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库 - 千万精品文档,你想要的都能搜到,下载即用。

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

WhiteIn゜10 页 46 KB下载文档
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
当前文档共10页 2.88
下载后继续阅读

沪深300指数知识精选版.doc

沪深 300 指数基础知识精选版 沪深 300 指数点位如何计算? 沪深 300 指数以 2004 年 12 月 31 日为基日,基点为 1000 点, 以基日 300 只样本股的调整市值为基期。沪深 300 指数采用派许 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成份股的调整市值/基期×1000 其中,调整市值 = ∑(股价×调整股本数),基期亦称为除数。 指数计算实例:假定选择三个股票作为样本股计算指数,以基日 股票总调整市值为基值,基点指数为 1000 点。 第一日指数=177100/181000×1000=978.45 沪深 300 指数样本股如何拣选? 编制沪深 300 指数,首先需要确定样本空间。沪深 300 指数 样本空间股票需满足以下条件: (1)上市时间超过一个季度,除非该股票上市以来日均 A 股总 市值在全部沪深 A 股中排在前 30 位; (2)非 ST,*ST 股票,非暂停上市股票; (3)经营状况良好,最近一年无重大违法违规事件,财务报告 无重大问题; (4)股价无明显的异常波动或市场操纵; (5)剔除其他经指数专家委员会认定的应该剔除的股票。 确定样本空间后,再按照以下方法选择沪深 300 指数的样本 股:计算样本空间内股票最近一年(新股为上市以来)的 A 股日 均成交金额与日均总市值;对样本空间股票在最近一年的 A 股日 均成交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剔除排名后 50%的股票;对剩余股票 按照最近一年日均 A 股总市值由高到低进行排名,选取排名在前 300 名的股票作为样本股。 沪深 300 指数编制有哪些特点? 沪深 300 指数以调整股本作为权重,调整股本是对自由流通 股本分级靠档后获得的。以调整后的自由流通股本而非全部股本 为权重,沪深 300 指数更能真实反映市场中实际可供交易股份的 股价变动情况,从而有效避免通过大盘股操纵指数的情况发生。 分级靠档技术的采用确保样本公司的股本发生微小变动时用于 指数计算的股本数相对稳定,以有效降低股本频繁变动带来的跟 踪成本。沪深 300 指数样本调整设置缓冲区。缓冲区技术的采用 使每次调整的幅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指数能够保持良好的连 续性。 沪深 300 指数误差如何调整修正? 当沪深 300 指数样本股发生以下事件时,会对指数进行相应 修正,以保证指数的连续性: 除息:凡有样本股除息(分红派息),沪深 300 指数不予修 正,任其自然回落;而沪深 300 全收益指数在样本股除息日前按 照除息参考价予以修正; 除权:凡有样本股送股或配股,在样本股的除权基准日前修 正指数,按照新的股本与市值计算样本股调整市值。 修正后调整市值 = 除权报价×除权后的调整股本数 + 修正前 调整市值(不含除权股票) 。 停牌:当某一样本股停牌时,取其停牌前收盘价计算即时指 数,直至复牌; 股本变动:凡有样本股发生其他股本变动(如增发新股、配 股上市和内部职工股上市引起的股本变化等),在样本股的股本 变动日前修正指数。 修正后调整市值 = 收盘价×变动后的调整股本数 + 修正前调 整市值(不含变动股票) 。 样本股调整:当指数样本股定期调整或临时调整生效时,在生效 之日前修正指数。 沪深 300 指数为什么会采取分级靠档的办法? 上市公司自由流通量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频繁地变化, 为了适度保持指数的稳定性,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在计算沪深 300 指数时,采用分级靠档的方法,即根据自由流通股本所占 A 股总 股本的比例(即自由流通比例)赋予 A 股总股本一定的加权比例, 以使用以计算指数的股本保持相对稳定。 自由流通比例=自由流通量/A 股总股本 调整股本数=A 股总股本×加权比例 沪深 300 指数的分级靠档方法如下表所示: 分级靠档技术的采用确保样本公司的股本发生微小变动时用 于指数计算的股本数相对稳定,以有效降低股本频繁变动带来的 跟踪成本。 沪深 300 指数股份变化特点如何把握? 谈到流通股变化就不得不提一下自由流通量,反映市场中实 际可交易股份的股价变动情况,沪深 300 指数剔除了上市公司股 本中的不流通股份,以及由于战略持股性质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基 本不流通的股份,剩下的股本部分称为自由流通股本,也即自由 流通量。此外,公司发行在外的 A 股总股本中,限售期内的限售 股份和以下六类股份属于基本不流通的股份: (1)公司创建者、家族、高级管理者长期持有的股份 (2)国有股 (3)战略投资者持股 (4)冻结股份 (5)受限的员工持股 (6)交叉持股 (7)上市公司公告明确的限售股份和上述六类股东及其一致行 动人持股超过 5%的股份,都被视为非自由流通股本。 股票指数期货的本质特征? 股指期货作为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全球金 融市场的平稳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金融全球化进程的 加速,目前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股指期货 与传统的股票、债券等工具不同,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此,市 场上经常出现对股指期货产品特征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存在这样 那样的误解,将股指期货的投资行为简单理解为是对股价指数的 点位进行博弈,误读为是对未来点位的赌博。这其实是完全漠视 了期货市场内在的风险管理职能,忽视了商品期货已经在上百年 的发展历程中充分体现的套期保值的功效,也忽视了全球金融期 货 20 余年来稳妥发展的客观事实。 期货市场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早 期是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为了有效规避远期价格风险而逐步发 展起来的。到了上个世纪 70 年代,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汇率市场、利率市场及股票市场迫切需 要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除了商业银行开展的场外业务外,芝加 哥商业交易所等一批期货交易所适时推出了外汇期货、利率期货 及股票指数期货,为管理金融市场风险提供了有益的工具。 其实,股指期货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取 得长足发展,正是由于其所具备的积极的经济功能,股指期货最 重要的职能就是风险管理职能,不是表面所看到的资金转移和盈 亏转化,而是隐含的风险在不同偏好的投资者之间转移,从而达 到主动管理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套期保值和套利功能在 股指期货市场上得到有效发挥,是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已经有近 20 年的历史,已经成为国民经 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对完善 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呼唤风险管理工具。 