贫开发调研专刊 广东省乐昌市沙坪镇茶园村调研情况简介 一、背景资料 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 2009 年“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 意见和任务分配,我公司负责乐昌市沙坪镇茶园村扶贫工作。 1 月 21 日—23 日,公司调研工作组一行 14 人赴沙坪镇茶园村调研。14 人分为 7 个工作小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对茶园村所辖上茶园、下茶园、巡检司、竹山 下、上禾斜、下禾斜、下营、牛京坪、中秋窝、秀江窝、大亚山、灯盏窝、田菜窝、 广窝等 14 个自然村的 271 户贫困户进行入户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核对贫困户户主 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资料、了解每户的经济来源情况,了解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及其 脱贫意愿。对每户贫困户的房屋居住环境、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等进行拍照记录。 二、调研报告(简介) (一)基本情况 茶园村位于粤北韶关乐昌市沙坪镇境内,全村由 14 个自然村组成,总户数 626 户,人口共 3492 人。茶园村地处卡斯特地貌的高寒山区,山多地少,土质浅薄疏松, 素有“七分石头三分土,吃水用水贵如油”之称,自然环境差,村经济发展缓慢。 目前,全村仍有 271 户贫困户(每人每年纯收入低于 1500 元)。 1 茶园村 14 个自然村分布图 1、公共设施情况 茶园村村委位于上茶园村内,村委旁边有一个卫生所,村委内无电脑等基本办 公设施,公共设施十分简陋,对外信息交流落后。 目前各自然村之间基本上已通水泥路,但通往某些偏远或海拔较高的村如竹山 下,上下、禾斜等村落仍有部分路段为泥石路,如遇到雨天或冰封不能通车。 自然村内的道路为山上采下来经粗略打磨的石头铺设的小路,许多小路不足 1 米宽,路面湿滑。 由于缺水,只能通过建造蓄水池,解决村民饮水问题。 村内道路 2 蓄水池 冰挂时,路旁的竹子倒塌,通外村里的道路 受阻。 2、住房情况 茶园村 98%以上的房屋均为上世纪 60 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住房。房屋墙体由 黄泥加稻草的泥砖砌成,大部门的房屋都没有安装玻璃窗,仅留通风口。许多家庭 由于人口众多,居住的地方和饲养家畜的地方并没有明显的划分,人畜共住,卫生 状况令人担忧。 村内大部分的房屋为土木结构 3、农作物及家畜的种养情况 由于处于缺水的地区,村民以种植耐旱的玉米,红薯,黄烟为主要作物。根据 调研结果显示,村内大部分的贫困户每户拥有的旱地仅在 2-3 亩之间,由于土地石 漠化及劳动力不足的原因,每户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大。大部分村民家里都饲养 猪、鸡等家畜,但数量不多,未有形成批量养殖。近年来政府鼓励种植黄烟,种烟 户逐渐增多,经济有所提高。 3 由于田间多石头,村内农田不适应用机械进行耕种,所有种植均需人手进行。 4、文化教育情况 贫困户中 60 岁以上的老人 95%以上为文盲;40-60 岁的人员有一半以上仅小学 文化程度。 80%以上青少年接受基本教育,但许多贫困家庭儿童在读完小学后就没有继续 上中学,尤其以女孩最为突出。 茶园村希望小学位于村委会旁,共有 600 多位学生就读。学校的新教学楼虽然 为全村最现代化的建筑,但由于资金不足,内部教学设施仍然十分简陋。 教学楼 课室内的桌椅 5、贫困户的生活状况 许多贫困户家内都家徒四壁,仅有桌椅、木柜等几件破旧的基本家具。不少的 贫困户家庭人口众多,并且老弱、妇孺占家庭人口多数,经济负担较重。 4 贫困户居住环境 三、结语: 这是一次意义深刻的调研考察,在三天的调研中, 14 位工作组成员共走访了 250 多户贫困农户,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对话,我们深深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同时也 深深感受到他们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为贫困地区 的人民伸出援手,为改变茶园村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为建设茶园村贡献一份力量! 扶贫调研组 2010 年 1 月 四、调研组成员笔记与感受: 叶 峥、沈丹丹 本小组调研时间及安排: 2010 年 1 月 21 日下午:上茶园 11 户贫困户 2010 年 1 月 22 日一天:竹山下村 14 户贫困户;上茶园 18 户贫困户(补充调 5 查) 2010 年 1 月 23 日上午:秀江窝村 8 户贫困户。 