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

Manヾ止于心7 页 45.036 KB下载文档
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
当前文档共7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附件1-东南亚中心项目申请参考材料.docx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建设方案精简版 一、目的意义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我国未来的外交战略重点是建设“丝 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与我国 毗邻的东南亚国家无疑成为了该项建设的战略重点区域。东南亚地区的生 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特有成分比例高,且其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状况也十分 严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其中,缅甸因其独特的生 物地理学背景及其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记录使其更具有神秘色彩,为世 界各国生物学家所瞩目。因此,基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 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等单位与东南亚合作的前期工作,与缅甸环保与林 业部、缅甸林业研究所合作,建立“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 心(以下简称“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实施中国科学院“走出去” 发展战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科教合作的重要举措。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将通过科教融合,整合我院对东南亚的相 关力量,以缅甸为中心、辐射东南亚重要国家,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 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地理环境监测和保护等领域,开展联合科学研究、 科技攻关及人才培养,率先建成覆盖东南亚各国的综合研究网络和教育平 台,最终将该中心建设成为我国“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体系的重要 支点之一。 二、相关背景 东南亚包括 11 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 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总面积为 447 万平 1 方公里。总人口约 5.3 亿。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这 些国家对各自的生物资源虽有初步认识,积累了部分相关资料,但总体来 说,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本底仍然不很清楚,更缺乏跨国界的多学科 生物资源科学考察工作。许多地域如缅甸北部、柬埔寨等地的生物多样性 也很少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地区。此外,多 年来本区一直作为森林和矿产等资源的输出基地,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 系统和物种多样性正在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急需建立相应的科学 研究体系和研究能力,尽快查清区域性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和生物资源储量 及动态,为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缅甸是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研究最少的 国家,最有可能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中形成创新性的成果。我国的云南 省与东南亚接壤,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我 国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 我院驻滇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植物研 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 重要科技支撑力量。近半个世纪以来,版纳植物园、昆明植物所、昆明动 物所等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的科技合作与人员交流, 并签署了多项科技合作协议,在生物多样性保育、生物医药发掘、生态环 境保护与植物园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并在人才交流与培养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近年来,我院领导高度重视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合作,多次亲临各国实 地考察和协调与各相关机构的合作机制。2016 年 3 月 25 日张亚平副院长 率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了缅甸,同缅甸环保与林业部签署了新的为期 5 年的 科技合作备忘录(MOU),为推动中缅双方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合作与交 流提供了政策保障,开启了中国科学院同缅甸科技合作的新篇章。 2 三、类型、定位和任务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属于研究与教育型院属境外机构,中心的建立 将加强我国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生物多样 性科学、传统医药与民族植物学、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与环境变 化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有效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将集科研、教育、智库三位于一体,是面向整 个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海外科教中心,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 大局。同时,该中心也将是面向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的重要科研和教育平 台。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1. 联合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以缅甸为中心、辐射东南亚重要国家, 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等 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政策咨询,力争用 10 年的时间,把东 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建设成为在东南亚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之一。 2. 组织实施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跨学科、跨地域、国际化的科 学考察活动,建成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与教育平台,构建覆盖东南亚各 国的地区性研究网络。 3. 借助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PIFI 计划)、TWAS 奖学金计划、 中国科学院大学留学生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等,成为东南亚国 家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 地。 四、项目管理和资源配置 3 1.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境外科教机构暂行管理 办法》,进行项目管理和资源配置,版纳植物园提供编制内的岗位设置, 包括中心秘书、综合办公室主任、实验室助理等;将由中心主任提名聘任 一名执行主任,研究所各处室将积极配合中心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保障中 心的正常运行。 