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优先支持方向.docx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 六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优先支持方向 面向 SDG 2(零饥饿), SDG 6(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 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 SDG 13(气候行动), SDG 14(水下生 物), SDG 15(陆地生物)六个目标,开展基于地球大数据的指标进 展评估、指标间权衡-协同效应分析、当前问题与未来实现路径研究。 鼓励在全球、一带一路和国家等大尺度开展具体指标工作,形成数据 产品、方法模型、决策支持 3 个模式成果。拟定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 完成“中国”和“一带一路”两个报告。 SDG 2:基于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框架,发展多源地球大 数据融合技术,挖掘地球大数据技术在零饥饿各指标监测评估中的潜 力,拓展国产卫星数据产品应用前景,在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国家 等尺度开展零饥饿相关指标评估及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反映中国、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在实现零饥饿目标方面的进展,发现存在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优先支持下列方向: 1) 中国国家尺度指标评估。重点支持通过多源地球大数据融合技 术,实现食物与营养需求类、农业生产类(特别关注农牧业) 相关指标/亚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劳动生产力、土壤退化面积、 灌溉水压力、化肥/农药污染风险、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措 施、粮食和农业动植物遗传资源等)的直接评估,评估重点时 段为 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 2) 全球/一带一路区域/中国等尺度零饥饿指标评估共性产品生产 及分析,重点支持基于国产卫星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鼓励产 品重点时段为 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或其中两个时段, 下同) 。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中国典型地区可持续农业综合解决方案, 鼓励多目标交叉。 SDG 6:基于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指标框架, 综合利用国内外多源空间数据(卫星、地面观测、移动互联网等)资 源,发展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公开共享、可满足指标监测与评估 需求的基础数据集和算法工具集,形成在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国家 等不同尺度开展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目标实现情况监测与评估的能 力。优先支持下列方向: 1) 全球、区域和国家尺度 2010、2015、2020 年涉水生态系统变 化分析。重点包括:全球地表水体水质、中高分辨率自然和人 工水体分析、天然沼泽湿地分布、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状态、农 业用水效率和用水紧张程度数据集发展和变化分析;基于国产 高分卫星影像的“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涉水生态系统变化、全 国栅格尺度 SDG6 综合评估等。 2) “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研究。重点支撑与 “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实质性合作研究,即 相关研究成果(如技术方法、数据集、系统平台等)已经或正 在推进部署在合作国家水管理部门的研究。 3) 典型地区(省-市-县)SDG6 目标实现及与其他目标交叉研究。 开展安全饮用水、卫生设施、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管理资 金和人力投入等方面历史和现状评估,研究 SDG6 与其他 SDG 目标实现之间相互影响。 SDG 11:基于 SDG11 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指标评估框架,综合利 用国内外众源地球大数据(卫星观测、经济社会、统计资料等),开 展相关技术、方法、理论研究,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公开共享、 可满足 SDG11 指标监测与评估需求的基础数据集和指标在线工具集, 具备在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重点地区等不同尺度开展城市可 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情况监测与评估的能力,形成决策支持(案例)报 告。优先支持下列方向: 1) 全球和一带一路尺度开展 2010、2015 和 2020 年三期城市公共 交通、城镇化、遗产保护、城市灾害、PM2.5 以及城市公共开 放空间等指标监测与评估,形成用于全球城市可持续性监测与 评估所需要的数据集和指标在线计算工具。 2) 中国和一带一路典型国家尺度,开展 2010、2015 和 2020 年三 期城市棚户区、公共交通、城镇化、遗产保护、城市灾害、 PM2.5 以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等指标监测,并开展国别、省级 和市级 SDG11 指标综合评估研究,形成用于典型国家城市可 持续性监测与综合评估所需要的数据集,重点资助基于国产卫 星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 3) 在典型地区(省级和城市)尺度开展 2010、2015 和 2020 年三 期 SDG11 与其他 SDG 目标/指标之间交叉评估研究,探讨城 市可持续发展对其他 SDG 目标实现相互影响。 