在上述三天的工作时间内,在村民向导的协助下,本小组对贫困户进行了逐户 调研,并拍取了有关照片,总体感受是被调研的三个村地理环境差、经济落后、自 然资源匮乏、卫生条件恶劣、村民受教育程度低。 一、村庄的总体状况 村庄格局混乱:受深处山沟沟的地理环境所致,村庄拥挤,散乱,碎石路;村 内无任何污水排放沟渠;房屋间隔窄且同一户人家的两间房屋间会出现间隔三四家 以上邻居的现象。 村民住宿条件恶劣:村里这些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基本一致,房屋由土质材料构 建而成,很多墙角都有松动迹象,窗口利用塑料布遮风挡雨,且通常一个房屋只有 一个小窗户通气透风,家禽自由放养四处乱窜、甚至同一屋檐下人畜同住,平均每 家住房面积 45~50 平方米左右,平均每家大概 3~5 口人,室内杂七杂八的东西随 意摆放。 饮食缺乏卫生与营养的保障:饮用水来自从山上引流下来的雨水,通过一根直 径小于 5cm 从臭水沟里穿过的管道通到各家户门口;一日三餐普遍是咸菜、水煮青 菜和自家种植的番薯为主,偶尔招待客人吃点肥猪肉,自家饲养家禽一般时家庭经 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舍得平日吃。 村民受教育程度低:绝大部分留守家里的村民都以老年人以及在读中小学的学 生为主,偶有留下来的青壮年主要是因为身体有病或者需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其中因身体有病留下来的以男性居多,因照顾老人小孩留下来的以女性居多,也有 部分是以务农为主的青壮年留下来的。 这些留守下来的人员,受教育程度低,很多连字都不会写,偶有会写的还很蹩 脚;除了不会写字外,对外语言交流也存在极大问题,这也是导致他们只能留在当 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调研人员基本上是通过村民向导的翻译实 现与他们的交流。 经济来源:种烟、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禽和其它收入。 6 村内房屋 调研人员在记录贫困户信息 贫困家庭的午餐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资源缺乏 在茶园村中,作为农村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资源极为匮乏,平均每户 大概只有三亩地左右,而且由于当地为石灰岩地址,很难开垦新的土地,并且土地 贫瘠,加上山区气候以及用水都比较困难,因此发展农业生产上收到很大限制。 (2)人员教育程度低 在这些贫困户中绝大部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低于小学,即使是外出打工的青壮 年中也是以小学学历居多,在者 51 户人家调研中发现,只有两户贫困户的家中有小 孩上高中或者技校。受教育程度的低下极大的阻碍了这些农户外出打工,只能留守 当地。 (3)交通不便 茶园村的各自然村分布极为分散,基本上从一个村到另外一个村,近的步行 20 分钟左右,远的开车也要 20 分钟,还要加上一定的步行时间,而且这些村有些分布 7 在山顶,有些分布在山窝里,因此整个村的交通还是非常的不方便,虽然村内主要 的道路都已经铺了水泥路,但是具体到有些自然村是还是有很多泥石路,特别是在 下雨天,交通极为艰难。而且,村子离最近的主干到开车还要将近 40 分钟,与外界 交通很不方便,物资运输成本很高。 三、扶贫措施的一些设想 (1)发展黄烟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产业 在调研中发现,凡是家里有种植黄烟的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比其他农民有很大 提高,且当地已经脱贫的农民大都是种烟农民。但是当地的黄烟种植和生产方式极 为落后,种烟过程缺乏专业的种烟知识与技术、烤烟设备也非常原始,直接导致成 品的质量,导致售卖价格低,收入提不上去。 对于贫困户来讲,目前种植黄烟的最大投入就是烤烟房的构建,大概每个在 2 万元左右, 每个烤烟房大概可以支持 15~20 亩左右的土地,一般是 4 户左右的农户, 因此,在农户之间以生产小组的形式,推行黄烟的种植,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 (2)对村民进行简单技能培训,输送至附近企业打工 可以对当地农民进行简单的缝纫、电工等培训输送至周边服装厂等企业工作。 (3)依靠自然资源,靠山开农场 在山上建立家禽养殖基地,政府有规模的组织农民饲养猪、鸡等家禽,与周边 肉食加工厂联系,建立合作关系。 梁利岩、张春燕 茶园村的生存环境整体比较恶劣。三个村基本都处在山坳里,四周都是石灰岩 地质地貌的山,山虽不高,但可耕种的土地较少。村民居住比较密集,住房呈一字 排开,基本都是土木结构。后面为厨房、前面为起居室,前后约 20 平米。不少贫困 户只有一套或 2 套,而且还不连在一起。村内的环境比较差、污水随意排放屋前屋 后的水沟。三个村基本没有水田。人均旱地约 7~8 分。主要种植的是玉米、番薯、 黄豆、花生,也有部分种植黄烟。