2.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基本建设费、基本事业费和运行费由版 纳植物园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文件规定进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3. 核心团队稳定支持计划:对长期从事东南亚合作研究的核心团队采 用相对稳定的支持方式,要求科学家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对东南亚的科 技合作,每个研究团队稳定项目经费支持额度为 200 万元/2 年。学术委员 会每三年组织一次遴选、考核和验收,对考核优秀的团队继续予以稳定支 持,考核不合格的给予退出。 4. 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基金:在中心正式运行后,设立专项基金,制 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围绕东南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理事会 单位成员和东南亚国家的科技人员,可向秘书处提交专项申请,依照"公 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择优资助。资助额度为 100 万/2 年。(1)重 点领域拓展计划:鼓励我院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对东南亚的合作研究,每年 在重点研究领域公开遴选若干研究项目,资助额度 30-50 万元/2 年,项目 执行期满后结题验收,考核优秀的项目予以连续资助。连续两次验收优秀 的可纳入核心团队稳定支持计划。 (2)东南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鼓励中国-东南亚双方的青年科学家联合申请,每年择优支持若干项,资助 额 10-20 万元/2 年,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推进东南亚国家的 科研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执行期满后结题验收,考核优秀的项目 4 予以连续资助。连续两次验收优秀的可纳入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基金稳定 支持计划。 5.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中科院及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 要求。 五、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中国科学院境外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科学院境外机构 外派人员管理细则(试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同 时任命一位执行主任协助主任管理日常事务。 在基建维修工程的初始阶段,版纳植物园委派一位副主任负责中心的 基建维修。财务支出将遵守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和版纳植物园的财务规章 制度和各类管理办法,包括《中国科学院境外机构财务与资产管理细则 (试行)》;中心资产将按规定在科技处进行登记,并接受研究所的监管; 中心支出接受所监审部门的监督。 六、建设任务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建设任务包括: 1. 基础设施建设 2. 培训部建设 3. 实验分析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 4. 国家项目办公室建设 5.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5 东南亚中心 5 个联合实验室:(1)生物多样性科学;(2)传统医药与民 族植物学;(3)生物资源持续利用;(4)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5) 生物质能开发与利用 七、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 “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建设按照“两步走”战略,总体规划、分步实 施。一期(2015-2017)主要启动“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缅甸总部建设。 二期(2018-2020)由缅甸林业研究所提供建设用地,争取利用我国相关部 委的援外项目新建约 5000 平方米的大楼,同时在泰国、柬埔寨、老挝等 国家启动国家办公室建设。 中心近期目标(2015-2017): 1) 完成“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的基础设施改造、完善组织架构, 健全日常运行机构,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达到运行状态。 2) 启动 4 个研究团队和若干个研究计划,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 果。主要成果包括:a) 开展缅甸北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出 版《缅甸北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报告》; b) 开展缅甸生物 多样性分布状况研究,通过已有的科学资料的整理集成,出版《缅甸生物 多样性分布地图集》; c) 发现并发表新的生物类群(新种及其以上单元) 50 个以上,采集生物标本 10000 号以上;d) 以“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 (CAS-SEABRI)为第一署名单位, 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 30 篇以上;e) 以 缅甸生物资源为对象,挖掘具有显著功能活性的新化合物 10 以上,帮助 当地完成 3-5 种传统药的改造与提升; f) 成功引进 2-3 项新技术或新品种 并进行规模应用,显著提高当地生产力;g) 向缅甸政府、中国政府或者国 际相关组织提供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战略咨询报告 5 份 以上。 6 3) 为缅甸等国家培养研究生(含在读)20 名,提供短期培训计划 50 人.月,组织专题培训班与讨论会 5 次。 中心长期目标(2018-2025): 通过 10 年的努力和发展,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中心建设成为东南亚 生物多样性研究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成为中国乃至世 界其他国家科技工作者到东南亚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合作的网络平台, 成为东南亚国家生物多样性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科 技合作的典范。 长远发展规划与运行保障: 经过约 10 年的努力,完成地区性的生物多样性编目(包括“东南亚 生命之树”的初步构建)、重要资源生物的分布格局、储量及主要生态系 统类型现状的科学评估等标志性研究成果,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及土地利用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科学评价;探讨重要物种濒危的机制及保护利用 措施,并建立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基地;完成区域性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 络的构建,定期产出资源环境动态趋势报告,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推动相关生物技术在农、林、生物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形成一 批具有优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农林业示范推广模式,促进东南亚 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版纳植物园“一三五”规划是中心长期运行的基本保障;将通过从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和科技部等渠道争取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中心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中国科学院各部门特别是国际合作局为中心 提供长期的基本运行费。 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