借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股指期货就是为 了满足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在 本世纪初的网络股泡沫破灭时期,还是在本轮由美国次贷危机所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各国的股指期货市场都保持着平稳运行 的格局,有效发挥了风险管理的职能,保持市场流动性,促进了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回顾股指期货的发展历史,就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市场内在 风险管理需求是催生股指期货的主要动力。二战后,西方国家普 遍奉行凯恩斯学说,主张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利用国家财政政 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刺激经济发展。在战后几十 年里,西方国家的发展虽有起伏,但总的看来,无论速度、规模, 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历史上的最好记录。不过,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伴随着“石油危机”的打击,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 负面效应,以及科技革命转入低潮等因素,致使各国经济普遍陷 入“滞胀”时期(1973-1982 年)。于是现代货币主义、合理预 期理论、供给学派等各个流派,在西方经济学舞台上轮番上场, 认为滞胀正是执行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所造成的恶果,要消除滞 胀现象就必须取消以需求管理政策为基础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由此,发达国 家市场机制的创新速度明显加快,金融期货应运而生。继 1972 年外汇期货出现并取得快速发展后,股票市场机制创新也得到空 前关注。 伴随滞胀的出现,美国股市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 1973-74 年中跌幅超过了 50%。人们突然 间意识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没有恰当的金融工具可以利用,这对后 来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引入证券投资,并创造出股指期货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20 世纪 60 年代也是美国基金业 突飞猛进的 10 年。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 彻底改变了市场参与结构,市场交易量也逐年增高。到 1969 年, 机构投资者实际上已经统治了纽约股票交易所。60 年代初,它 们的份额曾经不到 1/3;现在,它们占公开发行股票交易量的 54%, 公共基金交易量的 60%。投资机构中增长最快的共同基金现在持 有大约 500 亿美元的资产,转手率为 50%,也就是说每年转手它 们投资组合资产的一半,而在 1962 年,这一比率还只有 20%。 机构投资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促成了股指 期货创新。堪萨斯市交易所(KCBT)在 1977 年 10 月向美国商品期 货交易委员会(CFTC)提交了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并提 议以道•琼斯的“30 种工业股票”指数作为交易标的。由于道• 琼斯公司的反对,KCBT 改而决定以价值线指数(Value Line Index)作为期货合约的交易标的。1979 年 4 月,KCBT 修改了给 CFTC 的报告。尽管 CFTC 对此报告非常重视,然而,由于美国证 券交易委员会(SEC)与 CFTC 在谁来监管股指期货这个问题上产生 了分歧,造成无法决策的局面。1981 年,新任 CFTC 主席菲利蒲• M•约翰逊和新任 SEC 主席约翰•夏德达成“夏德-约翰逊协议”, 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 CFTC。1982 年该协议在美 国国会通过。同年 2 月,CFTC 即批准了 KCBT 的报告。2 月 24 日, KCBT 推出了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交易。4 月 21 日,CME 也推出 了 S&P500 股指期货交易。其后 NYFE 于 5 月 6 日推出了 NYSE 综 合指数期货交易。 股指期货一诞生,就取得了空前成功,S&P500 股指期货当 年成交量就高达 150 万张。到了 1984 年,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交 易量已占美国所有期货合约交易量的 20%以上,其中 S&P500 股 指期货交易量更是引人注目,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金融期货合约。 S&P500 指数在市场上的影响也因此急剧上升。如今,美国股指 期货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股指期货市场,其 S&P500 股 指期货及其迷你合约是全球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广泛运用 的管理股市系统性风险的有益工具。 股指期货诞生 20 余年来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股指期货发挥 风险管理职能的积极效用。特别是,股指期货在历次金融危机中 保持了平稳运行的态势,一如继往地发挥着风险管理职能,保持 了市场流动性。在本轮次贷危机加剧,美国股市出现重挫,道琼 斯工业平均指数创下自 2001 年 911 事件以来的最大跌幅之际, 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股指期货市场仍正常运行。美 国股指期货市场在次贷危机期间交投活跃,流动性充裕,有效地 发挥了风险管理的积极职能。确实,美国期货市场作为场内衍生 品市场中一环,是在美国商品交易管理委员会(CFTC)的严格监 管之下的,股指期货所采取的保证金制度、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 等制度规范都有效保证了市场在价格波动剧烈的时候也能发挥 风险管理的职能。 所以说,股票指数期货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是一种风险管理工 具,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股票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市场的相互关系? 由于政局动荡、战争、自然灾害、宏观经济波动等全局性因 素的作用而使市场上所有股票的持有人普遍面临的风险,称之为 系统性风险。股票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所有股票的走势都会 受到影响, 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股指期货走势也必然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股指期货可以被用来对多样化投资无法规避的系统性 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这是由于股指期货与股价指数受相近因素的 影响,从而它们的变动方向一致,投资者可以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规避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 赵炜

相关文章