饲养的家禽家畜主要是鸡和猪。由于没有足够的 8 地方和本钱,一般家庭只饲养少量的鸡和 1-2 头猪。 三个自然村中只有上茶园有水泥路通到村里,大亚山村有一条土石路,中型货 车能开到村里,而竹山下基本是车进不去。饮水方面,上茶园和竹山下是从八宝山 引来的自来水,基本安装到户。而大亚山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和偏僻,村民只能饮用 雨水。 三个受调研的贫困村民整体受教育情况比较低。25 岁以上的村民读过初中的很 少,基本都是小学文化,还有少部分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在 年轻一代中初中生相对多些,高中生没有碰到,但有一个女孩在韶关读卫校,一个 在珠海读大学,还有一个在华南师大读研究生。 茶园村的村民基本都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 最困难的是家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比如大亚山的赖兴凤家,上有无劳动能力的 父母,还身体不好,下有两个十来岁读小学、初中的女儿,丈夫患有精神病长期不 在家,全靠她一个人支撑。 从踏上大山里的那片沉寂的土地时起,所有的躁动和轻狂都被彻底扫出了心 扉!群山的环抱,淳朴的民风,清苦的生活,基层的现状让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个 人的渺小,我开始懂得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便是巨大的成功,个人只有融入团队才 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短短的三天扶贫调研工作,我能带给山区淳朴人民的东西太 少太少;有限的三天入户家访,我能了解到的当地贫困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很片面 的,但我希望用已经生涩的笔来表达自己对这次活动的深切感受…… 我们分成七个小组走访贫困家庭。每天行走近五个小时山路,走访十多户贫困 家庭,其中充满了浓浓的感动。走访中一位六十五岁的老人留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她有两个读中学的孙女,姐妹俩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他们的父亲两年前死于交通事 故,母亲忍受不了生活的贫困离家出走,老人说她们俩都十分懂事,每天一放学就 立刻做作业、复习,从不需要人督促,做完作业就帮助干活。也许被生活重担所压, 老人脸上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老态,但眼睛里折射出的却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翼, 目光透出的是一种坚强,对生活的一种不服输……此刻我感触颇深,山区生活的苦、 经济的拮据、孤寡老人的病痛没有压垮这一家人对生活的希望,相反的是老人教给 自己孙女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坚强、乐观、永不轻言放弃…… 最难忘记的是走访竹山下和灯盏窝的崎岖“小路” ,路十分窄小,几乎全是大于 9 60 度的坡面,“路面”上乱石散布,杂草丛生……若是在雨雪天气走这样的路,危 险程度可想而知了。而我们一行三天的走访有幸全是在雨中度过,冰冷的雨水贯穿 鞋子,寒冷从脚心传遍全身,路边的竹子被冰雪压弯了腰,山中严寒的雪景也无心 观赏,想的更多的是这里的农民和孩子,他们单薄的衣服怎么抵得住这里的严寒? 孩子的求学之路又是多么的艰辛,每天踏上这种乱石散布、杂草丛生,雨雪天气到 处是积水,随时会滑坡的崎岖山路又是有何等的感想?不得而知,这里的人们在坚 强的生活着,这里有大山的希望,有祖国的希望…… 山里的人们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这些山区,送上我们最深 切的祝福,将广化所全体员工最深切的关怀带给他们,并呼吁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希望梦想不会因贫穷而改变,感动不至于瞬间,而流于永 久…… 计红果、朱天平 这次调研,我们小组主要负责上禾斜村、下禾斜村、下营村、甜菜窝及上茶园 部分村民。共走访了三十多户贫困户。总体而言,村里的地理环境恶劣,基本是石 灰岩,适宜种植的土地面积非常少,这也是本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村里主要种植玉 米、番薯及烟叶,部分村民还养猪,一般种烟叶及养猪的村户相对来说生活会好点。 交通基本顺利,需要步行的山路只是分布在 2~3 个村落。饮用水主要来自天然蓄水 池及山泉,卫生情况比较差,几乎没有相关的医疗、卫生部门,也没有设立对应的 村委会。房子绝大部分是土木,偶尔可以看见 1~2 个砖混的,而且是新的。