SDG 13:围绕 SDG 13 气候行动,在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 地区、全球尺度,针对气候变化灾害、气候变化影响和气候变化应对 三个主题开展案例研究和报告撰写工作。案例要结合 SDG 具体目标 和指标,重点体现 2010 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和结论,同时体 现对 SDG 具体目标或指标在方法、数据等方面的贡献。优先支持下 列方向: 1) 温室气体与碳中和:2010-2020 年间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尺度主 要温室气体(CO2、CH4、N2O 等)排放量逐月数据以及时空 变化趋势;中国/全球尺度生态系统中主要碳汇路径评估模型 方法和数据,未来实现碳中和的路径评估与预测; 2) 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引发灾害(比如洪水、干旱、野火、高温 热浪、冻土融胀等)在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尺度时空分布及受 影响人口,重点关注 2010-2020 年间灾害及变化情况; 3) 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在中国/三极/全球尺度生产数据集,分 析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海洋、农业、生态、环境等在 2010-2020 年间带来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预测分析;寻求缓解 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方案和措施 4) 在典型地区开展 2010-2020 年气候变化影响下 SDG 目标/指标 综合评估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对 SDG 目标实现的影响。 SDG 14:基于 SDG14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 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指标框架,综合利用国内外多源空间数据(卫星观 测、现场调查、场站监测等)资源,开展相关技术、方法、理论研究, 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公开共享、可满足指标监测与评估需求的 基础数据集和算法工具集,具备在全球、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重点 海域等不同尺度开展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情况监测与评估的能 力,形成决策支持(案例)报告。优先支持下列方向: 1) 全球、“一带一路”和国家等尺度海洋污染、海洋生态、海洋酸 化和海洋资源利用公共产品数据集生产与变化分析。重点包括: 全球或重点区域海洋污染(如近海或远洋区域废弃物污染和营 养盐污染)、全球或重点区域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红树林, 赤潮、pCO2 、温度等)、全球或重点区域海洋和沿海酸化 (PH,溶解氧等)、全球或重点区域海洋养殖(浮筏、养殖塘 等)等方面的数据集(重点关注 2010-2020 年间数据)、算法 工具集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 2) 国家或重点区域尺度海洋生态健康、海洋灾害预防等综合监测 与评估研究。重点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典型 岛国或中国重点区域基于多源数据综合、统计分析、人工智能、 模拟仿真等手段,开展的海洋生态健康、赤潮(或浒苔)发生 状况及影响、海平面上升模拟及影响等方面综合监测评估。 3) 在典型地区尺度开展 2010、2015 和 2020 年三期 SDG14 与其 他 SDG 目标/指标之间交叉评估研究,探讨海洋可持续发展对 其他 SDG 目标实现相互影响。 SDG 15:紧密围绕 SDG 15“可持续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 止和扭转土地退化现象、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目标,充分利用地 球大数据手段,特别是国产高分数据及地面观测网络,开展关键科学 问题研究、指标进展评估与预测、指标间协同与权衡分析,在线计算 工具研发,最终在重要科学发现、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及决策支持四 个方面形成实质性贡献。优先支持下列方向: 1) 中国国家尺度评估。开展基于地球大数据实现可持续森林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退化、山地生态系统保护、濒危物种保 护等相关指标/亚指标的直接评估,重点支持生物多样性监测 及保护空缺与对策、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保护成效评估、森 林面积与质量(蓄积量)动态监测、典型人工林信息精准提取 及动态监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沙化土地动态监测等, 评估重点时段为 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 2) 一带一路典型国家评估。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典型国家的 SDG 15 指标/亚指标动态监测,优先支持使用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并 与典型国家 SDGs 指标主管机构联合开展的工作,评估重点时 段为 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 3) 在典型地区(省-市-县行政单元),开展 SDG 15 目标内及与其 他目标的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