村里的 人口大约每户 4 口人左右,平均年龄偏大,一般都没有低保,有部分 20~35 岁的劳 动力在外地务工。 第一天去的上茶园是我们三天来所到村落中最贫困的一个,也是感触最深的一 个。实际上,我以前见过穷山村,但真没见过这么穷的。这样的贫苦有点让人不可 思议。土木房子的墙壁经常有一块一块的剥落,窗户也只是用一层塑料薄膜遮盖着, 很容易被风撕破。屋子里也是黑乎乎的,弥漫着一种不是很干净的气味。人均住房 大概是 8 平米,很多人家的厨房和卧室是在一起的。家具大多也是黑乎乎的、破旧 的。当我们走进屋子和主人交谈时,他们目光中流露出的苍桑、无奈,在我心里久 久不能褪去。他们的孩子,即使 6、7 岁了,看到我们也会躲到厨房不出来。这里的 10 环境造成了这里的困苦,这里的封闭造成了这里发展的的停滞。在党的领导下,贫 困区扶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广东省委的重视,希望我们可以为茶园村的 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这里的孩子引进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更健康、快乐 的成长。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走访了其他几个村落。较上茶园区,情况稍微好点。总体 而言,大同小异。我们午饭是在村民家吃的,村民们很热情,把最好的饭菜拿出来 招待我们。据说他们一年也就吃 1~2 顿肉,而我们就吃到一次。天气很冷,户主会 把他们家所有的炭炉拿出来给我们暖手暖脚,受宠若惊的感觉油然而生。村民的纯 朴和热情感动了我们,也进一步鼓励了我们的积极性,满山冰凌让我们感受了海拔 970 米的寒冷,也让我们领略了身处云山云海的壮观,更让我们感受到纯朴的村民 带给我们内心的温暖! 此次调研,在我的生活中画下了美丽的一笔。让我从内心深处感知到原来有这 么一个地方——集美好与贫穷、纯朴与封闭、快乐与忧愁于一身的地方,等待着我 们去了解、去安慰、去扶助…… 陈 劲、李花蕊 茶园自然村受其恶劣的自然条件的限制,靠天吃饭也吃不饱。没有土壤去耕种, 没有水源去利用。有山却不是宝,因为山上分布着很多石灰岩。 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掌握的农业技术较落户,大部分停留在小农作业模 式,运输主要靠扛、开垦主要靠锄、出门主要靠步行,各自然村没有建立相应的科 技知识、扶贫致富等宣传栏。另外,村民中先天性精神病的人数比较多,不知是何 原因。 那里的环境和现状给我们很深刻的印象:贫穷、落后。 11 寒冬中的耄耋老人。 寒冬腊月时,小孩烤炉取暖。 廖嫣华、臧 丹 在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中年以上的人口普遍只有小学文化,有些女性根本就没有上过学,甚至某些 80 后的 青年也只有小学文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不高。教育的缺失应该也是贫困的一个 原因。 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土地非常稀少大部分为旱地,有 一些村民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自己的田地。劳动力不足:有些子女尚未成年,父 母年事已高,有些妻子有疾病,家中只有一个劳动力,即使有子女在外打工的每月 基本上没有寄钱回家。 史 珺、刘炜晶 茶园村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没有较大的地面水资源,村民生活用水基本靠水池 蓄水解决。村民的居住条件比较不尽人意,大部分村民居住在 60 年代建造的土木结 构房屋中,由于条件所限,许多农户把卧室建在了猪圈上面。 由于干旱,使得该村的农作物生产以旱地作物为主,如玉米,红薯等等,近年 来由于政策扶持,也陆续开展了一些黄烟种植。养殖方面以养鸡,猪为主。但大多 数不上规模,在被调查的贫困农户中,几乎所以的农户家里一年平均养猪 3-4 头, 会拿去贩卖的 2-3 头,养殖的饲料以自种猪草为主,因为现成饲料喂养成本比较高。 村内贫困户基本上人均年纯收入在 1000 元左右,许多贫困户没有低保,但大部 分有医疗保险。大部分农户耕地面积在 3-5 亩左右,绝大部分贫困户房屋为土木结 构。一般来说,家庭人口数大都在 5-6 人。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1、缺水:沿途,我们看到了很多村民们修建的蓄水池,看来茶园村的村民缺水 情况比我想象中严重多了。可想而知,在他们建成蓄水池之前用水有多么的艰难了。 我所在小组调研中,上茶园、广窝的贫困户大部分仍然依靠挑水,下茶园的贫困户 小部分仍然依靠挑水。饮用水水质情况也令人担忧。希望有更好的过滤办法来消除 饮用水带来的健康隐患。 2、缺地:路的两边,农田被满山遍野的石头(石灰岩居多)挤得参差不齐。由 12 于缺水,无法开垦水田。经济作物不多。村民一般种植玉米,番薯等耐旱作物。石 头只被村民用来修路。希望能开发石头的新用途。 3、交通:地处偏远,物流不便利,导致市场偏小,作物竞争力低。如石头能 打开市场,则更需要便利的物流。 刘炜晶:茶园村调研日记 2010 年 1 月 21 日,阴,早晨 6 点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响应上级号召派出的赴乐昌市坪石镇茶园村进行扶贫 调研活动的十四人分乘两辆车冒着寒风出发了。旅途中,领队叶峥做了一个简单的 动员会。队员纷纷表示,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认真细致准确的完成这次调 研任务。半路上飘起了小雨,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队员们的热情。 数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与茶园村的干部顺利碰头。沿途,我们看到了很多村民 们自建的蓄水池,看来茶园村的村民缺水情况比我想象中严重多了。可想而知,在 他们建成蓄水池之前用水有多么的艰难了。天空飘洒着小雨,虽然路况不好,我却 想着,雨再大些就好了,至少能让水再蓄多些。路的两边,农田被满山遍野的石头 挤得参差不齐。缺水又缺地,可以想象的到村民们该有多贫困了。然而村民们却没 有被这糟糕的自然环境吓倒,嫩绿嫩绿的蔬菜不正是村民们积极乐观的见证么? 我们抵达茶园村村委。领队和村干部进行简短的介绍后,我们按照预先分好的 小组分配任务。我和史珺博士一组,负责茶园村上茶园的 11 户贫困户的资料收集。 下午 4 点,结束了第一天对茶园村的扶贫调研。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调研工作,晚上 领队叶峥召集全体队员进行了一次工作总结。队员们就今天的工作分享了各自的经 验,总结了工作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然后进行了资料汇总。虽然已是深夜,队员 们却毫无疲意。忙完一天的工作,我无法安然入睡,我想所有的队员应该都和我一 样吧,看到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么简陋的生存环境,也许一时半会我们做不了 什么能够马上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但是最起码我们要将上级领导交付我们的任务完 美的完成,为这次扶贫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茶园村的村民是那么的吃苦耐劳,乐 观向上。我们不可以被比下去。 1 月 22 日,雨 今天由史珺、 廖嫣华臧丹和我 4 人负责茶园村下茶园的共计 32 户贫困户的资料 13 收集。由于总结了昨天的经验与不足,工作非常的顺利。临近中午,正好碰到了几 户贫困户的村民正在吃饭,咸菜,芋头,没有肉。这该死的自然环境。中午在村干 部家中吃了个便饭,村干部热情的拿出了过节才吃的菜招待我们。恩,没错,是过 节才吃的菜,两荤一素一汤。我不禁有些汗颜,突然间我觉得端着的碗非常的沉重。 米是他们用玉米在集市上换来的,因为缺水他们没办法种水稻,鸡是自家养的,自 己舍不得吃却毫不犹豫的拿来招待我们,菜是自己种的,天然无污染。善良的村民 们,我们不是因为吃惯了好东西而食不下咽,实在是面对如此盛满淳朴之情的菜肴, 难以下口。下午的收集资料过程中,有位老人家这样对我说,“现在政策好啊,种田 没有税,孩子读书不用钱,政府还要补贴,医保也有了。”政府的关怀可以让他们无 惧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是世上最勇敢最善良的人。晚上各小组照例总结分享 今天的工作,我们得知领队叶峥以及梁立岩所在的小组去了最远的村子。路况奇差, 裤子、鞋全部湿透。沈丹丹同志手被冻伤。我问领队苦不苦,他很随意的和我说。 “村民比我苦。”热血,真好! 1 月 23 日,冻雨 早上,进村的道路被路边压弯的竹子挡住了。队员们下车清理了一小段路面后, 被更多的竹子挡住了。领队决定由司机留下照看车辆。其余队员步行进村。我们前 进的步伐怎么可能被这点小小的困难所阻挡。 由于今天收集资料的村子离村委最远, 村干部特意找来了两辆车,送我们入村。队员们鼓足干劲圆满的完成了此次调研任 务。我们组遇到一个非常乐观的老爷爷,他的儿子去世了,他一个人照顾着三个孙 子。他笑着对我说,说他的三个孙子都很争气,学习成绩非常棒。 短短的三天调研很快就过去了,我一次次的被村民们的乐观精神所感动着,鼓 舞着。我想这就是村民们展示给我看的他们所拥有的最大的财富吧。哪怕自然环境 再恶劣再糟糕,都无法撼动他们的乐观向上,都无法磨灭他们的热情淳朴。最后我 代表全体队员祝愿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能早日战胜困难,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14 扶贫调研组与茶园村村干部合影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